國際經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2:52: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經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額信貸的國際經驗
1.以窮人作為貸款對象
小額信貸,顧名思義,額度小。需要這種資金的人,一定是窮人。格拉米鄉村銀行GB明確規定只有無地(landless)或無財產(assetless)的人才有資格成為GB的成員。所謂無地,是指土地少于半公頃的人;所謂無財產,是指全部財產折合成現金達不到一公頃土地價值的人。GB貸款對象在加入小組時,100%符合這個條件。馬來西亞利用GB模式實施的AIM扶貧項目則明確使用另一個標準,即國家貧困錢以下80%最貧困的人口。
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BRI)被視為福利主義的代表,經常被討論其目標問題。但是它的貸款對象依然是正規金融系統無法覆蓋的小農,一般是在農村中收入較低的20%人群中選擇有還貸能力的人。
2.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窮人自己的組織
農戶自助組織的建立是小額信貸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為它不僅是貸款傳遞的渠道,也是交換思想的論壇。沒有在自愿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組織,小額信貸活動將永遠依賴外部的指導和幫助,沒有自我生存能力。
大部分小額信貸項目比較嚴格地遵守GB模式組織小組和中心,也有一些國家做了變更。菲律賓ESA-K項目,是由25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其規模實際上接近于GB的一個中心。雖然沒有嚴格的中心會議制度,但是每個成員都必須自愿參加,每個小組都必須取得共識:增加資金的積累,擴大經營規模,改進管理能力,并承諾在其他成員發生還款困難時相互幫助。他們在一起接受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培訓。每2-5個小組組成一個大組,由項目工作人員同他們保持聯系。3.同政府部門保持密切合作和良好關系,得到政府各方面支持
小額信貸國際經驗分析論文
70年代中期,亞洲最貧困的國家孟加拉國首創了全新的小額信貸的制度和方法。從80年代開始,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紛紛仿效,并根據各國的情況創造了不同的模式。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成功的扶貧方式(1996年世界50多個發展中國家小額信貸項目覆蓋的貧困人口已經達到600萬)。1997年100多個國家在華盛頓召開小額信貸峰會,會議代表1000多個組織,包括聯合國及非政府組織、多邊發展機構和其他國際融資機構。會通過了《小額信貸宣言和行動綱領》,要求各國應在2005年前向7000多萬戶貧困人口提供小額信貸幫助。
小額信貸扶貧方式具有如下三個特點:(1)采取市場經濟的一般運行規則,商業利率、滿負荷工作量等,使為窮人服務的小額信貸機構在財務上可持續,而政府又不承擔沉重的財政負擔。(2)吸收民間互相組織或合作組織的特點,外化銀行成本,又用社會壓力(實際是信用)替代抵押擔保。(3)小額、短期、高時間成本,自動淘汰了非窮人,保證項目的基本目標群體是窮人。
小額信貸的基本操作方式包括以下內容:
1.以窮人作為貸款對象
小額信貸,顧名思義,額度小。需要這種資金的人,一定是窮人。格拉米鄉村銀行GB明確規定只有無地(landless)或無財產(assetless)的人才有資格成為GB的成員。所謂無地,是指土地少于半公頃的人;所謂無財產,是指全部財產折合成現金達不到一公頃土地價值的人。GB貸款對象在加入小組時,100%符合這個條件。馬來西亞利用GB模式實施的AIM扶貧項目則明確使用另一個標準,即國家貧困錢以下80%最貧困的人口。
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BRI)被視為福利主義的代表,經常被討論其目標問題。但是它的貸款對象依然是正規金融系統無法覆蓋的小農,一般是在農村中收入較低的20%人群中選擇有還貸能力的人。
借國際經驗改進電力安全
2007年,邯鄲供電公司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安全理念等領域與杜邦公司廣泛合作,通過深入開展安全管理評估與培訓活動,使公司在強化安全理念,創新安全文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開展項目合作,引進先進管理觀念
面對當前艱巨的電網生產、建設任務,邯鄲供電公司的領導層清楚的認識到公司整體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尚處于靠制度、靠監督、靠檢查的強制管理階段,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接收世界一流安全管理咨詢公司的診斷,充分汲取其先進文化理念就成為有效地提升公司整體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2007年初,省電力公司成立考察組對具有先進安全管理經驗的國際知名公司—美國杜邦公司中國總部和中國石化寧夏分公司的合作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實地考察評審,適時做出了與杜邦公司合作開展安全管理評估與培訓的決定,邯鄲供電公司積極向省電力公司爭取到了此次合作項目。8月份,河北省電力公司與杜邦公司安全管理評估與培訓合作項目在邯鄲供電公司正式啟動了。
深入展開評估,勇于揭示自身問題
只有充分認識存在問題,對癥下藥才能事半功倍。杜邦公司對邯供進行了行為安全管理綜合評估。評估的方式是向廣度和深度擴展,不但與管理層舉行會議進行面談,以及文件評審、實地考察,還與一線員工進行討論。評估的標準更是以杜邦的安全管理12項基本要素為主要內容,強調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并就高級管理層的參與、高級管理層對員工行為的影響,以及所有組織成員的實際行為、意識、看法進行了深入評估。評估中,杜邦對200人進行了日常工作的觀察。對現有文件包括標準、程序、事故調查報告及安全會議記錄、安全檢查報告等作了評估。同時,先后在220千伏大寨變電站預試現場、110千伏店頭變電站和鑄管變電站投運現場、110千伏來永線大修現場、河東線54#換桿和78#更換開關兩個配電現場,進行了的全過程實地觀察,三次全過程參加邯鄲供電公司安全工作會議,審閱了五年工傷記錄、2007年度的安全考核記錄、公司的安全方針政策和機構組織圖、安全保證體系網絡圖、部分安全會議和培訓記錄等資料。在評估中,邯鄲供電公司積極配合,不吝惜暴露自身缺點,得到了杜邦專家組的一致好評。杜邦公司專家按照12個基本要素進行了分層論述,對邯供現有安全制度和安全文化進行的全面評估,內容覆蓋了公司安全管理方方面面。
