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5:1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慧教學論文

篇1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證明每一個人至少有7種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別是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這些智慧不斷受先天及后天的影響啟發或開閉,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識的傳授上,更是在發掘并引領這些智慧的發展。多元智慧理論對于規劃孩子的教育,開發他們的智慧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嘗試著用多元智慧理論來指導漢語拼音教學。在課堂上,我不斷變換講課的方法,從語言到視覺再到音樂等等,經常以創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躍課堂氣氛,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號變得具體可感,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

一、聯系生活,發展語言智慧

鑒于拼音符號抽象枯燥的特點,教師如果不為剛剛進校的一年級孩子在頭腦中建起一座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那么,拼音將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上第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對于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信心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理解。語言來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地為兒童創設一種語言環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帶調音節組詞或者說一兩句簡單的話,賦予音節以意義。例如,在教“ai”這個音節時,我請一個孩子上臺來和老師站在一塊比身高,然后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用一兩句話說出來。孩子們有的說:“胡老師高,xx小朋友矮。”有的說:“胡老師比xx高,xx比胡老師矮。”甚至有一個孩子還用這樣兩句非常精彩的話來概括出他所要表達的意思:“老師是a,我是i,高高矮矮在一起。”由此可見,當音節僅僅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它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意義的識記又是非常困難的。可一旦把音節放在具體的環境中,讓它與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就不僅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和學習興趣,更關鍵的是在強化音節教學的同時,又能夠發展孩子的語言智慧。

另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孩子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教“zhi”這個整體認讀音節時,我請孩子們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告訴大家這個音節不能分開拼,只能整體認讀。因為在教“zi”時,我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來帶領他們學習的,因此,孩子們的興趣很高,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被他們編了出來。有一個孩子這樣講道:“zh是媽媽,i是孩子,有一天媽媽帶著孩子上街,可孩子不聽話,到處亂跑,走丟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幫助下,才找到了媽媽,小i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我再也不離開你了,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聽了這樣充滿童趣的故事,我驚異于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語言表達力。作為孩子,天生就喜歡聽故事、講故事,那么在我們低段教學中,何不利用這個特點作為我們設計教學環節的組織策略和依據,來促進學生語育智慧的發展和提高呢?

二、色彩記憶,發展視覺空間智慧

低段兒童對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為主,即主要是以看來進行記憶。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除了能夠引起視神經中樞的興奮外,還能在他們的“心靈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常設計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給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涂色,給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涂色,給字母和音節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號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彩色記號,讓學生在填色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熏陶,記住了這些抽象符看見卡片上的顏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為我把聲母全部涂成了紅色,把整體認讀音節涂成了藍色。”受到這個孩子一番話的啟發,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顏色的粉筆來書寫;紅色代表聲母,黃色代表整體認讀音節,白色代表韻母。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設計我想可能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三、兒歌串連,發展音樂智慧

兒歌是一種將所學內容本身轉化為音樂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對于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喜歡。在拼音教學中,無論是教字母的發音,還是規范字母的形式,我都運用了大量的兒歌,有的是傳統的兒歌。例如。“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aaa;太陽出來紅彤彤,公雞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鵝,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為了教學需要,自編的兒歌。例如在教“ei”這個復韻母時,我就編了這樣一首兒歌:“小兔飛飛,愛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這樣的兒歌還有很多。例如,在教“ing”這個后鼻韻母時,我問他們怎么記住這個韻母的發音,有個孩子站起來說,她要用兒歌來記:“天上一顆星,樹上一只鷹,墻上一顆釘,地上一塊冰。”由此可見,通過兒歌,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發展了音樂智慧。

四、游戲活動,發展肢體運作智慧

篇2

在中職財務會計教學方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中職財務會計教學中所采用的仍然是灌輸式教學法,由教師在講臺上授課,學生在講臺下聽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以至于中職財務課堂教學氣氛過于沉悶。為此,教師應當轉變這種教學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從心里喜歡上財務會計學習,以轉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被動狀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實施高效的中職財務會計教學。中職學校應當加強對財務會計教學配套設備的建設,提供一個環境良好的會計實驗室,以使學生能夠開展會計財務實驗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說,某校在開展會計實驗室教學的時候,為學生配備了專門的實驗指導教師,實驗過程中發放、填寫原始憑證,審核原始憑證并自行裝訂等環節都嚴格按照實際會計工作中的要求執行,以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內容靈活地應用于生活中,并使其快速的適應日后的會計工作環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財務會計是一項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在其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角色,為此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預算管理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舉出相應的案例,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深入了解和分析預算管理的概念,掌握預算管理的內容和方法。然后讓學生能夠結合所學的內容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職財務會計教學評價體系中的滲透

