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金融風暴啟示論文
時間:2022-04-10 04:11:00
導語:東南亞金融風暴啟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警示
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警示是深刻的、長遠的。東南亞國家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國也是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資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我國也存在大量的外債,1995年末我國外債余額達1065億美元,占同年GDP的15.68%。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從1991年—1996年8月止共計1610.7億美元,我國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外資從1979年至1995年共計2291億美元。近二年來,我國是第三世界的頭號引資大國,是世界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個引資大國。
1996年我國出口貿易不盡如從意,特別是頭6個月的出口貿易更是嚴重滑坡,后半年則稍有回升。有人分析我國出口貿易的滑坡的直接原因是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導致的。但其中是否也有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有下降之虞呢?
尤其重要的是,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呆帳是困擾我國金融形勢穩定和經濟增長的的頭號大敵。我國銀行資產占GDP的比率大大超過發達國家的同一比率,比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這一比率也高出許多。據《經濟學家》周刊的數字,我國銀行負債資產在1995年的這一比率是80%左右,而美國是50%左右。亞洲國家除日本外都比我國低。
我國銀行受國家的控制程度比大多數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銀行受國家的控制程度要高出許多。在同一期的《經濟學家》周刊中,以國有銀行資產占整個銀行資產的比率來反映的這一程度,中國的這一比率接近100%。印度為70%,臺灣省為接近60%。俄羅斯為25%左右,韓國為18%左右。
由此可見,我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系統性風險。目前這是一種可能的風險,但是一俟條件成熟,就會轉化為現實中的金融風險。
乍一看起來,東南亞金融危機似乎與平民百姓無關,仔細一想其實大謬不然。難道通貨膨脹、銀行倒閉跟咱們老百姓一點關系都沒有?
我們太習慣于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包攬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以致我們對金融市場中廣泛存在的風險麻木不仁。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如1988年1993年經濟增長過快,物價上漲過猛的情況,這也是市場金融風險的一種。
但我們的銀行從來沒有因為經營者管理不善,出現不能支付居民存款的現象。近幾年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也曾有過幾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因經營管理不善而倒閉,但我們出于穩定社會秩序的考慮,沒有抓住機會向儲戶們宣傳因銀行支付出現問題而出現的金融風險。因此我們對這一類的金融風險沒有親身感受。
其實,我們一直在市場中邁進,銀行支付不濟而導致銀行擠兌風潮的風險會用它特有手段讓我們付出代價。我國臺灣省近幾年不是也曾出現銀行擠兌風波嗎?日本前幾年出現的銀行倒閉一直都在困擾著日本經濟的順利復蘇。去年日本市民不是為反對日本政府用財政收入來墊支住宅金融的巨額虧損嗎?
銀行也是企業,它亦存在著因支付困難和經營不善而倒閉的必然性。只是我國的金融才剛剛邁向市場化,銀行的經營水平、資產質量等一系列問題還沒有完全暴露。但這不是我們松懈對金融風險警惕的理由。只要風險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對它的警惕。
東南亞金融危機不但給國際金融市場及其金融當局提了個醒,也給我國廣大的老百姓們提了個醒。在當今老百姓擁有越來越多的、種類繁多的金融資產的時候,他們特別需要培養自己的風險意識,提高自己的金融風險的預防能力和承擔能力。
中國的股民們已經多次領教了股市的風云變化,他們對股市的風險有了切身感受。但是中國的老百姓們對銀行會倒閉的金融風險則沒有親身經歷。因此今天叫狼來了,會沒有人相信。若是當真狼來了呢,我們只有亡羊補牢了。
要實行靈活的匯率政策
在這次東南亞貨幣危機中,以泰國為首,包括其他東南亞各國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韓國等國,因貨幣紛紛不支,目前,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都已宣布擴大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浮動范圍,或相繼與美元脫鉤,傾刻間,東南亞的美元區支離破碎。在與美元掛鉤采取釘住“通貨藍”的東亞國家中,除了香港外,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新加坡結果無一幸免地遭到了失敗,付出了慘痛的高昂代價。
