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5:3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政治生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涵義策略
長期以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只注重從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圖使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培養正確的品德行為。一堂課的教學都是從外到內,自上而下地灌輸.教師成為“知識的搬運工”。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發生嚴重脫節.導致課程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需要而變得抽象、空洞和蒼白無力,從而使學生感到厭倦,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造就出來的學生往往是在課堂上和生活中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因此,讓思想政治課回歸生活是使課堂喚發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課標》明確提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可見,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是貫徹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題為基礎設置三個課程模塊,并與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為主導的生活和哲學并列,將思想政治課的內容設計為四大模塊。這反映了新課程整體改革的理念、設計和要求,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獨特性質和內在價值,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征。同時也為思想政治課教學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樣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實“生活化”的理念,以滿足學生對生活的關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政治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涵義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課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政治,把生活問題政治化。政治問題生活化。體現“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的社會問題,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一)課前準備生活化
1.教師: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前提。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政治書本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課本中的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事例,用以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政治學科知識的聯系.瞄準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聯結點.以此來誘發學生已有的真切體驗,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現的案例有的與本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原有知識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理解和領會教材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和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塊的學習中,筆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寧村抬佛”湯和文化、“張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溫州鼓詞”等內容,與課本的相關內容有機整合。
2.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如果教學中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就無法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關資料,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在教《經濟生活》模塊“股票、債券、保險”一框內容的前兩天給學生布置任務:到本區的證券交易所、銀行、保險公司收集有關資料;豐富了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通過觀察與采訪,學生體會到了這些投資品種的特點,同時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場的風險。上課時,學生帶著課前收集的資料,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生活味濃、趣味性強。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根據多年來政治學科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三環節教學模式”。
1.激活生活經驗,置疑導入
教師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設計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由于學生只能找到一些簡單的辦法,不能將問題徹底解決,從而進入一種“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憤狀態。例如:在學習高二年級《生活與哲學》模塊“意識的作用”一節時.教師提出問題: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不管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物質要決定意識。那么大家思考我們學校現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樓,在建造前要先有圖紙,然后根據圖紙去建造,那是否意味著先有意識后有物質呢,在造樓的過程中,圖紙(意識)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師順勢提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意識的作用”。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激活了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思維泛起漣漪,從而拉開了教學的帷幕。
2.創設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導入使學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從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緊迫感。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感受知識的本來面目.最終達到既學習新知識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根據知識的具體特點和實際的教學條件,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生活情境作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平臺。
第一,創設直觀化的生活情境。教師利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提出問題——合作探究——交流結論——體驗成功,學習終身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方法。在學習《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一課時,我要求學生課前調查龍灣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包括皮革、不銹鋼、電器等發展狀況。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寫出調查報告。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展示一些直觀的材料,通過提出問題、合作交流使他們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第二、創設體驗性的生活情境。教師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現場體驗.有話可說.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小記者”走出課堂,采訪龍灣區相關企業、領導干部和村民,調查本地環境變差的真正原因。“小記者”爭著向有關企業負責人和相關人員提問.比如:你們認為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們認為實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環境進一步不受污染?環保局或政府來此調查并采取相應措施嗎?有沒有試著改變環境,等等?采訪回來后,在課堂上大家又對自己的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評論,評出“最有價值”“最有深度”的問題獎項。接著,教師趁勢提出問題,運用調查資料,并結合有關內容,分析局部經濟利益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關系,給學生以無限的情趣。
3.總結升華知識,服務生活
