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概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7:16: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化學概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案例分析
論文關鍵詞:文化概論都江堰教學實踐
論文摘要: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作為素質教育必修課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學時內激發學生最大的學習興趣,這對教師傳統教學方法形成挑戰,本論述試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為例,結合筆者教學實踐,來闡述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普遍適用的教學方法。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擁有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的文化創造和積累。這些歷史性的文化遺存,既真實記錄了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生存、成長所走過的漫長歷程,也為我們今天乃至將來創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因此,從文化學的角度考察、闡釋和研究我們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過程,對于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探索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以及提高全體人民的人文素質,都將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文化概論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旨在幫助青年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質。1999年,教育部將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確定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課。中國文化概論是一門研究中國文化現象、體系和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它是“高校所有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人文類核心課程”,具有其他專業性課程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
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文化概論課程的基礎性,將傳統與現實結合,開拓學術視野,延伸思維觸角,一直是文化概論課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國思想文化作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如何讓學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華,領會其在現實中的應用,并能融匯到自己的人生思維中,是我們在教學中值得思考的。筆者試以道家哲學中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作為個案,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課堂教學方法,以供參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為初創,《道德經》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討了宇宙的形成與自然的規律,國家的治理與人類身心的修養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給人們以無窮的思想啟迪。兩千多年來,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學、科學家乃至普通平民,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如果學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現似是而非的狀況,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首先明確“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
“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
摘要:文章結合“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經驗與教學思考,指出了教學目標要保證思政目標與課程目標相統一,教學范式從傳統教學模式向因材施教轉變,設立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融合的評價機制。提出以“三貼近”為驅動,營造課程思政生態;以“兩型課堂”為陣地,形成課程思政張力;以“雙向動力機制”為杠桿,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創新方法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國高校的特色,又是辦好我國高校的優勢,高校課程要與思政理論課協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相關研究在近兩年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1],在思政大旗的引領下,廣告專業課程紛紛開始啟動思政建設。
