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財經類專業核心素養的新內涵
時間:2022-07-07 17:27:42
導語:人工智能財經類專業核心素養的新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用性和可遷移性是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科技素養和跨學科思維是人工智能時代賦予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內涵。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了知識學習方式,也對建構于傳統學科專業門類基礎之上集約化的知識教育體系提出了挑戰。人工智能時代財經類專業教育應當以培養科技思維為重點,構建融合式教育框架,將素養結構調整、育人過程變革、育人場景重塑和新技術運用等育人要素融合創新,深入推進行業科技元素與財經知識的融合和信息技術手段與新型學習方式的融合,以更好地滿足產業科技化趨向下財經崗位對核心素養的新需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財經類專業;核心素養;融合式教育;科技素養
人工智能革命引發產業變革,顛覆了產業的傳統形態、分工和組織方式,重構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在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正在快速取代低技能的工作。研究證明,從事重復性、標準化、程序化工作的人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面臨更大的失業風險[1]。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到 2030 年,多達 2.2 億中國勞動者(占勞動力隊伍的 30%)可能因自動化技術的影響而變更職業[2]。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則預測,到 2027 年,中國金融業約有 23%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被削減或轉變為新型工種[3]。當然,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術進步也會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重塑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這對個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總體來看,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階工作被定義為認知和分析性任務,與“適應性”相關的高階認知技能、社會行為技能將成為雇主最為看重的核心素養與技能。當下,我國財經類專業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畢業生難以適應數字財經、智能財經的新要求[4],供需結構錯配矛盾更加突出[5]。本文擬在分析人工智能對財經職業發展及崗位技能沖擊的基礎上,重新界定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內涵,并提出優化培養路徑的建議。
一、人工智能時代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新內涵
(一)核心素養的定義與發展
2002 年歐盟委員會“工作組 B”將核心素養界定為知識、技能與態度三要素的集合,認為其具有可遷移、多功能、全體性和時限性等特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強調核心素養應能滿足當前以及未來的技術變革和全球化挑戰需要。除此之外,歐盟和新加坡也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框架目標和具體內涵。美國管理商學院聯合會(AACSB)提出的認證標準(2013 版)從知識獲取、能力提升兩方面界定了商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并指出商學院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包括信息素養、分析思維和知識運用能力等在內的八種技能。我國一直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理論研究方面,辛濤等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現在及未來社會中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和價值觀[6];張華將其進一步簡化為四大素養,即合作、交往、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7];楊向東則強調要從認識論、知識觀和學習觀的角度認識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與實現路徑[8]。在政策方面,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部在 2014 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學生應當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 年,教育部組織制定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則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提出了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實踐創新、責任擔當六大素養在內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可見,無論理論研究還是政策實踐,各國都強調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集合,是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創新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典型特征是通用性和可遷移性,且對學生未來職業生存和發展能夠起到核心支撐作用。
