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教學時事教育實踐探索
時間:2022-08-24 05:33:12
導語:小學品德教學時事教育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將時事教育融入小學品德教學,是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在品德教學中注入時事資源,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認知視野;結合時事熱點進行教學,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能夠明辨事理;引導學生挖掘身邊的時事,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實踐于日常生活和社會服務中,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成長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學;社會性發(fā)展;時事教育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品德和社會性的重要渠道。品德教師應成為教學實踐中思考與探索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時事教育融入品德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時事認識世界、明辨事理、學以致用,既可提高品德課堂的實效性,又可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
一、注入時事資源,引導學生認識世界
隨著互聯(lián)網應用與智能設備的全面普及,社會的信息化、現(xiàn)代化程度越來越高,信息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知識的更迭日新月異?,F(xiàn)行的品德與社會教材大都落后于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教師將新鮮的教育資源及時注入課堂教學中。對此,教師可采取課前新聞播報、課中時事拓展等手段,為品德教學注入新鮮的時事教育資源。(一)課前新聞播報。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收集信息資源的能力,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每日收集時政新聞中的重大事件,在品德課前進行“新聞播報”。在開展“新聞播報”活動之前,教師需針對獲取新聞的途徑,給予學生指引,如推薦收看《新聞聯(lián)播》《今日關注》等電視節(jié)目,推薦社會名人、新聞評論員的微博和《廣州日報》《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的微信公眾號。通過關注和了解時政新聞和國內外重大事件,學生可以拓寬知識面,養(yǎng)成關注時事的良好習慣,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形成國際化視野。在每節(jié)上課前,教師可安排學生輪流選擇國內、國際時事動態(tài)各兩條進行新聞時事播報,時間控制在3到5分鐘。在學生完成“新聞播報”后,教師可鼓勵其他學生運用自己所學,對“新聞播報”的時事熱點進行簡要的評述。這樣持之以恒,學生在聽新聞、說新聞、論新聞的過程中,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時事分析能力都能得到增強。(二)課中時事拓展?!捌返屡c社會”課程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包括道德、生活、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歷史等不同方面。當前教材所引用的事例或數(shù)據(jù)大都比較陳舊或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較遠,因此,教師可將教材內容作為話題范例,以時事資源豐富課堂內容,以時事教育拓展教學外延,從而有效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的缺陷。比如,筆者在講授“炎黃子孫的心愿”這一課時,恰逢澳門回歸20周年,于是筆者便在授課活動中播放了新華網關于“‘2019澳門光影節(jié)’開幕慶祝回歸祖國20周年”“珠澳青年共慶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等慶?;顒拥男侣剤蟮?,使學生感受“一國兩制”下澳門的發(fā)展與繁榮。筆者還向學生展示新華社的圖片新聞專題———《20年!駐澳門部隊那些事,都在這長圖里》和《霓虹燈下的蓮花衛(wèi)士———記駐澳門部隊某裝甲步兵連》,引導學生思考并認識到祖國的強大是澳門回歸后持續(xù)繁榮的堅強后盾。教師在品德教學中恰當使用時事資源,不僅可以為課堂注入涓涓活水,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二、利用時事熱點,幫助學生明辨事理
品德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教師可利用新聞事件、時事熱點創(chuàng)設新聞情境、開展時事講堂,以此引導學生明辨事理。(一)創(chuàng)設新聞情境。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合理地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對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提高課堂有效性都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加入新鮮的、學生關注的時政新聞和重大事件,創(chuàng)設與當下社會環(huán)境相對應或相掛鉤的新聞情境,往往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啟發(fā)學生的多元思維。例如,在“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先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大事件為導入,播放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的視頻片段,并定格精彩鏡頭,讓學生交流觀看感受,并在交流和討論中升華愛國情感。然后,筆者用新聞圖片講述建國初期我國外交曲折前行的歷史,再讓學生講講我國最近都參加或主持了哪些國際活動。不少學生在教師的提示和引導下,提到了中國成功舉辦2019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等國際性活動。通過與過去的對比,學生無不為國家的日益強盛而感到自豪,明白國家強大是在世界舞臺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礎,從而樹立為祖國發(fā)展而努力學習的理想。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巧妙利用重大事件和新聞熱點,對教學主題層層深入,不僅有效增強了品德課堂的感染力,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引導了學生透過相關的新聞事件,形成了科學地、辯證地分析問題的思維,從而充分發(fā)揮了時事新聞的育人功能。(二)開展時事辯論。小學高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時事開始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容易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發(fā)表對事件的看法,或者看問題只停留于表面現(xiàn)象。