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20:5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整合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整合管理論文

篇1

關鍵詞:情境---探究模式,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整合

目前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根據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將分為三種基本方式:

①L-about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

②L-from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

③L-with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在中學范圍內大多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應用的模式為“情境----探究”模式,基于課堂的“情境----探究”教學模式包括創設問題情境(思考、討論、形成創意)、實踐探索、意義建構、自我評價幾個基本環節。這種模式適用于課堂多媒體教學環境。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習者對問題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借助一定的學習資料,形成創新性問題的解決思路,并在實踐中探索問題解決的具體方法,最終實現問題解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法會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達到建構主義理論所要求的對知識學習的自我意義建構。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習者對問題解決過程進行自我評價,發現不足與成效,以便在后續問題中改進與提高。筆者根據自己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方法的理解、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化學學科課程教材的分析,在進行“原電池的原理及其應用”教學中應用“情境----探究”模式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進行整合。下面介紹一下整合時“情境----探究”模式的具體運用。

筆者采用powerpoint為基準,在某些內容處插入影片和聲音等解決了傳統教學的一些問題。在引入這一課題時用一張畫面情境讓學生觀察畫面,然后講述圖片背后的故事。故事的內容為:在倫敦上流社會,有一位貴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時因蛀牙補過一顆不銹鋼的假牙。不料后來,她又因為車禍掉了一顆牙,為了顯示她的富有,她裝了一顆黃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經常出現頭痛、失眠、心情煩躁等癥狀。更奇怪的是,眾多的醫學專家為她檢查后,都找不到病因,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醫院會診也不見效果。后來是一位化學家為她開出了一張處方解除了痛苦。這是一張什么樣的處方呢?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處方……

在學生進入了以上的畫面情境和故事情境時就會思考一些與這堂課的內容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位貴族夫人為什么有這樣的病癥呢?此時他們的思考可能非常的不成熟,很急切的想知道為什么?這時教師再進入主題。在教材一開始有一個演示實驗,這個實驗最好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學生可以分組進行,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時調動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傳統教學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一些化學演示實驗原則上只要無污染的都應該在課堂上演示,而不能通過課件演示,因為這樣是達不到效果的。我們只是利用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在講述原電池原理這一重難點時,采用了一個用flash制作的動畫,動畫的主題是鋅銅—硫酸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原理。

(學生觀察第一幅畫面后根據預習的情況、課外資料的搜索及教師的引導思考若電路閉合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境?)

動畫體現的變化在于:電路從開路到閉合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前者沒有什么反應發生,而閉合后,可以從動畫中顯示電路中的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說明有電流通過,不難得出結論是鋅片有電子流向銅片,有兩個電子流向時同時游離一個鋅離子,銅片上則有兩個氫離子得到電子形成氫分子。學生通過動畫看到了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印象深刻,加深了對原電池原理這一重難點的理解,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這是傳統教學中無法比擬的。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最初自己思考的現象和實際的情況進行比較,得出自己在哪部分還有欠缺即對自己進行評價,教師也在此對學生進行評價。又如在介紹酯化反應時可以用flash制作乙酸和乙醇的分子模型,用動畫演示反應的微觀變化后,從反應物漸變到產物乙酸乙酯和水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酯化反應原理的理解,在介紹酯化反應的實質時可以先讓學生思考這兩種反應物是如何脫水的,學生根據自己對兩種反應物的結構判斷可得出初步的結論。待思考后再觀看另一個動畫,其實就是在前一動畫的基礎上將乙醇中的O原子換為另一種顏色代表O-18,其他的內容不變,在播放動畫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O-18的目的產物,學生很容易看出“酸脫羥基醇脫氫”這一實質。這樣我們就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使學生獲得了比傳統教學中的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啟發。

在介紹形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部分時,則可以設計實驗情境,用畫圖軟件設計幾個實驗裝置圖,讓學生根據裝置圖進行實驗探索,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學生在這種探索過程中得到了實踐,并在內心形成自己的一些觀點。這也充分利用了實驗探索手段來代替傳統教學中的枯燥的文字敘述,學生通過用電流計測定很容易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更主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教師創設的實驗中有所收獲,學生可以評價自己,看自己能否很好的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教師也可以評價學生如實驗的操作是否規范等。

在學習了原電池的原理和形成條件后再讓學生思考那位貴族婦人為何出現病癥,這時學生很容易根據原電池的原理解釋,還可以開出一張有效的“處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的思考學習解決了課題引入時情境中的問題。

篇2

摘要:介紹我院臨床醫學實驗室的建設及管理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和綜合管理,提高實驗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減少資源浪費。

關鍵詞:臨床醫學;實驗室;管理模式

高等醫學教育包括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教學兩大階段,臨床醫學是以實踐性和經驗性為突出特征的學科,因此實驗教學在臨床醫學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醫學實驗室是高等醫學教育開展實驗教學、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重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隨著高校合并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教學層次的提高,我院原有的實驗室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教學要求,為適應高等教育改革,我們對實驗室,尤其是臨床醫學實驗室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實施綜合管理,獲得良好效果。

1我院原有的臨床醫學實驗室概況

我院原有的臨床醫學實驗室按學科分為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基礎護理、檢驗、急救等,每個學科均有獨立的實驗室,由教務科統一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問題。(1)由于分科細而全,造成各實驗室面積較小,用房緊缺,實驗人數受限,影響實驗開出率和工作效率。(2)儀器設備過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復建設、更新慢、陳舊等現象,影響實驗的整體效果。(3)實驗管理人員力量分散,難以統籌管理。(4)條塊分割,不利于學科間的滲透和橫向聯系,使教和學都易產生學科間的脫節[2]。(5)驗證性實驗多,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臨床醫學實驗室在軟、硬件上都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2臨床醫學實驗室的資源整合

2.1實驗室空間的綜合利用

根據學科特點進行調整,將內科、兒科及檢驗實驗室調整到實驗樓一樓,外科和婦產科實驗室調整到二樓,基礎護理實驗室仍在三樓。使相關學科實驗室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例如,外科和婦產科都是手術科室,除設有獨立的手術室、換藥室、產房、圍產期保健室、母嬰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體教室、示教室、庫房、準備間、高壓滅菌室、更衣室、洗手間和模擬病房、護士站等。這使得各個學科實驗室使用面積擴大,可同時進行2組實驗,教學效率顯著提高。

2.2實驗室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臨床醫學實驗室的整體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除專業性強的設備和儀器由各專業負責申請購置和使用外,對外科、婦產科、基礎護理等實驗室的巾類、一般醫療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擬病房的常用設備等,進行統一管理和調配。

2.3實驗時間的合理安排

根據教學計劃,內科學、健康評估、外科學實驗安排在第五學期,婦產科及兒科實驗安排在第六學期,這樣相關的實驗室既可共享空間和資源,又互不干擾,同時避免了實驗室閑置。

3臨床醫學實驗室的綜合管理

3.1改變管理模式,統籌安排各學科實驗內容,提高實驗室利用率

我院過去的管理體制主要是按學科建立實驗室,在教務科的領導下進行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實驗室小而全,每個學科各自為政,不能達到一定規模,而且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基礎護理等臨床實驗通常在一個學期內完成,這就造成實驗室的閑置,降低了實驗室的使用率,浪費了寶貴的資源。我院根據實際情況,對舊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成立了實驗中心,負責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據學科特點,修訂教學計劃,然后重新整合實驗資源,統籌安排實驗科目和內容,使相關專業之間既能資源共享,又不互相影響;既能擴大實驗室的規模,改善教學條件,又能避免重復建設,減少實驗室閑置。

3.2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和不必要的浪費

在舊的管理體制下,各學科實驗室往往各自為政,缺乏統籌安排,儀器設備重復購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貴重設備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由于教學經費的分散使用,造成經費的相對短缺,儀器設備得不到及時更新,這些都給教學和科研帶來許多困難。通過改革,把原來各學科的儀器設備、實驗用品集中起來,統一管理,使實驗資源由分散變為集中,互補遺缺,避免儀器設備的重復購置,提高了實驗設備的利用率,為學院節約財力、物力[3]。實驗中心對于大型精密貴重設備、專用設備以及電教儀器設備,進行統一管理,每學期期末對儀器設備進行統計、保養和檢修,并通過計算機進行分析,為制訂新學期的實驗計劃提供可靠的依據。

3.3統一培訓師資,保證實驗教學質量

加強實驗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實驗教師隊伍,是建設好實驗室的關鍵,實驗人員的素質高低,將決定實驗水平及實驗教學質量高低。因此,實驗教師的配備和培訓尤為重要[3]。我院實驗課教學主要由各科任課教師、專職實驗員負責,每學期開始前,各科分別將新學期的實驗計劃上報實驗中心,實驗中心負責協調實驗時間,并進行師資培訓,相關專業教師及實驗員集體備課,每位教師不僅要掌握自己專業的實驗內容和方法,對于相關學科的實驗內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個實驗人員都要一專多能,以彌補某學科實驗教師和專職實驗員的不足,提高實驗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保證實驗教學質量。此外,實驗人員還應具備更新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以促進實驗教學改革。因此,我院積極選派實驗人員到實驗力量雄厚的高校進修和參觀,并組織實驗人員參加大型科研課題,開闊視野,了解學科動向。

3.4促進相關學科間的合作,開展創新教育,鼓勵進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目前我們的實驗多以驗證性和操作技能訓練為主,這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和能力的培養。在保障教學和科研順利進行的條件下,鼓勵實驗教師集思廣義,各實驗室互相幫助、團結協作,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在教師指定范圍內,由學生自行設計和完成一些實驗,如讓學生為一個宮縮乏力產婦進行接生的實驗,涉及外科的消毒、鋪巾,基礎護理的導尿、灌腸、靜滴催產素的觀察、測血壓、生命體征的觀察,產科的產程觀察和處理、加強宮縮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兒的護理等,讓學生根據具體病例進行設計和分析,并完成相關操作。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樂于思考、勤于動手,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體會

高校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辦好高校的基本條件,實驗室管理水平能夠反映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實驗室的建設是一個牽動全局的綜合性工作[3]。實驗教學涉及的因素眾多,不進行統籌規劃、系統管理,實驗教學的某些環節就可能出問題、出故障,影響實驗教學的正常進行[4]。通過3年來的研究與實踐,我院實現了實驗教學資源共享,減少了重復建設,豐富了實驗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實驗開出率達100%,實驗課滿意率也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宏,熊夢輝.醫科院校教學實驗的建設與管理[J].中國醫學裝備,2007,4(12):22~23.