八十年代,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東南亞各國都將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并將其固定在一定水平上,而不是根據市場供求變化來進行調整。1995年,美日簽定加強美元協議后,各國也未能及時調整匯率政策,結果逐步造成本國貨幣嚴重升值,最后成為投機商的攻擊目標。
本來,不論哪個國家采用釘住特定“通貨籃”匯率制度在實踐中皆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一、聯系匯率制度不能充分反映本國經濟運行規律,因為本國的經濟發展幾乎不可能長期與被盯住貨幣國的經濟發展相同步、相一致。因此,在經濟發展不同步、不一致的前提下,又竭力維持聯系匯率,就必然要付出高昂的金融成本,當本國經濟發展良好,國際競爭力強時,則撐住聯系匯率不覺太費勁,若情況相反,則大家都看到了,這次東南亞金融風暴就是活生生的實例反映。二、由于聯系匯率制度是單一與特定貨幣掛鉤,為穩定匯率就必然犧牲本國貨幣利率的獨立性,自己剝奪了對本國貨幣政策的控制權,一旦被釘住貨幣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調整利率,則本國貨幣被動地追隨他國利率有時則可能是效果恰恰是相反的,即他國是刺激經濟發展,本國卻抑制經濟發展。這方面例子有很多,舉不勝舉。比如,1994年以來美國為抑制通脹,振興經濟,多次提高利率,聽任美元貶值,香港港元利率被迫隨之提高,從而對香港的工業、地產、貿易、金融的發展皆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可以斷定,長期采用釘住特定“通貨藍”匯率制度是完全不可取的,尤其是本國經濟發展不發達,國際競爭力不強,金融體系不完善的國家更是不能采取釘住特定“通貨藍”匯率制度,否則,無疑是慢性自殺,為金融投機分子創造出良好的幾乎無風險的投機機會,其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事實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采取管理浮動匯率的國家由1990年的23國增至1997年的48國;采取獨立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亦由1990年25國增至1997年的51國。這充分顯示外匯市場進一步自由化,由市場力量決定匯率,已是沛然莫之能御的趨勢。所以作為新興工業國來說,應當不斷調整匯率政策,使之適應市場供求的變化。
外資是面雙刃劍
無論哪個國家,外資從來都是被看作是發展本國經濟的動力,都是大愛歡迎的。事實上,絕大部分情況也確實是這樣。因此,人們普遍產生了這么一個思維定式:外資多多益善。然而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金融危機卻是由于外資的投機活動興風作浪造成的。即外資是面雙刃劍,吸引進來了,搞不好會自傷身體,弄得遍體鱗傷。
在這次東南亞風暴發生后的蔓延過程中,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官員紛紛指責美國金融專家索羅斯的金融投機活動在東南亞貨幣、證券市場興風作浪,是造成東南亞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的確,以金融投機作為職業的索羅斯今年瞄準了東南亞貨幣、證券市場。今年1—8月份,僅他屬下的量子基金就動用數十億美元資金,在東南亞貨幣、證券市場獲利20多億美元,投機十分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東南亞各國的金融自由化進程超前,在快速引進外資的時候,未能配合以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用好、監管好、調控好。
近幾年來,東南亞國家外資的流入趨于失控狀態。目前泰國的外債已達900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40%,其他國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分別為54%、47%、39%。尤其嚴重的是流入東南亞各國的外資有將近25%屬于短期貸款,這些資金出于逐利的本性,隨時都會搖身一變成為投機資金成為”始亂終棄“的過客。
建立在投機泡沫和大規模外資進入基礎上的經濟增長,一旦投資的領域未能產生預期收益甚至虧損時,外資尤其是投機性質的短期外資就會以它們當初蜂擁而來的激情,迅速而毫不猶豫地拋棄這個國家和它的貨幣,將其經濟肌體砍得鮮血淋漓。
這次東南亞金融風暴給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造成的傷害僅是貨幣、證券市場這一塊就已是觸目驚心:從今年初迄今,投資人在泰國貨幣、證券市場的損失已過54%;菲律賓居次為46%、馬來西亞45%、印度尼西亞41%、新加坡25%。
外資本身還是個好東西,用不好、管不好、調控不好也會傷人。東南亞這次金融風暴帶給東南亞各國的教訓是慘痛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政府干預往往事與愿違
這次東南亞金融風暴發生后,東南亞許多國家政府紛紛采用緊縮銀根,提高利率。像印度尼西亞,當印尼盾兌美元的比率跌破3000的水平以后,為了縮緊資金的流動,其中央銀行的利率已經上揚了2倍。更有甚者,比如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甚至直接干預市場:馬來西亞一度采取措施宣布限制投資人賣空一百種重要的股票,印度尼西亞也步馬來西亞的后塵,宣布了類似馬亞西亞的做法,限制外國人外匯交易。這些國家直接干預市場的目的無外乎是遏制市場下滑,穩定投資人的信心。效果如何呢?
