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7: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技術規范;建設
新型工業化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有很大優勢,在工廠制作預制構件的生產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現場生產的浪費,大量節約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還可以提高構件精度和構件生產效率,在提倡可持續發展和發展綠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業化建筑已經成為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但目前我國建筑工業化程度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相關技術標準體系還很不完善。新型工業化建筑的生產要求標準化的設計、工廠化的生產和裝配化的安裝,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使各個專業、各個環節有效銜接起來。因此,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是前提。目前,我國國家、地方和相關企業已經頒布了一些有關丁業化建筑的標準,指導著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但是,這些標準還存在著國家統一標準較少,標準不統一和相關標準缺失的問題。本文在對典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進行分析和借鑒的基礎上,系統分析我國新型丁業化建筑技術標準和規范現狀。
一、國外典型國家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借鑒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工業化建筑方面還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著一定差距。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已開始推廣工業化建筑,在技術標準方面也已取得了許多成果,值得我國借鑒。
(一)瑞典
瑞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推行工業化建筑政策,并大力發展以通用部件為基礎的通用體系,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著手建筑模數協調的研究,并在20世紀60年代,將建筑部件的規格化逐步納入瑞典工業標準。瑞典在1960年頒布了“浴室設備配管”標準,1962年頒布了“門扇框”標準,1967年頒布了“主體結構平面尺寸”和“樓梯”標準,1968年頒布了“公寓式住宅堅向尺寸”及“隔斷墻”標準,1970年頒布了“模數協調基本原則”,1971年頒布了“廚房水槽”標準。這些標準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數協調,各部件的規格、尺寸。部件的尺寸、連接等的標準化、系列化使通用體系得到較快的發展。瑞典標準對于建筑產品的規定比較詳細,大至主體結構尺寸小到廚房水槽都有規定,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產品的通用性,逐漸形成通用體系。
(二)丹麥
丹麥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模數法制化的國家,并制定了20多個必須采用的模數標準,包括“建筑規則設計模數”、“模數組件的尺寸”、“優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雙跑樓梯的樓梯間”、“廚房構件”等。丹麥推行工業化建筑的途徑是開發以采用“產品目錄設計”為中心的通用體系,同時比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礎上實現多樣化。丹麥通過模數和模數協調實現構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預制樓板和墻板等主體結構構件。這些部件都適合于3M的設計網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為單位生產的,部件的連接形狀(尺寸和連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數協調”標準,因此不同廠家的同類產品之間具有互換性(于萍、陳效逑,2011)。丹麥標準對于模數協調的要求比較嚴格,對于建筑及建筑產品的尺寸和規格的規定比較多而且比較詳細,對于建筑的水平與豎向尺寸、各類構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產品的尺寸都有規定,通過這種方式來規范設計,發展通用體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動住宅產業標準化五年計劃》,開展材料、設備、制品標準、結構材料安全標準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關協會加強住宅產品標準化工作。1971年2月通產省和建設省聯合提出“住宅生產和優先尺寸的建議”,對房間、建筑部品、設備等優先尺寸提出建議。標準化工作是企業實現住宅產品大批量社會化商品化生產的前提,極大推動了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紀穎波,2011)。
(四)法國
法國的工業化建筑起步較早。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業化建筑”,出現過許多“專用建筑體系”,不同體系出自不同廠商,各建筑體系的構件互相不通用。20世紀70年代后過渡為“第二代工業化建筑”,以通用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為特征。1977年成立了構件建筑協會,1978年該協會制訂了尺寸協調規則。法國政府在1982年調整了技術政策,提出一套構件目錄,只要與某些其它目錄協調,并組成一個“構造邏輯系統”即可(孟剛,2005)。
(五)小結
可以看出,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在工業化建筑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數協調強調的是在建筑設計階段盡量統一尺寸,做到標準化設計,而部件通用體系強調的是在部件生產階段盡量統一部件的規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設計是生產的基礎,標準化設計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產是設計的延續,部件通用可以促進標準化設計。各級政府部門在修訂和制定標準時應充分借鑒國外標準,尤其是在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兩方面。
二、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現狀
目前我國針對傳統建筑的標準規范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體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關工業化建筑的內容,但涉及專業不全,規定分散,不成體系,本文對此按照執行范圍進行分類、總結和分析。
(一)國家標準
表-1中所列標準涉及建筑設計、建筑產品、結構設計和施工驗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針對工業化建筑而制定的標準,也有針對傳統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標準。針對工業化建筑的標準大部分頒布較早,已不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要求,應結合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等進行修訂。傳統建筑標準中關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規定不夠深入,應進行深化完善。
(二)行業標準
表-2中所列行業標準大部分為建筑產品標準,另外還有兩部集設計和施工于一身的綜合規程以及一部抗震標準。與國家標準情況相似,針對工業化建筑的標準頒發時間較早,應結合現狀修訂,傳統建筑標準中關于工業化建筑的規定應深化完善。
(三)地方標準
從表-3可以看出,各地區已出臺的針對新型工業化建筑的技術標準在內容上基本一致,大體可分為總則、術語解釋、材料要求、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施工和驗收。且各技術標準和規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對結構設計進行了詳細規定,而其他章節則只做了原則性規定,比較概括,不夠具體、詳細,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沈陽市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現代建筑產業化試點城市,在制定技術標準方面明顯領先于其他地區。在國家住建部、省住建廳等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沈陽市組織中建標準院、中建東北院、中建設計集團、沈陽建筑設計院等設計單位,以現代建筑產業化工程建設為依托,不斷豐富完善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在構件制作與驗收、工程質量、安全、節能、檢測等方面開展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編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編標準
目前行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已經,相關人員正在積極修改。該規程規定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框架結構設計、剪力墻結構設計、裝配板式結構設計、外墻掛板設計、構件制作與儲運、構件安裝與施工和工程驗收。另外,據北京市建委消息稱,將啟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建筑設計規程》編制工作,積極推動產業化住宅設計標準建設。該規程將對住宅設計中的模數協調、平面設計、外墻、內墻、樓面設計、內裝修與設備管線設計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要求,為規劃管理和建筑設計提供技術依據。由標準院作為組編單位編制的《裝配式住宅設計規范》也正處在編制中。
(五)小結
目前各級標準中,關于結構設計和施工安裝及驗收的標準還比較少,應盡快修改相關標準,增加相關內容。另外雖然有一些關于建筑產品的標準,但還不能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生產要求,應加緊修改現行標準并編制相應新標準。在修改和編制標準時應結合現有的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做到能夠充分反映新技術和新工藝;并且應該與在編標準相協調,力爭做到不重復,不矛盾。另外,在生產過程上,工業化建筑和傳統現澆建筑相比,無論是設計所依據的標準規范、施工安裝標準,還是驗收檢查標準,都由于生產方式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應進行修訂。在建筑設計上,應加強有關模數協調的規定;在結構設計上,現行相關標準中幾乎沒有針對節點設計的內容,應增加相關內容;在構件部品生產上,應盡快完善關于尺寸規格、生產要求等方面的標準,盡快建立一套通用體系;在施工安裝上,現行相關標準中關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規定比較分散,應進行整合,增加必要規定,尤其是關于節點連接這一重要環節的規定;在驗收檢查上,主要應修改兩方面規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驗收地點由工地現場轉移到了構件部品工廠;二是應增加關于節點連接的驗收規定。
三、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的修訂和建議
結合我國現行建筑技術標準規定和國外工業化建筑發展過程中制定的技術標準和要求,本文對我國發展新型工業化建筑過程中部分主要技術標準提出兩點建議。
(一)對現行主要技術標準的修訂建議
1 建議。具體見表-4。另外,《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住宅建筑模數協調標準》、《建筑門窗洞口尺寸系列》、《裝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設計與施工規程》、《住宅樓梯預制混凝土中間平臺》和《住宅樓梯預制混凝土梯段》都是為了發展工業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時間較早。近幾年工業化建筑發展迅速,相繼出現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上述標準應結合工業化建筑的現狀進行修訂,以適應新型工業化建筑發展。