在中職財務會計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不斷地完善財務會計教學評價體系,建立與現代教育相符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體系要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讓教師開展有效的反饋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心理健康角度來說,積極的情感能夠具有動力功能,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投入到教學過程中,而消極的情感則會對個體的行為造成阻礙,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為此,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師應當豐富教學評價的方式,不僅僅是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也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和自評。并且所制定的教學評價要還能夠給予學生一定而鼓勵,教師也應當激勵學生,給予學生表揚,以增強學生對財務會計學習的信心,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在學習中的優勢。

三、提高中職財務會計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

為保障中職財務會計教學質量,教師應當重視在財務會計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使其能夠明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中職學生在學習基礎上較為薄弱,學習習慣上也有所欠缺,在教學和管理上的難度比較大。許多學生在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若不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則難以確保財務會計教學的有效開展。因而,作為現代財務會計教師來說,其應當積極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調節自己的教學心理和學生的心理。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說,其應當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情,調適不良的心理情緒,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幫助學生處理困境,以調節學生的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結束語在中職財務會計教學過程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強對中職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對財務會計學習的信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以輕松的學習心態來開展有效的財務會計學習活動。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消除學生對財務會計學習的為難情緒和厭煩之感,能夠全面掌握學生心理活動的變化,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來解決,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保障中職財務會計教學有效性。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社會文化能力

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曾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語言與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滲透的。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風俗人情的總和。在教學中,我們常把文化分為兩個層面:即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通常交際文化要比知識文化更直接地影響跨文化交際和言語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對文化所包含的這兩個層面的熟悉、掌握、運用程度,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社會文化能力。

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對涉外人才的培養數量和層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業對外向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職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一個重要環節,日益受到重視。但從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職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閱讀、聽說能力也比較差。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只能進行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會話。(2)高職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是原來中專學校或中學里過來的,就是剛畢業的應屆生。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事倍功半。(3)在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文化滲透和學生的語用能力相結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修訂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1]新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以下特點:(1)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突出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2)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要求。(3)為適應改革開放對涉外業務交際能力的需求,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及加強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職外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進行涉外交際,高職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應用能力不但泛指應用語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語言運用到實際涉外交際環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稱為“社會文化能力”。應用能力是社會文化能力的基礎,社會文化能力則是應用能力的最終表現。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應以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的。

實際上,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都可以進行,它存在于語言教學的各個環節。

首先,作為高職英語教學引領者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海姆斯(Hymes)曾說過,外語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從這個意義上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語言能力與文化能力是不可分離、相輔相成的。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其他文化;從教師教學角度來看,教授一門語言同時也是在傳授一種文化。教師不能只顧教授語言知識,也不能教語音的只管教語音、教語法的只管教語法。英語教學“只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行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際。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把教學指導思想從“語言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宗旨。

其次,教學模式也要作實質性的改革,具體描述如下:

以大綱為依據外語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予以取舍,而必須按大綱要求去做。要在仔細研究大綱,研究學習主體的入學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個性差異等的基礎上準確施教。立足本校實際,加強集體備課,商定每一單元文化導入的內容、要求、重點、難點等。日常教學中適時融入介紹、告別、聚會、訪問等文化因素的講解,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領會“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使其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同步提高。

課程設置及教材選擇課程設置應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既可以請外籍教師開設口語課、語言文化系列知識講座,也可根據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嘗試開設一些輔修課,如“文化與交際”、“涉外禮儀”、“外企文化”等。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領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適也會影響教學效果,阻礙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選擇富含英美人實際交際中的“真實語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師教語言的同時又能結合文化內涵展開教學活動。當然,教材內容應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持續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其中的樂趣,同時也要使學生覺得“易學”和“好用”。另外,高職外語教學中讀、寫、譯的學習重點應是涉外應用文,所以教學素材的選擇在著眼于典型性的同時,也應注重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強的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職業文化的培養。

課堂教學英語課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運用多種方式增加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如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熱點話題辯論,實用文寫作等。要克服班級規模偏大、人數偏多的困難,實施教師為場外指導,學生為場上隊員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另外,針對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比如口語訓練中,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錯誤。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語用方面的錯誤,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聽者或許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傷害的自然流露,從而導致交際失敗。[2]又如閱讀課中應加強風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紹,因為現今教材的閱讀材料多取自英美國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含義,增強語言功底。此外,在詞匯教學中也應注重文化介紹,因為詞匯中同樣也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有些詞語因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不同而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內涵。如blue一詞,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顏色,還可代表心情憂郁;在中國,稱贊人家小孩的時候往往用“胖乎乎”這個詞,但英美人受社會文化影響認為“fat”是個貶義詞,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類似的例子很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化差異在詞匯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跨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考試項目的調整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該語言進行成功的涉外交際。如果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測試僅停留在知識點的考查上,那么最終導致學生只會用紙筆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規則硬套的啞巴英語。因此,我們應提供多種測試途徑(聽、說、讀、寫),設置不同的語言環境,考查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恰當性和應對變化的靈活性,使語言學習真正為語言交際服務。

