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言文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7:3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文言文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論是從人類認識規律,還是從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培養他們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等角度來看,化學實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概念的形成,常常需要一個過程。從實踐出發,首先獲得一種感性認識,然后經過分析、概括、推理,慢慢形成了一個概念,并在以后的發展中不斷得到發展、完善。因此一個概念一般都是比較抽象的,化學概念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夠科學地進行化學實驗教學,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同樣,通過化學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地領會化學定律和化學原理,在幫助學生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所學的化學知識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實驗教學還是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二、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方法改進
化學科學的每一項成就都離不開實驗。化學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化學概念,獲得理論的感性認識,并通過抽象思維形成理性認識,而通過實驗又可以驗證和鞏固概念、理論,使之發展和深化。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為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對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陶冶思想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應當注重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學生的觀察能力不是自發進行的,要靠教師引導、啟迪,逐漸培養而成。首先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觀察在化學實驗中的作用及提高觀察能力的意義,要經常要求學生預先做好觀察的準備,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制定進行觀察的計劃,掌握所必須的具體方法。這樣有助于啟發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提高了觀察的效率,使學生的智力技能在良好的非智力品質的配合下迅速提高;其次是教師要根據觀察對象的特征,有意識的訓練學生協調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從而提高觀察質量;再有就是指導學生學會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的觀察。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進行觀察,就是要求既要重點觀察主要現象,又不遺漏觀察次要現象;既要觀察到明顯的現象,又要迅速地發現不易發現或容易消失的現象,經常這樣要求學生,可以培養出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再還有就是指導學生將觀察和思維結合,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的目的是探索和發現問題,達到對事物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觀察能力能引起思維能力的發展。觀察越豐富、越準確,認識就越深刻,思維也就愈加活躍、廣闊。觀察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敏銳的觀察力有助于對復雜的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提高自己判斷是非、區分本質和非本質的能力。教師應有意識的設計一些課題或者針對一些實驗的異常現象,引導學生將觀察和思維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良好的觀察能力是在實踐中經過一定的訓練而形成的。實驗教學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徑,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2.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實驗,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操作,在親自實踐的活動中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但是,通過教育實習和見習的親身體會,以及一些走上講臺的化學教師的介紹,目前中學的學生實驗課中,一般做法是將實驗目的、內容預先按實驗報告順序列于黑板上。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如果改為根據實驗特點提出課題要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根據實驗目的及內容,選擇儀器藥品,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操作。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又能獲得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3.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馬克思說:“化學可以稱為研究物體由于量的構成的變化而發生的質變的科學。”可見,化學與辯證唯物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經常被忽視了。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不管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會受到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影響,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對立統一規律和量變與質變規律。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把辯證唯物主義當作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理解,并用來指導當前的學習,以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指引他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化學實驗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提高實驗效果,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紀圖雅.中等職業學校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思維訓練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2]余躍平.試論初中學生化學思維能力培養[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
[3]王禮祥.初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研究[D].揚州大學,2004.
篇2
陽光體育運動從輿論宣傳入手,致力于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深入開展。它掀起學習、普及身體健康知識、體育運動知識、體育欣賞知識、運動營養知識等的,廣泛傳播了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達標爭優、強健體魄”、“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等口號深入人心,,掀起了中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
2、突出學生個性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很多學校在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時,都注重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突出個性,展現特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制定了適合本校學校陽光體育運動實施方案、并與學校整體工作目標緊密結合,促進學校整體工作的開展。同時,結合學校實際,重點在體育特點項目活動上大做文章,通過特點活動的開展不但要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還要培養每個學生的體育特長。通過學校活動項目的多樣性,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學生投入其中。
