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語言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6-25 17:0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文學語言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文學語言的特點

篇1

關鍵詞: 語言教材 兒童文學作品 語言修辭特征

兒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離開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樣,兒童文學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動的、多彩的語言砌成的。離開了語言,文學便不能存在,因此人們稱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1]。

陳子典認為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兒童文學語言具有表達內容、提供學習語言典范的雙重意義。兒童文學作品要擔當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與訓練的任務,他們從中學習語言、豐富詞匯,懂得如何運用準確、鮮明、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客觀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語言修辭特征的分析探討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目前對兒童文學語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兒童文學語言特點的研究,強調語言要淺顯、易懂、口語化、形象性、音樂性等,除了鄭荔在《學前兒童修辭特征語言研究》一書中論述了兒童文學創作中語言應符合兒童修辭特征外,對兒童文學語言修辭研究的鮮少。修辭性語言反映了語言運用高位能力,有利于擴展學前兒童語言經驗,挖掘語言美的潛能,激發學前兒童的美感,提高學前兒童的語言交際質量[2]。鑒于此,本文從修辭學的視角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進行研究,發現教材中語言的以下修辭特征。

一、以形象性比喻為主,與幼兒自身經驗相結合

比喻就是通常所說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辭格,被比喻的事物通常被稱為“本體”,用來比喻的事物稱為“喻體”[3]。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比喻以形象性比喻為主,所選用的喻體多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并且符合幼兒文學訴之于聽覺的特點,比喻句中口語化傾向顯著。

兒歌《下雪天,像過節》出現比喻四次:停著的小車像鼓鼓的面包,圓圓的屋頂像涂滿奶油的蛋糕,樹枝像胖乎乎的薯條,下雪天像過節一樣熱鬧。所使用的喻體“面包、涂滿奶油的蛋糕、薯條”這些食物都是幼兒生活中很喜歡吃的食物,形象生動,與閱讀作品的幼兒的經驗直接相關,所以幼兒在閱讀中倍感親切,同時為幼兒提供認識事物的新視角。謎語《猜猜我是誰》中出現比喻兩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蒲扇,身子比喻成小山,用詞口語化,符合幼兒接受語言的特點。并且通過這種創造相似性的比喻,將新的詞匯“蒲扇、小山”納入原有的語言系統中,幼兒對新詞匯的理解更形象化、熟悉化,學習語言對于幼兒來說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二、擬人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特點

擬人,又稱人格化,是指根據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式的語言表達手段[4]。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多是篇章化擬人,并且擬人的對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擬的對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媽媽等。林小杯的兒童詩《我被親了好幾下》通篇用擬人的手法,把陽光、風、衣服,甚至石頭和水滴都賦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現一種天真活潑的稚拙美,在讀者的心理上產生激蕩,引發讀者對美感的體驗。究其根源與學前兒童“泛靈論”的思維有關,學前兒童往往將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圍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兒看來卻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

擬人修辭是幼兒文學創作中的寵兒,可以說擬人是幼兒文學的靈魂,沒有了它,幼兒文學便是死的文學,沒有了它,幼兒文學便如同折斷了翅膀的小鳥,不能在兒童的心空上飛翔。兩套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語言注意到幼兒對擬人修辭的喜愛,擬人化語言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發展特點。

三、以相同或相似的語言反復為主,情節反復為輔

教材中作品語言的重復多以詞語、句子的反復為主,情節反復為輔。反復可以給幼兒安全感和舒適感,也可以讓幼兒獲得內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師版兒童詩《歡迎》中:“歡迎!歡迎!大樹真好。”詞語反復出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躍然紙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過小雞、海豚、獅子、大象反復試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個布條。情節反復增強作品的趣味性,讓幼兒在興奮、高興之余,無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

但兒童文學的反復是有細小變化的重復,不是單調的重復,蘇教版有些作品語言反復單調,沒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兒歌《我愛上幼兒園》:“念念兒歌,跳跳舞。動動蠟筆,畫畫圖。舉起手兒數一數。有趣故事讀一讀。上學快樂又幸福。”中班下的兒歌《上學最開心》:“唱唱兒歌,跳跳舞。動動蠟筆,畫畫圖。舉起手兒數一數。有趣故事讀一讀。上學快樂又幸福。”這兩篇兒歌內容除了名字和內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復的。

修辭性語言代表語言運用的高位水平,修辭的運用有利于兒童認知、情感及審美的發展[5]。幼兒教師應做到順應兒童修辭天賦,引導兒童分析兒童文學作品中國語言的修辭特征,鼓勵兒童自由使用語言,并不斷加強自身關于兒童文學修辭學的知識學習,促進學前兒童修辭性語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衛平,王坤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

[2]鄭荔.學前兒童修辭特征語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7.

[3]陳莎莉.試論幼兒文學創作中比喻的運用[J].云夢學刊,2002,23(5).

篇2

一、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

1. 兒童文學成為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符合語文教育的任務要求

兒童文學語言明快凝練、形象生動, 并且符合語言規范, 富有兒童情趣, 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材料。學生通過接觸大量的兒童文學語言材料, 汲取兒童文學豐盈的語言養分, 形成語感, 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語法, 形成語言能力, 為一生的語言發展打下根基。

小學語文教育還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識的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育的任務, 兒童文學蘊蓄著這些豐富的內容。學生通過對《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小英雄雨來》等文質兼美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 接受著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基本道德的熏陶, 獲得精神和修養上的錘煉和提升。

2. 將兒童文學作為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

兒童文學是適合兒童閱讀, 能為兒童理解和樂于接受的文學作品, 兒童文學適應兒童的年齡特點, 適應他們的智力興趣愛好。孩子來到世上, 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渴望, 他們渴望快快長大, 渴望體驗許多不知道的事情, 同時在成長的路途上他們又會經歷失落與痛苦, 這時兒童文學作品就是他們最好的旅伴,給予他們純凈、撫慰、信心與溫暖, 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多彩的世界能給他們帶來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擁有的體驗, 豐盈他們的生活, 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滿足。

因此可以說,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兒童文學作品理所當然地應在語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兒童文學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 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配合《語文課程標準》出版的新編語文教材課文選篇中, 兒歌、童話、寓言、故事、小說、散文、科學文藝等多種文體相繼出現, 兒童文學作品所占比例正在大幅度上升。不僅如此,《語文課程標準》還向學生提出了閱讀中外現當代童話和中國古今寓言等選擇意見。

為使兒童文學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 可以聚焦以下教學策略:

1.根據兒童文學欣賞的特點教學

兒童文學欣賞是兒童在聽和看文學作品時的一種精神活動, 是由聽和看文學作品時引發的一種藝術思維活動和審美活動, 是對兒童文學作品整體性的感受、體驗和認識。由于兒童讀者對象的年齡特點, 他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常常表現出其獨特性。教學時把握兒童文學欣賞特點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審美水平, 提升語文閱讀質量。

(1) 整體感知。由于兒童知識經驗的貧乏, 文學欣賞能力較低, 所以他們在欣賞作品時, 其感知往往是跳躍式的, 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偏重于直觀感受, 注意作品中的形狀、色彩及聲音, 對新穎、奇特、富于動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非常感興趣, 而對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闡述, 往往沒興趣, 甚至反感。所以他們主動跳過不感興趣的和不太明白的生字、生詞、生義, 對整個作品進行大體把握。