一、廣告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現狀
以“廣告”和“課程思政”為篇名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共查到37篇文獻,其中涉及“廣告學概論”課程的文章僅4篇,從教學研究的角度可見,廣告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生物技術專業是具有很強實踐性和一定創造性的專業,實踐教學在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回顧了國內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現狀,結合學校該專業的醫學辦學特色,從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實驗室條件建設、實習基地建設、本科畢業設計等幾個方面對學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提供了有建設性的建議與思路。
關鍵詞:生物技術;醫學特色;實踐教學體系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生物技術為支撐的生物高新技術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滿足社會對生物技術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國內許多地方性院校開始開設生物技術專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不只是掌握扎實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基礎理論知識,更要具備熟練的實驗技能和較強的創新能力,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該種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實踐教學在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舉足輕重。實驗教學體系由課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構成。但目前很多院校在該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上,還只是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簡單對應,整體效果較差。因此,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對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地方性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現狀
國內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經歷多年嘗試,不同辦學水平、不同層次和不同特色的大學其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側重點各不一樣。如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錢國英教授主持的“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課題,改革的內容是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整合,增設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將實驗課安排學分單獨開課,并分為學生自選實驗課程和必選實驗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后的效果表明,其有利于提高實驗教學的實際效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但也隨之產生了一些問題,如增加的開放實驗室的經費從哪支出及如何合理管理的問題,涉及到學校多個部門的協調與管理,因此實踐中存在實際困難。重慶文理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進行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時,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遵循創新性、系統性、連貫性和綜合性的原則,從直觀性、驗證性和鞏固性實驗向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過渡,將實驗教學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實驗技術系列(又稱為基礎核心實驗)、專業技術實驗系列和創新實驗系列。與學校生物技術專業有相似醫學背景和創辦歷史的桂林醫學院生物技術學院把生物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提高到為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在教學內容上,以“淡化驗證性實驗,強化綜合性實驗”的思想為指導,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在教學方式上,不斷加大開放實驗室的力度。
二、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歷史骨干教師培訓心得總結
2010年6月27日至7月7日,我特別榮幸地參加了華南師范大學承擔的廣東省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培訓共進行了十天,這十天的緊張學習,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云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禮,教學知識上得到一次強勁的“充電”。
