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2:45: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經濟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經濟學

學校國際經濟學教學形式革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往來越來越為密切,在人才的選擇上,對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國際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必修課程之一。

隨著各國經濟關系交往的頻繁,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跟著日益提高。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研究對象是國濟經濟關系。它運用一般經濟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研究稀缺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國際貨物、服務、資產等交易及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其內容豐富,牽涉到的數量關系及數學模型占有相當比重??梢?,國際經濟學是門理論性較強,有一定難度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依然采取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將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經濟類專業人才。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國際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義,對于培養高層次的經濟類應用型國際化人才,促進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在國際經濟學課程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其主要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而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在高等數學方面相對薄弱,特別是對邏輯推導、圖示、公式、數學證明更不易于接受,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與經濟涵義相聯系,故然對理解其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更是難上加難。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國際經濟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依賴教材,過于注重基本理論、模型及數學方法的講解,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現實的國際經濟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使學生有學不會的感覺,以致于出現厭學的情況。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明確,不知道學習這門課程到底有什么用處,對于用理論去分析國際經濟問題更是無從入手。另外,許多高校對教師考核的目標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二是教學的科研成果。對于實踐教學方面根本不屬于考核范圍。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對實踐教學方式的忽視,使授課教師也缺乏實踐教學的動力和壓力,最終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二)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都隸屬于應用經濟學門類。隨著國際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對于經濟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國際貿易專業是涉外經濟專業,不僅要求在國際經濟方面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要求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這就要求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經營管理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人員,會經常與國外客戶溝通聯絡,會經常使用英語專業術語。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養國際貿易人才時,依然是“黑板加粉筆”,滿堂灌的中式教學方式,忽略了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課堂教學探索

一、改革當前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青海大學《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還是以傳統的傳遞———接收教學模式為主,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有利于學生全面、深刻、正確掌握教材,但這種模式局限性也很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授課難,學亦難?!秶H經濟學》前沿性和時代感強,課程體系涵蓋知識面廣,許多內容較抽象,不易掌握。經濟學知識的假設前提多,特別是國際金融理論部分,學派眾多且觀點不一,教師授課、學生學習都有一定難度。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有新的思路植入。(二)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脫節。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的灌輸、封閉、被動式的教學方式下,主要采取課堂教學方法和學生課后練習習題的方式,學期結束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平時作業和期末考試成績評定學生成績。這種方式,枯燥乏味,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使其所學不能舉一反三加以遷移應用。(三)對經濟學研究工具的應用普遍感到難度大。經濟學是一門大量使用經濟學分析工具的課程,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大都需要借助西方經濟學和數學知識。大部分學生都不能運用自如,感覺有一定難度,這對如何改進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四)考核方式單一。教學模式決定考試形式,考試形式過于單一,期末考試過多依賴試卷成績,學生依然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二、改革目標

針對上述種種弊端,需要通過不斷的調查、研究和實踐,兼顧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環節,通過師生之間雙向交流,共同參與,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考試手段,總結有借鑒與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第一,改善青海大學經濟學類專業《國際經濟學》核心基礎課程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改革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第二,剖析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弊端,探尋《國際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主要原因,立足校情、借鑒經驗、突出關鍵,探索適宜可行的《國際經濟學》課堂教學和考試方法,為提高青海大學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發揮積極的作用。第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指導學生課后閱讀文獻、擴展視野;對討論、測驗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而不是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誘導學生能全方位思考多種可能。第四,建立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綜合平時的提問、測驗、討論等表現以及考試分數給出課程成績,改變學生“讀死書、死讀書”的應付考試現象。

