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7:02: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東南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廣西與東南亞旅游業的對比

旅游業被稱為“無煙工業”。當今世界,旅游業迅猛發展,令人刮目相看。據聯合國推薦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進行的測算:1990年世界各國旅游業總收入為29010億美元,1993年為近35000億美元,旅游業已上升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與此相適應,旅游業為全世界提供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據統計,旅游業每隔2.5秒就制造一份工作,目前全球直接和間接依賴旅游業的就業人數達到2.12億人。因此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旅游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年來,東南亞各國重視發展旅游業,其中東盟各國的旅游業比較發達,印支三國和緬甸的旅游業也有所發展。本文擬把廣西與東南亞的旅游業作一比較研究,探討東南亞(特別是東盟各國)發展旅游業的經驗,為廣西旅游業再上新臺階提供一點參考。

一、廣西與東南亞國家旅游業的比較分析

1.旅游資源的比較。廣西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桂林至陽朔漓江風景區在世界上享有較高聲譽并吸引著大批中外游人,廣西海岸線長達1595公里,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北海市有觀濤旅游勝地冠頭嶺,有被稱為“大小蓬萊”的潿洲島及斜陽島嶼風光,有“灘長平、沙白細、水溫凈、浪柔軟”的白虎頭長灘,有欽州市的龍門七十二涇,以70條水道環繞100多個島嶼,十分引人入勝。廣西的文物古跡眾多,有年代久遠的柳州白蓮洞、桂林甑皮巖、南寧豹子頭等古人類遺址,有壯族先民的花山崖壁畫,還有興安靈渠、桂林王城、柳州柳侯祠等古建筑。廣西的花木禽獸觀賞資源也十分豐富,廣西已鑒定的植物就達6000余種,其中銀杉、鐵杉等為世界珍稀種。已發現的獸類130多種,禽類500多種,兩犧爬行類12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40多種,這些是供人們科學考察、探險、避暑等綜合性旅游活動的天然場所。廣西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有壯、瑤、苗、侗、仫佬、毛難、回族等,各個少數民族都有濃郁的獨特風情和各具異彩的民族特色,各民族有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歌舞樂曲、工藝特產、風味佳肴以及斗馬、斗牛、斗雞、斗鳥等習俗活動。

為了使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廣西建起了5個既具特色、又相互聯系的旅游區,即突出山水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桂林旅游區;突出少數民族風情風俗特色的柳州旅游區;突出亞熱帶風光、邊關景觀和壯族先民文化特點的南寧旅游區;突出僑鄉、寺廟、古跡特點的桂東南旅游區;以濱海風光為特色的濱海旅游區。目前,廣西已初步形成北有桂林、南有北海向全區各地幅射延伸的旅游線路,開辟有觀光旅游、濱海旅游、度假旅游、民俗風情旅游、森林旅游、古文化旅游以及各種特殊旅游項目。

東南亞各國的旅游資源也斑斕多采。在自然旅游資源方面,東南亞國家(除了老撾這個唯一的內陸國外)都有漫長的海岸線,泰國的帕塔雅海灘,馬來西亞的波德申海灘,菲律賓的馬尼拉海灘是著名的海濱游覽地。特別是泰國的帕塔雅海灘,原是一個荒涼的漁村,由于泰國政府的積極開發,帕塔雅已成為世界有名的旅游度假中心,每年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收入占泰國全國旅游業收入的1/5,超過10億美元。東南亞有眾多島嶼,印尼有1.3萬個島嶼,菲律賓有7000多個,許多島嶼風景如畫,名勝古跡眾多,保留著地方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風光和民族風情交融,如巴厘島已成為印尼最負盛名的游覽勝地,到印尼的外國游客有1/4是到巴厘島旅游的。東南亞有許多奇特的火山,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東南亞地區的植物和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的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東南亞植物種類達數萬種,擁有大量奇花異草,香蕉、菠蘿、木瓜、山珠、榴()等熱帶水果常年不斷;東南亞約有4萬種動物,其中大象、老虎、犀牛、巨蟒、鱷魚等珍稀動物都有分布,東盟國家利用這些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等,東南亞地處低緯地帶,除緬甸北部地區外,基本都屬熱帶氣候,由于全年無寒暑交替,終年都可開展旅游活動。

