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27 02:1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戲曲藝術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壇中獨樹一幟,是融表演、演唱為一體,并以唱、念、做、打的綜合性表演為基本形式的獨特藝術門類;是集中國各民族音樂、文化之大成,經無數藝術家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積累的結晶;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具有頗為豐富的各種表演手段。戲曲文化的發展史也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過程。所以,提倡學校開設戲曲藝術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發展,而且能促進學生學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戲曲藝術含有豐富生動的歷史知識,因此,對戲曲藝術的學習和欣賞,有助于學生歷史知識的豐富,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縱觀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出現了歌唱性樂曲教學的單一局面,課堂上常見的是中外名曲,我國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諸如戲曲、曲藝所見甚少。有些學生對西方音樂卓有興趣,對貝多芬,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較多,而對中國音樂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對我國戲曲藝術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徽班進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對千百年傳唱不衰的戲曲劇目與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對中國自己的戲劇創作大師象關漢卿、湯顯祖、王實甫、、等知之甚少;對古往今來著名的戲曲劇作《西廂記》、《竇娥冤》、《桃花扇》、《白蛇傳》、《紅燈記》、《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這種現狀與當前我國音樂素質教育極不吻合,要打破這一僵局,必須作出極大的努力。
實踐證明:藝術形式與藝術追求和思想意識與精神風貌密切相關。不同的形式與追求其結果不盡相同。時下,從中小學音樂教育找到與戲曲藝術結合的切入點異常重要。通過戲曲藝術教學,使更多學生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文明古國,在這些遺產中戲曲則是獨具風貌的重要藝術形式。這里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表演,有長久傳唱不衰的樂曲,還有傳播范圍極廣的民間傳說。這些必將激起中小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的追求與興趣,激發他們的民族信心與自豪感。因此,為弘揚民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對中小學生進行戲曲藝術教育是音樂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徑
實踐證明在中小學校開設音樂戲曲,對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戲曲是一種集服裝、化妝、表演、舞蹈、歌唱、術、雜技等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學生通過初學可置身于戲曲藝術熏陶之中,將使他們的藝術鑒賞力不斷提高。那些膾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蘭”、“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賢”、“小女婿”,以及“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學生帶入了優美的境界,同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藝術鑒賞力也得以豐富和提高。
戲曲藝術教育的初級階段是了解和賞析的階段。教師從戲曲的形成、發展、歷史的沿革出發,試從經典劇目、劇中人物、著名表演藝術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識入手,將學生逐漸引入戲曲藝術的欣賞之中。由欣賞著名藝術家,如梅蘭芳、馬連良、尚長榮、葉少蘭等有代表性的演唱與表演,進而發展到對戲曲藝術風格、表現形式、內容主題及典型人物的分析與鑒賞。
要把賞析與學唱、學做結合起來。除課堂教學外,還可通過看錄相、聽錄音、看演出、參觀演出前的準備工作等形式,讓學生直接接觸戲曲表演藝術實際。通過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聽,化被動為主動,很快進入學唱階段和學習表演階段。只有進入這樣階段,學生的鑒賞力才能得以升華。這一階段要努力開發學生內在的表演才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喜好,選擇一些易學、易唱、易做的劇目進行學唱與學做,使之循序漸進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學習之中。象京劇《沙家浜》,“智斗”一場,評劇《花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據不同角色,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一改傳統單一教學模式為全方位音樂教學模式。三、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
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因此,在戲曲藝術教學中有一點不可忽視,即革命傳統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這主要體現在現代戲曲中,特別是象楊子榮、郭建光、李鐵梅等典型的藝術形象,通過學生傳唱,振奮他們的精神斗志。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課所不能替代的。
當然,傳統戲也同樣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頌民族英雄主義、杰出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劇目有:《岳母刺字》、《蘇武牧羊》、《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紅燈照》、《秋瑾》等;體現正義、懲惡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劇目有京劇《趙氏孤兒》、《除三害》、《鍘美案》、《赤桑鎮》等;取材于歷史名著和歷史故事的劇目有《打漁殺家》、《將相和》、《霸王別姬》、《打龍袍》、《二進宮》等;其他劇種、曲藝等也是同樣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好戲,如評劇《井臺會》、《打金枝》、《茶瓶計》、《三節烈》等戲曲教育都豐富充實了音樂藝術教育,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力的提高,對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在中小學校中普及和推廣戲曲教育既是繼承與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際需要。
四、實施戲曲藝術教育的建議
在認清對中小學生音樂課和課外活動進行戲曲知識學習與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更應抓緊實驗操作。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面上調查,摸清底數,選擇確立好試點校、試點班。由點帶面,讓典型帶動一般,先進行普及戲曲基本知識的工作,然后步入實際課教學。
篇2
【關鍵詞】戲曲經典;昆曲;高校教育;藝術內涵;引導策略
隨著我國素質化教育方針的全面覆蓋落實,涉及高校戲曲藝術教育指導地位的問題開始引起社會的全方位關注,如今要做的,就是怎樣令大學生群體自主深入到戲曲藝術蘊含之中,令其在維持現代品格的基礎上,快速提升自身古典民族藝術修養。僅以昆曲為例,其對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藝術文化有著較高的傳承成就,當中文學、音樂、舞蹈等美感因素百般交接。尤其是現代大學生群體,完全有責任深入掌握此類底蘊深厚的藝術形式,竭盡全力進行昆曲藝術的弘揚與傳承。因此,為了避免限制年輕一代文化認同感的樹立結果,相關高校指導教師,必須針對既有教學指導方案加以改革調試,力求令昆曲等戲曲藝術教育成就得以有機展現。
一、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進行昆曲藝術教育中的挑戰困境論述
(一)大學生的昆曲藝術審美大眾和精英化對抗局勢過于深入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審美文化在空間上呈現多重類別,表現出大眾和精英審美文化的全面沖突跡象。所謂大眾審美文化,就是基層人民休閑、娛樂的專屬工具;相比之下,精英審美文化類活動,傾向于個中成員心靈陶冶和精神提高結果,有著此類素養的人畢竟不多。透過某類層面觀察界定,從明清傳承到現代的昆曲,便是精英文化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戲曲發揮作用的代表性產物,當中蘊藏著封建統治階級、明清文人墨客,以及近現代知識分子的思維要素,往往透過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詞、腔調、劇本內容和舞臺身段表現出來。想要令周邊觀賞人群更加細致地欣賞并感受到昆曲獨特的藝術魅力,并且能夠自覺地延伸到相關社會意識形態評判層面之上,就必須從思維靈活和素養較高的大學生群體入手,督促相關指導教師,借助最新技術設備吸引學生注意力,在今后的自主學習中形成較高的文化知識內涵和藝術綜合性鑒賞技能。如今我國正處于信息、消費的繁盛時代,人們的視聽途徑多種多樣,同時衍生出對全社會時尚、經濟的推動浪潮,包括時裝、流行音樂、旅游觀光、汽車駕駛等文化產物,從根本上整改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生存發展體系,至此不同人員審美理念和社會景觀也存在較大差異現象。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主人,長期身處此類復雜化生態文化環境之中,他們的審美傾向和以上時代文化特征緊密關聯,卻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藝術審美教育的厭倦對抗局勢。
(二)大學生對于昆曲潛在的藝術元素程式不了解,學習中產生諸多不適感
