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素質教育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5: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生素質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社會上出現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競爭帶來的壓力,對中學生的素質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將學校的管理應用于中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提升中學生人格品質的關鍵,對于現代中學生教育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學生的在素質教育現狀,以及提出了加強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進一步深入發展,對于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中學生的年齡都在13―16歲左右,在這個年齡時期,學生的思想比較靈活,個性比較開放,有著很強的進取心和自尊心,同時情緒波動大,容易出現大喜和大悲極端的情緒特點,這個時期的學生心里渴望獨立,心理正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度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學生遇到問題,一般表現為觀念改變能力不足、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敏感、缺乏學習興趣,獨立性差等特點。需要以良好的素質教育進行輔導,盡量地使學生能夠快速地度過思想波動的危險期,使中學生在身心保持健康的基礎上,促進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素質教育在中學生教育中的應用
(一)提升素質教育,需要改變中學生觀念。
由于來源于社會的各種信息,對于學校的沖擊和影響,使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內心缺乏穩定性,很難讓學生保持住自己內心的安靜,尤其是這個階段的學生,辨別能力還不是很強,自己獨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系還沒有形成,缺乏良好的心態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這些心理落差極容易在學生心理形成一種矛盾,帶給中學生一些新的困苦和迷惑,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學生失去了找尋自我的方向。面對這些中學生所產生的心里偏差,必須要讓教育工作者進行思考,尋找出到一條正確的道路,讓學生能夠以正確的觀念來正確看待社會變革,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彌補自我認識的不足,加強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從更高的人生層次上來看待社會的發展,糾正自己的內心不正確的觀念。
(二)提升素質教育,需要消除中學生的失落心理。
由于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市場經濟對于學校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很多學生對于學校的教育形成了一種懷疑,因此使中學生有很強的失落感,認為自己所在的學校和自己所學的知識沒有發展的前景,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比較渺茫,缺乏自信的心理,學習目標性不強,學習興趣不濃。這種失落的心理,需要及時地進行調整,否則會嚴重地制約學生的自我發展。針對一些中學生內心里存在的失落心里,需要通過提升素質教育的方式,在提高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上,不斷地調整個人與社會之間所存在的差距,不斷地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培養和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來認識社會、認識人生,不要被外在的過多的社會壓力所打垮,從人性心里需求的角度上,要學會建立起自我賞識的能力,以自我認可的方式,緩解和減輕來至社會上各種壓力,使中學生重新拾回失落的自我。讓學生認清教育的目的,是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是一塊發展自我的良好的園地。教育中學生做人一定要樹立起長遠的發展目標,通過學習來培養自己的興趣,從對學習興趣中看自己人生發展的前景,而是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讓自己重新塑造人生的價值觀,最終消除自己的失落感。
(三)提升素質教育,和諧中學生的人際關系。
進入中學之后,每天在學校面對新的學習環境,還有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的同學,他們的背景各異,各種生活和行為習慣,都存在很多的不同。因為存在著很多明顯的差異,要與同學之間做到協調相處并不容易。要是處理得不好,不能使彼此相互融入和諧相處,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導致心理壓力。這種中學生之間因為人際關系的緊張所造成的不協調,是中學生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困擾。人與人之間,會因為對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理解不同,會有很多時候是無法相互融合的時候,這個時候只有不斷地,要能夠多看同學的長處,少看同學的缺點,只有這這樣在人際關系上才會相處得更和諧。
篇2
關鍵詞:素質教育;傳統美德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與特征
1.素質教育的含義
具體而言,素質教育主要是為提高受教育者方方面面的素質而開展的,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培養、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發展等多方面。
2.素質教育的特點
素質教育的特征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總結出來的,首先是全體性。素質教育的對象是針對全體受教育者,其主張與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很多共同點,是挑選教育方法適合學生,而不是挑選學生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全面性,改變傳統應試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錯誤方式,而是注重學習內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且加強傳統美德教育。這種教育形式不僅符合個人的發展需要,也是當今社會發展極其需要的。第三基礎性,素質教育不僅為學生的升學提供合理的教育,也在無形中為其做人、生活、生存打下堅固的基礎,最后是素質教育的發展開放性,作為新的教育模式,素質教育本身具有發展性,它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其開放性主要體現為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三中心論,使教育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宗旨。
