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23:39: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標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認識黨員標準 堅持黨員標準

教學對象:基層黨員和申請入黨的同志;

教學目的:明確黨員標準的內涵、意義;

教學提示:結合單位黨員思想實際,并恰當使用教學參考之內容;

教學時間:1小時。

對照檢查階段是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上承學習教育階段的成果,下為整改提高階段的工作奠定基礎。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照黨章和黨員先進性標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勇氣,認真清理和檢查自己在思想、組織和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下一階段的整改和提高打好基礎。

對照檢查,需要鏡子;整改提高,需要尺子。這就涉及黨員標準問題。黨員標準是對照檢查的鏡子,也是衡量黨員合格與否的尺子。在先進性教育活動全過程中,尤其是對照檢查階段,使用好黨員標準這面鏡子、這把尺子,意義十分重大。

查看全文

邏輯標準與政策標準研究論文

一、邏輯標準與政策標準的劃分

通常意義上的法律,更多的是偏重于靜態的和嚴謹的邏輯意義,而不會更多地考慮涉及或者決定其適用效果的政策因素。而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或者法官實際運用的法律,又具有其他豐富多彩的景象,除了遵守邏輯外,還具有很強的政策考量。換言之,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或者為了追求更好的實際效果,實踐中的法律適用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存在較多的政策考量,從而使貌似“一臉嚴肅”、“只有一個答案”的法律成為“活的法律”,這就是“行動中的法律”。邏輯標準是按照法律的明文規定、常規的法律解釋或者公認的法理,按照先后相繼的嚴格法律推理過程,決定特定案件的裁判結果。[3]最標準的法律適用模式就是以法律為大前提、以事實為小前提并據此得出裁判結論的演繹推理。而且,在確定法律大前提時,首先按照文義方法解釋法律;文義解釋有困難時,輔之以體系解釋、法意解釋和歷史解釋等解釋方法,以印證或者確定法律規范的文義;存在法律漏洞時,首先考慮是否能夠通過擴張解釋、限縮解釋或者類推適用等方式,盡可能首先在法律框架之內找到填補漏洞的依據,其次才通過完全的自由裁量等方式填補漏洞。這樣的邏輯過程是以先后相繼的步驟由法律大前提推導出法律答案和裁判結論,遵循或者體現的是嚴格的法律或者法理標準。邏輯標準的極致化就是認為,法律答案或裁判結論“能夠像數學那樣從某些行為的一般公理中推導出來”,即“如果(我們)做對了算術題”,我們就能夠得到正確的答案。[4]

但是,完全按照邏輯標準進行法律的推理和適用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在合乎邏輯的形式的背后,存在著對于相互競爭的立法根據的相對價值和重要性的判斷,這個判斷常常是一個無從言喻且未自覺意識到的判斷,這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正是整個程序的根基和關鍵。”[5]現實生活是特定的、具體的、紛繁復雜和豐富多彩的,有時也是不完美的,法律適用往往受制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約束。因此在特殊情況下,常態的適用會嚴重地脫離實際,或者出現極不公平的結果,甚至引發社會的動蕩,此時就需要打破常態,轉而選擇特殊的法律路徑,采取更多的政策考量,政策標準或者政策方法由此應運而生。

政策標準乃是基于特殊的政策考量或者為實現特殊的政策目標,變通法律適用的常規邏輯步驟,尋求特殊的法律適用效果。如卡多佐所說,“當社會的需要要求這種解決方法而不是另一種的時候,這時,為追求其他更大的目的,我們就必須扭曲對稱、忽略歷史和犧牲習慣。”它所尋求的不是演繹推理得出的邏輯結論,而是特殊的政策價值或者目標。它拋棄了演繹推理的常規手段,或者采取反彈琵琶式的效果方法,根據所要達到的結果反過來尋找法律依據,或者根據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的現實情況,按照公平合理的需求改變常規的邏輯結果,或者忽略嚴絲合縫地對號入座的法律細節,透過現象而直接抓住本質,將本來不能納入調整的事項納入調整,將本來能夠納入調整的事項排除出去。凡此種種,其具體方式不一而足。不論具體的手段和形式如何,政策標準根據的首先不是法律、法理和邏輯推理,而是特定條件下的現實需求和政策導向。