中國傳統民族藝術,尤其是昆曲藝術,對于內部要素銜接程式規范要求極為嚴格,如戲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妝方式,以及角色的任何動作細節等,都不容許衍生任何偏差跡象,可以說,正是此類程式化凸顯的表演風格,才造就了昆曲藝術的理想美感效果。透過客觀層面觀察,昆曲可被劃分到形式美藝術行列之中,其利用各類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組合,換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應。而人們在進行戲曲欣賞期間,經常出現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模式。盡管說,部分戲迷對于昆曲的某些劇情、唱段等了若指掌,但還是如癡如醉地沉浸在藝術欣賞情境之中,這可以說和其感知體驗到富有程式美感效應的藝術元素,有著直接性關聯。可是大學生長期接觸外國最流行的藝術文化,對于傳統昆曲藝術程式幾乎是一無所知,不理解演員一句話為何要唱如此之久,旋律為何不停旋繞,走路又為何如此奇怪,如若教師不能在合理時間內予以解釋指導,至此過后,大學生群體想要順利地透過以上表演規范體驗昆曲藝術的獨特魅力,便顯得更加困難了。
二、新時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藝術教育傳承活動的必要性研究
(一)大學生內心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整體上還是較為強烈的
自從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國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每到謝幕階段,周邊觀賞的大學生都會急著拍手稱贊。他們之所以內心如此激動,是因為他們潛意識里有著對傳統民族藝術的一種永恒渴望情感,幾乎完全被中國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單純結合文化角度審視,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昆曲的藝術元素,在劇場中會產生極為強烈的震撼作用,使得原本在大學生內心過于晦暗的民族美學感知態度,得以重見光明,民族驕傲感至此全面復蘇。實際上昆曲藝術在我國經歷了由盛到衰的過程,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藝術的不斷沖擊,使得處于時代頂端的年輕群體,習慣了觀賞西方的芭蕾舞、交響樂,以及莎士比亞的戲劇,同時更存在對自身民族文化坐標歸屬的質疑情感。而自從昆曲藝術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機制之中,有關內部廣大學生掩藏已久的一種民族文化記憶,開始被全面喚醒。
(二)昆曲劇目內容和現代大學生實際生活、內心狀況產生一定的共鳴
結合于丹、易中天經典現代解讀引起的國學熱研究,將經典藝術細致地融入到現實生活環境之中,不單單是進行外部推廣宣傳,實質上是進行個體成員最真實的內心情感呼喚。大學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在其接受昆曲藝術教育和欣賞的環節中,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際遇相互融合,隨之怦然心動,這便是此類年輕群體在懵懂中一直無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類藝術作品,能夠借助其特有的演繹形式,將情感自然地釋放出來,那么任何人都會因為此類震撼結果而備受感動。如若想盡快令昆曲藝術和現代大學生實際生活、內心思維模式,產生有機共鳴效果,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滲透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畢竟人性,不管對于我國古往今來的任何人文環境,都是比較適用的。
三、在高校順利落實昆曲藝術教育事務的引導策略內容解析
自從我國實施對外改革開放政策后,加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達,涉及西方各類藝術文化元素,開始直接對我國傳統民族藝術和社會文化體系,造成深度沖擊,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主人,永遠走在時尚潮流前沿,其中對于藝術欣賞和審美的選擇結果眾多,途徑更是五花八門,這便為今后我國昆曲藝術的推廣和有機傳承,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危機。盡管說現階段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進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更設置了戲曲藝術教育交流平臺,但是大學生群體因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從事任何活動的熱情都是極為短暫的。如若后續教育工作處理不夠妥當,即便是昆曲學習的初始階段賦予學生怎樣的美好印象,最終也會在他們步入社會后被日漸淡忘。在此類現實背景下,筆者開始針對現代化高校昆曲藝術教育策略,提出以下改革指導性建議:
(一)和專業劇團建立并維持長期系統化昆曲藝術教育傳承的合作關系
盡管說長期以來,我國各類高校都相繼開展了昆曲專業劇團組織活動,但還是存在一部分高校,因為內部社團和相關機構合作意愿不強,使得相關專業劇團難以成功介入,最終呈現出昆曲校園推廣活動的被動與從事游擊戰的局面。也就是說,長此以往,大學生可能在本科階段中唯獨能夠有一兩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務碰觸機會,特殊情況下會一次都沒有。由此看來,專業昆曲劇團和高校之間,有必要盡快制定出長期且系統化的藝術普及合作計劃。
(二)組織科學的藝術宣傳普及活動,力求貼近大學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鳴
結合筆者以往的調查結果論證,發現目前我國高校存在大部分學生,對于昆曲藝術感知程度不高,并且強烈希望教師在布置此類藝術教育宣傳事務的過程中,能夠盡量貼合他們的實際生活,確保今后欣賞相關曲目過后,能夠適當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鳴效果。因此,高校在引進昆劇團并開展相關藝術推廣事務期間,應該主張在維系昆曲獨特藝術特性的基礎上,添加更多的現代元素,避免和大學生實際生活規則過度偏離,盡量激活其內心的民族藝術榮譽感,從而真正地,令昆曲成為現代大學生熟悉、熱衷的藝術感知和素質完善工具。
(三)盡快將昆曲藝術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之中
高等院校內部的昆曲相關課程,基本上包括以下兩種類型:首先,便是開設研究生專屬的曲學方向研究課程;其次,則是為全校學生設置的公共選修類課程。相比之下,后者課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實際上,在昆曲公共選修課布置期間,往往依照指導教師的興趣和時間加以安排,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缺少一定的系統、穩定特性,尤其對于今后昆曲藝術的普及工作來講,更是帶來諸多限制。因此,將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質化教育課程體系之中,之后實施合理、系統化的調試引導方案,對于昆曲在高校學生中的普及教育,絕對是十分有利的。
(四)透過多重途徑強化高校昆曲的藝術教育實踐能效
第一,其必須竭盡全力地引起國家對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的重視。就是說,相關教育機構,必須快速地將昆曲文化視為我國傳統藝術傳承的一類核心組成單元,提升對其的認知水平;同時,高校還應在響應國家素質化教育方針的基礎上,自覺地進行藝術課程原有形式改造,將昆曲藝術作為必修課程,并在日常教育事務中得以系統化覆蓋落實。
第二,高校必須全面關注昆曲藝術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效。將戲曲藝術轉變成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課程,并長期進行單獨授課。當然,為了全面保障昆曲藝術的實際教學質量,部分經濟實力較強的院校,可以定期聘請專業戲曲藝術家,步入課堂之中講授心得并直接授課。
第三,教師要運用最新技術手段激活學生對于昆曲課程的學習興致。想要順利提升昆曲藝術教育實效,必要途徑便是進行學生個體感知興致提升,此類工程較為深入復雜。教師有必要自然地將知識學習和戲曲欣賞融合在一起,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最佳表演作品,督促學生由淺入深地從中汲取知識養分,和教師合作順利地營造出和諧有趣的戲曲學習氛圍,為其今后的戲曲藝術學習應用技能提升,做足充分的過渡準備工作。
第四,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戲曲藝術涵蓋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戲曲藝術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傳承發展中國戲曲文化外,關鍵還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欣賞,培養學生感受、理解、鑒賞戲曲美的能力。
第五,校園昆曲藝術表演和交流社團的組織建設。在高校校園內進行昆曲藝術表演和交流社團建設,一般需要經過相關院系或是機構審核確認,之后以學生社團形式存在,結合學校自身狀況進行不同活動經費籌措,大多數情況之下將由學校或是社團收取的會費予以支付。至于校園昆曲藝術交流社團的一切活動形式,都是由內部參與的學生進行定期組織的,如學習、欣賞和表演昆曲等方式,社團同時更肩負著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劃和組織職責。歸結來講,此類社團可以說是銜接大學生群體和昆曲藝術表演活動的樞紐,不管對于專業學習曲學,或是其余對昆曲藝術保留感知興趣的學生來講,昆曲社團的存在,都為其今后更好地接觸并實踐學習昆曲,提供了較為穩固的支持平臺。需要加以強調的是,昆曲藝術教育欣賞等活動在高校校園內布置和宣傳的第一大困境,便是相關活動的經費支持。據了解,一場適當規模的藝術普及和表演項目,需要動員的劇團人數至少為60人,而當中產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費用,加在一起也將達到五六千元左右,不管對于劇團或是高校來講,都是一筆較高的費用,因此在進行昆曲藝術進校園活動布置期間,專項基金設置顯得十分必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昆曲作為我國傳統戲劇表現形式,當中蘊藏著我國幾千年來豐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背景下,將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校園之中,并轉化成為一類重要的課程內容,對于全面推廣傳承中華傳統藝術,提升大學生群體審美技能、凈化高校校園文化交流環境、抵制鄙俗商業文化侵擾等,都發揮著至高無上的支持功效。而在高校全面有效地實施戲曲藝術教育,通過戲曲藝術對高校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曹南山.蘇州在校大學生對昆曲接受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0(03):77-92.
