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05:5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司金融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司金融學論文

篇1

關 鍵 詞:金融人才;應用型;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6-0066-05

通過十余年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我們逐步探索了適用于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1234模式:明確一條教學主線,即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教學主線;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兩大教學體系, 即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在課程體系安排上,重點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 把實踐教學環節上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確人才培養的三個教育階段,即專業基礎教育階段、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四項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 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實踐證明,1234模式是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條教學主線: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

為了把學校辦成讓學生、 家長、 社會滿意的學校,我們把“應用為本、學以致用”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 并將其貫穿于各專業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因此,金融學專業從招生伊始,就開始探索如何培養金融學專業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金融職業素質的養成。

金融學專業涵蓋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銀行、保險、證券這三個方向的專業知識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細化專業方向。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金融學專業都是不分方向的,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內容多而雜, 最終培養出的是一批批“樣樣通、樣樣松”的人才。雖有個別學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將金融學專業改為保險專業、國際金融等若干專業,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使學生對某一個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導致專業口徑太窄,使學生就業時面臨困難。針對這種狀況,我校金融系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能力為本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動手能力強, 基礎扎實的金融領域第一線的高級應用技術人才”的目標,就金融學專業的建設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臺上,將符合市場需要的銀行、保險、證券行業某些崗位作為專業方向,構建出“一個專業多個方向”的金融學專業,最終把金融學專業的本科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市場急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 。經過多年的市場調研和專業論證, 我們認為在大金融學的平臺上開設投資理財方向、證券期貨方向、保險營銷方向是比較適時的,可作為目前首選的三個方向。

在這一大背景下, 我們進一步提煉了金融學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認為金融學專業學生通過4年大學生活, 應該在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大應用能力和思想道德、專業業務、文化素質、身體心理四大綜合素質方面有較大提高。詳見表1、表2。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來看, 專業能力的培養和專業業務的養成是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的重中之重,而且,應該根據學生所選專業方向,有所側重。

二、兩大教學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在課程體系安排上, 我們重點突出了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 把實踐教學環節上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論和實踐兩大教學體系。從理論教學體系來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學時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側重。同時,必須加大選修課比重,這既包括公共基礎課, 也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如前所述,金融領域寬泛,涵蓋知識較多,因此,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從實踐教學體系來看,要改變“重課堂、輕實踐”的傳統教學觀念 [3] ,所以,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實踐學時比重, 保證實踐學時至少占到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具體說來,除采取課內實驗、上機等形式外,還采取了課外學時和專用周的形式。如統計學、計量經濟學這類課程需要利用計算機及相關軟件進行實際操作, 可以采取課內實驗、上機等形式,加大實踐學時比重;而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金融市場營銷學、金融英語這類課程安排一定的課外學時,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效果更佳。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還應該采取專業周的形式加大實踐學時,如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等課程可以通過開設證券投資模擬實訓、 外匯模擬交易實訓等實踐課程。部分實踐課程安排如表3所示。

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方向實踐技能, 我們增加了專業方向綜合實踐周, 如根據前面提到的專業方向,我們讓學生在理財規劃綜合實訓、信貸管理綜合實訓、保險營銷綜合實訓中選擇一個。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們增設了創新實踐周。創新實踐包括參加創業計劃競賽、創業實踐、學術講座、實驗室開放研究項目、專業課題研究、學術論文、創新能力培訓等,該項學分由學生在校期間取得。 學校可集中開設社會實踐與調查、 學年論文、創業專用周等實踐課程,使學生可以獲得部分創新實踐學分。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有意識地自己參加其他創新實踐, 并根據上報的材料獲得一定的創新學分。如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公開發表專業性論文;參加證券協會、信貸協會、保險協會等表現突出; 在各個層次的點鈔技能比賽、 證券模擬交易大賽、外匯模擬交易大賽等專業性比賽中獲獎;取得理財規劃師、證券、銀行、保險從業資格證,等等,都可以獲得創新學分,并且,規定學生大學期間至少要取得創新實踐學分10個,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實踐環節學分。見表4。

三、三個教育階段:專業基礎、專業強化和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可以分為三個教育階段:專業基礎教育階段、 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和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 專業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是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可以這樣說:沒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這8門全國高等學校經濟類專業核心課程支撐,金融學專業就如同“無水之源,無木之本”。所以,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是后續強化、提高專業技能的關鍵。在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 證券投資學等專業課程是學習的重點。在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專業方向的理論課程、專業方向的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等。

如理財規劃方向理論課程我們設置了財務分析、投資分析與組合管理、理財規劃原理、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投資經理實訓、理財規劃綜合實訓課程等; 信貸管理方向理論課程設置了銀行會計學、個人理財、風險管理、銀行信貸管理學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銀行前臺實訓、信貸管理綜合實訓課程等; 保險營銷方向理論課程設置了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再保險學、保險營銷學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保單設計與銷售、 保險營銷綜合實訓課程等。最后,通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實現金融學專業人才素質的綜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學專業還應該加強畢業實習前的職業入門指導,所以,我們還增設了學科前沿專題講座、創業指導、應用文寫作、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

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是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階段學習成效的一個綜合考核, 所以最好將其貫穿于整個大學三個教育階段中。建議采取課題驅動項目教學模式,即通過畢業設計(論文)課題形式來驅使學生分階段完成畢業設計(論文) [4] 。張五常教授認為,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帶著明確的要解決的問題去學。所以,如果讓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階段, 帶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課題)去學,分階段地解決各個階段性小問題,并分階段檢驗其學習效果,要比單純地靠畢業設計(論文) 檢驗更具有現實意義。 課題驅動教學模式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論證階段,可設在大二第二學期期末實施, 因為這時學生有了一定的經濟學基礎知識, 能夠較好地完成課題的論證,同時, 也有利于下一步帶著問題開始專業課的學習。 第二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中期檢查階段,可設在大三第二學期末完成。經過大三的學習,學生的專業理論課基本學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專業課),具備了專業基礎知識, 且經過長達一年的資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 這同時也是對學生理論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綜合檢驗。 但由于這一年學生還沒有經過實習,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還不強,所以還不適宜讓所有的學生在大三期間直接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在大三第二學期,必須開展課題中期檢查,我們主要采取學年論文的形式。學年論文的撰寫內容為學生所做的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綜述, 這對于提升學生畢業時的競爭力很重要。 第三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結題階段。經過大三的充分準備,學生應該在大四一年時間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結題報告。通過結題的學生除可以得到畢業設計(論文)學分外,還可以得到由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課題結項證書,證明其本人(或所在團隊)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研究工作。

四、四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 加強四項結合是培養高素質金融專業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 即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1. 理論與實踐結合。陸游曾在《冬夜讀書示子律》一詩中告誡自己的孩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學中干”、“干中學”,是實現金融學專業素質提升的必要路徑。這也正是我們一直強調實踐教學體系要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設置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的實踐教學體系外, 為了保證學生關注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我們還創辦了《金融快訊》刊物。該期刊每周發行一期,由指定教師負責指導、終審,由學生證券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證券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由學生信貸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銀行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由學生保險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保險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這樣,既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也使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重要保證。從目前來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都有較強的與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起與金融企業深度合作的雙贏機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產學研合作,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我校除了經常與金融企業合作開展各種活動之外, 還成立了一個以教師指導為輔、學生自己管理為主的金融服務公司。該公司按行業(也可以是按專業方向)設置服務中心,如設證券服務中心、銀行服務中心、保險服務中心等。其中,證券服務中心可以幫助證券公司進行股票開戶等服務,銀行服務中心可以幫助銀行辦理網上銀行業務、第三方存管等,保險服務中心可以進行保單推銷、講師培訓等。

3. 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金融行業既要與錢打交道,也要與人打交道。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沒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 就很難發展起來;如果沒有很強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金融企業的從業要求,我們特別開設了禮儀實訓、演講與口才、團隊拓展訓練、職業教育等課程。此外,每個學期還安排專業性的辯論比賽、點鈔技能大賽、證券交易模擬大賽、外匯交易模擬大賽。這些比賽,由學生負責籌劃、組織、主持,老師負責指導、評判,較好地促進了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的結合。

第四,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結合。金融學專業方向的設置與就業崗位相關性很強, 且在入職時往往要求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所以,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一定要強調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通過設置相關課程和專業指導使學生適時拿到職業資格證。如理財規劃師、銀行從業資格證、保險從業資格證、證券職業資格證等。以證券職業資格證為例,該證有效期為兩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級時組織學生考證,相應地,證券投資學等相關課程就應該在此之前開設。在考證過程中,我們還注重發揮學生團體的傳、幫、帶作用,并專門組織輔導。

金融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我們的實踐證明,“明確一條教學主線、建立兩大教學體系、 強調三個教育階段、 加強四項結合”的1234模式是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都紅雯,金月華,高國慶.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J]. 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2(4):12-14.

