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6 17:0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韓國;中小學生;思想行為;案例研究
H195.3
行為方式是思想觀念的外化表現,思想觀念的形成受各方面教育影響。中小學生處于成長期,心理上具有變化快、可塑性強、接受教育最佳等特點,所以中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他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旨在通過案例分析韓國中小學生的行為表現,來了解其思想觀念,從而研究出韓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案例分析中,以中國教師的視角結合國內中小學生的思想行為表現,對兩國情況進行對比,以期探究韓國中小學生的教育方式對我國中小學生思想行為教育的有益啟示。
中小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社會教化、學校教育、家庭教養三方面展開。下面我們通過案例來分析各要素對韓國中小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注:本文案例來自韓國全羅北道某郡漢語冬令營生活實錄,共有中小學生62名。)
一、社會教化方面
案例1. 漢語冬令營的課程中安排了安全教育講座,這里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小學3到6年級,初中生不到10名。令中國教師驚訝和佩服的是,消防隊老師提問的很多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答出來,包括救援措施和自救措施。通過了解得知學生主要是通過電視公益廣告、網絡以及公共場所的宣傳海報獲得這些知識。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宣傳媒體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媒體對中小學生實施有益教化,則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案例中大多數學生對安全知識的掌握反映出韓國充分利用社會宣傳實現了對中小學生的有益教化。韓國公益廣告的趣味性、文化場所宣傳的普及性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小學生的思想行為。筆者也曾在國內某縣級市的小學擔任過輔導教師,在與學生談論安全知識時,大多學生表現不了解、不關心、覺得安全問題離自己很遙遠的態度。由此可見,國內在利用社會宣傳影響中小學生思想行為方面有待加強。
二、學校教育方面
案例2.冬令營5個漢語班舉行‘中國風教室’評比活動,中國教師考慮評比性,便按自己想法一一裝飾,在遇到臉譜個數分配的小問題時,問韓國教師的意見,沒想到韓國教師認真地召集所有學生過來,向他們介紹情況,問他們的意見,還給他們商議時間。經過小學生們的“發言、討論、商議”,最后派出一個學生代表說出了“決策”結果。
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主要是通過教師實現的,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學風格不同,學生所呈現的特點不同。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等人研究表明:民主型管理風格的教師教育出的學生具有完成目標一致性,行動積極性、主動性,很少表現出不滿情緒等特點。案例中,韓國教師在面對有關班級決策的小問題時都會征求并尊重學生們的意見,而學生們也有行使權利的意識,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民主性教育滲透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公民意識,便于今后行使民主政治權利。筆者發現,國內的中小學教育大多重視應試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公民性教育,未能充分將公民性教育內容的普及和實踐貫穿到教育內容中去,如民利的行使、公民義務的履行等。
三、家庭教養方面
案例3.漢語冬令營入營第1天,一樓大廳入住登記處。媽媽走在前面,男孩提著皮箱跟上,辦理完登記,媽媽說:“能找到217房間吧?你自己看著辦吧?媽媽走了。”他說:“恩。”媽媽轉身走了,男孩干脆地提著皮箱小跑著上了樓梯。
陳永勝在《家庭教育對中小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影響》一文中,運用了大量的調查數據得出結論: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獨生與非獨生家庭結構、家長的文化素質與教養方式對中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直接或潛在的影響。而且根據鮑姆寧的研究,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下的學生具有容易消極、被動、依賴、做事缺乏主動性等特點,放縱型家庭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多表現為任性、自私、無禮、獨立性差等,而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多活潑、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等。案例中的韓國媽媽對男孩的“放手”教育可見韓國家庭教育的民主性,注重培養孩子生活的獨立性。而筆者在國內開學第一天看到的景象卻是:爸爸媽媽拎著大包小包在前喊,爺爺奶奶在后提著水杯和零食催,而中間的“小皇帝”、“小公主”學生吃著零食慢騰騰。中韓送孩子上學景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中韓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導致孩子的思想行為表現不同。國內在進行家庭教育時需要適時大膽地給予孩子自,放手讓其實踐,培養其獨立自主的意識。
四、結語
中小學生作為受教育階段的社會個體,其思想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教化、學校教育、家庭教養的影響。本文通過案例分析韓國中小學生的思想行為,得出韓國面向中小學生進行教育的有益啟示。社會教化上,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宣傳媒體進行知識普及,拓展中小學生知識廣度和深度,提高中小學生各方面的意識,培養其應對事件的能力。學校教育上,教師將公民性知識內容的普及和實踐貫穿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給予中小學生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機會,培養學生具有公平民主的權利意識。家庭教養上,父母采用適時“放手”的民主型教養方式,在生活上給予孩子更多鍛煉的機會,更容易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永勝.家庭教育對中小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影響[J].山東青少年研究,1995,02.
[2]趙麗霞.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基本道德品質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2,07
[3]靳義亭.論中韓兩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的差異[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
[4]冉乃彥.小學生道德學習中教師的作用[J].中國德育,2007,02.
[5]李軍蘭、施文海.中韓兩國小學道德教育比較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
篇2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方針、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推進了學前教育改革的進程和潮流,學前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學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仍存在很多問題,2011年12月份參加了河南省為期三個月的學前教育本科師范生頂崗實習“國培計劃”,通過對所在實習園、實習周邊園和現居學習地區相關幼兒園的觀察、調查和訪問,以及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搜集相關資料和數據了解,發現厭學不再是小初高的專利,幼兒厭學開始蔓延,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并未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大多是家長在為此苦惱,且不能找到正確的處理和解決辦法。幼兒厭學不是少數和偶然現象,需要進行深度的分析,找出原因,引起重視并合理解決。
案例描述
農村幼兒園厭學案例(源于焦作市修武縣某鄉中心幼兒園記錄)
2012年3月12號,某鄉中心幼兒園大三班,課間休息后,幼兒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只有小剛站在電視機前,對著屏幕,又唱又跳,后來,又在地上打滾,我問他:咱們要一起聽故事了,你不想聽嗎。他吵吵著說:我早都不想來幼兒園啦,爺爺說我來就是唱戲的,唱完了我就走了
小班的小強和浩浩,經常因為爺爺奶奶送他們到園晚了,而哭鬧著不進班,因此也就經常缺課,后來得知他們的父母都長時期的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又年老多病,造成他們害怕被同學嘲笑,而不愿來園。
城市幼兒園厭學案例
哈爾濱市民于萍的孩子在上大班。據描述孩子上大班前作業還不是很多,即便有也是以讀和說為主,寫得很少。但進入大班后,作業顯著增多,而且都是以寫為主,引起了孩子很大的反感,不愿上學。
2012年5月17號(新鄉市紅旗區某公辦幼兒園現場訪問),張女士,5歲的女兒在上中班,每天老師會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業,需要家長輔導完成,工作很忙,回到家時心里很煩,孩子又老嚷著陪她玩,陪她寫作業,每次都壓住火氣跟她說:“媽媽現在很累,待會再陪你啊!”結果,時常會忘掉,長期這樣,女兒的作業總是不能按時完成,到第二天,總是大哭大鬧,不肯上學,希望相關專家給以指導。
案例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但從大量的案例得知并未按既定的目標和方向發展,幼兒厭學現象普遍存在并值得思考和重視。
幼兒的厭學現象普遍存在城市和農村,但城市和農村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城市厭學的原因
幼兒園、早教機構的小學化傾向嚴重,不重視、偏離幼兒發展規律,導致幼兒園、早教機構開展過多的文化課程、特長課程、管理模式小學化,例如相關對民辦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滿意程度為93.7%,不滿意僅為6.1%,但深入調查發現,開設的課程多是識字認字、拼音教學、數學加減混合運算、珠心算等。
城市家長期望值高,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大環境信息認識存在偏頗,造成家長急于求成、盲目比較和隨大流。
家長與幼兒缺乏有效溝通和交流,城市家長忙于工作,缺乏充足的時間與精力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不能及時和孩子、教師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家長應對幼兒厭學機制缺乏,對幼兒成長發展規律的相關專業知識缺失,常采用哄、騙和強迫的方式來讓幼兒入園,認為只要幼兒入園就解決了所有問題,最終對幼兒的厭學情緒、厭學行為、厭學態度不能及時梳理。
農村幼兒園幼兒厭學原因
留守幼兒缺乏家庭教育支持,留守幼兒一般有年老的祖輩人照看,祖輩人的教育觀念和思想水平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不能滿足幼兒成長發展過程中對家庭教育需求,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并呈繼續增長的趨勢。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對幼兒園適應難。
當代教育和隔代教育的溺愛和誤解,多采用以幼兒為中心的教養方式,幼兒出現厭學情緒,家長大多采取順從的態度,加劇幼兒厭學情緒;另外,許多農村家長把幼兒園當做僅僅是照看孩子的地方,錯誤的認識觀念導致幼兒的厭學情緒。
案例結果
從以上的案例分析情況來看,造成幼兒厭學的主要有以下總的原因
1. 社會因素:競爭壓力大,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社會的教育大環境,生存壓力大加劇對未來的不安全感。
2. 幼兒園、早教機構過于迎合家長需求,對幼兒本身發展規律的忽視,將家長的評價作為主要的質量依據,而家長評價本身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3. 教育的大變革時期,幼兒園的課程設置和實際執行質量,評價模式,班級編制,幼小銜接等方面本身存在缺陷。
4. 教師發展現狀與幼兒厭學息息相關
5. 應試教育指揮棒的作用波及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6. 家庭教育、家庭結構,家庭對待幼兒態度具有最大的影響作用
案例反思意見和建議
1. 明確家長在教育質量評價中的有限性,不斷提高家長自身素養和使掌握正確教育信息和理念,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和對待幼兒的教育態度,保障有效的家園合作和互動,及時關注幼兒行為、情緒和態度,形成應對的有效機制。
2. 幼兒園和其他幼兒教育機構重視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不過高估計,不過低要求,使幼兒能夠真正獲得快樂、健康發展。
3. 教育部門或組織通過現代網絡技術或其他手段進行幼兒教育的知識普及,使家長和教育機構端正態度、樹立正確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社會幼兒發展氛圍和輿論。
4. 將國家的相關幼兒發展的政策法規落到實處,確保質量,不只是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蔡雯.河南城市民辦幼兒園教師生存狀況調查研究[D].河南大學,2010.
