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6:41: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兒科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兒科學

幼兒科學教育中的德育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通過許許多多的科學教育,使孩子懂得,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對幼兒進行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形式教育,從小培養實事求是的好習慣。幼兒科學教育,它包含著培養幼兒辯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的豐富內容。這在大班尤其突出。例如:在講地球旋轉、太陽和影子變化的關系時,早上一入園就觀察太陽在什么地方升起,并用粉筆在地上畫下自己的影子,每隔2小時讓孩子們記錄一次,到離園的時候,他們驚喜地發現,早上的太陽與中午、傍晚的太陽位置發生了變化,他們的影子由長———短———長,方向也變了,使他們真正感到地球是運動的,知道影子與光源的關系。在講四季變化時,要讓幼兒從動植物的變化與人們的活動、服飾認識四季,從而懂得事物之間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在講青蛙的生長過程、蠶的生長過程、有趣的彈力、水的三態變化和物體沉浮等等時,讓幼兒在親自操作、觀察過程中體會、發現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消除迷信和偏見,培養實事求是、不畏艱險、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品質,并為他們今后的系統學習打下基礎。總之,要用科學的原理給幼兒解釋他們周圍的事物和發生的一些現象。

(二)培養幼兒愛的能力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實行計劃生育后,我國很多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面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似乎存在某些欠缺:開著奧迪車,卻不知道母親常年賣血;很小的孩子,對于流浪街頭的乞討人員,在行為上充滿了鄙夷和蔑視;珍愛動物,煮三只雞蛋,可以分給狗兩只,而對父母卻很吝嗇;生活標準很高,心理承受能力卻很低......通過科學教育,使幼兒了解我國歷史、物產、著名的科學家、英雄人物,激發幼兒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讓他們真正理解父母的辛勞。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那么,對于幼兒來說,愛祖國教育應當達到怎樣的深度和廣度才算完成了教育任務?我認為,幼兒園的愛祖國教育是受幼兒發展水平和認知規律制約的,它只能是最初步的愛國主義的啟蒙教育。其基本要求在于對家鄉和親人的依戀感;對所能理解的祖國成就的朦朧的自豪感;對本民族傳統的親切感。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映,從來不像鏡子那樣簡單的反映。在人的頭腦中先前形成的感受、經驗、觀點、動機、需要必然會影響以后的認識。

幼年時期對家鄉的依戀、對祖國的自豪、對本民族文化的親切喜愛的情感,必將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定勢,這種牢固、深刻的痕跡會成為幼兒長大時學國廣博文化的強大動力之一,成為以后建立愛國主義品德的基礎,成為幼兒個性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對于幼兒來說,枯燥無味的說教,他們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對祖國這個概念他們一時無法理解,所以,只有通過一些具體、生動、形象的科學教育,使幼兒真實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家鄉的可愛、祖國的偉大。如:對“三·八”節的認識,從而培養對母親的愛;在認識紙、火、筷子……中,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是多么的自豪;在熱愛家鄉的教育中,通過引導幼兒認識家鄉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主要建筑等,逐步擴大幼兒的視野,讓幼兒從所見所聞中真正感受到家鄉的可愛、祖國的偉大。在大班還可介紹“我國有世界上最原始的弓箭”、“我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大炮筒”等等,這些材料的內容有的很激動人心,很實用。還可以讓每個幼兒談自己去過的地方和自己的家鄉,并在中國地圖上找出它們的位置,并貼上這些地方的特產。這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體、有力、新鮮、生動,幼兒易于接受,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也理解了。

實踐說明,通過科學教育進行啟蒙愛國主義教育是有用的,幼兒也樂于接受,效果也是很不錯的。在培養幼兒“大愛”的認識之前,個人認為培養幼兒對家人、朋友,尤其是父母的關心和理解就顯得格外重要。若要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父母為此需要付出許多努力和準備。首先,作為父母,必須讓幼兒切實感受到父母愛的溫暖,讓孩子在健全人格發展的道路上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父母的言傳身教也顯得格外重要,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模仿能力是驚人的,父母在日程生活的點滴中,即便只是無意流露的一絲對于長輩禮節上的疏忽,若被幼兒無意習得,必定會在未來的教育過程中埋下深深的隱患;最后,讓幼兒在生活中去體會關愛別人和被別人需要的情感,是整個過程中最為重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它會激發幼兒內心深處“向善”的原動力。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我們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是使幼兒從“學會去愛”到“主動去愛”。世界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著,我們的地球已經全然不是從前的舊家園了。日益棘手的道德問題———從貪婪到虛偽、從暴力犯罪到自我毀滅,使人們普遍認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總之,我認為,好的教學是德育和智育緊密結合的教學,高水平的教學都是有著深刻的德育內容的教學,因此,一定要長期地既教書又育人,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查看全文