政策標準的存在,使得司法成為塵世間負責任的司法,也說明不存在單純的或者單一的理想狀態的司法。“以原則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的法律學說也就是對法律推理之專斷性不可或缺的解毒劑。”[6]非常規的司法通常都是在特殊時空條件下的階段性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種非常規性的方法就是政策性標準,強調的是權宜、階段性適應和相對的公平。當然,政策方法不是將法律適用玩弄于股掌,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正義,是否采用政策方法最終取決于實現正義的重要性,取決于利益衡量和價值取向。換言之,僅僅依靠邏輯標準不足以更好地或者完全地實現正義,不能確保特殊情況下裁判結論的妥當性,所以需要政策方法進行彌補,也就決定了政策方法的必要空間。這說明,裁判中的法律是行動中的法律,是活的法律,而不是凝固的、僵死的或者機械的教條。

邏輯標準與政策標準是法律適用的兩種基本標準,貫穿于解釋和適用法律的全過程,反映了法律適用中的基本矛盾。諸如,前者體現的是法律適用的原則性,后者體現的則是靈活性;前者體現的是一致性,后者體現的則是多樣性;前者更多的是理性,后者更多的則是感性;前者體現的是恒常性和跨越時空性,后者體現的則是調適性和階段權宜性;前者體現的是一般公平正義;后者則是特殊的公平正義。概括地說,邏輯標準是一種常規情況下的法律標準,適用于大多數情況;政策標準是特殊情況下的適用標準,是對于邏輯標準的變通或者對于特殊情況的應對和反應。兩者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誠如有的國外學者所說,“太多的政策會扼殺法律;太多的法律會扼殺正義”。[7]我們既要確保法律的嚴格適用和一體遵行,又要防止法律適用的機械僵化和脫離實際;既要維護邏輯標準的基本價值,又要發揮政策標準的補充作用。

查看全文

思想形成標準

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部分內容或基本內容的提出和初步闡述為標準

在這一判斷標準中,由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發展程度的認識有所不同,又有幾個不同的意見。有的以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為標準,有的以有關中國革命三大法寶理論的提出和初步闡述為標準,有的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為標準,有的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和政策策略問題的解決為標準。盡管以上各種意見由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發展程度的具體認識不同而使得對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的具體標準產生了分歧,但在這些分歧之中卻有它們共同的因素,那就是這些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的標準都充分考慮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這一點是合理的。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思想得以萌芽、形成、成熟和繼續發展的實踐基礎,思想正是在這個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反過來又指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偉大的實踐,使這個斗爭實踐一步一步地走向勝利。因此,判斷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理所當然離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實踐標準。

二、以思想相對完整內容的形成為標準

思想是一種理論體系。思想發展史就是思想的內容由不完整到相對完整,由相對完整到愈來愈豐富的發展歷史。思想的形成就應該是指這一理論體系具有了相對完整的內容,并構筑了這一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不同于萌芽,也不同于成熟。思想在萌芽階段時,內容尚不完備,還只是這一理論體系基本框架的一個部件。當思想成熟時,內容就非常豐富了,它不僅構筑起了這一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而且充實了這一框架。既然思想形成時只是具有相對完整的內容,那么形成時期的思想當然不可能包含它進一步發展之后所具有的全部內容。比如,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民主革命階段就無法提出來。但是,與民主革命實踐直接關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關于黨的建設等方面的理論,根據這一判斷標準,都應該在思想形成時具有初步的內容。這是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的第二個標準,即看思想是否具備了相對完整的內容來判斷思想形成與否。