總結能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思維方法科學化,使情感體驗逐步升華為價值觀、人生觀。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地總結學習過的知識、使用的思維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學習新知識后.教師要為各層次的學生設計鞏固練習題,同時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發展情感體驗,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例如在學習了《經濟生活》中“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框以后,在同學生共同總結了課堂的內容以后.讓學生去分析龍灣當地養殖業的實際問題:為什么前幾年價格很高的文蛤,今年價格比較低,為什么前幾年收益豐厚的養殖戶,今年卻陷入困境,有的瀕臨破產?如何才能使養殖戶盡快地走出困境?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明白了價值規律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生活化教學要把抽象的學科知識還原于生活,使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和完善。學生通過學用結合還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學以致用的快樂。
(三)課后延伸生活化
篇2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讓學生感受到生命帶來的自由、快樂和幸福。作為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生命成長和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促使課堂進行開放型交流,保證學生積極、認真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更要尊重他們的創造欲望,讓枯燥的課堂變成“生命”的課堂。教師與學生的全身心投入,共同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享受創造的喜悅和滿足,品味人性的燦爛和魅力。(1)面對劫匪手中的尖刀,是什么力量讓年輕的沈俊江在那一瞬間毫不猶豫地沖上去?(2)他的離去對于貧苦的家庭、年邁的奶奶、長期臥病的父親而言,是否是一種不負責任?拋出這些問題后,課堂瞬間變成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學生A:他當時什么都沒想,只是憑著一種本能的熱血。學生B:不對,是一顆善良、樸素、感恩的心,正義的力量終能戰勝邪惡。學生C: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傳播了正能量。學生D:對于他的家庭,失去了頂梁柱,將是無限的悲痛,是一個無盡的深淵。學生E:事發后社會各界對他的家庭的關注和幫助足以安慰他的在天之靈,彌補他的遺憾。學生F:向正義致敬!雖然有時候見義勇為會付出高昂的代價,但相比于此,眾人冷漠更讓人寒心,見義勇為更需提倡。
學生們的討論非常熱烈,他們的觀點無論是淺薄幼稚,還是新穎奇特、辛辣尖銳,我都給予尊重,不輕易作出是非判斷。最后,他們達成共識:在他人陷于困厄之際,伸出援助之手而不顧自身安危,是見義勇為正能量的體現,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命雖然短暫,卻瞬間鑄成永恒,這正是生命展現出來的魅力所在。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把生活的內容納入到政治課堂中,讓政治課堂成為學生政治素養的養成、生命提升的廣闊天地。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來看待政治現象、探討政治問題、分析社會現象、自然現象。避免局限于一種看法,一個“標準答案”,使學生在教學中感到快樂,得到享受,達成幸福的體驗,提升生命的境界,自覺崇尚真善美,領悟生命成長和發展所帶來的魅力和快樂。這是教育所應達到的一種境界。
二、生活情境巧安插,理解生命的意義
新課程中的思想政治課應該是一門實施智慧、情感和人格相結合的課程,是對生命真諦的探究。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對人生的看法和觀點,提高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每一個人都擁有巨大的潛能。如何讓巨大潛能開發出來,關鍵是引導和激發。教學中通過激勵、賞識和關懷,努力營造成功狀態,讓學生在老師的期待和自我激勵中獲得信心和力量,生命的潛能就會如噴泉洶涌而來,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引用思想政治課本身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適時安插生活情境,引領學生感悟、理解生命的意義。在“實現人生價值”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人和物的價值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夠創造價值,而且只有創造價值,只有在勞動和奉獻中才能夠實現自我,滿足自我需求,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我特意引入了大埔家喻戶曉的“2013年最美鄉村教師———廖樂年”事跡:從馬來西亞回家鄉免費為學生開班英文補習班,11年來如一日默守山鄉義教助教。他說“我還能教多少年,要看鄉親們需不需要我,只要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課堂上,我試著讓學生思考“作為廣東好人的廖樂年身上有啥品質?”“廖樂年精神中,你最感動的是什么”?“做一個好人值嗎”?很多學生非常熟悉廖樂年,并且有不少學生接受過他的幫助,無需啟發,課堂馬上活躍起來:“我幫你,你幫我,你快樂,我快樂”。
“幫助別人,服務社會,就在于一些舉手之間,比如讓座,送一把傘給正在淋雨的人……”“把個人的一技之長充分體現在社會所需要的點點滴滴的事業中”。“他給鄉村帶來的而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言傳身教,向學生和村民傳播感恩、互助的思想”……生活是現實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把課堂生活化,才能讓學生把生活(課堂)擁入自己的懷抱,去經歷、去體驗、去豐富、去發展,這才是有效的教學。通過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讓學生體會到:(1)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2)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使物質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3)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這節課不需華麗的教學模式,鮮活的人物,熟悉的生活情境,展現著生命價值的意義所在,極大增進了學生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生活化教學形式巧利用,感悟生命的延續
生命的延續,指增加生命的最高或平均壽命。延長平均壽命的方法主要包括實行健康的生活模式,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等。在當前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情境下,如何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人的生命真正價值在哪里?這是政治課中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務。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臺上,學生在講臺下進行著師生之間的交流,這種單一的價值觀說教會使學生形成抗拒心理,從而無法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且因為教學形式的不恰當,對學生造成的排斥感更大,使生命價值觀教育缺乏說服力,甚至感覺很尷尬。如果在課堂中對教學形式進行大膽的改革,會有合適的方法讓師生共同體驗、感悟“生命課堂”所帶來的快樂和幸福。美國的學生每個學期都要完成上百個小時的義工,一開始大都是因為完成作業。但隨著活動次數的增加,一次次面對面的接觸,他們慢慢地感受到服務他人、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快樂,逐漸把幫助別人當成了自己的習慣。學校的生命價值觀教育,也需要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形式下達到如期的效果。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組織高中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公益勞動、專業生產實踐活動等形式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從而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在生活中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善惡觀念,達到知、情、意、行的目的。
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教學中,我沒有沿用傳統的理論講授形式進行教學,而是以報道的形式講述:近年來,我市涌現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如彭彩金、廖樂年、王曉茹、鄔勇興等,這些道德模范都在弘揚者一種正能量,代表著梅州一方水土和客家人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優良品質。同時,他們也在踐行友善、公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此同時“郭美美”卻打著“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幌子在網上大肆炫富,一時引起軒然大波。我引導學生思考:(1)價值觀對人們改造世界活動有導向作用,對比道德模范和“郭美美”在社會上的作為,推測他們的價值觀有何不同?(2在以后的發展中,推測一下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發展有什么差別,你認為這與他們的價值觀有什么聯系嗎?說明了什么?(3)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學生輕而易舉地得出結論:(1)道德模范們心懷社會他人,“郭美美”更多的是為自己出風頭;(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有導向作用;(3)我們要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教學實踐證明:以對話與交流為特征進行的教學方式,采用自由討論的方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在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在爭論中分辨是非,在交流中達成共識,教師只是課堂的引領者,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收獲,更多的是感悟了對生命價值的豐富內容,提升學生生命質量,使學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長的自由和快樂。
