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0:11: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域特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域特色民宿藝術設計簡析
1民宿的概念
中文“民宿”一詞來源于日語的“みんしゅく(Min-shuku)”,是日語假名的漢字譯寫,從其字面含義理解,民宿即民間可用于住宿的場所。各個國家或地區都存在“民宿”一樣功能的旅居建筑,但形成和對其的定義各不相同、所提供的功能服務也有所差別。當前,我國官方定義對民宿的限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對建筑層數的要求,不得超過4層;第二是對內部經營面積的限制,規定不超過800m2;第三是對經營性質的限定,僅限于用于住宿。
2我國民宿興起的背景與現狀
2.1民宿興起背景。2.1.1經濟背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方式從“需求側”逐漸轉變為“供給側”,消費大眾對于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發生變化。傳統旅游一般由旅行社組織,按固定線路進行參觀游覽。該模式較少考慮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缺乏靈活性,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此類單一經營模式與消費者不斷增長的多元化需求產生了矛盾。尤其是自助游、自駕游等新出游方式的興起,充分說明了公眾在旅游方式與體驗上具有新的訴求,這些訴求需要新的旅游設施出現,以滿足公眾新的需求。2.1.2社會與文化背景。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各地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回歸鄉土”的熱情將人們的視角轉向鄉村,轉向傳統文化,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尋滋潤心靈的土壤。而同質化的城市風貌進一步促使人們逃離喧囂的城市牢籠,想要回歸自然、回歸鄉土。地域文化原真性、特有性優勢導致了人們旅居方式的轉型。從以往的觀光型轉向深度體驗型,從走馬觀花式的游覽逐漸變為對地方特質文化的深度體驗,對于旅游住宿服務的需求也趨于個性化和高品質化。2.1.3生態背景。工業化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破壞,人們在發展的同時也開始思考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西方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經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社會發展后,紛紛轉為高端裝備制造、創意產業、服務業為主體的多元化、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將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本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以提供服務和關鍵技術支持為主要經濟來源。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各行業必須緊跟國家政策,進行積極的轉型,加大對文化的發掘和保護,走生態型發展的道路。2.2民宿發展現狀。民宿在我國多地起源較早,大都由“農家樂”型餐廳發展而來,后來在浙江、廣東等南方省份,很多旅店經營者將民宿的概念從其他國家引進并開始經營。2015年以后,隨著自駕游、自由行的旅游方式變得普及,加之外來文化的輸入,這些民宿依靠地域自然資源或文化資源發展起來,形成了專門的民宿產業,激活了各地旅游市場,也保護了地域文化,使得民宿業在全國不斷興盛起來。
3民宿的設計理念與原則
3.1設計理念。民宿的第一個設計理念在于增加“地方認同感”。環境心理學認為,人與環境之間存在一種關系。人們長期生活或工作在一個地方,與這個地方的人和物發生各種關系,便會相互影響,甚至能賦予對方某種意義。因此,從“地方認同”理論來看,一個陌生的地方能吸引未來人口居住的根本在于建立“地方認同”。基于該理念,無論是設計還是經營方面,都應該將民宿打造成一個能充分聚集地域優勢文化的展示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對當地文化的保留度和還原度越高越好。這就是民宿設計的根本理念,即不斷強化“地方認同感”,讓地域價值提升民宿本身價值。民宿設計的另外一個理念是注重敘事性的表達。當建筑形式包含了內在的敘事要素時,它才成為更具有表現力的建筑。當前,民宿的形式已經發展得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游客也希望通過以敘事性的方式,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地域民俗。此外,民宿的空間布局也可以參考敘事性的陳述結構,將建筑劃分為“起因、經過、高潮、結局”。通過敘事性的表達賦予它生命力的象征,甚至可以視它為時間的載體,和那些古老的建筑一起,經過時間的沉淀和精神價值的提高,成為有故事和情感的民宿建筑,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3.2設計原則。3.2.1遵守國家及地方法律法規。無論該民宿是新建建筑還是由原有建筑改建而成,在設計過程中,除遵循已經頒布的建筑類相關規定外,個人設計師或設計機構還需參照國家旅游局2017年的LB/T063—2017旅游經營者處理投訴規范、《文化主題旅游飯店基本要求與評價》(2017)、《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2019)、LB/T066—2017精品旅游飯店等行業標準,依法依規開展設計執業行為。3.2.2可持續發展原則??沙掷m發展的內涵比較寬泛。民宿設計需要注重生態的可持續與經濟的可持續。當前國家大力提倡的“綠水青山”理念就是對生態可持續的最好詮釋,其核心要義就在于夯實了民宿賴以依靠的生存環境。因為游客看重的不僅包括風土人情,更看重其回歸自然,盡享原生態的空間環境。3.2.3彰顯地域文化與鄉土特色。民宿的定位必須展現地域文化和鄉土特色為主題。從民宿的設計風格、民宿室內設計到鄉村土特產的宣傳與售賣,再到村落中其他休閑娛樂場所和文化民俗展示廳,都要從村落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社會景觀出發,對村落的歷史、文化、習俗、地域風情、典故、傳說等要進行深入探究。3.2.4遵守當地風俗習慣風俗習慣具有地域性,是不同地域在很長一段時間發展形成的社會共同準則。這里說的風俗習慣包括宗教中的宗教習慣、作息習慣、飲食習慣。民宿不是孤立的建筑外殼,必須依附于具體社會環境,不同的風俗習慣也會增強民宿的獨特性,帶給旅居者不一樣的社會文化體驗。