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東南亞地區擁有稱為古代東方四大矢奇跡的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和柬埔寨的吳哥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據傳已有2500年的歷史,東南亞各國擁有眾多的古跡,如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猿人”遺址,越南的“和平文化”、“東山文化”遺址。此外,所有的東南亞國家都屬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世代相傳的習俗和民族特色增添了游人的極大興趣。如泰國各民族有多姿多彩的節日,主要有宋干節、水燈節、大象節等,還有聞名于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別具一格的泰拳,以及賽象,斗雞、觀魚等等。近年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它們的建設成就也吸引著許多國家的大批游人。

查看全文

東南亞國家經濟

1.經濟結構改革、調整進展緩慢。東盟四國(指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下同)在70年代起開始實施依靠引進外國投資發展面向出口的經濟發展戰略。80年代中期亞太地區區域內資本投資高潮形成后,這一趨勢更為明顯,帶動了其經濟的高速增長,但也形成了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和高度依賴電子、電機及其零部件的出口貿易結構。進入90年代以后,東盟四國的這種勞動密集型工業產品的出口面臨著后起新經濟增長區(中國、越南、印度)的激烈競爭,為此它們在90年代初提出了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轉型的經濟結構改革、調整的戰略目標,但進展卻十分緩慢。出口增長速度逐步趨緩,加上1995年起以美國市場為中心的國際電子產品市場需求疲軟,東盟四國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打擊,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

2.金融自由化政策實施得過早、過急。80年代末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后,東盟四國的經濟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速度不斷加快。但是與新加坡、香港相比,甚至與臺灣相比,它們的金融市場體制都并不十分健全,金融監管能力不強,金融管理技術不成熟。金融自由化固然有利于促進國際資本的流入,但在條件不完備的背景下卻容易形成一種在缺乏防范、缺少制約手段的條件下把吸引國際資金放在首要目標(不僅是長期直接資本投資的流入,更多的是短期借款甚至是投機資金的流入)的金融體制。這就容易為國際投機資金提供操縱當地金融市場以牟取暴利,把當地金融市場搞亂后又迅速撤走資金的機會與條件,并形成以房地產、股市為中心的“泡沫經濟”。1997年7月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韓國、菲律賓被世界銀行列為東南亞金融危機五大受災區。其中泰、馬、印尼的金融危機基本上是由上述這些原因引起的;菲律賓的金融危機則主要是東南亞國家貨幣危機導致菲律賓居民對比索的不信任感而引發的。

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期間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指標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各國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與特點各不相同,這主要是由各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基礎決定的。

1.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受影響程度最大,而且都是直接內發的、迅速引發的和全面觸發的。這直接起因于其內在的金融管理體制不健全與金融政策失誤、銀行與金融機構的大量貸款被投入到房地產、股市,從而形成“泡沫經濟”成分較大、不良債權比率高、外債數額龐大等經濟結構方面的弊端。

2.菲律賓所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較小,而且特點是間接的、滯后引發的(1997年下半年所受影響不大,進入1998年后影響程度才加大、加深)。這是由于;(1)菲律賓經濟是在進入90年代以后(特別是1994年以后)才開始有中速的經濟增長,沒有太多“經濟過熱”問題;(2)“泡沫經濟”成分較?。?3)由于工資水平低,其勞動密集型產品尚有一定的出口競爭能力;(4)從1984年債務危機后到1997年已經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監督下進行了經濟結構、金融體制的調整與改革。

查看全文

東南亞金融危機認識論文

依靠資本市場的再度活躍和加大投資,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東南亞地區完全有條件擺脫目前的困境;危機本身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能否正確認識危機;這關系到能否制定正確的戰略,使經濟增長持續,從而避免危機的重現

