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教學效果探討
時間:2022-04-24 09:06:06
導語:國際經濟學教學效果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各學科中有典型的特質,同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為了提升教學效果,采取以文獻為輔助手段,取得較好成效,今后仍有完善的空間。
關鍵詞:文獻;教學手段;教學效果
一、“國際經濟學”的性質與學生的特點
1.國際經濟學的性質。“國際經濟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基礎課。該課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廣域性。“國際經濟學”是研究國際資本運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國際資本運動至目前至少包括三大領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所以,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也包括這三大領域,如教材的結構分為國際貿易基礎、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要素流動、國際收支與匯率決定、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等五篇,[1]但各篇之間沒有顯性的內在邏輯關系。二是理論性。在目前,國際經濟學研究的三大領域已分別形成相應的學科,國際貿易領域有“國際貿易”或“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領域有“國際投資”或“跨國公司”,國際金融領域有“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與這三門學科之間有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為前者屬于理論經濟學,更強調理論教學,后三者屬于應用經濟學,理論與實務兼?zhèn)洹H侨诤闲浴S捎谇笆鰞蓚€性質,國際經濟學還具備融合性特征。這體現(xiàn)為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的融合,如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原因的解釋,比較優(yōu)勢理論在國際投資的應用;這也體現(xiàn)為理論變遷的融合,特別是國際貿易基礎一篇,實質是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變遷,把理論史與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這也體現(xiàn)為歷史背景與理論的融合,如國際金融的匯率理論,必須介紹各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2.學生的特點。“國際經濟學”的授課對象為剛進入大三的學生。這些學生的特點是:首先,已于大二下學期上過“國際貿易”,同時“國際金融”“跨國公司”也于這學期開課,而這三門課的有些內容與國際經濟學是交叉的,為了不讓授課對象形成“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的誤解,必須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課程的特質。其次,學生在大學入學時的起點不高,學習自覺性與課外知識開拓性都不強烈,經了解,在過去的兩年大學生涯中,幾乎沒有閱讀過學術文獻,因此在關于學術論文的語言、規(guī)范、邏輯、目標等方面的積累極其薄弱。第三,根據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學生在大學畢業(yè)時應具備一定的實務操作技能和理論寫作能力,為此,除了要求學生在大四必須完成學位論文的寫作,學校根據本校生源的特點,還形成在大三時寫學年論文的制度。但是,由于在前兩年,學生幾乎沒接受過學術論文的熏陶,結果在剛進入學年論文的準備或寫作時,很茫然也很曲折。因此,基于國際經濟學的性質及授課對象特點或遇到的問題,三年來,為了提升“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筆者探索出以課堂授課為主、以體悟文獻為輔的教學方法,即除了課堂授課外,課后仍布置相應文獻讓學生閱讀,并寫心得體會。
二、以文獻為輔助教學手段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1.選擇文獻。選擇文獻遵循四個原則:權威性原則。即所選文獻的觀點正確,邏輯清晰,語言規(guī)范,結構合理,論證深入。如《國際服務貿易比較優(yōu)勢與自由化理論及其啟示》《從傳統(tǒng)貿易理論到新貿易理論的發(fā)展論析》《從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到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人”思想》等都具備這些品質。匹配性原則。即所選文獻與剛完成的教學內容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如教了李嘉圖的理論,挑選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對現(xiàn)代比較優(yōu)勢理論的三點質疑》《中國勿陷入“比較優(yōu)勢陷阱”》等文獻;教了國際貿易政策,讓學生閱讀《財富觀的演進與對外貿易政策的變遷》《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進及對我國貿易政策制定的啟示》《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與中國政策選擇——基于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分析》等文獻;在國際直接投資理論部分,配套選了《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融合軌跡》《傳統(tǒng)跨國公司理論及其發(fā)展路徑》等文獻。