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6:45: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型農業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型農業技術論文

篇1

在高等學校以及科研單位進行對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高校以及農業單位主要的優勢在于擁有人才以及技術上的優勢,可以在新型農業運用的過程中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新時代的人才在學習新型技術時,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通常會比較強。我國平均每個省份都會設立1~2個農業高校,因此這對新型農業技術的普及是有著很大幫助的。高校也可以參與到對新型農業的推廣工作中去,可以組織高校的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直接的將所學到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到農村中去。農業類高校作為對新型農業技術進行直接研究的教育基地,通常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存在著理論同實際脫軌的現象,教學的內容已經明顯跟不上生產的步伐。因此讓學生下到農村去,將其學到的新型農業的科技應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去,不但有利于對新型農業科技的推廣,也有利于高校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應用。

2我國新型農業技術推廣中應該遵從的原則

2.1對農民以及市場的需求重視的原則

在對新型農業科技進行推廣的過程中,應該與農民以及市場的需求相適應。只有與市場相適應,農民才會更愿意接受新型的農業科技。在市場中對農民進行引導,將農業進行產業化的轉型。當代的農民都是有自主經營權的。對新型農業技術進行推廣的過程,已經不能夠用傳統強制行政命令的方式了,而是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的考慮農民的需要,推出農民所需要的技術,解決農民的燃眉之急,這樣才能真正的將新型農業技術在農村進行推廣。

2.2將政府作為主要的推廣力量

在政府保留一支精良的推廣隊伍,是保證新型農業技術可以有效推廣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我國的經濟進行轉型期間,在民間對農業技術進行推廣的體系數不勝數,需要政府及時的站出來對市場進行規范,保證農民的利益。當前很多的農民不愿意投資一些經濟效益比較低的農作物,不能夠理解中國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路線。對于這種現象只能通過政府出面進行調控,才可以保證新型農業技術可以有效的推廣。

2.3加強服務的觀念原則

對服務的原則進行強化是市場的需求,也就是農民的綜合需求,而對于農民需求的直接體現就是對農業技術推廣的需求。因此在對新科技進行推廣的過程中,要注意將科技成果轉化成具有實際作用的生產力,讓科技具有使用性,真正的服務于農民。讓新型農業技術成為具有經濟實效性,生產實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實用技術,滿足農民的需求,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篇2

關鍵詞:精確農業,技術體系,農業裝備

 

1.精確農業技術的內涵

精確農業亦稱作“精細農業”或“精準農業”。它建立在“空間差異”和“時間差異”的數據采集和處理上,實時測知作物(畜禽)個體小群體或小地塊生長及疫病的實際情況,進而確定其針對性投入的最佳數量和時機,以求最優效果最低代價。

2.精確農業技術支持體系

2.1全球定位系統

精確農業中的定位信息采集與處方農作實施,需要采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它一般由衛星、地面站組和用戶設備等組成。免費論文。現投入運行的有美國GPS系統和俄羅斯的GOLNASS系統。近幾年來,GPS產業技術發展迅速,若干大公司迅速涉足農業領域,提供了用于農田測量的DGPS產品。現有國外農機廠商配套的GPS產品,大多采用EJI方式引進關鍵部件進行二次開發后嵌入農業機械應用系統中,可使性能價格比顯著改善。GPS作為農業空間信息管理的基礎設施,一旦建立起來,即不但可服務于精細農作,也可用于農村規劃、土地測量、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等定位服務,其農業應用技術開發的前景廣闊。

2.2遙感(RS)技術

遙感技術是精確農作技術體系獲得田間數據的重要來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間時空變化信息,基本上達到了實時監測。該系統具有時效強、靈活、精度高等特點,目前已用于森林蟲害監測,果園病蟲害監測、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產量和肥力圖制作。可顯示出由于農田土壤和作物特性的空間反向光譜變異性,提供農田作物生長的時空變異性的信息,在一季節中不同時間采集的圖像,可用于確定作物長勢和條件的變化。由于應用衛星遙感的成本比航空攝影的成本低一半以上,衛星遙感技術預計在21世紀的前5年內,在精確農業技術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2.3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可比作精確農業的大腦,主要由計算機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空間數據庫和管理人員組成。它可將傳感器或監測系統采集的數據隨時輸入,帶有持久性的數據可以一次事先存入或定期存入,專家系統及其它決策支持系統也可事先存入。在精確農業技術體系中主要用于建立農田土地管理、土壤數據、自然條件、作物苗情、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信息數據庫和進行空間信息的地理統計處理、圖形轉換與表達等,為分析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由于農業活動涉及廣闊的地理空間和各種管理信息都有明顯的空間隨機分布性,GIS在農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2.4作物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能對計劃、管理、高度、作戰指揮和方案尋優等應用問題進行輔助決策的計算機程序系統。一般決策過程由問題識別、建立模型、執行模型、評判決策、修改模型五個階段組成。近年來,不少專家提出應把專家系統的技術加入到決策支持系統中去,建造“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以提高系統的決策水平和決策自動化程度。

3.國外精確農業研究現狀及趨勢

精確農業作為20世紀90年代農業生產新技術,其發展十分迅速。美國在精確農業研究與應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及德克薩斯州部分地區已經實現用精確農業技術耕作,美國各大學農業工程系均在進行精確農業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目前,美國農業工程界正致力于土壤元素含量測定技術及裝備的研究,以及產量監測系統研究。如:新型移動或土壤肥力測定器與手動探測方法對比研究,多功能圖像儀及地理系統用于處方農業管理及產量監測確定施肥變量的研究等。瑞典農業工程研究所進行了變量氮肥對作物產量及質量影響的研究。法國谷物研究所進行了根據作物及土壤特性采用變量氨肥實施技術研究。日本農業工程科研機構在農業生產設備自動化控制技術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免費論文。

4.我國精確農業技術體系應用前景

1985年以來,我國科學家一直從事專家系統、系統工程的應用研究設計工作,完成過專家系統的研究設計,積累了豐富的設計思想,有許多獨特的設計思想。近年來,我國在應用氣象衛星遙感森林蟲害方面又有突破性進展,在這些成果基礎上完成了GIS,GPS,RS(指氣象衛星遙感)EUCERES(農田生態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專家系統)集成,以實現4S一體化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系統科學、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庫體系結構、人機界面、數學物理模型等內容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特色“精確農作”的技術核心和基礎。目前,中國農業大學“精細農業研究中心”已經啟動了有關研究工作,內容涉及GPS,GIS(農業應用,田間信息采集傳感技術,智能型農業機械監控技術,精細農作技術和系統集成與發展戰略研究。免費論文。未來農民將能在計算機網絡終端上從影像圖中獲得他的農田長勢征兆,通過GIS和EUCERES分析,制定出行動計劃,然后在車載GPS和電子地圖指引下實施農田作業,及時預防自然災害和病蟲害。

參考文獻

[1]劉林森. 現代信息化推動精確農業發展[J]. 信息化建設, 2010, (03) :51-53.