英語教師培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職英語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方法的墨守成規和師資隊伍的年輕化是兩個最大的問題。許多英語教師自身就缺乏對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廣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師本人應及時“充電”,進修專業知識、提高學歷;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為英語教師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讓教師走出國門,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及文化環境。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才能在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時起到指導作用。

第二課堂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限于課堂上進行,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例如,課余利用英語廣播電臺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語新聞、英語歌曲,或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又可讓學生對異國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觀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請一些外籍人士與學生定期開展交流活動,或以講座形式向學生介紹國外的社會生活風貌等。通過這些方法獲得的文化背景知識更容易讓學生領會、掌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再次,要明確語言教學與文化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

當然,高職英語教學中不能因重視文化教學而忽視語言教學。我們應權衡學生水平、人才培養目標及教材內容等方面因素,處理好兩者的關系:第一,文化教學是為了加強而不是削弱語言教學,是為補充語言教學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語言教學。第二,要明確語言教學的范疇。就一個國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盤講授,一難于做到,二會使學生無所適從,最終不利于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故應有所選擇地講授。第三,語言和文化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在文化教學中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嚴格遵守文化規約,這也意味著教師要與時俱進。21世紀,社會發展必將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愈加頻繁。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實際的涉外交際能力是最終目的。我們應在打穩、夯實語言基礎的同時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從而促進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和諧交流與溝通。

參考文獻:

篇4

(一)基本范疇理論

范疇的定義相對來說比較明確,人們在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認知使,能夠將相同的或者相似性質的事物組織在一起,并賦予他們一定的符號,這就是范疇。根據范疇的定義,人們對于世間的事物進行分類,逐漸對于事物進行了解,形成不同的概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將基本的范疇詞匯篩選出來,在課堂中進行重點講解,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能構建出一個包括所有基本范疇單詞的框架。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于同一范疇內部的詞匯進行總結,對交通工具、食物、動物、建筑等不同事物進行分類,并找出其相關詞匯,學生在構建范疇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擴大自己的單詞網絡,加深對于單詞的理解,并在遇到新的詞匯時,學生能夠自己的講單詞加入在相關范疇中。大學生經過初中、高中對于英語的學習,在詞匯量方面有一定的積累,學生從基礎詞匯進行掌握,在清晰的框架中,學生能夠加快詞匯的記憶的同時由于其框架的存在使學生的降低遺忘速度。提高對于英語詞匯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的運用能力在,使學生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原型理論

人們對于事物通過對其性質的了解對其進行定義,在進行范疇的劃分中,均是以事物的原型為中心。范疇中的一種就是原型,根據這一原型,才能找出在萬千事物中與其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進而構成范疇的組成部分,這就是原型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含義進行猜測。教師應對單詞的原型的含義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能夠根據原型對于相似的單詞進行拓展,并在不認識的單詞中,能夠根據上下文猜測單詞的含義。例如單詞中,vis的意思是:看,在以vis為原型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知道visible(可看的),invisible(不可看的),visit(參觀),television(電視)等單詞,由原型含義拓展出不同的單詞,但這些單詞的含義都是在原型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幫助學生的記憶。大學教師在英語詞匯課堂上,往往只是對于單詞進行簡單的介紹,在某一語句中的具體含義,忽略了對于認知教育的訓練,教師對于單詞的原型意義不做過多的解釋,使學生對于這一單詞的認知也僅僅局限在教師所說的語境中,不利于學生對于單詞的深入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常采用逐一講解的形式,學生不能馬上接收知識,在單詞的眾多含義中找不到記憶的重點,使得學生的記憶內容過多,不利于學生對于詞匯的記憶,學生對于這種知識,只是停留在暫時記憶的階段,比較容易遺忘。教師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授課過程中,應加強對于詞匯原型含義的講解,使學生在根本上理解各個詞義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適時的對于學生進行測驗,加強學生對于陌生單詞的推斷能力,學生在進行閱讀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陌生的單詞,學生應從文章的上下文進行分析,掌握單詞的原型含義,逐步進行推測,才能掌握學習詞匯的根本方法。

(三)概念隱喻理論

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所了解的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是指在本體和喻體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比喻詞,多用是來表示。但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更屬于一種思維方式,例如:losehead并不能根據單詞的本意進行理解,而是應該理解為失去理智,概念隱喻是指對詞匯本身的含義進行擴展,以表達更深層次的含義。這種對于單詞的聯想的思維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教師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應充分培養學生對于英語的活學活用的能力,例如head不僅可以表示頭,還可以引申為智力,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詞匯量固然是好事,但是對于這些詞匯應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了解詞匯之間的內部關系,提高學生對于詞匯的記憶效果。