校園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探索
摘要:高職校園文化是高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特色地域文化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素材,為高職校園文化的優質發展創造條件。高職校園文化的優質發展同時也會豐富和提升特色地域文化,二者相得益彰。
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特色地域文化融合發展
江陰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蘇南小城。今天的江陰民營經濟發達,有著中國制造第一縣的美譽。歷史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的結合使這座城市具有獨特氣質,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是這座城市的唯一一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若能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融入江陰地域文化,對打造優質校園文化,提升特色地域文化內涵都將大有裨益。
一、高職校園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一)打造高職校園文化人文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核心追求,也是學生素養中的基本要求。江陰歷史悠久,有著7000年人類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文字記載史,是江蘇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境內的高城墩文化遺址、佘城遺址的發現,印證了江陰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開發江陰的人文始祖春秋季子明禮義、講誠信的品德被廣為傳頌,當地百姓為懷念他,在他的墓旁建了季子祠,至今仍被人瞻仰。明代千古奇人徐霞客拋棄名利,不畏艱險,遍覽祖國山川,對地理地質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實踐精神、科學精神。江陰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陰軍事文化遺存豐富,黃山炮臺舊址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見證了一個個愛國主義的悲壯時刻。江陰被稱作“忠義之幫”源于江陰人民抗清守城81天,遭到清軍屠城,最后全城僅存大小53人的悲壯故事,這也是江陰人“民性剛”的體現。江陰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薈萃,才俊輩出。近代文化名人“劉氏三杰”對中國文學和民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江陰民間文藝形式多樣,民樂演奏、舞獅舞龍、錫劇、評彈在百姓中廣為流傳,人才輩出。這一系列的文化遺存所包含的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又反映著江陰獨有的城市人文精神,它和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要培育的人文精神高度契合,并且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利于學生內化與心,進而外化與行。(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即是為地方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促進一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做貢獻。江陰民營經濟發達,截止2017年有47家上市公司,有9家企業成為中國企業500強,在資本市場形成了“江陰板塊”,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據統計我院畢業生近90%初始就業地都選擇在江陰,近60%最終在江陰落戶安家。畢業生能否在江陰順利就業、創業、守業,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必須要能適應、認同地方的文化。江陰人素以“南人北相”“吳風燕骨”為自豪,即指江陰人兼蓄南北文化精華,養成了既有南方人的委婉細膩、又有北方人的豪放爽直的剛柔并濟性格。江陰民營企業大多由最初的鄉鎮企業發展而來,期間經歷了多次發展的瓶頸和重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里多具有自強不息,堅忍不拔;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積極進取,永不滿足的品質。這些地方企業文化特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有所體現,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這樣有利于學生順利就業、創業,進而帶動一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三)提升特色地域文化的需要。高職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而開展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院校,是地域文化的一張名片。高職院校在地方有較強的人才優勢,能為特色地域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掌握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和需要量身定制人才培養目標,進而提升企業文化水平。