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4-14 08:20: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1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Yong

(Huilong Middle School, Xinfeng County, Shaoguan, Guangdong 51119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comfort but also on mental health. Contemporary vi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tive thinking, personalized way of rapid physical growth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ir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nd critical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are more one-sided and subjective, and most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ortanc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

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使個體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更好地發揮個體的潛能。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踐,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內涵之一,是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

2 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

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正處于“過渡時期”。這時的青少年身高體重迅速增長。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諸因素之間的平衡。這時期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又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他們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陷入“誤區”,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引起心理不適應、情緒不協調和精神障礙。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后果。這時候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談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案例1,羅XX,男,本班學生,對學習感到非常苦惱,一提到學習就心煩意亂,焦躁不安;對教師和家長有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不好;還兼有品德不良問題;厭學達到嚴重的程度,上課不聽講;破壞課堂紀律;甚至有時曠課。

3.1 原因分析

經過多方面調查了解到:該同學的父親文化程度較低,經常去打麻將很少在家,對子女關心較少;母親是家庭婦女,文化程度也較低,但對子女過分溺愛,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低。父母關系較差,只要父親一回家,父母就是吵架,母親心情不好就遷怒于孩子,經常罵孩子。該同學還有一個姐姐,學習成績優異,遵守紀律,父母總是夸獎她。通過分析該學生的問題主要有:

(1)學習動機和成就動機弱,沒有目標。(2)學習自我效能低,對學習缺乏興趣。由于成績較差,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在家里父母常拿他于姐姐比,造成他自我評價很低,對學習也沒有興趣。(3)學習焦慮。(4)神經質人格。該學生非常敏感,一點小刺激反應便很強烈,其主要成因可能與其家庭中父母不和、經常吵架有關系。

3.2 心理輔導和教育的過程

第一步:加強與其家庭的聯系。要求家長要多關心他,改變教育方法,不要老是拿他與姐姐對比,父母要注意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和奮斗的目標,要給孩子營造安定的和諧的學習環境。第二步:增強其學習和成就動機。首先,我讓他確定其奮斗目標,這是輔導的關鍵。目標包括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近期目標是確定目前自己奮斗的方向。其次,和其他任科老師聯系,要求任科老師多配合,多給他一分關愛。再次,為他們創設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我效能感。第三步: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要改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講小話,臨時抱佛腳、粗心大意,不勤奮,不專心、死記硬背等壞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告訴他學習要重在“理解”和“應用”,讓他在學完一課后,試著歸納所學內容,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第四步:排除不良情緒的輔導。通過放松訓練、心理游戲等,排除其不良情緒,減少他的焦慮,坦然面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3 心理輔導和教育的效果

由于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該同學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上課專心聽講,課外跟同學們打成一片,變成了一個勤奮好學、關心班集體的好學生。她媽媽也來學校高興地告訴我:他兒子現在每天回家就做作業。

案例2,潘XX,男,特別喜歡上網,一上網能夠玩通宵。在日常生活中,跟學生有點摩擦,就學網上的游戲,動手、動棍甚至用武力打架,對班和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我了解后,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及時疏導,使陷于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學生回復到正常狀態,大大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與異常事件,維護好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保證了家庭的幸福。

案例3,陳XX,男,因其父母離異,得不到父母的愛,產生自卑的心理,無心上學。通過了解后,我經常找他聊天,調節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確認識自我、處理人際關系、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問題,促使其健康的成長。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非常重要,能夠保證學生正常健康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中學生身心發展,特別是青少年身心發展。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決學生所存在的種種心理行為問題,促進中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社會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能夠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4 結束語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對學生自身身心發展來說,還是對社會,對學校,對家庭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家庭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做父母的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和家庭民,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也注重培養孩子遵守紀律和規則,積極鼓勵孩子平等地交換意見。其次,教育部門要履行職責。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采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解決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擾。并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為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和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心理;排除憂慮;互助合作

中圖分類號:B84

(正文)我國的教育家姚本先曾說過:“教育性、全體性、差異性、主體性、整體性和保密性都是當前學校開展心理教育應該首先必須遵循的原則。”而“好奇、好問、好動、好勝、好勝”又是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教學的開展應遵循中小學生心理特點的原則來開展,同時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適當的方法引導,尤其注重結合心理進行展開教育教學,身為教師掌握好教育的藝術,就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完善他們的個性,培養其良好的性格,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一、中學生的心理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封閉。學生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個人的秘密,本屬正常。但部分學生受多種因素影響,由此發展到自我封閉,喜歡離群索居,不愿與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開心扉。因而遇到煩惱時,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2、壓力過大。父母望子成龍,教師期望過高,學習、升學壓力沉重地壓迫著學生的身心。有的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升學無望,便憂慮重重,喪失信心。

3、未經挫折。有的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從小學到中學,一路順風,從未有過挫折。平時看上去意氣揚揚,偶遇挫折卻一蹶不振。

4、被動地位。學生在長期的傳統方式管理下,絕大多數一直處于被動地位,逐漸喪失了主體意識,依賴父母、依賴老師、依賴他人,一旦失去依賴,便無所適從,導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二、找出癥結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心理促進學生投入到學習中

1、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

交往與合作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如:新生入校一周內,召開集體談心會,讓學生逐一自我介紹,達到使師生、同學之間在互相認識姓名、外貌的基礎上增進了解的目的。平時引導學生既要與全班同學友好相處,也應該有幾位關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夠互相說說心里話。

2、化壓力為動力

如今,初中學生背負著來自多方的壓力:社會評價的壓力、老師教育的壓力、家長期望值較高的壓力以及自我施加的壓力。重壓之下,考生的心理負擔讓人擔憂,家長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同樣不可小視。心理醫師建議,考生應學會調節自身心理,分析原因對癥下藥。如學生可經常進行自我比較,通過比較獲得自己的閃光點,增強信心。同時學生和家長的心態都要放松,淡化高分論成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現在社會對有一技之長的技校人才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大學生。