二、結語

篇5

健美操教學社會化可以這樣定義:是指教師通過各種健美操教學形式使學生努力成為“社會人”的過程。健美操教學社會化的具體內容包括:(1)健美操教學作為一種手段,采用有組織的、運動的教學活動,傳授生活技能,鍛煉學生身體及心理,提高運動能力,提高社會實踐能力,使人們的生活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迅速得到提高。(2)健美操教學以集體形式進行教學,培養團隊觀念,培養合作精神,養成遵守規范習慣,發展人際關系,同時在合作中培養社會角色。(3)激發學生對健美操的熱愛,建立終身體育價值觀念。

2高職院校健美操教學存在問題

健美操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必修課,它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我國,傳統健美操教學中,老師都傾向于學生技能方面的發展,上課只要是學健美操套路,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健身興趣,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產生脫節現象。對于上述出現的問題,將社會化教學引入到健美操教學中無疑會是一種有效的措施。健美操教學社會化就是將健美操教學融入到“社會環境”中,將社會需要的能力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將傳統的說教式教學轉變為學生參與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地位。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課堂教學認識不到位,體育校內外的體育活動間的關系認識不夠明確,很多認為體育只是在教學課堂和學校內進行的,對課堂外和學校外的教學缺乏必要的認識,健美操亦是如此。高職院校健美操教學與社會體育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學到的技能及體育理論知識不能得到實際的應用,無法激發學生的健身積極性。

3高職院校健美操教學的社會化路徑

3.1路徑一:在教學中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培養

目前,高職院校終身體育教育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教學內容單一、課程設置不合理、體育場館設施不足等,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體育老師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淡薄。在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只重視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忽視了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各興趣、體育意識以及鍛煉能力的培養,很多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往往抱著敷衍和應付的態度,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比較淡薄。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樹立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為了適應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要轉變教學模式,要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貫徹終身體育思想,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加大終身體育教育的宣傳力度。同時還要增強大學生自主鍛煉、自主學習的意識,進一步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近期的教學目標與遠期的終身體育目標相結合,使高職院校成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終身鍛煉習慣的主要場所。

3.2路徑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時所體現的程序性知識和基本能力,它是由一般社會實踐能力和特殊社會實踐能力構成的能力體系。一般社會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從事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是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社會實踐能力包括社會認識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特殊社會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從事專業性社會實踐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高職院校健美操教學首先要利用網絡的各種平臺,通過微課等視頻的拍攝,讓學生根據視頻進行課前的學習、課后的復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目前,“微課”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熟知。現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在進行高職院校微課比賽,也有極小部分高職院校體育老師參與到微課比賽中。但是在極少數的參加微課比賽的高職院校體育老師中,很少將微課用于學生,就是為了比賽而比賽,這是資源的極大浪費。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微課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所以要積極鼓勵廣大健美操老師進行微課制作,并用于教學。在高職院校健美操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手機、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自評、互評,通過現代工具進行交往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交往能力。有專家曾經對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發現西方國家很多采用討論、辯論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中國多采用講授、灌輸的教學方法。很明顯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存在很大差異,教學效果自然存在很大不同。筆者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健美操老師大多采用講授、灌輸的方式在上課,老師先教動作,然后學生自己練習,有些老師安排分組練習,但是并沒有在思想上對“交往”的引導。筆者認為,大學生有著強烈的情感交流需要,他們需要友誼、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但是現在95后又非常具有個性,“惟我獨尊”、因此,老師必須要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可以肯定的說,西方國家的教學方式更應該提倡,對促進學生社會化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在高職院校的健美操教學中要提倡交往教學。交往教學是在遵循主動性、激勵性、平等性和互動性等原則之下,主要通過團隊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實現的。團隊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由團隊內討論、相互評價、相互激勵、互幫互學等。團隊之間也可以互動交流,如互查、競賽等,實現成果互享。通過團隊合作學習的交往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如促進學生的社會競爭意識、團隊意識,促進學生情商的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等等,最終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

3.3路徑三:建立健美操教學的社會課堂,推進健美操教學的社會化發展

篇6

1.對人認識的經驗不足

學生社會經驗淺,不知道如何區分好人和壞人。有社會經驗的人認為,內心完滿的人,從臉上都會看出洋溢著善良、可愛、單純;而那些夸夸其談、滿口不著邊際的,很有可能不是個好人。

2.對事處理的辦法不足

學生由于沒有一定的文化積淀,缺乏一定的實踐磨煉,當出現問題時常表現為粗心、急躁、害怕、無知等,不能像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人那樣細心、穩重、沉著、冷靜,順利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高職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導致的安全問題

1.對人的認識和防范方面

(1)購物安全問題:有的學生購物時不會討價還價,不能辨別事物真假好壞,對商家的吹噓偏聽偏信。(2)人身安全問題:大學生失聯遇害案在網絡上時有出現,分析產生失聯的原因,除大學生防范意識不夠外,缺乏社會經驗也是主因。(3)情感安全問題:有的學生不會正確處理好男女同學正常交往與戀愛的關系,掉進情感的陷阱。(4)食品安全問題:許多學生喜歡到校園周邊消費,而很多不良的商家只把目光盯住大學生的口袋,給大學生提供“問題食品”。常言道“病從口入”,吃多了不安全的食品,常引起大學生的身體出現不適甚至食物中毒,危及大學生的安全。

