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17:1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時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時事論文

篇1

近年來,思想品德學科的中考,時政性已是不可避免,并且這種趨勢會越發凸顯。因而要求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要對國內外大事格外關注,正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收集整理源于各大新聞、媒體、網絡等的時政信息,如人民網、《華爾街日報》、《人民日報》、《半月談》、《時事》等。并將這類素材凝練成短小的文字,引導學生對時事進行了解,并聯系教材知識。同時,教師和學生都應加強對周圍的人、事的關注,思考這些實踐的真實意義及價值,并結合教材,利用正確的觀點對事件進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時事意識,引導學生用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問題,同時用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激發其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的學生。

二、多比較,多篩選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考查,針對的是大多數學生,因而偏難偏怪的現象幾乎不會出現,這就給學生、教師備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恰當把握時政的命題重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師和學生在時政復習的過程中,要多比較歷年考點,篩選出具備極大可能性的考點。比較近年來的中考時政考題時發現,在時政考查時間范圍上,大概范圍在上次中考結束到本次中考開始之前這一年時間;考查內容上,一般會以這一年來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為主,而且當地發生、并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事件也會作為中考時政的考查點。同時,在對時政考題的考點篩選上可以發現,一年的考題中,不可能出現所有范圍的熱點,同時三年之內幾乎不會重復考查同一考點。因此,在時政復習中,可將三年內未出現或出現較少、并與時政有關的考點作為復習中的重點。但同時,也應注意熱點問題,將相關考點作為次要重點進行復習。多比較、多篩選,從而在中考時事政治的復習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多結合,多聯系

篇2

開卷考試越來越傾向于考查學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培養又極其抽象,這使初中政治課不僅面臨教授知識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對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在傳統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能力,在中考前大搞題海戰術,試圖使學生通過多做習題獲得能力,但這樣的效果并不好,還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為此筆者進行了培養學生能力的嘗試,現將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1.巧用課前5分鐘

每節課利用課前5分鐘,讓一個學生向全班播報新聞,可以是國際新聞、國內新聞,也可以是校內新聞,只要是這個學生覺得有價值的,都可以播報。這樣既給學生上臺展示的機會,又能保持時事政治教學的經常性和持續性,對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利用時事豐富教學內容

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有時顯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師單純地備教材、講教材,不適當地穿插一些時事進去幫助學生理解是不行的。如講到“消費者權益受法律保護”時,可在屏幕上出示“塑化劑”“三聚氰胺”等圖片和案例材料,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社會上出現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最后教師可列舉法律部門對這類行為的處罰措施,從而說明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3.引導學生對時事進行評論

對初中生而言,由于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思考時事問題時,難免會缺少深度,不明白事情發生的根源以及為何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因此,教師可定期開展一些評論活動,通過師生互動,共同討論和分析一些較受人們關注的時事,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了解時事的發生背景和內涵。另外,在討論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學生能夠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盡管有時他們的觀點是幼稚的、錯誤的,甚至是荒誕的。

4.活用課本,演課本劇

課本劇的具體做法是以教材某一知識點或某一社會熱點為內容,借鑒成功電視欄目的形式,如《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調查》等展現案例;或以小品等形式,由學生擔任記者、主持人等編演案例。通過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全方面的素質。5.巧用時事刊物開卷考試的時事政治來源是多方面的,學生最好能通過多種途徑接觸時事,因此訂閱一些優秀的時事刊物是非常有必要的。經過調查發現,《半月談》《時事》《中學生時事政治報》等出版物深受學生歡迎,也對考試極有參考價值。

二、結語

篇3

論文摘要:孟榮首先提出杜甫詩歌是“詩史”的觀點。他認為,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流離隴、蜀時所寫的詩,全面反映杜甫此時的生活,也表現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詩史”。宋祁認為,杜甫的律詩善于陳述時事,律切精湛,氣魄宏大,是“詩史”。胡宗愈認為,杜甫的詩歌抒情與敘事結合,表現個人與反映時代統一,是“詩史”。杜甫詩歌“詩史”觀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杜甫詩歌一向稱為“詩史”,而杜甫的什么詩是“詩史”,卻眾說紛紜。因此,追溯杜甫詩歌“詩史”說之源就尤其必要。用“詩史”稱杜甫詩歌始于晚唐孟架,改于北宋宋祁,成于北宋胡宗愈。孟槳認為,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流離隴、蜀時所寫的詩是“詩史”,這些詩全面表現了杜甫此時的生活,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宋祁認為,杜甫律詩善于陳述時事,律切精湛,氣魄宏大,是“詩史”;胡宗愈認為,杜甫詩歌抒情與敘事結合,表現個人與反映時代統一,是“詩史”。孟架規定“詩史”的亂離背景,宋祁限定“詩史”的律詩體裁,胡宗愈揚棄兩家,揭示“詩史”的內涵,至此,杜甫詩歌“詩史”說基本建立。

“詩史”最初是兩個詞,分別指前人的詩歌創作和歷史記載,不是一個詞,不指杜甫詩歌?!端螘ぶx靈運傳論》云:“至于先士茂制,諷高歷賞,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并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

作為一個詞而指杜甫的詩歌,始于孟架。孟架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據現有文獻,稱杜甫詩歌是“詩史”始于孟架o馬茂元說:“把杜詩稱為詩史,最早見于晚唐孟槳的《本事》?!薄皬摹敃r號為詩史’這句話看來,詩史這個名詞好像是在杜甫時代已經存在了,—縱使不在杜甫時代,也應該在孟槳以前??墒蔷臀覀兡軌蚩吹降奶拼挠涊d中,除了《本事詩》外,卻沒有其他的地方提到詩史?!?/p>

孟槳稱杜甫詩歌是“詩史”,并不是指杜甫所有的詩歌是“詩史”,而是指杜甫的部分詩歌。孟槳認為,杜甫遭遇安史動亂,流落隴、蜀,此時所寫的詩歌才是“詩史”,其他時間、其他地方所寫詩歌不是“詩史”?!霸娛贰钡膶懽鞅尘笆欠臧彩分y且流離隴、蜀,也就是說,安史之亂以外的詩歌不是“詩史”,就是安史之亂期間卻不是在流離隴、蜀時寫的詩歌也不是“詩史”。孟槳的“詩史”說嚴格地限定了杜甫詩歌的范圍。

孟槳嚴格限定“詩史”作品寫作背景,又明確規定其內容。他認為,杜甫在安史動亂、流離隴、蜀時的詩歌全面反映了他遭遇安史動亂,流離隴、蜀的生活,抒寫了他的感情,沒有什么大事遺漏?!霸娛贰笔嵌鸥与y時代痛苦生活的全面表現,也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通過他的詩歌還可以了解他的時代。例如《秦州雜詩》、《月夜憶舍弟》、《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送路六侍御人朝》、《將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等,不僅反映了杜甫個人在安史之亂中流離隴、蜀的苦難生活和感情,也表現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寫于安史動亂,流離隴、蜀時的杜甫詩歌表現了杜甫自己,也折射那個時代,這樣的詩歌才是“詩史”。