3、著重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課外活動為載體開展多樣體育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學校要把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作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并納入教育教學活動安排,同時,積極探索適應青少年特點的體育課程體系,積極組織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探索學生有興趣、學校有特色的群體活動,提高課外體育活動的吸引力,進而增強廣大學生的體育健身意識,激勵他們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真正形成“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賽”的活躍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所有班級的下午課外活動時間為法定課外鍛煉時間,安排體育教師組織輔導,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輔導等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并負責到人,使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有指導、有監督、有目標、落到實處。
4、“陽光體育運動”刺激體育教師教師轉變觀念
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堅持了健康第一的理念。從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的角度出發。依照這樣的理念,運用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環境、營養等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和技能,這勢必打破了傳統的身體健康老思想。同時,陽光體育運動激發從運動興趣出發,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為目標、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注意學生個體差異來進行針對性教育。這些都會完善中學體育教學模式、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篇3
一、綠色化學實驗的內涵與意義
化學教學的方向應該朝著無污染、無公害、清潔環保的方向發展。在中職生態環境保護專業的化學實驗中,學生應該運用一些化學方法和技巧,使用能減少環境污染或降低對人類危害的材料來開展綠色化學實驗。所謂綠色化學實驗,并不是指在化學實驗過程中不產生一絲污染,而是盡量不使用有害物質,特別是有損于人類健康的物質,這更符合教育與時展的要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綠色化學實驗可以從根本上消除有害物質,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符合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另外,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眾所周知,中職教育主要以職業教育為導向,所培養的人才面向市場,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行業主要面向大眾,所以他們更有責任準確應對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化學問題。對于化學教師而言,為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情感態度和觀念,應在實驗教學各環節中都體現綠色化學理念,讓學生本著生態保護的理念開展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做,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
二、克服學生的恐懼心理,加強實驗操作技能
通常,中職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在化學實驗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這樣才能讓學生克服實驗恐懼心理,對化學知識有所了解。比如,當學生不懂實驗操作的時候,他們會懷有恐懼心理,唯恐被化學材料所傷害,做實驗時畏手畏腳。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對學生加強基礎知識教育。例如,告訴他們:強酸、強堿雖然在理論上有較強的腐蝕性,但是在實驗中只要大家按照規范科學操作,危險性會非常小。而且實驗中使用的實驗材料已經被稀釋,即使肉體接觸到,只要及時用清水沖洗,對人體就不會造成傷害,何況實驗時會戴膠皮手套,所以可以放心大膽地操作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對實驗的恐懼心理就基本消除了。在實驗操作基本技能方面,只有讓學生多加練習、熟能生巧,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膠頭滴管的使用和堿式滴定管的使用方面,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主要在于勤抓常練。一般而言,生態環境保護專業課程理論偏多、實驗偏少,這導致學生的實驗時間無法得到保證,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則時間更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采取每堂課都讓學生進行實驗練習的方法。例如,藥品的取樣、膠頭滴管的使用、酸式(堿式)滴定管的使用、溶液的配置等。由于這些實驗材料容易攜帶,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經常練習是可行的。取用固體粉末藥品時,不能有絲毫藥品灑在桌面上;滴入試管的液體不能觸碰到試管壁;滴定實驗時要很好地控制液體流量。學生要想掌握這些實驗操作技巧,必須反反復復地練習,才能為以后更深一步的化學實驗打好基礎。
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化綠色環保行動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當學生基本掌握了化學實驗操作基礎技能后,教師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化綠色環保行動對于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提升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可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觀化肥廠、農藥廠及造紙廠等,通過參觀活動給學生滲透最前沿的生態保護理念,還可以帶領學生針對一些化學類工廠宣傳環保法律法規等,讓學生利用實踐推進環保活動。此外,學校可邀請相關專家來學校開展有關環保知識的講座,讓學生接受環保理念的洗禮。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從網上查詢有關的化學知識。例如,在一次制取氯氣的實驗活動中,教師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對制取完氯氣后多余的廢氣,應如何采用科學方法進行收取。然后,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查詢如何對汽車尾氣進行收取才能不污染空氣的相關知識。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結束語
總之,以上培養學生良好的綠色環保思想意識的教學舉措,符合綠色化學的內涵,并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給學生滲透環境保護理念,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促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乃至行動中踐行環保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配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我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6.
篇4
其次,課前五分鐘演講古詩詞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
學生為了使自己在講臺上講好,必然會積極思考,翻閱資料,請教老師。由往日的“老師教我學”的狀態進入到主動鉆研一首詩詞的境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知識逐漸滲入的過程。其獲得的知識量遠遠超過單聽老師講的內容。例如劉禹錫的《烏衣巷》這樣寫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通過查閱資料,學生透過詩的字面,可以發現:詩人從“朱雀橋”想到“烏衣巷”,從“野草花”想到“殘照的夕陽”,在這種景物的烘托下,作者把筆觸轉到上空正就巢的飛燕,由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聯想到王謝權門昔日的輝煌,喚起讀者的想象。在指導學生背講時,完全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深入觀察生活進而聯想的方法。
第三,課前五分鐘演講名詩名詞對于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大有好處。
古典文化,尤其是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深刻的,要真正弄懂古詩詞的含義,決不能停留在詩句的表面上,而要挖掘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層內涵。比如高中語文教材中《病梅館記》這篇文章的注釋中有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中“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就不能僅僅從字面上理解。而要聯系詩人當時的處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挖掘出“萬馬齊喑”的比喻義。在探究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理解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第四,通過課前五分鐘賞析古詩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大凡作家、詩人在青年時代都背誦了大量的古典詩詞,所以寫起文章來才會左右逢源,出口成章。像臺灣作家瓊瑤,她的作品盡管有人視為“窮極無聊”,“愛情模式”,但她的古典文化功底不容忽視。她作品下的主人公,現代的多能賦詞作曲,信手拈來;古代的多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出口成章,下筆成詩。她賦予她故事中的人物一種超乎常人的語言能力:《一簾幽夢》中的紫菱會寫“一簾幽夢”,費云帆便能把它譜成歌曲;《彩霞滿天》里的殷采芹更是從小就會歌唱“彩霞滿天”。她的語言讓人細細品味起來,總有齒頰留芳的感覺,這種運用詩詞營造美輪美奐意境的功夫,怕是每位讀者都會大加贊賞的。