[2]甘泉.淺談實驗室合并重組[J].實驗研究與探索,2000,3:120.

篇3

學生不可避免地要經常參加形形的考試。每個學生都明白,考試是檢查學習效果的一塊試金石。大多數學生在考試時,尤其在期終或升學考試時,心情難免有點緊張,但并不影響他們水平的臨場發揮,甚至可以說,輕度緊張意味著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總動員,有助于臨場"競技水平"的發揮。但少數學生可因過度情緒緊張而呈現焦慮,從而影響考試時臨場發揮。明顯的焦慮表現為心情緊張、恐懼、提心吊膽、頭暈、心悸、運動不安、出汗、肢端震顫、尿頻、尿急等等。

考試綜合癥取決于人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而與學習成績無直接的關系。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雖然因為信心較好而使發病率看起來相對較低,但也考試綜合癥的高發群。

考試焦慮對臨場發揮的影響,一是不良情緒對腦功能的抑制作用。二是,因震顫和運動不安使考生坐不住,想起來走動,即或坐住了,手抖不停,寫不出像樣的字,加上額汗涔涔,影響視線。這類嚴重的考試焦慮通常稱為怯場。

考試焦慮的產生,原因有二:其一,源于對考試結果的預期,如怕留級或怕考不上學校會受到處罰,或對考試失敗的恐懼;其二,源于心理素質缺陷,如有神經質個性特征的學生,極易誘緒障礙。因此,對于有考試焦慮的學生應予心理治療,以改善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提高對情緒應激的應付水平。有時要克服考試焦慮還有賴于多參加考試,使之可以為常焦慮的程度必須逐漸減輕。對于難以控制的考試焦慮學生,在參加重大考試之前,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一點?-腎上腺素阻滯劑,如心得安,可大大減輕焦慮。

考試綜合征的主要表現特征:在考試期間,考試前后,學生出現較嚴重的緊張恐懼心理,伴面色潮紅,全身出汗,兩手發抖,心悸胸悶,頭暈頭脹,注意渙散,思想遲鈍,使原來記熟的復習內容,一時無法"回憶"起來,導致考試失敗。有的學習尚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疼、腹瀉尿頻尿急,嚴重者可大汗淋漓,頭腦轟鳴,手指震顫,甚至虛脫、昏厥。

引起考試綜合征的原因:

1.心理壓力過大,由于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過高或提出過分的不恰當的要求,以致學生心理壓力過大。

2.由于錯誤地夸大了考試與個人前途之間的關系,令考生情緒過分緊張。

3.缺乏自信心,有嚴重的自卑感,錯誤地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總擔心自己對考試準備得不充分,不能取得好成績。

4.考前過度疲勞,由于考前不適當地減少睡眠時間,而過度疲勞,或平時身體健康狀況差,加上心理緊張,食欲下降,營養不良,影響了大腦供血。

5.臨場過分緊張,如考題難度過大,考試時間太緊,監考人員過于嚴肅,造成不適當的緊張氣氛。考前準備不充分,文具不齊備,考題形式與考生認識能力差別過大,考生難以理解考題的意義。上述種種情況,均可導致臨場考試過分緊張。

考試綜合征的心理學基礎:

1.從心理學角度看,考試綜合癥無非是"回憶"受到了緊張情緒的干擾。學生在考試時往往擔心自己考得不好,會影響升級升學,甚至怕影響前途和命運。這些雜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緒波動和緊張心情,實際上造成了壓力,阻礙了"回憶"的正常進行。

2.從生理機制方面看,緊張心情和情緒波動之所以能起干擾作用,是大腦皮質上的神經活動過程產生了負誘導,引起了抑制,因而妨礙了"回憶"。原來人腦的活動有一種稱為"相互誘導"的規律。當大腦皮質的一個區域里產生出一個興奮中心后就會引起(或加強)其他區域的抑制狀態(負誘導),"怯場"現象正是大腦皮質神經活動過程"相互誘導"規律的表現。

3.當學生在考試中產生情緒波動或緊張心情時,大腦皮質上即出現一個與它相應的優勢興奮中心,由于這個優勢興奮中心的存在,按照神經活動過?quot;相互誘導"的規律,使儲存住處的那個部分大腦皮質出現了抑制狀態,以致本來很熟悉的知識也"回憶"不起來了,由這種誘導引起的抑制又會按照"相互誘導"的規律反過來增強大腦皮質上與精神波動相互聯系部分的興奮(正誘導),因而使情緒波動更趨激烈。如此循環往復,使整個大腦的聯系系統的化學變化發生混亂,直到最后抑制發展到超限的程度,而引起"怯場"的嚴重局面。

考試綜合征的心理學基礎:

1.從心理學角度看,考試綜合癥無非是"回憶"受到了緊張情緒的干擾。學生在考試時往往擔心自己考得不好,會影響升級升學,甚至怕影響前途和命運。這些雜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緒波動和緊張心情,實際上造成了壓力,阻礙了"回憶"的正常進行。

2.從生理機制方面看,緊張心情和情緒波動之所以能起干擾作用,是大腦皮質上的神經活動過程產生了負誘導,引起了抑制,因而妨礙了"回憶"。原來人腦的活動有一種稱為"相互誘導"的規律。當大腦皮質的一個區域里產生出一個興奮中心后就會引起(或加強)其他區域的抑制狀態(負誘導),"怯場"現象正是大腦皮質神經活動過程"相互誘導"規律的表現。

3.當學生在考試中產生情緒波動或緊張心情時,大腦皮質上即出現一個與它相應的優勢興奮中心,由于這個優勢興奮中心的存在,按照神經活動過程"相互誘導"的規律,使儲存住處的那個部分大腦皮質出現了抑制狀態,以致本來很熟悉的知識也"回憶"不起來了,由這種誘導引起的抑制又會按照"相互誘導"的規律反過來增強大腦皮質上與精神波動相互聯系部分的興奮(正誘導),因而使情緒波動更趨激烈。如此循環往復,使整個大腦的聯系系統的化學變化發生混亂,直到最后抑制發展到超限的程度,而引起"怯場"的嚴重局面。

怎樣才能克服和預防考試綜合征:

1.要清除心理緊張恐懼情緒,正確對待考試,要輕裝上陣。

2.培養自信心,充分地估計自己的知識和才能,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羞怯自卑,想念自己,勇于進取。

3.考試前要認真復習準備,不要打無準備的仗,尤其是在平時要用功學習。

4.考試前要合理安排復習時間,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提倡兩次睡眠制度,(夜間睡8小時,午睡1小時),使大腦清醒的狀態。

5.在緊張考試復習中間,適當安排文體活動,消除兒童緊張心理和大腦疲勞狀態,重大考試前1-2天停止緊張的復習,注意身心松弛,充分休息。

6.考試時發現"怯?quot;不緊張、驚慌,要自我鼓勵,想念自己有能力戰勝"怯場"。最好是轉移注意,暫停"回憶",過一會兒等抑制解除后,再"回憶"遺忘的內容,可能就會想得起來了。

7.轉移注意力的辦法很多:(1)可以安靜下來,伏在桌子上休息片刻;(2)如能獲得監考人員的允許,可到室外做幾次深呼吸,以使緊張的情緒放松;(3)考生可回憶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往事,使自己超脫考場的緊張心理,但上述幾種方法的時間均不宜過長,以免影響考試做題的時間。

8.遇到難題,若一時想不出某試題的答案,思維僵化時,可轉移注意力,跳過難題,著手做另一個比較容易的問題,然后再回過頭來,做這道試題。

9.學校老師應該教育學生如何科學用腦,避免超負荷的"題海戰役"、"疲勞戰術"。

篇4

塔里木河干流位于盆地腹地,從肖夾克至臺特馬湖全長1321km,屬平原型河流。由于塔里木河上、中、下游的地理環境不同,其河性和生態環境現狀有很大的差異。上游河段(肖夾克~英巴扎)長495km,河道比較順直,河漫灘發育,河勢多變,汛期洪水漫溢;中游河段(英巴扎~恰拉)長398km,河道彎曲,河勢相對穩定,泥沙淤積,洪水漫溢,無效耗水嚴重;下游河段(恰拉~臺特馬湖)長428km,河道比較穩定,但由于下游河道長期干涸,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

一、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主要問題

1.干流河道水資源無效損耗

塔里木河干流多年平均年徑流量沿程遞減,從阿拉爾站的45.82億m3依次遞減至新其滿、英巴扎、恰拉站的37.62億、28.76億和6.78億m3,水量損耗非常大。

洪水漫溢是水資源無效損耗的主要形式。洪水期7~9月份是水量損失最重要的時段,上、中游河段7~9月份占全年損失水量的74.50%,其中上游7~9月份損失百分數為65.88%,中游為81.14%。對1981~1995年來水和耗水分析表明,洪水漫溢、河道滲漏、引水等分別占耗水量的43.5%、25.5%和18.2%,表明洪水漫溢是河道水量損失的主要因素。

