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8:32: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兒童文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兒童文學隱喻翻譯對策
兒童文學的讀者是兒童,對文學中語言表達的理解必然會受到其認知水平的影響。對于幼兒來說,童話故事中的隱喻理解起來更難,在引進翻譯的外國童話故事中尤為突出。筆者認為,引進翻譯童話故事必須照顧到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語言間的隱喻方式與內涵的差異。本文主要探討適用于少兒的童話故事的引進翻譯的策略。
1隱喻
隱喻是英語中常用的修辭格之一。亞里士多德認為善于運用隱喻這一語言藝術的人是天才,他說過最偉大的事就是成為一個隱喻大師。傳統的修辭學僅僅把隱喻看作是一種語言特征和一種修辭手段。萊考夫和約翰提出的現代隱喻理論則把它看作是一種認知現象,即把隱喻定義為: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他們提出的“映射論”,從隱喻的相似性入手,通過“跨域映射”的思維方式,實現源域和目標域兩個概念域之間的轉換。[1]萊考夫把隱喻定義為: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即人們有意識地嘗試從已有的經驗中尋找和當前事物或現象具有某種相似點或共同特點的事物,并用各種關于已知事物的知識和經驗去推理獲知當前事物的特點。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現象,而且是一種心理現象;它不僅僅是語言的修辭手法,而且是一種思維形式,一種認知模式。隱喻與知識經驗、思維密切相關。
2童話故事中的隱喻
人類童話發展源遠流長,古代的一些神話故事與民間故事都可以算作是童話的一種。人們在進行童話創作的時候,往往把兒童的認知水平考慮在內。對兒童不易理解的事物往往通過隱喻、轉喻等手段進行處理,以達到能讓兒童理解的目的。
2.1童話
當代兒童文學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是一種在處理人與世界萬物關系時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認識觀念,它的核心內容包括生態系統觀、整體觀和聯系觀。具有生態意識的文學創作對揭示生態危機、呼吁生態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恢復生態平衡的關鍵無疑是人與大自然關系的妥當處理。兒童是人類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也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兒童文學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健康的引導,幫助兒童樹立現代生態倫理觀念,對兒童自身甚至一個民族、整個世界的未來發展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兒童性格的天真無邪、思維的單純直接,既充滿靈氣生氣又飽含詩意,這種天性決定他們與大自然以及動物、植物有著本能的親近,因此,兒童文學也就更加關注自然,將動物、植物與人的世界納入統一創作。新時期以來,兒童文學中包含生態意識的文本開始出現,作家的知青生活經驗讓他們把大自然的豐富多姿與動物世界的神秘靈動呈現給小讀者,如沈石溪、牧鈴的動物系列小說。隨著作家生態意識的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作家隊伍不斷壯大,兒童文學所體現的生態內容表現日漸豐富,除了對人與自然互動之間真善美的描寫,還塑造了破壞環境、侵害動植物的“惡人”形象,展示了家園毀滅、生命消逝的殘酷現實,飽含憤怒、憂傷基調的生態童話、生態散文也開始增多。兒童生態文學越來越成為生態文學大家族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一、敬畏生命,守護生命
在古今中外的兒童文學作品中,人們最熟悉的動物小說總是告訴孩子:忠誠的狗、溫順的羊、殘忍的狼、狡猾的狐貍……動物的形象因人類的實際利益被角色化,甚至妖魔化,對尚處于懵懂之中的孩童來說,會造成在人生之初就對大自然中眾生萬物產生三六九等劃分的錯誤世界觀。榮獲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阿爾貝特?施韋澤博士首先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生態思想。“敬畏”就是對神秘而廣大的世界心懷謙卑和尊重;“生命”則指世間一切的生靈,無論其進化程度,習性差別,因此,這一生態思想的具體內涵是善待一切生物。以“敬畏生命”的思想來對待身邊一草一木的人,“就會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1]321。當兒童文學作家具有“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小說中的自然世界就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打破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從此,野生動物不再只是負面的符號,它們恢復了自在和多彩的生命。沈石溪的《紅豺》(又名《豺狼情仇》)還原了豺和狼的真實生活和情感世界。在作者的筆下,豺狼不再是讓人類一提起就恨得牙癢的野獸,紅豺“就像天邊的火燒云,因而芳名就叫火燒云”[2]314,而黃毛小狼“身上的絨毛金黃發亮,就像一朵蒲公英”[2]314,它們有大自然天賜的美麗。作者的描寫不僅如實甚至帶有贊美,實際上是對大自然由衷的敬佩和熱愛。