[2]吳云勇,陳凌白. 金融學專業投資理財方向建設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篇2

【關鍵詞】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實習實訓應用型人才

地方應用型高校是為地方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應用型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的普通高校。其關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實際價值和現實意義,側重于學生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應用型金融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賦予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從現實的金融學專業人才供求狀況來看,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金融教育與金融業之間存在著供需脫節的矛盾,深化金融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加強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因此,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形成應用型金融人才所需的實踐教學模式是提高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基礎和關鍵。

一、構建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意義

(一)它是現代金融教學模式的有力支撐

傳統金融教學是以課堂教學模式為核心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輔助的位置。一旦走向實際工作崗位,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就會在理論功底、動手能力、適應性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顯示出不足。因此,必須建立起能夠解決理論講授與實際金融工作要求落差的現代金融教學模式,這種現代金融教學模式應該是實踐教學位置突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正好可以有效彌補理論教學之短,為現代金融教學模式的推進提供有效支撐。

(二)它是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途徑

伴隨著我國金融開放步伐的加快,金融領域的競爭愈加激烈,這就使金融領域相關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水平越來越高。因此,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嫻熟的操作技能的高質量應用型金融人才就成為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的重要任務。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訓練學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尤其是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適應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對接。

二、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與基本思路

(一)構建的原則

1.符合實際需要的原則。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首先應該做到應現實經濟社會之需和應時之需。隨著國際國內經濟金融環境的不斷變化,金融實務也在不斷發展與創新之中。因此,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有針對性地去適應這種現實的變化,充分體現符合實際需要的原則。

2.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的原則。構建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還必須遵循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之原則。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依托,必須將知識傳播、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形成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實踐教學體系。

3.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是就實踐教學體系內容而言的。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該體現大金融概念,能覆蓋當前金融學本科生培養的每一個專業方向。

4.多樣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是從實踐教學體系的表現形式來說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該盡量體現多樣性原則,靈活多樣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構建的基本思路

1.時間空間的合理配置。重點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來構建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其中,培養實踐能力是基礎,培養社會適應能力是根本,培養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方向和目標。構建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在時間配置上:應貫穿課內、課外、集中實踐教學周和假期,整個大學四年不間斷;在空間分布上:應延伸到課堂、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校園、大學生創業園乃至地方和區域社會。

2.漸進式多層次的教學體系。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是由基礎認知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創新性實踐等三個層面的教學活動組成的漸進式實踐教學體系。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三個層次應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是一個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具體層次:①課堂內實踐教學。課堂內實踐教學主要穿插在金融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該部分實踐教學是學生后續實踐性教學的起點,屬于實踐教學的第一層次,具有基礎性和啟發性的作用。②校內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在校內為金融學專業學生提供課堂外的實踐平臺,鞏固理論知識,擴大學生視野,加強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之間的對接。校內傳統教學課堂外的實踐性教學屬于第二個層次,是為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專業實踐服務的。③校外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它是校內實踐性教學課程的進一步提升,屬于第三個層次,具有理論聯系實際和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

三、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架構

根據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架構可按模塊設置為:課堂內實踐教學、校內課外的實踐活動、校外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四部分。各模塊之間的功能相互銜接、互補互動。

(一)課堂內實踐教學

課堂內實踐教學是指配合課程教學,以促進學生深化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課程實踐。主要包括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各種類型的實驗教學以及大學生創業培訓與模擬實訓。該類實踐教學活動以校內課堂和校內實驗室為主要平臺,注重理論解釋和模擬演練。具體形式有:

1.案例教學。在課堂上,授課教師運用多媒體設計好金融投資分析案例,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和分析,使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在課堂上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金融投資理論知識去進行分析、推理,提出投資理財方案。通過案例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還可以發現自己知識中的薄弱環節并加以彌補,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和培養、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金融問題的能力;二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為案例教學中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三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案例教學是互動式的教學,學生能以“當事人”的身份,身臨其境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做出決策;四是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因為案例教學通常是通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討論方式來進行。

2.課程實驗教學。這主要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安排,結合專業實驗條件,對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安排一定學時的實驗教學。根據課程教學內容要求,設計好實驗項目,運用金融實驗室的硬件和教學軟件和進行模擬金融交易,并完成實驗報告。通過金融實驗室內的操作,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課程的內容,增強專業學習興趣,并能提高動手能力。

3.課程實訓教學。根據專業培養要求,針對實用性強的課程設計課程實訓項目,進行系統的訓練。即在完成課程的課堂教學后,集中到實驗室進行項目實訓。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課程,為適應商業銀行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深刻變化,就可以針對性設計點鈔、假鈔識別、對私業務與對公業務和網銀業務等實訓項目,使學生的學習更貼近金融企業的實際,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4.創業培訓與模擬實訓。在大學生就業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的形勢下,創業教育要融入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以實訓促創業,以創業帶就業”,學校通過創業教育不斷提升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并以此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學生創業培訓的課程可采用商業模擬、小組項目、案例討論、創業人物訪談、實地調研等高參與度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并靈活利用多媒體等直觀視覺教具輔助教學。經考核合格后,參訓學生可獲得相應學分和相關認證資格。在完成創業培訓的基礎上,實施模擬公司創業實訓。以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為平臺,在創業實訓師的指導下,參訓學生借助創業實訓教學軟件來模擬創業過程,進行創業實踐的演練。這樣,學員可以融入到模擬商業世界里,在仿真經營環境中體驗與未來實際經營相同的流程,從而為真正創業積累必要的經驗。

(二)校內課堂外的實踐教學

校內課堂外的實踐教學活動是以強化學生道德意識、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主要目的之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科研訓練和課外文體活動。金融學專業學生的校內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金融模擬投資競賽。組織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參加不同級別和各種類型的金融模擬投資競賽,以此激發學生參與金融實踐的興趣,促進其行情分析能力、實盤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金融熱點問題辯論賽。辯論是一種富有競技性又彰顯著獨特藝術性的智力競技運動,深受大學生喜愛。舉辦金融熱點問題辯論賽,既可以培養金融專業學生的團隊意識,又能在廣大學生中營造健康向上、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良好氛圍,從而激發廣大同學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的關注,提高社會責任感。對參賽的辯手而言,金融熱點問題辯論賽是充實自我、升華自我和挑戰自我的良好平臺;對辯論賽的觀眾而言,不僅能學到很多金融知識、參與對金融熱點問題的思考,而且可以欣賞辯手所展現的嚴謹的邏輯思維、生動而風趣的語言、莊重而大方的儀態,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3.擬訂投資與理財計劃。組織學生擬訂家庭、企業等經濟主體的投資與理財計劃書。通過投資與理財計劃書的擬訂,一是能進一步鞏固金融專業學生所學的基本經濟理論與金融專業基礎理論;二是能使學生熟悉國家經濟金融及投資管理方面相關政策和法規,掌握金融工具的實際運用;三是強化學生英語、會計和計算機等運用能力;四是培養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實際投資分析能力和管理理財工具的能力。

4.金融實務界專家講座。學校或教學系定期邀請金融監管部門、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專家舉辦講座。通過聽取金融實務界專家的講座,金融專業的學生不僅能及時了解金融實務的動態、掌握最新的金融實務知識,而且能接觸到許多金融案例,從而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實際金融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

5.創辦自己的金融學術報刊。大學生創辦自己的金融類報紙和期刊,可以充實學生們的課余生活、夯實文字功底、豐富校園文化和活躍學術氣氛。大學生自辦報刊既能為大學生展示自我風采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平臺,又能為大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的訓練提供重要的實踐平臺。在學校加強管理的基礎上,教學系需加強對學生辦刊能力的培養,應側重于學生學術文章撰寫、新聞寫作、報刊編輯和采訪溝通等能力培養。

(三)校外實踐教學

要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金融人才,還須安排學生參加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校外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主要目的。該實踐教學環節以校外實習基地為主要平臺,這一平臺能為金融學專業學生提供不同于校園環境的實踐教學場地和專業技能訓練所需的師資、現場設備及其他條件。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認知性生產實習、專業技能訓練、社會調查及畢業實習等。

1.認知性生產實習。認知性生產實習目的是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并接受金融企業自身文化與氛圍的熏陶,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種實習適宜安排在大學第一或第二學年。實習內容主要是到金融企事業單位感知金融職場環境和參觀金融實務流程。實習過程中由現場專業人員講解并進行必要的演示,對一些可以讓學生參與的項目也可讓學生親自動手。

2.專業技能訓練。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學生應掌握的專業技能主要包括:銀行業務操作能力、金融投資實務操作能力和保險實務操作能力等。由于學生親自動手的技能訓練可能對金融企業的實際經營活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專業技能訓練必須合理安排。該實踐教學的具體形式可根據教學需要和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靈活把握。

3.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是金融學專業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技能的重要過程。學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實習的機會實地從事一些專題調查,不僅是學生深入實際了解社會并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認識和觀察社會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對金融投資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查完畢,讓學生根據調查目的、調查內容和調查結果并結合自己的觀點撰寫調查報告。實際上,調查報告的撰寫過程也是學生綜合知識、綜合技能、綜合素質的運用和培養的過程,能為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4.畢業實習。畢業實習主要結合金融學專業方向到實習單位進行實地鍛煉,學生在實習單位能從事與企業員工一樣的經營實踐活動。實習生必須認真完成實習日記和實習報告。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從事實際金融工作,承擔工作崗位規定的責任和義務,是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學生特別重要的實踐教育活動。畢業實習的目的是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培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全面提升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為充分發揮畢業實習的作用,地方應用型高校必須進一步加強校地、校企合作。畢業實習期間,讓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參與金融企業的課題研究、金融產品開發與營銷等實踐活動。這既能幫助金融企業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又能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檢驗,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就業適應性。

(四)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結束大學學習生活走向社會的一個中介和橋梁,是檢驗學生在校學習成果的重要舉措。畢業論文是對大學生專業能力的綜合訓練,是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目的之實踐教學活動,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