[2]孟凡志. 寒地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J]. 現代農業, 2010, (01) :27.

篇3

[論文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經濟增長;投資

在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的今天,農業生產也逐漸趨于集約型增長,這與以往的粗放型增長呈現出不同的模式。這一改變使得農業企業以及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對于農業技術的需求更形成一種多元化的需求模式,但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技術推廣人員都僅僅擁有較為單一的知識結構,無法使企業承受較大的市場壓力。由于農業企業的高層領導普遍擁有較多的專業知識技能而十分缺少高素質的基層員工,這使得企業內部呈現出技術不均衡狀態,從而減緩了企業的經濟發展速度。

一、農業技術推廣的投資的經濟現狀

(一)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背景

我國的農業推廣投資呈現持續性增長,由上世紀90年代的每年30多億逐步增加到2009年200余億元。在2010年,投資增長呈現出突然性的劇增。總體來看,推廣投資的年增速較大。盡管我國對于農業在推廣方面的投資增長速度比在科研方面的投資增長速度高,但相較于財政總支出,我國政府在農業推廣方面的投資力度仍待加強。

(二)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的強度

農業科研方面的投資與農業生產GDP的比例稱之為農業推廣投資強度。農業推廣的投資強度從1996年-2010年的十五年間增長了86%,每年平均增長5.7%。農業推廣投資十五年間增加388%,每年平均增長25.9%。由于GDP的增長十分迅速,十五年間盡管推廣投資增加了388%,投資強度僅增加86%。農業GDP在這十五年間累計增長達到了161%,平均每年增加11%。而農業科研的投資力度累計僅增長7.6%,平均每年增長1.2%。政府對于農業的推廣投資較農業科研的投資而言,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絕對量都相對強度較大。盡管政府在這一領域的推廣投資強度逐年都在增高,但其在我國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卻逐年減少。十五年間這一比例下降了0.2左右。這些數字都說明盡管政府的財政能力正在逐漸增加,但在農業推廣方面的投資并非隨之增加。正是由于政府在財政方面對于農業推廣并沒有給予大力支持,使得很多與之相關的推廣機構很難進行推廣工作,更有甚者已經不能正常進行工作了。在政府投資范圍內,許多受財政支持較多的地區尚且仍可勉強對工人發出工資維持正常的生產生活,但推廣項目的經費仍然十分少,維持科研十分艱難;財政支持較為薄弱的地區,甚至連工人工資都無法承擔,可以進行實驗項目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

(三)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投資方式

我國在農業方面的科技成果大部分都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被大眾認為是準公共物品,所以在成本方面,作為這一成果的市場需求方的農業科技推廣單位以及農民難以承擔;我國的農業生產普遍具有生產規模較小、產業化進程緩慢、生產的比較利益較低等特點,并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大型企業的依托,私人企業也不大愿意投資于農業科技。這些使得我國的農業經濟推廣必須要去依賴政府在這一領域的投資。

二、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影響經濟增長的問題

(一)農業科研體制發展中的問題

開拓農業新技術十分重要的途徑即為科研,我國的科研項目的導向大部分都是由政府進行引導,追求更多的是科研成果。在整個科研進程中,無論是科研選題還是項目成功申報,以及之間的每一個環節,都在不斷追求所謂的高、精、尖。從而更加使得很多研究成果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推廣時根本不可行。另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是開拓新的農業技術。這就要求機構在選擇培訓行政人員時要不斷提高專業素質,使得行政管理到位,停止出現這一系列不良循環。

(二)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總體強度不夠

就我國目前現狀來看,農業技術推廣還主要依賴于國家的財政投入。而農業技術推廣的投資在國家財政總支出中依然占據較小比例,投資總額也很低。在財政支農總支出中,這一比例僅占10%。

(三)農業技術推廣存在一定問題

在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的今天,農業生產也逐漸趨于集約型增長,這與以往的粗放型增長呈現出不同的模式。這一改變使得農業企業以及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對于農業技術的需求形成一種多元化的需求模式,但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技術推廣人員都僅僅擁有較為單一的知識結構,無法使企業承受較大的市場壓力。由于農業企業的高層領導普遍擁有較多的專業知識技能而十分缺少高素質的基層員工,這使得企業內部呈現出技術不均衡狀態,從而減緩了企業的經濟發展速度。

(四)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脫節

農業技術的最大客戶就是農戶和農業企業,由于一些原因,致使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不高,進而影響到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首先,純農業是大多數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農戶用于新技術的資金儲備不足;其次,農戶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嚴重制約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最后,農村在信息傳遞方面比較單一,在獲取信息方面滯后,不能同步科技創新發展。除此之外,農業的科技創新不能很好應用于生產,也是很關鍵的問題。部分地區的農業經營規模比較小,在科技創新過程中也要加以考慮。例如:日本的農業生產,在規模很小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應用的農業技術很高,主要原因是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與實際情況結合緊密,做符合實際的農業科技創新。

三、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對經濟增長促進的建議

通過上述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經濟中的現狀和作用分析,表明我國農業經濟的技術推廣總投資量呈現一個增加的趨勢,但由于政府的財政強度并沒有跟上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總體上仍然表現為推廣技術總投資量的不足。通過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函數分析,研究表明長期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對農業經濟的增長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一)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經濟投入

1.落實2012年最新修改的《農業技術的推廣方法》,使政府財政對于農業推廣得投資形成一種長期的配合模式。各縣市政府部門應在預算范圍內對農業技術推廣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后盾,并不斷按規定持續增長該資金,不斷加大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強度。2.各縣市政府部門應該對款項的落實進行監督,保證每一筆款項都用于實處,并定期對其進行評審考核,保證資金得以有效利用。3.作為促進農業不斷進步的基礎的農村金融市場在改革開放之后以農村信用社為重點而不斷擴建,但是仍然不具備完整的金融支持體系,仍須政府不斷進行探索完善。4.實現推廣的主要途徑是成立相應的農村基金委員會,不斷發展農村合作委員會,使農村合作基金組織不斷規范。除此之外應不斷加強農業保險在廣大農村的應用程度。5.對于款項資金的使用要更具科學合理性,在實踐中要不斷去調節農業推廣費用的投入結構,合理調整項目費及事業費的比重,以及在事業活動中業務活動費用同人員費用的比例,保證推廣工作有序順利進行。