3、從失敗到成功或者從成功到失敗互相轉換的情感體驗

成功和失敗在學生心理上也會引起不同的情感體驗,對學生學習產生不同的影響。初中的學生對正在學習的知識和能力還比較欠缺,這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他們的已有知識和能力之間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學生在不能將老師所講知識掌握、作業頻繁出錯、提問回答不對、測驗得不到好成績時,又常會被老師一味地責備為不努力、不肯學,從而使他們感到自己比別人差,產生自卑感,加之部分老師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望生成龍”心切,教學中一味提高教學要求,更增加了學生的失敗的情感體驗,其后果是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害怕、厭惡等不正常情感。致使一些學生產生“反正學不會,干脆不學了”的想法。教學中要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分別施教,要注意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和梯度,創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上的成就感,特別是在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的教學中,教學要求更應壓得低一點,考試題目要易一點。因此有些知識宜隨著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難度過高,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

4、化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

篇3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精神文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心理健康對于中學的全面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那么何為心理健康呢?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一、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點要求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處于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心理層面有著即將成熟和片面幼稚的兩面性:首先,中學生其心理上對于整個社會、他人、自己的定位和關系有著較為獨立的看法和觀點。可以這么說,在中學時期,學生既在學校努力地的學習知識,為中考、高考做足充分的準備;又要在學校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健全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至此組成較為獨立的世界觀。但是中學生的價值觀念與心理素質又是幼稚的,他們的搖擺性和片面性使其很容易的受到外界的影響,致使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再者,中學生大都處在一個成長的叛逆期,也是逆反期,如果對其沒有系統的心理健康指導,他們很有可能會順從著自己的天性,遠離心理健康這條康莊大道。所以對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其次,中學生性機能的迅速成熟,也會造成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不適應,如果處于這個時期的學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明確的道德觀念,沒有充實的精神生活,并且缺乏成人的適當監護、照顧而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就會造成心理失常等種種后果。而健康教育可以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從而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為走上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需要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而在當下綜合國力愈來愈多的體現在精神文明與科技實力的軟實力上。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規范與誠信觀念,必須從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其道德水平,若沒有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無法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價值觀念是否正確都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弱化中學生的不良心理因素,矯正異常行為,使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合乎道德規范,對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三、社會和時展要求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是社會和時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和時展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致使當今社會,對于個人價值的衡量主要停留在獲取物質財富的能力以及物質財富的積累上。社會發展迅速、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其主要還是在心理上,心理負重超載,將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嚴重的會導致心理疾病。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壓力主要體現在課業上,中考高考的壓力,社會、父母的期望都重如泰山一般壓在中學生稚嫩的肩膀上。中學生很容易不堪重負,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嚴重的會導致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無論是對個人幸福還是對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現時代,社會需要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適應并促進社會急速發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進入學校教育領域,是社會和時展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四、素質教育要求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整個素質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質教育的歸宿。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科學研究表明,人終其一生只能夠使用10%的腦細胞,若是大腦全部功能都被開發的話,大腦將會相當于一臺計算能力與記憶能力強大的電腦。這就說明人腦蘊藏著極大的潛能并有待開發,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照心理發展規律,捕捉住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啟迪學生的創造思維,開發中學生的大腦。培養中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學習動機、健康而穩定的精神情感、堅定的思想意志、健全的人格個性等都能促進智力發展,使之走上健康全面發展之路。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保證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預測和治療心理疾病,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人在劇烈緊張情緒狀態下,血壓升高,脈搏加快,消化停止,持續時間過久會導致人體某此器官和組織陷于不正常活動狀態。而活潑開朗、樂觀豁達等心理活動可使人的大腦皮層得到積極休息,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人體新陳代謝,從而促進身體健康發展。

篇4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現出許多新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已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只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規范大學生行為。然而, 兩者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進一步地論證, 整合的路徑也需要更為深入地探究。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和綜合性的教育活動, 應充分依據教育規律并結合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活動。在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 大學生在心理發展和塑造方面呈現出許多新的問題, 這也給高校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依據大學生特有的心理活動和形成特點, 了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新問題和新趨勢, 開展更為深入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問題, 并據此進行更為有效的教育和教學活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基礎公共課程, 雖然該課程能夠按照教育部的規劃要求有序開展, 但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一) 針對性教育不足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針對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動主要是使大學生了解心理學的基本知識, 把握心理學的認知規律, 懂得心理學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 大學生能夠利用心理學的一般知識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以及由心理活動引發的行為結果。同時, 也能夠理解他人的心理變化和行為方式, 從而更好地與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動在規范大學生行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針對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幫助其建立是非觀念和行為規范。對此, 針對性教育可以有效彌補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夠針對大學生心理活動的具體問題提供思想引導, 并為其指明具體的行為方式。更為重要的是, 針對性教育能夠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觀和方法論, 避免大學生因心理問題給他人和社會造成的惡果。

(二) 社會實踐體驗缺乏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著重課堂教學, 而缺少社會實踐體驗。[1]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優點是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將本學科的主要知識傳授給學生們, 便于學生們快速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然而, 課堂教學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不能幫助學生們熟練地使用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調節方法, 也不能幫助學生們客觀體驗因心理問題給他人和社會造成惡果后的感受。對此, 社會實踐體驗環節能夠更好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有利于幫助學生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其本人和社會的重要性, 促進學生們更加主動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掌握心理學實用技能。同時, 社會實踐體驗環節的教學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們采用社會視角看問題和分析問題, 從而結合課本知識進一步矯正自己的思想觀點和行為方式。

(三) 學科交叉式教學缺失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強調心理學知識的講授, 而缺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式教學。[2]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 能夠幫助學生們在提升自我修養的基礎上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員。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導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對于學生們的偏激心理和異常行為也多采取疏導和緩解的方式。由于其勸導力和約束力不強, 因而不能對心理異常并可能采取過激行為的學生起到強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對此, 法制教育能夠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彌補。法制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使學生們懂得自身權利和義務的范圍, 了解自身行為的合理邊界, 知曉錯誤行為可能遭受的懲罰后果, 從而理性地調整思想意識并規范自身行為。因此, 法制教育應當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 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穩步推進, 社會變化日益加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 并已超出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范圍。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而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造成的社會惡劣影響已經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所能獨立解決和應對的。為此, 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成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養思維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識的高層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環節。法制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 增強理性思維