(2) 親身體驗。兒童在欣賞文學作品時, 易于感情投入。一旦進入作品當中, 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參與到作品中去, 將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一個角色, 或高興或悲傷, 或喜悅或憂愁, 其情緒情感隨著角色在故事情節中的命運而起伏變化。他們甚至忘記了自己是在虛構的作品中, 他們會把自己編織到作品的故事情節里, 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而且當他們一旦被牽引進作品情境, 往往還會異想天開, 按自己的好惡情感, 去改造、安排原來的故事情節, 創編出一個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故事。

結合兒童文學欣賞的這一特點, 從語文教學角度來講, 要思考的就是語文教學再也不能只滿足于對文本復制, 語文教師也無需只充當教材的代言人, 而是應該以一顆未泯的童心去換位思考, 全方位挖掘文本的語言、人文、美學等價值, 并充分利用與文本相關的資源、信息, 營造與文本呼應的審美氛圍, 使學生入情入景, 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 成為學生精神世界親切的引領者, 讓語文教學蒙上高尚的美學色彩。

2.根據兒童文學的文體特點教學

兒童文學的每一種文體都有鮮明的特點, 現行的語文教學較少考慮兒童文學獨特的文學身份, 而是將其納入作品中, 歸于同一種文學教學模式: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由于不少語文教師缺乏兒童文學的文體知識, 因此分析作品時未能抓住作品的精髓, 往往只能斷章取義, 將充滿兒童情趣的兒童文學作品分解得支離破碎, 把童趣盎然的兒童文學教學變成枯燥乏味的說教。

以童話教學為例。童話具有與眾不同的、鮮明的文體特點。童話作品中, 人物是虛構的, 環境是假設的, 情節也是離奇的, 充滿了幻想和神奇, 并借助擬人、夸張、象征等手法, 將許多平凡的、習見的人、物、現象編織成了一幅幅美麗而不平凡的文學圖景, 充滿著自由、神奇的想象與濃烈的真、善、美的情感。所以,在教學《丑小鴨》、《美麗的公雞》、《清清的小溪水》等童話作品時, 應多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通過朗讀、利用音樂或畫面、表演等方式渲染氣氛, 創設教學情境, 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 讓學生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和審美經驗, 最大限度地開發和釋放自己創造的潛力, 以使其充分感受童話作品的文學魅力。

3.教出兒童情趣來

兒童情趣是兒童文學的生命。兒童情趣所具有的能引起兒童的各種不同感情的性質, 使兒童愉快, 使兒童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都源自于“ 從兒童的角度出發, 以兒童的耳朵去聽, 以兒童的眼睛去看, 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

《借生日》、《撈月亮》、《小蚱蜢》等兒童文學作品中表現出的兒童情趣, 在成人看來有時是不符合生活邏輯或不屑一顧的, 但它是兒童所獨有的, 是兒童心理、性格特點的體現, 是他們真情的自然流露, 與作品的內容水融, 滲透于整個作品之中, 通過語言、情節、結構、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體現出來。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作品中的兒童情趣很多時候要靠教師去指點、發掘。所以, 教師在教學時, 應細心體會、琢磨兒童情趣, 要把自己置身于兒童之中, 要用兒童的眼光看待事物, 用兒童的心理去思索問題, 認真體察兒童的童心和情感。只有這樣, 才能夠抓住兒童情趣, 真正使學生學得有趣有味, 使語文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

三、兒童文學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的有效利用

1.及時推薦各類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除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兒童文學閱讀書目外, 語文教師還要熟悉和了解當代國外和中國的兒童文學, 關注兒童文學的發展。教師只有對兒童文學這一領域有了一定的了解, 才能在兒童文學的課外閱讀中, 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推薦適合的各類兒童文學作品。

2.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要引導他們對兒童文學作品的的喜愛和吸收, 應通過多種活動, 如文學講座、故事會等來指導閱讀, 讓學生在活動中閱讀文章, 了解內容, 吸收知識。

篇3

中譯本兒童文學的語言

1.語句簡短并富有趣味。中譯本兒童文學要做到語言自然簡潔、句型簡短、生動趣味、通俗明白。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詞匯量限制,朱曼殊等采用以此為單位的方法,對2-6歲兒童語言中簡單陳述句的句長進行研究,發現:2歲兒童的句平均長度為2.91,3歲兒童為4.61,4歲為5.77,5歲為7.87,6歲為8.39,從量化的角度表明6歲以下兒童受詞匯量限制,話語長度較短。盡管沒有從用詞質量角度研究分析,但是足以表明譯本兒童文學要句型簡短,通俗明白,適合兒童閱讀。這就需要將英語源語言長句變為語漢目的語的短句。英語語言特點是從句居多,句子結構較復雜,而在漢語語言中,短句居多。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需將原著中的主從句結構譯成簡單句結構。同時細化意群,每個短句表達一個信息量,信息量要簡單清晰、不能出現重疊。

2.采用指小表愛的語言表達方式。高爾基說過兒童有著追求光輝事物的天性,他們向往陽光的、愉悅的世界。因此,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應引入“指小表愛”這一概念,“指小表愛”的翻譯方法符合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Clark的感知理論認為有關描述物體的感知特征的詞匯,如顏色、大小、形狀等,更容易促進兒童習得語言和完善思維認知。作者希望用此來指導兒童文學翻譯,使譯本更受小讀者喜歡,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LittleRedRidingHood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可能為《飄揚小紅帽》,但如果譯成《小紅帽》,兒童會在頭腦中產生出一位可愛善良的小姑娘,會將作品中小紅帽的角色看做是自己的一位好朋友,無形中拉近兒童讀者與作品角色的距離。如《丑小鴨》和《賣火柴的小女孩》題目中的“小”字,又如《白雪公主》中出現的小矮人,他們住著小屋子,屋內有張小桌子,小桌子上擺放著小盆子、小調羹,“小”字的運用形象地描繪出作品角色,深得兒童讀者喜歡;E.B.懷特的StuaratLittle起初被譯成《斯圖爾特•利特爾》,后譯成《精靈鼠小弟》,懷特的TheTrump-etoftheSwan直譯為《天鵝的喇叭》,但有譯者翻譯成為《吹小號的天鵝》,后者更能引起兒童對作品的興趣。所以,譯本作品中應選用活潑、親切的目的語語言,有助于塑造令兒童喜愛的人物角色。“指小表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兒化語,兒化語是中國兒童語言一大特色,兒童文學譯本為拉近兒童讀者與讀本的距離,翻譯時將部分語言處理成兒化語。例如,在《灰姑娘》中,bird在譯本中譯為“鳥兒”,there譯為“那兒”,ontheright譯成在左邊兒;在Elephantandpug中pug被譯為“叭兒狗”。