十天的學習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前三天由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組織進行通識培訓,后七天主要由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組織進行學科培訓。在這十天的學習中,有許多的專家與教授對我們進行精彩的講座,蔣平教授的《陽光心態與幸福生活》講座既充滿趣味又富有內涵,許錫良教授的《人性、人權與教育》講座讓我們大開眼界,王紅教授的《中美基礎教育的考察與思考》讓我們認識與了解了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美國基礎教育,劉良華教授《教育研究與教師寫作》既有激情又非常實用,左雙文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的前沿問題與研究》、張慶海教授《中學歷史教學的理論問題》讓我們了解了歷史研究的前沿,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宋德華教授《歷史研究論文寫作方法概論》讓我們知道歷史研究論文的選題、規范、有效,黃牧航教授《歷史教師從職業化走向專業化》站在一個較高的高度上對我們進行指導,讓我們知道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專業化的教師。現將十天的學結如下:
一、接受了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停前行。同樣,教育教學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埋頭苦干是必須得,但抬頭望頭也是必要的。一味埋頭苦干會迷失道路,偶爾抬頭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別是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很多教育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不斷地暴露,這時候更需要理論的指示與專家的引領。對于我個人而言,這次培訓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不僅對理清新課改中的種種關系有幫助,而且對突破新時代教育教學中一些“瓶頸”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與方法。
高廣方教授在《生本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的教育為的是什么?她提出了四個觀,即:生命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從幾方面對中學教學提現了新的發展方向,最后得到結論:正確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教書。此報告無疑是對當下教育弊端的一次警鐘,更是對一線教師理念的一次糾正。
二、完善了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了解了歷史研究的前沿問題
植物營養學開題報告
一、培養目標
總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植物營養學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具體要求是:
1、在政治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服從分配,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在業務上掌握植物營養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熟悉本專業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了解土壤學作物栽培學與遺傳學植物保護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在本學科能獨立從事研究教學和其它技術管理工作。治學態度嚴謹,協作精神良好。
3、身體健康。
二、學習年限
自主學習式教學的安全工程論文
一、精心設計課程的自主學習方式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專業特點和日常生活兩方面將課程分為交通安全、防火與逃生、防止觸電、觸電急救、防止靜電、預防化學物質中毒、地震逃生、水災臺風中避險八個專題進行教學,通過自由組合將全班學生分為八個小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個專題;要求各小組在學習該專題之前一周找好與專題相關的安全知識,做成幻燈片,同時要求上網查找最近發生的二到三個與專題密切相關且有視頻展示的實際案例,對案例中產生安全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如何預防類似事故發生的措施;要求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全組任務的分配和集成;各小組在資料查找齊全后,要求在本小組內進行討論,整合材料。經過這樣的安排,各個小組都能做到主動出擊,根據任務要求相互配合去搜集資料,配合得非常好,這樣就把全體同學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二、學生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
畢竟各個小組只找了一個專題的學習資料,該組的同學又該如何來學習其他組所負責的專題知識,為此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專題共享環節,各個小組的組長上講臺介紹本組專題的安全工作原理、預防該類事故發生的方法和措施,共同分享案例視頻,講解本組同學對案例的認識;然后組織全班同學一起討論該專題,最后老師對負責該專題的小組進行點評,肯定他們所做的工作,對不全面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指出來,加以說明解釋。有的小組幻燈片的版式設計非常有特點,有的小組案例視頻非常震撼,有的小組對案例的分析有獨到之處,這些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做的好的小組組員非常開心,覺得這一段時間的忙活沒有白費,做的一般的小組就會自己去找原因,為什么在這方面沒有別的組做的好,組與組之間無形之中構成了競爭,以至于后面的專題做得越來越好。