兒科學自主學習信息化研究

1對兒科學自主學習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構建對策

為了在今后的醫學教育工作中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到有效幫助,就更應該對兒科學的教學質量和水平進行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廣大教師在對信息化平臺進行構建的環節中,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環節著手。1.1建立兒科學臨床病例討論體系。兒科學中臨床病例討論系統的構建目的主要是為醫學生在學習環節中能提供大量的臨床病例,在對典型病例的學習中進一步提升自身臨床實踐的能力,從而在實際工作中獲取更有效的發展。該體系中要能準確地提供從疾病到大綱瀏覽、教材學習和病例學習的相關內容,最后還要確保學生能在學習中進行自測,將自主學習流程進行有效發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的自由組合,進一步推動和開展互動式的病例學習。從當前病例的背景中進行學習,更有效的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并將其最終的教學目的,通過這種方式更好的幫助學生們認識和掌握更多的醫學知識[2]。1.2兒科學網絡模擬考試系統。在網絡中進行考試系統的創設實際上也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考察的重要方式。隨機對考試試題進行抽取,即時生成考試試卷,即時獲取考試成績也是這一系統的主要功能。在傳統的考試模式影響下,由于醫患矛盾的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有效處理,因此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醫患問題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困難[3]。在網絡環境和多媒體技術下的兒科學模擬考試系統中,可以借助典型案例創設一個模擬性質的臨床治療方案和環境,同時需要在固定的時間要求下,更好的對模擬病人的癥狀進行研究,在信息系統的幫助下展示相應檢查結果,通過結果制定更完善的診斷方案。在此環節中的工作背景下,學生對于每個環節的診療工作也將更為明確,有助于臨床思維能力的提升。1.3兒科學臨床教學圖庫素材采集系統。為了對當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范圍進行拓展,進一步補充和完善當前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兒科學的臨床教學圖庫素材采集系統要進一步收集對于教學有著重要意義的教學案例圖片,并且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對視頻資源進行規范采集,實現合理化儲存,這樣醫學生也可以在借助醫學臨床資源進行臨床醫學的自主學習,有助于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4]。

2兒科學自主學習信息化平臺建設中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2.1落實和完善“三基、三嚴、三早”的教學原則和傳統,從而在科學的教學方式下探索一段更具備現代化教學方向,為廣大工作人員的培養提供更為準確的方向和途徑。2.2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應該充分展現兒科臨床教學的特征,在此環節中也需要加強對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更好的在此環節中實現對人文醫學特點和臨床知識學習進行全面結合,通過此種方式確保兒科工作和當前國際發展實現共同發展[5]。2.3將傳統教學環節中的優點和現代信息教學的優勢進行有效結合,在此背景下,兒科教學網站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在此環節中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理想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全新學習方式和思維,因此這項工作的開展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傳統教學形式,這種方式也可以促進學生掌握更為完整的知識建構,通過對問題的解決更有效的掌握兒科知識。在當前的學習環節中,充分展現了當前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此種教學方式,將對學生的創新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起到更為顯著的幫助和影響,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關注和重視[6]。2.4推進和統一教材配套、系統性的實踐教材編寫。在工作的環節中,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更新和完善,通過此種方式將人機對話的形式更好的調動師生有效的師生互動。所以教師要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對學生自主學習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從而在教育教學環節中更積極的進行教學方式的探索,以便將討論型和研究性學習方式更好的引進在課堂學習環節中。通過對當前教學模式的充分應用,發現這種方式對于學生轉變為學習中的計劃者和執行者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更需要積極轉變學習的主人。正是因為當前教學環節中,教學中學生要充分展現主體作用,所以更需要注重教學改革工作的發揮,以便為今后我國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3結論