法制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理性思考問題, 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當前,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人主義較強, 遇到問題時往往個人的主觀感受會影響其理性的思維與判斷, 不能客觀地認識問題的本質并且理性地處理問題。對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講解和宣傳, 使大學生在面對疑難問題和思想困惑時能夠理性分析問題, 并借助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定推測自身行為可能導致的行為后果, 從而增強大學生遵紀守法和依法辦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夠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和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意識, 能夠降低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人主義, 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

(二) 加強行為規范

法制教育能夠規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 有效緩解個人與社會的沖突。當前, 大學生的違法違紀行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會惡劣影響也在逐漸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漠, 缺乏對國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對社會道德的尊重之感。對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幫助大學生構建思想理論體系的同時確立法律信仰, 并能夠在此基礎上為大學生提供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要求的行為準則。通過法律知識的講授使大學生知曉個人權利的邊界, 和對國家和社會應承擔的義務范圍。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 沒有絕對的權利, 也沒有不受規范的行為。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素質人才, 應當更好地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個人的權利。

(三) 提升綜合素養

法制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較大提高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當前, 大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學生們對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 而忽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這樣的培養環境下, 學生們雖然有可能成為某方面的專業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識的欠缺很可能導致其對社會的貢獻降低, 甚至成為社會發展的負能量。尤其是當學生們錯誤地將學到的一技之長用于違法犯罪時, 不僅對其個人會造成難以承受的后果, 對于社會來說也會造成較大的人才損失。對此, 法制教育能夠較大程度地將專業人才引導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通過強化法制思想和規范行為的手段, 為大學生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 使學生們在正確的思想引導下達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在教學育人方面各有側重, 兩者的交叉研究與教學對于提升大學生綜合心理健康素質和培養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根據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新變化, 積極主動地轉變教學思路,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的問題。

(一) 思想感悟與行為規則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強調促進學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行為規則意識, 兩者結合有利于由內而外地培養大學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學相關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導和輔導。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的方案, 從而使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幫助下能夠正確面對自身心理問題, 從而在外界干預下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學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從內心深處進行思想的轉變, 而不涉及對學生外在行為的指導和改變。與此相對應, 法制教育能夠在法學相關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行為規則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過法制思想的傳播和法律規范的學習, 進而指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行為規則。基于上述分析,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有利于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思想健全和行為規范的優秀人才。

(二) 內在調節與外在約束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想的內在調節, 而法制教育強調對學生行為的外在約束, 兩者結合有利于由內而外的調節和規范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過心理學來分析大學生產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尋影響心理疾病產生和發展的因素, 進而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實現大學生心理的內在調節。對于有心理異常傾向的學生來說, 心理健康教育雖然能夠幫助其提高整體心理素質, 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但對其異常行為的約束力度則略顯不足。與此相對應, 法制教育不僅能夠告訴學生們如何理性地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 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懾作用, 即如果學生們不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規則行事, 則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這種警示和威懾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按照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為。因此,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們不僅應重視對大學生心理的內在調節, 還應重視對大學生行為的外在約束。只有將兩者有效結合, 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三) 自我發展與社會和諧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學生的自我心理調節和個人發展, 而法制教育強調學生的自我行為規范和社會和諧, 兩者結合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的同時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導和心理調節方法, 使大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心理問題, 在心理健康知識的輔助下排除心理障礙, 重塑健康心理狀態。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大學生通常能夠實現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夠正確地面對和理解所遇到的問題或挫折, 從而實現自我超越和良性發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強調個體的心理狀態分析和心理健康發展, 而在個體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方式和規則方面略有不足。對此, 法制教育能夠更好地彌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這是因為, 法制教育通過法律意識的培養和行為規則的確立, 為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指導思想和處事原則。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礎上, 大學生通過自我心理調整, 并在法律規范的指導和約束下, 完全能夠做出符合社會要求的外在行為, 從而真正實現自我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完美結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應注重系統化和體系化, 在明確兩者之間差異的同時加強兩者之間的內在銜接和外在配合, 最終實現二者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協調一致。

(一) 教學理念和目標的重構

基于上文分析, 單純地通過教授心理健康知識并不能完全培養出心理健康并且行為規范的人才。為此,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首先對當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進行重新構建。具體的講, 就是在整體教學思想和原則的構建方面強調由內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為教育, 同時將預防和消除心理問題與確立行為規則的教學目標有機結合。只有在此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大學生對自我情緒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為的規范。

(二) 教學體系和內容的制定

為更好地貫徹新型教學理念和實現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體系和內容的制定方面, 應將心理健康培養與法制思維培養的教學重點有機結合。科學合理設計的教學體系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和目標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可安排在前期階段講授, 使學生們能夠在理解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 這也有利于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法制教育方面的內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學生們在正確的心理意識下能夠采取符合法律的行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問題也能夠在法律思想和原則的要求下放棄實施異常行為或者是反社會行為。當然, 教學內容安排也可以結合具體知識點進行更為合理的制定。

(三) 實踐規劃和環節的設計

單純的課堂教學和簡單的書本知識講授永遠是單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講解, 才真正能夠使學生們理解知識的含義和問題的重要性。[5]因此, 在課堂教學之外應增設實踐教學環節, 為學生們增添更多的具體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從而實現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大學生的目標。在實踐規劃和環節的設計上, 教學工作者應將心理健康體驗和依法行事鍛煉的教學重點有機結合。在實踐地點的選擇上, 可將醫院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心理治療診所、法律咨詢中心、律師事務所、人民法院等列為教學實踐基地。學生們通過在這些地方學習和鍛煉, 應當能夠切身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夠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導致的違法事件給當事人及社會造成的危害后果的嚴重性。在教學時間的設計方面, 教學工作者可在每一個重點章節講完之后, 組織學生們就相關問題進行實踐體驗和調查。當然, 教學工作者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 靈活安排實踐體驗和調查活動。

