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養殖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4:09: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畜牧養殖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畜牧養殖業水污染的實際情況出發,收集準確的污染水質水量數據,進行嚴密的水質分析,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治理計劃。在采用設計方案處理后的污水的各項指標都應該符合《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l8596—2001)的處理標準。污水治理設備的占地面積不應超過總占地面積的1%,布局應該簡單而不失美觀,而在選購治理設備時應選用能源消耗量低、運行效率高、材料新穎、設備維護簡單方便、性價比高、操作簡便的設備。另外,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不能產生別的對環境有影響的氣體和廢物,避免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整個工程的勞動力使用強度也不能過大。
2、污水治理工程設計進水水質及排放標準
2.1設計進水水質。
在原有工程經驗的基礎上,將現行方案污水水質情況按畜牧養殖業平均污染物進水水質設計為:COD3000-5000mg/L,NH3-N200-800mg/L,BOD5200-500mg/L,SS1500-2500mg/L。
2.2排放標準。
嚴格控制排放標準在《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l8596—2001)的排放標準水平上。
3、污水處理工藝流程設計說明
先將畜牧養殖基地產生的污染類廢水(未經處理)排入格柵池中進行固液分離,然后將處理過后的液體排入酸化池中進行水解和酸化,再將一部分酸化液排入沼氣池中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得到的沼液有兩種主要用途:(1)用于種植黑麥草等盈利作物;(2)用于和上一步得到的酸化液混合,用來調節配水池中的水質和水量,得到的液體排放入SBR池除去未被完全沉淀和吸收的碳和氮。經過除碳脫氮處理的液體進入填料溝實行進一步脫氮和除磷操作。SBR產生的剩余污泥和沼氣池的沼渣可以當做肥料用于土壤的改良。具體來說,以上整個畜牧養殖基地污水處理系統設計中涉及到沼氣池、調節池、混凝沉淀池、一級接觸氧化池、二級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接觸消毒池、污泥濃縮池和污泥干化池等,整個污水處理系統不僅能夠使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處理廢水,而且利用了生物化學反應來處理廢水,經過這些處理池的相互協調配合使用,畜牧養殖基地排放的污水再進行深度消毒后即可到達國家規定的《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l8596—2001)。
4、污水處理構筑物設計參數
4.1沼氣池。
沼氣池又稱厭氧池,通過將來自畜牧養殖基地的懸浮糞渣以及濃度高的有機廢水進行厭氧處理達到初步降低水中COD濃度的目的。同時,沼氣池的設置還可以降低后續好氧處理的沖擊負荷。整個沼氣池主體可以利用鋼筋混凝土搭建為地下式結構,將配水管設置在沼氣池的上方。除了糞渣及有機廢水的處理外,也可將沉淀池中剩余的污泥傾倒在沼氣池中消化處理。將水力在沼氣池中的停留時間設計為100~120個小時。
4.2調節池。
調節池的主要作用是:(1)降低污水的水量波動。未經特殊處理的污水具有相當大的水量波動,不具備調節池的污水處理系統,往往會因為水量波動較大使整個處理環節不受控制。(2)水質均勻化處理。均勻的水質更易于生物化學反應的進行,所以,污水水質的均勻化處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將水力在調節池中的停留時間設計為20~24個小時。
4.3混凝沉淀池。
混凝沉淀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染物和污水中的可沉淀雜質。首先,利用污水提升泵將調節過后的廢水排入混凝沉淀系統中的混凝反應池中,然后將已經調配好的混凝專用藥劑溶液加入混合池中,再進入反應池,使懸浮物聚合成大的、密集的、可沉淀的礬花,繼而排入沉淀池中進行沉淀。沉淀池底部的沉泥可利用靜壓裝置導入至污泥濃縮池中。混凝沉淀系統中的沉淀池可一致采用斜管沉淀池的形式。將水力在混凝沉淀池中的停留時間設計為4~5個小時。
4.4接觸氧化池。
YDT立體彈性填料是該池中的核心氧化材料,YDT立體彈性填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不僅具有掛膜簡便、脫膜快速的優勢,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很少會產生結團的現象。生化池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可容量大,采用了耐受沖擊的材料具有很強的負荷承受能力,畜牧養殖基地的工作人員能在不需要接受專業訓練的基礎上,靈活的操作該系統。
4.5二沉池.