三、實例
電氣10-5班(卓越班)第二組學生負責了防火與逃生專題,該組學生從引發火災發生的原因開始講起,闡明了發生火災必須同時存在有著火源、助燃劑和可燃物,只要切斷了其中一個就可以預防火災的發生,特別說明我們很多同學將來會到石油化工企業工作,可燃物很多,因此要特別控制好著火源,所以也能理解為什么實習時不讓帶打火機之類的火種進入廠區,從專業特點的角度提醒同學們將來在廠區工作時要定時認真檢查電氣設備的線路,操作時要注意不要產生電火花,以防引發火災。隨后該組同學又將滅火方法和火場逃生技藝進行了詳細說明,讓全班同學掌握了防火與逃生的基本知識。該組學生播放了中石油大連石化公司火災、吉林德惠禽業火災和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火災三個火災現場的視頻,并對火災發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其中對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火災討論最為熱烈,火災是由電氣配電箱短路引起的,同學們學的是電氣專業,一致認為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馬虎。通過4學時的學習,全班同學基本上掌握了防火與逃生的基本知識,對將來工作上如何預防火災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藥學專業課程培養體系
1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
由前述研究可知,藥學相關專業的培養模式(培養目標)由前期與中藥或藥學專業相近培養的“方向性”人才,變成現代專業較強的“高級中藥師、藥師、制藥工程師和藥劑師專業性人才”[2]。根據國家教育部的中藥、藥學、制藥工程及藥物制劑本科專業教育質量標準,結合目前各專業辦學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中藥、藥學、制藥工程與藥物制劑等專業的培養模式(目標)[1]分別是:①中藥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掌握中藥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中藥開發、生產、檢驗、流通與管理等領域從事新藥研究、中藥材鑒別、中藥成分提取、中藥飲片生產、中成藥檢驗、醫藥營銷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②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掌握藥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在藥品開發、生產、檢驗、流通和管理等領域從事新藥研究、藥理實驗與評價、藥物劑型與制劑的設計和制備、藥物分析檢驗、質量鑒定、臨床合理用藥指導以及醫藥營銷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③制藥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掌握中藥制藥及其工藝工程產業化技術等方面的科學原理、生產工藝技術、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中藥制藥等領域從事新藥研發、新工藝研發、生產工藝工程設計、生產技術管理、技術改造以及質量控制等工作的專門技術人才。④藥物制劑專業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掌握藥物制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藥物制劑及制劑技術相關領域從事研究、開發、工藝設計、生產技術改進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2]。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藥學知識群結構特征及向化學-生物-社會-創新-藥學模式的要求對課程體系進行了構建。
2藥學相關專業教育體系的確立和優化
2.1課程體系的優化方案。根據目前社會對藥學(本科)相關專業學生人才素質結構要求及教育培養模式變化,考慮各專業藥學知識群特點,按“同公共、類基礎、別專基、異專業”的原則對其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優化[1]。①按新世紀化學-生物-社會-創新-藥學模式培養高級藥學(本科)相關專業人才。“厚基礎,寬口徑,重創新”為基本指導思想,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繼承,發展,創新”三者并重,構筑藥學(本科)專業的課程教育體系[3]。②必修課包括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其中公共基礎課應加強英語、計算機、人文社會素質應用能力的教育[4]。加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學基礎教育。專業基礎課應加強化學、生命科學知識的教育,可增設專業英語、工程技術、信息技術、中藥現代化研究方法學概論、植物成分分類學(或以選修課形式開出)。專業課主要是減少理論課時量,增加實驗課時量,實行理論與實驗課教學分離,實驗課單獨考核算成績,同時根據各專業課的特點增加一些限選課程。③限選課,根據不同專業增加或調整生物科學、化學科學、工程科學、信息科學與藥物制劑科學知識的課程。④選修課,為彌補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專業課不足,開設近90門選修課,由學校統一管理,包括人文社會、化學、生物、數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醫學臨床、中醫藥文化、文獻、中藥材商品、中藥種植、藥廠管理、市場營銷等課程組成。2.2教材安排。公共課使用全國高等院校理科通用教材;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使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民衛生出版社、上海市科技出版社統編的規劃教材;限選課使用統編教材,按各專業特點進行內容調節與修改;選修課教材由各位教師自己指定,大多為全國相應“理、工、醫、農、文、史、哲”等本科專業統編教材。