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院校新聞傳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10:50:00

導語:財經院校新聞傳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經院校新聞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財經新聞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新聞界和教育界的重視。但目前我國財經院校開辦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還存在著教學目的性不強、教師實踐機會少、高水平教師引進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為了培養更多適合社會需求的財經新聞人才,我們在制定培養模式中必須加大財經類課程的設置,構建以“經濟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經濟+新聞”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和個人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而財經新聞對監測國家的經濟環境,對提供有效有用的經濟信息,對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財經新聞人才培養的問題,無論在新聞界還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關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些財經院校就開始開辦財經新聞學專業,以期解決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發展到現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學校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培養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總體來說,財經新聞教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教育界和新聞界普遍認同的培養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繼續不斷探索,逐漸形成適合我國需求的財經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杰出的人才。

一、當前我國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

1.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從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經歷了兩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聞教育事業在辦學規模和學科建設上對高等教育領域產生持續影響,構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大會公布的統計信息,全國的新聞專業點基本分布于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院校。在新聞學進一步鞏固的基礎上,引進了傳播學,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聞傳播學類教育的發展;第二次浪潮興起于世紀交替之際,與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積聚時間短,但“爆發力”強,格外引人矚目。到2005年我國開設新聞傳播學類的本科專業就有661個,其中新聞學專業209個,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146個,廣告學專業232個,編輯出版學專業50個,傳播學專業24個,在校生規模有15萬之多。目前中國大約有20多所高校開設了財經新聞專業,財經類院校也有在新聞學專業中設立經濟新聞方向,但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2.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現狀。在財經院校如何培養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的規格和質量問題上,開辦新聞專業的財經院校,特別是地方財經院校一直在積極地探索,以找到一條能夠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模式,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懂財經的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財經新聞是新興的交叉學科,很多院校僅僅是將“新聞類課程”加上一些“經濟類課程”簡單復合,而并非有機融合,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專業設置上主要設兩類課程,一類是新聞類專業課,如采、寫、編、評等,目的是讓學生打好新聞功底;另一類是財經類專業課,如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等課程,以此來奠定經濟學基礎。這種簡單的相加,很難將兩個不同專業的課程內容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財經院校開設的新聞專業的課程與其他綜合類或專業新聞院校開設的新聞課程沒有任何區別;同樣,我們經濟學類的課程除了比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學的課程浮淺外亦無任何不同。就目前財經類院校師資現狀而言,一般是教新聞類課程的大部分教師不懂財經知識,而教經濟學的教師也基本上不懂新聞,兩班人馬教給學生們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讓學生們自己去消化去融合,無疑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更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3.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趨勢。隨著近幾年高校新聞專業招生規模的擴大,各類專業院校也在大力拓展專業面,新聞傳播學類各專業的辦學已經打破本專業與綜合類院校一統天下的局面,各類專業院校都在紛紛利用自身優勢,拓展辦學渠道。財經類院校也開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設計培養具有財經類學生特點的新聞專業人才。開始了跨大學科設置新專業的嘗試,以滿足社會各界,特別是財經媒體、財經新聞對專業人才的需要。因此,財經院校只有辦出自己的特色,“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求發展”,才有生命力,其制造出的“產品”才能被社會各界認可、接受。其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遠遠高于所開設專業本身。

二、財經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的目的性不強。學新聞的學生反而沒有其他學科更容易進媒體工作,新聞學博士不會寫通訊等等,這是目前存在的一種不正常現象。出現這樣問題的本質可能在于我們的新聞教育根本沒有明確的目的。那么,財經院校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學生學成之后到底將來做什么,這些院校都沒有明確的目的。具體表現為:教材選擇綜合類重點高校的教材,與財經類各專業毫無關聯,學生學起來無所適從。一般來說,正確的教育首先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往往來自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然后根據這個目的進行教材的組織,教師的訓練,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質量要求的學生。而現在的財經新聞教育是基本沒有目的,學生所用的教材也沒有明確的訓練目的,因此,也就造成財經新聞專業學生在選擇工作和人生的目標上也缺乏明確性。

2.教師的實踐機會少。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專業課教師特別是擔任實務類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相關從業經歷。英國新聞教育學會會長曾指出,“如果做新聞教師,30年的從業經歷比一個博士學位有價值得多”,這句話足以說明實踐經歷的重要。然而當前,隨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師教學工作量考核越來越嚴格,如果一個學期沒有教學任務,可能意味著該教師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學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建設需要,學校對教師的科研量要求大大提高,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撰寫論文,編寫教材。這一切都使安排教師到媒體一線掛職鍛煉,事實上變為不可能。再一方面,因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需要,高校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越來越高。許多學校規定,某個年齡段下的高校教師,如沒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將來不能晉升教授。在這種政策引導下,沒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年輕教師除了上課、寫文章外,還得攻讀學位。如此,參與媒體實踐更變成一件有心無力的事情。[論文網]

