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風險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9:1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政治風險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與中國太平盛世比起來,海外的政治特別是民族宗教環境不太確定,因此對于經濟特別是在海外的中方施工企業有一定的影響。雖然與伊拉克、敘利亞等國家相比,海外的政治環境還算安寧,但是存在的少量的部落沖突、政治黨派斗爭以及地方的勢力斗爭都是影響到中方企業的穩定施工和合同等環節,這也會造成進一步影響中國的投資者跟進的重要因素,從而會影響到海外的招商環境和經濟發展。
此外,當前海外招商引資的環境接近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大量引起外資企業的絕佳時機,應該拓展眼界,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以隔壁的朝鮮等閉關鎖國的教訓作為失敗典型,完善引起來的開放政策,在這個驅動下才能對于國內的政治經濟環境進行改良,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安寧的局面給中資建筑企業,同時也要端正國內政府的意識,服務于外商企業才是更有利于當地國泰民安的長期措施,保證中國建筑企業與國內的當地企業公平公正競爭是一個長期長久之計,任何地方保護主義都是短期行為,不會帶動當地的經濟行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建筑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時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股權安排:
(1)中方獨資經營,雖然這樣是由中方企業完全控股,但是由于在海外國處于外資的環境中,所以有一定的投資風險,例如在中國爆發的反對樂天超市這種民族運動,涉及到民族主義等排外事件時,會對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的風險,完全沒有風險分擔。所以中國企業通常不適合采用全資在海外成立子公司的方式, 甚至股權也不是越多越好,避免成為當地進行民族斗爭以及排外的犧牲品。推薦閱讀>>>如何控制在國外投資的政治風險
篇2
[關鍵詞]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控制
一、資產證券化和信貸資產證券化
1資產證券化的概念。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es,ABS),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的、穩定的未來現金流收入的資產組建資產池,并以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撐發行證券的過程和技術。
2資產證券化的起源。資產證券化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當時,由于通貨膨脹加劇,利率攀升,使金融機構的固定資產收益率逐漸不能彌補短期負債成本。為了緩解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政府開始啟動住房抵押貸款二級市場,為房地產業的發展和復興開辟一條資金來源的新途徑。1968年美國推出了最早的抵押貸款債券。1983年針對投資者對金融工具不同的期限要求,又設計發行了抵押保證債券。到1990年,美國3萬多億美元未償還的住宅抵押貸款中,50%以上實現了證券化。當前,資產證券化已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上最重要的融資工具之一,遍及應收賬款、版權專利費、信用卡、汽車貸款、消費品分期付款等領域。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巴塞爾協議》的實施,也大大刺激了資產證券化在世界各國的發展。
3資產證券化出現的意義。資產證券化在很多國家都是政府為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而出現的,這宣告了一種全新融資技術和金融工具的誕生,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和豐富了國際金融市場,并且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能成為未來資本市場融資方式的主力軍。
作為一種有效的結構融資方式,它通過對流程進行精妙的設計安排,使融資者和投資者等各利益參與方按照它們各自的承諾所確立的各種合約,能夠相互支持、相互牽制,為發起人和投資者各自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和投資渠道,進而達到風險分擔、互利共贏的目的。然而,由于收益和風險的伴生性,資產證券化業務在給融資者和投資者帶來收益的同時,整個證券化業務過程每一業務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
4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狹義的資產證券化。廣義的資產證券化包括以下四類:實體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證券資產證券化、現金資產證券化。狹義的資產證券化是指信貸資產證券化,即以信貸資產作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消費信貸、信用卡賬款、企業貸款等信貸資產的證券化。本文探討的重點是信貸資產證券化,即狹義的資產證券化。
二、我國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1增強資產的流動性,提高銀行總體盈利水平。資產證券化的初衷就是使缺乏流動性的資產組合起來變現和出售,以盡快收回資金,增大貨幣的擴張效應。在傳統的信貸管理方法下,短期存款負債與長期貸款資產期限的不匹配,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如果將貸款證券化,使長期被占用的銀行貸款轉化為證券出售給投資者,則整個金融系統就有了一種新的流動性機制,銀行就可較快地回收資金,擴大金融資金來源渠道。資產證券化本身并不意味著收入的增加,而在于釋放資本,以獲得更好的投資機會。把釋放的資本用于其他較高邊際收益的項目,將增加更多的潛在利潤。此外,通過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途徑:如利用收取本息與轉交托管人的時間差可獲得浮利收入、附加收入等。另外,銀行可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保持對地區和行業的相對優勢,擴展其他業務,實現規模經濟。
2增進銀行資產的安全性。證券化的金融制度不但提供了高度的資產流動性,而且導致了大量替代品和投資機會的產生。通過證券化組合、出售、購入,商業銀行的風險被分散給了其他投資機構和單個投資者,加強了銀行系統的安全性。資產證券化也為處理銀行不良資產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思路。
3改善信貸結構,優化商業銀行的資源配置。通過建立資產證券化市場,實現貸款等資產的流通轉移,回流資金,獲得新的投資機會,可以在較大程度上盤活資產和轉移信貸風險。同時還能夠刺激居民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及耐用消費品貸款,有效地解決消費信貸的資金約束問題。可見,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典型的金融創新,為貨幣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拓展了空間,為商業銀行配合貨幣政策實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4開拓銀行業與證券業合作的新領域。資產證券化的推出,改變了傳統銀行以“吸存放貸”為主的角色,使其同時具有“資本經營”的職能。首先,資產證券化帶來了融資方式的創新,貸款資產組合多樣化能滿足不同投資者的要求,從而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其次,證券化可以使商業銀行通過在市場中較好地匹配長期和短期的投資者與融資者,真正發揮金融中介的作用。資產證券化同時也可以拓展證券公司的業務領域,在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上,已經有許多資產證券化所需的結構化工具被創造出來,如抵押擔保債券,高級或附屬證書結構及過手證書結構等都是最常用的資產證券化工具。這種多元化、合作化的發展趨勢,將有助于國際金融業由分業到混業經營的實現。
三、我國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存在的風險問題分析
可以把我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簡單地分為優良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證券化。
1優良資產證券化不存在風險問題。商業銀行的資產可分為優良資產和不良資產。優良資產是指資產按照協議使用,已經及時實現了到期的權益,并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保證未來權利和義務的實現,沒有其他可能影響資產信用的情況出現。
優良資產本身意味著較高的信用和可預見的現金流,通過適當的組合和大量的資產,可以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通過真實出售,可以獲得外界高級別的信用支持,實現信用增級。可以認為,采取適當的營銷策略,優良資產的證券化能夠順利進行。
2不良資產證券化存在的風險問題思考。自1999年4月以來我國相繼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將資產證券化作為處理不良資產的主要方法之一,標志著國家大規模處理不良資產的決心。但我國商業銀行20%左右的不良資產率,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因此,不良資產證券化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
按照人民銀行2002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行的貸款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貸款中,次級、可疑和損失可以歸于不良資產。損失是指義務主體不復存在或完全沒有履行義務的可能。可疑和次級是指存在或明顯將存在違約可能的資產,但未來仍有全部或部分收回權益的可能。次級相對可疑來說,流動性要好,保全的可能性大,違約程度輕。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和優良資產證券化相比較,存在以下目前無法克服的困難:
(1)如何處理損失。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在于解決資產的流動性問題,實質是對資產的收益、風險、流動性等的重新組合與分配,不會產生額外的收益,不能用來彌補損失或虧損,因此對于損失,資產證券化是無能為力的,損失必須通過核銷或其他方法處理。
對于次級和可疑類,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處理這兩類貸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損失。如果通過賬面價值處理,誰將承擔這種一定存在的損失?商業銀行不會承擔損失,因為資產證券化的核心是真實出售,證券對商業銀行沒有追索權。特設交易載體SPV作為一個特設機構,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空殼”公司,投有能力承擔損失。外部擔保機構對于這種損失更加沒有動力承擔。
另一種考慮是根據次級和可疑貸款的期望收益進行折價處理。但一方面,商業銀行根本不愿意折價處理,因為次級和可疑貸款以賬面價值掛在賬上時,不必確認損失;但如果在他們在位時確認損失,他們就可能會承擔部分責任,盡管最終總會追究責任,但只要不發生在他們任上就行了。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有動力掩蓋不良資產的資信狀況,通過一些處理減少賬面上的不良資產,把損失轉嫁出去,從一定意義上說存在道德風險。
(2)不良資產的穩定現金流問題。宜于證券化的資產最關鍵的條件或者最基本的條件,是該資產能夠帶來可預測的相對穩定的現金流,而銀行不良資產能否產生未來現金流或者產生多大的現金流就是一個疑問。按照我國商業銀行對不良貸款的認定方法,能夠按期付息的貸款都是正常貸款,是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自然不會被列入剝離范圍。列入剝離范圍的不良貸款中,損失貸款由于不可能產生現金流因而不可能證券化,有可能進行證券化的只是次級貸款和可疑貸款,但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因為體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長期“沉淀”。根本不可能產生現金流。可以說,不良資產本身就意味著存在極大的違約風險,現金流是極不穩定的,資產證券化其本質上只是一種交易手段而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風險而不可能消除風險,更不能挽回實際上已經形成的損失。
(3)信用擔保問題。資產證券化,尤其是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必須有信用擔保才能使該證券為市場投資者接受。由于銀行不良貸款已存在有明顯風險,因此擔保主體的尋找將極為困難,雖然國家財政在特定時期必須承擔保證責任,但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4)道德風險問題。不良資產的處理,需要高超的技巧,但SPV沒有這種能力,也沒有相應的信息;不良資產和商業銀行有很大的關聯,但真實出售后,變得與它無關,它將不會花精力去處理有關問題,有時甚至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例如商業銀行可能要求債務人將用于歸還證券化資產的款項轉移到非證券化的資產上;商業銀行如果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處理不良資產,則對放貸質量也更加漠視,反而使不良資產有膨脹的危險;債務人原先可能為了不破壞與銀行的信任關系,盡力履行義務,現在權利義務關系轉到與之沒有關系的SPV上,債務人更有動力賴賬;如果投資者預期到這種情況,將不會購買這種證券,存在“逆選擇”問題。
(5)商業銀行的“舊車市場”效應。再考慮這樣一種情況:市場上同時存在兩種證券,一種為優良資產證券,一種為不良資產證券,因為信息是不對稱的,信息的披露也是有限的,投資者不能充分了解證券所依附的資產的資信狀況或者了解的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可能存在虛假信息。在一個劣質品充斥的市場里,根據著名的“舊車市場模型”,劣質產品將把優質產品趕出市場,但根據上面的分析,只制造劣質產品對商業銀行的意義不大,優質產品對商業銀行更有意義,因此,商業銀行為了樹立只生產優質產品的聲譽,必須放棄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想法。
四、我國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控制