2.對事情的應對處理方面

(1)財產安全問題:因對財物的保管不謹慎,讓盜竊分子有機可乘的現象在大學校園較普遍。學生之所以容易丟失財物,主要是個人保管不力,沒有牢記“客不離貨,財不露白”的古訓。(2)交通安全問題:當前在高職學生中,擁有汽車、摩托、自行車的有不少,但交通事故也頻繁發生。沒有常思“在外出門小心好,凡事低調平安行”的古人出行經驗。(3)網絡安全問題:有些學生癡迷網絡,“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同時,網絡犯罪、網絡欺詐讓學生難以分辨。需要青年學生克服網癮,不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防火安全問題:高職學校里經常發生學生因為違規使用電器或使用大功率電器引起寢室火災之事。人們常說:“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只有加強防范,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5)生產安全問題:高職學生在實習實訓時常發生傷殘、失蹤甚至死亡。社會經驗告訴我們,“小心使得萬年船”,其實只要在實習中多點小心,很多安全問題就不會發生。(6)防災安全問題:人們通過多年的觀察總結出許多安全防范知識,如“燕子高飛晴天到,燕子低飛帶雨來”的氣象判斷;“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的地震前兆。調查發現許多學生的防災避災知識比較缺乏,當遇到自然災害時不知道應對,可能會錯過逃生的良機。

三、安全教育的舉措

篇7

《品德與社會》歷史教學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有機會去體味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以詩詞歌賦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就是一個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絕佳機會。詩詞歌賦,采用古體語言,將現實與意境相融合,創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適合熏陶學生人文的情懷和素養。在詩詞歌賦的選擇上,應注意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擇取通俗易懂的詩詞歌賦導入課程教學。例如,在導入《不能忘記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以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為這一課的開始,“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讓學生在熟悉的韻律中,再次認真體會歌曲的情感,體味舊中國那段厚重而滄桑的歷史給當時人民帶來的迫切情感,為之后的屈辱歷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調,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操。

二、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

社會是在歷史的基礎發展而來,任何一個事物產生、發展、消亡,都有其必經的歷史階段,歷史反映是以前社會的狀況,與前人生活息息相關,而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是由前人歷史發展而來,具有歷史的必然聯系,這也是《品德與社會》課堂為什么要加入歷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從現今學生熟悉的事物講起,再回溯到古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變遷,感悟歷史的強大和社會進步的飛速,在贊嘆歷史中學習知識。例如,在導入《從古到今話交通》(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其實,我們現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現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趙州橋,歷經百年的江南水鄉木橋,到現代感十足的上海鋼鐵大橋———南浦大橋等,都仍然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將古今大橋的對比作為本課的開端,再合適不過,不僅貼近學生生活,激情引趣,還有利于減少歷史的距離感和抽象感,這樣的教學導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會與品德》課堂。

三、以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激發探索歷史熱情

圖文并茂是新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也應該順應這個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充分挖掘教材圖畫元素,使豐富的教材資源得到充分運用,況且圖畫是學生喜愛的教材形式,教學增加插畫的應用,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減少課堂學習的枯燥性,同時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熱情。例如,在導入《吃穿住話古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將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讓學生依據教材中一幅描繪遠古人類生活場景,進行古代人類生活的描述,包括遠古人類吃什么,通過什么方式獲得這些食物?遠古人類的穿著具有什么特點,他們為什么會這么穿?遠古人類都住哪,插圖中其實包含他們的住所,能找出來么?由一幅遠古人類生活圖景的插畫,促使學生圍繞本課主題“吃穿住”,想象并推導出遠古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之后課程教學的開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體資料學習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直觀展望歷史

篇8

1.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語言測試社會維度 

2.教育社會學的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 

3.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4.當代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及理論建構

5.論學科體系中的教育社會學  

6.教育社會學研究中的本土方法論 

7.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個問題

8.價值中立與價值關聯的交織——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一個內在焦慮

9.從二元對立到多元綜合——教育社會學方法論的歷史演變

10.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新論

11.“社會理論”的興起對教育社會學意味著什么

12.當代教育社會學方法論特征探析

13.從“純粹主義”到“實用主義”——教育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的新動向

14.從教育社會學視角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負面社會影響

15.當前我國教育社會學發展的三個基本問題

16.20世紀中國學者對教育社會學學科建設的探索

17.對國外教育社會學知識體系的思考

18.國外教育社會學的新發展

19.整合學術與職業的分離 構建適應行業需求的課程體系

20.我國大陸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特點與演變(1979-2005)——基于對教育社會學重建以來概論性著作的文本分析