同混凝沉淀池相同,二沉池中也設置了斜管裝置。不過,二沉池采用了穿孔墻整流布水的進水方式,裝置的表面負荷為0.1m3/(m2•h)。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生長周期短,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生物膜,生物膜會與微生物一同進行新陳代謝,當生物膜生長一段時期后,會由于部分機體的老化從YDT立體彈性填料上掉落下來,被上層水流帶入二沉池中,此時斜管裝置的使用就可以讓這些生物膜懸浮物在二沉池沉淀,使從此系統排放的水質達標。將水力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時間設計為3~4個小時。
4.6接觸消毒池。
經過上述處理的污水中仍含有大量的有害的微生物或寄生蟲卵,接觸消毒池中的二氧化氯發生器可以根據水量或水的含氯量變化自動調節二氧化氯的發生量,該系統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還可以保證水中的二氧化氯濃度達到標準水平。在消毒過程中將工作溫度設定在5~40℃。將水力在接觸消毒池中的停留時間設計為3個小時。
4.7污泥處理。
污泥處理系統中包括兩個主要污泥處理池:(1)污泥濃縮池。該池中的污泥主要來自沉淀池和接觸氧化池,池中設有便于排出上層澄清液的排水管,池體的可用容積大約為20m3。(2)污泥脫水系統污泥干化池:該池主要是將沉淀池產生的污泥用泥泵打入池中然后自然風干。根據畜牧養殖基地的規模,可以建造兩座以上的污泥脫水系統污泥干化池,采用普通的磚砌結構即可。
5、結語
篇2
關鍵詞:發酵豆粕;抗營養因子;營養價值
中圖分類號:S81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5月8日
一、豆粕的營養特點
豆粕是大豆榨油之后的副產品,一般其粗蛋白含量在43%~48%之間,含有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的含量比較高,其含量約為2.5%~2.8%。目前豆粕在飼料工業和畜牧養殖上有廣泛的應用。與棉粕、菜粕、花生粕相比,豆粕具有氨基酸含量平衡、消化率高、適口性好等特點;與動物來源蛋白(如魚粉、骨肉粉、血漿蛋白粉等)相比,豆粕具有貨源充足、不易被病原菌污染或氧化腐敗,含毒害物質概率低、安全系數高等特點。所以豆粕是一種優良的植物性蛋白飼料源。
(一)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豆粕雖然營養價值很高,但是豆粕中還存在著許多抗營養因子。這些抗營養因子會影響動物對豆粕營養成分的消化。在豆粕中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劑、植酸、大豆凝血素、脲酶、低聚糖、脂肪氧化酶、大豆抗原蛋白及致甲狀腺腫素等多種抗營養因子。它們的存在,一方面對動物體內某些消化酶起抑制作用或與營養物質絡合成不易消化的成分等,使得豆粕的消化率和動物的吸收率下降;另一方面對動物體內的某些器官起到破壞作用,對動物的生理、生長、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豆粕中常見抗營養因子有以下幾類:
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這是大豆中的主要蛋白類抗營養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劑會造成動物出現消化吸收功能紊亂,抑制雞、豬等畜禽的生長、抑制動物體內胰蛋白酶活性,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蛋白酶,引起胰腺的腫大。
2、植酸。能在腸胃中與多種二價陽離子結合,形成難溶性的植酸鹽絡合物,大大降低了動物對微量礦物質的吸收與消化,會使動物出現礦物質缺乏癥狀,如厭食、消瘦、生長遲緩和脫毛等。
3、脲酶。本身是沒有毒性,但能將豆粕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降低氮的利用率,大量氨的存在會引起肌體氨代謝障礙,可引起動物中毒。
4、脂肪氧化酶。約占豆粕蛋白質的2%左右,能使大豆產生豆腥味和苦澀味,降低了食品的風味和營養價值,并且破壞了人體必需的幾種脂肪酸。