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四家資產管理公司(AMC)可以綜合運用催收、轉讓與出售、資產置換、債務重組及企業重組、債權轉股權、租賃、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手段處置接收的不良資產。為了提高回收率,已經開始運作的AMC把接收過來的企業債權大體上分三類處理:一是對既無還款意愿又無還款能力的企業(主要是中小客戶),采取破產清算進而核銷債權的方式一次性處理;二是對于有能力還款但不愿還款的企業,采取提起法律訴訟的方法,通過法律手段追回債權;三是對于愿意還款但目前沒有能力還款的企業(大多數為這種企業),采取債轉股、分拆重組、行業重組、資產置換、債務置換等方法處置,其中國家經貿委推薦的技術先進、制度不存在問題、產品有市場,只是財務成本高的該類企業,采取債權轉股權的方法處理。
篇3
企業在從事國際營銷時,需有較強的政治敏感度,要了解政治環境帶來的風險和阻力,主要是東道國政府采用政治干預帶來的不利影響,還要分析目標市場有哪些貿易政策及與國際商務活動有關的經濟政策,從而正確地選擇沒有政治風險或政治風險較小的市場作為目標市場,或者預先采取一定的措施避開或減少政治風險的發生,使國際商務活動能順利進行。常見的政治風險有:
一、沒收和征用
沒收是指東道國政府無償接管外國企業;征用是指東道國政府以某種補償形式接管外商企業。這兩種形式都是剝奪外商企業的財產所有權。沒收和征用的原因主要是某種產業對東道國國防、國家、國家經濟發展關系重大,為了國家利益,這種產業不能再控制在外國人手中。東道國政府沒收和征用外商企業時是伴有強烈的民族情緒的。
二、國有化
國有化可看作是漸進的征用,它是通過控制和限制逐步削弱外國企業所有權的一個過程。沒收和征用中,企業所有權在較短時間內從外商手中轉移到東道國手中;通過國有化方式轉移外商企業所有權往往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國有化的手段主要有:1、通過股份的擴大把所有權逐步轉移到國家政府手中;2、提升大批東道主公民到較高較重要的管理位置上;3、逐步擴大產品國有化的比例,減少進口組裝。
從東道主來說,國有化要優于沒收和征用,其原因是:1、可以避免因征用而造成在國際上的窘境,有助于保持東道國較好的政治環境氣氛;2、與征用不同,國有化不會影響東道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信貸資信等級;3、東國不需要自己去管理被征用的外商企業;4、東道國可以對企業有充分的控制,并可發現外商企業經營中的真實情況,從而采取措施督促他們改進。
三、外匯控制
是一國政府通過法令對外匯買賣實行限制來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價的一種制度。在外匯管制下,出口商必須把他們出口所得到的外匯收人按官定匯率賣給外匯管制機關,進口商也必須在外匯管制機關按官方匯價申請購買外匯,外匯控制在兩個方面影響外商企業:一方面,外商企業在東道國所獲得的利潤和資本不能隨意出境,能匯出的部分往往被限制在一定的百分比內;另一方面,國際企業經營活動所需要的原材料、機器設備、零部件等物資的進口,由于受外匯控制,有時也會受到限制。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由于金融危機不斷加深,特別是有些發展中國家貿易赤字嚴重、外匯短缺,更加強了外匯管制,結果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匯赤字,但長期來看,則對吸引外資發展本國經濟造成了不利后果。
四、進口限制
東道國對原材料、機器設備和零部件實施進口限制,迫使外商更多地購買東道國的供應品,從而為本地工業創造市場,這種進口限制會影響外商企業的商務活動。因為,一般在實施進口限制的初期,東道國當地零部件質量差,這會影響到外商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另外,如果東道國當地的原材料供應短缺,那么外商企業就可能得不到足夠數量的原材料,從而也會影響國際企業的經營活動。
五、市場控制
東道國政府有時也采用控制手段阻止外商企業在某些市場上的競爭。例如,一些國家不允許外商涉足批發、零售業,或規定某些商品不允許在東道國市場上銷售。
六、稅收控制
東道國政府運用稅收手段來控制外商企業的活動。減稅或免稅會增加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而增加稅收,則會影響外資的投人,限制外商企業的活動。比如,美國、瑞士和日本進口酒精飲料的消費稅都大于本國同類商品;又如,法國曾對引擎5馬力的汽車每年征收養路稅12.15美元,而對引擎16馬力的汽車每年則征收30美元的養路稅,當時法國生產的最大型汽車為12馬力,可見這種較高的養路稅實際是對進口汽車征收的。
七、勞工限制
許多國家政府對外商企業雇傭本國勞工都有法律規定,以維護勞工的權益。而勞工組織在維護勞工自身利益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外商企業在東道國開展商務活動時,也會面臨一個不可忽視的勞工問題,例如:外商企業解雇當地勞工受到處罰,等等。
分析國外市場的經濟環境要運用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方法,既要分析已形成的現存經濟狀況,從而根據當前市場狀況制定近期策略,又要分析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動情況,以制定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構成國外市場經濟環境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經濟制度
世界各國的經濟制度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是如果從對經濟運行的調節、控制及資源分配的方法上來劃分,經濟制度又可劃分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同的經濟制度對國際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不同的影響。在不同的經濟制度下,由于市場所呈現的特點不同,企業進人市場所面臨的障礙、開展商務活動所受到的約束和限制都會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看不見的手”操縱著市場,屏障較少,企業進人市場比較容易,開展商務活動的自由度較高。但是,企業面臨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東道國通過計劃調節控制著市場,企業要進人這種市場要越過許多屏障,投資領域、經營范圍有各種限制,企業的產品策略、定價策略、渠道策略等的制定都必須適應所在國家的計劃及政策規定,相應的竟爭就不是非常激烈。
二、經濟結構類型及其發展水平
經濟結構是從國民經濟布局以及資源、生產、消費結構狀況的角度進行考察的,同時,一定的經濟結構也表示了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構成了一種特定的經濟環境。綜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結構及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大體可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自給自足經濟。這種經濟結構類型是一種封閉型的經濟,農業國是其典型形態。2、原料輸出型。屬這種經濟結構類型的國家擁有一種或數種數量富足的自然資源,國民經濟建立在出口原料的基礎上。3、新興工業化經濟。這些國家或地區一般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國民經濟體系也比較完備。4、發達國家經濟。這些國家早就完成了工業化,國民經濟體系發達完善,科技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以上四種不同的經濟結構類型,具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代表著四種不同的經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市場成熟、完善,竟爭也激烈。在消費品方面,中高檔消費品、民族工藝品、優質食品、體育用品具有廣闊前途的市場。企業要進人這類國家的市場,制定產品策略要強調產品款式、性能和特色;品質競爭優于價格競爭;渠道策略中要選擇良好的中間商幫助把產品引人市場;促銷策略中要大量選用廣告和營業推廣。相反,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市場不完善,但有的潛力很大,而且競爭也不太激烈。商品要突出物美價廉,經久耐用,中低檔的家用電器、食品等有廣闊的市場。
三、經濟基礎設施
經濟基礎設施是指一個國家的能源、交通、通訊、金融等設施。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設施數量越充分,質量越好,開展國際商務活動就會越順利。
企業在海外經營中對風險的抗拒主要有兩大策略。一個是創新,即創造性的經營思想、經營手段、經營方法。另一個是企業要有足夠的儲備資金作為抵御風險的后盾。比爾·蓋茨說過,風險來了怎么辦,那就是銀行里必須有足夠的錢。因此微軟每年都保證有60億美元的儲備金。這樣,即使主產品出現滯銷也有一個喘息轉向的機會,不致于馬上。另有一些常用的規避策略,分別是:
一、業務調整策略
(一)業務活動的選擇
業務活動調整是一種規避國家控制的簡單、有效的方法。外商企業在投資區位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可以把業務活動轉向那些易于被東道國接受的行業。例如,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秘魯的子公司被收買后,就轉向易被當地政府接受的旅館業,建造了一座“喜來登”酒店。
投資風險和資本回收率是外國公司選擇業務經營方向的主要標準。這些標準引導外國投資流向那些看起來極不易受到當地政府控制或政治風險侵蝕的行業。根據這些標準分析,公共事業部門受東道國征收和控制的風險程度最高,只有中間性生產行業的風險度較低。因為,它既從當地企業購買產品,又向當地企業出售產品,使供應商和買主充當了反對實行控制政策的緩沖器。
(二)經營地點的選擇
經營地點包括生產、經營企業的區位設置和無形資產的經營場所。外商企業在實施區位戰略時,一方面可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建立直接竟爭的單位,以積蓄對抗母國和東道國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生產的不同階段,在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一個真正的國際生產網絡,以增強公司的防御能力。這是因為,前者使分別處于不同國家的兩個企業在國際上直接競爭,在其中任何一個企業遭受東道國控制政策影響后,都會為另一公司的出口帶來有利條件,從而有效地限制了國家控制政策的實施。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技術、商標、營銷和管理技術等,它們是企業生產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外商企業通過對這些無形資產的經營可以增強對它們的控制,提高與東道國討價還價的能力。
(三)營銷與市場的控制
利用外來投資的銷售渠道擴大本國產品出口是東道國引進外資的一項重要目標。如:外國投資企業能夠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或建立無懈可擊的市場陣地,則東道國對生產實施控制引起的費用增加,決不會超過營銷組織在其它地方所取得的收益。再者,跨國公司對主要銷售市場的控制,可以緩解和削弱東道國的限制。
二、直接對抗策略
這種策略是外商企業運用法律手段和經營管理中的經驗,直接對抗國家控制行為的策略,它通常包括法律防御策略、影響政府決策策略、“鵝蚌相爭”策略和拒絕參與策略等等。
(一)法律防御策略
法律防御策略是外商企業利用法律規定對國家控制行為提出質詢,以維護本公司在當地的利益。這種根據法律規定作出的可以是在東道國,也可以在母國進行。
(二)影響政府決策策略
估量外商公司的抗衡力量,必須包括其通過直接行動和院外活動影響政府官方的可能性。在一個充滿政治的世界上,如果經營企業找不到某些依靠力量去施加影響,那將是不正常的。
(三)“鵝蚌相爭”策略
如果外國公司經營特征允許選擇為數眾多的所在地,那么它就可以憑借隨行就市的競爭機制,利用這一策略挑起不同國家間的競爭。這樣一來,那些競爭最弱的國家將會增加免稅期、擔保紅利匯出和提供其它優惠條件等,以便從別國爭來投資。
(四)拒絕參與策略
篇4
關鍵詞:對外承包工程,完成額,實證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加入WTO,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對外承包工程事業也得到矚目的成就。國際承包工程市場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提供的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中國的對外承包工程事業起步比較慢,是在過去對外援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1978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三十年了。在這過去的30年里,對外承包公司的數量從一開始的4家到2008年2300多家,入選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全球最大的225家中國企業也從沒有到2008年51家。截至2008年底,我國累計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2630億美元,簽訂合同額4341億美元。新簽合同額和完成營業額分別從1979年的3352萬美元和3000萬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1046億美元和566億美元。論文格式,實證分析。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近十年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取得的驕人成績。論文格式,實證分析。
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數、新簽合同額、完成額、入選225企業、單項合同數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論文格式,實證分析。。這說明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大,企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地增強。同時,(1)市場范圍拓寬。基本形成了“亞洲為主、發展非洲、恢復中東、開拓歐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場格局。(2)業務領域增廣。對外承包業務遍及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從最初的房間和交通領域到其他技術要求更高的工業、電力、石油化工等領域。(3)承包方式出現多樣化。中國企業現在不僅能以施工總承包、施工分包的方式承攬項目,也能以EPC、BOT等的方式承攬項目:不僅可以承攬現匯項目,也可以根據項目情況提供融資服務或帶資承包;不僅可以獨立承攬項目,也愿意并有能力與外國企業結成聯合體,開展合作。1也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重要的特點。
但是,從數據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在合同數、合同額、完成額不斷上升的同時,合同額和完成額之間的差距也是越來越大的。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了,但是為什么合同的履約率卻不斷下降呢?
