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1 20:37: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益事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調研講話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在思想認識上要有高度;在操作上要把握效度;在實施上要注重廣度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意識是行動的指南、改善,這必將為農村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探索一條長期、長效的新路、將共識轉化為共為,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獎補資金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在操作中要把握好三個原則、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群眾關注度高,在實施過程中要突出三個廣泛性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同志們:
在這新春佳節漸趨臨近、全市各項工作非常繁忙之際,今天我和三元、國根、生根、建清、文廣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專門就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構建工作到**來進行專題調研,這是繼洛市、袁渡專題調研之后的第三次調研,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信心與決心。剛才,聽了幾位同志的發言,都講得很好,在認識上有高度,對于具體操作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見、建議,聽了以后很有觸動、很有感悟。特別是我們還一起參觀了港下村農民捐資修建的通村公路,這種農民自己動員、集體參與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做法很好,值得總結推廣。
下面,在大家發言的基礎上,我再談幾點看法。
一、在思想認識上要有高度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意識是行動的指南。確保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真正見成效、有實效,必須站在戰略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從大家的發言尤其是鄉鎮同志的發言來看,應該說,大家的思想認識有高度,形成了共識,而且對具體操作程序的把握,尤其是對具體原則的把握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與提升。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新機制,其內涵和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政府拿多少錢來支持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也不僅僅在于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的簡單退出,更不能簡單等同于減輕農民負擔,其深遠而重大的意義至少體現為四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加速陽光財政公共化進程。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長期以來,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甚至有一段時間還在加劇,差距越拉越大,在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這種狀況必將逐步改變,國家必然將拿出更多的財力用于扶持“三農”發展。對此,我們務必要有清醒認識,切實認識到,今后的陽光財政將更多地體現為農民財政,國家財稅增量部分理應也必將更多地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對此,我們唯有早認識、早行動,農民才能早受益,農村才能早變化,農業才能早發展。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重大課題,而加速農村公益事業是其中的應有之義。我們過去常講新農村建設不能忽視集鎮建設,同樣,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也不能丟棄新農村建設,就集鎮建設談集鎮建設,二者必須同步推進,才能相得益彰。當前,要在大力加速集鎮建設,提升集鎮建設規模和水平的同時,重點抓好農村垃圾處理、自來水進村入戶等重點工程的推進,真正全面構建起以集鎮、城鎮為龍頭的農村公益事業構架下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大格局。著眼新年新面貌,各鄉鎮村組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對農村環境衛生進行一次徹底清掃整治,強化群眾環境衛生意識。三是有利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近年來,**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今年財政收入突破20億元,將歷史性的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之所以能夠持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無不與我們始終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有關,無不得益于我們不失時機地制定出臺了農村“三院”建設等系列政策舉措,解決了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真正減輕了農民負擔,改善了干群關系。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制度,作為農村稅費改革的產物,在一定時期對于推動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已基本具備了退出的各項條件。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新機制,有利于從根本上斬斷伸向農民的黑手,徹底取締向農民搭車收費的載體,對于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四是有利于推動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是從內在機制入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籌資平均攤派的問題,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帶動作用,使群眾由原來的“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真正形成群眾自愿自覺出資發展公益事業,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政府補助、在外成功人士贊助、村民捐助的良性互動機制。它倡導的是一種農村文明新風尚,有利于村風民風的改善,這必將為農村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探索一條長期、長效的新路。
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講話
一、在思想認識上要有高度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意識是行動的指南。確保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真正見成效、有實效,必須站在戰略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從大家的發言尤其是鄉鎮同志的發言來看,應該說,大家的思想認識有高度,形成了共識,而且對具體操作程序的把握,尤其是對具體原則的把握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與提升。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新機制,其內涵和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政府拿多少錢來支持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也不僅僅在于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的簡單退出,更不能簡單等同于減輕農民負擔,其深遠而重大的意義至少體現為四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加速陽光財政公共化進程。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長期以來,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甚至有一段時間還在加劇,差距越拉越大,在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這種狀況必將逐步改變,國家必然將拿出更多的財力用于扶持“三農”發展。