由此可見,要求學生在緊張的高中階段,每節課前有5分鐘咀嚼玩味古詩詞的時間,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詠”是很有道理的。
值得欣慰的是,在有意識地引導之下,我竟發現不少同學在周記、作文里談到、用到往日講過的詩詞。這一點很能說明學生在寫作時已經有了一種意識:想用恰當的詩詞名句讓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
第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準備課前五分鐘古詩詞演講,還可陶冶學生情操。
古代優秀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精華。研讀古典文化中的精品,不僅可以學到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從中汲取精神養料。學習杜甫的《望岳》,可以激發同學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學習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學習岳飛的《滿江紅》,可以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學清照的《夏日絕句》,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可以讓我們體會作者在當時那個時代有才干卻不能施展抱負的慘況,進而珍惜現在的生活,爭取早日擁有一技之長。
最后,對于課前五分鐘演講過的古詩詞,教師還可要求背誦其中的二到三首。
只要合理安排,一周背二到三首完全可以做到。畢竟,背誦有助于培養學生記憶能力,而記住的知識又會為日后學習新內容打下基礎。這么做,實際上也是對課前五分鐘絕好的善后措施。它可以鞏固對詩詞句的理解認識,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記憶力必會提高。“腦子越用越活”講得就是這樣的道理。
總之,倡導課前五分鐘古詩詞演講,寓古典文化于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繼承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古代文化遺產。因為,學習不應僅僅拘泥于中學課本上選的篇目。
篇5
確保實驗有序進行初中階段生物實驗旨在幫助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提高動手能力。為此,我們應該根據初中生物的新課程標準和具體班級里學生的知識基礎,制訂實驗要求,對學生實驗的引導要講究藝術,不能蠻橫地向學生灌輸生物學的知識。從而真正發揮現代生物實驗教學的作用。在實驗開始前必須為生物實驗作基礎知識的準備。在指導學生實驗之前,我們要根據實驗的內容,了解與該實驗有關基礎的知識,并對學生進行必要復習,讓學生具備完成實驗的基本知識,學生掌握了相關基礎知識后,不僅能順利地完成實驗,還能為實驗中進行創新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
必須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復習,并不是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常常是在學生實驗前作一些知識的提問和講解,要圍繞該實驗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復習,不能展開來、全面的復習,那樣的話,就會消耗很多時間。會耽誤學生順利完成實驗的。比如,在引導學生做植物莖的輸導功能實驗時,我們在實驗前和學生一起回憶一下莖結構的知識即可,沒必要復習更多的知識。在實驗過程中要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在新課程的生物教學中,我們要發揚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上來。讓每個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地去操作實驗,是全面發展每個學生的教學要求,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比如。在引導學生做綠葉在陽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中,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按教材的安排,讓學生動手實驗,由此來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
課后我們可以對此實驗的一些現象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動腦思考,從而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實一節優質的實驗課堂需要我們學生準備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耐心的指導學生,合理有序地開展實驗教學,方能真正的發揮實驗優勢,提高學生掌握生物知識的能力。
2明確自身責任
發揮指導職能一節優質的生物實驗課不僅僅需要學生們的充分準備,作為教師同樣義不容辭。新時期,教師要精心指導關鍵實驗環節。對于生物實驗中一些直接影響實驗效果的關鍵環節、教師要密切注意的環節以及技巧較強的操作,都需教師精心指導。同時反復指導生物實驗常用儀器的使用。例如,顯微鏡是生物實驗中使用最多的儀器之一,必須熟練掌握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了使用方法,才會在使用顯微鏡時有充裕的時間觀察相應的標本,從而提高探究實驗效果。
同時讓學生學會觀察實驗。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學會并掌握正確、規范的觀察方法來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一般是先整體,后局部,先外部,后內部,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較完整的認識。同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性質,遵循一定的規律進行觀察,例如,對家鴿的內部結構的觀察,主要是觀察家鴿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心臟的內部結構,在觀察心臟結構時,可以按由表及里順序,先觀外形,再剖開心臟看心臟的四個腔觀察氣囊。教師之于實驗教學的作用不容忽視,為了提高實驗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深刻的理解學生,從而真正的提高實驗教學效果,構建高效的生物實驗課堂。
3積極開展探究實驗
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精神所謂探究性實驗就是指學生在不知曉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己實驗、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概念的一種認識活動。由于這種實驗條條框框少。不限制學生思維。所以它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及邏輯思維、創造思維能力大有好處。新的教材恰恰增加了探索性實驗,使筆者有機會進行教學實踐。筆者具體的做法是,在學習新知識前,先圍繞新知識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充分去討論,然后讓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自己去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實驗方法。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實驗只能按其中的一種方法來做。然后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通過邏輯思維、分析、研究,最終真正找到知識之間的因果關系,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探究創新精神的培養是當前教育的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義不容辭,不段的提高自身水平,發揮自身優勢,合理的開展探究實驗,從而真正的培養學生們的探索創新精神。
4.結語
篇6
[關鍵詞]教育技術;數學CAI;改革
一、課題研究背景、目的與依據
(一)背景與目的
21世紀,人類面臨著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飛躍--由工業化社會進入到信息化社會,世界各國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取決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國對教育的發展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都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并采取措施試圖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讓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面對這種形勢,陳至立部長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呂福源副部長也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整合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索如何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深化教育改革,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又重要的課題。