2 說明。《住宅建筑規范》中的條文大多針對現澆結構,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部分。《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中規定構件中的鋼筋可作為防雷設施的引下線。此技術在現澆結構中易于實現,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中不易實現,應作相應修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中沒有專門針對節點設計的內容,節點設計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增加針對節點設計的相應內容;另外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構造要求較少,應繼續完善,如節點連接構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對各類建筑的抗震計算和構造做出了規定,但沒有關于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計算和構造,應增加相應抗震計算方法和構造要求。《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規范》主要針對現澆結構進行規定,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特點的相關規定,如構件部品、施工機械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中第9章裝配式結構分項工程中,對預制構件的驗收、結構性能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做出了規定,但不夠具體,應進行完善。另外,由于構件部品在工廠生產所以在現場驗收的規定已不適用,應增加針對工廠生產驗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應與《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進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中沒有針對節點加固的方法和構造要求,節點連接處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薄弱環節,應增加相應加固方法和構造要求。《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規程》中有大量針對現澆結構的規定,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相應規定。《建筑外墻防水工程技術規程》中沒有關于構件部品連接節點的防水設計,構件部品連接節點是防水的薄弱環節,應增加相應防水設計內容。《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是混凝土結構進行施工的重要參考,目前該圖集只針對現澆混凝土結構,應增加針對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部分。
(二)對新增技術標準的建議
1 建議。(1)完善模數標準體系,增加各類建筑的模數標準,如學校模數標準、醫院模數標準、辦公樓模數標準等。(2)完善建筑產品通用體系,增加關于各類建筑產品的尺寸、規格的標準,如預制梁尺寸規格標準、預制柱尺寸規格標準、預制隔墻板尺寸規格標準等。
2 說明。(1)目前我國現行建筑模數標準只有《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住宅建筑模數協調標準》和《廠房建筑模數協調標準》三部,應完善模數標準體系,增加各類建筑模數標準。(2)目前我國建筑產品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通用體系尚未建立,許多建筑產品缺乏與之對應的尺寸、規格的標準,應增加各類建筑產品的尺寸規格標準。
四、結論
為了找出目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同時借鑒國外典型的成功經驗,對完善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體系提出建議,本文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關結論。
(一)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進行總結和分析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關于新型工業化建筑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其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大都頒布較早,已不能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標準大都只對結構設計進行了詳細規定,而其他方面則比較概括。
(二)對典型國家的技術標準特點進行總結
對瑞典、丹麥、日本和法國的技術標準特點進行總結,雖然四國在做法上不太一樣,但是基本上都體現出了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在技術標準中的重要性。
篇2
關鍵詞:建筑;工業化;內涵;現狀;方略
由于我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對建筑行業的質量和效率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建筑工藝理念已經跟不上國家發展的步伐,所以必須對建筑進行改革發展。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建筑業的發展,也是建筑業發展的動力和目標。
1 建筑工業化內涵
建筑工業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國家提出來了,其含義無非就是把建筑行業也變成工業化發展,由原先的小規模的手工建筑變成大規模的有效率的工廠化建筑。使現在雜亂的房屋建筑能夠具有統一標準,這樣就可以把建筑用材放在工廠進行批量生產,這就是建筑工業化的一個方面。
比如現在廣受建筑業喜愛的預制板梁裝配,它不僅可以保證預制件的質量,也為工程節約了工期,但這說明這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趨勢,但是預制件并不能完全的替代現澆。所以在建筑施工中我們要盡可能的使用預制件,但是現澆的技術工藝也是不能被摒棄的。
2 目前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現狀與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筑行業在工業化發展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量到質,建筑工業化逐漸走向成熟,但是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現在下面就建筑工業化目前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做一些描述。
2.1 政策扶持機制還不夠健全
缺少頂層設計。我國政府雖然大力的提倡推廣建筑工業化,但是目前我國對建筑工業化還沒有出臺相應的國策,各地政府機關的扶持機制沒有系統的規劃及激勵治理措施,缺少長遠的規劃;缺少相應的管理機制。建筑行業一般規模大工期長,這就需要各個單位相互合作,比如說設計方,業主方,施工方,監理方。參建部門多的特點給建筑管理帶來了難度,一旦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個項目出現問題。目前雖然各地政府在不斷的解決各種問題,但是由于建筑行業自身的特點,目前還沒有健全的管理機制。
2.2 設計技術體系還沒有完善
設計體系由于一些原因,在工業化發展中緩慢,這往往導致設計與加工及裝配在一些環節產生脫節,這就會造成工期延誤和質量下降,成為工業化發展的一大弊端。設計體系在發展過程中更傾向于裝配的設計,但在室內設計等方面發展甚少,這成為設計體系不完善的另一大的原因。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創新力不夠。
2.3 輿論宣傳還不夠全面準確
大家普遍認為工業化建筑抗震能力不好,但是日本的幾大地震都證明了工業化房屋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認為工業化建筑是低質量的建筑,認為大多數的安置房才會采用工業化建筑,但是工業化建筑加上一些其他的新技術使用,建造的工業化建筑是高質量現代化建筑;認為工業化建筑是單一的,沒有什么創新,其實我們所說的標準化建筑是指建筑產品的模塊模數標準化設計,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將這些不同的模塊進行組合和拼接,將其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2.4 關鍵技術及集成技術尚不成熟
從設計、生產到裝配、裝飾使用,系統的集成性程度低;建筑產品相應的配件發展沒有得到重視,其發展緩慢,阻礙了整個裝配件的發展。系統構思不夠完善,在選用裝配構件時沒有充分考慮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不便。
2.5 施工技術和施工機械還不配套,施工難度大
我國工業化建筑的施工技術起步相對比較晚,由于施工專用機械的短缺,使施工方案不盡完善,施工技術與施工機械的不配套,導致施工強度增加,熟練勞動力短缺,在工期較緊張的情況下,無法滿足現場施工生產的需要,這無疑會給施工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
3 優化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策略與方向
3.1 加快完善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政策扶持機制
首先應該做好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頂層設計。政府部門做好帶頭作用,該放權時放權,該管理時管理,松緊有度。無論是從立法上還是政策上都要激勵其發展,同時可以讓房地產行業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進程;其次應該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無論從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上都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提高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管理機制,積極推動EPC管理模式的發展。
3.2 采用新的施工工藝
新的施工工藝是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重要舉措。目前建筑行業中現澆作業占了施工的主導地位,而工業化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裝配式構件。因此新工藝不僅是對現澆作業的要求更是對裝配件的要求。發展新型的裝配式產品可以提高項目的質量和效率。但是新工藝不僅是對裝配構件主體結構進行改良,同時對裝修等配件也進行改良,實現裝配式構件的一體化發展優化。
3.3 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集成技術體系構建
集成技術體系的構建,有兩個方面需要重視。一是裝配式建筑的關鍵技術,另一方面則是集成系統的完善。首先我們應該清楚哪些是我們研究的目標,其次關鍵技術路線的每一步都應該制定一系列的技術標準,嚴格控制各個環節的質量。在管理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關鍵技術集成系統進行不斷的優化。
3.4 注重市場化引導
在建筑工業化發展中,不僅要利用好“看的見的手”,同時也要利用好“看不見的手”。注重市場的引導作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筑風格,我們要因地制宜。促使建筑工業化的效益達到最好,對國家的發展最有利。對不同的工業配件進行分類使用,發揮它們的最大效益。預支構件廠應該對全社會開放,這樣就會增大裝配廠的競爭力,通過標準化的生產,加上市場的引導,肯定會促進預制場的發展,乃至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
4 結語
目前,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新型建筑行業工業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出現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政府和市場在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各自采取不同的方式來促進其發展。我相信建筑業肯定能夠抓住此次機遇,得到大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迎來一個新的春天。使我國建筑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參考文獻
[1] 潘志宏,李愛群.住宅建筑工業化新型住宅結構體系[J].施工技術, 2008(2).
