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05:0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營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對景德鎮市香榧資源的分布以及香榧經營策略進行了敘述,并從育種、苗木繁殖、嫁接等方面介紹了香榧的培育技術,以期能指導香榧的生產和經營。
1景德鎮市香榧分布和優良類型
景德鎮市3個鄉(鎮)均有香榧自然分布,有天然生長的香榧(古樹)355株,其中有300年以上并且胸徑在40cm以上的30株,胸徑在30cm以上的有90株,生長發育良好,結實量多。這說明景德鎮市具有香榧生長發育的良好立地條件和品種優質的優良類型,為今后進一步開發香榧優良種質資源提供了基礎,為進一步研究香榧優良類型的形態、生長發育規律、生長環境提供充分的條件。
景德鎮市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35.47萬公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多樣,植物種類繁多。野生和散生香榧遍布全市山區各鄉(鎮、村),是種植香榧得天獨厚的好地方。我所近幾年來應用香榧培育技術,已培育優質(播種)苗4.5萬株,嫁接苗3.6萬株,為景德鎮市發展香榧提供了種苗基礎。
2景德鎮市發展香榧經營策略
2.1加強宏觀指導、發揚資源優勢
景德鎮市委、市政府對香榧發展非常重視,“香榧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已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省、市領導在考察香榧育苗培育基地時作了指示:“香榧發展市場潛力大,開發價值高,要在現有規模上,加大科技投入,把香榧作為一個產業抓,發展為全省香榧示范基地,為林業經濟增長點作貢獻”。政府部門要對香榧資源發展規模進行宏觀調控,對市場需求情況進行預測預報,主動搞好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效益。林業部門應根據市場體系建設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經濟特征、栽培技術等條件,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起來,有組織、有選擇地搞好香榧培育基地的發展規劃。要搞好信息流通,認清發展形勢,揚長避短,有組織、有計劃地建設香榧培育基地,做到發展與市場供需基本保持平衡,防止盲目發展,造成浪費。
2.2香榧經營策略
2.2.1選擇優良品種。發展香榧選擇品種是關鍵。景德鎮市地區有2個優良品種:細榧、和尚榧,應盡快發展這2個優良品種。要根據香榧的生態特性,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立地布局培育基地,以目前已經確定的2個優良品種作為主要的選擇繁育對象,并繼續調查和發掘優良類型和單株。調查、分析香榧優良類型和單株的生長環境,以研究香榧生長發育的最佳生態環境。
2.2.2營造模式。必須將立體結構與層次經營相結合,要采取企業+農戶、股分制合作經營等多種責、權、利結合又明晰的經營體制,穩步推進、持續發展香榧產業。如2004年,景德鎮市林業科學研究所以技術入股與香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組建股分制公司,聘請徐鴻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為技術指導,2004~2005年播種(條播)繁苗1.5萬株,平均苗高22.6cm,產苗15萬株/hm2;2006年,在總結以往經驗基礎上播種育苗技術又上了新臺階,采用灑播、葉面追肥、澆水滲藥(防治小苗立枯病等其他病蟲害)等技術又繁育苗木3萬株,平均苗高28cm(一年生苗最高為42cm),產苗22.5萬株/hm2。
2.2.3基地的選擇與建設。按照規模經營的要求,每片基地要相對集中連片,并有一定的面積,使基地建成后都能形成規模。要嚴格按工程管理強化集約經營,并建立一套由可行性報告、立項、規劃設計、作業實施方案、檢查和驗收到建立技術檔案等方面內容組成的科學管理體系,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重點投入,做到造一片,成林一片。
2.2.4關于投資機制。發展香榧僅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一種國有、集體、私營、股份制、內資、外資等多元投入相結合的發展機制。政府要提供優惠政策、良好的投資環境和高效廉潔的審批管理程序來吸引投資者。要著力抓好科研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轉化應用,防止生產大而無當,使這些環節緊密相連,良性互動;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信息“高速公路”以優質產品占領市場,使景德鎮香榧產業化走上高速發展之路。
3香榧培育技術
3.1種子采收與催芽技術
3.1.1采種。育苗用的香榧種子,一般采用細榧或和尚榧的種子,其發芽率高,出苗較整齊。種子要在生長健壯的成年母樹上采收,育苗用的種子必須充分成熟,在9月下旬、10上旬當假種皮由青綠色轉為黃綠色,開裂露出種子,并有少量種子開始脫落時采收。一般每4kg榧蒲可出種子1kg左右(1kg種子約420粒)。細榧的當年發芽率在92%以上,和尚榧可達85%以上。
種蒲采回后,堆放在陰涼通風處(堆厚不超過20cm,以防止發熱腐爛),堆放5~7d,以利于種子與假種皮分離。當假種皮微紫色時,剝去假種皮,取出種子進行播種前處理。
3.1.2催芽。成熟種子胚胎未發育完全,須用濕沙貯藏,完成生理后熟,并達到催芽的目的。選朝南向陽地,挖15~25cm左右土坑,先鋪上5cm左右的清水河沙,然后用1層(5cm厚)種子1層(3~5cm厚)濕沙(用手捏沙能成團,手松開時沙團稍經觸動即散)相間層積貯藏催芽。堆高35cm左右,上層沙可厚一些,防止種子外露,并起保濕作用,天氣干燥時要經常灑水,保持沙子的濕潤,發芽率在92%以上。
3.1.3采穗。香榧枝條分延長枝、側枝、結果母枝、結果枝、萌芽枝等5種。為了使嫁接苗生長有力且早實早豐,在選優基礎上,應在樹冠中上部選用一年生側枝或帶一年生三叉枝的二年生側枝做接穗,具體視砧木粗度而定。穗條一般隨采隨用,若在陰涼處把穗條基部置于濕沙中可保存30d左右。
3.2苗木繁育技術
3.2.1砧苗培育。具體內容如下:
3.2.1.1播種。育苗的圃地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水方便、pH值在5.5~6.5的沙質土壤上。10月上、中旬整地,要施足有機肥,施入腐熟欄肥15t/hm2或腐熟菜餅4.5t/hm2。東西向作高床,床寬1.2m,床面要平整,步道深淺要一致,縱向開溝條播。播前需用托布津800倍液或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一般分冬(12月至翌年1月)和春(3月上、中旬)二期播種,行距30~35cm,株距8~10cm,種子胚根向下放在播種溝內,播種量為發芽種子750~900kg/hm2,上覆1層細肥土,厚度為種子橫徑3倍,約1.5cm左右,上蓋稻草等物,用于保濕和防止表土板結。
3.2.1.2管理。主要是遮蔭、澆水、除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播種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苗陸續出土。幼苗紫紅色,極脆嫩,幼根肉質黃白色,分布淺。香榧苗怕日灼,揭去蓋草后,要及時搭棚遮蔭。蔭棚高1.8m(有利于圃地和護理),透光度40%左右。香榧苗怕旱需水,尤其在盛夏要視干旱情況適時澆水。要及時松土、除草、施肥,第1年除草要用手拔,次年可輕鋤淺削,以避免碰斷苗木和傷動根系,肥料一般用10%左右的淡人糞尿,施2~3次。梅雨季節幼苗易發生根腐病,發現病株須拔除銷毀,病株松土后用1%的硫酸亞鐵溶液噴灑,可防止病情蔓延。當年生苗高15~30cm,地徑0.3~0.4cm,可產苗15.0~22.5萬株/hm2,留床培養2~3年后,可嫁接或定植造林。
3.2.1.3病蟲害防治。香榧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和葉枯病,害蟲主要為蚯蚓、地老虎、蠐螬、蜘蛛和蚜蟲等。發生猝倒病可用0.5∶0.5∶100或1∶1∶100倍半量和等量波爾多液噴霧進行防治,每隔7~10d噴施1次,連續3~5次,效果良好;發生根腐病可用多菌靈或托布津1∶500倍溶液進行防治,每隔5~7d防治1次,連續3次,可抑制病害擴散蔓延,但也要及時拔病株就地燒毀。發現蚯蚓、地老虎、蠐螬為害,可用呋喃丹挖條撒施于苗床上防治地下害蟲,蜘蛛、蚜蟲可用敵敵畏、樂果類農藥噴殺防治。
3.2.2嫁接。具體內容如下:
3.2.2.1接穗采集。在12月至翌年2月,選生長健壯、結實性能好、盛產期的母樹,在樹冠的中上部剪取生長粗壯、頂芽飽滿的一年生側枝作接穗,要求長15cm以上、粗0.4cm以上,同時采集5%左右的優良雄樹接穗,要求花期相遇、花蕾較大、單枝花蕾數多、花枝比例高、年度間變化小、花期長的優良雄株,作造林時配置的授粉雄樹苗用。接穗采后要保濕,可用濕毛巾或濕苔蘚包裹,長時間貯藏用濕沙露頭埋藏于蔭涼處,并上蓋苔蘚。
3.2.2.2嫁接時間與方法。苗木嫁接的時間一般為2月中旬至3月下旬。方法有挖骨皮接、劈接、切接等。常采用劈接法:當樹液開始流動而皮層尚難剝離時嫁接,接穗與砧木的粗度要大致相同或接穗略小于砧木。接前略挖去苗木基部土壤,在離根頸5~8cm處截斷,再在砧木橫截面中央垂直下切一刀,深2.5~3.0cm;抹去接穗下端2/3的葉片,把接穗基部兩側相對各削1刀成楔形,斜面長2.5~3.0cm,與砧木下切長度相一致;用左手大拇指輕輕掰開砧木切口,對齊一邊插入接穗,然后用塑料薄膜帶將砧木斷面和接口嚴密綁扎,保證接口不露白、不進水,用黃心土將接苗培成饅頭狀,覆沒接穗2/3,只露出梢頭。
3.2.2.3接后管理。嫁接后,大田育苗的仍須搭棚遮蔭,到9~10月高溫過去、天氣涼爽后拆去蔭棚,撥開培土,露出接口。接穗抽出的新梢幼嫩,過長倒伏時需用小竹竿逐株支撐扶正,基部抽出的萌蘗需及時抹去。培育2年后,嫁接苗高50cm以上,可出圃造林。
4參考文獻
[1]萬小金,吳曉明,程小東.香榧采穗圃營建技術[J].江西林業科技,2006(3)32-36.
[2]王向陽,修麗麗.香榧的營養和功能成分綜述[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5,26(2):20-22.
[3]汪兆炎,黃元照,李忠泉.黟縣香榧速生豐產技術探討[J].安徽林業科技,1997,23(3)20-21.
[4]黎章矩,程曉建,戴文圣,等.浙江香榧生產歷史、現狀與發展[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4,21(4):471-474.
[5]徐石華,錢覺壽.香榧早產高產技術[J]新農村,2003,(3)10-11.
[6]徐小彪,李衛華,蔡祖國.香榧的發展前景與栽培利用[J].江西園藝,2004(6):49-50.
[7]樓枝春,潘悅優,丁立本,等.香榧豐產技術要點[J].中國林副特產,2002(3):26.