馬來西亞宣布了新的限制后,令投資人無法按完全自己的意愿自由買賣,投資人信心大失,資金大規模移出,宣布實施新限制的當日,吉隆坡股市應聲而落,并帶動整個東南亞地區股市下挫,而且隨后連跌數日。無奈之下,馬來西亞政府又只好朝令夕改,宣布取消限制。然而投資人信心已受重創,而且政府如此朝令夕改更令投資人疑慮重重,望而卻步,可以說是對馬來西亞政府干預市場的莫大嘲諷。
印度尼西亞情況類似,該國政府宣布的新限制,提高了投資人取得印尼盾的難度。當日,匯市開市印尼盾對美元的匯率先止跌回升,但很快的又再下挫,顯示出以限制市場運作的這種短期做法根本無效,往往是事與愿違。港特區政府。香港采取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港元匯率相當堅挺。盡管香港股市八月底至九月初一度暴跌,急劇振蕩,但香港特區政府仍堅持積極不干預政策,反而令投資人感到買賣自由,資金流動性好,從而對投資人產生吸引力。輿論普遍認為資金不會從香港大量流出。這難道不能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嗎?
不斷調整產業結構
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近十幾年來實行吸引外資發展經濟的道路,加快了國內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大量吸引外資的同時,忽視了調整國內經濟結構,以引導外資進入國家需要發展的領域中去。例如,泰國在吸引外資時,忽視了外資的結構,外債余額中80%是短期外債,而且占GDP的比重1995年為39.8%,1996年為38.3%。外債占GDP的比重過大削弱了國民經濟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短期外債比重大增加了國家財政支出負擔。此外,泰國沒能有效地引導外資向基礎工業和加工業方向投資,近80%的外資投資在房地產和證券市場。這樣的外資投資結構無疑會引發國民經濟的泡沫成分,虛假繁榮掩蓋了經濟結構失衡。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泰國有近一半的房地產空置。大量的資金無法如期收回,特別是銀行以外國資金向房地產投資,更是無法如期償還到期的外債。應當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東南亞國家都以促進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龍頭,然而,近兩年其輕工業產品,如服裝、電子和電訊產品,受到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激烈競爭,重工業產品則受到來自韓國和前蘇聯國家的挑戰,結果該地區出口的衰退和進口勢頭強勁,導致貿易赤字劇增,經常項目赤字擴大以及外匯儲備減少等,從而加大了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對此,今后東南亞各國應將其工業結構從勞力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轉變,以便加強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出口的發展。
控制外國短期貸款的比例
必須適當控制外國短期貸款的比例,東南亞國家有四分之一的外國貸款屬于短期貸款,并以此支付進口。短期貸款的明顯缺陷是償還期短,在金融系統運轉不靈時極易引發金融市場動蕩。菲律賓大部分外資集中在證券市場等利潤高但風險大的行業,這種投資一旦回報率不高,就會被撤走,從而引發金融市場動蕩。
人民幣應調低利率水平
人民幣自1994年1月并軌后,曾在1995年5月17日創下8.2802的最高位。由于目前人民幣利率高于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使得國際套利資本有利可圖,中國應控制這些資金流入,防止形成金融危機。
人民幣值趨于堅挺,加之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使得套利資本有利可圖,這將首先使中國外匯儲備增加動蕩的成分。另外,政府將因有些單位將非法私借的外債混入經常帳戶,而無法統計外債規模,外匯大量地兌換人民幣,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中國嚴格控制短期外資流入,防止其在股票、期貨、債券、房地產等市場制造金融“泡沫”;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債務管理,杜絕在外資企業對外借債沒有納入國家外債規模的情況下,出現假合資、真融資的機會。
中國應適當調低利率水平,目前中國短期存貸款利率平均水平在年利率7至8厘,內債年利率平均水平為12厘左右,而國際市場存貸款年平均利率約為六厘,而國債年利率到6厘,中國的息率水平對國際短期投資資本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此外,還應加強結售匯管理,在結匯環節上,內外資企業結構應有憑證辦理,防止資本項目混入經常項目兌付,套匯逃匯。國際套利資本是利用匯率、利率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的變動預期進行套利,墨西哥金融危機與東南亞金融動蕩就是證明。
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檔次