可讀性原則。即文獻難度適中,讓學生能看懂。考慮到學生的專業(yè)基礎參差不齊,因此盡可能選純文字闡析的文獻,或者如果有數(shù)學模型也僅限于初級數(shù)學模型的文獻。這樣學生即使第一遍沒看懂,再多看兩三遍也基本能領會文章的寫作目的與寫作精神。目的性原則。即每次布置閱讀的文獻必須能讓學生獲得某些收獲。一般是結合已教或正在教的內容,每周布置2~3篇文獻,讓學生更好理解或深化理解所學內容。比如,講授國際貨幣體系之后,布置學生閱讀《國際貨幣體系演化的內在邏輯與歷史背景——兼論國際貨幣體系與資本全球化》等文獻。根據這些原則,從CNKI或維普網站,挑選相應的文章,組成文獻庫,同時也進行動態(tài)調整。2.要求學生。經過認真閱讀后寫體會文獻選好之后,每周布置2~3篇讓學生閱讀,由于學生的自覺性較弱,為了提高文獻閱讀效果,要求學生寫心得體會。心得體會的基本思考視角是:從文獻中知道哪些新的概念、新的觀點;對文獻中的某一觀點是否產生質疑;是否從某一方面豐富了自身原有的知識結構;某一描述或揭示是否反映了現(xiàn)實的實際;文獻中的某一觀點、某一原理對現(xiàn)實是否有啟示;是否從某些方面提高了自身分析問題的能力;等等。3.交流互動。如果時間比較充裕,在每周上課之初,利用幾分鐘時間,隨機挑兩三名學生把上周文獻的心得說出來,并給予適當點評,甚至有時也談筆者自己的閱讀體會,努力達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效果。
三、效果與規(guī)劃
1.效果。讀文獻、寫心得的舉措一開始對大部分學生是一項難題,這方面他們幾乎一片空白,但經過兩三次的啟發(fā)和引導,部分認真的學生逐漸悟出了其中的機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是認知程度更深化。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學生反映“之前對一些經濟學家半知半懂,現(xiàn)在更加了解他們的理論和想法,而且可以激發(fā)自己的思維去想很多問題,不再像之前一樣被動地輸入”;“第一次接觸經濟學文獻,以前書本中的一些理論雖然知道,但是并不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幾周的文獻大都與貿易以及經濟中的理論概念相關,發(fā)現(xiàn)經濟學中一些基礎性概念是通過不斷探索、發(fā)展得來的,非常不易”。從學生交來的心得體會看,確實可看到部分同學的認識在深化。二是知識結構更系統(tǒng)化。比如,教材關于比較優(yōu)勢理論的內容,主要闡述比較優(yōu)勢理論對自由貿易的倡導及自由貿易的利益,未涉及比較優(yōu)勢理論中的“陷阱”問題,但通過向同學們提供兩篇關于“比較利益陷阱”的文獻,同學們閱讀之后普遍有了全面的認識,如一同學說:之前讀了一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深受比較優(yōu)勢理論而獲益的文章,而今天讀的這篇則對“比較優(yōu)勢陷阱”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三是寫作能力得到初步培養(yǎng)。通過寫心得體會,雖然只要求每篇大約200字左右,但強調必須言之有物,而不是簡單介紹文獻的內容,這迫使學生至少讀兩遍以上,使他們學會了思考,逐漸形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習慣,也“能夠有意識地學習他人的論文是怎么寫的”(某學生的體會)。比如從最近交來的心得體會,不少同學都能聯(lián)系實際,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在一篇《國際貿易分工:理論演進與當代多層次格局》的讀后心得中,某學生即作了獨到點評“一個國家企業(yè)、產業(yè)間各種分工是有好處的,多層次分工,可以避免單一分工體系一旦面臨崩潰帶來的不良后果”。2.今后的規(guī)劃。以文獻為輔助手段提升教學效果,雖嘗試了幾年,但詳細總結,仍覺得有不完美的地方:一是給出文獻的同時,沒有給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導致學生閱讀的目的性不強;二是授課過程中文獻內容與教材內容的融合度不高,這降低了學生吸取文獻營養(yǎng)的效果;三是對文獻的利用率單一,只純粹作為心得體會的工具。因此,通過分析,對此教學手段還應進一步完善與規(guī)劃,重點是突出四個導向:一是問題導向,即在給出文獻的同時也提供幾個問題讓學生有目的的思考;二是共享導向,即對一些更有價值的文獻應讓學生分組討論,之后再形成討論報告,真正在學生之間形成思想共享的氛圍;三是能力導向,即在半學期或快到期末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已讀文獻寫文獻綜述,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與寫作的能力;四是教學導向,即把文獻內容與教材內容深度融合,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馮德連.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盧志淵 單位:泉州師范學院工商信息學院
- 上一篇: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探討
- 下一篇:經濟學理論教學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