篇2
關鍵詞:實體書店;體驗經濟;特色化;異構體;網絡時代
一、前言: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無論是有意推動歷史戰車前進的戰士,亦或是無意間撥弄了歷史琴弦的頑童,凡是受過書之恩惠的,無人不去宣揚它的功德。無論沉重的承載介質或者壓抑的文化氛圍也都未曾阻攔住人們閱讀的熱忱。書籍是智慧的襁褓,而書店則是書籍的溫室。悉心呵護著書籍的書店,自己也一直為勤于閱讀樂于求知的人們所喜愛。然而喜愛歸喜愛,科技的發展卻是不可阻擋的。紙質媒介在傳播介質中地位日趨尷尬,實體書店本身也被網絡書店搶去了大量客戶,甚至在某知名書店出現了季度銷售量網絡大于實體店的情況。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在人類社會中也依然成立。網絡的強勢讓人依稀聯想到了手機快速發展并將BP機推入萬丈深淵時的瘋狂,只是這一次,長江后浪來的更加迅猛,而前浪的起點則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消費者的消費是有慣性的,與此同時,懷古戀舊的也大有人在,并非每個人都可以毫無顧慮的接受新的事物,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不存芥蒂的將相伴多年的事物封存在回憶里。實體書店的生命如果就這么戛然而止的話,對于之前所提到的消費者們而言無疑將是晴天霹靂。“如何讓實體書店保持競爭力?”這是每一個實體書店經營者都在思考的問題,也將是本論文所討論問題的立足之點。本論文將以書店的特色化作為實體書店“收復失地”的重要手段,對其加以研究并進行探索,以期能對實體書店壽命的延長起到作用。
二、選題背景:
(一)宏觀背景:
在經歷了東亞金融危機并邁入新世紀后,全球經濟重回正軌,美國還是那個“熱愛和平”的美國,迪拜還是那個富的流油的迪拜,而我國更是“風景這邊獨好”,繼續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但是,好景不長,歷史用了十年的時間又帶我們回到了經濟的驛站。十年前,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幾乎弄垮整個東亞;十年后,一群絕頂聰明的人則幾乎弄垮整個世界。
不過好在,各個經濟體的決策群都積極采取了對策。我們姑且不去討論這些措施的“續航能力”,也把之后的退出機制放在一邊,單就這些“救命稻草”已取得的成效來看,它們已經很好的起了作用。
2009年二季度時,美國、日本以及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開始便回升,工業生產、股市等主要經濟指標也逐步好轉。進入三季度后,主要經濟體經濟開始明顯回升,美國GDP上升了2.8%,日本經濟的回升力度也不遑多讓,而多數歐盟國家也出現復蘇,世界經濟基本上,至少從數字來看,被確認見底回升。而一直遠離泥潭中心的我國大陸地區,則如同身處世外桃源一般,在2009年上半仍然保持經濟高增長,第三季度時增長率更是超過8%,香港、臺灣地區的經濟也開始回暖。
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從西方人幾乎短了一半多的圣誕購物清單中可見一斑。同樣,經濟的復蘇將起的影響也不小。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當人們不再為溫飽擔憂時,就會有其他更高的追求。顯而易見,對書籍的需求也包含在內。不僅僅由于的經濟復蘇,當今社會對于教育、知識的重視,甚至讓書籍成為與糧食一樣的生活必需品。換言之,書籍作為知識最為人熟識的載體,它的需求量已經不會因經濟的波動而發生巨大的變化。而經濟形勢的好轉對書籍的需求量自然也會起正面作用。
按理來說,略為上揚的書籍需求曲線對于書店經營者們會是個利好消息,但是,現實卻實實給我們上了一課。書店經營者們緊皺的眉頭一方面被認為源于經濟危機余韻尤在,而更多的,則來自于網絡書店的沖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網絡、通信和信息技術的突破性進展,Internet在全球爆炸性增長并迅速普及。在這一前提下,電子商務應運而生了。電子商務是基于互聯網、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銀行電子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客戶數據為依托的全新的商務模式,它可以使商家與供應商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更快地滿足客戶需求,也可以讓商家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佳供應商,在全球市場上銷售產品。自1998年“電子商務年”以來,電子商務在全球發展迅猛,大約每九個月其交易額就翻一番,至2003年時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包括網上貿易額、銷售額等)就已經達到數千億美元,收入劇增了262%。
電子商務的觸角幾乎介入了各種領域,而書店業自然也難以幸免。隨著人們對網購的逐漸了解以及對其接受度的日益提高,實體書店在書籍銷售領域的地位受到了動搖,再加上網購那無與倫比的成本優勢和價格優勢,使得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被大量侵吞,在加上經濟危機的影響,網絡售書相對于實體書店的價格優勢又再次被放大。
而更“糟糕”的是,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未曾減慢,他的潛力甚至被認為在未來二十年內無法探到底。而在我國,隨著網購安全性的逐步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日益健全,電子商務對實體書店的全面超越之日似乎也近在眼前。難以想象,一旦當連信奉“眼見為實”的我們都放棄了實體購買而轉向網購,實體書店以及其他實體銷售行業將要何去何從。
與書店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某些行業恰如其分的運用了他們所擁有的實體,以體驗式營銷的方式再次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而體驗經濟如今的熱度也并不亞于網絡經濟。
(二)微觀行業背景:
如之前所說,新技術的產生與不斷發展已經讓整個書店業感到壓力巨大,而在書店業內部,則也存在著巨大的內耗。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深,人民的物質生活逐漸富足,同時又伴隨著漸漸開放的文化政策,人們對于書籍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圖書館則由于藏書量以及藏書種類運營方式等原因無法很好的填補這一需求缺口,于是,書店一下變成了搶手貨,營業額等也大幅上升。
之后,由于全民炒股時代的來臨,相關書籍越賣越火,書店們的利益也吸引了更多的資本進入該行業。可以這么說,即便沒有電子商務的強勢出擊,整個書籍市場分配到各個書店的份額就已經很小了,而且還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并且,如果所有的書店都不進行差異化、特色化建設,那么,一家書店的營業額就將完全取決于它的選址,這樣就又會造成有些地方書店扎堆,有些地方卻少人問津。如此這般,只能加劇內耗的激烈程度,而對于社會而言,這也是非經濟的。
事實上,如今的書店行業中,已經不乏各種各樣的特色化書店,我們先不論它們的營業額高低,單就它們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而言,這些書店中的部分就已經獲得了成功,甚至有些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文化地標”。關于這些書店的介紹在此就不贅述了,后文將有相關內容。
三、現狀:
(一)書店經營現狀:
由于書店業內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以及電子商務的不斷強勢,為了爭取生存空間,書店經營者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對書店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特色化改造。不過,也有眼光獨到的經營者早在市場資源尚且充裕時便已考慮到這一點,只是那時的所謂特色化在現今看來更應該被歸于“CI”,比如大名鼎鼎的生活書店。早在國統時期就開始了自己的品牌建設,當然,這也與當時較為動蕩的社會局勢有關。
而如今,我們所接觸的大多數書店,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者特色化建設。無論是連鎖書店中的特色分店,比如巴諾書店的大學書店、老年書店以及道爾頓書店;或者是大量涌現的書城(本文將其歸入書店異構體概念中,后文將有詳述);又或者是日趨分工細化的專業書店。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傳統同質化書店的逐漸消亡。
但即便如此,實體書店經營者們依然覺得他們的生存之路越來越坎坷。消費者總量的減少,不僅僅減少了他們的收益,也使得他們的運營成本難以攤薄。這種情況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拜電子商務所賜。國外的亞馬遜,國內的當當網,在甩掉了實體商店和庫存帶來的沉重成本包袱后,邁著輕快的步伐擄掠走了大量市場份額。雖然日前經專家和業內人士共同分析得出“網上書店書籍折扣過低,甚至遠低于進價”的結論,并認為大多網絡書店都存在虧損。但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改變網店如今火熱的上升態勢,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費者對于網上書城的好感。
(二)相關研究現狀:
或許是因為書店經營的研究更需要實戰演練的緣故,關于書店特色化經營的專業性文獻實實少之又少,僅有幾篇相關的小型論文見于報端。但是相關的經營理念我們卻能從各大知名書店經營者的回憶錄或是個人傳記中窺得一斑。
與文字資料的難以尋找不同,各類實證卻不少。幾乎每一家書店都在掙扎,在改變。每一家書店的成功、失敗、重生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此外,書店特色化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與體驗式營銷的結合程度,畢竟比起網絡而言,實體書店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所擁有的實體,之前拖累了它的就是這個“實體”。如果想讓實體從累贅變為優勢,就必然要借助體驗式營銷的力量。而現今,適逢體驗經濟正值壯年之時,相關文獻、書籍之多自然無需多言。研究的深度,覆蓋的廣度,也是與日俱增。
(三)書店特色化必要性:
1非特色化實體書店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非特色化的實體書店分為多種。
首先是私營綜合性小型書店。在我國,這類書店一方面面積小、店面位置不好,另一方面書籍種類以及量都不大,要想與綜合性大書店比大而全顯然是毫無優勢可言,同時又因為自身所售圖書不成體系,無法與專營書店相競爭吸引特有客戶。再加上之前所說的店面面積、位置等問題,則使得其面向的客戶愈發的少,基本就只能靠地緣或是私人關系拉攏顧客。
這一類書店的生存是極為艱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他們既要承受大型書店、國營書店給的壓力,又要被網絡搶去部分地緣客戶,所剩無幾的就只有些以個人關系維系的老顧客以及偶爾有之的“路人”。
其次是私營或國有的大型書店。這一類書店面積較大,但要小于書城,不過由于近年來這類書店紛紛向書城轉型,使得這類書店已較為少見。他們的面積較大,書籍也多走綜合性路線。購書人多為慕名而來,輻射的人群也較廣。
這類書店所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小視。一是來自書店行業自身的內耗,一度出現的大量同質性書店使得消費者出現了審美疲勞,同時也將消費者按照區位進行了劃分。日益變小的蛋糕卻要分越來越多份,也難怪這類書店逐漸難覓其蹤。在此過程中,網絡并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早在電子商務尚未壯大之時,這些書店就已被內耗弄得身心俱疲了。
最后要說到的是連鎖書店。在我國,最有名的連鎖書店應該要數新華書店了,而在世界范圍內,人們最耳熟能詳的連鎖書店就要算巴諾書店了。這類書店大多也是盡量讓自己的書籍涉及更多領域(在此,我們暫且不考慮連鎖書店的特色分店),同時依靠連鎖經營這一方式,盡量讓自己書店的影響力覆蓋更多的地區。讓所有人都可以很方便的買到任何他所需要的書,同時讓自己成為“方便購書”的代名詞并達到利益最大化,就是這些書店選擇連鎖經營的重要原因。
但是今天,網絡書店捷足先登的搶到了“方便購書”的制高點,也讓自己的利益達到了另人眼紅的高度。連鎖實體書店之前依靠連鎖經營方式所精心布置的戰略防線,在非實體武器的攻擊下顯得那么不堪一擊。
2書店特色化的定義:
書店特色化,是指書店通過對自身經營產品、經營方式、服務范圍的改變,并與體驗式營銷相結合以獲得特定消費者群體的青睞,爭取細分市場的行為。
3書店特色化的好處與所能解決的問題:
首先,實體書店在特色化之后,市場的定位更加精確,針對目標客戶的營銷更易開展,可以大大提高營銷的效率。
其次,在對市場進行細分之后,由于大家的目標群體不再像之前那樣大面積重合,各家書店間的競爭也不會再像之前那樣激烈、那樣殘酷。在有效減少了行業中的內耗后,便有可能出現多方共贏的局面。
最后,由于與體驗經濟進行了有機結合,實體書店之前相對于網絡書店的最大缺點——“實體”,將會成為實體書店回擊網絡書店的有效武器。或許實體書店不如網絡書店價格低,也或許實體書店不如網絡書店方便,但是,實體書店卻能為消費者帶去網絡書店所無法提供的消費體驗、人文關懷。換言之,在經過與體驗經濟的整合后,實體書店的商品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不再僅僅是書籍這一實物,而更多的轉移到了消費者購書的整個過程上。他所銷售的是消費者從進書店門開始,乃至消費者選書、拿書、翻書、閑逛、休息、結賬,甚至于在書店里躲雨這樣一整個過程。而消費者所享受的,也不再僅僅是買到的書,還包括了整個買書的過程。
四、書店特色化的方式
(一)裝修風格特色化:
其實無論哪行哪業,如果經營者要進行CI建設或是特色化建設以求差異化經營,自己店面內部裝修風格的內部一致性與外部差異性都是必須邁出的第一步。所謂裝修風格的內部一致性是針對連鎖經營者而言的,讓自己每家店面的整體風格相統一,以讓消費者在提起該書店時會有一個直觀的印象。而所謂外部差異性則是指裝修風格要與眾不同,讓自己獨樹一幟,給消費者一個鮮明的印象。二者相輔相成,讓消費者因為裝修風格而記住書店,同時也會在想起書店的時候想到那獨特的裝修風格,最終的目的其實很簡單——讓消費者印象深刻。
裝修風格的特色化不僅僅體現在內部裝潢方面,在某些地方,還存在著另一種特色化的方式——“遺址書店”。此類書店往往身處大有來頭之地,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建筑原來的主人離開了它們,也讓它們喪失了原有的功能,而后變成了書店。比如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教堂書店、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雅典人書店、英國的蘇格蘭格拉斯哥邊界書店等等。無論是擁有800年歷史的教堂,還是落成于1919年的劇院,或是1827年建成的皇家銀行,如今它們的身份都只有一個——書店。而對于它們的顧客而言,他們去這些書店的目的也早已不僅僅是買幾本需要的書那么簡單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堂里聆聽先賢的教誨,在戲院包廂里感受藝術,在皇家銀行中思考經濟、規劃人生。