對此,我們務必要有清醒認識,切實認識到,今后的陽光財政將更多地體現為農民財政,國家財稅增量部分理應也必將更多地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對此,我們唯有早認識、早行動,農民才能早受益,農村才能早變化,農業才能早發展。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重大課題,而加速農村公益事業是其中的應有之義。我們過去常講新農村建設不能忽視集鎮建設,同樣,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也不能丟棄新農村建設,就集鎮建設談集鎮建設,二者必須同步推進,才能相得益彰。當前,要在大力加速集鎮建設,提升集鎮建設規模和水平的同時,重點抓好農村垃圾處理、自來水進村入戶等重點工程的推進,真正全面構建起以集鎮、城鎮為龍頭的農村公益事業構架下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大格局。著眼新年新面貌,各鄉鎮村組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對農村環境衛生進行一次徹底清掃整治,強化群眾環境衛生意識。三是有利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近年來,**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今年財政收入突破20億元,將歷史性的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之所以能夠持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無不與我們始終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有關,無不得益于我們不失時機地制定出臺了農村“三院”建設等系列政策舉措,解決了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真正減輕了農民負擔,改善了干群關系。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制度,作為農村稅費改革的產物,在一定時期對于推動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已基本具備了退出的各項條件。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新機制,有利于從根本上斬斷伸向農民的黑手,徹底取締向農民搭車收費的載體,對于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四是有利于推動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是從內在機制入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籌資平均攤派的問題,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帶動作用,使群眾由原來的“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真正形成群眾自愿自覺出資發展公益事業,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政府補助、在外成功人士贊助、村民捐助的良性互動機制。它倡導的是一種農村文明新風尚,有利于村風民風的改善,這必將為農村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探索一條長期、長效的新路。
同時,著眼提高全市干部群眾對構建農村公益事業新機制、加快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新認識,要切實強化宣傳,形成高度共識,以共識促共為。一是分管領導和具體操作的同志要提高認識。大家要徹底改變構建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僅是財政獎補農村公益事業的簡單、低層次認識,真正徹底從財政“一事一議”獎補制度的認識束縛中解脫出來,這樣我們的工作思路才能清晰,工作舉措才能更加體現以民為本。二是鄉鎮的同志尤其是鄉鎮黨委書記要提高認識。鄉鎮干部直接面對人民群眾,是農村公益事業獎補機制的直接操作者、實施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鄉鎮干部、鄉鎮書記的認識水平決定著群眾的認識水平。為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請建清同志專門組織鄉鎮負責同志召開一次專門會議,講清政策,講清要求,確保認識到位。三是要提高群眾的認識。為了將市委市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千家萬戶,請相關部門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發一封告全市農民朋友的信。同時,以“構建農村公益事業新機制,加速農民奔小康”為主題制作一幅新年掛歷,免費發送至每家每戶,真正讓這項工作深入人心。
二、在操作上要把握效度
將共識轉化為共為,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獎補資金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在操作中要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獎補資金廣覆蓋。隨著全市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今后市財政用于農村公益事業獎補資金將逐年增加,去年安排了1000萬元,今年將安排2000-3000萬元,2011年就可能達到3000-5000萬元,按照這樣發展,我們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徹底實現原來稅改前每年向農村農民征收2個億向獎補2億元的轉變。這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要像農村低保、醫保一樣,真正讓獎補資金覆蓋到全市每一個行政村、自然村,讓全市人民尤其是農民群眾都能夠真正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在這里,我們基層的同志就是要跟農民講清楚,這項工作市委市政府已經啟動了,不會停下來,不要擔心今后沒有,讓農民吃個“定心丸”。同時,這里要明確,鄉鎮集鎮建設不在獎補范圍之內。至于集鎮建設怎么辦,至少有兩條途徑,第一,市委市政府每年將重點扶持若干個集鎮建設;第二,市委市政府將搭建一個集鎮建設的融資平臺。二是涉農資金大整合。當務之急要對全市各自然村近期要做的公益事業和上級各部門每年有哪些專項支農資金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在此基礎上,區別輕重緩急,對爭取上級相關部門涉農資金和本級涉農資金的分配使用統籌安排,逐步做到涉農項目申報、審批、實施的集中統一。實行“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籌集和管理新模式,使各項資金互相匹配、形成合力,使涉農資金項目科學安排、規范使用、高效運行,充分發揮各項涉農資金的最大效益效用。三是社會各界齊參與。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尤其要充分調動本地在外成功人士支持家鄉公益事業建設發展的熱情,廣泛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支持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公益事業發展。要引導、鼓勵、幫助和支持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提高自我發展和自我建設的能力,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改善自身生活生產條件。
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切實防止三種傾向:一要防止項目審批繁雜化。在項目審批過程中,要堅持宜簡不宜繁、放權也放責的原則,相關部門要從宏觀上把握好資金的使用去向,不要搞沒有必要的調查研究和現場檢查,給予鄉鎮充分的自主權。這既是對鄉鎮的信任,更是對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支持。二要防止資金支持均等化。雖然我們最終要確保全市農村公益事業獎補廣覆蓋、全受益,但在操作過程中要避免資金扶持均等化、“撒胡椒面”的現象,要本著“集中財力辦大事、集中財力解難題”的原則,最大程度地發揮資金的效用。當前,尤其要將重點放在著力解決邊遠農村通水泥路和生產生活用水等現實問題上。要根據公益事業的緩急和上級補助資金等具體情況來決定資金的分配,絕不能搞平均分配。三要防止資金來源單一化。在強化財政支持的同時,要切實形成政府補助、部門扶助、社會贊助、村組和農民捐助相結合等多種形式,不斷拓寬農村公益資金來源渠道。