而不規整的地形加劇了洪水漫溢。據1991年和2000年河道斷面資料,可以估計出干流河道的過流能力,進一步說明洪水漫溢是水量耗水的關鍵。

引水分流的粗放管理加重了水資源的浪費。目前,河道引水分流主要包括引水口和跑水口兩種形式,有計劃有目的的分水口稱為引水口,私扒亂引和水流沖決等形成的分水口稱為跑水口。由于塔里木河干流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引水用水處于無控制狀態,上、中游私扒亂引現象十分普遍。新疆水文局和設計院近期實地調查發現,塔里木河干流有大小分水口約308個,其中較大的分水口就有138個,這些分水口具有很大的過水能力,而且90%以上的分水口都處于無控制狀態,長期跑水。不僅浪費大量水資源,而且與洪水漫溢的共同影響下,會造成干流兩岸,特別是中游地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現象。

2.干流河道的泥沙淤積及河勢擺動問題

塔里木河屬內陸河,來水泥沙一是隨洪水漫溢和跑水進入河道兩岸,二是淤積在河道內。泥沙淤積會造成河槽輸水輸沙能力的降低,反過來又加重河道淤積。比如,河道上游中、下河段和中游上、中河段,泥沙淤積較多,河道輸水輸沙能力降低,洪水漫灘的機會增加,無效耗水量增加,中游下段河道的阻水反過來會加重河道泥沙淤積。目前,由于河道淤積嚴重,中下游河道過水能力已難以滿足河道下游的需水要求。

塔里木河上游上、中河段(阿拉爾~曲毛格金)屬游蕩型和過渡型河段,河勢變化頻繁,擺動幅度較大,流路不穩定,取水工程常常會出現脫流現象,取水難度增大。上游下段和中下游河段屬彎曲型河道(曲毛格金以下河段),河勢相對穩定,但岸邊泥沙屬沙壤土,易沖刷后退,造成河勢畸形發展,彎道頂點常常會出現上提下挫的現象,凹岸取水受到威脅,也有可能出現脫流問題。

3.下游河道長期干涸,生態環境惡化

上游來水量的減少及河道漫溢、引跑水量的增加,導致進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度減少。干流地表徑流的減少,造成干流區許多地區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河道中游區的地下水位,20世紀90年代比六七十年代下降約0.5~1.5m,大量濕地消失。下游大西海子以下地區地下水位下降更為明顯,五六十年代英蘇至阿爾干地下水埋深約為3~5m,1973年為6~7m,1989年為8.0~10.4m,1997年則為9.44~12.65m,近期該地區的地下水埋深都遠大于植被死亡地下水埋深5~6m,導致植被及胡楊林大量枯萎死亡,沙漠化快速發展。以阿爾干典型區為例,從1959年到1996年,阿爾干地區沙漠化的總面積由1371.22km2增加到1494.29km2,極度沙漠化所占比例由1959年的30.20%增至1996年的35.23%。塔里木河的尾閭湖泊臺特馬湖近百年來湖面最大范圍約150km2,但湖泊干涸以后沙漠化不斷發展加劇,至1997年,在羅布莊附近已形成高4~5m的半流動沙垅群,羅布莊橋面橋下積沙,沙丘包圍著橋體并掩埋了218國道,河道蹤跡蕩然無存。因此,如此的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影響本地區經濟發展,而且使塔里木河下游綠色走廊作用和戰略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

二、河道整治的思路

為了改善干流下游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增加向下游的輸水量是關鍵。結合塔里木河干流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上中游挖潛要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塔里木河干流河道進行治理是必要的。

為了減少水量的無效浪費,改善土壤耕種條件,應封堵不必要的引水跑水口,進行引水控制,提高水資源利用的管理水平。

洪水期,塔里木河干流水位高,兩岸地形不規整造成洪水大量漫溢,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洪水漫溢占總水量損失的43.5%,是河道整治的主要問題。為了減少洪水漫溢帶來的無效損耗,增加向下游輸水量,有必要在干流兩岸地形較低的河段建設適當標準的堤防工程,阻止洪水無效漫溢。

改變目前河道淤積現狀的途徑主要是減少來沙量和增加河道輸沙能力,由于短期內大幅度減少來沙量是不現實的,河道減淤的主要途徑就是增加干流河道,特別是中游河段的輸沙能力。從干流河道單寬輸沙率表達式可知,通過增加河道過流量Q和縮窄河道水面寬度B,可以提高河道輸沙能力。前者可以通過封堵跑水口、攔截漫溢洪水等來實現,即所謂堤防整治工程,后者可以通過調整堤防寬度來完成。

為了改善塔里木河上游河道的河性,穩定塔里木河中下游河勢和提高引水的效率,結合河道的具體特點,修建一定的控導工程是必要的。

綜上所述,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段缺乏整治工程,河道泥沙淤積嚴重,河勢多變,過流能力不足,大量洪水漫溢和嚴重的私扒亂引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耗散,而且也引起了大面積的土地鹽堿化。中上游的洪水漫溢和引水無度造成下游河道斷流范圍和時間增加,地下水位降低,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大面積的植被、胡楊林枯萎死亡。因此,為了改善干流河道現存的水資源無效損耗和管理粗放,河道淤積和河勢多變,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對干流河道進行綜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社會經濟效益和戰略意義。塔里木河干流綜合治理的任務是:通過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綜合治理(比如輸水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及疏浚、歸并修建引水閘等),變無序引水為計劃用水,提高河道輸水能力,一般年份防止洪水無序漫溢,減少水資源無效耗損,增加進入下游河道的水量,合理配置水資源,為干流中下游生態提供水資源保障。

三、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治理對策

1.塔里木河干流治理對策河道輸水整治的主要目標是保證每年進入下游的水量不少于3.5億m3。河道輸水整治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上中游的開源節流工程,二是輸水配套工程。

從開源節流方面而言,控制上中游引跑水和洪水漫溢水量是增加向下游河道輸水的主要途徑。通過封堵私扒亂引跑水口及修建引水控制閘可以有效地控制干流兩岸引水,減少無效損耗;在河道兩岸較低的河段修建輸水堤防將有效地控制洪水的漫溢,減少灘地洪水漫溢水量。因此,河道開源節流工程主要包括控制封堵分水口和輸水堤防整治。控制封堵分水口的對策主要是封堵跑水口,歸并現有引水口,修建引水閘;輸水堤防方案根據輸水標準,在部分河段上修建輸水堤防、布設引水控制閘及生態閘。顯然,前者實際上是后者必須實施的措施之一,兩項對策在塔里木河治理中即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時采用。

無論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還是輸水堤防整治方案,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水流能否穩定地輸送到下游,即干流河勢穩定性和中下游局部河段的輸水能力問題。首先,新其滿河段及其以上河道為游蕩性和過渡性河道,河勢多變;而新其滿河段以下河道為彎曲性河道,其河岸易于沖刷,側向變幅較大;對于一些汊道河段,汊道河勢及分流比也不穩定,河勢及分流比的不穩定對河道輸水及引水問題都是不利的。因此,進行一些輸水配套控制工程(比如河道控制分水樞紐,整治控導工程等)是必要的。其次,烏斯滿河口以下河段的過流能力僅為30~200m3/s,有的斷面已經淤堵。比如在霍爾加以下斷面、渭干塔里木河和老塔里木河的一些斷面,其過流能力都比較小,難以滿足水量下泄的要求;下游河道的過流能力更小,特別是庫爾干以下河道,由于長期處于斷流狀態,河道受到風沙沉積,過流能力很小,有的河道蹤跡蕩然無存。因此,結合河道設計流量,對上述河道斷面進行疏浚和堤防整治,以提高中下游河道的輸水能力,減緩中上游的漫溢程度。

2.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整治對策的分析

(1)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

控制封堵分水口主要是封堵中上游私扒亂引的跑水口,歸并和控制引水口。實施該方案后,可以增加進入下游的水量。該方案的主要優點:一是作為干流河道綜合治理的前期工程,與堤防工程相比,封堵私扒亂引跑水口或控制引水可以節省堤防工程量,減少工程的投資;二是封堵私扒亂引跑水口和控制引水,可以初步解決干流上中游引水無度的問題,減少洪水漫溢,增加下游的輸水量,緩解下游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三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的實施,洪水仍處于漫溢狀態,能較好的保護兩岸的天然生態環境。

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的主要問題:一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仍沒有完全解決洪水漫溢而造成水資源無益耗損問題,沒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水資源;二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沒能解決河道上、中游河勢多變、泥沙淤積等問題。

(2)輸水堤防工程整治方案

輸水堤防工程結合河勢變化的特點、地形條件等因素,在封堵私扒亂引跑水口和控制引水的基礎上,結合河道整治標準,對坑洼漫溢跑水或過流能力小的河段修筑堤防,防止洪水漫溢,提高河道過流能力。

與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相比,輸水堤防工程能更有效地控制洪水漫溢,更合理地利用水資源,對河勢穩定也是有利的,同時還能兼顧上述方案第二個優點。輸水堤防工程的主要缺點是工程量大,以及堤防工程占地和施工對兩岸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或破壞。而且該方案仍有一些令人擔心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比如堤防工程對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沖淤及河性的影響,工程泥沙問題,以及上中游兩岸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因此,從塔里木河的長期整治和整體規劃而言,塔里木河干流輸水整治方案可以從兩個方面實施,首先封堵私扒亂引的跑水口和興建引水控制閘,使干流引水無度狀態和部分洪水漫溢問題得到有效的控制,將上中游無效損耗水量輸送至下游;其次結合兩岸地形情況,對兩岸地形較低,特別是跑水嚴重的河段進行堤防整治,使一般洪水漫溢得到控制,充分利用水資源。