三、改革思路

(一)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教學改革關鍵在于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青海高校,從傳統的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向學生主導型教學模式轉變跨度過大,采取平衡型的教學模式更合適。即兩種方式相結合,教師引導和學生主動參與,既可以激勵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在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采取反轉課堂、雨課堂等多種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學工具,將現代多媒體技術充分運用到教學中,以便實現教學中以問題來引導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思考,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如圖1所示。在圖1中,學生是教與學中的主體,教師是參與者、引領者。通過課前教師布置的思考題,實現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此外,在這個整體設計中,課堂以外還需學生課后撰寫小論文、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本科生科研項目的研究,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和網絡互動,學生通過網絡主動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和知識,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二)改革具體措施。1.全方位提高教師綜合水平。進行教學模式改革,首先要求提高教師個人業務素質,在引領學生主動學習、以問題督促學生查閱資料、進行討論、積極思考的前提下,使問題的提出要有綜合性和一定的深度。所以對教師的要求比傳統圖1教學模式下要高,對整堂課的設計、問題的提出需要精心準備。為此,應加強學科內任課教師的定期交流,另外,還要鼓勵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并將最新的科研成果納入教學[1]。2.不斷完善教學內容。青海大學經濟學類專業同時設置“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三門課程,由于這些課程在內容上存在著重復,所以這些任課教師需要不斷溝通和協調,以求減少內容上的重復。此外,國際經濟領域新的現象層出不窮,教材知識的更新明顯滯后,因此,在結合教材講授《國際經濟學》理論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動向,并及時充實新內容。3.善于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變有利于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理論運用能力和綜合評價以及語言和文字表達實力。如實施案例教學法時,教師以自身理解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為案例,或以當前某種國際經濟國際政治領域新現象為切入點,設計若干問題讓學生課前思考。課堂中理論部分講完后,作為對理論理解的考察,將課前布置的案例思考題在課堂上由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利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4.構建綜合考評方式?!秶H經濟學》作為平臺課和專業核心課,從前考試都是閉卷考試,成績評定是平時成績30%,期末試卷70%。這種考試方式雖能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但綜合分析能力的測評就顯得力不從心。所以,隨著教學模式的改變,成績評定模式也要隨之改變。比如,平時成績可以加大占比,占40%,由出勤和平時作業、案例討論、課程論文等構成;加上期末試卷成績,最終評定出學生的總成績。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教學反思

摘要:本文闡述了本科院?!秶H經濟學》的主要課程內容與教學定位,從教師綜合素質偏弱、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法相對單一等方面,指出了當前《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廣東科技學院為例,從提高教師雙語教學能力、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深化運用案例式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應用型本科院?!秶H經濟學》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為廣東科技學院分析課程教學存在問題,針對性開展教學改革,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學;教學反思;廣東科技學院

當前,伴隨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劇,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更加密切,國際經濟形勢總體趨于好轉。作為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專業的必修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以國際經濟活動、國際經濟關系等為教學內容,學習掌握本門課程,不僅能夠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提高專業素養,還能深化學生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及發展趨勢的理解與認知[1]。從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角度,探討《國際經濟學》教學存在不足,研究針對性改進措施,對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課程內容與教學定位

(一)課程內容?!秶H經濟學》最早起源于19世紀40年代,根植于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學理論,是一般經濟學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內的應用于延伸,主要研究對象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要素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理論、開放的宏觀經濟均衡等。不同教材的章節設置存在較大差異性,但基本都包括新李嘉圖主義貿易理論、克魯格曼貿易理論、新貿易政策理論、貿易內生性增長理論、不完全市場競爭理論、國際金融理論等內容[2]。(二)教學定位?!秶H經濟學》課程內容涉及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宏觀經濟學等多個綜合性學科,既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經濟、金融等專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也是其他相關專業學生的主要選修課程,在學生本科階段學習過程中,擔負著從公共基礎到專業知識、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作用。扎實掌握《國際經濟學》相關內容,能夠使學生建立基本的國際經濟關系分析框架,并能夠用課程所講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剖析當前國際社會的重大經濟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層次誘因[3]。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國際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教學效果探討

摘要: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各學科中有典型的特質,同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為了提升教學效果,采取以文獻為輔助手段,取得較好成效,今后仍有完善的空間。