在這次危機中,受影響最深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四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大量利用外資的同時,沒有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本國的產業停滯在低水平上重復。本國工業的低水平重復削弱了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泰國的經常項目逆差從1994年就已經開始了,1995年逆差是141.09億美元,1996年達180.13億美元,占GDP的比重分別為8.8%和9.7%。馬來西亞的經常項目逆差1995年為66.31億美元,1996年81.08億美元。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在1995年和1996年也出現經常項目逆差。其實東南亞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1994普遍出現經常項目逆差得到全面證實。
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導致經常項目逆差,本應讓本國貨幣相應貶值以提高商品的出口競爭力,但泰國沒有這樣做,有的國家這樣做了但不徹底,沒有起到促進商口出口的目的,也沒有削減經常項目赤字。
為了維持高估的本國貨幣,泰國和菲律賓不斷地收購本國貨幣,拋售外匯,反而使本國銀根緊縮,利率上升,打擊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國內的高利率也吸引了一些外國短期資金流入國內。這些短期國外資本極易受國際和本國的金融形勢的影響,一有吹草動,便會對本國金融市場產生沖擊。
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投機
金融監管主要是監管銀行的管理制度和資金的運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監管體系存在著嚴重漏洞。新興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資本都不同程度地開放本國的金融市場。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金融創新工具無疑會對新興市場有巨大的吸引力。衍生金融工具,即使是發達國家的成熟金融市場也有嚴格的監管要求,但不少新興金融市場也在廣泛使用。
離岸金融業務也是需要較成熟的監管經驗,亞非拉的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或正在試圖開展這方面的業務。發展中國家的離岸金融市場正在利用國家政府的遲緩的監管制度,進行金融投機活動。
對新興金融市場而言,至少下列四個方面的潛在風險需要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管理當局加強金融監管:1、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不穩定的宏觀經濟形勢;2、向本銀行的職員、股東、董監事及政府官員提供的有關聯貸款;3、銀行與政府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
過去十年,伴隨經濟的快速增長,東南亞國家一些銀行擅自放松向房地產業貸款的標準,結果導致大量資金因房地產過剩變成呆賬,從而使投機商有機可乘。目前,泰國和菲律賓都已規定房地產貸款不能超過銀行總業務量的20%,貸款數額不能超過項目所需資金總額的60%。所以必須限制向回報率較差或容易造成呆賬的行業提供貸款,并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
暴發這次泰國金融危機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國際貨幣投機商的推波助瀾。國際貨幣大炒家喬治·索羅斯,他在1992年就曾成功地狙擊英鎊和意大利里拉,從而迫使英鎊和里拉當時退出歐洲貨幣機制。他于今年3月份就開始狙擊泰國銖,他又一次冒險成功了。喬治·索羅斯的冒險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他本身有足夠的資金來狙擊泰銖,而是因為他能夠對世界金融市場的龐大游資起呼風喚雨的作用。因為新興金融市場國家不但要特別注重金融監管的建設而且要密切關注金融市場的投機商對本國貨幣的投機交易。香港金融市場在這次危機中也曾經兩次受金融投機商的狙擊,但香港金融管理局及時關注外匯市場的投機活動,因而沒使投機商的企圖得逞。國際金融投機商對貨幣的炒作為各國和國際金融組織的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
建立多層次的完善的金融市場
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
國家通過貨幣市場的利率工具調控經濟生活的貨幣供給量,從而達到平衡全社會的供給與需求關系。不適當的貨幣政策會導致經濟過熱或者經濟蕭條。這都不利于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在1994年以后連續三年泰國發生經常項目逆差時,政府沒有采取適當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本國經濟發展,貶值本國貨幣,增加產品出口。政府反而提高利率,以達到吸引外資流入國內,平衡國際收支逆差。提高利率固然能吸引大量短期外資,暫時平衡外貿逆差,但是卻緊縮了銀根,增加了國內企業的債務負擔,抑制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從長遠來看,提高利率的政策是一個極其錯誤的貨幣政策。可以說,這是泰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
