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17:4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基礎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學基礎論文

篇1

[關鍵詞]社會政策經濟學社會健康保險政策養老金經濟學

TheTheoreticalFoundationsoftheEconomicsofSocialPolicyandtheEffectsofSocialPolicy

PersonnelBureau,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

[Abstracts]ProfessorRosnerusesthesetofmicroeconomicconceptsandtoolstoanalyzethecauseofsocialpolicy,theextentofsocialpolicy,theobjectivesofsocialpolicy,somepoliticalscienceaspects,andtheeffectsofsocialpolicy.Itprovidesanewparadigmfortheanalysisofsocialpolicy.WeintroducethefindingstoChinesescholars.

[KeyWords]EconomicsofSocialPolicy,SocialHealthPolicy,EconomicsofPensions

前言

社會政策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社會政策針對貧困、失業和社會供養等等問題規劃藍圖,因而能讓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社會政策的制度設置應當被視為對具體社會問題的回答,要理解一項社會政策制度設置的應力,我們必須理解它為什么要建立。一個國家的制度選擇要考慮它的歷史傳統、政治體系和社會結構。對于探詢在不同制度結構下,社會政策產生什么樣的后果,經濟理論是一個有用的分析手段。維也納大學經濟學系羅斯那先生(Rosner,2003)[1]的專著《社會政策經濟學》,運用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對社會政策的研究基礎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為社會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筆者將其中主要研究成果介紹給國內學者,以期拓寬我們社會政策研究的視角。

1、社會政策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和計量方法

1.1社會政策的范圍:

社會政策范圍不僅覆蓋資助貧困人口,還包括幫助人口中的其他社會弱勢群體。從實踐上講,社會政策的內容應當包括:(1)健康保險,(2)退休人員和老年人的供養,(3)幫扶失業者,(4)有關家庭的政策,(5)貧困。這種限定不是基于任何理論界限,而是基于需要限定和大多數國家現存的制度安排。

1.2社會政策的目標:

為了評價社會政策的效果,我們必須清楚所提出的社會政策計劃的原因,否則,我們無法評價社會政策的福利效果。社會政策的目標有:(1)反貧困,(2)防止意外事件(保險),(3)再分配,(4)規定有利于弱勢群體的契約結構(例如,勞動法、租金管制)。

不同的社會政策計劃,其目標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反貧困計劃不是為全體人口提供公共健康保險的主要目的,盡管反貧計劃對減少貧困有貢獻,對于貧困人口來說非常重要。基本養老金是反貧非常重要手段,但幾乎不適合防止風險的計劃,特別是對于私人退休供養。我們并不清楚建立社會保險計劃的原因,個人要面對許多風險,其中一些風險可以通過商業保險避免,如防止火災、汽車被偷等等。社會政策計劃則不涉及防止火災和汽車被偷遭受的損失。但大多數國家針對一些不測事件,建立了社會政策計劃。因此,我們將思考,為什么一些風險被納入社會保險計劃,而其他的則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險計劃賴以設立的最重要的風險有:(1)失業,(2)疾病,(3)殘疾,(4)與退休有關的財富損失,(5)壽命超過個人資產和財富承受力,(6)照料需求。

“再分配”概念通常指從富人征收財富轉付給窮人,這個概念太狹窄,不能很好地說明社會政策計劃的范圍。我們需要區分四種再分配類型:(1)垂直的:由于不同水平的收入和財富,在個人或家庭戶之間進行的再分配。(2)水平的:在相同收入水平的群體內,根據個人或家庭戶的具體特征進行的再分配。(3)個人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將個人或家庭戶在某個時點的錢挪到相同個人或家庭戶另一個時點上使用。(4)在不同的同批人之間的再分配:如果在某時刻出生的人必須支付給先于他出生的那些人多于(或少于)他從之后出生的人得到的,這是有利于先他出生(之后出生)的同批人的代際再分配。第一、二、四種類型是人與人之間的再分配,第三種類型是個人自身的再分配。

1.3社會政策的經濟學方法

經濟學家們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社會政策。這種分析的基本要素是:經濟學家探討人們面對不同的選擇,將如何行動。經濟學家把社會現實看作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但社會政策涉及到不可忽視的危險局面,在這種局面下,理性個人不可能做出連續的選擇。而且,對于一些人,理性選擇假設不適用,例如,精神有障礙的人。限制選擇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例子是法律框架,尤其是社會政策的背景。

社會政策分析使用微觀經濟學的概念和技術分析工具。它假定在某些限制下,家庭戶效用最大化。這些限制包括預算限制和現存的管制。例如,最長工作時間限制。形式分析使用適當的數學,即受約束的最優化技術。如果做一般的了解,圖表分析通常足夠了。

1.4政治科學方面的問題

就社會政策來講,存在著不同的政治結構。按照個人受影響的方式進行區分,社會補助金有:(1)只針對貧困或首要針對貧困的社會援助計劃;(2)對所有那些主要通過與工資收入相關聯的支付繳費款的人員的計劃;(3)針對所有公民的計劃。如果第一種方式是社會政策的核心,減少貧困是它的主要目的。這種類型社會政策的意圖可以與自由思想相聯系,即支持窮人,把其他的事情交給市場。在第二種方式社會政策中,保護工人的收入是重要的目標。第三種類型的社會政策希望為每一個人提供最低限度的保護,同時,保護工人的收入。有人認為,社會民主思想支持這種類型的政策。20世紀90年代,這三種類型政策的區分越來越模糊。當評價不同社會政策體系的實際運行情況時,這些區分就更加模糊了。

我們同樣需要對國家作為社會政策的管理者和國家作為社會政策計劃的組織者的差異。我們也可以區分不同的社會政策的組織結構:(1)國家組織健康服務等活動。國家按照中央或地方的水平,直接提供服務。如果服務的平等性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話,國家組織活動是一種切合實際的供給方式。(2)國家為社會政策建立特別機構,使之為社會政策提供基本的框架。這些機構通常有法律限定的組織領域和活動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機構之間不存在針對顧客或活動領域的競爭。這些的機構通常按照職業界限來劃定。(3)國家強制公民操心自己的福利,并可能補貼付款,但把組織的機構留給市場。

2、社會政策的經濟學分析

2.1一般均衡、帕累托有效與福利經濟學定理[2]

討論社會政策計劃的效果,必須提及比較的標準,否則,不可能闡述一項計劃的引入以及它的實施范圍是否有利于或者減少福利。

前面已提過,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再分配是社會政策一個重要的目標,經濟學家的任務是發現如何用最低成本實現這些目標,以及這樣的政策的效果是什么。但其它社會政策計劃怎樣呢?用保險防止不測事件和確保個人自身的再分配?人們能自我照料嗎?社會政策對市場經濟是一個有意的、必要的補充。為了理解這種背景下社會政策,我們需要探討介入市場體制的運行。第一個問題是:商品和服務只通過市場分配給個人,這種經濟的后果是什么?這是一般均衡理論所探討的。有兩個問題需要提及:(1)有均衡嗎?均衡是價格的向量。(2)如果有,這樣的均衡從社會想望的意義上講,是件好事嗎?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對社會政策特別有意義,在一些情況下,自愿合約不被社會接受,不被法院受理,如賣身為奴。在什么情況下,認識均衡在特殊意義下是件好事,這就需要引入“帕累托效率”概念。

帕累托有效分配不必是一種值得想望的分配,它可以是一種極端不平等的分配。關于“帕累托效率”,一般均衡理論的有一個強有力的定理:在某種經濟狀態下,市場均衡是帕累托有效。我們從一般市場均衡理論導出福利經濟學的兩個定理。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不可能使某人改善而不損害他人。第二定理:在稍加嚴格的條件下,通過再分配資財可以實現每一個合理的帕累托有效分配,而把其它的分配叫交給競爭的市場。第二個定理能用于社會政策的背景嗎?這有一個很大的益處,因為這樣,國家可以把它的活動限定在再分配。這個命題的基本內涵是政府征稅,以資助特殊群體。不幸的是,事情并不那么簡單,在大多數情況下,征稅和轉移支付產生大量的分配效應,因此,沒有任何分配效應的再分配是不切實可行的選擇。

2.2不確定性分析

馮紐曼-摩根斯坦(NM)效用函數:經濟學中分析不確定性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預期效用函數或者叫馮紐曼-摩根斯坦(NM)效用函數。NM效用函數不是處理不確定性問題唯一的效用概念,但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從數學上講,NM效用函數的優越之出在于他容易操作,并且經過適當修正,均衡分析(包括福利經濟學定理)的基本結果有效。不確定性對于社會政策具有重要意義,即使在帕累托意義上不存在外部性,一些人在不確定性得到解決后,情況變得相當糟糕——一些人可能失去工作能力,得病,或者壽命超過他們的預期和他們積累的財富資源,解決這樣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保險。不測事件有關的涉及社會政策的基本問題是:為什么可以通過市場來保險來防備有些不測事件的發生,而對其他一些不測事件,則不存在市場保險,必須由社會政策來補充?

是否存在與不確定性相聯系的特定的市場失靈?從帕累托意義上講,保險市場有效運行的條件是什么?均衡有效的條件有兩個(1)事件的獨立性,(2)不存在信息不對稱,與不對稱信息相聯系,導致非帕累托最優均衡的兩個問題:一是逆向選擇(事前機會主義),另一個是道德風險(事后機會主義)。這些都是研究社會政策經濟學的重要概念。

2.3.制定社會政策的經濟原因

首先是風險分離與保險金供給不足。在不同的保險計劃中,風險分離不被社會想望,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規范方面的原因:為什么具有不同風險的人要支付不同的保險費?二是如果出現信息不對稱,風險分離可能導致保險金供給不足。避免風險分離的一個辦法是建立社會保險。當社會保險建立后,它不可與以能夠分離風險的保險公司為競爭對手。因為保險公司會拿走風險很小的保險對象,而把風險很大的保險對象留給社會保險。這并不是說就沒有競爭,但風險分離必須被抑制,抑制的辦法是,強制保險公司為申請人提供一份合約。另一個辦法是,競爭的社會保險機構之間橫向補貼,即擁有風險很小的保險對象的社會保險機構必須給擁有風險很大的保險對象的社會保險機構提供補貼。一種風險,由于它產生惡劣后果的概率很高,市場保險公司不愿為它保險,而社會保險機構可以為它保險。社會保險是在一種制度安排內保險和再分配收入的設置。

第二個方面是經典的市場失靈觀點,即信息不對稱。由于信息不對稱,市場分配的結局是非帕累托有效,從這個意義上講,出現市場失靈。這可以不是社會政策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它是沒有被覆蓋的風險很小的保險對象。然而,如果抑制個人所屬的群體產生成本,可以看到,在這種情況下,高風險群體被約束在市場中,那就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了。[3]

2.4社會政策的效應

不管社會政策的意圖是什么,我們必須考慮社會政策所產生的經濟效應。有時候,這種考慮會被拒絕,因為一些人認為社會政策頒布的目的是應當將經濟考慮置于一邊。但社會政策經濟學探討的是:經濟學家要做的事情不是討論一項社會政策計劃是否應當實施,而是分析社會政策應當怎樣實施,并有收效,即以最小的成本達到社會政策的想望的效果。