文中豺、狼、熊、烏雕、花狗等動物都是平等的生命,為了生存奔走,為了親人拼命,它們的生命價值不低于人!而火燒云的母愛更是讓人為之動容,它的舐犢之情和獻身精神,體現出動物生命的靈性與高貴。如果人類仍然一意孤行,不敬畏大自然及萬物的自身價值,僅視自己為世界的主人,人類的形象非但不能提高反而顯得更為可疑和霸道。“大自然創造出動物和植物的目的,很可能首先是為了這些動植物本身的幸福,而不可能是為了一個存在物的幸福而創造出所有其他動植物”。[3]332。兒童文學不應角色化、矮化動物,更不應該把動物僅看作一種工具,因其食用、藥用價值和滿足人類其他貪欲,動物的生存權和生命權就可以被無情地肆意踐踏。是告訴兒童世界為我所用,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顧他者幸福和存在,還是告訴他們每種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大自然讓彼此保持平衡保持尊重,答案是明顯的。這對地球和未來的影響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湘女的《懶猴悠悠》通過一只猴子的視角表現了人類的殘忍和自大,同時顯現了猴子的智慧和生命的頑強。“悠悠覺得人類也太沒道理了,怎么可以為了自己的需要就隨便殺害別的動物呢!當然,悠悠知道,人類一般是不會去想別的動物的恐懼和痛苦的。”[4]272人類有能力也有責任改變目前大自然中動植物所遭受的苦難,人類也有感受動植物痛苦和訴求的知覺,通過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傳達敬畏生命,守護生命的生態思想,無論是生態保護的實際還是對兒童思想和心靈的影響、生態人格的塑造,都會產生有利作用。敬畏生命,守護生命在成人世界或許并不容易實現,但對于兒童來說卻是本能。他們互相關愛,互相依靠,甚至不需要語言,兒童和動物通過心靈和眼神就能讀懂彼此的心思。為了對方甚至愿犧牲自己的性命,冷凝《射雕少年》、沈石溪《獵狐》中的少年因為自己對“敵人”的不忍心,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獵人”而懊惱。但恰恰是他們對動物們的愛與關懷使他們比冷血的獵手更勇敢,成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兒童與動物親密無間的關系令人感動落淚,心生暖意。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書中的少年般心靈純凈,為了動物朋友的生存盡一份努力,我們的生命達到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境界就會不再遙遠。
二、自然之美,自然之殤
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成為生態文學中的排頭兵和急先鋒,對當代文學的“自然維度”建構作出了積極回應。文學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兒童與自然的親近本性,使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必然對大自然的描寫和歌頌產生熱情。在兒童文學中,大自然的性格是被崇拜和贊美的,其粗獷、博大、剛勁的雄性的力量,讓人類像對待父親般景仰尊敬大自然;而她的質樸、包容、柔美,又像母親般值得人類親近保護。在生態文學家看來,感受自然之美就是人世間最幸福的狀態,“陳陣終于看清了這片邊境草原美麗的處女地,這可能是中國最后一片處女草原了,美得讓他幾乎窒息。眼前是方圓幾十里的碧綠大盆地,盆地的東方是重重疊疊,一層一波的山浪,一直向大興安嶺的余脈涌去。綠山青山、褐山鍺山、藍山紫山,推著青綠褐鍺藍紫色的彩波,向茫茫的遠山泛去,與粉紅色的天際云海相匯”。“楊克深深地吸了一口草香說道:我也有同感,這真是個世外草原,天鵝草原。在天鵝飛翔的藍天下牧羊,多浪漫啊,連伊甸園里可能都沒有白天鵝”。[5]345在姜戎的《小狼小狼》里,各種生靈自得其樂,沒有無奈和憂傷,草原的樣子就是天堂的倒影。無論是姜戎筆下一望無際的茫茫大草原,還是沈石溪筆下西雙版納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抑或是金曾豪描寫的水鄉江南,都有大自然獨到的、人力難為的美麗。自然生態的存在現狀與生態作家的美好愿望卻總是背道而馳。現實充斥著自然被征服、掠奪,喪失尊嚴和生命的悲劇,這些作品對于性格和心智接近自然原始的兒童不能不說是理種震撼和傷感,但這對于他們的健康生態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卻能夠產生一生的影響。在黑鶴《最后的藏羚群》中,可里盡管不知道等待它的是什么,但已經從媽媽和同伴們那種不顧一切的舍命奔逃中感受到,那是比饑餓的狼群更可怕的東西。欲望的膨脹導致人類對自然瘋狂地掠奪,藏羚羊的未來也許就是最后一群、最后一只直到滅絕。陸梅的《一只貓的獨白》,通過一只貓的視角聲討控訴人類無限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造成的生態紊亂,人類越來越多地占有地球公民共有的資源,享受著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利就受到越來越嚴重地剝奪。作者們向人類明日的希望———少年兒童揭示一個可怕的后果,如果人類仍然沿著這條看似平坦的道路一意孤行,不加節制地繼續征服和統治自然,等待他們的絕不是康莊大道,而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三、回歸荒野,復歸和諧
楊嘯兒童文學創作特征