按照孟槳的“詩史”說,杜甫許多詩歌都不“詩史”。例如安史之亂爆發前的詩《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在長安所寫的詩《悲陳陶》、《哀江頭》、《曲江二首》,在解州所寫的詩《北征》、《羌村三首》,在洛陽所寫的詩《洗兵馬)),由洛陽途經漁關赴華州所寫的詩《新安吏》、《石壕吏》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還有安史之亂平息后所寫的詩《釋悶》、《天邊行》、《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草堂》、《題桃樹》、《登樓》、《宿府))、《憶昔二首》、《三絕句》、《昔游》等等,甚至還有寓居成都時所寫的詩《蜀相))、《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南鄰》、《狂夫》、《江村》、《野老》、《恨別》、《客至》、《絕句漫興九首》、《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些詩很多是當代學者視為“詩史”的典型作品。《北征》“是詩人生活和內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與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堆完P吏》、《新婚別》等“三吏”、“三別”是杜甫在乾元元年冬“由洛陽經過撞關,赴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薄度^句》“有高度現實主義精神,可以說是絕句中的‘三吏’、‘三別’?!边@樣的詩不是杜甫逢安史之亂、流離隴、蜀之時寫的,自然不是孟槳所說的“詩史”。可是這些詩歌的“詩史”性質很濃。例如:“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人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云哭。殿前兵馬雖曉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三絕句》)“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磋”(《負薪行》)?!叭竹R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坳哭秋原何處村?”(《白帝》)孟槳的“詩史”說不包括杜甫在安史之亂前后所寫的詩歌,范圍何其狹小。

可是,孟槳“詩史”說強調杜甫詩歌首先是杜甫自己苦難遭遇和痛苦感情的表現,所以特別強調其寫作的動亂時代背景和苦難的個人生活。孟槳對“詩史”說有不可磨滅的首創之功,他創造性地將“詩史”與杜甫詩歌聯系在一起,賦予杜甫詩歌以全新的認識,也賦予“詩史”以全新的意義。孟槳為杜詩“詩史”說奠定了以安史動亂、苦難生活為背景的學說基礎,當代杜詩“詩史”說基本沿著他的方向發展。例如,袁行需主編《中國文學史》說:“杜甫用他的詩,寫了這場戰爭中的重要事件,寫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苦難,以深廣生動、血肉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他的詩,被后人稱為詩史。

因為其外延的問題,孟槳的“詩史”說到北宋中葉時被修改。修改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宋祁,一個是胡宗愈。宋祁認為杜甫的律詩是“詩史”,胡宗愈認為杜甫的所有詩歌都是“詩史”。宋祁的修改從舊“詩史”說的背景限定走到體裁限定,胡宗愈取消一切限定,范圍過大,沒有突出安史動亂對于杜甫詩歌的意義。

宋祁說:“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宋祁認為,杜甫詩歌“善陳時事”,格律精深,氣魄宏大,是“詩史”。宋祁所謂的“詩史”是指杜甫律詩。宋祁把“詩史”的詩體規定為律詩,是一個創新。在宋祁之前,雖然大家稱贊杜甫的律詩,卻沒有人將其與“詩史”聯系起來。杜甫1400多首詩中,律詩約有910首,古詩414首,絕句127首。律詩所占比例重,而且成就高。元棋比較李白與杜甫,說:“余觀其壯浪縱態、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元棋應杜甫之孫杜嗣業之邀而作杜甫墓系銘,難免有溢美之詞。可是,劉響說“自后屬文者,以棋論為是”。白居易《與元九書》也說:“至于貫穿今古,貌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梢钥隙?,從元棋到劉響,杜甫的律詩一直得到好評。元棋、劉響他們高度評價杜甫律詩多是肯定其對仗、聲律等的藝術技巧,而少有把杜甫律詩與反映現實聯系起來。與此不同,說到杜甫的古詩時,元鎮、白居易往往稱贊其即事名篇,反映現實的特點。元棋《樂府古題序》說:“近代唯詩人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傍。予少時與友人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贊杜甫律詩之盡工盡善,不及其內容;贊杜甫古詩之即事名篇,少談其藝術。中唐對杜甫的兩種體裁的詩的稱贊各有側重。

可是宋祁認為,杜甫的律詩“善陳時事”。杜甫“善陳時事”的律詩,其“善”有二,一是“律切精深”,二是“至千言不少衰”。這是對杜甫律詩的新認識,更是對“詩史”說的新解釋。所謂“律切精深”,是指對仗工整,聲律和諧。以七言律詩為例,《曲江二首》、《諸將五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閣夜》、《登高》、《又呈吳郎》等,對仗十分精工、聲律非常圓熟,己達到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的化境。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曲江二首》其二)?!按┗◢{蝶深深見,點水蜻蜒款款飛”(《曲江二首》其二)、“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秋興八首》其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自來自去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句,都能曲盡聲律與對偶之美,精工典雅?!跋愕咀男禧W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一聯,“鸚鵡”與“鳳凰”后置,平仄聲律吻合,語言奇警,意象超忽,一箭雙雕。

所謂“至千言不少衰”,是指杜甫的排律結構嚴謹,氣魄宏大。像《贈特進汝陽王十二韻》、《贈韋左濟》、《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投贈歌舒開府翰二十韻》等,大都是二十韻的大篇,不僅格律嚴整,對仗精工,用典雍容,詞藻典雅,而且結構緊,規模大,尤其是《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是百韻大篇,無與倫比。

總之,“杜甫在律詩上是個全才,無論五律、七律、排律等方面,都是唐代的第一作手,是集大成式的人物。”

無庸置疑,杜甫的律詩藝術精湛,而且有許多律詩即事名篇,善陳時事。《秦州雜詩二十首》既關切國家的時局和命運,又注人深刻的身世之感。《登岳陽樓》既寫詩人即將老死時的處境,也寫仍在戰亂中的黎民百姓?!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穼懫蕉ò彩分畞y的勝利消息,也寫詩人夫婦的欣喜欲狂?!逗迍e》、《登樓》、《野望》、《蜀相》憂心時局,感啃身世,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與漂泊支離的身世之感水融。如“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恨別》)、“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等,將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對時局變化的關注、對英雄人物的呼喚、對外族人侵者的憎恨及自己強烈的憂國之心,都做了盡情完美的表達?!讹L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表現那已經走到了極端貧困的絕路人生,也表現國家與百姓的命運:“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宋祁之“詩史”說不可懷疑!“杜甫許多著名的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都是把自然景象和個人遭遇與時代災難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在杜甫寫景兼抒情的詩中,這種情、景、事的密切融合,非常豐富,多種多樣,而且越到晚年,這方面的藝術成就越大,像五言律詩《客亭》、《江上》、《江漢》,七言律詩《登樓》、《宿府》、《閣夜》、《秋興八首》等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著名的例證。

但杜甫其他體裁的詩歌也具有即事名篇,善陳時事的特點,“三吏”、“三別”,《北征》、《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兵車行》、《麗人行》,《羌村》等及時反映時局、戰亂,不能將其排除在“詩史”之外。例如胡小石說《北征》:“就篇末數韻探之,知與天寶末年安祿山稱兵、太子即位靈武、玄宗內禪有關;且預測將來玄肅父子之恩不終,封建倫常道之不足恃,于此宛轉致其諷喻之旨。特詞義簡晦,不敢詳陳。說《羌村》:“篇幅雖寥寥,而天寶末年之大亂,人民所受之苦痛,皆反映于字句中。非僅為一人發憤抒懷已也。

宋祁從詩體的角度確定“詩史”的范圍,肯定了律詩的“詩史”價值,卻忽視了古詩的“詩史”價值,顧此失彼,其問題比較嚴重。

胡宗愈針對孟、宋二家之說過于限制“詩史”范圍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詩史”說,他說:“凡出處、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一見于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

胡宗愈認為,杜甫詩歌全面表現他個人的生活和情感,他的出處、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全見于詩;也折射出那個時代,讀之可以知其世。所以,學士大夫認為是“詩史”。胡宗愈緊緊抓住杜甫詩歌內容的全面性、抒情性和社會性,是對孟柴“詩史’‘說的完美闡述。胡宗愈認為,杜甫詩歌的敘事與抒情融合,而且其出處、動息勞佚的經歷,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的感情,不僅是其一己之私事、隱情,也是時事、民情的再現,因此意味深長,激動人心,耐人尋思,遠非歷史記載所能比擬,是具有藝術美的歷史,贏得了“詩史”的稱號。這種認識為當代學者接受。馬茂元說:“在動亂時代里暴露出來的重大問題,都成為杜甫大部分的詩里的主要內容。他觀察的范圍之廣,認識之深,并能以高度的藝術手腕把他觀察、認識的所得在詩歌里卓越地表達出來?!薄耙簿褪沁@個原故,杜詩才獲得了千百年來被人所公認的詩史的稱號。”“杜甫詩反映了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的事跡和人民的生活,同時也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詩人的性情活躍在詩的字里行間。