社會政策計劃有兩種類型的效應:一是A型分配效應(allocativeeffects),二是D型分配效應(distributiveeffects)。這兩種分配的意思幾乎一樣。之所以做出區分,是為了分析兩種不同的問題:A型分配問題是分析社會政策計劃怎樣影響資源的使用,即在引入養老金制度后,總的儲蓄是更高了還是更低了,以及勞動供給由此受到怎樣的影響。自由地享用健康服務如何影響社會政策計劃的供給,這是總的福利問題,不考慮在不同人群之間如何分配。對D型分配后果的分析是探討既定的福利總量如何被分配。它探詢的是誰受惠和誰支付的問題。盡管在許多情況下,這兩個問題不可能被明確地區分,但為了分析的方便,必須做出區分。

2.4.1A型分配效應(Allocativeeffects):A型分配效應最重要的原因是通過實施社會政策計劃,相對價格改變。價格變化是因為某種商品或活動變的便宜了,以及資助計劃需要繳納保險費改變其它商品或活動的相對價格。為了了解稅收或收益如何通過改變相對價格影響經濟活動,我們可以使用標準的微觀經濟學分析工具。在家庭戶理論和公司理論中,有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之分(具體分析略)。這些A型分配效應是目前許多國家社會政策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社會政策背景下討論的最重要的A型分配效應包括:(1)勞動力需求和勞動力供給(如養老金計劃、失業保險、貧困減少等)。(2)儲蓄和消費(如養老金計劃、健康保險等)。(3)使用免費和(或)補貼價格供給的商品和服務(如健康服務、住房補貼、貧困減少等)。

2.4.2D型分配效應。分析一項社會政策計劃的收入分配的效應時,我們必須對下列問題做出判斷和假設:

(1)、比較分配的標準是什么?我們是使用“歷史上既定的分配”還是使用“理論上解釋性的分配”作為標準呢?一個現存的制度的D型分配效應的理論分析,使用理論標準更可取,不應把這條標準看成規范標準——一個公平的分配或非常不公平的分配,而是在具體假設下的奏效的分配。經濟學可以分析一項社會政策計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

(2)、計算再分配的使用什么樣的計量單位?一方面使用以個人、家庭戶或家庭為計量單位的數據,會使研究的結果產生差異;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數據的可得性。在一些國家,關于家庭戶的收入數據很難得到。

(3)、再分配或保險?我們不能從理論上區分一項社會政策計劃是提供保險好還是再分配收入好。有時候,把再分配計劃看作保險是一個有用的方法。因此,當探詢一項計劃的垂直再分配的問題時,我們把收入流看作是既定的;而當探詢一項計劃的水平再分配的問題時,我們把某些特征看成是既定的(如家庭規模、發生疾病的概率等等)。

(4)、繳費和補助金的歸屬,即:誰得到補助金,誰繳費?社會政策法規只從形式上規定誰必須納稅和繳費,誰接受補助金,而不決定誰實際承擔稅收負擔和誰實際得到補助金。“稅收歸屬”探討這些問題。

(5)、應用研究,使用解釋性的案例,還是使用真實數據,哪個更好?在大多數研究中,研究者更喜歡用實際數據,但研究社會政策時,使用實際數據會出現問題的。這些問題是由于在終生框架和在同批人之間的再分配中,分析收入再分配出現的。首先,研究者會需要幾十年個人化的數據,這樣的數據很難得到,因為缺乏對過去幾十年數據的系統處理,另外,還因為被分析的制度設置存在的時間不夠長。其次,在使用經驗數據的時候,研究者可能混淆社會政策計劃的效應和結構變遷的效應。例如,分析垂直再分配,研究者需要生命周期過程的收入數據,但由于不同的時間環境,收入發生變化了。由于經濟增長,對于特定的同批人來說,收入增加對分析一項社會政策計劃的垂直再分配是無關緊要的。[NextPage]

3、應用分析

在這部分,我們重點介紹社會健康保險政策和養老金政策。

3.1社會健康保險政策

3.1.1研究衛生健康政策的兩種方法

在研究衛生健康政策的文獻中,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精選的假設方法,另一個是社會政策方法。精選的假設方法把健康看作一種資本儲存,這種資本存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下降,并增加健康支出。以這種方法為基礎進行的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那些標準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社會政策方法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上:就衛生健康問題來說,只有在技術的可得到的情況下,才有特殊服務需求在衛生健康與其它商品消費之間沒有多少替代的可能性,這種方法不探究衛生健康效用,但是探究衛生健康服務的效用,不考慮衛生健康服務消費與其它商品之間的選擇。這種方法是大多數涉及衛生健康的社會政策立法的基礎。這兩種方法只有在事實的和規范的假設下才切合實際。精選的假設方法假定關于自己的衛生健康服務消費,人們能夠并且應當做出決策。社會政策方法則拒絕這種觀點,并假定哪有疾病,那里就有服務。我們可以把這兩種方法與事前和事后的觀點聯系起來:經濟方法采用事前的觀點,它考慮預期效用;而社會政策方法關心實際結果,采用事后的觀點。每種方法都不全面,因為一種方法忽視的重要方面往往被另一種方法包含。概括地說,精選的假設方法忽視了需求問題,而社會政策方法沒有考慮提供衛生健康服務的經濟問題。

3.1.2公共健康保險的目標:規范方面的問題

(1)貧困。讓一些收入太低買不起保險的人能夠得到健康服務。(2)維護人口健康。一項成功的政策不僅減少疾病發生率,還要提高健康水平,這是一種定位于輸出型的目標。還有一種定位于輸入型的目標,即保證良好的健康服務的供給。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人口健康并不隨著醫生和醫院床位數量的增加而提高。(3)社會健康政策要覆蓋沒有被商業保險的風險。(4)實行有利于家庭的再分配計劃。(5)實行有利于高風險人群的再分配計劃。

3.1.3A型分配效應

社會健康政策具有A型分配效應,它影響一個國家經濟資源的使用。我們要關注的問題是社會政策是否導致更高的效率或更低的效率。隨著人均GDP的增加,人均健康支出也增加,健康支出成本增加的原因歸結于(1)價格上漲。我們必須對價格上漲與質量提高做出區分,因此可以說,成本的增加不一定就是由價格上漲引起的。(2)政治和社會的因素。許多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得到良好的衛生健康服務,部分歸結于政治和社會因素,即越來越多的人享受服務、健康服務延伸到都市以外、過去被認為是偏離行為現在被看作是健康問題。(3)人口演變。人口參數的變化會影響健康支出:預期壽命增加和人口構成的變化。(4)技術進步。由于技術進步,許多醫療服務變得便宜了,但同時刺激新的醫療產品的研制,增加醫學研究成本。

3.1.4D型分配效應

社會健康制度具有許多D型分配效應:人與人之間垂直的、水平的和代際的再分配,以及個人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再分配。評價人與人之間的再分配的基礎是公平保險。評價再分配的數量,必須假設收益和成本的歸屬。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假定在社會健康政策體系中沒有赤字或剩余。假設社會健康政策體系僅僅是一項以健康服務成本為標準的保險、別無其它,把分析D型再分配效應建立在這樣的假設的基礎上是明智的。健康支出還要考慮社會地位和教育等問題。

3.2養老金經濟學

3.2.1養老金制度的理論基礎:與基金制度比較,非基金制度的長處

要了解養老金制度的運行情況,我們很自然地假定人們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探討最優的儲蓄量是多少。為了方便起見,通常把養老金制度放在一個特殊的框架內,即迭代模型中來分析。假定把一個人的一生分為兩個時期,每個時期有兩代人,一個人在第一時期工作,在第二時期不工作、如果沒有公共退休制度,只能消費儲蓄金。再假定他只關心自己的消費,不打算留下遺產,進一步假定死亡的時間是確定的,那么:

maxU(c1,c2)

c1是第一階段的消費,c2是第二階段的消費。如果沒有公共養老金,他必須考慮以下限制:

c1=w-s

c2=s(1+r)

s為儲蓄,r是利息率,結果是最優儲蓄數量為s*。在封閉經濟中累計的儲蓄決定資本存量。

為了討論公共養老金引入后的效應,需要區分非基金制和基金制。在基金制下,如果繳費比率不大于人們自愿選擇的儲蓄率,那么,限制不會改變(b:對養老金制度的繳費比率)。

c1=w(1-b)-s

c2=s(1+r)+bw(1+r)

如果義務儲蓄擠出自愿儲蓄,那么最優儲蓄量s*(=s+bw),。如果引入非基金制計劃,并且繳費比率定為β、養老金為p,那么個人面臨不同的限制,假定非基金養老金制度既沒有赤字也沒有剩余,β決定p,反之依亦然:

c1=w(1-β)-s

c2=p+s(1+r)

可以看到,如果兩個時期消費的都是正常物品的話,∂s/∂p<0,非基金制養老金計劃的引入減少了私人儲蓄。在實行PAYG(現收現付)制的國家,由于較少的資本存量,利息率更高,邊際勞動產量更小,這是引入非基金制的結果:第一代的消費增加,而后代的資本存量更少。這對福利有何意義呢?為了比較非基金制和基金制的差異,仍需要采用帕累托標準(具體分析略)。由于人口增長,實行PAYG制使所有幾代的福利更好。

通過引入非基金制確保所有幾代人更多效用的另一個假設是:什么時候通過要素W,一代人與下一代產生捐贈,W相當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那么如何比較兩種養老金制呢?如果繳款率不超過最優儲蓄率,那么基金制養老金計劃的引入不起什么作用。為了比較兩中制度,我們需要比較兩種收益率。假定繳款率b不變,如果(1+w+n)>1+r,或(w+n)>r,其中,w表示勞動生產率(W=1+w),n表示人口增長率(N=1+n),r表示收益率。那么PAYG制比基金制有更多的收益,因而更優。如果利息率低于人口增長率和生產率增長,那么引入PAYG制將確保帕累托改進。從長遠來看,我們不得不假定利息率不比人口增長率和生產率增長低,這就是為什么非基金制通常不是帕累托改進的原因。概括地說,將PAYG制轉為基金制通常不會產生帕累托改進。

3.2.2A型效用:勞動力供給

大多數國家的有效退休年齡在下降,分析這個問題必須假定養老金制度不改變個人財富,即這種養老金是一種公平養老金。尤其是如果一個人提前退休回推后退休,財富不變。如果有公平養老金,是什么原因刺激在某個具體年齡退休?假定一個人的效用函數分為消費和閑暇兩部分,U(ct)+V(lt)。其中,ct表示消費,lt表示閑暇。他從t=0工作到N;儲蓄率為s;繳款率為b。那么c+b+s=1。終身效用是(T為最大生命跨度,c為一年的消費):

U(c)N+[(U(c)+v)(T-N)]=U(c)t+(T-N)v

人們最大化效用:

Max:TU(c)+(T-N)P

N,c

s.t.Tc≤N(1-b)+(T-N)PP:養老金

養老金制度是公平的,因此:

P=bN/(t-N)

預算限制減少到Tc≤N

如果沒有遺產,他消費所有工作期間所掙,養老金不影響退休時間。如果有借貸限制,情況就不同了。如果貸款的利息率明顯高于儲蓄利率,那么養老金制度會影響退休決策。C*表示工作期間最優消費量,如果C*>1-b,他不能有最優的消費,因此他在工作期間的消費是1-b,。最優化問題變為(Cr表示退休期間的消費):

maxNU(1-b)+(T-N)[U(Cr)+v]

Cr,N

s.t.N(1-b)+(t-N)C*≤N

可以看到∂N/∂b<0。增加繳費率相當于增加養老金,降低退休年齡。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什么養老金制是公平制的,通常有最低退休年齡和最低繳納年限的限制,另外不同的稅收規定可以使用于工資收入和退休收入,還有對提前退休的特殊規定等。