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們的認識分為幾個階段。起初,焦點集中在國際炒家身上,由于他們利用規則的漏洞破壞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對規則的研究引起了廣泛的重視,泰國、新加坡等“無為而治”的金融監管方式受到質疑。后來,人們又將注意力轉移到金融業本身,從資本結構入手,揭示了資本過度流動、負債比例過高以及銀行呆壞帳等問題,對過度信貸導致的泡沫經濟進行反思。此后,對各國各行業甚至各大跨國企業受危機影響程度的一番調查研究,尤其美國經濟的一枝獨秀,又引發了一個對高科技的認識問題,加上知識經濟的新概念,一時間高科技之聲此起彼伏。

毫無疑問,人們對危機的認識是由表及里不斷深入的。在此基礎上,筆者想從以下兩方面再談一些認識:

一、金融危機的背后其實是經濟出現了危機

金融與一國經濟的關系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它是所有泡沫的源泉,又是泡沫破滅的禍端。盡管如此,將東南亞經濟目前的困境都歸咎于金融問題,未免有失偏頗。這次金融危機中,真正受到重創的只有泰銖,然而危機過后整個地區經濟一直低迷,除了財政政策的推動外,投資和消費均無熱點。事實上,從1992年開始,英鎊、日元和墨西哥比索先后受到國際炒家襲擊,并引發了墨西哥金融危機。相比之下,墨西哥金融危機在外來資金幫助下很快化解,而東南亞經濟卻未能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而明顯好轉。從歷史上看,金融危機也常常不是簡單發生的,多次經濟危機的導火線都是股市的崩潰,而當時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股市的泡沫,而在于自由競爭造成的供大于求的過剩經濟。

然而,用“經濟危機”來形容現時的東南亞經濟狀況又似乎言過其實,因為這個詞往往令人產生很深層度上的聯想。事實上,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我們對這個詞也應有新的認識。

查看全文

東南亞藝術市場發展趨勢研究

摘要:二十世紀末,亞洲當代藝術開始崛起,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遭遇寒流之時,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卻漸入佳境。通過分析東南亞現當代藝術作品迥異的藝術風格、拍賣市場上的現狀和活躍于市場上的藝術家、藝術作品等方面,探討其在藝術市場上的表現力,進而分析其巨大的內在潛力和外在影響因素。

關鍵詞: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市場;發展趨勢

一、關于東南亞現當代藝術產生的背景

東南亞處于印度洋與太平洋、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同時也是世界海運以及空運的重要樞紐,因為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以自古以來都是全球的重要交通要道?;诘乩砦恢玫奶厥庑裕瑬|南亞呈現出多樣文化的碰撞以及多民族共存的生態。早在公元前一千年,東南亞人就與印度人有了接觸,該地區還受到來自其他地區國家的文化影響,使這里多樣交融共存的民族形態和文化得以長期發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東南亞被“印度化”或者“其他國家化”,恰恰相反,多元的文化、多樣的民族在這里碰撞,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絢爛的色彩和優良的基因。東南亞就像是一層美麗的外衣,掀開東南亞這層外衣,就發現它是由既有統一基因又各具文化姿態的十多個國家組成。因此,呈現出的藝術作品也會顯示出一種“和而不同”的區域魅力。十六世紀,歐洲的藝術文化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殖民活動,進入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土地先后被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大肆占領。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東南亞的傳統文化和生態飽受強勢文明的外侵和擠壓。毫無疑問,作為強勢群體的西方殖民者在統治過程中是充滿了暴力和破壞性的。除此之外,東南亞各地還受到來自不同西方殖民者的宗教、語言與社會文化等入侵,迫使西方文化在該區域的一些國家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最終呈現出西方外來文化與當地原生態文化要素的碰撞與融合,并在此基礎上為二十世紀東南亞現當代獨特的藝術面貌的形成奠定基礎。2017年11月16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特展“東方與西方之間:拉登•沙勒和胡安•盧納”隆重開幕。印度尼西亞畫家拉登•薩利赫(1811-1880年)和菲律賓(西班牙殖民期間)畫家、雕塑家胡安•盧納(1857-1899年)。這兩位藝術家于西方殖民期間分別從各自的家鄉前往歐洲學習繪畫技藝,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在外期間故鄉對他們的藝術創作影響頗深。拉登•沙勒和胡安•盧納是當地最早一批跨越東西方邊界的藝術家,同時在世界藝術史上同樣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不僅如此,一部分歐洲的藝術家來到此地進行或短或長的旅行,并受到當地風土人情的感染,創作出大量的藝術作品,為東南亞本土藝術帶來新的風尚。