承包工程是有一定的風險的,這些風險會影響工程的完成。一般而言,對外承包工程通常會遇到以下的幾類風險:
1政治風險:東道國政局不穩定、國際關系緊張、與本國的關系、政策的開放程度、權利機構的腐敗程度等
2經濟風險:通脹危險、外匯風險、延遲付款、分包
3工程技術風險:自然條件新工藝新技術帶來挑戰、技術規范
4管理風險:公共關系合同管理后勤管理財務管理
為了分析每種風險的影響,我們要一一進行分析。
首先是政治風險,近年來,和平是主要的趨勢,不過“9·11”恐怖襲擊事件、伊拉克戰爭也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再來是經濟因素,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還有工程技術風險,近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逐漸向技術含量高的行業發展。論文格式,實證分析。。所以技術要求提高了可能是導致工程履約率下降的其中一個原因。論文格式,實證分析。
管理風險,這和企業本身的實力有關,隨著企業競爭力的增強,管理風險的能力應該會逐步的提高。論文格式,實證分析。
為了確切的知道每一個因素對于完成額的影響,我們需要做一個計量分析。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將選取幾個變量。X1合同額,X2入選225企業個數,這個可以用來衡量企業的競爭能力,X3新簽合同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項目個數,X4房建和交通運輸所占的比例,這兩個變量用來衡量工程完成的難度。因為政治、經濟環境對完成額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所以我們加入虛擬變量,X5金融危機X6戰爭恐怖襲擊,有的年份取1,無則取0。因為金融危機、戰爭影響有連續性的,所以在危機和戰爭后,虛擬變量仍要取為1。
建立模型;
Y=a0+a1X1+a2X2+a3X3+a4X4+a5X5+a6X6+U
U是隨機誤差項
得到數據和模型后,我們再利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3.1來對模型進行處理,得到下面回歸方程:
Y=242.69-0.29X10.54X2+3.31X3-2.27X4+7.53X5-23.19X6
(2.23)(-1.30)(0.38)(2.61)(-2.30)(0.43)(-1.16)
(108.76)(0.22)(1.40)(1.26)(0.98)(17.26)(19.88)
R=0.98R=0.96DW=1.69F=53.51
通過上面的計量分析,可以發現X3,X4通過了t檢驗,標準差也比較正常,也就是說新簽合同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項目個數,X4房建和交通運輸所占的比例,這兩個變量用來衡量工程完成的難度,是影響完成額的兩個重要的因素。
去掉沒通過檢驗的X1X2X5X6,再用X3X4建立模型:
Y=a0+a3X3+a4X4+U(U是隨機誤差項)
得到新的回歸方程
Y=205.75+1.96X3-1.84X4
(4.76)(8.09)(-3.22)
(43.20)(0.24)(0.57)
篇5
當前的國際商務面對的政治風險已經由戰爭、征收、國有化等傳統型風險,向更為復雜、隱蔽的非傳統型風險演化,其主要表現為由于東道國政策的變化、區域保護、區域內部協調、第三國的干預、民族主義和宗教矛盾、各國內部的利益集團和非政府組織的政治參與等原因引起的風險。這對于國際化起步較晚的我國企業影響較大,需要采取積極措施去面對。
(一)評估政治風險,慎重選擇經營區域
政治風險的評估,就是分析判定有關目標國的總體政治形勢,據此篩選相對適宜的東道國。風險評估主要是從宏觀上對東道國政府的能力、政治風險的類別及穩定程度進行調查分析,以確定風險程度。評估的重點是導致商務環境突然出現變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即政府對外國公司的政策;以往的政府類型、黨派結構和各政派的政治實力及其政治觀念;政策的歷史走向和政策形成的公共選擇程序;有可能取代現執政者的政治勢力;東道國政府與我國政府關系的親疏程度。我國企業的國際化時間較短,其中大部分是資源型企業,面臨的政治風險更加復雜,需要慎重對待。以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為例,按照“風險最小、投資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則,確定我國未來海外油氣勘探開發戰略地區的選擇為:積極進入亞太地區、中亞和俄羅斯石油市場,適當參與南美和非洲市場,密切關注中東地區石油市場的發展變化,伺機進入。
(二)恰當安排股權結構,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當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股權安排主要有:(1)獨資經營。這種方式雖然企業取得了完全控股,但是投資風險大,如果東道國發生民族主義的排外運動,不利于風險分擔。因此,我國企業不宜采取在海外設立全資子公司的方式,甚至不能認為股權比例越高越好,特別是在政治動蕩、民族主義斗爭尖銳的國家。(2)合資方式。與東道國企業合作的合資方式易于為東道國所接受。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投標的中標率,而且可以進一步熟悉當地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況和文化習俗,更重要的是,不會輕易引起東道國內部政策變動和可能的民族主義等政治風險。與國際大公司合資,可以學習其規避風險的方法和經驗,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3)無股權但有長期服務合同。這種方式由東道國雇傭我方承包服務項目,并支付服務費或獲得份額資源。它可以發揮中方的技術優勢,提高投資熱情,進而獲得東道國政府和企業的信任,有利于我國企業未來市場的開拓。
(三)購買海外投資保險,轉移政治風險
在具有政治風險的領域中,通過對各種資產進行投保,企業可以將政治風險轉嫁給保險機構,從而可以集中精力管理、經營業務。當前跨國公司母國為了保護本國企業在國外的投資安全,通常依照本國國內法的規定,對本國海外投資者實行一種事后彌補政治風險損失的保險方式。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也已經開設了海外投資政治風險保險業務。企業可以考慮通過投保來轉嫁政治風險可能造成的嚴重損失,轉移投資風險,更大膽地開拓海外市場。
(四)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如果缺乏高效、靈敏的信息溝通和協調機制,企業便無法有效收集處理蘊涵著政治風險的信息。當政治風險發生時,企業會反應遲鈍,不能與東道國及時溝通,從而喪失處理風險的時機。建立信息溝通和協調機制,當政治風險增大時,企業可以及時與東道國溝通,闡明風險將對企業和東道國產生的危害,以獲得諒解和支持,同時將信息反饋給我國政府,爭取通過外交途徑保護我國企業的海外財產。企業還可以借鑒國際大公司合作和溝通的成熟經驗,學習他們處理與東道國關系的方式,預防、規避政治風險。
二、法律風險
法律是東道國和國際社會的游戲規則,企業必須熟練掌握國際貿易、投資法律規則,改善企業的內部微觀法律制度,加強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參與國際法律機制,共享利益、共擔風險。
(一)聘請知名律師事務所。處理涉外法律事務
知名律師事務所擁有專攻于某些行業的高級律師,擁有服務重大復雜項目的豐富的業界經驗,以其很強的專業性,而處于某些行業的壟斷地位。它知道客戶需要什么樣的法律服務、如何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還可以運用其強大的客戶或信息資源,為客戶提供“傳遞項目信息”、“協調斡旋”、“提供商機”等附加增值服務。
知名律師事務所一般在世界各地設有分所或分支機構,擁有世界性的法律資源。如果需要處理跨地區、跨國家的法律事務,它們也可以充分、合理地調配和組織其國際性法律資源,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他們熟悉東道國的法律,可以直接處理法律事務,與東道國政府和法律界關系良好,具有很多便利條件。即使在東道國沒有法律從業資質或無法執業,它們也可以通過中介機構間接為客戶提供法律服務。
知名律師事務所一般重視法律理論研究,對行業項目模式創新、東道國法律、政策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影響力。他們注重收集、整理和研究各國法律法規,擁有強大的法律數據庫系統,也經常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對行業項目模式、東道國法律法規、政策等進行評價、提出建議,對促進立法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遵守制度,嚴格控制合同流程
所有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首先要進行資信審查。承辦單位應審查對方當事人的主體資格、資信情況、相應資質證明、資金狀況、生產經營實力、技術條件、債權債務情況和商業信譽等,必要時可提請相關部門予以協助。談判前承辦部門必須進行技術、商務審查和法律審查。審查定稿后,承辦部門應在簽署前,辦理內部會簽手續,除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親自簽署外,公司其他人員對外簽署合同必須獲得董事長或總經理的書面授權。合同履行結算時,合同承辦單位應按規定辦理內部會簽手續。未經會簽的合同,不能辦理結算與支付。在合同履行期間,需要變更、轉讓或解除合同時,應當按照原合同訂立程序重新和對方達成一致協議,并履行相應審查和報批程序后,以書面形式確定。凡以公司或境外分(子)公司名義簽署的項目合同及非項目合同,已經履行完畢或者提前解除或終止,應辦理關閉手續,表明權利義務已履行完畢,無任何遺留問題。合同爭議發生后,合同履行部門或單位應及時向公司申報。
(三)選擇仲裁機構,一般協商爭議解決
在涉外的合同中,一般都有爭議解決條款。合作各方都會認真選擇爭議解決機構。國內公司和其合作伙伴通常都在其爭議解決條款中選擇國際知名仲裁機構作為爭議解決機構。這主要是因為:國內的司法機構或仲裁機構人員,一般對涉外商務問題、行業法律問題不很熟悉,無法合理、妥善解決海外貿易投資法律糾紛。而國際知名仲裁機構具有處理重大復雜項目法律糾紛和爭議的能力,且具有豐富的經驗。相對于國際訴訟而言,國際仲裁無論是在時間效率、成本、公平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大部分爭議、糾紛都會通過協商解決,雙方一般不愿進行訴訟。因為,在國際經濟貿易投資領域,合作各方一方面不愿意因為爭議而損害各自的商業形象和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大信任爭議解決機構的能力和效率,加上爭議解決成本等的原因,所以都樂于通過協商解決其爭議和糾紛。特別是對于那些在項目東道國發生的小型訴訟,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一般都自行協商解決。
三、治理結構風險
組織模式和治理結構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是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內部保障。對企業來說,并不存在統一的或最好的組織結構。考察國際公司的組織架構和治理管理模式,一般存在以下一些共性,我們需要學習和借鑒。
(一)實行股份制,機構權貴明確
股份公司治理結構,一方面可以開辟多種融資渠道,大量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通過互相參股、環形持股的方式來轉移和降低投資風險。埃克森公司、殼牌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等都是跨國經營的股份公司。在公司治理上,股東大會權力層、監事會決策層、經理人員執行層,各自的權利、責任和利益明確,相互制衡,保證公司制度的有效運行。內部職能部門、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設置一般都采取分部制。
(二)建立責任制,規范內部管控
大型企業的內部控制一般以責任制為中心,各管理層次分責分權、責權明確。總部職能主要集中在戰略與風險評價、財務及內部控制、人力資源與組織、法律事務等關鍵職能領域,基本沒有具體的業務管理部門。子公司為業務經營管理公司,按總部規定負責歸口管理某種類別業務,是利潤責任中心。孫公司為經營性子公司,負責在某個國家或特定地區從事某種業務經營活動的公司,是子公司的分利潤中心。作業區為直接從事生產作業的基層單位,沒有法人地位,其中心任務是用一定的成本去完成具體的任務,是成本控制中心。
(三)實行專業化經營,調動積極性
各大公司為適應業務面的擴大化和復雜化,普遍將原來按地區劃分的各分(子)公司改組成按專業劃分,使分(子)公司成為擁有較大獨立權力,在經濟上又能單獨核算的經營單位。減少管理層次和實行多事業部制,增加業務分部或分公司是國際大公司組織結構改革與調整的主要方向。
(四)籌劃稅收銜接產業,增加利潤
國有企業在決策海外公司的組織結構和布局時,一定要把取得最為有利的稅賦環境考慮進去。把稅收籌劃作為設計公司組織機構和布局的一個要素,可以減少企業負擔,直接增加利潤。必須注意的是機構設置以效益為唯一標準,不存在固定不變的組織模式,而要隨著東道國稅務制度的改變不斷進行調整和變革。此外,堅持和促進上下游一體化協調發展。以國有石油公司為例,多數石油公司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兼營原油運輸、煉制、化工、電子、煤炭、冶金等相關產業,要挖掘產業鏈之間的合作潛力,實現整體資源優化配置。
(五)外部科層化,增強外部控制力
企業除了通過股權關系控制自己公司系統的企業之外,還要注重通過正式或非正式合同控制巨大的“合同性資產”,使公司成為各種非股權關系的網絡中心。通過這些網絡,公司建立起一個無形的“外部科層組織”。在某程度上,企業的“外部科層組織”已經具有了協調緊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功能,它與通過股權關系所建立的科層組織功能相近,公司雖然不擁有該類企業的所有權,但同樣能控制其行為,讓它們為自己的戰略目標服務,成為公司價值鏈的一部分。
四、經營風險
跨國經營通常應以產品出口為先導,取得經驗,了解市場,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經營環境后,再循序漸進,逐步開展合資、合作乃至獨資、戰略聯盟、跨國并購等方式。
(一)利用多種渠道,實行品牌戰略
企業應具有強烈的品牌意識,積極開展品牌國際活動促銷活動,實施品牌先行。企業可以利用國際上的一些比賽,做產品的廣告,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產品,樹立自己的品牌;還可以利用政府外援的途徑,先向我國政府援助的國家無償提供設備,然后逐漸打開該國市場。如深圳華為集團的通訊產品就是通過這一途徑打入了南非市場。在國內市場有很高的知名度,資金雄厚,有國際經驗的企業,可以通過到海外投資建廠,以自己的品牌來擴大產品的海外市場份額,如海爾集團等。
(二)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經營主體
首先是合資經營,同東道國舉辦合資合營企業,比較容易獲得當地的財力、物力、人力支持。東道國企業熟悉當地資源、市場條件、政府政策法律,有利于減少我方經營的風險。其次是非股權安排。企業通過特許權協議、經營合同、銷售合同、提供管理性勞務等參與東道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這種方式,往往受到東道國的歡迎,有利于企業打入市場。再次是建立獨資企業。獨資的好處是有經營自,可與母公司保持密切聯系,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技術和工藝,減少或避免因合作經營而產生的矛盾和沖突。但它對管理的要求較高,風險較大,應慎重選擇。
(三)實施戰略聯盟,降低經營成本
