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6:0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時事政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時事政治論文

篇1

時事政治的運用可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內心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過程中,任何學科知識的學習,都需要學生良好的學習主動性作為支撐。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通過時事政治的運用,更好地提高了教學過程的時代感,讓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良好的激發。另外,時事政治的運用也彌補了教材資料中的一些不足,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內容。

二、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課前評論。在政治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要對于本體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按照次序安排學生對于教師準備的材料進行閱讀,并且提前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交流與評論。政治教師本身要對于課前評論進行充分的重視,并且將時事政治的實時性進行深入的體現。例如,在高中政治,人教版教材《征稅和納稅》一課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對于當今社會所得稅調整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并且給予學生有關材料,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問題。通過抓住教學中的契機,有效地將政治教學中時事政治的及時性進行體現,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并且在良好的溝通討論氣氛當中完成政治課程的學習。

第二,熱點講解。在進行熱點講解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實時發生的社會大事,來組織學生參與相應的專題講座,針對于專題事件進行講解。例如,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一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現階段社會上少數暴亂分子組織的打、砸、搶事件。通過對于社會熱點的打、砸、搶事件進行專題的講解,讓學生客觀了解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和我國悠久的歷史,并且明白當前其他分裂勢力的險惡用心。開展時事專題講座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今社會上的重大事件,并且運用政治知識進行合理的分析,更加提高對政治知識的理解水平。在開展教學熱點講解中,教師要充分準備,并且結合學生所學知識和教學要求,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

第三,教學活動拓展。合理地對教學活動進行拓展,對于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實現人生的價值》一課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對于社會上一些出名的公眾人物進行舉例,并且闡述不同人物其本身的價值實現的過程。通過對于一些人物的成長歷程的分析,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對于課堂的教學過程進行拓展和豐富,通過引入課堂演講、辯論比賽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探討人生價值的相關問題,并且逐漸地將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到課堂外,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地運用所學知識來探索生活和世界。

篇2

施工環節應有規劃,把工程總質量目標分成若干小目標,劃分成若干工序,把每道工序看成是實現項目質量控制總目標的一個具體步驟。工程項目的質量是在施工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施工過程中項目質量受影響的因素最多,因此,施工過程中的工序質量控制是施工階段工程質量控制的重點,必須做到每道具體工序的質量控制到位。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質量管理必須嚴格按照預定的計劃和技術標準實施。管理的實質是對事先制定的質量標準與施工過程中的實際標準之間兩相對照,對比之下是否存有偏差,分析影響質量的制約因素并消除,使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如果偏差處在允許的范圍之外,就必須采取整改措施。另外市政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員交叉施工的情況非常多,要控制好工程質量,就要求監理人員對每道工序都嚴格執行檢查制度,使每一道工序都在合理的控制之下進行。

二、抓好教育培訓,開展企業標準化工作,落實質量責任制

當前,市政工程建設的工人流動性大,施工企業對一線工人的教育培訓幾乎都是靠師傅傳幫帶,很多工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在施工,企業內部標準不統一,因此必須強調質量意識教育,將質量第一的觀念灌輸給每個施工人員,消除錯誤認知。同時通過強化專業技術教育培訓結合工程施工人員的專業工作特點,適應新技術、新設備的客觀需求。在以上基礎上,施工單位要把質量標準保持連貫一致,定期修訂,明確內容,這樣有助于開展企業的標準化建設。質量責任制首先要按照不同的對象、層次、業務范圍來制訂,每個崗位、每個人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指標應客觀合理并可量化以便于考核和執行,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質量責任制氛圍,即在整個公司形成一個層次分明、職責明確、覆蓋全面、縱橫有序的質量責任制網絡。還要實行質量否決制,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獎懲措施,在年終考核時,以質量責任的完成情況作為重要依據。

三、實施項目過程管理,推行目標管理

項目質量主要形成于施工過程,施工過程同時也是質量控制的根本環節。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的基本任務有兩個:一是項目質量保證;二是建立一個科學管理系統,穩定地生產合格的、優質的工程。施工過程中應重點抓好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質量檢驗工作,嚴格監督每一道工序的質量控制。除了施工過程,項目交付后的使用也是考驗工程實際質量的過程,作為項目質量管理的出發點和終點使用過程是企業內部質量管理的延續,使用過程中質量管理的基本任務是提高服務質量,包括交付前和交付后的服務,促使施工單位不斷地研究和改進施工方法,確保工程質量,保證竣工工程的實際使用效果。

承包方要按照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制定質量控制的目標,責任到具體崗位、責任到具體的人,要及時對目標進行分解,制定各自分目標,在制定質量目標的過程中要注意三點:首先,目標的可行性。必須是經過努力才能達到并且可以達到,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其次,目標要盡量做到具體、明確,同時應當是可量化及可測量的,便于組織實施和檢查考核;最后,下級目標項目必須是上級目標項目的全面展開,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措施。推行目標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將企業目標與員工目標結合起來,通過激勵員工,最終實現企業的目標。企業需定期考核員工的目標完成情況,質量責任的履行情況,衡量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根據考核情況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政治秩序 理想價值 政治哲學 善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08)04-0052-06

人類良好的生活是什么?什么是人類可欲的生活狀態?這都是理性為指引人類努力的方向所提出的問題。也只有在對這些原問題的不斷追問、思索、努力實現中,人類才不斷超越著現存的生活狀態,而有可能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雖然不同時代、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是不同的、所推崇的核心目的價值也大相徑庭,但有一點是一致的:所有人都認為,要實現良好的生活狀態,必須具有與之相匹配的秩序;秩序是人類生存中的基礎性價值。“除了極少數試圖從混亂中漁利的壞人,絕大多數人,不管他來自哪個階級、階層,擔任何種社會角色,都希望某種秩序的存在。秩序構成了人類理想的要素和社會活動的基本目標。”

一、人類追求秩序的意義

人當然可以有秩序而無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無秩序。秩序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價值,因為人類群體生活的有序、穩定是人類自身存在、延續和發展的前提。“必須先有社會秩序,才談得上社會公平。……如果某個公民不論在家中還是在家庭以外,都無法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可以不受他人的攻擊和傷害,那么,對他侈談什么公平、自由,都是無意義的。”正是有了秩序,人類的其他價值與共同生活才成為可能。