關鍵詞:文獻;教學手段;教學效果

一、“國際經濟學”的性質與學生的特點

1.國際經濟學的性質?!皣H經濟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礎課。該課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廣域性?!皣H經濟學”是研究國際資本運動一般規律的科學。國際資本運動至目前至少包括三大領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所以,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也包括這三大領域,如教材的結構分為國際貿易基礎、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要素流動、國際收支與匯率決定、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等五篇,[1]但各篇之間沒有顯性的內在邏輯關系。二是理論性。在目前,國際經濟學研究的三大領域已分別形成相應的學科,國際貿易領域有“國際貿易”或“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領域有“國際投資”或“跨國公司”,國際金融領域有“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與這三門學科之間有區別,主要體現為前者屬于理論經濟學,更強調理論教學,后三者屬于應用經濟學,理論與實務兼備。三是融合性。由于前述兩個性質,國際經濟學還具備融合性特征。這體現為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的融合,如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原因的解釋,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投資的應用;這也體現為理論變遷的融合,特別是國際貿易基礎一篇,實質是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變遷,把理論史與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這也體現為歷史背景與理論的融合,如國際金融的匯率理論,必須介紹各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2.學生的特點。“國際經濟學”的授課對象為剛進入大三的學生。這些學生的特點是:首先,已于大二下學期上過“國際貿易”,同時“國際金融”“跨國公司”也于這學期開課,而這三門課的有些內容與國際經濟學是交叉的,為了不讓授課對象形成“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的誤解,必須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課程的特質。其次,學生在大學入學時的起點不高,學習自覺性與課外知識開拓性都不強烈,經了解,在過去的兩年大學生涯中,幾乎沒有閱讀過學術文獻,因此在關于學術論文的語言、規范、邏輯、目標等方面的積累極其薄弱。第三,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生在大學畢業時應具備一定的實務操作技能和理論寫作能力,為此,除了要求學生在大四必須完成學位論文的寫作,學校根據本校生源的特點,還形成在大三時寫學年論文的制度。但是,由于在前兩年,學生幾乎沒接受過學術論文的熏陶,結果在剛進入學年論文的準備或寫作時,很茫然也很曲折。因此,基于國際經濟學的性質及授課對象特點或遇到的問題,三年來,為了提升“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筆者探索出以課堂授課為主、以體悟文獻為輔的教學方法,即除了課堂授課外,課后仍布置相應文獻讓學生閱讀,并寫心得體會。

二、以文獻為輔助教學手段的基本環節

1.選擇文獻。選擇文獻遵循四個原則:權威性原則。即所選文獻的觀點正確,邏輯清晰,語言規范,結構合理,論證深入。如《國際服務貿易比較優勢與自由化理論及其啟示》《從傳統貿易理論到新貿易理論的發展論析》《從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到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人”思想》等都具備這些品質。匹配性原則。即所選文獻與剛完成的教學內容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如教了李嘉圖的理論,挑選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對現代比較優勢理論的三點質疑》《中國勿陷入“比較優勢陷阱”》等文獻;教了國際貿易政策,讓學生閱讀《財富觀的演進與對外貿易政策的變遷》《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進及對我國貿易政策制定的啟示》《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與中國政策選擇——基于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分析》等文獻;在國際直接投資理論部分,配套選了《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融合軌跡》《傳統跨國公司理論及其發展路徑》等文獻。可讀性原則。即文獻難度適中,讓學生能看懂??紤]到學生的專業基礎參差不齊,因此盡可能選純文字闡析的文獻,或者如果有數學模型也僅限于初級數學模型的文獻。這樣學生即使第一遍沒看懂,再多看兩三遍也基本能領會文章的寫作目的與寫作精神。目的性原則。即每次布置閱讀的文獻必須能讓學生獲得某些收獲。一般是結合已教或正在教的內容,每周布置2~3篇文獻,讓學生更好理解或深化理解所學內容。比如,講授國際貨幣體系之后,布置學生閱讀《國際貨幣體系演化的內在邏輯與歷史背景——兼論國際貨幣體系與資本全球化》等文獻。根據這些原則,從CNKI或維普網站,挑選相應的文章,組成文獻庫,同時也進行動態調整。2.要求學生。經過認真閱讀后寫體會文獻選好之后,每周布置2~3篇讓學生閱讀,由于學生的自覺性較弱,為了提高文獻閱讀效果,要求學生寫心得體會。心得體會的基本思考視角是:從文獻中知道哪些新的概念、新的觀點;對文獻中的某一觀點是否產生質疑;是否從某一方面豐富了自身原有的知識結構;某一描述或揭示是否反映了現實的實際;文獻中的某一觀點、某一原理對現實是否有啟示;是否從某些方面提高了自身分析問題的能力;等等。3.交流互動。如果時間比較充裕,在每周上課之初,利用幾分鐘時間,隨機挑兩三名學生把上周文獻的心得說出來,并給予適當點評,甚至有時也談筆者自己的閱讀體會,努力達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效果。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微課制作研究