之所以將“遺址書店”歸入裝修風格特色化中,是因為它與普通的依靠裝修風格實現特色化的書店一樣,都是依靠書店異于別家的內部環境吸引消費者,讓消費者在一個覺得適合自己閱讀、自己喜歡的環境中完成找書、翻閱、選書、購書的過程,或者干脆讓讀者喜歡上這樣一個“不一樣”的閱讀空間。
而在我國,也有這種“遺址書店”,只是多為舊廠房改造而得,即所謂的“SOHO”。較為有名的是北京朝陽區的蒲蒲蘭繪本館。與之前所提的國外的“遺址書店”有所不同,以蒲蒲蘭繪本館為代表的國內“遺址書店”們并不擁有整個“廢棄建筑”,而是與其他產業、其他店鋪共同使用一個個舊廠房,而這種差異的出現則主要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以及書店自身的實力造成的,與國外相比并無優劣之分,只是對環境的適應而已。
(二)書籍特色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各類學科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而對于消費者的分類也越來越細致。
不同類消費者對于書籍的需求是不同的,以前對于這種需求的差異,財大氣粗的國營書店采取“大而全”的方式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并履行自己的社會義務。“大而全”的國營書店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但要想各類消費者找到歸屬感,獲得人文關懷,需要的還是特色書店,尤其是書籍特色化的書店。
所謂的書籍特色化,并不是指只銷售單一品種的書籍,而是銷售與某一主題相關的書籍或是某一特定載體的書籍。這類書店所提供的,不僅僅是書、相關產品,更重要的,它給一類人,一個有共性的群體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空間,一個有歸屬感的閱讀空間。
比如上文提到的蒲蒲蘭繪本館,它的經營范圍就是繪本,尤以日本白楊社原版兒童繪本為主,不僅如此,它在陳列4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繪本的同時,還會在每個周末舉辦講故事及由繪本引申的手工活動。這就讓喜愛繪本的孩子們有了一個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地方,也讓他們的家長們有了與子女互動的場所,與其他家長討論兒童教育問題的場所。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洛杉磯,一家名為“秘密總部”的卡通書專售店則成功虜獲了廣大熱愛卡通的消費者的心。
以上兩例是典型的只經營某一特定載體書籍的案例,而最早人們對于特色書店的認知應該源于傳統的專業書店。
這類書店往往只經營與某一學科相關的書籍、用品等。比如醫學書店、電影書店等。同樣依靠專業化的經營滿足消費者的專業需求,也讓特定的人群找到自己的“同類”,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窩”,并且在相互的交流中獲取知識、也讓做學問或是熱愛文藝的人擺脫孤獨感,擺脫“知音難求”的困境。這類書店的成功與否往往建立在經營者的藏書中是否有經典書籍的經典版本,或者書籍是否夠前沿,因為無論對于學術類學科還是藝術類學科而言,挖掘經典與探索前沿都是永不落幕的課題。
比如廣州的學而優書店,它的市場定位就是:喜歡學術典籍、重視版本的讀書者。而它對于書版本的講究也是最為消費者所津津樂道的,曾經甚至有讀者在書店里找到30年代施蟄存主編的《現代》文學雜志全套影印本,別的不說,單看“30年代”幾個字,店主的執著就可見一斑。
再比如香港的書得起書店。來自新加坡的店主人本身就是一位建筑設計師,而對于設計書籍十分熱愛的他,早在新加坡念書時就與當地一家老字號設計書店非常熟絡。如今,他更是依靠著自己與那家書店的關系以及那家書店在歐洲的廣闊網絡,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新的設計書籍放上自己書店的書架。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香港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店主將店內100多平方米的空間預留了1/3作為展覽場地,同時在店內設置了許多簡單的座位,將各種書籍、雜志開封,歡迎客人仔細閱讀。
其實從一定的層面上講,這些書店的經營者,相對于書店業而言,他們更在乎的往往是書店主題所處的行業。如同上文所說的書得起書店的店主,支持他開書店的,并不見得是對書店的喜愛,而更多的,應該是他對于設計業的喜愛。
(三)書店位置特色化:
顧名思義,在書店選址時就開始進行特色化建設。與“遺址書店”有所不同,位置特色化書店的特色來源于外部大環境,而“遺址書店”的特色則源于書店所在建筑本身。
位置特色化的根本在于書店的選址。基于現在旅游經濟、體驗經濟的火熱現狀,理論上說景區書店應該是書店經營者的首選之地,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在各大旅游風景區中我們往往難覓私營書店蹤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景區中開書店不同于在商業街等地開店,等待店主的往往是繁復的審批手續,既費時費力也不一定能有理想的結果。其次,這些景區中的部分已經有新華書店進駐,鑒于景區中消費者的不固定性與多樣性,私營書店后手進入也確實難有作為。第三,由于需求的原因,景區書店的書如果不能做到與景區相關,與其他書店不同就根本無法吸引消費者,畢竟沒有人會愿意背著隨處可見的書游山玩水。
前兩點是在現有的國情下是幾乎無法解決的,但針對第三個問題有的書店選擇了較為避重就輕的方法,比如將營業重心轉向介紹當地風土人情、風景民俗以及當地名人的明信片、光碟、畫冊、傳記及相關圖書的銷售,既讓書店與景區本身聯系更緊密,也讓消費者感覺到了景區書店與其他書店的差別。但是,如何讓這樣的景區書店區別于景區內的紀念品商店,卻實實需要經營者費些腦筋了。
不僅僅是景區,國外有關信息表明,建立于機場、車站的書店與開設在旅游點位置的書店一樣,流通率與新書上架率都相當高。而在上海,地鐵書店已經確實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淮海南路地鐵站里的季風書園、汶水東路站的明君書店等等。開始時只是供乘坐地鐵的人在等候時翻書排遣的,但漸漸的名氣大了,也就有人慕名而來了。
此外,也有開在營業性場所里的書店,像是上海的影城書店。書店位于上海影城中,專營最新的雜志和暢銷書,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電影類雜志和書籍,結合它所處的位置,就顯得實用性專業性很強,同時也可以借助影城本身的人氣與客流量,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美譽度。
如前所說,位置特色化的書店的根本在于選址,而在選址之后如何在經營的過程中發揮書店位置的優勢與特點也著實大有文章可做。
(四)異構體:
1異構體定義:
所謂異構體,我將它定義為:體驗消費背景下,書店與其他服務行業相結合經營書店形式。這在現在的生活中其實也并不少見,比如書城以及書吧等形式。
2異構體的形式及現存問題:
隨著體驗經濟日益火熱以及實體書店所面臨挑戰的日益艱巨,書店經營者們也早早的開始了對于書店與其他“留得住消費者”的行業聯合與共營的探索。一個異構體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在于它書店以外的部分能否留住顧客,能否讓消費者停下腳步并在享受書店外部分所提供的服務與產品的同時重拾對閱讀的興趣。
現如今,書店與咖啡屋共同經營的書店形式已經是遍地開花,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比如星巴克與巴諾的強強聯合,而墨西哥墨西哥城的盧加爾•德拉曼查書店甚至是因它的咖啡而頗具盛名。在國內,這樣的異構體也早已屢見不鮮了,大多選址較好管理規范的都可以做到叫好又叫座,有些更好的,則通過裝修等方式使書店與咖啡館間有機結合、無縫對接,并逐漸將“來此讀書、喝咖啡”作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介紹給大眾,讓消費者通過自己在異構體中的體驗感受到這種生活方式的愜意、舒適乃至品質。
不僅僅是咖啡店,以我國傳統活動場所——茶館作為附加部分形成的異構體也應運而生。但實際上,此類異構體的附加部分——茶館,由于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與閱讀時所需的安靜環境有所沖突,致使在形成異構體時茶館只是在形態上與書店融合,而在實質上,卻是“供應茶水的咖啡館”與書店間互動融合。
不過,這并不能阻止這些茶館書店的受歡迎,究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光臨此類書店的人往往并不懷念傳統茶館的嘈雜與熱鬧,而更喜歡靜靜的看書與品茶。茶館書店既可以通過書吸引顧客,也可以通過茶吸引顧客,增加賣點的同時也不會影響到空間環境的適合閱讀性,架空了部分茶館文化,卻讓剩下的部分有了更好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以上所說的兩種異構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的附屬部分所提供的服務與產品可以與閱讀這一動作同時進行,比如喝咖啡喝茶或是吃點心等。而現實中還存在另一類的異構體,這類異構體往往是在將書店的空間進行分割后,把其中的部分作他用,讓消費者在閱讀之余可以獲得其他精神上的滿足。
舉例來說,有些書店將店中的部分墻面或是一段走道作為舉辦畫展的地方,也有些會設置專區并定期舉行小型的演講或是沙龍、學術研討會等。當然,也有些會兼有多者。這種異構體最大的優勢就是讓讀者“感同身受”,多維的接觸知識,不僅僅是白紙黑字的敘述,也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直觀體驗,甚至還會有與“同道中人”的互動。真正讓消費者感到他所消費的不再只是點點鼠標也能獲得的書籍、畫冊等,而是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感受到的文化、藝術熏陶。
異構體的另一種現存模式就是我們口中的書城。書城依靠其極大的面積優勢,在保證不至喧賓奪主的同時,竭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個近乎無所不包的休閑中心。無論是餐飲、電子設備、沙龍、展覽等等,我們都可以在書城中找到它們的身影。與小型特色書店相比,書城所塑造的氛圍要更加大眾化,影響的人群也更廣。可以這么說,書城本身就是老式綜合性大書店的進化體,而小型特色書店也必將取代現存小書店成為愛書之人的鐘愛之地。
五、特色書店與網絡
(一)實體書店與網絡銷售平臺:
西方有句諺語:如果無法戰勝對手,就加入對手。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間的關系。無論如何,網絡書店為消費者提供了另一種消費選擇,為所有對書有需求的人提供了新的可能。既然這種銷售模式已經出現,并且為消費者所接受,那我們就應該承認這種模式的合理性。與此同時,鑒于電子信息技術及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如果真的想將網絡趕出書籍銷售市場,幾乎等同于癡人說夢。
在與網絡書店的對抗中,實體書店目前處于極為不利的境地,而有些書店則選擇了不同的路。與之前所提的西諺有所不同,這些實體書店并未讓自己成為網店中的一份子,而是積極利用網絡,擁有了自己的網絡售書平臺。比如巴諾書店,早在1997年3月就創辦了自己的網絡書店,比起純粹依靠網絡的亞馬遜而言起步的確較晚,但我們依然不得不佩服巴諾的戰略眼光,再加上它擁有實體連鎖店這樣一個堅實后盾,使得它的網絡書店也擁有不俗的表現。而在2009年末至2010年初的某一季度,巴諾網絡書店的銷售額甚至歷史性的超出了實體書店的銷售額。不去剖析這一情況出現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單就網絡書店給巴諾書店帶來的利益而言,巴諾進入網絡的決定無疑是極正確的。
當然,這樣說有些馬后炮的味道,也有些只以成敗論英雄的嫌疑,但無論如何,能既準確又迅速的做出判斷并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這份勇氣以及背后的數理分析之強大就足以讓人敬佩。
(二)網絡書店特色化:
與實體書店相同,網絡書店也面臨著激烈的內部競爭,也正因為此,網絡書店也需要進行特色化。
與實體書店有所不同,網絡書店由于不具實體店面,所以能帶給消費者直觀感受的特色化方式并不多,所以最直觀的,最為重中之重的,其實是網店的VI建設。網頁的風格,版面的設置,與網店所面對的受眾、目標人群的喜好要兩相適宜,也需要與網店所想傳達的理念相一致。讓消費者首先從視覺上了解書店、肯定書店,并將書店與其他書店區分開來。
除此之外,網絡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有資源增加讀者的參與性,比如建立各類讀書論壇。功效與實體書店引入沙龍以及細分市場針對特定人群經營書店相類似,根本目的在于為“同道中人”提供一個相互結識、彼此交流的平臺,讓消費者獲得歸屬感。不僅如此,現在的很多網絡書店還加入了個性化服務,進一步增強了讀者的參與度,比如臺灣的新絲路網絡書店,早在新世紀伊始就為讀者提供了POD隨選列印服務,愛好寫作的讀者可以借助先進的印刷技術出版個人專著,使讀者個人出版夢想成真。而同在臺灣的金石堂網絡書店則為讀者提供了“個性化書店”服務,讀者可在金石堂網路書店中任意點選30本圖書作為個人書店中的藏書,使讀者可以在網絡上輕松地擁有體現個人獨特品味的書店,這在如今這個強調個性的年代自然起到了很好的銷售推動作用。
六、小結:
世界的發展是無法阻擋的,任何舊的事物如果不做出改變都將會被時代所拋棄,唯一能夠延續老舊事物生命力的,唯有積極應變適應新局面。“自助者天助”,并非想挑起唯物、唯心的爭論,而是想強調主動尋求突破與改變的重要性。實體書店如今其實已經站在“生存或是死亡”的路口,“特色化”是一條通向“生”的途徑,而走向生存之路的,并不僅僅是實體書店,還有這一行業的大量從業人員,也或許,還可以為其他行業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參考文獻
[1]JohnQuelch.MarketingManagement[M].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21頁,249-254頁
[2]HenryAssael(韓德昌等譯)[M].6版.中國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3]祝合良.體驗消費與顧客體驗管理[J].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5月,19卷2期:21頁
[4]溫韞輝.美國書業的在線銷售模式與離線銷售模式—亞馬遜、巴諾書店、百萬書店的財務報表分析[J].科技與出版,2009年,8期:47頁
[5]王生智.談民營書店的經營方向及策略[J].出版發行研究,2005年,1期:58頁
[6]鄒鳳嶺.“體驗消費經濟”發展與市場創新[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2年,2期:44-46頁
[7]陳磊.巴諾書店的形象營銷[J].出版參考,2006年,2月上旬刊:31頁
[8]袁麗娜.打通圖書銷售新干線一一巴諾書店與網絡書店競爭策略探析[J].出版參考,2005年,4月上旬刊:37-38頁
[9]王東.獨立書店:在商業和文化的鋼絲上舞蹈[J].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1月7日:34版
[10]袁麗娜.解讀巴諾書店的特色經營策略[J].出版參考,2008年,8月上旬刊:33頁
[11]藍有林劉志英.景區書店-給風景抹上文化的色彩[J].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7月29日:A03版
[12]薄志宏.妙開特色書店“黃金屋”中巧賺錢[J].經營投資:10-11頁