5、大豆凝血素(SBA)。這是一種能夠使得動物和人紅細胞凝集的蛋白質。在豆粕中約含有3%的凝血素。大豆凝血素可使動物血液中的A型紅血球凝集,并能與血型物質A產生特異的沉淀。
6、大豆抗原蛋白。研究表明大豆蛋白質中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能夠引起仔豬的腸功能紊亂。
(二)消除抗營養因子的方法。由于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對動物存在著不良影響,所以國內外對其去除的研究很多,主要有物理、化學、生物處理等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通過加熱、加壓使大豆抗營養因子失活的方法,對熱穩定的抗營養因子(如植酸、低聚糖類等)無效;化學方法主要是存在化學物質殘留問題。生物法主要包括酶制劑處理和微生物發酵等兩種方式。
二、發酵豆粕的特點
與其他去除豆粕中抗營養因子方法相比,微生物發酵豆粕的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微生物發酵對豆粕細胞壁破壞更加徹底,使得營養物質更易釋放,有利于動物更快更好的吸收,而且發酵對飼料的營養成分破壞很小,不僅不會造成營養價值降低,還能提高豆粕營養價值。如發酵過程中能夠產生多種小肽,小肽是目前動物營養學研究的熱點,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二是能夠大幅降低多種抗營養因子,不像添加酶制劑作用對象比較單一,也不像加熱法只能去除熱敏感性因子;三是成本低,不需要借助儀器加熱或者添加化學試劑,發酵后沒有化學殘留,無毒副作用,比較安全。
(一)發酵豆粕營養價值提高。發酵后豆粕的蛋白質含量及各種氨基酸都能得到進一步提高。楊旭等采用固態法發酵豆粕,發酵后豆粕中的懶氨酸、蛋氨酸、蘇氨酸分別比發酵前提高了16.28%、56.41%及17.01%,總氨基酸含量提高了6.58%。王德培等利用枯草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乳酸桿菌對豆粕進行生料混菌發酵,制備生物活性飼料,優化發酵條件后使得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含量由2.5%上升到12.78%,益生菌數>109CFU/g。
豆粕經過微生物發酵可以使得其蛋白質降解為多種小肽,而小肽具有特殊的營養性能,還具有吸收速度快、耗能低、不易飽和、各種肽之間運轉無競爭性與抑制性等特點。小肽在營養代謝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幼齡動物要獲得最佳生產性能,應該在日糧中使用一定量的完整小肽。劉建勝等對肉仔雞飼喂大豆活性肽,實驗表明:隨著活性肽添加濃度的提高,肉仔雞日增重加快,飼料轉化率提高。發酵豆粕能夠改善動物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腹瀉率。陳瑜等研究報道,在斷奶仔豬飼料中添加發酵豆粕能改善仔豬的生長性能,不同發酵豆粕效果不同。
(二)有效去除各種抗營養因子。利用微生物發酵豆粕可以有效的去除各種抗營養因子,一般認為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對豆粕中的蛋白類抗營養因子進行降解;二是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利用非蛋白類抗營養因子。李旋等利用米曲霉、酵母菌、乳酸菌等混合菌發酵豆粕,經過對發酵條件的優化,使得豆粕中的大豆凝血素效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狀腺腫素含量均被完全降解。Hirabayashi等使用曲美發酵豆粕,發酵后植酸被完全降解。
(三)提高適口性及降低成本。利用微生物發酵豆粕還可以增加產品的香味和風味,有一定的誘食作用,增強了配方飼料的適口性,提高動物食欲。
此外,發酵豆粕與其他動物性來源的蛋白(如魚粉、血漿蛋白粉等)相比較,價格上有很大的優勢,可以降低配方飼料成本。同時,又能夠提供畜禽所需的蛋白質和氨基酸,以滿足畜禽營養需求,所以發酵豆粕很適合在畜牧和養殖業中廣泛使用。
三、發酵豆粕應用