篇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價值就是既要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又要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具備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給學生傳授基本的知識,增強學生素養;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解決矛盾。“生活化”教學由于具有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特點,在高中政治課程的教學中,必將是實現其核心價值的有效途徑。在“生活化”的政治課堂中,教師通過通俗的案例給學生傳授知識,首先實現了學生把知識從認知到認同的轉化,通過對具體時間的思考,再將知識內化為正確的認知觀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教師對實際案例的深度解析及同學的討論交流,再將知識外化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注入了情感導向,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消化知識、運用知識,具有高度的實踐輔助作用價值。
二、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依據
(一)哲學依據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生活的科學,而生活是真實的,具體的。作為社會人文科學的思想政治課,其本質也是在于對生活真知的體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經驗,感受了許多政治現象,特別是高中政治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為政治課堂教學聯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二)心理學依據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認為,在學習情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刺激,從而也導致各種各樣的反應,一定的刺激和反應聯系起來,學習就發生了。認知學派認為,認知是指在意識水平上對信息進行加工,包括信息的獲取,信息的轉化,信息的儲存,信息對進一步認識的指導等。高中學生正值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能根據教學要求比較穩定地、長時間去觀察某種對象和現象,他們開始用批評的辯證觀點看待周圍的事物,喜歡獨立地尋求事物現象的原因和規律。為此,他們喜歡爭論、探討、追問、喜歡獨立活動,獨立完成任務。
三、“生活化課堂”構建的細節要求
(一)依照政治課堂需求明確定位
教師作為高中政治課堂的重要組成成分,對“生活化課堂”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述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置,將自身作為教學主導,相輔相成,引導學生在政治世界中徜徉。在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政治課堂與生活課堂結合在一起,要將傳統教學中的單純言傳轉變為生活化中的身教,保證學生能夠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中提升學習興趣,改善高中政治學習成效。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為引路人,引導學生融入到“生活化課堂”中,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思考、自主探究,保證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教師的作用,提升學生學習質量。
(二)依照發展需求豐富課堂內容
“生活化課堂”是一種開放性較高、自由性較強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化場景中領略高中政治的魅力。在對該項教學進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課本知識傳輸給學生,更要注意發掘生活中的政治本質,讓學生從各個層次、各個方面了解高中政治,提升自身政治知識,樹立正確政治視角。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質,對電子資源、視頻資源、文字資源等充分融合,與時俱進,在滿足學生對時代環境的好奇心中讓學生感受到高中政治的重要性,提升政治課堂的針對性及時代感。
(三)依照模式內容拓展教學時空
篇4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時政教學;政治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6501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知識交錯復雜且頗具思想深度,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往往興致缺缺,應試背景下,他們只好選擇死記硬背的方式碚莆罩識。這樣的學習方式或許能應付考試,卻完全與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設置初衷背道而馳,不利于學生政治素養與國家意識的形成。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我們倡導將時政引進課堂,豐富教學資源,通過時政教學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活躍課堂氛圍,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學會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世界,面對生活。為此,筆者嘗試運用時政教學,讓學生在體驗、實踐與探究的過程,了解世界政治、國家大事,做熱心、負責的小公民。
一、案例剖析,導入教學主題
在傳統的教學中,思想品德課的導入環節即是教師高談闊論、照本宣科的開始,在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跟著教師的步伐開始學習。這樣的教學安排是非常危險的,大大降低了課堂的效率。此時,引用時政新聞,就可以為課堂注入全新的活力。教師通過相關新聞的列舉,引發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進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教學主題。學生在分析真實事件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舉個例子,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第三單元第六課《參與政治生活》的課前導入環節,教師通過播放一則真實案例改變了學生對政治生活的態度。
2017年新年伊始,“西安學生舉報學校霧霾天上課”的網絡事件引發市民熱議。面對不合理現象,學生自己發聲爭取權益,通過自己的力量引發了社會人士及相關媒體的重視,陜西省教育廳隨后介入事件進行處理。
看完新聞,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認為這些學生很有維權的勇氣,有人認為國家相關部門需要每一個公民的監督,包括青少年,有人認為社會的進步、制度的完善同樣需要青少年付出努力……這些想法與他們先前對政治生活“高高掛起”的態度完全不同,而這些觀點也正是本課所要引導學生樹立的。
二、時事結合,幫助學生化解難題
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比起國家政治,明星八卦、網絡游戲讓他們更感興趣,當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有學生會認為教師是在“說教”并且很難接納。因此,教師在傳播正能量、詮釋政治現象時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幫助學生認同。時政案例的列舉便是適當的方式之一,教師所舉例子應該貼近生活、符合學生的性格發展特點,讓時事案例“自己說話”。
舉個例子,當我們學習到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網絡交往新空間》時,有學生認為網絡是個美妙的世界,帶給他們的都是歡樂與自由,而且是個可以自由宣泄情感的空間。然而,學生的這一想法是危險的,面對網絡世界的紛繁復雜,學生理應保持理性,不沉迷、不盲從。為了幫助學生改變錯誤觀點,教師列舉了以下例子。
2015年4月,微博大V“作業本”轉發了一條加多寶稱贊其“與燒烤齊名”的營銷微博,隨后,其侮辱烈士的微博舊文被網友發現,“由于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最終食客們拒絕為半面熟買單,他們紛紛表示還是賴寧的烤肉較好”,由此引發輿論譴責。據中青網消息,當年6月,家屬委托律師孫杰(“作業本”的真名)和加多寶。
微博、“網紅”都是青少年感興趣的話題,案例中“網紅”“作業本”所謂的“言論自由”帶來了社會譴責與法律懲戒,這一案例打破了學生認為“網絡是自由的”的認知。
三、資料收集,多維促進價值觀確立
篇5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求,重視教學與實際生活的結合。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注重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根據新編教材,以學生實際生活為依托,合理整合課程資源,把知識與生活融會貫通。本文僅對此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1.聯系現實生活的基本含義