農村公益事業財政獎補資金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支付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市委市政府有關農村綜合改革發展重大決策部署,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有關要求,根據《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和《省財政廳關于印發<省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管理辦法>的通知》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是指中央、省、市補助我市以及市本級財政安排的,用于支持鄉鎮、街道開展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工作的補助資金。
第三條財政部門負責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的分配、審核撥付、使用監督、預算績效管理,并對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有效性負責。鄉鎮、街道對項目組織招標、實施、質量管理、決算審計等工作負責。
第四條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投入和使用采用先建后補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有關事項,放大財政資金使用效能。
第二章資金使用范圍
農村公益事業資金使用現狀調研報告
加大農村農業投入,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第六次鎖定“三農”問題,明確提出要把對“三農”的投入作為今年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要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廣大農村的公益性事業仍然十分薄弱,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國家投資有限、地方財政緊缺、攤派集資廢止、“一事一議”籌資難度大的情況下,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如何開展?帶著這個問題,我局組成調查組,深入到舊縣鎮村,從資金籌集、使用及管理方面對當前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問題開展了調研。
一、當前農村公益性事業資金使用的現狀
農村的公益性事業一般是指涉及村民的公有公用和公共利益的事業,它主要包括公共設施建設、社會優撫、救災救濟和扶貧、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環境保護、文化娛樂活動等方面。稅費改革前,農村公益性事業主要采取向農民收取“三提五統”來保證運轉。“三提五統”加上“兩工”的使用及地方財政對農村教育衛生的投入,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本上能夠滿足需要。
稅費改革后,上述各項資金及用工項目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事一議”的籌資籌勞制度。“一事一議”制度雖然在杜絕涉農亂收費上成效顯著,但在開展正常的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上,暴露出可操作性低的突出問題。以舊縣鎮村為例,該村近三年公益性事業建設資金約為85.43萬元,其中采用“一事一議”方式籌資3次,籌集金額僅為3.9萬元,只占資金總額的4.6%。由此可見,當前以農民為主體的籌資籌勞制度不能解決農村公益建設“貧血”的現狀,而來自各級政府部門的資金才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得以維持和發展的主要途徑。
二、農村公益性事業資金使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投入機制缺乏,投入主體過于單一。目前來看,村級從各級政府部門獲取的資金投入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上級部門政策性投入和村級的項目爭取。上級部門的政策性投入主要以公路、渠道硬化、安全飲水等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各種專項工作經費的形式進行下拔。而項目爭取則是指村級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到相關部門爭取到的資金。從村近三年的資金使用情況看,該村來自上級部門的政策性資金投入為58.78萬元,占到資金總額的68.8%,向有關部門爭取的資金為21.75萬元,占資金總額的25.46%,上述兩項資金合計占到資金總額的94.26%,這說明對村來說,各級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是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資金的絕對來源。農村公益性事業過度依賴國家投入,而集體、企業、個人等各種社會力量(僅宜昌晟泰公司捐贈1萬元,村民自籌3.9萬元)沒有及時跟上,特別是承擔資金融通功能的金融機構的缺席,共同造成了目前農村資金投入渠道單一的局面。
公益事業建設財政獎補會的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結合農委的職責和幾年來我省開展一事一議的實踐,就做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講四點意見,請*省長和與會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是農村稅費改革的一項制度創新
2000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改革是試點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資金不再固定向農民收取,而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解決,籌資實行上限控制。這一改革開全國之先河。當時“一事一議”籌資的標準是參照稅費改革前1999年的基數計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統”32.71億元,其中“三提”為16.7億元,“三提”中的公積金是6.25億元,公益金3.5億元,兩項合計9.75億元。本著減輕農民負擔的原則,將“一事一議”總額確定為7.5億元,人均15元的標準;原先強行讓農民承擔的30個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也要求在三年時間內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個農村勞動力承擔的兩工不超過20個,2001年不超過15個,2002年不超過10個,從2003年起,村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建村級道路、植樹造林等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勞務,也實行“一事一議”,由村民民主討論,按多數人意見作出決定,上限為每個勞動力每年承擔勞務的數量不超過10個標準工日。
“一事一議”政策的實行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創新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投入方式。據統計,從2000年到2008年,我省農民通過“一事一議”共籌資26.24億元,平均每年2.9億元;籌勞8.5億個標準工日,平均每年0.94億個。使用重點主要集中在興建村級道路,約占籌資總量的60%以上;其次是農田水利建設,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廁、路燈安裝、市場改造等較少。實踐表明,通過一事一議,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廣大村民的直接參與,促進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村民自治原則的落實,進一步加強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為防止“一事一議”成為加重農民負擔的新口子,我省從一開始就注重對“一事一議”的監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如《**省農村勞動積累工、義務工和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公益事業籌資籌勞管理暫行辦法》、《**省農村未承包土地并從事工商等其他產業經營活動的農民交納村集體公益事業費管理暫行辦法》、《**省村級興辦公益事業籌資辦法》。2002年11月,省人大還通過了《**省村內興辦集體公益事業籌資籌勞條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公益事業及棚戶區改造制度
第一條*縣人民政府授權“*縣公益事業及棚戶區改造拆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縣拆遷辦”)負責組織全縣城鎮依法強制拆遷工作。有關鄉(鎮)及縣建設(規劃)、國土、房產、行政執法、公安、監察、廣電等部門在拆遷工作中要積極發揮作用,認真組織、主動協調,依據各自職責積極予以配合。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全縣城鎮公益事業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拆遷項目。