3.2.3D型分配效用

沒有養老金制度的D型分配效應的一般理論,養老金制度的D型分配效應完全取決于制度是如何被解釋。許多養老金制度慎重地再分配收入,通常是低收入人群受益,但也有意外的再分配效應,主要是由于收入與生命預期的相互作用。與低收入人群相比,高收入人的預期壽命更高,因此由于生命預期的差異,有利于低收入人群的有計劃的再分配通常被削弱。而且,比較不同養老金制度的再分配效應,必須考慮其他社會政策計劃,如社會援助、健康服務等。

影響再分配總量的三個重要方面是:(1)性別。女性預期壽命長于男性,平等對待男女的公共養老金制度,收入再分配有利于女性。(2)收入。由于高收入人群預期壽命更長,公共養老金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高收入人群。(3)婚姻狀況。大多數養老金制度支付幸存者養老金,主要接受者是女性,因為女性預期壽命比男性長。如果幸存者養老金制度根據經濟狀況調查結果確定補助,那么幸存者養老金制度的再分配有利于單身有工資收入的家庭戶,如奧地利。

3.2.4人口變遷與同批人之間的再分配

預期壽命的增加和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減少勞動人口,這兩種人口學要素的變化對養老金制度產生的影響有:(1)從絕對數和占GDP上講,加重養老金負擔。(2)為了保持養老金制度收支平衡,必須增加繳款比率。(3)繳納的保險費的收益率顯著下降。(4)不同的同批人之間的再分配規模發生變化。[NextPage]

4、評論

羅斯那先生的研究成果至少給我們這么幾個印象:

第一、多學科交叉研究問題。羅斯那先生不僅使用了微觀經濟學的概念和方法作為分析社會政策的原因和效果的基礎,還在分析過程中,涉及了政治科學方面的問題,將經濟學與政治學巧妙地結合起來。另外,將人口學的變量(如預期壽命、生育率、人口增長、撫養比等概念)納入到分析中來。當然,這在西方學者中并不希奇,但對于我們研究社會政策來說,仍然是富有啟發性的。我們國內的有些學者一般比較熟悉或習慣于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很少或甚至不太愿意關注去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如果需要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的時候,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缺陷就暴露出來。常常是研究經濟學的不熟悉社會學,研究人口學的不熟悉經濟學和社會學。錯用、誤用其他學科概念、理論和方法的現象時常發生。單一的知識結構是遠遠不能社會政策研究的,社會政策研究需要大量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人口學、統計學等學科甚至是自然科學的知識背景,不僅如此,還需要在研究中把這些知識綜合起來,作到融會貫通,只有這樣,社會政策研究的根基才會厚實。從我們閱讀的大量的西方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等社會科學的文獻來看,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研究和政府政策研究的一種趨勢,我們需要補課并迎頭趕上。

第二、社會政策的理論基礎。經濟學有新古典主義、后凱恩斯主義、制度經濟學和經濟學等學派,大多數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體現了新古典學派的思想,羅斯那先生的社會政策經濟學也不例外,很自然地讓人想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的研究[4]。但不管怎樣,羅斯那先生為我們研究和制定社會政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他提示我們社會政策不僅僅是對社會問題簡單的描述和提出解決的辦法,社會政策更是一門學問,需要有理論基礎。廣泛地說,在經濟學內部,不僅新古典主義,其他學派同樣能夠為社會政策提供理論基礎,其他學科的理論如社會學理論、政治學理論等也是如此。我們國內的有些學者做社會政策研究,習慣于就某種社會問題和現象提出問題、進行就事論事的分析,不太注意基礎理論的闡釋,使得政策建議顯得單薄、空泛,缺乏說服力,往往是一項社會政策研究學術論文不象學術論文,政府工作報告不象政府工作報告。象中國這樣一個國情復雜的國家,一種社會問題涉及許多方面,更有必要采用多種學科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政策的原因進行闡述,并在研究中總結出一套有效的理論。

第三、社會政策的研究范圍。一般來講,社會政策應當有其研究的范圍,不能將其外延泛化。羅斯那先生總結了發達國家的經驗,將社會政策限定在五個方面,并指出這種限定不是基于任何理論界限,而是基于需要限定和大多數國家現存的制度安排。對這種限定可能會有爭論,但我們認為這種限定具有一定合理性。我們需要做的是,根據我們國家的社會結構和制度安排,中國社會政策的范圍和研究領域,在外延是否需要擴大或縮小,在內涵上是否需要增加或減少,值得進一步探討。時下,學術界和政府界關注的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等等,他們與社會政策的關系如何,都需要深入研究。

第四、社會政策的效應。羅斯那先生區分了社會政策兩中不同的效應,我們的理解是,A型分配效應主要從物的或者說是資源總量方面反映社會政策的效應,D型分配效應則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的這種劃分為我們評價社會政策的實施效果提供了新的范式。他啟示我們進一步分析:除了這兩種經濟學的效應,是否還有其他效應呢?比如,社會政策的政治學效應是什么、社會學的效應是什么,這些都需要我們發揮空間思維能力,認真思考。羅斯那先生的兩中劃分對于我們建立和實施一種嶄新的社會政策評價體系和評價的手段也是很有意義的,而且評價體系和評價手段也應當是多樣化的。如果一項社會政策研究有理論基礎,恰當的方法,細致的實證分析和可行的評價體系,那是再好不過了。

第五、社會政策的適用性。羅斯那先生明確指出,他的社會政策經濟學的研究是針對發達國家的,對于東亞國家和窮國幾乎沒有涉及。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市場化程度、城市化水平比我們高得多,由于是一元化的社會結構,他們的社會政策主要針對城市人口的,他們沒有也不會涉及農村人口。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城鄉差別仍就很大,二元結構還要持續很多年,我們的社會政策顯然與西方國家既有相同的地方,更多是存在很大差異。通常我們做社會政策研究時,對城市和農村問題是分別論述的。所以,我們必須考慮西方社會政策經濟學在中國的適用性。我們借鑒西方研究的最新成果,但決不能盲目地追隨,盲目的追隨會使我們失去方向。我們借鑒要善于從社會政策經濟學中體會其活躍的思想火花和開放的學術精神。我們研究和制定一項社會政策時需要考慮中國的歷史傳統、政治體系和社會結構,發現有關社會政策的制度結構的信息,從中發展出中國的社會政策經濟學。

參考文獻

[1]Rosner,PeterG..TheEconomicsofSocialPolicy[M],EdwardElgarPublishingLimited,Cheltenham,UK·Northampton,MA,USA,2003.1-21.

[2]Myles,GarethD.Publiceconomic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10.

篇2

1.1觀察指標記錄四組患者麻醉誘導前(T1)、電休克治療前即刻(T2)、電休克治療后即刻(T3)以及意識恢復時(T4)的生命體征,包括SpO2、平均動脈壓(MAP)、HR;同時記錄四組患者丙泊酚用量、抽搐能量指數、抽搐持續時間、意識恢復時間(MECT治療結束至呼喚患者能睜眼的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MECT治療結束至患者能回答姓名的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煩躁、驚恐發作、蘇醒延遲(MECT治療結束30min后意識仍未恢復)及頭痛。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多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四組不同時點生命體征比較四組不同時點Sp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不同時點MAP、HR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顯示,四組T1、T2、T4時點MAP、H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DEX組、KTM組、DKM組T3時點MAP、HR均低于NS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KTM組T3時點HR高于DEX組和DKM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顯示,與T1比較,NS組T3時點MAP和HR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T1比較,KTM組T3時點HR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四組觀察指標比較四組抽搐持續時間、意識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丙泊酚用量和抽搐能量指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KTM組和DKM組丙泊酚用量均低于DEX組,抽搐能量指數均高于DEX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DKM組丙泊酚用量低于KTM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四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四組蘇醒延遲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67)。四組惡心嘔吐、煩躁、驚恐發作、頭痛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37、0.024、0.045、0.003),其中KTM組煩躁和驚恐發作發生率均高于DEX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43、0.014);DKM組煩躁、驚恐發作發生率均低于KTM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7、0.048,見表4)。

3討論

MECT已成為治療精神分裂癥和嚴重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不僅可以提高治療安全性,還可以消除患者對電休克治療的恐懼,提高治療依從性。目前,臨床上有較多研究對不同的物組合進行比較,觀察其對MECT治療效果的影響。如單純丙泊酚或依托咪酯,丙泊酚復合阿片類鎮痛藥的方案,但均存在劇烈心血管反應或呼吸延遲的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安全不利,而且單純丙泊酚對海洛因或酒精依賴患者效果較差。

如何將物靈活組合,既不影響MECT治療效果,又能減少物不良反應,一直是麻醉醫生與精神科醫生研究的課題。右美托咪定是新型、高選擇性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其激活突觸前膜受體,使傳導通路上交感神經遞質釋放減少,從而抑制交感神經活性,減弱心血管反應,穩定血流動力學,抑制應激反應,吳剛明等已將右美托咪定用于MECT治療。小劑量KTM定義為肌注射單次用量<2mg/kg、靜脈或硬膜外注射用量<1mg/kg或者持續靜脈滴注速率≤20mg•kg-1•min-1。小劑量KTM具有抗抑郁作用,已用于MECT治療。本研究選擇DEX復合小劑量KTM對實施MECT治療的患者進行麻醉。結果顯示,DEX組、KTM組、DKM組T3時點MAP和HR均低于NS組,說明單純給予丙泊酚存在引起劇烈心血管反應,與李海萬[10]研究結果相符。KTM組T3時點HR高于DEX組和DKM組,術前10min靜脈持續泵注DEX進行MECT治療,能較好地抑制心血管反應的高峰,但DKM組效果最好。說明DEX復合KTM可以較好地抑制MECT治療后患者的心血管反應,保持較平穩的血流動力學狀態。

評判MECT療效的重要指標包括抽搐能量指數和抽搐持續時間。抽搐能量指數是指抽搐時間與癲癇放電平均波幅的乘積,抽搐持續時間是指大腦皮質癲癇放電持續的時間。抽搐能量指數越高、抽搐持續時間越長,MECT療效越好。本研究結果顯示,KTM組和DKM組抽搐能量指數均高于DEX組,可能與KTM有致驚厥作用、可降低癲癇發作閾值、誘發癲癇有關。四組患者在抽搐持續時間、意識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比較無差異,說明DKM組在抑制心血管反應的同時,不延長患者MECT治療后的恢復時間,臨床上較易接受。而且DKM組丙泊酚用量最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費用負擔,多藥組合又避免單純丙泊酚對海洛因或酒精依賴患者效果較差的情況,增加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及滿意度。

篇3

1.1觀察指標實驗室檢查:在整個醫治過程中在2、4、8、12周的周末對所有患者進行抽血來檢測ALT和AST。B超檢查:在醫治前后進行B超檢查,察看其肝臟的變化情況。不良反應觀察:醫治過程中采用作用量表來評估相關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

1.2療效判斷標準痊愈:肝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肝功能與醫治之前對比變好,并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與進藥之前相比該器官的功能無明顯的改善。總有效率為痊愈與好轉兩項之和。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軟件分析資料。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資料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間療效比較治療后,甘利欣膠囊組總有效率為94.6%,護肝片組總有效率為50.0%。甘利欣膠囊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護肝片組(P<0.05,見表1)。