(四) 師資結構和配置的安排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學專業的教師承擔教學任務, 由于其專業背景的局限性致使這種師資配置很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這是因為, 法制教育并非是單純的介紹書本知識, 而應理論聯系實際, 結合具體案例講解法律專業知識, 使學生們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則的內涵。因此, 只有法律專業的教師才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其中的知識, 解讀法律規范的深意。所以, 在師資結構建設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應將心理健康專業和法學專業的教學人員進行科學搭配, 并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程規劃合理安排相關專業人員進行教學活動。同時, 不同專業的教師應當積極配合, 相互協調, 更好地將教學計劃落實到實處, 從而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五結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勢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將兩者結合才能夠真正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為規范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 高校需要真正認識到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調整教學方法, 從而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將兩個專業的書本知識簡單地融合, 并在課堂上通過灌輸式的方法予以講授。兩者的整合應是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使學生們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聯系具體實踐經驗進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時, 兩者的結合還應注意心理疏導與外在約束的配合, 使學生們由內而外地調整心理狀態和規范自身行為。只有如此,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真正實現促進學生自身發展與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江立成, 魏婷.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7, 21 (3) :1-6.

[2]張元洪, 孔慶娜.論新形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陳新星.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5, (4) :152-156.

[4]姚本先, 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 2007, 30 (2) :485-488.

篇5

關鍵詞:入學教育 團體心理健康輔導 新生

部分大學生入學后,出現對新的學習生活方式的不適應,出現對新的人際關系不協調等一些系列的“不適應”問題,少部分學生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個別新生甚至因為不適應大學生活而退學,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學習的質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學教育是他們的第一堂課,除了了解學校、專業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知大學的學習方式,掌握人際交往、生活方式,使他們盡快地熟悉、適應大學生活,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這就要求,傳統的入學教育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求,需要將新生的心理健康納入到入學教育中。面對入學教育時間短、面廣、“不適應”心理問題突出的特點,團體心理健康輔導成為入學教育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大學新生入校后出現 “不適應” 的心理情況

通過對新生入學的了解和觀察,新生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的不適應:

1、生活不適應。由于環境陌生,遠離父母,獨立生活開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義、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在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下,新生容易產生孤獨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

2、心理不適應。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學生角色轉換的不及時,高考的落差和同學間的差異,導致部分大學新生出現失落感、失寵感、自卑感,出現焦慮、責任等心理不適的情況。

3、學習的不適應。由于大學學習與高中學習的差異性較大,教學方法和模式與高中不同,對專業的認識偏差和喜好不同,現實與自己的理想狀態有較大出入等,出現了學習興趣不高,厭學、懼學等學習不適應的心理障礙。

二、團體心理健康輔導的內涵

新生 “不適應” 的心理問題對入學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在入學后較短時間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學教育的一項新難題。要解決這一難題,如何發揮好團體心理健康輔導在入學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

團體心理健康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景下,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共同商討、活動、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 ,促進學生的自我思考,幫助學生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的教學活動。

三、團體心理健康輔導在入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團體心理輔導強調“知、情、意”,注重讓學生情感共鳴,積極體驗,以發展性心理輔導為重點,能有效地解決新生出現的“不適應”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達到預防的目的,使其快樂的成長,是入學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

1、團體心理健康輔導是入學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學后出現的不適應具有相同性,誘因也具有相似性,團體性是這一群體問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團體心理健康輔導通過針對新生的群體性特征,以班級、專業或者相同問題的新生通過設立特定的活動場景,讓新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從而實現引導,使其積極主動的適應大學學習生活。所以,團體心理健康輔導是入學教育的新要求,是解決新生“不適應”心理問題的主要形式。

2、團體心理輔導使入學教育寓教于樂,易于學生喜歡和接受

團體心理健康輔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寓教于樂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活動過程中體驗和感悟,通過分享、典型案例講解、教師的引導等,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獲得對大學生活學習正確的認知,從而快速的適應大學,健康成才。

3、團體心理輔導節約了入學教育時間,效果良好

針對新生出現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時內做好引導,是一個關鍵問題。在短時間內通過一對一的輔導教育實現入學教育是不太現實的。針對新生在學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雙重身份,相互影響。通過開展團體心理健康輔導,有針對性開展專題團體輔導,發揮學生的雙重身份作用,讓學生在團體輔導中有理論,有實踐,有體驗,有分享,獲得多重的反饋,從而在短時間內產生心理與行為的改變,達到解決大學生活“不適應”的心理問題。

4、團體心理輔導使入學教育的體驗性增強

團體心理輔導是針對某一問題,設計情景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知問題和解決的輔導,讓新生認識和了解在學校期間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適應。將傳統的入學教育課堂講授轉變為不場地受約束的體驗式的教學,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參與,達到情感共鳴,實現對入校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和不適應有所認識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調節的辦法,從而達到快速的適應大學生生活。

5、團體心理輔導使入學教育的預防性突顯

新生入學后,對校園生活、人際關系、飲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學習開始了認識和適應。在認識和適應過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經歷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認知偏差和行為問題,導致大學生活學習不適應。通過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中開展團體心理健康輔導活動,通過團體活動設計,針對可能會出現的認知偏差和行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和體驗,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自我認識和形成正確的認知,并重點在于新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預防,從而讓新生的“不適應”自我解決在萌芽狀態。同時,通過團體心理健康輔導,可以對已經出現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出現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同學及時發現和矯治,并對后期的心理咨詢做好準備。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決了大學生較為普遍的“不適應”現象,有效地對新生的心理健康的問題進行矯治、預防和發展,并重點在于預防和發展,有利于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學習,幫助新生自主地應付由挫折、沖突、壓力、焦慮等帶來的心理困擾,防止心理問題的產生,讓他們健康的適應大學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張煒煒.大學入學教育淺談[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劉鑫.提高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效果的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14期.