二、為什么要在素質教育中重視傳統美德教育
黨的十報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素質的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充分證實了,新時代下,黨和國家注重傳統美德的發展及道德素質的建設。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碰撞,也造成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特別重視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也滋生出來,腐蝕著經濟全球化的果實。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加強傳統美德教育才能扭轉人們的錯誤觀念,因為教育肩負著影響經濟和政治發展的職責,我們需要傳統文化教育來凝聚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自心力。另一方面,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思維發展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處于一個穩定并勻速上升發展的狀態,這個時候的教育應該著重促進其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所以在素質教育中加強傳統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因為它會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道德層面引導和教育學生成為仁義禮智信全面發展的人。傳統教育首先會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友善的為人處世之道,在使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自身的道德素質也達到應有的標準。因此,為了高中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在當今時代備受關注,而作為其主體內容的傳統美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視。主席說過,高校在素質教育中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既是應有之義也是時代命題,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三、中學生素質教育中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
1.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傳統美德課程
認為,政黨要用無產階級的理論去武裝工人群眾,問題是工人階級的思想覺悟并不高,因此只能通過外部灌輸的方式。傳統美德教育亦是如此,它需要達到分階段和分層次兩個方面的要求。首先應該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傳統美德教育,使學生對傳統美德的學習呈現出由一般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初中階段的學生叛逆心理比較嚴重,應該加強對他們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法治教育的引導;高中生在能力和素質方面已經趨于成熟,但對于一些人生的選擇還會左右不定,所以應該加強對他們的革命理想教育和為人民服務的愛國主義教育,還要輔之以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
2.通過其他學科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不同學科之間的教育雖然是分開來學習的,但是不能割斷它們之間的聯系,無論文科理科都與傳統美德教育有著深厚的淵源,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更高的素質,不僅有專業的學科知識,還要有系統的傳統美德知識,并將二者自然地結合起來,滲入到自己的學科當中。政治課對于傳統美德傳承是最直接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忽略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真正掌握指導思想和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樣在語文學科中,可以通過一些文言文塑造出來的偉人形象來滲透傳統美德教育,鼓勵學生學習文章中的道德精髓,感受古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憂國憂民的責任感,理科科目學習中,可以發掘科研人員發明家身上的不屈不撓的堅韌品質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
3.開展和傳統美德教育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篇3
關鍵詞: 圖書館 中學生 素質教育
21世紀是激烈競爭的世紀,要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就要從教育做起。雖然這幾年教育不斷改革,但我國學生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當務之急是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是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終任務,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們當前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1]。
1.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的一個熱點問題。中學生即將面對的是需要以自主學習為主,發展方向多樣性的大學學習,而傳統的教育體制要求學生首先要通過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使得學生沒有辦法自由地對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深入學習。由于學生從小就在題海中鍛煉,因此創造性被逐步抹殺,無形之中,產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優秀”人才。因此實施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2.圖書館在素質教育中的優勢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運用科學教育途徑,最大限度地發掘人的先天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的教育。由此觀之,圖書館相對于其他教育途徑存在許多優勢。
2.1比“人腦”豐富。
人類的知識總是有限的,所以僅靠老師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而圖書館不但擁有較廣泛的印刷文獻資料,而且具有信息量大、存儲密度高、占用空間小,便于及時檢索的電子出版物,以及多種類型的網絡信息資源。這些都成為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工作的最有效的精神食糧。因此,圖書館作為中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其綜合優勢是任何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都無法替代的。