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專業的畢業論文應突出三個結合:大學與社會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創新結合;同時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創造性潛質為出發點,將專業主要教學內容和素質要求集中整合在畢業論文的內容和組織活動中。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而且可以對學生的科研基本功進行訓練,為后續教育和個人發展奠定一定的學術基礎。

參考文獻

[1]程藝,儲常連,方明.大力發展應用性高等教育服務引領安徽奮力崛起[J].中國高等教育.2009第22期

[2]楊其濱,焦方義.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路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第10期

[3]彭大衡.金融學專業本科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時代經貿.2008年第2期

[4]姚杰,張國琛等.“四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高等農業教育.2008年12期

[5]曾祥師,陳伯云.探討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模式――基于應用性人才的培養[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22卷第3期)

篇3

關鍵詞:行為金融;信用風險;金融租賃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款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基于傳統金融學理論許多金融機構和研究者對信用風險管理作出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計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顯缺陷。隨著行為金融學的興起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來研究信用風險管理。

1行為金融學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Debreu)后來發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經濟學統一的分析范式。這個范式也成為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上個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Limner),建立并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至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模型和實際的背離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尷尬境地。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傳統金融學的反思和修正,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CAMP和EMH的權威地位。行為金融理論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的力學研究范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傳統金融學是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2行為金融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影響

2.1風險偏好

根據行為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于傳統金融學理論下風險偏好是不變的,而是變化的,是會隨著絕對財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變而發生改變的。因此,我們就沒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體,他們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為了投資,也是眾多投資者中的一部分,他們的風險偏好也會發生改變。風險偏好的改變就會直接影響到他們面臨的風險,最終會影響貸款方面臨的信用風險。

2.2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人們在作決策時,對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投資者可能對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盲目投資的產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貪大求全。

2.3羊群行為

企業決策由于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并涉及較多的技術環節,其決策往往由決策團體共同協商作出,主要屬于群體決策,而群體決策有可能導致羊群行為(HerdBehaviors)的發生。羊群行為主要是指投資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而模仿他人決策的行為。在企業決策中,羊群行為的表現可能是決策團體中多數人對團體中領導者的遵從,也可能是領導者對決策團體中多數人的遵從,而且是一種盲目的遵從。決策中的羊群行為可能造成決策失誤。

2.4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

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費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頓·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了題為《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內容是:在市場完全的前提下,企業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的市場價值無關。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如果證券價格準確地反映了公司未來現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發行的是什么類型的證券,只要把公司發行的所有證券的市場價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這個公司未來利潤的現值。無風險套利活動也使得資本結構無關緊要,如果兩個本質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資本結構不同在市場上賣出的價格不一樣的話,套利者就可以將更便宜的公司的證券全部買下,然后在價格相對較高的市場上賣出。因此,公司的資本結構就不再是不相干的問題。不同的現金收入流量對不同的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會各不相同,這些投資者對于他們感興趣的現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價。特別是由于噪聲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滿風險。所以,不同的資本結構,其公司價值顯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風險必然不同。

3行為金融對金融租賃公司信用風險管理的啟示

篇4

論文摘 要:為滿足當前金融市場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為實現培養創新型現代金融人才的目標,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加快高校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建設和改革已勢在必行。本文在深入分析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從金融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校內金融實驗室實訓教學、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國外金融企業陸續進駐,市場對高級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對金融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培養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的創新型現代金融人才,已成為金融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學科建設的發展方向。因此,加強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建設和改革,對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應用型高級金融人才和金融學科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回顧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金融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界限日趨模糊,企業和民眾的融資渠道越來越多,金融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現,金融創新產品層出不窮,跨國金融機構大量涌現,國際資本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這樣的金融市場必然需要大批高層次復合型金融人才,同時也對金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滿足市場需求,培養綜合素質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金融人才,就成為了各高校金融學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要實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光靠教師在講臺上講解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實踐教學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環節。隨著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業務操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通過案例分析、課程實驗以及通過金融實驗室對學生進行模擬實訓,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金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學習金融學科各門課程的熱情和興趣。另外,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和參加社會調研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對于社會、金融背景和用人單位的認識,使學生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市場需求情況和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從而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就業前所需掌握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由此可見,對金融學本科開展實踐教學建設和改革,是金融市場發展的要求,是現代金融學科建設的要求,是實現金融本科學生培養目標、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環節。

二、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各高校金融專業開展實踐教學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以案例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實踐;二是建立金融實驗室,開展校內金融業務模擬實訓;三是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到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企事業單位的相關部門等實習單位進行業務實習。

(一)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普遍不夠科學

科學合理的金融實踐教學體系是實現學生培養目標的可靠保證。從教學內容上看,金融實踐教學應單項課程實踐與綜合實踐相結合,從教學方式上看,應校內實踐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因此,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不僅包括在專業理論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在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中引入課程實驗,而且還包括專門開設的培養職業操作能力的校內實訓課程、社會調研以及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實習。

從整體上看,大多數高校在進行理論教學時能引入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和討論,提高了一定的理論學習效果。但是,由于講授理論課的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要求老師及時掌握各類金融活動的最新動態有一定難度,因此很難將最新金融動態引入到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最新形勢的掌握。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實驗課程開設得較少,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開設的實踐課程有“商業銀行模擬業務實訓”、“股票模擬操作實訓”、“社會實踐調查”以及“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對于期權、期貨、外匯和保險等方面的實驗課程則很少開設,這顯然不能滿足創新產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勢發展的需要,降低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在實踐教學的課時安排上,有些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學時安排上不盡合理。有的課程理論教學學時過少,理論知識得不到全面講解;有的課程實驗課時過少,知識的領會不夠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實踐教學資源缺乏,配置不夠完善

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政策使得高等教育成為大眾化教育,也使得高校的資源進入緊缺狀態,導致實踐教學經費嚴重不足。從校內實踐教學角度看,雖然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都順應金融形勢發展的需要設立了金融實訓模擬實驗室,但是在硬件設施上整體設備仍不齊全,只能開展較為簡單的商業銀行柜臺模擬交易和證券模擬交易。從軟件配套上看,大多數高校的金融實驗室配備了股票、期貨和外匯模擬交易系統和行情分析系統,但對銀行、保險和其他衍生品的模擬軟件則很少涉足。另外,大多數的實訓教學缺乏配套的實驗教材,即使能夠見到少數一些實驗教材,也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金融學科實驗教材體系。實驗教材建設的落后,使得有些實驗課無法開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實驗教學的教學效果。從校外實踐教學角度看,校外實習基地的實踐教學不足。由于企事業單位與學校追求的目標不同,同時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實習單位的相關金融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真刀真槍”的畢業實習難以進行,再加上實踐教學經費的短缺,校外實習效果進一步被削弱了。

(三)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專業的實踐教學隊伍是順利開展實踐教學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對實踐教學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視,在課程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在校內模擬實訓中挑選一些在職教師擔任主講,在校外實習中聘請企業相關人員擔任指導老師。雖然這些做法可以開展實踐教學,但是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驗室建設經費短缺,實踐教學工作繁瑣,導致一部分教師表現出畏難情緒;二是實踐教學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實踐教學業績評價還未與薪金掛勾,也未與教師職稱評定掛勾,也就是說,學校對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影響了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金融實踐教學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實踐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精通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其具備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但多數高校實踐教學的教師往往要么缺乏實踐經驗,要么不熟悉理論知識,不能做到實驗教學有的放矢,不能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保障實踐教學質量的前提。各高校在制定實踐教學培養方案時應盡可能考慮金融學專業發展方向和學生的特點,設置的方案既有可操作性,又能保證實施的效果。

首先,從教學模式上看,應構建課程實驗、綜合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現實經濟中,金融業務和金融產品創新不斷,這就要求金融實踐教學不能光靠課堂上的案例教學、單項的課程實驗或者是在金融實驗室的綜合實訓來完成,還必須要與金融實際業務部門密切合作,增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從教學內容上看,應以專業為基礎構建科學的金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并設計相應的實驗內容和實驗項目。目前大多數高校的金融學科包含金融理財、金融工程、保險等專業,這些專業的實務操作性很強,對實踐技能要求較高。因此,應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設置相應的實踐課程體系,強化專業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優化金融實驗室軟硬件資源,提高校內實訓教學水平

現代金融實驗室建設是實現實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已經建立了金融模擬實驗室,在承擔金融課程課內實驗教學和校內實訓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從金融學科的發展趨勢來看,現階段多數金融實驗室的建設水平較低,硬件配套不先進,軟件配套不全面。因此,應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實驗室的建設力度,配備技術含量高的硬件設施,不斷更新功能強大的數據分析軟件和內容全面的教學實驗軟件,使實驗室不僅能滿足商業銀行經營業務、證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貨期權交易、外匯買賣和保險業務等課程的實驗教學要求,而且還能瀏覽國內外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實時行情,跟蹤了解國內外金融業的變化,實時地將行業或專業領域最新發展動態引入教學。這樣,通過實訓教學,不僅使學生能夠通過模擬操作熟練掌握基本技能,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是金融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金融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金融學科的教育必須將專業知識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結合起來,把學生置于真實的金融經濟環境中,去感受金融業發展的脈搏,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實際業務操作技能。為此,學校應該結合金融專業的特點,在市場中廣泛尋求合作伙伴,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咨詢公司等金融機構和企業簽訂協議,使之成為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加大與上述實習基地的合作力度,發展業界與學校的良性互動關系,有利于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行業和企業的資源優勢,從而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好的實踐條件,提高學生的金融業務操作能力。

(四)建設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影響金融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金融實踐教學的專業性很強,要求教師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學校應該加強業務培訓,創造條件讓實踐課教師到實際工作部門調研或學習,努力提高現有教學人員的實踐教學水平。另外,學校還應該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同時,學校還可以從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企事業單位聘請有實踐經驗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職,充實實踐教學隊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使金融學實踐教學建設和改革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 邢天才,劉麗巍.金融學科建設中的實驗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航海教育研究,2009,(01).