戰略聯盟一般以契約協議的方式實現,常見的類型有研究開發戰略聯盟、生產制造聯盟、聯合銷售戰略聯盟、合資企業戰略聯盟等。戰略聯盟的好處在于降低成本、減少競爭、分散風險、適應性強等。戰略聯盟比母子公司的關系要松散靈活,在聯合的多個公司之間進行的交易,既有內部貿易的性質,又有外部貿易的特征,兼內外兩家之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四)收購兼并外企,搭建銷售平臺
收購或兼并國外企業,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和國外公司發達的營銷網絡,實行跨國經營,可以將自己的產品盡快地推向國際市場。如浙江的萬向集團,已收購兼并了16家國外企業,并涉足國外金融保險業,其產品已打入歐美和非洲市場。
(五)培養國際人才,應對復雜形勢
企業海外投資不僅需要水平過硬的技術人才,更要有復合型具備國際經營資質的管理人員。我國企業今后海外投資的重點是中東、中亞、北非、俄羅斯以及南美等地區,這些地區文化組成紛呈,民族、種族矛盾復雜,歷史風俗差別顯著,政治環境多變,對企業投資形成了挑戰。因此,應該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和人才隊伍的完善,形成一支精通外語、外貿,熟悉國際投資規則,能夠識別和評估風險并通過合適的方式化解或減少風險的國際化隊伍。
五、本土化風險
“思考全球化,行動本土化”是企業在海外投資經營的重要理念,也是很多著名跨國公司的成功之道。本土化經營是企業解決不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矛盾與沖突的最佳方式。我國企業本土化策略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發本土化,生產適用產品
世界各國風俗文化多樣,生活消費習慣各不相同,只有投其所好生產出適用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才可能在東道國占據一席之地。而只有立足東道國市場,及時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動態,才能不斷研發出新的適應性產品,持續提升東道國消費者對公司及其品牌的忠誠度。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及時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術發展動態,增加公司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研發的本土化程度,制造出適合當地消費者消費習慣的適路產品。
(二)生產銷售本土化,增加企業利潤
在東道國投資建廠乃至設立生產制造中心,就地采購原材料,就地生產,就地銷售,一是能夠大幅度降低運輸、人力等生產經營成本;二是可以有效地避開東道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三是可以極大地減少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四是可以充分利用東道國自然資源豐富或生產要素成本低等區位優勢;五是可以獲得東道國稅收、融資、土地使用等相關優惠政策的支持。在東道國尋求熟悉當地市場的銷售,或者與跨國公司合作,利用他們成熟的營銷網絡,對于國外銷售渠道不太健全的企業而言,將產品方便、快捷、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中,不失為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進軍東道國的捷徑。
(三)人才本土化,發掘人際潛力
與企業自派人員相比,東道國人才具有熟悉當地生產經營環境、了解消費者需求、善于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打交道等優勢。實施人才本土化戰略,大膽聘用熟悉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法律、風土人情的適用人才,一方面能使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更好地符合東道國企業行為規范,更快地拓展東道國目標市場,另一方面也能減少東道國政府和民眾對企業的防范抵觸情緒,極大地增強當地消費者對企業的認同度。
(四)公共關系本土化,創造融洽氛圍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與東道國政府、銀行、工商、稅務、消費者、原料供應商等息息相關,在當地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搭建本土化的公共關系,對立足長遠的企業而言不可或缺。因此,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時,一是要加強與東道國各級政府和工會等民間組織的對話和溝通,或者尋找企業代言人以獲取當地政府和工會組織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入鄉隨俗,在遵守東道國法律法規的同時,注意尊重當地關于營業時間、人員雇傭、薪酬福利等規定,盡量使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三是要力所能及地參與東道國的公益事業,努力爭取東道國公眾的好感和信任。
六、文化沖突風險
來自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員工共同合作經營,會帶來多元文化沖突,給企業正常經營帶來影響。能否克服文化沖突,是企業跨國經營中所面臨的挑戰和難題之一。
(一)寬容多元.建立跨文化溝通機制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人們總是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充滿自豪,大多數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視為正統,而把外國人的言行舉止看作稀奇古怪。而事實上,這些看似古怪的言行舉止、價值觀念對該國人來說是再自然不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體之間建立多層次、制度化、正式及非正式溝通形式,讓他們表達思想、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確保信息暢通,可以增進彼此的尊重和理解,產生信任,并最終形成文化整合和創新。跨國企業應在溝通交流的基礎上,找到不同文化的優勢,在企業內部建立起統一的價值觀,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整合創新,創建新型文化
通常,解決跨文化沖突有三種方案:一是凌駕式。其特點是組織中一種文化凌駕于其他文化之上,組織決策和行為均受這種文化支配。這種方式可在強弱文化對比懸殊,弱勢公司能對強勢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況下采用。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能在短期內形成“統一”的組織文化;缺點是不易博采眾長,因其他文化受到壓抑而使其成員產生反感,最終加劇沖突。二是共存式。企業內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共存,可保留雙方各自的文化,追求和諧與穩定。但這種和諧與穩定的背后往往潛伏著危機,只有當彼此之間文化差異縮小時,才能采用此方法。三是融合創新式。雙方文化應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和融合,原有各方的企業文化既失去了自身一些特質,又從異質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特質,從而形成一種新的企業文化。在當地文化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公司文化,既保留著母國文化,又與當地文化環境相適應,是兩種文化的有機結合。
(三)多種渠道培訓跨文化人才
首先是日常培訓。企業既可以通過企業的網站、培訓班進行跨文化培訓,也可以聘用文化顧問來指導員工;有些企業運用“文化翻譯”,幫助解釋各方行為的含義;也可以選擇采用全職培訓專家解決不同國籍員工之間的文化闡釋問題。
其次是通過商務實踐對員工的培養。企業可以利用與外籍同事、供應商、客戶的日常接觸,培養員工跨文化能力。電話、電子郵件、傳真、電視會議或面談都是進行溝通的途徑;在項目合作中,學習外籍人士解決分歧和克服誤解的方法。
再次,可以通過聘用來自多樣文化背景的員工或具備廣泛國際經歷的人員,直接參與公司的海外業務的管理。
(四)借助第三方文化,進行跨文化管理
企業在進行全球化經營時,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由“文化差異”而形成的經營環境,可借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已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文化的直接沖突,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開展。
七、社會責任風險
企業除了對股東負責,創造財富之外,還應對社會負責,包括遵守商業道德、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境、保護弱勢群體等等。企業的社會責任及其標準日益得到全球范圍的支持,經營者應當高度重視。
(一)樹立社會責任觀,把握責任新趨勢
企業社會責任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社會良知對資本權力的制約,其宗旨是保護弱勢的勞動者的權益不受侵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說明,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跨國經營企業應積極推行社會責任標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適應企業社會責任全球化需要。
應承擔社會責任的標準不僅取決于一國經濟發展水平,還包括社會制度、法律環境、價值觀念和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因此,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對社會責任的觀念有所不同。企業應利用各種機會加強與東道國政府、民間組織、合作伙伴的交流與溝通,宣傳自己在本國經濟條件下為承擔社會責任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宣傳企業責任立場和觀念,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與時同時,企業要密切關注國際上環境標準,勞工標準等的社會責任問題的最新動態,收集主要目標市場國家關于社會責任的新法規、新標準,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以便企業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二)轉變發展模式,注重社會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基本上擺脫了沉重的社會負擔,把資本的保值和增值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但過猶不及的是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強調企業利潤的積累,而忽視員工權益維護和環境的保護,產生了社會責任的缺失。事實上,當今企業的競爭已經從商品競爭、環境競爭向道德競爭過渡,加之發達國家民眾消費意識的成熟,在國際貿易中,非倫理化的產品在國際市場越來越受到排斥。實際也證明把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發展的惟一目標,是造成企業過早夭折的重要根源。因此,企業應當實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的經營理念,為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三)不歧視,保障勞工權益
員工是企業經營的核心,也是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在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人本管理”的理念出發,給予員工人格尊重、擴大員工權利范圍,提高員工的生活質量。一個企業如果想在經營活動中取得成功,就離不開具有創造性的、訓練有素的、富有激情的員工積極合作。因此,企業在跨國聘用員工時,應堅持機會均等的原則,只要達到所規定的工作要求,不會因為人種、信仰、膚色、國籍、民族、年齡、宗教、性別、殘疾等因素受到不合法待遇。同時還要根據員工人的個人能力、業績及公司的贏利情況制定獎勵方案,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努力進取、充滿快樂的工作環境,為員工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提供條件。
(四)減少能耗,保護環境
隨著企業的巨型化和國際化,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這不僅給人類生活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而且阻礙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長遠利益出發,歐美發達國家的絕大部分企業開始轉變經營觀念,主動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乃至消除生產活動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企業應堅持“為環境而設計”的理念,在產品設計開發,原材料采購、生產運營,到貨后服務、廢品回收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考慮環保因素,從而使產品實現最高的環保效率,材料和能源消耗保持在最低水平。
篇6
論文關鍵詞 海外投資 雙邊投資協議 政治風險
一、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概述
(一)海外投資的概念
海外投資是國際投資的次級概念,又稱“對外投資”或“國際投資”。海外投資主要是指一國的跨國公司或私人投資主體把其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轉移至另一國,通過在另一國的經營行為,使其資本升值的經濟行為。以投資時間長短為依據,國際投資可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以海外投資者有無經營權為依據,可以分為海外直接投資和海外間接投資。以資本來源及用途為依據,海外投資可分為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
(二)海外投資保險制度
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是一國政府為鼓勵和保護本國的海外投資主體向另一國輸出資本的基本法律制度。在經濟活動中,總要伴隨一定的風險,海外投資不僅要面臨來自商業和自身經營的風險,而且還會面臨東道國政治風險,而這類風險都是與經營者自身不具有直接聯系且不能克服的風險,商業保險公司一般也不愿意而且無力為此種風險提供保險,因此,只有政府作為后盾,才能切實保護海外投資者在東道國的利益受到損失后及時得到賠償。也可以看出,海外投資保險的本質是一種國家保證、政府保證。具有濃厚的國際政治性質和官方性質。