2.2比“家居”幽美。
學習環境常常影響學習的心情,從而間接影響學習效率。相較宿舍、教學樓等其他學習環境,毋庸置疑,圖書館是最佳選擇。
圖書館被譽為人類知識的殿堂,其閱覽環境高雅、潔凈、有序。圖書館通過文明學生公約,墻上張貼的偉人、科學家畫像,名人格言警句,恰到好處的花木盆景裝飾,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為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3比網絡“系統”。
21世紀互聯網四通八達,網絡上號稱無所不有,書籍更是千千萬萬,那么是否就說明網絡比圖書館更有優勢呢?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圖書館有一個優點:它比網絡更系統化,網絡的信息總是雜亂無章,各成一派的。圖書館則不同,信息在圖書館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整理、歸類,不僅節省了學生的時間,還對學生開拓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有著很大的幫助。中學圖書館電子化、數字化以后,不僅可以對圖書館內的信息進行整理,還可以對網絡的信息進行適當的篩選和分配,使得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學習。
3.圖書館的不足對素質教育的不利影響
3.1資金投入不足。
現在許多中學圖書館經常是經費多時多買些圖書,經費少時可買甚至不買;外文圖書更是少之又少。資金投入不足是發展素質教育的最大不利因素。
3.2圖書館的開館時間不長。
提高開放程度是圖書館現代化的重要標志[3],這方面我們應借鑒許多國家的經驗,保證一定的開館時間,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方便。
3.3圖書館員的整體素質不高。
新世紀以來,我國圖書館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圖書館在大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即圖書館員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許多圖書館館員為非專業人士,沒有受過正規的培訓,因而顯得素質較差。這些問題會導致圖書館在管理和維護上出現偏差滯后,從而阻礙素質教育的發展。
4.學校圖書館如何開展素質教育
4.1增加資金投入,豐富、優化館藏,為素質教育提供物質保障。
藏書建設是圖書館工作的基本內容,它是圖書館發揮素質教育職能的首要條件,是服務育人的前提和保障。過去許多中學圖書館的藏書結構單一,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讀物非常少,學生感興趣的書籍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來說,有相當一部分圖書館還不能完全滿足素質教育的需要,必須加強建設。首先館藏要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圖書館的館藏應當有自身的特點:既能突出重點,發揮學科優勢,又能統籌兼備,顧及其他層次。因此要提高藏書質量,圖書館的采購人員就要把好關,切實防止格調低下,思想內容不健康的書刊進入圖書館[4]。在選購新書時,應特別注意選擇新科技、新方法、新思維的專業書籍,讓可塑性極大的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吸收文化營養。同時做好借閱記錄,征求學生意見和要求,以便在采購中做到查漏補缺,要求藏書及時剔舊,使收藏書刊盡量適合學生要求。資金的投入不僅是藏書計劃得以實現的基石,而且是圖書館能夠健康發展、穩步前進、充分發揮其作用的根本。空有漂亮的外殼是不夠的,應該把錢花在刀刃上,購好書。
4.2加強數字化建設。
要加強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建立一個數字化的信息系統,數字化圖書館這樣一個數字化的信息系統能夠將分散于不同載體、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資源以數字化方式貯存、以網絡化方式互相聯接,提供即時利用,實現資源共享[5]。館藏由原先單一形式的文字、圖片,變為融聲、光、電等技術于一體的多媒體材料,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信息。
4.3及時推薦圖書資料。
老舍先生曾說:“一個藏書多而用書少的圖書館不見得是一個好的圖書館,一個用書多而不教育人民怎樣用書的圖書館還不見得是一個好的圖書館,我想一個理想的圖書館或者應是這樣的:它能指導學生讀什么書和怎樣讀。”因此編制學生書目,推薦優秀圖書,有助于學生辨別精華與糟粕,正確選擇讀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4]。例如我們可以經常通過板報、書展、書目、文摘、書評等形式進行好書推薦,舉辦講座,建立讀書俱樂部,并在圖書館入口處設置通告板,及時更新資訊,方便同學們了解圖書館的新書和推薦書目。
4.4提高中學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圖書館員應改變其傳統的觀念,當今圖書館的工作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借借還還的層次上。圖書館館員的角色應當是信息引導者。因此,首先要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包括合理的知識結構,計算機應用能力,相當強的管理能力和敏銳的信息收集能力。具有良好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圖書館員,對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及推動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其次,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自豪感和責任感,要敬業愛崗,有強烈的進取心,只有出于對事業的追求和熱愛,才能把工作做好。
5.結語
總之,圖書館在中學生素質教育工作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對學生靈魂的塑造、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熏陶、文化的積淀、知識的擴展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學生素質教育是一個巨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圖書館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課堂,從客觀方面來說,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這就要求我們在圖書館內部重新調整人員結構和經費開支,在鞏固與發展之間尋找平衡;從主觀方面來說,我們要轉變觀念,使圖書館工作方法與中學生素質教育的特點緊密地結合起來,發揮圖書館知識教育、素質教育的職能,為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現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松楠.圖書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J].圖書館學刊,2005,(6):27-29.
[2]趙其莊.對圖書館現代化幾個問題的認識[J].圖書情報工作,1998,8:53-55.