從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現狀來看,依然大多采用傳統方式教學,其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課堂教學效率低,對學生能力培養不夠;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學媒體,使某些概念難以描述清楚;三是無法及時反饋,難以實現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輕學,不利創新人才的培養。因而,科學地運用現代教育媒體,促進教學整體優化,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本課題實驗旨在探索科學地應用數學CAI的優勢,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改善數學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高學生數學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后的教學實踐。
(二)實驗依據
1、傳播學理論。按照傳播學理論,教學過程也是一種傳播現象,一切用于教學的傳播媒介,都必須從傳播的有效性出發,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領會。傳播學的有效性理論對于我們研究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媒體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傳遞教學內容的數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不能從一個人遷移另一個人,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網絡化的教學環境使本理論的實施成為可能。
3、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培養思維能力,包括思維的發散性、深刻性、批判性、靈活性等。CAI以其到交互性強、運算速度快、圖文音象并茂、及時反饋結果等優勢為學生提供了發展自我思維能力的空間。
4、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了能應對21世紀的挑戰并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培養的應當是具有更多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即應當是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而不應當是不善于創新也不敢于創新的知識型人才。
二、實驗方法、原則與內容
(一)實驗方法
1、實驗對象:本實驗選擇福州屏東中學初二(3)班為實驗班,初二(6)班為對比班,兩班人數分別為53人和54人,其數學前測成績見附表1~3。
2、教學方法:實驗班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比班采用傳統媒體教學。
3、實驗變量及其控制:(1)自變量:教學媒體的運用方法。(2)因變量:學期末兩班學生接受同一份測驗的成績。(3)干擾變量的控制: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數量、基礎、師資力量基本相當,教材、課時、作業、測試內容、評分標準完全相同;在實驗過程中,不讓學生知道在參加實驗。
4、數據分析處理:本實驗采用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相等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并采用獨立樣本的Z檢驗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二)實驗的教學工作原則
根據現代教學理論、數學學科的特點和本實驗要求,在實驗中我們堅持以下三大教學原則:一是效率原則。CAI的目標是解決傳統教學所面臨的低效問題。因此,必須在教學時間、精力,費用投入相對恒定的情況下,追求最好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二是與傳統教學媒體優勢互補原則。計算機具有交互性強、運算速度快、圖文音象并茂、及時反饋結果等優勢,但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用計算機,有的內容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很好解決,就不必采用計算機處理,應當運用CAI的優勢克服傳統教學媒體的不足,實現計算機與傳統教學媒體的優勢互補;三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原則。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數學的意義和價值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建構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必須按照這個原則來進行教學設計。
(三)實驗內容
在教學中以《幾何畫板》為基本軟件,并教會學生使用,教師講課時可采用現有的工具軟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為輔助軟件,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數學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根據現代教育理論及課題實驗的目的,我們構建了數學CAI的課堂教學結構,其過程如下圖所示。其各環節的基本含義和內容是:
1、創設情景:良好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為掌握新知識創造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其方法和途徑是:(1)在教學過程一開始,提出對一節課起關鍵作用的、富有挑戰性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以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學習新課題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求知欲。(2)圍繞教學內容的引入、遞進、深化,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設能啟迪學生思維的教學情境。(3)圍繞教學環節的銜接、轉折延伸,創設能引起學生思考和情緒激動的教學情境。
2、引導探究:數學學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數學,進而領悟數學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須要經歷一個"再創造"的過程。CAI為學生的數學活動營造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在數學CAI課上,學生可以觀看教師演示或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從動態中觀察、探索、歸納,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實現了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對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數學素養是大有裨益的。
3、組織交流:數學學習需要交流,這是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學生學習數學不僅需要聽,而且更需要自己做和說,有機會探究觀察,交流數學概念或原理的形成過程和答案。一堂好的數學課,應該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討論、交流而取得對知識本質共識的課。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運轉狀態,知識便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交流反饋,學生自己主動建構方式而獲得。
4、變式訓練:學生在探究、交流中獲得的初步概念與技能,只有通過深化和熟練,才能切實掌握和應用,變式訓練就是使之深化、熟練的基本環節。通過變式訓練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質特性的干擾、容易混淆情況的干擾和復雜圖形背景的干擾,同時還可提高新舊知識的可分辨性;二是擴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應用的范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擺脫了"示范--模仿--練習"的習題訓練單一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靈活轉換、舉一反三的能力,促進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5、歸納小結:本環節是對已經得到的新知識或概念進行進一步的疏理、概括、歸納和強化。即通過必要的講解或設問引導學生對獲得的新知識和新技能適時歸納出帶有一般性的結論,使其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或對原有知識系統進行改造、擴充、提高,使之包容它們,從而構建更高層次的知識結構。
6、反饋調節: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反饋調節可以兩方面進行,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提問、課堂巡視、課內練習等途徑及時了解和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進行答疑和講解。二是學生通過網絡教室的人機交互,立即反饋可以及時了解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自我或在教師的指導下糾正偏差,彌補知識缺陷,提高學習效果。