篇3
[關鍵詞]工業化;建筑;發展;措施;要求
一、建筑工業化的基本內容
建筑工業化是指建筑業要從傳統的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小生產方式逐步向社會化大生產方式過渡,即以技術為先導,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裝備,在建筑標準化的基礎上,發展建筑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的生產,培育技術服務體系和市場的中介機構,使建筑業生產、經營活動逐步走上專業化、社會化道路。
建筑工業化的基本內容是: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科學合理地組織施工,發展施工專業化,提高機械化水平,減少繁重,復雜的手工勞動和濕作業;發展建筑構配件、制品、設備生產并形成適度的規模經營,為建筑市場提供各類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構配件和制品;制定統一的建筑模數和重要的基礎標準(模數協調、公差與配合、合理建筑參數、連接等),合理解決標準化和多樣化的關系,建立和完善產品標準、工藝標準、企業管理標準、工法等,不斷提高建筑標準化水平;采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優化資源配置,實行科學的組織和管理,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和信息管理系統,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二、建筑工業化的發展
建筑工業化是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建筑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建筑規模的持續擴大,建筑業發展較快,物質技術基礎顯著增強,但從整體看,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不大,質量問題較多,整體技術進步緩慢。為確保各類建筑最終產品特別是住宅建筑的質量和功能,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建設速度,改善勞動條件,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建筑業盡快走上質量效益型道路,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們主要吸取我國幾十年來發展建筑工業化的歷史經驗,以及國外的有益經驗和作法;考慮我國建筑業技術發展現狀、地區間的差距,以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特點;適應發展建筑市場和繼續深化建筑業體制改革的要求;重點是房屋建筑,特別是量大面廣、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關的住宅建筑。
三、實現建筑工業化的措施
建筑工業化應包含四方面:即設計標準化(從設計到生產、安裝,建造的全過程執行統一標準、統一模數)、構件生產工廠化(主要建筑構件都在工廠生產)、施工機械化(拼裝都是機械化作業)、管理科學化。建筑工業化,首先應從設計開始,從結構入手,建立新型結構體系,包括鋼結構體系、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要讓大部分的建筑構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實行工廠化作業。一是要建立新型結構體系,減少施工現場作業。多層建筑應由傳統的磚混結構向預制框架結構發展;高層及小高層建筑應由框架向剪力墻或鋼結構方向發展;施工上應從現場澆筑向預制構件、裝配式方向發展;建筑構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場化、工廠化生產制作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術的研發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撐及腳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創新,減少施工現場的濕作業。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撐和懸挑腳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圍護結構體系上,大力發展和應用新型墻體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減少施工現場手工操作。在積極推廣建設部十項新技術的基礎上,加快這十項新技術的轉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裝配化、施工的機械化能力。
在新型結構體系中,應盡快推廣建設鋼結構建筑,應用預制混凝土裝配式結構建筑,研發復合木結構建筑。在我國,進行鋼結構建設的時機已比較成熟,我國已連續8年世界鋼產量第一,一批鋼結構建筑已陸續建成,相應的設計標準、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已出臺;同時,鋼結構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結構安全度高等特點,在建筑中應用的優勢日顯突出;鋼結構使用面積比鋼筋混凝土結構增加面積4%以上,工期大大縮短;在工程建設中采用鋼結構技術有利于建筑工業化生產,促進冶金、建材、裝飾等行業的發展,促進防火、防腐、保溫、墻材和整體廚衛產品與技術的提高,況且鋼結構可以回收,再利用,節能、環保,符合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預制裝配式結構應積極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結構都是現場澆筑的,不僅污染環境,制造噪聲,還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又難以保證工程質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從法國引進的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簡稱“世構體系”),是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柱,預制預應力混凝土梁、板,通過鋼筋混凝土后澆部分將梁、板、柱及節點連成整體的框架結構體系。具有減少構件截面,減輕結構自重,便于工廠化作業、施工速度快等優點,是替代磚混結構的一種新型多層裝配式結構體系。該結構體系已在南京多個工程中應用,效果明顯。
復合木結構應盡快研發。復合木結構不僅適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還可適用于廣大村鎮建筑和二至三層的別墅中。應該說,與混凝土結構不同,復合木結構作為今后新型結構形式之一,極具有人性化和環保的特點。針對楊樹快速生長和再生的特點,應著力開發楊樹木材的深加工技術,包括木材的處理、復合、成型等,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構件,并使其具有防蟲、防火、易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復合木結構,可減少對鋼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這對資源是一種保護;同時,也為廣大種植楊樹的農民提供了一個優越的市場,不僅提升了楊樹的使用價值,而且還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尋找到一個新途徑。可謂是一舉多得。可以預見,復合木結構的潛在能量將隨著技術的成熟日益顯現出來,必將會對我國的建筑業帶來一場革命。
篇4
上海魯班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三大誤區:建筑工業化≠裝配化;工業化=標準化≠沒有個性;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
四大瓶頸:制度;標準;技術;管理。
當前國內建筑工業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行業內的企業實施途徑是多種模式并行:以萬科為代表的房地產龍頭的資源整合模式,充分利用技術研發、應用平臺、資源整合,萬科這些年來高舉住宅工業化的大旗,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功不可沒,也確實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業模式。以遠大住工為代表的龍頭,集設計、開發、制造、施工、裝修一體化建造模式。還有以龍信集團為代表的工程總承包(EPC)龍頭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重點要發展EPC模式。通過工程總承包的模式打通設計跟施工,打通設計跟制造、跟構件生產和施工全產業鏈,只有通過這樣一種模式才能成功。建筑工業化實施途徑及幾大誤區
誤區1:建筑工業化≠裝配化。2013年以來,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建筑工業化發展迅猛,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現階段由于建筑工業化處于發展的初期,尚缺乏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建筑工業化的內涵、步驟、路徑還不夠清晰。
一些地方政府還只是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進,單純地用預制率指標來衡量工業化、工業化程度,甚至簡單地以“裝配化”程度來論建筑工業化水平。目前政府的很多激勵政策都是針對PC制訂的。實際上,PC只是工業化的一部分。PC具有節約資源、提高效率等優點。但這些優點的發揮需要一定的邊界條件。首先要對未來市場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防止產能過剩。第二,PC構件現有生產能力不能滿足產業需求規模。