二、我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立法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關于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國內立法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對海外投資業務進行調控,但這些法律法規很少對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做出專門性規定,大多都是調整某些特定投資項目的法律,并且主要規范的是海外投資者在我國遇到風險時如何進行保護的問題,對我國海外投資者在東道國遇到政治風險如何得到保護則鮮有規定,而且這些法律法規相對比較松散,存在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中。這不利于對我國海外投資保險業務進行統一的調整,我國海外投資保險法律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二)我國海外投資保險立法制度現狀
我國關于海外投資保險方面的立法還很不完善,首先,我國目前并沒有出臺關于調整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一部專門法律,調整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規定多以行政法規和條例的形式出現,而這些法規和條例數量繁多,效力層次偏低,規定又不夠詳細和針對性,很難對我國海外投資保險業務實施有效和完整的保護。其次,我國關于海外投資保險的立法缺少對私人主體和民營企業的關注,市場經濟歸根到底是法制經濟,法律法規應該對各個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保護。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民間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我國海外投資規模的擴大。再次,我國應該完善立法監督水平,尤其是對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進行法律監督,以防止國有資本海外投資中的流失。最后,在制定國內立法時,應注意與海外投資相關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保持一致和銜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保護我國海外投資利益不受損失。
三、構建我國海外保險制度的建議
(一)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模式選擇
目前,關于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模式主要以美國模式、日本模式和德國模式為代表。美國主要采取的是雙邊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優點在于對海外投資者損失進行賠償時,以雙邊簽訂的海外投資保險協議為依據,避免了政府之間的正面沖突,巧妙的將政治沖突轉化為商業沖突,有利于兩國關系的和諧與穩定。日本主要采用的則是單邊模式,這與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戰敗國的歷史有關,這種模式的主要優點在于海外投資者進行海外投資時可選擇的余地較大,不以兩國之間雙邊海外投資保險協議為依據,缺點在于以外交保護原則為基礎,容易使經濟問題政治化。德國則主要以雙邊模式為基礎,并以單邊模式為輔助。筆者建議我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模式應該在充分考量這三種模式利弊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并本著最大限度的保護我國海外投資者利益的原則,選擇有利于我國的模式。筆者認為,我國已經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保護海外投資者利益已經具備了制度基礎,另外考慮到我國海外投資地域范圍和行業范圍不斷擴大的趨勢,因此建議采用德國模式。
(二)我國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的設立
筆者認為,我國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的設立應該效仿德國模式。即采取審批機構與經營機構分離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使審批機構與經營機構職能相互獨立,各盡所能并且互相制約,避免審批機構與經營機構一體化所容易滋生的腐敗現象。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經驗并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可以考慮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的審批,這個專門機構應該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和官方性質,筆者建議這個機構應該直接隸屬于國務院,有國務院相關與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相關的部門共同組成。而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的經營機構則應該是“海外投資保險公司”。這個機構在法律性質上應該是國有公司,根據商業規則負責承辦具體的海外投資保險業務。
(三)保險費、保險期限、保險金
保險費率的高低取決于投資所在國的國別分類、投保風險、承諾保險期限、投資形式、投資涉及的產業部門等因素,險別及范圍的不同而科學制定。我國應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出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保險費一般應該控制在1%到1.5%左右,保險期限一般為5到10年,最長不超過15年,保險金額只賠償部分損失并且最高保險金額一般為損失的90%到95%。
(四)保險范圍
參照西方發達國家做法和我國的具體國情,海外投資保險范圍主要應該包括征收險、戰亂險和匯兌險。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范圍也應該以此為基礎,并適當借鑒別國經驗,將政府違約險、“遲延支付險”和“貨幣貶值險”納入我國海外投資保險范圍。
(五)承保適格
一是要有合格的投資,首先投資項目要合符合條件,其一,要符合中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其二,投資項目要得到東道國政府的批準。其三,只限于新的海外投資,包括舊企業的擴建、改造及現代化的投資。二是要有合格的投資者,根據世界各國經驗和做法并結合我國的國情,我國的合格投資者應當包括如下主體:(1)中國公民,并在國內有住所。(2)中國法人或不具備法人資格,但是依中國法律規定設立的企業組織,并且這兩者的主要資產屬于中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有。(3)外國法人或其他組織但其資產的全部或至少95%為中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所有。三是合格的東道國。由于筆者建議我國應該建立單雙邊相結合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模式,所以合格的東道國首先應該是與我國訂立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國家,其次,未與我國訂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國家也可以成為合格的東道國,但前提是投資當時東道國必須是政治、經濟穩定的國家。
篇7
關鍵詞 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國家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7-0062-06
一、前 言
自國際金融危機后,為振興國內實體經濟,走出經濟衰退,發達國家開始重新關注制造業發展。美國提出重振制造業戰略,歐盟《歐盟2020》強調恢復工業全球競爭力,并試圖引領全球新一輪工業技術革命。此時,國內制造業則面臨產能過剩與發展空間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將其定位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為2020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實現行業達到世界制造強國中等水平奠定基礎,并以此為框架,形成“1+11”的文件支撐體系①。2016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指出,截至2015年12月PPI已連續45個月下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指出制造業產能過剩已由傳統行業向新興戰略行業蔓延。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國內產能過剩,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不足,國際產業轉移浪潮的興起恰好給了中國制造業借助對外投資進行結構調整的大好機遇。
考慮數據統計口徑統一性、連續性與可獲取性,本文對美國傳統基金會與美國企業研究的“中國全球投資追蹤”數據庫(CGIT)②2005~2015年6月間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制造業項目數據統計基礎上,總結中國制造業及其子行業區位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借助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CROIC-IWEP)③提供的原始數據對中國企業制造業及其子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集中地國家進行國家風險的量化測算,以此衡量中國企業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中所面臨的國家風險,以及風險應對措施。
二、相關研究概述
(一)國家風險量化的相關研究
國外學術界對國家風險系統性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國際銀行跨境業務,70年展至國際投資領域。研究主體以學者與評級機構為主。前者主要是借用數學模型進行量化分析,如Robock(1971)[1]將政治風險劃分為獨立變量與非獨立變量,Simon(1982)與Oetzel(2001)[2]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并運用。Rummel(1978)和Kraar(1980)[3]對政治風險設置子指標,Ting(1988)用漸逝需求模型評估境外投資國家風險,Yavas(1989)[4]通過概化理論提高國家風險評估準確性。后者則設計模型以量化抽象的國家風險概念,以發達國家機構為主,如《歐洲貨幣》的國家風險指數(Euro Money′s Country Risk Index)、國際國別風險評級指南機構(ICRG)、機構投資者國家風險、經濟學家情報單位與環球透視(GI)等。但多數機構未對外公布其計算模型或原始數據。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始于1979年,國內學術界對國家風險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國際信貸領域,且以介紹或翻譯外文文獻為主,至9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將國際投資納入國家風險領域,如聶名華(1995)[5]與杜奇華(1995)[6]開始針對國際投資領域的國家風險進行研究,但仍以定性分析為主。伴隨綜合決策技術發展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研究人員開始量化分析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國家風險,如劉宏等(2010)[7]對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2009版)》資料進行量化處理后,進行風險測算與排序。吳彤等(2015)[8]對拉美主要國家風險進行量化測算。國內評級機構代表有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國家風險分析報告》,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的信用評級,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推出的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體系(CROIC-IWEP)、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的國家評級系列報告,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系列報告。
(二)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風險的相關研究
截止2016年1月21日,以“制造業對外投資”與“制造業海外轉移”為標題在中國知網上搜索論文分別為24篇和9篇。涉及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所面臨風險研究分為兩類,一類為定性描述,研究對象又進一步可劃分為針對局部地區的制造業投資或針對全球制造業投資,前者如李星等(2012)[9]對中國制造業在非洲投資所面臨問題與對策進行探討,而陳濤濤等(2012)[10]則以巴西為研究對象。后者楊春蕾(2013)[11]對全球“再工業化”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與主要應對措施進行定性分析,楊海洋(2013)[12]對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時所面臨的劣勢以東南亞、南亞、非洲、南美洲等5大主要區域為單位進行共性梳理。另一類是嘗試量化分析,但文獻較少。如宋維佳等(2013)[13]構建HHM-RFRM模型,并對裝備制造業進行風險量化,構建風險排列矩陣。
現有文獻中,針對制造業海外投資風險研究主要集中整體風險的框架構建或局部風險研究,對制造業海外投資國家風險的量化分析相對較少。
三、中國制造業海外投資國家分布特征
中國制造業PMI自2012年以來持續下滑,截至2015年12月仍位于“榮枯線”以下。同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針對國內1 782家制造企業調研數據顯示,國內制造業設備平均利用率僅67.5%。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使越來越多資本開始尋求國際市場。
(一)投資以亞歐美洲為主,國家集中度較高
對2005~2015年6月間合計249個投資規模大于1億美元的制造業項目投資統計表明,2005~2014年間中國企業對全球制造業成功投資規模年均增速為35.39%,遠超全球FDI4.44%的年均增速。其中投資成功項目為220個,累計金額1 365.57億美元,多分布于亞(32.84%)、歐(29.93%)、美(25.64%)3大洲。其中對亞洲地區制造業投資中順向投資明顯,以東南亞(14.96%)與西亞(11.33%)為主,對歐美地區逆向投資突出,其中歐洲集中于西歐(8.45%)、中歐(7.38%)與南歐(7.31%)④等發達國家,如西歐中97.47%資本流入英荷法,德國與美國分別占據中歐與北美投資的69.75%與97.18%。