如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結合江陰地方經濟特點提出了“現代班組長”的培養目標,“現代班組長”文化充實提升了江陰企業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參與特色地域文化建設,對提高特色地域文化的影響力,提升城市軟實力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近年來,學院積極參與了形式多樣的具有江陰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成績突出。如體育部教師成立舞龍舞獅訓練隊,在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中取得第三名的驕人成績,讓江陰傳統的舞龍舞獅民間文化形式得到了傳揚。管理系旅游專業與江陰市徐霞客研究會合作,結合專業積極開展徐霞客研究,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提升了對徐霞客研究的水平。江陰地域特色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的積極參與下,豐富了內涵,提高了水平。
二、高職校園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途徑
民間雕塑地域特色論文
論文關鍵詞:民間雕塑地域特征
論文摘要:西南民間雕塑是西南早期原始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它同普通民眾的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同當地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對本土民間雕塑的研究對當代雕塑的創作具有積極的意義。
藝術活動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活動。藝術作品的產生和發展同它所處的文化土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國西南地區是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西南民間雕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舊石器時代,盡管石器的制作只是為了獲得生產工具,石器的加工也極粗略,但石器的基本形態及對石頭的打磨加工無疑已具備雕塑的因素。新石器時代,銅器的產生標志著雕塑藝術的誕生。隨著青銅藝術逐步發展,雕塑藝術日趨成熟。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青銅人像作品,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形式手法都明顯有別于中原地區。20世紀50年代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西漢青銅制品,造型生動、風格獨特,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這些作品足以證明在兩千多年以前,西南地區的雕塑藝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由于地域偏僻、交通閉塞,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西南地區的文化始終保持自己早期的固有面貌,其民間雕塑也因此而保留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在西南民間雕塑藝術中,由于各種自然環境和各民族不同人文習俗的影響。西南各地的民間雕塑風格也有很大差異:云貴高原中部,氣候溫暖,民情敦厚,民間雕塑多單純而質樸;而在貴州的崇山峻嶺中,民間雕塑多神秘而獰厲。漢族的作品,風格多繁復,有明顯的明清晚期世俗化傾向;少數民族的作品則更具自己原始粗獷的風貌。
“如果藝術作品再現的事實沒有隱含著某種觀念,我們就不能把它稱為象征性的藝術?!蔽幕返难芯勘砻?,所有的原始民族,當其由蒙昧野蠻向文明進化的途中,都曾經歷一個“巫術文化階段”。原始雕塑同這種巫術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西南地區的一些偏僻鄉村,人類早期社會形態至今仍沒有根本改變,原始文化的殘留形式十分普遍,宗教信仰繁多,神靈崇拜盛行,民間雕塑藝術同這些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相當部分是這些活動的直接產物。
環境藝術設計與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研究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是藝術、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人的融合發展的產物,是人對空間環境形態與內涵不斷總結與升華的結果。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綜合因素的把握與研究,合理地將地域環境、文化特點與藝術構思巧妙地進行融合。優秀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應當建立在綜合地域文化基礎之上,以多層次、多角度的演繹出文化內涵,能夠充分展現地域文化底蘊的藝術作品。本文就以甘肅地域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分析甘肅地域文化特色因素,闡述環境藝術設計應根植于本土環境,更好地詮釋環境藝術設計應當與甘肅地域文化特色融合,促進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示。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地域文化;融合研究
一、環境藝術設計發展需要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