一些企業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研發、應用裝配式結構技術,但仍然未脫離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忽視企業的管理創新,使得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效率、效益不高,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建筑工業化是要從管理現代化上要質量、要效益。
出現上述問題主要原因是對建筑工業化內涵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到位,還停留在以往的單一的工業化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層面上,還局限在一般意義上的建筑裝配化。建筑工業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業化,而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核心要素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是在房屋建造的全過程中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和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并形成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從而實現社會化的大生產。決不是在傳統生產方式上的修修補補,也決不能簡單地用“裝配化”來概括或替代。
誤區2:工業化=標準化≠沒有個性。據統計,推行建筑工業化后,水耗、垃圾和污水排放量能降低62%左右,能耗、人工可分別減少38%與46%。模塊建筑是根據建筑的功能空間設計,劃分為若干個尺寸適宜運輸的多面體空間模塊,根據標準化生產流程和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由熟練工人在生產車間流水線上制作完成室內精裝修、水電管線排布、衛生器具安裝以及家具嵌入等。模塊建筑的優勢, “多快好省”,適用性廣泛,建造周期短,建筑壽命長,環保效果顯著,性價比優。
從各國發展的實踐看,因住宅量大面廣,與商業、辦公物業相比,其個性化相對較弱,更容易、更有意義推進產業現代化。因此,大多數國家都是以“住宅產業現代化”概念來代表建設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現代化發展進程,實質上也未必專指住宅,并且都是借助住宅建設大規模發展時期,同步推進住宅工業化。因此,從這一點上,“住宅產業現代化”也有利于進行國際交流與對比分析。
越是標準化,對工業化推動越有利。制造標準化,產品的質量標準化,同時管理也要標準化。標準化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個性化又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住宅建筑設計個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在個性化的中間存在著不可缺少的標準化,標準化的構配件,標準化的模數,使社會化大生產的產品在一個工程中得到合適地使用。這就意味著用最少韻資源,最少的時間,實現最高效的工作成果。
住宅標準化不意味著單一化,這與房地產的特征是相悖的。標準化的關鍵是節點,是模塊,是方式。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將標準模塊進行組合拼裝,形成多種形式,多種效果,這就形成了多樣性。同樣的事件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同樣的標準模塊經過組合和集成,也能達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標準化不等于單一化,多樣性是結果,標準化是方法和過程。
誤區3: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建筑工業化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部品的標準化、工業化生產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一方面它能夠降低單個部品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喜好自由組合設計、選用產品。而目前行業對部品部件的重視還遠遠不夠,還沒有意識到其足以占據建筑工業化“半壁江山”。
建筑工業化的四大瓶頸
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重要保障。通用化、標準化和體系化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從標準化發展角度看,建筑產業可以更好地實現以互聯網的信息化手段取代傳統的設計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實現電子數字和智能技術的機械操作,做到精確施工。標準化設計是全產業鏈整合的基礎,也是實現工業化在不同標準下改進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據,它的推廣和應用將給整個行業帶來變化。設計作為標準化的第一步,必須確定必要的規則。當前推進建筑工業化建設普遍面臨以下四大瓶頸。
制度。一是近年來,雖然我國出臺了多個建筑工業化相關政策規定,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針對建筑工業化發展詳細、系統的政策制度研究與制定仍然不足;二是目前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都是針對傳統建筑生產方式的,這就對建筑工業化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標準。通用的現代化建筑標準和體系仍然在起步階段,成套的標準化體系建設落后,沒有形成適用范圍廣泛的模數標準和成套技術標準,難以大范圍推廣形成規模效益,降低成本。
技術。傳統陳舊的技術在我國建筑業仍被大量采用,建筑產業技術的發展仍以單項技術推廣應用為主,有效、集成的現代化建筑技術上的缺乏制約了建筑產業發展的真正現代化。
管理。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相應的管理經驗較少,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鑒國外經驗,具有我國或者地方特色的建筑工業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管理水平很難支撐建筑工業化的健康發展。
篇5
10 月27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 項行業標準及1 項行業標準樣品報批公示》。根據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等單位已完成《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等202 項化工、建材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及1 項化工行業標準樣品的研制工作。其中涉及涂料行業的標準制訂超過16項。
這202 項化工、建材行業標準涉及包括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交聯型氟樹脂涂料、聚硅氧烷涂料、內墻耐污漬乳膠涂料、農用機械涂料、溶劑型聚氨酯涂料( 雙組分)、水性丙烯酸樹脂涂料、水性環氧樹脂防腐涂料、水性浸涂漆、水性聚氨酯涂料、真空鍍膜涂料、電力變壓器用防腐涂料等12 項標準,還涉及與涂料相關的酞菁藍bgs、涂料用醇酸樹脂、涂料用導電云母粉、涂料用環氧樹脂等4 項標準。
《家具標識標注通則》出臺
11 月17 日,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關于征求北京市地方標準《家具標識標注通則》意見的通知”,這意味著北京市范圍內生產銷售的家具產品將擁有統一的“身份證”。該標準明確了全實木家具、實木家具、人造板類家具等家具品類的定義,并要求家具銷售時必須按照標準格式標明。
水龍頭新國標正式實施
新版國標《陶瓷片密封水嘴》自12 月1 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將水嘴重金屬析出、密封性能、流量、壽命作為強制性條款,并首次強制性要求水龍頭鉛析出統計值應不大于5 微克/ 升。
上海家裝驗收規范新標準出臺
近日,在地方標準——《住宅裝飾裝修驗收標準》的基礎上,上海市住宅裝修質量保證金管理委員會又進行細化和升級,聯合推出了高于地方標準的質保金企業質量驗收規范。今后全部質保金企業的家裝工程驗收,都將按照此規范來執行。
這一更嚴格、更細致的驗收規范,內容包括了隱蔽工程驗收、工程竣工驗收及安全文明施工檢查等近百個驗收節點,驗收合格后,將為業主提供由行業協會統一印制的《上海市質量保證金企業住宅裝修工程質量驗收報告》。
2020 年全省80% 新建住宅配套太陽能
日前,從省住建廳獲悉,為促進節能減排,山東省出臺了《關于深化太陽能光熱應用加快太陽能光熱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 年,山東新建居住建筑太陽能普及應用率達到80% 以上,太陽能光熱產品應用建筑面積達到8000 萬平方米。
《意見》要求,到2020 年山東太陽能光熱產業基本形成以技術創新為先導,以延長產業鏈條為基礎,以優質高效光熱產品為支撐,以提供一攬子太陽能光熱服務解決方案為亮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省太陽能光熱產業總產值達到1600 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 以上,培育10 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 億元的太陽能光熱企業,形成20 個以上全國知名的行業品牌。
廈門出臺新型建筑工業化實施方案
篇6