三、以思想的初步理論形態的形成為標準

所謂理論形態,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形成時的思想是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是對中國革命規律和特點的概括,而不是具體經驗和具體政策。在中國革命進程中,黨中央和黨的一些領導人積累了經驗教訓,并根據實際提出一些正確的具體政策,如果不抽象成關于中國革命規律和特點的認識,那么還不能成為理論。有的同志將黨的一些領導人在土地革命、根據地政權、經濟建設等方面提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政策,作為思想形成的標志之一。其實,這些具體政策盡管與中國革命特點和規律有聯系,但并不直接是關于這些規律和特點的認識。它們為這些認識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卻不能代替這些認識。二是,形成時的思想應該有其比較堅實的哲學基礎。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缺乏哲學體系就難以建立起來。思想也是如此。但是,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思想的哲學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的理論體系也不可能形成和發展起來。

查看全文

黨員標準黨課講稿

教學對象:基層黨員和申請入黨的同志;

教學目的:明確黨員標準的內涵、意義;

教學提示:此教材適合于先進性教育活動第二階段使用,講課時應結合本單位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安排,結合單位黨員思想實際,并恰當使用教學參考之內容;

教學時間:1.5小時。

對照檢查階段是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上承學習教育階段的成果,下為整改提高階段的工作奠定基礎。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照黨章和黨員先進性標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勇氣,認真清理和檢查自己在思想、組織和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下一階段的整改和提高打好基礎(教學提示:此處可以談一談對照檢查階段的主要任務,也可加上教學參考之一之內容)。

對照檢查,需要鏡子;整改提高,需要尺子。這就涉及黨員標準問題。黨員標準是對照檢查的鏡子,也是衡量黨員合格與否的尺子。在先進性教育活動全過程中,尤其是對照檢查階段,使用好黨員標準這面鏡子、這把尺子,意義十分重大。

查看全文

論貿易技術標準

事實上,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并不是依據全球福利來制定的,甚至不是依據本國居民福利來制定的,而僅僅是根據本國某些產業的發展狀況和現有條件來制定的。

發達國家設置技術壁壘一般都蘊涵保護和促進本國相關產業發展的戰略企圖。如歐盟在實施偶氮染料禁令前,歐盟內部已經成功地開發了替代產品。這樣,一旦禁令宣布并實施,出口國為了出口就必須被迫進口歐盟成員的替代品,結果一方面導致歐盟這一替代晶出口迅速增加,并在相關領域獲得顯著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導致出口國使用這些替代晶后的成本猛增,嚴重地損害了出口國的競爭優勢,從而達到保護和促進本國產業發展的目的。

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雖然保護了本國產業,但是造成了比較優勢的扭曲,從而導致全球資源配置不合理。以中國雞肉產品的進出口為例:雞肉產品是中國出口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歐美人喜歡吃雞胸肉但其國內價格較高,日本人喜歡吃雞腿肉和熟食制品,因此中國出口這些產品,而中國人喜歡吃雞雜碎,由于國內價格高,因此中國從歐、美、日進口雞雜碎。但是歐、美、日常常制定各種技術標準和法規,使中國企業為不斷達到它們的要求而增加成本,這樣中國雞肉出口的比較優勢被大大削弱,同時歐美設法迫使中國大量進口雞雜碎,結果比較利益完全被扭曲。2002年中國凍肉雞出口量減少81877噸,出口額減少18955萬美元。

發達國家設置技術壁壘,是否有利于提高本國居民的福利呢?國際貿易理論告訴我們,通過設置壁壘來限制進口,增加了居民購買進口品的成本,因此也降低了居民福利。

實際上,發達國家設置技術壁壘的目的是想在利用WTO規則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同時,又用技術壁壘保護本國市場,削弱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阻止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趕超,持久保持自身優勢,從而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獲得持久的利益。因此,用技術標準來設置壁壘是發達國家開發的一種新的不平衡的貿易政策。這種政策不僅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全球福利的提高,而且對發達國家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社會福利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與發展中國家的出口