3.采用目的語中的疊詞。疊詞也是中國兒童語言特點之一,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要盡量考慮符合這一特征。吳鴻業研究表明在兒童語言中,普遍存在疊音的使用,使用疊音使兒童語區別于成年人語言。中使用“晴空萬里,或蔚藍色的天空”,若在兒童文學中則會用“藍藍的天”。疊詞使用為兒童形象地描繪情景場面,使兒童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E•B•懷特Ames’Crossing中的houses,elmtrees,thefrontyards,thebackyards,thestreets被譯成一座座房子、一棵棵榆樹、一個個前院、一個個后院、一條條街道;nod被譯成點點頭,”Theca-noeisgone”,hegroaned中的groaned被譯成哼哼說;carpurredalongsmoothly譯成汽車呼呼地開走了。疊詞的使用符合中國兒童自身語言說話特點,使兒童感受到文學作品的親近感,而非距離感。

4.采用翻譯歸化。盡管各兒童文學譯本語言、風格、影響等有其獨特特點,但譯本主要依據歸化或異化規則進行翻譯。LawrenceVenuti說為使譯本語言地道、可讀性強,應該引入歸化概念,即翻譯歸化理論是指譯本要符合目標語主流文化價值;有時為譯本語言能夠體現出原著特色或特定的意義,應該引入異化概念,即翻譯異化理論指偏離本土主流價值,保留原著語言和文化差異。譯本兒童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字表現形式,不同于成年人文學作品,不同于兒童文學原著,也不同于本國兒童文學作品,其語言使用及語言特點值得我們探究。本文著重分析總結譯本中的文化規劃和節奏偶韻律歸劃。

第一,文化的歸化。由于中西文化差異,一種文化產物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概念,原著中出現漢語中沒有或不熟悉的概念、信息,如人名、地名及習慣用語等,譯者應采用“歸化翻譯”法,指為使譯本符合目標語兒童的認知感受,為目的語兒童所接受并喜愛,譯者要盡量使源語言符合目的語概念表達思維和習慣。如英語中出現的“raincatsanddogs”在漢語中找不到下貓下狗,這就需要將概念替換為中國兒童熟悉的傾盆大雨或大雨嘩啦啦的下著;英語中的”soso”譯成漢語為“如此如此”,但便失去語義對等的效果,替換為“馬馬虎虎”這一地道的漢語表達,讀者便能很好地理解;如TheDoeandTheDearvish中,dearvish一詞在伊斯蘭教中是托體僧,但譯者巧妙地處理成為中國兒童熟悉的佛教“苦行僧”。所以,對于具有原著民族文化特色的事物、語言文字,若直譯阻礙兒童讀者理解,譯者應考慮將其處理成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語的表達。

第二,節奏韻律的歸化。外國兒童文學也會遵循語言的節奏和押韻,但是由于中外國家語言不同,所以在翻譯時盡量采用符合漢語語言的押韻和節奏感,強化文章韻律感,使文章朗朗上口。節奏和韻律使得語言對兒童讀者產生特殊的情感價值,根據兒童語言發展特點,兒童往往對節奏感強的句子文章感興趣,且容易記憶。比如《愛麗絲漫游仙境》中Doyousaypigorfig?fig是無花果的意思,但是如果直接譯成:你說的是豬還是無花果?原著中押韻或者相似讀音的特點不僅沒有體現出來,而且會使譯本小讀者對說話內容產生疑惑不解,但若翻譯成“豬還是書”或“豬還是足”,就能很好地體現出漢語特色的押韻。歸劃法為翻譯英語兒童讀物的譯者提供依據,譯者能更好的處理源語言中的語言、文化及思想差異現象。

5.源語言與目的語功能對等。美國翻譯學家尤金.奈達與瓦德合作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這一說法,它指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形式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語言之間達到功能對等。翻譯功能對等不僅包括語言上的對等,還包括文體、風格的對等。原著讀者閱讀文字時產生的悲歡情感,譯本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能夠有此情感的產生,從而達到閱讀文字效果的功能對等。兒童文學有特定的讀者群,譯者在翻譯時要注意原著使本族語小讀者產生何種情感效果,譯本也應該對中國小讀者產生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因此,好的兒童文學譯本的語言既能形象、有趣的描述故事,又能達到讓兒童讀者感受的功能對等。

篇4

【關鍵詞】幼兒文學 語言能力 影響 目的

幼兒文學教育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應用過程中,他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教育任務,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形成樂學善思的習慣。可以說,對幼兒文學的閱讀,在經過老師的巧妙構思和精彩演繹后,可以成為提高孩童接受能力的有力法寶。

一、幼兒文學的含義和閱讀幼兒文學作品的目的

1.幼兒文學的含義。幼兒文學就是根據幼兒所處的年齡段,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將一定教育目的具體化,并選擇1—5周歲的幼兒為主要接受對象,創作的文學。幼兒文學的種類很多。其中包括:神話、詩歌、戲劇、故事、童話、小說等。其特點主要是:①明確的教育目的。②內容上的知識性。③藝術的趣味性和吸引性。

2.閱讀幼兒文學作品的目的。通過對幼兒文學的閱讀,使孩子了解兒童文學的基本形式,了解兒童文學的特點,擴大學生關于兒童文學的知識面和閱讀面,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重點培養他們分析和鑒賞兒童文學 作品的能力,掌握獨立分析兒童詩歌、兒童故事、童話、寓言、兒童圖畫讀物和兒童文藝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基本方法,并最終達到增強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效果。

二、在閱讀中注重把握幼兒文學作品的特色

1.形象較為優美。嬰幼兒是人類心理最為稚嫩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中,他們的審美心理對于外在的現實事物有著極強的塑造性,他們一般是通過自己在懵懂狀態下所認知的事物形象來認識事物的。換句話說,幼兒的思維方式就是對形象的塑造。因此,在進行兒童文學閱讀時,要注重發掘作品中形象美這一最基本的特征。

2.體現生活的美。為了更好的促進兒童閱讀,提升閱讀的效果,在閱讀幼兒文學故事時要盡量從中體會生活的氣息。體會故事中形象逼真、問題鮮明、貼近生活的特點。這也和幼兒文學故事來源于生活,并體現生活美好的特點相吻合。

3.感情較為優美。情感美是作者通過應用擬人、夸張、比喻等,辭格方法的運用,所形成的形象類比和感情抒發,使幼兒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使之相互交融,產生豐富的聯想能力,并引起共鳴。從而能向現實生活轉移文學情懷,把文學語言的優美,轉化為自然語言。所以,教師在指導兒童進行閱讀時,要充分體會故事中隱含的積極情感,盡可能引導幼兒產生感情共鳴,進而培養孩子善良的心理。

4.視覺效果美。心理學研究表明,豐富的色彩沖擊所造成的感覺是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式。這得益于豐富的色彩能通過對人的視覺產生填充,從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影響。幼兒文學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大量的應用色彩描述,帶動兒童的情緒。在視覺的引導下,體現客觀存在的自然美,把抽象的語言具體化為動人的視覺形象。所以,在對兒童文學進行閱讀時,要注意圖文結合,在看圖的同時對故事所表現的內容產生深刻的記憶。

三、在閱讀中體會幼兒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

1.在閱讀中體會形象性的語言。兒童文學形象生動的特點,要求幼兒文學的語言盡量豐富、柔美,把人和事物的音、形、色及形態等具體直觀地展現出來。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及插圖,在聲音和視覺上影響幼兒的記憶,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所以,在閱讀兒童文學故事時,把握作品形象性的語言風格,這樣不僅能使幼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能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在閱讀中體會生活化的語言。幼兒文學故事中生活化的語言風格,為兒童理解故事內容提供了最真實的空間。如果讓孩子們感受春天的新氣息,在配以春天來了為主題的幼兒故事:小草變綠了,桃樹開出了美麗的花朵,溫度變高了,天氣變暖了等。這樣,孩子們就會通過自己對春天現象的記憶,而積極發言。在柔美詼諧中,融入現實生活中處處存在的問題,使每一個孩子都暢所欲言。

3.在閱讀中體會情感性的語言。幼兒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情感性的特點,這與幼兒的行為易被感情所影響是密切聯系的。所以,在閱讀過程中體會感情性的語言風格,使孩子在聽完故事后表現出真摯的感情,在這一情感左右下表達自己的心情。

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幼兒文學閱讀可以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為孩子儲備更多的知識,提升他們的文化內涵,對兒童的思想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只要我們以幼兒的內在機質為切入點,深入剖析幼兒文學的特點,引導他們閱讀,并在其基礎上教會他們如何閱讀和理解幼兒文學的真正內涵。

參考文獻:

[1]張麗雯.幼兒園語言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09(46).

