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院校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00:44: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經院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經院校市場營銷培育探析
1市場營銷人才供應競爭狀況
1.1營銷類人才供應情況
(1)中專類院校此類院校大量提供訂單式的營銷類人才,一般跟特定的企業簽有合同,提供的人才層次也比較低,一般是一些業務操作性的人才。與普通本科院校競爭,并不具有什么優勢,最大的劣勢在于學生的課程體系并不完善,過于強調實踐和針對性。(2)高職院校此類院校將培養的目標鎖定在實踐性、技術性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上,很強調實踐能力,在基礎專業課程方面有一定的培養。高職類院校的營銷類人才又可以分為專科和應用本科。專科類接近于中專的訂單培養模式,特別強調實踐和操作能力,采取面向某個特定職業的專業設置;應用本科則比較注重全面知識的學習,既注重實操能力訓練,又比較重視他們的發展后勁培養,并有一部分是為攻讀研究生和管理方向培養的。(3)地方本科院校包括了非財經類和財經類高校。非財經類高校培養的營銷人才規模較小,但是往往與特定行業有較為特殊的聯系,比如電力類高校的營銷人才,就業上比較看重行業內就業,他們的培養方案也比較注重綜合培養,課程設置不如財經類院校那么精深和全面。財經類高校的營銷人才培養規模大,課程體系完整,專業方面的學習比較厚實,注重厚基礎寬口徑,既為就業培養,也為深造培養。此類高校的營銷人才培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基礎學科學習比較全面,實踐和操作方面的培養并不很有優勢。(4)重點高校此類高校營銷人才的培養規模不大,但是其目標是為深造或所謂精英層培養人才,學生就業主要憑其學校影響力完成,學生的發展潛力比較大,可以成為企業的中層領導、讀研、出國甚至跨專業參與企業管理等。
1.2目前的競爭狀況
(1)低層次競爭激烈,高層次人才匱乏目前的高校,越來越看重營銷人才與就業的聯系,非常注重實踐、實習、操作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有向高職甚至中專看齊之勢,這必然導致營銷人才供應集中于操作層次,而較高層次諸如組織管理及策劃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嚴重不足。低層次的人才培養難以構建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無法做到與高職、中專的差異化,同時學生卻提高了就業待遇的要求,就降低了競爭力。低層次的營銷人才應聘門檻低,既要與高職、中專的營銷人才競爭,還要與跳槽的和非營銷專業的人員競爭,非常被動。相反,高層次的營銷人才培養沒有多少高校專注,導致大量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缺口巨大。(2)地方高校定位雷同現象嚴重不同的高校在營銷人才的培養上雖然課程體系有所不同,但是無論課程設置還是實踐方面都大同小異,都在培養營銷類的通才,這些人企業拿來不能馬上用,不符合要求。相反,高職類院校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比如訂單式培養、從實踐到課程再回到實踐、實踐基地建設等,特色突出,定位準確,這從近年來高職類學生就業比例上就能看出來。
2企業需要怎樣的市場營銷人才
財經院校創業教育模式研究
1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認識
(1)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種意識教育。只有少數人生來就是創業家,但通過創業教育卻可以激發人的創業欲望,喚醒人的創業意識,開發人的創業潛能。具備創業意識的人可以為自己的發展、為企業的發展開辟廣闊天地,為社會發展找到新的途徑。在經濟形式處于低迷時期,資源少、工作崗位有限,更要有一種危機意識、一種創新意識,要有突破常規、走出局限的意識。
(2)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種能力教育。從創業教育的起源來看,最初確實是為了幫助解決生存的需要,為了生存拓展另一種就業渠道,但其受到重視是因為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所以說大學生創業教育不能簡單說是一種職業教育,更不能說是就業教育的補充,而是一種能促進社會發展的能力教育。創業教育強調培養人的首創、冒險和積極進取精神,培養人的創業心理和品質,培養學生強烈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除了讓人具備主動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還讓人具備改變不利于自己環境的能力,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3)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創業教育的定義是培養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是一種能力教育而非學歷導向的教育,是一種現代教育理念,是一種面向經濟創新革命而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教育創新。而素質教育的實質是“全面發展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創業素質是每個人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涯取得成功所應具備的一種普遍素質,所以說大學生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
(4)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種終生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不同于社會上為解決生存問題為目的的就業培訓,不是一種速成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不是僅僅要培養學生掌握某種技術,或學會某種專業知識,不是為了僅僅適應某一特定崗位,而是培養一種在任何崗位、從事任何職業都具備的創新眼光、創造思維和創造才能。具備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自己就業,還能有助于拓展自己的事業。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個人都應具備這種能力。所以說創業教育是一種受益終生的教育。
2財經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及特點
財經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透析
【論文關鍵詞】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估體系
【論文摘要】財經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估存在的問題體現在認識不到位、評估結果反饋不及時、不重視評估結果、評估指標不盡合理等方面。解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估問題的途徑主要是強調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估的重要性、及時反饋與運用評估結果、評估主體多元化、完善評估指標體系等。