秩序不僅是人們生活的一種環境和狀態。同時秩序還代表著人們認識自己的需要。當人類的理性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開始反思自己生活價值時,就需要求助于秩序的理解。因為“生活本身是變動不定的,但是生活的真正價值應當從一個不容變動的永恒秩序中去尋找。”秩序就是解釋人們現實活動的價值和意義之源。在古代,人們為了解釋自我生存的環境、確認自己的確定性與在其中的位子,就創立了各種“神話”,把生活環境中各種現象的雜多還原為一種統一、有序。這是人類把握自我生活意義的一種努力,而這種努力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即使當人類社會中出現了權力、統治、國家等政治現象后,即使國家已成為人們自我組織生活的最高形式,現實中的人成了人們的統治者,生殺予奪;人們仍然需要一種作為價值尺度和意義解釋的秩序,甚至這種需要變得更為迫切。因為人類需要對自我的生活安排進行辯護,并且需要對自我生活的安排進行指導。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一方面是必然的存在,他必須遵守外在環境的客觀規律,但同時他還自由的存在,他可以在認識、尊重必然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意志投射到對象中去,可以通過實踐來影響、改造環境:而秩序作為對人類整體活動的反思和把握,正是指導人實踐活動的需要。因為秩序意味著對事物連續性、規律性的認識,意味著對事物各個組成部分的整體把握,意味著把事物放在確定性的價值序列中,對它存在意義的確認。因此,科學家把秩序的存在當作他們的假設前提,哲學家是把反思秩序作為自己工作的開始和目的。而政治(哲)學家,為了指導政治實踐、引導人們過上更優良的生活,也需要對人類賴以依存的生活環境安排進行反省、形成整體上確定性的把握,他們一直在對什么是良好的政治秩序進行著孜孜的探求。從古代中國儒家的理想:“有道之世”;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符合最高善的城邦,到中世紀符合上帝意志的國家;從霍布斯的“利維坦”、康有為的“大同世界”,一直到當代羅爾斯正義觀念下的“良序社會”。人們追問秩序問題就是在表達不斷超越現實,追求更優良生活的愿望。

政治秩序是從整體上對政治生活的一種反思、把握,由此所形成的認識對于政治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前蘇聯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突然解體震驚了全世界:人們紛紛對此重大事件展開研究和反思。政治學界認為此事件充分證明了一點:“政治秩序”是人造的,而不是仰賴于其他超驗因素(上帝、自然);人的因素在政治秩序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為人可以把一個政治秩序安排得好一些或差一些、穩定一些或脆弱一些;人們對政治秩序的理解與調整決定了一種政治秩序在面對環境變化、發展時的存亡,決定了該政治共同體所有成員的命運和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對建構一種優良、穩定的政治秩序的各種條件進行充分的研究,需要探討實現良好政治秩序的各種可能性,并借鑒各國的經驗。

二、政治秩序的政治哲學意義

政治生活需要秩序,政治理論家也偏愛著秩序,“歷史表明,凡是在人類建立了政治或社會組織單位的地方,他們都曾力圖防止出現不可控制的混亂現象,也曾試圖確立某種適合于生存的秩序形式。這種要求確立社會生活有序模式的傾向,決不是人類所作的一種任意專斷的或‘違背自然’的努力。”這可以說是人類本性的需要,它體現在人類實踐活動的歷史中:而對應于此的理論家也繼續著人類對于秩序的依賴與推崇。“沒有一位政治理論家曾主張一種無秩序的社會,也未曾有那位政治理論家提議以不斷的革命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從邏輯的關系上說,正是由于人類群體生活或者政治生活離不開秩序。秩序才成為政治實踐和政治學研究的可欲價值與基本問題。

而且,如前所述:“人(應當)是什么”、“政治秩序(應當)是什么”這類問題屬于對人類自身存在狀況的反思活動,它是人類永恒的問題,不可能有一個確定性的判斷結果,因此我們在討論這類問題時所使用的方法也具有不同的要求。正如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討論“正義是什么”的問題時,蘇格拉底自己并不提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他只是在不斷地指出其他人具體定義的矛盾之處。這并不是蘇格拉底的狡猾策略;卡西爾指出,這是一種新的認識方法:它不同于以往人們對物理事物本性的認識,那可以通過對各種客觀現象的觀察與描述來形成:而對人類本性的認識,必須通過一種“對話式的亦即辨證的思想活動”才能達到。也就是說,真理不是某種現成的東西,它不可以被思考者靜態地完全把握:正像柏拉圖所說的,往一個人的靈魂中灌輸真理,就像給一個天生的瞎子以視力一樣是不可能的。真理“它必須被理解為是一種社會活動的產物”,它只呈現在人類理性的不斷探究,不斷地超越狹隘、錯誤,不斷地把認識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因為人被宣稱為是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在于這種審視中,存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態度中。

其實,我們討論政治秩序問題,在根本上也是對人類自身生活狀況的一種反思活動;它不可能存在著一種確定性的最終答案。它需要我們理性的堅強,通過不斷的對已有認識的反問和自我否定,而推進我們的探索。人類的認識也才由此趨近于“真”,人類的實踐生活也才由此不斷地獲得更多的“善”。

在這個意義上,政治秩序還承載著人們更高的期待;人類對政治秩序的追求決不僅僅是追求一種統治的形式,人類追求的是一種符合其道德判斷的政治生活安排。正如斯特勞斯指出的:“如果人們不按照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認真地提出明確的或含蓄的主張,也就是如果人們不按照某種善或正義的標準去衡量政治事務,人們也就不會理解政治事務是什么。”當我們開始認真反思作為我們整體生活安排的政治秩序時,有關價值判斷(正義)的問題就同時發生了。英國學者巴里(Brian Barry)指出:“柏拉圖對正義問題的追問,可以說開創了西方政治哲學的傳統。可是,只要是一個社會的社會成員對他們賴以依存的社會安排進行深入思考的時候,這一問題便不可避免地發生在任何一個社會里。”可以這樣說,人類組織自我的群體生活就是具有秩序的群體生活,而之所以要進行這種活動,是因為它能夠帶來一定可欲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對正義價值和秩序概念的自覺,都是人類對自我群體生活反思的開始。因此從一開始人們就把政治秩序與人們良好生活的觀念綁定在一起。它們不僅在認識上體現著人類自我認知和反思,同時在社會實踐中還具有著密切的一致性、統一性:

首先,政治秩序所體現的理想價值。是社會整合的基礎。

整合相對于分歧、分離,它是指一定范圍內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服膺于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規范準則,從而個體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一致性、可預期性與和諧;因此,只有當一個社會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規范準則,它才能在整體上呈現出有序、和諧的狀態。這是社會實現整合的一種良好、可欲的方式,羅爾斯對此比較贊同。他曾經討論過如何實現社會整合的方法,主要列出了三種:一是我們可以稱之為目的論的學說,它們以某種全整性學說為基礎,認定了人類個人、群體生活的某種終極目的,個人、群體的一切有意義活動都應當以它為皈依,它就成其為社會整合的基礎。羅爾斯舉出古典學(如亞里士多德)、基督教傳統(如阿奎那)以及古典功利主義為例。第二種就是霍布斯式的權宜之計(modus vivendi):在所有人完全為自己的利害考慮的情況下,產生在現有條件下大家均可接受的某種秩序安排,形成社會整合。第三種就是羅爾斯自己提倡的“政治自由主義”:沖突各方可以對適用于社會基本架構的政治性正義原則形成重疊共識,以此作為社會整合的基礎。麥金太爾也總結過人類為規范行為、實現社會整合,所存在的幾種不一樣的實踐合理性標準:一方認為,在實踐上是合理的,就是要在計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方針及其結果對人自身的損益之基礎上行動。而對立的一方則認定,在實踐上是合理的行為,就是要在任何有理性的個人――即能夠有不帶任何自我利益特權的公平個人――都會一致同意去服從那些約束下來行動。第三方也會爭辯,認為在實踐上是合理的,就是以一種能夠達到人類終極善和真正善的方式去行動。我們姑且不論這些文明、思想傳統的優劣得失,但這兩位不同陣營的自由主義者、社群主義者共同支持的是,以特定的價值判斷作為社會全體共享的一致標準,使得人們可以合理地調節彼此的行動、形成整體的有序和諧,同時使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夠接受以此為基礎的社會共同的制度和基本框架安排。