綜上所述,在進行兒科學的自主學習信息化發展環節中,學生可以適當發揮自身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有效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和內容等問題,進一步分析這項教學工作所要發揮的深度。借助網絡環境發展的兒科學資源共享和自主學習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與發展也給當前我國醫學工作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更為充分和完善的學習機會,在此種前提下,不僅豐富了典型的病案病例,同時對于廣大學生臨床的實踐和考核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但是經過筆者的實際研究發現,當前很多醫學工作者并沒有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嚴重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工作的開展和落實,因此在今后的網絡環境發展下,更需要充分建立網絡環境平臺的安全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積極和健康的空間,實現對醫學臨床實驗和考核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查看全文

兒科學課程教學設計探討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我國是一個擁有著14億之多人口的大國,兒童數量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3,其身心健康直接關系著國家興亡。兒童的體格和智能處于不斷生長發育中,具有動態變化特點,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人。因此,不斷探索兒科醫學理論,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強兒童體質、提高兒童保健和疾病防治水平至關重要。《兒科學》就是這樣一門研究小兒的生長發育規律、衛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綜合性醫學科學,范圍涉及發育兒科學、臨床兒科學和預防兒科學。內容包括兒科基礎、兒童保健、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各系統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及兒科常見急癥等,從小兒的體格、智能、神經心理行為和社會各個方面來研究和保護兒童,內容豐富,發展迅速,已成為與成人醫學相并列的獨立的學科體系。

一課程性質及定位

《兒科學》歸屬于臨床醫學中的二級學科,隨著醫學研究的進展,還將不斷向更深入的三級學科細化發展,同時不斷派生出新的專業。與其他學科相比,兒科學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因為兒科學的研究和服務對象是兒童,年齡分布跨度大,從出生到青春期結束,期間要經歷身體及生理上的巨大變化。醫學將這個過程劃分為七個階段,且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包括兒童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和心理行為等基礎醫學方面以及疾病種類、臨床表現、診療等臨床醫學方面,有別于成人,情況復雜、病情多樣,個體差異、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都是評估兒童健康狀況和疾病診療標準的需要衡量的因素。兒科學所涉及的內容不僅有醫學,還有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范圍較廣。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選擇上,要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對醫學生未來將要從事的臨床工作崗位中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基于學生生源特點,并考慮到高職大專臨床學生未來就業方向普遍為農村、社區或基層,為培養出適應未來醫學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求的高技能兒科醫學人才,需要合理篩選和優化教學內容。在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要求的基礎上,選取兒科臨床工作中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為必講內容,如小兒肺炎、佝僂病、缺鐵性貧血、先天性心臟病、腹瀉病等,這些內容應做精講;部分少見病、罕見病如鋅缺乏癥、硬腫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則可安排學生自學;對于一些重點、難點內容如腹瀉病里涉及到的小兒液體療法、人工喂養里的奶粉配比等問題除了課堂傳統教學以外,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作課堂病例討論,并監督課后復習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還有一些疾病如胃潰瘍、急性中毒、寄生蟲病等在其他科目中均有講授,為了避免學科間不必要的重復,節省教學時數,優化教學大綱時便可將此內容定為自學,通過精簡課程,調整教學內容,減少重復,進一步拓寬了醫學生的專業培養口徑[1]。

三教學資源

查看全文

幼兒科學引導式教法分析

1.規劃科學培養課程,設立引導目標

若要發揮“引導式”科學精神教學方法的作用,設立相應的教學目標。(1)開發幼兒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幼兒思維能力是科學精神的保證,我國未來所需的人才是具備強烈的創新能力,能夠以獨特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新型人才。幼兒科學精神教學中就應以此為主題,設置培養計劃。(2)強調學習態度,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態度。科學精神實際上就是一種做事態度,幼兒教學不僅要強調教學結果,而且要規范幼兒的學習態度,以實現幼兒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幼兒科學精神教學重在引導幼兒的行為,讓幼兒能夠學會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具備良好的態度。(3)將科學精神教學作為教學主線,合理規劃科學培養課程。幼兒教學中要做到將科學精神作為主線,以實際課程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幼兒科學精神的養成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著密切聯系,教師應設立相應的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開展科學精神教學。