[2]田韶東.昆曲上聲字的字聲特征與腔格研究[J].美育學刊,2011,15(03):78-94.
[3]王平.地方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以安慶師范學院黃梅戲藝術教育為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04):103-118.
[4]傅謹.昆曲的文化身份[J].福建藝術,2011,12(03):144-160.
篇3
【論文摘 要】 西北藝術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種類豐富多彩,但西北地區的藝術教育存在著思想僵化、創新觀念不足等問題;在今后的教育過程中應充分重視藝術創新思維啟發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古人傳于后世的藝術品思索古人的創新意識,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輔助工具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開啟心里巨大的創作空間,讓受教育者在素質修養、能力提高的同時,永遠保持著新鮮的創造活力。
一、西北藝術文化及其歷史背景
西部地域遼闊,歷史久遠,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積累了豐富的藝術審美經驗,創造了絢麗多彩的藝術作品,形成了多樣而璀璨的民族藝術文化。自古以來,由于西部地處邊疆,外來文化多次傳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紛繁復雜的民族關系一直深深影響著西部的文化傳承,藝術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藝術發展概述
(1)遠古的藝術。西部黃河流域是彩陶的發祥地,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仰韶文化”時期,造就了質地細膩、造型渾厚的仰韶彩陶,這個時期的魚紋、鳥紋圖案造型已經非常生動多姿,作為圖騰符號標識,取材于自然與社會生活,用于巫術祭祀等活動。甲骨文、金文作為書法藝術的起源也隨之有了古樸的開端。
與此同時的音樂和舞蹈,從生產勞動的號子與動作中萌芽,在巫術祭祀活動中逐漸成熟。原始社會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繪畫圖案與音樂舞蹈開啟了人類的藝術審美意識。
(2)周秦漢唐的風采。周秦漢唐是中華民族最為輝煌時期,相應的藝術文化也達到后世很難逾越的高峰。這時期的藝術可謂百花齊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長安,活動范圍位于現在中國的西北,是當時全球最為繁華的區域。自開創了絲綢之路之后,外傳中華藝術文化,內染西方新鮮的文化氣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諧并存。
在繪畫藝術中,帛畫、壁畫、紙畫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現出繪畫各種素材的畫家群體,繪畫手段技術多樣,不斷推陳出新呈現個性特征明顯、技術精湛的曠世佳作,讓后人嘆為觀止。書法文字藝術也是最為豐富的時期,篆隸楷行草都已達到了書法藝術巔峰狀態。隨著各朝代的執政方針,儒、道、釋等各種文化、宗教藝術題材的壁畫、雕塑、建筑藝術也獲得了全面發展。
音樂藝術方面,夏周有“八音”“五聲”“十二律”的成就,繼而春秋戰國時期由公孫尼子所著的《樂記》開創了一套完整的音樂理論體系;秦漢時期盛行鼓吹樂,是漢族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的結合的藝術;舞蹈藝術也有很高的造詣,民間舞蹈和少數民族舞蹈同時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視覺盛宴。隋唐的君主偏愛音樂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種民族的音樂風格,規范樂部,使音樂藝術更系統、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隨著宋元明清的遷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轉移到別處;交通也由單一的“絲綢之路”轉為“鄭和下西洋”海上運輸,開拓了海上對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戰亂頻繁,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文化中心東移或北上,漸漸呈現出整體衰退的現象。
2、豐富多彩的西部藝術種類
(1)民間藝術與工藝裝飾藝術。由于少數民族眾多,而且邊界線最廣闊,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異常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種類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據生活環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藝術性,創造了普通生活的藝術品。工藝裝飾方面其中包括金銀工藝、陶瓷工藝、染織工藝、漆器工藝、家具工藝、還出現了木器、琉璃、編織等工藝也是十分精美。民間藝術有剪紙、雕刻、皮影、食品、刺繡、和民族服飾等,無不包含著各民族的藝術文化的精髓。
(2)書法藝術。從歷朝歷代的傳碑來看,大多數漢唐及之前的都遺存在西部地區,西安的“碑林”、陜西關中地區的“漢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國時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賞到當時古人深厚的書法造詣。西部各少數民族也都創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種類繁多,書寫也別具特色。
(3)巖畫壁畫等繪畫藝術。西北地區的各個角落分布著許多少數民族及外來民族的巖畫和壁畫的藝術結晶。各個時期、各個民族的表現技法各異,內容基本上歸納為四方面:氏族圖騰崇拜、巫術宗教儀式、平時生活情景、狩獵動態造型與場景。由遠古新石器時期到清末,巖畫壁畫均有歷史的痕跡,各有特色,各朝代繪畫藝術的繁榮表現在了宗教壁畫上。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漢朝蔡倫發明造紙術后,畫家逐漸開始由絹帛轉用宣紙進行繪畫,到唐時期已出現專攻人物、花鳥、山水等著名畫家。
(4)雕塑藝術與建筑藝術。雕塑的設計與制作總是跟宗教有關,西北地區的石窟、墓葬遺址上千座,遺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萬,給后世進行考古等學術研究留下了可觀的財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眾多,風俗習慣、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陜北窯洞、關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樂戲曲藝術。由于少數民族語言和樂器的不同,各個地區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來逐漸分為地方民歌和戲曲。從春秋的樂理的建立,到漢朝的相和歌出現,魏晉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樂獨奏的優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樂的綜合演藝,都在展現著古代西部的藝術輝煌的風貌。
視覺藝術是從橫向來說,是對此時此景的綜合表現,除此之外,還是對文化歷史的記錄。表現聽覺的藝術門類由于事過境遷,逐漸丟失了各自的藝術語言,但是這些動態的時間性藝術形式,卻被作為造型藝術的表現題材,靜態地展示出來,在古代繪畫、雕塑和傳統工藝品中,留下了昔日輝煌的痕跡。
由于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異,我國西部與東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現出經濟和藝術文化雙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藝術文化教育現狀
西部地區地域的長期封閉,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創新意識普遍薄弱的狀態。
西安美術學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藝術文化與西部大開發》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區的文化藝術在繼承與創新方面曾有過突破性的發展,比如60年代‘長安畫派’興起,70年代末‘絲路花雨’的創作,以及當代‘西部文學’的熱潮等,但從當前的普遍現狀來看,西北文化藝術界依然面臨著一個繼承與創新的難題。西北地區文化積淀深厚,但傳承多于創新,對傳統文化的滿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對藝術創新的漠視。對于傳統文化,西北人有著單一的思維定勢,墨守傳統文化的固有模式,難以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傳統文化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真諦。這種定式思維和封閉心態,只能消減西北人的創造力,使其與開放的現代社會產生一定的距離。對當代西北文化藝術界來說,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價值開拓和合理轉型問題,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西北藝術教育在傳承傳統藝術的同時,應避免思想僵化,只埋頭苦讀,不思考創新,在學習古人的藝術品的同時,也要借助他們傳于后世的藝術品思索古人的創新意識,這個恰恰是現在西北藝術教育緊缺的一種意識。
三、藝術創新思維啟發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國家教育部培養21世紀優秀人才的首要條件。許多研究者對創新思維都有自己的定論,筆者認為創新思維是一種先“破”后“立”的發散性的活躍思維方式,不同于常規的思維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問題,具有從歸納總結中求異的反邏輯的特性。 轉貼于
2、藝術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藝術教育的真正任務不是壓抑情感,而是使這些情感得到升華并進入有利于社會的途徑和渠道。
傳統的藝術史主要介紹是精華的藝術品,中國古代藝術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產品,其無獨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題,是已經規定好的,代表了當時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術上可以發揮創新思維,例如漢代的長信宮燈,其工藝造型和實用功能完美結合,讓世人驚嘆漢代工藝設計師精湛的工藝技術和豐富的想象力。這種工藝造型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結合,創新思維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燈就是燈的傳統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藝裝飾作用,那世界的藝術史上就缺少了許多意外的驚喜,這種前人給我們經驗可以與藝術院校教授藝術課程相結合,在介紹了藝術的發展史和各種藝術的背景文化,聯系當今時代的潮流,開拓思路,進行創新思維,對提高藝術修養和激發藝術創作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藝術創新思維的鍛煉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維克多?洛溫菲爾德(Viktor 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創造性思維的發展》(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中認為藝術教育的任務“既不是藝術本身,又不是藝術作品,也不是審美體驗。而是兒童,通過藝術教育,他們將越來越富有創造力,越來越思維敏捷,他們將在任何可能適應的環境中運用他們的藝術經驗”。洛溫菲爾德著眼于保護孩子們對于創造的自信心。他譴責現代教育阻礙孩子們天生能力的發揮,相信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訓練教師,使得他們成為孩子發展的欣賞者從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應該從成年的豐富的閱歷提取適合受教育者的創新思維鍛煉,培養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懼風險,敢于質疑,敢于嘗試。為培養創造力而教授藝術。
包毫斯做了創新思維鍛煉的典型先例,進行教育改革,影響最大的課程是著名的“基礎課程”。學生入學后6個月的試讀期間所學習的就是這種“基礎課程”,設置這類課程的目的是解放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對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讓學生熟悉材料的同時,培養創新思維,對材料進行創造性嘗試。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創新思維教育,首先要時刻更新自己的藝術教育觀念,從傳統的藝術教育觀念中轉變,吸取創新理論新知識,與時俱進,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點擊藝術創新思維的火花