2.3教學原則、方法及形式。執行一定學年完成一定學分的指導性學年制,學生原則上在四年內修完所要求的課程和學分,并在修完所要求學分的基礎上完成畢業實習及通過論文答辯,可以獲得學士學位。第一、二兩年主要安排公共課及部分專業基礎課,第三、四年主要安排部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及畢業實習。課程教學主要原則是遵循理科(本科)學生的教育基本原則[5-7]:①科學性和經驗性相結合的原則,特別對藥學(本科)專業學生應加強用現代科學闡述傳統經驗理論教育;②理論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增加學生的實際操作課時,基礎課的理論和實驗課時比為2∶1,而專業課為1∶1,與專業關系緊密的課程的實驗課應單獨開設。③教師的指導性和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相結合原則,導師采用形成性評價方法進行教學;④藥學專業知識性與其他現代科學相融合性結合原則,特別注重化學、生物學與信息科學對藥學專業學生的影響;⑤信息反饋促進教學的形成性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各課程采用理論講授,習題鞏固,實驗及實驗報告書寫,操作演示,實地參觀,分組討論,野外實習,自學等方法,具體方法依各門課程的特點要求而定。教學形式:各課程采用理論課、實驗課、CAI式媒體教學,課外作業及輔導,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另外,教學過程應建立對學生學習質量的反饋渠道。2.4實習教育。藥學類各專業進行為期6個月的實習教育,其內容主要為綜合和專題實習兩部分[8-9]。學生在實習前進行為期2周的強化訓練,其內容主要是專業課的具體實際操作訓練,然后先分配到指定的實習單位進行綜合訓練,再選定指導教師進行專題的研究實習,實習單位有湖南中醫藥大學各教研室、學校各直屬和非直屬醫院藥劑科、湖南中醫研究院中藥所、長沙九芝堂制藥有限公司、長沙驁馬制藥有限公司、湖南省藥檢所、長沙金沙制藥有限公司、長沙市藥檢所、株洲藥檢所、湘潭藥檢所、湘潭制藥有限公司、株州千金藥業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省內及省外單位。
3新的質量測試方法的確立
根據目前新的課程教育培養模式的要求及調查問卷分析結果,藥學(本科)相關專業學生的質量測試方案應按下列原則確立[10]。①質量測試方案要反映藥學(本科)專業人才新的素質知識結構及新的培養模式。②質量測試方案以修總學分為基本要求,以年級教師考評,學生互評,實習單位考評及論文答辯等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建立各課程的理論和實驗(踐)技能考試(查)體系(學校現有題庫抽卷考試)為主,畢業考試,實習單位考核,畢業論文,年級綜合基本素質評價為輔的全面質量測試方案體系。其中中藥專業(本科)學生素質知識結構質量測試方案詳見表1;課程考核按湖南中醫藥大學學生管理手冊執行,總基分,詳細考核辦法;年級德育考核以湖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學生處考核辦法為準。實習單位考核按用人單位對本校畢業學生的評價表進行考核,由實習單位計分為準,見表2。論文考核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畢業論文評分要求為準。③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在現有手工試題抽卷考核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計算機隨機出卷網絡鍵盤考核體系,增強防弊性,實行真正的考教分離;限選課及選修課采用隨堂考試或小論文等方式進行考核。④跟蹤進行實習單位及畢業后用人單位實際工作能力考核,建立人才教育后期效果的評價體系。
材料專業分析化學教學實踐與探索
一、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要針對材料學專業特點,調整分析化學有關內容。分析化學是材料專業的基礎課,與后面的很多專業課聯系緊密,只有掌握了分析化學的基本理論、原理及操作方法,才能更好地進行材料分析的學習。目前本校材料專業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只有45學時,但現在的教材中各類分析方法講述比較全面,如何解決內容多與學時短的沖突是當前分析化學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在教材內容上刪去了材料專業應用很少的化學定性分析、與無機化學重復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與統計學重復的統計學基礎知識;刪去了應用較少的非水溶液滴定法及過時的理論內容和陳舊的實驗儀器內容,將分析化學解構和重組。打破了原來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以適應材料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需要。并圍繞完成工作任務所需學習的內容和先后順序設計教學環節。將整個教學內容優化成兩個教學模塊:一是分析化學基礎模塊,主要包括分析化學介紹、分析化學儀器與試劑、定量分析的誤差與有效數字、滴定分析概論;二是定量分析模塊,主要包括酸堿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滴定法。
二、教學方法