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全員安全意識
小議碳稅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近年來,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加之美國眾議院以微弱的優勢通過《美國能源安全法案》(亦稱氣候法案),該法案規定,從2020年起美國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未實施碳減排限額的國家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而如果我國先在國內征收碳稅,那么根據WTO協議中不可雙重征稅的條款,美國的碳關稅則對我國無法實施。至此,中國征收碳稅的呼聲越來越高。
一、碳稅促進節能減排的原理分析
溫室氣體排放的大量增加,導致全球性氣候的變化,并且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而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氣候變化重要的溫室氣體,據調查研究顯示,引起氣候變化的氣體中有至少60%是二氧化碳。因此當今控制溫室氣體的主要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碳稅則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從而對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柴油和汽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曾提出,應該對造成外部效應的企業增收調節環境污染行為的“庇古稅”。碳稅是“庇古稅”的一種,即是政府通過征稅的方式使碳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的外部性效應內部化,使得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轉化到產品的價格上去。征收碳稅對化石燃料供求的影響可以用圖1表示:
在圖1中,在未征收碳稅的情況下的社會化石燃料的供給曲線為S1,需求曲線為D,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與E1,此時社會中化石燃料的需求量為Q1,價格為P1。當對于化石燃料征收碳稅時,使其外部邊際成本由稅收的方式支付。經濟主體需要考慮這部分的成本,社會中的均衡價格發生變化,價格由P1上升到P2。因而供求量由Q1減少為Q2。供給曲線S1向右移動至S2,均衡點發生變化,由E1移動至E2位置。
從理論上來講對化石燃料按照其含碳量征收碳稅,則會使得燃料的使用成本上升,而使用成本的上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促進資源的節約,削弱化石燃料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清潔能源的研發及推廣,使二氧化碳污染減少到帕累托最優水平。碳稅通過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促進新能源推廣,提高能源利用率,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制造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的經驗研究
企業國際化與績效文獻評述
Hitt(2007)認為國際化是一種戰略,企業跨越邊境擴張其產品或勞務進入不同的地理市場。國際化戰略績效對國際商務和戰略管理有重要的理論含義,國際商務就是在國際化能增進企業經營假設下進行研究的(Contractor,2007)。戰略管理理論認為國際化能為產品多樣化或發展其他組織能力提供一種十分有效的選擇,提高和應用現有組織能力、搜尋有價值的特質性資源。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的研究迄今已有三代模型。早期研究大多強調國際化水平對企業經營的正向影響。Hameletal(1985)認為國際化企業能增進市場勢力;Vernon(1971)強調國際化過程中能沿著學習曲線的迅速增長;BartlettandGhoshal(1989)主張跨國經營企業在多市場接觸中培育多樣化能力;Rugman(1981)、Caves(1971)和Dunning(1988)認為跨國企業更有機會獲取低廉的特質資源從而培育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使得國際化企業獲得競爭優勢;Hennart(2007)則強調企業特定資源在市場交易中難以定價,通過國際化經營活動內化這些高昂的交易成本。早期的經驗研究大多致力于尋求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間的正向線性關系,但這些研究結論各式各樣甚至相互沖突,一些研究支持正向效應,另一些研究卻是反向效應或沒有系統性聯系(Sullivan,1994)。對于國際化水平和經營績效關系早期研究結論使學者對于二者間簡單線性關系產生懷疑,同時也是出于構建更為復雜理論的需要,第二代研究考慮到國際化水平和績效之間的二次關系。對于國際化水平和績效二次關系的研究結論同樣飽受爭議,其中LuandBeamish(2001)、Wagner(2007)支持了國際化水平和績效存在“U型”關系,但GomesandRamaswamy(1999)、Hittetal(1997)的研究支持二者間存在“倒U型關系”。很自然,“U型”假說和“倒U型”假說分別代表國際化-績效關系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癠型”假說表明因為規模經濟水平和國際化早期階段對新市場的適應等不利因素使的企業必須越過某個國際化水平的門檻后才能充分分享到因為國際化帶來的利益。對“U型”理論的通常解釋是國際化經營的部分成本支出具有固定成本的特性(Overheadnature),如對國外市場知識獲取、培育跨國交易的能力、國外市場合法性地位的獲得和總部經濟運營等活動都可能包含初始的裝套成分(setupcomponent),而不論企業處在國際化水平的哪個階段。