藝術和科學不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進步”,有的只是變化,在藝術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東西,同時也得到一些東西。每一種見解都要重視,有多少人,藝術就應該有多少思維方式。藝術可以開發社會中的個體天性,也是表達、思考以及同他人廣泛交流的一個載體。培養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興趣,點擊無限的創新思維的火花,也是開發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個人在藝術上的表達也是感情的流露,隨著受教育者的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感情和認知能力也在變化。教育者在創新啟發性教育中觀察他們的變化,注重他們的表達。不同的年齡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繪畫符號、表達方式和語言,了解他們的這些變化,及時給予受教育者創作方式的引導、創作材料的補充和擴大藝術視覺表現形式的欣賞范圍,開發個人更為廣闊深邃的創作天地。采取鼓勵大于批評的方式讓孩子保持著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藝術教育的發展與民族素質
在西方教育界,從柏拉圖《理想國》中的藝術教育到現代W?德韋恩?格里爾(W.Dwaine Greer)使用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簡稱DBAE),其教育史中各個階段進行了對藝術教育的精細剖析和研究,認為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藝術課形式的單一短時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實際上卻會延伸到學生在各學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道德素質的缺憾。讓受教育者認識真善美,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開發自身的眼界與思路和開拓再創造的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的藝術文化修養,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輔助工具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開啟心里巨大的創作空間。
創作中獨立的思考將幫助孩子們自己處理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論感情上的還是理智上的。藝術創作通過對美的理解曾經被認為是培養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徑,20世紀中期又增添了培養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內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怎樣能使藝術創新思維在年輕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長?西北藝術教育者所做的取決于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在20世紀,藝術創造有助于個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好的本質,最后與心靈健康相聯系,創造性就是它的一個標志。在已經進入21世紀的教育中,我們西部藝術教育者應該繼承前人寶貴的教育經驗,在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時機下,充分利用豐富的藝術資源與歷史背景,進行受教育者創新思維的培養鍛煉,尤其在藝術教育中,潛意識地影響學生的創作生涯,讓受教育者在素質修養、能力提高的同時,永遠保持著新鮮的創造活力。
參考文獻
[1] (美)布朗(AuriceBrowu),科贊尼克(Dlana Korzenlk) [M].馬壯寰譯.藝術創造與藝術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2] (美)艾迪斯(Stophen Addlss),埃里克森(Marry Erlckson)[M].宋獻春,伍桂紅譯.藝術史與藝術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篇4
關鍵詞: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述評
中圖分類號:G5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1-0014-03
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共識,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評估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至今沒有一套國際通用、比較權威的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國際上對教育信息化的評估可以概括為:以達到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指標為目的的評估;以促進教育變革為目的的評估;以量化的經濟學視角進行評估;以質性的教育評價進行評估;以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為目的的評估;以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效益進行評估。
筆者對國內外具有代表性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進行比較研究,以期對我國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以及評估指標的科學構建有所幫助。
一、國外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綜述
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信息化起步早、發展快。特別是美國自“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提出以來,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發展,至今走在世界的前列。加拿大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聯網的中小學校已達到17000多所。歐盟各國也先后制定了各自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并快速發展。亞洲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顯示出趕超美歐的強勁勢頭。但無論在歐美還是亞洲,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均出現了投資過熱的通病,效益評估自然而然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建立相應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與評估指標體系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課題。各個國家與地區根據各自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和目標建立了相應的評估體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為下列幾種:
1.美國STaR (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評估量表
為了落實美國政府的教育行動計劃,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對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狀況進行評估,評估時從教育行動計劃中確定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和發展的四大支柱(即從連通、硬件、數字內容、專業發展四個方面)展開,從而開發出了著名的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評估量表,并根據評估狀況每年做一些必要的補充和調整,后來逐漸被一些州和學校采用,成為衡量該地區、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標尺。
STaR評估量表是一個二維表格,評價要素包括: “硬件和網絡連通性”、“教師專業發展”、“數字化資源”以及“學生成就和考核”。并且每個評估要素下有具體的評價指標。同時, STaR評估量表按照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將學校分為:低技術使用水平學校、中等技術使用水平學校、高技術使用水平學校、理想級技術使用水平學校四個等級。為了讓所界定的學校確定自己的技術使用水平等級,STaR評估量表給出了學校各評估維度中每個評估指標的取值范圍,供學校參考。
2.五層次訓練成效評估量表
威斯康辛大學的凱樂派屈克(Donald.L.Kirkpatrick)提出柯氏四層次訓練成效評估模型。該模型起初主要用于企業培訓,后來人們對四層次評估進行了補充,在原來四層次的基礎上增加了投資回報測量層,所以稱之為“五層次訓練成效評估量表”。隨著五層次訓練成效評估量表在企業培訓測量中的影響擴大,一些地區和學校將它用于教師培訓的測量,甚至將其應用于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測量。
五級評估模型包括“學習者反應”、“知識遷移”、“行為遷移”、“組織影響”、“投資回報”。第一層學習者反應,主要測量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態度,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認可或者抵觸會決定學習者的學習努力程度。第二層知識遷移,主要測量學習者通過材料學習,掌握知識的程度。第三層行為遷移,主要測量通過學習,學習者在行為上的變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層組織影響,主要測量學習者對組織合理性的評估。第五層投資回報測量,主要測量學習者對學習的投入與效益的比例,即優化程度進行評價。
3.SRF的評估指標
為了進一步促進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簡稱ICT)的有效應用,英國教育通訊與技術署于2006年3月了學校信息化自我評估指標(The self-review framework,簡稱SRF)。目的是幫助學校評估應用ICT的效果,并為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進一步提高作出規劃。
SRF的評估指標中涵蓋八個要素:分別是“領導和管理”、“課程”、“學與教”、“評價”、“教師專業發展”、“拓展學習的機會”、“資源”、“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SRF的每一條指標分為五個水平,分別為“沒有發生”、“開始”、“發生策略”、“連貫”、“建立電子化信心”。學校根據五個水平的描述,考慮自己學校的實際狀況就可以選擇具體所處的水平層次,這樣就完成了具體指標的評估。
4.歐洲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評估體系
歐盟為了加強各成員國教育機構合作,促進相關教育信息共享,建立了歐洲教育信息網聯(Eurydice)。歐洲教育信息網聯相繼提出針對高等教育的“蘇格拉底”計劃、針對職業教育的“達芬奇”計劃、針對中小學教育的“電子結對”計劃。歐洲教育信息網聯對歐盟成員國各項計劃的實施情況予以評價,其中“電子結對”計劃的主要內容為: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開設、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教師教育中的信息技術。評價的具體指標包括:生機比、網絡連接的生機比、投資結構、課程整合、教師培訓等若干具體指標。
5.亞洲各國、各地區對教育信息化的評估
日本政府于2000年提出了“IT基本法” 并提出了“e-Japan戰略”。隨著信息化在日本各行各業的發展,日本政府又提出了“u-Japan戰略”,其目的是在日本能隨時隨地通過適合的終端設備上網并享受服務。教育信息化是 “u-Japan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政府對教育信息化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項目投入(日本教育信息化主要以重大項目的實施驅動),基礎設施(生機比、計算機聯網),資源開發與共享,教師、學生的日常應用(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等方面)。
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2001年制定了“教師ICT應用能力標準”。該標準根據職位將教師分為“教師”、“教育信息部長”、“校監”、“校長” 四個等級,再按照不同的等級來分別定義必要的ICT應用能力。
對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開發與普及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信息技術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信息化建設的學術研究、教學與學術信心數據庫的建立等。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目標為:提高學習者的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學校領導能力、豐富數字化學習資源、改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法、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推動社區的發展。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評價圍繞建設目標開展。