摘要:“國際經濟學”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核心課程,在該專業教學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以及這門課程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大學生對于國際經濟學敬而遠之。而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技能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的微課教學,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國際經濟學的學習效果。本文從“國際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及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出發,探討了微課在國際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點的主要分類,最后提出了國際經濟學微課制作的幾個注意點。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傳統教學方式;微課制作

一、“國際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及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

“國際經濟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課程、核心課程,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理論抽象性。國際經濟學不同于其它課程,數理分析方法的使用比較多,圖表與推理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倍感抽象深奧。即使在傳統教學中,利用黑板演示畫圖,學生還是覺得不容易理解。2、一定的實踐性。國際經濟學理論同時又是對國際經濟實踐規律的歸納和總結,因此,它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例如,國際微觀經濟學是對微觀個體的經濟決策的考察與總結,而國際宏觀經濟學涉及的宏觀經濟政策,則是國際經濟理論對宏觀實踐活動的理論概括。因此國際經濟學教學者需要根據經濟現實的國際經濟活動,緊密結合案例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把國際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事件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皣H經濟學”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核心課程,在教學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這門課程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大學生對于國際經濟學敬而遠之。如果采用微課教學,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圖片、視頻和flash等素材相結合應用到微課中,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微案例表現抽象的理論知識,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國際經濟學的學習效果。再結合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教學支持資源,,則更能實現上佳的教學效果。

二、微課在國際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點的主要分類

(一)“國際經濟學”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結合生動的案例)正如上所述,國際經濟學數理分析的知識點較多,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感覺該課程的原理和概念都非常抽象難懂,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一些可以結合案例教學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采用微課來集中講解。比如“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這一節,要把“比較優勢理論”講透,幾分鐘是很難說通的,但是,對這一節所涉及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案例等的分析,則可以以微課表現。因此,這部分微課所涉及的知識點在課程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微課教學的優勢在于集中、詳盡和便于結合案例、便于反復學習消化、(二)“國際經濟學”的擴展知識和前沿知識所謂擴展知識是指“國際經濟學”課本和課堂講解不詳盡而又有價值的擴展知識,如“大國模型與小國模型理論”中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等內容。所謂“前沿知識”是指當前仍在豐富發展的經濟理論,比如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國際經濟學理論的簡要介紹等,這類知識通過微課加以體現,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和學習理想。因此,這部分微課所涉及的知識點主要基于國際經濟學的實踐性和時事性,理論難度不是太大,但有助于開拓學習者的理論視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激情,甚至可以引導部分學生建立終身的學習及學術方向。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的現狀與建議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地區)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斷提高,且已成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結合國際經濟學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對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運用該課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理論論文

國際經濟學研究國家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間商品勞務和資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約束這個流向的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對國家的福利所產生的影響。[1]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后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后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并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國際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等。最近幾十年來,在以克魯格曼、弗里德曼等經濟學家的推動下,國際經濟學一般理論各個方面方面均獲得了持續和富有成效的發展。

一、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

(一)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1、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H-O-S理論一直占據中心地位,但是“里昂惕夫之迷“的存在使之陷入了困境。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經堅持并繼承了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認為貿易的真正來源在于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并非資源稟賦的差距。新李嘉圖主義以一種比較動態的、長期均衡的分析來解釋國際貿易。新李嘉圖主義貿易理論把收入分配置于整個的突出位置,并貫穿分析的始終。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最新理論

1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

以斯蒂德曼為代表的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堅持并繼承了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認為貿易的真正來源在于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并非資源稟賦的差距。新李嘉圖主義以一種比較動態的、長期均衡的分析來解釋國際貿易。新李嘉圖主義貿易理論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貫穿分析的始終。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與李嘉圖理論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圖是從各國生產的角度即從各國的生產特點不同和勞動效率的高低不同上來解釋比較優勢的差異;新李嘉圖主義不僅從各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且強調要從各國分配領域,從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態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比較優勢的不同。