胡宗愈對杜甫“詩史”的范圍沒有像孟茶和宋祁那樣去機械規定,在他看來,所有杜甫的詩歌都表現了杜甫的生活,抒發了杜甫的感情,而且“讀之可以知其世”,就都是“詩史”。不分體裁,也不限背景,其范圍遠比孟茶和宋祁的廣。當代學者也不分詩體,馬茂元就說杜甫的古詩和律詩一樣:“他的詩,尤其是長篇的古體詩,‘多紀當時事’,里邊卻含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他的寫景兼抒情的詩(多半是近體詩)也經常聯系時事。這兩大類詩是他的詩集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就是這些詩千古傳誦,感動無數后代的讀者,使杜詩得到了詩史的稱號。

篇4

關鍵詞 元好問 現實主義 建安文學 杜甫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金代文學大家,堪稱金代文學史上一代人杰。他不僅是個有著明確創作追求的詩人,同時也是一論自覺的文學批評家,元好問現存詩一千四百余首,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他的詩論作品《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杰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后記》、《楊叔能小亨集引》等等,都很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其中,《論詩三十首》,是繼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后,以絕句的形式系統地表達詩歌理論的又一重要著作,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中元好問直接或間接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從他對前人的評價總結中,筆者體會最深的是他對傳統現實主義詩風的繼承與提倡。

一、對建安文學的推崇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極力宣揚恢復建安以來的詩歌優良傳統,筆者認為他所推崇的建安傳統,主要是建安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在第二首中論道:“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覺兩雄。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痹脝栒撛姀慕ò膊抛诱f起,鐘嶸在《詩品》中說,“曹劉殆文章之圣”,元好問也以曹植、劉楨為代表說起,從“曹劉坐嘯虎生風”中,可見他推重建安詩人的是他們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氣概和力量,元好問欣賞他們的慷慨激昂、悲壯動人。曹植《前錄自序》里自云:“余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彼衷凇顿浶旄伞分性疲骸翱犊斜?,興文自成篇。”曹植的詩歌明顯的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多抒發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抱負,寄托詩人欲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典型代表的是《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然而書寫志向的同時,曹植詩中又常彌漫著戰亂環境所賦予的悲涼慷慨情思和對人生無常的嘆息。歷史上的建安時期,戰亂連年、民生凋敝,動亂的社會現實在給英雄們建功立業提供可能的同時,激發了人們積極進取的強烈愿望,當時一流的文學家們都卷入了戰爭,他們用文人特有的眼光把他們的經歷紀錄下來、以文人的特有的情懷評價、審視這一時期的現象,并用文人特有的文筆激勵人們的斗志。鐘嶸在論建安文學時,明確提出“建安風力”,劉勰論及建安文學總結了“風骨”理論,無論是“風力”還是“風骨”,其來源都是當時特定的社會現實所喚起的特定精神――傷時憫亂、哀民涂炭。西晉時期,王敦每酒后輒詠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唾壺為節,壺邊盡缺。高遠闊大、悲涼雄渾一直是曹操詩歌的藝術風格。曹操《短歌行》詩云:“慨當以慷,憂思難忘?!薄吧讲粎捀?,水不厭深,周公吐甫,天下歸心?!笨犊谋?,雄渾的氣勢表現了曹操高遠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心,能激發起讀者積極向上的精神。由戰爭亂世刺激而產生的慷慨激昂情懷構成了建安風骨的主要內涵,使這一時期詩人的作品表現出慷慨縱橫、激越昂揚的風格。然而,戰亂同時帶來的“生民涂炭”,生命的朝不保夕,給人們帶來生命無償、歲月不居的深沉嘆息。這一壯美、蒼涼的風格是這一時期現實生活的集中反映,生動寫照。元好問之所以標舉豪邁悲壯的審美標準,源于這一風格是建安文學現實主義的集中體現。并且,對于這樣一個現實轉化為文學作品的過程,元好問感同身受,元好問“值金源亡國,以宗社丘墟之感,發為慷慨悲歌”,他所處的時代是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端尖銳的金末元初時期,民族斗爭不斷,國破家亡、國難民艱,這一連串的動蕩、不幸,激起了元好問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所以元好問認為客觀的社會現實是詩人創作的源泉,豐富的生活體驗是詩人創作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他標舉反映現實的詩風,提倡切身體會、感受,他在《論詩三十首》二十三中說“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高度贊頌南朝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的是眼前景,即景抒情,充滿了生活氣息,飽含蓬勃生機。而同時在二十三中,他對脫離生活、缺乏社會內容的詩作給予了批判,他說“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江西詩派代表作家陳師道,愛苦思苦吟,錘字煉句,以“閉門造句”見稱,“平日出門,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臥而思之,如病者,或累日方起”,黃庭堅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句。元好問在此借用黃庭堅的話批評陳師道作詩無補于世、浪費精神、實在可憐。可見,無論建安詩人的悲壯雄健,還是一如謝靈運的清新、自然,風格雖有不同,然而他們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一致的,從中可見,元好問論詩的標準之一是對現實主義精神的繼承。

二、對杜甫的推崇

元好問推重唐詩,唐詩中最欣賞杜甫,所以他對杜詩有專門的研究《杜詩學》。元好問在《杜詩學引》中說:“竊嘗謂子美之妙,釋氏所謂學至于無學者耳。今觀其詩,如元氣淋漓,隨物賦形;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時期,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動亂情況,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以時事入詩,直面社會現實,成為杜詩的突出特點。由于對離亂生活的經歷與特殊體會,杜甫詩中常有“瘦骨伶俜的壯丁、被抓應役的老婦、新婚即別夫的嫁女、子孫死盡的老人、無家可歸的老兵、在顛沛流離中扔掉孩子的母親”等形象,而這些都是在戰亂的時代,社會悲劇加身的無辜者形象?!叭簟薄ⅰ叭齽e”描繪了民不聊生、國將不國的歷史,《月夜》、《羌村》、《述懷》描寫了貧賤夫妻、饑寒兒女,杜詩中始終交織了國恨與家仇,國恨使家仇更痛徹,家仇使國恨更具體化,而這些都是安史之亂時期特定的社會歷史的生動紀錄。杜甫的詩歌多是以反映現實社會人生為目的,取材多是時事和他曲折的生活經歷,用敘事手法寫顛沛流離的社會生活,用紀行方式書寫山川風物,細膩、真實,感情真摯。他論詩亦如此,在《戲為六絕句》中,他說“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彼^“親風雅”實際就是在創作實踐上表現為寫時事的寫作傾向,把文學從側重于抒發個人情思引向寫民生疾苦,從書寫理想引向寫實。所以本著杜詩的現實主義宗旨與精神內核,面對標榜以學杜詩為宗旨的江西詩派,元好問直指江西詩派并沒有學習到杜詩“善陳時事”、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弊病,他在《論詩三十首》中說道“古雅難將子美親”,這是說江西詩派雖然打著學杜的旗幟,其實其創作已遠離杜甫的道路,他們的學杜只是在創作技法上仿效,而沒有學到杜詩的精髓。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黃庭堅,自認為得詩法于杜甫,但他對于詩歌創作的理論主張只是“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他認為“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爾?!痹脝柺冀K堅持自己的現實主義詩歌審美標準。提倡創作應親身實踐、思考現實、體察民生,詩歌失去了現實依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他在《論詩三十首》十一中說“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創作只有“親到”、“眼處”,才能產生有“神”的詩句,而“暗中摸索”,脫離現實,憑空想象,暗中虛擬,總不是真實之境,對于創作只是白費精神。