二、東南亞藝術拍賣市場的現狀

二十世紀末,東南亞當代藝術開始崛起,2004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開始上漲,2006年秋,劉小東的作品《三峽新移民》以2200萬元的價格刷新了新藝術家的拍賣紀錄,并打破了當時全球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記錄。隨之不久,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影響全球金融,并波及當代藝術市場。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行情受其影響出現下滑,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現當代藝術拍賣品卻在穩步上升。其實,藝術拍賣行業對東南亞市場關注已經不短,佳士得最早在2002年把東南亞藝術品拍賣地點轉移到香港,并且在拍賣行中逐漸引入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品。其次就是香港佳士得在2005年設立了“東南亞現代及當代藝術”專場。蘇富比也采取同樣策略,在2008年春季拍賣會把東南亞藝術拍賣從新加坡轉移到香港,共同推動了東南亞藝術品市場的全亞洲化以及全球化。蘇富比于2008年10月4日至8日在香港舉辦2008年秋季拍賣會,并首次舉辦“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會”,在此次拍賣會中,買家對于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品興趣頗高。新晉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作品,以及價格相對不高的油畫在此次拍賣會上,競投過程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在此次十大成交結果中,東南亞占據兩位,分別是印度尼西亞藝術家米斯尼亞迪估價為38萬~58萬港元的油畫作品《對不起英雄,我忘了》(如表1)最終成交價卻以超出估價十倍左右的482萬港元成交;另外一位印度尼西亞的藝術家阿凡迪《紐約時代廣場》以3380萬港元成交,超出預估價格并同時刷新了個人的成交價格記錄。米斯尼亞迪(1973年出生于巴利島)在70年代早期的藝術家“同輩新秀”中還有魯迪•曼度凡尼(印尼)、蘇普塔拉(印尼)、尤尼扎(印尼)、朗奴•溫杜拿(菲律賓)、杰拉丁•哈維爾(菲律賓)。蘇富比和佳士得算得上是藝術品市場行情的風向標,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品在市場上也絕不是曇花一現,而是穩步發展的市場。近些年在拍賣市場上傳統的油畫、水墨水粉絹本作品仍受收藏家歡迎,價格也占據高位。除此之外,漆畫、綜合材料、雕塑藝術作品也逐步被收藏家所喜愛。例如索菲普•皮奇的綜合材料作品《無題(地面與行走)》于佳士得2018年春季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中以20萬港元成交;印度尼西亞雕塑家IchwanNoor的《蟲球》以68.75萬港元成交;阮嘉智的漆畫木板作品《外省村莊》于2017年香港蘇富比秋季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拍賣會中以514萬港元成交。

查看全文

廣西與東南亞旅游業研究論文

旅游業被稱為“無煙工業”。當今世界,旅游業迅猛發展,令人刮目相看。據聯合國推薦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進行的測算:1990年世界各國旅游業總收入為29010億美元,1993年為近35000億美元,旅游業已上升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與此相適應,旅游業為全世界提供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據統計,旅游業每隔2.5秒就制造一份工作,目前全球直接和間接依賴旅游業的就業人數達到2.12億人。因此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旅游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年來,東南亞各國重視發展旅游業,其中東盟各國的旅游業比較發達,印支三國和緬甸的旅游業也有所發展。本文擬把廣西與東南亞的旅游業作一比較研究,探討東南亞(特別是東盟各國)發展旅游業的經驗,為廣西旅游業再上新臺階提供一點參考。