篇5

1 運用多種形式、調動多種感官欣賞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積累文學語言素材

1.1 注重選材

具有審美價值是作為幼兒文學作品的基本要求,選擇結構簡單、情節有趣、形象鮮明生動、語言淺顯易懂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實現語言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礎。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文學作品包含:童話、寓言、故事、兒歌、兒童詩、散文、散文詩、繞口令等。各類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風格、結構都各具特色,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有助于幼兒體會語言藝術的美,提升幼兒對藝術語言的敏感性,積累文學語言素材,并得到創造性運用語言的啟示。

1.2 注重教學形式

興趣是學習的驅動力、快樂的情緒體驗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激發幼兒表達、表現的愿望。在文學作品學習活動中,除了傳統的傾聽欣賞、閱讀理解、朗誦表演的方式,更應充分運用:制作課件、設置情境、觀看短片、互動表演等多種教學手段及方法;與音樂活動結合、與游戲活動相結合、與簡單的手工或繪圖相結合等形式,積極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獲得綜合體驗。如:在大班繪本欣賞活動《我媽媽》中,我制作了《孕婦》及繪本《我媽媽》的課件,邀請了班上所有的媽媽們到園參與活動,我在活動開始時通過一個問題引導幼兒談談對媽媽的認識――“我們每個人在出生前都住在媽媽的肚子里,是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我們住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媽媽辛苦嗎?”,孩子們紛紛回答“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媽媽睡覺都不能翻身”、“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媽媽走路很重、非常不方便”……,接著我問媽媽們:“孩子們住在媽媽們的肚子里,媽媽們感覺怎么樣?”在家長回答后我又引導家長與幼兒一起在配音中觀察課件《孕婦》中媽媽們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對孩子呵護和照料的圖片,啟發他們思考“媽媽照顧我們這么辛苦,為什么臉上卻總是笑瞇瞇的?”并設置了一次互動“那你愛媽媽嗎?你是怎樣愛媽媽的?”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我會給媽媽捶背”、“我會擁抱媽媽”……在充分表達、交流之后,我切入主題,引導他們展開對繪本《我媽媽》的閱讀、理解。孩子顯得非常的專注和投入,都能跟隨我的問題認真地觀察畫面內容、品讀細節、積極表達、交流想法。最后我讓孩子們用紅色的手拉花用最快的速度給自己的媽媽送上了一朵大紅花,整個活動中孩子不但理解了繪本的內容、豐富了語匯、張弛了想象,更加深了與媽媽間的情感。

2 采取多種教學策略感知文學作品語言和結構的藝術表現特點,了解和掌握文學作品藝術語言的構成方式

2.1 運用圖譜展示的形式,幫助幼兒直觀理解文學作品的結構

只有掌握了文學作品藝術語言的句式結構,才能有目的地進行仿編與創編的活動。而運用圖譜展示文學作品的教學形式將較復雜、抽象的文學作品內容轉化呈現為簡明、直觀、易于理解的圖文,突出作品的結構指向,更加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增加了學習的順序性和可視性,更有利于集中幼兒注意力。

2.2 利用自主排圖的方法,促使幼兒梳理文學作品發展的順序

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但是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通過自主排圖的學習(下轉第256頁)(上接第241頁)方法促使幼兒認真觀察每一張圖片上場景、時間、人物表情及動作等細節,引導幼兒分析判斷圖片間的內在聯系,在頭腦中梳理出文學作品內容合理的發展線索、順序,然后進行排列組合。它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分析、判斷、推理能力,充分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更巧妙地幫助幼兒掌握作品的整體結構。

2.3 通過合作表演的形式,引導幼兒理清文學作品內容的發展線索

表演不僅是簡單傳達和再現,也是重要的創造性藝術表現活動,對培養幼兒的想象和綜合實踐能力有著獨特的作用。表演文學作品時幼兒必須合作探討作品中情節發展的順序、摸清事件的主要線索,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表情,并恰當地運用語氣、語調及文學語言進行展示,整個過程不但體現幼兒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無形中也幫助幼兒熟悉、理解了文學作品的內涵和特點。

2.4 采用有效提問,啟發幼兒總結文學作品藝術語言的特點

幼兒對語言結構和特點的認知是在逐步地熟悉、理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但并不是反復傾聽,幼兒對文學作品結構形式的理解就越深入。關鍵在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提問,啟發幼兒感受、理解和認識作品的結構和藝術語言的特點:提問應層次清晰、循序漸進,體現作品的情節、緊扣關鍵性細節——轉折點、中心點;提問應指向明確,突出作品中藝術語言的特點,如擬人、排比等文學表現手法的感受和理解。

3 通過多種手段構建合理想象的空間,激發創造性運用文學語言的興趣和潛能

3.1 “第一現場”——幼兒創造性講演的窗口

文學作品學習活動中常常有幼兒仿編、創編、續編出別具特色的內容,及時幫助幼兒記錄并給予展示將鼓勵幼兒的創作行為。例如在仿編兒歌《紅紅的世界》時,我先提供給每個孩子一副貼有紅色亮光紙的“眼鏡”,引導孩子將看到的“紅色的世界”依據兒歌句式結構進行仿編,然后再提供貼有各色亮光紙的“眼鏡”讓幼兒自由選擇、仿編。在幼兒仿編的過程中,及時通過錄音筆記錄下來,并整體成文張貼在“家教園地”的“第一現場”欄目中,引發家長的跟蹤、贊賞,進一步激發幼兒創造性表現的愿望。

3.2 “每日播報”——幼兒創造性講演的舞臺

續編故事使幼兒張弛想象、樂在其中,其間閃現的不僅是創造的火花,更有豐富的文學語言,無論是一個詞,還是一個短句、一次文字修飾,在相互交流中都能帶來新一輪的知識收獲和創造啟示。為此我鼓勵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將對文學作品學習的再創造書寫成文,積極參與每天晨間的“每日播報”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幼兒的詞匯量,拓展了幼兒的思維空間。

3.3 “心有所想”——幼兒文學創作的園地

基于幼兒對文學創作的喜愛和熱愛,為了鼓勵幼兒的創作、增進幼兒文學創作的交流,我們特地在大班下學期起設立每月底舉辦一次的“心有所想”小藝術家交流會,鼓勵幼兒自由投稿并集中展示,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欣賞。“心有所想”活動令參與活動的幼兒獲得強烈的榮譽感,增強了運用藝術語言時的自信心,滿足了幼兒自由創作表達的愿望。