2.設計科學精神的教學內容,構建

“引導式”課程構架幼兒園和教師要積極開展科學精神的教育研究,從全面和多層次的角度進行設計,為幼兒構建“引導式”課程構架,從而保證幼兒在幼兒園就能獲得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主要內容包括:(1)提高教育活動的靈活性,讓幼兒快樂學習。科學內容涉及的領域非常多,從復雜的航天知識到簡單的數學公式,從人類文明到世界奇觀,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這些內容要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為主,提高幼兒的興趣,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靈活性能夠讓幼兒對教師的引導產生積極的信號,從而不斷地培養自身科學精神。(2)科學教育中注重設問引導,積極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幼兒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其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對于科學知識有著很高的渴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設問為主,采取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幼兒成長,突出引導的作用要從教師講課的每句話中體現。(3)專題式的教學模式,觸發幼兒形成專門的科學意識。采取專題式的教學模式能促進科學教育的模塊化,讓幼兒在潛意識中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幼兒通過集中訓練能夠更好地養成科學探索的習慣,并保持持續的研究,為以后在社會中獲得良好發展打下基礎。

3.強化幼兒的主體地位,合理組織

“引導式”科學教學幼兒的主動參與程度決定了“引導式”科學精神教學的效果。主要內容包括:(1)課堂發揮幼兒猜想天賦,供幼兒自由發揮。教師應營造好課堂氣氛,讓幼兒有條不紊地發揮想象,發表對于當前科學問題的見解,并給出恰當的評論,引導幼兒的思路。通過教師的指導,可以有效地開發幼兒的思維潛能,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并形成學習科學知識的內驅力。(2)注重教學內容的銜接,讓幼兒能夠及時地回憶科學內容。幼兒雖然有著獨特的記憶力,然而采取重復和相互銜接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幼兒的學習效果。綜上所述,幼兒科學精神的培養能夠加快我國人才的綜合素質發展,對于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科學精神“引導式”教法是根據我國幼兒思維和學習習慣,結合實際教學方法提出的理論,能夠有效地培養我國幼兒的科學精神,對于未來幼兒教學有著重要影響。

查看全文

高校中醫兒科學融合教學模式

[摘要]課程思政是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環節,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部分,是做好其他學校工作的前提。高校需要把立德樹人貫穿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三全育人”理念是對課程思政教學思想的完善,使得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始終,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與中醫整體觀良好契合,符合中醫天人合一、大醫精誠、以人為本的思想道德傳統。學生標準化病人(SSP)教學以真實模擬典型案例,使學生通過扮演患者、家屬、醫師等不同角色,切實體驗臨床患者接診、病史采集、四診合參、病歷書寫、醫患溝通、人文關懷等各個環節,可有效提升學生積極性及主動性,符合現代高校中醫兒科學臨床學科的教學需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的SSP教學可在有效提升中醫兒科學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將大醫精誠、人文關懷等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以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全能型優秀中醫兒科人才。

[關鍵詞]三全育人;SSP教學;中醫兒科學

“三全育人”是指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為模式的現代課程思政理念,有利于從系統和整體的角度綜合提升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水平。“三全育人”理念契合了中醫學“整體觀念”的思想,符合中醫學高校教育的理論體系。中醫兒科學是一門特殊的臨床學科,既有中醫學臨床課程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特點,又有小兒“啞科”的特殊之處。中醫兒科學除了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外,人文素養、以人為本的優秀醫德醫風也占有同等地位。同時,中醫兒科學還需要醫者有良好的耐心、細心以及誠心。學生標準化病人(SSP)教學以情景模擬的形式,讓學生切身體會兒科臨床不同角色的特點,身臨其境地感受患兒、家屬、醫者之間的現實問題,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多元化融合。SSP教學是“三全育人”理念與臨床課程實際需要的融合創新,有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醫兒科學高端人才。

1“三全育人”理念符合中醫藥人才培養需求

高校教育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核心部分,課程思政元素的開展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醫藥文化傳承者和實踐者的必要因素,是做好其他高校工作的前提[1]。高校對中醫人才的培養需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理念,嚴格落實“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2]。“三全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理想信念為教育核心,使課程思政內容貫穿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符合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切實需要。徐張杰等[3]以“三全育人”為指導,進行中醫臨床課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建設探索,雷磊等[4]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探索中醫婦產科學的教學方法,并進行創新改革。同時徐凱等[5]研究發現“三全育人”理念在中醫課程的應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就業模式的優化,利于學生未來發展。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導,中醫院校紛紛探索課程思政在各專業教學中的融合,使得教學與課程思政形成協同效應,以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為宗旨,培養專業知識過硬、醫德醫風優良的綜合素質醫學人才[6-7]。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醫務人員的奉獻精神,加之中醫藥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發揮的突出優勢,結合“三全育人”的理念,更加有利于中醫教學過程中培養出學生們的大醫情懷以及對中醫文化的自信[8]。