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財經院校教師隊伍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大批青年教師走上講臺,他們已成為本科教學的主體。他們大多充滿活力且具有較高的學歷,但課堂教學經驗稍顯不足,教學效果參差不齊。加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估工作,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的有力措施,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保障。本文以某財經院校為例,對財經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估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方略進行分析。
一、財經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估存在的問題
(一)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估的認識不到位
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進行評估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此項工作的開展,使青年教師能夠及時發現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反思、總結、改進;進而不斷提高其教學質量及教學水平。但由于學生對此項工作的認識不到位,導致該項工作失去原有的意義。第一,學生評教意識不強。該財經院校采取學生網上評教的方式。雖然學校采取先評教后選課的措施確保了參評率,但部分學生卻持有應付、不負責任的態度來進行評教。第二,參評中的部分學生帶有某種偏見進行評教,并非客觀公正地進行評教。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學生評教結果不具有可靠性,使得教師難以根據評估結果準確地判斷自己的教學能力。
財經院校新聞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財經新聞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新聞界和教育界的重視。但目前我國財經院校開辦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還存在著教學目的性不強、教師實踐機會少、高水平教師引進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為了培養更多適合社會需求的財經新聞人才,我們在制定培養模式中必須加大財經類課程的設置,構建以“經濟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經濟+新聞”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和個人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而財經新聞對監測國家的經濟環境,對提供有效有用的經濟信息,對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財經新聞人才培養的問題,無論在新聞界還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關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些財經院校就開始開辦財經新聞學專業,以期解決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發展到現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學校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培養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總體來說,財經新聞教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教育界和新聞界普遍認同的培養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繼續不斷探索,逐漸形成適合我國需求的財經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杰出的人才。
一、當前我國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
1.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從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經歷了兩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聞教育事業在辦學規模和學科建設上對高等教育領域產生持續影響,構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大會公布的統計信息,全國的新聞專業點基本分布于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院校。在新聞學進一步鞏固的基礎上,引進了傳播學,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聞傳播學類教育的發展;第二次浪潮興起于世紀交替之際,與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積聚時間短,但“爆發力”強,格外引人矚目。到2005年我國開設新聞傳播學類的本科專業就有661個,其中新聞學專業209個,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146個,廣告學專業232個,編輯出版學專業50個,傳播學專業24個,在校生規模有15萬之多。目前中國大約有20多所高校開設了財經新聞專業,財經類院校也有在新聞學專業中設立經濟新聞方向,但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2.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現狀。在財經院校如何培養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的規格和質量問題上,開辦新聞專業的財經院校,特別是地方財經院校一直在積極地探索,以找到一條能夠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模式,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懂財經的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財經新聞是新興的交叉學科,很多院校僅僅是將“新聞類課程”加上一些“經濟類課程”簡單復合,而并非有機融合,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專業設置上主要設兩類課程,一類是新聞類專業課,如采、寫、編、評等,目的是讓學生打好新聞功底;另一類是財經類專業課,如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等課程,以此來奠定經濟學基礎。這種簡單的相加,很難將兩個不同專業的課程內容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財經院校開設的新聞專業的課程與其他綜合類或專業新聞院校開設的新聞課程沒有任何區別;同樣,我們經濟學類的課程除了比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學的課程浮淺外亦無任何不同。