21.憂傷與憤怒:教育社會學的情感動力——以涂爾干、麥克拉倫為例

22.教育社會學的學科發展及其生存困境

23.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二十年:回顧與反思

24.教育社會學就是研究“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學科嗎——從“教學要點”到“教學難點”

25.中國教育社會學“學科論”百年概要  

26.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會學

27.馬克斯·韋伯與教育社會學研究 

28.中國教育社會學的發端——一種知識社會學的視角

29.我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30.近十二年美國教育社會學的前沿主題與熱點領域——基于《教育社會學》雜志刊載文獻可視化分析

31.“誰的?”與“何以可能?”——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兩種知識學設問

32.我國教育社會學理論創新的認識論困境及突破

33.陶孟和與中國大學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端 

34.涂爾干的實證主義與教育社會學

35.教育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的反思

36.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范式與模型建構 

37.雷通群與教育社會學“中國化”的早期嘗試——學術史的視角

38.論當代教育社會學與后現代主義的關系 

39.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可能路徑:基于米爾斯的啟示

40.理解課堂教學權力——美國教育社會學和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綜述 

41.教育社會學何為——教育社會學學科特質的再反思

42.教育社會學視野中的沖突理論述評

43.論教育社會學對知識社會學的接納

44.雷通群與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學術傳統

45.有效教學:目標、要素及理想模型——一種教育社會學的審視

46.教育社會學的流變與智慧:由A.H.Halsey等人所編三本教育社會學文集談起

47.中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最新動向及評述

48.試論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地位

49.近20年來美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熱點論題與前沿演進

50.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學生文化  

51.論雷通群對教育社會學中國化問題的探討

52.教育社會學研究與發展的困境及應重視的問題

53.教育社會學理論的歷史與發展趨勢敘事的特征分析

54.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困境 

55.21世紀初教育社會學學科建設的原創性探索 

56.文化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圖繪布迪厄教育社會學 

57.教育社會學中的新制度學派:基于問題史的研究  

58.教育社會學的功能論和沖突論——兼論兩種理論對我國教育現狀的解釋

59.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初探

60.回顧與展望:中國教育人類學發展歷程——兼談與教育社會學的比較

61.教育社會學拓展的可能空間 

62.Bernstein的教育社會學理論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影響 

63.科爾曼、教育社會學及經驗研究——《教育社會學手冊》及其中譯本評述

64.成為“教育知識”:何以可能?——教育社會學視野下的教育知識變革

65.教育社會學“結構與行動”關系嬗變及啟示

66.論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的學科視野 

67.困境與挑戰:教育社會學中的實證研究

68.信息化教育社會學

69.社會學視野中的教育

70.我國“擇校”現象的教育社會學闡釋

71.再生產·抵制·拓殖——新教育社會學的理論進展

72.教育社會學的“學術之味”——關于教育社會學的一個學科自覺

73.理論建構、學術共同體與社會基礎——當代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前沿進展反思

74.論布迪厄教育社會學思想的理論淵源及理論框架

75.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學術文化與精神遺產:以陶孟和為例

76.簡論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

77.對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再思考——基于教育促進社會進步的向度

78.關于教育社會學研究價值取向的反思

79.20世紀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的回顧

80.臺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策略:一份個人筆記

81.“藝術教育社會學”成為學的思考

82.教育社會學研究與發展的困境及應重視的問題

83.教育社會學斷想——教師角色理論探析 

84.素質教育三論——基于教育社會學的反思 

85.對我國教育社會學發展的思考 

86.論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本土化

87.試談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

88.教育社會學百年進程

89.關于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基于教育社會學的反思

90.從“學科建構”到“問題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思路轉向

91.從對立走向融合——從安東尼·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反思教育社會學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92.教育社會學學科建設的三重立場 

93.青少年行為偏差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94.教育社會學的措辭學批判與反思性轉向——以常識問題為例

95.站在教育的邊緣思考——試論教育社會學的學科精神

96.誰的背后? 何謂背后?——教育社會學學科立場之反思

97.盧紹稷與教育社會學“中國化”的早期嘗試——基于學術史的視角

98.現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建構的起點

99.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學者群體及其特征

100.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101.關于社會轉型期教育社會學使命的思考

102.關于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基于教育社會學的視角

103.網絡教育的教育社會學批判 

104.當代教育社會學研究趨向透視

105.論教育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 

106.論教育社會學的性質

107.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師生關系

108.布迪厄的教育社會學思想除魅——作為符號權力的文化 

109.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發微 

110.我國高校教育社會學課程及教材狀況分析

111.教育社會學中的知識與課程

112.近代國外教育社會學在中國的譯介與導入

113.遠程教育社會學:從分支研究領域到分支學科

114.課堂師生互動的教育社會學探析——Leary課堂互動模型的引入與發展

115.教育社會學在蘇聯的形成與發展 

116.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學科地位及影響

117.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學科要素之探討

118.略論教育社會學研究取向的轉變

119.學科視域下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120.敘事取向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從教育現場到研究文本的轉換