超過70%失敗的制造業投資集中于美洲與亞洲。具體到國家層面,則美洲的美國(21.31%)、巴西(11.24%);歐洲的法國(10.58%)與亞洲的哈薩克斯坦(7.22%)、新加坡(6.83%)與印度(6.56%)制造業失敗率較高。
(二)行業國家分布集中度高,投資地域向發達國家轉移
2005~2015年間,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制造業6大行業集中度高,其中食品制造業與電子電信制造業尤為明顯,前5個東道國分別占比93.64%與94.6%。另4大行業中,超過90%以上投資集中于前7~13個國家。由于存量積累原因,金屬與非金屬冶煉加工業以及化學制造業仍占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47.45%的份額,但2010年至今,交通運輸設備、電子電信以及專用機械設備的投資增速明顯,以其為代表的新興制造業經過波動性調整后,自2014年起投資占比超過傳統制造業。
CGIT數據顯示,2005~2015年間,中國制造業對58個國家進行投資,涉及21個發達國家,37個發展中國家⑤。國際金融危機前,中國制造業境外投資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占比在2006年時達到峰值78.57%,危機后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開始逆向投資,自2012年起中國制造業海外投資主要流向發達國家,其中2015年1~6月間80.58%制造業海外投資進入發達國家。
(三)機械設備投資集中于歐洲,電子信息設備集中于北美、西歐
根據中國企業制造業成功投資項目數據顯示,自2008年起,以設備、機械制造以及電子電信為代表的新型制造業開始成為中國制造業海外投資熱點,2010年其占比達10年來峰值75.09%,后經過4年調整,2015年再度超過傳統制造業投資。盡管起步較晚,但新興制造業投資地域特征明顯。54.44%與67.84%的機械設備以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投資集中于歐洲,其中前者又以德國(32.20%)、挪威(9.13%)與意大利(7.41%)為主,后者70.37%投資集中于歐洲的意大利、瑞典、荷蘭、德國、巴西與北美的美國。電子電信制造業業投資地域集中度更為突出,超過82.8%投資集中于美國(59.22%)、荷蘭(17.21%)與德國(6.41%)。
對具體投資項目國家分布特征進行梳理后發現,資源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如金屬與非金屬加工、化學制造投資地理分布多與東道國資源稟賦相關,高新技術制造業投資開始向發達國家轉移。機械設備行業產業鏈特征明顯,其中上游獲取品牌或技術投資集中于歐美地區,而低端加工組裝環節則偏好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如巴西、馬來西亞以及印度等地。電子電信制造業中94.08%集中于美、荷、新、德、日、意6大發達國家,為國際金融危機后新高。中國高端制造業資本流向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國內資本積累,二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推動,改變了傳統的全球分工體系,其中制造方式的變革削弱了發展中國家要素成本優勢。
四、中國大型制造業海外投資國家風險特征
本章對中國企業對全球制造業及其行業投資所面臨的國家風險進行測算,數據來源于CROIC-IWEP,將國家風險劃分為經濟風險與非經濟風險兩大類,前者進一步劃分為經濟基礎與償債能力兩個二級指標,下各包含10個與8個三級指標;后者包括社會彈性、政治風險與對華關系三個二級指標,下各包含8、8、6個三級指標(CROIC-IWEP提供了基礎數據,但并未進行量化測算)。本章對其量化實現同級對比(絕對值在0~10間),按CROIC-IWEP注明的指標權重(二級指標分別賦權0.2)進行加權計算得出經濟風險與非經濟風險,風險指數滿分為10分,越高則風險越小。與目前國外盛行的三大評級機構相比,CROIC-IWEP對華關系這一指標,使其分析更適合中國國情。同時借組考慮到數據可獲取性與可量化性,表1中選擇19個國家占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成功項目的72.28%與失敗金額的76.81%。
(一)經濟風險
經濟風險測算中對于定量指標采取標準化處理方式,對定性指標根據其他機構量化結果后進行標準化處理,按照CROIC-IWEP公式的權重予以加權,分數越高,則表明風險越低。8~9分為低風險區;7~8分為風險防范區;6~7分為風險警戒區;低于6分為高風險區。如表1所示,中國大型制造業對外投資中,整體經濟風險明顯小于非經濟風險,19個國家中新加坡、德國、荷蘭與新西蘭屬于經濟低風險區,投資額合計占比10.6%;6個國家屬于風險防范區,合計占比33.06%;8個國家屬于經濟風險警戒區,合計占比22.07%;1國屬于高風險區,占比不足1%。19國中8國經濟風險評分超過賦權均值7.3627,整體而言,中國制造業海外投資經濟風險分布符合正態分布,主要投資國家中半數為低風險或防范區,極端風險占比較少,發達國家經濟風險低于發展中國家,高風險占比較少。
(二)非經濟風險
盡管近年來民營企業成為中國制造業新興投資主體,且成長活躍,但在投資存量中,仍以國有企業為主。鑒于歐美國家對中國國有企業的政治敏感度、東南亞國家存在的排華歷史以及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因素,非經濟風險對中國大型制造業影響將更加突出。如表1所示,在主要投資國家中,中國企業對主要國家大型制造業投資非經濟風險等級為低風險10.58%、中等風險47.18%、較高風險25.31%與16.94%高風險,其中主要是政治風險以及較低的對華關系評分導致非經濟風險較高。二級指標分析指出,除意大利于法國外,發達國家的社會彈性與政治風險均在均值以上,但對華關系評分多在均值以下。而發展中國家則是對華關系評分較高,但對應的非經濟風險則多低于均值。
(三)主要制造業國家風險
中國制造業海外投資分布中行業集聚度高,為糾正錨定偏差,本節將世界經濟論壇《2015~2016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指數第一的瑞士設定為基數100分,比較各子行業主要投資國家間風險的相對強度,以2005~2015年投資成功的大型制造業項目金額為權重,按順時針排序,分析各行業面臨的主要國家風險(各行業主要投資國選取標準為累計投資至少為該行業對外投資額90%以上),如圖1所示。
對中國制造業各子行業分布的國家風險來看,行業投資集中國面臨國家風險由低變高的的行業為:電子電信設備、專用機械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及配件、食品制造、化學制造、金屬與非金屬制造。金屬與非金屬制造業面臨風險最大,多屬于較高風險區,其中委內瑞拉與幾內亞更屬于高風險區。化學制造業投資較為集中的13國中,10國位于風險防范或低風險區,3國位于風險警戒區。食品制造業則由于巴西風險較高抬高行業風險水平。其他三大類機械、設備以及電信行業由于多集中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致使行業風險水平相對較低。
五、應對制造業對外投資風險策略
商務部國際產能合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企業制造業對外投資同比增加105.9%,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額同比增長154.2%,占制造業對外投資49.1%。“一帶一路”戰略逐步落實,“國際產能合作”初見成效,國際第四次產業轉移浪潮的推進以及國內制造業成長空間的結構性矛盾,促使未來中國企業將進一步加大對全球制造業的投資。但與主流跨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投資歷史較短,歷史存量中國有資本占比較大以及部分國家對中國的非經濟敏感性,使得中國企業境外制造業投資時難以避免復雜的國家風險。為應對制造業海外投資風險,需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
(一) 政府層面
1.配套發展支持行業,尤以商貿物流為重
“三期疊加”的國內經濟使國內制造業轉移與升級面臨結構性壓力,為滿足制造業資金、人才與咨詢服務的要求,政府需重視金融、技術人才培育以及專業咨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通過提供金融與科研支持,為傳統制造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技術人才培育與完善、規范專業咨詢服務,滿足制造業發展新業態。當務之急便是加速發展商貿物流,尤其是跨區域物流。商務部、財政部以及國家標準委自2014年開始實施商貿物流標準化行動,試點企業反映標準化的推流動大幅提高備貨與卸貨效率,庫存周轉成本至少降低29%。降低物力成本,將在短期內直接提高制造業企業競爭力。
2.合理引導資本流出,避免國內產業“空心化”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次貸危機與緊隨其后的歐債危機對歐洲國家打擊頗重,但2009年以來德國各項經濟指標均位于健康狀態[14],其中制造業較高比重⑥是危機后德國經濟快速恢復和增長的關鍵因素。近年來,由于通脹持續、國內實體經濟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國內資本表現出“離制造業”趨勢。考慮到國內人口數量與社會福利情況,引導或鼓勵企業對外進行制造業投資的同時,需同時兼顧國內就業與社會穩定性,避免重蹈后工業時代日本制造業“離本土化”與美國“離制造化”的弊端。
3.加快制造類工業園區建設
全球經濟復蘇階段,民營企業開始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重要主體,但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普遍面臨跨國投資實踐少,抗風險能力低等局面。而由政府主導或大型國有企業參與的國外制造類工業園的建設,一方面政府借助其政府信用,能為園區內企業提供較高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園區內企業聚集,尤其是有龍頭企業引領時,能夠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形成企業規模效應,彌補民營企業或中小型企業投資實踐不足。
(二)企業層面
1.加大資本來源,鼓勵伙伴資本進入
由于國內金融體系相對落后,國際資本難以被抵押,國際金融體系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接納度較低,促使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時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對外投資成本壓力大制約民營企業選擇空間。對外投資實踐中,已有不少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聯合投資,形成“國企資本+資源”與“民企決策靈活+政治低敏感”的資源結合。對外投資實踐中,企業通常難以應對投資項目的全部風險,因此可考慮結伴投資,鼓勵伙伴資本進入,增強利益共同性,彌補資金短板。
2.選擇科學規范的信息來源
在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早期,由于經驗缺乏與資料來源不足,不少企業盲目追隨其他企業腳步,或片面輕信華僑華人。但實踐正面,一是各企業資源不同,部分核心競爭力難以模仿;二是對外經貿實踐中,一直不乏華僑華人針對中國企業的詐騙案件。因此,選擇科學規范的信息來源,重視信息真實性,將其與企業實際資源以及能力配對,將有效提高投資成功率,提高風險應對能力。
3.重視東道國產業發展階段與企業自身投資階段的互補性
由于對外投資動機不同各企業資源獲取或轉移的需求將有所差異。同時考慮不同國家所處產業鏈環節不同以及工業化進程差異,因此不同引資國的政策與產業偏好將不同。對此,企業需明確自身是轉移成熟的制造環節、獲取當時市場、獲取成熟技術或者是品牌等真是的投資需求,將其與東道國的引資需求進行互補,則利于提高企業投資成功率。
[注 釋]
① 11個文件包括五大工程落實方案:智能制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工程落實方案;四個專項規劃:制造業人才、新材料產業、信息產業、醫藥工業發展規劃;兩個三年行動計劃: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與發展服務型制造。
② 該數據庫只記錄投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項目。
③ 本文對外直接投資統計范圍與CROIC-IWEP一致:僅針對真實商業投資,因此投資數據以CGIT數據庫統計口徑為主。
④ 如無說明,括號內數值為占中國企業對全球制造業投資比重。
⑤ 經濟體劃分標準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分類。
⑥ 2011年德國制造業增加值比為23%,高于同期美國(13%)、日本(19%)與歐盟傳統15國(15%)水平。
[參考文獻]
[1] ROBOCK S.Political ris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71(4):6-20.
[2] OETZEL J,M BETTIS R.Country risk measures:how risky are they?[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1(6):128-145.
[3] KRAAT L.The multinationals get smarter about political risk[J].Fouture,1980(6):80-87
[4] YAVAS B.An ecploratory assessment of the use of generalizability theory in improving country risk analysis[J].The Mid-atlantic Journal of Business,1989(7):51-61
[5] 聶名華.對外投資中的國家風險防范[J].國際貿易,1995(2):37-38.
[6] 杜奇華.論國家投資的國家風險及其防范[J].國際經濟合作,1995(4):25-28.
[7] 劉宏,汪段泳.“走出去”戰略實施及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風險評估:2008~2009[J].國際貿易,2010(10):53-56.
[8] 吳彤,陳瑛.中國對拉美主要國家直接投資的風險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5(10):59-64.
[9] 李星,周驍毅.中國對非洲制造業投資:問題與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2012(7):57-61.
[10] 陳濤濤,陸玉忠.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基于投資巴西制造業的視角[J].國際經濟合作,2012(11):9-13.
[11] 楊春蕾.全球“再工業化”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發展對策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2013(6):100-105,200.
[12] 楊海洋.中國制造業向海外轉移的區位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4):123-138.
[13] 宋維佳,熊宏韜,機遇并購準備階段的裝備制造業企業海外并購的風險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3(11):87-94.
[14] 李稻葵,羅蘭?貝格.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5:18.