2“三全育人”理念與中醫學整體觀良好契合

查看全文

中醫兒科學教學設計與實施

1適時更新教學大綱合理安排授課內容

根據五年制中醫學專業本課程學習的目的和要求、學時安排和具體情況,對教學大綱進行了更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整合、增減等處理:(1)目前使用的教材為《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九版)•中醫兒科學》,該教材由汪受傳、虞堅爾主編。教材具用很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能充分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內容適合專業課程體系的要求。(2)一些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為必講內容,如肺炎喘嗽、哮喘病、泄瀉病等。安排學生自學臨床少見病、罕見病如寄生蟲病、胎怯病、硬腫癥。(3)個別疾病雖然常見,但與其他疾病相似或學生較易理解,如咳嗽病、奶麻等,我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論學習。(4)部分學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內容和疾病,如腹瀉病涉及的小兒液體療法、小兒驚風等作為教學中的難點進行講解。(5)“多發性抽搐癥”這一節多年來在兒科及針灸學均有講授,為了避免學科間不必要的重復,節省教學時數,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將此節定為自學內容。通過精簡課程,調整教學內容,減少重復,進一步拓寬了醫學生的專業培養口徑。

2改革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世紀對醫學生的要求不僅是具備廣泛的專業技能、扎實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具有自學、不斷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較廣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創新意識。為此,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特點,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1)自主學習:對于教材中要求熟悉和了解的部分章節如便秘病、鵝口瘡等以此種方式要求學生自學,教師采取答疑、總結等方法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等進行解答和歸納總結。2)小組討論。分兩種情況進行。(1)對學生不分專業的給予同一問題進行討論,如“你如何理解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在兒科有何特點?”、“對小兒推拿療法有何認識?”。(2)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方案。如第七章肝系疾病的第三節癲癇,對于中醫專業的學生可提出以下問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并解答:①本病除與暈厥、癔病性發作鑒別外,還可和哪些疾病進行鑒別,其鑒別要點有哪些?②本病治療上有哪些單方驗方?而對于針推專業學生可提出以下問題:①癲癇發作期和緩解期取穴有何異同?②《千金藥方》中的“十三鬼穴”為哪些穴位?3)病例分析。教師結合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給予學生典型病例,各小組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如肺炎喘嗽和咳嗽病通過實際病例的對比,加深學生對疾病診治的理解和區分。4)情景模擬。借助大學實訓室、模擬人系統,模擬兒科常見急癥如高熱驚厥、哮喘持續狀態等,檢驗學生對急重癥處理的能力。

3重視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中醫兒科學作為臨床主干課程建立了本科生臨床導師制度,在學生科室輪轉學習的基礎上,為每位學生配備1~2名臨床教師,對學生技能、臨床思維和職業規范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強化。同時,聘請老中醫工作室成員擔任“中醫學專業優秀本科生個性化培養計劃”臨床導師,并在基礎學習階段就予介入。學生經實訓考核后,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實習教學中采取:入科告知—實際講解—學生侍診或獨立操作—出科考試的程序模式。通過實習,帶教老師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有針對性的講解,并利用教學錄像、典型病例討論等方法強化和鍛煉學生的臨床能力,使學生在采集病史、查體、書寫病歷、中醫辨證思維方法及獨立分析處理病人等方面得到提高。

查看全文

兒科學導論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誰是臥底”在《兒科學導論》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兒科系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30名和試驗組23名。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試驗組采用“誰是臥底”教學法貫穿教學全周期以推動學生參與式學習。結果:試驗組學習成績相比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在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測定中,試驗組的學習意識、學習策略、學習行為、學習反饋以及人際關系5個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課堂滿意度評價中,試驗組學生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習興趣提升、課程參與程度和目標達成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誰是臥底”以“學生參與式學習”為切入點,有效提高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參與式學習;誰是臥底;教學應用;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兒科學導論