這實際上就是羅爾斯所認識到的正義的社會作用,他說一個正義概念要實現它的社會作用。就必須使公民都具有良知,擁有大致相同的信念,大家通過認可由這個正義概念所支撐起的慎慮的框架。而體認到彼此的觀念是充分的融通在一起。建構此正義概念的目的,就是要滿足社會生活中的實踐需要;并為公民評判公共制度的正當性,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在這里,價值判斷作為人們共享的觀念,它成為個體與整體之間聯系的橋梁,是形成穩定政治秩序的基礎。關于這一點的認識,亞里士多德早就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他說:“城邦以正義為原則。由正義衍生禮法,可憑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后世很多學者也都發現,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我們都沒有超越亞里士多德,而且亞氏這個思想也同樣適用于我們今天,如麥金太爾就感嘆“當亞里士多德把正義譽為政治生活的首要德性時,他這樣說就是指出,一個對正義概念沒有實際一致看法的共同體,必將缺乏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必要基礎。這種基礎的缺乏也將危及我們自己的社會。”

這里我們不去討論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與我們今天正義內涵的區別,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古今皆同的是:這種價值判斷對于政治秩序的存在的重要意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從個體對整體的需要看,公民需要對整體生活安排進行一定的評判,整體生活安排必須經受人們實踐合理性的拷問、具有公共認可的正當理由的支撐,成為人們一致接受的公共生活形式。另一方面,從整體對個體的要求來看,整體生活安排要求個人對其規定形式的遵從,而當整體具有價值正當性的證明時,它進一步要求個人對其的服從具有一種內在的約束力,這就是政治義務的產生。正如羅爾斯所說的:“……一個基本的自然義務是正義的義務。這一義務要求我們支持和服從那些現存的和應用于我們的正義制度。……如果社會的基本結構是正義的,或者相對于它的環境可以合理地看作是正義的,每個人就都有一種在這一現存的結構中履行自己職責的自然義務。”政治義務的形成,可以說是政治秩序在個人處得以穩定的標志。從此,我們就可以看出價值判斷在形成政治秩序中的重要作用。羅爾斯一直把這種價值判斷的形成看作是形成“良序社會”的核心,他的良序社會的三方面內涵完全是圍繞著正義而展開:其一,在該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接受、且知道所有其他人也接受相同的正義原則;其二,它的基本結構――也就是說它的主要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這些制度如何共同適合于組成一種合作系統――被人們公共地了解為、或者人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能滿足這些理由;其三,它的公民具有正常有效的正義感,所以他們一般都能按照社會的基本制度行事,并把這些社會基本制度看作是公正的。在這樣一個社會里,人們公共認識到的正義觀念確立了一種共享的觀點。從這一共享的觀點出發,就能判定公民對社會的要求是否正當。在羅爾斯處。正義不僅是政治秩序存在的前提,而且也是建構政治秩序的核心內容、維系政治秩序的保障。在這個意義上,羅爾斯苦心經營的正義理論,實際上是在建構當代政治共同體的基本公共秩序。

其次,政治秩序所體現的價值判斷,代表著人們所追求的可欲的生活理想。

人類生活的本質是合目的性的生活。任何理性健全的個人、共同體,都對自己行動、生活的意義有著一套清晰的解釋,這種解釋無不指向于他們判斷為良好的目的。因此,斯特勞斯在解釋人類的“政治現象”(the politeia)時說:“生活是一種指向某種目標的活動;社會生活是一種指向只能由社會去追求的目標的活動;為了追求社會這種特定的、全整性目標,就必須以符合這一目標的方式把社會加以組織、排序、建構與安排……。”這種目標其實就是善、正當(正義)。按照倫理學的術語,當人們用符號來表達某種目標是可欲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判斷這個目標是善的、正當的;“善是客體有利于滿足主題需要、實現主體欲望、符合主體目的的屬性。意味著:善乃是人或主體的一切活動或行為所追求的目標 ……‘善意味著:它是適合選擇或追求的客體。’”人類的實踐活動都是以這種判斷來進行指導的。無論一個人希望選擇任何職業:教師或者商人等等,他確立的目標對自己而言都是善的;人類政治生活的所有活動,無論是為了維持守成還是為了變革圖新,也都是如此。正如斯特勞斯所指出的那樣,在我們希望維持現狀時,是要預防向更壞的方向發展;當我們期待變革時,是希望情況變得更好(善)些。一切政治活動都受到這種善、惡判斷的支配。當我們開始自覺地反思這種善的觀念,明確地把握對它的認識。并主動把這種對善的認識運用于指導我們自己的活動,那么這種善的觀念就不再是一種意見而成為了人類具有確定性的知識。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以這種善的知識作為指導,“所有的政治活動本身都是以善的知識――關于良善生活的知識、關于良善社會的知識――為指向、目的。因為良善的社會就是完美的政治性善。如果這種指向、目的明確了,如果人們把獲得關于良善生活和良善社會的知識作為明確的目的時,政治哲學就產生了。”

這實際上是亞里士多德思想的一個現代翻版。亞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政治生活的追求善的目的性。他指出:“一切技術。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實踐和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所以人們說的好,萬物都是向善的。”如醫術的目的是健康,造船術的目的是船舶,戰術的目的是取勝,理財術的目的是發財,各種實踐都圍繞自己的善的目的而展開。這些善的內容各不相同,不可類比,但它們都發生在城邦里,都需要服從城邦整體生活的安排,它們在價值序列上隸屬于城邦這個人類最高的生活形式一――城邦本身就是為著人的生存和發展而存在的,由此亞里士多德準確地揭示了政治生活目的與個人善之間的關系,他說:“屬人的善也就是政治科學的目的。一種善即或對于個人和對于城邦來說,都是同一的,然而獲得和保持城邦的善顯然更為重要,更為完滿。一個人獲得善值得嘉獎,一個城邦獲得善卻更加榮耀,更為神圣。”“政治學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它更多地著重于造成公民的某種品質,即善良和高尚的行為。”

篇4

一、激發興趣,發展智力

1.編故事,巧記字形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去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段小故事。

如教“游”時,我一邊講故事,一邊在黑板上逐一寫出筆畫:一個小孩子(子)戴著一頂游泳帽(丿一),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

如學“呆”時,有個學生說:“一個人張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是發呆呀。”