一、廣西與東南亞國家旅游業的比較分析

1.旅游資源的比較。廣西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桂林至陽朔漓江風景區在世界上享有較高聲譽并吸引著大批中外游人,廣西海岸線長達1595公里,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北海市有觀濤旅游勝地冠頭嶺,有被稱為“大小蓬萊”的潿洲島及斜陽島嶼風光,有“灘長平、沙白細、水溫凈、浪柔軟”的白虎頭長灘,有欽州市的龍門七十二涇,以70條水道環繞100多個島嶼,十分引人入勝。廣西的文物古跡眾多,有年代久遠的柳州白蓮洞、桂林甑皮巖、南寧豹子頭等古人類遺址,有壯族先民的花山崖壁畫,還有興安靈渠、桂林王城、柳州柳侯祠等古建筑。廣西的花木禽獸觀賞資源也十分豐富,廣西已鑒定的植物就達6000余種,其中銀杉、鐵杉等為世界珍稀種。已發現的獸類130多種,禽類500多種,兩犧爬行類12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40多種,這些是供人們科學考察、探險、避暑等綜合性旅游活動的天然場所。廣西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有壯、瑤、苗、侗、仫佬、毛難、回族等,各個少數民族都有濃郁的獨特風情和各具異彩的民族特色,各民族有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歌舞樂曲、工藝特產、風味佳肴以及斗馬、斗牛、斗雞、斗鳥等習俗活動。

為了使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廣西建起了5個既具特色、又相互聯系的旅游區,即突出山水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桂林旅游區;突出少數民族風情風俗特色的柳州旅游區;突出亞熱帶風光、邊關景觀和壯族先民文化特點的南寧旅游區;突出僑鄉、寺廟、古跡特點的桂東南旅游區;以濱海風光為特色的濱海旅游區。目前,廣西已初步形成北有桂林、南有北海向全區各地幅射延伸的旅游線路,開辟有觀光旅游、濱海旅游、度假旅游、民俗風情旅游、森林旅游、古文化旅游以及各種特殊旅游項目。

東南亞各國的旅游資源也斑斕多采。在自然旅游資源方面,東南亞國家(除了老撾這個唯一的內陸國外)都有漫長的海岸線,泰國的帕塔雅海灘,馬來西亞的波德申海灘,菲律賓的馬尼拉海灘是著名的海濱游覽地。特別是泰國的帕塔雅海灘,原是一個荒涼的漁村,由于泰國政府的積極開發,帕塔雅已成為世界有名的旅游度假中心,每年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收入占泰國全國旅游業收入的1/5,超過10億美元。東南亞有眾多島嶼,印尼有1.3萬個島嶼,菲律賓有7000多個,許多島嶼風景如畫,名勝古跡眾多,保留著地方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風光和民族風情交融,如巴厘島已成為印尼最負盛名的游覽勝地,到印尼的外國游客有1/4是到巴厘島旅游的。東南亞有許多奇特的火山,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東南亞地區的植物和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的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東南亞植物種類達數萬種,擁有大量奇花異草,香蕉、菠蘿、木瓜、山珠、榴()等熱帶水果常年不斷;東南亞約有4萬種動物,其中大象、老虎、犀牛、巨蟒、鱷魚等珍稀動物都有分布,東盟國家利用這些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等,東南亞地處低緯地帶,除緬甸北部地區外,基本都屬熱帶氣候,由于全年無寒暑交替,終年都可開展旅游活動。

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東南亞地區擁有稱為古代東方四大矢奇跡的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和柬埔寨的吳哥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據傳已有2500年的歷史,東南亞各國擁有眾多的古跡,如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猿人”遺址,越南的“和平文化”、“東山文化”遺址。此外,所有的東南亞國家都屬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世代相傳的習俗和民族特色增添了游人的極大興趣。如泰國各民族有多姿多彩的節日,主要有宋干節、水燈節、大象節等,還有聞名于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別具一格的泰拳,以及賽象,斗雞、觀魚等等。近年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它們的建設成就也吸引著許多國家的大批游人。

查看全文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論文

促進我國經濟穩定持續快速發展(1)自去年以來的東亞金融風暴,給亞洲和其他地區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韓、泰、馬、印尼等國經濟損失近6000億美元,這些國家按美元計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倒退10多年。