就目前財經類院校師資現狀而言,一般是教新聞類課程的大部分教師不懂財經知識,而教經濟學的教師也基本上不懂新聞,兩班人馬教給學生們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讓學生們自己去消化去融合,無疑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更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財經院校新聞傳播學類人才培養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財經新聞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新聞界和教育界的重視。但目前我國財經院校開辦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還存在著教學目的性不強、教師實踐機會少、高水平教師引進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為了培養更多適合社會需求的財經新聞人才,我們在制定培養模式中必須加大財經類課程的設置,構建以“經濟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經濟+新聞”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和個人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而財經新聞對監測國家的經濟環境,對提供有效有用的經濟信息,對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財經新聞人才培養的問題,無論在新聞界還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關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些財經院校就開始開辦財經新聞學專業,以期解決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發展到現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學校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培養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總體來說,財經新聞教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教育界和新聞界普遍認同的培養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繼續不斷探索,逐漸形成適合我國需求的財經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杰出的人才。
一、當前我國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
1.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從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經歷了兩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聞教育事業在辦學規模和學科建設上對高等教育領域產生持續影響,構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大會公布的統計信息,全國的新聞專業點基本分布于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院校。在新聞學進一步鞏固的基礎上,引進了傳播學,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聞傳播學類教育的發展;第二次浪潮興起于世紀交替之際,與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積聚時間短,但“爆發力”強,格外引人矚目。到2005年我國開設新聞傳播學類的本科專業就有661個,其中新聞學專業209個,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146個,廣告學專業232個,編輯出版學專業50個,傳播學專業24個,在校生規模有15萬之多。目前中國大約有20多所高校開設了財經新聞專業,財經類院校也有在新聞學專業中設立經濟新聞方向,但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2.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現狀。在財經院校如何培養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的規格和質量問題上,開辦新聞專業的財經院校,特別是地方財經院校一直在積極地探索,以找到一條能夠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模式,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懂財經的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財經新聞是新興的交叉學科,很多院校僅僅是將“新聞類課程”加上一些“經濟類課程”簡單復合,而并非有機融合,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專業設置上主要設兩類課程,一類是新聞類專業課,如采、寫、編、評等,目的是讓學生打好新聞功底;另一類是財經類專業課,如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等課程,以此來奠定經濟學基礎。這種簡單的相加,很難將兩個不同專業的課程內容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財經院校開設的新聞專業的課程與其他綜合類或專業新聞院校開設的新聞課程沒有任何區別;同樣,我們經濟學類的課程除了比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學的課程浮淺外亦無任何不同。就目前財經類院校師資現狀而言,一般是教新聞類課程的大部分教師不懂財經知識,而教經濟學的教師也基本上不懂新聞,兩班人馬教給學生們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讓學生們自己去消化去融合,無疑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更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財經院校經濟德育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實驗平臺實驗資源整合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目前財經類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課程的設置及其功能分析,結合財經類院校的實際教學模式,提出整合實驗資源的設想,以達到資源共享,從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加速實驗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一、引言
目前,財經類院校一般都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會計學、電子商務等專業,該專業開設的實驗課主要有:“ERP實驗”、“會計電算化實驗”、“國際貿易模擬實驗”、“電子商務模擬實驗”等,這些課程所用軟件一般都是在計算機上借助網絡來運行,即計算機網絡與各專業模擬軟件相結合。因此,可構建一個實驗平臺,將這些模擬軟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達到資源共享,提高實驗室利用效率,是筆者撰寫本文的目的。
二、實驗教學課程功能分析
1.ERP實驗課程