第三條各鄉(鎮)政府對實施強制拆遷的案件要認真審核,對確認的案件應當報縣拆遷辦備案。縣政府對公益事業和棚戶區改造項目強制拆遷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四條在組織拆遷前,要發出公告,做好宣傳。拆遷人應向被拆遷人提供合法可行的拆遷補償方案。對被拆遷人提出的合法要求,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給予明確答復。
第五條被拆遷的房屋有房產證照的,被拆遷人或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縣拆遷辦組織相關部門實施強遷。
第六條手續不全的被拆遷房屋,經有關部門依據《*縣公益事業及棚戶區改造項目房屋拆遷補償相關政策的規定(試行)》認定,且拆遷人按有關法規或政策給予合理補償安置后,被拆遷人或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期限內拒絕搬遷的,由縣拆遷辦組織縣相關部門依法實施強遷。
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座談會講話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充分認識開展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明確指導思想,把握試點原則;認真領會試點精神,做實試點方案;積極落實有關配套措施,嚴明政策紀律;加強協同配合,做好督導督查;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注重宣傳溝通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步伐、有利于拉動內需,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有利于健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有利于調動農民參與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促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各地在推進這項工作時,要認真領會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準確把握試點工作的基本原則,確保試點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省上下發的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責任劃分、資金來源、獎補范圍、獎補辦法、獎補項目審定程序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各試點縣(區)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嚴格按要求和確定的原則做實做細實施方案、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議民主議事機制、要建立健全監管制度、要完善村級公益設施管養護體制、要建立健全財政獎補資金監管制度、要嚴明政策紀律,切實做到“四個確保、四個嚴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涉及部門多,必須建立健全部門分工責任制、施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政策性強,既關系著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事關農村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同志們:
今天召開這個會議,就一個議題,安排部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去年,國務院綜改辦、財政部、農業部選擇黑龍江、河北、云南3省啟動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今年試點工作又進一步擴大到了全國10個省(區)。同時要求,其他省市也要根據情況,自行試點。對這項工作,我們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序推進后,就著手積極做好試點準備工作,組織人員到攀枝花、樂山、南充等地進行了深入調研,及時向省政府領導作了匯報,提出了我省開展試點工作的建議意見,得到省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常務副省長魏宏同志明確批示:“贊成財政意見,今年可在不同地區搞不同的試點,明年爭取納入財政部試點范圍”。根據省領導的批示和國務院綜改辦、財政部、農業部關于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的有關要求,在借鑒有關省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擬定了我省的試點工作方案。今天,召集試點市、縣、區的同志一起,征求對我們擬定的試點方案的意見,以便進一步完善有關辦法。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開展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
2009年中央l號文件明確要求,要總結試點經驗,完善相關政策,擴大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范圍,目前全國確定了10個省開展了試點工作。我省啟動的是省級試點,雖然只選擇了少數幾個縣試點,但試點工作意義重大。
(一)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步伐。我們知道,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屬于準公共產品,政府、集體和農民都有投入的責任。農村稅費改革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主要依靠村提留和農村“兩工”,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村“兩工”,大幅度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規定,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解決,但由于這項制度當時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工作缺乏推動力,農民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出現了“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現象。因此,建立健全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帶動作用,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和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機制,鞏固和擴大農村稅費改革成果。
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工作會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結合農委的職責和幾年來我省開展一事一議的實踐,就做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講四點意見,請*省長和與會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是農村稅費改革的一項制度創新
2000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改革是試點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資金不再固定向農民收取,而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解決,籌資實行上限控制。這一改革開全國之先河。當時“一事一議”籌資的標準是參照稅費改革前1999年的基數計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統”32.71億元,其中“三提”為16.7億元,“三提”中的公積金是6.25億元,公益金3.5億元,兩項合計9.75億元。本著減輕農民負擔的原則,將“一事一議”總額確定為7.5億元,人均15元的標準;原先強行讓農民承擔的30個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也要求在三年時間內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個農村勞動力承擔的兩工不超過20個,2001年不超過15個,2002年不超過10個,從2003年起,村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建村級道路、植樹造林等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勞務,也實行“一事一議”,由村民民主討論,按多數人意見作出決定,上限為每個勞動力每年承擔勞務的數量不超過10個標準工日。