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導火線是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太高,儲蓄者對銀行體系和本國貨幣的幣值喪失了信心,因而給國際金融炒家提供了狙擊本國貨幣的機會。國際炒家先向銀行借入當地貨幣,然后拿到外匯市場上去拋售。政府為了維系匯率的穩定,拿出國內的外匯儲備去托市,但國內儲蓄者見到國內貨幣受到狙擊,信心隨之崩潰,也爭相拋售本國貨幣,改持外幣以保值,外匯市場出現墻倒眾人推的局面。為了維系脆弱的匯率,數百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幾日之內即耗盡,等外匯儲備用盡,中央銀行再也無力去托市,外匯市場出現崩盤,短短幾個月,幣值貶低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八十。這些國家短期外債又太多,為了還債,只好接受苛刻的條件,向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借款,喪失了按國內情況制定經濟政策的自主權。

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還未開放,人民幣不能隨意自由買賣,外匯儲備豐富,外債也少,是少數幾個不受這場金融風暴直接沖擊的東亞國家。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使東亞國家的貨幣免于新一輪的競相貶值,對于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以及東亞國家早日走出這場危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目前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還低,為了更好地利用外國的資金、技術,加速我國經濟的發展,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外貿體系是必然要走的道路。但是,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還很脆弱,銀行不良債務的比例偏高,為了避免金融風暴將來在我國發生,我們應該分析清楚東亞國家銀行不良債務偏高的原因,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將危機消除于未發之時。

東亞國家銀行不良債務偏高的第一個導因是泡沫經濟的破滅。泡沫經濟又可分為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

房地產泡沫在東亞國家和地區上從日本、韓國,下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幾乎是無一幸免。這種現象的產生既有經濟規律的內在原因,也有人為政策的外在原因。東亞國家和地區,總的情況是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和人少地多的國家和地區相比,在同樣的發展水平下,東亞的土地價格將會相對的高。但造成房地產泡沫更關鍵的因素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總需求的增長,供給彈性越小的要素的價格會增長得越快,在所有生產要素中,土地的供給彈性最小,因此,價格的上漲也會最大。尤其,在東亞的國家,其經濟活動經常集中于像日本的東京、大阪、韓國的漢城、泰國的曼谷、菲律賓的馬尼拉等大城市,這更加限制了土地的供給彈性。由于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大家預期土地的價格會快速上漲,為了賺取土地價格上漲的資本所得,許多人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房地產業,因此更加速了房地產價格的飆升。當大家看到房地產價格只漲不跌,就大膽以購買到的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進行房地產投資。因為房地產是不動產,容易查封、保管和變賣,而且,房地產的價格只漲不跌,銀行以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萬無一失,所以不少銀行發放過量的房地產貸款。但不幸的是,當經濟發展的速度因各種原因而放慢時,價格跌得最慘的也將是供給彈性最小的土地和房地產業,而房地產投資者看到房地產價格下跌,為了保護投資利益,競相拋售,使房地產價格直線下落,泡沫隨之破裂,原來萬無一失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也就成了不良的呆帳、壞帳。

查看全文

東南亞金融風暴啟示論文

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警示

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警示是深刻的、長遠的。東南亞國家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國也是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資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我國也存在大量的外債,1995年末我國外債余額達1065億美元,占同年GDP的15.68%。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從1991年—1996年8月止共計1610.7億美元,我國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外資從1979年至1995年共計2291億美元。近二年來,我國是第三世界的頭號引資大國,是世界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個引資大國。

1996年我國出口貿易不盡如從意,特別是頭6個月的出口貿易更是嚴重滑坡,后半年則稍有回升。有人分析我國出口貿易的滑坡的直接原因是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導致的。但其中是否也有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有下降之虞呢?