一個國家的利率水平合理與否要視該國的具體經濟情況而定。經濟過熱與否,消費水平是否過高,國有企業的負債能力,國際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等都要綜合考慮。就我國當前的利率水平而言,中央銀行認為是合理的,他們認為在剔除通貨膨脹率之后,我國實際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為4%,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相當。另外這一水平的利率已沒有空間再行降息的必要。因為這不符合我國實行適當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的總目標。目前的利率水平也不會太低,不存在提高利率水平的壓力。在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提高利率水平會使大部分國有企業和中小型私營企業面臨利息負擔過重和資金短缺的困境。
泰國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即各國金融市場已經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率水平都會引起國際游資的反應,尤其是金融基礎薄弱的國家更是國際投機商熱衷獵取的目標。這一點在1992年的英鎊危機和現在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及我國香港的外匯市場波動就被證明了。
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是貨幣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范運作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是我國貨幣市場建設的目標之一。沒有全國統一的規范的銀行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不可能形成我國的基礎利率水平,資金就不能在全國流通,就會形成各自割據的資金中心,不利于資金配置。規范性是要求打擊各種違法的資金拆借市場。黑市資金市場在我國利率水平嚴重扭曲的情況下,曾經猖狂一時,嚴重擾亂了金融秩序,加大了金融風險。規范性目的就是為了根除違法資金拆借。
資本市場是籌資人獲得長期資金的主要市場,獲得長期資金有兩種主要方式即發行股票和發行債券,所以資本市場在我國主要有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債券市場主要是國債市場,無論從發行規模還是交易量來看,企業債券市場還是一個開始。我國也是才從今年5月份制定規范企業發行可轉換債券的法律文件。這個文件是適應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直接融資的迫切需要而制定的。
我國的國債市場遠比企業債券市場要大得多。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1996年國家財政預算草案”,1996年計劃發行國債195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8.42%,占同年財政收入與支出的46.69%和40.7%。從1990年到1996年我國國債的發行增長速度均高于同期財政收入與支出。
盡管財政對國債的依存度在日益提高,但是我國國債余額占GNP的比重卻很低,1995年低這一比重為5.9%,1996年度國債發行額占7月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比率也僅為5.41%,也就是說財政的債務負擔與國民經濟的應債能力不相稱。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重建財政工作,提高國家財政汲取國民收入能力的迫切性。
1995年國債發行第一次引用帶有招標拍賣形式的市場發行機制,國債招標發行機制是一種市場機制。這種市場機制的運用有利于金融資產利率的形成。金融資產利率的市場形成機制無疑會推動我國利率的市場化形成機制。國債收益率的形成對我國基準利率的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社會資金的供求關系與國家貨幣政策的協調的共同點就是市場。因此國債收益率的市場形成機制有利于我國貨幣市場的形成,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
目前國債市場交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二級市場交易中存在的大量的債券回購交易積欠問題。國債賣空存在的這些問題已成為困擾金融市場的重大問題。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國債市場交易問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于1996年成立了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負責主持營運全國國債托管結算系統。1997年6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通知,要求停止所有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和各證券交易中心的證券回購及現券交易。此后國家規定所有的國債回購業務和現券交易都交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管理。這是規范我國國債市場的關鍵措施。
我國資本市場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股票市場。我國股票市場已經發展壯大起來了。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長,投資人數穩定上升,上市股票市價總值不斷擴大,滬深兩市的成交量激劇增長。去年底和今年4、5月份股市的大幅攀升,說明股市的交投十分活躍。畢竟我國股市是一個年輕的市場,證券交易的監管不完善,理性投資者不夠成熟。因而從一開始中國股市就呈現出年輕股市場的風險性質。