魚粉是一種應用最多最重要的飼料蛋白源,隨著畜牧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對飼料蛋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但是還存在價格昂貴、資源有限、不容易貯藏、易滋生細菌腐敗變質和傳染疾病等一些問題,所以國內外都在尋找其替代品。由于發酵豆粕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能去除豆粕中抗營養因子,所以是一個很好的魚粉替代品。目前已經在畜禽養殖業進行使用。
(一)畜禽類飼料中的應用。由于幼畜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對植物蛋白消化能力弱,且對豆粕中各種抗營養因子很敏感,如直接將豆粕添加到飼料中,很容易導致腹瀉,引起發育不良。Feng等用發酵豆粕喂養斷奶仔豬,結果仔豬的日增重提高,飼料轉化率得到改善,同時仔豬的腹瀉率也降低。劉媛媛利用發酵豆粕喂養肉雞,并研究肉雞生長狀況及免疫消化功能,發現4~6月齡肉雞發酵豆粕組比對照組日增重提高了28.13%,日食量增長14.96%。
(二)水產養殖類飼料中的應用。魚蝦等水產類動物對于飼料的要求與畜禽不同,配合飼料蛋白質水平較高,為30%-50%,所以飼料中必須有魚粉,但魚粉價格高,如用發酵豆粕替代部分魚粉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不影響魚類生長。陳宣用發酵豆粕和未經發酵豆粕按不同比例混合,以30%比例添加在鯽飼料中,連續喂養30d后,結果表明隨著飼料中發酵豆粕添加量的上升,供試異育銀鯽不僅增長量提高,各項非特異性免疫指標也有所改善,谷丙轉氨酶(SGPT)活性出現下降趨勢。說明發酵豆粕不僅能促進生長,還具有增強魚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改善魚體肝功能作用。
四、發酵豆粕前景展望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均表明發酵豆粕具有良好的營養特性,豆粕經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能夠進一步提高豆粕營養價值,如產生小肽、增加益生菌數,同時能降解抗營養因子。隨著飼料工業迅速發展,魚粉資源的逐漸減少,為發酵豆粕的應用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高質量的發酵豆粕需求量將會不斷擴大。但是發酵豆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發酵豆粕的營養價值與高質量進口魚粉還有一定差距,且目前對于發酵豆粕營養特性研究還不夠全面,喂養中對動物機體各方面影響研究得還不夠透徹。許多研究還是處于實驗研究階段,而對于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如何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還需進一步研究。此外,發酵豆粕在飼料中的使用還沒有一個統一規范化的質量標準。
主要參考文獻:
[1]熊智輝,陳麗玲,徐淑玲.微生物發酵處理對豆粕抗營養因子的影響[J].大豆科學,2007.6.
[2]張建云,計成,邱.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劑因子對力克斯兔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畜牧獸醫,2005.32.
[3]朱愛民,李振玲.飼料抗營養因子機理研究[J].中國飼料,1996.21.
[4]蔣和體,今泉騰己,佐藤筐央.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變化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06.21.
[5]陳秋東,項雷文,鄭建.大豆中抗營養因子――致甲狀腺腫素、凝血素、胰蛋白酶抑制劑去除方法探討[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2.23.
[6]楊旭,蔡國林,曹鈺等.固態發酵提高豆粕蛋白含量的條件優化研究[J].中國釀造,2008.5.