篇3
關鍵詞:幼兒行為 家庭成因
前言
為探討幼兒行為問題的家庭成因,筆者深入幼兒園、家庭進行觀察和調研,選擇兩個有明顯行為問題的兒童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觀察記錄,對研究對象的教師和家長進行訪談,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一、案例介紹
案例一
某男孩,6周歲,有嚴重的自閉癥。在幼兒園一整天的活動中,幾乎從不開口說話,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發言,即使老師提問他,并對問題答案給予許多明顯的語言和動作提示,他也一聲不吭。課間,很少離開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從不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活動,手腳協作能力很差,跳繩從未成功跳過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對筆者說:“老師,他是‘啞巴’,從來不說話的。”筆者試探地問其他小朋友:“你們請他一起來玩游戲,好嗎?”小朋友說:“以前我們請過他一起玩游戲,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現在我們都不喜歡跟他玩了。”
筆者友好地嘗試跟他接近,主動跟他一起玩,逗他說話,小男孩并沒有怕生的表現,沒有排斥表現,甚至有時抬頭對筆者笑,但從來不與筆者說話。班里的老師說,這位小男孩有語言障礙,說話模糊不清,剛進幼兒園時,不但不說話,也不聽教師的指令,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發出哼哼的響聲,而不會用言語表達出來,經過長期的努力,現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師的指令行動了,有時候在教師的耐心教導下,還可以說幾個單詞,但很少成句。通過家訪,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兩地分居,父親是個生意人,母親當過教師,家庭經濟條件相當優越。小男孩2歲前由祖父母撫養,2歲后跟在父親身邊,一直上幼兒園才由母親帶養。小男孩的母親對心理學有一定的研究,對兒子的自閉癥很著急和憂慮,曾嘗試過許多矯正的辦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親則認為,兒子的自閉癥是遺傳于妻子,他認為妻子也不愛說話,非常文靜,有點孤僻。在教育觀念上,父親認為對孩子應該從小管教,理由是現今社會風氣腐化,道德敗壞,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嚴重,從小嚴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誤入歧途,而母親卻認為孩子有行為障礙,應寬容地對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歲,非常好動,上課時根本不注意聽,要么離開座位搞小動作,要么逗周圍的小朋友說話,只有在教師斥責時才稍稍收斂一下,很快又會故態復萌。平時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脅等方式攻擊其他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得比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兒搶玩具,難以協調他跟別的幼兒合作,幾乎每天都會受到教師的處罰。一些小朋友說他經常打人,不喜歡跟他玩。這個男孩的接受能力較差,作業很馬虎。見筆者主動跟他玩,跟他說話,表現得很開心,就主動與筆者分享玩具,常常纏著筆者,但好動的行為收斂不多。教師說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的行為問題,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為班上孩子較多(30多個),教師無法分出較多時間和精力去約束他,只要他不對教學活動影響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與教師訪談和家訪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撫養他的是他姑媽姑夫,姑媽曾經在一間中學當過老師,已退休,現在一間公證所做公證員。姑夫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姑夫為人性情淡薄溫和,平常對男孩教育過問不多,管教的任務主要落在姑媽身上。男孩的姑媽說,四歲前,男孩一直由姨媽撫養,姨媽對他很縱容,不管合理不合理總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使得這位男孩從小就非常霸道,無法無天,常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離家出走。來到姑媽家后,姑媽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管教嚴厲,對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盡量滿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樣吵鬧,發脾氣也不理不睬,對他的一些過激行為,常會加以嚴厲責罵甚至體罰。因此,男孩對姑媽一直又怕又依賴。男孩的父母每四個月回來大陸探望兒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媽的狀,但是父母也贊同姑媽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與父母團聚都很開心,纏著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見到父母對其他孩子親熱點會非常不滿。姑媽說,他對管教這個孩子已精疲力盡,有種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撫養對幼兒心理發展有消極影響。
以上案例中的兩個孩子由于種種原因都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雖然兩個孩子的撫養者都非常愛孩子,但這種愛畢竟代替不了父母的愛。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別角色的扮演,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孩子可從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中,了解兩性的互動方式,并認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為。
如果孩子處于不理想的環境中,孩子可能會產生拒絕認同或認同錯誤的角色等認同方面不正常的現象,如此往往造成行為上的不協調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撫養,再由父親撫養,最后又與母親生活,由于祖父母、父親、母親的三個生活環境中的語言都不同,孩子不斷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過著動蕩的生活,結果導致孩子語言障礙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語言障礙,使兒童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心中產生自卑,環境適應能力差,社會性行為發展受到阻礙,從而形成孩子畏縮。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造成自閉癥。案例二由于長期遠離父母,缺乏父慈母愛,使孩子的心靈變得特別敏感和脆弱,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為引起別人更多的關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會行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兒行為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從親子關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寬容型、民主型三類。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為附庸,壓制其獨立性、創造性,對孩子的行為過多地干預,經常采取強制手段讓孩子聽命于父母,漠視孩子的興趣和意見,不允許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發言權,要求子女隨時都要遵守父母的規定,稍有違背就會遭到訓斥或懲罰,有時甚至是過于粗暴的懲罰。與之相反的寬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為親子關系的淡漠。父母與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動范圍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約束地發展,他們雖然也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很少獎勵或懲罰。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親子關系平等基礎上的。其主要表現是父母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注意培養孩子的主動精神,培養他們的自理、自制能力,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及獎勵、懲罰等比較恰當,經常與孩子進行思想與價值觀的交流與溝通,尊重、聽取孩子的意見,及時糾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誤。[2]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綺、盧詠莉通過調查研究,指出父母雙親的嚴厲的教育方式都與兒童被負提名、兒童的攻擊性、學習問題等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被正提名。兒童的害羞等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與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負相關。母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兒童被負提名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攻擊性和學習問題有顯著的負相關。[3]天津社會學院的關穎等通過對天津市區、郊區各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實施問卷調查,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證實了父母教育方式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高分組的比例大大高于寬容型和專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寬容型和專制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其低分組的比例遠遠超過民主型。我們的案例研究也發現了這一點,案例二的第一個撫養人姨媽,因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過于嚴厲的管教,會招來他人的非議,因此不敢用紀律約束孩子,采取寬容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過分縱容、放任,養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輪到姑媽撫養時,姑媽意識到對孩子采取寬容放縱的嚴重性,又過分控制、約束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結果非但沒有糾正孩子的壞行為,反而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可見,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親和母親教育方式的綜合體。由于父親和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質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這種相同與不同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也有差異。如果父母雙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當,對兒童行為的消極影響比較嚴重;如果父母雙方,一方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則兩種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為不恰當教育方式的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對管教孩子應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親認為要嚴加管教,母親則認為應寬容孩子。本來,由于父母兩地分居,孩子生活環境幾經遷徙,加上語言障礙,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兩方搖擺,無疑更加深孩子對環境的不確定性而變得更加恐懼、猶豫、退縮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嘗試過許多辦法,也無法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使父母產生絕望的情緒,從而放棄對孩子的行為教育,進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閉程度。
第三,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行為有重大影響。
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等通過遺傳、言行和所營造的家庭環境等多種途徑作用于孩子。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母親與子女的接觸較多,關系也比父親密切,對子女的影響比當父親的大,若母親有情緒問題,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或是心理疾病,會對子女行為產生嚴重影響。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親患有輕微憂郁癥,沉默寡言,內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親給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絕多,從而影響母子之間的依戀關系的正常建立,擾亂子女的身心發展,導致孩子的行為偏差。在案例二中,孩子不愿依姑媽的期望、指示行事時,姑媽就會變得懊惱、生氣。這些敵意感受,其主要隱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這種感受與目的,接著可能影響姑媽對孩子付諸行動,責罵或處罰孩子。孩子長期生活在姑媽這種暴躁的情緒氛圍中,往往會不自覺地模仿姑媽的言行,慢慢也會變得性情激動、脾氣暴躁,并把這些模仿習得的行為在幼兒園,在他人身上發泄出來。可見,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形成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三、啟示
通過本次個案研究,我們認為要防治幼兒產生行為問題,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盡可能親自撫養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創設良好的情感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轉移教育重心,改進教育方式
現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點放在教孩子讀書、寫字、畫畫、彈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我們認為,家長應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更多的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轉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質的培養上,及時地發現和校正孩子的膽怯、消沉、偏見、妒忌、撒謊、孤獨、恐懼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為問題的發生。
4.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這不僅是遺傳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為、語言等多種心理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家長沒有心理健康問題,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比例就比較少;而家長自身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則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竟高達60%。這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為問題與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行為,必須先從父母自身做起,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談和行為是心靈的聲和形,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例如,父母在飯桌前、電視機前的種種談論,對某些不正之風的痛心疾首,對周圍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贊揚,對不良行為的譴責,對鄰居的熱情幫助,待人謙虛禮讓等,都會在孩子心理產生影響,父母切不可忽視這些生活細節,瑣碎小事。孩子純潔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最容易接受光輝形象的感染,也最愛聽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時代的故事,給孩子多讀一些名人傳記,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為習慣的表率。平時家庭中的瑣事,父母要以身作則并嚴格要求,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作息時間有規律,家長有良好的業余愛好,不要打牌,玩麻將成癮,切忌浪費時間……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為特征就是由這些家常小事而點點滴滴塑造起來的。[5]綜上所述,親子關系,育兒方式,父母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行為有重大影響。我們的研究提示父母要盡可能親自撫養孩子,對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狀況,這些是預防孩子發生行為問題、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易杳、陳寶家。家庭教育在締結中華民族的未來。嘹望,1995年第10期
[2][5]董群。重視家庭對幼兒性格的教育與培養。石油教育(京),1996年第11期
篇4
一、多項選擇題
1.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的渠道有(ABC
)。
A.幼兒園的指導
B.社區的指導
C.社會團體的指導
D.個別指導
2.兒童基本的生活習慣有(ABCD
)。
A.飲食習慣B.
衛生習慣C.睡眠習慣D.
喝水習慣
3.家庭精神環境主要包括(ACD
)。
A.
父母性格B.家庭收人C.家庭結構D.家庭氛圍
4.消極的兒童家庭教育方式有(
BCD)。
A.民主型B.溺愛型C.
放任型D.
矛盾型
5.0—3歲兒童身體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主要包括(
ABCD)。
A.食物喂養B.生活起居C.衛生護理D.
疾病防治
6.0—3歲兒童情意的培養應注意(ABC
)。
A.創設一個關愛、接納和尊重的心理環境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豐富的生活內容
C.引導嬰幼兒學會表達、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D.教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
7.5-6歲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有(ABCD
)。
A.抽象思維開始萌芽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豐富的年活內容C.語言的社會化水平提高
D.
自我調節能力逐步增強
8.培養3—6歲兒童良好習慣應注重(
ABCD
)。
A.
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B.
細致入微,教給方法C.
增強教育過程的趣味性
D.
及時鼓勵,強化良好行為
9.
聽力殘疾兒童的特點有(ACD
)。
A.聽覺受到嚴重的限制,其他感知覺起到代償作用B.語言交流遇到障礙C.個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D.學習與正常兒童有很大的差異
10.腦癱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ABD)
A.
正確認識孩子的病情B.運動、感覺的訓練C.
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D.交流能力的訓練
11.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包括(
ABD
)
A.
奠基性與終身性B.
安全性與多樣性C.隨機性與針對性D.
親情性與權威性
12.
兒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有(ABC
)。
A.
興趣誘導法
B.
游戲活動法C.