文章剖析了建筑工業化發展帶來的建筑業的巨大變化,同時分析了在建筑工業化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設計與施工的脫離,以及工業化標準化生產的局限,并就此提出了幾點參考意見和研究對策,最后指出了實現建筑的工業化生產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建筑工業化、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建筑行業是目前我們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如何實現建筑業的良好有序發展,不僅關系著建筑業的興衰,也是關乎國民經濟和人們生活的重要課題。伴隨著建筑業的良好發展態勢,建筑行業也已經朝著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前進。建筑工業化的思想基本形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歐洲,隨后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廣泛的共識。我們國家也在1963年的《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建筑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有利有弊:建筑工業化解決了大多數人的住房緊缺問題,緩解了市場壓力,但同時由于機械化的生產,很多人也面臨著失業的困境。這些都是建筑工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何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是擺在建筑行業發展面前的一個重要瓶頸。
一、建筑工業化發展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建筑工業化是什么?建筑工業化就是用現代工業生產方式來建造房屋,也就是將現代工業生產的成熟經驗應用于建筑業,象生產其他工業產品一樣,用機械化手段生產建筑定型產品。
建筑工業化帶來了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因為建筑工業化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首先,建筑物的建造變得簡單。以前的建造是在施工現場進行澆筑和建設,而實現建筑工業化后,房子的建造像制造汽車一樣,把房屋的各種配件(如結構、裝修、水電等設備)都預先在工廠內生產制造好,然后運輸到現場進行安裝,大大地減少了施工的工作量和勞動力。其次,勞動環境的改變,提高了施工效率。因為建筑所需的各種配件已經預先在工廠中制造好,就避免了工人在嚴寒酷暑環境中的作業負擔,大大的消除了笨體力勞動。最后,機械化的操作,加快了生產進度、節約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實現了“每天一層樓”的蓋樓神話。
建筑工業化雖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建筑業傳統產業組織模式與建筑工業化發展的主要矛盾。我們要實現建筑工業化其實就是要把建筑業變成制造業,這其中就涉及了傳統產業組織模式與現代建筑工業化標準生產之間的巨大矛盾。再者,我們的建筑行業還未能實現設計與施工一體化系統,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業化的標準化生產模式的發展,在施工中總是會發現很多施工過程與設計圖紙不相符的情況,從而減慢了施工進度。最后,工地的組織管理部門也沒能形成統一的效能反饋系統,很多部門都是管理自己部門的業務,未能形成有效共識,很難做到有效溝通,大大限制了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步伐。
二、建筑工業化發展問題的研究對策
上面提到了建筑工業化標準化生產與傳統建筑行業產業組織模式的巨大矛盾,我們就從建筑行業的獨特性和工業化標準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加以一一剖析。
首先,工業化的標準化生產與建筑結構配件的獨特性之間的巨大矛盾。
目前而言,我們國家的建筑工業化生產僅僅局限于商品混凝土標準化生產、土石方施工以及機械化施工等低層次的工業化標準化生產模式。與西方發達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德國、意大利等拼裝式、整體式建筑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建筑設計與建筑構件生產的脫離,也是制約建筑工業化的主要障礙。
在我們國家,建筑的設計與施工及建筑物構件生產是相互脫離、彼此獨立的。這就造成了在標準化的工業生產中,每個設計者對施工生產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生產者按圖索驥,只是根據設計者的設計稿子進行按圖施工,這就有可能造成每個生產出來的建筑物構件不符合建筑施工的實際需求,而造成重大的成本浪費,甚至造成返工,進行重新澆筑,重新施工等。因此,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們的建筑行業應當實行設計施工一體化建設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從工程的圖紙設計和建筑施工都進行一條龍的產業化服務,避免施工與設計者設計意圖的背離,從而形成了連續性的建筑施工過程,為標準化的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最后,針對目前建筑工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從源頭加以思考,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困境。就我們國家的建筑設計與施工相互脫離的現象來說。這無疑是制約建筑工業化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要實現工業化,就是要實現標準化、大批量生產。而設計與施工的相互脫離,無疑造成了施工過程的不連續性。正是因為這種建筑設計與施工、以及產品加工之間的不連續性,才造成了建筑工業化產業鏈結構的斷結。因此,實現工藝設計與施工組織一體化是實現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前提。這里的設計與施工一體化系統,并不是剝奪了設計人員的權利,而是施工方基于設計人員的設計,實現產品生產研發與加工的一條龍服務。這樣一來,從產品的研發和加工生產,再到施工現場的拼裝,竣工都實現了流水線生產的工業化模式,這才是真正的建筑工業化。
而建筑行業建筑構件的特殊性與工業化標準生產的主要矛盾,則需要生產技藝的改進和先進技術的滲入來加以改變。無論西歐發達國家,還是北美等發達國家,他們的建筑工業化無疑是以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生產為依托的。為此,進行建筑加工的產品工藝升級已經是發展的必然。我們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引進先進科技,對建筑物其他構配件的生產工藝加以升級,和實現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才是保證建筑工業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結論:
雖然建筑工業化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建筑工業化依然是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要實現的建筑工業化不僅僅是把建筑業變成制造業而已,而是要實現建筑行業的產業組織模式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實現建筑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為建筑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史曉燕,王欣,仝小芳《談我國建筑工業化的實施途徑》[M].山西建筑,2011年35期.
[2] 潘志宏,李愛群.《住宅建筑工業化與新型住宅結構體系》[J].2008,37( 2) .
[3] 蔣勤儉.《住宅建筑工業化關鍵技術研究》[J].砼世界,2010,9(3) : 34- 35.
篇7
關鍵詞:裝飾裝修 產業化 住宅全裝修行業
中圖分類號:TQ174文獻標識碼: A
住宅產業化是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建筑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建筑規模的持續擴大,建筑業發展較快,物質技術基礎顯著增強。但從整體看,我國傳統建筑生產方式存在著建筑產業建筑能耗較高、資源能源消耗大、工程質量和安全方面存在問題較多、建筑市場勞動力成本逐漸升高且資源短缺、建筑業科技含量較低、生產效率低等問題。為確保各類建筑特別是住宅建筑的質量和功能,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建設速度,改善勞動條件,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建筑業盡快走上質量效益型道路,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吸取我國幾十年來發展建筑工業化的歷史經驗,以及國外的有益經驗和作法。改變住宅建設的傳統生產方式,走工業化生產的路子,以實現住宅的高質量,零缺陷,減少浪費,快速度,高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
1 傳統裝飾裝修行業存在的問題