篇4
一、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
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在心理發展上表現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他們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獨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實行自我監督,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他們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時顯得很懂事,有時又流露出稚氣。加以現在的中學生獨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愛及他們缺乏社會生活經驗,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習氣,導致他們自我意識強、懶惰、自私、適應環境能力差,少數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體育教學的德育內容及任務理論
但在實踐中,這種全方位的德育常常變調,基本上已經演化為以政治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當然地擔負培養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的重任,而且應當作為主要任務。隨著現代化的逐步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現代公民意識與品德的養成將成為學校德育的當然之責,而且是德育工作為社會所負擔重要之責。
1.紀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在隊列、隊形教學中,教師統一指揮,注意觀察每一位學生,對在隊列、隊形中表現不好的同學進行批評教育,指出他們的這種表現會造成整個隊形不整齊,而影響全局,教育他們在練習中刻苦認真,遵守紀律,使他們養成動作迅速、準確、協調一致的作風,培養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其它項目中也可以通過實例,讓他們意識到紀律性、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性。
2.競爭意識培養。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出現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他們在競爭中品嘗勝利的歡樂,失敗的痛苦,進步的喜悅,拼搏的樂趣,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如在接力跑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幾個組,規定最后一組到達終點的同學做俯臥撐、立臥撐等,讓這些同學認識到勝利和失敗帶來的兩種不同的結果,教師便抓住時機,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啟發他們在下一次的競爭中戰勝對手。又如在球類項目中,把他們分成幾個組,輪流進行比賽,打敗的組沒有參賽資格,其它組繼續比賽,讓他們在比賽中盡最大力量戰勝對手,保證本組能繼續打比賽。
3.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當代中學生都是在父母、親人的呵護下長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測試體育合格項目時,把體育不合格的厲害關系告訴一些體育成績不合格的同學,使他們從心理上產生壓力,然后鼓勵他們認真學習、刻苦鍛煉,爭取補測時能順利考合格,逐漸培養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4.良好風氣、互助互愛教育在武術課教學中,用提問的方式向學生提出一些武打電影片及武打小說中的問題,由學生回答,使他們對“習武以德為先”有進一步的認識,以培養他們尊師重道,講禮守信,寬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體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學必須認真負責領交器材,上課時,不允許任何一位同學把排球當足球踢,應愛護公共財產,逐漸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游戲課“開火車”中,對游戲規則嚴格執行,讓他們在游戲中明白同學之間應互助、互愛。此外,在體育課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
中學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實踐證明通過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遵守紀律、團結奮進的集體主義精神,尊重他人,誠實、謙虛、有禮貌的高尚道德品質;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自信心和進取的精神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篇5
【關鍵詞】中學生 語文教學 心理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2-0096-01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責無旁貸的,特別是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新形勢下中學生心理素質特點
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多年,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時人們的道德觀念、思維習慣、價值取向也發生很大變化。現代傳播媒體的廣泛普及,學生吸收信息的范圍加大。改革的深入,就業競爭加劇,下崗的壓力,離婚率偏高等。同時由于中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競爭力大,他們遇到許多挑戰,心理素質不同,心理承受力有差異,因而一些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如自自卑、早戀、脆弱、逆反、不良情緒等等。應該重新評價中學生心理。
1、認識能力提高。中學生具有一定觀察力,但不易分辨事物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發展明顯,但易出現片面性和表面性,看問題偏激而好走極端。
2、情感豐富,意志薄弱。中學生情感豐富,易受外界環境干擾,富與沖動性,被稱為“情感的暴風雨時期”。性意識覺醒,男女間產生微妙的情感變化。意志有一定發展,一方面害怕吃苦消極適應,另一方面部分學生不怕困難果斷的意志表現的十分驚人。
3、自我認識發展。中學生自我意識水平提高了,評價質量標準也提高了。自我評價由具體轉向抽象,由外部轉向內心世界,從評價行為到評價效果和動機的一致性。但自我評價能力往往落后于評價別人能力,評價別人清楚,評價自己糊涂,評價別人過低,評價自己過高。
二、中學語文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探索
1、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不當,學習單調枯燥,死記硬背,學習缺乏興趣,容易心理疲勞。在語文教學中,由于都是對教材理解不深,設計不精,引導不力而引起智力、情緒下降的為75%;由于要求學生機械重復課文中現成答案而引起學生智力、情緒下降的為40%。
2、培養學生進取心,克服忌妒心理。學生要有進取心,有競爭意識,但過分的爭強好勝,就容易產生忌妒心理,尤其是忌妒心重就是心理不健康了。因此我在語文課中講述廉頗忌妒藺相如而做出有失身分的事,貽笑大方,周瑜因為忌妒諸葛亮的才能而被活活氣死,教育學生引以為戒,忌妒之心不可有,進取之心不可無,要正確把握好這種心理界限。
3、加強情感溝通,克服學習逆反心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來自外部,如社會上不正之風,宣傳上失真,教育方法要求不當。二是來自內部,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性、成人感越來越強,渴望沖破外來約束和影響。教師應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耐心疏導以糾正其錯誤觀點和偏激情緒。
4、培養樂觀向上的情感,增強戰勝挫折的能力。我在語文課教學中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尊、自強和自信心,培養樂觀向上的情感,如學習《一碗陽春面》,教育學生學習母子三人的精神。母子三人在生活艱難得三人吃一碗陽春面的情形下,仍對生活充滿信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戰,自尊自愛自強不息,用十年的時間終于戰勝了困難。