實踐操作法
D.
參觀觀摩法
13.
家長教育方式的特點有(ABC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穩定性
D.
整合性
14.
3-6
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的內容有(BCD
)。
A.
生命教育B.
教學活動合作C.
管理合作D.
研究合作
15.
0-3
歲兒童身體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有(ABCD)。
A.
食物喂養B.
生活起居C.
衛生護理D.
身體鍛煉
16.
0-3
歲兒童語言的培養應注意(ABD
)。
A.
多和孩子說話,創造說話、交流的氛圍B.
教孩子說話與認識周圍事物同步進行C.
訓練孩子的智力
D.
在游戲中練習說話
17.
3-4
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有(ABCD
)。
A.
思維與動作相伴隨B.
認識過程體現元意性C.
愛模仿D.
語音發展出現飛躍
18.
3-6
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任務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學會與他人相處,
懂得分享、合作和協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會規范D.
具有較強的認知興趣和能力
19.
日本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ABD
)。
A.
禮儀培養B.
挫折教育C.
親子閱讀D.
自立教育
20.
智力落后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包括(
ACD
)。
A.
及早發現,
尋求專業幫助B.
培養孩子的自學習慣C.
家長要給與孩子理智的愛D.
在家庭中注意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
21.兒童家庭教育的任務有(ABD
)。
A.
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展B.
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C.
促進兒童心算能力的發展D.
促進兒童生活自理能力與良好習慣的養成
22.
兒童家庭教青指導的形式包括(
ABC
)。
A.個別指導B.
專家指導C.
集體性指導D.
文字音像資料的介紹推薦
23.
家長教育方式的特點有(
ABCD
)。
A.
系統性B.
情感性C.
穩定性D.
整合性
24.
家長道德素質主要包括(BCD
)。
A.
社會道德B.
傳統美德C.
婚姻道德D.
人生信仰
25.0-3
歲兒童生活習慣養成方面的具體目標有(ABCD
)。
A.
促進嬰幼兒有規律地睡眠B.
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C.
增強嬰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D.
引導嬰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6.0-3
歲嬰幼兒的衛生護理應注意(ABD
)。
A.
做好衣物的清洗和晾曬B.
注意嬰幼兒個人衛生C.
經常給嬰幼兒洗澡、做好身體撫觸D.
嬰幼兒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定期消毒
27.4-5
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有(
ABCD
)。
A.
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B.
自我意識初步形成C.
社會交往水平提高D.認識活動的有意性得到發展
28.3-6
歲兒童身體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包括(ABC
)。
A.
提供均衡營養B.
加強體青鍛煉C.
養成良好習慣D.
欣賞藝術美
29.
孤獨癥兒童的特征有(ABD
)。
A.
興趣范圍狹窄B.
語言發育遲緩C.
刻板的行為模式B
不主動與他人交流
30.
評價家庭和社區合作教青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ACD
)。
A.
隨機性B.目的性C.
互動性D.
有效性
31.兒童家庭教育的內容涉及(
.ABC
)。
A.
健康教育
B.語言教育C.
社會教育
D.
生命教育
32.
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從面上指導來說,
內容可以有(
.ABD
)。
A.
教育觀念的更新
B.
兒童身心發展知識C.
家庭矛盾的處理方法D.家庭中評價兒童發展的知識與方法
33.0-3
歲兒童生活習慣的養成方面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
.ABCD
)。
A.
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B.
促進嬰幼兒有規律地睡眠C.
引導嬰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D.增強嬰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34.
0-3
歲兒童身體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問題涉及(
BCD
)。
A.
自我保護
B.
生活起居C.
衛生護理
D.食物喂養
35.
家長教育方式的特點有(
AB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系統性D.
整合性
36.
3-6
歲兒童身體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包括(
.ABCD
)。
A.
提供均衡營養B.
加強體育鍛煉C.
養成良好習慣D.
培養自護能力
37.
5-6
歲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有(
ABCD
)。
A.
抽象思維開始萌芽B.
好學、好問,
好動腦c.
自我調節能力逐步增強D.
語言的社會化水平提高
38.
3-6
歲兒童社會性發展任務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學會與他人相處,
懂得分享、合作和協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會規范D.
具有較強的認知興趣和能力
39.
超常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涉及(ACD
)。
A.
正確認識超常兒童B.
培養孩子的良好氣質C.
關心孩子的全面和諧發展D.
循序漸進,
量力而行
40.
截肢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應注意(
.BCD
)。
A.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B.
注意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養C.
盡量送孩子到普通學校學習D.
關注孩子的特殊需要
二、判斷題(將√或×坎在題后括號內,每小題2分,共20分)
1.
學前兒童家庭教青對兒童身體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對兒童的合理養育和鍛煉
來實現的。(對
)
2.
家長的人才觀會影響到家庭教青的目標定位、內容選擇、投入重點及教青方式.(
對)
3.
1-2
歲兒童以有意注意為主,
注意的持久性較低。(錯
)
4.
特殊兒童雖然各有特點,
但對教青的需求都是一樣的。(錯)
5.
物質條件好是孩子成長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家庭環境中的“軟件“作用不大。(錯)
6.
親子游戲是家庭游戲的核心。(對
)
7.
對于3-6
歲兒童來說,
家庭教青的目標與幼兒園保教目標是一致的。(對
)
8.
超常兒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學術型的。(對)
9.
幼兒園、社區不僅能夠為學前兒童身體健康發展提供必須的物質條件,
還能為學前兒
童和家庭提供相關的指導。(對
)
10.
學前兒童家庭教青的現狀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錯
)
11.“家庭教育支援政策”是韓國政府針對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長疏于管教子女導致教育危機而提出的。(
錯)
12
家長道德素質的高低是影響兒童行為的重要因素。(對
)
13.直覺行動思維是2-3歲兒童主要的思維方式。(對)
14.中度智力落后兒童的智商在50~70或55~75之間。(錯
)
15.在親子游戲發生的初級階段,親子互動的方式主要表現為觀察和模仿。(對)
16.不同類型的家長親子觀會導致不同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對)
17.對于3-6歲兒童來說,家庭教育的目標與幼兒園保教目標是一致的。(對)
18.特殊兒童雖然各有特點,但對教育的需求都是一樣的。(錯
)
19.相對于0-3歲兒童的家園合作,幼兒園在3-6歲兒童的家園合作中的主導性增強的同時,主動性、責任性也更強。(對)
2O.選擇家庭教育內容和方法是家長教育能力的核心。(對)
21.
家庭教育指導的重點或者說核心是“助其他助“
。(錯)
22.
物質條件好是孩子成長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家庭環境中的“
軟件“作用不大。(錯
)
23.
在家庭當中,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親子游戲,以及兒童操作擺弄實物所進行的實物游戲
是兩種主要的游戲形式。(對)
24.
孤獨癥兒童大多數智力低下,
但也會有一部分是高智商。(對)
25.
家長道德素質的高低是影響兒童行為的重要因素。(對)
26.
智力低下是所有腦癱患兒的主要伴隨癥狀。(錯
)
27.
對3--6
歲兒童進行美的熏陶就是要支持孩子的藝術興趣,
鼓勵孩子創造美。(對)
28.
超常兒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學術型的。(對)
29.
幼兒園、社區只能為學前兒童和家庭提供相關的指導。(錯
)
30.
選擇家庭教育內容和方法是家長教育能力的核心。(對)
41.
選擇家庭教育內容和方法是家長教育能力的核心。(對)
42.
家長的教育觀間接影響其對兒童的教育方式和教養行為。(錯)
43.
1-2
歲兒童意志活動萌芽開始出現。
(對)
44.
對特殊兒童的教青和訓練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務就是要讓他們能夠實現生活自理。(對)
45.
家長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家長對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對)
46.
物質條件好是孩子成長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家庭環境中的“軟件“作用不大。(錯)
47.
中度智力落后兒童的智商在50~70
或55~75
之間。(錯)
48.
孤獨癥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視覺和聽覺信號系統的不同步。對(
)
49.
幼兒園、社區不僅能夠為學前兒童身體健康發展提供必須的物質條件,還能為學前兒童和家庭提供相關的指導。(對)
50.
在親子游戲發生的初級階段,
親子互動的方式主要表現為觀察和模仿。(對)
三、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O分)
1.如何培養3-6歲兒童的社會性?
答:
(1)接納、肯定孩子,培養自尊、自信(2.5分);
(2)愛孩子,讓孩子學會愛(2.5分);
(3)在交往中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2.5分)。
2.家長應如何教育孤獨癥兒童?
答:(1)細心觀察,及早發現(2分);
(2)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地面對孩子的問題(2分);
(3)在家庭中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對孤獨癥兒童進行一定的訓練(2分);
(4)為孩子營造溫馨的生活氛圍(2分);
(5)培養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2分)
3.
如何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家庭教育指導?
答:
(1)
細心觀察,及早發現(1分);
(2)
家長要調整好心態,積極面對孩子的問題(2分);
(3)
在家庭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一定的訓練(3分);
(4)
為孩子營造溫馨的生活氛圍(2分);
(5)
培養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2分)。
4.
簡述0一3
歲兒童家庭和幼兒園合作共育活動的評價指標。
答:
(1)客觀真實地了解幼兒的家庭教育情況(1分)。
(2)
理論結合實際,分析教育問題(2分)。
(3)
將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提高家長教育能力的過程,不僅給出具體的教育策略,還與家
長進行細致的分析9幫助家長學習從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規律出發來分析和解決問題(6
分)。
(4)
發揮家庭的主體作用。(2分)。
5.
如何培養3-6
歲幼兒的社會性?
答:
(1
)
接納、肯定孩子,
培養自尊、自信(2.5分);(2)
愛孩子,
讓孩子學會愛(2.5分);
(3)
在交往中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
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2.5分)
6.
如何在家庭中培養智力落后兒童的基本能力?
答:
(1
)
訓練兒童的感知覺和動作的發展(2.5分)
;
(2)
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2分)
(3)
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2分)
;
(4)
培養兒童與正常兒童的交往能力(2分)
;
(5)
重視對孩子的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的教育(2分)
7.
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發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
(1)
提供兒童身體和心理發展的先天條件(2分);
(2)
奠定兒童身體發展的基礎(2分);
(3)
啟迪兒童語言和智慧的萌芽(2分);
(4)
培養兒童基本的生活習慣和能力(2分);
(5)
幫助兒童適應最初的社會(2分);
8.