(四)實驗結果
1、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附表1~7直觀地反映了本實驗前后學生學習成績的變化情況。這兩個班在前測成績相近的情況情況下,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班的優秀率比對比班提高了23.2個百分點,表6表示兩班后測分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的結果,兩班的平均分數相差7.73分,計算Z=3.14,P<0.01,說明實驗班和對比班在測驗的平均成績上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對比班。從表中還可以看到實驗班的標準差明顯小于對比班,這說明實驗班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成績分布相對集中,處于較好的穩定狀態。而對比班有兩極分化的趨勢,屬于不均衡發展。表3和表7是實驗班與對比班前、后測標準分比較分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僅與對比班相比有顯著提高,而且與年級平均成績相比也有顯著提高。
2、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應用計算機與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班學生不僅數學成績有了顯著提高,而且計算機操作水平、應用意識有很大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應用計算機與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校第四屆科技文化節中,我組織班級同學利用"幾何畫板"和"PowerPoint"軟件,自選課題制作課件并展示。陸娜等同學的"用運動的觀點,特殊化的手段,復習四邊形",以新的視角,創造性地對四邊形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潘仲賢等同學的"菱形的畫法",綜合應用"幾何畫板"及幾何的有關知識總結出菱形的六種畫法,陳耀斌同學的"多邊形內角和定理證明",利用幾何畫板的動態功能得到了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四種證法,這些課件均獲得了聽課老師好評。
上述實驗結果說明現代教學媒體對改進數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成績,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三、討論與思考
(一)CAI技術對教學效果影響的原因分析
CAI對教學過程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來說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CAI技術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生動。從外在形式上看,傳統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補充說明性的圖形、圖表,而多媒體信息符號不僅有文字,還包含圖形、動畫、圖象、聲音、視頻等其他媒體信息,形成一種多媒體信息形態的結合體,具有表現形式豐富、生動的特點;從內在結構上看,傳統的文字教材及其輔導材料都是以線性結構來組織學科知識結構,順序性很強,學生一般只能在教師的教授下獲得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而多媒體教材是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用網狀非線性結構組織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結構由節點和鏈組成。節點表示教學內容的知識點,節點內容可以是文本、語音、圖形、動畫、圖像或一段活動影像,節點大小可以是一個窗口,也可以是一幀或若干幀所包含的數據,鏈是知識點之間的層級邏輯關系,這種非線性結構有利于學生進行擴散思維,聯想原有的知識,獲得新知識。
其次,CAI技術使教學組織形式更加多樣和靈活。CAI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授課的單一形式,教師可以用大屏幕或網絡的廣播功能完成班級集體授課,也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電腦,每一臺電腦相當于一位助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控制學習進度,教師通過點對點的操作與學生交流,或通過巡回輔導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程,面對面地對學生進行幫助,使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及個別化教學得以真正實現。
第三,CAI技術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和積極。體現在:一是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計算機引入數學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聽講"、"記筆記"更多地變為觀察、實驗和主動地思考,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接受外界信息時以視覺獲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聽覺次之,占11%,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講強得多,而且還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質量的及時反饋。研究表明,學生記憶的半衰期一般為24小時,因而教學信息反饋的及時與否,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利用CAI交互性強的特點,學生的練習和作業可直接在計算機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時反饋,使學生正確的結果得以強化,錯誤之處得以及時矯正。
(二)開展數學CAI應避免的誤區
首先,應用數學CAI要留足師生活動的空間。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優點,改變了教師作圖、板書費時,課堂節奏緩慢的狀態,增加了教學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有的老師片面追求這種快節奏、高效率,把整節課的所有教學內容和板書都存儲在電腦中,教師在課堂上動動鼠標,敲敲鍵盤,多媒體成了"電子黑板",教師成了"機器操作者",學生整堂課面對著屏幕,原先低效的"人灌",變成了高效的"機灌",筆者曾聽過一節多媒體公開課《橢圓》,從定義的引入到標準方程的推導,整節課老師沒寫過一個字的板書,所有內容全部由屏幕顯示,教學速度之快連聽課的教師都來不及記聽課筆記,很難想象學生的思路能跟得上,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數學CAI教學應注意留留足師生活動的空間。
第二,應用數學CAI要注意選好切入點。CAI有許多傳統教學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如交互性強、圖文并茂、實時計算、運算繪圖迅速準確等特點和動畫、圖形變換等功能,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企及的。但不顧實際情況和教學效果,過多過濫地使用計算機,,也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筆者曾見過一個輔助教學軟件演示橢圓的畫法及定義,軟件利用計算機繪圖的功能,動態地把橢圓畫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給出橢圓的定義。雖然生動有效,但實際上老師在數學課上帶上一根繩兩個圖釘,就能非常直觀地畫出橢圓,并由此很方便地導出橢圓的定義;又如立幾中柱、錐、臺概念的教學,用立幾模型也比用CAI更直觀,效果更好。因此,數學CAI要注意選好切入點,應當運用CAI的優勢克服傳統教學媒體的不足,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應用數學CAI要注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CAI可通過動畫、過程演示等手段抽象問題具體化,使復雜的數學思維過程被更好地展現出來,變得易于理解,從而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若只是一味地把一切抽象問題都形象化,使學生輕易得到答案,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因而教師必須在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下,用最佳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設一個更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發動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去思考、發現、探索,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
第四,應用數學CAI切忌盲目追求"多媒體"功能。開展數學CAI切忌立足于現代教學媒體的功能來設計教學活動,一味地追求視聽新異刺激。如有的CAI課,整節課幾乎充滿了影視畫面或動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答對了,就出現鼓掌聲或來一段歡快的音樂,并出現一個笑嘻嘻的孩子的畫面,當學生答錯了,出現砸碎玻璃杯聲或一串怪叫聲并出現一個哭泣的孩子的畫面。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不能增強教學效果,反而喧賓奪主,干擾學生思考,削弱課堂教學效果。