三、元好問的詩文創作

元好問是一代文論家,但首先他是位詩人。其現實主義詩學觀不僅表現在他的詩論中,而且用他的創作來詮釋自己的理論主張。他欣賞建安風骨、心儀杜甫,因為他與他們有著相似的社會經歷,相似的民生意識,他們都是站在百姓立場上的士人,都是為反映百姓疾苦而紀錄現實的詩人。元好問早年,從師郝天挺,業成之后,“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趙禮部見之,以為少陵以來無此作也,以書招之,于是名震京師,目為元才子?!碑敃r,世人見好問詩,能突破時間時代的限制,直接把他比杜甫,可見好問詩風一如杜詩?!端膸烊珪偰?遺山集》提要中,記載評價好問,說:“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薄耙栽姶媸贰保@是對元好問詩歌創作現實主義精神的充分肯定,可見遺山詩亦有杜甫“詩史”的特點。因為親歷戰亂的流離失所,目睹亡國的慘痛,元好問將個人的際遇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他的“喪亂詩”記錄了他所目睹的山河破碎、生民涂炭。蒙古兵圍金鳳翔,鳳翔失陷后,元好問隨即寫下了《岐陽三首》,詩云:“突騎連營鳥不飛,北風浩浩發陰機。三秦形勝無今古,千里傳聞果是非。偃蹇鯨鯢人海闊,分明蛇犬鐵山圍。窮途老阮無奇策,空望岐陽淚滿衣?!保ㄆ湟唬鞍俣P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其二)“眈眈九虎護秦關,懦楚孱齊機上看。禹貢土田推陸海,漢家封徼盡天山。北風獵獵悲笳發,渭水瀟瀟戰骨寒。三十六峰長劍在,倚天仙掌惜空閑?!保ㄆ淙┤自娭惺紫让鑼懥锁P翔城被蒙古軍包圍時,固若金湯的局面,詩人只能長歌當哭,然后記錄了攻陷時人民流離失所和金兵橫尸野草的慘狀,表現了詩人對侵略戰爭的譴責。最后追溯戰爭失利的原因,是金宣宗雖置秦關等處九個防御使,但形同虛設,天險尚在而武備不修,只能任人侵略的事實。如今讀來,那段慘痛的歷史尤然在目,讓人心痛。從中可見好問“詩史”的具體表現。金亡后,他寫下了《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其二中道“慘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真欲盡生靈。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徑?”詩中記載了蒙古鐵騎兵臨城下,金哀宗親自帶兵出征,然兵敗退走的歷史事實,詩人用沉雄的筆勢抒發了國破家亡的巨痛。城破后,元好問被蒙古軍押送至聊城,沿途的情景,讓他心情悲涼至極,遂寫下了《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詩云:“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其一)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其三)”,詩中描述了途中蒙古兵恣意搶奪的行徑和戰后凄慘的景象,慘烈而無情的現實使詩人譜寫了一首首絕望哀歌。

參考文獻:

[1]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2]李明高.《文心雕龍》譯讀[M].濟南:齊魯書社,2009.

[3]趙翼.甌北詩話[M].胡主佑,霍松林,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4]馮至.馮至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篇5

關鍵詞 網絡;新聞傳播理論;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聞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新聞活動是一種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動,是人類認識自我與認識世界的常態形式。新聞理論研究是在忠于現實的基礎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會新聞現象以及新聞活動的基本特征和規律。

1 主要新聞理論體系模式

1.1拉斯韋爾模式

拉斯韋爾模式的新聞理論體系是指由美國的傳播學家和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機構與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誰)Says What (說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 (對誰)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聞學是大眾傳播學的其中一種,因而用大眾傳播的理念方法指導其構建屬于自己的新聞理論體系能夠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聞學也有自己特定的話語方式、傳統、研究對象以及問題領域,如何借鑒傳播學研究成果,構建新聞學的理論體系,至關重要。

1.2離散性四元結構模式

上世紀的90年代初由清華大學劉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構架的理論體系由新聞、新聞報道、新聞媒介和新聞媒介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四個實質性單元組成。而所謂的離散性是指這四元在結構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礎上也會出現的分離和交叉。此種理論體系具有明顯自覺意識,提出新聞學理論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繹原理體系的知識系統。

除了這些理論體系之外,還有板塊結構模式、一分為二體系的結構模式、以新聞活動范疇作為紅線的理論結構模式和不大追求體系結構模式等,因為在這里只是簡單介紹,我就不贅述了。

2 網絡時代下新聞傳播理論模式的方式轉變

根據上面所提到的拉斯韋爾模式,新聞傳播的過程主要由5個基本要素組成,依次分為5個傳播階段。即傳播者―信息―媒介一接收者―傳播效果。那么在網絡時代里,每一個傳播規律都可以通過這5個要素表現出來。

2.1傳播者

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與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在傳播者這個要素方面的主要區別是傳播主體的多元化。網絡是一個開放,人人參與的媒體,網絡新聞三大主傳播者是互聯網信息服務的經營者、新聞單位和個人。虛擬世界中真實多元化的媒體環境,挑戰了傳統的新聞宣傳部門執行的對新聞信息流向、流通以及新聞源的有效管理機制。

2.2信息

網絡傳播的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及時等特點使廣大的新聞受眾獲得信息的途徑更為方便和迅速,內容也更為海量,置身于信息海洋中,體驗知識爆炸的新時代特點。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媒體不僅僅為其廣大受眾提供了大容量、超文本、跨時空的海量信息,而且它相比于傳統的傳播方式最大的優點在于其具有強大的互動性。網絡時代里,人人都是新聞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大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和生活空間。

2.3傳播媒介

互聯網的特征是廣容、實時、交互、多媒體化。那么網絡作為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傳播媒介,其特點也會影響新聞傳播的特點。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采用多樣化的技術,營造強烈新聞視覺聽覺沖擊,充分運用FLASH動畫音頻視頻等多角度的多媒體技術,激起受眾參與意識;雙向流動性和互動性改變了傳播者和受眾以及受眾和受眾之間的孤立狀態,在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聞時間及時、實時、全時,最大限度的體現了新聞本身的特征;突破地域局限,全球化、全方位、多角度直接全球熱點時事新聞動態。

2.4 接收者

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的接收者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大眾傳播有向小眾傳播的趨勢轉變。新聞接收者不再是單純的接收者,它同時也可是新聞的傳播者?,F在各種個性小眾網站也應運而生,人們在某一個特定的興趣點上達到共識,組成一個小的社會團體,相互交流觀點和提出意見,產生一場信息化的革命。

2.5傳播效果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人們的民主觀念產生改變之后,對于輿論的引導方式也需要得到改進。網絡新聞給廣大受眾提供的不僅僅是新聞信息和宣傳,它同時也給廣大受眾帶來了多樣化的選擇方式,采用人性化的特色定制。在此種情況下限制和堵并不能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這時候的新聞傳播就要善于利用輿論的引導作用,抓住廣大網民的心進行有效宣傳。

3 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內容

從網絡的角度單獨來考量的話,我國的網絡新聞理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3個主要的階段:1994年~1999年的網絡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發生期、2000年~2003年的發展期以及2004至今的繁榮期。每一個時期下的網絡新聞理論研究都各有其特點,在這里,主要探究當今的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的內容,以便為之后的發展趨勢預測做基礎。