(二)依靠投資來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1.政府應該推行更為合理的農業科研機制,在機構中設置專門的獨立監督小組和領導小組,兩個部門在運營過程中相互促進并互相監督。2.在項目評定過程中聘請一些專家來對其進行系統性綜合性的決策分析,按照相關規定來對其進行評估,界定項目是否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和實用性,3.應將科研活動緊跟市場需要,使得科研成果應主要在農業技術方面有新的突破,即不斷讓科研機構轉型。

(三)構建多樣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運營模式

改變由上至下的傳統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在應用中逐漸立足于市場,保證對農戶需求的滿足,形成由下至上的新型推廣模式。逐漸開始以政府投資的農業技術推廣為主干,各類型的合作社和協會為輔助的內外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推廣方式。可以在農業部門及農業院校中設立農業科技推廣部門,促進對新技術的推廣。對于相關農業企業的投資開發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有效利用農業合作社來使其發揮相應作用,提高農業技術的傳播速度。要加強對于民間資本的合理利用,增加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對于農業技術推廣提供的貸款,不斷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投資模式。

(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在“科教興農”過程中,必須使農業的生產和科技創新脫節問題得到解決,然后使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改變,把相關農業技術推廣的服務體系完善,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推廣機制,讓技術落實到基層,并積極的參與交流和指導。主動把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資源進行整合,建立農業科技推廣和相關資金的站點,每年按時按點進行農業技術創新,并成立農業技術指導的專家小組。積極地把科研成果推廣到農業當中,建立專門的科技園區,并且把成果具體化,在現場給予農民指導,讓農民逐步的學習,并應用于實踐。在此基礎上,積極鼓勵農業高校的學生下基層,積極主動地到鄉鎮農科站工作,并給予獎勵,用來鼓勵。農科站要把推廣員的素質提高,結合農科教企和產學研一體化。讓農機人員深入村里進行指導服務,形成示范的科技園區,讓涉農的企業有專業的服務組織,在需要時給予積極的農業技術指導,讓高新的農業技術有效地得到實施和推廣,讓農戶和涉農企業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

篇4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對策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強大動力,是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為大力推進天水農業科技創新,筆者在深入分析制約天水市農業科技創新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后天水農業科技創新的對策。

1天水市農業科技創新現狀

1.1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初顯雛形天水市現有農業科研機構1個,農技推廣服務機構315個,農業培訓機構16所,農民田間學校4所。制定了《天水市農業創新團隊暫行管理辦法》,按照“擇優遴選、試點先行、目標考核、動態管理”的原則,組建創新團隊2個,開展了試點工作,在農業技術推廣、高新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工作中有所突破,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的雙贏。1.2農業科技創新成效顯著天水市始終把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貫徹實施科學技術進步法的重要手段,堅持走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雙輪驅動、持續發展”的路子,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成效顯著。2015年,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全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29.3%,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47.3%。1.3主導特色優勢產業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南林北果、東牧西菜”的產業布局,深入實施“百萬畝果園提質增效工程”“百萬畝優質蔬菜基地建設工程”和“百萬頭肉牛養殖基地建設工程”,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及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輻射帶動效應,產業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1.4農業科技創新呈多元化發展一是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不斷創新農業農村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示范園區,全市規劃建成了三陽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等示范園區,在推動產業發展、創新企業孵化、技術示范輻射、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二是農業科學示范點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十二五”以來,全市共建立農業科學發展示范點500多個,輻射示范引領作用日益增強,有力地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三是農業龍頭企業創新地位日益顯現。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相繼成立了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中心、甘肅省食用菌工程技術中心等一批省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了農產品的升級換代,催生了一批以“羲皇牌”中國馳名商標為代表的知名品牌,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研發能力。尤其是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的成功上市,標志著天水市農業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2天水市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天水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仍不完善,科技創新實力比較薄弱,農業科技核心技術缺乏,農業科技原始性創新成果少,且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服務滯后,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嚴重不足,帶動引領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2.2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不足農業人才總量不足,知識老化,青黃不接,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斷層”現象比較明顯,尤其高、新、尖人才嚴重不足。人才考核評價激勵機制老套僵化,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目前,全市農業科技人才為7996人,萬人占有農業科技人才不足26人;全市現有省級領軍人才5人,市級科技功臣1人,市級領軍人才8人。2.3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十二五”期間,市級財政科技投入達10686萬元,但市級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為931.8萬元,僅占市級財政投入的8.72%。以2014年為例,市級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人均僅為1.1元。2.4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創新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相對滯后,不足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的1/3,且創新能力不強,加工層次低,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有限,增收能力不強。

3天水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對策及建議

篇5

[關鍵詞]旱地農業;發展趨向;技術

中圖分類號:U4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9-0320-01

一、前言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耕作產出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人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和生存物質。一方面我縣水資源缺乏,并逐年減少;另一方面我縣旱地幅員遼闊,土地資源相對豐富[1]。這就使得發展旱地農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通過運用科學技術來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是發展旱地農業的重要途徑,所以對旱地農業技術的研究變得舉足輕重。

二、限制旱地農業發展的幾個原因

在長期的旱地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在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旱地農業技術包括了種植制度的選擇,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種的選育技術,、培肥地力技術、旱作栽培耕作技術、化學劑調控技術及節水灌溉技術等。但同時在長期的耕作過程中,也暴露出現有技術的局限性。

1.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

影響旱地農作物生長的因素包括:水分、光照、土壤條件等。土壤水分狀況決定著旱地作物的需肥量和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能力。在我縣旱地農業分布區域限制旱地農作物生長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土壤板結,保水力下降,肥力低;二是地下水位降低,水資源匱乏,作物吸收下降;三是降水季節變化率大,供水不及時;四是水土流失嚴重,蒸發量大。水分和肥力是作物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重要生存條件[2]。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力種類的吸收情況不同,追加肥料的種類和數量往往取決于作物的種類和生長時期。

2.耕地撂荒現象嚴重

雖然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例如取消農業稅,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發展,非農勞動的收入水平高于農業勞動,在加上農業基礎設施滯后等原因,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耕地撂荒的耕地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耕地撂荒現象嚴重,導致耕地面積急劇的減少,大量的土地閑置[3]。雜草叢生,土地的肥力減弱,水土流失,沙化現象出現。

3.栽培模式陳舊

傳統的栽培模式結構單一,土地利用率低。有限的土地上種植單一作物,例如玉米或小麥,利用局部空間,光照面積較小,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多年種植同一作物,還會使土壤中礦物資源利用單一,造成某一物質缺乏,土壤的肥力下降,板結成塊。此外,單位畝產出值有限,投入產出相符,單位耕地的效益較低。