2.2血清生化酶學指標變化對照2組患者治療前ALT和AST兩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藥物治療之后,甘利欣膠囊組的兩指標下降程度皆比護肝片組更加顯著,從第4周開始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甘利欣膠囊組中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頭痛,但程度比較輕,經過一段時間患者自行緩解;護肝片組中有2例出現了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食欲缺乏、頭痛,同樣未作特殊處理。2組不良發生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抗精神病藥廣泛應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躁狂發作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由于得有精神障礙的患者一般都要進行長期的服藥,這就會對藥物代謝的重要部位肝臟產生一定的傷害,該類藥物往往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肝損傷。肝損害的機制一般認為是由于藥物對肝細胞產生了毒性作用或者是肝臟對藥物產生了變態反應造成的。一般采用減小藥量、增服保護肝臟的藥物或者換藥的手段來醫治肝損傷。據報道抗精神病藥物引起肝損害,以氯丙嗪為多,主要引起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少數人發生黃疸。

篇4

關鍵詞:經濟法學;方法論;方法類型;方法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經濟法學等新興學科而言,研究方法尤為重要。事實上,經濟法理論紛繁博大,千絲萬縷,倘若妙法闕如,則經濟法理論就會缺漏百出,凌亂難堪;惟有思慮得法,方能條分縷析,言之成理。

經濟法之興起,意在解決現代社會的諸多“復雜性問題”,由此使經濟法學領域需要研究的問題亦較為特殊且復雜。經濟與社會越發展,人們就越會認識到:如若研究范式依舊,學科的基本假設、基本范疇、基本共識缺失,研究方法老套,經濟法研究就會裹足不前;如果整個學界不轉變傳統觀念,不能從新視角、用新方法去展開研究,則經濟法學便難有較大發展,整個法學研究之成熟與自足,亦遙遙無期。

要解決上述問題,迫切需要研究經濟法學的方法論問題。但由于諸多原因,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尚微乎其微。為此,有必要先探討經濟法學方法論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經濟法學是否需要創立自己的方法論?如果需要創立自己的方法論,則應當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方法,并作出適當的方法選擇?眾多不同類型的方法,如何形成方法體系?在創立方法論方面應當關注哪些問題,形成哪些共識?等等。下面就分別對上述問題展開研討。

一、經濟法學方法論的創立問題

自從英國碩儒培根首創“方法論”(methodology)這一術語以來,眾多哲學家、科學家都加入了方法論的研討①[1](P15),并提出了許多著名的宏論,從而使方法論的內涵日益豐富,對于“方法論”一詞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理解。如或認為它是指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因而與“方法”一詞無異;或認為它是指關于方法的理論體系,等等。就一般的方法論研究而言,方法論通常被看作各種方法的綜合以及關于方法的基本理論,它以方法為研究對象,是關于方法的規律性知識的體系。[2](P8)

如果按照上述的一般理解,則經濟法學方法論,就是研究經濟法的各類方法的綜合,就是關于經濟法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論,其核心問題仍然是經濟法學的研究方法。對于經濟法的研究方法,過去探討甚微,而一個學科是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無自己的關于研究方法的理論,正是該學科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因此,無論是從方法論的積極功能出發,還是從學科的自身完善出發,經濟法學界都有必要著力研究方法論問題。

從研究基礎來看,目前關于法學方法論的著述已有一些②[3][4],這些著述對于經濟法學研究也會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從總體上看,由于法學獨有的研究方法十分有限,法學方法論的總體研究非常不足,從而會體現出突出的“非自足性”。此外,法學方法論既存的有限研究,對于傳統法學研究也許較為適合,但對于具有現代性特征的經濟法學研究,卻不敷其用。事實上,傳統法學理論,并沒有提供多種有效的研究方法③,對于方法的研究,則更加不足。因此,即使是傳統法學,其方法論也需不斷完善,尤其應隨著相關學科成果的不斷出新而不斷調適。

法學研究的沉悶和僵化,可謂由來已久,需要通過范式的有效轉換,不斷注入清風與活力,使其欣欣向榮。如果說相對成熟的傳統法學尚且需要轉換研究范式、更新研究方法的話,那么,新興的尚未成熟的經濟法學,就更需要結合自己的特點,不斷吸納新鮮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要吐故納新,應是殆無異議,但納新亦不能隨心所欲,而必須在對本學科有一定把握的基礎上,有所取舍,這就涉及到方法的“借用”與“選擇”問題。經濟法學的研究,究竟應選擇什么樣的方法,或者在沒有現成可用的方法的情況下,應當如何建立自己的方法體系,如何形成自己的方法論,這首先就是需要面對的一個重大選擇。

從研究的風險系數來看,依賴既有的方法,可能是找到了無憂的“高枕”。但是,傳統法學既有的方法,本身尚在完善之中,與現代氣息濃郁的經濟法學似乎也并不完全匹配。盡管傳統的法學研究也開始注意到相關學科的方法,如社會學的方法等,但借鑒力度似乎仍然不夠,欲套用于經濟法學上的一些問題,則更是咫尺天涯。既然傳統法學沒有給經濟法學留下完全適合的方法論遺產,那就需要經濟法學者另辟蹊徑,創立自己的方法論,以解決法學方法論的非自足性問題。雖然這需要披荊斬棘、披星戴月、披肝瀝膽,甚至要甘受垢詈,但若能偶有所得,則不僅是對法學方法論的貢獻,而且其影響還會更為廣遠,澤被后學。因此,在方法論上,經濟法學界應當本著創新的精神,選擇創立更加適合于自己的方法論。

要創立適合于本學科的方法論,彌補研究方法的不足,就需要明確創立方法論的資源從何處來。

從總體上說,方法論的資源,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法學方法論,一是非法學方法論④。[5]對于法學方法論,經濟法學研究應當根據情況,有選擇地“或揚或棄”;對于非法學方法論,則要根據經濟法自身的特點,按照“最密切聯系”的原則,確定其取舍的“準據”。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資源,都離不開共同的、一般性的方法論,因而在經濟法學方法論的創立上,有必要對“一般方法論”給予更多的關注。

所謂一般方法論,也稱科學方法論,是有關各類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是關于科學研究活動的程序、途徑、手段、模式及其規則的理論體系。科學方法論不僅包括研究方法,更包括對這些方法及其相互關系的解釋、說明和完善等。作為各類科學研究共通的方法論,它不僅適用于自然科學,而且也適用于社會科學的研究,當然同樣也應適用于經濟法的研究。這是在學界創立經濟法學方法論時不應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要創立和發展經濟法學的方法論,首先需要明確經濟法學可以適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才能解釋各類基本研究方法之間的聯系,說明各類研究方法的價值。為此,下面有必要先探討各類方法的一般分類,進而提出經濟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從而為經濟法學方法論的創立和形成奠定基礎。

二、方法的類型及其選擇

由于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理論體系,因此,要研究經濟法學的方法論問題,不僅需要明確是否應創立自身的方法論問題,以及如何利用已有的方法論資源的問題,而且還應對不同類型的方法作出選擇。而要選擇不同的方法,就必須首先明確一系列問題,如何謂方法,方法包含哪些類型,有哪些方法在經濟法研究中是可用的,可用的依據是什么,等等。

盡管對習見習聞的“方法”一詞并無統一的定義,但一般都認為方法是指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步驟、手段或選取一定的途徑、工具等。⑤[2](P3)對于方法的重要性,人們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深刻認識。事實上,現代科學的發展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于方法。沒有方法上的創新,就無法對當代的“復雜性問題”有更深入的研究。許多著名思想家、科學家的成功實踐和著名論斷,以及民間諺語等,都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方法是重要的,但在不同領域所適用的方法不可能都完全相同,解決不同的問題,需要用最合適的方法、最有效的“招數”,因而需要對各種方法進行類型劃分,以便于人們選擇和取舍,從而能夠針對不同的問題,根據不同的需要,運用不同類型的方法。而研究不同的方法類型及其所構成的方法體系,同樣也是方法論研究的重要內容。

事實上,對于方法的類型,就像對“方法”一詞一樣,人們的看法始終未盡一致。特別是由于分類標準不同,立基領域不同,以及思想側重的不同,人們對于方法類型的劃分也不相同(其實,分類本身就是一種方法,尤其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從方法體系的構成來看,人們通常對方法做以下幾種重要分類:

其一,根據適用的學科門類,分為自然科學方法、社會科學方法、人文科學方法等(這取決于人們對于學科門類的具體劃分)。其中,自然科學方法又包括數學方法、物理學方法、生物學方法等;社會科學方法又包括經濟學方法、社會學方法、政治學方法、法學方法等。如果再作出人文科學方法的劃分的話,則還包括語言學方法、歷史學方法等。可見,從大的學科門類上說,相關的方法還是很多的。這種分類方法也是人們通常探討較多的。

其二,按照人類把握精神世界的不同方式,可以分為哲學的方法、科學的方法(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藝術的方法、宗教的方法等。其中,哲學的方法和科學的方法,對于進行具體的相關學科的研究往往更加重要。而藝術的方法和宗教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往往有特殊的意義。

其三,按照人類與世界的關系,可以分為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其中,認識世界的方法尤其具有指導意義。從廣義上說,認識世界的方法還可以包括表述世界的方法和評價世界的方法。此外,由于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因此,改造世界的方法對現實有著直接的重要意義。

以上只是列舉了通常人們比較重視的幾種有關方法的分類,除此以外,還有多種方法分類,如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實證的方法與規范的方法;認識規律的方法和運用規律的方法,等等。方法分類的多樣化,反映了方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反映了認識的非至上性。

對于上述難以把握的多種分類,也有學者嘗試按照方法應用范圍的大小和抽象程度的高低,把方法分為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專門科學方法。[2](P45,48-50)這種分類實際上是把方法分為哲學方法和科學方法兩大類,進而又把科學方法分為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以確定各類科學研究共同適用的方法,以及在某些專門科學上具體適用的方法。從總體上說,這種分類方法是有其積極的意義的,因而有必要對其再做分層說明。

第一,哲學方法。它包括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因果關系分析方法等。其中的許多方法對于經濟法研究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例如,矛盾分析方法中所包含的“一分為二”的思想和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等,對于理解經濟法學上的“二元結構”假設⑥[6]、對于研究經濟法領域的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都很有指導意義。事實上,哲學方法在法學等各類學科研究中的應用都是非常廣泛的。

第二,一般科學方法。此類方法比哲學方法低一個層次,主要包括邏輯方法、經驗方法、橫斷學科方法等。對于這些方法在法學研究上的應用,有必要單獨作一點說明。

邏輯方法包括比較方法、分類方法、類比方法、證明與反駁方法、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等等。這些方法人們普遍較熟,因而在社會科學中,特別是在法學研究中,已經有了廣泛應用。在經濟法學研究上,上述的邏輯方法也基本上都有應用。

經驗方法包括觀察方法、實驗方法、調查方法、統計方法⑦,以及通過假設、悖論來形成理論的方法等。這些方法特別是調查方法和統計方法在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中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在法學研究上的應用還不夠普遍。這與法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有關,尤其與傳統法學研究中更多地強調對“具有穩定性的法律”的注釋等有關。在經濟法領域,隨著相關具體研究方法,如法律經濟學、法律社會學方法的引入,諸如統計方法、調查方法等方法應當會有更多的應用。