3.1理論研究的多元化

首先是對外國學者學術研究進行翻譯,我國研究人員進行相應的吸收和融會貫通。2003年,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從古騰堡到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保羅萊文森(美)的《手機――擋不住的呼喚》、羅蘭?德?沃爾克的《網絡新聞導論》等在我國的翻譯和出版。作為網絡時代下傳播理論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開闊了我國學術研究的視野,對國內的學術研究具有借鑒作用。

其次是國內相關專家對自身領域的拓展研究。鐘瑛的《網絡傳播倫理》、巢乃鵬的《網絡受眾心理行為研究》和秦州的《網絡客文化》等都對網絡時代下的新聞理論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些論文著作具有學術性、創新性和前瞻性,結合了一定的社會的現實和與時俱進的新聞傳播理論,對于解讀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3.2 新聞理論研究的輿情監測

在這個全民娛樂的網絡時代,要研究新聞傳播理論,就必定離不開對于網絡輿情的檢測和管理分析。劉毅說網絡輿情是指人的態度情緒以及意見交錯總和體現。王來華則認為所謂的網絡輿情既網民對于社會的政治態度。當然各自的觀點都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但是總之,認識和充分利用廣大受眾的接收心理,把握好網絡輿情的實質問題,是網絡時代下對于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

4 網絡時代下新聞傳播理論的趨勢

對于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要追溯到最早的傳播學的研究范疇,而在當今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則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欣欣向榮的研究領域。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廣泛被運用于各種領域。學術領域也與時俱進。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有了更大的知識傳導空間,在接收的途徑、方式方法和范圍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擴展。那么,在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理論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呢。

4.1 新聞來源渠道向多樣化擴展

傳統的新聞傳播都是來源于專門的新聞記者等專業人士,大眾對于社會問題的觀點和建議很難或者無法為大眾所知,而新聞的來源也比較局限。如今,網絡的發展,手機功能的多樣化,各類新聞娛樂網站的興起,隨時隨地的新聞動態,只要連接網絡,在任何地方登陸都可看到。拿前段時間的溫州動車事故做例子,官方的新聞來源和結果統計畢竟有限,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由于距離和空間的局限,事故在發生的一瞬間也不可能全程直擊。而網上點擊量非常高的一位由當地居民在事故發生的一瞬間用手機拍攝的短片則還原了新聞瞬間。

4.2 理論研究以中國為根基

現實世界的多樣化導致了學術領域文化的多樣化,作為中國的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就需要以中國為根基,以中國人的思想和觀念引導新聞傳播理論的發展。新聞學研究的發展離不開當今的社會熱點問題,首先要把立場站堅定,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才能走的更遠??茖W原則和基本的精神要求實事求是,緊靠“中國”這個實事,才能創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學新聞理論體系。在網絡時代下的新聞理論研究要善于從海量的新聞信息中提煉出想要的典型事例進行重點研究和分析,把握好研究方向。

4.3 具備世界眼光時代特色人文胸懷和原創精神

既然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那我們就只能積極的適應時展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問題,研究問題。在全球化的視角下,要有中國社會發展的特色。我國雖然處于一個社會大轉型的階段,但是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開始進入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在新聞傳播學的領域里,進入“后新聞業”的時代。這個宏觀層面的大背景下,對于理論研究也要與時俱進。而文化作為人們對客觀存在的一種意識的總結和反應,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反作用于客觀存在。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理論關注的焦點應該同時也具有人文的胸懷和原創精神的理念意識。

5 結論

新聞傳播理論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之一,從另一方面來講它也記錄和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步。在新的網絡時代下,它將具有更多的時代特色,更加與時俱進的來有效指引人類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保軍.簡析當前我國新聞理論教材的主要結構模式[J].今傳媒,2009(4).

[2]尹韻公.我國新聞理論與實踐邁出新步伐[J].當代傳播,2007(5).

[3]楊保軍.我國新聞理論研究的宏觀走向[J].當代傳播,2011(2).

[4]李芳.新聞理論研究的歷史改革――試探中國的新聞理論沿革[J].才智,2009(28).

篇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為中職院校師德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作為中職院校的教師首先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為國家和社會建設培養棟梁之材,因此,具有較高政治素質的教師,是學校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前提。政治素質需要教師學習黨的中央會議精神,關心時事,對政治具有敏銳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用理論武裝頭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唯物主義看待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只有過硬的政治素質才能在思想上幫助學生進步,引導學生按照黨和國家的需要學習知識和技能。其次是要具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意識。教師被稱之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與其他職業不同,教師這一職業的第一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塑造,然后才是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中職院校針對的學生群體比較特殊,不容易管理,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意識,先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嚴格要求學生。中職教師要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的對待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要能夠真正地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立場出發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問題。再次是要舉止端莊,為人師表。教師不僅僅要厚德博學,還要注意言行舉止。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學生眼里,被學生無意識的效仿。教師要提高從內在修養到外在儀態的標準,以優良的學風、嚴謹的教風做學生學習的表率;舉止文明,衣著得體,從教清廉。爭取在各個方面做學生的榜樣,也為中職學校的優良校風增色添彩。中職教師在師德方面要知行合一,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堅守學術良知,表現知識分子的高尚人格。最后要具有較高的業務能力。中職教師面向的學生群體是學習自覺性不太強的群體。這就對中職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中職教師不僅僅需要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還要在技能上有所側重,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鋪路。中職教師的業務能力包括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又分為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中職教師間接承擔著服務社會的任務,這樣,中職教師的業務水平必須能夠直接指導學生實踐。中職教師要通過對教學規律的把握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中職院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師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盡管中職院校對師德建設一直很重視,但總是停留在口號的宣傳上,沒有形成中職教師對師德重要性的廣泛認識。中職院校存在重教學而輕師德建設的現象。很多教師沒有參加過師德教育活動,有的教師只注重個人發展,對學生的關照不夠,責任感不足。一些教師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師德制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二)師德評價機制不完善確立師德評價的標準、內容和制度是新形勢下中職院校師德建設問題與策略探析寧兆國大連長興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師德建設的重要環節。當前,中職院校的師德評價制度還處于萌芽階段,不能及時適應教師隊伍發展的新情況和職業道德要求。制度跟不上形勢,評價內容和制度、監督激勵制度等方面還有不少缺陷。尤其是敬業精神等軟指標,不容易用具體的數字來衡量定位,導致教師重業務而輕育人。各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缺乏分工合作的制度,缺乏內在統一性。師德評價機制的程序建設相對滯后。對師德評價的方式、步驟、時限等程序性規范不夠.評價機制的運行不靈。

(三)師德監督和激勵機制乏力目前許多中職院校對師德建設的監管沒有獨立的部門,對于師德的監督方法和監督手段不夠先進。中職院校師德監督和激勵機制方面比較軟弱,監督體制的不完善導致監督主體懶于作為,獎懲制度的不明確也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對教師師德表現沒有法規上的標準,獎懲機制和激勵機制也不足以完全杜絕失德現象。

三、中職院校師德建設的策略

第一,增強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切實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隊伍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傾向,中職教師師德建設尤為重要。十報告指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教師育人是教師的責任,中職教師要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是一門內修的功課,必須從思想上堅定道德意識,深刻學習道德規范并踐行。中職院校也要加強對師德的管理,比如禁止教師收受學生錢財和禮品,評選和獎賞模范教師,宣傳師德建設的重要性,組織教師定期學習中央精神和師德內容,要求教師自查和自省,時刻牢記教師的歷史使命,熱愛教育事業,增強自身的職業素養。

第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美化師德建設軟環境。物質方面,建設優雅的育人環境,從校園環境的美化、綠化、亮化角度加強校園軟環境的藝術性與文化內涵。環境對人的心理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學校環境,要用文化來熏陶,使教師和學生都在充滿文化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提高人文修養,用美好的環境來映襯人的純潔內心,可以建設師德園地等小型廣場宣傳師德事跡,提高教師與學生的德行認知。尤其對于青年教師,提高青年教師自身修養更是學校要關注的重點。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青年教師容易被環境所感染,自覺的融入到純凈的校園文化中,用審美來塑造身心。