第五,數學CAI應盡量創設實驗環境,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目前數學CAI中,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多,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少,大多數課件都起著幫助教師講解演示的作用。然而,把計算機引入教學僅僅是用大屏幕顯示出來是不夠的,還應盡量創設實驗環境,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機"實驗操作發現規律提出猜想進行證明",親歷數學建構過程,逐步掌握認識事物、發現真理的方法,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造力,提高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君達、郭春彥:《數學教育實驗設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
2.潘懋德、唐玲、王玨:《信息技術師資培訓教材》(應用篇).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
3.周靈:《CAI實踐中若干問題的思考》福建中學教學.2001.4
4.顧玲沅等:《青浦實驗啟示錄》.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
篇7
一、擴散思維,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的訓練可使學生學會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學生封閉的思維開闊起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和廣闊性。同時,當多種解題方法在頭腦中凸現時,學生自然會對它們進行分析、比較,篩選出最佳方法,達到多中求快、多中求巧、多中求優的目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解題方法。如果認為哪一種方法自己更利于掌握,便可以應用這種方法進行解題。比較有針對性,充分結合了新課程的理念。例如,向100g25.2%的稀硝酸中加入氧化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20.4g恰好完全反應,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題中涉及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常規解法:寫出方程式,由消耗的硝酸總量為(100×25.2%)g進行求解。另一種方法利用最終溶質為NaNO3,其中NO3-全都來自HNO3,利用守恒法,一步求出答案。如果沒有一題多解的講解,學生在解答此題時將浪費很多時間。
二、開動腦筋,一題多變
化學習題更能體現出化學這門學科"千變萬化"的特征,只要我們將一個題目的已知條件、設問角度或求解目標稍作改變,便可得到一個"題簇"。題目變了,審題視角要變,思維方式也要變。但"題簇"里的各個題目牽涉到的知識點是相同的或相似的,其解題方法有相似的一面,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中考常出現這樣的情形,學生反映某個(些)題目被老師"猜中"了,高興之情溢于言表,老師講過嘛,可成績揭曉,傻眼了,怎么這個分數!顯然,考中的題實則是一個變題,但學生不加思考,照搬老師所講解法,結果出錯。所以,教師在講題時不能把思路局限于一個題目之內,要多行"一題多變"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做到處變不驚,應付自如。同時也能夠由此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得以加強。例如,相同質量的CO2和CO中碳原子的個數比為多少?含相同質量氧元素的CO2和CO中碳原子的個數比是多少?粗看起來,這兩個問題是一回事,但實則有差異,一個告訴的是物質的質量相等,另一個則是告訴物質中的某一元素質量相等。當然已知條件不同,故解法也就有差異了。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應多多加強一題多變的練習,多多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其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發揮。
三、更新觀點,特題特解
有些題跟常規題迥然不同,它立意新穎獨特,乍一看缺少條件,無從下手,似乎"山重水復疑無路"了,但只要換一下腦筋,打破思維定勢,用第三只眼以嶄新的視角來審視它,就會找到特別的解題辦法,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例如,現有C2H5OH蒸氣和C2H6組成的混合例如,現有C25OH蒸氣和C2H6組成的混合氣體,已知其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a%,求混合氣體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粗看無從下手,但仔細一分析,可知混合氣體中碳、氫的原子個數比是個定值,而并不缺少條件,當然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超級秘書網
四、靈活應變,新題新解
隨著素質教育的落實和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開展,新題層出不窮,信息遷移題應運而生,現已成為考查學生能力的一種主要題型。這類題突破了大綱的限制,教師應引導學生先通過閱讀題目給予的信息,理解、消化沒有在課堂上學過的新知識,再運用它在新環境中解決題目中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充分理解信息,然后通過分析,利用信息來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只要善于分析,能讀懂信息,這類題的難度不大。
篇8
一、前言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語文的課程目標、實施、結構、內容、評價等方面都做出了與以往不同的、創新的要求,這些看似與教學語言沒有關系,然而深究之中,就會發現教學語言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都是無法忽視的。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只要教師仍需要與學生交流,就離不開教學語言。一方面好的教學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語文是非常具有人文氣息的學科,古人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見語言的交流對于一個人內在精神世界的影響不容小覷。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更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內涵和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語言表達能力,這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因為教學語言還是與時俱進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斷更新自己,充實自己。因此去探究新課改要求下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二、教學語言的內涵概述
通常的研究認為教學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語言既包括有聲的教師教學的口頭語言,亦包括無聲的神態和體態、教材、講義以及板書甚至于課堂環境和氛圍等等。狹義的教學語言指的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教學的口頭語言,本文的論述中使用的是狹義的教學語言。借用大教學家夸美紐斯的話:“教師的嘴好似源泉,知識的溪流由之流淌。”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最直接的接受知識的渠道,好的教學語言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激蕩著學生的思維,更能鮮活知識,使教學過程水到渠成,使學習過程愉悅而輕松。
最直觀的教學語言的要素是口頭語言,這是教師思維的直接體現,除此之外教學語言的要素還包括語調、語氣、節奏等方面,這些亦是教師在磨煉和提高自己的教學表達能力時不可小覷的。試想若教師講話有氣無力,那么無論多么氣勢磅礴的語言也無法發揮出它本身的感染力,而若教師在表揚學生的時候語氣卻是非常平淡,無論多么叫人開心表揚也會失去它的色彩吧。
教學語言的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恰如其分的“教”,即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有教學意義,教師不要講無意義的空話,更不要講無依據的大話。教學語言要能夠反映教學設計的內容,要具有啟發性。其二是富有感染性的“學”,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富有神采和感情,促進學生的成長和對知識的理解。
三、新課改對高中語文教學語言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師與生的對話,是信息與情感的溝通和交流。”筆者認為這一觀念對于教師的教學語言做出了以下期望:
1.教學語言體現師生平等
新課改下的教學觀念是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權威,而是走下神壇可親可近的溝通交流者,善意引導的迷津指點者。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能夠體現師生平等,比如說我們從前提問的時候會說:“同學們思考并回答我的問題。”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下面老師想請幾位同學來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相較之下,第二種說法平易近人許多。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教師通過教學語言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應當受到非常的重視的,因為教學時的口頭表達是學生接近教師的最直接方式,如果教師自筑高臺學生親近不得,自然會對語文失去興趣。
2.教學語言體現人文素養