查看全文

翻譯標準發展

一、我國古代對翻譯標準的爭論我國的翻譯事業約有兩千年的歷史。佛經的翻譯始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譯者安世高是公元二世紀來華的西域人。他翻譯了《安般守意經》等30多部佛經。后來月支國人支婁迦讖來中原,譯了10多部佛經。他的譯文生硬,讀者不易看懂,所以從那時起,就有直譯和意譯這一類問題的爭議。他有個學生叫支亮,支亮有個弟子叫支謙,他們三人號稱“三支”,都是當時翻譯佛經的名人。支謙在《法句經序》中有“傳實”、“貴其實”、“勿失厥義”、“因循本旨”的提法,這就是主張注重傳輸原著實質性內容,也就是嚴復所謂的“信”。這一“信”字在唐代譯家尤其是玄奘的翻譯實踐和理論中長期被奉為圭臬。支謙在同一篇文章中還說他最初不贊同另一譯者將炎的譯法,說將炎“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近于質直。仆初嫌其辭不雅。”嫌其譯得“不雅”,說明支謙最初也認為“雅”是翻譯標準之一,后來才有所更改。由此也可見關于“雅”這個翻譯標準即使在當時,就已經在我國譯界爭論不休了。當時與支謙在一起的人主張“今傳胡義,實宜徑達”。可見“達”字翻譯標準當時也已經提出。到了符秦時代,在釋道安的主持下設置了譯場。翻譯事業出現了一大進步,成為有組織的活動。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譯失真,主張嚴格的直譯,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譯的《蜱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譯下來的。在這期間,道安請來的生長于西域龜茲的天竺人鳩摩羅什考證了以前的佛經譯著,批評了翻譯的文體,檢討了翻譯方法,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譯風格,主張意譯,并改正了過去音譯的弱點。他的譯著表達了原作風貌,譯文生動形象,為我國文學翻譯奠定了基礎。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08年)譯界巨星玄奘出發去印度求經,17年后才回國。在他組織下用了19年時間譯出了75部佛經,共1335卷。他不但把佛經由梵文譯成漢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向外國介紹的中國人。他提出的翻譯標準“既須求真,又須喻俗”,意為“忠實、通順”,直到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二、我國近代對翻譯標準的爭論談到近代對翻譯標準的爭論,我們不得不談嚴復和嚴復的“信達雅”。嚴復是我國清末新興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魯迅曾在《二心集》里說過,嚴復“曾經查過漢晉六朝翻譯佛經的方法”。嚴復參照古代翻譯佛經的經驗,根據自己翻譯的實踐在《天演論》卷首的《譯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達雅”翻譯標準。嚴復曾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嚴復最初提出三難,并不是作為翻譯標準提出來的,但在這之后的一百年間,嚴復的“信達雅”說漸漸引起了許多翻譯家的共鳴,對翻譯實踐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對其“雅”宇從一開始便有爭議。他所謂的“雅”,是指脫離原文而片面追求譯文本身的古雅。他認為只有譯文本身采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實際上即所謂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所以在白話文興起之后,激進派群起而攻之,大有將其批倒批臭而后快之勢。甚至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掀起了一場關于“信達雅”的爭論。有人甚至認為嚴復的“信達雅”說,嚴重限制了翻譯

研究的視野,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有些觀點相當激烈。如黃雨石就說:“嚴復在開一代翻譯之風,在著意介紹外國新思想等方面的確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的這一套翻譯理論,無可諱言,卻顯然是完全錯誤的。(沈蘇儒著《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107頁)周篤寶說:“‘雅’字是唯心的,或者說是‘違心’的,都是不科學的。他翻譯的是當時格物致知的書,代表先進的學術思想,卻為了使頑固保守的士大夫階級樂于接受西方先進學理‘刻意摹仿先秦文體’去翻譯顯然不妥。如果說嚴復的翻譯思想有不妥之處,皆失于‘雅’’’。(《中國翻譯))2000(2),29)由此可見,在對嚴復的“信達雅”說百年來的爭論中,“信達”二字已是人們公認的標準,而對“雅”字卻爭論很大。20世紀20年代我國出現了關于“神韻”的討論。對此我國著名作家茅盾曾發表過見解。他本人始終如一是不妥協的“直譯”論者,連后來出現的介乎“直譯”和“意譯”之間的所謂“順譯”他都反對,理由是“順譯”容易導致“歪譯”。(1984a:351~354)茅盾早期發表過許多關于文學翻譯的見解,針對以前“歪譯”的泛濫,提出一系列的“直譯”理論,以糾正前人的偏差。行文當中,他使用了傳統文藝理論的語言,談到“神韻”時說:“就我的私見下個判斷,覺得與其失‘神韻’而留‘形貌’,還不如‘形貌’上有些差異而保留‘神韻’。文學的功用在感人,而感人的力量恐怕還是寓于‘神韻’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譯本如不能保留原文的‘神韻’,難免要失了許多的感人的力量。”(1984b:337)這段話強調“神韻”,和后來的“神似”沒有大的差別。所以有人說20世紀50年代傅雷提出關于“神似”的討論是20年代“神韻”討論的繼續。

