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藝術地域特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2:38:00

導語:二胡藝術地域特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二胡藝術地域特色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近些年來,中國二胡藝術的研究在發展,特別是從時間角度研究其發展的脈絡、演奏的技巧及藝術的風格流派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對薄弱,對地域和空間因素往往關注不夠。本文試從時間的歷時性研究轉入空間的共時性研究,就二胡藝術的地域特色作簡略探討,以求從新的角度提出問題,并就此闡述了個人的觀點。

關鍵詞:二胡藝術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此,人的體質和社會生活方式,都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大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辦公室,其地域空間特征的差異都很明顯。人的文化活動和其他活動,也必然與其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一乍看淺俗的論斷,已由地域學及其他相關學科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所謂地域學或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將文化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與發生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聯系起來考慮,而對文化區域的劃分、鑒別、定義和分析,則是進行此類研究的基礎。

我國幅員遼闊,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氣候物產不同,民風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也不同,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習慣將中國的文化形態劃分為南北兩類。這種劃分雖然不可能與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從歷代學者的論述和人們普遍能感受到的社會現象看,這樣的一種劃分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古往今來,中國南北兩地的確存在不少文化差異。從最簡單的角度說,衣,南絲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車;至于“南腔北調”,那就離音樂范疇更近了。通過這些羅列,可說明地域文化的差別,不是僅憑概念就可以詮釋的,它實際上浸潤在具體而細微的生活之中,不僅會日日時時對我們的生活發生影響,更能點點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所以,我們從古今文藝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二、二胡藝術發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藝術發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幾個視角窺知。從出版發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帶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維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陳剛編曲劉天華移植劉長福改編)、《牧羊女》(曹元德編曲)、《天山風情》(王建民曲)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現象、人文習俗,賦予了那里熱烈奔放的音樂風格;從旋律音上說,普遍都運用了增二度的音程。如《葡萄熟了》的倒數第十小節和倒數第二小節,特別是《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一曲,此類情況就更是隨處可見。從節拍上說,也許是崎嶇不平的山區小路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這一地區的音樂在節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客觀地說,像這樣的非均分律動節奏,一方面音樂的動感性、舞蹈性強,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樂效果。如《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一曲中多次應用了上述節拍。從演奏技巧上說,這一地區的二胡獨奏曲特別注重兩手寫實性技巧的發揮。如樂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節至151小節,通過左手指的撥弦及右手以同樣節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那里的人們在豐收的時候,打著手鼓,載歌載舞的情景。這顯然與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環境有關。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當中,如《山村變了樣》(曾加慶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馬熙林曲)、《姑蘇春曉》(鄧建棟曲)、《憶江南》(閔惠芬曲)等,同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現象、人文習俗,賦予了這里細膩柔美的音樂特點;從旋律音上說,大都是級進的自然音程,樂曲《憶江南》的主題即是如此。從節拍上說,似乎由于這里為江南平原的地理條件,使得這里的音樂主題在節拍上常用平穩流暢的均分律動感強的四二拍或四四拍。從演奏技巧上說,這一地區的二胡獨奏曲更注重寫意性技巧的發揮。如樂曲《江南春色》,通過采用江南絲竹特有的滑音、墊指滑音及圓潤飽滿的音色刻畫江南水鄉的優美景色。綜上所述,二胡藝術發展至今,筆者認為,對地域性二胡作品的優與劣、演奏技巧的高與低的評價,本沒有絕對的標準,凡依據當前流行的審美眼光妄加判斷,也不堪作為科學的評價。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南北兩地的二胡作品風格及演奏方法的確存在著不同,則是沒有疑義的。那么,我們應該從什么角度或者說依據什么原理去研究二胡藝術中的地域風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現象呢?

第一,地理條件與地域文化藝術成就不成正比。就音樂中最小的題材——民歌來說,山西河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窮鄉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藝術成就卻很高。尤其在表現愛的艱難、生活的艱辛這些內容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說得遠一點,荷蘭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藝術成就很高。二胡藝術亦是如此。瀏覽近50年來在全國正式出版的約300首作品之中的較為經典的50部作品,不難發現,其中以《秦腔主題隨想曲》《藍花花敘事曲》《陜北抒懷》《調》《紅軍哥哥回來了》等極富地方特色的、風格濃郁的作品,形成了在中國二胡藝術中影響較大、分量較重的一大派別體系即“秦派二胡”。對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見》一文中這樣說道:“‘秦派二胡’在這個體系中,通過傳承、探索、實踐、創新,也以極其感人的風韻別樹一幟地高揚于西北風中。此‘風’從黃土地高原向東吹醉了神州大地,國人無不驚異地引頸‘西望長安’,驚覺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音樂藝術最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風、京韻為主題創作的二胡作品,無論是數量上或是影響力上,尚不及“長安樂派”。因此,地理條件與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遠近而無高低。一國之內有中心與邊緣的區別,世界范圍內也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區別。但文化的發展與藝術的特色卻不以地域為界劃分高低。不能說發達國家的文化是好的,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樣道理,北京的二胡藝術有其非常明顯的優勢,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藝術也有其獨特風味和特色,客觀地說,各有所長,不分軒輊。

第三,數量標準和質量標準的差異。藝術的價值主要在于其內在的質量而不在于外在數量。研究二胡地域現象不僅應該重視作品的數量、演奏的技巧,更應該注重地域二胡藝術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價值的高度與深度,或曰更應注重其凝練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內涵。

第四,結合時間因素考慮。空間和時間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間往往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文明程度。比如17世紀,本是中國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時期,但那時在中國邊遠地區的人可能仍然處于狩獵文化的階段。即使是在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經濟連年出現高速增長的當前,地域之間同樣存在著貧富差別。這說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處在相同的文明體系之內。這樣,才能因地域文化差異而產生許多特殊的藝術現象。二胡藝術亦莫能外。

在二胡藝術的研究中考慮到空間環境的作用,實則并非新思想。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認為,藝術作品的產生不僅取決于“時代精神”,也取決于“周圍的風俗”,地域研究也不僅僅是研究山川河流,還要研究地區的文化及藝術。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這個地域內自然與文化氛圍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及演奏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賞這些作品時,都不可避免地存有這種地域文化的痕跡或是想象、感受這個地域的文化。可以這樣說,沒有一個人在創作、演奏、欣賞一首細膩悠揚的江南作品時,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情景。這是為什么呢?

近些年來中國二胡藝術的研究在發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對地域和空間因素往往不甚關注。從時間角度研究二胡藝術的發展是天經地義、合情合理的,但這不是唯一的角度。“歷史不僅是河流,河流不僅是一條。歷史不但是時間的動態變化,更有賴以存在的空間的靜態差異,亦即還有縱向曲線——歷史的空間特征及其組合。”竊以為,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藝術發展史的研究情況。如果能從新的角度提出問題,將注重時間的歷史性研究與空間的共時性研究結合,可為二胡藝術的研究工作增加立體而鮮活的氣息。

參考文獻:

[1]朱道忠《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見》中國二胡2004年第2輯

[2]程民生《開拓歷史的空間——歷史的地域研究芻議》光明日報1999年6月2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