[2] 葛開明.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2009,(01,02).

[3] 劉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學科實驗教學建設與改革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18).

篇5

    1.獨立學院的性質與特征。

    獨立學院的顯著性質與特征在于其獨立性。按照教育部26號令的規定,獨立學院要求有獨立的校園和基本辦學設施,實施相對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獨立進行招生,獨立頒發學歷證書,獨立進行財務核算等。由于其獨立性,其經費來源不是來自國家撥款而是由學院的舉辦方通過各種方式籌集得到,因此經費相對有限。獨立學院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源特征。各省市獨立學院學生大都是在本科第三批錄取。因此,獨立學院應探索建立符合實際,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和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2.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

    獨立學院它區別于傳統的本科院校,它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了其在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獨立學院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要比母體學校培養的人才具備更強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以便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金融管理與服務的就業崗位。這種定位是比較實事求是的,既體現了獨立學院的客觀條件,也避免了與傳統高校的專業競爭,是符合社會分工和發展需要的。

    二、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人才培養方案欠清晰。

    我國的獨立學院一般是在申辦高校的優勢學科、特色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母體高校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方面的雷同現象十分嚴重。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金融學專業及其母體學校湖南農業大學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分析獨立學院與傳統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區別。很多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極其相近,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尚不夠清晰準確。同時,從表1可以看出,兩所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計劃相差不大,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并沒有體現出更強的動手能力的培養目標

    2.課程設置亟待優化。

    課程教學內容陳舊。從金融學科發展趨勢來看,目前國內一些綜合性院校和財經院校開始將金融學培養重點放在財務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觀金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筆者所研究的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的金融學專業主要開設的專業課程仍然放在傳統貨幣銀行、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領域,而對公司金融、金融營銷、金融風險管理等較前沿的課程僅僅安排在選修課程中。很多選修課程往往因為選課人數的限制等等原因,實際無法開出,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較缺乏,與社會需求脫節。課程設置的專業性不強。以筆者所研究的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在的大學為例,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中政治類、英語、數學等公共基礎課學時數930學時,占必修課程1834總學時的51%,所占比重很大;專業基礎課836學時,占必修課總學時的46%,但設置過于寬泛,基本為與經濟、管理有關的課程,比如會計學、管理學、統計學、經濟法、政治經濟學等,而實際上針對銀行、保險、證券等相關知識開設的基礎課程比重不大;專業主干課程只有6門,學時數304學時,占必修課總學時的13.8%,但相對于畢業額定學分而言,所占學分僅為16.6%,比重過低。可見,從目前的獨立學院金融教學內容及課程設置情況看,盡管近幾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變化,但真正從理論體系上全面更新,適合獨立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適應金融發展趨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3.實習實訓環節薄弱。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26學分,占總學分的16%,所占的比重較低。并且所開展的實踐環節主要是課程論文,教學實習,以及社會調查和畢業論文等,除了教學實習環節,能夠利用學院的實驗室資源,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銀行、證券、保險等相關業務知識,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外,其他的實踐環節仍停留在傳統的論文形式上。這主要是因為受到獨立學院教學經費、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的諸多限制,金融學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難以建立,與外界經濟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交流溝通也較少,使得獨立學院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只能停留在口頭上,與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目標的實現還相距較遠。另外,從實施的效果來看,也不盡理想,實踐環節往往被忽視。課程論文原本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結合現實熱點進行分析和運用的能力,但學生普遍從網上查找資料組合甚至抄襲文章,缺乏獨立思考。由于學院不具備集中安排實地調研的條件,一般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進行社會調查,而實際上真正開展調研的很少。這使得實踐教學環節很難發揮檢驗、整合、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換的效果。

    4.師資隊伍參差不齊。

    在金融專業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情況下,獨立學院教師的教學工作任務比較繁重,因此,現階段獨立學院教師隊伍成分呈現多元化。以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為例,其師資隊伍構成主要為:外聘母體高校的教師、一定數量的本學院培養的青年教師。由于獨立學院學生在文化基礎和學習習慣上與母體高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課教師往往以在獨立學院授課以賺取報酬為主要目的,并沒有根據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而獨立學院招聘的教師,以青年教師為主,缺乏教學經驗,更談不上實踐經驗,難以實現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加強獨立學院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建議與對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獨立學院金融學人才培養既要符合獨立學院的生源特點,更要塑造獨立學院的特色,尤其是隨著當前金融對經濟的影響不斷凸顯,社會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的數量需求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更要求獨立學院必須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才能在高校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獨立學院培養的金融學應用型人才需具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特別是具備從事具體金融業務工作的實踐能力和業務素質。包括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以及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綜合應用能力,具有較好的科學素質、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

    2.優化課程體系設置。

    課程設置對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尤為重要。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可以針對目前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礎課所占的學時和學分比重均較大,而很多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缺乏興趣,只是為了獲得學分應付學習。實際上厚基礎應體現在更扎實的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因此,建議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減少公共基礎課程,可以將減少的公共基礎課程放到專業基礎課部分,以保證學生專業基礎的厚實。第二,獨立學院不同于綜合性大學,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應體現應用型的特色,建議首先突出專業方向,比如商業銀行、金融理財、保險精算等,然后根據方向設計課程,如果是金融理財方向,可以將一些重要的金融學專業選修課進行更改。第三,增強實踐課程的學分比重。專業課程的學習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尤其是商業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保險學等主干課程的學習,應配合安排一定的實踐學時,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業務技能。

    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培養絕不能喊口號、走過場,必須要落到實處。第一,加強校內模擬實驗室建設。課程設置的優化改革,必須配合校內實驗室建設,引進一些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金融軟件,這些軟件模擬環境與現實情況基本相符,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重視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獨立學院通過建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產學合作等途徑,加強對學生業務技能的培養。同時學校也可以聘請校外實踐經驗豐富的管理和業務人員作為學院的校外指導教師。

篇6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所謂金融,顧名思義就是跟資金有關系的一切經濟活動的綜合。也可以認為就是資金融通的一切活動的綜合。從它的定義就可以知道,凡是參與資金融通的過程,那些活動和事情就可以稱為金融,價值的流通是金融的本質。金融產品種類非常多其中有證券、保險、信托和銀行等,金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也是非常廣闊的,包含的種類主要有:財務、銀行學、投資學、會記、保險學、證券學、信托學等等。

金融作為一種交易的活動,金融交易的本身并沒有價值的創造,那人們就會想到既然沒有創造價值,那為什么金融交易中就有賺錢的呢?依據陳志武先生的說法,金融交易是一種把未來的收入變為現在的方式方法,白話說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錢。簡單地說金融交易的頻繁程度就是反映一個區域、地區甚至到國家經濟能力繁榮的重要指標。金融的傳統概念就是研究貨幣流通的學科。然而現代的金融本質就是經營活動的資本化過程。在西方對金融的定義上,《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字典》,指運營的資本市場,資產的定價與供給。其基本的內容包括風險和收益,效率的市場,套利與替代,公司金融和期權定價。除了縱深發展的學科內部外,創新發展的趨勢與金融學領域的學科交叉非常明顯,涌現出許多新興邊緣學科引人注目,比如演化金融學即是才興起的介于金融學和生物學的一門邊緣學科,演化證券學則是介于生物學和證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傳統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貨幣資金的流通的學科。而現代的金融本質就是經營活動的資本化過程。

二、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

金融是全部活動的總和,不能一一細數,比如,銀行是提供資金流動的金融系統,它為資金盈余的一方提供存儲的場所,為資金不足的一方提供貸款。比如,股市市場為公司提供了上市的機會,從而可以集資,正因為它提供了資金的融通,所以證券也是金融。比如,保險,它的職能是在風險發生之前收取每個被保者的資金,然后在風險發生后給被保者提供風險基金,他也是資金融通的機構,那么保險也屬于金融。目前我國金融學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而且基于我國金融學的發展步伐,金融學將要發展的方向很多,因此,我們應該明確金融學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金融學,為我國金融學的完善做出努力。

(一)對金融的概念和定義模糊

世界經濟在飛速發展的步伐下,對金融的需求日益加重,西方金融實業界和金融學界卻對其的概念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前者認為融資服務就是金融,而后者則是對金融作出了具體的劃分,他們認為金融有其“中心點、和方法論”至于中心點就是市場經濟的運轉,方法論則是給金融找到相應的替代物給其一個工具定價。在我國,對金融的定義也并不明朗,并且與西方的金融觀點相比,更是有許多的創新。我國金融理論界學者把金融學和經濟學劃分為兩個學科,經濟學是一級學科,而金融學是二級學科。