尤其重要的是,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呆帳是困擾我國金融形勢穩定和經濟增長的的頭號大敵。我國銀行資產占GDP的比率大大超過發達國家的同一比率,比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這一比率也高出許多。據《經濟學家》周刊的數字,我國銀行負債資產在1995年的這一比率是80%左右,而美國是50%左右。亞洲國家除日本外都比我國低。

我國銀行受國家的控制程度比大多數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銀行受國家的控制程度要高出許多。在同一期的《經濟學家》周刊中,以國有銀行資產占整個銀行資產的比率來反映的這一程度,中國的這一比率接近100%。印度為70%,臺灣省為接近60%。俄羅斯為25%左右,韓國為18%左右。

由此可見,我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系統性風險。目前這是一種可能的風險,但是一俟條件成熟,就會轉化為現實中的金融風險。

查看全文

東南亞經濟發展論文

前言

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貿易發展報告》(1997年版)考察了8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的動向,指出其具有低增長、不平等擴大這兩個特征。在低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南北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世界經濟進一步兩極分化,而且80年代之前的趨勢發生了逆轉,國內的貧富差距也不斷有了擴大。與貧富差距的擴大可通過收入(利潤)的集中·高儲蓄·高投資這一過程帶來高增長及其成果的均分這樣一種樂觀論調相反,現實是造成了低增長和不平等的擴大。如此看來,80年代以后的世界經濟及其發展狀況并不可喜。

因此,東亞的經濟發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尤其是世界銀行報告《東亞奇跡—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1993年)給人們帶來很大的沖擊也是可以理解的。該報告將東亞8個國家和地區(日本、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及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稱為“實績優良的亞洲經濟實體”(HPAEs:High-PerfomingAsianEconomies),作為東亞經濟發展奇跡的兩大特征,列舉了高速增長的持續和分配不平等的減少。但是,在1997年7月2日泰銖貶值和轉而采取外匯管理浮動制所引致的波及東南亞各國的“貨幣危機”這一背景下,已有人認為“奇跡”已經結束。

這樣,現在便有了重新考察世界銀行報告和東亞經濟發展的好機會。

一、世界銀行報告《東亞奇跡》

首先來看看世界銀行報告的主張。如前所述,該報告列舉了高速增長的持續和分配不平等的減少作為東亞經濟奇跡的兩大特征。該報告還列舉了人力資本及實物資本的積累和如此積累起來的資源的有效分配所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這兩點作為東亞經濟取得成功的原因?!皬纳鲜鲆饬x來看,關于東亞經濟的成功,并沒有什么奇跡。東亞經濟只不過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更有效地利用了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機能”,正如世界銀行總裁L·T·普雷斯頓所述,該報告所設定的主要研究課題是東亞經濟的成功與政府的關系,換言之,是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查看全文

東南亞金融體制論文

東南亞奇跡

東南亞各國尤其是東盟五國近幾年來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在1989年和1990年甚至超過了著名的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NIEs)。這種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一系列內部和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來說,198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經歷的經濟周期高峰造成了對東盟出口制成品的強烈需求。1985年廣場協議以來日本和亞洲四個新興工業經濟體貨幣的相對升值也導致了這些國家和地區資本的大量外流,為的是尋求能提供為生產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所需廉價勞動力和土地的地點。從內部來說,東盟各國,尤其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其目標是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它們不再繼續依賴農業、初級商品和進口替代工業,不再把這些方面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動力,而是鼓勵在很大程度上由外國直接投資提供資金的出口導向型制造業。結果,東盟國家有能力利用世界經濟的有有利環境,使1988年以來的經濟增長率達到8-10%。

過去幾年里人們時常把東南亞各國實際經濟取得的迅速發展,歸功于這的它們的實際經濟改革計劃。然而,金融改革和不斷金融革新幾乎總是與實際經濟的改革齊頭并進地完成的。由此而導致的金融業的成長。使得東盟各國能夠有效地把日益增多的本國儲蓄和外國流入的資金引向為這些國家有生氣的實際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并起到了中間媒介的作用。

從80年代早期以來,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進行的金融改革導致了這兩個國家金融的大大深化,使得隨后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能夠有效地得到籌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原先是英國的殖民地,那里流行自由放任的統治哲學。一開始它們的經濟就比較開放,金融體系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不過,曾經對整個經濟增長作出過重大貢獻的金融系統,在80年代也發生了不斷的自由化和日趨成熟。菲律賓在許多方面都大不相同。由于政治方面變化無常,所以盡管進行了廣泛的金融改革,無論是金融的深化過程或者是經濟發展都處于停頓狀態。