我國臺灣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與評估體系概括為:四項遠景、十項策略、七項指標。其中七項指標為:學生、老師時時處處能用電腦并能上網;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日常教學,并達到總課時的20%;教材全面聯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有特色的教學資源;學生具備正確的信息化學習態度,了解信息理論;建立600所教育信息化特色校;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絡學習環境,縮小數字化差距;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到信息化、自動化、透明化。
二、國內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綜述
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對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評估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與探索。但截至目前還未建立較成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與評估方法。從文獻資料來看,國內主要從以下兩大方面對教育信息化評估進行了探討:一是教育信息化指標的構建;二是教育信息化的測評方法。
1.“視角―發展―角色”三維評估模型
祝智庭、顧小清等在綜合了國內外有關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相關成果,借鑒了平衡計分卡理論和學校信息化評估模型STaR的評估思路,建立了“視角―發展―角色”三維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其中視角維包括了用戶視角、財務視角、運營視角、變革視角;發展維包括起步階段、應用階段、融合階段、 變革階段;角色維包括了學生、教師、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家長等。并進一步從不同角度制定了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指標體系。
2.ISEI評估模型
王珠珠等建立了ISEI (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簡稱ISEI)評測工具。該測量工具提出了設施、資源、素養、應用、管理5個一級指標,26個二級指標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北京、浙江東部地區、湖北中部地區的教育信息化進行了評估。
3.基于DEA理論的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
焦寶聰等將運籌學中的數據包絡分析理論中的CR模型應用到對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當中,在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DEA理論的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
該模型將一所學校(也可以是同類的幾所學校)信息化的投入分為若干類型,比如信息化投入有硬件設備的采購支出、教師培訓支出、教育教學資源制作支出等。同時將教育信息化所產生的效益也分成不同的類型,比如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學生視野的開闊等。然后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演算過程,對教育信息化投入后的同類學校進行評比、再分類,從總體上反映該被評價的若干學校的效益狀況;同時也能對被評價的學校進行檢查,確定其與效益較好的學校的差距。
4.“水平―效益―競爭力”三維評估模型
王有遠等建立了由“水平―效益―競爭力”三向量構成的教育信息化三維模型,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效果。并與三維綜合評價模型相對應,構建教育信息化水平、經濟與社會效益、核心競爭力三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此外,張豪鋒、孔凡士、謝忠新等學者均在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
通過分析上述國內外較有影響的信息化水平評估體系可以發現,盡管它們在推出時間、方案的制定和評估方法、評估機構、評估內容以及評估范圍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處,但都是用評估的方式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與效益。這正體現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異。?
參考文獻:
[1]汪瓊,陳瑞江等.STaR評估與教育信息化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4(4):10-11.
[2]陳吉利.英國學校信息化自我評估指標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08(6):28-31.
[3]王會霞,劉志兵.日本教育信息化:從e-Japan戰略邁向u-Japan戰略[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6):62-64.
[4]王保中,黃松愛.日本基礎教育信息化:當前的舉措與成果[J].外國教育研究,2006(5):46-51.
[5]崔英玉,孫啟林.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6):48-54.
[6]崔英玉.解讀韓國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發展戰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22):67-69.
[7]唐科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及最新趨勢分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1(10):79-80.
[8]張永軍.新加坡智慧國計劃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08(8):30-33.
[9]王運武.我國香港和臺灣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及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8-10.
[10]顧小清,林陽,祝智庭.區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07(5):23-27.
[11]王珠珠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5(10):25-31.
[12]王珠珠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下)[J]. 中國電化教育,2005(11):19-29.
篇5
關鍵詞:少數民族 初中英語 教學差異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77-01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英語教育的規模也在日益擴大,但是,在我國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還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英語課程改革方面,改變了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傾向,強調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課改在全國范圍內試行,包括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少數民族的初中英語教學還不能夠很好的適應課程改革的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問題。
1 少數民族初中英語教學困境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與外界聯系不密切,文化、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都相對落后,這些自然條件、人文條件都導致了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學水平滯后現象的產生。
1.1經濟條件落后,學生觀念閉塞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地處我國邊陲,眾多高山組成了天然屏障,阻礙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教育發展十分緩慢。少數民族地區由于開放較晚,貧窮落后,因此那里的學生對許多外界事物都顯得難于接受,講普通話都困難,講英語就更加沒有勇氣了,而且絕大部分學生從小在少數民族出生,他們成長過程所見到的、聽到的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土語言,很難聽到標準的英語口語,所以就會覺得講英語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1.2本土文化影響深遠,方言干擾嚴重
少數民族的語言本來就和漢語相差甚遠,他們所講的語言從語序、語境、語義上不單是與漢語有差異,和英語的差距更大。再加之本土語言口音的影響,要想把英語說好,對他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1.3教師資源緊缺,師資力量薄弱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不單是自然環境惡劣,而且社會秩序也不如漢族地區安定,因此,稍微有點文化知識的人都不愿在少數民族地區定居,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不想進來,所以少數民族地區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這就造成了人才資源的匱乏,教師資源稀缺,即使有教師,教師的水平也比較差,許多教師都不是專業英語出身的,教師本身講英語都帶著口音,學生就更難學好英語發音了。
1.4教學手段落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開始全面推行多媒體教學,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人才匱乏,能夠很好的掌握和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教師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方式,有很多內容通過傳統教學方式是無法展現給學生的,這就給教育技術的革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2 少數民族英語學習差異
語言是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各個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文化差異是脫不了干系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通常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行為舉止和思維方式等等,所以說少數民族初中英語學習的差異主要是在文化差異方面。
2.1英語語言表達意義差異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對英語的聯想意義理解歪曲,對英漢兩種語言的聯想意義存在偏差,所以就造成了在理解與表達上的障礙。在國外,狗被人當做最忠實的朋友,而不是像我們一樣,把狗當做畜生。所以國外有許多關于狗的表達,比如:as faithful as a dog(忠心耿耿),如果一個教師對學生這樣講,學生馬上就會生氣,表示不滿,因為他認為教師這樣說是在侮辱他,在這里,雖然學生知道“dog”這個單詞的含義,但是卻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內涵。
2.2中外習慣用語差異
中外習慣用語本來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別人贊揚你的時候,中國人會很謙虛的說“哪有啊,我覺得沒那么好”,而外國人則會微笑并致謝。這些差異的存在給英語的學習造成了困難。
2.3生活方式差異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對外國人的生活習慣、交際習慣都缺乏了解,這導致在語言運用上會出現很多錯誤。比如在用餐方面,外國人是不適用筷子的,他們只用刀和叉以及一些別的餐具,所以學生們對這種習慣都表示無法理解。在交際習慣方面,比如有人跟你道謝“Thanks for your help”,作為中國人你可能會說,不客氣,或者說不用謝,但是國外的習慣表達不是這樣的,在英語習慣表達上,他們會說“It's my pleasure”。
3 解決英語教學差異策略
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學存在的這些差異對學生學習英語是非常有影響的,所以我們應該盡量的去解決這些差異和問題。
首先,應該從本質上改變這些差異,從觀念上移除這些錯誤的想法,以鼓勵為主,積極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大膽的把英語說出來。
其次,解決現實問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力量水平。國家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勵更多的人才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方面也要對少數民族地區多做貢獻。
最后,在課程設置上,應當因地制宜,對少數民族的英語教學應該多以交際用語、風俗習慣等為主,讓學生們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語法和句子結構。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研制工作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S].2002.9.