三、我國現代對翻譯標準的爭論傅雷和錢鐘書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分別提出“神似”和“化境”的翻譯標準。傅雷先生主張“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于是我國譯界出現了兩大派。一是以傅雷、楊絳、楊必等譯家為代表的“神似派”,一是以卞之琳先生為代表的“存形求神派”。一派重神似,一派重形似,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在近期的《中國翻譯》上北大教授許淵沖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江楓先生還在該問題上繼續爭論不休。(見《中國翻譯>>2001(3)“新世紀的新譯論”點評)2001年8月份在中國譯協、《中國翻譯》編輯部舉辦的“英漢翻譯高級講習班”上,筆者有幸聆聽了兩位學者的唇槍舌戰,雙方各持一詞,誰也不服氣誰,誰都能找出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繼20世紀50年代之后,70年代末我國翻譯事業出現了第二次高潮。由于西方翻譯理論開始大舉進入中國翻譯研究領域,不少學者力圖“挽救”、“完善”嚴復的理論。有人干脆說:“還是信達雅好。”于是人們重新提出“直譯”或“意譯”的價值。新一輪翻譯標準的爭論又拉開了帷幕。時代不同了,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爭論。與此同時,后人對嚴復的“信達雅”已經賦予了新的內容和解釋。他們認為“雅”已不再是嚴復所指的“爾雅”和“用漢以前宇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風格”。這期間,我國一些學者提出了“信達優論”、“信達切論”、“最佳近似度論”、“辨證統一論”、“緊身衣論”等翻譯標準。精通英法兩門外語的許淵沖先生把“雅”字歸結為中國文藝學派翻譯標準的根源。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

發展,提出了“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1987年在青島召開的“全國首屆翻譯理論研討會”上,辜正坤教授發表了“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他認為具體的翻譯標準應該而且必然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翻譯標準可分為抽象標準和具體標準兩大類,這兩大標準構成一個互相制約和補充的有機系統。抽象標準具有一元性,具體標準具有多元性。論文一經宣讀,引起軒然大波,幾乎使有關翻譯標準的討論成了大會的主旋律。可見人們對翻譯標準的重視。