通過多種途徑的培養、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文學作品學習活動中呈現出自主、快樂的學習特點,較好地掌握文學作品的語言和結構,并能創新、創造地運用文學語言,完成從理解到表達,從模仿到創造,從接受到運用的整合過程。

參考文獻

篇6

一、整體感知,讓學生在朗讀訓練中形成語感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兒童文學語言明快凝練,形象生動,并且符合語言規范,富有兒童情趣,正是訓練學生語感的最好材料。

兒童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只對作品中的形狀、色彩以及聲音,富于動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感興趣,而對那些抽象的道理往往沒有興趣,甚至反感。他們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只對文本獲得一種朦朧的感受。這正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新理念所追求的“語感”和“整體性”。因此,教學時切不可在字、詞、句上糾纏不休,切不可把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讓整體語感蕩然無存,使學生學得索然無味,而應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整體感知。

如,《做一片美的葉子》、《老師,您好》、《桂花雨》等課文,文質兼美、簡約,具有詩一般語言,極富有啟發性,不論是從文章的情境或是物境而言,都很適合學生朗讀。而學生們也喜歡讀這些充滿詩情、節奏感強的作品。對這樣的文章,教學時應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多層次、有創意的朗讀感悟。朗讀訓練不僅讓詩意的美文在詩意的課堂上回蕩,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春天葉子嫩綠,夏天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回歸大樹地下的根……”多美的句子呀!這些句子中都包含深刻的哲理,與其教師費力地肢解,講得滿頭大汗,不如整體給學生,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中所包含的哲理他們會慢慢地理解,并會像一杯濃茶那樣,漸漸地會越來越濃。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共鳴形象中展開想象

愛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童年則是培養想象、發展想象力的黃金期。孩子們喜歡讀童話、寓言,在閱讀時,還會不知不覺地很快進入作品中,和作品的人物進行角色替換,他們會把自己編織到作品的故事情節里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一旦被牽引到作品的情境中時,他們往往會異想天開,按自己的好惡情感,去改造安排原來的故事情節,創編出一個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故事。鑒于學生的閱讀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與文本相符的情境,使學生通過感官,置身于豐富、逼真的氣氛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教師憑借學生的想象活動,把教材內容與所展示、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從而為學生拓寬廣闊的想象空間。

如在執教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用情真意切的言辭、漫天飛雪的畫面,把學生帶進了小女孩五次劃火柴時幻化出的瑰麗藝術境界,使學生的意念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和小女孩相遇、相知,產生共鳴,深深體會小女孩在風雪的大年夜,對溫暖的渴望、對光明的向往、對呵護的乞求的心情。故事中那美麗純潔、衣衫襤褸、孤苦凄清的小女孩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他們質樸率真的良知被喚醒。

三、建構支架,讓學生在情感迸發處體會審美情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兒童文學類的課文具備豐富的審美內涵,有催人奮發的社會美、賞心悅目的自然美、啟迪才智的科學美以及匠心獨運的藝術美。它對少年兒童具有獨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和審美教育功能,但是這種教育、審美作用都是以兒童感興趣,樂于接受,并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動為前提條件。因此,教師應成為兒童精神世界的引領者,應該以一顆未泯的童心去換位思考,全方位挖掘文本的美學價值,用已有的情感體驗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架設情感的橋梁,讓學生在情感迸發處體會審美情趣。

篇7

關鍵詞:幼兒文學;幼兒;語言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5-087-01

一、幼兒、幼兒文學以及幼兒園語言教育三者間的關系

1. 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園語言教育是以幼兒文學作品作為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主要形式和內容。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使他們天生喜歡文學。幼兒對文學的需求呈主動狀態,他們喜歡聽故事,喜歡朗誦兒歌和有趣的幼兒詩,喜歡看色彩鮮艷的圖畫故事。幼兒文學作品為幼兒打開了一扇窗,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兒文學是伴隨、貫穿整個幼兒階段的文學,它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閱讀需要。

2.幼兒文學自身的文學性和多元的教育功能,使之成為了幼兒園組織各種活動的最好幫手。幼兒文學以幻想、快樂、優美、荒誕等品質對幼兒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征服幼兒,使幼兒樂此不疲。幼兒文學還以其豐富、樂觀向上的內容及繁復多樣的樣式帶給幼兒優美的美感、美的享受。

3.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活動形式和內容決定幼兒文學作品成為幼兒語言成長的主要選擇。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目標一般分為傾聽、表述、欣賞文學作品、早期閱讀。幼兒園語言活動形式一般分為談話活動、講述活動、聽說游戲活動、早期閱讀活動、文學作品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形式所使用的材料中,就有大量的幼兒文學作品。兒童語言學習系統理論表明,兒童語言發展有賴于三種知識的整合習得:社會知識、認知知識、語言知識,而兒童文學作品本身就是社會知識、認知知識、語言知識的結合物,是兒童語言發展的最好媒介。因此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幼兒文學作品被廣泛運用。

二、 培養傾聽的習慣和能力,增強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幼兒接受文學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聽覺來完成的,幼兒文學是聽的文學。有關語言交際功能的資料表明:在人們日常的言語活動中,"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人們有近一半的時間在"聽"。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能力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聽話能力是學好各門學科知識的基本功。培養幼兒做一個樂于并善于聽話的人,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環節。但幼兒的心理、生理特征決定了他們能有意聽話的時間很短。心理學研究表明,小班幼兒有意注意時間只有3-5分鐘,大班幼兒最多也不超過15分鐘。喜歡聽故事是幼兒的天性,幼兒文學普遍篇幅均不太長,但它優美的意境、曲折的情節、生動的語言、有趣的內容,對幼兒有很強的吸引力。在聽賞幼兒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孩子們常常會全神貫注,屏聲止息地傾聽哪怕是他們熟悉得可以及時補充成人講述中漏掉的具體詞句的幼兒文學作品,并迫不及待地期盼成人講出他們早已爛熟于心的故事情節。幼兒文學作品中溫和善良的小白兔,機靈活潑的小松鼠,兇狠殘暴的大灰狼等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形象深深地吸引著小朋友,牽動著他們的心。

三、幼兒文學提高幼兒語言表達力

好模仿是幼兒的本性,幼兒生來就喜歡模仿別人的動作、語言。幼兒語言是在模仿、練習中發展起來的。幼兒文學的語言是詩化的語言,在遣詞造句,聲韻節奏等諸多方面,都比一般語言更加講究。它往往能道出幼兒心里有而口中無,難于表達的情愫,是幼兒學習語言的藍本。幼兒文學向幼兒所展示的淺顯豐富、準確規范的語言,淺中有深,淡中有味,平中有奇,俗中有雅。通過成人的誦讀,其優美和諧的音韻中,融人了詩情、哲理與童趣,為幼兒提供了模仿和學習的機會,讓幼兒在愉快的審美活動中掌握準確、規范的語言,在反復的聽賞、誦讀中,逐步準確清楚地掌握本民族語言的語音、句型,從而提高幼兒準確規范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如童話《金色的房子》中有一段"紅的墻,綠的窗,金色的房頂亮堂堂,太陽一出來,照得一閃一閃的,漂亮極了。"故事中反復出現,既優美又朗朗上口。孩子聽著聽著,很快就會復述,通過復述,既豐富詞匯,又掌握優美語句,這樣當孩子把它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后就會在其它場合進行遷移運用,這對孩子以后的讀寫能力的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