橫斷學科的方法,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這“老三論”所提供的分析方法,也包括耗散結構論、協調論等“新三論”所提供的方法等。這些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已有一定的應用,如系統論方法在社會學、政治學的研究中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信息論的方法在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法學研究中,橫斷學科的方法盡管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但是深入的研究還比較少見。因此,橫斷學科的許多方法在法學研究上還有很廣闊的適用空間,它們更有助于解決“復雜性問題”,因而對于經濟法上的各類“復雜性問題”。

第三,專門科學方法。即在某些具體學科領域所運用的方法,如語言學方法、考古學方法、力學分析方法、經濟分析方法、政策分析方法、社會分析方法,等等。這些方法,有的對于某些領域的法學研究恰恰有重要價值。如語言學方法對于法律解釋的研究,考古學方法對于法律史等方面的研究,力學分析方法對法律主體的權力配置的研究,經濟分析方法對于法律主體的成本與收益、權利配置和保護等方面的研究⑧,都頗具重要價值。

其實,上述的哲學方法和科學方法,是在把哲學與科學做二元劃分的情況下的一種分類方法。無論是哪類方法,從分析的起點和關注的利益來看,還可以分為兩類,即整體主義方法和個體主義方法。其中,整體主義方法強調整體的價值,特別是整體對部分的影響,認為整體本身是存在自身的目標的,“整體要大于部分之和”。基于整體主義的方法,看問題要從整體出發,要認識到整體對局部的重要影響力,因此在社會科學中,要看到國家對國民、社會對個人的重要作用。⑨個體主義方法則強調要從獨立的個體出發,認為只有個體才有自身的目標和價值追求,強調個體對于整體的巨大影響。⑩

以上只是試圖簡略地厘清各種不同類型的方法,并對其在法學研究中的應用略做盤點。從總體上看,各類方法無論其層次高低或適用廣狹,多可以依據法學發展需要,依據經濟法學的發展水平,而借用到相關問題的研究之中。如前所述,由于一般科學方法對于各類科學研究都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和適用價值,因而恰恰是在構建經濟法方法論方面應當利用的重要資源。面對上述如此眾多的方法,關鍵是如何作出選擇和取舍,并對相關方法予以整合。

如前所述,在上述方法中,有些共通的方法,如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中的邏輯方法等,無論是法學還是其他社會科學,無論是經濟法學還是其他部門法學,都不可或缺,而且事實上也一直都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因而它們應是經濟法學方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屬于一般科學方法的經驗方法、橫斷學科方法,在整個法學中的應用都還相對不夠,在發蒙未久的經濟法學中,更是罕見其用。特別是經驗方法中的通過假設而形成理論的方法,以及橫斷學科中的系統論等方法,幾被冷落,而它們對于新興而復雜的經濟法研究,恰恰確當而重要。因此,如若在經濟法學的方法體系中將其遺漏,則不免有遺珠之憾。此外,專門科學方法中的一些方法,應視其與經濟法研究的聯系是否密切而作出選擇。例如,經濟法作為調整特定經濟關系的法,與經濟生活聯系至為密切,因此,經濟分析方法自有其用武之地。

此外,由于經濟法的宗旨中不僅包含經濟目標,而且也包含著社會目標,其有效調整會間接地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因此,經濟法的研究同樣應當用社會分析的方法,特別是社會學提供的一些有價值的具體分析方法。至于其他學科的一些具體方法,也都應依經濟法研究的具體情況而作出選擇。

可見,要構筑經濟法學自己的方法體系,需要選擇適合于經濟法研究的特定方法;而要選擇特定的方法,就需要在經濟法研究與其他法學研究乃至社會科學研究所通用的哲學方法和邏輯方法等共通性方法的基礎上,尋找某些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法,包括某些經驗方法和橫斷學科等提供的一般科學方法,特別是專門科學方法,這樣才可能在此基礎上,構筑經濟法學自己的方法體系,形成其獨特的方法論。

三、方法體系與方法論的形成

前面分別探討了是否應當建立經濟法學的方法論、方法的類型及其選擇等問題,這是構建經濟法學的方法體系、創立經濟法學方法論的重要鋪墊。

從方法體系的角度來看,經濟法研究中所能夠適用的方法并非固定不易,其方法體系恰恰是開放的。如前所述,經濟法問題屬于“復雜性問題”,對于復雜性問題必須從多個層面、多個視角去透視,所運用的方法自然也應當是多元化的。這樣才能對復雜的經濟法系統有較為清晰、全面的認識,才不至于“盲人摸象”。

如果把經濟法系統作為整個法律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系統去進行研究,則應看到,有些方法對經濟法和其他部門法研究都是適用的,這些方法可以稱為“一般性方法”,如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中的邏輯方法、橫斷學科方法(如系統方法(11)[7])、經驗方法(特別是調查方法、統計方法),等等。此外,還有一些是在經濟法研究中必須運用的、或稱更有特色的方法,如廣義的法律經濟學方法、法律社會學方法,其中包括交易成本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理性預期理論、博弈論、公共物品理論等所提供的各類分析方法,它們屬于“專門性方法”,其有效運用,能夠更好地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法所涉及到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從而能夠使相關的研究更加深入。

以上各類方法,共同構成了經濟法學的方法體系。在該方法體系內部,一般性方法和專門性方法應當和諧共存,基本方法和特別方法應當相得益彰,以共同發揮其重要作用,體現其應有價值。而各類方法協調互補、內在和諧的方法體系的形成,則有利于經濟法學方法論的有效確立和研究。(12)[7](P109)

經濟法學方法論,作為以上述各類方法為研究對象的理論體系,應依循何種線索進行深入研究,可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從前述有關方法論的基本問題的分析來看,經濟法學方法論的研究應關注以下線索和基本內容:基本假設—基本方法—方法體系—方法整合—方法創新。

依循上述線索,從經濟法研究自身的特點出發,應當提出和確定經濟法學的基本假設,從而界定經濟法研究的基本框架、前提、基礎和視角;從基本假設出發,探尋經濟法學上的基本研究方法,特別是在經濟法學上具有特殊適用意義的,或更有獨特價值的研究方法,它們對于經濟法研究具有更廣泛的適用價值;從基本方法出發,應當再探討經濟法學研究所適用的各類方法,以及這些方法所構成的方法體系,這些方法包括各個法學分支學科普遍適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在經濟法研究上具有特殊意義的經濟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方法體系之上,還應按照方法論上的一般原則,對上述方法體系中的各類方法之間的內在關聯加以明確,以通過其有機整合,找到對經濟法研究更有價值的一些研究方法,實現方法創新。而依循上述線索所進行的研究,也就形成了經濟法學方法論的基本內容。

在研究經濟法學方法論的過程中,不僅應當探討基本假設、基本方法、方法體系等問題,而且還應當對方法整合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事實上,方法整合恰恰是經濟法學方法論中的重要內容,在紛紜復雜的各類方法中,如何發現其內在聯系,如何對相關的方法進行整合歸類,或使其融為一體,以形成新的方法,這既是方法整合的重要目標,也是方法論研究的重要價值,同時,對于重構經濟法理論,推進經濟法研究,也更有意義。

篇5

哲學基礎

哲學認為,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一個有機統一體,人和社會相互依賴、共同存在。因此只有當人和社會處于相互融合、彼此協調的狀態下,人和社會才能實現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教育既要有利于人的發展,又要有利于社會的發展。首先是立足于人的發展。近年來,人性化教育的提出是相對于制器化教育而言的,它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去關注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以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仔細審視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由于受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影響,在強調基礎性的同時,也逐漸強調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實用性而注重促進學生職業定向性發展,這在有意無意中已經弱化了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致使培養出的學生被有些用人單位稱為“跛足人”“半個人”,這與教育的終極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背道而馳。因此,專業課程教學關注社會與關注個人并重,并將關注個人置于前提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共同發展。

科技和人文是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互聯系著的領域,代表著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精神。二者雖然研究對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異,但他們在追求真理、對未知世界孜孜探求的精神方面是一致的,都要求客觀、公正、真善美統一。人們要探求包括技術和人文兩種因素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就必須從不同角度和層次來進行。對于正在為社會生活作準備而受著專業教育的學生更是如此,缺少了“技術”的教育稱不上是專業教育,沒有“技術”的學生也不是專業教育下的合格學生;而缺少“人文”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缺乏“人文”的學生更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專業教育中專業課程的對象是由科學技術轉換成的另一種形式――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教學的對象是人,當以科學技術為對象的專業課程作用于以人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時,專業課程就應成為一種育人的精神文化、一種富有人性的有助于人的發展的載體及其現實表現。因此,專業課程中的人文意蘊與教育教學的人文本質共同決定了人文精神與學科課程的結合成為必然。

哲學認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那么,在教育教學中同樣如此。教育,面對的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的人,不是材料,不是動物,更不是機器人。無論何種教育,它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構建人的精神世界,它的最終目標就在于“成人”。大學中的專業教育也必須復歸于“育人”這一本位:只能是“育人”,絕不是“制器”[1],絕不是一切形式的只重視做事的急功近利。也就是說,專業教育教學應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關心人、尊重人、重視人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其中,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發揮和創造的空間,充分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的一個最基本、最核心的原理就是要從人的心理實際出發,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心理積極性。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人本主義心理學既不贊成精神分析心理學把人當作精神病患者來研究,也不同意行為主義把人當作動物或機器任憑外在環境的左右,它扭轉了心理學的非人化的傾向,研究健康人的需求、情感與理想、價值與尊嚴、潛能與創造性、自我實現等。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成長源于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人對于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通俗地說,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2]。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才使得有機體的潛能得以實現、保持和增強。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這種自我的壓力,“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自我實現的需要)表明,有指向越來越完善的存在,有指向越來越努力實現這種完善的趨向”[3]。人格發展的關鍵在于形成和發展自我,自我的正常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無條件的尊重和自尊。將這種要求貫徹到教育教學中,就是把學生看作一個有目的的能夠選擇和塑造自己行為并從中得到滿足的人,而不是看作機械的刺激――反應聯結的總和。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潛能是自我實現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問題上,他們認為,雖然“人的本能需要一個慈善的文化來孕育它們,使它們出現,以便表現或滿足自己”,但是歸根到底,“文化、環境、教育只是陽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種子” [4],自我潛能才是人性的種子。他們認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境,使人類固有的優異潛能自主地得以實現。

由此可見,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強調對人類自身、人的本性的研究,其理論體系體現著強烈的人文精神。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其實就是堅實地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是其理論和方法的具體貫徹和應用。更進一步說,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教育教學的理論基礎,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它昭示著教師在構建教學方法時,要立足于整體的人,立足于人是一個知、情、意并重的生命個體,從而弘揚人的價值,捍衛人的尊嚴,實現人的潛能。

教育學基礎

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學基礎是人本主義教育。人本主義教育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直接影響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發展人的潛能和樹立自我實現觀念,主張教育是為了培養心理健康、具有創造性的人,并使每個學習者達到具有滿足感與成就感的最佳狀態。具體可以歸納如下:

第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認人的價值。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培養人的活動是教育的基本活動。毋庸置疑,教育者首先要樹立教中有人,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把每一個學習者都當作具有他自己感情的獨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為給予某些東西的物體。學習者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應該是服務于生命與生活的,所以教育必須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潛能的充分發展”,即人的“自我實現”。如果教育“目中無人”,認為學生是教育的工具,是被動“盛裝”知識、填充技能的“容器”,這就違反了教育學的原理。

第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觀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學習如何學習”。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一種強調以自我為核心、強調人的自我實現的教育理論。它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等人格心靈“喚醒”,使教育真正回到原本意義上去,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目標不是知識淵博的人,而是具有獨立判斷、具有獨特個性的人,因此,要重視學習如何學習,即對學習過程的學習。