楊嘯20世紀50年代在河北省走上文壇,l957年支邊來內蒙古后,就加入了內蒙古各民族作家隊伍。將近50年來,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嘔心瀝血,先后出版了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長詩、短詩集、寓言詩集、童話集、電影電視劇本等30余部著作,成為內蒙古兒童文學之河中的常青樹。正如楊嘯自己所說:“內蒙古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對蒙古族同胞有很深的感情。作為兒童文學作家,理應關注家鄉蒙古族兒童的成長。為此,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尋求各種途徑,特別要用蒙古文翻譯出版自己的作品,奉獻給讀者。內蒙古的文學、出版界的朋友們也給予了很多幫助和支持。關心兒童,關愛他們的成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由于老作家楊嘯多年來致力于兒童文學的創作,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時表現出了獨特的創作特色,2001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最高獎“索龍嘎、薩日納杰出貢獻獎”,這是對這位內蒙古兒童文學之河中的常青樹的最好的見證。楊嘯寫作時力求筆墨通俗淡雅,兒童中篇小說《紅雨》是作者寫于“”時期的一部杰作。英籍女作家韓素音為該書法文譯本作序時說:“1975年當我第一次看到《紅雨》這部影片和第一次讀到這本小說的時候,楊嘯刻畫人物的剛勁筆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說這部作品“筆力精悍,寫得令人信服……通俗易懂,這是一本真實的書”。讀過作品的人都會同意這種評價的。不僅如此,他還善于通過作品傳遞生活的氣息,表現特有的生活韻味,從兒童心理出發,塑造富有兒童情趣少年兒童的形象,通過制造矛盾和懸念,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楊嘯的創作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從創作總體上顯示出寫農村、牧區、草原生活的顯著優勢
作家楊嘯寫的有全國影響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注意把筆觸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內層,從戰爭年代尋找歷史的內涵,從現實生活探求人生的真諦,從兒童情趣展望民族的未來。楊嘯是河北省肅寧縣人,他兒童文學創作的素材大都從河北故鄉生活中攝取,包含了他的親身經歷。懷著對家鄉的眷戀,以寫北方農村生活顯示出自己在兒童文學方面的創作特色。楊嘯的短篇集《小山子的故事》、《荷花滿淀》,都是以冀中平原農村生活為背景的。《小山子的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一共十四篇,寫一個機靈活潑、一心為公的農村孩子小山子和生產隊里各種各樣不愛護集體財物、不遵守國家法紀的人與事的矛盾沖突。《荷花滿淀》包括十三個短篇,描寫農村孩子勤勞樸實的好思想、好品質,作品都表現了兒童的天真和他們對新社會的真摯的愛,又顯示出農村中新思想的成長、舊事物的衰落。一件件平凡小事都寫得有聲有色,有起有伏,豐富多彩而具體動人。在內蒙古和全國兒童文學界引起了重視,并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其他的,如短篇小說《串親》、《二表哥的喜事》等,描寫了解放后新農村中的新兒童,也具有較典型的特色。1957年以第一志愿支邊到內蒙古工作后,他又深入到草原、沙漠,去熟悉牧區兒童的生活。他站到了當時人數很少的兒童文學行列中,努力地邁開急速的步伐。他的《鷹的傳奇》三部曲《(覺醒的草原》、《深情的山巒》、《憤怒的旋風》),共六十萬字。作品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背景,描寫內蒙古草原上小奴隸莫日根等在苦難斗爭中的不平凡經歷,真實地反映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代蒙古族干部的成長。小說所描繪的有聲有色、如火如荼的敵我斗爭,所塑造的不屈不撓、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都使讀者感受到歷史的顫動和時代的變遷。所以,《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稱:“楊嘯的《鷹的傳奇》三部曲開啟了兒童‘長篇系列小說’的先河;并以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傳奇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受到讀者歡迎。”楊嘯其他的反映治沙造林的中篇小說《綠風》和反映山區、草原兒童美好心靈的短篇小說《青翠的松苗》、《小獸醫其其格》、《小松樹》等,也是反映沙漠、牧區生活的較典型的作品。事實上,“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內蒙古三代作家的兒童文學作品主要是寫農村、牧區、獵鄉的各民族兒童。這些作品,由于適應農村、牧區兒童的審美趣味而受到全國絕大多數小讀者的歡迎……對于城市的小讀者,他們從中呼吸到鄉間山寨的清新空氣,感受到農夫牧民的淳樸品質,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也會獲得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享受。”正如張錦貽所說:“自然,寫農村、牧區、獵鄉,并不只是指作品的題材內容,作品的結構形式與語言表達必然是與之相一致的。所以,內蒙古兒童文學的這一優勢,從創作角度表現為區別于其他省、自治區的鮮明的獨特性;但從讀者對象的接受角度,則又表現為普遍性。這兩個方面是對立的統一,正好證明由于這一優勢而產生的藝術生命力是強大的。”而楊嘯的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通過引人入勝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塑造少年兒童的形象