[13]邵馨蓮.全球10大特色書店[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08年,5月:58頁
[14]馬躍峰.生活書店的CI戰略[J].編輯之友,2001年,5月:60-61頁
[15]張恩碧.體驗及體驗消費的本質屬性分析[J].消費經濟,2007年12月,23卷6期:61-64頁
[16]阮捷.先鋒書店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J].Avastviewofpublishing,2006年,8月:58-61頁
[17]王龍.基于體驗消費的企業營銷策略研究[D].中國南京:南京河海大學,2004年
[18]邵馨蓮.全球十大特色書店[J].北京晚報,2008,1月19日
[19]何虹.臺灣網上書店的經營與特色[J].出版發行研究,2001,8期:68
[20]朱瑾.京廣滬港特色書店地圖.[EB/OL].
[21]AudreyLaing,JoRoyle.Marketingandthebooksellingbrand--Currentstrategyandthemanagers''''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tail&DistributionManagement,2006,34:198-211
[22]KevinHerrera.AroundtheWorld:SushiandSweetTeaattheUniversityofMississippi[J].LibraryHiTechNews,2007,24:16-19
[23]MGrindley.BooksellinginhisBlood:The"smallbooksellerwithabroadperspective"andincomingpresidentoftheBooksellersAssociation[J].BOOKSELLER,1999
[24]KReynolds.Learningthelanguage:Computerbooksarenowfirmlyestablishedinthemainstreamofbookselling[J].BOOKSELLER,1997
[25]AClements.Thelackofgraduatetrainingschemesinbookselling,andwhetheritharmstheindustry[J].BOOKSELLER,2006
篇3
1.對相關的技術進行集中收集
計算機技術能夠對環境監測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種基礎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然后就能夠在內部形成與之對應的信息數據庫,能夠方便的對周圍存在的噪聲、無線電、電場以及磁場的干擾進行及時的監測,準確的將各項監測指數提供給監測部門,也能夠對變電站周圍的學校、村莊以及辦公大樓等進行敏感點的測量,使相關的用戶能夠在數據庫里查詢到最全面的環境信息。
2.對相關的環境情景進行模擬與分析
環境監測部門能夠通過統計學上的分析模擬技術,對于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環境模式進行具體的模擬和分析,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對輸變電的環境模擬,首先就是先對噪聲、無線電干擾以及電磁輻射等進行分析,然后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限制進行檢測,最后進行檢測現場的數據存檔。對相關的環境情景進行模擬和分析,能夠正確的判斷出監測部門的行為是否符合國家的安全標準,并且還能夠為之后的監測工作打好基礎,方便工作的進行。
3.對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進行規劃和決策
監測部門通過使用計算機技術對相關的環境數據進行第一階段的監測,然后對具體的環境進行模擬與分析,并將相關的環境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將這些整理好了的信息提供給主要的監測工作人員,讓管理人員對有毒、有害的物質怎樣進行處理作出恰當的決策,并且對相關的技術風險、環境影響因素以及替代方案的選擇作出正確的規劃和決策,使其能夠最充分的保護相關部門的利益。
二、如何提高環境監測部門工作的質量
提高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質量,不僅能夠為相關環境的保護工作提供準確的數據,提高對環境進行評價的準確性,同時還能夠加強對于污染物的監察與控制,能夠保證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正常進行,并且還能夠推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因此,要想提高我國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質量,不僅要充分的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檢測部門的日常工作當中,同時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監測工作人員的工作素質
在進行實際的監測工作時,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是影響工作質量的最關鍵因素,只有正確的操作才能夠保證確保監測工作的準確性,也才能保證環境監測的可靠性。我國的相關監測部門要加大對于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培訓,要將工作人員的知識進行及時的更新,使他們能夠掌握新的專業知識,并且能夠對新的計算機技術進行的了解和掌握,這樣就能夠保證環境監測工作的真實性,并且還能夠保證環境監測工作的整體水平和效率。
2.增加監測部門對于監測工作的資金使用
相關的環境監測部門要想進一步的將監測的范圍擴大,并且提高監測工作的準確性的話,就需要進一步的加大自身的資金投入,在第一時間內將所使用的技術和設備進行相應的更新,學習國外先進的對于環境監測所使用的方法,以此來將我國在環境監測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斷的提高,促進其更好地為環境監測的工作進行服務。
3.加強監測部門對于工作的管理
環境監測部門要加強對于相關工作的管理,要將環境監測工作的質量和相關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進行等價掛鉤,同時還要能夠執行相對應的獎賞和懲罰工作,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以及工作責任心;并且還要將管理工作進行改善,從根本上提高監測工作的質量,使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環境藝術設計;應用研究
VR技術通常是需要網絡以及多媒體技術來支撐,且其在功能性方面表現出是一種綜合的信息技術。VR就是虛擬現實,這種技術基于電腦的系統來將虛擬的情景在畫面當中展示出來。并且,在展示的過程當中,融入了人的語音語調以及各種肢體動作,使其能夠完整的在虛擬畫面中得到展現。由于VR技術發展到現在已經比較完善,所以將其廣泛的應用到各種設計當中。本文將針對VR技術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當中進行研究,從VR技術與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入手,對應用的效果和范圍展開具體的分析。
1VR技術概述和特征
1.1淺析VR技術
VR技術依舊是虛擬現實技術,其實質是將一系列先進技術進行集合,比如計算機仿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通過將這些技術進行集合營造出一個三維立體的虛擬環境,并且利用多種設備來使虛擬環境能夠支撐,最后實現多維度的信息空間。VR技術會根據用戶需求的差異性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來構建不同的虛擬場景,并最終將虛擬的場景展現給用戶,使用戶能夠在立體場景中獲得趨向現實的感受效果。
1.2VR技術的特征分析
人類在進行感知時依靠的是視覺、觸覺以及聽覺各方面能力,通過VR技術手段構建的虛擬現實環境,其需要達到的最佳效果就是能夠滿足人類的感知能力。當前的VR技術手段尚未達到比較完美的感知效果,但也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且,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環境當中能夠與虛擬的事物產生互動,盡管這種互動并不是真實意義上的觸覺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使人們視覺上感受到互動,也是VR技術的一種獨有特征[1]。在虛擬的環境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構想性,通過對虛擬環境的探索,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想象力中的場景需求,這是VR技術中最顯著的特征。
2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VR技術的價值
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宗旨是能夠使用最低的成本設計出最大效益的設計方案。這就需要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要采取一切可行性的手段來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質量和效果得到提升。那么將VR技術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當中也是適應了當前狀況的需求,環境藝術設計方案的內容在展現的過程中會使人難以理解,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可以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相應的支撐,并且使設計方案能夠更直觀的展現出來,這將會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的質量和效果達到更高層次。
3VR技術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之中的研究
3.1將藝術設計的效果直觀展現
環境藝術設計的展現從最早的手繪圖紙到電腦的效果圖制作再到建筑動畫制作這一發展進程,已經經歷了多次展現手段的變更。而虛擬現實技術在當今時代的廣泛應用也為環境藝術提供了新的展現形式。與傳統的展現形式相比,通過虛擬現實的場景來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內容加以展現,可以使客戶在虛擬環境中通過觸覺、視覺以及聽覺全方位加強對感官的刺激,使環境藝術的效果展現的更加直觀。
3.2改善環境藝術項目的經濟效益
VR虛擬現實技術已經被廣泛的英語與環境藝術設計當中,在具體的應用操作中,最有優勢的體現是該技術促進了環境藝術相關項目經濟效益的提升。由于VR運用計算機軟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構建出三維立體結構,代替了傳統意義上實體的框架結構,在這一層面上就已經對成本達到了降低的效果。而在三維立體虛擬環境當中,對具體的物件進行構建也花費不了太多時間,同樣只需要在軟件中進行相應的調整即可,也避免了在實際當中花費的時間和成本,極大的提升了環境藝術項目的經濟效益。
3.3有效避免環境藝術設計方案中的問題
在環境技術設計中,往往需要借助多種知識體系,將其融合才能對設計的內容達到完善效果,如果在其中運用的部分知識出現了錯誤性的理解,就會對整體的環境藝術設計產生影響,甚至要重新整體進行修改。而運用VR技術則可以使這種問題在操作中得到避免,虛擬現實系統當中由于對虛擬環境進行建模的技術,在構建開始以前需要通過表格圖示等形式來對數據進行統計,并且對概念達到深層次的理解。VR技術在應用中還可以實現后臺的處理效果,使環境藝術設計能夠在運用VR技術的基礎上,有序的進行運作,每一個環節的技術都能夠在特殊情況進行單獨處理,使環境藝術設計方案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就得以解決,大大提升了設計的效率。
4結語
在現代化科技層出不窮的背景下,要將科技有效的應用到各領域當中,使科技技術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通過VR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當中的運用效果,可以發現該技術能夠使環境藝術設計從傳統形式上加以改進,并且也促進了其經濟效益,所以VR技術能夠在這些相關的項目當中實現技術的價值,在以后可以更廣泛的對其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篇5
1.1課程設置受到質疑
當下,隨著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能夠進入大學深造,應用型大學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數學課程設置卻日趨功利和保守。一方面,不少學校將經濟數學必修課開課門數與學時盲目地削減,實用數學(含數學實驗)等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基本未開,致使立志有所作為和繼續深造的學生感到無望。對此,相關教師和社會有關專家、學者提出質疑,這樣將會使學生的個人發展受到終身阻礙。另一方面,部分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又不愿意進入數學課堂,即便進入,也是被動地去聽課,無法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這種“學習數學到底有什么用”的疑問,至今仍既困擾著學生,同樣也困擾著數學教師,引發學校、社會以及廣大教師的憂思。
1.2課程教學遇到困境
當前,經濟數學課程教學實際上仍主要采用傳統的理工科教材,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不相適應、與科技進步不相適應、與專業背景不相適應。其數學概念的引例與定義的表述以及定理證明的敘述都是基本照抄理科版本,例題和習題除增補少數經濟應用題外,也基本照搬工科版本。學科知識相對陳舊和專業應用基礎薄弱,使得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就陷入東拼西湊的模糊境地。另外,由于所招收的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較差,學生中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和只求不掛科、拿到學分的學習動機,而且師資與現代技術工具等先進教學條件又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師生在教與學的方法選擇上也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學生覺得無助,教師力不從心,數學課程教學面臨學習效果日趨弱化與教學質量逐漸下降的困境。
1.3課程改革感到困惑