(二)金融學科理論和建設較為落后

我國的經濟自從實行改革開放后就在突飛猛進的發展著,然而相比于西方國家成熟的金融行業而言,我國對金融學科的建設是比較落后的。

目前,我國的金融學建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對金融學科的設置不夠完善,沒有科學合理性,課程實際與實際情況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很多學科設置甚至與我國當前的經濟不匹配。由于我國金融學起步晚,金融學課程在國內的開展沒有受到很好的重視,大學教授金融學的老師也比較少,甚至對金融學的理解并不透徹,師資匱乏。西方的金融學日趨完善,在學術上,我國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崇洋媚外,設置很多金融學的論文都是照搬西方,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速度都與西方國家是不同的,這都影響了我國金融業的蓬勃發展。

當然,我國的金融學正處于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階段,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在所難免的,在困難和挑戰中尋求發展的契機,這才是我們應首當面對的,正視我國金融業發展需要應對的挑戰,為中國的金融學發展作出貢獻。

我國目前在界定金融學的內涵上尚不明朗,這就導致我國金融學科建設和理論比較落后,主要的差距表現在下面六個方面上:第一,對于金融理論方面的研究落后。在我國經濟發展下,金融業的重要更加得到了體現,“微觀金融”的不斷研究前提就是直接融資的發展,還有在我國對金融學科的設置一直傾向間接融資領域。使得一些行為金融、金融工程學這些前沿領域沒有得到廣闊的研究。第 二,在金融學科的分布上,應該更加詳細,很多國外的大學在經濟系里設置有國際金融以及類似貨幣銀行學的學科。但是國內的大學在分工經濟學科時,很多的金融學科還在原有的經濟學院下,分工不明確影響了我國金融的學術深層次研究和發展。第三,金融方面專業性老師的缺少,當前,我國高校的金融專業考試人數少,我國公司投資學和金融學在研究領域奇缺人才。再者,高校金融學科布局混亂,對于引進外來人才也增加了困難。第四,傳統教育理念使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上比較封閉。在我國教育行業本科生培養尚且還好,但是在對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養就和國外走著很大差距。在國外的博士生,國外大學的工作重心是博士項目,在博士論文的指導上由導師組指導,但在我國卻是單導師指導,這就培養不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五,在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下,金融類的教材明顯和社會經濟脫節。在我國很多上市金融教材里,許多都是由國外的金融專家所撰寫的原版英文教材,這與我國的經濟狀態嚴重不符。我國目前缺少根據我國的金融狀態所編寫的高質量教材,第六,我國在金融行業的期刊中缺少高質量的學術期刊。雖然我國的金融業期刊在近年來也努力的在規范化發展,然而我國還是缺少足夠的Finance學刊。

三、我國金融學的發展前景

(一)打造中國金融學明確的定義

要想發展中國的金融學,首先我們要有一個確定的方向,為我國金融學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定義。首先,要去實踐;要切身以我國的金融實踐為基礎,結合我國的金融理論基礎、我國國情、我國的金融法律法規、創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定義。

(二)科學規劃金融學的學科

我國的金融學學科眾多,知識點繁雜,所以要歸納統一門類繁多的各個金融學科,勢必要建立一個合理科學的金融學科體系。教師在參考和教學中、以及學生在學習方面都得到極大便利,對金融學理性科學的研究,將大大有利于對金融學人才的培養。

(三)理論聯系實際,合理設置學科

設置我國的金融學科,應當把教材與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聯系起來,實際探查經濟運作,使設置的學科與經濟命脈息息相關,同學們在學習的同時也能時刻與當下經濟聯系在一起。可以適當的舉出一些經濟案例,更形象具體闡明金融學。也可以在一些金融行業實習,把握資金的運營,聯系理論知識不斷分析,使理論體系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印證理論,采用數學中“反證法”的理論不斷在理論與實踐中循環。

(四)提高金融學教學質量

當下我國金融業的教學的師資力量薄弱,國內金融業的教學大多以博士為主,這就同時對教授老師的質量以及文化水平要求比較嚴格,我們應改變這一現狀,強大我們的師資隊伍,積極引進人才,吸引國外優秀人才進來,同時,注重培養我們國家的優秀金融人才。針對博士教導這方面,我們國家教導方式比較單一,借此,我們可以學習國外的多導師制度,增加博士生的研究角度,使他們探討金融問題時能更有競爭力,促進我國金融行業發展。

(五)設置中國特色的金融教學

無論哪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特色的國情和文化,文化的差異,導致每個國家的國情與國家的制度都不一樣,法律法規也有很多的差異,就如同我們國家與西方在制度上的不同,我們走的具有中國特色、可持續的社會主義制度,因此,在金融學的發展上,我們也應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國外的金融學比較先進、也比較成熟、但是我們也不能照搬照套,這樣只會造成與我國的金融文化產生沖突。我們應該設置出適合我國國情,對我國金融行業產生巨大幫助的金融教學,這樣則不會造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局面。我們要使我們本土的金融文化茁壯成長,不斷進步。

(六)對法和金融學研究的加強,對金融學科建設不斷的完善,加強金融創新

我國目前還沒有開創法法和金融學,因此,研究這方面的內容也將非常大,我們可以從兩個領域進行探索,一個是研究金融運行在法律制度下的影響。研究在資源下人的行為,這是傳統金融學的研究范疇,它沒有思考在蘊含法律制約時人是怎么選擇的。然而,在金融交易和現實經濟當中,法律的規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的行為程度;二就是為司法和金融立法提供對金融學的觀點見解,利用經濟學效率、最優化、均衡等很多方法和概念來解答和分析法律制度,評判和描述法院和法律制度的效果和行為。

四、金融學的分類和發展現狀

我國金融學概念比較模糊,相對于西方金融學發展尚不成熟,因此,為了更好的讓人們了解金融學,我將金融學分為下面幾個學科內容:即指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金融學同數學、法學等學科相互結合形成的金融內容體系。

(一)微觀金融學在我國的發展

首先我們談談微觀金融學,它就是人們口中通常所說的Finance,在公司里劃分時,它就包括公司的投資、金融資金以及證券市場這三個大的內容,在對微觀金融學學科的設置上,一般的商業學院都有設立,微觀金融學是我國同國外對金融學的理解上差距最大的部分,微觀金融學我國目前的發展尚比較落后,同國外走著很大差距,因此,我國在對微觀金融學的研究上應該加大步伐,縮小與國外的差距,積極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微觀金融學迫在眉睫。

(二)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宏觀金融學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對微觀金融學的延伸,它的涵蓋范圍比較廣泛,一種是金融市場、國際證券市場和公司金融等,這種理論性的東西一般在高校的經濟學和金融學都有設立課程。另一種就是傳統的對金融學的理解,它主要包括貨幣學的研究和國際金融,涉及到金融行業的穩定性、危機性的研究。在我國由于微觀金融學理念的不清晰,人們在應對金融學的問題時,一般都是將其劃分為宏觀金融學里,原因就是微觀金融學所要支持的市場理論及市場在我國尚未建立,基于微觀金融學延伸后形成的宏觀金融學,我國加強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對微觀金融學的發展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和其他學科領域縱橫交集的金融學極其發展

金融學在和其它學科領域也都有所交集,在金融學的實踐中,離不開物理學、數學、統計學、法學等,在于數學、統計學以及物理學等學科的實踐中,金融學應用很廣泛,在平時對股票以及證券的收益率和K線都需要用到物理和數學去分析,這種應用,加深了金融學的進步,這種由數學、物理以及工程學聯系緊密的金融學,又稱它為金融工程學。金融學的研究同樣離不開法律的參與,通過金融學的分析對法學進行研究,在金融學法律這方面的經濟學分析。這種形式的研究也被稱為法和金融學,這種通過金融學立法對經濟的研究具有很強創新意義,我國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空白,相對于國外的研究,我國目前正處在引進國外這一研究概念的道路,實踐的研究還沒開始,因此,我國應該切實對法和金融學對經濟學的影響進行實質性研究,為我國金融學發展助力。

篇7

第一屆(2009)與第二屆(2010)金融風險與公司金融國際研討會得到了國家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中國交叉科學學會、大連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學術機構、院校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的大力支持。2010年會議出版的《金融風險與公司金融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已經被CPCI(原ISTP)檢索,同時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香港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東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學術機構與院校圖書館收錄。兩屆會議的成功舉辦促進了金融風險與公司金融管理領域的研究思想融合,豐富了現代金融研究的視野,為各校金融財務專家的交流與深入探討提供了良好契機。

本次研討會由美國新澤西州大學Rutgers商學院著名的金融學專家吳仰儒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彭龍教授擔任組委會名譽主席,大連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李延喜教授擔任組委會主席。參會的嘉賓來自于金融風險與公司金融領域的專家和研究人員及相關領域,此外,參與國際會議的還有國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期貨機構、證券公司等)代表,知名企業的財務高管人員等。

在此,本屆研討會學術委員會、組委會所有成員與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誠摯地歡迎您屆時光臨。希望在您的支持與幫助下,通過本次會議提供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平臺,促進金融風險管理領域的研究,同時也為您的學術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本次會議將繼續出版《第三屆(2011)金融風險與公司金融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論文集將被CPCI(原ISTP)收錄。歡迎您就本次會議的議題積極投稿,與大家一起分享您的研究成果。

會議的具體情況及投稿要求,請登錄:

【重要期限】

即日起至2011年4月30日 論文投稿截止

2011年5月15日 論文錄用通知

2011年6月29日 會議報到

2011年6月30日-7月1日會議召開

【會務組聯系方式】

地址:中國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凌工路2號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郵編:116024