篇6

[關鍵詞] 中職工學結合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等職業學校的青年學生,富有朝氣,既思想活躍而內心敏感。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規定,只有在校學習一年以上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才能開展工學結合實習。此時思想和行為相對成熟,心態上趨于穩定和具有一定的情緒控制能力。因此,中職學校在學生一開始入學,就應該開展職業教育觀念的入門培訓,在工學結合實習前的一個學期,更應該強化工學結合生社會角色的職業心理念的培養,讓學生對由“學生”轉換為“員工”這一職業角色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對職業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職業心態,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只有這樣,工學結合生才能夠以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完成實習。

心理健康的標準有:一是生理需要方面的滿足和身體健康;二是心智正常,悅納自我和自控情緒的良好能力;三是有合諧的人際關系和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環境適應能力。

一、案例梗概

玫瑰(化名),女,2009級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學生,2010年6月中旬前往校企合作的廣東省惠州市某電子公司進行工學結合實習。

二、案情經過

6月17日,上午面試,160名學生唯獨玫瑰一人未完成體檢,學姐幫忙復印身份證遭懷疑,于是,未用晚餐,只在宿舍轉悠,班干部規勸直至半夜兩三點方才鋪床安寢。

6月18日,上午玫瑰培訓途中備感壓力太大離場,只說“適應不了,要回去”;帶她去宿舍未見到老師,被懷疑有欺騙之嫌,中餐由老師和同學相陪,不愿吃晚餐。她當晚不洗澡。當晚老師與她父親長時間電話互通情況,一致同意讓她回校。問到車費她也是時說有又時說無。但又放話說,“要反悔不回去”。

6月19日,上午五點多玫瑰起來洗頭。怕別人拿她的東西,但仍由學姐和好同學幫忙收拾完畢。前往車站欲走又止,是因為顧忌被騙,由女同學連拉帶拽挾著她到車站,可用“綁架”形容護送。候車室內她想搶老師幫買的車票;與她關系最好的女同學善意謊稱幫她拿出廠牌夾縫里的錢,才肯交廠牌。將近上午十點送上車時,她兩手牢牢抓住兩邊不銹鋼護攔,兩名女生掰開她的右手,她的左手仍死死鉤住護攔直至彎曲變形;送上車時她左腳鉤住車門,直到撥通她父親電話讓父女交談后,她方上車但仍不愿坐下;再讓她父親長時間勸慰,才安定坐下;大家擔心她情緒失常可能會跳離車,并讓一名學姐一起坐車護送回去。

6月20日凌晨5點23分老師和她父親渾身濕透地在風雨交加中上車接到她;當她父親呼喊女兒時,她沒有反應,目中無光,神情恍惚而不相信自己已安全與父親團聚、返校回家。

三、案情調查、解析

6月18日其班主任反映:她不太愛說話,人老實。她父親說:“她平時在家很老實很聽話,話少且與父母溝通交流也很少。”班主任和她父親都不相信她兩天的心理突變。大家容易犯的觀念誤區是“老實、不愛說話的”就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家長眼中的“好孩子”,而無從認真細致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內心所想,忽視了學生長期壓制的心理情緒,以至于得不到及時釋放。

同班同學反映玫瑰在校的情況和不良習慣:由于她人也老實內向,不愿和同學接觸,班主任哪怕下宿舍也很少和她說話;宿舍內務基本由班干代幫;只要上衛生間都要一個小時左右;洗澡經常從晚自習九點下課后洗至晚休十點半熄燈甚至還未出來;做事動作緩慢且很不經意。由此可以發現,班主任要善于從與學生的交流、談心中發現和掌握學生的不良習慣及其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更多的同學去給其幫助、鼓勵,培養學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改善不良的習慣和不衛生的行為,讓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并回歸和諧的集體生活。

試看玫瑰兩天心理歷程突變的情形:有事沒事時時拿手機亂按;看人目光游移,緊張時出現呆滯現象;說答通常只有三個字,“隨便了”、“可以了”、“不用了”;生活習慣和生理時間錯亂;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極強的猜疑心和怕被欺騙心態;與同學不合群,周圍產生壓力和不信任感;自身備感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缺乏承受能力;父母要求的期望太大,自身無法調和;感受理想的目標工作和現實工作差距懸殊,無法適應和調節。從她心理歷程的驚變中不難發現,她出現了不健康或亞健康的心理問題或狀態:孤獨感、抑郁、焦慮、強迫癥、壓力、偏執。這些心理癥狀不是幾天突變的結果,而是長期得不到家長、班主任和老師的直接重視,未得到父母及時關愛、班主任的及時關心和同學齊心合力的幫助,未能及時發現問題而果斷開展思想工作和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是多種并發癥壓制迸發的結果。其實,青春期的學生都或多或少產生類似的心理健康問題,只是很多學生能及時地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好情緒和心態。

面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最重要的處理方法是教會學生自我調整,讓學生放松自己,樹立自信心和善待挫折;讓學生充分有安全感和了解自己,學會自控情緒,不斷重復練習自我克制意念和行為;讓學生樹立順其自然的心態,學會正視自己和自我評價。只有從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方面的細節抓起,思想上重視,注重良好人格和性格的培養,營造良好合諧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所謂的心理問題處理得當,并加以全面預防,將會向健康轉化。

雖然這只是一個案例的挖掘探析,但確切是一個目前中職學校工學結合生在實習前后都可能發生或轉化的心理健康狀態的表現和縮影,更是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剖析的延伸和拓展。假使學校和老師不善于積極發現,企業和社會不能形成一個良好重視,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教育,當心理健康問題達到并發癥或惡性循環的狀況后,其影響的后果和產生的安全隱患將會升級到難以預測和控制的局面。所以,遵循中職學校工學結合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心態狀況,有計劃、有目標和有的放矢地展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會開創一個健康、合諧、積極向上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職業教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關現紅.做自己的心理醫生[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篇7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現行的中學德育大綱里已明確地將個性化心理品質與能力列入其中,因此也表明了對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性。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學校設施設備的逐漸完善,中學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漸漸被提上了日程。中學班主任作為主導學生學習與思想的靈魂人員,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了對班主任工作職責的新要求。只有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得到重視,才能保障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學習方面,通過對中學生心理的合理輔導與教育,更加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包括有:人際交往障礙、自卑、焦慮、早戀、厭學等。①人際交往障礙。由于中學生正是處理生理與心理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因此對于自己的行為更加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理解和支持,但若中學生的心理變化沒有得到家長與教師的關注,也未能得到同學之間的認可,將會使其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并有可能造成人際交往障礙。②自卑。自卑也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自卑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人際交往、興趣、尊嚴等方面遭到的挫折。③焦慮。由于中學生學習的壓力過大,而心理承受能力又較弱,從而容易造成失眠、神經衰弱、焦慮等現象。④早戀。中學生一般還是未成年人,但由于其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會使學生產生萌動的感情,并出現早戀的現象。⑤厭學。一些中學生由于遭到老師的批評、考試的壓力、家庭的專制等因素,出現厭學的情緒。