五、幼兒發展要與幼兒語言理解水平相符

篇8

關鍵詞:創造性叛逆;兒童文學翻譯;獅子、女巫和魔衣柜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2-015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42

1 . 創造性叛逆

“創造性叛逆”這個概念最早由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提出,他指出:“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的叛逆。”翻譯的過程中必然有創造性的發揮,前提當然是不能脫離原文肆意發揮。譯者同樣也是原作的讀者,譯者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將原作傳達的內容信息轉達給譯文讀者,就是譯者創造性的一種體現。但是譯者對作品的理解不可能絕對的客觀,譯者雖然主觀上追求再現原文,但是客觀上不可能完全做到。文學翻譯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達到某一主觀愿望而造成的一種譯作對原作的客觀背離(謝天振,1999:137)。正如埃斯卡皮所說:“說翻譯是叛逆,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照體系里(指語言);說翻譯是創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一次嶄新的文學交流;還因為它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賦予它第二次生命”(埃斯卡皮,1987:137)。翻譯所涉及的文化上和表述上的差異,使任何翻譯都注定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原作的叛逆。為了最大限度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意境,譯者會采取一些翻譯策略,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變動,使譯文盡可能忠于原文,傳達出原作的精神和意境。

兒童文學翻譯作品的讀者主要是兒童,兒童的知識經驗、智力發展不足,如果譯文不易于理解,沒有站在兒童讀者的立場上,采用他們感興趣的語言和表達法,譯文很難為兒童讀者所接受。譯者要綜合考慮兒童的知識經驗、心理認知、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等因素,在翻譯過程中,自覺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給小讀者做出正確的引導。兒童文學的特殊性使得創造性叛逆在兒童文學翻譯中成為必然。謝天振(2007)認為,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包括了譯者、讀者和接受環境,就譯者的創造性叛逆而言,包括有意識的創造性叛逆和無意識的創造性叛逆。創造性叛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個性化翻譯、誤譯與漏譯、增譯減譯、編譯。

2 . 創造性叛逆在《獅子、女巫和魔衣柜》譯本中的體現

《獅子、女巫和魔衣柜》是英國著名作家、文學家C.S.路易斯的奇幻巨著“納尼亞傳奇”的第一部,書中充滿了奇幻與迷人的想象。本文從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造性叛逆”這一角度,選取馬愛農的中文譯本,分析創造性叛逆在《獅子、女巫和魔衣柜》中的體現。

2 . 1 個性化翻譯

就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而言,兒童文學語言往往非常形象,因為兒童在閱讀時更注重直觀的感受,對諸如顏色、聲音、形態等的描述很感興趣,所以兒童作品中多使用疊詞和擬聲詞。這些有節奏有韻律的詞語,讀來朗朗上口,更能吸引小讀者。

例1:It made one cough and splutter a little and stung the throat, but it also made you feel deliciously warm after you’d swallow it. (Lewis, 2014: 117)

譯文:那東西有點嗆,使人嗓子里火辣辣的,忍不住咳嗽,但一旦咽下去,就有一種熱乎乎的奇妙感覺。(馬愛農,2014:83)

例2:“What?” roared the Witch, springing from the sledge… (Lewis, 2014: 129)

譯文:“什么?”女巫咆哮著,蹭地跳下雪橇,……(馬愛農,2014:92)

例3:Edmund simply sank down and lay on his face doing nothing at all… (Lewis, 2014: 149)

譯文:埃德蒙撲通癱倒在地,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馬愛農,2014:107)

《獅子、女巫和魔衣柜》通篇運用了大量的擬聲詞,譯文中疊詞和擬聲詞的使用也是不勝枚舉,這些詞語的頻繁出現,既增添了譯作語言的趣味性,又便于小讀者的理解,在例1中,“stung”和“warm”均被譯成了中文的疊詞“火辣辣”和“熱乎乎”;例2和例3的原文中并沒有擬聲詞,但在譯文中,譯者增加了擬聲詞“蹭地”“撲通”,既體現了兒童的情感和語氣,又使表達的意象更加確切,體現了“個性化的翻譯”。

例4:Then, just as he gave himself up for lost, she appeared to change her mind. ( Lewis, 2014: 37)

譯文:接著,就在他眼睛一閉聽天由命時,女人似乎改變了主意。(馬愛農,2014:24)

在女巫對埃德蒙舉起魔杖時,埃德蒙知道有可怕的事情要發生,他想動卻動彈不得。為了準確再現原文所表達的情境,譯者采用了歸化法,將“gave himself up for lost”譯為典型的漢語表達方式“眼睛一閉聽天由命”,譯文接近本土文化,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也便于兒童的理解和接受。

2 . 2 有意識的誤譯

例5:“I―I got in through the wardrobe in the spare room,” said Lucy.

“Meanwhile,” said Mr Tumuns, “it is winter in Narnia…Daughter of Eve from the far land of Spare Oom where eternal summer reigns around the bright city of War Drobe, how would it be if you came and had tea with me?” (Lewis, 2014: 12-13)

譯文:“我――我是從客房的衣柜里穿過來的。”露西說。

“與此同時,”塔姆努斯先生說,“納尼亞卻是冬天……來自遙遠的客芳的夏娃之女――那里永恒的盛夏沐浴著燦爛的衣桂之城,請問你是否愿意來陪我喝一杯茶呢?”(馬愛農,2014:8)

露西通過一個舊衣柜進入了納尼亞王國,在這里她碰到了半羊人塔姆努斯,她告訴半羊人自己是從客房的衣柜里進入納尼亞的,而且她所呆的地方正是夏天,半羊人聽后責備自己沒有學好地理,所以不知道她的國家名,在他看來“客房”是一個國度,而“衣柜”是那個國度里的一座城,于是有了上面他們的對話。原文中出現的“wardrobe”和“ward robe”,“spare room”和“Spare Oom”音相近,但指代的意義完全不同,原文的文字游戲在翻譯的時候如果不加以變通,譯文的讀者就不能體會到其趣味性。在這里譯者獨出心裁地分別用“客芳”和“衣桂”兩個漢語近音字來翻譯,代替“客房”和“衣柜”,傳達出了原文半羊人因誤解露西的回答而產生的滑稽之感,使譯文也充滿趣味,引人發笑。

例6:“Blowed if I ain’t in a muck sweat,” said the Giant, … “Comes of being out of condition. I suppose neither of you young ladies has such a thing as a pocket-handkerchee about you?” (Lewis, 2014: 194)

譯文:“見鬼,出了一身的汗。”巨人說,……“缺乏鍛煉了。你們兩位小姐都沒帶著手絹之類的東西吧?”(馬愛農,2014:138)