在這樣的識字教學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又發展了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借助字謎,樂記字形

在識字教學中,為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時我先給出謎面,讓學生嘗試寫出字形。如:教“王”字時,告訴學生:“王”就是“一”加(+)“一”。怎么寫呢?孩子們動手動腦,拼拼湊湊,就已經掌握了。

此外,我還設立“編字謎有獎”作業,激勵學生觀察字形,展開聯想,自己編字謎。這樣的作業避免了學生單調枯燥的重復抄寫,有趣味性,有創造性。如“頭戴一頂帽,忠實又可靠--實”;“十張口,一顆心,猜猜看,動腦筋--思”;“山上山--出”;“工人力量大,建功立業少不了他--功”等。

二、豐富想像,鼓勵創新

1.給生字配畫,讓生字充滿活力

在生字字形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思維動畫”,運用想像,讓字在腦海里如動畫般流出來,讓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起來,初步培育他們的創新能力。

2.見生字質疑,激活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有一天,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籃球’不是用竹子做的,可‘籃’為什么是‘竹’字頭的呢?”我趁機說:“這么平常的一個字你就能提出這樣高深的問題,老師真佩服你!如果你也能解答出這樣高深的問題,你就更不同凡響了。回去想想好嗎?”

第二天,他告訴我,通過上網找資料,他果然找到了其中的奧秘,而且在全班同學面前做起小老師,使他感到十分自豪。

三、拓寬途徑,培養能力

1.自作“識字課本”

學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食品、飲料的包裝、家用電器的廣告,還有各種報刊雜志的刊頭等。這些都是兒童識字的最好材料。讓他們收集起來,剪剪、畫畫、貼貼,就成了圖文并茂的“識字課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收集、整理、編排,正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2.開展實踐活動

篇5

    使用學校統一格式(修雙學位的學生第二學位論文使用專用封面)。題目要對論文的內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簡明、易讀,字數應在20以內。

    2.中英文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中文摘要應簡要說明畢業論文(設計)所研究的內容、目的、實驗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為150-300字。英文摘要的詞匯和語法必須準確。關鍵詞:一般3-5個。

    3.目錄

    4.正文

    正文要符合一般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文科畢業論文字數一般在5000-8000字左右。

    論文應文字流暢,語言準確,層次清晰,論點清楚,論據準確,論證完整、嚴密,有獨立的觀點和見解。

    應具備學術性、科學性和一定的創造性。理科各院系要根據本學科特點做出具體要求。

    畢業論文內容要理論聯系實際,涉及到他人的觀點、統計數據或計算公式的要有出處(引注),涉及的計算內容的數據要求準確。

    數字標題從大到小的順序寫法應為一、(一)1.(1)①。

篇6

1.1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促使整個社會的迅速轉型,不僅要求事業單位決策和行為的透明化,而且需要事業單位職能的轉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競爭力水平。在此,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夠因循以往的陳舊理念,而且要在樹立“利益觀念”、“競爭觀念”、“效率觀念”、“平等觀念”、“自由觀念”的基礎上,將這些觀念注入思想政策教育工作內容當中,使其能夠成為“敢于突破”、“銳意進取”、“勇于拓展”兼具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1.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新形勢下,信息網絡技術的觸角深入事業單位工作領域當中,“信息化”、“數字化”、“網絡時代”等名詞,也逐漸成為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標簽,各種新穎的思想政治理念,能夠及時地共享于全國各地的事業單位,形成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的思想政治體系,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水平。在機遇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資源得以豐富,以及在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方面,以趣味性的圖形、視頻、動畫和聲音等,調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主動接觸獲取信息的積極性,并使得每個人員都能夠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參與者”。

1.3推動思想政治理論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開發性發展,我國事業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偏安一隅地某個地區,甚至局限于本國。其他國家某些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樣值得我國事業單位的參考借鑒。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全球性的學習活動,凡事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穩定社會秩序、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等的思想政治理論,都可以嘗試性融入到事業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當中,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這樣一來,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可能得以科學化和系統化地發展。

2.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推進的建議措施

2.1堅持“意識形態化”

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目的,就是將某種先進的意識傳達給事業單位的員工,并獲得他們的認同和支持,為此要求事業單位在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時,要強調思想政治的主流意識,一方面需要反思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找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周的地方,并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吸取失敗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是在引入其他思想政治理念的時,要以社會主義的價值衡量思想政治理念的先進性與否,一旦發現與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相悖的理念,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去除其糟粕,避免錯誤和有害思想的腐蝕。換句話說,思想政治工作的推進,必須符合當前事業單位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應該將思想政治當成一種虛擬化的觀念,而應將其視為形態化的意識,結合事業單位的實際工作,最終形成事業單位發展的重要思想理念。

2.2注重“教育多樣化”

思想政治活動在不同的環境下,其實踐性特征具有差異性,而當前的思想政治理念五花八門,包括公民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等,都有可能滲透進事業單位當中。我國事業單位思想教育的特征是“強制性灌輸”,將認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意識和道德規范,強制性要求事業單位的員工遵循與支持,但這種教育方式明顯缺乏靈活性。在此,筆者認為事業單位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在事業單位現有部門設置的基礎上,由國家設置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機構,負責各個事業單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該機構制定各個事業單位思想教育的計劃,并組織和安排相關思想教育活動的開展,為保持與社會發展的同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所創新,譬如隱性滲透式教育的采用,以愉悅性和潛隱性的特征,促使“寓教于樂”教育氛圍的形成。

2.3強調“對象參與性”

每一種思想教育道德觀念的萌芽,直至具體道德行為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流程。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亦是如此,在設置思想政治工作場景之后,逐步引導單位員工的進入,同時采用體驗選擇的教育方式,強調員工問題與矛盾的處理,適時員工的立場才會逐漸形成,并生化危機穩固的思想模式。以上流程中,事業單位要強調“對象參與性”,將每一位單位員工視為不可或缺的工作主體,不僅需要重視員工在工作中的問題與矛盾,為其解決問題和矛盾,還需要尊重他們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考慮員工對象的實踐能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實踐活動當中,以保證員工都能夠切實接觸思想政治的教育。

2.3表明“教育層次性目標”

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并非一成不變,在事業單位發展的同時,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也隨之變化,內容深度方面將不斷拓展,使得思想教育的內容出現層次化特征。不同年齡階段的事業單位員工,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不一樣,要求在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的時候,應設置層次性的教育目標,為每個部門、每個崗位,甚至每一位員工量身定制合適的教育計劃,將思想教育與事業單位的工作相結合,譬如強調工作的職業道德觀念、團結合作精神、獨立進取意識等,最終形成根深蒂固的思想政治觀念。

3.結束語

篇7

關鍵詞: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處罰行政命令區別可訴性分析

在《行政訴訟法》頒布十幾年之后,對行政強制措施的含義和范圍仍存在較大的模糊性。這說明我國對行政強制措施性質、形態的認識還存在許多空白。本文擬從對行政強制措施的范圍、形態和可訴性問題進行探討。