(二)人工智能時代對大學生核心素養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今天,不僅能夠取代機械化的重復勞動,還能取代主要依賴歷史經驗判斷的一些工作,如醫生、律師等,而無法被取代的則是那些依賴溝通和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在越來越多的專業領域拓展人才軟性素質能力的應用場景,對人才的創造能力、情感溝通能力、解決復雜問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強調技術引領和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培養與產業科技化趨勢和新型學習方式相稱的核心素養應當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和重點。
(三)人工智能時代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核心素養新內涵的界定
在人工智能條件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既需要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引領[9],也需要具備技術思維和協同能力的經濟管理人才的支撐。當前,我國財經類專業大學生培養體系面臨無法與數字財經、智能財經等新業態有效對接的困境,畢業生專業技能不能適應產業快速升級迭代對崗位技能產生的新需求,因此需要結合時代特征對財經類專業人才的核心素養內涵進行重新界定。人工智能的最大特征是模糊了不同科技領域的邊界,推動了自然科學向人文社會科學的全面滲透。因此,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應當具備以高階認知技能和社會行為技能為代表的基本素養以及與產業科技化趨勢相適應的學科專業素養,其中科技素養和跨學科思維是人工智能時代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內涵。
1.基本素養。高交互性是財經崗位的重要特征,這決定了其對從業者的社會行為能力以及建構于其上的認知、分析和解決復雜現實問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財經類專業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應當包括:第一,高級認知技能。如在復雜環境下識別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第二,與適應性相關的技能。適應性是指個體在面對變革或突發狀況時,能夠快速融入新的情境,憑借自身扎實的知識與經驗積累進行重新學習或遷移的能力,包括推理能力、自我效能等。第三,社會行為技能。如團隊協作能力、移情能力、沖突化解能力、關系管理能力、意志力、創造性、好奇心、自信心、談判力和自我表達能力等。
2.專業素養。不同于對一般學生財經素養教育的要求,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應當具備建構于專業知識、專業思維之上科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經濟學為例,專業素養應當首先是具有感知經濟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經濟學邏輯思維能力,具備運用經濟學理論知識深度解析、解決實際問題和復雜問題的能力。特別地,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自然科學向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全面滲透的趨勢,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應當具有跨學科思維,突破傳統的學科知識與工具邊界,整合運用不同學科理論與工具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尤其是要能從科技角度認知行業發展的特征,并具備與其發展趨勢相適應的能力增長潛力。簡而言之,財經類專業大學生須能運用科技思維與專業工具促進職業能力通用性與專業性的高度統一。
二、人工智能時代對傳統財經類專業培養體系的挑戰
人工智能時代不但對個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深刻改變了知識學習方式,對高校財經類專業的培養體系提出了新挑戰。
(一)人工智能時代的知識學習方式
人工智能誘發了更高效的知識生產方式、更軟化的知識形態和更靈活的知識傳播環境,帶來了巨量的信息洪流,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知識獲取的便捷程度。面對巨量信息洪流和越來越便捷的獲取方式,學習動機、時空特征和學習層次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適性學習、多向度學習、跨學科學習、泛在學習、智慧學習和深度學習正在取代傳統的被動學習、單向度學習和淺層學習[10- 15],從“為獲得而學”到“為理解而學”成為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學習方式轉變的基本趨勢[16]。需要注意的是,從知識學習供需兩端理解的“為理解而學”的含義是不同的。從學習的需求方來看,知識學習不再是簡單獲得、記憶、掌握相關知識,而是要培養能夠在巨量信息資源中開展基于移情的遷移、運用能力,理解作為這種能力的集中概括,生成于知識的遷移與運用過程中。從知識的供給方來看,人工智能極大地強化了知識教學的生成性,使知識教學的目標偏向于增強學習者在知識理解中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能力,培養學習者在知識掌握過程中的批判反思意識,提升學習者在知識遷移中應用知識的程度[17]。
(二)傳統財經人才培養體系的滯后性
與“為理解而學”的時代新要求相比,傳統財經人才培養體系仍主要停留在知識傳授階段,滯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突出表現為如下幾點。
1.以學科門類為基礎的專業分類。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下,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快速發展已經對傳統專業體系提出挑戰,以傳統學科門類為基礎架構的人才培養體系面向產業行業的開放性與融入性不夠,適應度與支撐度不強[18],導致“學科壁壘、專業藩籬、校企隔閡”[19],無法滿足以金融科技、智慧財務等為代表的數字財經新業態、新模式對員工職業能力的新需求。
2.過于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社會轉型、產業升級的背景下,以通識教育為方向的終身教育模式已經對以崗位或職業需要為導向的知識教育體系提出了嚴峻挑戰。過于注重專業培養方式導致學科知識的通識性和融合性不夠,人力資本專屬性太強[20],不能適應新技術沖擊下崗位技能不斷迭代升級的要求。
3.集約化的知識傳授方式。傳統財經人才培養體系執行單線程、串聯式的培養方案,不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目標、適切性的學習內容、自主性的學習方式和泛在化的學習環境,學生被動接受學校的培養任務安排,易形成對教師中心和課堂中心學習路徑的依賴。雖然部分學校開展了個性化培養方案的改革嘗試,但由于學業評價方法沒有同步改革,對學生個性化發展成效的評價標準不完善,改革效果不明顯。