2克魯格曼的貿易理論

保羅·克魯格曼提出“規模經濟作為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解釋,他在產業內貿易理論有關基本假設和結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各種模型深入闡述了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成功的解釋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新格局??唆敻衤J為在“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式下的市場體系中,產業部門的擴張是通過更大的規模經濟而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個國家都以其產品供應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雙向的產業內貿易,若各國擁有相同的要素稟賦,就不存在產業間貿易,而存在大量的產業內貿易??唆敻衤挚疾炝艘幠=洕a品差異與貿易型式的關系。其“產業內專業化分工與得自貿易的利益”理論模型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理論中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這兩個基本假定,使新貿易理論向規范化方向邁進了重要一步。

新貿易政策理論的發展

貿易政策理論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國際經濟學理論之一。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作為“新重商主義”代表的凱恩斯在國際貿易方面主張政府干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20世紀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占據了經濟理論的中心位置,主張政府應該對國際貿易進行適度的干預。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全球采購研究

一、引言

全球采購(GlobalSourcing)起源于西方跨國企業將標準化的中間品生產環節外包給低成本國家的供應商或者在海外直接投資建廠生產。管理學界率先開始了針對全球采購的學術研究,國際經濟學界隨后也開始關注這一課題。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眾多,但國內學術界針對全球采購問題的專題研究還比較薄弱,甚至在“GlobalSourcing”一詞的翻譯上尚未達成共識,針對以中國制造業企業作為采購方進行的研究就更少了。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中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實施對外開放,鄭重承諾擴大進口,中國不僅是世界的采購來源地,同時也面向全球采購。從宏觀層面看,中國之所以能夠攀升為全球貿易網絡核心節點,主要就在于采購方面的貢獻[1]。制造業領域已經從“中國制造”(MadeinChina)發展為“中國創造”(MadebyChina)[2]。從企業層面看,北汽福田、青島海爾、深圳華為等中國制造業企業已經越來越多地在海外布局生產能力,從單純在海外建立銷售服務網絡發展到在當地進行組裝與產能合作,實現了境外采購和設計?!耙粠б宦贰背h更是吹響了中國制造業企業全球采購的號角。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組織的企業調查顯示,目前企業尋源的重點依然是中國,不過已經出現了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3]。中國制造業企業全球采購勢頭加劇,學術界針對中國制造業企業全球采購的研究也將不斷開展。

二、全球采購術語翻譯及概念辨析

“GlobalSourcing”一詞應翻譯為“全球采購”。有人將之翻譯為“全球外包”,而“外包”一詞對應的應是“Outsourcing”,只是采購的一種組織形式,企業通過垂直一體化的內包方式實施全球采購也是可以的。2017年,海爾在供應商大會上就是用“全球采購”一詞來對應“GlobalSourcing”的。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2017年召開的第八屆全球采購大會(武漢)上也是用“全球采購”來對應“GlobalSourcing”的。漢德菲爾德(HandfieldRB)等[4]編寫的教材《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的中譯本也將“WorldwideSourcing”和“GlobalSourcing”譯為了“全球采購”?!癝ourcing”一詞單獨在企業采購部門使用時,譯為“尋源”,即尋找供應商的意思。但“Global”和“Sourcing”組合在一起,就被翻譯為“全球采購”。李新家[5]將“InternationalSourcing”翻譯為“國際籌供”,但這種翻譯一方面在企業中并不使用,另一方面也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從新的戰略性功能角度看,“采購”或“Purchasing”這個詞的確有其局限性[6],傳統意義上的采購僅僅掌管開支與花銷,這與建立并管理企業內部戰略毫無關系。也許未來采購經理可考慮使用“外部資源經理”這個頭銜。美國等英語國家定義了“GlobalSourcing”一詞,用“Sourcing”代替了“Pur⁃chasing”,但國內企業實踐中仍在使用“全球采購”一詞。企業采購職能已經轉向戰略采購,且隨著企業的全球化發展形成了全球采購。全球采購這一實踐最初由采購部門推動,并繼續由采購部門主要負責。使用“全球采購”這一表述既約定俗成,在邏輯上也是恰當的。不同學術領域基于不同視角對全球采購進行了定義。一般認為全球采購(GlobalSourcing)這個概念最早由黑夫勒(HeflerDF)[7]引入,他對全球采購的定義為有效利用世界范圍的人力、原材料、能源和資本資源。戴維森(DavidsonWH)[8]、科塔貝(KotabeM)[9]將全球采購歸納為,在全球范圍內生產、購買、組裝零部件及產成品,對如何提供零部件以用于生產進行決策,并對選擇哪些生產單位服務于某些特定市場進行決策。李新家等[10]有關國際籌供的定義其實可作為全球采購的定義,即跨國企業通過市場化采購、轉包生產和國外子公司生產等方式取得物質供應的活動。還有些定義對全球采購與國際采購進行區分,賦予“全球”兩字特殊的戰略內涵,即整合與協調的意義[4,11-13]。其中,特倫特(TrentRJ)等[11]的定義得到了廣泛認可,他們認為,全球采購意味著兩個方面的全球化,即采購活動的國際化以及采購策略的戰略性。全球采購一詞更多體現戰略意義,并不等同于國際采購。國際采購強調買賣雙方處在不同的國家,而全球采購的含義更為廣泛和復雜,包括對共同的項目、過程、設計、技術,全球范圍內的供應商、工程和運作地點進行前瞻性整合與協調。