[7]王德培,管敘龍,鄧旭橫等.多菌株混合發酵豆粕的研究[J].飼料資源開發即利用,2011.4.
[8]陳萱.發酵豆粕工藝改進與發酵豆粕功能拓展的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9]劉建勝,孫秀玉,王福強等.大豆活性肽對肉仔雞日糧蛋白質代謝及增重效果的影響[J].中國家禽,2006.28.
[10]陳瑜,張靜波,段謨哲等.發酵豆粕在斷奶仔豬濃縮料中的應用研究[J].養豬,2011.3.
[11]侯玉潔,徐俊,張建剛等.發酵豆粕的營養價值及其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飼料,2013.3.
[12]李旋,王君高,劉慶等.固態發酵豆粕的研究[J].中國釀造,2010.4.
[13]Hirabayashi M,Matsui T,Yano H et al.Fermentation of Soybean Meal with Aspergillus Usamii Reduces Phosphorus Excretion in Chicks[J].Poultry Science,1998.77.
篇3
[關鍵詞] 村莊整治 規劃 內涵 協調 措施 探析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5-0011-01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再次被提出,以新的理念指導又一次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改革是我國當前的重要任務。村莊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村莊的狀況反映了三農的發展狀況,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對村莊進行良好的整治,做好根本規劃和建設。村莊整治規劃已經成為了推進我國新農村建設,解決我國新農村問題,促進我國新農村發展十分重要的途徑。村莊整治規劃就是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是農村的村容村貌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它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村莊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以及村莊發展規劃等等諸多方面的思想和內容,是結合多個規劃的綜合體。當前我國的村莊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配套、道路設計、建筑規劃、用地布局以及產業發展等等多個方面,產生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缺少一定的村莊政治規劃工作。雖然我國的村莊建設規劃、村莊土地利用規劃以及村莊發展規劃自身所具有的獨立性很強,但縱觀我國整體的村莊整治規劃,這三者是一個統一體,相互聯系并且相互依存、相互協調。下面,筆者就探析村莊整治規劃的內涵與協調。
一、村莊整治規劃的內涵
村莊的整治規劃必須要強調人本的思想,借助當前新材料、新觀念以及新科技,創造出一系列立體化空間以及聯系空間,對各個階層人以及各個年齡人的需求進行考慮,提供不同趣味以及不同性質活動空間的場所,為人們創造出一個休閑和舒適的家園。從村莊整治規劃思想出發,這是更高層次上的規劃,這一思想不僅僅體現出了村莊發展的思想,又將建設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融入到其中,包含了村莊建設規劃、村莊土地利用規劃以及村莊發展規劃。具體來說也就是結合村莊自身的自然條件,實施整體功能布局、環境面貌整治、建筑形體特色整理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等等設計。村莊整治規劃必須要為村莊近期整治以及村莊遠期發展提供實施策略以及方向,進而形成近期建設、規劃布局以及構思策劃三位一體的規劃體系,使得農村規劃更加具有可行性以及連續性。與此同時,還要很好的體現出城鄉互動的思想,城鄉互動、統籌城鄉、以城帶鄉三者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實現城鄉掛鉤。村莊整治不僅僅是整治的規劃,更多的是治理。治理必須要從問題的角度出發,發現問題,進而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解決,實施規劃的整治工作。新農村發展的村莊整治規劃又可以分為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二者缺一不可。
1.村莊整治的發展規劃
村莊整治的發展規劃就是指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村莊整治的過程中,要明確村莊發展的主要方向。村莊整治規劃的最終目的就是為村中的居民提供一個有良好的居住環境、良好的經濟來源及良好的教學條件,按照他們的所需來規劃發展。不同村莊由于地理位置、自然風景的不同,有著獨特的人文風俗和獨特的鄉土特色,人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所需自然也不盡相同,根據村莊的具體情況確定發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一些鄉土特色突出的地方,對其發展進行規劃時可以針對它的特色進行規劃引導,如保護古村的建筑文化發展旅游業、發揚特色手工業和土特產等;在適宜種植業的地區大力發展合適的農作物種植,在適宜養殖業的地區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等,利用現有的資源,因地制宜進行建設發展。有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在規劃具體項目時就要根據發展所需進行規劃,使之有目標、有規則地進行。