一、“行政強制措施”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和特征

要論述這個問題首先要從行政強制制度說起。中國的行政強制制度由行政強制措施制度與行政強制執行制度所構成。所謂的行政強制,是指行政主體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通過依法采取強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法義務的相對方履行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的狀態;或者處于維護社會秩序或保護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對相對方的人身或財產采取緊急性、即時性強制措施的具體行政行為的總稱。行政強制的對象是拒不履行行政法義務的行政相對方,或對社會秩序及他人人身健康和安全可能構成危害或其本身正處在或將處在某種危險狀態下的行政相對方。行政強制并非適用所有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相對方,但相對方必須是違反了特定的法律、法規,符合適用行政強制的條件。行政強制的目的是保證法定義務的徹底實現,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安全,保護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免受侵害。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行政強制措施,系指國家行政機關為了維護和實施行政管理秩序,預防與制止社會危害事件與違法行為的發生與存在,依照法律、法規規定,針對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行為及財產進行臨時約束或處置的限權性強制行為。

行政強制措施作為一種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又作為行政強制行為的一個構成部分,具有下列法律特征:

一是強制性。它意味著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時,對象人負有容忍的義務,否則要承擔法律后果。使用行政強制的行政主體,應該有嚴格的條件限制,都必須有法律予以明確的規定,特別是牽涉到對人身的強制措施時更是如此。

二是非處分性。在行政強制措施中,無論作為基礎性的有關強制措施的行政決定,還是對這一決定的執行,都不具有“處分性”。換句話說,它一般是“限制”權利,而不是“處分”權利。一般來說強制措施的實施,多是在具有現實且急迫的危險時才能啟動,多針對相對方的人身或者財產,以保護相對人和社會利益為目的。這一點與行政強制執行不同。

三是臨時性。任何行政強制措施都是一種中間行為,而不是最終行為,因而具有臨時性。如扣押、凍結、暫扣證照等,都是一種臨時性的保障措施,不是行為的最終目的。其一般目的是“保證法定義務的徹底實現,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安全,保護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免受侵害。”

四是實力性。行政行為有意思行為與實力行為之分,前者是一種決意的表達,往往表現為一種行政決定、行政命令等,后者以作出物理性的動作為特征,如對人身的強制約束。不管怎樣行政強制措施都是一種行政行為,因而具有行政行為的一般屬性,即確定力、拘束力、公定力、執行力。

第五具體性。行政強制措施是行政主體為實現特定的行政目的,針對特定的行政相對人及行為或特定的物,就特定的事項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正因為它是具體行政行為,所以一些雖在形式上掛有“措施”而內容上帶有“普遍性”的行為就不應被入“行政強制措施”的范圍之內。

第六可訴性。行政強制措施在法律救濟上適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6條第(二)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二)項的規定,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

(二)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對“行政強制措施”的概念內涵與法律特征作了探討,這屬于對行政強制措施“內在”的研究。在這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劃清“行政強制措施”與其他外部概念——而這些概念是最易與它相混淆的——之間的界線,細心探測“行政強制措施”的外部“邊界”,這屬于對行政強制措施不是什么的研究。

1、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處罰

中國早在1996年業已制定了行政處罰法。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方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行為已被作了嚴格界定。按理說,兩者的“界河”較為明晰。但由于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處罰都屬具體行政行為,而且兩者的某些行為手段在形式上相同,如“暫扣證照”,這給我們的區分工作帶來困難。

區分“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處罰”,并非純粹基于學理上界定概念的需要,它涉及到在行政執法階段對法律的適用。某一行政行為如果被界定為“行政處罰”,那它就必須受制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我們必須按行政處罰法的標準去衡量該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相反,如果該行政行為被確定是“行政強制措施”,那它就不受行政處罰法的約束,而應受中國行將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規制。

1)處分權利與限制權利。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措施,其法律效果是不同的。行政處罰是對行政相對人權利的最終處分,如沒收財產之所以是行政處罰,因為它是對相對人財產所有權的最終剝奪即處分;而行政強制措施是對相對人權利(特別是財產使用權和處分權)的一種臨時限制,如查封財物之所以是行政強制措施,因為它不是對該財物所有權的最終處分,而僅是在短期內對該財物使用權和處分權的臨時限制。

2)是否以違法為前提,是否具有制裁性。行政處罰是一種行政制裁行為,因而必然以行政相對人的行為違法為前提;行政強制措施不是一種行政制裁行為,因而與行政相對人的行為是否違法沒有必然聯系。它可以針對相對人的違法行為,也可針對相對人的合法行為。

3)中間行為與最終行為。行政強制措施是一種中間行為,它是為保證最終行政行為的作出所采取的一種臨時性措施,它沒有到達對事件最終處理完畢的狀態。如扣押財物,扣押本身不是最終的目的,它是為保證爾后行政處理決定的最終作出和執行所采取的臨時措施。行政處罰則是一種最終行政行為。它的作出,表明該行政違法案件已被處理完畢。如沒收財物,它表達了行政主體對該財物的最終處理。

4)立法上的表現形式。一般說來,從法律法規上看,行政處罰作為一種罰則,被規定在“法律責任”這一章節中,而行政強制措施被規定在“執法檢查”的章節中。我國已有“行政處罰”的單行法,等“行政強制”的單行法制定以后,兩者的立法形式就更易區別了。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行為“形式”、“手段”認定行為性質,因為有的行為形式既可作為“行政強制措施”的一種手段,也可作為“行政處罰”的一種手段,這需對照上述標準作具體分析。

2、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命令

目前在中國,行政命令既可作為抽象行政行為的一種形式,也可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一種形式。作為前者,當然沒有必要比較。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命令,系指由行政主體作出的強制要求相對人進行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意思表示。行政命令是個意思行為,行政強制措施是個物理行為,這作為它們之間理論上最主要的區別標準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我們時常發現,不少行政強制措施在實施時同時被伴隨行政命令,幾乎大多行政強制措施都以行政命令為程序上的附助手段,如要驅散人群,必然同時命令被驅者離開。這時,如何解決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命令之間的界線,會使我們感到困惑。我們認為,這里應區分以下不同情況對待:

1)如果行政主體在前面作出一個行政命令,而且該命令尚未最終生效,事后根據該命令實施一種強制行為,那么,事前的行政命令作為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對待,事后的行政強制行為也作為獨立的行政強制措施行為對待。

2)如果行政主體在前面作出一個行政命令,并且該命令已獲得最終效力,事后根據該命令實施一種強制行為,那么,事前的行政命令作為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命令性決定)對待,事后的行政強制行為便作為“行政強制執行”而不是“行政強制措施”對待。

3)如果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強制措施過程中或與實施行政強制措施同時作出行政命令,那么,這種命令只是行政強制措施中的一個程序上的告誡環節,它被行政強制措施行為所吸收,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命令)存在。