目前,不僅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而且課程實踐研究又采取簡單移植的做法,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短板。簡言之,一是對數學課程設置如何適應其人才培養目標的研究還存在“盲區”;二是對“大學應該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收獲些什么”的理解也存在“誤區”;三是對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及數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探索又存在“雷區”;四是對經濟數學教材編寫改革實施仍存在“新區”。另外,數學課程教學又無法采取簡單地迎合市場短期需求去直接傳授謀生的一技之長的方法,“市場化、職業化”的課程教學方式便成為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瓶頸。面對這些困惑,構建應用型大學數學課程教學的新模式,便成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探索的新課題。
2經濟數學課程教學問題成因
2.1缺乏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關注
迄今為止,由于對本科通識教育的理解還存在片面性,尤其是對“今天的本科生需要知道些什么,需要會做些什么,他們究竟做得怎么樣?”和“如何為學生面向全球化時代的終身學習做好準備?”以及“如何讓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一致起來?”等問題還缺乏實質性的研究。僅用入學率、花費率、就業率和到課率、及格率來評判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做法還相當盛行,學生中狹隘的學習動機還相當普遍,學校、公眾對本科生的學習目標都還缺乏根本性的關注。
2.2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毋庸置疑,數學課程教學能培養學生的類比、分析、歸納、抽象、聯想、演繹、推理、計算、學習與應用等多種能力。但是,由于受傳統教材與教法的局限,當今數學課堂教學仍主要采取“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仍以講授為主,應用能力的培養僅以模仿練習為主。對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應用能力等數學素質、數學能力的培養基本落空。另外,受“市場化、職業化”傾向驅動,數學教師雖然也增補一些職業性知識的教學內容,但卻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種短視的做法與強調變動、彈性、創新與競爭的當前社會環境不相適應,與企業迫切需要那些做好準備的畢業生的要求相差甚遠,與雇主需要具有靈活性、知識豐富和數學素養的綜合性人才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2.3忽略對學生學習需求的幫助
通識教育理念本質上是一種指導思想,它應滲透在專業教育之中。而大眾化背景下的當今,經濟數學課程教學卻與經濟專業課程教學相互脫節、彼此割裂。數學教師對涉及經濟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應用問題,大都不能進行透徹地分析與講解;專業教師又很少對經濟專業需要的數學知識提出具體的教學要求;因此,學生學習所需的完整知識、全面素養和創造能力很難得到切實地滿足。另外,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相對缺失,致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維技能與實踐技能、社會責任感、應用知識的素質與能力得不到全面地培養。
2.4缺少對學生學習深度的評價
現今,評價數學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學習質量,依舊主要采用課堂考勤、課堂發言、演板演示、作業批閱等過程檢測和期中、期末筆試來測試學生學習狀況。對學生的一般性數學素養、技能分析與探究能力等根本無法進行深度測試,對學生個性發展以及將知識應用于復雜的、真實的問題中去的能力不能進行嵌入性評價,對促進學生學習深度發展的課程扎根式評價、嵌入式測試、標準化檢測等都缺少深度檢測方式與策略。
3經濟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3.1構建自控的學習規劃
學生的學習規劃往往由學生學習目標所掌控,而經濟數學學習目標又由通識教育課程理念所決定。為避免學生僅僅為取得學位、湊夠學分的學習動機而導致學習偶然或雜亂的現象蔓延,院系可組織成立由數學教師和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課程教學導師組,加強對學生整體性學習觀念和數學學習效率意識的教育與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具有個性化的自身學習目標感,構建與本科學習目標一致的數學自控學習規劃,引導學生關注具有差別化的數學學習興趣,既完成統一的數學核心課程,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數學選修課程。為此,需要制訂具有導向性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精準確定具有引導性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進行具有指導性的學習目標需求分析,需要有效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經濟數學課程選課模式。
3.2構筑“三結合”的教學體系
為克服專業分割化與學科碎片化的課程結構弊端,為解決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和專業教育課程教學相互脫節的矛盾,經濟數學課程教學體系的設計,要按照應用型本科生的整體學習目標,要遵循“有利于學生迎戰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將各種復雜性思維與整體性思維知識有機整合的探究性學習原則”,由數學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共同組成課程教學設計與開發小組,學習與借鑒美國2010年出版的著名教材《實用微積分》(第三版)的改革經驗,在認真進行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有機整合現有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數學課程,通過引入一些特定的問題、項目和作業,重新組編為若干經濟專業所需的“基礎性”課程教學單元。構建數學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經濟數學核心課程(含實驗教學課程)與分類選修課程相結合的通識教育數學課程教學體系新模式。使數學課程教學參與到經濟應用問題的探究性學習之中,讓數學學習超越課堂去培養分析解決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3.3構架自律的學習空間
為適應當前社會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引領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涯深度發展,筆者認為,還需按照當今本科生自律的學習目標要求,構架適合通識教育數學課程教學的學習空間。首先,需用“通識教育需要擁抱專業教育”的理念,改革傳統的“學科中心”,構建一種統一與分散相結合的“學生中心”課程設置新模式。其次,借鑒“以問題為導向的大學課程設計”之成功經驗,在數學課程中引入那些意義深遠的商業經濟和社會生活問題,并將整體性學習目標貫通所有的數學課程教學。設計卓越的指引性核心課程(含實用微積分與數學實驗等)教學大綱,計劃2~3學期修完;其選修課程教學大綱參照國家規定的考研考綱編制。學習與參考美國創新教材《實用微積分》的教學改革計劃,編寫既有針對性、又具選擇性的經濟數學教材。使其具有學科理論知識刪繁就簡、突出重點,數學概念簡明合適、便于理解,例題旁征博引、提高興趣,習題貼近專業、貼近生活實際,將數學思想、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和專業背景有機結合的自身特色。提供便于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實驗、實習場所;配備“雙學位”或“雙師型”的專兼職教師隊伍等。以優良的教學環境和優質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在參與經濟應用問題的學習空間中,超越課程去應用他們的分析能力并學會解決他們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相關問題。
4結束語
篇6
1.1生態環境監測的整體概念
作為與環境保護相融合的生態系統模式,主要就是突出在環境保護中,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相應的代表值的測定,通過現代化技術的融入,在整個監測中采用計算機信息軟件等功能,更好地為環境質量的好壞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控制。在監測的過程中,通過采用現場督察、資料的收集以及監測設計計劃、布點設計、樣品監測等方式,形成對數據分析處理、綜合指標的評定等綜合運用,結合在生態環境監測主管單位的整體監管中,形成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環境保護模式,形成科學有效的監管辦法。
1.2整體功能的發揮
在生態環境監測系統中,主要是通過技術運用的手段,圍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個要素,在污染要素、生態環境破壞等方面形成技術性的控制,這樣可以更加突出在整個監測中的技術模塊,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其中,通過對空氣質量、廢水排量等有效的數據控制,能為環保監察的執法提供科學的依據,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運用。
2生態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
2.1業務水平不強
在環境檢監測的處理過程中,由于專業隊伍人才的缺乏,不能全面適應整個監測的需求,有的監測機構即使配備了相關的人員,但是在專業技能上還是不能與整個監測技術相吻合,對于監測中空氣質量、地下水以及廢水等指標的測量,不能形成整體的管理水平,因此不能適應整個監測業務的整體功能。
2.2過分強調經濟效益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生態環境的監測中,由于空氣質量的下降、水污染的嚴重加劇,空氣質量的全面降低,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全面強調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步伐,在電子產品、化工藥物、能源開發等過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式的開采模式,因此,沒有技術開發的模式,也不能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生態問題,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整體運行態勢。
2.3生態破壞的嚴重性較大
在環境破壞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尤其是在整個經濟大背景下,環境污染的形成不是一時的,主要的過程是經歷日積月累的。生活環境中各種空氣要素遭到破壞,不能形成一種健康的生態方式。在環境監測的系統模式中,也不能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從而不利于環保部門對于環境的整體控制,在技術上不能全面創新,這些都不利于環境生態監測技術的整體升級和在具體運用中的作用發揮。
3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的運用方式
3.1遙感與GIS一體化集成技術
遙感圖像類似于柵格數據。在GIS,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級輕松實現一體化。GIS軟件在圖像處理方面比較弱,而遙感軟件在數據管理及空間分析方面非常欠缺。遙感圖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來作為一個核心組件和GIS的集成,我們必須首先解決數據在兩個平臺之間的互操作性問題。遙感影像獲取成本相對較高,且需要占用較大的存儲空間,如果為每一用戶都單獨配備相應的影像將需要花費較大的代價。而遙感影像的使用特點是多個用戶經常在同一幅影像上進行相應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務器的軟、硬件資源,方便終端用戶的使用。其次是平臺一體化。如果在菜單中的遙感圖像處理的結果可以被直接發送到GIS軟件,沒有中間的保存、打開,類似于GIS的分析軟件,該軟件直接進入遠程同步顯示或另一個軟件集成軟件的常用功能,雖然在兩個不同的軟件平臺下工作,但效果類似。
3.2數據庫內容和組織
數據層由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兩部分組成。其中,空間數據庫包括評價區域基礎地理數據和遙感數據;屬性數據庫包括國家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技術規范,相關術語的解釋,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地類代碼、含義以及一二級地類匹配關系,各個評價指標權重及計算方法,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和環境質量數據等。同時,將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通過統一的ID關聯。關系模型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二維表格,適用于具有簡單屬性(屬性不可分),且屬性個數固定的對象,但不能直接表示屬性個數不定的空間數據,如一條線上具有不同的空間點。
3.3突出環境保護監測網絡化建設
對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每一個科學指標,尤其是在監測網絡系統的構建中,最主要的是實現整個系統管理的規范化,在嚴謹的設計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形成技術融合模式,才能更好地實現網絡化建設的優越性。在科學優化的基礎上建立并完善全國環境監測網、生態環境監測網,根據分級管理原則和環境管理的需要,建立并完善國家、省、市級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及運行機制,制定章程和規范,統一協調,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監測站承擔大量基礎性、常規性的環境質量、污染源監測工作,監測總站和省站不承擔或很少承擔具體監測任務,重在監測科研,進行監測技術路線、監測標準規范體系、分析方法體系、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評價技術體系、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的深入研究。
4結語
篇7
