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10:0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整合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結合我校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與創新。
1信息技術與設趣激情的整合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關鍵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激發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志向”,現代信息技術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難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例如:初三幾何《圓》第一課時,教學一開始,就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設計一組馬拉車的畫面,車輪分別采用正方形、正多邊形、圓形……,畫面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為什么車輪必須是圓形的?讓學生迅速地進入本堂課的教學情境中。這時,學生一看,倍感親切,由此所設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本課的學習之中,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熱情。使學生“課伊始,趣亦生”。并帶著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圓》這一章節的學習、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地整合,同學們躍躍欲試,言之有物,興趣盎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多種感官功能,動耳聽,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空間,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2信息技術與培養創新能力的整合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含義是很廣的,它包括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索新規律,得出新結論,直至提出新理論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是創新教學的歸宿。
2.1縱橫變通,拓展思路,培養學生應變能力
例1如圖1,設點C為線段BD上的一點,在線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連結BE,交AC于M,連結AD,交BE、CE于P、N。
(1)問圖中有幾對全等三角形;
(2)試證明:AD=BE,ND=ME,NC=MC。
這是一個極平常的題目,但如果我們從運動的觀點進一步研究,問當ECD繞點C旋轉時,(1)中哪幾對全等關系不變?(2)中哪些等量關系不變?
利用幾何畫板軟件,作兩個公共頂點為C的正ABC和正ECD,連結AD,BE。教師用鼠標拖動點D使正ECD繞點C旋轉,就能連續產生如下的圖形。不難發現ACD∽BCE及AD=BE的關系在運動中保持不變。上述圖(3)(5)是兩個常見的問題,但不少書上都是以孤立的習題形式出現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后,并不一定能對解上圖中(2)(4)題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來研究本題,情況就不一樣了,由于圖形是連續變化的,學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幾個題目,而是一類問題,有利于對問題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相反,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研究,就要分別畫出許多圖形,然后分析、判斷、論證,這樣花時多,難度大,又不易掌握。從這一思路出發,學生可以創造性地解決諸如具有一個公共點的兩個正方形等許多問題。
2.2展現過程,發展能力,把數學實驗引入課堂
例2講“弦切角定理”時,利用幾何畫板做如下設計,可展示過程,以發現規律。
首先,可用電腦演示:當弦切角一邊經過圓心時,
(1)弦切角是多少度,為什么?
(2)∠CAB所夾的弧所對的圓周角∠D是多少度?為什么?
(3)此時,弦切角與它所夾弧所對的圓周角有什么關系?
通過實驗,學生不難發現,它們都是直角。
接著,教師繼續演示并提問:以A點為端點,旋轉AC邊,使弦切角增大或減少,觀察它與所夾弧所對的圓周角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夾弧所對的圓周角,最后給出證明。這一展現過程,給學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間,使學生不僅值得發現過程,而且領會到規律成立的依據,使認識進入一個又一個嶄新的高度。
3信息技術與自主學習的整合
面對未來,我們現在的教育宜在開啟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揚學生的人格。只有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展的真正主體,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信息技術具有資源共享等功能,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拓展了想象力,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營造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氛圍。也就是由信息技術創設一個好環境,即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包括了解數學史,解題思路和方法,同上答題;通過BBS、收發E-mail交流學習心得體會、開展研究性學習,而且讓學生把網上學到的知識輸入電腦,讓全體學生得到共享,這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要求。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學習有了動力,發揮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現了學生的自我反饋。在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在合作中學,在實踐中學。使課堂教學能充分地面向全體學生,廣大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關心,增進同學間的友愛,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學會做人,也使教師在課堂中成為學生合作的伙伴、討論的對手、交心的朋友。
4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注意事宜
篇2
關鍵詞:信息技術英語教學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1]: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之中是推動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途徑之一。下面筆者就信息技術和英語教學的整合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一、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的含義
所謂“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北師大何克抗教授認為[2]: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尤其是“主導—主體”教學理論指導下,把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識工具、情感激勵工具與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應用到學科教學過程中去,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整合是信息時代的一種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其核心內容不僅是體現在諸如電子教案和信息教學媒體的應用上,而且體現在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上,這對教師、學生、課堂教學都提出了挑戰。
二、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的途徑和方式
(一)教師在整合中的角色。
教師是實現整合的關鍵,是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教學實踐的主導。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主宰,而是教學的組織者(Organizer),學生的指導者(Director)、合作者(Collaborator),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因此教師與技術的整合是教學中的首要問題。教師要勤于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所需的軟件與多媒體技術,并積極自覺地運用網絡,獲取最新信息,追蹤英語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前沿研究和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論研究水平,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并將這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技術協助英語學習,又可以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為學生學習知識和鍛煉語言運用能力創造條件。
在Unit7Howdoyoumakefruitsalad?的教學中,我使用了多媒體去體現它的優越性:在“Makesalad”的情境中,為了節省時間和給予學生更好的語言環境,我選用了外國人做沙拉的錄像,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
媒體的運用能把本來靜止、枯燥的內容變成色彩鮮艷的畫面,淺顯易懂的語言,悅耳動聽的樂曲,它具形象性、直觀性和趣味性的特點,這正符合學生觀察、注意、思維、想象的特點,因而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欲,能有效地促使學生在優化的課堂環境中主動地參與學習。