2.村莊整治的建設規劃
村莊整治的建設規劃就是指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村莊整治的過程中,要明確怎樣建設、建設怎樣的適合時展的新型農村。對村莊進行整治建設必定會涉及到對村莊各種格局的重新規劃問題,交通道路、活動場所、排水灌溉等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農村普遍存在道路設施差、綠化面積少、垃圾雜物亂堆亂放等問題,建設新型農村需要我們對這些進行新的規劃。根據村莊的交通運輸需要,開設新的道路,清理整治臟、亂、損壞的路面;在耕地范圍外,植樹造林防沙防塵,屋旁路邊種植花草樹木使生活環境清新美麗;管理雜物、廢棄物的對方,合理處理無用垃圾,營造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空間,這些都是村莊進行建設規劃時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村莊整治規劃協調措施
整治村莊的過程中,無論是發展規劃還是建設規劃都離不開土地。土地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基礎,耕地作為土地中的優先資源是農村生產的基本,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在村莊的整治規劃中,既要做好發展建設又要保證合理的土地資源利用,就需要這二者相互結合、相互協調,對規劃進行全方面的整體協調。
1.村莊發展規劃要和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
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土地利用規劃的用地布局必須要圍繞著村莊規劃具體的要求以及目標來實施,主要體現在為了實現農村環境保護以及大力發展養殖業的目標,在土地利用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將養殖用地及時安排,養殖用地必須要做到合理選址,避免對于空氣以及生活用水產生污染,在必要的時候,要對原有養殖場所實施拆除,這從本質上體現出了農村發展規劃目標用地。除此之外,要發展村莊企業,村莊企業的不斷發展已經關系到了村莊經濟的發展,企業存在于村莊的生活區之內,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需要將企業規模擴展,產業的用地也有所欠缺,從本質上會導致村莊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產業發展之間存在矛盾。所以,在村莊土地利用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生活區和村莊生產區之間分離的原則,將生活區和生產區進行單獨規劃,使新農村建設既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又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所需。
2.村莊建設規劃要和村莊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
村莊的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自身的建設規劃之間是相互協調以及相互影響的,主要針對村莊建設用地而言,村莊建設將村莊建設的規劃作為一定的參考,那些缺少建設規劃的村莊不僅僅布局混亂,影響到了村莊中的景觀,更加影響到了村莊規模經營以及土地集約利用,所以,村莊的建設規劃必須要和土地利用規劃相互協調,土地的利用規劃自身必須要結合土地規劃區域之中自然的條件,對村莊土地利用適宜性進行分析,實施更多建設規劃必須要在細節方面來實施調整,和規劃目標相互結合,對規劃用地范圍里面已有風景資源進行調整,使得村莊的景觀能夠融入到其中,由此可見,合理土地利用規劃能夠引導村莊建設的規劃,村莊建設必須要將土地利用規劃作為控制,并且要嚴格按照村莊發展規劃需求實施漸進式開發以及合理開發,嚴禁出現大規模建設。
三、結語
本文中,筆者首先對村莊整治規劃的內涵進行了闡述,接著又從村莊發展規劃要和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以及村莊建設規劃要和村莊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這兩個方面對村莊整治規劃協調措施進行了探討。村莊整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目的是使農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整治規劃過程中,我們必須統籌村莊發展的客觀要求,根據村莊具體的地理位置、土地資源、人文風俗等情況,進行合理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做好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將村莊整治規劃與村莊土地資源的利用相互結合和協調是我們促進農村全面、長期發展的關鍵之所在。
參考文獻
[1] 黃愛朋,牟勝舉,黃凱.精明增長理論對村莊規劃編制的啟示.以廣州市蘿崗區九龍鎮麥村村莊規劃為例[J].規劃師,2008,(11)B40-42.