3.堤防整治與整治標準

沙雅二牧場以下河道,特別是沙雅二牧場至新其滿、烏斯滿至阿其克河口、下游一些河段的河槽深度相對較小,變化于0.5~3.0m,且局部河段兩岸地形低于河床,說明這些地方的引水口長期處于跑水狀態,相應的河道過流能力不能滿足輸水要求。對于這類河段,首先要封堵跑水口、修建引水閘、有計劃地進行引水控制;其次根據一定的洪水標準,建設堤防工程,防止洪水漫溢,提高過流能力,即局部堤防工程。另外,對一些阻水斷面進行必要的疏浚,以達到有利于輸水的目的。

在堤防整治過程中,是局部修建堤防,還是全線修建堤防是令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堤防修建標準實際上和選用的洪水標準有直接的關系,當洪水標準較高時(比如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對應的洪水流量較大,堤防修建的標準高,有可能上、中、下游全河段或大部分河道皆需要修建;當選用洪水標準較低時,堤防修建的標準較低,堤線短,不需要全線修建堤防;若堤防設計流量采用平灘流量時,兩岸不用修建堤防也能滿足要求,此時僅控制引水、封堵跑水口就可以滿足要求。由于塔里木河治理的特殊性,河道治理標準與其他河道有很大的差異。對塔里木河而言,生態環境是治理的主要問題,防洪則屬于次要問題。塔里木河兩岸生態需水特點是通過2~3年一次的漫溢洪水,來滿足兩岸生態用水要求。因此,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治理和堤防工程設計的洪水標準不需過高,堤防洪水標準以滿足向下游的輸水量為準。

參考文獻:

篇5

內容摘要:企業只有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本文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是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它是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靈魂,企業應當從形象、文化、技術、品牌、產品和人力資本等方面樹立自己的獨特性。

關鍵詞:企業獨特性核心競爭力

波士頓咨詢公司創始人布魯斯·亨德森教授將高斯競爭性排它原理——兩個生存方式相同的物種不可能持久共生,引入到商業競爭之中,指出戰略的基點是一個組織或企業特有的屬性,也就是獨特性。這種持久的獨特性,界定了一個企業的鮮明特征,從自我認知到外部形象,更凸顯了一個企業在實質上的超群之處:它的競爭力,它的戰略所依賴的、難以被對手模仿的資源稟賦與能力組合亦或其它組織機制和行為范式。正是由于這種獨特性的存在和難以模仿,基于其上的企業戰略才難以被對手模仿,長期取勝才有機會成為可能。

1獨特性概念界定

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時刻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的思想最早來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產業組織理論,60年代后得到迅速發展。霍弗和辛德爾把它引入戰略管理領域,認為競爭優勢就是“一個組織通過其資源的調配而獲得的相對于其競爭對手的獨特性市場優勢。”巴思認為,“當一個企業能夠實施某種價值創造性戰略而其他任何現有和潛在的競爭者不能同時實施時,就可以說企業擁有競爭優勢”。而企業競爭優勢的取得,往往又取決于企業是否擁有核心競爭能力。“核心競爭力”這一術語首次出現是在1990年。在1990年5月至6月的《哈佛商業評論》HBR雜志上,Prahalad和HaMel發表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這一概念。“就短期而言,公司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決定了公司的競爭力,但長期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的能力。”他們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賴以生存和發展、具有獨占或相對壟斷性的競爭優勢,尤其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生產技能和整合多種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并據此獲得超越其它競爭對手的獨特能力,企業可以通過獨特性的分析尋求提高其競爭能力的途徑。由此可見,獨特性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為無論在哪一個市場中,沒有永遠的壟斷者,任何新興的公司都有成功的機會。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所謂自己的位置就是企業的獨特性。獨特性對于所有的企業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無論是新興的小公司還是業界的巨頭,它是企業的立足之本,任何一個成功企業的成功之路幾乎都是找到自己的獨特性并把它保持下來的過程。“獨特性”很容易讓企業在廣闊的市場中凸顯出來。

2基于差異化戰略的企業獨特性

波特教授在提出的五種競爭力模型中認為,在與五種競爭力量的抗爭中,蘊涵著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三類成功型戰略思想。差異化戰略是將產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務差異化,樹立起一些在全產業范圍中具有獨特性的東西。差異化的精髓在于:獨特性必須與競爭對手有明顯的實質性差異;獨特性不一定局限于產品的質量和特性,還包括產品的外形、名稱、包裝的任何改進;產品的獨特性可能共有,如果某企業第一個提出來,而沒有被競爭對手宣傳過,“獨具”的自然屬性歸屬這個企業;獨特性可能早已在企業中存在,而并非創新,只是它過去沒有被提到而已;獨特性利益必須真實可靠,恰到好處,避免宣傳過大讓消費者感到不可信,過小又無法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獨特性必須能夠促進銷售,其利益點必須能夠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而不是空洞的獨特。

實現差異化戰略可以有許多方式:設計名牌形象、技術上的獨特、性能特點、顧客服務、商業網絡及其它方面的獨特性。最理想的情況是公司在幾個方面都有其差異化特點。如果差異化戰略成功地實施了,它就成為在一個產業中贏得高水平收益的積極戰略,因為它建立起防御陣地對付五種競爭力量,雖然其防御的形式與成本領先有所不同。

3企業如何培育自身的獨特性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有競爭力中最具特色,別的企業所不具備或難以企及一種能力。我們稱之為獨特性能力。這種獨特性是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靈魂。有人形象地用“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來形容核心競爭力,充分說明其獨特性的魅力。社會競爭的加劇,競爭對手的增多,以及商品世界的繁華,迫使每個企業必須做到其形象的鮮明性和獨特性,以顯示其與眾不同之處,給公眾與眾不同的新鮮刺激,便于公眾認知、識別,吸引其注意,從而在公眾頭腦里留下難以忘懷的美好印象,增強認知效果。具體到一個企業而言,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從不同的角度培育自己的獨特性,而如下幾方面應作為側重點:

(一)企業形象的獨特性

CI作為企業識別系統,首要的功能是便于廣大公眾的識別。而識別的前提和基礎是企業本身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企業要在對手如林的商戰中取勝,就應當在企業理念的指導下,使企業的行為(活動)識別體現出與其他企業不同的個性,而這種獨特的個性,正是社會公眾識別企業的基礎,否則就容易陷入無差別的境界。所以,企業應當注意創立企業活動的獨特性、差異性,因為廣大消費正是通過這種獨具個性的活動來認識企業的。

企業形象獨特性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一方面要求企業的外在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另一方面更要求企業的內在精神,即內部深層形象具有鮮明獨特性。任何割裂兩者統一的做法,都不能使企業具有良好的形象。

企業形象必須在保持鮮明獨特性的同時,不斷調整、創新、提升自己形象,這才能適應市場需求、公眾價值觀、競爭狀況、社會輿論、政府政策及各種環境因素的變化。

(二)企業文化的獨特性

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所追求的固有價值、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信念體系”。對于具體的企業之間來說,企業文化具有差異,甚至千差萬別。差別在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凝聚企業;在于針對各自存在的不同薄弱環節;在于企業有別于不同行業、生產不同產品、不同服務對象等。因此,每一個企業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都具有各具特色的企業目標、價值觀體系、行為準則、經營管理原則。

(三)企業技術的獨特性

技術是來源于科學和實踐經驗的知識、工具和技能的載體,可以應用于開發、設計、制造,也可以應用于產品、工藝流程、系統和服務。對于企業而言,技術也有其獨特之處,在一個相對成熟的行業里,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產品獨特優勢越來越少,企業只有確保技術或經營的新穎獨特,才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當然,技術的新穎獨特必須以存在足夠的市場需求為前提。獨特性應能使得產品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有市場,且不被仿冒。

(四)企業品牌的獨特性

品牌的最初定義,是指一種能反映產品或服務的質量信譽并與其他產品或服務相區別的名稱、標記、符號、口號或設計的組合。品牌代表一種熟悉程度或知名度,應該加大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宣傳力度。要提高知名度,必須讓顧客能經常看到、聽到、感受到、聯想到本企業所提品或服務的獨特性和優越性,應該圍繞產品或服務的名稱、標志、承諾和口號設計廣告宣傳的內容,包括本企業產品或服務與其他產品或服務的明顯區別,能夠為顧客帶來的特別利益,顯示產品或服務卓越的水平和質量。

品牌的靈魂是“獨特性”,“獨特”、“與眾不同”、“品質差異”、“特色”是品牌的核心含義,必須充分體現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的獨特性。只有把本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明顯與其它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區別開來,并充分體現其獨特性和優越性,才能使其成為顧客的首選目標。

品牌的獨特性不是由政府或專家設計出來的,而是通過需求調查和需求分析以及與同類產品或服務的比較得出的。它充分反映需求者關心的焦點、期望,是顧客最關心、最需要的,并能為其帶來感情和功能方面的多種利益,同時也是其他競爭者無法提供的。

(五)企業產品的獨特性

獨特性要求企業生產出具有獨特性的產品和提供與眾不同的服務項目及服務質量;要求企業以簡潔生動和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本企業產品的功能與質量,即努力使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與類似產品或者服務的對比中具有獨特性。技術對企業專業化的貢獻,不在于技術的科學價值,無論多么先進的技術,都必須通過特定的產品和服務造福于人類才真正轉化為生產力,通過對技術的應用和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占據獨特的細分市場,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避開激烈的市場競爭。Covne認為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條件是:必須在產品或服務的重要屬性上與競爭者有所差異,此差異是與競爭者在能力上的差距直接造成的。Hill·Jones認為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于較好的效率、品質、創新及響應顧客的能力,而促使企業獲得這四項基礎優勢則有賴于擁有獨特的能力。企業的獨特能力可以是產品差異化或產品成本低于競爭者,而此能力來自于兩個互補的來源:組織的資源和運用資源的潛能。

