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篇1

我國現代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們對“小太陽”可謂呵護備至,各方面的關愛無所不用其極。孩子上學以后,在最大限度滿足其物質需求的同時,家長最關注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多少,在班內及年級位次如何。而對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即走出家門、校門,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則基本不予考慮或很少考慮。學校則被學生人身安全問題深深地困擾著,說到底是一個怕承擔責任的問題。平心而論,學校也有學校的難處,組織學生集體外出活動,耽誤文化課的學習不說,萬一二出了安全問題怎么辦?校長、班主任、領隊老師可是脫不了干系的。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從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角度看問題,而不能只是從個人利害關系的角度去看問題。培養不出胸有大志、勇于擔當、洞察社會、德才兼備、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批人才,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會有美好的未來嗎?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失職嗎?

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只有不斷經受暴風雨洗禮的松柏,才能屹立于峻峰之巔。人類社會和自然造化之間是相通的,優秀人才的成長是必須經風雨、見世面的,是必須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歷練成長的。而且,這個過程從中學時代就必須開始。

因此,廣大家長必須轉變觀念、為孩子的長遠和未來著想。讀一讀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吧,如果趙太后不同意送寶貝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為人質,以換取齊國出兵救趙,并為長安君贏得一筆巨大的政治資本,那么,“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這個兩千年前的故事值得現代社會中的廣大家長深思和借鑒。我們不但要大力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而且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孩子深入農村、社區、企業等社會各領域,了解社會,體察民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磨煉自己,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篇2

一.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了解社會,從社會實踐中檢驗自我。

二.在社會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觸顧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沒有社會工作經驗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別人差。社會工作經驗也是積累出來的,沒有第一次又何來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會中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態。開始放假的時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時,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覺得困難挺多的,自己的社會經驗缺乏,學歷不足等種種原因使自己覺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這樣表露出來。幾次的嘗試就是為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如哥哥所說的“在社會中你要學會厚臉皮,不怕別人的態度如何的惡劣,也要輕松應付,大膽與人對話,工作時間長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實有誰一生下來就什么都會的,小時候天不怕地不怕,嘗試過吃了虧就害怕,當你克服心理的障礙,那一切都變得容易解決了。戰勝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氣面對是關鍵,如某個名人所說:“勇氣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獄。”

篇3

一、確定活動目標

初中生物教學需要進行實踐活動的內容很多,但這些活動往往受到季節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教師要適時安排,確定活動目標。

l. 開放性地確立活動內容。可以是老師確定,也可以由學生自行確定;可以是課堂教學和課本知識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對各種生物現象的探究;可以是著重對某一知識點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也可以是對某些綜合性的問題開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2 根據活動內容確定活動場所。可選擇山地、河流、農田、校園、街道、社區。3 每次活動之前都要給學生講明實踐活動的要求、目的、方法及紀律,確保學生實踐活動目的明確,秩序井然。4 活動一定要有記錄,活動結束后要討論總結,并寫出實踐活動的報告。

二、活動實施的組織形式

1.小組合作探究。較為普遍的組織形式是組成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探究活動。課題組的規模要適當,并由學生自己推選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導師;2.個人獨立活動,主要由學生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獨立地完成探究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需要與他人交流;3.全班集體活動。全班同學圍繞同一個研究課題,分工、合作開展實踐活動。在按分工進行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全班集體討論,交流大家收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由此推動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然后可以進入第二輪探究,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4.采取小組合作活動和全班集體活動的形式,要以個人的獨立思考和認真鉆研為基礎,要強調集體中每個人的積極參與,避免出現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閑,少數人做、多數人看的現象。

三、活動實施的一般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階段。本階段著重幫助學生找到所要研究的問題,明確研究任務。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發現問題。例如,可以通過組織參觀訪問、開設講座、交流閱讀信息等活動,激發學生對日常生物現象的探究欲望,引導他們意識到這些現象與他們原有知識的差距,從而發現并歸納出問題,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案和思路。與此同時,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建立活動學習小組,邀請校內外指導教師提供幫助并共同參與活動;要積極探索,搜尋相關的生物資料,進入探究問題的狀態;2.實踐活動、解決問題階段。本階段中,學生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在開放情境中主動搜集和加工處理信息,小組合作與各種形式的人際交往、溝通,以生物科學態度解決實際問題,從一定角度認識環境、發現自我等。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各種困難,初中生興趣激發快、變化也快的特點容易使他們的探究活動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師的及時關心、指導和督促;3.總結、表達和交流階段。學生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活動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通過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覽、出墻報、編刊物、制作網頁等方式加以表達。將實踐活動結果整理以后還必須以口頭報告的方式發表。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實踐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