因此改進交易制度和完善基礎設施成為證券市場建設的一項不可松懈的任務。今年5月份國家將股票交易印花稅從3‰上調到5‰,對抑制股市投機起了一定作用。今年3月上海證券市場推出新的指定交易制度,投資者在與自己選定的一家證券經營機構訂立指定交易協議后,可以指定該機構為自己買賣證券的唯一交易人,指定證券經營機構為投資者提供委托、交易、結算、查詢及其他市場服務。投資者選擇指定交易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自己的股票帳戶被盜用。4月份,上海證券交易所又推出完善查詢制度和中央存管制度等六項措施,進一步步強了上海證券托管清算體系的服務功能。
深圳證券交易所從5月份起,實行股份集中管理與清算制度正式運轉,使深圳市場自1995年8月以來推出的改進證券登記結算制度的一系列相關措施全部按期實施。深圳市場對股份登記結算制度進行的改革,主要是在原有的“兩級托管”基礎上對股份實行集中管理。與上海的中央登記清算制度不同,深圳登記結算公司為證券商提供二級托管服務,證券商為投資者提供一級托管服務。
除此之外,滬深兩市證券交易市場的技術設施不斷有改善,信息統計和信息制度更加客觀規范,實時監督系統初步建立起來,監管水平有所提高。兩家證券交易所先后建立了獨立的市場監查部門,開發電子化的證券交易實時監控系統。電子實時監控系統利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對證券交易實時監控,及時發現證券交易過程中的異常情況。實時交易系統為跟蹤、分析和調查違規交易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我國證券交易要繼續在上述各方面做出努力。特別是在市場監管方面更是不可手軟,一經發現市場違規行為堅決查處,決不姑息方能規范市場交易。
多層次多結構的金融市場體系是現代經濟的必須。國家的貨幣政策、產業政策以及金融政策都要通過對金融市場的調控來實現。由于各金融市場的功能、運作方式、對各貨幣政策的各種工具的吸收能力和程度不同,國家金融當局需要多層次多結構的金融市場來市場供求關系。
正是由于多種金融市場的存在,經濟生活中的金融風險才能夠有效地分散。不把雞蛋放在一個藍子里是防范風險的最好方法。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正是基于要把雞蛋分散地放在不同的幾個藍子里的想法。現代金融生活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合理的宏觀經濟結構是控制金融風險的基礎
泰國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宏觀經濟結構失衡。在大力推動國內企業吸引外資的時候,泰國政府忽視了保證吸引外資的質量和外資的結構問題。泰國與東盟其他國家一樣,經濟的高速發展要求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先行一步。但是因為國內資金太缺乏,國家管理層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不夠成熟,這些基本問題在與經濟發展嚴重不適應之前,沒有引起泰國政府的重視。1996年—1997年泰國政府為了解決這些非解決不可的問題,正計劃從周邊國家和我國云南省進口能源。1996年6月末泰國總理班漢訪問老撾柬埔寨時簽訂了進口水利水電的備忘錄。該備忘錄計劃至2006年將分別從上述兩國進口300萬千瓦和40萬千瓦的電力。
除基礎工業的建設與本國經濟發展不相適應之外,泰國及東盟其他國家的宏觀經濟結構還存在如下嚴重失衡:房地產和股市等泡沫經濟成份過熱,勞動密集型工業占整個產業的比重太大,且低技術水平的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由于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旺盛,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嚴重困擾經濟發展和金融形勢穩定。
泰國從1994年就出現了經常項目的貿易赤字,以后幾年沒有改善,1995年泰國經常項目逆差為141.09億美元,1996年為180.13億美元,分別占同年GDP的9.7%和8.8%。一般來說,正常的比例是5—6%,超過8%則是處于危險線上。泰國連續兩年超過8%的警戒線。與此同時,泰國尚有大量短期外債,不但有沉重的利息支出負擔,而且面臨著償還外債的責任。因此泰國的金融形勢在危機爆發前是相當嚴峻的。
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是導致泰國經常項目赤字的主要因素。1994年以前,泰國出口的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為泰國贏得大量外匯。1994年以后,泰國周邊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迅速崛起,對泰國的產品在市場構成了威脅,奪去了大部分市場份額。面對這一形勢,沒有引起泰國產業界的重視,沒有因此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
泰國在吸引外資方面也出現嚴重失誤。為了加快本國經濟的發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泰國需要外資來彌補國內資金的不足。國際金融市場與外國政府的資金能夠滿足泰國加快國內經濟的發展。泰國十幾年來大力引進外資金,外債負擔大大增加。1995年泰國外債余額為659.1億美元,1996年為700.74億美元,而這兩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41242億泰銖和46334億泰銖,分別按同年的匯率計算,外債分別占同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39.8%和38.3%,而且近80%的外債是短期的。外商直接投資的80%投向了房地產和證券等泡沫產業中,這些泡沫產業為泰國的經濟帶來了虛假的經濟繁榮。利用外資的政策失誤為泰國金融危機埋下了深層次的結構矛盾。這一矛盾在泰國的連續三年的外貿赤字特別是經常項目的赤字的打擊下,終于無法被掩蓋了。