電話:+86-411-84706507,84706391,84707982 傳真:+86-411-84708342

篇8

論文摘要: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迅速,我國國際金融學科的教學體系明顯落后于經濟體制的轉變和金融業的發展變化,已經很難適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所面臨的諸多挑戰。為了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跟上國際金融發展的步伐,我國國際金融學科高等教育的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等都亟待改革和創新,并能與國際接軌,實現新的飛躍。 

 

一、我國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金融學科建設發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現為全國經濟類院校和非經濟類院校都開始擴張金融學生源。但在“數量”迅速擴張的同時,“質量”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對照西方國家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21世紀我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要求來看,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金融學高等教育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1、金融學高等教育中的專業劃分過細,重復現象較為嚴重。簡單的細化與分割容易使學生形成單純的專業意識和狹窄的知識結構,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模式,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問題不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區域的問題,也不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領域的問題,專業設置過細、過專、過窄,既不符合現代金融經濟發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課程體系盡管日趨完善,但至今仍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軌。在歐美,資產定價、公司金融以及新近興起的市場微觀結構是金融學研究的主體,而國內多數高校仍以“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 為基調,這兩個領域在國外均屬于經濟學的范疇。這一差異使得我國的金融學高等教育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上還是以宏觀金融為主,微觀金融領域的前導課程和基礎課程還相對薄弱,這無法適應當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業所出現的日益衍生化和日益工程化的發展趨勢。盡管一些條件較好的高校已開始引進美國的原版金融學教材,力圖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上更新金融學的教學內容及課程設置,但要真正有一個根本性、全面性、本土化的變革,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國際金融學科面臨的新變化 

近十多年來,國際金融學科在國內外發展很快,國際金融教科書也出版了很多,其中許多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從掌握的資料來看,以下問題越來越成為國際金融學的熱點和重點問題: 

1、金融自由化與發展中國家資本賬戶開放 

經濟金融的全球化,就其從單一國家的角度來講,就是其國內的金融日趨自由化和市場化。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問題的核心就主要是資本賬戶的開放。如何開放資本賬戶?如何在資本賬戶開放中趨利避害?由于其涉及到匯率制度安排、貨幣兌換、國際收支調節、資本流動的管制與放松和國際儲備管理等這樣一些國際金融學最基本和最本質的問題,因而也成為國際金融學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 

2、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目標的沖突與調節 

內部均衡目標有經濟增長、價格穩定和充分就業等基本目標和產業結構合理、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等衍生目標,外部均衡除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基本目標之外,還有貿易收支平衡、資本流動平穩、對外金融穩定、貿易條件改善、進出口商品結構升級貿易部門經濟效益提高、對外貿易和外資流入的地區、行業、部門分布合理等派生要求。而在內外均衡目標的追求中,不僅本身存在著矛盾和沖突,而且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外因素的牽制和影響。所以,內外均衡目標的沖突與調節成為各國在開放經濟下在宏觀經濟與金融調控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3、與經濟金融全球化、一體化相伴生的區域化金融、貨幣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現,各種戰略規劃和構想、各種組織形式和實踐活動不斷涌現,從而使其成為國際金融研究的又一重點和熱點。 

4、以跨國公司、跨國銀行為主體的國際融資、國際投資、國際資本運營和風險管理活動,無論是其規模還是影響,都越來越大,從而使跨國微觀國際金融日趨成為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內容。 

三、國際金融學的新變化對教學目標的要求 

面對國際金融學的這些新發展, 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如下幾點: 

1、加強對基本理論的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在理論的逐步展開中深刻理解國際金融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只對西方國際金融理論作簡單的介紹和批判、將國際金融理論與基本知識和實務合一的做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需要。我們應當加強對反映了市場經濟普遍規律的經濟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加強對數學等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的運用,并將這一學科的發展方向盡可能地體現在教學中,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密切關注國際金融領域的新理論、新知識和新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一般途徑,對于國際金融來說,這一原則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一方面全球范圍內國際金融活動極為活躍,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我國開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問題日益突出、內外均衡的沖突越來越引起注意,而這一問題的表現及其解決在我國總的來說還處于萌芽階段,急需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新的改革。 

3、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組織活動中,要避免學生由于缺乏對基本理論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導致的死記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學習方法,應該將基本理論講得盡可能的清楚透徹,并多用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在課后習題練習與考試或考查中體現出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視,從而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我國國際金融學科體系的改革與創新思路 

1、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目標改革 

通過個人的教學經驗以及與其他學者的交流,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對國際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定位: 

(1)橫向目標。本文將橫向目標確定為專門培養以下三類金融人才: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在于培養以深厚的金融理論基礎、扎實的科研方法、較為突出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經濟學科學研究的先進人才,此類人才有益于我國金融學科的理論發展能夠跟上國際的發展步伐,并能在國際金融的實踐中取得豐碩的成果;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則主要就是與金融實務相結合,促進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與國際接軌。在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又可繼續分為綜合管理型人才、職能管理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各種實務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則包含了“經濟學+管理學”復合型人才,和“經濟學+其他學科”復合型人才。 

(2)縱向目標。橫向目標確定以后,還必須對縱向的國際金融專業的學生做好一個系統的分類:對于專科生而言,專門塑造具有必備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和國際金融的專業知識,能夠獨立從事金融實務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對于本科生,則必須塑造理論扎實、綜合素質高、熟悉國際金融實務,并具有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能夠具有創業能力的高等經濟管理人才。對于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然將他們塑造成具有深厚的經濟學理論知識、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力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級經濟學管理人才。一般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理論型研究人才,具有較高的科研創新水平;一部分則是管理型人才,突出的優勢則是熟悉國際上的各種金融實務,能夠在國際貿易之中獨立承擔交流能力,具有很強的經營管理創新能力。 

2、教學內容與實際相結合 

根據國際金融學科的新發展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應當把上述的內容盡可能納入教學內容之中。要改革好國際金融學科的教學內容,必須選擇好教材,目前在國內一些高校內所選用的教材的內容較為陳舊,權威性明顯不足,還可能存在一些錯誤;有的教材內容缺乏更新,與現今發展迅速的國際金融實務銜接不上,誤使學生的認識有點滯后,不利于我國國際金融行業水平的提高。有的教材只是一味的學習西方的金融理論,缺乏與我國國情的密切結合,讓學生學習之后無法運用到實際的操作當中去。因此,本著以上的問題,在選擇國際金融系列教材上,應當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內外成熟和規范的教材體系,另外,由于國際金融形勢不斷變化,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也是層出不窮,決定了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更新較快,而國際金融教材從計劃、編寫到出版發行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是最新的教材,出現一兩年后也會滯后于實踐的情況。因此,國際金融課程教師應將國際金融的教學置身于與世界金融體系接軌的國際化教學之中,密切關注國際金融業發展的前沿動態,不斷充實最新資訊,力爭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材、課程、教學的時效性。 

3、教學方式與時俱進 

國際金融課程作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課,涉及當今國際金融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基本操作,內容跨度很大,這一特點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必須多樣化。 

首先,理論聯合實際,推陳出新,新舊結合。國際金融課程具有抽象性、專有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等特征,要求教師對于教學方式要啟發誘導、推陳出新,針對國際金融這門課程理論性和實務性為一體的特征,應從當前的國際金融領域的具體實例入手,尋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以鮮明的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在教學方法上,由單純注重課堂教學向模擬實戰、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轉變。 

其次,研究性教學必不可少。研究性教學是相對于應用性教學而言的教學形式,旨在通過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國際金融課程由于其自身的專業知識特征,很顯然比許多其他學科,包括經濟學的一些基礎性課程更具有廣闊性和適用性。 

最后,借助現代多媒體實現雙語教學,加強與國際接軌。作為信息革命的產物,多媒體教學的引入使現代直觀教學法可以通過圖文并茂、聲形并兼的方式來介紹國際金融市場的概況,可以更及時、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國際金融領域的新動態,增加了授課的生動性、直觀性,加大了授課的信息量。雙語教學作為新興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更近距離和直觀地了解國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4、考核方式多元化 

為培養合格的適合未來金融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從多角度考查學生能力。除了從教學目標、方法、內容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外,改革和豐富考核方式也是實現新形勢下教學目標的重要措施。在總體教學目標確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結合當前的新形勢,就國際金融教學確立多樣化的合理考核模式,包括圍繞課程內容中所涉及的國際金融熱點問題,結合我國對外開放的實際,有計劃地安排課后查閱資料、組織學生討論、再撰寫相關的探討性論文;將考試方式分成實務考試和理論考試,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模擬實務操作,幫助學生把第一課堂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的各類課外學習和學術科研活動,這些安排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王愛儉.關于優化國際金融學科體系的思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1) 

[2]王曉軍.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與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理論探討,2008 

[3]王群琳.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5,9 

[4]張建友.國際金融學科的發展與國際金融專業教學內容及課程設置調整[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6 

[5]蔡慶豐,張亦春.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金融學高等教育改革思路和培養目標設計[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8(2) 