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應視課程性質、特點和內容而定。教改目的是優化教學模式,按不同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1.教師引導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體,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是教改成功的關鍵。為讓學生能進行課程銜接及為課后自學鋪墊,每次課開始時應簡單回顧上節課內容,勾起學生的回憶,結束時對下次課內容提要,以利于學生自學。同時將四大滴定理論的原理、指示劑的聯系與區別講透,便于學生在實踐中準確地應用。另外,學生在課堂上有發言的欲望,如能正確引導,增加學生討論環節,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采用多媒體教學教師無法強迫學生學習,只能吸引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集于一體通過課堂教學來實施,通過多種方式來刺激學生的感官,促進學生開展記憶、思考、探討等活動,使教學內容從單調的文字形式轉變為多種生動的形式,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更易理解所學內容。多媒體教學通過聲像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還可以加大信息量,減少板書量,在有限的課時內講授更多的知識。例如,可以將酸堿滴定、配位滴定、指示劑變色、指示劑僵化及封閉現象等以動畫展示,突破語言的障礙,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不是領悟老師的理解。利用網絡對教學內容進行適時更新,做到教學與科研互動,多引用與課程有關的實例,增加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3.課堂教學與課后自學相結合由于教學學時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學到更多的分析化學知識,除教師摒棄傳統板書,采用多媒體對基礎理論等重要內容進行授課外,還可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目前已出版的分析化學書籍和研究論文,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自學一些應用及發展前沿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加深學生的理解。4.開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實驗課分析化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基礎理論教學中,應將分析化學的知識滲透到生活中,激發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分析化學概念,獲得分析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比如將分析化學實驗擴展到環境污染物的檢測,可以使學生對環境的污染有更直接、更具體的了解,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如在配位滴定實驗中,可讓學生測定飲用水中的Ca2+、Mg2+的含量,看其硬度是否超標。在氧化還原滴定實驗中,讓學生嘗試測定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COD),看水中的還原性物質是否超標;可以讓學生測定自己平時吃的水果和飲料中的維生素C的含量。這樣既可引導學生分析測定過程中誤差的來源及必需的防范措施,又可進一步引導出碘量法滴定的兩種應用實例,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成績評定
嚴格的考核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監督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及應用能力,提高分析化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化學教學中,我們將成績考核與過程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既考核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又考核學生的操作能力。考核由平時考核、基礎理論考試、實驗考核三部分組成,其中平時考核占總成績的10%,基礎理論考試占60%,實驗考核占30%。平時考核根據平時上課出勤率,課上參與互動的主動程度,以及作業的完成情況綜合評定。基礎理論考核包括分析化學基礎知識、四大滴定理論的原理、指示劑的作用原理、分析數據的有效性判斷、分析方法是否存在系統誤差等。實驗基本操作技能采用隨機抽題并現場操作的方式,學生在給定的時間內完成操作考試,教師當場評分;綜合性考核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本課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當于一個小型的開放性實驗,將題目提前發給學生,讓他們查閱有關文獻資料,設計實驗原理、操作步驟,提交設計方案,教師審查合格后,學生自己動手測定,并對實驗過程、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提交實驗報告或實驗小論文。這種綜合考試的形式,避免了以前考試的片面性、隨機性等情況,能夠客觀真實地評價學生實驗的水平,激勵學生重視實驗,樹立勤奮、嚴謹的學風,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散曲學研究論文
【關鍵詞】散曲;散曲學;20世紀;新世紀;危機;對策
在20世紀中,散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因為多種原因,散曲研究在新的世紀已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危機。20世紀散曲研究的成績和問題并存,面臨新世紀散曲研究的種種危機,我們應有相應的對策。
在中國古代詩歌三大體式中,散曲晚出,能兼融詩詞藝術而又別開新面,不僅體式繁多,而內容亦最為駁雜。論體式,散曲有令套,有兼帶,其體之繁富,非詩詞可匹;論內容,“我國一切韻文,其駁雜廣大,殆無逾于曲者”(任中敏《散曲概論》)。要之,在詩詞曲鼎足而三的古典詩歌藝術中,散曲實占有重要一席。在上一個世紀里,散曲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新的世紀里,散曲研究卻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危機。筆者謹就20世紀散曲研究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新世紀散曲學面臨的危機,提出一些粗淺看法,希望能得到關心散曲學和民族文化承傳的學人們共同關注。一20世紀散曲研究的簡略回顧
回憶上一個世紀中國古代散曲研究的成績,有兩個時期是令人驕傲的。