第三,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內容觀是“有價值的知識”。人本主義教育認為,最重要的學習內容是對人有價值、有益的技能和概念的學習,是對人發展有用的知識的學習,是有意義經驗的掌握。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體現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尊重學生自我實現的要求,選擇學什么及如何去學。

第四,人本主義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側重情意的發展、創造力的培養、經驗的學習及感受性的訓練,倡導創建一種積極的充滿人情味的師生關系和校園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展露個性、發展人性。那么,在實踐中,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旨在促進情知協調發展的方法――合成教育;旨在促進道德觀念形成的方法――價值澄清法[5];旨在培養人際交往技巧的方法――人際關系調適等。

社會學基礎

教學過程具有顯而易見的社會性[6]。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從教學的形態起源來看,教學起源于人類的交往活動;從教學的形態存在看,教學是一種特殊的交往形式,它有著特殊的交往目的即學生的發展、特殊的交往內容即經過選擇的人類文化精華、特殊的交往主體即教師和學生、特殊的交往方式即教材這一文化中介;教學這種特殊的交往以對話的形式表現出來即成了師生間的“我――你”關系[7]。也就是說,師生交往,它以知識的傳播和思想、情感的交流為基礎,以師生之間發生依賴性為特點,以對師生雙方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產生一定影響為結果。

在社會發展和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下,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給予重新定位。應該承認,今天的教師作為“學者”其品質在弱化,作為“引導者”其品質在加強[8],他們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并引導學生把目光延伸到社會和自然。“引導者”的定位,要求教師運用技巧和策略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將學生作為平等的個體來看待。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學生的角色可定位于“自主學習者”,在教師的引導和關懷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而存在,形成屬于“自我”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學習者。這樣定位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真誠的交往、對話和溝通,這其中,情感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若教師以自己理智的愛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學生就視教師如同自己的父母,教師和學生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引導學生的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這種基礎向專業課程教師展示了一條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實施途徑,每一個專業課程教師都應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使命,為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而盡心盡力。

參考文獻:

[1]李軼芳.盛則俱盛 衰則俱衰――訪楊叔子院士.劉獻君 主編.專業教學中的人文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6.

[2]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7:53.

[3]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 馮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易莉.西方德育“價值澄清法”之借鑒[J].思想教育研究, 2004(3).

[6]李秉德主編.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26.

篇6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87-02

引言

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是一門用于驗證和測度的學科,是運用數學、統計學和經濟理論對經濟現象進行定量分析的社會科學學科。計量經濟學是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新型學科,雖然發展歷史較短,但應用十分廣泛,已經在經濟學科教學和研究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對計量經濟學的評價,如P.Samuelson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P.Henry稱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這一社會科學中的帝國主義;R.Klein評價在大多數大學和學院中,計量經濟學的講授已經成為經濟學課程表中最有權威的一部分。1998年教育部把計量經濟學確定為經濟學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之后,這門課程在國內普及開來。

計量經濟學雖然在中國普及的時間較短,但近幾年國內計量經濟學的發展特別快。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在本、碩、博課程中將計量經濟學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國內出版的教材不斷更新,研究中運用計量分析方法的論文比重持續上升。然而,實際教學當中計量經濟學卻是教學難度較大的課程,特別是對文科背景的經濟學類學生來說是“難學”的一門課程。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進行漸進性的改革和探索,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本文擬對教學實踐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一)基礎知識薄弱

計量經濟學“教學難”的最大特征是文科背景經濟學專業學生們基礎知識的相對薄弱。眾說周知,計量經濟學是綜合性較強的一門課程,要求學生不僅對微積分、線性代數、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良好基礎,而且還對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經濟學專業基礎課同樣要求良好基礎。基礎知識的相對薄弱是導致學生們“難學”的直接原因。這個原因筆者認為主要來自于學生的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上對于大多數文科背景學生來說數學性質課程的學習難度較大,缺乏興趣,因此,沒有打好高等數學基礎。客觀因素是學校課程安排和教師教學質量的問題。在課程安排上,比如筆者所在大學以前開設的是統計學原理,并不是統計學。因此,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學到統計學領域重要的基礎知識。還有微、宏觀經濟學等經濟學類基礎課程內容并沒有學好,這主要來至于教師教學質量。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當中講教材內容之前,先利用兩、三節課復習統計學基礎知識,并在正文講授當中注意復習微、宏觀相關內容,與學生加強溝通一步一步地提高學習興趣和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差異

目前大多數課程的教學都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方式跟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的確具有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板書教學方式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特別是在數學推導過程當中板書的優勢就體現出來。有些學生甚至教師都認為推導過程并不重要,只想利用其結果,但不通過推導過程怎么能理解計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呢?沒有打好基礎就根本學不到更深的內容。筆者在實際講授過程中都試過板書和多媒體教學方式,雖然現在的學生都習慣了多媒體教授方式,但計量經濟學的講授當中板書教學方式還是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他們認為跟著老師一步一步計算,就能跟著老師的思路學下來,也能清理自己的思路。在多媒體教學當中也重視板書,有些圖形或公式通過板書重復說明,并利用大量例題解釋相關內容,因此,教學速度與板書教學速度相差無幾。通過實踐發現多媒體和板書教學方式的結合,以及大量案例的應用是與目前筆者在校學生們水平基本吻合的教學方式。

(三)課程安排與實踐

計量經濟學是強調理論和運用軟件的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性課程。因此,實際教學由理論課和上機實驗兩個部分組成。由于學校的課程調整,我校計量經濟學的學時從32學時增加到48和64學時等不同學時。2006年筆者到校任教時開始這門課程的學時調整至64學時,但有時又調整至48學時。如果是32和48學時教學安排的話,就根本上不了實驗課,教學僅限于理論課的講授。通過幾年的實踐發現,合理的學時安排是48學時理論課和16學時實驗課。48學時足夠講完符合本科生水平的內容,16學時上機課也讓學生基本了解相關軟件操作。上機課安排開學第二個月開始上,第一個月主要講授相關理論,第二個月開始一周一次理論課和一次上機課。上機先利用兩節課講Excel操作,目的是要掌握Excel圖表處理的基本操作和運用數據分析功能的回歸分析操作。之后具體實踐STATA或者是Eviews等相關軟件的操作。

(四)論文不規范

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就是在實際研究中應用計量經濟方法分析特定經濟現象。通過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或者是研究生學術月活動中的論文審查,發現計量論文中存在很多問題。第一,學生對模型的建立缺乏了解,容易把數學恒等式當成模型進行分析。這突顯學生們對計量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對各個要素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不足。第二,相關檢驗的問題上容易把原假設和備擇假設弄混,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與計量分析結果背道而馳。第三,采集的樣本數量少,而解釋變量卻很多,在自由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也做回歸分析寫出論文。實驗課當中曾經講過典型模型的推導過程,以及根據經濟理論建立模型的過程,但效果不佳,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項我們長期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建議

(一)強化基礎課程

通過多年的計量經濟學和其他專業課的講授當中感受到的最大困惑是學生們相關課程的基礎較弱。與高等數學課程不同,微、宏觀經濟學以及統計學、數理統計等課程是學院教師主講的課。筆者認為目前所在學院學生基礎課程的較弱原因,主要是學院對基礎課程的重視不夠和教學梯隊的不完善所引起。重視程度上筆者曾幾次提議要強化習題課,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相關課程的認識和學習。特別是在研究生課程安排上,要求基礎課程以年為單位設置課程,但都沒有得到體現。教學梯隊問題上開會時所探討的梯隊問題實際上并沒有落實,之前不管學生們的評價如何,基礎課程由老教授們壟斷。隨著擴招講基礎課的教師增加,但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學安排并不是按照學科出身來安排,而是出現互相搶課的現象。因此,要強化基礎課程,首先要提高教師素質,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學梯隊。

(二)建設案例庫

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和實驗課都離不開案例,通過案例加深與計量模型相關的經濟理論的理解,并提高學習興趣。國內有些大學已經編寫相關實驗課的教學指導書,并建立案例庫,這方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做得較好。筆者剛開始編寫教案時大量參考日本教材上的案例,每個章節都設幾個案例,重視通過案例來加深相關學習內容。只是理論課中的案例從樣本數或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實驗課中缺乏針對性,因此,需要專門用于實驗課的案例庫。但案例庫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緊靠任課老師難以完成。我院能講計量經濟學的教師較少,難成立教學團隊或成立專門的案例庫建設小組。目前只能實行拿來主義,收集電子版教材發給學生,以此來彌補欠缺部分。數據整理和分析、案例的選擇等對我院來說一項長期工程。

(三)強化論文寫作能力

作為一種方法論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之一是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寫過計量分析論文的人都知道,剛開始寫計量論文的時候寫作難度較大,最好在導師的帶領下邊寫邊學習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但是受師資力量的單薄,還有教學中忽視相關問題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一直受到很大限制。無論是為畢業論文,還是讀研究生等長遠目標著想,必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筆者認為實際教學當中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講課當中選擇幾篇符合學生水平的相關計量論文,講解計量論文的格式、建模、檢驗和經濟現象的解釋等相關問題。第二,適當的布置課程小論文,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從中找出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直到達到一定的水平。第三,通過學院組織的各種論壇和學術會議的積極參加,拓展學生的視野,圍繞會議中的題目進行討論,循序漸進地提高基本素養。

結論

自從計量經濟學在國內普及之后,其重要性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國內學者對計量經濟學的研究也日益加深。但是由于普及的時間較短,很多院校存在教師隊伍的計量功底參差不齊,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逐漸摸索清楚了講這門課程的一般規律,相關基礎課程和實驗課的安排得到了強化。通過理論課學生們基本上掌握了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通過實驗課學習相關計量或統計軟件操作,能夠借助輔助軟件進行計量分析,畢業論文中運用計量方法的論文比重逐步上升。我相信,教師隊伍的不斷努力和相關部門的重視下,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會不斷完善,會涌現出更多的計量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0,(1).

[2] 張益豐,周衛民.本科計量經濟學“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2).

[3] 彭長生.文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問題與改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6).

[4] 李曉寧,石紅溶,徐梅.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6).