當前經濟環境下國際貿易對于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一、引言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國際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我國與世界接軌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國際經濟學相關理論指出技術創新是國際貿易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作為貿易出口國,往往必須具備領先于其他國家較為先進的技術,因為只有技術創新,擁有了新產品與新工藝,才能保持其自身的比較優勢,從而具備出口的潛質,因此,對于出口國而言,國際貿易的進行是其開展技術創新的根本動力。
作為貿易進口國,由于國際貿易所存在的技術溢出、轉移或擴散,勢必會對進口國技術帶來積極的影響。如果貿易雙方人才、設備等技術水平差距過大,更會激發進口國去適應外來的技術創新,提高自身的整體技術創新水平。在知識技術飛速發展的21世紀中,世界網絡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的自由化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流形式,從靜態角度出發,我國的技術創新的發展勢必會提高自身的出口潛力,因而增強其國際貿易水平;同時,從動態角度出發,國際貿易的開始勢必會給我國現存技術帶來一定的沖擊,從而給其技術創新帶來動力。因此,國際貿易與技術創新這兩者之間存在有互相促進的關系,但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國際貿易對其技術創新具有更加深遠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利用外來技術大力開展自身的技術創新,為其經濟飛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技術在其發展中的內生化演變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是由傳統貿易理論向現代貿易理論演進的過程,其中有兩條主線尤為明顯:一是從斯密的絕對優勢原理發展成為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二是從李嘉圖的相對優勢原理發展成為新貿易理論和新新貿易理論。從傳統貿易理論開始,就對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經濟學認為商品的生產不僅依賴于具備各種生產要素,更重要的是需要關注如何組合各種傳統的生產要素,這是最早的把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的提法之一,這種技術可以在固定的生產要素條件與一定的規模下實現產出最大化以及產品多樣化,而斯密的絕對優勢原理以及以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肯定了這種技術所帶來的績效,即勞動生產率。多數古典經濟學家意識到國際貿易對國內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早在19世紀早期,Torrens(1844)就意識到在知識與國際交流加劇的時代背景下,技術的發展應該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區。Mill(1848)對基于技術發展的國際貿易的條件進行了分析與討論。Bloomfield(1978)系統分析了技術在國際貿易中的發展,并認為早期古典經濟學家對技術差距理論中涉及的要素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將有關國際貿易中技術的概念進行了總結。古典經濟學家對于技術的定義顯然與現代技術的定義存在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對于技術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認為技術就是提高勞動者能力和設備水平,從而實現生產率的提高。
雖然眾多古典經濟學家肯定了貿易發展中存在技術的影響,但在理論發展中對于技術創新的見解產生了巨大的分歧。以斯密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勞動分工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分工的改善可以帶來生產率的提高。因此,斯密認為技術創新的本質是勞動的分工,會對國家的貿易模式及經濟增長產生正面的影響。而以李嘉圖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在斯密絕對成本理論基礎上,把國家自身存在的比較優勢歸因于貿易所帶來的外在技術創新。
因此,這兩個學派最主要的分歧在于,斯密一派認為技術創新是源于勞工分工的內生變量,而李嘉圖一派則認為技術創新是貿易所帶來的外生變量。雖然,古典貿易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很長一個時期,但是對于技術的定義存在有很大的分歧,沒有明顯的界定,所以在古典貿易理論中對技術本身缺乏系統的定義,導致技術在貿易理論中被純粹的認定為外生變量,即便如此,古典經濟學家對于國際貿易過程中有關技術的認知在日后其理論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之后的很長時期中,國際貿易理論發展中技術方面的演進遠遠落后于現實經濟的發展,雖然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對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貿易模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少有理論再將技術創新引入到國際貿易理論當中。在新古典貿易理論發展中,由古典貿易理論中所提出的技術的重要性被忽視,新古典貿易理論是在一般均衡的背景下,以生產稟賦差異對國際貿易進行研究,而忽略了貿易中各國間存在的技術差異,其中以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理論(H-O模型)為新古典貿易理論的代表。
H-O模型主要從各個國家和地區所具有的不同的要素稟賦及不同產品的生產函數角度闡述其對貿易產生的決定性作用。它與之前古典貿易理論的區別在于:古典貿易理論關注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而新古典貿易理論將貿易與經濟增長分成兩個獨立的概念,忽略了技術在貿易模式中的重要性。實際上,H-O模型把經濟增長排除在其模型之外,關注的只是貿易的靜態層面,單考察了生產要素差異所帶了的比較優勢,而忽略技術之間的擴散對貿易及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由于H-O模型對于貿易中技術因素的忽視,從而使技術在新古典貿易理論發展過程中很長時間處于迷失階段。
直到20世紀中期,眾多學者又逐漸開始關注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經濟增長的貿易條件即技術因素重新被納入貿易理論模型的研究中。隨著新稟賦理論的發展,進一步將RD(研究與開發)所產生的知識視為國家非常重要的稟賦之一,同時強調了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將技術同樣視為國家重要的稟賦之一。國際市場存在的競爭越發激烈,新產品不斷增加,外生的技術差異雖然在經濟增長中產生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內生技術創新對于經濟進一步增長顯得更為迫切,這就使眾多學者從外生技術對貿易的影響轉為更深一步的研究國際貿易的動因及其模式的變化。
Vernon(1966)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主要在具有相似要素稟賦的發達國家中,由于各個國家在產品各個環節所存在的差異,從技術創新以及傳播的角度研究貿易的產生及其所帶來的貿易模式的變動,為技術在國際貿易理論中的發展奠定基礎。到20世紀70年代,新貿易理論興起,理論分析的基本框架轉變為以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為前提開始研究國際貿易的動因及模式。Krugman(1979)開始將技術引進到貿易模型中,進一步研究了技術創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這里所指的技術創新還局限在外生的,無法對其產生的原因作以解釋。
20世紀80年代所產生的內生增長理論與國際貿易相關領域的融合,為之后國際貿易理論研究指明了方向。之后貿易理論研究超越之前靜態層次的研究,使得技術成為貿易與經濟增長相聯系的重要紐帶。隨著21世紀的到來,企業異質貿易理論成為當今貿易理論的代表,即新―新貿易理論。這一理論最早是由Melitz(2003)提出來的,主要是在企業異質性、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基本假定下,以微觀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國際貿易對具有不同生產率企業之間資源配置效應的影響。
由于全球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劇,國際貿易的進一步開放以及優勝劣汰的選擇使得擁有高生產率的企業步入出口市場,而低生產率的企業只能淡出出口市場,與此同時,同一行業內的資源也將低生產率的企業流向高生產率的企業,使高生產率企業利潤及市場份額進一步增加,從而使整體行業生產率及整體經濟實現增長。新―新貿易理論的出現標志著貿易理論研究步入一個嶄新的領域,為國際貿易的動因及模式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解釋,企業為了追求高的生產率及利潤必定會加大技術創新的步伐。由于該理論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模型框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完善,但該理論為今后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開拓了一個嶄新的思路。
三、基于中國國情下的國際貿易對于技術創新的影響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之一,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地大物博的優勢以及近些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優于發達國家的優勢。隨著中國加入WTO,對外開放的局面全部打開,與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進出口貿易日漸頻繁。對發達國家相比,作為經濟與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對我國技術創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發達國家新產品進入市場,必定會給我國的企業帶來一定的競爭壓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對我國本土企業的市場地位造成很大的沖擊,本土企業若想繼續獲得有利的競爭地位,就務必開展技術創新,趕超外來的先進技術水平,以此與外來競爭者相抗衡,因此,國際貿易間接地成為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源動力;其次,國際貿易開展的過程中先進的出口國在將新產品傳輸到我國的同時,也將其產品所具有的工藝與技術水平傳遞過來,由于技術溢出的發生,給我國同行企業帶來了模仿的契機,在模仿先進技術的同時,使我國技術創新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第三,如果先進出口國本身的產品具有一定的領先技術水平,我們在引進這些產品以后本身就具有了先進技術設備,這可以稱為有形的技術創新。
與此同時,在引進先進技術產品的同時會要求具有各種形式的技術指導,企業員工經過培訓之后吸收了外來先進技術,這就相當于給本土企業帶來一定隱形技術創新;第四,由于我國與世界接軌,國際貿易過程中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同時會影響我國積極改善創新的內外部環境機制,對引進技術的企業而言,為了更合理的使用先進技術往往需要企業在組織管理方面做出相應的創新及轉變,這就意味著國際貿易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創新意識以及管理機制的創新會起到積極的影響;
第五,在起始的貿易談判階段,先進的出口國為了使進口國更加全面與詳細的了解產品特性,促成貿易實現的目的,出口國會在合理的限制內演示產品性能,若交易失敗,出口國的技術已經產生一定的技術擴散,而這種擴散也會一定程度的給進口國帶來技術創新;
最后,國際技術貿易是貿易雙方技術傳播與創新的最直接方式,進口國在國際技術貿易的開展中不僅會獲得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同時還會從人力資本、生產水平等其他方面認識到自身與出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引發進口國的再次適應性創新。總而言之,上述的各種方式都會增強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的技術創新水平。我國在開展國際貿易的同時,掀動自身的技術創新,一方面可以逐漸減少對此先進技術的依賴程度;另一方面,加之我國自身的二次創新,很有可能領先于國際市場上同產品的技術水平,成為產品壟斷供給者。
因此,我國積極開展國際貿易,不僅能夠吸收外來先進技術,激發自身的技術創新,從靜態層面上看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增加自身的技術存儲量;更重要的是國際貿易從動態層面提高了我國技術創新意識,提高了自身的技術創新水平,加強了創新制度環境的形成,為今后我國步入發達國家之列甚至趕超發達國家技術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與技術水平呈高幅度的增長,而出口能力也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貿易的出口國一般具有領先于其他國家的技術,因此,國際貿易對于作為貿易出口國的中國有關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首先,從靜態層面來說,我國只有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才更有可能擁有新技術與工藝,這才具備出口產品所必需的條件,因此,我國為了進一步開展對外貿易,就會充分的進行技術創新,這樣才能保持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其次,從動態層面來說,出口貿易必將會帶來一定的技術擴散,我國的技術優勢會在對外貿易的進行中逐漸喪失,因此,我們將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放任其流失而無作為,在技術喪失的同時會逐漸喪失其出口國的技術優勢以及出口地位,