(六)企業人力資本的獨特性

企業人力資本的獨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復制和不可模仿性。判斷獨特性的指標之一是看雇員的技能是否特定于某一企業。當員工的技能只能在一種獨特的環境中使用時,它就意味著企業不太可能在開放的勞動力市場上找到這些技能。同時,由于獨特性更多的是一種隱性知識,它的開發往往有路徑可依,一般需要通過體驗式學習獲得,所以獨特的人力資本需要進行內部開發。根據人力資本的價值和獨特性可以將企業內人力資本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型的人力資本具有高價值并且是獨特的,即這些員工擁有特定于企業的技能,這些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難以獲得;第二類人力資本同樣具有高價值,但員工擁有的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可以廣泛獲得,其擁有的技能是低獨特性的;第三類人力資本擁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戰略價值,企業可在勞動力市場上非常容易地獲得這些資源;第四類人力資本在某種程度上是獨一無二的,但他們在創造客戶價值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人類社會面對著一對尖銳的矛盾:一方面可供利用的各種資源都是稀缺的;另一方面,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不會停留在某一水平上。因此,經濟的本質就是作出選擇,來恰當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出產品,并分配給社會集團和成員,以滿足其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欲望。從這樣的思路出發來看管理,我們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所謂管理,是適應組織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可得到的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以實現本組織既定目標的動態的創造性活動。這種創造性的整合活動包括了目標組織、制度、市場諸方面的內容。

一、管理的實質在于創新

傳統關于管理的理論認為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人事、指揮、控制諸種職能的發揮,保證社會組織按預定的方向和規則運行。我們認為這樣的說法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因為沒有把管理的真正本質———創新———突顯出來。所謂創新,其涵義包括了幾方面的內容:開發一種新事物的過程、采用新事物的過程、新事物的本身。

我們先從資源整合的角度來看管理。

任何社會組織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分為兩大類:程序性問題與非程序性問題。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其妥善解決都要依靠管理創新,都要依靠管理主體發揮創造性并付諸實踐。表面上看去,對于程序性問題,管理主體只要按既定的程序或規范來投入并配置利用資源,便可達到預定的目標。但是如果我們從程序的產生和變遷的全過程來觀察分析,便可知道,任何現在的程序都是以往無數創新成果的累積而成,任何現在程序又都是未來創新的起點。至于非程序性問題,對管理主體而言,沒有既有的程序可供參照,必須依靠自己的創造性,去發現并實施配置資源的全新方案和途徑,才能達到預定目標。其妥善解決只能依賴管理創新。

次從社會系統運行來看管理。

任何社會系統(社會組織)都是由若干子系統(或要素)構成的動態、開放的非平衡系統。所謂動態,指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或要素)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并造成系統整體的變化;所謂開放,指系統與它所處的外部環境要不斷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社會系統所處的外部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是眾所周知的),它必然會對該系統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要素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系統內部的要素也在不斷變化。所以,系統若不及時根據內外變化的要求,適時進行局部或全局的調整,則可能會從有序走向無序而被變化的環境所淘汰,或為改變了的內部要素所不容。這種為適應系統內外的變化而進行的局部或全局的調整,正是管理創新。

再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來看管理。

當人類社會即將跨入21世紀的時候,管理者已經不能把自己的目光僅僅局限于有效地整合稀缺的資源,而更應當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正如同志所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聯合國環境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必須依賴管理創新才能做出:既有適度的經濟發展,又要消除貧困;既能控制人口增長,又能有效開發人力資源;既能延長資源供給年限,又不斷開辟新的資源;保護好人類生存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滿足就業和生活的基本要求;推進科技進步和對危險的有效控制。

人類即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資源,知識的生產和利用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產業———知識產業。知識資本的價值已經高于傳統資本的價值的時候,管理者的思想觀念正在經歷根本的變化,管理的創新將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新的世紀,我國要全面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符合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規律的國家創新體系及知識創新系統,提高我國知識創新能力和效率。在各項管理工作中都要重視創新,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

二、管理創新的動因組織的管理

創新是隨著人們的實踐活動的展開而越來越受重視,越來越強化的過程。管理創新受內在動因及外在動因的驅使。

管理創新的內在動因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人的心理活動特征。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若干層次,而獲得適應第一層次需要的具體滿足物的欲望是無限多的。所以,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分別產生的具體欲望都是無窮無盡的,這成為人們不斷追求創造新的滿足物,以滿足這些無止境的欲望的永不衰竭的動力源。第二,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創新主體對成就的追求、對自我價值實現的向往、對社會責任的道義渴望,更強化了他們創新的沖動。根據需要層次理論,人的多層次的需要有一個由低到高逐級強化的過程,當生理、安全、交往、尊重等方面的需要次第獲得基本滿足之后,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會突顯出來,成為追求創新的動力。人們希望從創新的成功中獲得成就感,顯示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滿足。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伴生的是對社會、對組織的強烈的責任感,這會在創新主體的思想上產生強大的激勵力量,促使創新主體為了這崇高的對社會、對組織的使命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去從事創新活動。

管理創新還有著多方面的外部動因,這影響、激勵著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因,共同發揮作用。對某個具體的組織來說,創新的外部動因有以下諸方面:第一,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人們的價值觀念、興趣、行為方式、社會群體,隨著時間的延續,都在變化之中,這要求社會組織的行為必須隨之作相應調整,以適應這些變化。如果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就會落伍,乃至被淘汰。第二,經濟的發展變化。經濟的發展最直接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選擇,呼喚著消費者對各種新產品、新服務、新時尚、新款式、新功能的追求。這極大地促使人們發揮創新的才智,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上述豐富多彩的企盼。因此,也就需要不斷進行管理創新,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第三,自然條件約束。人們越來越重視自然條件的挑戰,自然原料日益短缺,運營成本日趨提高,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政府對自然資源的干預,對生態環境的治理不斷加強,這些對企業都形成巨大壓力,迫使企業進行管理創新,以適應嚴峻的形勢。第四,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開辟了更新更廣闊的新天地。作為管理主體,有責任通過不斷創新,來引導和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對管理主體形成強有力的挑戰:大部分產品的生命周期有明顯縮短的趨勢;技術與信息貿易的比重增大;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更大的壓力,我國勞動力費用低廉的優勢將逐步減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現代化的方向演進;對社會組織的領導結構和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種種,都要求我們重視管理創新,通過創新,迎接挑戰。

三、管理創新的內容管理創新

是指創造一種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資源整合的范式,它既可以是有效整合資源以達到組織目標的全過程管理,也可以是某個具體方面的細節管理。所以,管理創新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提出一種新的運行思路并加以有效實施。第二,創設一種新的組織機構,并使之有效運轉。第三,發明或引進一項新的技術,并使之付諸實踐。第四,創立或引進一項新的制度。第五,設計一種新的管理方式。所以,管理創新包括了思路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方式創新等諸方面的創新。這些相互之間又緊密聯系。

制度創新主要是解決組織的產權制度和組織形態問題;技術創新主要是指采用一種新的方法、新的流程、新的技術;市場創新主要是尋找、強化新的需求些都是為了把組織的各種資源條件、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整合”,創造新的更有效的運行范式,以追求效率更高的組織運行結果。這些實際屬于前面已闡明的管理深層含義。

(一)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包括新發明、新創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過程,又包括了新發明、新創造的應用和實施過程,還包括了這些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的擴散過程,即新技術成果從開發研究和市場推廣的全過程。技術創新的過程可歸結為管理問題。

進一步考察技術創新,可以看出它主要表現在要素創新、要素組合方法的創新以及產品創新幾個方面。

1.要素創新

企業的運營過程實質在于對資源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其資源要素包括材料、設備、人員等多類。故要素創新包括材料創新、設備創新、人力資源創新。材料創新是指:開辟新的材料來源;開發和利用成本更低的替代性材料;提高材料的質量;改進材料的性能。設備創新是指: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用于革新設備;采用全新的裝備,代替原來的設備。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是指:不斷從外部吸納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對企業現有的人員進行培訓提高。

2.要素組合方法的創新

要素組合方法包括了生產工藝與生產過程的組合。工藝創新主要指創造出新的加工方法和工藝條件。生產過程的組合創新是指企業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間布局與時間組合,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生產周期。

3.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主要包括品種、結構、效用諸方面的創新。品種創新要求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生產方案,開發受市場歡迎的、適銷對路的產品品種。結構創新是指通過改進使產品結構更合理、性能更提高、使用更安全、操作更方便、更具有市場競爭力。效用創新則是指通過了解用戶的偏好,以此為依據改進原有產品,開發新產品,使產品能給用戶帶來更多滿足,更受用戶歡迎和喜愛。

(二)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組織的結構與運行規范)安排,大的如整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小的如具體企業的組織形態、運行機制。制度創新實質上也歸結為管理問題。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舍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新體制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①微觀基礎———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②市場體系———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通過市場優化配置;③宏觀管理———徹底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④收入分配———建立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社會保障———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制,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對作為市場微觀基礎的企業要深化改革,引入現代企業制度,作為新的制度安排,其具體內容為:①產權清晰———指的是出資者對所投入的資本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權,而企業對出資者所投入的資本享有法人財產權(這是由占有權、使用權、受益權、處置權、讓渡權共同組成的一組權能),成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實體。②權責明確———企業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對出資者的投資承擔保值、增值責任。出資者對投入企業的資本享有所有者的權益:資產受益權,重大決策參與權,對經營管理者的選擇權。企業虧損乃至破產時,出資者只以投入企業的資本額對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③政企分開———企業按照市場需求獨立自主地組織生產經營,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營效率為目的,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業,而是對企業依法監督。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依法破產。④科學管理———實行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最高權力機構為股東大會,決策機構為董事會,管理執行機構為經理層,監督機構為監事會,各種權能科學地分設并相互制衡。