篇7

一、優秀經濟學論文的特點

(a)選題

選題應該能夠解釋關系較多人利益的現實活動,如用激勵理論研究中國農業問題。

解釋范圍太狹隘的選題寫作意義也不大,但可以作為小品文(b)內容

利用簡單而深刻的經濟學模型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利用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

內容的好壞主要取決于(1)用同行通用的規范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2)語言清晰準確表達要表達的意思;(3)模型對現實的解釋能力。

(c)寫作形式

形式規范,內容才能規范。如必須有理論綜述部分,就要求確實要了解該領域目前的研究進度。必須有模型的假設,就必須設計出有意義的假設。必須有規范的實證檢驗,就不能隨便

二、經濟學論文寫作的思維方式

一切從個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構造主要主體的利潤函數和約束條件,求最大化解。 三、典型的三段式經濟學論文

(a)基礎理論,包括理論綜述、現實意義

手段:具體鉆研某一特定領域。

(b)模型,包括假設、界定函數式、求解均衡解、模型的推廣如何提高模型:經典模型,了解其思想精髓。

手段:《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博弈論》

(c)實證分析

篇8

本文首先分析了經濟學專業開設學年論文教學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學年論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最后提出提升學年論文質量的對策與建議,以達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學年論文;創新能力;經濟學專業

0引言

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創新實踐能力在大學生能力體系培養中居于核心地位。經濟學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能性都很強的工作,現代社會對經濟學人才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創新實踐能力已成為經濟學本科生的核心競爭力。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需要通過諸多環節的培養來實現,本文重點探討在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卻被大多數高校所忽視的學年論文這一教學環節。

1經濟學專業開設學年論文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并未開設學年論文這一教學環節,但是,學年論文教學環節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1.1學年論文是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征。大學生創新能力可分為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三個方面。其中,學習能力是指能自主地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識,并能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培養其他創新能力的基礎;研究能力是指能自主確定研究題目、制定研究計劃和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實踐能力是指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整體上系統地進行,學年論文作為關鍵的教學環節,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在學年論文環節,學生根據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觀察,確定研究題目,界定研究內容,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這無疑會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2學年論文是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有效途徑

經濟學專業學術論文要求學生綜合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深入研究現實中的經濟問題,這是經濟學專業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對教學質量的檢驗。目前經濟學專業學生論文普遍存在選題空泛、內容空洞、缺乏創新、抄襲嚴重等問題,既沒有與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也不能很好體現經濟學專業特點。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高校擴招、就業壓力等方面的社會原因,導致畢業生素質下降且精力投入不足;高校的認知不到位和管理制度設計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管理松懈;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忽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經濟學專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短期突擊訓練效果很難見效,應靠長期的積累來提高。學年論文在學生已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經濟問題展開研究,同時加強學生寫作能力訓練,學生不僅可以培養自己的研究興趣,還可以為畢業論文寫作奠定良好基礎。

2經濟學專業學年論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認識模糊

學年論文是本科生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要求學生在不占用正常教學時間的情況下完成,一般在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末進行。由于高校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很多高校對學年論文的作用認識不夠,沒有將學年論文列入本科生培養計劃。同時,學生對學年論文也很不重視,低年級學生習慣通過考試來取得學分,對撰寫學年論文感覺不適應;而高年級學生面臨考研和找工作的壓力,更是無暇顧及自己的學年論文。

2.2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對本科學年論文教學進行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出題選題、過程輔導和成績評價等環節。當前,我國只有少數高校推行學年論文制度,學年論文管理還存在諸多問題,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來確保學年論文的質量。同時,指導老師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不強,未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監督;學校雖有學年論文的教學環節和要求,但未建立學年論文教學的激勵與評價機制,使學年論文這一教學環節未落到實處,形同虛設。

2.3高校的教學科研資源不足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數量相對嚴重不足,平均每名教師要指導30名以上學生的學年論文,還要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同時還有其他的教學科研任務,教師不堪重負。老師在指導學生學年論文時,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都有限,直接影響了學年論文的質量。很多高校的學術資源嚴重不足,數據庫無法滿足學生撰寫論文的需求,尤其是國外數據庫缺乏;圖書資源數量有限,學生能檢索到的文獻資料非常有限,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學年論文質量的提高。

3經濟學專業學年論文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社會環境因素

就業率和考研率成為當前衡量我國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尺度。在高校不斷擴招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本科生時,對論文及其質量無人問津,論文成績不會影響自己的就業,所以,學生對論文很不重視,只要能通過就行。對于那些致力于考研的學生,因研究生招生對本科論文也不夠關注,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于理論課的學習,以應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初試和復試,甚至有些學生將學年論文的寫作當成負擔,敷衍了事。

3.2高校本身的因素

高校自身的認識不到位,許多高校對學年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并沒有把學年論文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學年論文工作僅僅是走走過場而已。學年論文管理制度設計不合理,存在許多尚需完善之處,制度中空話套話太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實施辦法和明確的標準,使學年論文管理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形同虛設。制度貫徹執行力度也不夠,未將相關規定落到實處,多流于形式。高校目前面臨著很大的招生與就業壓力,如果對學年論文要求太高,會導致許多同學難以正常畢業,將影響到學校聲譽與學生就業,因此,在實際執行中,常出現對學生學年論文放低要求。

3.3教師方面的因素

由于高校的擴招和新專業不斷開設,造成高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師資結構很不合理,教師既要承擔大量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又要面臨職稱評定等多重壓力,這將影響到學生學年論文的質量。由于高校制度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因素,出現重課堂教學,輕學年論文的導向,導致教師在指導學年論文時責任心不強,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這也直接影響了學年論文的質量。同時,有些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相對陳舊且更新緩慢,專業技術能力與實踐能力不強,不能給予學生以實質性指導,這都影響著學年論文質量的提高。

3.4學生方面的因素

大多數用人單位在招聘本科生時只關心學習成績和獲得的各種證書,使得學生認為學年論文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只要能順利通過即可。同時,學年論文質量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及自身綜合素質密切相關,許多高校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不足,且很少進行學術論文寫作相關的訓練,缺乏文獻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能將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影響了學年論文的質量。

4提升經濟學專業學年論文質量的對策措施

4.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

學年論文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經濟學專業教學實踐上的重要環節,從目前的實際來看,很多老師和學生對學年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應加大宣傳,提高師生對學年論文的認識。通過撰寫學年論文,使學生熟練掌握學術論文的基本規范,深化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能為將來撰寫畢業論準備。

4.2科學組織,合理安排

結合經濟學專業特點和社會實際需要,開展經濟學專業學年論文工作。首先,將學年論文工作納入學校日常教學工作,從出題選題、過程監管與成績評定等環節來確保論文質量;其次,要科學合理安排學年論文組織工作,妥善安排學年論文的工作流程與時間,綜合考慮人才培養的目標、學生和教師的承受能力,真正發揮學年論文在實踐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思考及寫作能力;然后,論文題目應難易適中,既要有理論價值,又要有實踐意義,符合本專業培養目標,保證學生通過努力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寫作任務,提高自己運用經濟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3加強過程管理

嚴謹規范的管理制度是學年論文順利運行的基本保證,過程管理的完善對學年論文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學年論文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其他教學環節相互配合以保障順利進行。需要建立學年論文過程長效管理機制,學校相關部門應結合專業特征,統籌規劃,從命題選題,師資配置,論文規范,學生紀律,成績評定等方面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同時,學年論文的過程管理直接關系到論文的質量,應加強學年論文過程的監控,制定成績評定標準,讓學生真正得到老師的專業指導,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

4.4重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學生的學年論文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實施過程中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老師在指導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研究內容的學術性與規范化,重視學生邏輯分析、論證推理、歸納演繹等方面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5結語

學年論文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需要學生的努力、教師的重視、學校相關制度的完善作為保障,以達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莫旋 陽玉香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偉,周景坤,章勝暉.國貿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與寫作問題的剖析[J].對外經貿,2013(11):142-144.

篇9

首屆中國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高層論壇將聘請教育部經濟學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逢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長劉志鵬擔任組委會主任,并邀請行業主管部門領導、教育主管部門領導、海內外知名經濟學專家、管理學專家、高等學校一線教師等共同交流我國高等學校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的最新創新成果;研討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促進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等,大會同時將展示近年來各高校優秀的課程教學資源成果。

本屆論壇主要內容包括:

11論壇主報告:行業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領導講話,海內外知名經濟學專家、管理學專家介紹經濟管理學科教學的最新進展。

21論壇分報告:優秀論文作者、優秀課程資源主持人專題報告。

31高校優秀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展示。本屆大會將開辟專門場地,展示各高校優秀的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優秀的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包括精品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學仿真模擬系統等。

本屆論壇專題主要內容:

(一)經濟類基礎課程教學

11經濟學課程教學

21金融、貿易、財稅、保險學課程教學

(二)管理類(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基礎課程教學

11管理學課程教學

21財務、會計學課程教學

31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

(三)經濟管理課程實驗教學

篇10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增長加快、國家間的人才競爭日趨加劇的態勢下,綜合型大學現代經濟學人才培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1.時代需要具有強烈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經濟學人才

國際人才競爭和國家空前的社會變革對綜合型大學現代經濟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養和以關愛他人、維護社會、國家利益為特征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放在人才培養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培養一大批站在時代前列、具有強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領軍人物是時代賦予綜合型大學的神圣使命。作為中國百年老校的四川大學,如何把自己辦學歷史中形成的優良傳統、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現有的多學科優勢有效地融入到現代經濟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模式中,培養出時代需要的高素質經濟學人才,是一項急需探索的重要任務。

2.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創新型經濟學人才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對大學的經濟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自主學習能力,掌握批判性思維方法,養成創造性工作習慣的高素質創新型經濟學人才是擺在綜合型大學面前的重要課題。如何將綜合型大學的科研強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以加強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目標,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這是綜合型高校面臨的嚴峻挑戰。

3.高度綜合的科技發展趨勢需要跨學科復合型經濟學人才

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以高度綜合為主的趨勢。這種趨勢要求綜合型大學既要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更應重視跨學科高素質復合型經濟學人才的培養。四川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如何充分發揮多學科的潛力和優勢推動經濟學人才培養是急迫解決的重大課題。

4.經濟全球化趨勢需要國際化經濟學人才

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的發展與世界更加密不可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交流能力、能夠參與國際競爭并可以勝出的高素質的國際化經濟學人才,是時代的要求。綜合型大學不僅要積極關注和參與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科技和重大問題討論研究,以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能源和人口等熱點問題為己任,還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培養以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為己任的精英人才。我們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借鑒吸取世界一流綜合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經驗,充分利用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努力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5.西部大開發和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迫切需要高素質的現代經濟學人才

2007年6月,國務院批準成都市和重慶市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后又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加快建立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的需要,是探索建立構建和諧社會體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區發展模式的需要。國家要求成渝兩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為推動全國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因此,西部大開發和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宏偉實踐,迫切要求地處西部的四川大學必須加快現代經濟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發展,為西部經濟發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質的現代經濟學人才。

二、四川大學構建現代經濟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路

1.指導思想

四川大學提出了“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提出了“精英教育、質量為本、科教結合、學科交叉”本科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將經濟學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確定為――一個堅持:始終堅持以經濟學為指導;兩個重視:重視基礎理論、重視應用能力;三個面向:面向西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四種能力:學習和再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2.培養目標

四川大學提出的目標是培養造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

3.培養思路

四川大學認為綜合型大學現代經濟學人才培養的思路是:一是堅持精英教育。二是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實施寬口徑專業培養。三是堅持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突出科研促進教學,學校著名的教師、學者為本科生授課,一流的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優質資源共享。四是堅持重視學科教學,建立跨學科、文理滲透和以探究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并注重平衡,突出基礎。基礎課程按照“綜合化、多層次”的原則進行整合,專業課程按照“小型化、針對性”原則進行設置。五是堅持研究型教學,寓研于教。實施啟發式講授,批判性思維,研究性討論,非標準答案考試;重視學生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六是強調教師與學生平等,教師與學生都是學習者和參與者。七是強調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注重培養學生關注全球的意識、胸懷天下的境界。八是強調第二課堂特別是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九是強調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有機銜接。

4.培養措施

(1)確立本科教學的中心地位。學校一切工作以教學為中心,堅持教學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本科教學是所有教學的重點和龍頭,搞好本科教學工作的重點任務就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規范本科教學管理。為此,近年來,學校采取了明確的發展舉措:改革教學內容,調整課程體系,形成適應2l世紀要求的現代經濟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并以此為契機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經濟學課程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定位于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理論、高素質”、具有多種適應能力的現代經濟學人才;在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上,按照加強理論基礎,提高人才素質,注重國際接軌、自主選修的原則來實施;在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上,依據內容具有先進性并充分反映21世紀對經濟學本科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運用現代化方法和手段,加大資金投入;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重塑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