另一種是持續的開展技術創新,為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的出口地位加大創新的力度,以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制勝,當然,我國遵循了后者選擇;第三,在貿易雙方信息對稱的前提下,出口國可以根據進口國反饋回來的市場信息,尋找產品技術的不足改進技術,開展新的技術創新;第四,我國作為貿易出口國在對外貿易中獲得的貿易利得為之后開展技術創新提供經濟保障,同時,技術領先國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在資金強有力的保證下,技術領先國為了保持這種優勢,更加激發了其對于技術創新的動力;
最后,國際技術貿易作為技術傳播與技術創新的主要手段,技術的轉移和擴散雖然可以給進口國帶來先進的技術,看似是出口國技術的流失,實際上是出口國傳播的次核心技術,這種技術在本國經濟中已經明顯落后,因此,適時的轉移次核心技術從而獲得可觀的回報對于出口國進行核心技術的創新提供經濟后盾。總而言之,我國在進行對外貿易的同時更要保持自身的先發優勢,持續開展技術創新,適時的將逐漸淘汰的新技術轉換成國際貿易中的利得,對于我國積累資金進行新一輪的技術創新也是至關重要的。
四、結語
縱觀國際貿易理論中技術的演變,由最初肯定技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到技術在國際貿易中經歷了相當長的迷失階段,直到今天,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支柱之一,是我國進一步開展國際貿易的源動力。不管是古典貿易理論還是新-新貿易理論,都對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因素具有一定的肯定,在這里,我們只著重探討了國際貿易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而事實上,國際貿易與技術創新是相互依存的,兩者之間存在有互動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技術創新對國際貿易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第一,技術創新提高了我國新產品的研發水平,改變了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因此產品技術含量更高,品種更加的多樣化,是我國作為出口國占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因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開展;
第二,技術創新加速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改善我國國際分工的地位,由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勞動生產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促進我國工農業的大力發展,導致分工專業化,更加速了國際貿易的開展;
第三,技術創新提過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地位與產品核心競爭力,而一國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價格與自身優勢上,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擴大我國產品價格等比較優勢,促進我國生產技術與產品技術的創新發展,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地位;
第四,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模式的創新,網絡與電子商務的發展就是技術創新帶來的結果,他們迅速的改變著國際貿易的交易方式,大大提高了國際貿易的效率與效益,網絡技術創新更加劇了全球一體化的到來。因此,技術創新反作用與國際貿易,我國國際貿易發展與技術創新的進行就是在兩者之間相互促進中飛速發展的。
篇8
由于預計的風險保障支出、預計投資收益和預計費用支出是保險公司定價的基礎,因而這種分析其實質也是一種收益——成本分析。另外,由于利源分析是實際情況與預計情況的比較,因此利源分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預算工作和決算工作的結合。利源分析一方面有助于財務報告的閱讀者更加深刻的了解公司利潤產生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能夠根據內部管理的需要,將利源分析的分析項目加以細化,或細分至公司業務的各業務條線或業務單元,則分析結果就能夠成為績效考核、定價回顧和資源分配等經營決策的有力工具。
在一般會計準則體系下的利源分析
中國保險行業的財務會計實際上已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來編制一般會計報告,一是按監管會計準則來編制監管會計報表,而兩者的最大差異是準備金評估方法的不同。筆者已在《保險公司在非市場化費率環境下如何進行利源分析》2一文中對基于法定報表的利源分析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本文將著重探討在一般會計準則體系下的利源分析方法和實際應用。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比較簡單的保戶儲金業務。根據保監會下發的《關于保險業做好〈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實施工作的通知》(保監發[2010]6號,以下簡稱“通知”)相關規定,保險公司應當對萬能險進行拆分,對其他險種進行重大保險風險測試,拆分后的萬能險投資部分和未通過重大保險風險測試的業務則形成了保戶儲金業務。根據“通知”規定,這類產品的負債“應當采用實際利率法,按攤余成本計量,相關交易費用計入負債初始確認金額”。拆分和風險測試的結果,導致這類業務的利源一般只有利差損益,其利源分析也相對簡單。如果不考慮死亡支出等次要項目,這類業務的某一報告期內的利源就等于當期實際投資收益與當期結算利息之差。其次,我們再考察一下報告期內簽訂的新保險合同。根據“規定”的要求,“保險人在保險合同初始確認日不應當確認首日利得,發生首日損失的,應當予以確認并計入當期損益”。一般來講,新保險合同總能給公司帶來收益,表現為由于該保單所產生的凈現金流入的現值大于凈現金流出的現值3。這時就會出現首日邊際。首日邊際的產生使得新單在保單簽訂當期對公司的利潤貢獻近似為0,因此對新單做利源分析的意義不大。對于新業務,筆者認為應當從新業務對公司價值的貢獻角度去分析才更加有效。本文第三部分將對此作一個簡要地說明。最后我們考察存量業務。對于一個成熟的保險公司來講,這部分業務貢獻了公司利潤的絕大部分,是公司利源分析工作的重點。不考慮再保險業務,同時忽略未決賠款準備金等次要項,則有:利潤=保費收入+投資收益(包含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費用支出(含業務及管理費和監管費)-傭金支出-紅利支出-賠付支出-退保金-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公式一)在“規定”指導下,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由預期未來凈現金流出的合理估計金額、風險邊際和未攤銷的剩余邊際構成。為了簡化分析過程,這里假設風險邊際為0(這與FASB4所堅持的單一邊際的方法是等效的5),并假設報告期內的評估假設不發生變化。由于各期的凈現金流出等于“費用支出(含業務及管理費)+傭金支出+紅利支出+賠付+退保金-保費收入”。假設所有現金流都發生在年中6,經過簡單的代數計算,我們不難得出: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預期保費收入-預期費用支出-預期傭金支出-預期紅利支出-預期賠付-預期退保金+(期初準備金×預期投資收益率-預期凈現金流出×預期投資收益率/2)-當期首日邊際攤銷(公式二)公式二中的各項預期值都是在上一報告期末預測的、本報告期內各項現金流的預期值。由于“期初準備金×預期投資收益率-預期凈現金流出×預期投資收益率/2)”即為預期的準備金負債對應的可投資資產的預期投資收益,因此,公式二化簡為: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預期保費收入-預期費用支出-預期傭金支出-預期紅利支出-預期賠付-預期退保金+預期投資收益-當期首日邊際攤銷(公式三)同樣,公式三中的各項預期值都是在上一報告期末預測的、本報告期內各項現金流的預期值。將公式三代入公式一,并進行簡單的整理則有:利潤=(實際保費收入-預期保費收入)+(實際投資收益-預期投資收益)+(預期費用支出-實際費用支出)+(預期傭金支出-實際傭金支出)+(預期紅利支出-實際紅利支出)+(預期賠付-實際賠付)+(預期退保金-實際退保金)+當期首日邊際攤銷。至此,公司報告期內的利潤被拆分為投資差異、費用差異、賠付差異和當期首日邊際攤銷等眾多項目。這些項目分別與公司的經營管理的不同職能主要相關,比如:投資差異與公司的資產管理職能相關、費用差異與公司的財務管理相關、賠付差異與公司的核保管理相關。因此,當這些項目的具體金額被列示出來,公司管理層就可以據此來評估各職能部門的績效,一方面獎勵上進,一方面找出薄弱環節,并投入資源予以改進。
篇9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0 引言
資源清潔生產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目的是使原有的能源過度消耗、消費,造成生態日益脆弱,環境污染愈加嚴重的生產與服務活動方式轉變為能源資源的節約均衡利用,中間環節和末端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生產與服務活動方式,是人類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之路。
清潔生產是要引起研究者、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也就是對全社會對于工業工業產品生產及使用全過程對環境影響的關注,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資源充分利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
清潔生產的污染預防思想是優于污染末端控制的一種環境戰略,將清潔生產的概念納人環境影響評價中,將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有利于建設項目采用資源利用率高和污染物產生量少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因此,在環境影響評價中進行清潔生產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1 清潔生產分析在環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清潔生產方面工作,并將其納入到環評報告的編制過程中,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工作不可缺少的內容。但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在環評報告中清潔生產論述存在許多問題。
1.1 概念不清
部分環評工作人員對什么是清潔生產、清潔生產的目的、清潔生產的出發點、清潔生產的好處等概念不清,在環評報告中只簡單列出清潔生產的有關術語,對建設項目的清潔生產分析缺少有利的技術支持,對如何進行清潔生產分析缺少清洗的思路,只能對建設項目進行清潔生產的系統論述。
1.2 方法不明
仍運用末端治理的思維方法進行清潔生產論述,對建設項目采用的生產工藝和裝備水平缺少橫向和縱向對比分析,就事論事,不能體現整體效果,或者采用的參照目標不具有代表性,造成結論偏頗。
1.3 數據不足
由于環評報告依據可行性研究報告,受編制深度的限制,不能提供滿足清潔生產評價要求的能耗、物耗數據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指標,既缺少有利的技術支持。
由于各行業、企業對本身生產數據不愿公開,某些產品的生產數據屬商業秘密,因此在收集數據方面存在一定困難。
某些產品在國內,甚至國外沒有同類產品,清潔生產的論述就存在無法定量比較,只能定性分析。
1.4 信息不準
在某些行業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實施的有關技術已明顯處于技術落后,能耗、物耗水平已處于中下水平,由于信息收集、技術更新方面存在問題,設計人員沒能將先進技術落實到初步設計報告中,或環評人員也對實際生產、設計技術缺少必要的了解,提出的技術改進措施沒有先進性或不具備可操作性,因而對項目建設無指導意義。
1.5 審批不嚴
在審批過程中,沒有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等硬性指標作為依據,對清潔生產內容和深度沒明確要求,缺少清潔生產評價方法的嚴格規定。因此,對清潔生產論述的評審缺乏法定的尺度。
1.6 機制不利
目前我國的清潔生產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規,在項目建設投產時,沒有相應的清潔生產驗收手段,對建設項目采用的技術水平,沒有標準來衡量;同時對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的建設項目,也沒有相應的獎勵政策。因此在推行清潔生產技術方面,存在很大困難。
清潔生產已被證明是優于末端治理傳統觀念的一種環境戰略,必將在環評中日益實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用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予以規范和強化,從而大大提高環評的質量。
目前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在發揮其作用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其中主要問題:
第一是在環評中較注重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 ,提出詳盡的治理方案及投資估算 ,過分依賴于末端治理設施;
第二 ,主要評價污染物產生經治理后對環境的影響 ,污染治理設施若未能有效運行 ,則環評結論就會失去其有效性;
第三 ,在環評中提出的污染防治設施的投資及運行費用較高 ,對企業是否能夠承擔考慮較少。
綜合以上幾點 ,環評中提出的末端治理設施在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問題停止運行或運行達不到預期效果 ,環評將會失去其作用 ,給后續的環境管理帶來不便。
2 環境影響評價中清潔生產分析方法
2.1 從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認識的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追求對環境污染的預防,以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為其考察和評價的對象,以產品為生產核心,向上追溯到原料制備,向下延伸到產品銷售,服務點到最終處置。這就涉及到原輔材料的來源、生產方法、數量、成分、毒性及可利用程度;生產工藝過程、能源資源消耗強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污染物產生指標及污染治理水平;產品銷售及使用中的環境問題;產品最終及報廢后可能造成的污染要素。通過對這些要素的綜合分析來評價建設項目的清潔生產程度。這樣的評價更具有整體性和準確性。以清潔生產為基礎提出的污染防治對策就不僅局限于末端治理,從而有利于減輕末端治理的負擔,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采取多方面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了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的可靠程度;有利于減輕建設項目的環境風險,增強企業的生存能力。