[2]唐興萍.關于提高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英語教學水平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151):199-202.
[3]銀云忠.文化差異――少數民族地區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障礙[J].賀州學院學報,2009,25(1):84-86.
篇6
【關鍵詞】藝術教育 舞蹈教學 趣味學習
一、藝術教育對幼兒培養的影響
藝術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幼兒感受、理解、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幼兒情操,發展幼兒智力,促進其自身各種因素的平衡協調,實現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藝術教育中的音樂、體操、美術、文學都具有審美價值,藝術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優美的藝術作品和藝術活動可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教育,且對幼兒培養初步的藝術修養和興趣、堅持性、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及高雅的氣質都有利。另外,幼兒的思維活動是具體、生動形象,而藝術活動中畫面的結構與色彩,音樂的高低、節奏、旋律、形象的身體動作,具體生動的文學作品,往往使孩子頭腦中呈現相應的形象。藝術活動適合幼兒智力活動的特點,能滿足幼兒需要,且容易被幼兒接受。因此,藝術教育的培養影響著幼兒全面發展的進程。幼兒園藝術教育在發展幼兒的智力特別是在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創造力、表現力以及對幼兒身體的健美發育和成長方面都起著獨特的作用。
《綱要》中對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闡述為:“教給幼兒唱歌、舞蹈粗淺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培養幼兒對音樂、舞蹈的興趣和節奏感,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想象力和表現能力,陶冶幼兒的性情和品格;在幼兒觀察物象的形狀、顏色、結構等基礎上,培養他們用繪畫和手工(泥工、紙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的美的欣賞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幼兒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術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綱要》的這一闡述,也深刻地說明了幼兒藝術教育重在通過技能的培養促進幼兒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
二、勤于思考,讓幼兒在玩中體驗藝術創造的樂趣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作畫或者舞蹈等是孩子自由表達和宣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輔以游戲開展,其活動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如春天孩子愛在戶外玩,偶然發現地上的影子,有的孩子就會相互追逐影子玩,有的則長時間站在那兒“顧影自賞”。此時,脆引導幼兒開展了“發現影子——踩影子——玩影子——畫影子——創編添畫影子——欣賞作品”的活動。整個活動興趣盎然,合作愉快,教師的指導沒有傳統的交代、講解、示范,只是三言兩語的引導,卻產生了“揮之即去,呼之即來”的效果,幼兒積極表現,教師也感到十分輕松,這就是游戲在藝術創造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三、充分發揮舞蹈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獨特功能
(1)培養幼兒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以及表達美的興致和能力,塑造幼兒個性魅力。
(2)幫助矯正幼兒不良生活習慣和形體姿態,通過科學訓練塑造良好的身體形態,煥發健康向上的清新氣質。
(3)挖掘幼兒潛在智能,鍛煉幼兒反應敏捷、肢體協調的非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跳躍、想象力豐富的高尚情操。
(4)由于獨生子女的普遍存在,很容易養成驕縱和自我的個性,因此在集體舞蹈訓練中增強幼兒的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加強團結協作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四、情境教學中的快樂引導
(一)故事舞蹈教學法
此方面主要是針對幼兒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的特點而設置的,將舞蹈肢體動作與童話故事結合起來。例如,教授手部“波浪”動作時,可給幼兒編講一個《歡快的小鳥兒》的小故事,將不斷擴大幅度的手臂波浪動作比喻成小鳥的翅膀,將舞蹈內容情節化。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編,給孩子們示范動作后,讓他們根據舞姿自己編個小故事來配合舞蹈,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同一組動作可以配不同故事情節。如此一來這些動作,都可以在故事里賦予它新的意義,不至于使幼兒對單一動作的重復產生厭膩感,學習的積極性和持久性也得到了維護和提升,并且還可在無形中增強幼兒對動作記憶的速度及強度,幫助他們更好地牢記舞蹈動作。
(二)示范、競賽法
此法是利用了幼兒好強好勝、表現欲強烈的特點刺激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組別間的競賽,比比看哪一組做得最好。或者是挑選個別動作較規范的學生做小老師、小演員,給其他學生進行示范及帶領。這樣做能激起學生的好勝心理及競爭意識,推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此法還能起到吸引學生對動作細節的注意力,想做小老師或者是小演員就必須把動作做得規范和漂亮。懷著這樣的意愿,幼兒自然而然地便會自發地把注意力投入到教師的教學中來。
(三)舞游結合、學趣結合
“快樂引導”的主旨是讓孩子在一個相對輕松愉快的環境和心理下進行舞蹈學習。對幼兒而言,游戲是給他們帶來無限樂趣的活動,因此,可以將游戲的形式帶入舞蹈教學課堂中來。例如,把站姿訓練和木頭人的游戲相結合,讓孩子們覺得保持一個舞蹈姿勢不動并非只是刻板地訓練,而是一個有趣的游戲。如此一來幼兒參與教學訓練活動的積極性便大大提高了。
簡言之,我們應當將幼兒舞蹈教育勞逸結合,學趣結合,秉行“快樂引導”的宗旨,將幼兒舞蹈教育的思路拓展開來。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漢區少數民族;醫學生;自我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8(a)-0136-03
自我教育是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根據教育的主體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對自我提出任務,將之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通過自我認識、選擇、反省、調控等,提高和完善自我[1]。漢區少數民族醫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在我國民族教育政策支持下,漢區高校接收的少數民族生源。他們在文化、語言、體貌特征、風俗習慣、信仰、基礎教育等方面不同于一般高校學生,與一般高校的學生相比,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其獨特性[2]。內地高校少數民族醫學生的教育培養,關系到少數民族青年的健康成長及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醫學人才隊伍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鑒于此,本研究對漢區少數民族醫學生的自我教育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以期豐富對在漢區少數民族醫學生的自我教育理論,促進少數民族醫學生的教育。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取樣法,于2012年12月選取中國醫科大學生源地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五年學制少數民族醫學生為研究樣本,共計117人;分別為維吾爾族90人、哈薩克族10人、蒙古族5人、回族4人、朝鮮族4人、柯爾克孜族3人、滿族1人;其中,一年級23人,二年級20人,三年級34人,四年級22人,五年級18人;年齡17~26歲,平均(21.82±1.85)歲;男56人,女61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應用醫學生自我教育問卷[3]進行評定。問卷共計27個條目,每條由“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5級評分,分別賦值0~4分,問卷總分108分;歸為自我調控、自我認知、自我完善、自我實現4個因子;其中,自我調控因子共12個條目,滿分48分;自我認知因子共8個條目,滿分32分;自我完善因子共3個條目,滿分12分,自我實現因子共4個條目,滿分16分。本次測量中,自我教育問卷的Cronbach's α為0.909,分半信度為0.878。
1.2.2 調查方法 被試者以年級為單位進行調查,統一主試、指導語,調查問卷以匿名方式作答,問卷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119份,回收有效問卷117份,有效調查問卷的回收率為98.32%。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分析。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數法(LSD)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年級少數民族醫學生自我教育情況