正所謂“道理越辯越明”,教師定期開展“時事辯論會”,讓學生以小組辯論和組間辯論的形式圍繞時事熱點展開評論,讓學生在時事辯論中感悟生活,探究社會。在“時事辯論會”中,教師首先以圖文或視頻的形式展示當時的時事熱點,再要求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在小組內對時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由小組長整合形成小組觀點進行匯報和展示,而其他小組成員可進行點評或提出不同觀點。例如,筆者結合影片《光輝的歷程》中關于人民解放軍的內容,開展了針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各個兵種、先進裝備等國防力量的“時事辯論會”,并讓學生思考“我國不斷提高國防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從表面地認為向世界宣布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到逐步清晰認識到雄厚的國防力量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fā)展的基本保證。經過小組間的辯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得出結論———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捍衛(wèi)祖國的領土我們寸土不讓。在辯論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通過定期開展“時事辯論會”,學生在聽、說的過程中,與其他同學、教師之間產生思維碰撞,在對時事的思辨中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中學會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情本質。因此,教師應讓每一次“時事辯論會”都成為學生認識社會、健全人格的良好渠道,讓學生在“時事辯論會”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挖掘身邊時事,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古語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睂W了要吸收知識、辨別事理,還要學以致用,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將所學的知識、所明的事理切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力行到社會服務中。(一)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的時期,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時,難免會出現(xiàn)不知如何處理的情況。這時,教師可結合貼近學生生活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教學,幫助學生避免犯錯,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形成獨立人格。例如,筆者在“杰出的智者”這一課的教學拓展階段,先總結課文中所提到的孔子、孫武、祖沖之、張衡和李時珍等杰出的學術大家都是學生應該學習的榜樣,再由此拓展話題———“除了這些榜樣,你們還追哪些星”,將話題引申到學生關注的追星這一社會熱點話題中。對于“追星”話題,學生參與度很高,紛紛說出自己喜愛的明星。筆者再帶領學生層層深入,探討“追星”的原因,分析“追星”的利弊,引導學生正確追星———其一要注重明星的內在品質,其二不應浪費金錢、時間和精力,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偶像觀。教師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關心的熱點,從身邊的時事出發(fā),通過思考、分析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陶冶情操,還學以致用,切實解決成長中的煩惱,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二)力行于社會實踐中。學以致用要體現(xiàn)于社會實踐中。對此,教師可開展相關的時事收集任務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關注社會,懂得服務社會。首先,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收集時事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教師可根據(jù)學習內容設定相應的社會調查題目,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實地調查活動,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事件。比如,在“學做集體小主人”一課中,筆者為了讓學生能充分了解“社區(qū)民主生活的啟示”這個知識難點,便布置學生走進社區(qū)調查。學生通過對社區(qū)宣傳欄的調查、對社區(qū)居委會工作人員的采訪等形式,了解到社區(qū)在近期發(fā)生的影響居民生活的大事。不少小組整理的社區(qū)大事中包括“垃圾分類”“車輛停放”等熱點問題。完成時事資源收集任務后,教師可繼續(xù)深化主題,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服務社會。比如,針對社區(qū)中“垃圾分類”這一熱點,筆者安排學生開展實地社會實踐。學生先針對垃圾分類存在的困難對社區(qū)居民進行了調查,然后根據(jù)調查結果制訂了相關的解決方案與垃圾分類點對點宣傳方案,并在社區(qū)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協(xié)助下予以實施。這樣一來,學生帶著觀察與思考走進社會,關心社會熱點,并以實際行動為社會服務。這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對事件的思辨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公民意識和道德實踐能力。“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讀書不是讀死書,而應關注時事,胸懷天下,“品德與社會”的課程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社會性。品德教師在教學中注入時事資源、利用時事熱點、挖掘身邊時事,帶著學生認識世界、明辨事理、學以致用,這對學生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鄒?。W教學中品德與社會時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學周刊,2017(19):173-174.
[2]黃錦英,肖家華.運用時事資源充實品德課程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4(9):105-106.
[3]陳立根.引時政活水,增課堂實效[J].教育觀察,2014(8):74-76,94.
[4]婁鼎榕.時事資源融入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教師,2016(2):68-69.
[5]阮東芳.渠有“時”,清如許———淺談時事資源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93-94.
作者:林欣 單位:廣州市海珠區(qū)新民六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