第一個令人驕傲的時期是二三十年代。由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胡適等人對于白話文學、俗文學的大力提倡,一向被視為“小道末技”的戲曲、散曲文學,受到極大重視,學者們投人了極大的研究熱情,曲學研究便在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興盛的局面,散曲研究也就在此時從籠統的曲學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與戲曲研究平行發展的新學科。在這一時期,任中敏先生的貢獻是首屈一指的,他在構建散曲研究的學科框架,搜輯刊布散曲文獻和編輯刊行散曲研究資料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前無古人的。他的《散曲概論》,作為第一部系統的通論性著作,在散曲研究史上,可與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在戲曲研究史上的地位同觀,是奠定散曲研究學科基本框架的開山之作。他編輯的《散曲叢刊》和《新曲苑》,分別是散曲文獻與研究資料收集整理方面的重要著作。任氏而后,一批卓有成就的散曲學者和重要著述相繼涌現,如盧前的《散曲史》、《詞曲研究》、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等,都是重要的散曲研究著作,其中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開啟了散曲史研究中斷代史研究的先河。盧前的《飲虹卷所刻曲》也是可與任中敏《散曲叢刊》相比美的重要散曲文獻。另如陸侃如、馮玩君的《中國詩史》、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有關章節,也是當時散曲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總之,這是20世紀散曲研究中成績很輝煌的時期。
第二個令人驕傲的時期是八九十年代。因為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使整個文化學術研究煥發了青春,幾乎被人遺忘的散曲文學重新受到重視,散曲研究更全方位展開,并在各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績。如在散曲文獻和研究資料的搜輯整理方面,謝伯陽先生輯編的《全明散曲》、謝先生與凌景誕先生合編的《全清散曲》,分別是明清兩代集大成的散曲文獻;還有王文才的《元曲記事》、《白樸戲曲集校注》、以及李修生的《盧疏齋集輯存》、青惠民等人的《貫云石作品輯注》、王學奇等人的《關漢卿全集校注》、呂薇芬、楊鐮的《張可久集校注》、隋樹森的嶸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趙景深、張增元的《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張月中等人的《全元曲》、《元曲通融》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散曲文獻和有關研究資料的整理匯編著作。在散曲普及方面,王季思、洪柏昭的《元散曲選注》及其與謝伯陽一起編注的《元明清散曲選》、寧希元等人的《元散曲選粹》、蔣星煌等人的《元曲鑒賞辭典》、黃天驥、康保成的《元明清散曲精選》、吳新雷、楊棟的《元散曲經典》、呂薇芬的《元曲三百首》等,都先后產生了較大影響。應特別指出的是,在本階段中,有較高質量的散曲通史、斷代史、通論、專論和辭書類著作也不斷涌現,如門巋的《元曲百家縱論》、《元曲管窺》、李昌集的《中國古代散曲史》、《中國古代曲學史》、羊春秋的《散曲通論》、趙義山的《元散曲通論》、《斜出齋曲論前集》、孫玄齡的《元散曲的音樂》、洛地的《詞樂曲唱》、湯易水的哎散曲藝術談》、的《元散曲藝術論》、王星琦的《元曲藝術風格研究》、《元明散曲史論》、呂薇芬的《元散曲典故辭典》、顧學領、王學奇的《元曲釋詞》、袁世碩主編的《元曲百科辭典》、李修生主編的《元曲大辭典》、卜健主編的《元曲百科大辭典》等,正是由于這些著作的出版,本時期的散曲研究再次活躍興盛起來,使許多研究領域得到了更廣泛的開拓和向縱深的發展,散曲研究獨立的學科意識被進一步強化。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是,80年代初,揚州師范學院設立了曾以任中敏先生掛帥的國內第一個散曲學博士點;90年代初,“中國散曲研究會”成立并召開了4次有海峽兩岸和國外學者參加的散曲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兩部論文集,國內外研究散曲的學者們加強了聯系和交流;90年代末,楊棟的《中國散曲學史研究》出版。凡此,皆具有進一步強化散曲研究作為獨立學科的重要意義。港、臺方面,本階段中亦有不少新的成果,如羅炕烈《詩詞曲論文集》、《兩小山齋論文集》和《兩小山齋雜著》中收人的多篇曲學論文,羅錦堂主編的《元人小令分類選注》、曾永義的《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詩》及其與王安祁的《元人散曲選詳注》、汪志勇《元人散曲新探》、賴橋本的《元曲吟唱》、王忠林的《元代散曲論叢》、黃敬欽的《盧摯及其散曲研究》、范長華的《張可久散曲研究》、何貴初的《張養浩及其散曲研究》和《元明清散曲論著索引》等等,都是本階段中值得注意的新成果。
散曲學成績與危機論文
在20世紀中,散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因為多種原因,散曲研究在新的世紀已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危機。20世紀散曲研究的成績和問題并存,面臨新世紀散曲研究的種種危機,我們應有相應的對策。
在中國古代詩歌三大體式中,散曲晚出,能兼融詩詞藝術而又別開新面,不僅體式繁多,而內容亦最為駁雜。論體式,散曲有令套,有兼帶,其體之繁富,非詩詞可匹;論內容,“我國一切韻文,其駁雜廣大,殆無逾于曲者”(任中敏《散曲概論》)。要之,在詩詞曲鼎足而三的古典詩歌藝術中,散曲實占有重要一席。在上一個世紀里,散曲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新的世紀里,散曲研究卻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危機。筆者謹就20世紀散曲研究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新世紀散曲學面臨的危機,提出一些粗淺看法,希望能得到關心散曲學和民族文化承傳的學人們共同關注。一20世紀散曲研究的簡略回顧