三、旱地農業技術發展趨向

通過農業新技術和種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耕地面積的產出量已經成為旱地農業的發展趨向。我縣農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

1.應用地膜覆蓋

在土地較為干旱的地方,采取地膜覆蓋能夠有效的保護農作物所生長環境之中所需要的水分,從而能夠在較為干旱的土地之中種植一些不特別依賴水資源的農作物,導致在同樣的土地之中也能做到每年的農作物不一樣,從而做到養地的作用[4]。

2.半旱地農業技術

半旱地技術可以理解為選擇合適的作物生長階段,進行適量的缺水灌溉,以達到節水保產的目的。同一作物品種,各個生長生理過程對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各階段水分虧缺對與產量形成的影響程度不同。不同作物和品種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顯著差異。利用作物品種的需水量特點進行水分的供應,可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在適度水分虧缺環境中生長的作物較在充足水分條件下生長的作物對干旱的來臨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從國內外已有研究結果可以取得這樣的認識:干旱缺水不一定降低產量[5]。這是由于許多作物在適度水分虧缺環境中生長的作物較在充足水分條件下生長的作物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半干旱技術既可以節約大量用水,又可以使最終產量基本不受影響。通常的實施措施為有限灌溉、根系分區交替灌溉等。

3.水肥耦合技術

水分和肥料是作物生長必須的條件,作物生長需要一定的水分和肥料供應, 因此研究水肥耦合技術十分關鍵。通過測定土壤中肥力和水分含量,再根據作物生長特點及需肥需水規律,建立以肥、水、作物產量為核心的耦合技術模型[6]。可實現合理施肥、充分發揮水肥協同效應,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水肥耦合技術可以同時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4.選擇優良品種

沒有好種子,僅僅有好的農作物生長環境,無疑是巧婦然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在對土壤環境采取一定的處理之后,還要選擇好的品種來進行種植。這樣就能夠起碼在種植農作物的開始就做好第一步,能夠為農作物高產做好準備。另外優良品種的選擇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因為當地的環境較為干旱,所以首先在農作物的選擇上就要選擇適應當地土壤環境的農作物,不能選擇一些喜好水資源較為豐富的農作物,那樣就事與愿違了。另外根據當地的突然環境選擇農作物也是需要將種子進行一些對比實驗或者篩選的方法來選擇出一些較好的種子進行種植,以便發揮優勢,實現干旱土地也能高產的目的[6]。

5.增加物質投入

杜宇不同的農作物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并且要根據其作物的生長環境來選擇正確的施肥方法和周期。摘要的技術方法有以下幾種:1)目標產量施肥法,主要是根據農民對于作物的產量需要來進行給定的肥等物資的投入;2)集中施肥,主要是根據作物的不同來進行統一的集中施肥方法;3)不均勻施肥法;是用于一些比較特殊的作用,是一種有選擇的施肥方式方法。只有根據特定的農作物,農民的需求和土壤的具體情況才能夠決定施肥的具體方法,做到即高產又養地的效果。

四、結束語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耕地面積的產出量,我縣農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導致大片土地撂荒現象的出現,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因此,發展集約型土地經營模式成為新的土地政策導向。這種模式有利于土地集中種植、合理種植、機械化種植,也有利于新型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增加土地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 閻波.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研究[J].《農村經濟與技術》,2016(12):23-24.

[2] 胡立峰.麥/玉兩熟區農作模式分析及輪耕模式探討[J].《中國農機化》,2016(12):243-246.

[3] 劉和俊.農村耕地撂荒問題透視[J].《農村經營管理》,2016(11):24-25.

[4] 鄧宏文.旱地農業發展淺見[M].《農業出版社》,2016(07):122-161.

篇6

關鍵詞:農技推廣的作用;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臺安縣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6.007

1 農技推廣工作的作用

1.1 農技推廣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支撐

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是決定農作物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須培養出有文化、高素質、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農技人員的宣傳推廣是使農民掌握農業知識的關鍵。

1.2 農技推廣是實現農作物高產的重要途徑

要想農作物高產穩產,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必須要把農業技術推廣到廣大農民手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這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1.3 農技推廣是推動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教育不均衡,農民文化素質較低,農技推廣人員要深入到生產一線,真正做到“人到、心到、責任到,問困難、問需求、問發展,送信息、送點子、送技術”,積極推廣宣傳,帶領農民科學致富。

2 農技推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技推廣人員嚴重不足

臺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內部設有6個業務股室,農業技術推廣股、土肥股、植保站、農產品檢測站、培訓股、園藝股,還有1個辦公室,總計19人。共有辦公室人員3人,領導3人,技術人員有13人。每個股室平均為2人左右,他們除了負責全縣的農業技術推廣、施肥指導、病蟲害防治、農業技術培訓、設施農業的指導及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檢測工作的同時還負責上級各個業務部門下達的日常項目的試驗、示范、推廣、培訓工作。另外,還有各個部門下達的各類專項的落實、實施、指導、總結等,工作量較大,就現有人員完成這些任務很艱難 。

2.2 臺安縣農技人員業務水平偏低

在職人員19人中,大專學歷6人,中專學歷5人,非專業畢業人員5人,后勤人員3人,業務水平偏低。

2.3 農技人員對新技術新品種了解少

由于農技人員參與的農業實踐少,培訓少,現行體制下一些育種單位繁育出優良品種后直接面向農民進行推廣,或由銷售單位在銷售過程中進行宣傳推廣,致使一些新的優良品種信息獲取時間滯后,不能及時有效地開展工作。

2.4 農民對新技術認識不足

現階段農村人口流動性大,農民種田經濟收入較低,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在家里種田的都是留守的中老年人,他們文化水平較低,精力和體力都不足,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作用認識不足,一直延續以往的種田方法,接受新技術、新成果少,也不愿意參加農技人員組織的技術推廣培訓。

2.5 業務經費嚴重不足

臺安縣是貧困縣,稅收少,財政資金緊張。每年預算給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撥業務費為每人0.4萬元,單位19人,總計撥款7.6萬元。這些資金去除水費、電費、電話費、辦公費外所剩無幾,無法滿足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推廣的差旅費、培訓費等費用。致使全縣的農技推廣工作無法正常有序地進行。另外,由于財政資金緊張致使每年的經費都是12月份才能撥到單位賬戶,農技人員下鄉的費用無法及時支付,這些正常的支出都是農技人員自己墊付,年末才能報銷,這給農技推廣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6 農技推廣人員晉升職稱異常困難

縣級推廣部門的推廣人員較為辛苦,深入到農民田間地頭是家常便飯,但申報獎項很困難。晉升職稱除了論文還需要獲獎證書,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難題。