不同年級醫學生自我教育總問卷、自我調控因子、自我認知因子、自我實現因子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經LSD檢驗,自我調控因子三年級評分顯著高于一、二、四年級(P < 0.05),五年級的評分顯著高于二年級(P < 0.05);自我認知因子評分三年級顯著高于二、四年級的評分(P < 0.05),五年級高于二、四年級的評分(P < 0.05);自我實現因子評分五年級顯著高于一、二、四年級(P < 0.05),三年級的評分顯著高于四年級(P < 0.05);自我教育總問卷評分三年級顯著高于一、二、四年級(P < 0.05),五年級評分顯著高于二年級(P < 0.05)。提示三年級、五年級少數民族醫學生的自我教育情況優于其他年級。
2.2 不同性別少數民族醫學生自我教育情況差異
女性少數民族醫學生的自我調控因子、自我認知因子、自我實現因子以及自我教育問卷總評分顯著高于男性少數民族醫學生在該項目上的評分(P < 0.05)。見表2。
2.3 不同民族醫學生自我教育情況差異
方差分析顯示,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柯爾克孜族、滿族醫學生自我教育總表及各因子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漢區少數民族醫學生與普通醫學生自我教育情況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將本次受試的少數民族醫學生與來自同一醫學院校既往調查的409名醫學生[3]自我教育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少數民族醫學生在自我教育問卷及其4個因子上的評分均顯著高于普通醫學生(P < 0.05)。見表4。
3 討論
以往對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發現,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大學生有明顯的心理成熟過程[4]。大學一、二年級是少數民族學生進入漢區的高校,需要逐步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5]。在此階段,學生需要接觸相對陌生的生活環境、適應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同時還會接觸復雜的醫學基礎知識,此期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而在此階段,學生對自我教育的認知和定位還很不明確,自我教育能力尚未健全。進入大學三年級,隨著醫學專業課的開設,醫學知識的不斷積累,社會閱歷的進一步增加,大部分學生傾向于主動獲取更多醫學知識,以增長能力,為將來更好地發展打下基礎。此期醫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意識處于較高水平,能夠有目的地學習和完善自我。因此,三年級醫學生的自我教育評分較高。而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行動中會遇到主觀因素造成的困難,自我教育也經常受個人自我教育的自控性的影響,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生源是定向培養的,在本科畢業后需要回到生源地工作,這些學生的畢業去向較為明確,由于學生本身對大學的學習已形成較好的學習策略,加之四年級階段的課業負擔相對較輕,此期這些學生會對自己的學業和發展教育約束產生松懈。而另一部分非定向的少數民族生源在四年級會面對重要的人生發展抉擇,主要是本科畢業后就業或是攻讀研究生,此階段較為彷徨,存在對自己未來前途的不確定思想,學生容易產生思想波動,影響自我教育的順利穩定完成。五年級醫學生的發展抉擇已經明朗,此期學生或是準備考研,或是加緊練習臨床技能為工作做準備,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能夠根據個人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態度端正,自我約束力很高。因此,問卷中五年級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實現、自我調控因子的評分較高。
本研究發現,女生的自我調控因子、自我認知因子、自我完善因子以及自我教育問卷總評分顯著高于男生。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男女生在行為認知、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性格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女生心思較敏感、細膩,善于自我約束,以形象思維居多;而男生傾向于邏輯思維,不拘泥于小節,行動容易受情緒化支配。另一方面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性別角色教育有關[6]。男性的自我優越感要高于女性,男性往往是勇敢的、外向的,而女性則是謹慎的、內斂的。這些性別與性格關系的個體自身因素以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因素造就了女性在應對生活和學業中的問題時能夠對自我有較好的認知,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不斷完善自我;而男生在遇到文化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時,容易產生情緒波動,自我教育約束力略有欠缺。對醫學生自我教育應以個體社會化為基礎[7]。實施自我教育活動的大學生是完成了基本社會化的個體,他們已經掌握一定的價值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具備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對教育內容具有自主的甄別與選擇能力。此階段的教育應更注重群體化與個性化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特點需要進行教育引導。
從少數民族聚居地到非少數民族聚居區,從已熟悉的本民族生活環境到非本民族生活環境,這種看似地理位置的轉變也會給學生帶來生活、心理上的變更體驗。本研究發現受試對象雖是來自于不同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但在自我教育水平方面,各個少數民族間的差異不顯著。這可能與各個民族的學生均是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在應對文化差異和學習任務等方面的挑戰程度相似有關。
做好漢區少數民族醫學生的培養,并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少數民族地區輸送合格的醫學人才,不僅是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務,也是為維護我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做貢獻。本研究將漢區少數民族醫學生與普通醫學生自我教育情況比較發現,少數民族醫學生在自我教育水平顯著高于普通醫學生。這與吐送尼沙·艾力[8]的研究結果一致,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對學習生活的壓力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在學業上非常刻苦,表現自強自立、樂觀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和心理狀態。從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民族地區走進大學校園的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是該民族的精英群體,他們擔負著對本民族文化變遷的引領和傳承以及學有所成之后貢獻本民族社會經濟建設的雙重任務[9]。雖然大部分少數民族醫學生由于來自較為偏遠地區,學習基礎薄弱,教育的不全面和深度不夠導致其在學習方面較為吃力,但和其他醫學生相比,少數民族醫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較高,能夠較好地自主約束自我的學習行為。
醫學專業具有學制長、課程門類多、實踐性強、英語能力要求高、學業負擔重等特點[10]。少數民族地區的醫學生除了要適應文化環境的變化還需要適應醫學專業特有的這些特點。在這一過程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適應和學業適應問題是普遍存在的。本研究發現,相比于漢區生源的醫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自覺性、自控性和較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注意激勵并保持少數民族醫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積極性,發揮少數民族學生自我教育的優勢,樹立學習自信,實現學業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8.
[2] 段青梅,王東.民族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心理護理干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7):2070-2074.
[3] 臧爽,計永利,田偉,等.醫學生自我教育問卷的編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5):126-129.
[4] 向紅,周正.采用SCL-90測評中醫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5):19.
[5] 楊玉芹,崔茂應.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校適應調查與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10):176-177.
[6] 楊金江,秦慶,羅曉云.對新疆大學等九所院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6(5):57-62.
[7] 李繼宏.論自我教育與個體社會化[J].當代教育科學,2003,(21):40-42.
[8] 吐送尼沙·艾力.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33(6):92-94.
[9] 何志華,葉宏.教育人類學視闕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以成都某高校彝族學生為例[J].學術探索,2012,(5):178-181.