回憶上一個世紀中國古代散曲研究的成績,有兩個時期是令人驕傲的。
第一個令人驕傲的時期是二三十年代。由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胡適等人對于白話文學、俗文學的大力提倡,一向被視為“小道末技”的戲曲、散曲文學,受到極大重視,學者們投人了極大的研究熱情,曲學研究便在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興盛的局面,散曲研究也就在此時從籠統的曲學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與戲曲研究平行發展的新學科。在這一時期,任中敏先生的貢獻是首屈一指的,他在構建散曲研究的學科框架,搜輯刊布散曲文獻和編輯刊行散曲研究資料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前無古人的。他的《散曲概論》,作為第一部系統的通論性著作,在散曲研究史上,可與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在戲曲研究史上的地位同觀,是奠定散曲研究學科基本框架的開山之作。他編輯的《散曲叢刊》和《新曲苑》,分別是散曲文獻與研究資料收集整理方面的重要著作。任氏而后,一批卓有成就的散曲學者和重要著述相繼涌現,如盧前的《散曲史》、《詞曲研究》、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等,都是重要的散曲研究著作,其中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開啟了散曲史研究中斷代史研究的先河。盧前的《飲虹卷所刻曲》也是可與任中敏《散曲叢刊》相比美的重要散曲文獻。另如陸侃如、馮玩君的《中國詩史》、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有關章節,也是當時散曲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總之,這是20世紀散曲研究中成績很輝煌的時期。
第二個令人驕傲的時期是八九十年代。因為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使整個文化學術研究煥發了青春,幾乎被人遺忘的散曲文學重新受到重視,散曲研究更全方位展開,并在各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績。如在散曲文獻和研究資料的搜輯整理方面,謝伯陽先生輯編的《全明散曲》、謝先生與凌景誕先生合編的《全清散曲》,分別是明清兩代集大成的散曲文獻;還有王文才的《元曲記事》、《白樸戲曲集校注》、以及李修生的《盧疏齋集輯存》、青惠民等人的《貫云石作品輯注》、王學奇等人的《關漢卿全集校注》、呂薇芬、楊鐮的《張可久集校注》、隋樹森的嶸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趙景深、張增元的《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張月中等人的《全元曲》、《元曲通融》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散曲文獻和有關研究資料的整理匯編著作。在散曲普及方面,王季思、洪柏昭的《元散曲選注》及其與謝伯陽一起編注的《元明清散曲選》、寧希元等人的《元散曲選粹》、蔣星煌等人的《元曲鑒賞辭典》、黃天驥、康保成的《元明清散曲精選》、吳新雷、楊棟的《元散曲經典》、呂薇芬的《元曲三百首》等,都先后產生了較大影響。應特別指出的是,在本階段中,有較高質量的散曲通史、斷代史、通論、專論和辭書類著作也不斷涌現,如門巋的《元曲百家縱論》、《元曲管窺》、李昌集的《中國古代散曲史》、《中國古代曲學史》、羊春秋的《散曲通論》、趙義山的《元散曲通論》、《斜出齋曲論前集》、孫玄齡的《元散曲的音樂》、洛地的《詞樂曲唱》、湯易水的哎散曲藝術談》、的《元散曲藝術論》、王星琦的《元曲藝術風格研究》、《元明散曲史論》、呂薇芬的《元散曲典故辭典》、顧學領、王學奇的《元曲釋詞》、袁世碩主編的《元曲百科辭典》、李修生主編的《元曲大辭典》、卜健主編的《元曲百科大辭典》等,正是由于這些著作的出版,本時期的散曲研究再次活躍興盛起來,使許多研究領域得到了更廣泛的開拓和向縱深的發展,散曲研究獨立的學科意識被進一步強化。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是,80年代初,揚州師范學院設立了曾以任中敏先生掛帥的國內第一個散曲學博士點;90年代初,“中國散曲研究會”成立并召開了4次有海峽兩岸和國外學者參加的散曲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兩部論文集,國內外研究散曲的學者們加強了聯系和交流;90年代末,楊棟的《中國散曲學史研究》出版。凡此,皆具有進一步強化散曲研究作為獨立學科的重要意義。港、臺方面,本階段中亦有不少新的成果,如羅炕烈《詩詞曲論文集》、《兩小山齋論文集》和《兩小山齋雜著》中收人的多篇曲學論文,羅錦堂主編的《元人小令分類選注》、曾永義的《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詩》及其與王安祁的《元人散曲選詳注》、汪志勇《元人散曲新探》、賴橋本的《元曲吟唱》、王忠林的《元代散曲論叢》、黃敬欽的《盧摯及其散曲研究》、范長華的《張可久散曲研究》、何貴初的《張養浩及其散曲研究》和《元明清散曲論著索引》等等,都是本階段中值得注意的新成果。
上個世紀從50年代到70年代中間的30年,由于受政治干擾太多太大,大陸的散曲研究很不景氣,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很少,但在散曲文獻整理研究方面有一定成績。在50年代,隋樹森先生先后對《陽春白雪》、《樂府新聲》、《太平樂府》等重要的元散曲選集進行了精細校訂,并在此基礎上廣搜博覽,最后編成《全元散曲》,總輯一代文獻。在作家考訂方面,孫楷第的《元曲家考略》和譚正璧的《元曲六大家傳略》是最重要的成果。在本階段,港臺方面的實績要超過大陸,特別是在曲譜研究方面著述很多,如羅伉烈的《北小令文字譜》、羅錦堂的《北曲小令譜》、《南曲小令譜》、汪經昌的《南北曲小令譜》、李殿魁的《元散曲定律》、鄭賽的《北曲套式匯錄詳解》、《北曲新譜》等,都是較有影響的著作。另外,在散曲作家創作、藝術形式和發展歷史等研究方面,有羅錦堂(中國散曲史》、鄭賽《從詩到曲》、李殿魁《元明散曲之分析與研究》、王忠林《元曲論叢》等專著,另如鄭賽《景午叢編》、羅錦堂《錦堂論曲》等論著中也收人了他們各自散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