四、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

l.針對初中學生的經驗背景和知識基礎,在活動開始階段,可以結合實例指導學生選擇活動課題,起草形成活動方案,比如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方法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圖書資料(如索引、文摘、百科全書等)、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學生比較順利地進入活動探究過程;2.在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可能的手段,如記活動日記、錄音、繪畫、攝影等,及時記載探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后進行交流、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3.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要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幫助他們保持和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對有遇到困難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活動計劃;4.鑒于初中學生發展的差異性,活動的實施應該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其切入口和操作點也可以有所不同。

篇4

社會實踐活動已經開展多年,形式日益多元豐富,大量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本類型包括“課外家教”“社會調查”“社團活動”“志愿服務”“三下鄉”“競賽活動”“崗位見習”“創業活動”等。這些活動都從不同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在讓學生體驗生活的同時積累了經驗,提升能力的同時服務了社會。這些活動為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和生活提供了平臺和機會。但盡管種類較多,但從參與人數比例和實際情況來看,仍然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的問題。而且個別學生還存在著應付心理,只當成是完成任務,而未從根本上認識到社會實踐對個人成長的意義。提升社會實踐的整體質量,應該具有更高的目標指向性,也應該接受到更多專業化、個性化的指導。目前來看,能緩解就業壓力的創業活動,所引起的重視還有待提升,這表明高校組織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更多地是一種示范行為,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與培養普通大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有機結合的程度還不夠。社會實踐活動形式要真正與“專業鍛煉”“就業儲備”緊密聯系,還需要相關部門包括學校團委、學生工作部等學生服務管理部門為普通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更多的指導和機會。

二、醫學生開展特色社會實踐活動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傳統科學,她不僅因其簡、便、驗、廉的特點為中華民族的繁衍保駕護航,也因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當代中醫學子在復興中醫,發展中醫的道路上更是任重而道遠。應該高度重視實踐的意義,積極把握實踐機會,鍛煉自我、服務他人。中醫藥院校學生應該重視自身專業的特色,不使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為自己成為合格的醫生做準備。比較適合中醫學生開展的社會實踐大致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特色治療,為義診型志愿服務提供途徑。針灸、推拿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根針、一縷艾條、一雙手便可輕松治療多種疾病,因其操作簡單、設備簡便、見效快、效果好等特點非常便于中醫外治療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類型走進社區、走進群眾。中醫學子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將知識學以致用,鍛煉自己的醫術技能,服務千家萬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的社會實踐方式。第二,尋師問道,尋找遺落民間的高手。數千年的歷史造就了無數彪炳史冊的蒼生大醫,但仍有滄海遺珠之痛,在民間存在著大量醫道高手,他們或有祖傳的一技之長,或對中醫理論有獨到見解,或在自己民族傳承千年而不現于歷史,這對立志于要傳承和發揚祖國傳統醫學的當代醫學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所以大量的中醫學生,借助社會實踐的機會,尋訪自己身邊或者少數民族中隱藏在民間的醫道高手。這既是開闊眼界、提升能力的方式,更能讓遺落在民間隨時可能失傳的中醫秘方為現代醫學所用。第三,親近自然,體會中醫博大精深的奧妙。中醫大夫看病,離不開理法方藥,而支撐著中醫學大廈的陰陽五行理論離不開象數理三位一體的理論,從取象于天地,到類比于人身,可以說,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而大自然的中藥也是當代醫學生所必修的一門課程,所以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來到產藥的山區,來到大自然,隨藥農們一起,走進原生態的中醫中藥也是拓寬視野,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夯實自己的知識。

三、著力提高中醫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篇5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社會資本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將社會資本概念定義為“實際或者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系所組成的持久網絡有關,而且這些關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他認為資本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領域里有效的資源,它使個體獲得因為參與社會領域并在其中競爭而形成的特殊利益。個人能夠積累的資本,界定了他們的社會軌跡,也可以說資本界定了他們生活的可能性或機遇。大學生雖然在知識層面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對于社會資本的認識還明顯不足。如果說教育是為了提升人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那么建立、整合和運用社會資本作為大學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則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核心價值所在。