三、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班主任在其中起著主導的地位,因此也決定了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可促進班級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班級德育工作開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作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過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可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學生只有具有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才能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因此,班主任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可提高班級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班主任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工作職責當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對班級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其主要表現在增進師生關系的融洽、增加學生自我審視能力。①增進師生關系的融洽。班主任通過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師生雙方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與溝通,降低學生的叛逆情緒,讓雙方能夠互相尊重、理解,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②增強學生自我審視能力。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中,教師雖然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真正的學習卻是要學生從內心接受,并愿意配合家長與老師進行學習。班主任可通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養成并提高自我審視能力,使之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3)可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中學生只有具有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勤學好問的人生態度,才能為今后的發展打好堅實基礎。而中學班主任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整體提高。例如我校一初三女生,在初一、初二時學習成績一直穩定,但到初三之后,由于升學壓力使心理承受較重的負擔,當她某次小考成績有一絲下滑時,由于教師與家長對此學生的期望過高,從而使她表現出不安、焦慮、緊張的情緒,久而久之,在之后小結考試中多會出現惡心、哆嗦的現象。針對女生的心理問題,班主任通過及時的了解情況,對女生進行開導,并與其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將女生學習的壓力進行適當減輕;再通過班級組織活動、其他學生對該生的關心等方式,使該生的學習壓抑情緒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心理承受能力能到了大幅提高,其在此后的學習與考試中,均能以正常心態對待。經后續資料調查發現,這位女生在初三升學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并進入了本市的重點高中。

(4)有利于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學生接收知識的程度以及學習成績的好壞,除了與學生本身的智力有關外,也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保證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使學生養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班主任需要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困惑做到早期的疏導,使中學生的不良行為與心理能得到有效的矯治,有足夠的信心與意志,并對學習產生興趣,久而久之便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8

【關鍵詞】農村中學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正處于個體從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生理上迅速成長,但心理發展卻相對滯后,由于身心發展不平衡,他們存在著獨立和依賴、沖動和控制、成熟和幼稚等錯綜復雜的矛盾,導致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表現在人際關系緊張、自我評價不客觀、性生理成熟與心理相對不成熟的沖突等方面,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城市、農村在經濟、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規模,而很多農村地區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誤區。許多農村的教師在應試教育的思想束縛下,只注重學業成績,忽視了學生心理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有許多農村教師還存在這樣一些錯誤認識: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只有城市的學生才會有,認為心理問題是一種富貴病,農村生活節奏慢,生活單調,農村學生不存在這些問題;對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以致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及表現認識不清;把心理問題與精神問題等同等。

2.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的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些教育過程還是以學生的智育為主,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和水平低下,如有的學校沒有安排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心理咨詢室,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沒有進行過相關的培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匱乏,將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對其重視不夠。

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單一。由于農村教育的特殊性,許多農村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比如許多農村的中學已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由于教育體制、師資、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途徑單一,存在注重普遍性忽視個別性或者注重個別性忽視普遍性的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有的注重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主體性,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有些僅停留在輔導個體學生心理問題的單純心理咨詢上,忽視了課堂教育、團體輔導等的作用,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縮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

4.師資力量的匱乏。由于城市鄉村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師資力量的匱乏已成為制約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問題。我國許多農村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明顯不足,一方面,當前在農村中學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但由于他們缺少實踐經驗,將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足,在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時候缺少教育的時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學專業人員的缺乏,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多為班級的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師,他們雖然有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相對缺乏,理論和實際也不能很好地結合,這些都造成了我國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滯后。

二、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1.更新和轉化觀念,提高師資水平。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認識,重視農村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招聘心理學專業畢業可以勝任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畢業生,另一方面,要加強整個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例如對全體教職員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講座,使教師能夠系統地接觸和掌握心理學知識、心理訓練的方法,從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樣化。一是注重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識, 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保健知識,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開設專題講座;另外,針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個體心理輔導。二是注重與學科課程的滲透。對學生的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除了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還需要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同時注意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三是注重利用農村有利的自然資源, 開展獨具一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農村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注重培養學生意志和挫折教育, 同時還可培養集體觀念、競爭意識、環境意識和穩定的情緒。

篇9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德育 

正 文: 

中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已成為當今的社會問題之一,媒體對此多有報道。近幾年來,我在學生管理實踐中了解到,不少中學生因學習壓力過大、家庭期望過高等原因,對父母和教師產生了抵觸情緒,父(母)子(女)關系、師生關系緊張,出現了嚴重“高焦慮”癥狀,不能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的變化,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諧相處,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戰勝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可見,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學校應注重群體正面引導,重視對學生消極心理狀態的改良和不良行為的矯正,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從“心”入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創建良好的心理環境 

中學生心理障礙的疏導已成為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學校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的日常管理之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有專職教師,有專門的學生心理咨詢服務室,并努力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創設心理環境,主要是指學校、家庭、社區心理環境。 

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主環境建設。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包括教學樓、科學館、實驗室、圖書館、運動場等等在內的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盡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筑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和曲徑通幽的小道,也應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 

2、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訓練學生技藝,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改善學生心理環境。 