第三,形成長效的師德建設制度。從制度層面加強對師德問題的管理和約束。中職院校的管理層可以作為督促小組,對教師的德行加以監管,用制度手段促進師德的長效推進。教師在教學崗位和生活中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清廉的道德修養面對學生。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用校訓、?;铡⑿8璧刃问?,提高校園文化的凝聚力,使校園文化力內化在教師與學生的心里。中職院校要經常舉辦有意義的活動,比如技術交流,企業前沿問題講座等。與時俱進,使其深入廣大師生內心,內化為師生的精神特質。中職院校還應該特別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因為中職學生意志力薄弱,學習自覺性差,容易被外界因素影響,教師主動與學生溝通,加深師生間的感情,建立師生互動機制,使學生的訴求及時得到回應和滿足,提升校園的人文關懷。

第四,建立激勵機制督促教師注重師德。建立師德評價機制和獎懲機制。對師德的每一個指標進行細化和裁量,按照要求詳細賦分,比如優秀、合格、不合格等,讓學生參與打分,教師之間互評,完善機制的功能性,新形勢下的師德建設除了傳統的道德建設之外還有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一些中職院校的教師對自己降低要求,認為只要教好專業課就是完成任務,建立完善的師德測評機制可以幫助中職院校教師認識師德,強化師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利用互聯網、微信等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對師德建設多提寶貴意見。在競爭機制下,科研考核機制也要細化,比如課題的數量、級別,著作、論文等,對每一項工作都嚴格執行賦分制度,規范整個考核體系,力求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對于師德沒有達到學校要求的老師要對其進行培訓,對違反學校規定的行為予以處罰。

篇7

結果卻自陷樊籠?《自由》通過敘事主人公“我”不由自主的生活,彰顯了“我”向往自由的個人倫理感覺;同時,自由作為“我”的一種生命自覺,也是其面對社會與現實環境的倫理選擇。“我”因為無故被要求辭職,對未來的人生道路產生了迷茫,從此之后再也沒有“從一而終的打算”“不愿接受誰的領導了”,不斷變換職業,曾做過裝卸工、看門人,偶爾也做一些小生意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我”逐漸產生了一股厭世情緒,想要暫時自我封閉,過上一段平靜安寧的生活,以求找到更好的生活出路。此時遠行的朋友將他的房子托付給“我”照看,為“我”追求獨來獨往的自由提供了契機。然而這種自由生活自始至終不斷地被外界所干擾或者打斷,令“我”苦惱不已:一開始是房東的親戚來訪,后來是“我”小心翼翼地守護過的蜘蛛朋友的死亡,緊接著是與情人難以擺脫的糾葛。似乎“我”愈是追求自由,自由愈顯得難以企及。仿佛個人與他人、與現實社會之間產生了某種程度的錯位,而這種錯位成為主人公追求自由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正如“我”在格言本上寫下的那樣:“當事物除了其本身以外,不再指涉其他任何事物,這時才開始有了自由”,人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而這些關系作為倫理的基本要素,注定了個體進行倫理抉擇時不得不面對沉重的道德倫理承負,承擔起對周圍人比如對親人、愛人、朋友、同事等的責任,而主人公“我”追求的則是自我精神的絕對自由。這種絕對的“自由”使得他在面對現實時,不斷陷入內心痛苦的矛盾糾結之中。愛情已經熄滅、自己的情人漸行漸遠、對“我”而言已經形同陌路,但是,當主人公想要與自己的情人分手時,卻始終難以邁出這關鍵的一步。當他沒見到自己的情人時,他很容易“表現得冷酷而強硬”,可是一旦看到情人越走越近的時候,他所有那些“堅信的跟她分手的理由,以前從來也沒有半點懷疑的理由,現在似乎變得虛假和可笑”。主人公這種態度的曖昧是出自同情憐憫之心還是源于愛情的余燼,作者并未明言,然而社會道德倫理觀念對主人公本身的影響顯而易見。也許主人公意識到,與他人的交往會致使個人自由的喪失,從而選擇了逃避現實,將自己封閉起來。一方面他為了自由,企圖擺脫現實中的倫理關系,另一方面卻又無可避免地受到倫理因素的影響,這種無法擺脫的內在矛盾是其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主要根源。主人公在主觀上努力切斷與周圍事物的聯系的做法難免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具有自己的道德上帝的個人在社會中生活,與他人交往,就會出現個體化的道德沖突,產生道德事件”。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亦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的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人更是奴隸?!钡拇_,人要在社會上生存,就必須與他人交往,這是人生來無法回避、必然要承載的倫理重負,與人交往是人與生俱來的宿命。人無法忍受因脫離人倫關系而產生的孤獨感,正如小說中蜘蛛烏爾蘇斯不能離開食物而存活一樣;蜘蛛會因缺乏食物而死亡,同樣,人如果沒有與他人的交往,其后果將不堪設想。小說以相當多的篇幅敘述了“我”與烏爾蘇斯在一起度過的一段生活,我們認為,作者之所以如此精心布局,正是為了強調“我”的處境與蜘蛛的相似之處。蜘蛛烏爾蘇斯與主人公有著相似的冷漠,每當它捕獲到獵物,它“并不向戰利品撲過去,而是若有所思地靠近,不急著把獵物緊緊束縛住,甚至有些懶洋洋的,在它身上發現不了任何饑餓難忍的特征”。然而當樓道的垃圾通道被堵塞、蜘蛛因而失去了其主要的食物來源——蒼蠅,生命很快就凋零了。為了延續它的生命,“我”試圖給它喂蟑螂,不知何故它最后卻死掉了。蜘蛛烏爾蘇斯不看重食物,最后卻因缺乏食物來源而喪命;正如同“我”不愿與別人交往,最后卻因脫離群體而倍感寂寞一樣。因尋求絕對自由而自我封閉所導致的孤獨感令“我”難以忍受,這種沉重的情緒壓抑著“我”的身心,這種與世隔絕的痛苦令“我”無法擺脫。主人公欲通過自我的封閉換取心靈的自由,結果卻引發致命的孤獨感,心靈的自由反而不知不覺間被自我的情感本身所束縛。