四、爭論給我們的啟示本文簡述了歷代譯界對翻譯標準的爭論,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1.翻譯標準不是永恒的翻譯標準來自于翻譯實踐,來自于當時當地的翻譯實踐。翻譯標準的提出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氣候和人們的意識形態分不開。古代的翻譯是以宣傳宗教為目的,所以以翻譯佛經為主;近代的翻譯目的是“使頑固的士大夫階級樂于接受西方的學理”,所以以翻譯科學技術和介紹新思想為主;現代的翻譯目的是為了傳播思想和文化,所以以翻譯文學作品為主;而后現代的翻譯目的卻是多元的。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們抱著不同的目的,把翻譯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服務手段。其翻譯標準也是各種各樣的。縱觀翻譯歷史的長河我們不難發現,翻譯標準的提出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必然的聯系,任何翻譯標準放到另一個時代都有其適用性和不適用性。翻譯標準不是永恒的。2.目的、對象第一,翻譯標準第二任何人在從事翻譯活動時都是把翻譯目的和對象放在首位,不是先討論翻譯標準,后根據標準再進行翻譯活動。嚴復翻譯《天演論》的對象是士大夫階級,目的是“為了使頑固的士大夫階級樂于接受西方學理”。為達到此目的,他拋開自己的翻譯標準而不顧,把文章譯得艱澀難懂,對原文隨意取舍,類似改編。但他實現了自己預定的目標,獲得了中國翻譯史上罕見的成功。嚴復追求譯筆優美,很切合他要引起士大夫階級興趣的翻譯目的。如果《天演論》是專為研究進化論專家翻譯的,作為一個特殊領域的讀者群,他們對翻譯的興趣主要是為了實用,譯文盡量保持原文的原貌,這比譯筆優美更重要。如果選擇學童為讀者,那必須改寫成淺顯易懂的科普讀物。所以,翻譯目的和對象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翻譯標準。3.樹立正確的翻譯觀長期以來,我國翻譯界一直存在著“直譯派”與“意譯派”、“神似派”與“形似派”、“藝術派”與“科學派”之間的爭論。大致說來,這一對對派別又可以概括為兩大派,藝術派認為翻譯是藝術,實踐中比較重神似,而且大多偏愛意譯,而科學派則認為翻譯是科學,實踐中比較強調形似,大多喜歡采用直譯。從實踐效果來看,“藝術派”的譯文以明白曉暢為特色,容易為讀者所喜愛。但是,由于不拘形式的緣故,難免或多或少存在有失嚴謹的缺陷;而“科學派”的譯文雖以忠實、嚴謹為特征,但容易出現生硬拗口的弊病,讀起來不是十分順暢。作為翻譯工作者應堅持辯證法,樹立正確的翻譯觀,不偏倚任何一派,而是取兩家之長,避兩家之短,使科學與藝術并重,神似與形似兼顧,直譯與意譯并用。堅持對立統一規律,才能達到翻譯的最高境界。

查看全文

小麥栽培標準化

1、耕翻整地標準化

近些年,我省許多市縣和國營農場系統都結合大面積高產攻關及自身生產特點,總結出許多以合理輪作為基礎、翻松耙壓結合的耕翻作業標準,使小麥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得以順利實施。要依據土壤水分狀況及茬口條件及時調整當年不同村屯、不同地塊的作業措施及標準。可落實為:

作業地塊→作業措施→作業時間→作業標準→作業驗收

針對我省大多地區底墑不足、小麥易遭春旱等特點,耕翻整地作業中應特別強調“及早作業”、“連續作業”和“伏秋作業”,一次達到播種狀態越冬。有條件的地方為保證施肥效果和底墑充足,應強調結合耕翻整地進行秋深施肥和深秋澆封凍水。

2、品種及種子標準化

目前生產上推廣的品種很多,在性狀及措施要求上各具特點。應在充分了解品種特點(生育特點、分蕖特點、需肥特點、群體特點、灌漿特點、抗逆特點)基礎上選擇1~2個主裁品種及2~3個搭配品種。栽培面積較大的地區決不可種植單一品種,應以品種多樣化增強小麥的抗災抗逆能力,達到高產穩產、豐產豐收。具體選用品種及確定各品種的種植比例時應根據加工用途、當地栽培方式及栽培條件、產量水平、土壤條件及氣候條件、收獲方式及力量而定。核心試驗區、高產攻關田、生產條件較好及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應選擇光合效率及產量潛力更高和更加抗倒、抗病、更耐高肥水的中矮稈品種,并依據品種制定相應的栽培耕作措施及標準,其它土,種植密度,施肥量,鎮壓及田間管理等措施和環節標準也需做相應正確調整。總之,措施應圍繞品種、自然生態條件和生產條件而定,或根據當地條件選擇適宜品種,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

查看全文

紅旗團委標準

紅旗團委標準

一、企事業“五四紅旗團委”標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1、班子建設好。班子健全,按期換屆,民主選舉領導班子;班子成員整體素質高,主要負責人能力強,業務精,懂經營,會管理;貫徹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做到決策民主,管理科學;班子團結進取,作風扎實,富有開拓精神,在團員青年中具有較高的威信。