3、加強“”建設,形成穩定的心理環境因素。“”即校有校風,班有班風,教有教風,學有學風,培養良好的“”,既能反映學校的特色,也是穩定的心理環境因素。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據《中國青年報》報道:“95%的家長沒看過心理學方面的書,72%的家長沒有看過教育方面的書。”他們不了解如何更科學地教育孩子。因此,學校要成立家長委員會,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使家長了解青少年是一個特殊年齡階段,學生情緒反復,行為多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對學生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希望孩子成才,這是人之常情,但壓力過大,也會適得其反。此外對“問題家庭”的學生更要特別留總關心,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 學校還可以聯合居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使家長既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占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同時,學校要充分利用社區生活環境,使之服務于學校德育。社區內良好的環境建設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其它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開展。也就是說,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首先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因此,我們提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二、要努力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 

從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來看,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領域;從學校教育的任務來看,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當今社會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務。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實際組織者和執行者,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顯然也是教師的責任之一。因此,學校要努力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引導。 

1、學習理論知識,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第三次全教會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識,引導教師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請有關專家給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讓教師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須具備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進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緒、適當的行為、虛心的態度及現實的良好適應。明確不同學段的學生心理健康特征,讓教師們通過學習,提高認識,真正懂得一個好教師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摯的愛去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讓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與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與作用。 

2、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問題。 

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年方面的原因: 

⑴人際關系交往中的心理焦慮。學生的交往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擴大,但他們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當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例如矛盾不能及時處理解決,就容易形成暴力對抗,封閉孤獨、派別流動或不良的心理。 

⑵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處的客觀環境(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例如家庭的糾紛、父母的離異造成孩子抑郁和焦慮;社會不良風氣,人際復雜關系造成孩子內心矛盾沖突與困惑疑慮;學校不得法的教育與教師嚴厲或放任,造成孩子對抗情緒或退縮畏懼等心理問題。 

⑶平時學習中的挫折與焦慮。由于應試教育流毒極廣極深,從小學到高中,分數一直成為學生心理上的一個沉重的包袱,家長或者學校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孩子們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阻礙了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影響了他們創造力的發揮,學生把學習視為畏途,恐學、厭學的心理加劇。 

3、講究科學方法,保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⑴正確引導:心病必須心藥醫。學生在平時生活、交往、學習中產生的問題有經驗問題、方法問題、心理問題,要依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問題,較多的是屬于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過分地批評指責,更不能諷刺打擊,要朋友式地談心,針對性地梳理,耐心啟發、正確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尊重、理解、信任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價值、優點與缺點、現實與未來,能更有針對性地確定人生目標,選擇適應自己特長的成才之路,在學會處理與他人、社會的關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⑵善于等待:心理問題解決需有一個過程,甚至是比較緩慢的過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堅持不懈。這不僅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也是鍛煉教師教育能力,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⑶對癥下藥: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過程中,要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依靠心理醫生和專家會診,個別指導,對癥下藥,不能一概而論。 

擔任班主任的教師還應努力做到:表揚、批評適度,減輕學生的思想壓力,對學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別人。 

4、以課堂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引導教師堅持以課堂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⑴及時疏導學生心理“癥結”。 

學生出現學習焦慮、人際關系焦慮、有情緒沖動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等,通過專門教育及時疏導是不容忽視的環節。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一門學科走進課堂。它不僅只針對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中學生,作預防性輔導,及時治療,運用現代心理科研成果,針對學生心理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咨詢輔導、心理訓練等),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應牢牢抓住課堂這個主渠道,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或矛盾,使其處于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思維靈活,愛憎分明、舉止適度這樣一種有利于健康成長的環境之中,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師都要認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 

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要倡導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不僅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還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等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實處。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如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文體活動、主題班會等,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發揮才智,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⑶開展個別心理咨詢。 

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的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輔導或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有些學校開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動,就是信函咨詢的一種形式。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學生、情緒困擾學生、行為偏差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等)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由于心理輔導的精髓在于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一所學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無論以什么途徑為主,如果不以個別輔導相配合,則其輔導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4)適當開展小組輔導。 

小組輔導也稱團體咨詢,是一組學生在輔導教師指導下討論訓練并有效地處理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小組人數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一二人。其成員多為同年級、同年齡學生,且有類似的待解決的心理困擾。小組輔導適用條件是:學生的心理問題與人際交往有關,且小組成員愿意在團體中探討他們的問題。一個小組通常要活動十多次,每次時間為一課時。小組輔導兼有班級輔導與個別輔導的優點,是一種很有發展潛力的心理輔導方式。上海市一些中小學在開展心理輔導時以班級為管理單位,但輔導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小組。小組由學生自愿結合形成,推舉熱心于活動、態度熱情、工作負責的同學當組長,每學期活動七八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應該強調指出的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心理輔導的一條重要途徑。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幫助、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與沖突,增強對挫折的忍受力,開發與發掘學生自身潛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著特殊作用。因此,從“心”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中學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①諶業鋒:《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涼山教育研究》2000年第五期) 

⑵鄭 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③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④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2002. 

篇10

關鍵詞:學校;圖書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90-02

大學生、中學生作為中國社會文化層次新生力量的群體,一向被視為最活躍、最健康的群體之一。近年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呈現出新特點,主要表現為社會閱歷淺、心理不成熟、自我定位高、以我為中心、過于自信和自負、情緒易激動、甚至自殺等復雜多樣的特點。隨著教育大眾化步伐的加快,大學生、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關注。重視大學生、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中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是我們黨對大學生、中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視,也突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校圖書館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以自己的優勢對大學生、中學生進行課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中學生解決心理困惑,提高認知水平,增強自我調適能力,構筑起堅固的心理防線。學校圖書館是大學生、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有其獨特的作用。

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6%~25.4%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恐怖、神經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為主。據廣東高校學生心理普查的結果顯示,約20%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已成為每年大學新生退學的主要原因。另據中國社會調查所作出的一項調查顯示,自殺與突發疾病、交通意外,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三大原因。大學生中尤以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2004 年9月17 日《中國青年報》刊出的寧夏大學學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聯合對寧夏大學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貧困生中有52.53%的人有抑郁狀態或抑郁傾向。由此可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據中國衛生部門估計,目前有近28 %的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問題,而且每年還在增加。可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是一件十分緊迫的任務。