篇8
論文摘要: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時間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政府扶持有限,抗風險能力很弱,必須通過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的談判、加大對外交涉、推廣出口信用保險、建立農產品出口行業預警機制、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等途徑,規避出口風險。
農產品貿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實現了持續增長和全面發展,貿易額由1978年的61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81億美元,年均增長9.2%。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1—11月,國內農產品出口企業2.02萬家,比上年同期增長16.8%。在新增加的2905家企業中,出口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只有96家。截至2007年底,通過國家認監委注冊的水產加工出口企業已達1500多家,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水產品出口企業有400多家。這些業績的取得,主要依托于我國近2.02萬家農產品出口企業,然而,由于這些企業進入農產品出口市場的時間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政府扶持有限,抗風險能力很弱。商務部對全國100家農產品出口重點企業的問卷調查表明,近半數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不具備抵御風險的能力。
那么,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到底會面臨哪些風險?又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呢?
一、農產品出口企業面臨的風險
1.外方誠信風險。一是外方違約導致貨款回收困難;二是外貿不規范運作造成風險;三是外方與個別“貨代”內外勾結,騙貨騙錢;四是信用證方式下單證不符、單單不符,導致議付行拒絕付匯;五是信用證規定的“軟條款”埋下風險隱患,企業一旦放貨給了國外買方,買方極可能故意以驗貨不符,拖延付款,導致錢、貨兩空;六是使用D/P、D/A遠期付款方式或寄售方式結算的風險。
2.匯率變動風險。經國務院批準,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自此以后,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浮動匯率制度。2007年11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大幅走高,2008年1月人民幣升值破7.27大關,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經超過10%。人民幣升值給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帶來一定沖擊: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在國際市場上的相對價格,這意味著我國農產品在國外價格競爭力的下降,而價格優勢正是我國出口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所在,不利于出口;抑制了農業外資的供給。另外,農產品出口企業還要遭受出口收入轉化成人民幣時的匯兌損失,以及由于出口量減少造成的損失。從較長的時期看,會降低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引起生產總量,特別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產量的減少和生產規模的縮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會減少農戶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農產品出口較多的沿海農業所受沖擊更大。
3.政治風險。綜觀當今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及貿易商品價格的變動,除了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外,其中也隱匿著政治的因素。前里根政府時期的聯邦情報局局長曾談到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為搞垮前蘇聯而采取的三大戰略:一是為扼制前蘇聯每年通過石油出口而獲得巨額硬通貨(每年約500億美元),美國與OPEC組織達成協議,通過擴大原油生產,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從原來的50-60美元/桶降到15美元/桶,致使前蘇聯的外匯來源急速下降,外匯收支極為困難;二是為扼制前蘇聯50%的技術來源于國際貿易的局面,美國政府利用巴黎統籌委員會,嚴格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到前蘇聯及其東歐國家,而前蘇聯外匯緊缺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通過商業貿易獲得先進技術及必要原材料的可能;三是通過制定星球大戰計劃,從軍事上消耗前蘇聯的財力、物力,扭曲其經濟結構,進一步削弱其經濟發展的動力。美國通過國際貿易的方式不顯山不露水地擊垮了前蘇聯后,又把目標瞄準了以中國為代表的農產品生產大國。它依靠龐大的財政支持對農業以各種補貼,支持農民擴大生產,進而擴大出口(美國的農產品供給占世界市場40%-60%),以此影響世界主要農產品的價格。由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宰的國際農產品價格長期低迷的現象,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國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出口:一是具有明顯的價格放大作用,易使國內農產品價格失真,農村政策失去真實的反映;二是使國內農產品價格長期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從而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近10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已由10年前大大低于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轉而長期高于國際農產品價格(約15%-30%)。同時,國家還要花費巨額補貼來促進農產品出口,財政支持對象發生巨大錯位,使國家財政負擔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因此喪失殆盡,農民收入嚴重受損。而這種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的政治風險大多是由農產品出口企業來承負。
4.信息風險。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期間,國際大豆市場價格猛漲,缺乏國際市場經驗的中國企業簽訂了大量進口合同。但從2004年5月開始,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暴跌,中國大豆加工業遭受重創,出現全行業虧損。據估計,2003-2004年度中國大豆加工業損失將超過40億元人民幣。造成這一損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到目前為止,國內沒有一個權威的部門適時中國出口農產品的基本信息,單產、種植面積、庫存、壓榨等情況都缺乏準確的數據。大部分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做決策時,往往主要參考美國農業部或外商提供的中國與國外市場數據,而這些數據往往不是很準確的,致使其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5.壁壘風險。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等措施將成為未來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嚴重威脅。2007年,全球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企業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調查近80起。此外,同期我國還遭遇美國337知識產權調查17起。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使企業遭遇技術資金雙門檻、歐盟雙綠指令等,對企業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如歐盟ROHS指令、REACH法規,直接造成機電、紡織服裝、塑料、化纖等產品出口的障礙。
6.市場風險。隨著各個領域全面對外開放,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市場風險挑戰,防范和化解的難度日益增大。國際農產品市場風險尤為復雜。而且,隨著中國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程度的加深,國際市場風險通過進口鏈條向國內市場轉移的風險也將越來越大。目前,受美國次級債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其負面效應正擴大到消費市場。據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11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9月的99.5下跌至90.5,為兩年來最低的水平。美國經濟增幅持續下滑正引發其對外需求的下降,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將受到牽連。
二、規避農產品出口風險的對策
1.推動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主動防范市場風險。中國加入WTO后,隨著市場經濟規則的進一步建立健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日益接軌,政府以往對出口貿易的直接扶持措施被視為違反WTO規則的手段,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出口信用保險作為符合WTO規則規定的、促進本國出口貿易發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有上百年發展歷史,成為政府扶持的、企業廣泛運用的保障應收賬款、增強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歐美發達國家,每年的出口額中約有20%-25%都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在日本,投保的出口額比重甚至達到了30%。
出口信用保險在支持農產品出口、規避市場風險方面有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幫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特別是國家風險較高的新興市場。二是協助企業建立完整的客戶信用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信保公司通過海外渠道對企業的買家進行資信調查,可以幫助企業掌握客戶的財務和經營狀況,同時將這些信息量化為具體的指標,指導企業與買家之間的貿易是否放賬和放賬金額的大小。出口企業通過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建立起專業的第三方監督和管理風險的控制機制,有利于出口企業提高風險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三是規避企業收匯風險和協助企業追討應收賬款。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障和補償功能,可以將難以預測的收匯風險轉化為確定的能計入成本的保險費支出,使企業在遭遇風險時獲得理賠;同時,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還幫助客戶進行應收賬款的催收和追討,大大提高了應收賬款的回收率。四是控制和打擊國外失信企業。一旦國外買家對中國的出口企業有不誠信的行為,信保公司將通過內部的黑名單機制通知全國分支機構,如有其他國內企業向信保公司咨詢該買家的狀況,信保公司就會將買家不誠信的行為告知出口企業,有效避免出口企業重蹈覆轍。對有嚴重不誠信行為的海外買家,信保公司還能夠通過國外的法律渠道配合,對其進行訴訟,使之得到相應懲罰。五是投保企業可以依靠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將收匯風險有效轉嫁,使得應收賬款成為一項低風險資產。通過向銀行轉讓賠款權益,取得銀行的出口融資支持,加速了企業資金的周轉,也有效地規避了人民幣預期升值帶來的可能匯率損失。2006年,商務部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聯合下發了《關于利用出口信用保險進一步支持農產品出口的通知》,進一步完善出口信保制度。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規模增長較快,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2005年,中國信保直接支持了15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是2004年的1.5倍。僅2006年1-10月,承保額就達14.6億美元,同比增長20%。
2.發揮主觀能動性,消解匯率變動風險。要消解匯率制度改革后經常性匯率變動給農產品出口企業帶來的風險,企業、銀行、政府都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企業來說,要加強內部管理,整合資源,消化成本增長。如通過開展技術改造挖掘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將成本增長部分消化掉;也可以將企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完成成本增長轉嫁。對于國內金融業而言,要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的各種金融產品,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向企業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同時,政府應盡快開展經濟內部減壓工作,降低資本流出管制,鼓勵加大對外投資;擴大出口,增大美元需求;利用匯率杠桿,減少農產品出口企業不規范、不正當的內耗,提高其對外競爭力。
3.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的談判,應對政治風險。一是要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起,在國際農產品貿易談判中,盡力減少發達國家的巨額補貼,以真實反映農產品價格水平及其變化趨勢,這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二是在國內支農政策中,要充分利用“綠箱”、“藍箱”、“黃箱”政策,加大對農支持力度,增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特別是要注意保護好國內農業生產能力。三是要特別重視各國農產品貿易斗爭中各種手段及其對策的研究,如各種貿易壁壘、非貿易性壁壘、傾銷與反傾銷等等。
4.建立農產品出口行業預警機制,防范出口風險。在農產品出口中,我們不僅需要國外市場的供需信息,同時還需要中國農產品進入這個市場的情況,以避免中國農產品對某個目標市場的出口過于集中或者增長速度過快,容易造成目標市場所在國對我們實施反傾銷或者保障措施,增加中國農產品出口成本,削弱出口競爭力,或者直接禁止中國農產品繼續向該目標市場出口。為建設好完善的出口預警系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獲得別國進口預警系統的數據和運作模式,通過政府間的合作與交流,購買或者互換農產品主要出口國的進口預警系統數據庫以及運作模式,明確中國農產品對其出口達到什么條件時,該國家或地區將啟動預警措施。只有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很明確地知道如何控制和規劃中國的農產品出口。②確定預警系統臨界指標,根據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農產品進口預警系統,確定中國農產品出口預警系統的臨界指標。在臨界指標制定中,以向某個目標市場出口的數量和價格為主要因素,根據不同的進口國家或地區不同的預警系統,在數量上和價格上可以確定“黃線”和“紅線”兩個檔次,同時密切關注中國向該目標市場的出口數量和價格變化情況,隨時和該目標市場進口預警系統的預警指標進行比較。在做到這些的同時,還需要密切關注其他國家對該目標市場的出口情況,做好橫向比較。并注意農產品市場強勁時和農產品市場疲軟時需要有不同的考慮。
5、加大對外交涉,積極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商務部、質檢總局等有關部門利用多雙邊渠道積極開展對外交涉,為我國出口企業爭取更大的國際市場空間。目前已取得積極成效。我國的活牛、活羊恢復對中東出口;蘋果、鮮梨等水果先后進入北美、澳大利亞和拉美市場;冰鮮肉進入港澳市場;紫菜進入日本市場。為應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歐盟新食品法等技術性貿易壁壘,商務部、質檢總局組織了大規模企業培訓,并會同行業協會首次啟動行業預警機制,在全國聯合《對日出口農產品風險評估報告》。