3.高水平教師引進難。教師學歷門檻抬高,加大了高校從媒體一線引進人才的難度。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師待遇與媒體一線從業人員差距縮小,一批有著豐富從業經驗的媒體從業者有意來高校從事新聞學教學與研究,但這些人員中,有相當多僅有本科學歷。他們加盟新聞院系,對學生來說是福音,但學校從提高教師隊伍中博士學位擁有者的比例考慮,寧可進一個沒有任何新聞從業經歷的博士,甚至是與新聞傳播學科不沾邊的博士。所以,財經類新聞院系從媒體一線引進教師的難度是越來越大了。

上述問題的存在是影響辦好財經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主要原因,目前要改變這樣的狀態,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要想把這個專業真正辦好辦成,最重要的是解決好專業師資問題。這里所說的“師資”,是融合型的高水平的專業師資,這類師資應該是既懂經濟學理論,又了解經濟實務,同時也了解新聞業務。就目前情況看,這樣的師資,可以說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但這個問題還必須加以解決。其簡單的操作方法應該是:第一,選派教師到財經新聞媒體掛職工作,特別要注意從應用經濟學的專業師資中選派有一定新聞工作基礎的優秀骨干教師。第二,財經院校要加大從財經新聞媒體引進教師的工作力度。第三,將財經新聞業界的資深人士請到學校舉辦課程講座,或是有選擇地安排財經新聞業界的資深人士承當專業課教學,這樣可以進一步密切聯系理論與實際之間的關系。第四,創新辦學模式,加強對學生選修課程的引導。例如,采用雙學位、輔修專業的方式加強學生經濟學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采取產學研聯合辦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第五,選派新聞學教師到國外名校作訪問學者,在進修學習中拓寬視野、提高水平等等。

三、培養高素質財經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人才的路徑

1.財經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將財經類的課程置于“前在”位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各類大眾傳媒所扮演的角色越發具體。這就需要財經院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出帶有濃厚本專業色彩的新聞工作者,以滿足財經專業傳媒對人才的需求。財經類院校為了培養出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寬厚的經濟學基礎,又懂新聞傳播業務的專業人才,就必須在開設新聞專業課程之前,開設有關經濟學的相關課程,打好經濟學學科基礎,以引領本專業學生更好地從事財經新聞和財經媒體工作。

2.財經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構建以“經濟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財經類院校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多是照抄照搬新聞傳播學類名牌院校的傳統模式,缺少個性。傳統的新聞專業課程體系,文學類課程所占比例過高,不利于新聞專業學生合理知識結構的形成。現代新聞事業,特別是反映當代經濟社會生活的報道,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夠對紛繁復雜的經濟社會現象做深刻剖析的新聞工作者。因此,財經類新聞專業課程體系,應該按照“通識教育+經濟學+專業教育”的模式來構建。除了加強對思想政治品質培養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外,重點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包括:西方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等經濟學主干課程的學習指導,進而提高他們用經濟學思想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培養。

3.財經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培養“經濟+新聞”的復合型人才。目前,財經新聞媒體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經濟又懂新聞,既懂得WTO法則又懂傳媒市場規律的人才,即“復合型人才”。有專家認為,“復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立體性,即既有深厚的經濟學理論功底,扎實的傳播理論基礎,又具有現代傳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編播與制作于一身,一人頂幾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聞與傳播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當然不是樣樣都精,樣樣都專,而是一專多能)。財經院校的新聞傳播學類的專業建設,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特點,確定專業培養模式,開辟一條典型而又獨特的應用經濟學+新聞教育的辦學路徑。并且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擴大復合型人才的外延,那就是“復合型的人才,國際性的眼光”。財經新聞人才的培養同樣需要海納百川的胸襟和與時俱進的眼光。[論*文*網]

參考文獻:

1.何天云:“外語院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載《新聞界》2006年第6期。

2.蔡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觀察與思考”,載《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1期。

3.韓建民等:“用企業經營理念構思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載《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4.鐘新:“英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嚴格分界—————專訪英國新聞教育學會會長羅德·艾倫”,載《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5期。

5.荀振芳:“高等財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載《經濟經緯》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