(2)各項工作圍繞教學中心地位展開,切實保障和推動教學工作。學校為切實保障和推動教學工作,從多方面入手,做到“四個投入”和“四個到位”,即領導投入、教師和教輔投入、學生投入和科研投入,經費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和考核到位。

(3)處理好各辦學層次(形式)的關系。為實現“優良”的教學效果,學校十分重視處理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等多種教育層次的關系。一是以本科教育為主,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適當發展繼續教育,各專業直接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直接為改革開放和經

濟建設服務。二是保證主體,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長期以來,學校一直把本科教育置于各層次教育的主置。盡管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等都有一定發展,但本科教育的主體地位從未動搖過。一方面,確保本科教育的主體地位為其他層次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其他層次的適度發展又促進了本科教育的更大發展。通過主次分明,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保證了教育層次的協調發展。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按照“內培外引,提高整體素質,以學科建設帶動師資隊伍建設”的原則,不斷采取新舉措,建設了一支整體結構合理、博士為主、教學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基本滿足經濟學教學需要的師資隊伍。學校還非常注重現有教師的進修與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并積極引進年輕人才,使得經濟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趨勢良好。為了改善教師的學緣結構,學校積極爭取從其他院校引進高學歷的青年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同時,還通過派出教師進入國內外博士后流動站、參加學術交流、短期學習培訓等多種方法和途徑來改善教師的學緣結構。

(5)嚴格執教條件,堅持教授上本科講壇。學校一直重視主講教師的資格問題,要求主講教師應取得資格證書或者具有碩士學位或者講師以上職稱。為此,學校安排1994年以后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先參加崗前培訓,并作為教師職務聘任的必要條件。近三年來,經濟學主講教師都符合主講教師任職資格,教授上本科講壇第一線已經形成為一種傳統,并且直接參與指導本科生學年論文或者畢業論文。

(6)注重圖書室、實驗室建設。學校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料和先進的教學設備,并專門在經濟學院建立了圖書館。目前僅經濟學院就擁有圖書資料共計26萬余冊,其中,中文圖書11萬余冊,外文圖書、歐盟文獻資料15萬余冊;各種經濟類報刊400余種。為適應教學科研需要,經濟學院還將進一步加強圖書情報資料建設,拓展圖書資料的種類,提高藏書的質量,特別是利用國際間的校際交流,提高外文最新原版書的比重。為了滿足教師、學生各類讀者的需要,圖書室延長服務時間。為適應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經濟學院還建立電子閱覽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等先進的教學輔助設施。

(7)重視本科生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實習(實踐)基地是確保教學的實踐環節得以順利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經過多年努力,現在已在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商務部門、稅務局部門、證券公司和銀行部門建立了本科生實踐實習基地,為本科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8)加大投入,改善教師教學條件。為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在現有條件下,不斷加大對本科教育的經費投入,使學校的辦學環境、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為了實現本科教學手段現代化,保證多媒體教學要求,為每個教師配備了一臺手提電腦。

(9)推進教學基本建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學校本著“寬口徑、厚基礎、重理論、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定位,積極調整專業結構,提升辦學層次,使專業總體布局與結構合理。經過多年的積極努力,經濟學院已建成一個國家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世界經濟),三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經濟學、國民經濟與區域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為了反映時代要求,重新修改調整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把經濟學科各專業的課程分為三大類,即平臺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專業課力求理論扎實,選修課力求形式多元化。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制定中,特別注重強化經濟類本科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在本科教學計劃中設置有專門的實踐教學環節模塊,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和社會實踐三個科目。為配合實踐教學,經常舉行大學生社會實踐研討會,以培養學生觀察社會、研究現實問題的基本素質。

(10)反映時代需求,制定教學計劃。結合學校學分制改革的總體安排,自2001年以來先后4次修訂本科的教學計劃。目前,每個年級均有自身適用的學分制教學計劃。2004上半年制定的2004級學分制本科教學計劃就充分考慮了學分制實施4年來的反映出的情況,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大膽改革,基本能夠適應社會對于經濟類本科教育的需要。

(11)配合教學改革,積極開展教材建設。教材建設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相輔相成,互相支撐。一方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全國統編教材和自編高質量的教材,另一方面,將國內外最先進、最及時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院內各專業在主要課程的教材使用上盡可能選擇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目前該比例已達90%以上。與此同時,2002年以來,我院為了配合雙語教學的進行,先后引進、使用了18本外文原版教材。

(12)積極探索雙語教學。自2000年開始,經濟學院就確立了以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復合型雙語人才為目標,從原版教材的引進、雙語教師的培養,到教學計劃、課程大綱的修訂以及教學方法的更新完善等環節進行改革探索,并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和金融學兩個涉外本科專業為切入點,從實際出發,客觀分析專業特色、課程設置、師資情況等相關因素,增加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金融學專業本科英語課時。2000年,在這兩個專業中的“西方經濟學”、“商業銀行管理”兩門平臺課和專業核心課程率先試行雙語教學。2003年開始招收雙語班,重新編制雙語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雙語課程涵蓋專業平臺課、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部分選修課。2004年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雙語教學。經過集體研究討論決定,編制出臺《四川大學雙語教學指導性意見》。2005年為進一步規范雙語教學,制定了《經濟學院關于雙語班教學改進措施的決議》。

(13)注重教學管理,不斷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本科教學管理隊伍由教學第一責任人的院長和書記、教學主管院長、教學督導組、教學秘書、教學干事、系主任和黨辦主任、院辦主任以及學生科科長組成,年齡結構老中青結合,職稱結構以中高級為主,學歷學位結構中較大部分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專業結構覆蓋了經濟學,高教管理等領域學科,隊伍結構合理,富有朝氣,富有創新和開拓意識,能較充分地適應社會對高等教育管理高素質、高效和復合型的要求。為了構建全程質量監控體系,一是組建本科教學質量監控小組。二是建立了全程質量保證體系。三是成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學督導組。每學期開學時制定工作計劃,并按照計劃實施指導、監督工作。每一學年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學督導組都有具體的工作總結。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學督導組對于本科教學的方向,確保本科教學質量起到了良好的指導和保證作用。

(14)抓好教學環節。一是組建課程組。在全院范圍內整合師資力量,以本科教學計劃為依據,按照本科培養計劃包括平臺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三大模塊,各個專業在課程教學上既有交叉又有特色的特點,學院以課程為核心組建課程組,并分別確定課程組負責人。二是進行題庫建設、推行教考分離。科學合理的教學考核是教學質量的指示器,也是改進本科教學的信號燈。

為做到本科教學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我院在組建課程組、確定課程負責人的基礎上做到大綱、命題、閱卷“三個統一”。在組建課程組并確立課程負責人的同時,確定了以負責人為責任人的課程質量小組。由課程組負責人牽頭負責統一制定教學要求、選用課程教材、編寫教學大綱、協調教學進度、組織考試命題、建設統一題庫、組織流水評卷。

(15)加強教風和學風建設。一是重視培育教師的師德修養和敬業精神。教師的師德修養和敬業精神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前提和重要條件,這一方面要求教師自覺學習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制定相應的制度來加以保證,從而形成不斷提高教師師德素養的良性機制。實踐說明,我們的做法是成功的,全院教師均體現出了良好的師德修養和敬業精神。二是嚴格校規校紀和狠抓學風建設。這方面主要是加強學生紀律教育、嚴格學風管理的各項制度措施、嚴格紀律管理的各項制度和措施、認真完善、執行學校綜合素質測評考核制度、建立院級學生獎勵措施、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同時重視在學生中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積極扶持、鼓勵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開展各類文化素質活動,以課外實踐基地為依據,青年志愿活動為載體,開展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學生課外實踐活動。

三、四川大學構建現代經濟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實踐成效

根據經濟學院對近三年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情況的總結評價,可以反映出學生對所學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較高,達到了各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專業知識水平均有顯著的提高。通過四年的培養,學生既具備了較堅實的理論功底,又掌握了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其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1.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校開設的各門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

學生的外語、數學、計算機、大學語文、“兩課”的成績均較理想,學生的四級通過率較高,大多數學生能在大學畢業前通過四級考試,有70%以上的學生能在畢業前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較高,這使學生能較好地運用外語進行文字處理與社會交流,提高了學生適應改革開放要求的能力。同時,由于加強了對大學生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大學生的計算機考試成績較理想,所有學生均具有較強的運用計算機的能力。加上對大學語言與“兩課”教學的高度重視,我院學生的語言文字處理能力與思想素質均有顯著的提高。應當說我院學生通過公共基礎課的學習,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學生學好專業理論與業務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較扎實,并達到一定廣度和深度

根據經濟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需要,為學生設置了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為學生開設了“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等類級平臺課程,為學生打好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每個專業都設置了相應的專業核心課,突出各個專業的特點。在專業理論課的教學中,高度重視理論聯系經濟現實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和課堂課后的學習講座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目前,各門專業課都編寫了教學大綱,在學院網站上供同學瀏覽下載。很多課程完成了題庫建設,每門課程設立了十套卷子。為配合教學需要,廣大教師還加強了課堂講座課堂練習、課后作業、輔導答疑及課余論文寫作指導等,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專業理論,在有效運用專業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財政經濟問題方面的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3.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比較全面,有較好的綜合運用能力

學院各專業的學生除能順利完成全校統一設置的類級平臺課程外,在適應各專業特點的專業業務課程“國民經濟管理”、“國際金融”、“國際貿易”、“投資銀行業務”、“稅收籌劃”等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中也能取得較理想的成績,在專業業務課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專業實務與操作技能,通過教學、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完成業務的處理方案等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對本專業領域業務工作的認識處理能力。各專業業務課程的考試內容也注意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技能了解的全面性與綜合性,對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

學校在應屆本科生的畢業論文的管理上嚴格要求,出臺了關于本科畢業論文的工作規程及質量標準與管理辦法。每一年為學生提供參考選題,同時,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點,聯系經濟現實,自選題目進行創新性研究。堅持貫徹四川大學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條例。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提前一年安排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畢業論文管理上,嚴格了論文的選題、開題、大綱寫作、初稿修改定稿打印以及論文答辯過程的相關制度,制定了規范統一的論文格式,并要求學生對論文的原創性作出書面保證。畢業論文完成后,學院每年都要對論文選取項題材情況、成績統計進行總結,為以后的畢業論文管理的工作提供依據。組織副教授以上的專家對每屆畢業論文進行抽查,提出專家評審意見,同時對每屆的優秀畢業論文,集結成冊,供學生參考學習。

5.各專業本科學生考研率明顯上升,就業率繼續保持高水平

從近幾屆學生的考研情況分析,學院各屆學生都能積極報考研究生,報考研究生人數逐年增長,這可以反映出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在經濟理論與專業知識的掌握中達到了較好的水平。近四年來,本科學生的考研率均達到了25%以上。各專業本科生的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6.畢業生社會評價較高 由于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的拓展,培養的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都有較突出的表現,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也達到較理想的水平,畢業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這使學生大多數都能以較優秀的狀態實現就業,同時從各屆畢業就業后反饋回學校的情況看,不少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表現突出,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已成為所在工作部位的骨干和領導干部。這種情況,產生了良性的社會反響,使學院能夠長期保持優質的本科生源。

7.各類全國大賽獲獎成績顯著

從2000年以來,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各類競賽中連年獲獎。如黃瑩茜同學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中獲特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