社會資本不是天然存在可輕易為己所用的,而是需要經過后天的發掘和培育才能獲得。所以,讓大學生認識到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教他們去建立、整合和運用社會資源,以順利完成社會化應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應視為社會、高校及學生所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那么,社會資本將怎樣運作才能有益于三方,使三方的合作具有可持續性并共同獲益呢?布爾迪厄曾指出,社會關系網絡并不完全是自然賦予的,需要投資于團體關系制度化的戰略來加以構建。那么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由學校為學生爭取大量實踐崗位,加強學生與社會的交流,建立社會關系網絡就成為一條可行之路。

下面,我將對大學生社會資本占有情況作一個簡單分析:

大學階段的社會化對大學生而言非常關鍵,其社會化效果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然而社會化不充分成為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社會資源占有程度差異較大。社會資源主要指家庭環境、父母背景、人際關系、信息攝入、所處平臺及發展機會等要素。就大學生自身而言,他們通過自己能積累和調動的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家庭及父母所提供的支撐和社會資源動員能力的大小。這部分學生缺乏社會資源對他們的支持,社會化進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社會資源占有充分的同學相比,他們的適應性、反應速度、突發事件處理能力較為低下。

大學生主動社會化的意識欠缺。人的社會化過程不會一帆風順,會涉及一系列個人、群體和機構,經歷大量的事件及磨練。這與對大學生活定義為自由、安逸、舒適、愉悅的大學生的設定不符。作為當代大學生,一方面希望被當作成年人來對待和尊重,一方面又拒絕成長,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并且在遭遇挫折的時候表現出強烈的對成長和競爭的排斥和回避。這樣的抵觸情緒對社會化進程起到了不利作用。

社會化途徑單一。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社會活動基本局限在校園范圍內,社交面狹窄,與社會的聯接點較少。大學生受到的教育在主體上還僅僅局限于德育教育和專業教育。所以在與社會接軌的時候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性,造成自我認可度急劇下降,也讓用人單位提升職前培訓成本,大感頭疼。大學生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與用人單位無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形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如何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社會化,加強學生個人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固然是一方面,社會對成長中的大學生的接納、社會力量的介入、社會資源的供給同樣是幫助大學生順利實現社會化的最有力的支撐。

所以,社會實踐作為聯接大學生與社會的有效途徑,起作用應該得到肯定和加強:

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進行準確自我定位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嘗試,是大學生與社會的嘗試性聯接。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素質能力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印證。通過檢驗,大學生一方面可以加深對社會實際需求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補足。這樣的角色預演,讓大學生不斷修正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判斷,也通過社會對自己的評價而進行重新自我認識和評估,對于社會對人才需求做出積極反應,為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建立、整合和運用社會資本

相對社會而言,大學校園較為封閉,文化相對單一,人際關系比較單純。社會實踐的多樣性能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社會群體和社會文化,接觸并適應多元化的社會形態對于大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和提升是非常有利的。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將專業知識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并接受社會規范、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的影響,不斷適應、自我調整、破除原先的觀念和偏見,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使其對社會資本的建立、整合和運用漸漸成為本能。

社會實踐有助于學生對社會需求做出積極反應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具有現實意義,大學生需要具備多重群體身份及多種職業技能。大學生過于單一的社會角色將對其職業技能產生極大的局限性。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多種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下,社會資源得以重新組合,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共享”,對絕大部分社會資源動員能力不足而導致機會不均等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會不自覺地扮演更多的社會角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個人能力顯著提升,社會化進程得以加速,對社會需求做出更積極的反應。

社會參與程度對大學生社會化質量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和影響,希望學校、社會、學生能更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之中,建立長效機制,共同作用,共同發展,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 呂富媛,呂富彪.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49-52.

[2] 龔濤,徐建軍.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10(4):87-90.

[3] 楊立鵬.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社會化中的作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1:3.