篇9

關鍵詞:戰略規劃 教材建設 多元化考核

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金融業的發展呈現出多種新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從中國的情況來看,隨著經濟與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業開放的不斷深化,金融業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金融活動越來越市場化,金融交易越來越國際化。金融學是從應用經濟學中分離出來的,在金融理論的研究在產生之初著重于宏觀的抽象理論描述,直到20世紀50年代逐漸注重金融理論與市場需求的結合,同時金融學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促進了金融學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理論,比如,資產定價理論、公司治理理論以及金融衍生品定價理論等。金融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金融學本身的微觀化研究方向對金融學的教學改革指出了方向,也對金融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業的發展和金融學學科的發展需要我們對現行的金融學教學進行評價,對未來的金融學教學進行戰略規劃。金融學教學要符合市場需求,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金融人才。這要求金融學教學培養出的學生既要熟悉本國宏觀金融體制與規律和精通微觀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同時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在教學中,不僅要掌握金融學的知識,還要熟悉與金融相關的學科知識,比如,財務管理學、應用數學、信息管理學、計算機學等。

金融學教學的改革需要以金融業和金融學自身的發展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金融學教學的戰略規劃。金融學教學的戰略規劃既要注重課程設計、教材建設等,也要注重實驗室、多媒體等硬件建設,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加強金融學教學的長遠發展。

在金融學教學戰略規劃中,首先要注重層次性。在現代經濟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層次性,不僅對高端人才有需求,而且在低中人才市場中也存在大量需求。這是與我們金融發展階段相適應。所以,在金融教學戰略規劃中,要學校根據自己的師資力量和辦學特學培養不同層次的金融人才。在人才培養中,可以由國家有關部門統一制定培養計劃,高校根據自身的實力的升降制定培養目標。

一、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金融學教學發展的基礎,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

(一)增加金融學微觀方面的內容

在金融學教學中,注重對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在微觀金融學方面比較不受重視。這與我國金融體系管制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金融運行的績效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觀因素,在金融學課程設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傾向于宏觀理論方面忽視對微觀層面的教學。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領域的不斷擴展和延伸,微觀層面的金融學理論在金融市場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要求我們要轉變教學理念,及時把金融學的微觀內容加入到教學之中。在金融學課程設計時,加大微觀理論的內容的同時,還要注意微觀理論與宏觀理論的相結合,不能因此而忽視對宏觀理論的地位。把微觀理論與宏觀理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合理調節兩者之間的比例關系。

(二)強調課程內容國際化

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在金融領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適合國內的經濟發展需要,更需要參與到全球經濟發展中。只有這樣才能經濟發展中真正培養出人才。所以金融學課程設計要增加國際金融學的內容,比如基本的國際金融理論和業務知識,包括已有的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對外結算等課程。此外,在國際規則方面的知識,如國際經濟法、國際慣例、主要國家的金融法律、國際性金融貿易組織及其運作等;國際交流方面,如主要國家金融業傳統、文化傳統、經濟外交軍事政策、國際交往禮儀、國際談判學等等,這些都應該成為金融學的教學內容,擴大金融學教學的國際視野。

(三)實現金融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金融活動通常以數理模型為基礎,這就需要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掌握數理知識,否則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難進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設計和開發。除與數學關系較為緊密外,金融業務的信息化也是金融發展的趨勢,這要求金融專業的學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計算機技術。因此,課程設計時就要注意金融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促進金融理論的轉化成為市場所需的技術,促進金融的發展。

二、教學手段的現代

教學現代化,尤其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學校教學的常規手段。在金融教學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體等方式創新教學手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是脫離原始的“黑板粉筆”教學,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而是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發掘金融學教學的潛力。比如,建立金融實驗室。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設備及相關的軟件配套設施,比如銀行軟件、證券軟件等進行實踐教學。金融實驗室可以真實地模擬現實市場環境,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股票、期貨交易環境。金融實驗室學生還可以通過互動式操作逐步熟悉現實保險公司的實際工作流程。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金融業務技能。在現代化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和資源的豐富性,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鼓勵學生在利用網絡資源,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此外,金融教學還應該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多形式的開展實踐教學提高金融學微觀理論的教學效果。實踐性教學可以通過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開展合作等實現。也可以開展金融模擬投資競賽和金融熱點問題辯論賽、組織專家講座、創辦自己的金融學術報刊。

三、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教學戰略規劃的重要一環。現行的金融學教材偏重與理論,對實踐的部分重視不夠。這不僅不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降低實踐教學的實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設中要注重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之間的平衡關系。此外,在教材建設上要注意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理論成果,將其及時地補充進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設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教材建設應與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相結合

教材建設要與師資建設同步,這樣才能保證教材建設能夠確實起到作用,發揮出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在師資力量建設中,要對教師進行評估,尤其是對教師的知識結構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對教師的業務水平給予全面了解,從而制定有針對性對方案來提高教師水平。除此之外,學校還應針對教材就教師的不足之處及時發現,對教師進行培訓、業務交流等來提高教師的素質,以便能夠與教材同步。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要根據學校的規劃,也要根據教材的適應性,有針對性地發展。

此外,教師隊伍建設緊跟時展,金融學理論的更新換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師具備較新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合理的理論結構,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在教師培養上,要切實制定教師培養計劃,通過進修、培訓、參與課題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通過科學的考核獎懲辦法優化教師隊伍。對教師的培養不僅是要從制度上安排,促進他們自身的提高,學校也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為他們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教師隊伍的良性發展。

(二)教材建設需與提升網絡教學環境相適應

教材建設立體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體等網絡技術的使用。所謂教材立體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設中,包括核心教材、課程說明、課程大綱、學習指導、學習要點、重要概念、問題解答、活動建議、教學案例、教學圖片、實驗實訓指導、在線課堂、復習題庫、課程試卷、政策法規、參考文獻、專業期刊、相關網站等在內的一體化設計、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課程立體化教材。通過教材的立體化建設有效利用網絡教學的先進條件。

(三)教材要注重實踐內容與實踐課的一致性

金融學人才培養的重點是應用型人才,需要他們能夠對金融市場做出敏銳判斷,對市場業務能夠熟練操作。所以在金融學教材的建設中,需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材的實踐內容是理論結合實際的最佳手段,是純粹的實踐教學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進行實踐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實踐課程的設計上要注重與純粹的實踐課的銜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時,在教材實踐課的設計上要教材結構“模塊化”,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使用時可以將銀行、證券、理財等內容進行模塊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類型的知識模塊,便于選擇性組織教與學,使教材更加實用、適用,職業特點更加突出。

此外,在金融學考核方式方面要多元化,根據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進行多元化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估,改變過去以筆試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例如,對于課內實踐,可以按照考查方式進行考核;對實踐環節,比如商業銀行業務實踐、認識實習、專業實習之類,采取撰寫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寫作、答辯等方式來考核。

四、結束語

在金融學教學戰略規劃中,以教材建設為核心,通過師資建設、教學手段現代化、考核方式多樣化來整體提高金融學的教學水平,應對新形勢下金融學教學提出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金融學教材建設淺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

[2]張靜琦,孔曙東.新世紀對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戰與改革探索[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2

[3]田玉蘭.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N].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1

[4]劉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學科實驗教學建設與改革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

[5]“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D],中國大學教學,2005

[6]李瓊.金融學科的發展趨勢與金融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N].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7]楊勝剛,喬海曙.金融學教學改革的緊迫性與基本思路[J].金融理論與教學,2002

[8]楊淑娟,劉明顯.高校金融學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模式研究[J].市場論壇,2011

篇10

論文關鍵詞:IPO短期抑價,信息不對稱,行為金融學

 

新股發行的短期抑價,是指新股在首次公開發行時定價較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時價格較高,投資者認購新股能夠獲得超額報酬的一種現象。Reilly 和Hatfield(1969),Stoll 和 Curly(1970)以及Reilly(1977)等學者首先研究了IPO問題。他們通過研究發現,IPO上市首日的收盤價格相對于發行價格而言出現了系統性的上升,且上升幅度遠高于同期的基準收益率,即參與新股發行的投資者可以獲得超出市場正常水平的超常回報,從而產生了短期抑價。IPO抑價問題存在于世界各國IPO市場。國內外學者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新股發行抑價在世界各國的股票市場中幾乎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還足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都存在著顯著的新股發行抑價現象,因此又被稱為“IPO抑價之謎”。有關IPO短期抑價的研究自1970年代以來一直是現代公司金融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為破解這一“IPO抑價之謎”行為金融學,國內外的學者們給出了許多的理論,包括從信息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等方面的解釋等等。本文擬從現有的各種解釋IPO抑價的理論及對我國股市IPO抑價的研究兩方面對國內外的IPO抑價研究加以綜述。

一、國外關于IPO抑價現象的理論解釋

對于IPO抑價現象,自從Ibbotson(1975)因不明其理而以“謎”稱之以后,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和會融學家紛紛投入大量的精力,嘗試從不同角度來研究IPO抑價的行為。國外學者對于“抑價之謎”歸結出以下假說:

(一)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解釋

1.勝利者的詛咒假說

Capen、Clapp 和Campbell (1971) 首先提出 “勝利者的詛咒”概念,他們認為,在任何拍賣活動中,拍賣物的價值都是不確定的,勝者通常是對拍賣物定價過高的人,所以,拍賣物的收益通常低于正常收益。Rock(1986)提出定價過高可能導致投資者和發行人陷入“勝利者的詛咒”。發行公司對IPO的市場價值不確定,但是又必須確定發行價格。在有信息的投資者和缺乏信息的投資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缺乏信息的投資者的報價與有信息的投資者的報價相比較高,其認購 IPO的機會大于有信息的投資者,這就將面臨“勝利者的詛咒”。為了吸引缺乏信息的投資者,發行公司必須使IPO定價偏低。所以,IPO上市后的市場價值越不確定,IPO定價偏低程度越大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2.市場反饋假說