二、安德留哈——追求極致的自由,是不負責任

“敘事倫理學從個體的獨特命運的例外情形去探問生活感覺的意義,緊緊摟抱著個人的命運,關注個人生活的深淵”,作者布托夫通過對安德留哈人生命運的敘事,展現了安德留哈為追求自由而不惜任何代價的生命熱情。安德留哈與“我”在處事風格上截然不同,他為了個人的自由不計代價,更少顧慮他人的看法,也不懼怕與他人的接觸。他在上學期間因為癡迷旅游沒有參加考試而被學校開除;隨心所欲地花錢卻全然不顧欠別人的債務這一事實,導致負債累累,甚至不得不讓父母替他還債,致使流氓對其家人糾纏不休,置親人于危險之中而不顧;為了躲避債務,愛子心切的父母不得不將心愛的兒子暫時安置到精神病院,以躲避追殺,之后他又逃出了醫院。雖然用常人的觀點來看,安德留哈完全就是一副無賴模樣,然而這一形象又體現出人類對自由的執著向往。主人公與安德留哈一起在冰天雪地中冒險暢游,當他與安德留哈失散并且由于身體羸弱開始產生悲觀念頭時,安德留哈的出現鼓舞了“我”繼續堅持下去的信念,此時此刻安德留哈對“我”來說就像一顆閃耀的晨星,他的堅持不懈令人頓時肅然起敬,使得兩人最后成功脫險。因此,可以說,在安德留哈身上存在著一種永不言棄、積極進取的可貴精神,無論作者是否有意為之,這一形象的塑造畢竟體現出一種超越現世的倫理訴求,即對人類求生信念以及積極追求自由的勇敢精神的肯定和認可。然而,安德留哈這種隨心所欲、不顧一切的個人主義自由理念在客觀上卻不斷給他人帶來麻煩甚至危險,而且他自己也在主觀上陷入了倫理道德的困境。不管怎樣,“他都敏銳地感覺到社會上思想家的壓力,思想家強加給人們并不輕松的義務:這樣或那樣的實現自我,成為什么樣的人,取得什么樣的成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突然產生了冒險運送核彈的想法,之后,安德留哈因為處理債務問題而沒有成行,放棄了這次癡人說夢的行為。由此可見,在他給家人帶來危險之后,自己無法再心安理得地繼續隨心所欲、進行追逐自由的探險了,良心的不安和負疚感迫使他暫時放棄個人自由并著手解決家人遇到的麻煩。道德觀念在每一個個體身上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因為人“不得不受自然界的支配,特別是不得不受他的同類的支配”。秉持自由倫理觀的個體不得不面對整個社會所凝聚積淀的理性倫理觀念的制約?;镜牡赖掠^念作為一種理性倫理,植根并且纏繞于每一個個體之上,如果極致地追求個人的自由,而全然不考慮周遭的人和事,勢必會傷害到他人的感情和利益,從而破壞人與人之間和諧共存的關系,這也不是每一個秉持自由倫理觀的個體所愿意看到的。深深植根于每個個體之內的普遍的理性原則勢必會問罪于不負責任的個體本身,使其陷入自由倫理的困境。

三、結語

篇8

加入WTO,意味著我國的建筑市場逐步融入世界開放市場,這無疑會給工程造價管理領域帶來一系列的影響,既有嚴峻的挑戰,也有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責任和義務

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十分廣泛,建筑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國際咨詢就屬于此范圍。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責任和義務也有十幾項,一般責任和義務有:①最惠國待遇原則;②透明度原則;③發展中國家的更多參與原則;④市場準入原則(會員國相互開放市場);⑤國民待遇原則;⑥逐步自由化原則。加入WTO后我們絕不能采用地區封鎖或采用某一具體政策,違犯上述基本原則,一是會被視為貿易歧視而訴至于WTO;其次也不利于我國企業走向國際承包市場。

二、工程造價國際慣例

目前國外在計價管理和計價形式上主要分為:美國式、英國式、德國式、日本式等四種計價慣例。它們也不完全相同,但都具有下列幾個共同特點:

1.政府一般不介入行業的直接管理,而是進行宏觀管理和間接調控。只是在政府投資項目設專職機構直接管理或公開招標委托承包商進行管理,嚴格控制投資。

2.在這些國家中,計價時均有統一的工程量計算規則、統一的實物量及設備清單以及供社會需要和政府工程參考來自不同渠道的工程計價資料。這些資料一般由具有很高聲譽和權威的專業組織來編制、頒布。其法律地位也得到認可。

3.計價方法上,是實行量價分離原則,投資者在招標文件中提供工程量清單,承包商在投標或議標中自行確定單價。計價純屬于市場行為。

4.社會咨詢行業高度發達,政府通過注冊制度、執業制度對咨詢公司和執業人員進行管理,確保咨詢業的質量。

5.有嚴格的法律體系規范市場行為。主要體現在對招投標的規定和合同的法律地位上,凡是違反法律、法規的企業與執業人員都要依法處理,而依法訂立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護。

6.有包括標準合同文本在內的合同文件(合同系列)。這樣利于合同的簽定和執行,也利于減少爭端和解決爭端,按合同辦事成為參與各方共同遵守的準則。

三、加入WTO對工程造價的機遇及對策

加入WTO,對中國來說機遇與挑戰共存,風險與機會共存。認真學習和了解WTO的有關規則,遵循其規律進行工作,以達到中國加入WTO獲得更大的利益。同樣,工程造價有關問題應提早探索,以求與國際計價進行接軌,吸收其管理中的先進一面,創造適應中國國情的工程造價管理方法。

對工程造價管理及有關方面的機遇可能為:

1.有利于提高行業的宏觀管理水平。

2.有利于促進行業的價格機制改革。

加入WT0,可以促進我國盡快制定工程造價法律體系?,F在我們提出的是量價分離改革措施,是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該說量是法定的,價是市場的,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3.改革現行工程造價依據的計價模式,工程造價取費標準要適應國際慣例,必須對自己的費用定額內容進行修改。

長期以來,我國工程造價實行的是定額計價模式,這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在特定的時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工程造價的規范性、統一性和合理性,防止了高估冒算和壓級壓價。但也對市場的競爭起到了抑制作用,不利于施工企業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和市場競爭力。而且各個地方、各個行業有各自不同的定額,全國不能完全統一起來。

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我國提出了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這種計價模式是國家統一項目編碼、項目名稱、計量單位和工程量計算規則(即“四統一”),由投標方給出工程量清單,各施工企業在投標報價時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自主報價。從而建立了“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競爭形成價格”的現行工程造價的確定原則。

2003年2月17日《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0—2003)頒布,2003年7月1日開始施行。這是我國造價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由國家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學的工程量計算方法,統一工程量計算規則。工程量的實體消耗和施工性消耗標準不再由政府指令性的統一規定(定額規定消耗量不能調整),定額的作用不再是指令性標準,而是指導性依據,工程招投標采用工程量清單報價。

推行工程量清單報價的目的就是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工程造價中的人工、材料、機械單價以及承包方的管理費、施工措施費、利潤等費用全部由承包商根據自身公司具體的情況:即管理水平、人員技術水平、機械裝備水平、資金物資和社會信譽等情況自身報價,完全實現市場調節。所以這就要求管理部門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適應工程量清單計價、報價的計價方法,從而改變過去過分依賴國家定額和現有定額束縛企業自主報價的狀況。

4.在開放市場中,逐步提高現有專業人員的工作水準和業務能力。

5.加入WT0,對我們的中介服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們應借用這個有利時機,不斷發展和完善中介服務體系,使中介服務真正成為市場的中堅。

加入WTO對中國工程造價的挑戰及對策:

1.遵循市場規律,按照國際慣例辦事,改變我們的觀念思想認識問題。

2.要創造性的工作,不局限于現有規定的禁錮,突破一點,帶動全面。完善工程造價相關法律、法規等體系,以此來規范市場行為。

3.對承包商的管理實行資格人證、按時注冊的制度,同時大力發展造價咨詢業,培養這個方向的高級人才。

四、結束語

適應時勢、更新知識。隨著中國加入WTO,要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知識,必須不斷的補充和更新知識,更要了解和掌握WTO的基本原則、游戲法則、技術法規。我們應有危機感和責任感,注意發展動態和趨勢,研究應對措施,扎扎實實開展工作,加快我國工程造價改革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李昌友,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篇9

學生接近教師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師的學識、權力、外表等都會成為促使學生接近的因素。但學識只能滿足學生一時的求知愿望,權力只能維系短暫的順從與親近,外表只能吸引膚淺的注意。真正打動學生內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這力量才是長久的,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是學生未來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對學生一生的影響來講,學識、權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遠不如道德重要。

對教師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得到學生的真心擁戴。但對一位教師師德師風的真實準確的評價,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學術和行政的種種權力,以及對學生所能構成影響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

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頗深,師道尊嚴使學生在教師面前往往會失去自我,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平等觀念幾乎完全為師道尊嚴所替代。在教育這一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不是簡單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是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間的雙向交流的關系。向學生灌輸平等意識,使他們的主體意識覺醒,并在學習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其主體性,這是大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在內心深處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意識又逐步覺醒和發展,這樣才能進行主體與主體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達到教育實踐活動的良好效果。