由于住宅裝飾裝修行業是近十年才蓬勃發展起來的,歷史上沒有成熟的管理經驗可以借鑒,傳統的裝飾裝修行業存在的不足之處諸如:整體水平不高,生產技術傳統,工程質量差,材料以次充好,環境污染嚴重;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管理水平低,質量意識淡薄,操作不規范,一些無營業執照、無施工資質、無辦公地點的“三無”裝修施工隊伍還大量存在;從業者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行業整體形象較差,市場誠信度較低等等,上述問題阻礙了消費者投資住宅裝飾裝修的信心和積極性,給市場的拓展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障礙,進而影響了專業裝飾裝修企業的發展壯大。
2 裝飾裝修產業化的優勢所在
傳統住宅裝修的生產方式是手工作坊式、一家一戶分散的操作模式,專業裝飾裝修企業很難對單套住宅的裝修發生興趣,而全裝修房的生產方式是一步到位式的規模產業化操作模式,其最大優點就是大量半成品的加工實現了工廠化生產,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裝飾裝修企業的完成產值能夠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從而大大增強裝飾裝修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后勁。
以亞廈公司木飾面為例,以前的木制品都是在現場加工制作完成的,而現在已經基本實現了工廠制作,現場成品安裝的模式,其優勢主要表現為:能夠保證質量、可以縮短工期、容易控制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節省項目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木制品加工完全按照流水作業的方式在亞廈產業園進行生產,統一的材料,統一的產品,統一的安裝,統一的管理,減少了現場施工的不確定因素和隨意性帶來的質量弊病,使得亞廈司木制品的裝修質量標準得到了統一。
根據上市企業公開的信息,目前國內5家上市裝飾企業的財務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季的主營業務收入已經基本與前一年持平,而2008年至2010年間主營業務收入較前一年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說明這個行業的業績增長性良好。
是標準和規范方面,工業化技術和國內現行的建筑技術標準、規范不兼容,使得設計、審批、驗收無標準可依,即使工業化技術的科研單位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實驗數據證明相關項目可行,每一個項目還是需要通過專家論證,成為建筑工業化大規模推廣的一個障礙。住宅部件標準化和通用化程度低,部件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產規模小,住宅與住宅部品的模數難以協調:住宅部品尚未形成配套系列,部品材料以及配套產品品種少,日本有一萬多,中國不足兩千種。標準化體系的建立是住宅產業化的基礎,沒有標準化,很難降低成本,降低資源消耗,住宅產業化無從談起。
3 推進住宅產業化任重道遠。要積極引進和推廣適合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國外先進技術,特別是適合我國發展的鋼筋混凝土預制裝配化設計技術、部品生產技術、構件安裝和管理技術,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研究開發適應不同地域特點的工業化建筑體系和成套技術。;要建立模數協調的標準化體系,加快進行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的設計標準和規范的建設,尤其是預制裝配式結構及節點結構設計規范并研發預制相配套的設計標準圖集和計算軟件,不斷完善工程建設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體系;要建立工業化住宅認定標準,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工業化住宅質量保證制度,明確工業化住宅發展水平的預制化率的衡量標準和統計口徑,出臺對經過認定的工業化住宅的土地出讓、建筑面積豁免、稅收和貸款優惠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要不斷改革完善適應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工程建設管理制度;要積極培育預制構件和建筑部品施工企業,不斷完善成套技術和工法體系,促進適合預制構件安裝運輸的建筑機械設備租賃市場發展,鼓勵和引導企業進行住宅新型建材,住宅部品和成套技術的研發。推進技術創新和成套技術集成的應用,大力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和四新(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新工藝)技術的應用,使科技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針對預制構件和建筑部品的市場供給,建立預制構件生產企業的市場準入認定標準,要創造條件,積極培育技術能力強、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好的企業進行相應產品的生產,建立起相應的構件和部品信息系統;要將建筑工業化內容納入到執業(職業)資格人員的培訓、考核和繼續教育中,建立工業化生產的一線技術人員和工人認證和培訓體系;要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建筑工業化研究中心,加強對預制裝配式工業化住宅的技術標準、管理過程、節能環保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要以工程項目為示范工程進行建筑工業化示范基地的建設。
總之,要發展住宅產業化,標準化是準繩,科技進步是動力,通用計劃是前提,工業化生產是基礎,提高住宅質量和勞動生產率是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大步地走向住宅產業化之路。
在基礎理論與試驗研究、工業化建筑設計、構配件優質高效加工制作和專業化施工安裝等方面均缺乏專門針對建筑工業化發展的技術支持。住宅產業化的核心目標是提高住宅性能。保證住宅性能除了依靠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外,主要依賴于靠科技進步。我國科技貢獻率不高,傳統陳舊的技術仍在被大量的采用,先進的技術及技術革新往往被建設中的短期行為而排除在外。目前我國科技進步對住宅產業發展的貢獻率不到30%,按照國際通行說法科技進步對產業的貢獻率超過50%才能算是集約內涵型發展的產業。節電,節能,節水等的先進環保技術尚不能有效地得以推廣,新材料新部品的優越性未充分發揮,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住宅的發展,日本新型建筑材料的應用在墻體材料中比重占80%左右,但我國還不到20%。
4 結語
全裝修商品房成為住宅市場的主流是大勢所趨,經過專業裝飾公司的精心設計及施工,在有限的室內布局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間利用率,目前國家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政策必將促使更多的商品房開發進一步迎合市場需求,拎包入住的全裝修商品住宅正在逐步成為一種新的住房消費取向,是住宅產業化的必由之路,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房產開發商手中的王牌。
一步到位式裝修代表了商品住宅裝修的消費方向,也符合行業產業化發展和工業化生產的原則,它既符合住宅開發國際通行的做法,又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因此住宅全裝修產業化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參考文獻:
篇8
政府職臺旨新轉變
減政放權加速推進。 《意見》要求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切實向市場放權,堅持“放管”結合。進一步完善建筑招投標市場管理,凈化市場環境;加快完善政府在企業資質申報、工商、稅務等服務職能上簡化工作流程,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放權于市場“主體”;加強信貸市場監管,優化投融資平臺;構建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讓建筑業在 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和諧環境中高效發展。
指導扶持力度加大。政府通過出臺稅收優惠、加強財政資金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鼓勵建筑企業采用節能環保材料、運用先進工程技術;鼓勵建筑企業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鼓勵規模大、體量大、經營狀況好的企業積極“走出去”實施兼并重組,整合市場資源要素;積極扶持連續盈利能力強、凈資產優良、經營業務前景好的中小型建筑企業上市,促進建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企業競爭實力,讓政府服務企業的職能發揮得更充分。
規范約束調控更緊。在城鎮化、產業轉型升級、建筑工業化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下,建筑企業要積極貫徹國家對建筑業的發展和改革政策,嚴格執行行業規范,確保企業管理的前瞻性和規范性。政府加強推進制度性約束條件措施,加強質量監管,完善工程質量檢測制度,推進質量安全標準化建設,強化施工安全監督,出臺節能環保規范,在管控的力度、深度、廣度上將進一步加大,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行業格局新轉變
強者恒強。隨著城鎮化建設持續深入,建筑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但外部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型施工企業利用先進的技術、資金實力、品質管理、品牌優勢,通過兼并重組進一步搶占高端建筑市場份額,鞏固和提升競爭優勢。同時,建筑企業亦可采取“設計+施工”的經營模式,擴大經營范圍,提升企業規模,發揮專業資源優勢,擴大市場占有率。