某些經營能力和跨國經營所需的知識需要通過一段時間后才能漸漸培育,以克服在國際化進程早期企業對新市場的陌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在經過某個國際化水平的門檻后,國際化經營企業處理這些不利因素能力提高和規模經濟開始作用,使得企業開始從國際化活動中受益。相比之下,國際化水平與績效關系的“倒U型”假說表明國際化水平對績效的正向影響在某一水平上停止,因為協調不同國際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帶來成本超過從進一步國際化中獲得的累積利益。于是超過某一水平后,國際化水平與績效的正向關系被負相關系取代。目前關于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文獻處在第三個階段,該階段理論實際上將前述理論進行了綜合,國際化水平和績效的關系隨著企業經歷三個連續的國際化擴張階段而變化。依照“U型”假說的分析邏輯,國際化初期國際化績效與水平的反向變動關系。初期的負相關系隨著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外跨境經營經驗和知識的累積,國際市場經營合法性的確立以及從國際商務中獲得的規模經濟等因素作用而逐漸淡化。在第二階段中,對于大部分國際化水平來說,從國際化經營中獲得的增量收益超過這一過程中的增量成本,使得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間呈現正向聯系。最后,在“倒U型”的分析邏輯下,三階段模型預測超過一定國際化水平后,跨國運營中困難的協調成本會超過進一步國際化的增量收益。構成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的理論基石是在不同國際化水平上的收益和成本比較,對不同理論關于國際化活動中收益和成本變動的基本原理進行梳理就顯得十分有必要。戰略管理和國際商務研究者例舉了一系列企業從國際化經營中獲得的優勢,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強化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Caves,1971;Dunning,1988;Vernon,1971);延伸和增進市場勢力(Hameletal.,1985;Hymer,1976);獲取低廉的特定地方性資源的機會(Rugman,1981);通過國際市場分散風險(Bartlettetal.,1989);通過對更廣范圍市場刺激的反應,培育多樣化能力(Hennart,2007)。國際化的利益主要是從這一過程中實現的規模經濟中獲得,而成本則直接來自于國際化經營活動本身:從事跨國商務活動各種困難如不同區域經營活動管理、增加的協調和信息處理成本、應對不同制度環境的需求反應等都會直接增加國際化經營成本。概言之,已有關于國際化利益的大多數理論都直接或間接與規模經濟相關,但是企業獲得規模經濟完全可以通過國內市場而不是國際化來獲得。換言之,這些文獻最大不足之處是未能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說明國際化企業從國際化經營本身中獲得利益。與此相反,國際化經營過程中企業面對新的市場和環境等不利因素卻直接給跨國經營企業相比較國內經營企業增加額外成本。Hittetal.(1997)強調地理上分散組織單元的協調費用;Denisetal.(2002)強調信息不對稱和總部經理與分市場經理的激勵沖突;Luetal.(2004)強調信息在管理層傳遞過程中組織成本。國際化經營不可避免地增加企業必須面對的股東和機構投資者的數量,隨著國際化程度上升,這些不同投資者利益的協調將變得異常困難。國際化企業管理信息處理需要面對不同的政府規章制度、貿易法規和幣值波動等,隨著國際化程度提高,這些信息處理難度將成倍上升(Hittetal.,1997)。近年來國內對于國際化程度和績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筍。魯桐(2000)提出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蛛網模型,包括跨國經營方式、財務管理、市場營銷戰略、組織結構、人事管理和跨國化指數六個方面;季春禮、李振東(2010)以2007年中國國有控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嵌套層級模型方法著重考察企業管理層特征對企業國際化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管理層學習能力、持股比例和年齡對于企業國際化績效有顯著影響。但季的研究將國際業務銷售占總業務銷售比重來衡量企業國際化績效值的商榷,顯然企業外銷比例做為國際化程度而不是國際化績效更為合理。錢海燕、張驍、楊忠(2010)認為關系網絡對于知識和經驗缺乏的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尤為重要。以江蘇省184家中小企業為樣本,考察了企業橫向社會資本和縱向社會資本與企業國際化績效關系,結果表明橫向社會資本對國際化績效有正向影響,而縱向社會資本對國際化績效存在負向影響。許暉、鄒慧敏(2010)研究國際化企業感知風險對國際化績效的影響,對463家中國國際化企業的數據研究發現國際化感知與國際化績效之間存在顯著負向關系。影響因素與政策支持方面,夏清華(2003)認為,國際市場選擇、投資能力和戰略方式方面的差異對企業國際化績效產生不同影響,國內企業要提升國際化競爭能力和維持競爭優勢,必須在創利與創牌、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戰略目標上進行權衡;宋淵洋等(2010)認為,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CEO特征對企業國際化發展有一定影響,發現CEO的教育程度與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呈負相關,CEO年齡與國際化程度之間表現為“U型”關系??傮w來看,這些文獻是國外研究方法對中國國際化企業的簡單應用,未能體現出轉軌經濟中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特殊性。
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關系經驗研究結論差異的原因