在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重組和建立企業制度的進程中,改革已經開始了攻堅階段———產權革命,把新的關于產權的制度安排引進經濟和企業。在理論與實踐上突破原來的固守所有權”的局限,認識到產權是組權利,是從出資者的所有權派生出來的各種行為權利的總和;它不只限于生產資源,而泛指人們排他性地擁有的一切使自己或他人受到損益的權利;產權是可分的,前述的各種權利可以互相分離,而且同一財產的產權又可以分為若干份額。這樣,產權的交易、產權的流動就真正使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從而使經濟蓬勃發展、興旺繁榮。

同時,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經歷經營機制的創新,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真正的獨立經營者,成為構建市場經濟的合格的微觀基礎。

(三)組織創新

經濟組織與社會組織都必須隨著形勢的變化而創新。在以往的管理理論中,往往把企業視為生產函數,從而把組織創新看作是技術創新。其實,這種認識是在說明技術創新對組織活動所作的要求,而不是組織創新本身。我們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到組織本身則可以這樣來看待組織創新:是指組織規制交易的方式、手段或程序的變化。這種變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不改變原有規則結構的性質前提下的組織度量式創新;再一類是根本改變規制結構的徹底性創新。

篇7

行政單位的固定資產使用期限要求在一年以上,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磨損,無論是發生自然損耗還是市場價格變化引起的固定資產價值變化,都會導致固定資產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發生變化。但是目前我國行政單位的固定資產在核算時不計提折舊,也沒有進行相應的資產減值測試,沒有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從而導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真實價值不一致,不符合配比原則,不利于掌握固定資產真實情況,管理難度增加,沒有真實價值為依據,也就很難制定科學合理的固定資產管理決策。

二、加強行政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策略

1.不斷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行政單位在遵循國家有關資產管理政策的前提下,結合本單位具體資產結構狀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首先建立獨立的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在購置固定資產時要嚴格控制成本,盡可能采取招標方式采購,科學合理編制固定資產配置方案,完善單位內部固定資產共享機制,以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追求質量,避免過多、不必要的采購浪費;遵循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分別記錄,進行及時的會計核算,嚴格按照規定手續履行,進而形成相互間的制約和監督,減少固定資產隱性流失;建立完善監督約束機制和離任核查制,明確相關崗位工作內容和職責、權限范圍,尤其是明確責任追究機制規定,人員調動或者離職要嚴格辦理資產移交和核查程序,防止固定資產流失;其次根據單位資產結構和固定資產使用需求科學編制固定資產購置計劃方案,編制固定資產購置預算,進行科學地論證和預測分析;最后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產賬簿記錄制度和定期清查盤點制度,從固定資產入庫、出庫、處置等過程中都嚴格進行登記記錄,實行動態管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及時錄入固定資產增減變化情況,并與資產清查數據比對,保管好相關的文件資料和購置發票,全面掌握固定資產信息,及時發現盤虧的固定資產,尋找原因,明確區分正常損壞和非正常損壞,非自然狀態下的固定資產損失要詳細披露賠償規定和懲罰措施,保證固定資產的完整、安全。加強固定資產的采購、監管、使用和維護環節的信息溝通,通過固定資產的實時信息披露,也有利于形成內在的約束和監督。

2.強化固定資產管理意識,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水平

政府部門的固定資產由財政負擔,屬于國有資產,涉及金額大,內容廣泛,是政府履行職能的物質基礎。將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與行政單位的領導的績效考核機制相掛鉤,將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通過量化指標加以體現,有獎必賞,有錯必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單位內部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確建立資產管理的專門機構,尤其是明確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定期清查盤點,動態監管,將產權與責任對應落實,強化固定資產管理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在人才聘請方面,選拔具備較高的專業財務管理素質和信息化技術的綜合型人才,同時要豐富培訓形式,激發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和工作熱情,強化新老員工交流溝通,經驗共享,信息共享,逐步提高新入職員工的實踐能力。對于現任員工,強化會計培訓和相關的業務學習,嚴格按照固定資產管理政策規定執行,規范固定資產賬簿登記、管理和核算,提高會計核算的科學化、效率化。建立配套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例如定期考核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考核優秀者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充分調動內部積極地學習氛圍,逐步提高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

3.完善固定資產財務核算

篇8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是汲取中醫護理、西醫護理、新興邊緣學科的護理研究之長,運用現代科學知識,結合中醫基本理論與方法,實施保持和增進人類健康的護理過程。中西醫結合護理是我國護理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中醫護理與現代護理飛速發展的需要,其發展的可行性及策略,主要從以下幾面進行探討。

1 中、西醫護理學的特點

1.1 西醫護理 護理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一是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二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階段;三是以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階段。護理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護理操作技術更為科學、規范、實用,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科學。系統化整體護理成為現代護理模式,整體護理是把服務對象視為一個整體,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慮人類存在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并通過護理程序來解決這些問題,直接服務于整體的人。但西醫護理,大多采用對癥護理,即見效快,療程短,但難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損傷;西醫護理在康復、強身、健體等方面也應充實和發展。

1.2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積累了豐富的護理理論和方法。

1.2.1 中醫護理的原則 (1)扶正邪:護理的目標是增強人體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標本緩急:急則護標,緩則護本。(3)同病異護,異病同護:視臨癥表現施護癥候相同,護理方法一樣,癥候不同,護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變:預防為主,強調觀察病情,防止發生并發癥。這些理論與方法正是整體護理要納入的重要內容。

1.2.2 中醫護理的特點 (1)整體觀:中醫理論以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對待人體和疾病。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經絡將人體各部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體現臟腑之間,臟腑與各組織之間的生理功能與病理反應。尤其是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的天人合一論,表明人與所處的外部環境,又是一個整體。外界的各種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生理與病理反應。因此,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類自身的情緒變化都與健康有關。所以,中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病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不謀而合。(2)辨證施護:根據陰陽、五行、四診、八綱、臟腑辨證的理論與方法,確定實施護理原則與方法。總之,中醫護理在飲食、運動、睡眠、心理護理等健康養生方面有其特有的優勢。

但長期以來,大量的中醫護理經驗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種中醫古籍之中,雖然也出版了許多中醫護理書籍,但是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護理操作程序,影響了中醫護理學的發展。如一些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應進一步規范化,在繼承傳統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同時吸收現代護理操作中先進的、科學的、實用的內容來充實自身,不斷完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

1.3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學是一門新興的護理學,其特點是:它從人體與自然界的整體觀、辨證施護與現代護理醫學模式相結合,開展以人為中心的中西醫結合系統化整體護理[1];在護理理論上,中西醫匯通,有機結合,構建新的護理理論,豐富中國護理學的內涵;在護理實踐上,西醫的先進護理技術與中醫的辨證施護相結合,實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全面護理;臨床護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為服務對象解決恢復健康、維持健康、促進健康的實際需要。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是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觀察方法,比較兩者的不同點,進而相互學習,吸取兩者之長,確定兩者結合點,從而融會貫通,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整體護理,它不同于中醫護理現代化,更不同于傳統中醫護理。它是醫學新理論的真正結合,在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是一個重要趨勢。轉貼于

2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的可行性

2.1 中醫護理觀符合現代護理模式,奠定了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結合的基礎 整體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的發展模式,體現了生理-生物-社會-心理的整體護理觀念,并進一步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方向發展;中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病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是將中醫辨證施護與西醫整體護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在西醫整體護理的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西醫辨病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進行辨證施護及護理效果評價。

篇9

關鍵詞:政府非稅收管理財政收入國民收入分配

政府非稅收入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政府收支管理、特別是基層政府收支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強和規范政府非稅收人管理,是構建公共財政體制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整頓和規范財經秩序,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重要舉措。但改革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規范化的管理體制,文章擬結合工作實踐,就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政府非稅收人管理提出粗淺見解。

一、政府非稅收入的歷史沿革和特點

加強和規范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必須對政府非稅收入本身的歷史和特點進行研究。只有掌握了政府非稅收入的發展規律、特點和管理要求,才能正確地加強和規范政府非稅收入管理。

(一)政府非稅收入的歷史沿革

政府非稅收入的概念和范圍在《財政部關于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通知》(財綜[2004]53號)中已經有了明確界定,這里不再贅述。政府非稅收入概念源起于預算外資金概念,預算外資金最初泛指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專項收人、主管部門集中收入等,因為管理較為松散,多數未納入預算管理甚至未納入財政管理,故名之“預算外資金”。隨著改革的推進,管理的加強,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納入了預算管理。捐贈收入、彩票公益金、國有資產和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等也涵蓋納入財政管理的范圍。預算外資金的概念漸漸不能適應改革的需要,政府非稅收入概念應運而生。政府非稅收人概念及其范疇的提出,是深化改革的結果。標志著我國在建立公共財政體系、規范政府收人機制上向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政府非稅收入與預算外資金相比,不簡單是范圍的擴展,管理方式的改變,而是一個質的飛躍。政府非稅收入與稅收并列,這樣從理論上就把政府非稅收入擺到了與稅收同等的高度,提高了政府非稅收入的重要性。