要實現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無非就是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入手,以學生為主體來對以上三個方面進行改革、完善。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結合生活案例對教學知識進行高度的深化,通過教學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并提高他們對生活的認知。從宏觀層面上來看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生活化教學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潛在需要。目前很多學生在進行政治學習時都表現出了消極、怠慢的態度,認為思想政治教學太呆板、枯燥、無味,而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這就大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明顯會給整個教學開展帶來負面影響。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學無疑能夠將理論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可以進行"感性化認識",以此構建出一種積極的課堂氛圍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2)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將大大地促進老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對于任課老師有著很高的要求,而通過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開展,老師的教學經驗也在不斷積累,其教學理念也將推陳出新,其教學能力也就能夠達到更高的水準。(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與素質教育要求相契合。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學習空間,同時也符合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這對于促進學生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2.聯系現實生活的基本要求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發學習動機和興趣。新教材體系在編寫上以生活為主線,刪除了繁、難、偏、舊的東西,增加了生活實際和時代內容,充分體現了生活性和時效性,通俗易懂,內容形象生動。課程知識生活化,客觀上,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二是篩選生活素材,使學生體驗感悟。生活素材是構建學生與文本知識的橋梁和紐帶。課程知識是前人從客觀實際中概括出來的抽象概念、原理、觀點等,它與學生的生活世界距離太遠,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我們在教學中,就要使課程內容體現出生活時代信息,選擇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材料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尋找知識原形,使生活情境成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識的橋梁和紐帶,促使其知識的內化和建構,使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和感悟。
三是課程內容要緊貼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課程內容要在知識上、思想上、心理上與學生的經驗儲備、個性特點和思維水平相適應。因而,只有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的生活素材來創設教學情境,才有利于引導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才有利于學生道德內化,幫助學生化知為行。
3.聯系現實生活的基本方法
3.1拓展多元化生活內容,豐富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的載體就是教學內容,而理論結合實際才是政治教學的基礎原則。首先,教師要用開放的眼光去拓展政治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理念。如在講解《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時,為了引導學生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教師可以著重選擇學生的職業理想規劃這一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開發,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完成"職業特質"和"我也有的特質"兩個表格,再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打工者""公務員""創業者"和"富二代企業繼承人"等職業角色進行探討,既要肯定每一個職業存在的意義和必要性,又要引導學生看到各種職業之間的差異;其次,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生活角度來推進政治教學。所謂多元化,就是要在政治教學中通過問題與現象的多個層面推進和剖析,讓學生形成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運用故事法、對比法、圖表法來呈現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最后,教師要掌握生活化政治課堂的靈活性,重視師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為政治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3.2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學習方式,對于傳統教學而言,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它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學習的內容或相近領域選擇研究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發展性和創造性能力為核心,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為中心,以主動參與、協調合作、自主發展為主要特征。在政治課研究性學習中,主要以作調查、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以必修課和活動課為載體,引導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互動,引導學生以所學知識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
如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節的教學中可以就當前的新聞熱點"農民工權益保護"、"都市繁華街區流浪乞討人員管理"、"教育均衡化"等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追求"社會公平"下的效率問題。
3.3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就是將高中生置于模擬的生活環境中,從生活的角度來思考政治問題,這是有效提升政治教學效率的一種方式。第一,教師要選擇貼近生活、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將政治課程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實現生活化教學模式。如在教學"消費觀"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消費習慣入手,引入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第二,教師要考慮生活情境的創設技巧,要在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圖表和多媒體方式,盡可能地設計出符合生活實際的場景;最后,教師要注重政治課上的生活化評價,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化的內容,用生活實踐去檢驗學過的知識,在加強記憶的同時深化和理解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創設出多樣化的教學生活背景,從而模擬生活,再現生活。用學生熟悉的、有本校特色的生活素材來替換和改造教學內容,將書本知識還原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思維,用生活中的疑難問題激發起學生的創造力,才能推動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邁出堅實的步伐。
篇6
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教學實踐有效性不久前,參與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主題是: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和意義。與會者討論激烈,各抒己見。而與課堂效率闡述的多,教學的意義在哪里,涉及的不多。近來,隨著課改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論文也不斷出現在各大期刊。而對于政治課堂的教學意義似乎還不多見。因此,我想就個人的一點體會,談談對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尤其是意義的理解。我更愿意將意義表達為政治課的教學價值。如何提高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與教學價值呢?我想首先應該從對政治教學有效性和教學價值的認識談起。
一、對高中政治教學有效性與教學價值的認識
教學如何才能有效呢?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因此,效率在于,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主動樂于的去完成知識的記憶、理解、消化、運用。如何抓住學生的心呢?有效的教學活動,首先就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課堂探究的熱情,以積極的心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一言之,就是當下最流行的“以學生為本”理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必須心中有學生,尊重學生,走進學生內心,加強師生交流,研究學生的學情及情感需求,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制定安排教學活動,創設課堂過程。
有效教學不等于有價值的教學。尤其在我們政治學科,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記憶、理解、運用。但只是停留于知識的層面。政治教育還應充分發揮德育功能。有價值的政治課堂,應該是很好完成三維目標的課堂,除了達成知識目標,還需要上升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達成。學生在學習過程,除了獲得了基礎知識的認知,還有所感有所悟,提升了能力,獲得了某種意識,形成了某種價值評判標準。例如就政治生活學科教育而言。除了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培養公民意識,公民道德規范,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能力,以及理解支持國家政策的自覺性。最終培養自發的愛國熱情!