楊嘯力求通過作品傳遞生活的氣息,表現生活的韻味。他注重提煉引人入勝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塑造少年兒童的形象,歌頌農村變革中新人新事新風尚,反映時代風貌和50、60年代人們正直無私、一心為公的淳樸的精神狀態,重視通過作品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兒童系列短篇小說集《小山子的故事》是楊嘯的成名作,作家在這組故事中塑造了小山子這個人物形象,這在60年代中國北方農村兒童中富有典型的意義。作家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把小山子熱愛勞動、勇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熱愛集體的形象刻畫出來:為了堵住那些讓他捎東西的人的嘴,他背著兩個大西瓜走在驢車的后面《(小驢車》);為了讓老順奶奶的豬不再糟蹋社里的莊稼,他給豬喝了酒《(老順奶奶的豬》);看見三槐叔打過一次馬,就連做夢也夢見他對牲口不好《(月光下》)……這些小說寓理于趣,通過帶有諷刺幽默性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很好地表現了兒童的天真和他們對新社會的摯愛。小山子的形象深受讀者歡迎。他本人也因此被同行們戲稱為“小山子”。再如在《鷹的傳奇》中,作者根據兒童的審美心理,通過生動細膩的情節描寫,塑造了不屈不撓、大智大勇的英雄莫日根的形象:從遠處山坡上沖下來,抓一條青花蛇;治住了正在揪打桑杰扎布的王爺和管家的小崽子;用會玩把戲的小黑狗阿日巴拉跟王爺崽子巴雅爾換了一支嶄新的盒子槍和20發子彈;青年莫日根在夜幕沉沉的草原上使數千匹馬鋪天蓋地的向趴伏在草叢中的王府伏兵沖過去,從而救出了被綁在大榆樹上的那順爺爺;莫日根和騎兵支隊用火燒蘑菇灘,奪回了被敵人搶走的兩千多匹軍馬。對于《紅雨》這部作品,正如有的論者所說:“《紅雨》這部作品,雖然產生在那樣的年代,但作者并沒有按照當時的模式去寫什么‘走資派’和向‘走資派’奪權,也沒有按照‘三突出’的框子把小主人公寫成比所有人高明的、完美無缺的‘神童’,而是寫了一個帶有幾分稚氣的農村少年在老一輩培養教育下的成長。他的對立面是一個搞迷信活動謀財害命的巫醫。這樣的題材,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作品通過生動感人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塑造了少年赤腳醫生紅雨的形象。比如,為掌握真本領,他刻苦學習,在自己身上苦練針灸,長途跋涉向老中醫求教,還攀上人跡罕至的峭壁去采藥,為滯針“急得夠戧”等。通過這些真實感人的情節,把紅雨勇于挑戰自我,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戰勝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些思想品質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三、從兒童心理出發,制造矛盾和懸念,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兒童文學閱讀調研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的選擇是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人類大量的知識和信息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兒童早期開始的,如果說閱讀是學習的基石,那么,兒童閱讀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閱讀更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兒童時期的閱讀是發達國家早期教育的焦點,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就已把兒童智能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閱讀能力的培養上來了。
兒童早期閱讀的材料是圖書,其中兒童文學以獨特的形式呈現給孩子,不僅具有認知和教育功能,而且還有審美和娛樂功能。兒童文學的特點與兒童的年齡特征相對應相合拍的,它適合兒童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它將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珍品”,呈現給兒童,為兒童看世界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所以,以兒童文學為小學生高年級的閱讀材料,也為教師走入兒童內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鑰匙。