現在的學生較多在順境中長大,對困難、挫折、饑餓、勞累等劣性刺激缺乏實際體驗。應教育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學會調適心理。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這個事實,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盡力去補救或改變,走出困境。如學《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那坦然面對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學習。
5、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鼓勵學生大膽求新,在作文的選材、手法和立意上都要出新。要創新必須思路開闊,這就少不了擴散思維的審題訓練。如《暖流》(可寫親人的關懷,愛的撫慰,師長的教導,同學的幫助)。進行逆向思維的審題訓練,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談雪中送炭》(可反面立論:送炭何須等下雪)、《名師未必出高徒》、《良藥何須苦口》等等。讓學生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或反其意而寫之。
6、青春期心理教育與愛情觀的培養。由于性心理覺醒,中學生對異性產生好奇心、愛慕和接近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要引導學生進行男女正常交往,解除好奇心和克服恐懼心理,進行道德與法制觀念教育,引導學生將主要精力用于學習和有益活動。教育他們有正確的愛情觀,不要早戀,如學習《致橡樹》一文時,我應用這首愛情詩教育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愛情觀:相互獨立、平等,且要符合道德,早戀、多戀、單戀都是不足取的。
篇6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深深認識到在中學生中組建文學社,開展文學社活動是語文教學加強素質教育的一個好途徑。對于大面積提高語文教育質量,培養適應新世紀要求的高素質、高品位的人才,具有積極作用。
一、文學社活動能夠充分激發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誘發學生的素質潛能。
現代教學論認為:只有當教師施加的教育影響與學生的特點相符時,才能克服學生的消極態度或厭惡抵觸情緒,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迷戀,誘發出學習的潛能。中學生文學社是由一批有語好,有一定寫作、書法、美術等特長的學生為骨干組織起來的。他們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帶動全體同學,在課內可以配合教師教學組織有關的討論,可以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議;在課外可以配合教學內容組織全體同學出墻報、辦手抄報,舉行演講、作文、書法等競賽活動;可以結合新聞、報告文學、調查報告等的寫作到工礦企業、農村鄉鎮、旅游景點、革命紀念地去考察、采訪。學生在采訪中寫成的文章能在校園、縣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又可讓學生領略到創造成功的樂趣。同時,文學社這些活動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了中學生那種日益增長的自主意識,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適合他們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學社活動把中學生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由課堂擴展到了社會,學生在這廣闊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會和生活對語文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可以認識到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缺陷,故而產生一種補救意識,主動地去尋求自己的發展。這使學生由原來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了自覺探求知識的主人翁,使學習中的苦惱變為了樂趣,使老師的影響與學生的身心特征達到了和諧統一。
二、文學社活動可以使中學生開拓視野,發展智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語文課“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傳統的單純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學在空間上把學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識上把學生束縛在書本中,在能力上把學生困在死記硬背上,形成了一種僵死的,封閉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單靠小打小鬧的改進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有通過文學社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才有可能產生根本性的突破。
如前所述,中學生利用文學社這個園地,在課堂上可以組織討論,讓學生自主地深鉆教材內容;在“活動課”和課余時間可以配合課堂教學內容辦“三報”(墻報、黑板報、手抄報),布置“兩廊”(語文知識走廊、作文走廊),開展“三賽”(語基知識競賽、作文競賽、書法競賽),召開“兩會”(演講辯論會、故事會);可以利用節假日到工礦、農村、革命紀念地和旅游景點考察學習,而這些活動都是按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教學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組織完成的。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視野得到開拓,他們的組織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參與這些活動,都必須親自動腦、動口、動手、動耳,因而他們的讀、寫、聽、說能力得到了綜合性訓練。他們要想辦法解決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他們的智力能力得到發展。再加上學生自己的創作能在校園、在縣以上報刊雜志發表,更使學生們受到成功的鼓舞,消除了語文難學,發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強了學好語文的自信心。他們的創造力在這點點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發,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的智力與身心素質。
三、文學社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直接為社會、為發展當地經濟服務,培養學生早日適應社會、適應未來需要的能力。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跨世紀的時代,是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步、第三步戰略目標而努力奮斗的時代,也是世界范圍內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大競爭的時代。我國要在這場國際性的大競爭中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需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具有強烈競爭意識的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但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面對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往往顯得無所適從。