巨人奉獅王阿斯蘭之命要砸開女巫城堡的大門,原文中巨人是個憨厚好脾氣的角色,他不聰明,說英語也是語法不通。如果譯文不做稍微的變通,把“Comes of being out of condition”譯為“身體不適或健康狀況不佳”,那么譯文的讀者可能會不解:“怎么會突然身體不適?”然而譯者自由發揮,把巨人有語法錯誤的英語“Blowed if I ain’t in a muck sweat”和“Comes of being out of condition”誤譯為“見鬼,出了一身的汗”和“缺乏鍛煉了”,這樣一種創造性誤譯既表現了巨人憨厚可愛的一面,也使得譯文更利于小讀者的接受和理解。

2 . 3 增譯減譯

例7:Peter went in and rapped his knuckles on it to make sure that it was solid. (Lewis, 2014: 26)

譯文:彼得走進去,用指關節敲了敲后壁,證實是結結實實的木頭。(馬愛農,2014:17)

例8:The snow had stopped and the moon had come out when they began their journey. (Lewis, 2014: 114)

譯文:旅途開始時,雪已經停了,月亮露出了面龐。(馬愛農,2014:81)

這兩例都體現了增譯法的運用。為了表明衣柜的后壁什么也沒有,不可能通向納尼亞,例7譯文增加“木頭”一詞,更明晰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例8中譯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the moon had come out”譯為“月亮露出了面龐”,使譯語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9:Edmund, who was becoming a nastier person every minute, thought that he had scored a great success… (Lewis, 2014: 48)

譯文:埃德蒙還在繼續使壞,認為自己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馬愛農,2014:33)

這里作者想要表達的不是埃德蒙已經壞透了,而是他不依不饒,一直想要露西難堪。譯者“刪繁就簡”,用“使壞”來表明埃德蒙耍惡作劇,既再現了作者想要表達的語意,簡單的用詞也符合孩子的閱讀習慣。

3 . 結語

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其翻譯活動貫穿了翻譯過程的始終。本文以《獅子、女巫和魔衣柜》的中譯本為例,分析創造性叛逆在文學翻譯,尤其是兒童文學翻譯中的不可或缺性。創造性叛逆是文學翻譯的一種策略,理解與翻譯的創造性不等于無視原文的存在而肆意的發揮。譯者必須在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程度的“叛逆”,從而實現再創造。翻譯最基本的定義就是用一種語言傳達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信息,它必定離不開原文。翻譯兒童文學,譯作要簡單、易于理解,要規范又生動具體。同時,兒童語言富于節奏性與韻律性,這種聲音層面的特點更要求譯者合理發揮創造性,再現原作的音樂性和韻律美。翻譯兒童文學作品,要考慮原作的語言特點,要盡力保持原作的風格和童趣,繼而傳達出原文的思想內容和意境,所以“創造性的叛逆”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C. S. 劉易斯著. 馬愛農譯. 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和魔衣柜[ M ] .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 0 1 4 .

Lewis, C. S.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M].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2014.

羅貝爾?埃斯卡皮著.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篇9

【關鍵詞】解讀 《綱要》精神 幼兒園文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057-02

自2001年教育部頒布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來,我國幼兒教育在《綱要》精神指導下,經歷了一場研究和改革的浪潮。如今,十年過去了,重溫《綱要》精神,深感對《綱要》的某些方面,我們還仍然欠缺深入的探討,例如,幼兒園文學教育。“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是《綱要》對幼兒園文學教育的基本要求,《綱要》作為國家綱領性指導文件,對幼兒教育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意義,對其要求,我們應作深入、細致、具體的進一步解讀。

一、明確衡量幼兒文學作品優秀與否的標準

幼兒園文學教育所選擇的兒童文學作品主要是專為0-6歲幼兒創作的幼兒文學作品。

何謂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衡量幼兒文學作品優秀與否的標準是什么呢?

專為幼兒創作的幼兒文學作品,其欣賞主體是幼兒,因此應該從幼兒的角度來尋找衡量幼兒文學作品優秀與否的標準,能感染幼兒,引起幼兒強烈的情感體驗和豐富想象、為幼兒喜聞樂道,幼兒愿聽、愿講、愿表演的作品便是優秀的作品。幼兒對幼兒文學作品的學習欣賞主要是通過聆聽成人的有聲朗讀來實現的,因此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首先要有鮮明的語言特點,其語言明白如話,生動、活潑、簡潔、形象,節奏明快、韻律優美,讀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又因為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和具體形象性特點,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在內容上有很強的趣味性、形象性、情節性、情境性、情感性、動作性,例如經典作品《拔蘿卜》、《三只蝴蝶》等。

“文學被稱作人類的‘精神家園’, 可以說幼兒文學是兒童成長的‘精神搖籃’”。[1]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在精神上,首先應該契合兒童的天性,具有游戲性、娛樂性,充滿童真、童趣與幻想,其次,具備人類共同的精神特質:愛與美、幽默和智慧;文學反映現實,但又需要超越現實的瑣碎與無奈,幼兒文學更需要理想主義色彩、英雄主義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等等浪漫主義色彩,能對幼兒人生成長過程起到積極健康的影響、引導作用,為他們的一生打好積極明朗的底色。

幼兒文學作品真正需要的是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和純粹的文學意味,它需要摒棄瑣碎的說教和對知識的熱衷。在當前幼兒園主題整合活動,文學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體現既定主題活動目標的載體,把文學作品教育當作實現既定目標的手段,因而作品的選擇不能很好地兼顧作品的文學藝術性,忽視了作品的審美價值。而包含在作品中的說教和知識也必然會影響幼兒的審美感受(幼兒會因不理解那說教和知識而茫然、教師會因為過多的關注說教和知識而忽視對幼兒的審美教育)。幼兒文學作品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各種教育活動的調味佐料,它應該保持自身的系統性和獨特性(審美性)。

幼兒有著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審美趣味,成人應該從幼兒的喜好出發,選擇適合他們的作品組織文學教育活動,但有時我們成人缺乏對兒童精神世界的尊重和關注,想當然地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為幼兒選擇作品。

二、重視幼兒對語言美的全面感受

關于文學作品對幼兒學習語言的影響,以往片面地強調豐富幼兒的詞匯和語句,重視幼兒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 事實上,幼兒對語言的學習不單純是詞匯和語句的問題。新《綱要》強調“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就是強調把語言作為審美的對象,使幼兒通過欣賞文學作品受到藝術語言的熏陶,全面感受語言的美,形成良好的語言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優美的語感和對語言的濃厚興趣。 幼兒園文學教育活動,應重視引導幼兒全面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

1.感受并習得清晰、準確、優美的語音;

2.感受語言的韻律和節奏美,培養幼兒對語言音樂美的敏感性和對朗讀的興趣,通過復述故事、朗誦詩文等形式,練習有表情使用語言,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

3.通過感受完整、簡潔、優美的規范語言,潛移默化地學習規范化的語言表達方式;

4.利用幼兒感受事物具有移情和通感的特點,引導幼兒感受比喻、擬人、夸張、擬聲、反復等各種語言表現手法的審美意味;

5.通過作品中生動具體的形象和情節內容具體直觀地感受、理解、運用語言。

傳統的幼兒園文學教育活動,一貫重視幼兒對詞句的理解和運用,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幼兒理解語言受直觀經驗的影響,他們年齡尚小,直觀經驗有限,對某些詞句暫時不理解或理解不準確都是難免的。有時幼兒對語言的理解也可能是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因此,對于語言的學習,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提問、討論,反復向幼兒講解、灌輸。幼兒對語言的理解應該通過感受、體會作品中具體生動的形象和情節內容而實現。