121.質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探析

122.芻議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 

123.“新”教育社會學產生的歸因分析

124.教育的新制度主義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理論和實踐

125.教育改革社會學研究的興起及發展路向

126.教育社會學的方法論特征

篇9

【關鍵詞】成本會計教學模式改革

成本會計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其課程建設直接關系到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專業建設的水平,關系到專業聲譽和學校聲譽,與學校建設與發展息息相關。

一、傳統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模式的不足

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現成知識的傳授,傳承知識(知識的學習)重于傳承方法(方法的學習);教學的內容體系相互割裂,孤立地呈現信息;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強于知識運用能力,人才的創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以成本會計課程為例,傳統教學模式與國外先進大學的教學模式比較如下:從思維過程來看,我國傳統教學模式是從理論出發進行演繹,國外先進大學的教學模式是從實際出發進行歸納;從教學內容來看,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強調細分章節,國外先進大學的教學模式強調綜合;從學習控制來看,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以授者控制為主,受者控制為輔,國外先進大學的教學模式以受者控制為主,授者控制為輔;從材料準備來看,我國傳統教學模式提供材,強調配套、完備的教輔材料,重邏輯體系,國外先進大學的教學模式是由學生自選教材,強調框架式、標準化的課程指導書,重任務體系;從教學目標來看,我國傳統教學模式重在掌握經驗,重在模仿,國外先進大學的教學模式重在完成任務,重在創新;從模式類型來看,我國傳統教學模式是傳授式,國外先進大學的教學模式是探索式。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其值得稱道的地方,但在如今知識爆炸的時代,它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顯然是力不從心的。

二、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

1.教學內容改革。

(1)設計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在整個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要特別注意符合面向21世紀、面向世界的要求和適應我國經濟制度、經濟環境的變化,根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的要求以及教學條件和課程狀況,根據實行學分制和主選修制的需要,科學制訂教學計劃,從整體上優化專業課程的組合,可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使學生能夠根據各自的需要和興趣修習課程,形成具有特色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體系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提高,改變了文理嚴格分家,學文不學理、學理不學文的狀況,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是教材,傳統教材的教學內容不能充分反映新知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材的多樣化也不夠。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①正確處理好教材的繼承性與先進性、知識性與方法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引導學生掌握教材以外最新的、最先進的相關知識。目前國內外介紹成本會計知識的網站很多,內容新、涵蓋廣、跟進快,可引導學生加以利用。高校網站有優秀教案、政府網站有會計政策和會計環境等信息、行業和企業網站有工作動態。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上網獲取信息已成為國外高校課堂教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課后作業要在查訪指定網站后才能完成。學生通過瀏覽網站,不僅能了解動態、擴充知識,還能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的個性發展可得到尊重。②編制課程指導書。將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知識點、疑難解析、教學進程、參考書目及文獻資料、網站訪問、討論題、作業題、成績評定等內容編成指導書,并在課前發到學生手上,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學習進程,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③有條件的學校可引進國外優秀教材。

(3)篩選學生學習成本會計課程的課外必讀書目。認真研究教學方法,并根據教學實踐不斷加以改進。精心篩選學生學習成本會計課程的課外必讀書目,并利用學校閱覽室的良好條件,要求學生認真研讀反映會計學最新學術動態和成果的資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體現合理的知識結構,選擇性地引入新資料、新觀點、新理論。教師還可撰寫學術著作和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考資料。

2.教學方法改革。

(1)可考慮將成本會計課程每周的課堂教學分成三個單元來完成。第一單元檢查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答疑、討論案例;第二單元授新課,一是重點、難點講授,二是知識點擴充引導,三是布置任務(討論題、作業題、案例分析);第三單元實驗,如上網查資料、觀摩課件、自我測驗。第一單元是對第三單元的監督檢查和補充,解決認識上存在的基本問題。第二單元是重點。教師的任務除講授重點和難點外,就是要引導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分析方法示范,使其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自己去學習,自己去使用。學生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環節或領域去深入理解這方面的知識。第三單元是關鍵。實驗題有的可以是任務型的,如政策法規的查詢;有的可以是補充擴展型的,如提供作業成本法、產品成本計算的輔助方法案例;有的可以是分析型的,如提供成本報表編制與分析的案例;有的可以是操作型的,如提品成本計算基本方法的案例等。其目的就是通過實驗,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適時地逐步推廣雙語教學。可將成本會計、會計學等作為雙語教學試點課程,選派專業基礎扎實、外語水平高的教師從事雙語教學工作。組織骨干教師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英文電子教案。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使用外語,包括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和教學資料,用外文書寫教學大綱、教案,學生用外作業、考試以及教師用外語口語授課(50%以上)。