文學社在保證學生學好各科基礎知識、完成好語文課堂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學習潛能,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收集本地內容健康的民間故事傳說,弘揚傳統文化;組織學生整理當地革命英烈的事跡,采訪當地改革開放中涌現的先進廠礦企業、個體戶、專業戶以及特困企業中敢于搏風擊浪的英豪,編寫革命英烈傳記和當代風流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動。學生不僅運用他們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直接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服務,更重要的是通過貼近生活,了解社會,體驗競爭的風險,懂得了生活的韻味,目睹了創業的艱難,鍛煉了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文學社活動可以優化校園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文學社辦有自己的社刊、墻報或作文走廊,學生的才華有了顯露的機會與場所,因而凡是開展文學社活動的學校,學生在校園內墻壁、桌椅上亂涂、亂刻、亂寫、亂畫的現象,以及低級趣味的“食堂文學”“寢室文學”“廁所文學”都近乎絕跡,無形中使校園文化得到了優化。
另外,文學社組織學生到工礦、農村、革命英烈家鄉、先進模范所在地、旅游景點參觀采訪,使他們親身了解到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來之不易,了解到祖國河山的壯麗可愛,因而在思想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加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激發出熱愛祖國的感情。
再加上學生的優秀習作在社刊、作文走廊甚至在報刊雜志公開發表后,同學們都要利用課余時間饒有興味地去閱讀欣賞,于是休息時間學生互相追趕、打鬧的現象和放學后進“三室二廳”的現象大為減少,特別是一些在報刊上發表了文章的同學想再發表新作,而未發表文章的同學也想能有作品變“鉛字”,因此他們都千方百計利用課余時間到學校圖書室借書刊閱讀,以提高寫作能力。這又使學生提高了審美情趣,豐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促進了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篇7
素質教育,是新世紀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重視通過全面發展,教育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最為重要。因為未來是個復雜多元、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將面臨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而挑戰中就要承受各種心理壓力,比如逆境、失敗、錯誤等。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很難成為優秀的人才。
然而,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就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諸如懶惰、消極、退縮、孤獨、依賴,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心理。這些心理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不適,過度焦慮;學習不專心用功,怕吃苦,貪玩好耍,懶于獨立思考;遇到困難缺乏信心和勇氣,一蹶不振;在群體生活中極為自私,對相關活動不熱心;對公眾輿論毫不在乎,我行我素,不能正確對待表揚與批評,等等。我們從大學生馬加爵、藥加鑫犯罪的事實中就可以看出當代中學生的不健康心理和當代學校教育失策之處。
二、中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中學生心理障礙表現紛繁復雜,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后天的,有主觀、客觀的,就一般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方面。一個人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與其心理發展關系甚大。家庭的政治態度、經濟地位、文化教養、人際關系和環境氛圍等都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糾紛、父母親離異,使子女心靈受到創傷,造成孤獨、抑郁和焦慮;作為孩子第一位老師的家長,其觀點、態度、方法上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心理的畸形發展,甚至走上犯罪。尤其是家長對孩子溺愛或苛刻,都可能使孩子形成驕橫嬌氣或壓抑封閉的心理。
(二)學校方面。中學教育對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言談舉止對學生心靈來說無疑是陽光雨露;良好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學校優美的環境,無不對學生心理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相反,教師教育思想不正確、教育素養不高、教育方法不當都會傷害學生。如講課乏味,搞疲勞轟炸,處事不當,待人不平,諷刺挖苦,侮辱人格,打擊報復,體罰,等等,必給學生帶來超負荷壓力,使之產生逆反心理或變態心理。有的學校強調應試教育,追求升學率,唯分數論,扼殺學生的創造個性,剝奪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阻礙學生獨立意識、自我意識的發展,加劇了學生恐學、厭學、不學的不良心理。
(三)自身心理。處于青春期前后的中學生,面臨生理心理矛盾沖突的發展,進入“躁動期”、“心理斷乳期”、“自我覺醒期”,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他們的獨立意識、批評能力、自制力等都有所發展,往往認為自己是“大人”了,可成人們卻把他們當“小孩”對待,所以就出現了中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代溝”現象。這個時期,我們若不能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溝通與引導,就很可能使他們產生過度抑制、興奮或盲目沖動的心理障礙。
(四)社會生活。中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個人經歷、遭遇、突發事故等也會導致心理障礙,比如沉迷于網絡游戲,從中獲得虛擬世界里的快樂與滿足;因做錯某事而留下抹不去的陰影,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等。
總之,影響中學生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并不可怕,因為他們心地單純、思維敏捷、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可塑性大,只要我們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促進其逐步完善、健康發展。
三、培育中學生健康的心理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
針對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教師要有的放矢,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排除心理障礙,塑造健康心理,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使中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教師熱愛學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愛即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愛自己的專業,有一顆敬業之心,更要熱愛自己的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健康成長。當然,教師必須具有健康心理及其相關知識,才談得上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問題。
(二)營造良好氛圍。這里的良好環境既包括學校環境,又包括家庭環境。“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我們美化校園,有文化長廊、字幅標語、綠茵草坪、寬闊球場、花園亭廊等。學生一入校就心曠神怡,耳目一新。同時,搞好班集體環境氛圍,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健康心理。教師既要對學生加強疏通工作,又要與家長協調,幫助家長改變教育子女方法,比如召開家長會,家訪等活動。學校與家庭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必然會收到培育學生健康心理的良好效果。
(三)開展多彩活動。培育中學生的健康心理,還應重視實踐活動。學校應開展好講演比賽、文娛表演、體育競賽、特長展示等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鍛煉膽識,發揮長處,融洽人際關系,增強集體感、自信心,消除懶惰、消極、孤獨及焦慮的心理障礙,使之感受到集體的溫馨與生活的快樂。還要多開主題班會,認真選好主題,設計好開會的程序,從心理健康角度入手,針對學生日常交往中、日常生活中、平時學習中的心理問題,采取討論辯論、自由發言等方式,闡明觀點,明辨事理。