因此,一堂有效的、有價值的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安排、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只有懷著教育理想,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勇于實踐、敢于實踐、樂于實踐,才可能無限靠近實現高效、有價值的理想課堂。筆者以一堂教學實踐嘗試,來談談追求這一目標的一些看法。
二、提高教學有效性與教學價值的教學實踐反思
我曾經上過一堂《政府的責任》公開課。受到聽課專家、同行一致好評。內心充滿幸福感的同時,反思自己如果說有成功和可取之處,在哪里?自己認為,這堂課最大亮點在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了他們的思維,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培養了他們的政治素養,幫助學生樹立了應有的公民意識。
如何設計這堂課呢?經過認真的教材分析,本課內容不多,不難理解。因此我把重點定位于通過學生的參與以課堂探究形式,以大量的生活實際,來分析討論,最終達到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政府的責任在哪里,我們的政府是負責任的人民的政府。培養學生自發的擁護政府工作,支持政府,自覺監督政府的主人翁意識。
(一)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教學效率提高
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分組探究學習,完成本框題知識體系構建,培養學生宏觀建構認識能力。在交流中完成查漏補缺。交流中學生觀點發生碰撞。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多角度,大范圍參與發言。由此產生不同的認識而引發討論。目的,首先培養學生課堂思辨、語言表達能力,其次通過不同觀點碰撞初步形成對我們的政府工作有了較深了解,形成初步的情感認識。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設計了思維拓展,什么樣的政府才是對人民負責的政府?使學生開始在討論的基礎上,完善對政府的責任的認識。形成全面深入的評判標準。我又設計了敢于道歉的政府才是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在學生基本形成了政府對人民負責應該做好哪些哪些工作的基礎上,我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政府不僅應該做好工作,工作出現失誤,還應該自覺主動承擔責任,敢于道歉!補充完善了學生對政府的責任的認識理解。
(二)追求認知準確、情感認同、親身體驗,提高教學價值所在
在學生們有了以上知識和評判認識儲備基礎上,我設計了課堂實踐活動。打開太倉市政府網站!一方面,讓學生真切的關注到政府的工作網站內容。了解到政府為我們的參與提供了哪些便利的途徑方式。更增我們的政府是對人民負責的政府的認可。另一方面,讓學生親身體驗,動手參與。就剛才課堂討論發現的社會問題,直接通過市長信箱給市長寫信。鍛煉了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意識和方法。說過:“梨子甜不甜,只有吃過了才知道。”這句話強調了一個真理:實踐出真知。課堂僅僅停留于認知層面是不夠的。必須給學生體驗的空間。通過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得到體驗。才有可能深化認識,提高素養,內化為跟隨學生一生的東西。
課堂上,學生市長信箱反映的問題是,某段公路損壞,顛簸。附近學校、行人較多存在隱患,容易發生危險。其后的某一天,這個給市長寫信的學生興奮地找到我說市長給他回信了。城建局給他媽媽打電話了,因為他留的是媽媽的電話。說明了情況,并明確問題會很快得到解決。從這個孩子激動的表情,我知道,這個學生以后也許不會記得這堂課學過的知識,但他學到了發現問題、反映問題的社會責任。具備了有問題可以通過許多合法途徑尋找政府幫助的公民意識和公民素養。那一刻,我有了因小小成就感激起的喜悅!
韋斯特的著作《語言的教育》里說:對于學了許多而對他們無用的詞匯的人們,或學許許多多詞匯而不能運用的人們,好像具有一大箱的工具而不能使用的木工一樣,比不上一個工具少而能使用自如的木工。有效有價值的政治課堂教學,一定是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影響,對學生思想認識產生影響的課堂。不在于僅僅的知識獲得。
快節奏的時展,高度尊重學生生命本體的教育理念,學生知識面越來越開闊,都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嚴格要求。如何打磨一堂對學生負責的課堂?懷揣一份忐忑,摸索著,且行且努力!