(3)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網上交互式教學。組織專人、會同學院教務處等有關部門加快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步伐,爭取盡早建成會計學網絡教學課堂。同時,還要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機結合的途徑,實現課程的重點、難點在課堂上講授,而其他教學環節可借助網絡實施,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實現網上交互式教學。

篇10

教育體系

學校作為公民環境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宣傳、貫徹落實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相關法律、政策和培養生態意識的中堅力量,完善學校環境教育體系無疑是公民環境教育持續長遠發展的關鍵。完善學校環境教育體系。進行公民環境教育,可利用學校這一陣地,通過完善學校的環境教育體系來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首先,完善學校環境教育體系,要加強幼兒環境教育。對幼兒環境教育,我們必須明白“在教育兒童時,我們當然應該把功夫用在他們的習慣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①,必須尊重幼兒學習的規律,重視興趣的培養和直接的體驗。其次,完善學校環境教育體系,要強化中小學環境教育。遵照教育部《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的精神,中小學環境教育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再次,完善學校環境教育體系,要抓好高校環境教育。大學生是將來“兩型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因此,高校環境教育是學校環境教育的關鍵。完善的環境教育體系也離不開合理、科學的教材。要進行公民環境教育,須加大學術研究,組織編寫更多條理清晰、實踐性強,更接近大眾的、內容生動而思想深刻的教材。產學研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是把教育、研究和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關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學術教學和研究,只有當它與“兩型社會”的建設實踐結合起來,發展“兩型”產業,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用。希冀于純粹的給學生灌輸關于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理念就能為構建“兩型社會”培養出生態公民,是欠成熟的考慮。通過產學研的結合,可以讓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素質的學生隊伍直接服務于低碳經濟所倡導的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綠色能源、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等,而低碳經濟的發展又可以為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等的深入研究提供物質基礎,并為廣大學生提供實踐生態理念的最佳平臺。可見,產學研相結合開創的是一種多贏的局面,綠色產業因此而獲得了促進發展的生產力,環境科學因此而獲得了保障研究的后盾,環境教育因此而獲得了聯系實踐的橋梁。

企業責任

培養企業責任意識。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最主要的環境污染源。因此,保證生態環境教育工作的成效,“對企業而言,它要求負責任的企業不能只具有消極被動的責任意識,更應當具有‘預防性的責任’或‘前瞻性的責任意識’,以一種實現責任的精神,以未來要做的事情為向導,在確定行為的目的、手段、結果都無害以后,才去從事追求盈利的生產經營活動”。②具備了環境污染防治的責任感和“前瞻性的責任意識”,企業將在實現經濟資本積累的同時,獲得一種道德資本———一種“能夠有助于帶來剩余價值或創造新價值,從而實現經濟物品保值、增殖的一切倫理價值符號”③。由企業自覺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積淀的道德資本不僅能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且對社會資本的積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企業節能減排。引導企業節能減排,轉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必要環節。節能減排與我們常說的“低碳”聯系緊密,企業主要應在這樣兩個方面努力:一是開發運用綠色能源。二是積極推進低碳化、生態化的綠色生產。要培養企業的責任意識和引導企業節能減排,一方面是在“兩型社會”建設中對企業進行的環境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發揮有影響力的企業在行業和社會中的權威,對其它企業和社會公眾樹立榜樣,發揮對公民進行環境教育的作用。企業的節能減排是對前瞻性責任意識實踐,也是企業道德資本的積累,它不僅可以直接為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貢獻,其榜樣作用還為深入開展公民環境教育,實現“兩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潛在的影響。

傳統文化

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國傳統的道家、儒家等思想中都蘊含著博大精深的生態智慧,以至于我們的前輩們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與自然和諧相處。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不管是儒家抑或道家,其主要就表現就是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實質是將天、地、人作為一個統一的和諧整體來考慮……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人類的生產活動,從而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共存共榮、和諧發展的關系。在推崇生態倫理的同時,我國古代先賢也非常重視從制度和法律層面來追求生態文明。“歷朝都立有類似保護動物的法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統治者雖然原來是以肉食為主的游牧民族,但入主中原以后,也能適當地注意保護動物。”④因此,中國先哲言簡意賅的格言、警句里深刻的生態智慧,都可供我們運用于“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公民環境教育。促進傳統文化的大眾化。打開傳統文化的經典,我們會發現先哲們的言論和文章都簡短、晦澀。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中國哲學家的語言如此不清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則幾乎是無限的。”⑤但是,這種暗示卻也為我們大眾理解其中的智慧增添了難度。因此,要為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智慧,必須將傳統文化大眾化,要把深奧、晦澀的傳統哲學思想轉化成通俗易懂、接近生活的生活智慧,特別是傳統文化中關于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部分。傳統文化的大眾化主要可以采取三個方面的措施:一是當局組織編寫一些推廣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二是通過電視、網絡的傳播媒體進一步推進傳統文化的大眾化;三是在學校開設普及傳統思想精髓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在條件適合的大學還可以增設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