一、學校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是緩解大、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方式。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使人的精神需求不斷提高。目前中國大、中學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得學生心理狀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并且大、中學生自身正處在一個身心發展劇變時期,內外因素使他們的心理困擾十分明顯,心理矛盾也十分突出。加上缺乏社會交往不善與人溝通,使得為數不少的學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大、中學實行“減負”之后,許多學生紛紛利用課余時間涉獵課外知識,中學圖書館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優勢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他們承受挫折與適應環境的能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2.有利于拓展圖書館服務范圍。時代的變化要求圖書館服務方式與范圍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是當前學校圖書館應該拓展的一種培育學生心靈的深層次服務。大量研究表明,文獻內容可以影響讀者的思維形式,并對已形成的心理狀況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作用,進而通過受刺激的大腦神經細胞發出指令,控制人體內部器官和腺體的生理活動。所以,文獻內容對接受主體能產生閱讀治療的連續性作用,即通過閱讀形成具有激勵作用的動機,促使讀者改變原有觀念并形成新的思想觀念,并且在信息和生理的交互作用中實現生理狀態的有序變化。簡單地說,就是閱讀影響心靈。因此,大中學圖書館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豐富的館藏資源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美國心理專家高爾特指出:“圖書館是一座心智藥房,存儲著為各類情緒失常者治療的藥物。”大中學生正處于一個思想活躍、求知欲強但興趣不穩定時期,因此,圖書館應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配置館藏文獻,為學生提供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所需要的文獻資料。

二、學校圖書館對大學生、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1.優美的環境有利于大學生、中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非常明顯。心理研究表明,視覺信息能影響人的心理狀態、情緒和行為。學校圖書館以其整潔優美的館容、綠意盎然的花木、自然的通風采光、整齊有序的圖書、館員親切文明的行為,營造出學校圖書館寧靜雅致、充滿文化氣息的人文環境。這種氛圍像一位默默無聞而又風度非凡的老師,發揮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圖書館的環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放松學生的心情,緩解學生的情緒,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和思維的效率。它就像一位美麗的園丁,默默護守著我們莘莘學子,給予無私的關懷和呵護。

2.豐富的文獻知識可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 閱讀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在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下像呼吸一樣自然進行的活動;閱讀可以改變社會面貌,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也可以修煉人的氣質。讀書是一個人生問題,是一種生命存在的形式。在思考人生的過程中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思考人生,才是高品質的讀書生活。學校圖書館被譽為“知識的海洋”、“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展覽館”,擁有各學科、各方面的信息資源,能從各個方面充實武裝學生的頭腦。除專業書刊外,還包括有大量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書刊,從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到對大學生、中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分析、疏導等書刊,應有盡有。隨著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網絡技術的應用和不斷發展,各種有關心理健康信息的來源將更加廣泛,更加便捷,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使學生能增長智慧,啟迪心靈,提高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

3.學校圖書館是對大學生、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課堂。圖書館是學生重要的課外教育基地,是大學生、中學生的“第二課堂”。對大學生、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圖書館擁有其他部門都不具備的優勢。在圖書館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平等,既避免了使大學生感到無奈的心理咨詢、心理開導之類的說教,又不直接觸及有心理問題的人的個人隱私,更不會產生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治療的恐懼心理。通過查閱書籍、文獻資料、網絡對話交流等方式,大學生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心理問題,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釋放自己的情緒。這種方式,學生易于接受,受益者廣,極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

三、學校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設立心理健康專題閱覽室。讀書可以緩解或消除生理、心理疾患,促進身心健康,增進自信、改善個人行為和人際關系,是自我心理調適的良藥。圖書館可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開辟心理健康專題閱覽室,普及心理衛生知識。我們學校在建立心理健康閱覽室之初,就考慮到以下一些事情。(1)閱覽室的資料選擇了一批對心理健康有益的圖書。各類文獻資料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資料是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物質基礎,圖書館加強了與學校,特別是學生處和班主任的聯系,全面掌握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大、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諸如個性塑造、人格心理、心理障礙矯治、記憶開發、心理保健及情感問題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建立起包括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盤等各種文獻載體、品種齊全的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預防和治療的特色館藏體系,使青少年在閱讀中掌握心理保健方法,緩解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質。(2)營造一個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閱覽室。這種閱覽室我們可以起名為“心靈港灣”、“休閑吧屋”,環境要布置的和其他公眾閱覽室有所區別,要盡量以優雅安靜為主。這樣的環境布置有利于消減學生的心理緊張感,促進身心健康。此外在閱覽室桌上可以設立“我想對你說”的留言版,讓學生留下最想說的話,以此來追蹤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2.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詢室。在建立心理健康專題閱覽室的同時建立心理咨詢室,為青少年提供專業的心理教育與咨詢服務,使心理閱讀指導與心理矯正相得益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們學校圖書館和心理咨詢室就是這樣互相配合的,我們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有具備心理保健知識的圖書管理員,正是有這樣一支專業隊伍,我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保證到一定的高水準。

3.利用網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圖書館要大力加強網絡檢索技能教育,使學生能夠快、精、準、全地檢索到館藏和網上的文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建立相關網絡信息資源導航目錄,為學生提供集成化的閱讀信息檢索界面,內容包括精選的期刊、報紙和圖書,優秀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個人網頁,內容準確、更新及時、檢索方便的權威數據庫等。對這些信息分別記錄其網址,描述其內容,介紹檢索方法,為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提供方便。還可以利用網絡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服務。這種服務容易被大多數學生所接受,因為網絡心理咨詢具有匿名性和保密性,同時這種咨詢方式可隨時提供個體咨詢,而且可以利用網頁的快速編輯和瀏覽方便的優勢,把心理學相關知識搬到網絡上,讓更多的大、中學生上網來學習。圖書館要以豐富的網頁內容為基礎,不斷普及心理學知識,并定期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這對防止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有很大的幫助。

學校圖書館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今教育的需要,也是圖書館拓展服務范圍使圖書館本身更好生存發展的時代需要,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圖書館的豐富資源造福學生,造福大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