篇7
我校新課程教學已實施了二年時間,在政治校本課程設置內容方面,經過不斷地摸索,逐步找到了適合我校政治課的校本課程內容。我校校本課程內容的設置既結合了政治課的特點,又結合了教師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需求。下面筆者就高中政治校本課程的開發談幾點認識。
一、案例的編寫
撰寫校本教材,要充分挖掘鄉土資源及其中蘊藏的豐富的課程資源,合理設置內容,走出教材、走入生活,使政治課教學回歸實際生活。案例的編寫要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平時最關心、最感興趣的話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將與教材內容聯系最密切、最能反映地方課程資源、最貼近生活和學生實際、最典型的案例作為素材編進校本教材中。如在學習《文化生活》校本教材中《感受文化的影響》一課時,筆者根據我州民族眾多、風情獨特,各民族在音樂、舞蹈、節日、風俗、民居、服飾等方面獨具魅力的特點進行案例編寫。考慮到學生多數是布依族,于是筆者就將具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的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及“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節”等民族節日作為典型案例,讓學生感受我州優秀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巧妙利用鄉土資源作為材料,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開展合作探究性學習
首先,要合理安排合作探究性學習小組。根據各班情況可把學生分成4-6人小組,每人都有分工,實行小組長負責制。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小組成員都要扮演角色,而且角色要適當輪換,讓學生有多種嘗試的機會。其次,要設置探究主題。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為背景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最后,回歸生活。教師要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和所具有的能力去適應生活、改善生活,為社會創造財富。例如,在學習《政治生活》第一單元“同意決策過程共享決策成果”內容時,我們舉辦了一次模擬聽證會,確立的主題為“封閉式學校收費和食堂經營方案”。這一話題非常貼近學生生活且涉及學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通過這種方式,使教學走出教材、走人生活,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互助精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課題學習
讓學生以班為單位,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小組課題的選擇應源于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分工協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深入社會、認識社會、學會調查,并學會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如筆者讓學生進行了《超市物價的調查與分析》的課題研究,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與信心,提升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及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四、充分利用時事新聞
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節課請一位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講述現實社會中的重大熱點問題。除此之外,可在課外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時事熱點,組織高一、高二學生寫時事小論文,初步培養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其政治素質,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五、配套練習題的編寫
篇8
[關鍵詞] 大學生 政治參與 社會實踐 學生社團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指他們依法通過一定的程序參加社會政治生活,表達個人或集體的意愿,從而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作方式、規則和政策過程的政治行為。政治參與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深入研究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擴大其有序政治參與,既有利于他們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也有利于他們培養民主參與精神、積累政治經驗,從而提高其政治參與水平。
一、現狀分析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政治參與呈現出積極、健康、理性等特點。我們通過在2005―2007年間對江西南昌市四種不同類型高校(即綜合類、師范類、成人和民辦高校)中的大學生開展的抽樣問卷調查表明,多數大學生政治參與熱情普遍較高,非常關注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政治參與行為趨于理性,參與過程表現出客觀合理的分析判斷思維。另一方面,他們的政治參與行為還存在明顯的不足與缺陷。
1.政治參與主流積極健康,形式呈多樣化趨勢。大學生政治參與主流呈積極健康的特點,他們對國家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愛國熱情普遍高漲,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關注度增強。如每年北京兩會召開期間、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以及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樹抗震救災期間,多數大學生通過廣播電視、網絡視頻、報刊雜志等媒體關注事件進展情況,并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參與。調查顯示,有94.71%的人“經常”、“有時”和“偶爾”與同學談論國家大事或政治方面的問題;在“即將面臨考試、功課緊張時,卻需要代表學生們去反映意見和呼聲時”,有83%的同學表示“雖然耽誤學習時間,但很樂意去”或“盡量兩者兼顧”。近年來,大學生政治參與形式日趨呈多樣化,電子傳媒和網絡參與開始成為重要的參與渠道,他們采用多種形式積極參與校園內的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活動,參加校園內和社會的公益活動,參加班集體和學生社團活動,等等。
2.參與行為的消極冷漠現象值得關注。大學生自身政治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希望擁有并行使其知情權、建議權、決策權、監督權,面對政治、社會熱點問題,參與日趨理性、成熟,盼望擁有通暢的交流平臺。如在北京奧運圣火接力的設障事件中、2008年“”事件以及在歷次反斗爭中,多數大學生能夠選擇正確的途徑表達看法,做到理性關注、理性參與,非制度參與行為不多。同時,有些大學生對自身參與的效能感較低,參與信心不足,呈現一定的消極參與、消極冷漠現象。在學校政治生活、校園選舉投票活動和班級事務活動中,有不少大學生仍然屬于動員式或鼓勵式參與,其行為表現為隨意投票票甚至拒絕投票等等,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其政治冷漠的傾向。調查中,一些大學生對校園參與并不積極,有過半數同學(53.71%)未參加任何學生社團;有近半數的學生(44.48%)不滿意“目前大學生的民主參與現狀”。針對大學生這些消極淡漠現象,高校工作者應給予高度的關注。
3.參與行為仍然存在功利性傾向。目前,加入政治性團體尤其是黨團組織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一種主要方式,希望加入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的大學生熱情持續高漲。比如,“想入黨”的大學生比例已達到70.72%。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逐步發生變化,其功利性和實用性思想傾向明顯,參與行為存在一定的功利傾向,一些大學生為了評優評先、評獎學金助學金、保送研究生,乃至為了出國深造等個人目的而申請參加黨團組織、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大學生入黨積極性較高;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將加入黨團組織作為階梯,視為撈取政治資本或增加就業機會的手段,入黨入團動機不純或不夠純,利己主義思想比較突出。調查中,有六成以上的學生(即66.99%)認為“目前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多為“有利于就業和個人前途”;有三分之一強的學生(即37.71%)認為,自己周圍的“同學未入黨的原因”是“得不到領導的賞識寫了申請也沒用”。