語文是充滿人文主義情懷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對于高中生來說,繁重的課業和不小的高考壓力往往使他們容易對學習產生倦怠,在參加高考的所有科目中,語文是唯一具有藝術性和人文情懷的學科,因此應該是能夠陶冶情操的,能夠放松身心的,能夠培養審美意識的。可以說高中語文教學對教師的人文素養有著很大的呼喚,只有胸中有天地的教師方能談吐優雅吸引人,只有腹有詩書的教師方能課堂當中氣自華。談吐間能夠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胸懷的語文教師,他的教學語言一定是具有人文素養的。
3.教學語言具有邏輯性
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學生,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邏輯性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教師自己就顛三倒四、前后矛盾,那么學生也會失去對教師的信任從而對學科產生排斥心理。尤其是對于已經具備相當的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來說,更要求教師做到語言縝密不出漏洞,不說空話和沒有依據的話,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才能建立教師的引導者角色。而對于語文教師而言,缺乏邏輯的教學語言可能使學生對課文或者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困惑或者歧義,把握不到教師所要講解的內容。
4.教學語言機智幽默
一個能夠將幽默感帶入課堂的教師一定會贏得學生的喜愛,為此,不少學者研究了幽默的教學語言在課堂中的運用和作用。舉個例子來說,一位教師在講授“對對子”時候出了這樣一對上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學生在嘗試對出下聯的時候冥思苦想良久仍沒有答案,教師靈機一動說“男同學女同學,男女同學生男女。”這一對不但活躍了課堂的氣氛,緩解了沒有學生對出下聯的尷尬,還給同學們開了個好頭,啟發了他們的思維,最終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對出工整的下聯。機智幽默的教學語言不但能夠提升教師的個人魅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能夠使教學生動活潑,增加課堂的吸引力。
篇9
語文學習中的言語體驗,其內涵應是:體驗,既是一種言語活動,也是言語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言語活動,即主體親歷言語實踐并獲得相應的與生命關聯的認識和情感;作為言語活動的結果,即主體從其親歷中獲得與生命關聯的認識和情感。其特征是:
1.言語體驗學習的親歷性
所謂“親歷性”,是指學生主體必須真實參與言語活動過程,主體必須積極參與,體現出主體性;同時是真實參與,也就是說無論言語環境是真是假,主體的參與都是真實的,主體的體驗都是真實的,即使言語環境是假的,但在主體的心里是真的,是主體想象中“真實”的言語環境,主體想象中“真實”地參與言語活動;參與言語過程是一個活動過程,體驗需要動作、活動,包括外在活動和內心的動作,內心的動作是想象中的親歷,如福樓拜寫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時作家自己仿佛中了毒一樣的那種親歷。體驗活動都必要有“真實的”活動參與過程,有了這種“真實的”活動參與過程才能形成活動的能力。
2.言語體驗學習的個人性
言語體驗有很強的個體色彩,無論是動作行為的體驗,還是行為結果的體驗,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特的,互不雷同的。每一個進入言語體驗的學習者,并非白紙一張,而是都帶著自己獨特的生命經歷和遭遇過程中所積淀的體驗,同時言語作品具有一種“召喚結構”,具有許多“未定點”和“空白點”,學習者將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置于言語作品,對言語作品進行“具體化”,把言語作品中的空白補充起來,生成新的獨特的體驗,也就是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紅樓夢》的閱讀也正是如此。因為每個讀者、讀者的每個時期,都是帶著自己獨特的生命經歷和遭遇過程中所積淀的體驗去填補作品中的空白,去生成新的獨特的體驗。這些體驗都是真實的體驗,并無對錯之分。
3.言語體驗學習的內在性、緘默性
言語體驗與人的內在的生命活動相關聯,其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其存在狀態是緘默的。因此,言語體驗學習常采用涵詠玩味的方式。朱熹說:“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說:讀詩“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詩不須得著意去里面訓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朱熹所說的“切己體驗”、“沉潛諷詠”和“平平地涵泳”,其實就是一種不同于邏輯思考的體驗。如魯迅的散文《秋夜》,寫到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但接下來卻并不介紹敘述這兩株樹分別是怎樣的,似乎行文啰嗦,因為這兩句話,完全可以合在一起說“墻外有兩株樹”。其實,作者說這兩句話的目的并非想告訴讀者墻外有兩株棗樹,而是以這樣的言語形式流露作者自己單調孤獨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內在的、緘默的。當讀者設身處地地投入到作品情景中,閱讀體驗這兩句話,伴隨著對墻外兩株棗樹的想象過程,才體驗到作者“單調孤獨”的感受。學習者只有與作品傳達的情意達到相契與共通,才能感受和領悟作品的妙處、作品的意蘊情致,生成新的體驗。否則,只能說是知道或掌握了作品的內容、寫作特點和風格等等。學習者體驗到的情緒是內在于學習者心中的,與學習者內在生命情感密切相聯。因此,言語體驗作為結果具有內在性、緘默性,言語體驗學習作為動作過程也具有內在性、緘默性。
二、語文學習教學觀
言語體驗只能在言語實踐中進行,離開言語實踐,就成了言語認知、言語訓練。“實踐與訓練的本質區別在于:實踐以生活為本位,指向人的素質;訓練以知識為本位,指向人的技能。”言語實踐生成言語體驗,積淀言語體驗,培養語感。雖然,語感與技能都屬于人的心智操作能力,但兩者有顯著的區別:技能屬認知學習的范疇,是反復訓練的結果,是沒有主體情感、態度的投入,是求同;語感屬體驗學習的范圍,語感的培養需言語體驗的不斷積淀,需主體的情感態度、人生經驗融入其中,是趨異。技能的獲得,僅強調訓練的反復性、反饋性;語感的培養,必注重體驗的親歷性、實踐性。
學習觀決定教學觀。教師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引起、維持、促進學生語文學習體驗活動的進行。教師的語文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個人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個性和差異,平等相待,在言語體驗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原則不是非此即彼、非對即錯,而是多少之別、深淺之異、文野之分。
2.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實踐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引導學生的吟詠誦讀。有感情的朗讀,就是一種言語體驗活動,既有外在的動作,又有內心的活動。有感情,就是學習者想象中模擬認同了作者的感情或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使學習者的閱讀視點進入了作者的視點或作品主人公的視點,因此,是一種想象性認同,是一種想象中真實的言語體驗。朱熹說:“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熟讀感知言語,體驗言語,內化言語,積淀體驗,這應是語感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3.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內在性、緘默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真實地擁有言語體驗,真切地表達言語體驗。“有效的人文教學方法應是‘討論’、‘對話’、‘實踐’和‘反省’。”討論、對話、實踐、反省也應是語文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言語體驗學習的極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4.注意學生言語體驗的親歷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多創設語境,多采用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是通過對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擬,設置一定的環境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感,從而達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學方法。”進入體驗是需要體驗者有一定的心境。“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中國古代美學討論審美心胸,主張“滌除玄鑒”、“心齋”、“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要在體驗前去除各種雜念,做到“虛靜”、“專一”,然后才能“悟道”。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際中,當然不可能做到絕對的“虛靜”,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實際上同時也在祛除學生的雜念。情境教學,能使學生在想象中真實地參與言語活動,體現言語體驗的親歷性的特征。
學生的言語體驗就是一種言語實踐,就是參與一種生活。學生言語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生生活的過程,就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教師的語文教學應與生活接軌。
參考文獻:
[1]張麗紅.體驗式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
[2]李杰.語言觀與語文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00.