2、課題的選擇是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有人說,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點,閱讀兒童文學它能讓人善良,增強人審美的意趣,能讓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培養和提升高年級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態度、興趣、習慣、和鑒賞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及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兒童文學作品閱讀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情境、語言、審美情趣有所感悟;促進和推動課內外文學閱讀的同步和互動;培養學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閱讀習慣;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兒童文學的閱讀,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也有助于兒童語言教育和自身發展。
青銅葵花兒童文學譯本分析
【提要】兒童文學翻譯不僅要考慮兒童的年齡與心理特點,而且要語言生動形象,具有趣味性。與傳統翻譯理論不同,變譯理論考慮譯語讀者的特殊需求,要求對原文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變通,以便于譯語讀者閱讀。本文以英國譯者汪海嵐(HelenWang)《青銅葵花》英譯本為例,結合變譯理論,從“增、減、編、縮、改”五方面分析變譯理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關鍵詞】兒童文學翻譯;變譯理論;曹文軒
兒童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既具有文學的特點,也具有兒童本身的特點。兒童文學翻譯不僅要考慮兒童的年齡與心理特點,還要具有趣味性,以此吸引兒童讀者閱讀。在翻譯時,譯者要考慮兒童讀者的特定需求,靈活變通,以減少兒童讀者的閱讀障礙。變譯理論尊重兒童讀者的特殊需求,能夠為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提供理論依據和變通方法。因此,將變譯理論與兒童文學翻譯結合,有利于提高兒童文學的翻譯質量,更好地傳達原文信息,實現兒童文學作品“走出去”與“引進來”。
一、《青銅葵花》及其英譯本
《青銅葵花》是由當代作家曹文軒所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18萬字,講述了城市女孩葵花和鄉村男孩青銅的感人故事。作者用簡樸生動的文字和散文化的描寫,讓讀者們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人性和生命的美。文章充滿童趣,故事旋律唯美,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深受兒童讀者喜愛,美學研究價值較高。《青銅葵花》英譯本BronzeandSunflower是由英國漢學家王海嵐(HelenWang)所譯。她漢語功底扎實,語言精煉。《青銅葵花》現已實現19國版權輸出,其英譯本2017年獲得“麥石兒童文學翻譯作品獎”,好評連連,成功地“走出去”。“兒童情趣的創造是兒童文學翻譯的本質問題”(徐德榮,2004),因此兒童文學翻譯需保留原文本的“童趣”和風格。而譯者汪海嵐在翻譯時靈活變通,保留了原文風格和情趣,使譯文符合外國兒童讀者的閱讀習慣。
二、變譯理論
兒童文學鑄造良好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觀點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才能形成語文素養,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齡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適宜小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多為童話、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兒童特別歡迎語言淺顯生動、主題單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兒童文學。所以,兒童文學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將兒童文學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
1.形象地把握兒童心理。熟悉兒童文學應是一個優秀的小學教師必備的語文素養。當然,一個優秀的小學教師還必須了解兒童心理學,因為兒童是情感豐富、思維活躍、具有獨特心理特征的一個年齡段群體。一個教師要想利用兒童文學形成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必須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兒童對什么種類的文學作品感興趣,什么樣的兒童文學適合什么樣的兒童。關于兒童心理,許多學者都曾作過研究并得出共同的結論:(1)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2)兒童的思考方式與成人完全不同;(3)兒童做事方式與成人差別很大;(4)兒童感興趣的東西與成人不同等等。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問哪門課都要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當然語文教學以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的培養過程也不例外。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之所以能寫出受兒童歡迎的兒童文學,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十分了解兒童心理,從而塑造出了符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喜羊羊、美少女、唐老鴨、米老鼠等形象。