篇6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指導;交流;實踐

初中三年是學生進入青春期,由兒童成長為少年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初中思想品德課就是針對初中生進入青春期這一年齡階段設置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上好思想品德課,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怎樣上好思想品德課,更好地實現思想品德課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應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采用社會化、生活化實踐活動,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高尚品德的課堂。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上好生活指導課

七年級學生由小學升入中學,大多都在13歲左右,也都是初次離開父母,開始過獨立的生活,想家想父母,這是必然的。來到新學校,面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一切都變得既新鮮又陌生。加之十三、四歲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初期,自我克制能力差,但自我表現欲卻極強,思維十分活躍,課堂上愛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甚至是一些表面看似幼稚不成熟的觀點,這都是很正常的,老師如果以“師道尊嚴”的態度杜絕,就會導致師生的對立,甚至是新學生對新老師的恐懼。有道是“堵不如疏”,就讓學生盡情地說,然后針對不同的話題,結合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科版)第一課,走進中學的相關內容,教師加以正確引導。比如,針對七年級新生,確定如下話題,與之交流,以解決新同學剛剛入學的困惑:

漫步校園,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在學校里,有各種各樣的社團和興趣小組,你打算參加哪個?

初次離開父母,你想家嗎?想家的時候怎么辦?

你有零花錢嗎?你打算怎樣花零用錢?買零食吃好不好?

面對陌生的新老師、新同學,你應該怎樣交往?

你會疊被子嗎?會做宿舍衛生嗎?

學校食堂的飯菜,你吃得怎么樣?

……

面對這些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同學們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幫助學生解決了新入學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二、上好活動交流課

進入中學,父母、老師、學校、社會對學生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學生也要自己獨立生活了,如何讓陌生的學生相互交往,如何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課肩負的重要使命。

根據課本相關內容,教師可設計一些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活動課,盡快消除陌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團結、互助、友愛的生生關系。如,教師幽默風趣、富有特色的自我介紹,同學之間敞開心扉、坦誠主動的交流,也可根據課本內容,設計制作自己的個性名片,相互交換,介紹自己,悅納他人。

三、上好社會活動課

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比較差,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上下工夫,多設計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以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如,學習“熱愛我們的校園”這一課時,教師可設計一節校園活動實踐課,帶領學生走進校園,具體參觀學校的各類設施,了解學校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觀賞校園美麗的風景和感受濃郁的文化氛圍,教師適時點撥,激發學生熱愛學校、努力學習、為學校的輝煌增光添彩、為校園的美麗增磚添瓦。在學習“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一課時,可讓學生走出校園,實地調查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感悟本地區的環境狀況,并針對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經全體學生共同討論,篩選出有價值的觀點,以“小主人”的身份提交當地政府。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上好綜合實踐課

在上好生活化、社會化活動課的基礎上,還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綜合實踐課,這種課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使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學習“走進社區”一課時,教師可根據內容,以學生為核心,分成不同小組,精心設計方案,指導學生抓住社會熱點問題,深入社區調查了解,真正起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生活化、社會化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的角色就是設計出恰當的生活化、社會化活動課堂,并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培養能力,明辨是非,達到思想品德課教書育人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篇7

假期中學生社會實踐假期是學生在日常緊張學習之后的放松階段,是勞逸結合重要的方式。充分地利用假期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同時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明確中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有效的措施進行完善,將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一、中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體現

1.課堂教育

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為課堂教育的進行提供時間保證。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積極引導課堂教學知識應用的過程,實現了知識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能夠提升中學生的專業性水平。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時間優勢,能夠使中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能夠為拓展課堂教學知識提供充足的時間保證。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了中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建立團隊意識,強化協作能力。假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更好的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為中學生綜合競爭能力的提升發揮重要的作用。

2.角色轉換

強化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實現中學生角色轉換。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是按照中學生興趣進行目標的培養,是中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的總體。假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中學生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感受社會發展,全面深刻地了解社會存在的問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保證自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能夠更加準確地進行社會角色的定義。這是課堂教學所不具備的重要發展優勢。假期社會實踐,能夠使中學生順利進行角色轉換,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管理內容,這樣能夠使中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管理水平,為今后順利進行角色轉換提供重要的契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彌補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情況,使中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的知識。

二、中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1.中學生參與積極性較差

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中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措施,能夠使中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化的理解,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在設置的時候希望中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其中。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活動人數受限,中學生活躍度相對較低。同時,中學生對于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不足,主動參與性不高,并且開展過程中的活動設置創新性較差,都不能夠充分地展現中學生的狀態,直接導致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效果不理想。