環境藝術設計,是以人為主體,建立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人對美的事物的精神追求進行的藝術化的環境空間創造。它的形式不單一以繪畫、雕塑等藝術方式展現出來,它是通過對環境空間進行圍合及內與外的聯系,進行融合與共生的環境藝術創造。這就要求人們在對環境藝術設計方案進行系統而又整體性的把握,從而找到解決方案問題的方式方法。在人類對環境要求不斷提高的同時,生存與行為方式在空間中與環境的關系越發的密切,在不斷提高生存與行為需求與質量的同時還要充分滿足人們在空間環境中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這就要求環境藝術設計成為了一門綜合性極強的綜合學科系統,涵蓋了自然科學領域與人文社科領域的相關知識系統,以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基礎不斷擴展豐富其內涵。環境藝術設計的從業人員由于行業發展普遍存在綜合業務能力欠缺,環境藝術設計目的不明確,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問題。設計作品整體性不強、功能設計不佳、設計感不強、設計作品文化底蘊表現底下,一味地追求設計作品的形式感,而忽視地域文化特色的影響,造成設計作品千篇一律。因此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項目開發與設計實施應該充分展現出民族化、地域化、個性化。
二、甘肅地域文化特色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特色資源
甘肅傳統文化底蘊豐富,文化資源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環境的因素,甘肅地區具有農耕文化文明、草原文化文明、絲路文化文明、宗教文化文明的聚集地。這里的敦煌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彩陶、青銅器文化遺址影響深遠;絲綢之路文化歷史悠久;黃河文化與伏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的多民族聚居社會環境為甘肅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而又厚重的基礎。甘肅地區特有的磚雕、皮影、剪紙、刺繡、曲藝、“花兒”、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等構成了甘肅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甘肅地域文化特色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因素、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表現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甘肅地域環境文化與藝術資源。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與創新應當把握時代設計的潮流,對甘肅傳統文化和甘肅地域環境藝術進行開發與研究。
地域性文化特色行政中心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地加快,行政中心作為城市名片,設計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際設計中,因盲目追求大規模等因素,很多行政中心建造形式單一,缺乏城市特色。為此,本文以安徽省界首市穎南新區行政中心設計為例,對新時代行政中心的地域性文化特色設計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議,以期為相關學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域文化;行政中心;皖北民居
近年來,各城市不斷加大行政中心的建設力度,力圖展現城市行政風貌,打造城市品牌形象。但很多設計過于追求造型、宏偉等需求,缺少地域文化特色等理念,使得建設成本比較高,普遍存在“華而不實”“千宮一律”的問題。若將地域性文化融入新時代行政中心設計中,可在打造城市特色的同時,使得城市精神得以延續。
1分析地域文化概況
地域文化是一個較為模糊、抽象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域時空下,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系統,包括民俗文化、經濟文化、環境文化、自然文化、社會文化等。隨著時間的發展,文化傳播范圍有效擴散,逐漸占據一定的地域空間,形成能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獨特性的地域色彩。1.1形成原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民族劃分、政治環境等。其中自然環境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每個區域的地理環境不同,形成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多次人口大遷徙,如走西口、闖關東等,推動了文化的遷移。1.2文化表現。根據地域不同的文化內涵,文化表現也有所差異,包括宗教信仰、精神信仰、飲食文化等。建筑特色也因地域不同而各有不同,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民居、嶺南風格、徽派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福建土樓等。
2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新時代行政中心設計要點
美術教育對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利用