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學界對國際化程度和經營績效關系的理解不同,對國際化程度和經營績效的測算指標也不完全一致,這或許是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系研究結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比如說對于國際化程度很多研究采用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衡量,而另一些研究以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FETE來表征,還有一些研究以海外雇員比例FETE或海外機構占總機構的比例FOTO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水平。盡管采用單維指標簡化了問題分析和數據收集難度,國際化程度指標間存在或多或少的相關性,但是由于不同企業所處的國際化階段和類型不同,任何單維指標只能刻畫企業國際化的一個側面,無法完整揭示企業國際化全貌。一般而言,對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的單維簡化會影響其對績效的作用程度和顯著性,特殊情形下這種簡化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直接導致變量的影響方向發生突變。企業國際化動因可以歸納成六種類型:市場獲取型、資源獲取型、效率增進型、戰略資產獲取型、獲得制度優惠型和產業推動型。對于市場獲取導向的國際化企業,使用FSTS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國際化程度指標,但該指標肯定會低估資源獲取導向的國際化企業國際化程度。而對于資源獲取導向國際化企業,使用FETE指標更能體現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度。同時,國際化程度指標通常都是相對指標,忽略了企業絕對規模大小對國際化程度的影響。一家針對某特定市場的出口導向型小企業其FSTS可以高達95%以上,而另一家大企業FSTS雖只有60%,但在多個國家擁有海外子公司,僅使用FSTS衡量國際化程度就可能給研究帶來重大偏誤。對于企業經營績效的測量指標也不完全一致。多數研究使用凈資產收益率ROE衡量企業經營績效,而有的研究采用托病Q值做為績效指標(Grant,1987)。盡管絕對財務指標數據增加了研究可信度,但獲取準確的財務數據相當困難,因而許多經驗研究采用相對績效。通常認為財務績效能反映國際化企業經營的一個側面,而主觀績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企業績效水平且便于橫向和縱向比較。
研究設計和研究假設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中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鑒于以往研究對于國際化程度的測度上存在分歧,因此建立科學的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是獲得可靠研究結論的前提基礎。(一)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的建立關于國際化程度,過去研究常用指標包括海外銷售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FA-TA、海外雇員占總員工比例FETE、海外子公司數目OSC和跨國經營國家數OCC等指標。但在具體某項研究中,很少有文獻同時使用這些指標并探求指標間內在關系。任何一個單維指標都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國際化程度,但每個指標又不能完全蘊含國際化的全部內涵。Sullivan(1994)發展了國際化程度的多維指標,提出國際化程度模型,包括外國銷售占總銷售的比重、外國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高級管理人員的國際經驗、海外經營的心理離散程度等指標。值的一提的是,海外市場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不能準確反映國際化深度,因為企業海外銷售既可以源于國內生產,也可以源于國外分支企業生產。參照Hitt等人的研究,這里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從國際化深度(depthofinternationalization)和國際化廣度(breadthofinternationalization)兩個層面展開。國際化深度可以從國際化企業海外具有承諾價值的資源投入程度,一般可以從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模式中得到體現。如通過出口能有效降低企業在海外承諾資源價值,國際化深度較低,而對外直接投資興辦海外工廠的承諾資源價值高,代表國際化深度較高。國際化廣度指企業海外運營市場的范圍和分布。結合Sullivan(1994)發展的國際化程度的多維指標,將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FATA,海外雇員占總員工比例FETE和海外子公司占總子公司比例FOTO視作企業國際化深度指標。國際化廣度可以應用國際化企業跨國經營國家數OCC和分布范圍OCD來衡量。據此,這里建立如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二)研究樣本和數據來源在本研究中,將企業國際化定義成那些在海外市場有大量穩定的貿易或商業活動,不包括零星或偶然的出口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擁有或控制海外分支分配機構;海外生產設施的投資、收購或控制;擁有海外重要的R&D機構;總部在中國的上市公司?;跀祿色@性與真實性考慮,這里選取2008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中有較多國際化經營業務的制造業為研究樣本。以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不低于10%為界限,排除該會計年份股票被特別處理、破產重組或者年報中審計師出具否定或保留意見的企業,經過篩選后共得到137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樣本包括紡織業、燈具制造、重型制造業、家用電器、建筑材料、鋼鐵、醫藥、化工、汽車制造和冶金等行業,基本包括所有制造業子行業,具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北京色諾芬CCER數據庫2008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庫,部分數據源于上市公司年報。