4.參與行為與政治認知之間存在矛盾差異。由于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差異,大學生在政治責任感、民主參與意識、政治鑒別力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上顯得參差不齊,加上主動性、積極性的不同,其政治參與分布不均衡。一般地,低層次的政治參與顯得面廣人多,而需要參與程度深、參與水平較高時的人數和比例都相對較少,而能經常性地參與就更少了。在參與熱情、參與程度和參與水平上,黨員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以及社團的負責人比普通大學生顯得要高一些。作為已經具備一定認知能力的大學生,有時其參與行為與政治認知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有時差異比較明顯,說明其參與行為會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參與意識較強,但實際投入參與行為的較少,口頭上談論政治比主動實施行為的要多。另一方面,他們實際參與行為和認知不能完全吻合,存在著價值取向的兩重性和價值判斷的矛盾性。比如,他們雖然對社會和校園的現象深惡痛絕,有七成多的學生(即71.62%)反對“采取請客送禮的方式獲得獎學金或就業機會”,但他們在生活中卻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校園腐敗”傾向,發現同學作弊時,認為事不關己,持“聽之任之”態度的比例為36.37%,甚至有17.34%認為可以“提供適當的幫助”,而選擇“應勸阻、揭發”的比例僅為12.17%。目前,大學生的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和助學貸款的失信等現象時有發生,為了達到入黨、競選學生干部、考試及格、通過論文答辯和分配工作等目的,個別同學甚至向老師送禮行賄。
二、對策思考
1.完善體制機制,鼓勵大學生參政議政謀政。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完善政治參與機制,充分保障大學生參與國家和高校政治生活的民利和利益表達需求,努力實現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公開化、制度化、常態化。有序的政治參與能促進政治參與制度化建設,而政治參與的公開化、制度化、常態化也將促進大學生民主參與的有序化。大學生政治參與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其參與渠道不暢或受阻有關。要迎合大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拓寬民主參與渠道,豐富民主參與形式,鼓勵保護大學生有序參與的積極性,減少大學生非制度化參與行為。建議設立并逐步提高大學生在各級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建立教學聽證會、校園聽證會、校長接待日和招聘學生校長助理等制度,創造條件讓大學生由民主參與過渡到權力參與,鼓勵他們積極參政議政謀政。目前,網絡、報紙、手機短信等媒介逐漸成為大學生反映呼聲的重要渠道,要高度重視“電子政府”和校園網絡建設,構建縱向溝通、橫向相聯的政治參與網絡管理體系,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好地滿足大學生不斷增長的政治利益表達需求。同時,積極探索體制創新,規范大學生通過網絡論壇、手機短信、校園博客、校園BBS等媒介開展的參與行為。
2.增強黨團組織的感召力,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高校要繼續發揮黨團組織在學生中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發揮共青團組織“團結青年、感召青年、教育青年、服務青年、引導青年”的功能,充分認識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支持鼓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營造大學生有序參與的和諧氛圍。通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提供他們展現才能的舞臺,擴大大學生有序參與的效果和影響力,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水平。實踐證明,近年來各高校開展的“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查”以及“我為江西獻一策”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效果良好,值得提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開展調查研究,全面接觸和了解基層,接受國情教育,養成民主參與習慣,開拓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其主體意識和政治參與的能力。大學生加入黨團組織的過程也是其政治素質和政治參與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的過程。高校黨團組織要加大在大學生中發展黨員的工作力度,科學引導和保護大學生的政治熱情與政治智慧,提高黨員大學生的政治素質,降低入黨的功利化傾向。同時,要加強黨團組織的干部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3.引導學生社團的發展,培養民主參與精神。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豐富和發展,不但有利于培養和鍛造大學生的政治品格、政治情感、政治素質,還有利于培養他們公共參與能力,促進參與型政治文化的養成和發展。學生社團的成立和發展一般靠成員間興趣相同和利益表達來維系,社團內部同學之間地位平等,社團常以潛移默化式的隱性教育方式來影響大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大學生參加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學生社團活動的過程,就是民主參與的實踐過程。大學生通過表達社團利益需求、解決不同觀點爭端,通過體驗公共事務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培養寬容協作、互動協商的民主參與精神,提高其政治參與水平。高校要高度重視和關心學生社團建設,鼓勵其自主性和多樣化發展,引導社團開展豐富的學術爭鳴、政治演講和文化交流活動。學生社團可以采取民主選舉、民主協商、集體決策的方式,保障社團成員實現其政治利益表達愿望,尊重其成員個性發展的多樣化,這樣既有利于社團的長遠發展,也有利于大學生民主參與精神的養成。
總之,高校培養學生不僅是增加其知識積累,還應使他們將知識內化為素質能力,要通過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和學生社團活動,鍛造和提高他們的民主參與能力,不但有助于大學生釋放政治熱情,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也有助于他們樹立信心,形成健康的品格,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其政治參與水平,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思想政治課 生活化教學
甘肅省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已兩年了,在實施的過程中效果如何?老師的看法如何?學生的適應效果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反思。
新課程改革重在教師的思想一定要變,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和學生的主導作用。而在一片課程改革的浪潮中,筆者卻發現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很多有意思的現象。如:一些老師為了走新課改的形式,完全拋棄了講授式的授課方法,而每節課都以學生討論、總結的形式進行,時之一久,學生厭惡了這單一的教學方式;還有的老師只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豐富化,卻忽略了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同時卻不能有效的與生活聯系起來,從而出現有些老師被學生用這樣的問題問住,無言以對,如"學政治有什么用?"、"政治課講的與現實不一樣,是騙人的吧"。甚至一些老師認同學片面的觀點,也認為政治課是沒用的課,還有老師自己認為政治課應取消......基于以上的種種現象,筆者想在這里對高中政治課生活化談幾點看法。
一、為什么要"生活化"