加強金融風險管理
我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密切聯系,向我們提出了金融風險管理的新課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也面臨著吸引外資為本國經濟服務的任務。據世界銀行今年的報告統計,我國已連續二年是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資大國,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大利用外資大國。我國也是1996年世界銀行的最大貸款國。截止去年底,我國共向世界銀行貸款280億美元,用于184個工程項目。
與些同時,外國的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等已在我國開展了業務。我國金融當局已在上海浦東允許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我國國有商業獨資銀行也開展了離岸金融業務,一些金融機構利用香港、經濟特區及上海浦東的政策優勢與外國銀行同行建立了密切的業務關系。我國的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增加了國際金融市場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聯系。
因此,我國金融市場已不再是1979年以前的與世隔絕的孤立的金融市場。國際金融與我國金融市場聯系已達到一天也不能中斷的程度。香港回歸祖國后,她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繼續得到加強和發展。香港與祖國大陸的經濟貿易金融聯系也是一個國家之內兩個相對獨立的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綜上所述,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將前所未有地增加,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我們缺乏了解的全新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銀行以及管理人員對這一全新的領域的風險估計不夠,缺乏必要的運作經險和制度準備。這就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風險。
盡管我國有前所未有的外匯儲備,高速持續增長的經濟,但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一系列貨幣危機再次我國的金融界同行發出了警告:金融風險時刻不能忘記。
銀行與企業的關系:提高銀行資產質量的關鍵
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占我國整個銀行資產的90%左右,而其中的大部分資產又是投向國有企業。我國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為近80%,而對銀行的負債對占其中的70%以上。因此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幾乎全系于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扶持。
改革開放以后,各種所有制形式的經濟蓬勃發展,個體所有制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及各種所有制的混合體—股份制經濟等與國有經濟形成了并駕齊驅的新形勢。由于歷史的和體制上的等各種因素,國有企業不但承擔了經濟改革的大部分成本,而且在轉變經營機制上也沒有取得重大突破。這導致了相當部分國有企業的效益滑坡,經營生產難于為繼。這部分國有企業與國有獨資銀行之間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構成了銀行企業之間的主要關系。
相當部分國有企業產權關系不清晰,責權不明確,政企不分開,管理不科學,不但影響了國有資產的增值,而且每年還有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更加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管理體制上的虛置和疏漏,國有企業的資產正在被經營者和管理者大量地鯨吞。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國有企業的改革難度。
因為國有企業經營不理想,銀行的資產質量就大打折扣。據保守估計,在銀行對企業的70%的總債權當中,其中至少有10%—15%的壞帳。如果計算愈期貨款,這一數字不要擴大。在銀行的整體資產中,如果不良資產過多將會嚴重影響銀行的信用,增加銀行的經營風營。泰國金融危機之所以爆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銀行對房地產的投資比重過大。至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有近一半的寫字樓和商品房閑置賣不出去。失敗的房地產投機是導致這次泰國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線。
我國在經濟過熱時,也曾出現過房地產過熱,股市過熱等泡沫成分。這已引起我國金融管理當局的高度重視,在今后的經濟生活中應汲取教訓。
- 上一篇:東南亞金融體制論文
- 下一篇:國土局學習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