2、主題活動好。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和青工建功成才,創造性地貫徹上級團委的精神,扎實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團的工作生動活潑且富有成效,工作實績黨政認可,青年好評。適應深化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積極引導廣大青工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成為推動改革的有生力量;著眼企業發展和青工成才,廣泛開展青年崗位能手活動和青年科技創新行動,企業效益明顯增加,青工技能明顯提高;積極參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深化青年文明號等活動,青年職業道德和職業文明建設明顯得到加強;充分發揮青年的突擊作用,在急、難、險、重的生產、工作任務中體現新一代青年的風采;代表青工通過職代會等渠道參與企業民主管理和監督;維護青工合法權益,關心青工切身利益,反映青工的意愿和呼聲;積極為下崗青工等青年群體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3、支部建設好。根據生產經營實際,青年分布特點,合理調整組織設置,理順工作運行機制;所屬支部班子健全,積極工作,富有朝氣;各項制度完善,活動開展經常,工作充滿活力;支部在青年中影響好,凝聚力強,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團員隊伍。

4、活動陣地好。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團的活動陣地和青工培訓場所;有能夠滿足青工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文體娛樂設施;團的工作經費有穩定的來源渠道;善于發掘和運用社會資源,團的工作有一個良好的環境。

查看全文

簡歷模板--標準簡歷

個人概況: 求職意向;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性別:________

出生年月:____年__月__日所在地區:___________

學歷:_______________專業:__________________

婚姻狀況:_______________目前年薪: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方式:

查看全文

作文評價必須標準

評價無序,收益微。作為一次完整作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作文評價過程中,師生按作文要求審視文章,發現其中的優點與缺點,以理性思維認知,歸納該次作文寫作情況,然后把信息反饋到寫作實踐,從而進一步指導寫作,提升作文水平。沒有評價,一次作文課就不完整或間接導致該課失敗。但有的作文評價課,雖然教師指導明確,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做到互動交流、氣氛活躍,但這一表象下教學結果多數情形是老師一人或連同幾個“寫作高手”心知肚明、體會深刻,而多數學生則還處于思維模糊的認知狀態,收益甚微。這種現象值得思考。

隨著課堂作文評價方法探索的深入,我們便會發現:在具體評價中,有時學生評價的目的模糊,不夠鮮明;評價操作過程欠規范,程序不清;評價方式缺乏系統性,隨意性很大;理性分析缺乏辨證思維,多以感性為主;信息反饋不能及時到位,互動交流缺少持續性等等。所以作文評價中,如何做到評價規范化、系統化,分值設定的量化,是值得探究的,以進一步完善作文評價體系,使之目的明確,操作更具體、規范,讓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參與進來,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收益在其中。

經過實踐總結,我們制訂了《作文評價表》,以表格的形式,直觀、具體列出評價項目,審改內容,評價結論,量化值域。力求做到規范化,系統化,考評量化。該表重理性分析,嘗試把常規作文教學評價要求與高考作文評價標準有機結合,力爭在評價實踐中做到目標明確,有據可依,以理服人,定性量化、科學化。

該表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部分是常規作文教學評價;后半部分是以高考評價標準為參照的量化部分。

常規評價部分設定四欄。第一為“文題”“作者”“評者”欄。填充三個方面信息,便于交流與互動。第二為“審題”項目欄。由評審者回顧作文要求,此次作文訓練的重點、難點,并結合作文寫作角度,簡明扼要地確定評價原則,以總攝下面的評價。第三是常規“評價”主體欄。命名為“精雕細琢”,同時以豎欄明示原則“探幽發微,以理服人”,并列出“增刪調整,分條列出”提示。作為主體部分,強調“見仁見智”“以理服人”,目的是增強學生對作文認知從感性向理性的關照,盡量減少感性色彩,做到辨證、全面、發展地看待作文,并分條列出,便于作者、評者雙向交流、切磋。第四是“交流體驗”欄。分為“亮點薈萃”“慧眼補拙”二條,這是文字評述部分,參照上面所有內容,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對作文進行簡明扼要地客觀地評述。

第二部分引入高考作文評分標準部分參考量化評分。總分值為60分,由內容、表達、發展三部分構成,分值各占二十。依次列出等次欄并標出賦分值域,讓學生評價時來對應參考,做到細化、量化,賦分項目操作具體、簡明清晰,以訓練思維,明確作文評價方法,再反饋到作文常規教學,從而規范寫作的方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