財經院校本科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介紹了財經類院校本科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的必要性。提出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存在諸多問題,如忽略人文知識傳授,辦學特色不突出,忽略實踐教學,辦學資源缺乏,法律職業倫理培育缺失,等等。闡述了復合型法學人才的培養路徑,要發揮學科優勢,做好專業課和通識課有機銜接,改變授課模式,注重積累實務經驗,完善課程體系,注重職業道德的養成。
關鍵詞:財經類院校;本科;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
法治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推動了中國的法治進程,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一方面,法學專業本科生就業率逐年降低,作為財經類的法學院校,由于起步較晚,在法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自身的特色,導致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缺乏優勢。另一方面,符合就業市場需要的法律人才有效供給嚴重不足。社會需要大量掌握金融、經濟、會計和管理等相關財經知識的復合型法學人才。財經類院校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很難與其他兩類院校相比,未體現財經特色。財經類院校法學專業可以依托自身優勢學科,打造“法學+會計”、“法學+金融”等復合型法學人才。
1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1提高法學專業持續低迷的就業率據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到2018年,法學專業仍是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低的專業。法學專業仍然屬于失業率較高,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較低的高失業風險型專業。建設法治國家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但是學校對法學人才的培養沒有達到企業的要求。作為承辦法學專業的高校,要改變法學就業低迷的現象,必須主動調整學科專業設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法學人才。
1.2順應企業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傳統培養模式下,法學畢業生掌握的法學知識較單一,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涉及較少,不能滿足企業對法律人才的需求。為適應社會對法律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應結合財經類院校的特點,改變傳統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財經類院校在立足本校優勢學科資源的基礎上,可以探索實行“法律+金融”、“法律+會計”、“法律+管理”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建立以法學專業學習為主,其他專業學習為輔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財經院校經濟管理類整合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實驗平臺實驗資源整合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目前財經類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課程的設置及其功能分析,結合財經類院校的實際教學模式,提出整合實驗資源的設想,以達到資源共享,從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加速實驗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一、引言
目前,財經類院校一般都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會計學、電子商務等專業,該專業開設的實驗課主要有:“ERP實驗”、“會計電算化實驗”、“國際貿易模擬實驗”、“電子商務模擬實驗”等,這些課程所用軟件一般都是在計算機上借助網絡來運行,即計算機網絡與各專業模擬軟件相結合。因此,可構建一個實驗平臺,將這些模擬軟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達到資源共享,提高實驗室利用效率,是筆者撰寫本文的目的。
二、實驗教學課程功能分析
1.ERP實驗課程
繼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金融人才的需求要求和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保證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金融人才,地方財經院校肩負著金融人才培養的責任。基于財經院校的特點,財經院校可以采取繼續教育的方式實現對企業金融人才的有效培養。財經院校在理論教學上優勢突出,可以在繼續教育過程中與企業展開對接和合作,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既達到提高地方財經院校教育師資實踐能力的目的,同時也能夠為企業培養更高質量的金融人才,使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能夠得到更多人才的助力,實現高校和企業的共贏,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關鍵詞:財經院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一、前言
對于財經院校而言,繼續教育是地方財經院校工作的重要板塊。通過繼續教育能夠對在職人員進行有效的覆蓋,既實現學歷教育,又能夠達到提高在職人員知識和技能的目的,特別是目前企業金融人才的數量需要大和對其質量要求高,如何快速的彌補企業金融人才缺口,成為了地方財經院校的重要任務。基于這一現實需要,地方財經院校應當整合現有的繼續教育資源,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模式,實現對人才市場亟需金融人才的培養。通過校企合作能夠發揮地方財經院校和企業的優勢,促進地方財經院校繼續教育師資隊伍的成長和企業金融人才素質的提升。
二、財經院校繼續教育工作開展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必要性