篇8
【關鍵詞】高中數學;素質教育;數學思維;障礙突破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及內部的規律性。所謂高中學生數學思維,是指學生在對高中數學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思維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數學內容而且能對具體的數學問題進行推論與判斷,從而獲得對高中數學知識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能力。高中數學的數學思維雖然并非總等于解題,但我們可以這樣講,高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是建立在對高中數學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礎上的,發展高中學生數學思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解決問題來實現的。然而,在學習高中數學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學生反映上課聽老師講課,聽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題時,總感到困難重重,無從入手。有時,在課堂上待我們把某一問題分析完時,常常看到學生拍腦袋:“唉,我怎么會想不到這樣做呢?”事實上,有不少問題的解答,同學發生困難,并不是因為這些問題的解答太難以致學生無法解決,而是其思維形式或結果與具體問題的解決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這時候,學生的數學思維存在著障礙。這種思維障礙,有的是來自于我們教學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則來自于學生自身,來自于學生中存在的非科學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對于增強高中學生數學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形成原因
根據布魯納的認識發展理論,學習本身是一種認識過程,在這個課程中,個體的學是要通過已知的內部認知結構,對“從外到內”的輸入信息進行整理加工,以一種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儲存,也就是說學生能從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最有效的舊知識來吸納新知識,即找到新舊知識的“媒介點”,這樣,新舊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導致原有知識結構的不斷分化和重新組合,使學生獲得新知識。但是這個過程并非總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基礎)或不能覺察到學生的思維困難之處,而是任由教師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識邏輯進行灌輸式教學,則到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2.高中數學思維障礙的具體表現由于高中數學思維障礙產生的原因不盡相同,作為主體的學生的思維習慣、方法也都有所區別,所以,高中數學思維障礙的表現各異,具體的可以概括為:
1.1 數學思維的膚淺性: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一些數學概念或數學原理的發生、發展過程沒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學生僅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脫離具體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無法擺脫局部事實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質。由此而產生的后果:
1.2 學生在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時,往往只順著事物的發展過程去思考問題,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維習慣,不注重變換思維的方式,缺乏沿著多方面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例如在課堂上我曾要求學生證明:如|a|≤1,|b|≤1,則.讓學生思考片刻后提問,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是通過三角代換來證明的(設a=cosα,b=sinα),理由是|a|≤1,|b|≤1(事后統計這樣的同學占到近20%)。這恰好反映了學生在思維上的膚淺,把兩個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體的聯系。2.1.2缺乏足夠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往往善于處理一些直觀的或熟悉的數學問題,而對那些不具體的、抽象的數學問題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質,轉化為已知的數學模型或過程去分析解決。例:已知實數x、y滿足,則點P(x,y)所對應的軌跡為()(A)圓(B)橢圓(C)雙曲線(D)拋物線。在復習圓錐曲線時,我拿出這個問題后,學生一著手就簡化方程,化簡了半天還看不出結果就再找自己運算中的錯誤(懷疑自己算錯),而不去仔細研究此式的結構進而可以看出點P到點(1,3)及直線x+y+1=0的距離相等,從而其軌跡為拋物線。
2.數學思維定勢的消極性
由于高中學生已經有相當豐富的解題經驗,因此,有些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難使其放棄一些陳舊的解題經驗,思維陷入僵化狀態,不能根據新的問題的特點作出靈活的反應,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維甚至造成歪曲的認識。如:z∈c,則復數方程所表示的軌跡是什么?可能會有不少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橢圓,理由是根據橢圓的定義。又如剛學立體幾何時,一提到兩直線垂直,學生馬上意識到這兩直線必相交,從而造成錯誤的認識。由此可見,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形成,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也不利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注重突破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就顯得尤為重要。
3.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突破
在高中數學起始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狀況,尤其在講解新知識時,要嚴格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照顧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異,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數學思維的興奮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預防學生思維障礙的產生。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性,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分別給他們提出新的更高的奮斗目標,使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覺,提高學生學好高中數學的信心。所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是突破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前,素質教育已經向我們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己任,則勢必會提高高中學生數學教學質量,擺脫題海戰術,真正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負擔,從而為提高高中學生的整體素質作出我們數學教師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任樟輝:《數學思維論》(90年9月版).
[2] 郭思樂:《思維與數學教學》(91年6月版).