篇8
關鍵詞: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藝術類學生通常都具有藝術天賦,有一定的藝術才華,但是藝術類學生的英語成績去遠遠不如專業成績。由于我國教育改革,對藝術類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沒有其他專業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高。因此很多學生就把重心放在了藝術上,而忽略了文化課成績,特別是英語學習,這就導致了很多藝術類學生對英語失去了興趣。
英語對藝術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對于他們翻閱外文資料,找工作,出國深造,都有重要影響。英語是世界上運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全世界70%以上的郵件是用英語書寫的或用英語書寫地址的。在全世界的廣播節目中,60%是用英語進行的。絕大部分的國際會議是用英語作為第一通用語言。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科技資料是用英語發表的。英語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英語更是因特網所使用的國際性語言,據統計,全球80%以上的網頁為英語網頁。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愿意跟你學,喜歡上英語課,這是教學的根本,也是我們最初和最終的目的。興趣是學習的源泉,學習的動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這句話真知灼見地道出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情景,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能從內心深處主動地去接受英語,學習英語。在教學中,我嘗試了一些方式,努力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收效較好。
1.采用多種生動有趣的導入類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動有趣的導入能更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活動上,激發、深化學生對新授課業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種不同的導入類型,如復習型、表演型、改造型、談心型、故事型、問題型等等。恰如其分,引人入勝的導入能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即將開始學習的新的教學內容產生積極的認識傾向。比如,我們學院藝術類學生用的教材是《大學體驗英語》,每個單元的內容很全面,包括了聽、說、讀、寫、譯。在上每個單元之前,我都會精心準備一些與主題相關的有趣的課件(圖片、故事、視頻等),進行導入,讓學生對這個單元的主題更加熟悉。
2.用簡單易記的方法幫助學生記單詞
對于藝術類學生來說,詞匯量少是一個大問題。他們不是不愿意去背單詞,主要是背了以后,一會就忘了,因為那些枯燥的字母確實沒多大聯系。這樣就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此,我會用一些簡單有趣的方法幫助學生記單詞。A.運用詞綴。比如,單詞enable,我講的時候會把單詞拆開,enable是由en + able 構成。En是前綴,表示“使…”,在舉出類似的例子,比如encourage,等。 B.運用肢體語言。 很多學生單詞記住了,但是意思卻不知道。 利用藝術類學生熱情、奔放、性格張揚,有強烈的表現欲的特點,每講完單詞,我會叫同學上來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單詞的意思,其他同學就可以根據肢體語言來猜猜單詞的意思,通過聯想記憶,就能加深學生對單詞的印象。C.把單詞放進句子里面。單詞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我們都是和短語或句子聯系在一起的。所以,通過對句子意思的理解,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單詞了。
3.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充滿自信
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主導者。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情緒飽滿,對上課要充滿信心,帶著輕松自信的情緒走進課堂,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充滿信心,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多看學生的優點。
4.增強合作,激發熱情
任務型教學活動是一項集體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參與,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和喜悅。在教學中,要經常設計pairwork, groupwork, role-play, interview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并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形成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風氣,使彼此共同提高。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成績的關鍵。林格倫對興趣的調查結果證明,興趣占影響學習成功因素的25%,占影響學習失敗因素的35%,可見興趣對學生成敗的重要。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上好每一節課,結合藝術類學生的性格特點,使單純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妙趣橫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引起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英語、運用英語,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 Brooks.N. 1964.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2]Brown,H.D. 198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篇9
關鍵詞 邊遠山區 義務教育階段 信息技術課 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076-02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現代化水平以及經濟后勁能力的重要標志。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的歐美國家都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黨的十七大基于科學發展觀,從全局戰略的角度對我國信息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息化要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課程逐漸普及城鄉。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與城市相比,信息技術課程在邊遠山區的開展尚存在不少問題。文章以筆者所在地區為對象,通過分析總結邊遠山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提高邊遠山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一、邊遠山區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計算機硬件設施不完善
首先是計算機數量配置不夠。比如我校最初組建的計算機房,學生用計算機只有30臺,與每班四十多人的學生數相差甚多。數量上不能達到學生每人一臺的要求,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次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計算機房一般都是建在普通教室里,只是簡單地把電腦集中地擺放在教室里,再組建成網絡。同時,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環境的原因,導致計算機房灰塵較多。
(二)學生能力不一致
我從多年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看到,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尤其低年級剛接觸計算機的學生。究其原因所在,是因為很多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不夠,覺得計算機是神秘的東西,在操作上不夠大膽,遇到一些很小的問題,便不知所措,不敢處理問題,甚至有的學生生怕會弄壞計算機。
(三)某些教學內容不適合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的教材經過多次修改,基本趨于完善,但某些教學內容仍不適合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的學習。例如:我們偏遠山區的學生初中一開始接觸電腦,就要求學生學習使用WORD或是制作動畫等。
(四)信息技術師資配備不夠合理
許多學校信息技術教師非出身于與信息技術專業相關的專業,他們的信息技術意識以及對信息技術的理解與信息技術專業出身的信息技術教師相比稍遜一籌。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的信息意識及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掌握、運用決定著信息技術教育的效果。隨著信息社會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信息技術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他們所具備的計算機學科知識結構很難適應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五)對信息技術課的重視不夠
在調查中發現,義務教育階段開設信息技術是受傳統觀念和國家教育政策的影響,很多學校的領導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還不夠深,他們也很少去關心其發展狀況,致使很多學校雖然購買有一批昂貴的設備,但這些設備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擺在實驗室里,較多的信息技術教師并非出身于與信息技術專業相關的專業,他們對這些設備的使用也不熟,甚至不懂,他們一般都把大部分時間耗在語文、數學、物理等主科上,對信息技術課程只是敷衍,信息技術課經常被其它科或其它活動占用。對于學生,他們認為信息技術課可有可無。
(六)教學模式單一
較多的信息技術教師都采用“粉筆+黑板+口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是比較傳統的、在信息技術社會不夠發達時采用的教學模式,而現在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不能滿足現實教學的需求。因為現在的學生最喜歡教師用計算機課件講解,其次是用幻燈、投影、電視等手段上課,學生對教師用“粉筆+黑板+教材+口授”上課總體上不喜歡。在調查中,有比較多的信息技術教師采用“粉筆+黑板+口授”的教學方式,這就會造成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無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解決邊遠山區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根據學科特點,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是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所面臨的一個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現就我們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們的看法:
(一)邊遠山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電腦數量不足,必須加大設備經費投入
絕大部分邊遠山區初中計算機教室電腦數量不足,只有30臺,而有的學校每班學生多達40多人,不夠一人一機。部分學生只能兩人共用一臺電腦,信息技術是一門非常注重實際操作的學科,由于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動手操作,這就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二)關注學生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差異
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
(三)教師要更新轉變觀念,提高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
民族的振興、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必須依靠教育。現代信息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這為邊遠山區培養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證。然而,邊遠山區信息技術教育實踐者落后的教育理念是邊遠山區實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礙。如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認識不到位,把它看成是繼體育、音樂、美術之后的又一門副課,可開可不開。盡管有些學生很喜歡這門課,但在升學的壓力下,不得不為考試科目讓路。
(四)采用多樣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
教學是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早在2000年,國家教育部就要求要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但長期以來,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一直都沒有得到根本的醫治。通過調查可以看出,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調查時筆者發現,當教師使用“粉筆+黑板+口授”方式進行教學時,下面的學生大部分都不聽,他們要么拿出其它主科的作業來做,要么在小聲聊天,要么在睡覺,整個課堂處于死氣沉沉的狀態,沒有一點活躍的氣氛。因此我們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轉變教學方式,對不同教學內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五)提高教師的技術水平和教學水平
在邊遠山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信息技術老師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有專業的信息技術老師。教師的水平跟不上,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首先是知識水平欠缺。俗話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由于半路出家,教師的專業知識不扎實。有些內容教學起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一些本該細講的內容就只能一筆帶過,可想而知,如果教師都不十分明白的內容,學生又怎么能理解、掌握呢?其次是實際教育教學水平欠缺。信息技術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可算是一門新興學科,由于起步晚,沒有現成的經驗、方法可以借鑒,很多情況下,還需要教師自己去捉摸,一個教學內容,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深入淺出地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需要教師苦苦思索。因此要多組織邊遠山區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培訓和學習,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素質。
(六)建立合理的政策支持機制,提高領導對信息技術課的重視以及師生的積極性
篇10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生活是藝術生活”。 所謂藝術,即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的概括而創作的作品,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造型、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教育會提高孩子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下面結合我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簡要談談我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藝術教育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運用情況。
一、適時地選擇音樂,引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柏拉圖說過“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在一次學生自主討論寫作為主的公開課即教學S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百花園六作文《感謝母校》的作文指導中,我用小蜜蜂播放《感恩的心》這首歌,用它導入新課,學生被“感恩”二字牢牢抓住,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之后播放純音樂《一棵開花的樹》,調動學生在靜思中積極回憶母校里發生的事給自己的收獲。輕松的音樂中,我看到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笑容,陶醉在幸福的回味中。在分小組自主訴情時,我發現許多孩子都激動不已,爭相說出感謝母校的事件、場景等。當他們的自主討論結束以后,在“我筆訴我情”之前,我和他們共唱《感恩的心》,他們用情地歌唱,足以表現了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心存感恩,他們是那么地快樂!在快樂中,他們收獲了這節課的寫作資料,也收獲了一顆感恩之心。由此,我覺得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適時地選擇音樂,能最大力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二、恰當運用舞蹈、形體動作去觸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