聯盟合作。聯盟合作是建筑企業有效應對市場激烈競爭的 種競爭模式。隨著行業競爭日益明顯,勢必要求建筑企業不斷加強總包和分包合作聯盟。突出總包綜合實力和分包專業優勢,實現優勢資源共享與互補。不斷加強設計院和施工企業聯盟。不僅增強投標競爭實力,分散投標風險,而且發揮各自優勢,提高共同承擔的項目完工的可靠性。不斷加強產學研聯盟。堅持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相互配合機制,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
優勝劣汰。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優勝劣汰作用,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在建筑業發展和改革過程中,企業的兼并重組是不可避免的,建筑市場超量開發、過度競爭更是驗證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法則,給中小型建筑企業帶來了很大的;中擊。隨著我國建筑產業化、專業化和精細化浪潮的襲來,資金實力弱、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的中小型建筑企業面對企業轉型的挑戰,多數小型建筑企業面臨著出局的危機。
產業模式新轉變
施工總承包加速向工程總承包轉變。施工總承包模式將伴隨建筑行業工業化、市場化、集約化和一體化的趨勢,市場空間逐漸縮小,而工程總承包模式由于能夠充分調動總承包單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多專業集成管理的優勢,而站在市場“舞臺”。工程總承包通過對設計、采購和施工 體化管理,克服設計、采購、施工責任分離與相互脫節的矛盾,進一步簡化投資主體管控模式,優化管理效能。隨著我國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模式試點經驗的積累,施工總承包向工程總承包轉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建筑業將進入一個工程總承包模式唱主角的時期。
現場管理模式加速向工廠組裝模式轉變。當前建筑企業主要還是沿襲傳統的現場制作、安裝模式,隨著建筑產業現代化結構體系、建筑設計、部品構件配件生產、施工、主體裝修集成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建筑產業現代化開始急速發展,部品構件配件開始工業化生產,建筑企業的主戰場由現場施工管理向部品構件成產車間轉移。由于多種因素制約,建筑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 《意見》出臺后,勢必形成由政府主導、各相關方聯動的形勢,必然推動建筑企業現場管理模式加速向工廠組裝模式轉變,讓建筑工業化形成“燎原”之勢。
高能耗型加速向節能環保型轉變。我國建筑企業能耗比較高,浪費嚴重,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從建筑的全過程看,建筑能耗約占全國總能耗的30%。因此,發展節能環保綠色建筑已成為建筑業的趨勢。節能主要體現在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生產加工以及運輸等過程中節約能源等方面;環保主要體現在建筑材料原材料開采和廢料處理、無污染材料等方面。建筑企業從高能耗型向節能環保型轉變既是政府對建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要求,也是企業從自身出發,提升管理水平、產品質量的必經之路。
管理升級新轉變
向產業鏈延伸要效益。在越來越激烈的建筑市場競爭環境下,建造施工環節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建筑企業務必在產業鏈延伸上做文章,向產業鏈延伸要效益。一是提升建筑企業在施工領域的縱向產業鏈延伸效益。挖掘建造施工環節中機電安裝、鋼結構施工、智能安裝等專業施工的協同效益,提升產品附加值效益;二是提升設計環節與建造環節間的協同效益,提升組合效益,形成“設計十建造”的聚合效益;三是形成“設計十投資+運營”產業鏈模式,提升綜合經營效益。投資運營已成為建筑產業實現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建筑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創新“設計+投資+運營”模式,進一步從深度合作、資源共享、協同效應和低成本運營上實現一體化運作路徑,提升綜合經營效益。
向管理模式轉變要效益。我國大多數建筑企業的生產方式仍然是分散的、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該種生產方式對應的管理模式亦是隨機性、片段化的管理模式。如何向管理模式轉變要效益成為重要課題。 是加速推行工程總承包管理模式,形成設計施工一體化運作,提升建筑企業規模效益;二是加強投融資帶動總承包管理模式,切實發揮資本紅利效應,提升建筑企業資本運營效益;三是強力推行建筑工業化管理模式工廠化加工的生產方式,切實開展提升建筑企業集群效益。
篇9
關鍵詞: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預制外掛墻板;節點;
0 引言
建筑工業化是以構件預制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為生產方式,以設計標準化、構件部品化、施工機械化為特征,能夠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整個產業鏈,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1]。根據國內外經驗,發展建筑工業化生產具有經濟、快速、環保、質量有保證等諸多優點。
國內針對裝配式建筑已有大量的研究,并且已納入相關的規范、規程、或制定了相關的技術規程,目前已經應用到多個工程實例中,例如北京射擊館、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西航站樓、大連軟件園9號樓、大連森茂大廈、北京中糧萬科長陽半島,沈陽麗水新城等[2]。但是對于預制外掛墻板的連接方式,預制墻板―梁節點鋼筋的形式,布置及構造措施各規程沒有規定。
1. 預制混凝土外墻與主體的連接方式
1.1預制混凝土外墻分類
裝配式建筑的外墻圍護體系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內嵌式和外掛式。對于內嵌式的墻體,多采用砌塊砌筑的形式,也有少量內嵌墻板的形式。外掛式的墻體則一般采用外掛墻板的形式,其中又有整塊板,它的大小是一個開間的整個尺寸高度通常為層高,門窗、外飾面可在工廠完成,減少高空濕作業。另外一種是條板,可以橫放或豎放現場拼接成整體[3]。外掛式對規范規定的主體結構誤差、構件制作誤差、施工安裝誤差等具有三維可調劑適應能力;能夠滿足將掛板的荷載有效傳遞到主體結構承載要求的同時,還可協調主體結構層間位移及垂直方向變形的隨動性;對外掛板,連接件的極限溫度變形具有變形吸收的能力。內嵌式的預制外墻對結構抗側剛度的影響相對較大,內嵌式預制外墻上邊及左右側邊與梁、柱或剪力墻相連,抗側作用接近于剪力墻。但由于內嵌式預制外墻下邊只有限位連接,不能傳遞力,因此其與剪力墻的剛度相比有所減弱;如在整體計算模型中建立預制外墻進行整體結構分析時,由于其與梁柱連接及對結構的影響相對復雜,因此,計算設計相對較困難[4]。
1.1預制混凝土外墻的連接方式的研究
連接節點是預制墻板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將墻板與墻板,墻板與樓板,樓板與樓板和其他構件之間連成整體,以傳遞內力,達到整體抗震的效果。目前外墻與主體的連接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焊接連接。構件制作時預埋鋼板或留出鋼筋,構件安裝時用鋼板或鋼筋將相鄰構件的預埋鋼板或留出的鋼筋焊接在一起,連成整體。
(2)混凝土連接。在構件側而做成銷鍵、并預留鋼筋或鋼筋環,安裝時與相鄰構件預留的鋼筋或鋼筋環相互搭接焊牢并插入一定長度的鋼筋,澆筑混凝土連成整體。
(3)螺栓連接。構件制作時相鄰構件均預埋鐵件,安裝時各自焊上連接鐵件,用螺栓連接固定。
2. 工程實例
2.1 實例背景
該棟建筑為18層,標準層層高3m,總高度53.10m,抗震設防烈度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護結構采用預制混凝土外掛墻板,現澆構件混凝土強度C30,預制構件混凝土強度C35,預制外掛墻板厚度為100mm,墻體配筋為雙層 6@150,預制掛板與現澆梁連接處高度160mm,連接鋼筋采用 10@300,其梁采用疊合梁,樓蓋采用疊合樓蓋,節點詳圖見圖2.1。
2.2 節點鋼筋設計
針對由于預制板布置在預制梁的一側,U形鋼筋的下肢不能伸過梁的寬度,錨固長度不足的情況,設計了兩種改進的鋼筋形式,編號為WB1、WB2。WB1采用U形鋼筋端部帶彎鉤,連接鋼筋短邊錨固長度為140mm,長邊錨固長度為280mm,WB2采用封閉箍,錨固長度140mm。如圖2.3圖2.4所示。
3. 結語
國內外對預制混凝土的連接方式方面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大多都是對框架梁柱節點的連接情況進行研究,對外墻與主體的連接方面研究不足。本文針對某一實際工程節點鋼筋錨固長度受到限制的情況提出了兩種改進方法,主要是對鋼筋的形式作出改進,后期還需試驗進行論證。
參考文獻:
[1] 錢志峰,陸惠民. 對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思考[J]. 江蘇建筑,2008增刊(123):71-73
[2] 紀穎波. 建筑工業化發展研究[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5-7.
[3] 李久鵬. 工業化住宅外掛墻板耗能減震性能研究[D]. 天津大學,2009.
[4] 黃宇星,祝磊,葉禎翔,王元清,石永久. 預制混凝土結構連接方式研究綜述[J]. 混凝土,2013(1):120-125.
[5] CHEOK G SLEW H S.Model precast concrete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subject to cyclic loading[J]. PCl Journal 1993(4):80-92.