三、重新認識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問題

文學是一種藝術形式,幼兒文學教育是一種藝術欣賞活動。理解作品是藝術欣賞活動的重要過程。“理解在藝術欣賞活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形象感知后的升華,是情感爆發后的冷靜地思考。通過理解,欣賞中的形象知覺和情感體驗才能沉淀下來,才能細細地品出作品的意味,這樣鑒賞活動才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不自覺到自覺,產生新的飛躍,審美心理才會有明顯的提高”。[2]理解作品,需要欣賞者有較好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抽象思維能力。幼兒抽象思維能力到大班后期才有所發展,所以,在幼兒文學教育活動中,理解作品這一環節成了老師和幼兒都頭疼的環節。在此環節中,我們習慣用啟發式提問、分析的形式進行:教師非常有耐心地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啟發幼兒,但幼兒往往是啟而不發。老師沒辦法,就只好有些沉不住氣地進行講解,但幼兒仍然無動于衷,一幅“云里霧里”的迷茫神情,使老師不免生出“對牛彈琴”之興嘆。迫不得已,草草地來一番說教,灌輸了事。

對幼兒的教育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鑒于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幼兒文學作品教育活動中,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幼兒的感受和體驗上,不要過多地強調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尤其不要過多地要求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有些東西,幼兒也許不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理解并用語言表達出來,但只要他們“心有所動” 、“若有所思”地于潛移默化、無法言說中感受到、體驗到就足夠了。

1.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情感、態度、行為習慣和品德。

在傳統的兒童文學教育活動中,我們總是試圖讓幼兒明白一些道理,總是想通過文學作品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品德。為了達到目的,常常反復地提問、討論,進行說教和灌輸。事實上,就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理解能力而言,那些大道理和說教是幼兒根本無法理解的。《綱要》精神特別強調要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和行為態度,兒童文學教育也應該把幼兒從大道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壓之下解脫出來,重在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文學形象和情節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情感、行為態度和習慣,而這些不是靠簡單的幾句說教就能形成的。在兒童文學教育活動中,可以結合富有感染力的文學形象和情節設計一些游戲性質、表演性質的活動,寓教于樂,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和行為態度并通過活動練習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正所謂“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2.引導幼兒通過文學創編活動加深對作品的形象性理解。

大班末期,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才開始發展,我們應該更多的啟發幼兒通過形象思維來理解作品。例如,講了《小羊過橋》的故事之后,如要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這樣的問題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幼兒肯定說不好。如果啟發幼兒:“想一想,兩只小羊怎樣過橋就不會掉到河里去了?”這樣問,能夠有效地啟發幼兒通過形象思維,想象、創編具體的故事情節。想象和創編講述的過程可以加深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形象性理解,并把這種形象性的理解通過敘事性語言表達出來。

3.積極引導幼兒用語言或非語言(動作、表情、表演、繪畫等)的方式表達對作品的感受、理解和想象。

幼兒在傾聽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對作品會有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象。如果要求幼兒完全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會有很大的難度。其實。除了語言表達,我們還可以啟發幼兒用非語言形式進行表達。事實上,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幼兒會自發地用表情、動作來反映內心的感受,對此應積極鼓勵。另外,還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通過表演、繪畫的形式進行表達。

重溫《綱要》精神,深入解讀《綱要》對幼兒園文學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新幼兒園文學教育觀念,創新幼兒園文學教育活動實踐乃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早期閱讀;幼兒教育;能力培養

早期閱讀是幼兒園語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幼兒啟迪智慧、增進感情、培養閱讀愛好的有效途徑,對幼兒進入書面語言階段的閱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階段的語言學習活動應具有符合學前兒童學習規律的三個基本特征:

(1)在活動中學習語言。組織幼兒語言學習活動的關鍵在于,除了要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師幼互動環境,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交流之外,還要考慮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興趣,讓幼兒帶著愉快的心境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從而達成積極主動、卓有效率地學習語言的效果。

(2)在游戲中學習語言。游戲有助于幼兒將個人的經驗與所學內容之間建立聯系,可以激發幼兒學習語言包括早期閱讀和讀寫的動機和愿望,可以使幼兒不斷獲得學習的快樂,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3)在創造中學習語言。寬松的語言學習環境是愉快的,是積極互動的,也是富含創造機會的。在創造中學習語言,意味著要給幼兒提供提問的機會,讓他們大膽思考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創造中學習語言,也意味著要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如在學習詩歌時可以自己仿編詩句,在理解故事之后可以想象并表達自己創編的故事結尾,在閱讀圖書之后可以畫畫自己創編的小書;在創造中學習語言,還意味著要允許幼兒表達不同于別人的意見,能夠堅持觀點并嘗試將其說出來。

因此我們要“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的興趣。”實踐表明,在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最佳的早期閱讀效果,幼兒在集體環境中閱讀,可以與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閱讀的快樂,從而更能激發他們參與閱讀的興趣。”我國著名教育學專家陳鶴琴先生也曾說過:“孩子們來到人世后,應盡早為他們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部臺階,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中,并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由此見得,閱讀能力培養和閱讀習慣養成應該從幼兒時期就要開始的。

1 早期閱讀的目標與要求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語言教育的總目標是發展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培養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積極態度,培養幼兒喜愛兒童文學作品,發展幼兒傾聽、表達、早期閱讀和前書寫能力,養成幼兒語言交往的良好的習慣。

由此可見,早期閱讀是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應該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早期文字閱讀的能力,具體包括閱讀的態度、閱讀的習慣、閱讀的技能等幾個方面。

1.1 培養幼兒對閱讀有積極的態度,包括喜歡聽成人講圖畫書、喜歡看書,對認讀漢字有興趣。

1.2 在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掌握初步閱讀技能。具體包括:(1)了解書的結構,知道書有封皮,封皮上有書名,每頁書上有頁碼。(2)學習拿書、翻書和看書的基本方法,知道看書時用手從前往后一頁一頁地翻,每頁要從左到右一行一行地看。(3)能辨識圖書中的人或物,能看懂每幅畫的大意,講出圖書中的主要內容,培養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發展創造思維。(4)能認讀圖畫書中的一些常見漢字,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提高觀察、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1.3 培養幼兒閱讀的良好習慣,建立閱讀常規。具體包括:(1)愛護圖書、輕拿輕放、不撕書、不折書。(2)姿式正確地閱讀圖書,雙腳放平、身體坐正,眼距書一尺。(3)能劃指閱讀。

1.4 培養幼兒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能力。從欣賞和朗讀文學作品中學習標準、規范、優美的文學語言,掌握正確的語調和語氣,學習朗讀。

2 早期閱讀的實踐原則

2.1 樹立整合語言教育觀念。發展幼兒語言能力不只是在語言教育活動中,而且應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幼兒園、家庭和社會都是幼兒學習語言的課堂。我們要創造適合幼兒早期閱讀的文字環境,不對幼兒施加任何外界壓力,使他們像處于學說話那樣的口語環境一樣,始終處于最佳精神狀態,從而引導他們完全依據自身的認知能力和特點去認識。去接受相應信息,自然習得認字和閱讀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