二、“行政強制措施”的種類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行政強制措施在其屬性有“強制”的限定,但就其所包含的內容而言,行政強制措施并不是僅指某個特定的行為方式,而是指具有強制屬性的一類具體行政行為。因此,行政強制措施是一個概括性、包容性的概念,其中可以含有不同形態的具體的行政強制措施。

有些學者在論及行政強制措施時明確指出,“行政強制措施包括預防性強制措施、制止性強制措施和執行性強制措施”。預防性強制措施,是指行政主體對可能發生危害行政管理秩序的人或物,依法采取的即時性強制措施。預防性強制措施適用的主要特點是:相對方的行為或物即將對社會或公共利益產生危害,非采取即時強制不足以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制止性強制措施,是指行政主體對正在實施危害行政管理秩序的相對方采取的限制其財產或人身自由的即時性強制措施。制止性強制措施適用的主要特征是:相對方危害社會的行為已經發生,非采取即時制止性強制措施不足以遏制違法行為的繼續和發展。執行性強制措施,是指行政主體為了保證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以及行政主體本身作出的行政決定所確定的行政相對方的義務的實現,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迫使拒不履行相應義務的相對方履行義務或通過其他法定方式使相應義務得以實現。換言之,行政強制措施既可以適用于行政強制執行的場合,以實現已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也可以適用于調查、取證或可能對相對人的人身、他人或公共利益造成危害的場合,以保證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還有的學者以行政強制行為的調整對象為標準將其分為:對人身的強制措施和對財產的強制措施;以行政行為使用目的和程序為標準,把它分為即時性強制措施和執行性強制措施。可見,場合的不同,目標追求的差異,都使行政強制措施呈現不同的形態,與相對人權益的關系,法律對其規范和要求的側重點,也有許多差異。

本文為了論述的方便,按羅豪才老師的分類方法。對人身的強制措施主要是指公安、海關、國家安全機關、醫療衛生等行政機關,對那些對社會有現實威脅或拒不接受有關機關作出的人身處罰,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相對方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迫使其履行人身義務的強制措施。根據目前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對人身的強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強制拘留、強制扣留、限期出境、驅逐出境、強制約束、強制遣返、強制隔離、強制治療、強制戒毒、強制傳喚、收容審查、強制履行等。

對財產的強制措施,主要是指行政主體對負有履行法定財產義務卻拒不履行義務的相對方,所采取的迫使其履行義務或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的強制措施。主要有:凍結、扣押、查封、劃撥、扣繳、、強制銷毀、強制檢定、強制許可、變價出售、強制抵繳、強制退還等。從這里可以看出在我國行政法理論以及實踐中行政強制措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且和容易侵犯到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對他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規制方法,我們不企求整齊劃一的方法,但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對我們研究這樣的一個復雜的多樣的行為將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三、“行政強制措施”的可訴性分析

《行政訴訟法》明確將行政強制措施納入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并不表明任何形態的行政強制措施都具有可訴性。某一具體的行政強制措施是否具有可訴性,還取決于該行政強制措施是否達到了自身的獨立性和成熟性,取決于它與相對人權益的關系。行政強制措施的獨立性和成熟性,是指行政強制措施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已經成立。而行政強制措施與相對人權益的關系則是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行政強制措施的采取是否影響或可能影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一般來說行政主體實施了行政強制措施,緊隨其后又實施了行政處罰或其他具體行政行為。這時的行政強制措施就與緊隨其后的具體行政行為形成了無法割舍的關系。在多數情況下,這種行政強制措施的實際作用就是保障或輔助后續的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在后續的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后,行政強制措施應理解為已被具體行政行為所吸收,而不再具有獨立的意義。另一種情況是行政主體采取了行政強制措施以后,因種種條件和原因,沒有必要、也不再實施后續的具體行政行為。這時的行政強制措施就成為一個直接影響相對人權益的、獨立、完整的具體行政行為。產生第一種結果的行政強制措施因其不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而沒有可訴性,相對人對這種強制措施的異議和權利請求,可以歸并入對后續具體行政行為的異議和權利請求之中。產生第二種結果的行政強制措施,在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的行政活動中,是獨立完整并且是唯一的,對相對人權益的影響也是獨立和直接的。因而這種行政強制措施具有可訴性。

綜上,行政強制措施是一個范圍較寬廣的概括性、包容性概念。因適用場合和追求目標不同,在實定法上的名稱和實際存在的形態有很大差異。行政強制措施是可訴性具體行政行為,但并不是每種行政強制措施都具有可訴性。一個特定的行政強制措施是否具有可訴性,取決于它是否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已經成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及其與相對人權益的關系。因此,在行政主體合法的情況下,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維護社會秩序或保護公民的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采取強制措施使相對人履行或達到履行義務的狀態。首先行政執法人員要提高素質,知法、懂法,行政執法人員代表了國家、政府的形象,他行使法律授予的權力,但不能;其次行政執法人員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的程序、規定采取強制措施,實施的相對人屬弱勢群體,在執法過程中,體現人性化執法,在采取強制措施的同時,保證公民人身健康、財產的不必要損失。行政強制措施具有可訴性,相對人可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使行政機關采取行政強制措施行為受到監督,更有效地規范行政強制措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資料:

1、《行政法學》羅豪才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行政法與行政訴訟》姜明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行政法學》葉必豐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修訂版;

4、《行政法學》胡建淼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篇8

1市政工程的成本控制及其管理

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多的,比如施工設施費用及其工程費用,其對于項目的前期成本預測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招標文件的合同條款及其規定的分析,進行當地政策法規的研究,做好投標報價的優化工作,保證項目投標報價的良好盈利性。這離不開投標文件的編制工作,做好工程量清單項目的準備工作,做好招標圖紙的質量優化工作,進行相關合同條款的研究,進行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風險控制,提升其應用效益。這也需要做好施工合同的交底工作,保證施工合同交底的開展,保證管理人員進行施工方責任及其義務的明確,保證現場施工的良好開展,為其提供良好的服務指南,避免其出現超施工、亂施工情況,從而保證施工企業的良好開展,在市政項目應用過程中,施工環境是比較復雜的,其涉及的工作面是非常廣泛的,需要做好合同的研究工作,進行責任及其義務的明確。

2這也需要進行材料的成本控制

在施工過程中,進行材料成本的分析,進行材料成本控制優化工作,實現不同材料成本的控制環節的協調,保證材料的采購招投標模式的應用,進行招投標方式的優化,保證競爭體制的良好性,進行高質量、低價格材料的選擇,實現其成本的有效控制。這需要進行材料使用計劃的制定,進行限額發料制度的應用。針對施工圖設計其工程數量需要,進行材料使用計劃的制定,進行相關臺賬的建立,做好材料的超耗量的分析,進行相關對策的研究,保證材料用量范圍的控制,進行材料的日常管理優化,做好材料的分類工作,進行材料的定期清點。