4.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滯后。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依然以傳統大而全的學科知識傳授為主要出發點,比較缺乏與新時代產業變革實踐相適應的交叉型課程、體現能力挑戰度的高階課程以及創新性課程。信息化教育技術和開放性資源的應用不充分,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的新教育形態尚未形成。
三、人工智能時代財經類專業核心素養培育的實施路徑
2018 年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將“學科交叉融合”作為核心理念之一,“互融共通”“跨界融合”成為“新財經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特征[21]。在探索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達成路徑方面,相關研究者針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設計和實踐實訓等提出的策略雖不盡相同,但都體現了“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等思想[22- 23]。可見,構建融合式教育框架是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的財經類專業培養體系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行業科技元素與專業知識體系的融合
當代科學發展逐漸呈現出學科整體化的趨勢[24]。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表現出跨學科、跨時域知識整合運用的趨勢。在財經領域,越來越多的崗位需要從業者同時掌握技術類操作能力和財經專業素養,但由于企業普遍認為財經類專業畢業生對于技術類知識的掌握存在一定難度,導致數學、計算機、統計等專業人才對財經類專業畢業生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擠出效應。因此,要提高財經類專業畢業生的崗位競爭力,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必須強化行業科技元素對財經專業知識的滲透與融合,提升財經類專業畢業生的科技素養,將軟性技能升級為硬性技能。具體措施如下。
1.推行個性化培養,鼓勵分類發展。在打造融通識教育、信息素養、學術寫作、量化方法、職業道德與倫理等素養與能力于一體的培養框架的基礎上,財經類專業需要深度優化課程的邏輯體系,將剛性課程體系轉變為柔性課程體系,實現從一元化選擇到多元化選擇的轉變,服務學生考研、就業等不同職業發展路徑的需求,特別是要為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打造個性化培養方案,重點強化對其科技素養的培育。
2.增開科技類課程,培育科技思維。要將人工智能時代新需求落實到財經類專業教育中,就要優化課程體系,重點是要結合數字財經、智能財經等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增開行業科技類課程,包括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等,增強學生對新技術的認知水平與操作能力,將技術思維全面融合到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培育既有財經專業知識又有科技思維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3.深化產教資源共享,促進能力形成。財經類專業大學生只有將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內化為專業素養,才能真正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崗位技能不斷升級迭代的要求。高校須以滿足新興崗位需求為培養導向,通過構建校企共同體等方式,建優做實產教融合機制,實現資源共創共享,重點是將洞悉產業前沿發展動態、深諳企業用人需求特征、具有豐富行業實踐經驗和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教育資源引入高校培養體系,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新開展實踐教育,促進知識內化為素養,轉化為能力,提升崗位適應力和核心競爭力。
(二)信息技術手段與新型學習方式的融合
除素養結構調整外,融合式教育框架的另一使命是要以育人過程變革、育人場景重塑和新技術的運用等推進育人要素的融合創新,特別是要借助信息技術的深度運用,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形態重構,有效推進差異化的教與個性化的學,提升教育效率,強化高階思維能力的養成。具體而言,依托大數據背景,融合式教育變革應當著眼于以下目標進行系統性改革。第一,提供綜合性跨學科教育場景,打破專業壁壘,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實施通識性教育。同時運用大數據手段,全面獲取學生個體心智特征,精準畫像、因材施教,使學生在獲取共性化知識的同時培養獨特精神和個性能力。第二,推動個人學習行為的重塑。要引導學生從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轉型,特別是實現技術賦能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習效能,打造建構于專業知識基礎上的核心競爭力。第三,推動教育技術創新。要將新技術全面融入財經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開發多維、開放的教材體系,構建多元化的學習場景,打造精準智能的考核機制,服務泛在化的學習方式,提升教學資源管理協同水平,實現教育資源支持的精準高效。可以預見,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將持續擴大,深刻影響產業生態、生活方式乃至社會結構,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育變革本身也會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不斷升級。因此,主動擁抱時代變革,堅持需求導向,不斷推進財經人才培養體系的升級與變革,既是時代需要,也是人才培養的永恒追求。
作者:段丁強 周靖 柯宗俊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 上一篇:農業水利灌溉工程中的節水措施思考
- 下一篇:新時代黨建引領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