三、全球采購的戰略類型和發展階段

(一)全球采購的戰略類型。學者們基于不同視角對全球采購戰略的類型進行了劃分。科塔貝等[14]認為,全球采購戰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流識別,即識別哪個生產單位服務于哪個市場,零部件如何供應于生產;二是在全球范圍內對研發、生產、營銷進行整合。納杰菲(NajafiN)等[15]總結了在新興國家采購的三種方法:一是聚焦于單獨采購的交易方式;二是聚焦于建立一套供應商關系的供應基地方式;三是同時發展供應商和客戶關系的網絡定位方式。納西姆比尼(NassimbeniG)等[16]總結了跨國企業在中國采購的三種類型:一是東道國政策強加的采購;二是通過中介進行的采購;三是直接采購。莫爾(MolMJ)等[17]從全球采購的深度和范圍兩個方面總結出了包含兩個維度、四個象限的戰略類型,即幼年型、有限的參與者、機會獲取者、成熟的全球采購者??扑惖萚18]根據東道國占采購額的份額和東道國占產成品銷售額的份額將采購戰略劃分為五種類型,即市場進入型、離岸采購型、離岸生產型、當地采購型、綜合采購型。安德森(Ander⁃ssonS)等[19]利用組合模型將采購方和供應商兩方的采購與營銷戰略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把采購方戰略按照某項采購所感知到的復雜程度和重要性兩個維度劃分為四個象限,即供應商管理、尋源管理、購買管理、物料管理,詳細闡述了不同類型的績效標準、決策層級、尋源方式及供應商關系。奎恩斯(QuintensL)等[20]將國際商務核心觀點,即集中化、整合與協調及標準化觀點運用到采購情境中,定義了比較狹義的全球采購戰略,將全球采購戰略局限于企業內部結構與流程的協調,把全球采購戰略分為四個維度,即集中化/協調程度、采購流程四個階段的標準化程度、采購產品標準化程度、采購人事組織標準化程度。(二)全球采購的發展階段。全球采購是面向國際供應市場的戰略,企業首先需要系統性地將采購活動延伸到國外市場或世界范圍,然后在強度方面有所提高,如建立采購設施,包括國際采購辦公室、貿易公司、物流設施、信息系統等[21]。在企業向全球采購戰略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不同的階段[13,21-23]。特倫特等[11]對企業采購戰略發展階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第一個階段是國內采購,企業既沒有國際采購的需求,也缺乏國際采購的技能;第二個階段是根據需要開展國際采購,企業可能會發現國內沒有合適的供應商,或者競爭對手通過國際采購獲得了比自己更多的優勢,或者國內供應市場發生了變化;第三個階段是將國際采購作為外包戰略的一部分,放眼全世界來接觸供應市場,此時的企業已經具備全球化的眼光,意識到正確執行國際采購戰略可以改進運營績效,但這一階段的采購戰略還不能很好地協調世界范圍內的采購基地、運營中心、商業單元,采購中心是各自為政的;第四個階段是比較復雜的戰略發展階段,整合并協調全球范圍內各采購地點的全球采購戰略,協調世界各地及各商業單元的物料和服務需求;第五個階段是與其他職能部門一起整合并協調全球采購戰略,企業不僅跨地區整合采購活動,而且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與企業各職能組織整合一般項目、流程、設計、技術和供應商。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困境及對策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地區)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斷提高,且已成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結合國際經濟學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對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運用該課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