通過清潔生產分析,提出清潔生產措施,盡量把污染消除在生產過程中,減輕污染物末端治理的負擔,降低末端治理設施的建設投資,減少污染防治設施的運行費用,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消除污染物的產生。清潔生產的實施可以避免或減少末端治理設施產生的如填埋、貯存的泄露、焚燒產生的有害氣體、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等造成二次污染等環境風險。
2.2 做好清潔生產分析,必須強化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環評的重要內容之一,工程分析要對生產工藝過程的各個環節、資源、能源利用、儲運、開停車、檢修、事故、排放等狀態下污染物治理及排放進行全面的介紹,找出排污廠芏點,列出污染源參數和排放清單。清潔生產則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減少污染物產生的排放的辦法,尋找更好的替代方案。對于技術改造建設項目,則需對原有和新建部分的工藝路線和污染物排放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總量控制、達標排放和增產不增污等原則予以全面衡量,評價改造項目的可行性。顯然,工程分析是清潔生產的基礎,清潔生產在更深層次上來說,也是一種環保措施。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清潔生產所追求的都是對環境污染的預防, 目的都是要把污染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做好項目的清潔生產分析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是一個有益的補充。
2.3 以相對、發展的理念進行清潔生產分析清潔生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衡量清潔生產的指標必然不斷提高。比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鋁工業比較落后,相對于容量為12-24kA的磚砌或混凝土制電解槽,配備機械排煙系統的60kA鋼制電解槽就是“洋設備”,屬于清潔生產工藝,20世紀90年代電解鋁的清潔生產工藝則屬于大容量中心加工預熔槽。而今,從國家經貿委頒布的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來看,曾在鋼鐵工業發展中作為貢獻的平爐練鋼也將被大型轉爐和電爐取代。顯然,清潔生產有明顯的時效性,其評價結果是相對的。清潔生產必須根據建設項目所屬行業及其特征,與國內外當時最好水平進行對比,使項目建設處于高起點,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落后。
篇10
關鍵詞:商務管理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鐘蘋(1977-),廣西桂林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物流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9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項“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經管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2009A039)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4-0047-02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4號)明確了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指出畢業設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很重要教學環節,尤其針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近年來,由于學校不斷擴招,學生就業困難,教學資源緊缺,部分教師責任意識不強等原因,導致了部分學生畢業設計(論文)水平降低,甚至出現論文粗制濫造、抄襲、買賣等學術腐敗現象,畢業設計質量逐年下降,以致有的教師提出取消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看法。對此,我們需要反思高職畢業論文工作,挖掘問題的根源并找出解決的辦法。
一、高職經管類畢業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畢業設計定位不清
最近幾年,人們意識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差異,并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然而,高職經管類畢業論文的目標、選題、撰寫要求等方面,仍然采用學科本位下的論文標準,強調畢業論文的學術性、理論性、創新性。無論是教師指導記錄還是評閱記錄、答辯記錄,均充斥著“該論文邏輯性強,層次清楚”、“論文的創新程度不夠,深度有待挖掘”、“文字流暢,論據充分,論證有力”等字眼,無不顯示著學術論文觀的理念。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其課程設置要求基礎理論必須遵循“實用為主,必須夠用為度”的原則,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而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高職院校很少有學生對某一學術領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即使有,文字表達又是一大難題。在課程設置中,并沒有論文寫作這門課程,且課程教學與實際的論文寫作有著很大的差距。顯然,讓高職生寫出有獨立見解的學術論文確實有些勉為其難。
(二)畢業設計選題不當
有的教師所提出的畢業設計題目往往不能反映和跟上時代的需求,不能有效的將畢業設計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多是一些理論行研究或是學術論文題目,造成畢業設計空洞無實用價值。而有些教師每年的畢業設計的選題多是與上一屆大同小異,學生往往隨意找找資料,或是類似論文,就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三)學生忙于找工作,無力進行畢業設計
幾年來,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學生基本上將精力放在實習和找工作上,學生花在論文寫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很少,許多學生為了找工作,基本上是應付了事,質量不高。國家對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十分重視,經常統計就業率,以此來確定該校的招生指標。在此壓力下,許多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允許學生在第五個學期離開學校開展頂崗實習,但是畢業設計教學環節也剛好是安排在這個時間段,但是往往因為工作繁忙且缺乏安心撰寫畢業論文的環境,更何況安排的學術論文與他們正從事的工作沒有關系, 很多學生視畢業論文為一種負擔。
(四)畢業指導環節松散不利于畢業設計完成
畢業設計的完成離不開老師的有效指導。但是由于教師資源的緊缺,一個指導教師往往帶15個甚至20個以上的畢業生,老師不僅時間精力難以保證,也不可能樣樣精通,不能有效地指導每個論題。加上頂崗實習,學生不能得到教師面對面的有效指導,教師主要通過電子郵件對學生的論文寫作進行遠程指導。一些學生在做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指導教師聯系,對指導教師提出的修改意見也是置若罔聞或不能正確理解,有時甚至要通過十幾封郵件才能講清一個問題。
二、基于職業能力勝任的商務管理專業畢業設計改革方案
隨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推進,高職經管類專業都提出了畢業論文改革為畢業設計環節。針對畢業設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在基于職業勝任要求下,我院商務管理專業(連鎖經營方向)制定出一套改革方案,強調以學生為行動的主體,以基于職業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以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的合作行動為方式,運用所學的相關專業知識,通過“信息的獲取與利用、決策與計劃、實施、檢查與評估”四個環節完成畢業設計(論文)。
(一)改變畢業設計(論文)的形式
對畢業設計形式進行調整,將原來只是簡單提交一份論文文稿的形式變為提交“調研方案(含調查提綱、調查問卷)+市場調研診斷報告+可行性報告(或是商業企劃書、經營實施方案)”的特有畢業設計范式。以基于職業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運用所學的相關專業知識,通過“信息的獲取與利用、決策與計劃、實施、檢查與評估”四個環節完成畢業設計。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設計任務內容
選題范圍主要是所學專業和崗位在學習中或是社會調查中所涉及的問題,并且針對不同環節有不同針對性的任務要求。
1.設計調查方案。可以具體實習單位或是選定企業為對象,通過調研方案組織、調研問卷設計、對選題對象企業在特定業務方面的工作進行調查和分析。在這一環節可以給出類似“XXX超市柜臺商品銷售經營業績調查”或是“XXXX企業客戶滿意度調查方案”這樣的選題方向做為參考。
2.市場調研診斷。通過調研數據收集、調研數據的整理統計分析,對選題對象企業在特定業務方面的工作進行數據整理分析,提出診斷報告或是意見書。如可以提交“XXXX企業客戶滿意度調查報告”或是“XXX超市柜臺商品銷售經營業績調查”
3.撰寫可行性報告(或商業企劃書或經營方案)。根據前一環節的“市場調研診斷報告”找出來的企業問題,撰寫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如“三星品牌手機在手機賣場的布局陳列設計方案”、“步步高電子產品POP海報投放方案設計”、“童樂乳業酸奶產品推廣營銷方案設計”、“領跑體育用品連鎖門店商品結構規劃設計企劃案”、“南城百貨連鎖超市商品配送優化方案設計”等企劃書。學生在撰寫的過程中就需要將商品銷售、消費心理分析、商品陳列、門店管理、采購配送等等以前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綜合的運用。
在這一環節盡量利用產學合作形式,做到真題真做,讓學生參與到學校、企事業單位的相關課題和合作項目,讓可行方案變成操作性的經營方案。其中的重要環節是要學生提交“企業經營成本分析”,其中主要是圍繞資金籌措、經營成本費用核算、現金流控制、預期收益值、降低成本費用的方法、措施進行分析。如果無法結合真實項目實現,也可以自主創業方案為模板來分析“某店經營成本費用”。
4.成果匯報與交流。每組學生將完成的文稿制作成PPT演示稿,推薦代表口頭陳述的方式進行成果展示,并對老師或是同學的提問進行解答。借此機會學生可以相互交流心得體會。
通過這四個環節的前后銜接,在完成畢業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從查資料到選題,再到查資料、做設計方案,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學習檢驗過程。可以很好的將學生三年所學的專業課程很好的串聯在一起,極好的檢驗了學生學習所得,也讓學生明白了整個專業的學習目標和要求。
(三)改變完成方式
鑒于工作過程的整體性及其所涉及的較寬知識面,原來單獨個體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因此,畢業設計要求團隊合作,一般以6-10個人為宜,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畢業設計中的一些綜合性項目。而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相互學習與提高,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對應的,指導老師也不再是一對一的指導,這就需要將3-4名不同專業教師組成指導團隊共同指導學生完成。在時間上,適當提前進行畢業設計的布置和安排,統一安排在學生頂崗實習前以4-8周的時間內完成。
(四)改革考核方式
畢業設計完成方式的改變也隨之帶來了考核方式的變化。改革傳統文本閱卷評價方式和一般答辯方式,要求學生將撰寫的畢業設計與專業、崗位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結合起來,采用“PPT演示+口頭陳述+回答提問”的方式進行現場評價考核。考核成績中“畢業設計完成度”占60%,“PPT演示+口頭陳述”占30%,“回答提問”占10%。通過這種形式的改變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理論、實踐或技術領域成果的捕捉、提煉、歸納、概括、分析和運用能力,訓練學生對專業理論或技術問題的把握能力,提高其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和技巧。
(五)完善指導和監控過程。
畢業設計的執行階段是畢業設計質量控制的重點。鑒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性、復雜性,這對指導教師提出較高要求,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畢業設計開始前將學生按人數分成畢業設計小組以便互相學習、討論,并且要選出責任心、強理論扎實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在指導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監督和管理,指導教師要嚴格執行計劃,將制度落實,為學生畢業設計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要加強學生考勤,處理好學生找工作與畢業設計的時間安排。要對學生畢業設計完成進度及時檢查,督促學生按要求的時間完成規定的設計內容。及時解答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平時還要注意記錄學生在完成設計過程中的表現。在畢業設計答辯階段,按照統一規定,嚴格評分標準,規范答辯程序,做好有關記錄,認真填寫各種表格。畢業設計工作完成后,系部和教研室要對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檢查,找出哪些工作與計劃相吻合,哪些工作尚有偏差,形成完整的檢查報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Z].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