摘要: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各地區有著豐富且極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合理挖掘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并將其應用于學校美術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學校創建更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拓展教學內容。該文分析如何開發可被用于美術教育中的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并以此為基礎探討有效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開展美術教育的相關教學措施,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美術教育;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利用;開發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倡導下,近幾年美術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學校、美術教師的關注。美術教師開始積極探尋提升美術教育教學質量的相關舉措。以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為例,其具備時代性、地方性以及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合理選擇與開發可作為教育資源的文化資源并應用于教學,是構建先進、特色化的學校美術教育體系的必經途徑。
一、科學、合理開發地域特色文化資源
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涵蓋地理資源、文化資源兩方面,為源于生活的美術創作提供了創作參考的資源。教師科學、合理地開發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并將其引進學校美術教育課堂,一方面可豐富美術課堂的資源,讓美術創作廣泛涉及地理景觀、人文特色、本地物產以及民俗等方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構建特色化的學校教育體系,突出學校教育的風格。通常來說,可被作為美術教育資源的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涵蓋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地理風土文化資源,如當地特色自然景觀、名勝、市場、田園山水等。第二,傳統民俗文化資源,如建筑古跡、傳統特色工具等。第三,地域藝術文化資源,如當地藝術家所創作的雕像、壁畫等。教師需以美術教材內容與教學側重點為中心,從多種文化資源中選擇出最具有教育價值且與教學內容最為契合的文化資源,并不斷提升個人知識水平、教學水平,更為直觀、靈活地將教材與文化資源進行結合,共同為學校美術教育工作服務。
二、借助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開展美術教育的具體措施
地鐵公共空間設計的地域文化特色探討
摘要:本文通過對地域性公共藝術的概念以及地域性公共藝術在國內外地鐵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針對長春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內容進行歸納和分析,總結出其設計原則,即公眾性和地域性。
關鍵詞:地域性;公共藝術;地域文化;地鐵空間
地域性公共藝術所指的就是在一個特定區域內由公共藝術所體現出來的地域性特征,這一地域性公共藝術存在相對較為明確的地理界限,而這與周邊地域的公共藝術存在極大的區別,具有頗為獨特的特色與特征。從視覺印象以及精神感知兩方面進行觀察,作為特定地域內能夠表現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地域性公共藝術對該區域范圍內所特有的地理景觀進行了極佳的展現,同時對于人類文化對于自然的烙印以及文化的延續都有較強的反映,這從側面展現了人群對于地域的認知感和歸屬感,同時也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心路歷程[1,2]。
1地域性公共藝術在地鐵中的應用
文化是存在地域性的,中國城市的成長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界限的,也可以說中國的城市就是在這種地域文化的滋養下。許多考古發掘都驗證了這樣的結論,中國文化的傳承其實就是由許多個不同部落所組成的,這同樣可以將之稱為“亞文化”,例如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等等,具有不同風情的地域文化史源于人們所生活的特定環境,經過時代的耕種與苦心經營的結果。不同地方的水土養育了不同的人,并促進具有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之間的融合,而這些地域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的文化[3-5]。在最近這些年,為了加快城市交通的建設,國內許多城市進行了地鐵的建設,而隨著文化水平的發展與提高,地鐵建設中對于地域人文方面的建設也逐漸提升,例如業已建成的北京奧運專線,在其設計中蘊含著大量的青花瓷、風箏、中國紅柱子和灰磚等頗具中國特色的中國元素,將這些元素融入到地鐵室內公共藝術裝修設計中;除此,奧林匹克公園站設置在“水立方”游泳館下方,在其站臺頂部就采用了與水立方較為相似的變形水泡設計,這些設計使國外內游客對中國特色民族風情有所領略和感悟。而在香港地鐵的設計中,其中一個站的名字就是“迪士尼”,這個站臺的設計與裝修具有極為鮮明的“迪士尼”風格,這就體現了地鐵站較為鮮明的公共藝術功能,即導視性,或者說是標識性,這樣可以為乘客降低混淆車站的幾率。上海地鐵十號線的許多車站,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站、豫園站以及江灣體育場站都設有大型藝術品專售店,將城市底蘊、文化與藝術通過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展現在城市交通中。而在沈陽地鐵2號線上,在地鐵沿線上根據周邊不同的建筑風格,建設了“一站一景”的站臺裝修風格。這樣的地鐵站設計風格可能在保證功能性的同時,與該地區地域風格藝術特質進行很好的融合,緩解乘客在旅途中的審美疲勞[6-8]。
2長春地鐵中地域性公共藝術建設現狀
地域特色鶴文化傳承與發展構想
摘要:齊齊哈爾市旅游特色資源豐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旅游購物的發展,在擁有優良資源的內核下,由此結合一些當地的文化開發特色文創產品,不僅能提升當地的旅游項目資源層次,更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認識、保護這彌足珍貴的地域傳統文化資源,改變其瀕臨消失的窘境。
關鍵詞:鶴文化;達斡爾族文化;齊齊哈爾
一、引言