3 對農技推廣工作的幾點建議

3.1 加強對農技推廣機構的重視

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機構的體制。農業的發展關系到國計民生,各個涉農部門要把農技推廣放到重要位置,加強組織領導,采取一切措施,積極推進農業推廣體系的完善,保證其順利履行職責。

3.2 加強農技推廣資金的投入

只有農業生產發展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才能增長,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因此,除了上級部門給予的專項資金外,還要加強業務資金的投入,使農技推廣工作能順利進行。

3.3 加強對縣級農技人員的業務培訓

加強對縣級農技人員業務水平的培訓,同時也要加強對鄉(鎮)農業站農技人員的培訓,使其開展對農民的培訓時,做到以點帶面,使農民不斷地加強對新技術的掌握和熟練的運用,從而使農民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積極耐心的引導農民,使其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接受新的技術,并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農技人員在下鄉培訓的基礎上還可以創建網絡平臺,促進農技推廣技術信息交流,使農民不出家門就能了解到新技術。這樣即省工又方便,大大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3.4 充分考慮縣級農技人員的實際情況,對縣級農技人員晉升職稱的條件應予以放寬

篇7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基本上已經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階段,國家正在重點進行傳統農業的改造,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時期,形成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時刻。而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為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建立的,為服務三農為己任。

二、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管理的人才培養特色不鮮明

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為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建立的,為服務三農為己任。當前我國處于改造傳統農業和建設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但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還不能與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如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結構體系未與農業現代化相調整。在各個大中院校中,人才培養目標趨同,農業經濟管理缺乏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畢業生的知識結構類似,技能特長與現代農業發展和需求相距較大。

(二)輕實踐重理論

另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中還存在著“輕實踐、重理論”的教育理念,最明顯的就是農業試驗課程只是理論課程的從屬地位,另一方面農業經管類專業的實習基地少,實踐教學難落實,如生產實習、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等難以有效落實。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設置中畢業實習一般設置在最后一期,學生忙于擇業求職,導致實習內容流于形式,實習論文缺乏實地調查,實習報告參差不齊,缺乏嚴謹、規范的實踐教學和實習監督,造成學生難以掌握農業的專業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無法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養農業經管類專業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畢業生競爭力不強

在農業的大中院校培養出的農業經管類畢業生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一些學生自身缺乏愛農、興農和強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學生家長對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力,更使得他們不愿意從事涉農領域。在學校方面,缺乏對學生進行引導正確的就業和從業觀念,也使得農業經管類專業的就業率在各專業的排名靠后,就業率低下和畢業生整體素質不高反過來也影響了招生質量,形成了農業專業招生和畢業的惡性循環。

三、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養目標

農業的大中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所處區域優勢,并結合社會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農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的特點。如浙江大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重點是培養熟悉食品國際商務流程、具有全球視野、食品企業運作管理的高級涉農商務人才。除了學校角度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還要專業層面和專業內容兩個方面的創新和重新定位培養目標。在農業專業層面上制定針對傳統農業、新興農業、農業應用和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礎理論等方面的培養目標,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農業專業內容上制定各類課程的培養目標,農業經濟管理的課程體系、內容設計和培養方案都要適應農業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這三個層次的農業經管類人才的培養目標相輔相成,無論哪個層面,都能夠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不僅掌握社會、人文、農村經濟、農業管理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能夠運用先進的農業管理理念解決和發現農業問題,獨到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去服務和建設“三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者和農業方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不斷優化課程體系

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模式中,要從整體上對農業經理管理的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優化。堅持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實用化、綜合化、精簡化、多樣化,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完整。一是注重農業科技與生物技術、經濟管理的有機結合,注重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將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滲透到農業課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農業公共課程的比例,在擴大學生農業專業的知識面的基礎上,也要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和脫節的情況;三是加強農業經管類的核心課程建設,不斷凝練和更新農業課程內容,增設能夠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精簡教學內容,在核心課程上增加學分占比。

(三)完善教學方法

大學生最佳職業生涯規劃的時間是第一學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學年或者第三學年學生自行選擇專業的方向,因此應盡早為學生創造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在第一學年的下學期就開始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如農業經營與管理,農村發展與管理、農村經濟產業化等農業經管類的專業方向,并整合專業課程體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一是根據學生自身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特點,適當增加案例、分組討論,改變單一的教授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分組討論中形成師生互動的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意識。二是,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并加強與農業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提高實習基地的質量,增加學生實踐調研的機會,將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強化實踐教學

對于農業經管類的學生而言,實踐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理論應用實踐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是創新開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課堂,農業經管專業的學生與基層組織的村級對接,學生科擔任村主任助理,為村委推廣農業技術、擴展農村產品銷售、籌建農村網站等多種形式開展社會實踐,逐步使得學生愛農、并愿意扎根農村,培養強農意識的有效途徑,也從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使得他們發揮一技之長,在農村事務中也注入了新鮮血液。二是可適時開展農業科技的學術競賽,通過對農業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的效果,任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報告、創業設計大賽、農業管理論文比賽、農業技術科研立項等活動,在實踐和競賽活動中強化農業理論知識和合作意識,發揮學生高效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者:張永康 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郊翔宇,崔寧波,龐金波.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M].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5).

篇8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科院緊緊圍繞助推我省農業實現現代化這一目標,以農業科技合作共建為手段,加快農業成果轉化,堅持“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創新理念,破解了農業科技與經濟發展的脫節難題,探索了“強農、惠農、富農”的發展路徑,取得論文與成果雙豐收,為全省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增收十連快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使全省的科技貢獻率逐年提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首創的“農業科技院縣共建”模式被農業部作為十大農技推廣新模式之一在全國推廣,并連續2年寫入中央1號文件。目前我院已經開展了四批院縣共建工作,直接在全省39縣開展共建工作,并輻射帶動全省農業實現結構優化、效益提升。