(二)政府非稅收入的特點

政府非稅收人是指除稅收以外,巾各級政府、周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政府權力、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準公共服務取得并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或準公共需要的財政資金,是政府財政收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相對于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來說,政府非稅收入具有靈活性、補償性、專用性、不穩定性、非普遍性和自主性等特點:靈活性:靈活性是指政府非稅收入在實現政府財政職能上具有方便、靈活的特點。補償性:按照公共財政理論,社會需要分為純公共需要和準公共需要,純公共需要由政府通過稅收全部滿足,社會準公共需要則只能由政府稅收部分滿足,不足的部分則要收取一定補償費用,這就是政府非稅收入的由來。專用性:政府非稅收入是政府提供準公共服務取得的收入,帶有一定的補償性。不穩定性:稅收具有固定的稅率、征收范圍,調整變動一般較小。非普遍性:政府非稅收入的普遍性,是指征收政府非稅收入不帶有普遍性,只是向需要政府提供準公共服務的人群征收政府非稅收入,而不需要政府提供準公共服務的人群則不需要繳納政府非稅收入。自主性:府非稅收入的自主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設立的自主性;二是繳納的自主性。

由于政府非稅收入內容廣泛,性質不完全相同,歸納的特點,對于政府非稅收入主體是適用的,但不一定完全適用于每一項政府非稅收入。充分認識和深刻領會政府非稅收人的特點,對于加強和規范政府非稅收人管理,提高政府非稅收入使用效益,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的進展情況

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是對預算外資金管理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同時也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財政部《關于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通知》(財綜[20o4153號),正式吹響了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的號角。《通知》的下發,對政府非稅收人管理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明確了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范圍,確定了大的指導方針。從地方到中央,對于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對于強化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一是很多地方財政部門都陸續成立了政府非稅收入專職管理機構,為加強政府非稅收人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二是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政府非稅收人管理法規和文件,為全國性立法作出了有益探索。三是將政府非稅收人納入部門預算編制范圍,通過編制綜合財政預算,實現了財政收入的統籌安排。四是建立了政府非稅收入年度稽查制度,加大了政府非稅收人的監督管理。五是強化征管措施,加強了征收管理。實行了收繳分離制度,有效地杜絕了執收環節截留坐支行為的發生。改革推行幾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改革尚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沒有統一同定的管理模式,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認識不一,很多地方還停留在預算外資金管理的觀念和模式上。離規范化、科學化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政府非稅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當前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結合管理實踐,筆者認為,當前政府非稅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法律依據不足。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缺乏全國性的法律、法規,在實踐中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可以依據執行,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經常要到處尋找法律依據,出現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二是機構職能不明。政府非稅收入改革起源于地方,很多地方為加強管理成立了專職管理機構。地方成立機構本無可厚非,但財政體制基本是垂直對口管理,由于在機構設置上,地方設置在前,導致下級和上級機構設置不統一.上下級不對口,造成管理關系不順暢。三是管理體制落后。目前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各個環節包括設立管理、征收管理、資金管理、支出管理等仍然基本沿襲原來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模式和體制,沒有隨著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提升麗完善,存在分散、脫節現象。

(二)主要原因分析

改革推行這么多年,依然存在上述問題不得不引人深思,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改革的推動力不足:改革的推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黨委政府的重視;二是職能部門的工作;三是社會各界的輿論。三者中以黨委政府的推動力為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職能部門的工作,再次是社會各界的輿論推動。三者之間既可以相互制約,也可以相互促進。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一些既得利益部門的反對,任何一項改革都會引起利益的重新劃分。一些既得利益者當然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會想方設法阻撓改革的進行。推動力與阻力的對比程度決定著改革的進程。

四、加強和規范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幾點建議

根據政府非稅收入的特點,結合政府非稅收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和規范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積極推進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改革要以輿論為導向,通過輿論宣傳,提高社會各界對政府非稅收人管理重要性的認識,爭取得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統一思想,形成改革的合力,減少改革的阻力。

(二)加強機構建設,組建專業化管理隊伍

對政府非稅收入實施專門管理是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需要,也是社會化分工發展的客觀要求。按照整合資源、職能統一的原則,中央、省應組建政府非稅收入專職管理機構,整合各項管理職能,做到機構和職能相對應,并對下級管理機構提出明確要求。從而理順管理關系,強化管理職能。做到上下暢通,規范高效。

(三)加強法制建設。做到有法可依

建議盡快出臺全國性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法律、法規,明確政府非稅收入概念、性質、范圍、管理原則、管理機構、管理辦法等,以形成包括立項制度、審批制度、征收制度、預算制度、執行制度、監督制度在內的科學管理體系。用以指導、約束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行為。提高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規范化水平。做到依法管理,規范管理。

篇10

內容摘要:企業團隊精神對于企業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它決定了企業的前途。目前,在我國各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應特別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關鍵之一就是要培育企業的團隊精神。本文從企業團隊以及企業團隊精神的內涵著手,論述了企業團隊精神的作用,培育團隊精神的原則,以及培育團隊精神的途徑,以此來論述和強調企業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關鍵詞:企業文化;企業團隊;企業團隊的作用;企業團隊精神;途徑

一、團隊精神概述

《追求卓越》一書的作者、美國經濟學家華特曼,在考察了美國的IBM公司、英特爾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波音公司等62家大公司以后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貫穿所有美國杰出公司的一個共同特色,就是每一家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企業文化”。

所謂企業文化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也就是所有好的員工都心悅誠服接受的行事準則——一種“我們公司就是這樣的”自豪的想法。企業文化是指企業中長期形成的、具有企業個性的信念和行為方式。它的主要內容有企業哲學、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企業精神和行為準則等幾個方面。目前,在我國各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應特別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關鍵之一就是要培育企業的團隊精神。

(一)團隊:所謂團隊,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通過人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行為上有共同規范的一種介于組織與個人之間的組織形態。

(二)團隊精神:作為組織靈魂的團隊精神,一般是指經過精心培養而逐步形成的并為團隊所有成員認同的思想境界、價值取向和主導意識。它反映了團隊成員對本團隊的特征、地位、形象和風氣的理解和認同,也蘊含著對本團隊的發展、命運和未來所抱有的理想與希望,折射出一個團隊的整體素質和精神風格,成為凝聚團隊成員的無形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具體來說,團隊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團隊與其成員之間的關系方面,團隊精神表現為團隊成員對團隊的強烈歸屬感與一體感。

2.在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上,團隊精神表現為成員間的相互協作及共為一體。

3.在團隊成員對團隊事務的態度上,團隊精神表現為團隊成員對團隊事務的盡心盡力。

人們在一起工作,因為某種目標的被組織在一起,就形成了團隊組織,社會中常見的團隊組織有籃球隊、足球隊、醫療隊、企業團隊、交響樂隊等,企業團隊是各種社會團隊中的一種。有的團隊組織松散,效率不高;有的團隊緊密團結,卓有效率,配合協調一致。有效率的團隊組織具有如下作用:

(一)團隊可以形成合力,產生團隊組織大于個體簡單相加的力量,可有效地達到目標。由于團隊組織的合力可以產生大于個體簡單相加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力量,可以使用較少的人力達到較高的績效,因此企業中許多工作都采用團隊組織來完成。例如企業要達到開拓市場、改善產品品質、優化客戶服務,縮短產品開發流程等目標時,采用團隊組織可以有效地達到目標。

(二)團隊可以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提高企業競爭優勢。團隊組織的成員各自優勢不同,知識、能力也不同,可以形成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互相啟發的整體優勢,產生能力得到強化的結果,企業的競爭優勢因而也加強。團隊成員在團隊組織中也有機會提高能力,發揮潛力,成長成材,在完成挑戰性的工作中使能力得到培養和加強。

(三)團隊可改善員工與企業關系,可培養員工的合作與協作能力。團隊可改善員工與企業關系,由原先“支薪型”員企關系變為“共同型”員企關系,員工不再以只干一份工,只出一份力,只拿一份薪水為唯一目的,員工的精神狀態由“離散型”轉變為“聚集型”,同時培養了員工的合作與協作能力。現代化的生產更強調合作與協作的能力,在團隊組織中就可以培養成員的合作與協作能力。團隊成員為共同的目標努力,為共同達到目標的理想所激勵。缺乏合作與協作意愿的隊員將不受團隊的歡迎,大家不愿與他共事。

二、培育企業團隊精神的原則

從上述來總結,企業團隊精神是一個企業的精神支柱,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前途。塑造和培養團隊精神,可以有效防止軍心渙散,克服產生離心力和出現一盤散沙的狀況。理想的團隊組織是有效率的,能不斷產生創新的、具有良好合作與協作能力的組織。良好的協作不僅要求有制度上的協作,而且也要求有理念上的協作,即要求員工要用團隊精神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塑造團隊精神必須強調協作原則、優勢互補原則、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原則和個人與集體相結合的原則。