2.感受語文教育的方式。教有定法又教無定法。關鍵是如何把握時機,因勢利導,適時地選擇一個或幾個適合某個特定情形下的教學方法,即就是我們教育學中所說的因材施教。不問是古老的傳統教學方法還是現代的先進方法,只要它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相對來說就是好方法。在醫學界沒有一味藥包治百病,同樣在教育界也沒有適用任何學生或任何情況下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給人們的印象是強調知識的單純傳授,突出教師的教學地位。而現代的教學方法給人們的印象則是寓教于樂,教師讓位于學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通過游戲進行教學、教學內容再現、實地感受等方法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從而形成語文素養。
3.增強自身形象的魅力。教師自身形象會因人而異,千差萬別。對小學生而言,教師的形象構成主要是由其外貌(相貌、體型、服飾)和內在(師德、性格、學識)等方面組成。學生喜愛的女教師外貌應該是貌美如花;學生喜愛的男教師外貌應該是帥氣瀟灑。學生喜愛的教師的內在主要是幽默感、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熱情和愛心等。除此而外教師還應該知識面廣,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古今中外名人軼事、風土人情、網絡游戲、伊拉克與利比亞戰爭等。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帶有很大的形象性、直觀性,童話、科幻等無疑對兒童有強烈的吸引力。當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交流時候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時,在學生心中就會形成形象魅力。
二、用課本中的兒童文學熏陶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兒童文學發展歷程
一、引言
菲律賓,是一個典型的受文明中心輻射和影響的“邊緣文化”地帶,也是世界各主要文化的交匯地帶。其兒童文學雖然受外來影響較多,但并不缺乏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特別是一年一度的巴蘭卡(TheCarlosPalancaMemorialAward)文學獎,獲獎作品代表著菲律賓寫作的最高水平,成為學者研究所關注的對象。近年來其影響遠遠超出國界而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成為菲律賓社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12年6月14日將在美國舉行的第39屆國際兒童文學年會,把會議主題定為菲律賓兒童文學與發展。擁有“人類學博物館”著稱的菲律賓因文化的多樣性讓其兒童文學的研究成為東南亞現代兒童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一塊。
二、菲律賓兒童文學發展簡史
菲律賓在漫長的文化發展中受到了東西方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印度文化、中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美國文化等都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對菲律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并與本土文化撞擊和融合,形成了色彩絢麗的菲律賓文化。(史陽,2011)可以說,菲律賓兒童文學的發展是外來文化傳入和本土文化演化的結晶。菲律賓兒童文學作為一門正式的學術流派出現,時間并不長。
(一)西班牙殖民統治前后
早期的兒童文學,散見于當地口頭流傳的民間文學,如神話、寓言、傳說、童謠、歌曲、史詩中。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菲律賓。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菲律賓的本土文化被根本否定,凡是威脅到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書籍和著作都要燒毀,“caton”或“cartilla”①成為菲律賓當地兒童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兒童書籍。Cartilla是一本教授孩子識讀拉丁字母的書,上面印有一些宣傳基督教義的詩歌和用于“五月花節”②時獻給圣母瑪麗亞的唱贊歌。
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的結合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兒童文學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為了能夠使小學語文教學能夠與兒童文學進行有效融合,下文從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入手,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兒童文學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重點介紹了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兒童文學;小學語文;教學;對策