“一事一議”政策的實行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創新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投入方式。據統計,從2000年到2008年,我省農民通過“一事一議”共籌資26.24億元,平均每年2.9億元;籌勞8.5億個標準工日,平均每年0.94億個。使用重點主要集中在興建村級道路,約占籌資總量的60%以上;其次是農田水利建設,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廁、路燈安裝、市場改造等較少。實踐表明,通過一事一議,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廣大村民的直接參與,促進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村民自治原則的落實,進一步加強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為防止“一事一議”成為加重農民負擔的新口子,我省從一開始就注重對“一事一議”的監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如《××省農村勞動積累工、義務工和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公益事業籌資籌勞管理暫行辦法》、《××省農村未承包土地并從事工商等其他產業經營活動的農民交納村集體公益事業費管理暫行辦法》、《××省村級興辦公益事業籌資辦法》。2002年11月,省人大還通過了《××省村內興辦集體公益事業籌資籌勞條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公益事業建設財政補貼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八屆九次、十次全會要求,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充分發揮基層民主,逐步建立以村民自愿出資出勞為主體、政府獎補為引導、社會捐贈為補充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民主決策,籌補結合。充分發揚民主,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決策、自愿出資出勞為基礎,政府給予獎勵補助,實現政府投入和農民出資出勞的有機結合,促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2、量力而行,注重實效。兼顧農民、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以不增加農民負擔、不產生新的債務、不搞“半拉子工程”為前提,重點支持農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務求實效。
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論文
內容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農村在向全面小康的邁進中,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滯后嚴重的地區已影響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寧。筆者認為,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對此,要把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作為反哺和支持的重點內容之一來抓;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事業經費保障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相對集中捆綁使用各個渠道的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規范和完善“一事一議”籌資制度。關鍵詞:新農村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適時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科學發展觀在“三農”問題上的具體實踐形式,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延續和提升。農業稅免除后,農民負擔明顯減少,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農村在向全國小康的邁進中,原有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至影響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和諧與安寧。而且原有的公益事業興辦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業發展滯后,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筆者認為,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國家資金扶持非常有限,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普遍脆弱,農民戶集資相當困難,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上遇到了極度困乏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一瓶頸,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步伐呢?本文就此問題從鄉鎮的方面作一個粗淺的探討。一、影響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國家稅收和財政體制實行偏向城市和歧視“三農”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國城市公益事業的建設全部是由財政撥款進行的,國家每年把大量的財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級財政計劃用于農村公益事業的資金不僅數量少,而且資金在流向農村的過程中經過層層截留和克扣,到農村已經很少了,真正落到實處的是少之又少,農村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就基本落在農民頭上,用一句不負責任的“誰投資誰收益”的空頭支票打發了。特別是在城市綠化與農村綠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國家政策的嚴重缺陷。城市的綠化建設完全由國家或地方財政投資,而收益人沒有投資。農村卻要誰投資誰收益來發展,這就是農民與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級差異性,致使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滯后。2、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不足的影響。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往往是通過項目進入農村地區,項目決策權掌握在上級手中。在財政資金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上級更關注那些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資金投向,而往往忽視農村地區的公益事業。致使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加上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到村一級數額有限,無法顧及所有鄉村的所有公益事業項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的影響。雖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使農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總的來講,農民的收入增長還是比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純收入仍然遠低于城鎮居民。因而,經濟承受力較低。而且,農村內部的公益事業,一般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規定來辦,由于“一事一議”標準低、數額少,與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著“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問題。4、現行的農村多渠道投資機制實施過程中難以配套的影響。由于現行的國家投資、地方配套、農民集資相結合的農村公益事業多渠道投資機制存在著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不是地方財政緊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馬,就是按照現行的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規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籌夠集資的部分而耽擱,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正常發展。