我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個模擬的卡通果園,將學生帶入其中,整體感知,使學生初步了解本課所學內容。然后通過與先前所學的數字的整合來操練所學的內容,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運用媒體,我可以直接清晰明了地展示給每一位學生看操作過程和作品等,根據媒體具有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特征,我引導學生在因特網上搜索各種水果名,學生可以搜尋到自己感興趣和在課堂學習中未曾接觸過的水果。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活動范圍更加廣泛,學習方式更加靈活。
(二)學生在整合中的角色。
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是學習的主體。在語言課堂中,學生利用英語學習環境,積極構建知識意義,進行語言運用練習。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所特有的集聲、光、色彩、圖片、動畫和影像等于一體的影音效果,使學生接受多種途徑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對知識的記憶。而通過網絡所獲得的有益教學的信息則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將所學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探究和發現進行學習,如為準備一個課題的學習,學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在互聯網上搜索、篩選、選擇和分析相關信息以及有關音像資料;還可以跨學科學習同一課題,拓寬視野,培養創新精神。這樣,學生從傳統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發現者、建構者,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的認知助手和培養研發能力的工具,成為輔助英語學習的助手。英語教學中要涉及到語言的自身規律和外國的社會環境、風俗習慣、民族心理、歷史文化等,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教師可根據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利用“加工工具”將所呈現的學習內容進行收集、加工、分析、處理,整理成多媒體、超文本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一種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便于理解記憶的語言環境和語言交際情景的場面。在學生學習語言交際詞語時,教師向學生提供交際活動的文化背景,把語言和形象聯系起來,通過多種感官獲取大量的信息知識等。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總結一些科學規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研究,從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動手操作,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與辦法,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活用教材,促進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
與當前中學英語課本及其相關練習和閱讀材料相比,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所提供的資源是超乎人們的想象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已經在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收集和整理相關課題的資料作為教材課題的拓展學習資源,可以通過文本閱讀討論,或以幻燈片形式學習,也可以在學校主頁上建立鏈接進行網絡學習;還可以由教師把經過認真篩選的相關網址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這種方式的學習使教學信息得到極大擴充,知識范圍廣泛拓展,課堂結構更趨開放。同時學生的視野得以開拓,思路更加開闊,利于創造力的培養。傳統教學中課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為課本,學習資源可以隨時隨地選取。這是信息技術與教材整合的優勢。
三、對教師的要求
(一)教師要更新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觀念。
現代教育思想就是要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展、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英語教師作為課程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必須樹立現代教育思想觀念,克服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探索、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建設現代化教學體系,優化教學全過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新型人才。
(二)教師要積極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和理論,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在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里,教師必須不斷"充電"才能順應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也要做終身學習者。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設計思想和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著很深的理論背景。據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學、知識論、社會學和教育理論。對課程整合有重要影響的心理學理論有發展心理學、多元智力理論、成功智力理論等。20世紀后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傳播快速廣泛,知識更新加快,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迅速變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合作更加重要。世界各國社會的民主化和社會的多元化、經濟的市場化都要求學校課程以新的內容和新的組織形式來適應這些社會變化,滿足學習者個性發展的多元化需求,這些構成了課程整合的社會學基礎[3]。同時,筆者認為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還應包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生是學習中心,是信息加工和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所有這些都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教師要不斷學習這些新的理論,努力搞好教育教學。
英語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要使自己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就必須進行不斷地學習。掌握多媒體網絡化教育環境下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不僅要具備普通教學的基本素質,還要具備計算機技術、視頻技術、音頻技術、通訊網絡技術、影視技術、編導理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資源庫中選擇和進行教學設計的知識技能;強化網絡意識和網絡文化適應意識;應富有敏銳的職業洞察力、卓越的教學監控能力,有效地解決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教師要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全方位地加強自身適應信息生存環境的能力,成為信息技術教育中的主力軍。
(三)教師要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能力,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英語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有利條件,幫助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課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信息等實踐過程中提高信息素質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在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發揮主體性,發展個性。教師在整合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這樣的教學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以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和研發工具,以網絡世界作為學習天地的課程整合,能使課堂生動、學生主動、師生互動,使英語教學和學習都達到較好的效果。信息技術作為剛走進課堂不久的新型教學手段,為學生設置生動的情景,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途徑,為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最為廣闊的空間,作為教育者應把信息技術的應用自然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從而達到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目標[4]。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它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發展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相信,廣大中小學英語教師一定會在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的今天,跟上時代的步伐,把對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的研究和實踐推向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Z].惟存教育網站
篇3
目標定位———復習課應承載什么樣的任務
1.知識梳理:
學會梳理,掌握方法,具有整理的意識和整理方法的能力。知識梳理應該根據不同年段進行細化,比如低年級應該是教給孩子梳理的方法,到了中年級應該掌握一些方法,到了高年級就應該具備整理的能力。
2.突出重難點:
單元的整理復習課中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易混點都應該有所突出。
3.理清關系、構建網絡:
在這里理清關系和建構網絡實際上是一個結構化的思想,結構化思想指的就是不能只考慮本單元內容的呈現,尤其是高年級還要將知識有聯系的前幾年的內容都要有所展示。
4.查缺補漏、解決疑難:
復習課區別于練習課的鞏固應用,承載著回顧與整理,生長與溝通的獨特功能,在復習中要依據學情和復習的內容緊扣重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復習內容,通過梳理這些讓學生能夠對自己之前的錯誤進行再認識,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5.思維訓練: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在整理復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性思維和思維的靈活性。
6.應用拓展、實踐創新:
整理和復習還要突出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數學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關注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整理復習課還要培養學生6種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合作交流意識、問題意識、反思質疑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認真勤奮,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質疑。在整理復習課中把自主學習意識放在首位,學生應該自主進行梳理然后才是合作交流,這種合作交流可以使組內合作交流、同桌交流、然后才是全班的交流。問題意識的培養是說學生在整理復習時能提出問題,會提出問題。我們都知道了“兩能”變“四能”,整理復習課也更應該突出這種意識的培養。反思質疑意識是整理復習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在回顧整理時必須要有這種意識。應用意識不僅僅是用到現實生活還要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意識主要在習題的設計上,給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對于整理復習課,反思質疑意識和問題意識要著重體現。
二、加強“整理和復習”課的細化研究、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整理和復習的能力
1.細化復習課型,根據課型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
課型大致可分為:偏重整理、偏重練習、綜合應用實踐活動課、試卷講評課等。就整理和復習課而言對知識重難點的突出突破等,占的比重較大,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和復習的方法,對學生的后續學習產生積極影響,提高不同類型整理和復習課的實效性。
2.細化不同年段,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整理和復習的能力。
學段學年不同策略和方法也不同。低年級教給學生整理的基本方法;中年級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整理復習,初步掌握一些整理和復習的方法;高年級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整理、交流完善、概括提升,具有一定的整理和復習的能力。
3.細化課程內容,把握復習重點凸顯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
根據課程內容凸顯核心概念。數與代數中數的運算中凸顯的核心概念是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等。圖形與幾何的課凸顯的核心概念是空間觀念。統計與概率凸顯的核心概念是數據分析觀念。
4.精心設計練習,找準訓練重點
提高整理復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層次性、整體性(綜合性)、創新性。
5.注重板書設計,理清教學脈絡,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板書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學生的學習路徑。應該是注意板書與信息技術的互補。課標中提到: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應注意板書的設計。必要的板書設計有利于實現學生的思維與教學過程同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脈絡。不同課型和不同的年段板書的方式也會不同,到了中年級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的方法。如“年月日”的整理復習課。
三、整理復習課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年級學生不同學段、不同年級的認知特點,應體現整理和復習課的趣味性、活動性、開放性、綜合性、應用性等。
通過游戲競賽、謎語、故事、調查、統計、尋找相關的學習情境和生活情境,進行復習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注重各種課程資源的創新運用,應體現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如:紅花、獎卡、小紅旗、獎品要多次運用,即對課程資源、學具、教具、情境、教科書的主題圖、表格等要用好、用盡、用充分,避免只用一次,最大化地服務于重點知識的教學。
3.注重復習題的設計和使用,應體現螺旋上升的原則。
篇4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音樂;整合
【中圖分類號】 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1-4128(2011) 09-0244-01
音樂是以旋律和節奏為基本表現手段的藝術。由于這種藝術形式不須通過形象影響人們,它對于人們情感的激發更為直接,因而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在教學時也能與音樂相結合,發揮音樂的巨大感染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 什么是整合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關于“綜合性學習”的實施建議中,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的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還提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這也就意味著要建起語文與其它學科的橋梁,認識彼此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關系,減少知識的分割。而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這門課程時,要意識到語文與其它學科的關聯,并巧妙地把語文與其它學科間的知識融為一體,使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本,領悟生活,這就是筆者領悟的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其目的是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傳授對人類和環境的連貫一致的看法。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的整合,即是把音樂巧妙地融合于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中,使課堂顯得自然而又藝術。它的提出彌補了小學語文教學過去對情感因素關注較少的不足。音樂追求詩意、描繪形象、傳達情感、動人心魄,與語文教學的文本有相同點、相通點,而且互動。在“以情優教”的優勢下,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的整合便成了新課程改革下的必然產物。
2 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整合的作用
2.1 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整合有利于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并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人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趕海》這一課,在朗讀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詞部分時,讓學生改讀為唱,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2 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整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小學生來講,如果能采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愛動,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欲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雪兒》這一課的最后兩段的時候,有意識的把“我“對雪兒的呵護,雪兒終于可以展翅飛翔時的樣子等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文的真諦.課后,同學們還不停的將課堂上學到的動作表演來表演去.可見,課堂的內容已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
2.3 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整合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
音樂以聲音、韻調抒發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聽覺;文學以語言描寫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在習作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音樂,能讓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折射出視像。這一視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動不息的,是可以疊加、延伸的。視像一形成,思維積極性一調動,便又轉化成語言文字記錄下來。因此,音樂在習作中的運用能促使學生積極聯想,敞開心扉記錄自己的一感一悟。
2.4 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整合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難點