作為全省農業科研龍頭單位的省農科院,從2003年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構建“五位一體”的模式,使全省農業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8%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48.5%提高到62.5%。一是建園區做展示。十年間在各縣選擇便于農民參觀的地點在縣里建農業科技核心園區125個、鄉里建科技示范園660個、村里建科技示范田4750個。展示當地需要的作物新品種,新肥藥及新技術等農業新成果2810項次,輻射推廣面積8796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41.9%。在農業生產關鍵時期,舉辦田間博覽會、標準化技術現場會,由省縣專家現場傳授農業技術,解答咨詢,使農民能夠就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用得上解決問題的新技術;二是辦大院重服務。在全省建設專家大院39處,每個專大院固定30名以上的農科院專家,與縣里農技人員共同組成了一支常駐不走的服務“三農”的專家隊伍。設置了專家咨詢臺;開通了農技“110”熱線電話;配備了電腦多媒體系統、圖書、掛圖、農業技術光盤和標本,免費向農民開放,十年累計入駐科研人員12萬多人次,解答農民咨詢電話100多萬次,實現了農業專家與農民的"零距離"接觸;三是選項目促增收。在各縣普遍開展了農業科技致富項目。通過致富項目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省農科院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00多項科研成果免費向全省農民開放。累計實施致富項目580項次,涉及66.8萬農戶,實施面積1980萬畝,使項目區年戶均增收2715元,增加經濟效益181.36億元;四是搞培訓育人才。為解決廣大農民對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吸納能力較差的問題,省農科院堅持把培訓搬到村屯,借助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播手段對農民、鄉村基層干部、農業科技示范戶進行遠程技術培訓,同時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進行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術和最新品種培訓。在搞好大課堂、大集市培訓的同時,突出搞好“點菜式”培訓,做到“農民點菜,專家下廚”。累計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7萬場次,舉辦電視講座2910次,發放資料1029.5萬份,培訓農技人員和農民698.5萬人次;五是建聯盟促發展。為促使區域內農業生產各環節有效連接,實現節本增效。我院組織整合了科研部門、農業生產企業(肥料、農藥、機械)、大型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農業資源,圍繞農業產業鏈建設,在全省范圍內搭建創新性農業科技服務專業平臺。我們的聯盟吸納農業優秀人才入會,涵蓋了全省農業各個領域,百姓形象地稱產業聯盟為自己的貼心管家。目前,已經發展會員11萬人,開展交流、研討會302場,6萬多人受益。

為保障院縣共建工作的有效持續在全省進行,充分調動各個研究所、廣大科技人員和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尤其是廣大農民和現代農業新型主體的積極性,建立了全新的運行體制機制。一是保障有力。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工作,把在全省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合作共建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對全省農業科技合作共建進行工作協調和指導;選派科技副縣長。二是資源整合。合作共建的農業科研部門、農技推廣部門、農業大專院校科研設備設施、科研成果、科技園區一律互相開放,實行科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院縣科技人員統一編隊使用。三是激勵約束機制。建立領導負責制。主管副院長包縣、一個研究所牽頭、多個研究所、多學科專家參與的科技合作共建體制。并對合作共建實行目標管理,明確完成的目標、時限、標準和責任人,實施定期考核,獎優罰劣;共建雙方協調機制。在合作雙方之間建立了相互銜接、相互溝通、相互支持、資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工作機制,使合作共建中遇到的問題都能基本得到及時解決;建立科研與推廣并重的人才激勵機制,將院縣工作量化考核,在晉升職稱、評選先進、分房等方面同等待遇,推動大批農業科研人員積極投身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活動,并且不斷匡正科研方向,使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緊密結合。通過組建科技專家服務團,落實科技服務責任制,下派科技副縣長和財政資金撥給牽頭研究所的有力保障,暢通了科技人員進入經濟主戰場的渠道,使科研和農業產業需求結合得更加緊密;建起了科技與農民對接的直通車,提高了農業科技含量;激活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了成果推廣轉化速度;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術隊伍;推動了結構優化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希望在科技、潛力在科技、繁榮在科技、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院縣共建,是新形勢下農業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成功做法,是一項既符合我省當前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際,又具有長遠歷史意義的創新實踐,走出了一條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希望之路。 (編輯/劉佳)

篇9

關鍵詞:都市型農業院校;全日制;專業學位;招生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126-03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居民對農業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務要求。都市型現代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以城市為依托,形成服務于城市的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綜合農業體系。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著力推進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區別于側重理論和研究的學術型學位,主要培養有特定職業背景的高級專門應用型人才。2015年專業學位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比例將控制在1∶1。招生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環節,招生質量直接影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我國現行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由國家主導,自上而下,有著統一的標準、要求和進度。我國進行碩士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分為中央部屬院校和地方院校,中央部屬院校實力較強、學科特色鮮明,尤其是設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享受國家政策和財政的支持,在碩士招生中擁有充足的生源,具有自劃線的權限,有較多自。地方院校在碩士招生過程中必須嚴格按國家劃定的分數線進行復試錄取,生源數量和質量均處于劣勢。因此,為適應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地方院校要切實提高碩士研究生招生質量,從而在高校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這關乎地方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北京農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屬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于2008年4月獲得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權,雖然專業學位工作在學校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但經過努力和建設,已成為學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具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北京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如何立足都市型農業特點,辦好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尤為重要。

一、北京農學院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質量的實踐

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需要高質量的生源,招生就在于吸引和挑選出高素質的學生。作為地方院校,在名氣上和綜合實力上較中央部屬院校明顯處于劣勢,如何爭取優質生源成為招生工作的工作難點和重點。近年來北京農學院結合自身特點創新機制,通過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較好地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動權。

1.以學科特色吸引優秀生源。北京農學院緊密圍繞首都新農村建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近年來,學校承擔了“973”、“863”、支撐計劃、國家重大轉基因專項、農業行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國家項目。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理論研究、作物品種研究、肉牛轉基因體細胞克隆技術、中獸藥和生物農藥等方面在國內行業處于領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學校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重點解決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國都市農業、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通過加強學科建設,突出特色,以點帶面,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從而吸引優秀生源。

2.以名師魅力吸引優秀生源。北京農學院現有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教師中受聘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創新人才7人,北京市長城學者2人,北京市級中青年骨干教師65人,北京市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學術創新團隊和優秀教學團隊13個,兼職博士生導師12人。通過名師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吸引優秀考生報考。

3.以改革培養機制吸引優秀生源。為吸引優秀生源,同時激勵研究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加大校外培養基地建設,增加校外實踐的時間與機會。同時保證研究生在學期間基本學習、科研和生活的需要,我校不斷提高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學待遇,2012年9月起將在學待遇發放標準提高到900元/月/生,我校碩士研究生在學待遇一直列于全國院校前列。