兒童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我國兒童教育中,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兒童文學的輔助,兒童文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因此,加強對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對推動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第一,兒童文學為語文教學活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加強對兒童文學的研究,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獲得學生的信任和支持。教師制定的教學計劃也將加強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對促進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偉大的意義。順利實施;其次,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許多兒童文學作品都被納入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據的比例不斷增大,由此可以看出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慢慢的體現出來了;最后教師能夠通過兒童文學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和延伸,使學生的童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塑造良好品德習慣,使其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2.兒童文學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兒童文學小學教育論文
一、小學教育中兒童文學教育的必要性
什么是兒童文學?許多兒童文學作家以及教育家都對其進行過界定,概括來講兒童文學是一種專門為兒童創作的,具有趣味性、可讀性的,能夠啟發兒童學習興趣的文學作品。郝月梅(2003)將兒童文學分為三個層次:幼兒文學(6歲前)兒童文學(6~12歲)少年文學(12~16歲),而小學教育的教學對象是處于7~12歲之間的兒童,正是兒童文學的主要讀者,僅從教育對象的一致性來看,就決定了小學教育離不開兒童文學的存在。從國家的教育政策上看,從1920年教育部將小學生的國文改為國語后,兒童文學作品就開始被選為課文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之中。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據韋宏(2006年)的統計,共收錄作品400篇,其中兒童詩歌68篇,童話寓言66篇,兒童散文88篇,兒童故事92篇,兒童科普文藝19篇,其總和占據課文選文80%以上的比例。此外,國家新頒布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作用于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提升,這兩方面素養的提升更是離不開大量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熏陶。此外,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兒童文學的理解和鑒賞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成年人難以與小學階段兒童的行為特征、心理特征產生共鳴。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行為習慣來要求小學生“懂事”,對兒童成長會起到“拔苗助長”的效果,而解決這一溝通難題最有效的手段則是兒童文學。小學教師通過大量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更好地理解兒童的思維,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對小學教師進行兒童文學課程培養,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培養教師的童真童趣,并能夠進一步對學生的閱讀需求提供指導。
二、兒童文學教育現狀及對策