針對0-3
歲嬰幼兒的語言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1)
創造條件,誘發孩子發出聲音(1分)
;
(2)
多和孩子說話,創造說話、交流的氛圍(2分)
;
(3)
教孩子說話與認識周圍事物同步進行(6
分)
;
(4)
訓練孩子的聽力(2分)
;
(5)
在游戲中練習說話(2分)
四、論述題(16分)
1.請選擇3個兒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據該方法聯系實際闡述兒童家庭教育應當堅持的原則。
要求:(1)闡明已選擇的三個兒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義;
(2)依據該方法聯系實際闡述兒童家庭教育應當堅持的原則,并提出自已的觀點或建議,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1)興趣誘導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善于發現、利用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進行深人的探究和學習的方法。兒童的興趣有消極和積極之分,家長要善于利用兒童的積極興趣,引導兒童的學習向有益的方向發展;孩子的興趣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孩子先天的興趣需要家長的及時發現和栽培;一旦發現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要注意保護和提供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幫助,這樣才能有效地保持、深化孩子的興趣;孩子對某些事物不感興趣,需要家長通過后天去培養。
(2)游戲活動法就是家長利用兒童喜愛游戲的特點,給幼兒提供游戲的機會,讓幼兒在游
戲中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家長一方面要鼓勵孩子進行多種多樣的游戲,另
一方面要為孩子游戲提供時間和空間、材料上的支持,同時還要鼓勵孩子多與同伴一起游戲。
最后,家長也應抽時間參與孩子的游戲。
(3)實踐操作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借助于兒童參與的各種動手、動腦的操作活動,來促進兒童發展的方法。家長首先要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實踐;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進行各種科學探究實踐;第三,家長要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游戲活動;第四,家長要鼓勵兒童參與社會交往活動。
(4)環境熏陶法是指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中,家長有意識地通過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對孩子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教育方法。對于物質環境的創設,家長首先應注意為兒童準備豐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其次,家長要注意保持家庭環境的干凈、整潔,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具有暗示作用。第三,家長應注意諢用音樂、美術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藝術品位和修養有良好的熏陶作用。精神環境創設應做到:第一,為兒童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主體性和自由;第三,注重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
(5)賞識獎勵法是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優良行為,并對孩子的
優良行為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的方法。首先,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賞識要與兒童的具體行為
和進步相聯系;其次,家長要把握好表揚鼓勵孩子的度;第三,家長對孩子的鼓勵方式盡量以精神鼓勵為主,少承諾物質獎勵。
(6)榜樣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利用具有示范作用的各種榜樣教育孩子,使孩子學習榜樣的良好行為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榜樣是兒童的父母,其次是老師和同伴,還有文學、藝術作品中孩子喜愛的人物。要想給兒童起到好的榜樣的作用,父母和老師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同伴;家長平時要注意積累相關的文學知識,用榜樣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引導孩子的行為。
(7)暗示提醒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運用含蓄、間接、簡化的方式和方法對孩子的心理實施影響的教育方法。暗示可以分為語言的暗示、動作的暗示(含眼神、手勢、表情、暗號等)。暗示法運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影響孩子活動的興致。暗示法經常被用一些不便家長直接指出孩子錯誤的場合,暗示法可以分為直接暗示、間接暗示和反暗示。提醒法的使用,需要家長的教育智慧。
自我認識從略。
2.
試從家長的兒童觀、親子觀、人才觀、教育觀四個方面任選兩個觀念聯系實際分析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要求:
(l)闡明已選擇的兩個教育觀念及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2)
聯系實際分析該觀念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建議,否則扣8分。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1)家長的兒童觀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家長的兒童觀是指家長對兒童的看法、觀念和
態度。有些家長認為,兒童發展是被動發展的過程,兒童沒有自己的權利、地位和自主意愿。
在這種兒童觀的影響下,家長元視兒童發展的規律及兒童積極主動性的發揮,強迫兒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來發展,結果導致兒童的自由個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壓抑,兒童心智得不到充分發展;有些家長把兒童的發展完全看成是遺傳因素決定的,家長起不了什么作用。這種家長在實際實施教育時,往往過于消極,忽視自身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忽視對孩子的教育,經常采取一種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結果就是導致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無人問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長能充分意識到兒童具有發展的主動性,同時環境和教育也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兒童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權利,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這類家長在教育兒童時.往往態度積極,能時刻關注孩子的發展,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據孩子的特點以及他們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適時適當的引導。
(2)
家長的親子觀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長的親子觀就是指家長對子女和自己關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說是教養動機。有的家長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其教養動機往往是為了光宗耀祖、傳宗接代,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時,往往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這種教養方式導致孩子過于順從、缺乏獨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長在處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時,態度比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沒有明確的教養動機,忽視對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發展,其教養動機主要是為了孩子自身發展和將來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時就比較容易采取民主、科學的教育方式。
(3)
家長的人才觀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長的人才觀主要是指家長對子女成才的價值取向,即家長對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為什么樣人的認識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長的人才觀可以分為知識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創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識技能型人才的家長,更多希望孩子聰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長,最重視對孩子誠實品質的培養;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長,會把活潑開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質;側重創造型人才的家長,更愿意鼓勵孩子嘗試、探索、發揮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長則不會刻意追求孩子學業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實實、正常發展。一般而言,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容易產生“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過低則容易造成“忽視型“的教育方式。
(4)
家長的教育觀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長的教育觀主要表現為家長對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和家長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職能的認識,它影響著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發揮。一些家長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的發展是遺傳決定好的,教育對孩子來說作用不大,因而任其發展。一些家長認為我不是老師,不懂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學校做的事。這是一種“只養不教“的觀點。實踐中,家長應該明確自身在兒童成長的作用和應承擔的角色,克服錯誤觀念和錯誤做法。同時也要認識到教育并不是萬能的,過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自我認識從略。
3.
聯系實際說明如何開展3-6
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活動。
要求:(1)簡述開展3-6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活動相關內容s
(2)
聯系實際分析該觀念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建議,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3-6
歲兒童家庭、幼兒園合作教青的內容包括z
親職教青、教學活動合作、管理合作、研究
合作、資源合作等方面。方式有z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的方式(家長委員會、家長志愿者)
;加強家園聯系的方式〈家園聯系冊、家園聯系欄)
;家園現場溝通交流的方式〈家長會、約談)
;
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方式(家長學校、家長沙龍)
;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的方式(教育活動開放日)。除了以上有效地家園合作方式外,還有利用便條或電話聯系、接送幼兒時的簡單交談、利用網絡平臺等其他家園合作教育的形式。家園合作共育活動的特點(評價家園共育活動的基本標準)
:活動目的明確,準備充分;形式靈活;既體現了幼兒園的主導性,又發揮了家長的主體性,體現家園合作共青的教青理念,注意及時小結和總結、積累,注意經驗分事和資源共事。
自我認識從略。
4.
結合實際論述閱讀對3-6
歲兒童語言發展的作用,以及進行家庭閱讀活動指導的方法。
要求:
(1)
說明閱讀對3-6歲兒童語言發展的作用,以及進行家庭閱讀活動指導的方法;
(2)
結合實際闡述你對3-6
歲兒童進行閱讀活動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建議,否則扣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作用:首先,閱讀能為孩子提供正確的語言示范,發展孩子的傾聽和理解能力。其次,閱讀為孩子提供了接觸優秀文學作品的機會,為孩子體會文字的美,發展連貫的講述能力提供了機會。第三,在閱讀中能培養孩子對文字的敏感性。
方法:首先,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共讀活動。其次,每天最好有相對時間的親子共讀的時間。第三,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共讀活動“親子共讀有接種形式,可以媽媽讀,孩子聽了還可以媽媽和孩子一起講。在多種形式閱讀中,孩子掌握了閱讀的方法,獲得了一定的文字閱讀的能力。長期與好書相伴,閱讀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良好的習慣和情操,使孩子受益終身。
自我認識從略。
5.論述0-1、1-2、2-3歲各年齡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特點。
答案要點:
(1)0-1歲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a.身體發展特點:身體發展變化迅速,身高和體重發展變化快,身體比例變化明顯,神經系統發育迅速;身體各部位和各項器官發育尚不成熟,發展水平較低;身體行為以無條件反射行為為主,條件反射行為慢慢出現;動作發展跨度較大。