李吉林老師認為“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有些課文中一些老師講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可以借助音樂傳達給學生。例如,《我的油布傘》(蘇教版)一文中,“偶一回頭,我望見了娘那帶笑的黃油布似的臉,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淚水。”此刻的“我”的情感,老師用語言是無法講清的,這時,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不比老師空洞的講解更為有效嗎?
3 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的整合方法
音樂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方法是多樣的,它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著手整合。
3.1 配樂朗誦
音樂的突出特點是它的節奏性,作用于詩文,可以使詩文增加節奏感。在進行古詩詞、現代詩、散文等體裁的課文教學時,配上一曲恰當的音樂進行朗讀,對于理解詩文內容和作者感情,欣賞詩文語言美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學《月光曲》時,配上鋼琴曲《月光》,在音樂中朗讀能更好體味月光的輕柔、飄渺、朦朧;教學《林中樂隊》時,配上一曲班得瑞的《寂靜山林》,一下子就使學生置身山林的聽覺享受,沉浸在溪湍鳥鳴的原始天籟中,人與自然在音樂中和諧統一;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配上《黃河鋼琴協奏曲》朗誦,詩句“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能越讀越激昂,充分感受作者豪邁的氣魄和黃河磅礴的氣勢。
3.2 低吟淺唱
現在的語文教材選文中有不少就是優美的歌詞,或是在音樂教材中配曲學唱的古詩,如《讓我們蕩起雙漿》、《靜夜思》、《北京的橋》、《長江之歌》等等。在進行這一類教材的教學時,我們不光要配著伴奏音樂朗誦,還要跟著原唱哼一哼,用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來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靈魂。使學生能更準確地掌握詩文的情感脈絡,感受詩文留下的廣闊的思維空間,在豐富的詩情中受到陶冶。
3.3 由此及彼
篇5
PBL教學法的優點:(1)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醫學知識,學生由知識的記憶者變成了知識的分析者,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2)小組討論的形式活躍了學習氣氛,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自學及終生學習能力。(4)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5)提高了學生查閱資料、文獻檢索的能力。(6)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8)培養了學生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獲取知識能力。PBL教學法的缺點:(1)所需師資、教學設備投入多,耗時也多。(2)目前缺乏系統的PBL教材。(3)增加了教學難度。(4)以學生為中心,不利于教師對課堂的駕馭,從而影響教學效果。(5)獲得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
2CBL教學法的特點
CBL教學法是指運用精心選擇的臨床案例,通過教師積極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系統理解臨床醫學理論知識、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和邏輯思維方法的一種教學手段。CBL教學法的優點:(1)學生學習不是通過死記硬背,而是通過研究大量的案例來掌握疾病的特點和基礎理論知識,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3)加強了各學科間的橫向聯系。(4)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5)培養了學生自我獲取、融合貫通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BL教學法的缺點:(1)所需師資、教學設備投入多,耗時也多。(2)目前缺乏專門的教材。(3)缺乏傳統教學的系統性。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內科學教學仍主要采用LBL教學法,該方法最大的缺點就是重知識、輕能力,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影響學生獨立性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但該教學法具有知識傳授量大,可從很大程度上緩解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多,課時相對不足的矛盾。如何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訓練和加強醫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已成為現代醫學教育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PBL及CBL教學法均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突破了“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傳統授課模式,使學生由機械、被動的學習變為靈活主動的學習。PBL及CBL教學法提高了內科學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病例的搜集和編寫困難較大,而選擇合適的病例并設計合理的問題是CBL教學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此外,PBL和CBL自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陷,例如對于場地、設備、師資等硬件條件要求苛刻,實施過程耗時費力,教學課時嚴重不足等,也是我們目前無法單純應用PBL和CBL教學法的原因。
鑒于此,筆者提出將LBL+PBL+CBL這種“多模式教學方法的整合”應用于內科學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課前向學生提供病例和相關問題,學生自行分組,查閱資料,為課堂討論作出準備,此階段運用PBL和CBL教學法。教師在大課開始后先回顧病例,提出懸念,展開激烈討論,然后圍繞病例和相關問題系統講解疾病,此階段運用LBL、PBL和CBL教學法;最后對討論進行總結,明確教學重點,此階段運用CBL和LBL教學法。
篇6
高中語文的整合式教學是在科學教育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學環境中誕生的創新性教學設計,該教學方案設計將把高中語文課堂整合成綜合的交互對話和活動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高中語文的整合式教學必將對我國傳統高中語文教學課堂進行變革,推進高中生素質教育的進程。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的教學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國現代化科學教育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我國現代化科學教育的教學目標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應當使用創新性的教學設計并將課堂教學科學化,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應當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導,整個多元化的、開放的學習過程將有利于學生了解和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二是我國實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不能單單以語文基礎知識的灌輸和講解為主。高中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學大綱上規定的學習任務,一方面也需要培養自己的語言知識綜合能力和語言素養。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開發其語言分析、鑒賞和運用的綜合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帶著真實、豐富的個人情感去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高中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對語文作品的閱讀、鑒賞、思考和研究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積極的文學情感和藝術賞析能力。
二、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探析
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是指以現代化科學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強調教學活動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結合與統一,培養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個人情操,以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形成正確、健康的性格。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針對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進行整合式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根據新課標的規定和要求去設計高中語文教學的方案,以現代化科學教育教學理念作為指導,強調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教學課堂設計等教學活動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統一,因此教師在設計整合式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的需要,可以將不同的內容、相同主旨的文學作品歸納、結合到一堂語文課堂上講解,為學生呈現多要素搭配的、綜合性強的語文課堂教學。二是針對高中語文文學作品的特點和高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整合式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根據中心思想、創作風格、體裁、涵蓋知識點等標準進行重新分類和系統整理,為每一種分類搭配設計相應的整合式教學方案。