(三)研究假設與變量設計1、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設計根據前文對單維指標衡量國際化程度局限性討論,我們從國際化深度和國際化廣度兩個層面設計了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定義如下:其中海外資產比例核算中僅統計實物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用以體現出國際化企業海外經營資產的承諾價值,更準確反映企業所處的國際化經營階段。海外經營國家數OCC和海外經營地區分部從不同側面反映企業國際化廣度,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對于中國某個制造業外向型企業,在亞洲15個國家有國際化業務與在分屬亞洲、歐洲、美洲、非洲15個國家開展國際化業務,其國際化程度不能相提并論。具體核算海外經營地區分部OCD采用打分法,考慮到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在亞洲發展中國家開展國際化業務賦值1,相應地非洲賦值2,歐洲、美洲和亞洲日韓賦值3。在核算總國際化程度時,為了與國際化深度指標相匹配,對國際化廣度指標做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通常認為,國際化企業強化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延伸和增進市場勢力、獲取低廉的特定地方性資源的機會、通過國際市場分散風險、培育多樣化能力等優勢。除了從規模經濟角度,近年來許多文獻從學習視角研究國際化經營的優勢和利益。主要觀點有:企業面對不同的環境和經驗的積累增加自身知識基礎,助長企業在產品價值鏈不同階段的革新能力(Huber,1991)。國際化經營企業在特殊的環境下開拓市場,學習機會隨著企業面對各種制度環境、競爭條件和消費者行為而得到提升,這反過來也激勵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不斷嘗試新方法,從一個市場上獲得的知識在另一個市場上發現新的問題。產品擴散使企業有足夠激勵尋求新的解決方案,迎合按購買行為和購買力分層的不同市場單元消費全體的需求,也會提高企業的技術和營銷能力(BarkemaandVermeulen,1998)。有理由認為國際化程度越高,企業經營績效越好,于是提出以下假說:假說1: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國際化程度越高,經營績效越好。2、經營績效變量績效主觀變量的準確性受到質疑,這里采用客觀財務指標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盡管用財務指標衡量國際化績效也有不足之處,如一個富有遠見的企業的國際化行為會通入更多資源在研發、開發新的市場渠道等方面的投入獲得未來更多的收益流,而這些投入對企業短期財務指標影響甚微,但客觀財務績效指標仍是一個不錯的次優選擇。由于本研究樣本是制造業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企業價值最大化在于股東財富最大化,凈資產收益率最能體現企業的獲利能力。故在各種財務績效指標中,我們選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來衡量企業經營績效,利用企業稅后凈利潤與所有者權益比值來衡量。3、企業國際化與管理層特征委托理論主張增加企業管理層持股水平可以作為一種內在激勵機制緩解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問題,管理層持股部分協調了管理者與股東的利益,減少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管理層學習能力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提高經營績效的關鍵,對于從事國際化業務的企業管理團隊更是如此,只有盡早適應東道國的經濟、文化,企業才能從國際化中獲得收益,克服國際化帶來的不利成本。一般說來,管理團隊的學習能力與高管人員的學歷、海外經營經驗和年齡等因素相關。年輕化的管理團隊比年長的管理團隊更有國際化視野和銳意進取的意識,從而對企業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這是因為青年管理團隊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相對較強,更容易適應不同國際市場文化、制度差異,管理決策更好把握國際市場需求。故提出以下假說:假說2: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越高、管理團隊越年輕和學習能力越強,國際化績效越好。與發達市場國家不同,中國國有經濟成分仍占相當比重,尤其在制造業上市公司國有經濟比重更為突出。對那些國有控股企業,管理者的激勵機制有一般公司制企業的共性,其特殊性表現在管理人員與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管理者本身就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行政官員。由于此時管理者經營的是國有資產,所有者監督缺位使得這些企業比普通公司制企業面臨更嚴重的委托問題,管理者更便利利用自身信息優勢發生短視行徑。因此,我們在分析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經營績效時,將產權結構變量進入分析模型增強模型分析穩定性與解釋力,這也構成本研究區別于以往研究的特色。依據經典產權和激勵理論,我們提出以下假說:假說3: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國有經濟比重越低,國際化績效越好。關于變量的選取。學習能力取決于人力資本,管理團隊的學習能力一個簡單易行的衡量方式可以應用管理團隊中擁有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比例(DBR)。管理層激勵度用公司高管(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持股數占公司總股數的比例來衡量(MSR)。管理層年齡用管理層年齡平均數的自然對數來LnMGA衡量表示。產權結構變量簡單起見選用國有資產占企業總資產比重Rsown衡量。4、其他控制變量為增強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能力,對國際化績效的經驗研究中需要對某些變量進行控制。產業組織理論認為,企業規模越大,該企業在行業中市場勢力越大,越容易通過控制價格獲得壟斷利潤。因此,國際化績效許多文獻研究都將公司規模納入控制變量中,這里也借鑒這一做法,以企業資產的對數Lnsize衡量企業規模水平。其次,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營運風險高低對經營績效也有一定影響。通常情況下,資產結構指標如資產負債率可以反映企業經營風險,這里選用更為穩健的長期資產負債率LDR作為風險控制變量,它等于企業長期負債總額與總資產比例衡量。