2.活動開展缺乏連續性

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開展的過程中不能夠保證連續性。這種不穩定狀態也影響著中學生的參與。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具有自由性特點,這種特點直接導致實踐活動不能夠保證連續性開展,同時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存在脫節情況,課堂教學計劃性較為突出,而假期社會實踐活動隨意性較高。

3.形式化較為嚴重

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依靠教學計劃進行活動內容的安排,并且根據中學生的需求制定專業學習課外實踐活動。這樣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但是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準備開展工作較為復雜,在實踐活動研究過程中需要細化各個部分,對于經驗要求較高。涉及到實踐場地、經費、各部門協調等方面的內容。因此在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之前就要做好相應的組織協調工作。但是假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都是拍照留念,調研活動開展較差,主要是通過查閱相應文獻獲取,這樣就直接造成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化嚴重,評定標準不符合活動主題。這也是當今中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存在的普遍現象。

4.可操作性不高

假期社會實踐都是按照既定的課題進行的活動。在活動開展之前,中學生都需要經過專業教師進行課題輔助學習。大部分假期社會實踐都具有自身的活動計劃流程,能夠按照標準撰寫活動報告。但是在對調研課題的說明上還存在較大的問題,缺乏專業組織指導,這樣直接導致了學生在撰寫報告的時候過于理論化,不能夠將實踐經驗融合到其中。報告缺乏可操作性。同時對于調研標準也不明確,中學生對于調研報告組織性較差,使內容形式化嚴重,報告價值不高。

三、完善中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措施

1.強化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建設,實現假期社會實踐常態化

結合中學生的發展需求積極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建設工作,這樣不但能夠提供中學生日常生活使用,還能夠作為拓展訓練基地,長期合作實踐關系,為中學生提供穩定的場所。這種實踐關系需要建立平等化教學模式,實現雙方的互惠互利,在滿足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建立新型專業教學體系,實現假期社會實踐規范化發展

假期社會實踐的開展,需要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活動的設置,這樣才能夠提升中學生的綜合實力。假期社會活動實踐能夠不斷的深化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了解,擴寬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并且在假期社會實踐過程中鞏固專業知識,提升適應能力。將假期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建立新型專業教學體系,能夠積極科學的引導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對中學生的影響。實現假期社會實踐的現代化發展。

3.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普及化

從設置假期社會實踐的目標來說,一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二是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因而,假期社會實踐的開展是希望動員全體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通過不同的視角接觸社會、感受社會,使學生在實踐中都能受到教育,得到提高。通過豐富專業教學中的實踐內容,進一步豐富學生參與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讓學生可以找到專業的興趣問題并參與現實社會的調查,使假期社會實踐普及化。通過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主動帶著問題走近社會、了解社會、分析社會的現實狀況、發現社會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結合專業知識全面分析和科學解決調查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主動做到理論聯系實踐,提高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在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確保培養的學生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李雯婧.中學生假期生活安排狀況分析及建議[J].時代教育,2014,(08):23.

[2]仇志海,趙雷,凌月蓮.淺談如何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15.

篇8

一、指導思想和意義

(一)、指導思想

將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有益補充,開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會實踐的新途徑。

(二)、意義

1、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

2、參與社會實踐,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

3、主動服務社區,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二、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及具體過程

(一)、組織形式

學生一般以個人分散活動或由6-10人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隊活動組織。

(三)、注意事項

1、就近就便。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組織學生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城鎮社區或者本村范圍內開展活動。團隊規模要適中,不開展跨區的活動。同一社區、同一鄉村的高中生應在當地團組織的統一指導下開展上述活動和其它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2、在生活中提煉。

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3、在興趣中選擇。

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4、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館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5、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手段。

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三、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參觀活動

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現代化建設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廠、高新技術產業運作情況……),例如以當地的居民小區為調查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可以“物業管理”、“商業網點”、“文化娛樂”、“教育設施”、“交通路線”等為研究方向。

(二)、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

1、綠色環保宣傳

2、保護母親河、水質污染情況調查

3、白色污染調查研究

4、關于生活節能狀況調查研究

5、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查

6、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

7、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

8、旅游資源狀況調查

9、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

10、中學生上網吧問題研究

11、中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與研究

12、中學生零用錢數量及用途的調查

(三)、社區服務活動

社區保潔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幫困助殘活動、社區讀書輔導活動、交通服務活動、環保志愿者活動、社區公益勞動。