5、村級債務沉重,影響了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發展鄉鎮企業,超前超能力地集資貸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組債務,一方面使集體經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財務管理混亂,一些農民認為村干部在工程建設中撈取了私利,因而干群關系緊張,工作難開展,嚴重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6、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出現了無管理機構組織協調的“真空”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種事業單位(“七所八站”)后,雖然這些單位的一些職能被設計并轉到了鄉鎮和縣(區)直其他單位,但人手、經費都不足,這些職能實際已嚴重弱化。在目前鄉鎮財政既要保吃飯,又要還債務,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因而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這就必然導致一些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難以興辦公益事業。內容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農村在向全面小康的邁進中,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滯后嚴重的地區已影響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寧。筆者認為,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對此,要把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作為反哺和支持的重點內容之一來抓;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事業經費保障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相對集中捆綁使用各個渠道的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規范和完善“一事一議”籌資制度。關鍵詞:新農村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適時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科學發展觀在“三農”問題上的具體實踐形式,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延續和提升。農業稅免除后,農民負擔明顯減少,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農村在向全國小康的邁進中,原有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至影響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和諧與安寧。而且原有的公益事業興辦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業發展滯后,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筆者認為,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國家資金扶持非常有限,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普遍脆弱,農民戶集資相當困難,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上遇到了極度困乏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一瓶頸,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步伐呢?本文就此問題從鄉鎮的方面作一個粗淺的探討。一、影響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國家稅收和財政體制實行偏向城市和歧視“三農”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國城市公益事業的建設全部是由財政撥款進行的,國家每年把大量的財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級財政計劃用于農村公益事業的資金不僅數量少,而且資金在流向農村的過程中經過層層截留和克扣,到農村已經很少了,真正落到實處的是少之又少,農村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就基本落在農民頭上,用一句不負責任的“誰投資誰收益”的空頭支票打發了。特別是在城市綠化與農村綠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國家政策的嚴重缺陷。城市的綠化建設完全由國家或地方財政投資,而收益人沒有投資。農村卻要誰投資誰收益來發展,這就是農民與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級差異性,致使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滯后。2、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不足的影響。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往往是通過項目進入農村地區,項目決策權掌握在上級手中。在財政資金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上級更關注那些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資金投向,而往往忽視農村地區的公益事業。致使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加上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到村一級數額有限,無法顧及所有鄉村的所有公益事業項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的影響。雖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使農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總的來講,農民的收入增長還是比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純收入仍然遠低于城鎮居民。因而,經濟承受力較低。而且,農村內部的公益事業,一般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規定來辦,由于“一事一議”標準低、數額少,與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著“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問題。4、現行的農村多渠道投資機制實施過程中難以配套的影響。由于現行的國家投資、地方配套、農民集資相結合的農村公益事業多渠道投資機制存在著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不是地方財政緊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馬,就是按照現行的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規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籌夠集資的部分而耽擱,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正常發展。5、村級債務沉重,影響了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發展鄉鎮企業,超前超能力地集資貸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組債務,一方面使集體經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財務管理混亂,一些農民認為村干部在工程建設中撈取了私利,因而干群關系緊張,工作難開展,嚴重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6、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出現了無管理機構組織協調的“真空”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種事業單位(“七所八站”)后,雖然這些單位的一些職能被設計并轉到了鄉鎮和縣(區)直其他單位,但人手、經費都不足,這些職能實際已嚴重弱化。在目前鄉鎮財政既要保吃飯,又要還債務,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因而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這就必然導致一些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難以興辦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