b.心理發展特點:各種感覺在胎兒階段初具雛形,出生后得到迅速發展;知覺有了初步發展,圖形知覺和深度知覺較早顯現;注意開始發展,由注意事物形狀至看得見的和可操作的物體引起注意到選擇性注意受知識和經驗的支配;嬰幼兒以短時記憶為主,長時記憶時間不斷增長;思維發展處于感知運動階段,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依賴自己的感官和動作;此時是嬰兒語言發生和儲備期,他們聽得多,積累得多,說得少;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是這一時期影響嬰幼兒情緒的主要因素,母嬰依戀的形成是嬰兒期情緒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社會交往對象和交往方式都比較單一,主要是與照看者尤其是父母之間的交往,交往的方式和內容多以照看者對嬰兒實施生活照料和嬉戲行為為主。
(2)1-2歲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a.身體發展特點:1歲后兒童身體發展的速度相比于1歲以前有所放緩,但身體各項器官功能處在繼續發展時期,仍需得到保護。首先,從身高方面來講,此時期的增長速度比起第一年要減緩。其次,他們的心臟承受能力較低,不宜多做劇烈運動。第三,神經系統繼續發展,總體而言,嬰幼兒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很不平衡,造成兒童活動的高度不穩定性,導致他們不能長時間從事一種活動,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此時開始練習獨立行走,但開始階段很不平穩。手的精細動作發展,逐漸學會拿東西做動作,從單純擺弄物體發展到把物體當工具使用,開始學習使用工具。
b.心理發展特點:1-2歲兒童感知覺的精細程度得到長足發展,但總體水平不高。2歲時,目測物體大小的準確率可以達到60%,而且他們開始關注體積較小的東西。在顏色知覺方面,1.5歲兒童同色配對的能力很低,2歲左右,有30%的幼兒能進行紅色、黃色和白色積木的配對。此階段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的持久性較低,注意的事物逐漸增多,范圍也越來越廣,注意活動更加具有探索性和積極主動性。此時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仍處于感知運動階段,認識事物仍大量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動作參與。1歲半到2歲時,兒童已經能夠運用心理表象而不再是外顯行為來解決問題。此時兒童理解成人語言的水平提高,能夠逐漸說出一些有意義的詞語。情緒進一步發展,意志活動萌芽開始出現。在社會交往方面,父母仍是主要的交往對象,與母親的交往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母親是兒童游戲的主要伙伴。2歲時,社會性游戲絕對超過單獨游戲,社會交往的伙伴主要是同伴,與母親的交往呈明顯下降趨勢。
(3)2-3歲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a.身體發展特點:身體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發展之中,動作發展的技巧性和難度也進一步增強。
b.心理發展特點:直覺行動思維是主要的思維方式,即兒童的思維與自身的感知和動作相伴隨,出現假想性游戲,思維的自我中心化特點明顯。2-3歲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開始使用合乎語法規則的完整句準確地表達思想,言語中帶有明顯的“童年”特色。此階段兒童基本具備了各種形式的情緒。情緒情感的社會性逐漸增加,情緒的沖動性和易變性特點非常明顯,此時還出現了情緒的自我調節。3歲嬰幼兒行為的沖動性特點仍十分突出,雖然3歲前幼兒已經出現堅持性,但3歲幼兒堅持性的整體發展水平仍然很低。2-3歲的時候,幼兒掌握代名詞“我”,是其自我意識萌芽的最重要的標志,3歲左右幼兒出現最初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4)0-3歲兒童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身體各方面發展變化迅速,但發展尚不成熟,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弱。身體發展遵循四個原則:即頭尾原則,身體發展先從頭部和上身動作開始,然后延伸至身體的其他部分;遠近原則,從身體的中央部位逐漸延伸至外圍部位,主要表現為軀干的發展先于四肢末端的發展;等級整合原則,即簡單技能先獨立發展,然后逐漸地這些簡單的技能被整合成更復雜的技能;系統獨立性原則,即不同的身體系統有著不同的發展速率。
進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思維方式以直觀動作思維為主,思維與自身的感知和動作相伴隨,出現了表象和想象。基本具備了各種形式的情緒。情緒情感的社會性逐漸增加,出現了情緒的自我調節。但總體而言,情緒的沖動性和易變性特點非常明顯。自我意識萌芽,出現最初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社會性游戲逐漸超過單獨游戲,與同伴的社會交往逐漸超過與母親的交往。
內容有點多,同學們在答題時可以只答要點。
6.論述適宜3—6歲兒童家庭和幼兒園合作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答案要點:
3-6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關系。
幼兒園在與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僅主導性更加突出,而且還要主動“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相對于0-3歲兒童的家園合作,幼兒園在3-6歲兒童的家園合作中的主導性增強的同時,主動性、責任性也更強。
3-6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的內容及方式。
內容:親職教育、教學活動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資源支持。
方式:(1)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的方式有:家長委員會、家長志愿者;
(2)加強家園聯系的方式有:家園聯系冊、家園聯系欄;
(3)家園現場溝通交流方式有:家長會、約談;
(4)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方式有:家長學校、家長沙龍;
(5)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的方式有教育活動開放日。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還有利用便條或電話聯系、接送幼兒時的簡單交談、利用網絡平臺等其他家園合作教育的形式。
7.聯系實際論述日本、韓國、美國的兒童家庭教育對中國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
答案要點:
日本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重視禮儀培養、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兒童不僅在外要注意禮儀,在家庭內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規矩,文明禮儀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從嬰兒期就開始了,日本父母認為,只有讓孩子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才能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
韓國教育:韓國家庭教育重視道德教育和禮儀教育,并有獨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獅子型”教子法。韓國家庭的傳統教育主要體現在長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潛移默化的禮儀教育兩個方面;
“狼型”教子法意在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觀察能力、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團隊意識,挖掘孩子的潛能;“獅子型”教子法意在讓孩子充滿自信,學會自律自控,學會放棄,讓孩子面對現實,在逆境中尋找解決方法。
美國教育:美國家庭教育特色在于尊重兒童、父母參與,重視常規培養和親子閱讀。尊重兒童主要表現在美國父母對孩子慣常使用的說話方式上,引發孩子自己的思考、判斷,不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由于美國文化尊重人的個體性和差異性,美國父母很少會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與中國父母相比,美國父母更為尊重子女的意見,注重耐心的聆聽和平等地交流;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還體現對孩子自我選擇的尊重上。美國家長對子女早期發展和學習的參與主要表現在家內事務的參與和家外(如幼兒園或社區)事務的參與。在美國常規培養中,“常規”的內涵不是“紀律”而是“習慣”。習慣養成后,按照習慣做事情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國家庭的常規培養主要體現在飲食、睡眠和如廁三個方面。外國兒童家庭教育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中國孩子更需要接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獨立教育;
中國家庭應當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中國社會和教育界應當更加注重對家長的教育和支持。
五、案例分析題(24分)
1.2歲半的毛毛馬上要上幼兒園托班了,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幼兒園托班王老師滿頭大汗地到了6樓毛毛的家門口,按下門鈴后,里面的木門打開了,一位女士隔著鐵門間道:“你找誰?”王老師答:“我是毛毛的老師,今天來家訪。”女士謹慎地說:“我們不知道你要來家訪,也沒有做什么準備,不巧的是,我們正要出門去奶奶家。您有什么事情,盡快說吧!”王老師說:“也沒什么大事,就是下個星期一帶孩子來報到時,最好讓孩子隨身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還想和您溝通一下孩子的情況。”女士說:“好的,謝謝您,王老師,溝通只能下次了。不好意思。”王老師無奈地與母子“再見”后,轉身揮汗下樓去了。
本案例中王老師的家訪行為有什么不正確的地方嗎?請根據“第六章兒童家庳與幼兒園、社區的合作共育”中的0-3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共育的相關理論、觀點或教材活動案例評價進行分析。
要求:相關理論或論點應用準確、恰當且陳述清晰;宥自己明確的觀點和認識且分析、說明具體;闡述、評論邏輯性強:字數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1)家訪是一種以訪問、談話為主要方式的個別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讓教師了解幼兒在
家庭里的行為表現以及所處的家庭環境,加強溝通-交流經驗,共同促進幼兒發展。
(2)家訪活動應該目的明確,準各充分,并且注意到一些細節的處理,如:準備小禮物、提前預約時間、教師著裝、征求家長同意、使用技術設備等。應該運用多種方法,多途徑、多角度的獲取信息。應該在家訪后整理分析家訪情況并及時向家長反饋,活動完整性較好,有始有(依據活動案例2評價)
聯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2.
女兒非常好強,雖然只有五歲,可什么事都想親自嘗試。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差不多年齡的男孩子,騎著兩個輪子的自行車飛快地從身邊過去,非常羨慕。于是吵著要我把她的自行車后輪兩側的兩個小輪也拆掉。我考慮到女兒還小,所以拖了一段時間才準許了她。那天,我帶女兒來到水泥場地讓她練習騎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平時騎慣了四輪車的女兒,騎上了兩個輪的車子,一開始還適應不過來呢,看著女兒騎車搖搖晃晃的樣子,我心理總是懸著,不斷作勢要去幫她一把,可女兒卻騎得興趣盎然,根本感覺不到騎車不穩的危險。女兒沒有我的幫助,著實摔了幾下,但她跌倒了,又馬上自己爬起來再騎。看著女兒不怕疼,很認真的樣子,我也就索性放開手腳讓她去練習了,只是在旁邊及時給予一些點撥和鼓勵。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女兒逐漸掌握了平衡技巧,車技也有所進步了。看著女兒騎在車上驕傲地向我微笑,我真的很感動。
請根據“第四章3-6
歲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中3-6
歲兒童身體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相關理論或觀點進行分析。
要求:相關理論或論點應用準確、恰當且陳述清晰;自己明確的觀點和認識且分析、說明具體;闡述、評論邏輯性強:字數不少于500字。
答:一共有三個參考答案,任選一個
參考答案1
相關知識點:
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幼兒體質。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發展幼兒身體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還能提高有機體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及康復能力。體育鍛煉也有利于幼兒,心理良好、協調地發展。比如,培養幼兒克服困難的勇氣,堅強的意志品質,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且,通過體育活動,獲得一兩種感興趣的體育技能,有助于豐富幼兒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
聯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參考答案2
相關知識點:
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鍛煉:
(1)開展經常性的親子體育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身體動作
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也使親子感情得到了交流。(2)培養對球類活動的興趣。球類活動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發展身體動作的協調性、團隊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培養家庭的共同興趣和愛好。(3)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愛好。在廣泛接觸各種體育活動形式之后,孩子有發現自己興趣的機會。
聯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參考答案3
相關知識點:
在和孩子一起鍛煉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需要特別重視。
(1)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動的準備。首先,要準備豐富的器械玩具。其次,要做好相對安全
的場地準備,第二,檢查孩子的著裝,要便于活動,檢查好鞋帶、衣服等。
(2)
發揮同伴在體育鍛煉中的作用。同伴既有利于孩子堅持體育活動,又可以增加他們的
交往機會,提高其交往能力。
(3)
重視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體育活動要堅持,尤其是鍛煉,這樣有助于培養幼兒克服
困難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聯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3.