雖然我們已經明晰了兒童文學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是否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縱觀我國教師培養系統———師范院校的教育,我國基礎教育共12年,其中小學教育占有一半的年限,其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教師培養系統中僅有4所院校開設了兒童文學相應的培訓課程,而全國有一億多小學生需要教師的教學指導,供求偏差如此之大也就說明了目前我國師范院校教育培養系統的一個缺失。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兒童文學是作為必修課來培訓的,兒童文學是所有師范生的必修課。而我國師范院校課程設置中的這一缺失導致師范生對兒童文學的分析鑒賞能力不足,不僅不能準確理解和分析兒童文學作品,在學生需要更多閱讀材料時甚至不能進行推薦和引導。小學階段不同于初高中階段,由于學生年齡小,自我意識以及對個性的追求遠不如初高中學生強烈,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指導。而在這一階段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培養起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無疑是小學教育的失職。因此如何豐富師范生兒童文學相關知識,也為我國高等院校改革提出了一個方向。此外,社會各界對兒童文學的重視程度也有所不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對于兒童文學來講,很多家長不能理解其價值,只把教科書內容當作知識,認為兒童文學作品是閑書,不具備教育性,甚至認為孩子看兒童文學作品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為,從而斥責孩子,禁止孩子看這類書籍。要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學校教師以及社會媒體等大力宣傳兒童文學作品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當代社會網絡普及,電子產品的使用人群越來越年輕化,這就使小學生更傾向于沉迷于網絡,沉迷于電子產品的娛樂中。為了改善這種現象,唯有老師和學生家長相結合,老師在課堂上做好引導,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生動地講授課程,及時推薦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布置作業的形式加以引導,激發其學習的渴望。每堂課上課前拿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登上講臺進行匯報,即能夠驗證學生學習成果,又可以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此外家長的引導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學習永遠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要樂于學習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樂于學習的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這樣學生才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積累起良好的文學素養。
作者:龐卓單位:遼寧大連沙河口區中心小學
兒童文學學會工作匯報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我會在市文聯及上級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確立了“抓隊伍、打基礎、求發展、出成果”的工作思路。以開展兒童文學系列活動(特別是創建寓言大市)為契機,團結廣大會員,積極組織、輔導,活躍我市的兒童文學創作,擴大影響,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一、學會活動豐富多彩
1、積極創建、打造全國第一個“中國寓言大市”。在充分做好前期申報、考察、審批的工作下,10月17日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授予我市“中國寓言大市”稱號。瑞安日報、瑞安電視臺、溫州日報、溫州電視臺、溫州都市報、溫州商報、溫州晚報、浙江日報、都市快報、新華網、中國寓言網、中國兒童文學網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我市創建工作。
2、《全國首屆“乾有杯”校園寓言童話大賽獲獎作品選》2008年9月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該書由樊發稼、朱榮娒任主編,張鶴鳴任執行主編,冰子任執行副主編。共收入獲獎作品近130篇(其中我市占四分之三),計30萬字,印數2500冊。該書出版以來,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得到廣大讀者和兒童文學界人士的好評。
3、與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教育局、文廣局等單位聯辦瑞安市第四屆“乾有杯”校園文學(小學)大賽。評出一、二、三等獎共150多篇,優秀指導師16名,同時(聯合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命名市實驗小學、虹橋路小學、紅旗實驗小學、馬鞍山實驗小學、安陽實驗小學、萬松實驗學校、飛云鎮中心小學、塘下鎮中心小學等8所小學為“十佳校園文學(寓言文學)創作基地”(暫缺2名)。
4、承辦張鶴鳴作品研討會暨《海國公主》《角馬公主》首發式。10月17-19日,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等單位聯辦,來自北京、上海、山東、湖北、內蒙古、貴州等地的專家學者70多人,齊聚華僑飯店,對張鶴鳴的寓言童話作品進行深入研討。會議收到論文26篇,國內幾家權威媒體報道張鶴鳴的寓言創作:《人民日報》年年11月25日發表樊發稼《張鶴鳴寓言芻議》,《光明日報》年11月7日發表侯建忠《張鶴鳴和他的寓言教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