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必須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篇9

(一)、指導思想

將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有益補充,開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會實踐的新途徑。

(二)、意義

1、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

2、參與社會實踐,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

3、主動服務社區,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二、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及具體過程

(一)、組織形式

學生一般以個人分散活動或由6-10人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隊活動組織。

(三)、注意事項

1、就近就便。

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組織學生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城鎮社區或者本村范圍內開展活動。團隊規模 要適中,不開展跨區的活動。同一社區、同一鄉村的高中生應在當地團組織的統一指導下開展上述活動和其它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2、在生活中提煉。

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3、在興趣中選擇。

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4、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館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5、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手段。

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三、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參觀活動

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現代化建設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廠、高新技術產業運作情況……),例如以當地的居民小區為調查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可以“物業管理”、“商業網點”、“文化娛樂”、“教育設施”、“交通路線”等為研究方向。

(二)、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

1、綠色環保宣傳

2、保護母親河、水質污染情況調查

3、白色污染調查研究

4、關于生活節能狀況調查研究

5、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查

6、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

7、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

8、旅游資源狀況調查

9、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

10、中學生上網吧問題研究

11、中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與研究

12、中學生零用錢數量及用途的調查

(三)、社區服務活動

社區保潔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幫困助殘活動、社區讀書輔導活動、交 通服務活動、環保志愿者活動、社區公益勞動。

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必須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表彰

1、各位同學要認真填寫2015年暑假社會實踐表,并以書面形式做好總結并附帶證明材料。

篇10

【關鍵詞】中學 思想政治課 社會實踐

過去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材內容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比較少,教師往往強調理論觀點的灌輸,而忽視學生理解、體驗和實踐的感悟。這種脫離生活的理論教學,淡化了思想品德課固有的科學內涵,很難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實踐表明,只有思想品德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練,都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優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新課程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為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有著廣泛聯系。社會實踐活動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具有課堂教學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讓課堂活起來,再不是呆板的說教

《課程標準》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而要提高中學生覺悟、規范和訓練其行為,做到“知行合一”,“信”無疑是首要前提。所謂“信”,是指信念,它是人們對某種政治主張、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的由衷信仰和強烈的責任感。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能否內化為學生覺悟、外化為學生行為,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實際,在社會實踐中去比較、去檢驗,并強烈地感受到“內化”與“外化”的必要性。社會實踐是促使學生形成堅定信念的“催化劑”、“知行合一”的中介和關鍵。

因此,教師應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設計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可以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就能激活他們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初步感悟本節課的內容。如在導入“珍愛生命”時,可列舉四川地震事例,以鮮明的反差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引導學生進行了熱烈討論,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培養學生人文主義的情懷;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如在教學“學會與父母溝通”在導入時,可先讓學生談自己與父母相處過程中的各種煩惱,把家長請進課堂講述家長的煩惱,然后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尋找造成他們與父母溝通困難的原因,并在家長和學生互動的基礎上探討如何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這樣思想品德課就活了起來,再不是呆板的說教。

二、達到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以往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固定在課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許亂說亂動,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缺乏足夠寬松的生活空間和交往空間,不能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維和想象空間。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模擬真實的生活環境,把學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來開展教學活動,沒有了高高的講臺,沒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課堂教學給學生施加的各種束縛得到了釋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

如在教學“造福人民的經濟制度”一課時,有老師做出較好的范例。老師搬走了課桌,把椅子圍成了半圓形,仿造中央電視臺來了個“實話實說”,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他們熟悉得生活氛圍,把課堂教學組織成了一次訪談節目,老師充當主持人,每小組選一名學生當嘉賓,其余學生當現場觀眾,課堂中,嘉賓和觀眾暢談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我們中學生該如何面對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以及中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方式和注意問題。達到了學生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我們知道,思想政治課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活動情境,以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為題材,通過各種項目和活動形式,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開展以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為主的各種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社會實踐活動包括行為規范的訓練、社會服務活動、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等,可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學生思想狀況的實際,與學校中的班、團、隊的德育活動,與有關學科的教學活動,與學校中其他相關的德育活動在內容上相互滲透和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溝通和配合,以期形成合力作用,發揮學校德育功能的整體效應。

三、發揮中學思想品德課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