(一)財經院校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地方財經院校之所以在繼續教育中要開展校區合作人才培養,其中一項原因是地方財經院校現有的師資隊伍需要繼續的錘煉和打磨,從事繼續教育的師資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隊并儲備專業人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地方財經院校不但要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工作,同時還應當找到繼續教育的著力點,將繼續教育作為學校的重點板塊來經營,既要保證繼續教育能夠取得實效,同時也能夠通過繼續教育的開展對現有的人才隊伍進行梳理和打造,鍛煉教師的適應能力,使教師隊伍能夠涌現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由于繼續教育與財經院校現行的學歷教育存在一定的區別,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側重點上存在差異,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這一板塊的教學實踐能夠達到推動繼續教育和加強教師理論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實踐教學的能力,從而加強對全日制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二)企業對金融人才的需要。目前各地經濟都在快速發展中,企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程度越來越高,懂經營并且具有較強的專業金融知識和專業財務管理技能的人才越來越受企業的歡迎。但是企業現有的人才結構無法滿足這一需求,企業通過新招聘的方式速度較慢,不能夠快速獲得急需的金融人才。與此同時,企業也需要對現有的員工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能提升,這些員工經過培訓之后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同時又了解企業的運行現狀,在賦予其金融技能之后,能夠更好的為企業服務。基于這一現實需求,企業往往會尋找地方財經院校合作,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落實企業人才培訓。通過地方財經院校與企業的強強聯合,以繼續教育為載體實現對企業在職人員的二次培訓,使企業的金融人才隊伍能夠逐漸壯大。(三)財經人才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培訓的需要。對于地方財經院校而言,金融人才的培養不僅僅需要理論教學,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實踐技能培訓,而實踐技能培訓依靠地方財經院校是無法滿足需求的。要想貼近企業實際,就要走進企業當中,立足企業的經營管理實際開展相應的財務管理實踐技能培訓。這種培訓出來的人才往往符合企業的需求特征,既有較深的理論功底,同時也能夠解決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成為了地方財經院校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基于這一現實需要,地方財經院校必然會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形成校企聯合的模式,實現對金融人才的培養。目前地方財經院校的繼續教育板塊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通過繼續教育這一板塊的合作,既能夠實現對企業人才的培訓,同時也能夠拓寬地方財經院校金融人才培養的思路。
財經院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當前我國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財經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培養高素質財經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人才的路徑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現狀、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趨勢、教學的目的性不強、教師的實踐機會少、高水平教師引進難、財經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財經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財經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財經新聞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新聞界和教育界的重視。但目前我國財經院校開辦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還存在著教學目的性不強、教師實踐機會少、高水平教師引進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為了培養更多適合社會需求的財經新聞人才,我們在制定培養模式中必須加大財經類課程的設置,構建以“經濟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經濟+新聞”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和個人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而財經新聞對監測國家的經濟環境,對提供有效有用的經濟信息,對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財經新聞人才培養的問題,無論在新聞界還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關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些財經院校就開始開辦財經新聞學專業,以期解決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發展到現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學校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培養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總體來說,財經新聞教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教育界和新聞界普遍認同的培養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繼續不斷探索,逐漸形成適合我國需求的財經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杰出的人才。
一、當前我國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
1.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從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經歷了兩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聞教育事業在辦學規模和學科建設上對高等教育領域產生持續影響,構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大會公布的統計信息,全國的新聞專業點基本分布于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院校。在新聞學進一步鞏固的基礎上,引進了傳播學,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聞傳播學類教育的發展;第二次浪潮興起于世紀交替之際,與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積聚時間短,但“爆發力”強,格外引人矚目。到2005年我國開設新聞傳播學類的本科專業就有661個,其中新聞學專業209個,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146個,廣告學專業232個,編輯出版學專業50個,傳播學專業24個,在校生規模有15萬之多。目前中國大約有20多所高校開設了財經新聞專業,財經類院校也有在新聞學專業中設立經濟新聞方向,但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