國際外匯儲備管理經驗探究論文
1我國外匯儲備的基本情況
1979年以前,我國依據“量入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原則,實行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為主的統收統支的外匯管理體制,外匯儲備數額每年基本在5億美元左右。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出口貿易多年保持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1996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2001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2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4年達到6099億美元,2005年全年國家外匯儲備達到了8188億美元,2006年10月我國的外匯儲備超過了一萬億美元,最新數據2007年9月顯示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14336億美元。持有如此巨額外匯儲備,機會成本巨大。因此,在充分考慮我國外匯儲備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同時,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經濟效益和資產回報率已成當前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2國際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成功經驗
2.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匯儲備達956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長期位居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到2006年11月底,日本外匯儲備仍高達8969.49億美元,其中外國證券7509.89億美元,外匯存款1249.56億美元,黃金儲備159.11億美元。從實際情況看,巨額外匯儲備不僅沒有給日本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帶來了較好的投資回報。2005財政年度,日本外匯儲備海外證券投資收益達788.79億美元。日本的外匯儲備管理由財務省負責,財務省主要通過日本銀行的外匯資產特別賬戶進行儲備管理,日本銀行按照財務省制定的目標和決策對儲備進行日常管理。針對日本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途徑,日本銀行把大量買入美元改為大量賣出美元。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拋進外匯市場導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匯儲備規模、減少過剩外匯儲備,又避免沖擊美國經濟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為此,日本銀行利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四小龍”迅速增加外匯儲備的有利時機,在2004年第一季度大規模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急剎車之后,已快有兩年未進行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了。2004年,中國和“四小龍”第一季度外匯儲備增加了2603億美元,約相當于日本銀行第一季度美元買入額的2.3倍多;2005年,中國外匯儲備又增加2089億美元。由于中國和“四小龍”迅速增加的外匯儲備足以抬高美元匯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勢頭,日本銀行就見機行事,及時停止了大規模買入美元的市場操作。
2.2新加坡
會計國際化經驗管理論文
摘要:會計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必然要求。我國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一些深刻的教訓需要吸取。
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歷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與之相對應,我國的會計也發生了一系列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9年到1992年是局部借鑒國際慣例階段。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出現了大量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原有的以計劃經濟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業的會計制度,特別是三段平衡式的資金平衡表無法滿足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方人員會計核算和利用會計信息的要求。財政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這一會計制度借鑒了國際慣例,是我國會計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開端。