《兒科學導論》是兒科學專業重要的臨床課程之一,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傳統《兒科學導論》教學模式過于注重“教”,而忽略“學”,不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思維創造性。采取何種教學方式更行之有效地引領學生做到高效的課前自學、課中內化及課后深化需要改革與創新。“誰是臥底”是一款深受年輕人喜歡的游戲。有學者將其應用于中等教育的教學中發現該游戲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創造力[1]。然而,如何將該娛樂游戲轉化為教育游戲未見科學合理的設計,將其應用于醫學高等教育領域也缺乏有效指引[2-4]。筆者將以《兒科學導論》為例,結合“誰是臥底”的游戲特點,將其應用于醫學疾病的教學中并驗證教學成效。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重慶醫科大學2020級兒科系本科生53名,隨機分為對照組30名和試驗組23名。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試驗組采用“誰是臥底”游戲教學法貫穿教學全周期以推動學生參與式學習,授課教師經過教研室統一培訓、集體備課,課時、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一致。

查看全文

國內外幼兒科學教學論文

1關注幼兒已有的前概念,幫助幼兒實現概念轉變

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孩子們對于他們看到的自然世界已經構造出了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所以,孩子們對于自然界的解釋和想法通常和成人是不一樣的,甚至是錯誤的。在一些文獻中,孩子們的這些不同的概念叫做“前概念”、“迷思概念”、“錯誤概念”等。有大量的文獻事實表明,孩子們是帶著大量的先前概念走入正規教育的課堂的,這些概念會影響到孩子們后來的進一步學習,而且在孩子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即便經過老師的講授,這些概念仍然會存在。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兒童的概念發展進行了研究,其中,概念轉變理論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兒童可通過對原有概念的轉變和重建來獲得正確的概念。在針對兒童概念轉變的策略上,很多研究者做了探索。對于幼兒園的教師們,應該了解概念轉變導向教學的用法以及它的重要性,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應該重在發掘學生的前概念,消除學生的錯誤概念。在幼兒科學教育中,關注幼兒前概念,努力引導其接近科學概念并在此過程中發展科學思維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2了解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關注幼兒的年齡差異

幼兒期是思維開始發展的時期。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幼兒期兒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量是實物概念。從幼兒期的發展趨勢看,下定義的水平隨年齡增長有所提高。不會說或不會解詞的人數在四歲前所占的比例較大,4~5歲以后有所縮小,5歲以后顯著降低,而達到初步概念的人數,則在5歲以后顯著增加。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對科學概念的學習和獲得水平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教授科學概念方面,教師要了解幼兒科學概念發展的普遍情況,分析其概念發展的不同水平以及各水平的特點,重視幼兒的年齡和個體差異。教師應根據科學教育的總要求,制定出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科學教育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制定教學方法。同時,要遵循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逐步加深和提高要求。此外,教師還應在科學教育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教學方法。

3重視幼兒課堂上科學活動的運用

幼兒掌握科學概念是一個十分復雜而漫長的建構過程,它需要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智慧的引導。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以主題的方式組織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更符合年幼兒童的學習特點。幼兒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科領域范圍、幼兒的基本經驗,選擇、生成不同的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幼兒教育要把幼兒探索自身和周圍世界的活動納入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程序中。科學活動的主題多以游戲方案的形式進行,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激起幼兒的活動熱情。幼兒科學教育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獲得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針對幼兒年齡的特點,需要合理地安排科學教育內容,多渠道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精心地指導科學教育活動,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目的。

查看全文

鄉村資源幼兒科學實踐活動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我國愈發注重幼兒科學教育,城市的幼兒教育資源豐富,幼兒能夠得到很好的科學啟蒙教育。但是與城市相比,鄉村受到地理因素、資源條件因素、教學設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鄉村的幼兒科學教育阻礙重重。在此情況下,為了加強鄉村幼兒的科學教育,有效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我們十分有必要利用鄉村本地資源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本文就是探究如何利用鄉村資源有效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

關鍵詞:鄉村資源;幼兒科學;實踐活動;方法;分析;探究

一、引言

我所在的鄉村風景秀麗,文化底蘊豐富,具有豐富的茶葉資源。這里的茶葉自產自銷,帶動了本土區域的經濟增長,還為幼兒科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實踐場所。為了通過科學實踐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實踐能力,我們充分運用了本土的茶葉資源,對身處鄉村區域的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幼兒的科學實踐能力,讓幼兒在充滿茶香的鄉土資源中學習科學教育內容。本文闡述了在運用本土茶葉資源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并具體闡述了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的有效策略。