好的師德師風的另一個具體表現,是師生之間要倡導民主,并且教師要身體力行,為學生做出表率。

民主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特征。但是,在傳播知識、播種文明的校園里,卻有部分教師缺乏民主意識,有些中小學教師甚至成了“專制”的代名詞,可見教師倡導民主并身體力行的必要性。大學教師雖不像中小學教師那么專制,但師道尊嚴的流毒依然至深,認為學生尊重教師是天經地義,卻忽視了教師也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和教育管理中,對學生過多地指責和否定,指責學生學習不努力、生活散漫、胸無大志等等。即使這種指責是善意的、有根據的,學生在內心深處也是難以接受的。因為學生的需求和個性被忽視了,他們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而且有的批評和指責帶有主觀武斷的色彩,缺乏在相互新生的基礎上討論問題的民主氛圍,本質上不是主體與主體間的交流。顯然,民主作風是確立和發展學生主題性的基礎,是師德師風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篇10

關鍵詞:軍事理論;研究;問題;意識

以問題為中心,既是倡導的科學的認識態度和方法,也是被人類軍事理論發展史所印證的一條規律。我們應樹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軍事理論研究觀念,以淵博的知識積累為基礎,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投身到軍事理論研究事業之中,努力實現軍事理論研究服務實踐的功能。

一、樹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軍事理論研究觀念

軍事理論研究“以問題為中心”,它包含多重向度。從世界觀的角度看,它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軍事觀;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它體現了軍事認識上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原則;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它體現了解決軍事問題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我們常常在已有的軍事學科體系內轉圈子,或者重述前人已經做過的工作。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不知道自己所從事的軍事學科領域最新的發展是什么,前沿在哪里,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領域提不出任何新的問題。國際數學權威希爾伯特認為:“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夠提出大量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衰亡和中止。同樣,離開問題不會有軍事理論研究,離開軍事理論研究便不會有學科的創立和發展?,F實中的軍事問題雖然只是軍事運動過程中的個別事物和特殊表現形式,但如同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一樣,“總是由認識個別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后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世界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也認為,“科學在其發展中在任何時候都遇到問題,而且問題總是最先出現的?!笨梢?問題是認識之始,是理論研究的關鍵和中心。從現實中存在的軍事問題開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假設的辯護或檢驗,是軍事理論研究和創新的基本思路。

然而當前,有些人認為理論研究不如實踐創新操作性強,看得見,摸得著,立竿見影,甚至認為理論研究并不重要。這些人體會不到理論研究的價值功能所在,問題也恰恰出在他們不善于發現問題,在理論研究過程中不能直指問題要害上。我們看到,一個時期以來,每當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就會深切感受到理論咨詢的明顯滯后;每當軍革向前邁出一步,我們就會深切感受到理論準備的嚴重不足。馬克思曾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當前,新的軍事實踐為軍事理論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重大現實軍事問題,是新形勢下軍事實踐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的集中體現,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是軍事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培養強烈的問題意識

馬克思曾經深刻指出,對一個時代來說,“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牛頓看到蘋果落在地上,不是撿起來把它吃掉,而是提出一個人們未曾想過的問題:“蘋果為什么會往地上掉?”他提出并解決了這個問題,從而創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經典力學,并創建了新的物理學學科。在軍事理論研究活動中,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成功的軍事理論研究活動的第一個要點就是對軍事領域重大問題的鑒別力。不存在沒有問題的完善的軍事理論體系,只存在不值得我們為之發現問題的軍事理論體系。對于任何一個特定的軍事理論體系來說,都不是絕對的嚴整、完備和無矛盾。如果有人說我軍現有軍事理論不存在什么問題的話,這一判斷必定是基于以下三種可能之一:第一,我軍現有軍事理論不存在什么值得我們去發現、思考的疑難、問題,這一判斷直接否定了軍事理論研究的價值;第二,我軍現有軍事理論存在重要問題、疑難,但我們缺少在其中發現問題的意識或能力,這一判斷意味著對我軍軍事問題理性思考能力的懷疑;第三,既存在著問題,我們也覺察到了問題的存在,但由于缺乏理論勇氣,不公開我們所發現問題。這可能就是我們在軍事理論研究活動中比較普遍存在的弊病。這種弊病隱性地支配著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在不自覺中放棄了發現問題、責疑問難的權力。如果繼承軍事學說的理論價值同時又不否認自身的思想能力,那么,第三種情況可能是導致當前軍事理論研究缺乏問題意識、缺少對我軍現有軍事理論做進一步創新的原因。

當前,對待軍事學說,存在著這樣一種簡單化的思路:軍事思想是如此偉大絕倫,對于后人,就只能是去努力宣傳它、實踐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這樣的思想理論最終只會失去其應有的生命力。理論宣傳工作只是在增加該理論的話語權力,理論研究則是要激發其內在活力。那么,軍事思想的內在活力是什么呢?不僅在于其理論本身,更在于其中所包含的問題,問題本身的質量孕育了其理論的生命活力。在軍事學說傳入中國之初,許多人要么成為其理論的宣傳者、鼓吹者,或者成為理論運用上的“機器人”、甚至是奴隸。但卻在中國的革命實踐中,認識到需要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問題進行發展創新。正是這種強烈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軍事學說中所包含的重大問題(思想史上的大師恰恰是提出問題的大師),才寫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名篇,發展和創新了軍事學說。我們決不能因為崇拜某一人某一學說而喪失自己的批判精神和理論勇氣,應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把軍事理論研究不斷引向新的境界。

三、奠定深厚的知識基礎

以人類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為底蘊是軍事理論研究的重要歷史經驗之一。這從另一側面說明,軍事理論研究以問題為中心,要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必須要以深厚的知識積累作基礎。說:“百丈之臺,其始則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萬石焉,學問亦然?!痹趥€人認知的每一步,個人知識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不斷增加的知識存量能夠增強個人與團體改變環境的能力。因此,理論研究應以豐厚的知識積累為基礎。知識越豐富,認識問題就越深刻、發現問題的視野越廣闊。如同德魯克認為的,知識創新幾乎從來沒有建立在一種知識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多種不同知識匯聚的基礎上。軍事理論研究顯然亦不例外。知識是創新的核心要素,知識能力是創新能力的第一要素,知識能力范圍規定理論研究的能力邊界。一位哲人曾用一大一小兩個圓說明知識與創造力的關系,指出“知識的擁有量與發現問題的范圍和能力成正比?!币虼?做學問須先有學問?!皩W以為耕,文以為獲”。韓愈這句話有兩層道理:一是自己真正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二是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研究前人提供的知識,從中發現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借助其他領域和學科的知識來“打磨”自己論題這塊璞玉,最后使之成為一個工藝精品。在開創歷史的創新中,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位居首列。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寫出偉大的著作,也是得益于大量的知識積累。馬克思僅為寫資本論,就讀了1500多冊書,抄了數千印張的筆記。在信息社會,知識軍事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知識總量的增加速度已遠遠超出以往時代。今后還會有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不時涌現。這種知識的快速更新,對于知識積累的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信息時代,以問題為中心創新軍事理論,不僅要“厚積”,而且要“快積”,迅速提高我們在軍事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整體上提升軍事理論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定發.新世紀中國軍事科學創新發展的基本趨勢[J].中國軍事科學,2004(3).

2、葛東升.大力促進軍事理論的繁榮發展[J].中國軍事科學,2005(3).

3、卡爾?波普爾著;查汝強,邱仁宗譯.研究的邏輯[M].科學出版社,1986.

4、張占軍.從醞釀到發表[M].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5、Drucher P 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M].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