2
歲多的苗苗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愛吃蔬菜。爸爸媽媽經常哄她
吃、喂她吃,有時也強迫她吃,可是不管用。為了這件事情,家人沒少為她著急。再這樣下去怎么行呢?媽媽下決心一定要把女兒的這個“毛病“扳過來。媽媽看到苗苗特別喜歡小白兔,于是將計就計,把《龜兔賽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兒起了“爭當小白兔“的游戲。媽媽對苗苗說“知道為什么小白兔是賽跑健將嗎?因為它愛吃胡蘿卡。咱們比賽吃胡蘿卡,誰吃得多誰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烏龜了。“苗苗當然想當小白兔了,竟和媽媽“搶吃“起胡蘿卜來.看到這一招挺靈,媽媽接著又想出更多的吃飯游戲。比如把一個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個菜,大家就要趕緊吃那個菜。就這樣,媽媽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壞毛病。苗苗因為喜歡餐桌上的游戲,再也不對蔬菜深惡痛絕,而是深深地喜歡上了吃蔬菜。
請根據“第三章:3歲兒童家庭教青指導“中的兒童心理發展的家庭指導相關理論或觀
點分析此案例。
要求:相關理論或論點應用準確、恰當且陳述清晰;自己明確的觀點和認識且分析、說明具體;闡述、評論邏輯性強:字數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這是0-3歲兒童心理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中習慣養成方面的表現。
0一3歲嬰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的具體指導:
(1)教養者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為教養者,要讓孩子養成良好
的行為習慣,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這樣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習慣的養成是需要堅持的,是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2)
充分發揮圖書、電視等媒體的作用。故事在嬰幼兒的教養中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嬰幼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嬰幼兒的這一特點,與此同時,媒體對于現如今嬰幼兒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3)
好習慣的養成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教養者要
充分尊重嬰幼兒的成長需要。不要拔苗助長,強迫甚至強制嬰幼兒養成一些習慣。
聯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4.幼兒園半日開放活動對我們家長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2年來,我已經參加了4
次這樣的活動。以往的半日開放活動,
就是讓家長到幼兒園來看一看孩子們的活動,
看完孩子的活動,半日活動也就結束了。然而,幼兒園這次開展的半日活動部和過去有所不同,獲益良多。教師把自己精心設計的一張觀察記錄表發到每個家長手中,使我們既能清楚地意識到教師對半日活動的安排,又能了解教師對每一項活動的具體要求,以及自己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教師讓我們一邊對照觀察記最表觀幫活動,一邊做些簡單的記錄,在相應的鋪導。比如,做操時,孩子的態度是否認真,動作是否開始上課時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積極舉手發言,是否在積極思考,進餐時,孩子是否有愉快的情緒和良好的習慣等。在參與半日活動中,我們家長能在這份記錄表的“引導下”有的放矢地、全面地了解孩子。
請根據“第六章
兒童家庭與幼兒園、社區的合作共育”中家園合作教育方式的相關的理論或觀點進行分析。
要求:相關理論或論點應用準確、恰當且陳述清晰;自己明確的觀點和認識且分析、說明具體;闡述、評論邏輯性強:字數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篇5
三至六歲是幼兒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的問題行為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在問題出現之初,一些家長和老師沒有加以注意或及時給予正確引導,時間一長,幼兒就形成了壞習慣。案例中的冰冰是我們大二班的一名小朋友,她性格外向、活潑、霸道,經常會與小朋友發生矛盾。
[案例實錄]
新的學期開始了,孩子們從家里紛紛拿來了自己心愛的書,在園里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冰冰從家里帶來的是《喜洋洋與灰太狼》,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常常來借閱,這讓冰冰感覺很自豪。前幾天欣欣帶來了一本新的精裝版的《喜洋洋與灰太狼》,孩子們喜歡得愛不釋手,似乎遺忘了冰冰的那本舊書,這讓冰冰感覺倍受冷落。從此冰冰再也不肯把新書拿出來分享。不知什么時候,欣欣的《喜洋洋與灰太狼》落在了冰冰的手里,欣欣來找她理論,她就是不承認,死活不給,非說這本新書是她的。當晚離園時,我將冰冰的媽媽單獨留下,對其講述了事情的整個經過,并與冰冰媽媽商量好處理這件事的對策,想辦法讓冰冰自己認識到錯誤并改正。
周末冰冰的好朋友媛媛到她家玩,走后不久冰冰就嚷嚷開了,她哭著跟媽媽說:“我最喜歡的‘芭比娃娃’不見了,肯定是媛媛拿走了。還是我的好朋友呢,哼,再也不理她了……”媽媽顯得很鎮靜,說:“冰冰,你心愛的東西不見了,你是什么心情啊?”冰冰說:“當然難過了。”“那么欣欣的書不見了,會不會也同樣難過呢?”此時,冰冰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吱吱唔唔地說:“媽媽我錯了,我不應該拿欣欣的書。”媽媽說:“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咱們明天就把書還給欣欣,好不好?”冰冰如釋重荷地點了點頭。媽媽臉上露出了微笑,說:“其實,媛媛并沒有拿你的‘芭比娃娃’,是媽媽想讓你明白,要知錯就改,做個誠實的好寶寶。”
[案例分析]
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比如孩子一開始說謊可能是出于無意的模仿或是試探性地為自己開脫責任,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視,反復幾次后她就很可能多次出現“說謊行為”。案例中的冰冰為了達到占有新書的目的而有意說謊,這類說謊與品行有關,雖不能說是品行壞,但也反映了幼兒品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及時教育孩子,認真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提出批評,使其認識到說謊是不誠實的表現,做錯事應當敢于承認錯誤,進而改正不良的思想行為。在與冰冰媽媽的溝通中我了解到,孩子從小在溺愛中長大,她想要什么必須得到,她想干什么必須馬上去做,否則就會耍性子、哭鼻子,為了讓她開心,全家人都寵著她,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教育策略]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的訓練、教育,不斷地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尊重孩子,還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因為自尊心是他們成長的動力。家長與教師都應明白自尊心是孩子一生做人的資本,不能隨意傷害和踐踏。案例中當問題出現時,我并沒有揭穿冰冰的行為,或直接指責她,而是選擇冷靜對待,讓她在生活中去認識自己的錯誤并改正。如果直接進行嚴厲地批評教育,可能會馬上把書還回去,但會給兒童帶來壓抑、苦惱、反抗的情緒,不利于幼兒行為的自然轉變。我也沒有指責家長,而是與家長一起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引導家長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與家長商定辦法,在特定的環境中讓孩子換位思考,產生新的情感體驗,從而明辨是非,自覺地進行糾正。
幼兒的有些問題行為,初看起來似乎是不道德的,但仔細分析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其實冰冰開始僅僅是出于好奇或本能的占有欲,心里根本就沒有要“偷”的想法。我們要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向導,就必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分析事物,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如果教師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勢必會傷害孩子的心靈。所以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一定要細心、冷靜,不能意氣用事,要講清道理,給孩子機會去改正錯誤。
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應該幫助幼兒從小就理解和遵守生活、學習的各項常規,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態度和習慣。一個孩子只有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為將來的人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案例中,冰冰的父母長期無意的說謊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家長和教師都應以身作則,成為幼兒的表率,并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運用相應的教育策略,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1.適時地運用暗示。家長要善于通過直接暗示、間接暗示等方法對孩子產生影響;要通過點滴小事,對孩子進行感染,寓教于情境之中。如:一家人吃香蕉,孩子先給自己挑了一個最大的,媽媽這時可以先皺起眉頭,以表示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接著再挑一個最好的香蕉遞到老人手中。這就是用直接暗示的方法告訴孩子要學會謙讓和尊重。
2.結合實際講道理。如:孩子搶鄰居小朋友的玩具,家長要及時制止,同時給孩子講道理,讓其明白想玩別人的玩具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如友好請求、商量一起玩、輪流玩、交換玩具等等,使其養成尊重同學、友好交往的好習慣。
篇6
當今社會,對于學前兒童的發展十分重視,然而,在眾多無憂無慮充滿童真的兒童中,卻存在著這樣一些兒童,他們是特殊群體。特殊幼兒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發展的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明顯地偏離普通兒童的發展水平,有特別的學習困難或適應困難,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發展的兒童。而家庭無疑是孩子成長道路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縱觀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許多問題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兒童與身體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兒童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改進家庭教育方法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觀察法為主,輔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獻法
三、問題的研究
特殊幼兒主要分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筆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體現的有身體疾病幼兒,以及心理疾病體現的內向以及攻擊性行為的幼兒。
案例呈現: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兒,本文以癲癇癥幼兒為主
在某個幼兒園中,幼兒明明(化名)在晨間活動中,表現為意識突然喪失,呼吸暫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開始為四肢的強直、握拳、兩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陣攣性抽動,呼吸急促不整,舌咬傷,大小便失禁。發作持續1-5分鐘,發作后意識不清或嗜睡,經數小時清醒。后送往醫院搶救,診斷為小兒癲癇,但是很多幼兒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陰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兒,本文以內向的幼兒和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為主
1.內向的幼兒
幼兒和老師正在晨間鍛煉,小朕奶奶帶著孩子走過來。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師早。”小朕沒有聲音,臉上沒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邊。奶奶大聲地訓斥:“還不叫,快叫啊。這孩子,就是不響。不叫晚上不來接你了。”小朕聽了,哭了起來,兩手緊緊拉著奶奶的衣服。我連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師很喜歡你的。我們等一會向老師問好,好嗎?”小朕還是不說話。我接著說:“好的話點點頭。”小朕很勉強地點點頭。
2.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
早操,每個幼兒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邊聽音樂邊跟著老師鍛煉身體,只見揚揚突然雙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將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個趔趄,差點摔倒在地。這時前面的小朋友回過來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揚揚還是繼續去弄他,跟著雙腳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兒的腿上,前面的幼兒轉過身用手推他的腳,他猛地起身,雙手張開向前撲去,前面的幼兒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問題的分析與指導策略
首先關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兒對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們。家長要耐心地向孩子講解殘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遺傳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長在人格上尊重他們。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參觀殘疾人福利工廠等場所,收看描寫殘疾人自強不息的電影、電視,觀看殘疾人運動會,講講殘疾人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創造輝煌業績的故事,使孩子了解雖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們有勇于克服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他們在人格上與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們尊重的。
其次關于如何教育內向的幼兒
對于內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嘗試以下一些做法:
1.幫孩子找個外向的小朋友
學齡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愛玩相同的游戲而成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內向,害羞,那就告訴他的幼兒園老師,讓老師多安排外向大膽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漸漸改變。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錯了事就算多說他幾句也沒問題。可批評害羞的孩子時,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辭。
3.讓孩子當“小司令”
您不妨找幾個年齡比孩子小的小孩,讓他們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雖然害羞,但因為比其他孩子年齡大,游戲中他就會處于主動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戲,出什么主意,他都會自然地成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關于如何教育攻擊性行為的孩子
首先,減少環境中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幼兒提供較為寬敞的游戲空間;盡量避免提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都可以減少沖突的產生,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第二,啟發幼兒對攻擊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從動機上改正其攻擊性傾向。幼兒一般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孩子認識到他人對其攻擊性行為的不滿,從而使其對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產生否定情緒。比如,通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與其講述這一兒童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其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人歡迎的。此外,要提請注意的是,過去曾有人主張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矯正采取宣泄法,如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泄憤怒情緒。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尤其是幼兒,有可能在宣泄后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產生更加強烈的攻擊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篇7
樂昌四中一(3)班
雷琴柳
2014年4月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基本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守法觀念。
2.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了解并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3.通過案例分析與學生的討論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社會在不斷進步,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也在不斷增加。因此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那么怎樣才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學生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依法自律,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則十分必要。
二、你對國家的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知道多少?
(一)說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規的名稱。
(生根據課前掌握資料自由發言)
(二)師總結并出示課件。
1.國家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請你舉例說說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學生自由發言)
3.教師小結。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評析一
張某、王某、宋某、史某、朱某系五名未成年人,通過在溜冰場溜冰認識,結為兄弟。后結識了在外“混“的程某,五名被告人便在外租房,在程的“暗示“下五人開始盜竊,后發展為搶劫。五人同吃同住,有錢同花,作案時一起出動,所得贓款平均分配。案發時,五人正策劃購買槍支,并準備為五人組合起個幫號,而每次作案起主要作用的張某已經事實上成了五人中的“老大“。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先后作案十幾起,案值2萬余元。
1.出示課件(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案例中的五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在哪些方面應引起我們的警示?
2.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總結并出示課件(須引起重視的環節)
須引起重視的環節:
(1)家庭教育
(2)結交不良青年
(3)租房脫離家庭監管
(4)貪圖享樂
(5)拉幫結派
(6)走上犯罪道路
(二)
(案例評析二)
張某(12歲)、展某(13歲)、李某(11歲)搶劫案,三人摹仿電影中的黑社會人物,購買砍刀、膠帶等作案工具,身穿黑色風衣,頭帶禮帽、墨鏡,各持砍刀,強行闖入被害人的廢品收購點,持刀搶劫現金后,將被害人捆綁并用膠帶封嘴后逃走。
1.問:三人的犯罪成因?