(一)塑造團隊精神,要強調協作原則。協作原則是團隊精神最主要的內容。企業制度安排要注意強調協作原則,企業對人員的選聘及安排要體現協作原則,企業的崗位設計也要貫徹協作原則。企業要宣傳協作原則,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發揮協作原則,以實現最有效的協作。團隊中的每個人應以協作原則為工作的最高原則,一切工作服從于協作原則。強調協作原則首先要在價值理念上認同協作原則,真正理解協作原則的含義,如果沒有協作原則,企業中每個部門和個人都強調自己的工作和利益那么最終難以塑造團隊精神,企業整體實力很難得到提高。企業是有眾多員工進行分工協作的群體組織,因而分工協作的狀況也直接決定著企業的整體實力和綜合效益。分工協作是企業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但是良好的分工協作又取決于人的價值理念狀況。有些企業內部有些人難以同別人協作,就是因為在價值理念上不承認協作原則,看不到團隊的重要作用,只看到個人的作用。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團隊精神理念的存在,而僅僅靠個人英雄主義,則必然會危害企業的整體利益和總體的有效協作,最終必然使生產力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二)塑造團隊精神,要堅持優勢互補原則。優勢互補原則把發揮人們各自的比較優勢作為核心,在發揮人們各自優勢的基礎上進行協作。團隊精神重視發揮人的比較優勢,堅持優勢互補的原則,把人們各自的比較優勢組合在一起。因為人的能力是有差異的,人的能力表現在不同方面也各有所長。這種差異和特長實際上就是人們各自的比較優勢,這些不同的比較優勢需要組合,而團隊精神理念,恰恰是要組合人們之間的這些比較優勢,人們的比較優勢經組合后才能形成一種更好的綜合效應。而這些比較優勢的組合又需要以團隊精神為基礎,如果沒有團隊精神,都互相看不起對方的比較優勢,在這種情形下比較優勢是難以組合的。在企業制度設計中,應強調塑造團隊精神,企業活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揮團隊成員各自的比較優勢,只有比較優勢的有效發揮,才能有企業的綜合效益的增長。而這種綜合效益能夠增長,就必須要以團隊精神的理念來指導。因為沒有團隊精神的理念基礎,任何再好的不同優勢都難以實現有效組合。因此,對于企業有效提高競爭力來講,團隊精神理念是極為重要的。

(三)塑造團隊精神,要強調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原則。有的企業內部人員互相瞧不起,看不到對方的優勢,結果內戰不斷,從而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發展。所以塑造團隊精神,要強調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原則。企業中人們的矛盾,只能以團隊精神來協調。即使有些矛盾是原則性的,也必須通過團隊精神達到統一。不利于團隊精神的行為要服從于有利于團隊精神的行為,大家要以團隊精神為重。

(四)塑造團隊精神,要重視發揮團隊個人能力與依靠組織力量相結合的原則。提倡團隊精神并不是忽視人們的個人能力,而是要強調重視發揮團隊個人能力與依靠組織力量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強調每個人的個人能力,也要依靠組織力量,這兩者必須要有效結合。這兩者有效結合的結果,實際上就是形成團隊精神理念的過程。現在許多企業強調發揮個人能力,但在一個企業中,不應存在任何一個人的所謂能力和利益的過度增長。也就是說,任何個人能力的發揮,都需要一種外部環境支撐,這種外部環境支撐就需要大家的合作。所以強調團隊精神,就要重視發揮個人能力與依靠組織力量相結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因為每個人有效作用的充分發揮,都需要其他人的配合。那些能干大事的人,同樣需要一些只能干小事的人的配合,如果沒有能干小事的人的幫助,他們最后可能什么事都做不好。注重團隊精神的企業發展會很快,團隊精神差的企業發展往往不快。個人能力雖然重要,但團隊精神更為重要。如果只強調人們的個人能力而不強調依靠組織力量,那么這種企業最終很難保證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三、培育企業團隊精神的途徑

目前,中國加入WTO,國內企業在面臨國內同行業激烈競爭的同時,又面臨著國際500強等諸多企業的嚴峻挑戰。而有效地發揮企業團隊精神,有助于企業集中人、財、物,發揮集體效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出最新的產品,提高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從而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顯然企業團隊精神的作用極大,問題的關鍵是企業如何發揮團隊精神。從整體上說,發揮企業的團隊精神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一手抓硬管理,一手抓軟管理,軟硬兼施”。硬管理主要包括:確立企業目標,建立科學的激勵體系,實行科學的管理制度等內容。軟管理指:企業如何通過溝通、協調,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工作氛圍;如何選拔人、充分地尊重人、培養人、愛護人,堅持以人為本;如何引導員工參與管理,發揮其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如何塑造企業領導者的人格魅力等。

具體分析,筆者認為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系統而配套的措施,而且各方面應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從而使企業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整體。

(一)企業經營目標應明確合理

一個企業要吸引人,要使被吸引的人樂于熱情而積極地工作,就要使這些人形成一個有效的群體,即形成團隊精神。它的第一任務就是要確立一個目標,這個經營目標是對員工的一種利益吸引,也是對大家行為方向的一種界定。

確立目標的關鍵是一定要明確而合理。明確合理的經營目標是把人們凝聚在一起的奮斗方向,在對目標認知與共識的基礎上,才能鼓舞人們團結奮進的斗志。目標不能空洞,要導向明確、科學,要深入到每個員工的腦海中,使每個部門、每個人通過共同的目標,形成共同的整體。

企業和人一樣,舊的欲望被滿足,新的欲望又誕生,否則就失去了動力。而要確保動力朝一個方向使勁,就要求對員工欲望的實現方式,即共同經營目標的確立要遵循明確、科學、合理的原則,既滿足員工的要求,使大家形成團隊精神,又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要善于溝通與協調

一個企業在確立了共同的經營目標之后,它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員工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良好的溝通與協調是通過信息與思想上的交流達到共同的認知,是形成團隊精神的必要條件。有效的溝通與協調能及時消除管理層與員工之間、各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分歧、誤會和成見。所謂的“人心齊,泰山移”便是溝通與協調的最高境界。

溝通是團隊精神的直接表現形式。在發揮團隊精神時,不僅管理需要溝通,人際關系需要溝通,工作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溝通,解決問題和思想工作更需要溝通。溝通就是了解、協商、交流及通氣。溝通有時是單向的,有時是雙向的,溝通是企業發揮團隊精神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良好的溝通對于團隊精神的發揮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我們只重視部門利益,忽視和相關部門的交流與協商,只重視個人的特長發展,忽視與相關人員的配合與交流,那么部門之間的爭執及員工之間的分歧便會產生,并會影響團隊精神的發揮。

協調是團隊精神的關鍵與核心,特別是對于服務環節上所發生的“邊緣”或界限“模糊”的問題,團隊精神中的協調部分就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例如,當某個涉及到兩個或多個部門的事情或失誤發生時,各自不是先從自己查找原因,只強調客觀原因,將責任推出;或指責其他部門,認為是主觀所致與我無關。這樣一來,本來可以通過相互了解、共同探討、查找原因、尋找共識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卻因不善于協調和發揮團隊精神而產生爭執,甚至上升為部門

之間的矛盾,既影響了部門間的工作配合,又對員工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三)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

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這可以說是有關人本思想的最早詮釋,也足見“人”這一要素在社會生產中所起的舉足輕重作用。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營也必然遵守這個客觀規律,尤其是有關企業團隊精神的建設問題,世界著名的企業莫不強調人在團隊精神發揮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堅持人本主義經營理念是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所在。

首先,團隊是由企業中不同層次、不同分工、不同性格的員工組成的,只有從員工本身著手,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談及團隊精神的發揮。每個員工作為普通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包含生理、心理、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不同層次。需要被滿足了,員工自然會很投入地從事本職工作,從而保證團隊精神的最大發揮。這就要求企業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地尊重人、愛護人、關心人,使每個人都感受到團隊大家庭的溫暖,而且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盡量滿足每個員工的不同層次需要,尊重員工,關心他們的生活,這一切將極大地激發員工的獻身精神、忠誠團隊的信心與決心。

其次,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需要聚集不同類型的人才,這要求企業在選拔員工的時候,堅持以人為本,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員工進入企業之后,不斷地對其進行培養以充電,為企業發揮團隊精神提供最強大的智力支持。

再次,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做保障。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化解人際交往的矛盾,創造一種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每個企業管理者在培養企業團隊精神的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關注企業內部的員工關系,適時地調節部門之間、員工之間的矛盾,以健康積極的企業文化來融合員工關系,倡導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人際交往,反對人際交往中的派性和庸俗性的人際關系,努力創造一個充滿關愛、信任、友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這對塑造企業團隊精神至關重要。

(四)建立科學的物質激勵體系

世界著名的學者托斯•沃森說:“企業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激勵員工的力量與才能。”在當今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正確地運用物質鼓勵,建立科學的物質激勵體系,是激發員工的力量與才能的最好辦法。

強化物質激勵,形成利益共同體,建立科學的物質激勵體系,形成一種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團隊命運共同體,需要管理層在工資、福利、獎勵等多方面加以權衡。通過積極有效的企業內部競爭機制和員工評價考核機制來加以合理的分配,以物質為杠桿,引導人們關心自己的勞動成果,關注所在團隊的集體成果。

建立科學的物質激勵體系,需克服“一味高薪”的現象,高薪未必留得高人,這就是長期以來,很多人所嗤之以鼻的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依然樂此不疲的原因所在———“穩定”魅力。所以說,物質激勵手段必須科學、公正、合理,否則只能適得其反。當前,許多企業所采用的股票期權、技術入股、創意入股等政策,讓員工找到了主人的感覺,并大大提高了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效果。

筆者認為,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除了上述幾點,還應包括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和人們的行為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而保證生產經營活動協調、有序、高效進行;重視領導者自身的影響力,加強領導者的人格魅力,提高領導威力,從而發揮企業形象與旗幟的作用;引導員工參與管理,最大限度激發其潛力等。

總之,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現代社會沒有“獨行俠”,團隊精神在企業競爭與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與日俱增,加強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勢在必行,誰搶在前列做得好,誰就會成為勝者。這要求企業與員工的共同努力,企業必須明白“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的道理,員工必須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的內涵。從而做到軟管理與硬措施相得益彰,有效地發揮政策、制度的作用,有效地激發員工的集體意識,促進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

參考文獻:

[l]尚水利.《團隊精神》.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21宋克勤.《現代工商企業管理》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3]顏建軍,胡泳.《海爾中國造》.海南: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1

[4]羅仲偉.《創新與企業文化》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5]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6][美]托尼,《卓越項目領導與團隊精神》,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