Abstract:Chineselearningisnotonlyakindofcognitiveactivity,butalsoexperienceactivity.Chineselearningismainlytheexperiencetolanguageanditisofcharacteristicsofexperience,personalityandinternality.LanguageexperienceisnotthedestinationofChineselearninganditrunsthroughthelanguagepracticeoflearningandapplyingChinese.
篇10
論文摘要:如今,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都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而迫切的問題,那就是在醫學教學中過份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是絕對不可行的。要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高質量醫學人,就要讓學生既要掌握醫學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各方面的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所以加強人文教育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紀的今天,我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轉型,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醫學生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目前醫學教育重專業輕人文的現狀,加上新聞媒體不斷曝光的醫療糾紛,醫療行業的服務態度問題,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這些信息正在向我們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醫學教育中進行人文教育就變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醫學院校主要以培養醫務工作者為己任,是培養與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業。從本質上來講,醫生是通過與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職業,這就要求“救死扶傷,體現人道主義”等基本的職業理念必須體現于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內在素養之中。怎樣才能培養出不僅有較高的醫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懷、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醫學人才呢?必須要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將醫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過程當中我們更應該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呢?在這些方面我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視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和人文素質
想要在醫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的自身素質便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必須要精通本專業,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進行扎實的學術研究,力圖接近本學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學術水平進行教學,這是基礎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人文素質教育則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和地位決定了他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言行,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一個微笑,一個驚訝,都會影響學生,都在隨時隨處地對學生發揮著示范作用。同樣教師本身的人文修養也會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談舉止之中,甚至衣著都會有人文素質的映照。所謂“為人師表”的意義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傳較易,身教甚難,因為身教需要教師本人與所教之物的和二為一,需要教師不僅能“知道”,而且能“體道”。故教師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須做到;如果要學生學會‘關心’,自己首先必須善于‘關心’,關心學生,關心同事,以心換心;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治學嚴謹;要教育學生學會創新,自己就必須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創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關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教育是對人本身的認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責任感、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科學教育關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決人自身的問題,只有把兩者真正的結合起來,人才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社會才能得到真正的進步。醫學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說醫療器械與人的關系,為什么在醫療器械已經能代替人做許多事情的今天,還要繼續強調醫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醫生不是機器,醫生做的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手藝活。他們要面對的是人和社會的關系,這都不是“技術”和機器本身能解決的。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醫療糾紛事件,有許多是由于醫生的素質較低引起的糾紛,其中有些是與醫生的技術素質有關,但也有不少是由于醫生對人的生命的漠視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人文教育更應該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出對生命的關愛。讓他們懂得醫療工作是關乎人的生命的職業。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診就是把自己對生命的希望寄托于醫生,庸醫害人,會貽誤生命,而對人的生命的漠視更是對人的生命的戕害。三、注重價值導向,樹立理想的道德品質
科學技術本身是價值中立的,但科學技術用于實際,既可能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為人類帶來災難,這其中就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學習和研究醫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增進人類身體健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要本著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學好醫學,以造福人類,同時也要防止由于知識的不正當運用和誤用給人們帶來不幸。醫科學生作為人的存在,不能淪落為“靈魂的空場”,否則必然會在這種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作為醫學教師,應時刻把傳授學生善與惡的概念、培養學生救死扶傷的思想境界和爭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醫學一旦喪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紀最駭人聽聞的兩大案例,也是當代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就是日軍731部隊在中國東北與德國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無人道的人體“科學”實驗。盡管歷史已離我們遠去,但人民不應停止反省。
四、嚴格規范,杜絕虛假行為
醫學所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命,正因為如此,它的規范性和嚴肅性是任何一個學科所不可比擬的。就拿臨床診斷和治療來說,對一個病癥必須用理論知識考慮全面,如果由于知識片面或者僅憑想當然以及不嚴格遵循治療原則而進行診療,都可能對病人帶來無法挽回的生命損失。然而現階段部分醫科學生卻存在著缺乏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情況,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實驗馬馬虎虎,實驗結果弄虛作假,表現在實習階段臨床觀察敷衍了事,病歷書寫主觀臆造,臨床操作圖方便快捷。這些問題應該讓我們引起高度的重視。有這樣一句話:‘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會學壞。’對于醫學教育我們更應該以嚴字當頭,努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這對學生今后一生的學習和工作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教書與育人是一個統一的過程,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同時我們也要解決:“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我國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有著重大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潤鈴.實施醫學規范教育,抓好醫學生教育與管理[J].安徽醫藥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