3這就需要進行質量控制管理

工作的協調,保證企業的良好生存及其發展,保證質量控制體系的健全,避免施工過程中的修復、返工等情況的出現,避免一些工作上的麻煩。這也需要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等的應用,針對現場施工特點,進行新技術的引進,進行成本的支出減少,做好成本控制及其管理工作。這就需要做好工程項目的變更及其索賠工作,保證相關專業人員的工作,進行變更索賠工作效益的提升,進行變更、索賠資料的收集整理控制,更有利于其進行變更及其索賠,從而滿足現實工作的要求。其對于專業人員的要求是必要高的,其具備相關的技術,能夠明確造價的關鍵點,從而有利于變更索賠工作的開展。這也需要進行工程工期計劃的制定,保證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性,保證施工任務的圓滿完成,保證質量環節、安全環節等的協調,需要按照業主的要求,進行施工任務的完成,進行可行性的施工計劃的制定,保證有效保證措施的應用,實現施工目標及其計劃目標的分析,進行其存在原因的分析,做好成本的控制,進行制定工作計劃的應用,避免盲目的施工,進行施工過程中的進度控制,保證工程總工期目標的實現,避免工期的延后等情況,進行成本的控制。為了做好市政工作的成本控制及其管理工作,進行相關因素的考慮是必要的,畢竟市政工程成本控制及其管理工作涉及的內容是非常多的,需要進行工程造價理論的結合,需要進行工程項目實際情況的分析,進行成本控制及其管理措施的協調,做好事前預測,優化成本管理方案,加強成本控制,對市政工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行資源優化配置,從根本上做好市政工程成本的控制與管理。

二、結語

篇9

封面:采用學院統一模版格式印制,封面使用國產150克銀灰皮紋紙印制,封面上各欄目必須填寫正確。題目、專業不得使用簡稱。封面論文標題,黑體,二號,加粗;其余各項,宋體,三號。

頁面設置:統一用A4紙單面打印,上、下、右空幅均為2.5cm。左為3cm,裝訂線在左邊。

標題:論文標題的題名應當簡明、確切,能夠表達論文的中心思想和概括論文的主要內容,避免使用非公認的外來語、縮略語、字符、代號或簡稱。封內正文大標題不超過20個漢字,宋體,二號字,加粗,居中,行距:固定值28磅;副標題前須有破折號,不超過25個漢字,仿宋,小三,居中。

系別、專業、班級、姓名:系別、專業須全稱:例:國際政治系0201班車雷;楷體,四號,班級與姓名之間用半角空一格,整體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黑體,小四,用號括起來,內容:340字,仿宋,小四,1個自然段,排除本文認為、作者指出等語詞和常識性內容,直接陳述內容梗概、創新之處、主要結論等。

多媒體教學在政治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外部特征,它以聲、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腦等多個器官,使知識的容量增大,內容更充實,形象更生動,它所創設的教學情景,具有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展現認知過程的潛在功能,為政治課的愉快教育提供了一個重要手段,也為政治課教學的現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關鍵詞:初中政治;多媒體

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外部特征,它以聲、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腦等多個器官,使知識的容量增大,內容更充實,形象更生動,它所創設的教學情景,具有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展現認知過程的潛在功能,為政治課的愉快教育提供了一個重要手段,也為政治課教學的現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教學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一、積極引起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了不起再多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甚至一些學生已經失去了學習興趣。多媒體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變靜為動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例如:在介紹《善用法律保護自己》一課的課前2分鐘。可以播放《法律,我們的好朋友》這一段flash動畫歌曲,悅耳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學生猶如親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用一段影視來導入新課,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這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處綠洲。一下抓住了學生的心,讓學生處于一種親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靈活運用多媒體,激活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開始,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課前的某一情境上,為使學生對新課程、新內容發生興趣,教師可先從“無意注意”入手,通過多媒體中的一幅投影、一段錄像、一幅畫面,都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引起學生注意,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學生“無意注意”不可能持久,且極易受到干擾,這時可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由無意注意轉入有意注意,通過促進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思考探求問題。在教學結束之前,也可通過多媒體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升華,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通過多媒體設置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小欄目,如“個案分析”、“生活場景”、“今日說法”、“中國在線”、“憶往昔”、“焦點評述”等,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促進課堂教學。

在多媒體材料展示形式的選擇上,要靈活掌握。比如可適當制作一些漫畫、動畫,下載一些圖片,剪輯一些影片資料,整理一些新聞報道等等,但不管怎樣選擇,都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體現出教學效果最大化,能使學生在笑聲中學,在興趣中用,以增強政治課的趣味性。

三、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多媒體課堂教學就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傳授知識,利用多媒體設備調動學生的耳、眼、手等多種感官,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的運用使課堂信息容量、知識容量加大,且能通過各種圖示、圖表、動畫等手段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在愉快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講授“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時,筆者制作人生歷程——嬰幼兒、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動畫圖,來分析說明“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客觀事物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都有其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一問題,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如何運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這是難點問題,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筆者制作幻燈片“社會主義中國和資本主義美國之比較”的表格,簡單明了,通俗易懂。這樣通過形象生動、簡單明了的多媒體,通俗易懂地突出重點,深入淺出地突破難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創設教學情境,注重教學的情感性、民主性成功教學

篇10

論文摘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信用交易已成為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手段和經營方式,企業信用管理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性。本文力圖從企業微觀層面入手,選擇從內部會計控制視角,利用企業現有可操作的會計控制手段,構建一個切實可行的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即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管理就是通過資信調查,收集客戶的各種信用信息與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判斷,對客戶的信用質量做出評價,在風險與收益之間權衡,進行恰當的信用決策,并對產生的應收賬款進行管理。由于中國大多數企業自身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尤其是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導致信用管理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門是組織的職能部門,必然存在著與其他部門在業務上的協調與監督。信用管理與內部會計控制的結合,利用會計控制的思維和視角去改善現有制度,整合企業價值鏈管理以達成企業經營目標。

1.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提出

對于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已有一些學者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謝旭提出的基于銷售——回款全程業務流程的信用管理體系;陳曉紅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業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業信用管理的全過程控制方法;文亞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經濟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內的“三位一體”的企業全面信用管理。但它們都存在過分關注應收賬款的回收,微觀層面的操作性不強、過于關注宏觀環境的探討等問題。

筆者認為,全程信用管理體系較適合與內部會計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體系是從銷售——回款的業務流程的角度設計的,提出將銷售與回款之間的核心業務流程進行整合,通過對整個信用管理流程的關鍵點進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項工作順利展開,保證組織經營目標的實現。

全程信用管理體系主要分三個層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環節。現代信用管理的控制體現了事前客戶資信管理、事中賒銷管理、事后應收賬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設置了從客戶開發到追收欠款的關鍵控制反饋節點,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回環流,保證信息流的暢通、真實、完整,為未來管理控制奠定基礎。這樣的信用管理體系適應了我國大多數企業設立信用管理部門的初衷——解決現存的大量應收賬款欠款、呆壞賬等“歷史遺留”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幫助企業進一步規范客戶管理、銷售簽單的日常管理制度問題,逐步實行成熟、規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業自身信用管理體系。