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將語文基礎知識介紹、講解給學生,一方面也要幫助學生掌握對語文知識的靈活運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和中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整合式語文教學能夠為學生在課堂上創造更多的思考空間,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比較相似知識點的時候,在閱讀相同創作風格文學作品的時候,充分進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解決問題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探析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整合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將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根據中心思想、創作風格、體裁、涵蓋知識點等標準進行重新分類和系統整理,為每一種分類搭配設計相應的整合式教學方案。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再是講述單獨篇章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不再是由教師的語文知識灌輸為主,而是綜合多篇文學作品、多種寫作風格或者文章主旨,讓學生在分析、比較相似知識點過程中,在思考、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高中語文的整合式教學有利于幫助高中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其語文素養和個人情操,以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高中學生在整合式語文教學的幫助下,既能夠完成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能夠在綜合分析、比較討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
篇7
現有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沒有很好地理解小學教育的“基礎性”特點,或者只是片面地強調了這種“基礎性”。問題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性是面向什么呢?是為誰而打基礎呢?小學階段是個體成長的基礎,尤其是為中學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小學教師如果不知道中學生的成長和學習規律,不知道中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又如何能實現為中學階段打基礎呢?“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十分注重教師教育的“整體性”,即把基礎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打破傳統分段分層式的中、小學師資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全程考慮基礎教育階段師資培養的基本問題,將中小學教師教育統一起來,觀照基礎教育的全程性和貫通性特征,形成具有內在一致性和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整體性也可以表述為“基礎性”,就是要改變小學教師只懂小學和小學生、中學教師只懂中學和中學生的教師觀,強調無論是培養小學教師、還是中學教師,都應該了解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問題和原理。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打破小學教師只了解小學和小學生的片面性,讓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了解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問題、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樹立基礎教育的“整體觀”,能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相互連貫的維度中全面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小學教育專業不關注小學,不關注小學生,其關心的重點還是小學和小學生。在強調“整體性”的同時,也必須突出“階段性”、“重點性”。總體上來講,小學教育專業還是以培養小學教師為主,有關小學、小學生和小學教育的知識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重點,但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關注中學階段的相關理論與方法。而且,學生對某一“階段性”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對基礎教育“整體性”把握之基礎上的,“階段性”需要“整體性”的關照,而“整體性”亦需要“階段性”的充實,它們是彼此映照的關系。
二、“綜合性”與“專業性”相互滲透
有一句話似乎很好地概括了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狀況,叫做“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無論是綜合培養模式還是分科培養模式,實際上都在強調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但是,“學有專長”中的專長一般不是指學科上或教育上的專長,而是指藝術或其他方面的專長。“小學教師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門學科的高深知識,也不要成為某一門學科的專家,但要擁有人文、自然等多種學科知識,并在音、體、美方面有一定特長,成為綜合性、全能性的人才。”還有學者認為,“將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定位為綜合性是從專業要求的需要出發的。”“綜合性是專業建設的需要,在綜合性和專長性兩者不能兩全時,我們應該忍痛割愛,毫不猶豫地放棄專業方向知識的專長性,有所為有所不為。”究竟該如何處理“綜合性”和“專業性”的關系呢?對于“綜合性”是沒有疑義的,但對于“專業性”,我們該如何去正確理解呢?在強調“綜合性”的時候,“專業性”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說那樣可以“毫不猶豫地放棄”嗎?小學教師的專業性首先表現在對學科知識內在邏輯的把握以及學科文化的領悟上,這其實就是一種“學科專長”。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恐怕不太需要更多更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數學知識,這也是小學教育專業淡化學科知識的緣由。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不需要像中文、數學等專業那樣學習那么多、那么深的學科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講是成立的,但仍然是不夠的。需要詢問的是,小學教師如果不能用淺近的方式向學生傳遞語文、數學的優美,能稱得上是合格的小學教師嗎?如果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喜歡上語文、喜歡上數學,那會是合格的小學教育嗎?很難說讓人人喜歡語文、讓人人喜歡數學,但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教育目標,如果沒有一批具有這樣理想的小學教師,為學生未來更為艱深的語文、數學學習奠定基礎的目標能實現嗎?小學教師不只是教語文、教數學,關鍵是培養學生在這些領域的興趣,語文課要能讓學生產生“語感”,數學課要能讓學生產生“數感”,音樂課要能讓學生產生“樂感”,美術課要讓學生產生“美感”等等,要喚起他們對于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的熱愛,這才是小學教師的真正本領。
而沒有對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學科內在邏輯的深刻理解和學科背后所隱藏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對教育藝術的掌握(這是另一種專業性能力),教師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試問,如果小學語文教師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文學、文藝批評、寫作能力,未能有效地把握、搜集和選擇相關的學術信息,對語文學科的專業感受和專業拓展能力均比較薄弱,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欣賞水平呢?其他學科的教師亦如是。雖然小學教師要求能夠教不同的學科課程,但從人的精力和專業范圍來講,一個同時教授語文、數學甚至更多學科的小學教師恐怕很難同時讓學生喜歡語文、數學,甚至更多學科。這就需要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學生在“學科專長”上的這種特殊本領,學生要具有綜合的各科教學能力,更要有在某一學科上教得優秀的能力,因而,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可以淡化學科專業知識,但要強化在某一學科上的專業性能力,這也是小學教育為中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奠定基礎的重要體現。“專業性”還體現在教育研究上。為什么教育家多出在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呢?那主要是因為小學具有更為豐富的教育研究資源,那是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杜威作為世界級的教育家,其“兒童中心”的教育思想與他在1896年到1904年于芝加哥大學任教時按照自己的理念搞的那個名叫“芝加哥實驗學校”密切相關。李吉林作為為國內當代知名兒童教育家和語文教育專家,不也是從事小學教育工作至今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66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一次各國政府間關于教師地位的特別會議,并通過了《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該文件“教師的責任義務”一章中指出:“所有教師都應認識到自己的專門職業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賴于教師自身,應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小學教師要使自身所承擔的工作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研究小學教育工作中的問題和方法就是唯一的途徑,這也是提高小學教師專業地位的重要途徑。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看重“綜合性”,但也不輕言放棄“專業性”,它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性”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并認為“綜合性”和“專業性”是相互滲透的,相互促進的,就像知識的“淵博”一樣,沒有一定程度的“淵”,“博”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一定范圍的“博”,“淵”是很難持久的。