[6] ALCOCER S M,CARRAI,ZA R. Seismic tests of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in a precast concrete frame[J]. PCl Iournal,2002,47(3):70-89
篇10
Key words:structural desig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a new type of structure application
摘要:人們物質需求及市場價格變化使得建筑的成本攀升,同時建筑節能要求不斷提高,利用結構設計優化的方法對建筑結構進行優化設計是實現資源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建立了結構優化設計方法的模型及計算方法,同時強調了其在房屋結構設計應用中的注意事項,在建筑實踐中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同時結構設計優化也給建筑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結構設計優化技術房屋結構設計新型結構形式應用
中圖分類號:TB48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近年來,人們對于居住條件及生活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相應對建筑產品的品質要求也不斷提高,同時國家大力提倡建筑節能,這就需要我們利用結構設計優化技術方法,提高有限空間、有限資源的最大化效果發揮,實現經濟化、實用性和適用性的良好目標。結構設計優化技術就是在原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新工藝和設備的使用,增加新材料的投入,采用新型結構體系進行局部設計的改變,使技術更可行,更加滿足建筑功能要求,同時節約材料,降低造價。
從建筑上分析結構設計優化方法,它主要體現在房屋工程分部結構的優化設計和房屋工程結構總體的優化設計量方面。房屋工程分部結構優化設計包括:基礎結構方案的優化設計、屋蓋系統方案的優化設計、圍護結構方案的優化設計和結構細部設計的優化設計。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優化設計還包括選型、布置、受力分析、造價分析等內容,在實施過程中,還應該按照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結合具體工程的實際情況,圍繞房屋建筑的綜合經濟效益目標進行結構優化設計。
一、結構設計優化方法
進行結構設計時,不同方案的選擇及不同的建筑材料的選用對工程整體會有較大影響,應在滿足設計意圖后,盡量使平面布置規則,縮小剛度和質量中心的差異,這樣水平荷載就不會使建筑物有太大的扭轉作用。豎直方向上應避開使用轉換層,減少應力集中現象。
(1)結構優化設計模型
結構優化設計模型就是在各種影響變量中選擇主要參數,并建立函數模型,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得出最優解。結構總體的優化建立模型的大致步驟如下:一是設計變量的合理選擇。通常的設計變量選擇對設計要求影響較大的參數,將所涉及的參數按照各自的重要性區分,將對變化影響不大的參數定為預定參數,通過這種方法可減少很多計算編程的工作量。二、目標函數的確定。使用函數找出滿足既定條件的最優解。最后,約束條件的確定。房屋結構可靠度優化設計的約束條件,包括了應力約束、裂縫寬度約束、結構強度約束、尺寸約束、從正常時的極限狀態下彈性約束到終極狀態的彈塑性約束、從可靠指標約束到確定性約束條件等。設計中,要保證各約束條件必須符合現行規范的要求。
(2)結構優化計算方案
結構優化設計多個變量、多個約束條件,屬于一個非線性的優化問題,設定計算方案時,常將有約束條件轉變為無約束條件來計算。常用的方法有拉氏乘子法、符合型法、Powell等。完成計算方案的設定后只需編制相應適用的運算程序即可得到我們的最終優化結果。
(3)推廣設計標準規范和標準設計
工程設計標準規范的形成,來源于大量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和科技成果,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必要途徑。優秀的工程設計標準和規范,不僅優化了設計,減少設計的盲目性,還將大大提高設計速度,有效降低項目的全壽命費用。在標準規范中可以對一些重要的部位采取設計經濟指標限額制度,對一些設計部位使用“宜”或“不宜”等引導性語言提示設計人員對方案進行優化,鼓勵他們在設計中大膽使用新工藝和新材料。整體結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新規范特別強調內容。新規范用于控制結構整體性的主要指標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剛度比、層間受剪承載力之比、剛重比、剪重比等。新的建筑結構設計規范在結構可靠度、設計計算、配筋構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補充,特別是對抗震及結構的整體性,規則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結構設計優化技術的實踐應用
結構設計優化方法應用于實踐之中,是目前一個比較廣泛的課題,利用結構優化的方法在不改變適用性能的前提下達到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結構設計優化技術應用于項目的整體設計、前期設計,舊房改造,抗震設計等設計的各分部環節,發揮著巨大的效益。進行優化設計,要把握好技術和經濟的對立統一關系,既要反對片面強調節約,忽視技術上的合理要求的做法,又要反對設計保守浪費,只重技術,輕經濟的思想。在按照結構設計優化的方法及模型進行實踐的過程中,要注意下面的幾個問題。
(1)結構設計優化應注意前期參與
結構設計的階段分為三個:結構方案階段、結構計算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概念設計是展現先進設計思想的關鍵,結構工程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間中用整體的概念來完成結構總體方案的設計,客觀、真實的理解結構的工作性能,并能夠有意識的處理構件與結構、結構與結構的關系,靈活地運用它們。因為前期方案的確定直接影響建筑的總投資,而現在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前期方案階段結構設計并不進行參與,建筑師進行建筑設計時大多并不考慮結構的合理性以及它的可行性,但是建筑設計的結果卻直接對結構設計造成影響,某些方案可能會增加結構設計的難度,并使得建筑的總投資提高。如果在方案的初期,結構優化設計就能參與進來,那么我們就能針對不同的建筑類別,選擇合理的結構形式,合理的設計方案,獲得一個良好的開端。
(2)結構設計優化應考慮采用新型結構體系
建筑工業化是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建筑工業化是在建筑標準化的基礎上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發展施工專業化,提高機械化水平,減少繁重、復雜的手工勞動作業。在目前建筑工業化的大背景下,實現建筑工業化首先應從設計開始,從結構入手,建立新型結構體系,包括鋼結構體系、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復合木結構建筑等。多層建筑應由傳統的磚混結構向預制框架結構發展,高層及小高層建筑應由框架向剪力墻或鋼結構方向發展。要使大部分建筑構件實行工廠化作業,減少施工現場作業。
(3)概念設計結合細部結構設計優化
概念設計應用于沒有具體數值量化的情況,例如地震設防烈度,因為它的不確定性,計算式難免與現實有較大的差異,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就要采用概念設計的方法,把數值作為輔助和參考的依據。設計過程中需要設計人員靈活的運用結構設計優化的方法,達到最佳的效果。與宏觀把握相對應的,設計的過程同時要注意對于細部的結構設計優化,比如現澆板中的異形板拐角處易出現裂縫,可劃分為矩形板。注意鋼筋的選擇,I級鋼和冷軋帶肋鋼市場價格差不多,但是他們的極限抗拉力卻相差很大,所以在塑性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現澆板的受力鋼筋就可選擇冷軋帶肋鋼筋。在做結構設計的時候,外立面上的懸挑板及配筋,滿足基本的規范要求即可,達到既安全又經濟的目的。
(4)下部地基基礎結構設計優化
地基基礎的結構設計優化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方案,如果為樁基礎,那么要根據現場地質條件選擇樁基類型,盡量節省造價。樁端持力層對灌注樁樁長的選擇影響很大,應多進行比較以確定最合適的方案。設計時應重視地質勘察報告的交底工作,選擇合理的基礎型式,選擇經濟適用的方案能大大降低造價。
三、結構設計優化的現實意義
(1)結構優化設計提高材料利用率
對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結構設計的目的即是花最少的錢做最好的建筑。從優化設計的角度,結構性能最好的方案不一定材料利用率最高,這就要求設計時對結構材料的充分利用,同時也強調使用各種新型建筑材料,如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鋼-混凝土結構等。其中鋼管混凝土結構是將混凝土填入薄壁圓形鋼管內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結構,它將兩種材料有機地結合,可借助內填混凝土增強鋼管壁的穩定性,借助鋼管對核心混凝土的套箍作用,使核心混凝土處于三向受壓狀態,從而具有更高的抗壓強度和抗變形能力。它的出現使傳統意義上的受壓破壞特征由脆性變為延性,對結構抗震的延性設計意義巨大,也使超高層建筑底層柱的軸壓比限制問題迎刃而解。鋼管混凝土與鋼結構相比,在自重相近和承載力相同條件下,可節約鋼材近50%,并節約大量的焊接工作量。與普通混凝土相比,在保持鋼材用量相近和承載力相同條件下,構件截面面積可減少約50%,材料用量和構件自重相應減少約50%。實踐證明在結構設計時,使用這些新工藝設備可大大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工程造價。
(2)進行結構設計優化提高建筑結構經濟性
建筑的層高增加,由于墻體面積和柱體積增加,結構的自重會增加,基礎和柱的承載力相應增加,水衛和電氣的管線會加長;相反降低層高,可節省材料,有利于抗震,同時建筑的總高度減小,兩建筑之間的日照距離就會減小,間接的節約了用地。建筑面積相同,建筑使用不同的平面形狀時,它的外墻周長也就會不同,這樣當選擇圓形或是越接近于方形時,外墻周長系數就越小,基礎、外墻砌體、內外表面裝修都隨之減少,同時其受力性能也得到提高,增強了建筑的經濟性能。
與傳統的結構設計相比,采用結構設計優化方法可以使建筑工程造價降低6%-34%.優化方法的技術性實現,可以最合理的利用材料性能,使建筑結構內部各單元得到最好的協調。賞心悅目的建筑是建筑的美觀與結構設計相互協調密切配合的結果。建筑結構設計追求適用、安全、經濟、美觀和便于施工五種效果,而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技術方法的應用不但滿足了建筑美觀、造型優美的要求又能使房屋結構安全、經濟、合理,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經濟適用”房。
參考文獻
[1]談建筑結構的優化設計[J].建筑科學,2009(4)。
[2]張紅友。優化結構設計減少建筑投資成本[J]. 陜西建筑,2008(11)。
[3]馬臣杰,張良平,范重。優化技術在深圳京基金融中心中的應用[J]. 建筑結構,2009(4)。
- 上一篇:直接投資的特征
- 下一篇:醫藥行業投資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