齊齊哈爾這座黑土地城市已走過800年的風風雨雨,也積累下來了非常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齊齊哈爾是丹頂鶴的故鄉,因此被評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座城市還有細石器文化遺址———昂昂溪文化遺址,遺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漫長的人類發展使齊齊哈爾具有厚重的文化積淀,北方民族特有的民族性孕育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地處北緯47度的齊齊哈爾冬季氣候非常寒冷,高寒地區的冰雪文化獨具特色,如栩栩如生的冰雕、玲瓏剔透的冰砌、氣勢恢弘的冰雪大世界等等,但齊齊哈爾更具特色的是鶴文化,而今互聯網催生民俗生活不斷創新,使齊齊哈爾的鶴文化發展與時俱進,也加快了繼承和傳播鶴文化的速度。
二、齊齊哈爾傳統鶴文化由來和產生
齊齊哈爾因鶴而揚名中外,也稱“鶴城”。扎龍自然保護區位于齊齊哈爾市東南32公里,是為了保護鶴群專門建立的保護區,每年都會在這舉辦“觀鶴節”,是當地最歡樂的日子,這里是丹頂鶴的“樂園”,也是達幹爾族和滿族的故鄉。在齊齊哈爾觀鶴的最好月份在四、五月份或八、九月份。調查發現:保護區有15公里長,37公里寬(南北長80.6公里,東西寬58.0公里)共21萬公頃,有高等植物468種,魚類46種,鳥類260多種,其中光鶴的種類就有6種,這里還有草場、林地、居民區以眾多的湖泊和沼澤,最深的湖有5米深,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等珍禽及濕地生態系統,優質的生態系統給仙鶴帶來了優越的生活環境,在榆樹崗還有展廳和繁殖場,都可以看到相關的媒體介紹。
二胡藝術地域特色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近些年來,中國二胡藝術的研究在發展,特別是從時間角度研究其發展的脈絡、演奏的技巧及藝術的風格流派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對薄弱,對地域和空間因素往往關注不夠。本文試從時間的歷時性研究轉入空間的共時性研究,就二胡藝術的地域特色作簡略探討,以求從新的角度提出問題,并就此闡述了個人的觀點。
關鍵詞:二胡藝術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此,人的體質和社會生活方式,都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大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辦公室,其地域空間特征的差異都很明顯。人的文化活動和其他活動,也必然與其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一乍看淺俗的論斷,已由地域學及其他相關學科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所謂地域學或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將文化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與發生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聯系起來考慮,而對文化區域的劃分、鑒別、定義和分析,則是進行此類研究的基礎。
我國幅員遼闊,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氣候物產不同,民風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也不同,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習慣將中國的文化形態劃分為南北兩類。這種劃分雖然不可能與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從歷代學者的論述和人們普遍能感受到的社會現象看,這樣的一種劃分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古往今來,中國南北兩地的確存在不少文化差異。從最簡單的角度說,衣,南絲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車;至于“南腔北調”,那就離音樂范疇更近了。通過這些羅列,可說明地域文化的差別,不是僅憑概念就可以詮釋的,它實際上浸潤在具體而細微的生活之中,不僅會日日時時對我們的生活發生影響,更能點點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所以,我們從古今文藝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地鐵建筑設計地域特色論文
摘要:地鐵不僅是現代運輸工具,同時也是城市的風景線,它體現了城市的形象與文化,并帶動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作為都市重要的交通工具,世界各國將其作為展示國家與民族文化的窗口。倡導北京地鐵建筑設計的地域特色,是值得城市規劃者和設計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地鐵建筑地域文化建筑設計
一、地鐵建筑特點解析
建筑的空間屬性與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地鐵及城鐵統稱為大眾捷運系統(MassRapidTransitSystem),它是指:在城市內的主要運輸通道,以專用動力車輛行駛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專用路軌,并提供班次密集、運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適等服務的公共運輸系統。從這一定義出發,可以總結出地鐵空間的六個獨特屬性:
1.都市系統中的交換屬性:根據美國著名都市社會學者科斯特(ManuelCastells1942-)的論點,交通是都市系統中的“交換元素”(exchangeelement),是都市流動模式的一種具體表現。
2.活動過渡的中介屬性:地鐵作為一項交通工具,常常被視為地面起點與地面另一個迄點之間的過渡,是一個空間壓縮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規劃者和設計者在地鐵站的設計上往往忽略了美學上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