2.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出示課件(評一評)
三人家庭條件并不貧困,三人之所以去搶劫,除了受到不良外界因素的影響外,放任自流的家庭環境也養成了三個人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這些孩子的意識中,自己想要的就必須得到,自己的要求必須得到滿足,聽任自己的欲望的支配對他們已習以為常,至于其行為后果如何,社會輿論如何評論,則統統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上述的三人搶劫團伙也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要么屬于父母離異,在家受氣,要么因為和父母不和,離家出走,相似的經歷也讓他們一拍即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
1.如何避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途徑?(學生討論)
2.在我們身邊是不是有相關的案例?我們如何應對?(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3.出示課件(看法制教育一看1)
師:當發現未成年人打架斗毆
4.發現他人對己或別人實施不法行為或者犯罪行為,可以通過學校或家長向公安機關報告。
5.出示課件(看一看3)
四、開放性評估題
制作“青少年救護、自護卡“
內容:匪警、火警電話,維權熱線、當地派出所、衛生院、消防隊、學校、班主任等救助方式與電話號碼。
五、小結并布置課后思考題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你還有哪些經驗和同學們分享?
六、小貼士
用智慧和法律保護自己
1.敏銳地識別,清醒地判斷
篇8
關鍵詞:興趣;目標;磨礪
[案例陳述]
政×是一個滿臉稚氣的陽光男孩,誰都不會想到年僅12歲的小男孩的夢想竟是考上藝術學院,而他也一直在為之而努力奮斗!
在學校藝術節大舞臺之上,他一次又一次讓刷新自己――鼓聲響起,這個小小少年一改稚氣,變得異常沉靜,舉手投足間一派專業從容,鼓槌翻飛間,只見身體俯仰的情緒配合,永恒之舞的優雅大度與狂浪不羈只有爵士才能完全控制。鼓聲息,場內短暫的沉寂后是雷鳴般的掌聲。
作為政×的班主任老師,我知道在長達六分鐘的演奏中,政×做到零失誤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艱辛的汗水!
進入小學,政×就被選為校乒乓球隊的副隊長,但練鼓與打球的時間發生沖突,他放棄了小孩子眼中的大榮耀,毅然選擇潛心練鼓。為了保證每天兩個小時的練鼓時間,他放棄了小孩子們都眼熱的小職位,放棄了太多玩的時間。小小的心靈中誰沒有一點小虛榮?但他很早就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11年8月,東北三省鼓手大賽,政×一舉奪冠;同年,參加全國鼓手大賽,被評為優秀鼓手。2013年8月,東北三省鼓手大賽,再度把冠軍收歸囊中;同年,在全國鼓手大賽上更是一鳴驚人,榮獲季軍。這樣閃耀的榮譽背后,這樣多才多藝、為理想打拼的少年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家庭教育智慧呢?
[案例分析]
1.發現理想的萌芽,興趣是方向
政×很小就展露出來與眾不同的音樂天賦。那時起,爸爸媽媽便非常關注他音樂方面的表現。別人去游樂場,媽媽則帶著他逛樂器行;別人去看電影,爸爸則到處打聽哪里有音樂會帶著他去參加。
2.構建理想的過程,目標是關鍵
在眾多音樂門類中,政×對打擊樂情有獨鐘。于是,爸爸媽媽告訴他一個藝術學府名字――藝術學院,把理想的種子早早種在政×心里。媽媽對孩子說:“學習樂器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并沒有你想的那么輕松,臺上的叔叔們表演得那么精彩,其實背后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汗水和淚水,如果你要學習,就一定要堅持,我不會原諒你的松懈,更不會同意你的半途而廢!”政×似懂非懂地說:“媽媽,我要學,我喜歡音樂!”就這樣,考上藝術學院也成了他打鼓的目標!
3.追逐理想的過程,曲折是必經歷程
政×六歲學鼓,小腿總被鼓槌打到,小腿一片淤青,小手上結了繭子。他哭過鬧過,想要放棄。家長知道,強制的督導只會引起反感。暫停打鼓后,家長帶他走出國門,一邊放松,一邊在異國他鄉感受架子鼓的國際魅力,傾聽純正歐美樂隊的架子鼓演出。回國后,家長又故意播放架子鼓大師演奏的視頻。終于,政×不再搖擺,對媽媽說:“媽媽,我還想打鼓。”政×哭了,媽媽也哭了!從此,政×再也沒想過放棄打鼓!
4.實現理想的過程,磨礪是成長基石
志向堅定了,態度端正了,但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學鼓半年多,進京參賽,政×只取得了“優秀鼓手”稱號,原因并非不努力,只是因為時間太短,技術尚生疏。賽后,家長重新買了一套頂級的鼓,裝修鼓房,不再擔心打擾鄰居的問題了。看著家人為他做的一切,小小的他哭著對爸媽行了一個禮,又凝重地拿起了鼓槌。
[經驗分享]
政×,是千千萬萬個學藝孩童當中的一個,但他小小年紀,表現出來的對理想的堅持,卻是少有。這絕不是個偶然。他的家庭教育背后,一定蘊藏著巨大的教育智慧――
1.家長的高度,決定孩子的高度
有一句話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接近天空。”家長就是孩子起飛的肩膀。政×的家長出自軍人家庭,無論在教育理念上,還是在學業指導中,都能給孩子軍人般的毅力和斗志。我想,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擁有“終身學習,拼搏奮斗”的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孩子共同讀書、共同成長。
2.發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把興趣當做理想的萌芽
每個孩子各有各的優勢和特長。作為師長,我們要做的是擁有一雙“慧眼”,發現孩子身上與眾不同之處,將其作為“最近發展區”。走進圖書館,走進博物館,走進體育館,走進音樂廳,走進大自然。帶著孩子“親密”接觸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發現兒童閃光點,給他一個支點,讓他撬動地球。
3.把“理想”的種子早早種下
面對理想,也許孩子懵懵懂懂,但也要把“理想”的種子早早種下。就像政×的家長,告訴孩子――你能成為最優秀的鼓手,藝術學院等著你!孩子的努力明確了方向,就像太陽花,努力地朝著太陽生長,理想的種子就會發芽、開花。
4.遇到問題不急躁、不功利,冷靜分析,尋求策略
篇9
一、 案例呈現
L是個會學習、愛學習的小學生,從進入小學至三年級期末,各門功課均名列前茅,數學成績尤其突出。數學老師讓其擔任課代表,她也愿意做老師的小幫手,因此在班中逐漸樹立起較高威望,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但從四年級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她任性、固執的一面表現了出來,不愿在學校吃午餐,讓新任班主任著實大吃一驚!出于好心與關心,班主任主動與家長溝通,想幫助她改正這一不良習慣。可是,矛盾由此而生,以至于后來所發生的事情大大出乎大家意料。
第一學期,與班主任由此產生糾葛后,她開始討厭班主任,討厭上語文課,直至發展為討厭學校。第二學期,出現厭學現象,在家長苦口婆心的勸導下,勉強來校學習,但開始表現出行為過激,經常與班主任頂嘴,常用怪言怪語來擠兌同學,有時還打罵同學。班主任感到壓力巨大,有些束手無策,于是求助于家長,但她聽不進親人的任何勸導。學校領導也出面調解,與老師、家長多次商談,甚至想請她尊敬的數學老師出面勸導,但其自尊心極強,不愿與數學老師面對面談心。數學老師與家長也多次面談,商議如何盡自己的努力解決這一難題。可是,一切都無濟于事,期中考試后她死活不肯來學校上課,寧愿輟學在家,吃吃玩玩睡睡,父母親、外祖父母為此憂心忡忡。
輟學期間,她父親非常著急,總是給她講道理,她不但聽不進,還頂撞說:“平時不管我,現在誰要你管我?”幾個來回以后,父親氣急了,狠狠地揍了她一頓。她當時表示要改正,但過后又故伎重演。母親平時與她較為親近,她也相對服從母親的管教,可這一次,卻不聽母親的好言相勸,為此母親也動手打她一記耳光。外祖父母看她輟學在家也煩惱,常勸她幾句,不料她不僅不領情還與二老對著干。后來大家只能順著她。
其實讀一、二年級時,L也時常不吃午餐,她父親曾幾次請求老師幫助改正其不良習慣,前任班主任和數學老師還想方設法勸說其吃飯,但她相當固執、任性,所以并未真正找到解決辦法。
她父親還曾委托自己的一位同事(與他女兒蠻投緣的)帶她去心理援助中心,她發現苗頭不對馬上逃跑了,其父非常無奈。此后L持續抵觸,一直嚷嚷“父親是大騙子”,咨詢非但沒做成,反而雪上加霜。母親提出換個環境,可能會有所改變。但其父親不同意,認為孩子將來升學,要適應不同的學校班級環境,這種辦法只能解決一時,解決不了根源,此建議只好作罷。
臨近期末考試,她在父母軟硬兼施下才來學校上課,但她到校后,見到老師不打招呼,做完考卷立刻逃離教室。由于其在家也翻看書本,各科考試成績還是名列前茅。
二、 分析診斷
L的厭學情結里有著復雜的因素,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家庭環境復雜
經過個別訪談了解到,她的父母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常年拼搏于職場,把她從小交給老人撫養。L由于自小體弱多病,老人比較嬌慣她,于是從小養成了不良習慣,隨著時間流逝,這些習慣對小孩造成很多不好的影響。
她母親是一個80后獨生女,雖然知道教育孩子要注意些什么,但由于三代人居住在一套房里,想管教時,總會遭到老人的阻擋,孩子見有人撐腰,于是更加不服母親的管教。而父親因平時工作忙也疏于孩子的管理。
L在幼兒時期屬于敏感性體質,存在注意廣度及選擇性差、養育麻煩等問題。在入小學學習前后,就有情緒焦慮和學習情境的適應等困擾,可以說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
2.唯學習成績觀念偏頗
L的父母親都是通過高考改變了的自身命運,特別是其父親,從外省偏僻農村考入上海名牌大學,從而有了現在的工作,因此他倆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挺高,很看重學習成績。
家長只強調學習成績突出,不注意培養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特別是德育方面存在欠缺,最終培養出一個“跛腳”的孩子。而學校也因為孩子的成績優秀而評她為優秀學生等,無形中更凸顯了學習成績的重要性。
對于L來說,做人和保持身體健康相比學習成績一點都不重要,常有抵觸情緒,如若再給她施加外力,提出“過高的要求”,那她就不得不選“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輟學之道了。
3.學校處理問題粗糙
作為一個新班主任,要盡量多地了解學生的秉性、優缺點以及家庭背景等,這樣一旦碰到棘手問題,就可以對癥下藥,從而事半功倍地達到教育的目的。
家庭在個體的教育和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機構無法替代的。孩子的某些不良習慣早已在家里形成,教師是無法通過較短時間改變的。
班主任在管理L吃午飯的事情上壓力很大,出現失眠、焦慮和煩躁等心理問題,于是求助學校領導。但領導建議的說教批評根本不起作用,反而引發她強烈的逆反心理。慢慢的,她變得灰心喪氣、郁郁寡歡,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理,后來竟發展到常與班主任頂嘴,罵老師臟話,破壞上課秩序等。雖然期中之前她仍去上學,但只是敷衍家長而已,她自身對學校、班級已經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和恐懼情緒,那里給她帶來的主要是痛苦和恐怖的體驗。所以,只要有機會、有可能,她便渴望逃離學校。
三、 應對策略
1.適當改變家庭教育環境
孩子三歲以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父母責任重大。現在,L已經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為人處事習慣,如不尊敬長輩和老師,說話隨便,自私自利,不能正常食用三餐等。父母現在要介入,必須從日常生活瑣事著手。
家庭結構簡單化導致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出現嚴重的封閉性和單一性、替代性等問題[3]。L的父母親要正確使用教養權,千萬不能讓祖輩隨意干涉教育,甚至代替行事。雖然現在開始有點晚,但還有時間。之前,孩子與母親較為親近,但父親從現在開始一定要介入她的生活與學習,給她言行上的影響,如可以帶她去自己的家鄉看看農村的兒童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又是怎樣與老師、同學相處的;帶她去自己的單位看看到底父親在忙些什么,創造更多與人交流的時空,從中樹立起正確的行為準則。
2.落實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
家長和教師要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觀念,只有具備正確的育人觀,才能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平時要善于培養、保護、利用已有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其在活動中表現出更強的意志力。
在日常學校教學中,教師不能過分看重學習成績,德育教育活動應該增添趣味性、生動性,使學生感到興趣盎然,欣悅接納,從而讓德育教育活動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4]。家長和老師要多給學生鼓勵性、贊譽性的積極暗示,要注意教育的藝術性,學會冷處理,避免矛盾被激化。
對于L來說,應當給其設置一個恰當的做人目標,剛開始目標不要過高,否則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目標太低則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所以目標要明確為中等難度,可以近期達到,這就要求家長和教師都不能施加過大的壓力,而應給予不斷的鼓勵和幫助,切忌因一時的反復就失去信心。
3.建立適度的學生訴求管理機制
教師要從關心愛護她入手,主動與她交朋友,縮短師生心理距離,在思想上消除心理障礙,在生活上關心照顧她,使她體驗到集體的溫暖[5]。
此外,學校通過心理教師的日常指導與參與溝通,或者通過邀請外來心理專家開展心理咨詢,可以使她在認識、情感和態度上有所變化,解決其厭學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減輕心理壓力[6]。開展正常的日常溝通和心理疏導工作,保持聽取學生訴求的常規渠道,完善學校管理。