[2] 何曉芳,王莉紅,邱栩文,等.生態村建設規劃研究初探.以安吉縣禹山塢村為例[J].農機化研究,2006,(4)B9-11.
[3] 邵愛云,方明,李霞.村莊整治項目的確定及相關措施.以北京市平谷區甘營村村莊整治規劃為例[J].建筑學報,2006,(5)B8-11.
篇4
[中圖分類號]X1-0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3)06-0071-02
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環境歷史與人類文明”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在天津舉行。該論壇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在南開大學研究生院指導、眾多兄弟院校大力支持下,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組織舉辦。是為中國環境史學科領域首次全國博士生學術聚會。
本次論壇下設“環境問題的多學科關懷”“環境·空間·社會”“動植物資源與人類活動”“環境·水利·經濟”“外國環境史探研”“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史料整理”等六個主要議題,共收到學術論文36篇,來自18個高校、科研單位包括歷史學、人類學、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的60余位博士生參加了交流和討論。論壇邀請美國著名環境史家唐納德·沃斯特、北京大學包茂紅、北京師范大學梅雪芹、中國人民大學夏明方和南開大學鞠美庭、王利華、陳志強、朱彥民、余新忠、付成雙等知名教授,及侯深、夏炎、曹志紅等新銳學者發表專題]講或現場評點。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高國榮研究員還對論壇評獎活動予以了特別協助。與會青年學者和專家、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針對中外環境史研究和當代環境問題分別發表了學術觀點。論壇安排密集、緊湊,氣氛熱烈,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現簡要綜述如下:
1.對當代環境問題的多學科思考
為推動環境史研究的跨學科交流,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學術接口,論壇特別邀請了部分從事當代環境問題研究的青年學人參加。面對當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嚴峻現狀,來自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從專業角度為應對現實的生態環境危機給出了自己的專業見解和多角度的剖析。蘭州大學王蘭以青海省河南縣為例,提出建立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牧民專業合作社對于有效地對抗自然災害、更好地保護草場的意義。南開大學王瑜闡明了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關鍵是要建立起“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保護機制,進一步完善現代環境倫理觀。南開大學王舒鴻認為必須采用有效措施加大對中西部省區環境問題的政府規制,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環境效率整體提升。廈門大學周飛考察了新世紀以來以滇池為重點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過程。云南大學和六花通過對云南麗江、大理、楚雄三地傳統農耕方式和血吸蟲病流行關系的研究,來考察云南少數民族農耕文化中的環境疾病觀。
2.關于外國環境史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者在環境史理論、方法的引介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與此同時,有關世界環境史的實證研究也正呈現豐富之勢。北京師范大學施雱以二戰后美國畜牧養殖業濫用抗生素問題為中心,考察了其造成的嚴重公共衛生后果,并分析了問題的原因。北京師范大學王玉山認為殖民時期美國東北部移民的殺狼行為,不但滿足了其生存需求,也通過傳說承續了傳統,并制造了英雄殺戮惡棍的正義,使其精神需求得以滿足。廣西師范大學劉榕榕總結了公元6世紀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復發的特征及其影響,認為瘟疫的不斷復發令拜占庭帝國遭受了沉重打擊。北京大學喬瑜認為在殖民背景下,“干旱說”被作為關鍵詞寫入了澳大利亞的白板論,用以證實殖民地開拓的正當性。北京師范大學嚴玉芳以美國資深環境史學家卡洛琳·麥茜特為例,認為她的研究在宏觀上比較全面、清晰地展現了性別與環境關系]化的歷史脈絡。首都師范大學杜憲兵考察了19世紀的印度霍亂,并就其流行模式進行了分析。