第二階段,從1992年到1997年。這一階段,我國主要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分別了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和股份制企業會計制度,以使外商投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會計信息的陳報適應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需要。特別是1993年兩則、兩制的實行,為中國企業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完成了初步轉換,并為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更好的協調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第三階段,1997年以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企業的經濟業務更加復雜,同時我國的證券市場也逐步發展壯大,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適應這些要求,自1997年至今,財政部已了十余項具體會計準則。特別是2000年,財政部制定了新的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這是一次深層次的改革,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充分協調,是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步。
國際工程項目經驗總結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際工程項目的招標公開度與透明度的提高,我國不少企事業單位逐漸開始走出國門承包國際工程項目。文章總結了國際工程項目的現場管理經驗,對提高我國相關施工單位的國際工程項目現場管理經驗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字:國際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管理;經驗總結
工程建設是國家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們生存與生活的基礎保障條件,也是支撐國家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1]。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城市大量人口的涌入與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世界各國人們對各類基礎性工程建設的質量與數量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一需求促使了建設行業與施工單位的壯大,同時也對工程項目的實施效率、質量與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國家的工程項目開放程度逐漸提高,工程項目的招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本國或當地的施工單位的范疇中,而是面向國際范圍內的整個建設行業與所有符合資質要求的施工單位。國際工程項目的建設單位作為業主,其可選擇的施工單位眾多,愈發關注如何在有限的投資下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因此,在市場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工程項目建設行業,施工單位如何統籌管理整個工程項目,在保障項目的實施質量與效率的同時,嚴格控制工程項目的各類費用支出,實現工程項目投資效益的最大化,是施工單位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施工單位在國際工程項目競標中的核心競爭價值與立足之本。
1現場管理工作策劃
現場管理工作策劃是工程項目管理的首要環節,也是工程質量與工程進度符合預期的重要保障。在現場管理工作策劃中,需要制定現場管理所要遵循的規章制度與條理,并擇選出施工現場的負責人(或經理),確定好施工分隊的職責劃分與權限,以保證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人能管、有事可控。1.1施工現場管理部門與職權劃分作者:單位:施工現場的管理部門承擔著國際工程項目能否順利開展、適時保質完成的重要使命,人選的正確性是國際工程項目成功的關鍵環節。施工現場管理部門需要把控施工過程的節奏,處理施工過程中發生的突發性事件,協調好施工的人員、機械、材料的調配問題,根據施工現場的自然環境與天氣狀況適時有序地調整施工流程等。通常國際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的管理部門包括施工技術部、材料采購部、設備管理部、運輸部、質量監督與控制部、合同管理部等,各部門之間的職權劃分清晰明確,各部門之間的工作相互協同配合,推動國際工程項目穩步前進。其中現場經理的選擇是國際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管理的重要環節,一方面現場經理需要對施工過程與施工節奏進行把控,另一方面現場經理還需要與施工地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招標單位進行頻繁溝通,與當地居民進行協商洽談。因此,施工現場的負責人應當具備良好的溝通、組織與協調能力,最好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與當地政府和居民進行溝通時的語言障礙,并能夠具備一定的法律與外貿知識,具有承擔國際工程項目的外事經驗,以保障整個施工過程不受外界干擾。其次,施工現場的負責人肩負著協調調動施工團隊的積極性,由于施工團隊大多來自于國內,身處異國他鄉難免會有情緒低落或水土不服的時候,現場負責人以及各施工分隊的隊長應當密切關注各個施工成員的心理狀況與身體狀況,保障施工成員在高強度的勞動活動中能夠保持充分的工作積極性。1.2施工前準備工作完善作者:單位:通常為了保障的施工活動的正常展開,需要提前進行各項施工前的準備工作,而對于國際工程項目施工而言,其施工前準備周期應當更長。首先是設計交底,國內施工單位應當從國際工程項目設計方處領取圖紙等級造冊,項目部、技術部、施工部等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審核圖紙,審核完畢后提交自審記錄,并負責對圖紙和資料進行完整性檢查,保證所拿到的資料是齊全的。然后,施工單位需要組織專門的人員對施工圖紙內容進行學習,對于圖紙中涉及的各單位負責內容需要進行多方溝通,確認各方的責任與時間安排。如果圖紙中的內容有矛盾和錯誤,需要及時提出并洽談修改。在國內施工團隊前往國際工程施工現場考察時,需要對當地的氣候、交通、人居環境等進行綜合考察。通常來說,工程項目施工活動非常容易受外界環境與自然因素等干擾,嚴重的話會導致工程項目終止,尤其在東南亞地區,由于地處熱帶地區,夏季受到熱帶氣旋的作用常常會產生暴雨現象。