總之,學校與家長要攜手合作,糾正和克服L的“厭學”情緒,學校領導和班主任要因勢引導,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加強情感溝通和心理疏導,使厭學的她消除心理負擔。通過齊抓共管,學校與家庭形成合力[7],幫助其重返校園。
四、 采訪后記
經過學校與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孩子身上有了許多的變化,變得陽光開朗了,逐漸恢復了先前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能夠來到學校就讀,看到老師也能說聲“老師好”,她與班主任彼此也能相安無事,但愿她從此“學習做人”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今后的路走得更順暢。
小學、初中、高中是人的生命歷程中三個成長的必經階段,就學習而言,小學是基礎階段,初中是最關鍵的階段,厭學可能會在逆反的青春期階段產生。對于家長來說,L小學高年級階段就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不能不說是幸事。這樣可以讓她的父母提前認識到,除了關注孩子的各科學習,更要讓孩子樹立責任感,從而為她的健康、快樂成長奠定基礎。
對于學校來說,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認識并體驗到關愛學生心理健康(也包括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相應的心理輔導干預機制[8],利用心理咨詢室配備的各種設施,發揮學校心理教師專業特長,為師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許翠,許曉旭,一個輟學案例的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3(4).
[2] 朱小紅.咨詢心理學視閾下的輟學案例分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3] 嚴云堂. 易子而教: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模式新探[J].現代教育論叢,2005(3).
[4] 馬萬華,鄭真真.她們為什么不上學了?―河北某縣女童輟學問題案例分析[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3).
[5] 尹瑤芳.一個輟學生的病理分析[M].//陳永明.基礎教育改革案例(上下)[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6] 趙靜雯,劉麗娟.論中國當代輟學青少年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科技博覽,2013(37).
篇10
關鍵詞:幼兒;家長;教師;科學領域;家園整合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48-02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談話、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獲悉家長在科學領域方面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單一;教師在理論和實踐中普遍認識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學領域中家園整合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指導家長的實際能力。2015年,我園參與了“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項目――學前兒童家庭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策略研究”課題,在課題組的帶領下,我班在科學領域家園整合教育方面做了探究,旨在摸索出開展科學領域中家園整合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為更好地進行幼兒科學啟蒙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研究過程
1、課題實施前家長存在的問題
育兒過程,往往家長都扮演著權威的角色,幼兒如果沒有按照家長的想法進行探究,家長就會給與否定,久而久之,探究環節就成為幼兒表面的、單純任務式的動手操作,被動式的“接受學習”;家長不了解幼兒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科學知識只是簡單的說教,沒有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更好地去理解科學知識;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家長只重視正式課堂上知識的學習,忽視幼兒隨機興起的探索欲望,行為習慣的養成。
2、科研帶教究
(1)加大課題研究力度,提高教師指導家長工作的能力
課題組教師反復學習《指南》,觀看專家、學者對《指南》特別是科學領域方面的解讀,及時解決在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困惑,明確家園整合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理論學習促使教師觀念得到轉變,課題的準確性得以保證,大大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在教研組的指導下,采取定期與不定期、集中與小組相結合的形式,對教學活動、教育案例進行研討。通過三種形式的學習(教研組――組織與管理、師帶徒――榜樣與示范、教師間――合作與互動),幫助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使幼兒園單一的課程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延伸與落實;選出典型的家園教育案例研討,不僅提升教師的教科研水平,還使教師對指導家長開展工作的能力有更深入地感受、理解和認識。
(2)指導家庭貫徹《指南》,提高家園整合教育的質量
①針對問題加強溝通,采取措施改變觀念
利用家長會和家長一起學習《指南》,邀請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來園向家長宣傳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科學素質的重要性;通過“家長信箱”,了解家長的所思所想,及時幫助他們扭轉普遍存在的一些錯誤思想傾向、態度和行為;利用“家園聯系本”隨時反饋孩子的表現,讓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做到心中有數;在班級Q群、微信群向家長介紹教育好文章、書籍,成功的教育案例,引導家長提高認識,掌握更多科學育兒的知識、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專門開辟“家長論壇”,為家長們提供育兒經驗交流的平臺,達到資源、信息共享;教師在“家園直通車”專欄,采用集體和個別相結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指導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梳理思想,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科學教育觀;在家長園地中張貼科學領域的內容,讓家長清楚如何與班級同步開展教育;定時發放“幼兒成長檔案”,讓家長關注活動開展情況,提高參與意識和教育意識。
②參與活動提升理念,提高家長育兒水平
重新審視自身的教育方式,及時調整親子關系。為了讓家長更具體地了解課題的實施情況,我們特向家長匯報科學活動,通過觀看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發展情況,家長學會正確地看待和評價自己的孩子;課后座談會,播放開展活動的視頻、照片等,分析每個孩子的各種表現、優勢和不足,家長更明白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對科學現象的探究,幫助家長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及時調整親子關系為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打開各種教育渠道和平臺,擴大科學教育的空間。打破傳統的封閉體制,拓寬教育途徑,豐富教育形式,為幼兒創建一個開放的學環境,讓家長走進課程,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讓科學走向社區,讓社區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進一步的利用,真正實現家庭、幼兒園、社區“三贏”的教育效果。如:邀請睿睿媽媽來園給孩子們上“中秋節”的主題活動,和孩子們一起做“月亮時圓時缺”的科學小實驗;邀請蓬江區科技大篷車開進校園,力圖帶動家長培養孩子好奇、好問、好表達、好探索的創造行為;鼓勵家長多帶幼兒走進大自然,觀研,教研促科研,扎實開展課題實驗研察其發展、變化,參觀蓬江區“科技園”,讓幼兒看到科技發展的神奇力量,到消防局、購物商場、農業基地實地參觀,開闊幼兒眼界,滿足幼兒需求,促進幼兒發展;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家長的教育觀念發生轉變,教育理念得到提升,還促使家長的教養方式得到優化,把重視知識的培養轉化為能力的培養。
3、加強家園合力教育,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能力
(1)開展“三個活動”,共同激發幼兒的科學欲望
①小故事小圖書活動
組建“媽媽故事團”,定期來園講述科學故事,通過故事了解淺顯的科學知識、道理;開展“爸爸秀圖書”,把科學領域的圖書投放到班級圖書角,通過圖書漂流活動,讓孩子閱讀到更多的書籍,從小播下熱愛科學的種子。
②十萬個為什么活動
家長把幼兒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問題整理、記錄下來,帶回幼兒園,老師每天利用十五分鐘時間來解決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這種親子、師生共同研究學習的方式,讓孩子養成了好問、愛探究的學習習慣。
③親子科技制作活動
每學期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動手,利用廢物制作科學小玩具,活動既調動家長參與科技教育的積極性,又增進了親子間的感情。
(2)創設“三個區角”,共同激發幼兒的科學興趣
①設立自然角,開辟種植區
教師、家長和孩子在種植區共同種植一些常見的蔬菜,在自然角養植各類植物、飼養小動物等,引導幼兒認識、觀察;指導他們記錄,鼓勵同伴間多交流、尋找新發現,解決隨機生成的問題。多種形式促家長重視日常生活的科學教育,不斷提高隨機教育的能力。
②設立實驗角,創設科學區
提供動手操作的實驗材料,讓幼兒通過看、玩、做,獲得廣泛的科技經驗,培養幼兒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和主動參與、重于合作、敢于嘗試的綜合能力。
③設立主題角,布置操作區
在環境創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要使班上的每一塊墻壁都說話的理念”,利用每一個空間和角落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營造科技教育文化氛圍。如:開展的“蔬菜”主題,家長和孩子從網上下載很多有關蔬菜生長過程、營養價值等方面的圖片,教師、家長、孩子共同布置,張貼在主題墻角上,不僅拓展幼兒學習空間,更讓家長體會到環境與幼兒間的有效對話,從而更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工作。
三、研究成果與成效
1、教師的變化
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對指導家長開展工作、課題的歸納總結、指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技巧和能力等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升,由開始的被動研究轉為主動研究,從單純授課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教師。
2、幼兒的變化
課題實施后,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不斷增強,思維變得更活躍、思考問題的角度更獨特,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整體發展,獲得家長們的高度贊揚。
3、家長的變化
科學指引、及時溝通、共同建構,使家長的教育觀念在慢慢轉變,能關注幼兒的發展,主動參與到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育兒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從單純重復學校的知識教育轉移到教育孩子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審美等方面,促進孩子能力的全面提高。課題研究在家庭教育中能得到更好的落實,家園教育步伐更加協調一致。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在科學領域中整合家園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今后,我們繼續加大研究力度,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完善家園整合教育的方法、經驗,以更好地推動幼兒園教育教學改革,讓更多的家庭和幼兒園看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為幼兒后續的學習和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委員會.幼兒園科學探究的教與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