2.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

會計內部控制的循環控制體系和以銷售——回款業務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體系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內部會計控制的范圍包括:采購及應付賬款控制、銷貨及應收賬款控制、會計信息系統控制、生產及成本會計系統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圍包括:客戶開發、訂單受理、發貨管理、貨款收回、售后服務及債權管理。會計內部控制的循環包括信用管理體系的循環,信用管理所涉及的業務流程都是會計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是防范風險、降低風險的重要業務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內部控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已提升到戰略高度,而會計內部控制處于戰略的中心。因此以會計內部控制的要求對銷售——回款為中心的業務流程進行改造,使其更規范嚴密操作性更強,權責分工更明確。下面我們將說明如何在會計內部控制環境下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我們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順序來重點說明。

2.1事前控制——目標客戶控制所謂目標客戶管理是指企業在進行客戶資信管理的時候,應按照信用管理目標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則(20%的重要客戶會為企業帶來80%的利潤),按照會計內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選擇獲利性客戶。做好目標客戶管理一般要完成兩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與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統的交流與控制信用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和信息在企業的經營業務活動中廣泛流動,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與維護可以遵循會計內部控制中的計算機化資訊控制的關鍵控制程序,重點關注以下兩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證安全才有可能讓有用的信息傳遞和流動,支持基層業務操作和管理層的決策。因此,辨別、規范信息搜集渠道,識別防范信息搜集風險,預防信息搜集過程中信息的干擾和失真將保證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開發、管理職責的分離將保證信息的內部安全。

第二,組織管理控制。按照會計內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處理作業應遵循權責劃分控制。資訊部門及相關部門的職責應明確訂出,明確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門專屬控制,避免出現信息由不同部門同時控制的現象。信用經理授權應明確信用信息向上傳遞給管理層和向上他業務部門傳遞的口徑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對選擇的目標客戶的經營管理情況、財務情況、市場環境、產品競爭力等為依據對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風險程度做出的判斷和選擇。信用分析的控制應主要關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預測未來最重要、最艱難的工作。運用內部會計控制對信用風險進行分析,有利于最終風險的防范——應收賬款的管理。信用風險結構的外部風險大多是由于受信企業的財務惡化導致的,要綜合運用有效的財務分析指標結合相關的信用信息對其進行分析。其內部風險的產生首先是由會計內部控制出現漏洞開始的,因此規范銷售管理和財務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內部風險的首要政策。信用風險的分析應由信用經理直接負責,垂直領導信用管理人員,與財務主管、營銷主管、銷售主管協同配合進行,并貫穿整個業務流程始終。

第二,信用額度設置。根據“二八原則”對客戶信用額度進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證穩定的利潤來源,又可規范信用額度管理的重點,避免管理分散化。企業對目標客戶的信用額度的確定應該以授信企業自身為出發點,受信客戶為導向。不同的管理層級應該擁有不同的信用額度授權,不同的目標客戶可以得到的信用額度應該符合企業的經營方針和政策。一個可參考的公式是:信用額度=客戶預計年銷售額/360×信用期限。根據會計內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額度的設定應與企業相應的內部價值鏈活動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賒銷成本控制

這一階段涉及授信企業的大部分業務活動,并且也是會計內部控制中交易循環控制的重點,基本上包括了銷售與應收賬款控制、采購與應付賬款控制以及生產成本控制。因此企業在賒銷管理的控制重點應該關注現金流的風險和成本,產品生產和服務。

2.2.1現金流風險和成本控制

現金循環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業和授信企業雙方的現金流情況,是現金管理和內部控制(在這里會計控制的現金管理不僅僅是防范舞弊的牽制管理)的重點企業。信用管理應該把信用周期與現金循環周期的時間周期協調起來,使信用周期服從于現金循環周期,盡力達到兩者的統一。在企業現金循環周期中會發生下述連鎖變化:應收賬款占用企業資金產生機會成本,企業會短期融資以保持經營活動持續進行,負擔貸款利息成本,并且營業資本的投入也會加大,流動性風險相應變大,企業的現金流成本上升。企業控制應收賬款額度及期限的關鍵在于以企業自身整個現金流運動為出發點,考察目標客戶的會計政策、盈利能力、財務風險、營運資本和流動性及現金循環周期來制定應收賬款額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來說,企業獲得詳細的預算表、現金流量預測表或管理報表的可能性相比銀行低很多,依靠企業公開報表進行分析的可靠性會大打折扣。通過對客戶所運用的會計政策的考察與評估,企業可以更多地了解財務報表處理的本質,對隨后的盈利能力、財務風險、營運資本和流動性的分析的針對性也會增強。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客戶定期的拜訪,業務人員與客戶的愉快交流,會對上述分析活動提供極有益的幫助。再有企業應該盡力獲得現金流量表(歷史的或預測的都可以),因為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相比較,現金流量表很難用弄虛作假和尋機性會計的方法進行粉飾,其信息比利潤、資產、公積金等數據更為可信。而且債務的償還必須用現金,掌握客戶重要的現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預測目標客戶的信用風險,控制好企業自身的現金流風險和資金成本。

2.2.2產品生產和服務控制

當應收賬款正常到期時,客戶提出延期或拒絕(全額)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業銷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條款,出現產品質量瑕疵、沒有按規定運輸貨物、交付貨物等不一而足。企業應首先從操作程序、憑證傳遞上對采購、庫存、生產、配送、支付結算方式嚴格按內部會計控制思想進行制度管理,標準化流程,這樣可以規避該交易糾紛產生的故意違約風險并避免“借口”產生。企業對支付結算方式的選擇應格外慎重,特別是對外貿易,我國企業往往吃虧甚大。企業應根據內部會計控制政策的要求選擇債權比較有保證的支付結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銀行票據、信用單(證)、帶息商業票據等,甚至可以要求購買方提供信用保險。總之,嚴格對合同進行管理和控制,及時高效地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是避免客戶延期拖欠或拒絕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應收賬款控制

應收賬款的收回將最終反映企業信用銷售是否會給企業帶來預期的現金和利潤,降低現金流風險。一般來說,應收賬款監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賬齡分析和DSO(應收賬款變現天數)。賬齡分析解決應收賬款的存量問題,DSO解決應收賬款的流量問題。企業提供信用額度就會產生應收賬款存量,每一筆都有它的年齡,對它的年齡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壽命和質量,減少壞賬的存量。DSO分析收回應收賬款的平均天數,當企業提供信用時會預估應收賬款收回天數以確定信用額度,保證企業可以承擔合理的應收賬款流量,控制風險累積。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門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標。DSO表示每筆應收賬款的平均收回時間:應收賬款變現天數=(當年年末應收賬款余額/當年總銷售量)*365。

企業應設定自身的DSO目標,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決策。DSO應考慮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業環境的客觀可評估性、企業自身的競爭態勢和定位、客戶的導向性問題。DSO分析的直接服務對象應該是應收賬款的管理,通過信用期限的評估,做到賬款質量的評估,縮短現金循環周期的末端滯留時間,控制壞賬產生的時間性風險。

2.3.2賬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