東南亞各國的金融改革

在東南亞國家中,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較小程度上的菲律賓,在80年代曾進行了金融改革,其目的在于促進金融業的發展,以便為這些國家實際經濟的發展籌措資金。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經濟在傳統上一直是比較開放的,因而繼續執行鼓勵金融發展的貨幣政策和金融政策,以便為兩國的外向型工業化籌措資金。

查看全文

論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

一.原因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基本原因我們認為,存在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危機的原因;二是危機沖擊東亞地區的原因.關于第一個方面,國際上有多種意見.我們認為,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政策調整的不配套,以及諸多的外部環境是其基本原因,對此的解釋,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即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它必須依靠工業化發展自己的經濟,在此有兩條可供選擇的路,一是靠國內資金的積累;二是靠對外開放.在對外開放的問題上,主要是指出口導向的貿易發展戰略和引進外國的直接或間接投資,在國外市場無限大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優勢產品的,即勞動密集性產品的出口能夠給該國帶來發展的資金和利潤,進而促進該國經濟的發展.在外資引進不受限制的條件下,資金的借入,可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為此需要配套的匯率制度,由于減少貿易風險和資金長期流入風險,需要選擇一個趨向穩定的匯率.并加以維持,因此訂住匯率可能是經濟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家采取的適當的匯率制度;為了減少外部對本國經濟沖擊的可能性,需要比較封閉的金融市場.此次東南亞國家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1)外部商品市場不是無限的。在特定產品的國外市場有限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在要素稟賦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必然導致這些國家出口品的重疊,或競爭。在此,一國出口的增加就是另一國出口市場的減少;2)當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尚未發生變化時,金融市場因多個因素的驅動,率先開放了(其背井是:香港回歸中國帶來的搶占金融中心的動機;在經常項目不景氣的情況下,為維持匯率對短期資金的吸引;在金融上不但沒有加強監管,反而向國外提供了借入本幣和抽回外匯的渠道).在此泰國的經歷是十分典型的.

至于東亞地區的連鎖反應,我們認為,是該地區經濟發展模式中的相互牽制造成的,體現在:1)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的梯次模式,在領頭雁不能形成產業結構升級時,處在后面梯次的國家會趕上來,從成本看,處在最后一個梯次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別國擠占市場的的問題,特別是在市場需求不旺的時期,這種擠占可能使這些發展中國家出口大量減少。在進口規模不變的情況下,貿易收支受到很大影響,而其他梯次上的國家和地區明顯地受到沖擊.因此日本在此次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應負兩個方面的責任,一是負產業結構未能升級的帶來的責任,它沒有意識到,這種升級不僅有利于自己,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東亞地區,其中作為東亞地區技術領頭雁的日本,對技術轉移不夠重視(其根本還是自己的轉移尚未完成;其次日本未能用于發展新產業的資金,主要投到東南亞地區的高利潤,因而也是高風險行業,導致這些國家某些部門的繁榮。當然,這并不是日本的初衷,其初衷是,盡可能地將國際儲備充分利用,以獲得高額利潤,因而從客觀上起到了推動東南亞國家泡沫形成的形成的作用。日本所負的第二個方面的責任是,它將自己的“泡沫”移向東南亞,引起了東南亞經濟的“泡沫式”繁榮。這就為投機商提供了投機的機會。

二.東亞金融動蕩對中國經濟的一般影響

東亞金融動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貿易的角度看,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危機造成其進口需求下降。主要機制是:1)東亞各國的貨幣貶值,增加了進口的成本,據統計,自1997年7月以來,泰銖已累計貶值114.78%,馬來西亞林吉特貶值76.53%,韓元貶值96.95%,昨天日圓已經是1美圓兌140日圓,盡管進口成本不會成比例的上升,但是,進口成本的上升是可以推斷的;其次,中國對東南亞各國市場的依賴是比較高的,如果不包括日本,1995年的依賴是10.3%,加上日本會達到35—40%,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對我們的影響程度可以用互補性指標(COMPLEMENTARITYINDEX)貿易互補性指數等于,一國K商品的出口在該國總出口中的份額比上該商品在進口國中總進口的份額的積和,比上二者平方的開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