三、“選擇性”與“定向性”相互包容
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開放的培養體系,它強調學生在學習內容模塊和就業面向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只能從事小學教育嗎?“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此的回答是否定的,這多少與現行“定向性”的觀點有些不同。有觀點認為,“我們允許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自主擇業,允許或‘強迫’非自愿學習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小學教育專業,這實際上就是在按照非定向性思路培養小學教師,結果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性減弱,降低其專業知識的水平,降低其專業能力的標準,降低其專業精神的要求。這種辦學模式不僅削弱了師范性,或者取消了師范性,而且往往殃及學術性,對學生的學科專業方向的學術能力的發展都或多或少地產生抑制作用。”還有學者說得更加絕對,提出“必須堅持培養小學教師的專業指向,避免外延擴大。”“堅持培養小學教師,即是強調專業目標的單一性,反對任何方式或形式的多元態勢。”用“必須堅持”和“反對任何形式”來堅守小學教育專業的“定向性”,可見其堅定的決心。這種堅定的決心出發點是維護小學教育專業的純粹性,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純粹性存在嗎?是合理的嗎?實用主義教育大師杜威說“沒有比想教育人們只著眼于一種活動這件事更荒謬的了。”“預先決定一個將來的職業,使教育嚴格地為這個職業作準備,這種辦法要損害現在發展的可能性,從而削弱對將來適當職業的充分準備。”這是從人本主義教育哲學的角度對職業選擇之“定向性”的質疑。正如數學專業不可能規定學生都從事數學工作,物理專業不可能規定學生都從事物理類的工作,乃至師范專業不可能規定學生都從事教師工作一樣,小學教育專業規定所有學生都必須從事小學教師職業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有些職業并沒有相應的專業來培養,比如公務員,高校并沒有一個“公務員專業”,所以許多其他專業來報考公務員,當然也包括小學教育專業,這不能說不可以。有不少地方小學教師招聘不限制專業,任何專業都可以去報考,這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就業造成了事實上的挑戰,至少培養中學教師的數學、中文、英語等專業成為小學教育專業就業的極大威脅。一方面小學教育專業要有優勢去競爭小學教師崗位,另一方面,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也要有可能去競爭中學教師崗位。還有一種情況不能忽視,那就是“根據技術化進步的速度,許多人在一生的工作過程中將有幾種不同的職業或經常變換工作地點。”這已經是一種現實,尤其在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都進了小學,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有一部分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進入中學或其他崗位,他們事實上也是可以選擇進入中學的,只要他們愿意和有能力的話。但按現在的培養模式,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進入中學很難適應中學教學,小學教育專業只關注小學的情況窄化了學生的就業選擇面和適應能力。在“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要學習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內容模塊,比如可以選擇更多與中學教學相關的理論與方法,還可以在小學實習之后選擇到中學去實習,更好地了解中學的教育實踐,這樣他就可以在就業時有更多的本領去選擇。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自由,這既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也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小學教育專業堅持單純“定向性”的理由是很難站得住腳的,只有在允許學生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定向性”才能成立;反之,在堅持“定向性”的同時,也不能取消學生的選擇自由。“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小學教育專業的“選擇性”和“定向性”之間進行了協調,提供了可以溝通的橋梁,使“選擇性”和“定向性”相互包容,有利于小學教育專業在多元化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
四、“創新性”與“繼承性”相互兼顧
從目前國內教師教育模式的現狀來看,“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確實是一種基于實踐的理論創新,它不同于“分段分離式”這種我國最為普遍也最為常見的教師培養模式,在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培養過程和方式更貼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更具時代應用性特征。但是,“整合連貫型”不是對“分段分離式”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種擴展,是一種繼承性的創新。在小學教育專業進行“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一種創新,這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但不是對“全科型”、“分科型”以及“中間型”小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否定,是一種擴展,一種新的選擇。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教育效果的評價等都會有所創新,但肯定會有所繼承。這一改革的過程中,使“創新性”與“繼承性”相互兼顧至關重要。
五、結語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能力 課堂爭論
那么,教師應如何組織課堂爭論呢?我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創設爭論的條件
近幾年來,小學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情況有所改善,但是,語文教學中的“三個為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還得不到充分貫徹,課堂上訓練的全過程是由教師控制的,教學過程大多是學生的被動參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這導致了學生表達愿望不強烈,甚至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積極主動配合,學生才感到心情舒暢,求知欲旺盛,思維也就活躍起來了,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為爭論奠定基礎。在操作上教師要力求做到:(1)態度親切。學生往往把教師的親切當作一種獎賞和鼓勵,從中感到溫暖和甜蜜,這就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在認知滿足的同時獲得情感的滿足。(2)師生平等。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才能,尊重學生,師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就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教師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善待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愛護而不排斥,幫助而不指責難,說服而不壓服,啟發而不包辦。(3)民主評價學生。教師組織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適當點撥、啟迪,并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寬容的態度來調控評價過程,使學生從中受到鼓舞。(4)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自信心,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促使他們以愉快、高漲的情緒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二、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敢于爭論的精神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于爭論”的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勵,使學生逐步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教師在為《麻雀》一課作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母愛的偉大。”話音剛落,一位男生舉手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母的還是公的。”老師聽后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看來老師概括不太準確,那么怎樣說才確切呢?”學生的思維又一次激活了,經過爭論,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這樣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也激勵了學生敢于“爭論”的精神。又如在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學生提出:“小女孩凍死在街頭,為什么說她臉上掛著微笑?”像這樣的疑問應該說都頗有分量,表明學生動了腦筋,創造力有了發展。
三、講究提問藝術,激發學生思維
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計、發問,并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的心上有著密切的關系。課堂上適時適度、富于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篇9
其實,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不但是應該的,而且是必需的,問題的關鍵是整合必須有效。