如果國際工程項目的施工區域位于熱帶地區的低洼地帶,則極有可能由于雨水滯留、洪水等原因導致施工活動暫時中斷,不僅拖延影響工程施工的工作進度,也會威脅施工人員的安全,對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產生威脅。因此,在進場施工之前應當認真全面地做好施工準備工作,在施工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施工現場的外界環境與自然因素及時調整施工計劃,例如,施工過程中如若遇到雷電暴雨天氣,應盡可能減少室外施工活動,如吊塔施工、電路施工等,以降低施工風險。1.3健全施工現場質量管理機制作者:單位:工程項目,尤其是國際工程項目,其復雜度相對較高、施工周期較長,建筑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完成狀況都會影響施工質量。很多單位不重視監督檢查工作,監查人員工作不到位,導致施工過程遺留下問題,可能在之后的幾個月或者幾年問題才會暴露,但是建筑工程不可能實現拆卸解體檢驗。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對施工現場的統籌把控能力應當游刃有余,整個施工過程應當在預先制定的施工計劃基礎上有序開展,各施工內容的相關負責人員應當深入到每一施工環節與細節進行質量監督與控制,以保證國際工程項目施工質量達到其預期目標,同時施工現場應當匹配具有相應資質與豐富項目經驗的工程監理對現場的材料、工序、機械等進行統籌質量控制,以健全施工現場質量管理機制。
2項目施工管理
國際援助計劃決策的經驗及啟發
內容提要借鑒國際多雙邊援助機構的管理經驗,促進提高我國援助規劃決策水平十分必要。本文在就國際上發展援助規劃決策的一般經驗做法進行初步解析的基礎上,從參與式管理以及援助的國際公共屬性兩個視角做了進一步的梳理,嘗試提出了我國援助規劃決策實踐中應遵循的管理原則。
關鍵詞援助規劃決策參與式管理國際公共性管理原則
規劃決策是對外援助的行動指南,必須擺在政府管理的突出位置。從科學管理和責任政府角度看,我國援外決策與執行適度分離的改革探索已邁出重要步伐,為更好地實現有效援助奠定了扎實基礎。隨著我國對外援助規模擴大和政府管理職能結構的優化,研究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提高規劃決策水平十分必要,
一、國際上發展援助的做法和經驗
制度化和程序化是西方國家發展援助規劃與決策的重要特點。不同國家的對外援助,都有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戰略目標,并配套建立了相應的法案或政策文件,為具體援助方案制定和項目決策提供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西方援助管理的普遍做法是,重視規劃先行,在一個統一的框架內組織對外援助。制定規劃和國別政策是一個復雜細致的數據資料分析和評估論證過程,既有很強的程序性,也有很強的技術性,同時還要履行透明管理責任,向社會公眾展示必要的援助效果。
在國家援助規劃總體格局中,國別政策注重研究受援國特殊性和援助方案操作性,在此基礎上確定援助的戰略性目標,一般會包括五個基本要素:
國際經驗應對金融危機思考論文
【摘要】90年代以來,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給各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本文首先回顧和歸納了各國爆發金融危機的原因,并總結其經驗和教訓,然后結合我國金融體系中可能誘發危機產生的因素,對我國預防和抵御金融危機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最后提出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經驗與教訓現實思考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我國逐步開放金融業,我國的金融體系越來越成為世界金融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紀以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卻明白無誤地昭示著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而言,金融危機在某種意義上可能就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雖然我國迄今還未曾在發生金融危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歸結為我國先前所處的封閉狀態。事實上,國外近年來關于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論調幾乎就不曾停止過。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認為,中國的金融危機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發危機全面爆發的導火索(吳傳俯,2003)。更有《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發表文章認為“中國金融系統在走向毀滅”。雖然這些觀點各有其出發點,但是中國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許多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金融開放已成為趨勢的當前,從其他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防范金融危機并且增強自身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就更顯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論綜述
關于金融危機,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給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征是基于預期資產價格下降而大量拋出不動產或長期金融資產,換成貨幣。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而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一)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