4.以規范管理制度吸引優秀生源。①拓寬宣傳途徑,提高生源質量和數量,作為地方院校,加大宣傳力度,采取主動進行多形式立體式地宣傳,吸引優秀考生。應屆本科畢業生對專業學位性質認識的轉變是招生前提。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由于應屆本科畢業生對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存在“比側重理論和研究的學術型研究生低一等”的偏見認識,造成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報考率偏低。例如,北京農學院第一屆全日制園藝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第一志愿不足10%。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加大了宣傳力度,使應屆本科畢業生明確專業學位是與學術型學位沒有本質的區別,均屬于同一學歷層次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區別僅在于培養目標不同,即專業學位教育突出與職業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而是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北京農學院還加大了就讀專業學位的優勢:由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一般為2年,畢業后直接就業可以節省1年;由于培養更注重應用,因而就業更有針對性,成功率更高;在培養過程中,個別學生如果發現自己對學術更感興趣,想繼續深造,也可直接考博士,同樣可以節省1年。通過宣傳,北京農學院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報考率由過去不足10%到目前已超過200%。學校組織各學院積極動員本校本科畢業生報考本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召開專場動員大會,將相關信息及時傳遞給在校本科生;充分利用教師本身資源優勢,發揮推廣教授下鄉服務的優勢,將招生信息傳遞給個郊區縣的人員;同時開拓京外渠道,每年組織多支小分隊到京外高校招生宣傳,擴大學校影響力。②充分利用網絡,暢通溝通途徑,提高招生工作效率,研究生招生錄取工作以時間緊任務重而著稱,作為地方院校,除了一志愿考生的錄取外,關鍵是出色地完成調劑任務,調劑工作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性增加了工作的艱難性,因此,北京農學院充分利用網絡的功能,展示自身,并通過高效工作來吸引考生。通過北京農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及時向廣大考生公布招生進程、招生規章制度、招生復試工作規定等,實現碩士研究生導師介紹、初試成績、復試結果、錄取情況、檔案到達情況等考生密切關注信息的網上查詢,得到考生的好評。③遵循“按需招生、擇優錄取、寧缺毋濫”的原則,嚴格招生程序,我校堅持公正選拔的原則,詳細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成立校復試錄取工作領導小組,再由各學科制定復試工作細則,成立學科復試工作小組,各復試小組中每一位成員參與評分,取平均值作為考生的復試成績,復試過程全程錄音,由初試成績和復試成績各占50%加權折算成綜評成績,根據考生綜評成績在本學科中的排名確定擬錄取名單,最后在擬錄取考生中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導師。另外復試名單和擬錄取名單要在北京農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網上公示,紀委全程監督。④人性化管理,提高招生服務質量,我校招生工作一方面堅持公正選拔的原則,另一方面盡量人性化和細致化,對考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高度重視并盡快解決,從而吸引優秀的考生。復試時間盡早安排,努力爭取一部分尚處猶豫狀態的優秀考生;設置專人接聽電話,耐心細致地回答考生的問題;復試報到流程明晰流暢;復試錄取工作時間緊湊有序,復試結束后三天內公示錄取結果,保障未錄取考生能盡早再次調劑。

5.以建設強大的都市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吸引優秀生源。由于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更注重將理論運用于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而都市型人才培養“用武之地”實踐平臺的建設顯得特別重要。近年來,北京農學院針對這一新的農業需求現象,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和辦學優勢,率先開展一系列適應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硬件和軟件建設。在硬件上,學校有3個北京市人才培養基地和3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果樹學、臨床獸醫學、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5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有農業部都市農業(北方)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獸醫學(中醫藥)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業應用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產品有害微生物及農殘安全檢測與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首都農產品安全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市大學科技園等9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和成果轉化基地。在軟件上,學校在都市型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積極嘗試。在“十一五”期間,學校創建實施“政產學研推”教育和服務新農村建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先后與美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11個國家的17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并進行碩士的人才聯合培養。學校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加強校校聯合、教科聯合和校企聯合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優勢和作用,先后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業職業技術職院簽署“三院聯動”協議,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有效的聯動與合作機制;學校與首農農業集團、北京雷利集團、北京金六環農業園、內蒙古永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天海綠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綠都林科技園有限公司等多個省市的涉農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聯合開展農業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形成了校企聯合的研發體系。

二、北京農學院提高研究生招生質量的成效

1.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自2004年以來,學校從無到有,現有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覆蓋了2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有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2個類別涉及12個領域的專業學位碩士授予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從2009年的30人,到2012年的11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24%。招生規模穩步擴大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

2.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錄取質量不斷提高。2009―2012四年錄取初試成績高出國家分數線50分以上(含)的研究生平均占15%,高于國家分數線30~4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30%,高于國家分數線10~2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62%。同時我校錄取的考生中來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的畢業生逐年增多。

3.提高招生效率和師生滿意度。通過招生網站,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加強了與考生的溝通和交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充分發揮導師組在復試選拔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導師組和導師在復試當中尤其是業務考核等方面的意見。堅持第一志愿優先,并兼顧選拔優秀。對于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提高招生質量和效率的思考

1.建議改變國家碩士招生政策文件下達方式。目前國家教育部碩士招生文件實行一年一發,常常又滯后于招生進程,不利于安排招生工作。因此建議碩士招生政策文件更宏觀和更穩定,避免地方院校一直處于被動期望中,不利于招生效率的提高。

2.建議碩士招生計劃下達時間提前。建議招生計劃應在國家分數線下達前,最好能在考生報考前,對考生更具參考性。

3.切實加強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設。高校之間招生的競爭最終都是各校綜合實力的競爭,在綜合實力上地方院校無法與綜合性部屬

院校比擬,因此地方院校需揚長避短,突出特色,不斷加強自身的內涵建設,以特色立身,在高校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

4.加強專業學位論文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學位碩士論文更強調所學的理論和知識要應用于實際的工作。劉愛榮等認為專業學位碩

士論文應具有實、新、高的特點:“實”是指論文選題來源于企業生產、科研實際,論文研究結果直接應用于生產;“新”是指論文選題要應用學科前沿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解決都市型農業中急需解決的難題;“高”是指碩士論文的科學水平、創新水平都要達到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能取得較高的實際價值。

專業學位教育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是由政府、學校、企業、社會構成的關系鏈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任何變化都是受這個關系鏈上其他環節狀況牽動。北京農學院利用其辦學優勢和地理優勢,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看作是一次發展機遇,通過加強人才培養硬件和軟件建設,不斷擴大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僅推動了學校的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而且了促進本科生教育。

參考文獻:

[1]方志權,吳方衛,王王威.中國都市農業理論研究若干爭議問題綜述[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8):521-525.