要實現整合的有效,就要擺正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扎實有效的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訓練,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并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與感染。而現代信息技術再先進,只能定位于“輔助教學”,它只能服從并服務于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所謂“服從”就是語文教學中介入信息技術必須“完全必要”“非常及時”,如果沒有“必要”,再好的課件,再精彩的畫面,再動聽的音樂都必須“拒之課外”;所謂服務,就是信息技術的介入,必須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理解語言——你不行,我行
語文教學,理解語言是第一位的,只有理解了語言,才能實現對文學家描寫的自然、社會生活畫面的還原,才能體悟到蘊涵在語言文字中間的豐富美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道是,義不見,形從何來?形不見,情從何來?理解語言,方法多多,如查閱工具書、講解、分析、比較、演繹推理……但有些詞句,不管用什么方法,效果都很不理想,不能見效,這時,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呈現語言形象,學生就會產生大徹大悟的神奇效果,教學的效率也因此而大增。《燕子》一文中“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一般電線的量詞用“根”,這里為什么用“痕”?查字典曰“痕跡”,查詞典曰“物體留下的印兒”。學生能理解嗎?不能!能講清楚嗎?不能!此刻,屏幕呈現遠處的電線畫面讓學生觀察,哇——細細的,淡淡的,模模糊糊的,多像蚯蚓爬過后留下的印痕啦!《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果真是長得高,看得遠嗎?能講清楚嗎?能讓學生信服嗎?不能。此刻,運用信息技術優勢,將畫面上長在山頂的小松樹移到長在山下的大松樹旁邊,嗬!小松樹與大松樹相比,如一顆小草而已,學生從內心深處發出了感嘆。《做一片美的樹葉》中,“遠遠望去,那棵大樹很美。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大樹怎么像云呀?講得明白嗎?不能,此刻,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將近在眼前的枝干粗壯,葉子繁密的綠樹一下子推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哇,多像天邊的彩云呀!《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無賴”有什么好喜歡的?學生納悶,教師能解釋清楚嗎?不能。此刻,屏幕展示小兒臥剝蓮蓬的動畫,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呈現于眼前,啊!多么天真爛漫的孩子呀!這些教例,就是在教師沒有辦法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情況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語言的形象,學生透徹地理解了語言文字,激發了學習興趣,感受到了語言背后的情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二、積累語言——你不能,我能
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厚積才能薄發,只有大量吸收、積累語言,才能夯實語文基礎,寫作表達時才能“筆瀉千里”,這是不爭的事實。基于此,蘇教版小學語文十分注重語言積累,讓學生大量背誦文本中的精彩語段甚至整篇文章。背誦,并不是簡單的事情,為了減輕學生的課余負擔,教師盡可能讓學生當堂背誦,可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怎樣提高背誦的效率呢?許多語文教師想了不少辦法,如分句群背誦、師生接背、看圖背誦等,但效果并不理想,學生還是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果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變著法兒讓學生背誦,學生便會想背、樂背,背誦的效率就會大增。如背誦《春筍》第一自然段,屏幕呈現語段,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后去掉部分文字,變成:一聲( ),喚醒了( )。它們沖破了( ),掀翻了( ),一個一個從( )冒出來。一會兒又變成:( )春雷,
( )春筍。它們( )泥土,( )石塊,( )從地里( )。一會兒有變成:一聲春雷( )。它們( ),( ),( )。從心理學的角度,這樣的背誦學生感到十分有趣,非常愿意背。從記憶規律的角度,這樣的背誦由局部到整體,由易到難,降低了背誦的難度,設置了背誦的坡度,提高了背誦的效率。從方法的角度,學生在學習并掌握抓住關鍵詞語背誦的方法。顯而易見,這樣一舉三得的方法唯有借助于信息技術才能實現。
三、運用語言——你不成,我成
語文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學習母語的主要途徑是實踐,聽和讀是吸收語言的過程,本身就是語言實踐活動;說和寫是語言運用的過程,當然也是語言實踐活動。在教學中,使用遷移方法、進行說寫訓練是語文課堂司空見慣的事情。顯然,遷移的僅僅是某種表達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表達的內容。教學《槐鄉五月》一文中“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的小辮兒”。有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槐花美及其語言美的基礎上,讓學生仿照作者的方法,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說說其他槐花的美麗姿態,結果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也不會說。另一位教師則運用課件,屏幕呈現二十多種千姿百態的槐花圖,教室里沸騰起來:哇——那么多姿多彩的槐花呀!學生凝視槐花圖,抓住每一種槐花的特征,展開豐富的聯想,語言表達的欲望空前高漲: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就像是我們小朋友愛吃的棉花糖;有的槐花圓圓的,綠綠的,就像一個個大西瓜;有的槐花簇擁著,像潔白的絨球,有的槐花大大的,就像一只只大鴨梨……同樣的目的,效果有天壤之別,道理很簡單,雖說要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但是,就小學生而言,真的有多少人在觀察自然生活和社會生活呢?在記憶倉庫里,沒有槐花的表象,你叫他們怎樣運用語言去描繪他們呢?后者運用信息技術優勢,呈現了槐花圖,學生由槐花的不同姿態聯想到與之相似的事物并用語言表達出來,精彩的課堂教學情境就此生成。
四、激感——你棒,我更棒
教學有情,有情教學,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崇高境界,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與感染,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同樣道理,情感教育方法也很多,文本中悟情,教師的激情,語言的煽情等,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必要時,介入媒體,更能激發起學生的情感。《愛如茉莉》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的真愛,其中爸爸在病房里坐在凳子上,緊握著媽媽的手睡覺的場面最令人感動。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深入體會,幼小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此刻,教師借助于媒體,呈現“陪病”的情境,播放舒緩的輕音樂,配上深情的朗讀,所有學生都沉浸在美好、甜蜜、幸福的境界之中,經受了一次真愛的洗禮,那份感動實在無法言喻。這真是,你棒,我更棒!這,就是信息技術的服務功能,而這服務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篇10
摘要: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背景下, 如何運用好“三通兩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 讓農村學校的學生能夠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學習, 逐步縮小城鄉之間教育差距, 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習空間、學習容量上帶來很大改變, 能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教師不但要充分利用這一點來更好地呈現課堂教學內容, 也要重視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 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 讓數學教學更豐富多彩。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術; 三通兩平臺; 小學數學; 翻轉課堂; 班班通; 微課程;
1 前言
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 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教學的一大潮流, 成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標志。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 也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產生變化。同時, “三通兩平臺”的建設也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更緊密地聯系到一起, 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育模式, 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整合。
2 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基礎設施落后這些年來, 隨著信息化教育時代的到來, 許多學校在教學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并購置大批先進的教學媒體設備, 甚至有些學校還設立了微機室。然而, “一支粉筆一張嘴, 一塊黑板講一天”的情況仍然是要面對的現實。當農村的學生還在努力認真學習電腦的基礎知識, 教師還在學習如何制作教學課件時, 城市里的學生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每天都面對大屏幕中生動有趣的教學課件進行學習;當農村實現班班通時, 城市里的學生已經可以利用各種移動設備, 和教師以及同學在線進行交流和討論。現在, 農村學校雖然已經擁有實驗室、音樂室、圖書館等六大功能室, 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始終處于跟進狀態。