篇9
一、介紹數學的巨大作用,讓學生從內心敬仰數學
教學中應借助一切機會介紹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如土地面積的測量和計算,存入銀行利息的計算,海上風暴,水源污染,港口設計與建設,利用統計學對古尸年代的考證等。今年我就在第一堂課的教學中給學生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化學的應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物理的應用,并且講了化學,物理與數學的聯系,又告訴學生們現今世界各國技術的競爭大多都是信息技術的競爭,而這些都離不開數學知識。正如華羅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說,近100年來,數學發展突飛猛進,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等各個方面,無處不有數學”來概括數學的廣泛應用.可見數學社會化,社會數學化的趨勢使得“大眾數學”的口號幾乎席卷了整個世界。未來的工作崗位是為已作好了數學準備的人提供的。這樣使學生們了解到數學的神奇作用,從而讓他們從內心就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及敬仰,使他們有進一步了解及學習數學的迫切愿望。
二、熱愛學生,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不僅要把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有意地教給學生,而且還要利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坦蕩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為人,在無意中去感召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學生心中形成很強的感召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情感灌注在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生們的學習情感。同時,還要在課下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多關心學生的生活。例如,我在課下多找學生聊天,及時了解每個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及在生活上有沒有困難,及時把握他們的心理特點及變化規律,以便及時的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與引導。師生關系好了,學生就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所教的知識,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秘訣之一。
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
有人說數學抽象性太強,故而枯燥無味。實際上,數學思維上的推理性,嚴謹性,邏輯性正是數學美之所在。數學中的美還包括數的美,形的美等等。數學是一座絢爛奪目的宮殿,她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很多動人的傳說,如哥德巴赫猜想,黃金分割等,從“楊輝三角”中我們能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對稱、和諧的美。圓周長公式C=2πR,揭示了圓周長和半徑之間一種簡潔、絕妙的美。正如羅素所講:“數學如果正確的看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因此,在分析解決問題時,要讓學生感受到思維方法的巧妙、新穎。在整理知識的過程中,要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和諧、統一美。這樣能使學生品嘗到數學知識結構的美妙。數學思想方法的新奇。因此教師擁有精湛的教學技藝、超凡的教學智慧就能夠使學生在受到數學美的熏陶的同時,不知不覺對數學產生興趣。
四、分層次教學,通過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提高其學習興趣
篇10
關鍵詞:素質教育 師德 興趣 實踐 學法
所謂的“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切實有效的途徑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即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勞動技能四個方面的素質。素質教育是以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是要通過努力使學生學得“自由”,學得“主動”,促進他們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以保證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也不容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首先提高素質。
一、強化高尚師德,展現人格風采
教師的職業勞動是一種以人格來培育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教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為了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首先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一般來說,學生都對教師有著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感,他們把教師看成自己學習上的導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任何一個成功的人,無不受益于教師高尚人格的影響。 教師人格的力量首先應當表現出堅定明確的方向性。每個教師都要始終如一地把熱愛教育事業當作自己人格最集中、本質的體現,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永遠以一種旺盛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對待自己的工作。其次,教師人格的力量應當表現出言行的一致性。一個教師要教育學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此外,教師人格的力量還應以先進的思想、優秀的品德、良好的作風、淵博的學識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去追求理想的人格。
二、狠練基本功,積極參與實踐
一般來講,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1.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媒體。因而,掌握語言的藝術,學會說話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的語言不僅要做到準確、鮮明、生動,而且還應該具有簡明、形象、親切、詼諧風趣等特色。
2.課堂駕馭能力。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一個教師能否駕馭課堂,決定著素質教育的成功與失敗。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把握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把握著知識傳授點的前提下,要求課堂教學具有撼人心魄的審美感染力,應多一點機智,多一點幽默。
3.感情控制能力。教師應該是一個情感豐富的角色。這種情感豐富性是一種長期自覺修養的結果,能夠和情感的積極性、穩定性、深刻性、自制性等相結合。在實際生活中,教師也難免有自己的苦惱和憂愁,但教師必須學會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決不把消極情緒帶進課堂,在學生面前總保持一個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的奮斗者的形象。
三、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參與
激發興趣是素質教學的前提。
1.課前激發疑問。上課開始,通過教師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
2.課中堅持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自始自終興趣盎然。學生會產生濃厚興趣,為優化課堂教學創造條件。
3.延長興趣。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誘導性,意在言外,給學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
四、滲透學習方法,學生學會學習
“教是為了不教”, 這是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的。掌握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是創造型人才所必須的,如何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為此,我們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是協調教法與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矛盾統一體。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學生“如何學”。因此,我們研究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教學方法,使教法與學法協調同步,從而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
二是加強指導與訓練。教師特別注意做好示范,與學生一起學習,引導學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同時教師注意學習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動腦,學會獨立思考,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動口,提高表達能力;促使學生動手,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動眼,提高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逐步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