篇10

關鍵詞:農業碩士;培養模式;“三位一體”;聯合培養

我國自1990年就開始了專業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現已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培養模式和格局。目前全日制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增量在不斷上升,但培養模式與社會、學校和學生個人需求仍然存在著不相適應的問題。因此如何更好地完成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探索和構建出一套適應農科教“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素質分析及能力的培養方案,學校與協作單位聯合組建課程建設指導小組,將社會人才需求跟蹤和畢業生質量跟蹤常態化、制度化等顯得尤為重要。“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199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2016年更名為農業碩士[1]。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分別頒發了《關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領域設置調整的通知》(農業教指委[2016]3號)及《關于公布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各領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農業教指委秘[2017]26號)這是目前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我國目前的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對成熟,但在培養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西華師范大學也是較早開展農業碩士培養的高校之一,從最初設立農業推廣碩士點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歷史,為中國西南片區培養了大量農業應用型人才。

1“三位一體”農業碩士培養模式研究背景

國外碩士研究生培養中,不存在學術型和專業型在培養目標的區別和界定。國外關于農業碩士的研究主要是學生對碩士課程和教師的滿意度研究[2]、碩士學位課程內容分析[3]、學生們感興趣的課程研究[4]、基于課程的開發模型滿足學生的需求[5],關于培養模式的研究還很少涉足。我國學者對農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研究工作始于2000年。國內的農科教“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探索主要用于本科及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并且主要是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研究[6-7],關于研究生農科教“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探索研究較少。鄭冬梅[8]探索了產學研相結合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陳筠等[9]探索了校企協同培養模式,衣華鵬等[10]探索了高校管理部門引領護航、雙導師“聯合培養”、培養基地助力三大模塊入手構建“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李棕松等[11]構建出實踐選題-學校培養-企業就業的全日制獸醫專業學位研究生“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姚明印等[12]探索了學校-企業-地方“三位一體”農業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所有這些涉及農科教“三位一體”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都存在一定不足,構建完善而適宜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將有助于提升農業碩士人才培養的質量。

2“三位一體”農業碩士培養模式研究方法

全日制農業碩士是面向現代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需要,并且具有相關的職業背景,推動新興農業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力求推動農村發展工作和農業技術推廣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13]。因此,主要通過以下4種方法來進行“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究。(1)文獻法。主要是通過查閱、搜集、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總結,來更清晰地了解“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2)問卷調查法。設計能夠反映農科教“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問卷,通過線上調查和現場調查等方式獲得調查結果,并進行統計分析。(3)訪談調查。通過訪談或聽取意見的形式,了解高校農業碩士課和老師、在讀研究生、畢業研究生、研究生培養及管理部門、用人單位對農業碩士生培養意見和建議。(4)比較研究法。通過對國內外農業碩士研究生不同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特別是改革后的農科教“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傳統培養模式的分析比較,篩選出合適的培養模式。

3“三位一體”農業碩士培養模式主要舉措及成效

3.1培養方案的修訂

項目實施后,學院成立農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研究審定培養方案和實施方案,形成了2020版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新方案更加適宜農科教“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特別注重課程知識結構體系,增加學生的實踐課程,注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3.2師資隊伍建設

國內農業碩士的教育培養起步較晚,特別是“三位一體”新的培養模式。在探索“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同時,需要加強專業學位師資隊伍建設,并結合“三位一體”培養模式來組建師資隊伍。首先,優化農業碩士專任教師師資隊伍結構,通過名校進修計劃、青年教師計劃、學位提升計劃,優化農業碩士師資隊伍結構,積極培養農業碩士學科帶頭人和骨干,組建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學團隊。制定專門的青年教師導師指導制度,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進行指導。其次,著力打造一支新型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合作研究機構和生產單位推薦技術專家和能手兼任合作導師和實踐教學導師。學院激勵農業碩士教師到生產一線、科研單位去鍛煉,建立“雙師雙能型”農業碩士教師資格認證體系,鼓勵考取行業相關資格證書。最后,每位農業碩士研究生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校內、外導師取長補短,聯合培養。校外導師特別注重選用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有高級技術職稱的。

3.3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研究制定農科教“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各項制度,建成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農科教“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質量監控與管理體系,包括教學規章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模式,確保各環節有制度可依。學院農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培養方案和實施方案提出政策建議和措施,對實踐環節等給予指導,推進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及與科研單位和生產部門的產學結合。同時實行領域帶頭人制,農業碩士的各領域負責人負責本領域的相關培養工作,具體制訂培養方案,監督培養方案的實施,監控農業碩士培養的各教學環節,推進教學改革。增加學院配套經費的支持,學院在農業碩士學科建設經費及教學業務費中設立專項資金,用于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對研究生素質分析及能力的培養,學校與協作單位聯合組建課程建設指導小組,將社會人才需求跟蹤和畢業生質量跟蹤常態化、制度化。

3.4協作培養模式與機制探索

學校與協作單位建立農業碩士聯合培養指導委員會,聯合培養指導委員會共同完善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定,協作單位的技術骨干及聯合指導教師與校內教師共同完全部分課程的教學;協作單位與學校共同完成技能訓練和實踐環節,但以校內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訓練場所。探索協作的組織體制與運行機制,協作研究機構和生產單位如何有效參與專業教學內容,并將這些經驗進行總結和深化;建立與協作培養單位的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將協作單位的優質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將協作單位的特色轉化為學科特色。

3.5課程與教學改革

探索適宜農科教“三位一體”的農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深入開展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拓寬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實習、課程小論文等教學環節,建立和完善課程綜合教學評價體系。按照農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圍繞生產實際,按社會需求標準選擇課程內容;選擇適宜的教材,并與協作單位一起開發補充內容,將生產上急需知識、關鍵技能補充進課程,目前正在整理補充教材。項目實施后,“園藝通論”等一些專業實踐性強的課程邀請協作培養單位的合作導師主講,使豐富的實踐內容進入課堂,讓學生非常受益,學生普遍反映很好。教學工程中注重案例教學,項目實施后,課程主講老師深入協作單位,并與聯合指導老師合作,結合生產實際,新增“一項動物繁殖技術的科研成果轉化-選擇、反饋、推廣”“川西高原老芒麥種子豐產技術研發”“南充市中國晚熟柑橘之鄉建設”等多個實踐案例,這些案例正在完善并申請入庫。

3.6實踐平臺與基地建設

利用學院現有實驗和實踐教學平臺,加強與農業碩士實踐環節的契合,建設實踐教學的新體系。同時構建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將各項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完善標準化的實訓模式,健全質量保障機制。項目實施2年來,新增實踐教學基地4個,并加深與協作部門的合作,強化創新創業類訓練,深化和提高現有的創新實踐活動。完善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機制,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探索校外基地的建設的動態管理,優化實踐教學基地,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和基地合作效果。實踐教學基地也是協作的研究生培養單位,許多研究人員也是農業碩士校外指導教師,都具有豐富的指導碩士研究生經驗,同時也有豐富的教學實踐技能。參研的研究生既是在讀農業碩士研究生,也是農業生產部門的從業人員,既是研究人員,也是被研究對象。

3.7注重畢業論文選題與過程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