首先,這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課標(實驗)》標準[1]中的要求。從新課程改革政治課教學的四本教材的書名中已體現高中政治課改的意圖,《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課改要求政治課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生活實際,所以政治課教師必須聯系生活實際傳授政治課知識的教學。其次,這是激發學生興趣的要求。作為老師要引導學生對政治課程有正確的認識,故而要求政治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養和認識能力,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實際上政治課是實分有用的一門課,能幫助學生了解生活、認識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想出辦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學習了《經濟生活》,學生就學會了家庭如何理財,至少有了理財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有興趣學習。再比如:講解企業經營的有關內容時,可以要求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將來踏入社會要創業,如何經營好一個小賣部,這個問題是既實用,他們又感興趣,那么一堂課也就不難上下去了。再比如學習了《政治生活》,同學們了解了國家間的關系,對于國家處理一些國際問題的舉措就有個明確的認識,而不是盲目發言,沖動做事了;同樣了解國家各個機關的職能以及對他們的要求及監督,就可以幫助同學們處理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同樣如何認識政治課與現實生活不完全一樣的問題。可以用《生活與哲學》中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加以分析,說明課本教學是理想狀態,按照課本從事,生活是有秩序的;但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生活又是復雜的,有很多現象不符合理想,甚至有很多不符合規律,所以我們的現實是矛盾重重,而且我們還在承受違背規律的后果。通過以上與生活實際,特別是聯系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事例學習,學生很容易對政治課感興趣,并認真學習這門課,因為它很有用。這也是我的學生學習后對我的感言。
二、怎樣做到"生活化"
關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的論文及介紹比比皆是,筆者不想再這里重述他人的觀點了,那些方法也都很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完全可以借鑒使用。而且在上面的原因中筆者也簡有介紹。這里我只想強調一點,要做到政治課教學的生活化,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一、 首先教師要充滿熱情,肯于鉆研、學習。如果是一個缺乏激情的教師,他會不屑于鉆研新情況、新問題,而是滿足現狀,當然也不會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養,對工作也就沒有多少沖勁,對于自己課堂現狀也不會改變現狀的想法,當然政治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學生依然是昏昏欲睡。所以要想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教師就要充滿激情,燃起學生學習的火花。
第二、政治課教師要有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筆者總以為政治課教師不同于其他課的教師,要求極高,特別是高中政治課教師要教會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提高自己這些方面的能力,差不多各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因此高中政治課教師要有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不僅要發現教材中的問題、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更要發現生活中的問題。當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提出疑問時,政治課教師不是逃避,而是正面迎擊,暢快的解決學生心中所惑,如果一時也難以解決,就直言相告,然后通過大量的查閱,與同行的討論、學習乃至與學生激烈的辯駁以期取得預期的效果。
第三、 政治課教師要有善于思考的頭腦。高中政治課教師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自己就要有善于思考的頭腦,否則怎么教會學生這些能力呢?不僅如此,因為政治課教的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連,而面對的學生又是有一定思考、分析能力的高中生,他們提出的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高中政治課教師只是發現了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善于思考發現的問題,不能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學生就會覺得政治課教材的內容是騙人的,而政治課教師則是幫兇騙人的,這就對政治課教學極為不利,因此高中政治課教師必須對生活中的問題不僅要善于發現,更要善于思考,不要說假話騙學生,也不是壓制學生思維,而是給出一個合理解釋正面引導學生,相信政治課知識的合理性,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政治課教學,也能對學生以后正確的認識社會有些許幫助。
以上就是筆者對高中政治課教學生活化的幾點看法,不到之處與老師們共同探討,希望對新課改下從事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教師們能有所幫助,讓我們為課程改革一起探索吧,努力尋求一條合適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課標(實驗)》標準
篇10
論文摘要: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新實踐。
目前,有相當多的人把在經濟活動中奉行的追逐實利原則,推廣到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中。這些人只注重眼前的物質利益,而忽視了對人本身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其結果是對人生的意義產生困惑,對人生價值的理解產生偏差,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喪失信心。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在于偏離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要求,忽視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必須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培養人的基本道德觀念出發,提升人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1.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要求個人必須不斷地發展。社會的發展需要一種全新的人,這種全新的人就是全部才能充分發揮的人。因此,越是到了高度發達的社會,就越需要個人全面發展。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要求,沒有個人的全面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
21世紀生產力的發展是以知識作為關鍵要素,以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使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而知識傳承的載體是人,因此,知識經濟的發展實際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從求訴于外的農業、工業經濟發展轉向求訴于內的人類自身發展的過程。可以說,人類社會走向知識經濟的過程,就是走向解放的過程,就是真正從自在走向自為、由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作為知識經濟原動力的人,如果沒有人的個性解放、沒有人的個性發展,就不會有知識的創新,如果沒有人的發展,就不會有知識經濟的發展。伴隨互聯網的出現,為人的個性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和發展的空間。
2.生活的多樣性要求人必須全面地發展自己。馬克思說過:“一個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個廣闊范圍的多樣性活動和對世界的實際關系,因此是過著一個多方面的生活,這樣一個人的思想也像他的生活的任何其它表現一樣具有全面的性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6頁)人應該全面地發展自己,包括才能、個性、情感,需要等諸方面。
3.人們有實現自我、發展自我的愿望和權利。向往美好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權利。人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處在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當上一個目標實現時,馬上就會產生新的愿望,人類正是在這種不斷探索和追求中一步步走向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