3.關于歷史上的動植物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關系研究
作為生態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動植物資源,對于人類文明而言必不可缺,這方面的議題在本次會議上得到了重視。復旦大學黃權生考察了武陵民族地區森林變遷的歷史過程。北京大學李欣指出秦漢時期社會常規性取材活動可分為薪炭消耗和材木利用,兩漢社會頻繁的自然災害亦與此緊密相關。石家莊學院趙九洲考察了明代華北的燃料危機,并就其產生的原因、社會影響、社會應對進行了分析。復旦大學張蕾認為早期江南的野生水竹資源十分豐富,對宋元文人宅院產生了重要影響,曲水修竹成為經典的造園法式。北京大學羅瑋主要針對元明時代中央政府所頒布關于樹木保護各項法令政策進行梳理。復旦大學徐文彬考察了明清福建地區的虎患,并就其產生的原因和社會影響進行了分析。
4.關于水資源以及相關作物種植、水利設施、水利工程研究
清華大學王炳文對中古時期敦煌吐魯番水利研究學術史進行了整理。南開大學方萬鵬就水磨在中國起源的時間問題、唐代官方水碾硙政策的轉變以及五代、北宋時期水磨發展的新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杜新豪考察了明清畿輔種稻運動的生態背景,厘清了先前畿輔種稻史中的若干觀點。南開大學朱華就隋唐時期關中水資源狀況進行了研究。南開大學劉小朦梳理了金元以來張家口壩上地區的鹽湖周邊生態與人類活動的歷史變遷。廈門大學許博考察了清代“石羊河”名及其指向,認為其名的出現,與下游鎮番縣河源水權觀念的興起存在密切關聯。復旦大學穆俊研究了1930—1937年間綏遠省大黑河水利工程計劃。
5.關于居住空間和區域生態環境變遷研究
南開大學張野認為以貴族為主體的游閑者與以苑囿為中心的游閑空間之間形成了明顯的文化互動。陜西師范大學劉興成提出隋大興城官員貴族住宅空間分布呈現明顯的西密東疏特點,此格局與城市地形地貌有關,受風水觀念影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榮華剖析了“含沙射影”一詞從漢到唐詞義的變化,認為這種變化反映了漢唐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陜西師范大學聶傳平考察了北宋政府在對西北吐蕃居地的開發與開拓過程中的人與自然互動。陜西師范大學劉超建以1757—1795年天山北路東段屯墾為例,探討了在國家政策下所進行的移民開墾—農耕技術選擇—生態環境變遷三者之間的相應機制。上海理工大學劉振華在生態史的視野下考察了近代南陽盆地社會生態衰敗的過程。西北師范大學雷興鶴認為清代幾百年間,甘肅隴東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6.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史料整理
南開大學連雯從環境角度考察中西傳統人天觀之差異。南開大學潘明濤評介了加州學派、裴宜理和周錫瑞等人的研究中如何將生態環境因素納入歷史尺度的考量中。南開大學陳林博考察了威廉·克羅農對單向度“自然—文化”觀的批判。清華大學張景平介紹了清華大學歷史、水利兩系合作開展的“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搶救性整理計劃”相關情況。南開大學曹津永討論了環境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
以上諸議題在會議探討中進一步得到深化,與會人員對于何謂環境史和如何進行環境史研究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作為新興學術領域的環境史,國內的研究一直受到歐美環境史研究的影響,繼續加大相關研究成果的譯介和對海外進行實證研究是當前研究必不可缺的一環。另一方面,如何汲取、融匯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資源,結合中國實情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環境史研究,亦是我們急需解決之事。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一直重視環境史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率先在全國高校中成立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并于2005年、2008年先后組織召開“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會議和生態史圓桌會議。本次論壇旨在給有志于環境史研究的青年學子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發現環境史研究優秀青年人才,推動中國環境史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相信此次論壇的舉行,將對環境史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