資金投入不足雖然政府部門每年都會撥給學校一定資金用來購買教育技術裝備, 然而事實上很多學校購置教育技術設備的經費仍是杯水車薪, 很難滿足實際需求。這些年來, 許多大城市已經在大力推廣翻轉課堂、微課等依托網絡平臺的新的教學模式, 人手一部移動終端設備, 而對于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 這些都是無法想象的。另外, 由于一部分領導沒能意識到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沒有深入到教學第一線, 對學校的技術設備配備情況不了解, 也不夠重視, 即使知道一些情況, 也不理會, 不制訂解決方案。
資源存在浪費問題部分教師對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及軟件掌握不夠好, 操作不熟練, 資源利用率普遍較低, 再加上課上操作不熟練, 不但嚴重浪費時間, 還讓學生產生反感;學生課下不能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來完成預習、鞏固和拓展, 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
教師教學理念相對落后由于受到長期的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很多教師在觀念上無法及時改變, 無法預知信息化教學對未來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認為, 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的唯一辦法就是時間加汗水, 致使教育思想觀念以及教學方式明顯落后;習慣了傳統的黑板課堂教學方式, 在課堂上, 無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能在課后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學生的學業負擔太重, 課堂內容枯燥乏味, 以至于學生越來越厭倦學習。另外, 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這些都是花架子, 沒有什么實用價值, 根本不適用于農村教育, 反倒會浪費時間, 導致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及推廣受到很大阻力。
針對信息化課程教學缺乏完善的考核機制, 很難調動學校師生的信息技術應用積極性由于信息技術不是小學教育中的主要科目, 在進行考評過程中也未將其列為主要考核項目, 考試結果更不會影響績效評價, 因此在農村小學教育中失去對信息技術應用教學的發力點, 從而使信息化教學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 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的“三通兩平臺”建設
“三通兩平臺”中, 三通指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以及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而兩平臺指的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服務平臺。
全面落實三通校園網建設根據上級指示, 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 學校全面建設校園網絡系統以及網絡教學系統, 同時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 以及網絡教學空間人人通, 解決了聯網最后一公里問題。每一位教師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和名師工作室, 其中包含教學理念、學科思想以及教案和學案, 同時包含特色課程和課題研究, 還有教育案例和論文園地等具有特色的內容, 不但成為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平臺, 也開辟了和學生進行交流的路徑。而對于學生來說, 可以隨時進入校園信息平臺, 建立自己或班級的學習空間, 讓學生能夠做到自主學習。
建立高效服務的兩平臺兩平臺所指的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服務平臺, 這兩個平臺的建立對于教育信息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 使資源配備及服務形成集約化, 做到信息共享;其次, 通過開發的應用系統, 使數據變得更精準且具有動態性, 從而為地方教育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進行多種學習方式創新信息化教學的重點就在于學習方式的創新以及教學模式的改革, 讓教育教學不再只局限于課堂上, 而是要讓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探索出全新的教學模式。
1) 情景化學習: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利用其獨有的優勢創設形象而又生動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可以從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學內容。
2) 自主學習:學生充分運用網上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3) 合作學習:學生通過網絡平臺, 與教師進行在線交流和溝通, 也可以與同學之間交流學習, 還能夠與專家進行交流談話, 從而有效地解決遇到的難題。
4) 探究性學習:學生根據實際生活經驗自主選擇課題, 通過上網預覽, 對問題形成基本認知和了解, 然后通過分析加以論證, 從而決定最終的課題。
5) 創新性學習:通過創建創客教育團隊, 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入改革, 并強化教研及科研工作, 分別建立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的個人創客教育空間, 將教學成果分享到空間中, 在做到教學成果共享的同時, 還能推動學校數字化教學的發展進程。
6) 微課程學習:通過媒體設備制作微視頻, 利用網絡將錄制好的視頻按照學科類別分別共享到網絡平臺, 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觀看、重復觀看, 以此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還可以將教師的微課教案分享給學生, 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外自學結合課內指導的教學方式, 加強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 利用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方式, 可以加強學生協作探究的能力。
4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化措施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整合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莫測的想法, 是因為它脫離了實際。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到數學要盡量做到“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根據生活經驗和已經具備的知識出發”, 也就是說, 數學應該接近生活, 數學問題要更加生活化。所以, 要選取實際生活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對數學教學資源進行整合, 注重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 重視其對教育的實際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 幾何圖形一直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幾何圖形的特點, 可以利用媒體設備制作課件, 通過實際物體抽出其形態以及位置, 并對點和線以及面和體進行突出顯示, 讓學生能夠在腦海中想象出幾何圖形的形態, 凸顯其本質的特點, 實現從形象到抽象的思想轉化過程。如在“方位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 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出一些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物品的圖案, 之后將這些圖案的顏色等與數學無關的全部抹去, 讓圖形更加清晰, 以此來引發對圖形的思考和研究。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 不但能使學生在認識圖形的形狀大小以及位置關系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 還能啟發他們的思維,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形式的整合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的教學需求, 因此需要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整合, 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目前, 教學重點在于如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要在這一方面加強指導, 將教學內容從課堂延伸到生活, 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及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如“相遇問題應用題”這一部分, 它既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通常是通過畫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相遇以及相向, 然而這種方式無法準確描述同時出發和運動速度等問題, 學生也很難理解, 沒有辦法掌握知識要點。而教師通過媒體設備的運用, 并結合生活實際, 以動態的方式向學生直觀地展示這一過程, 讓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加強對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空間的整合利用教師空間、學生空間及班級圈進行交流分析, 方便知識點的共享和難點問題的解決, 讓學生通過網絡和空間及班級圈, 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教師可以把每節課的知識點和重點內容上傳到個人空間及班級圈, 把作業發到班級圈讓家長監督學生完成家庭作業, 還可以通過班級圈和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學生如果有課堂沒掌握或掌握不清楚的, 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查看教師空間或班級圈進行查閱學習, 或者和教師及同學進行在線互動和探討, 有重點地解決遺留問題、拓展問題;家長可以通過關注班級圈監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 可以和課任教師及其他家長共同交流、溝通, 達到及時了解、監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