Benveniste 和 spindt(1989)假定發行人使用簿記機制收集投資者需求的真實信息,如果需求強烈,發行人就會設置一個比較高的發行底價。如果潛在投資者知道其表示支付一個較高價格的意愿將導致一個較高的發行底價,那么他們將要求得到回報。為了讓投資者顯示自己的真實意愿,發行人必須提供更多的股份并以適當的折價來激勵表明愿意以較高價格認購的投資者。發行人給予投資者的抑價就是為了得到潛在投資者真實意愿而付出的補償。

3.投資銀行家的買方壟斷力量假說

Baron(1982)提出投資銀行的買方壟斷假說。他假設承銷商與上市公司在簽訂合同之前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承銷商比上市公司擁有更多的有關發行定價方面的信息。由于上市公司(委托人)不能很好地監督承銷商(人)在股票發行過程中的行為,這樣承銷商就會利用他們對市場的專門知識低估發行的股票,減少承銷商在承銷該股票時的風險,樹立較好聲譽,獲得客戶的青睞。Muscarella和Vetsuypens(1989)發現當投資銀行自己發售時行為金融學,他們同樣會低估股票,而且低估程度和其他相似的IPO公司一樣多。

4.信號假說

由Allen和Faulhaber(1989),Welch和 Grinblatt 和 Hwang (1989)分別建立了各種信號顯示模型。這一模型是基于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這一模型中,假設上市公司了解其自身價值高低的有關信息,而投資者無法知道公司的真正價值,優質公司為了把自己與其他公司區分開來,必須向投資者傳遞一定的信號,因此他們會采取抑價發行新股以吸引投資者。IPO低價發行的損失可以在等投資者了解公司的真正價值后的后續發行中得到補償或者在后來增加分紅來得到市場的認同;而差的公司要模仿高價值公司,則會付出很高的代價,這是因為若開始采取低價發行的方式,在隨后的發行中將得不到補償,即業績差難以在以后的增發中高價發行。

(二)基于制度的解釋

1.訴訟回避假說

承銷商承銷股票的過程中,為了使發行成功,保證一定的超額認購倍數,往往傾向于保守定價,造成新股抑價發行。Tinic(1988)指出,由于法規要求發行人及其上市的中介者必須充分地披露公司的有關信息,但又沒有制定一個統一明確的標準,而且監督核查的成本很高,難以充分實施,這就使承銷商承擔的風險較高。因為只有那些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投資中遭受損失的投資者才會提起訴訟,為了避免上市后股價跌破發行價帶來的市場壓力,承銷商有意識地低估股票的發行價格,確定較低的發行價格以減少他們的法律責任。Hughest和Thakor(1992)又提出了幾個與法律訴訟威脅相關的定價模型。而 Drake 和Vetsuypens (1993)的研究表明法律責任考慮并不是大規模 IPO 抑價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發展中國家其法律訴訟并不明顯,但其抑價程度卻比一些發達國家高得多。

2.價格支持假說

認為新股折價并非發行人事前有意為之行為金融學,而是事后價格支持行為所造成。新股定價于市場的期望價值,然而新股上市后如果價格有可能跌破發行價,則投資銀行介入市場操作以支撐價格,這樣造成一個平均超額首日回報的假象。

3.稅收利益假說

Rydqvist(1997)研究了稅收政策對IPO折價的影響。Rydqvist發現,稅收政策可以解釋瑞典的新股首日超額回報現象。瑞典在1990年以前,工薪收入的稅負比資本收入要重。為了避稅,企業傾向于分配給員工資產以代替工薪,抑價的新股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1990年,瑞典政府要求與抑價相關的收入納稅,這一政策導致新股抑價從1980-1990年的41%下降至1990-1994年的8%。

(三)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解釋

1.攀比假說

Welch(1992)提出從投資者心理的角度來解釋IPO溢價現象,他認為投資者普遍有很強烈的從眾心理,即在做投資決策時常常會觀察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并做出相類似的行為決策。如果一個投資者發現無人愿意認購IPO,即使該投資者對此IPO擁有信息上的優勢,他也不會認購;如果一個投資者發現有人愿意認購IPO,即使該投資者缺乏對此IPO的信息,他也會認購。為了避免由于缺少投資者購買導致的IPO發行失敗,發行商通常會降低IPO定價,以便吸引第一批潛在的投資者,產生攀比效應。

2.所有權分散假說

Booth和 Chua(1996)認為新股上市后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動性才會有助于其價格發現,而流動性需要通過大量投資者交易該股票才能實現。發行人故意壓低新股發行價格,為的是造成投資者對新股的超額需求,從而使公司擁有大量小股東,這種分散的股權將增加公司股票的流動性,從而防止公司被收購,降低公司外部對公司管理層所造成的壓力行為金融學,提升企業的價值。Brennan和Franks(1997)認為通過低價發行使投資者對股票產生過度需求,可以避免上市公司股票的大部分被少數人持有,他們通過實證分析證明,股票首次公開發行的定價程度越低,其股權分散程度也就越低。

3.投資者情緒

Ljungqvist,Nanda,和Singh(2004)認為,存在賣空限制的新股市場,樂觀投資者決定了股票價格。樂觀投資者對公司的前景和后市的發展抱有非理性預期,從而愿意付出高于股票內在價值的價格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發行人通過機構投資者將股票售于分批到來的樂觀投資者,而因為發行價存在高估,持有股票存貨是有風險的,抑價銷售是對機構投資者的風險補償。

4.前景理論和心理賬戶的解釋

Loughran 和 Ritter(2002)認為,在新股發行時,發行人將其參考點錨定在注冊時上報字文件的中點。如果上市日收盤價高于此參考點,則由于發行人通常繼續持有大股份而感到財富的急劇增加。同時,發行價低于上市同收盤價歸結為損失(因為,可以上市日收盤價發行),如果前者超過后者,則發行人會感到心里滿足,從而對銷商對新股的定價感到滿意。而承銷商通過折價創造超額需求,會導致機構投資者為申購到更多的股份而進的尋租行為。機構投資者的尋租行為往往給承銷商帶來更多額外收入,因此,承銷商通常傾向于抑價發行。

二、我國股市IPO抑價的理論研究

(一)西方抑價理論在我國的適用性研究

楊丹和王莉(2001)選取1998年至2000年三年間發行的225只新股為樣本對Rock模型進行了驗證,發現新股發行規模、發行市盈率、發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發行前的市場狀況等變量,均具備顯著的解釋能力行為金融學,即我國的股票發行市場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勝利者的詛咒”假說在我國市場是有效的。Liu Ti(2003)對“勝利者的詛咒”假說、“信號”假說、“市場反饋”假說和“攀比”假說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樣本選取1999至2002年發行的354只新股,結果證明“勝利者的詛咒”假說、“信號”假說和“市場反饋”假說在中國股市上并不具備實用性,“攀比”假說對新股超額收益現象有一定的解釋能力,認為我國股市的超額回報現象主要是二級市場價格過高造成的。靳云匯和楊文(2003)將1996年至2001年期間滬市新股以發行機制不同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檢驗了新股發行的先驗不確定性假說、投資銀行家的買方壟斷力量假說、信號假說、投資者情緒假說等理論在中國市場的適用性(每個假設僅取一個變量),發現各種折價假設的解釋能力在不同的發行機制下存在顯著差異;并考察了模型結構的差異性,結論是,新股折價解釋模型在三個階段經歷的結構變化是由發行制度的變化引起的。但其僅通過模型在不同機制下的解釋能力不同來說明結構的變化,實證驗證結果的使用性并不理想。

(二)我國股市IPO抑價的其他理論解釋

王晉斌(1997)用一元回歸分析探討影響新股超額報酬的因素,認為傳統的解釋變量,包括風險(股票上市后價格波動的標準差)、股利、發行規模、公司規模、宏觀經濟景氣(用股票市場指數衡量)、中簽率以及承銷方式等 ,都與新股申購的超額收益率沒有顯著相關關系。認為新股過高的超額收益可能?怯捎謚泄特有的發行制?(發行市盈率的限制、審批制度)等引起的。陳工孟、高寧(2000)認為A股市場的發行溢價是企業經營者的有意策略,溢價幅度與上市滯后風險(發行日與上市日之間的時間間隔)以及未來發股票與否顯著相關,信息不對稱及其他風險因素則并非主要的解釋因素。汪宜霞(2007)為解釋我國IPO的首日超額收益及其形成機理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視角。她認為IPO首日超額收益可分解為一級市場抑價和二級市場溢價。一級市場抑價是指由于發行價格低于內在價值而帶來的收益,二級市場溢價是指上市首日收盤價格高于內在價值而帶來的收益。信息不對稱和發行監管會造成發行抑價,而在賣空限制存在的情況下,噪聲交易者帶來的市場無效性會造成二級市場的溢價,利用這兩種因素共同解析上市首日超額漲幅及其股市長期表現不佳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趙林海.股票IPO抑價問題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9,(9)

[2]王晉斌.新股申購預期超額報酬率的測度及其可能原因的解釋[J].經濟研究,(12):17-24.

[3]陳工孟,高寧.中國股票一級市場發行抑價的程度與原因[J].金融研究,2000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