二、運用本土茶葉資源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的困難分析

1.幼兒教師對茶文化了解和認識不夠。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幼兒教師畢竟不是真正從事于茶葉行業的專業人員,他們對茶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程度遠遠不夠支撐他們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而要想運用本土茶葉資源對幼兒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并獲得良好的科學實踐活動效果,首要前提條件就是幼兒教師必須足夠的掌握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如茶的歷史、茶的形成與發展、茶的種類、茶的種植方法、茶的功能、茶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等,這都需要幼兒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茶文化方面的書籍、查找茶文化方面的資料。2.貼近生活,又不貼近于生活。運用本土茶葉資源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既貼近于幼兒的實際生活,又不貼近于幼兒的實際生活。幼兒由于年紀小,好奇心強,運用茶葉資源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能夠激發幼兒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再加上茶葉資源是本土鄉村資源,能夠為幼兒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的條件,成本費用較低。同時幼兒比較熟悉本土茶葉資源,能夠拉近幼兒與科學實踐活動的距離,幼兒不會產生排斥心理,貼近于幼兒生活實際。但是運用本土茶葉資源開展幼兒實踐活動又不貼近于生活,這是因為幼兒的身心發展還未成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幼兒對本土的茶葉資源缺乏了解和認識,所以并不一定能夠取得較好的科學實踐教學效果。再加上走向茶區,教師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幼兒的安全管理需要高度重視。3.自然環境和資源利用率不高。幼兒教育絕不僅僅是依靠幼兒園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配合。因此運用本土茶葉資源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活動,需要本土茶葉資源的配合,也就是需要茶區為幼兒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場所,保證幼兒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時作為家長在幼兒科學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家長積極主動配合幼兒教師的工作,幫助教師保護幼兒在科學實踐活動場所的安全。新一代的年輕父母學歷還是比較高,但是對幼兒教育不是特別在行,更難認識到科學實踐活動開展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其活動是幼兒教師在“瞎折騰”,出現對教育工作不支持的情況,這嚴重影響了幼兒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4.幼兒教師難以對幼兒的能力發展進行層次把控。幼兒發展具有整體性和全面性特點,這就要求幼兒教育必須是連續性、全面性、整體性的教育。幼兒教育的目標也是實現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但是由于人天生就是有所差異的,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也都有所差異。因此,在運用本土茶葉資源開展幼兒實踐活動時,教師難以根據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設計科學實踐活動,幼兒教師的層次把控不到位。

查看全文

幼兒科學教育培訓探討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全新的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和教學觀為幼兒科學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成為探究式幼兒科學教育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教育價值取向下的幼兒科學教育以培養幼兒科學興趣為目標,以親歷探究過程為核心,以過程性評價為方法。

關鍵詞:建構主義;幼兒教育;科學教育。

建構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認識論和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過程是一個意義的建構和生成過程,新知識也是在學習者的原有認知圖式基礎上逐步生成的[1]。它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明確指出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只有學生才是學習的唯一主體[2]。

一、以培養科學興趣為主的幼兒科學教育目標。

科學興趣是指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發的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科學興趣的重要時期,對于幼兒來說,興趣是促進他們積極主動探索的內部動力,濃厚的科學興趣能使他們開動腦筋,積極地思考問題,提高主動建構的自覺程度和創造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科學目標也明確提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3]因此,激發和培養兒童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是新一輪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幼兒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由此可見,《綱要》的科學領域的目標正體現了建構主義價值取向。雖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經頒布了將近十年,然而,在教育實踐中,依然存在忽視科學興趣的培養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科學教育形式單一,注重講解。二是科學教育資源有限。三是內容過于書本化,難以引起幼兒興趣。幼兒教師要充分領會建構主義價值取向,激發和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

第一,以“形式”激趣。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科學教育形式必須豐富多樣。在每個學期,教師要根據內容確定不同的教育形式,觀察、參觀、科學小游戲、飼養、種植、科學實驗、科學閱讀等互相結合,讓幼兒通過多種形式了解身邊的事物,發現身邊神奇的科學現象,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