6、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消減信息風險。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仍以中小企業為主,組織化程度低,收集信息困難等特點,政府應整合信息資源,豐富公共服務的內容。自2004年以來,商務部投入500多萬元,打造農產品出口公共信息平臺,連續3年舉行出口信息活動,推出公共信息產品,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最近又推出歐盟、東盟、加拿大、印度、南非、阿聯酋6個市場指南,茶葉、大蒜、蘑菇罐頭、雞肉制品等4個產品指南,并將正式啟用“農產品貿易專題”的新網址和標識,形成了以商務部政府網站為平臺,以政策、市場指南、產品指南、進出口統計數據、行業預警、海外快訊、市場動態為主體,以駐外機構、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科研單位為渠道的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摘要:國際上出口信用保險呈現出三走新趨勢:經營機構的私有化、政府角色的再定住以度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國際化。針對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現狀,站臺當前出口信用保險發展的國際潮流,探討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性盾定位、承保機構、承保方式、政府作用等問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出口信用保險自問世100多年來,在國際貿易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出1:3信用保險傳統上屬于政策性保險.完全是政府或政府授權的機構進行辦理,但是近年來,國際上出:13信用保險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變化,尤其是私營保險商的出現。面對國際出口信用保險的新潮流.我國的出口信用應如何發展,是否借鑒國外發展模式值得思考與研究。
一、傳統出口信用保險
出口信用保險是指一國政府為推動本國商品出口,針對本國出口商在收匯方面的風險(包括政治風險與商業風險)所提供的保險服務.它是促進本國商品出口的主要政策之一。出口信用保險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出口信用保險多由政府主辦,二是出口信用保險具有雙邊性。出口信用保險所覆蓋的風險大、承保的收益小,涉及的地域廣、發揮的作用大,正是基于其高風險、高保障、低收益的性質,國家才積極地參與并支持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政府充當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險人,由國家財政提供保險準備盤直接創辦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制定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井提供各項優惠政策對出口信用保險進行支持出口信用保險的第二個特點是業務的雙邊性,即業務其涉及進口國與出口國兩國.不{步及第三個國家。出口信用保險由本國政府向本國的出口高提供,不向非本國的出口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
對出口商而言,出口信用保險為收j[提供了保障。在國際結算中,對于采用非信用證結算的出口商來說,賒銷及跟單托收等方式往往伴隨著較高的收匯風險。國際貿易的復雜性使出口商對進口國與進口商的風險認識不夠全面與及時,對國際貿易中的欺詐行為更是肪不勝防。出口信用保險將出口商所面臨的風險轉結了政府,對國家信用取代了商業信用。對進口商而言,在投有出口信用保險的情況下,以商業作用為保證的結算方式是不容易為出口商所接受的。一國政府在給出口商以出口信用保證時,就相當于為進口商進行了信用擔保。進口方的信譽越高,就越容易獲得出口國對它的信用擔保,從而有利于國際貿易的良性循環與不斷發展。對銀行而言,出口信用保險往往是銀行進口信貸業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國銀行在向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貸時,由于涉及貸款金額大、期限長、利率低,一般會要求出口辦理出口信用保險,以保證資金的安全。
二、出口信用保險的新發展
(一)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機構私有化
僅僅在十幾年前,政府還是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者,而現在,約有25%的短期業務是由私營保險商在經營出口信用保險短期業務的私有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僅1996年,私營保險商的保費收入就超過4億美元,保險金額超過400億美元。估計再過l0年左右,這些短期業務太部分將由私營保險商掌握。在經營機構私有化的浪潮中.私營保險商提供了更多的新產品,受到了出口商的歡迎不但如此,出口商還能更容易得到貿易融資與更多的風險保障,如裝船前風險、出口前融資風險、易貨貿易風險等特殊風險。對于不適用于伯爾尼協議指導條例的交易,私營保險商也能提供保險服務。出口商是經營機構私有化直接的受益者經營機構私有化不僅受到了出口商的歡迎.也受到了長期以來承辦出口信用保險的政府的歡迎。
【二)政府角色的再定位
以往,政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偏重于對出口商提供保險來推動車國貿易發展和積累外匯.卻忽視了對出口信用保險中的風險進行管理與分散,致使政府建立或授權建立的許多出口信用保險機構連年發生虧損。在這種壓力之下,政府對自己在出口信用保險中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方案和措施。例如把發展貿易的角色與融資角色相分離、增強內部信息網絡系統以加強對海外客戶的了解、提高風險資產管理能力等等。政府角色的再定位還表現在政府與私營保險商的關系變化上。在私營保險商出現初期,政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與私營保險商的關系變化上。在私營保險商出現初期,政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與其的關系是一種純競爭的關系隨著私營保險商的發展,政府逐步認識到他們存在的臺理性與必要性,開始盡力避免競爭、進行臺作:一般而言政治風險與中長期風險仍然由政府機構承擔,短期商業風險則由政府授權給私營保險承擔。在涉及到多個國家的出口而需要相互融資時,政府與私營保險商也常常成為臺作者。政府與私營保險商之間的臺作范圍越來越廣,已經發展到了由組織良好的機構來為其進行統一安排的格局。
(三)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國際化
在貿易全球化與金融全球化趨勢下,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也正實現著國際化。歐盟的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在8o年代以前幾乎完全限制在車國市場,在認識到出口信用保險的特殊性后,歐盟委員會單獨頒布了一條指令,井把它作為1992年單一市場改革的一部分。該指令允許成員國內注冊的信用保險商在歐盟范圍內經營業務。現在,歐盟信用保險市場已經成為運作良好的區域保險市場,并且還能夠在其他許多國家,如美國經營保險業務。
三、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現狀
1.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人。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是在80年代束發展起來的。1989年,國家責成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試辦出口信用保險業務。1994年,中國進出口銀行也有了辦理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權力。目前,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兩家機構共同辦理。
2.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業務。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可分為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和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1992年以前,我國出廿信用保險只開辦了以保證出口企業收亍[安全性的短期業務,199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辦理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現在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短期出口信綜臺險、出口買方信貸保險、出口賣方信用保險、國外來料加工保險、海外工程承包保險和保函類、海外投資保險在內的出口信用保險體系。
3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方式。我國規定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方式必須符臺三大原則。其一,統保原則。即要求出口商必須將非信用下結算的全部出口業務統一投保。出口企業在一定時期或一定區域市場上的所有業務都要一次性辦理出口信用保險;其二,買方信用限額原則保險人對出口商所承擔的保險是有限額的,買方信用限額是保險人承擔的最大保險責任;其三,部分賠償原則對商業信用風險和政治風險的賠付多為80%一90%,屬部分賠償。
(二)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現存問題
l承保機構重疊。目前同時在兩家機構經營出口信用保險,機構重疊、權責不明’資源浪費,這是不臺理的。由非政策性的保險公司承保致策性保險業務不符臺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經濟俸制改革的深化,人保轉向“國有獨資商業保險公司”的角色定位,再由人保繼續代表政府辦理出口信用保險既不利于人保商業性保險業務的開展.也不利于出口信用保險這一政策性保險業務的發展。
2.參保比率低。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仍然處于較坻的水平,與外貿的大幅增長不相符合。在我國全部出口額中大概只有11%左右的出口貿易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我國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企業僅占全國出口企業的3%左右.有的企業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險的存在。
3實際費率過高。現行出廿作用保險實行差別費率。根據各國風險狀況、資信等級與進口企業的情況分類確定保險費用,大致分為4類。其中,一類費率為0.69%左右,四類費率為383%左右。實行差別費率,符臺國際慣例,但我們的差別費率的名義值是合理的、實際值卻偏高。這是由于根據出口信用保險的部分賠償原則,企業要自擔10%一20%的風險,出口利潤本來就利微,費率偏高導致企業無法承擔.不符舍政策性保險的初衷4統保方式收效差。作為政策性保險,實行統保原則主要不是為滿足企業最低利潤率的需要,而是作為促使企業提高警惕、防范風險的手段之一。當這一原則從根本上影響到外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這一原則就有待改進。如何通過出口信用保險促進外貿企業的出口.同時注重提高風險控制是有待解決的一問題。
四、對發展我國出口信用保險若干問題的思考
(一)出口信用保險性質
出口信用保險是繼續以政策性保險的方式運作,還是考慮到國際上出口信用保險發展的新趨勢,走私有化發展的道路.抑或是把二者相結合?在保險市場上.我國的保臉公司數目不多,起步晚,還不具備辦理象出口信用保險這樣風險大、要求高的保險險種。國外的私營保險商往往擁有強大的開發能力,能夠在出口信用保險方面開發新險種、不斷創新.這一點我們的保險公司就很難做到。即使這樣,國外的私營保險商在保險市場上,尤其是出口信用保險方面還沒有壯大到足夠取代政府角色的地步,確切地說,它是通過補充政府信用保險業務而發展起來的。在我國當前需促進國際貿易、加大出口信用保險作用的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險需要政府的扶持,這一點不容懷疑。
(二)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機構
為理順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有學者建議成立中國進出口保險公司,把出口信用保險交由該政策性保險公司完成。對此,筆者認為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專門的政策性外貿銀行,在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業務上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將出口信用保險從中脫離弊大于利。建議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全權負責我國的進出口保險業務,出信用保險中的短期業務可借鑒國外的作法,委托給人保公司,這樣既明確了二者的權限與責任,又能充分利用人保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各自的優執,在機構設置上避免了大調整。國際經驗也證明了這種方式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方式
考慮到出口信用保險的特殊性,我們應努力督促企業投保.減少風險與損失,但這不是說就只能采用統保方式,因為實踐已經表明.這種求全的方法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如果實行企業自主選擇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金額就會大大地上升。當然風險也會急劇上升.因為企業可以選擇投保,那么他所投保的業務必然會是企業自認為風險較大的業務。這就對保險公司的業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10
【關鍵詞】海外工程;項目管理;挑戰;建議
1我國海外工程項目的現狀和特點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已成為中國標志性外交政策。至此,中國已與100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約120份共建協議。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我國建筑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開始了海外項目的新時代,有百花齊放之勢。全球經濟環境日益嚴峻,海外工程項目不可預見因素多,對企業的項目管理水平是一個嚴峻考驗。就目前我國海外工程項目的現狀和特點來看,首先,我國的海外工程項目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以基礎建設為主,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水平偏低;其次,融資類海外工程項目一般都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手中,這就造成了海外工程項目的投資結構比較單一,不利于項目管理的提高;最后,我國海外工程項目可參考的管理經驗不多,不同國家不可生搬硬套。因此,海外工程項目管理需要更加嚴謹、科學。
2新時期下海外工程項目管理面臨的挑戰
2.1政治制度、經濟體系、文化理念的挑戰
新時期,海外工程項目管理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是不同的政治、經濟體系以及文化理念。盡管互聯網匯集全球信息,但虛假、導向性消息混雜,導致海外項目管理面臨風險。首先,我國海外項目大多處于資本主義國家,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國家的相關制度,就可能引發海外項目管理的政治風險。其次,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很快,易受各類因素影響,對資源單一的非洲國家影響明顯,例如,銅礦價格波動就可能會造成貨幣貶值,2019年,贊比亞克瓦查兌美元匯率從11.9∶1貶值至14.6∶1,通貨膨脹率達10.8%。如合同不能進行價格調整,企業將產生損失。此外,多數非洲國家外債壓力較大,IMF數據顯示,莫桑比克國家債務占GDP的比重的124%,違約風險較高。最后,文化背景的差異,很多海外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非洲主要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海外工程項目開展過程中,如果以國內習慣進行管理勢必會與當地的文化產生沖突,如一味追求施工效率而阻止穆斯林每天進行的禮拜,輕則進行反抗或罷工,重則引起流血事件[1]。
2.2經營管理方式的欠缺
一些中國企業管理層級多,決策時間長,甚至置當地施工標準于不顧,導致項目經營管理低效化,很難將項目管理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其次,企業海外工程管理人員缺乏適應性,通常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非洲國家較為落后,未及時根據現場環境及時定位,做出正確表態,甚至產生歧視的態度。最后,企業對海外的監理制度和業主要求理解不到位,因語言或工作流程問題,缺乏有效溝通,造成項目實施過程中,問題頻出。
2.3風險管理能力不足
風險管理能力在海外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一些企業到海外后血本無歸,主要原因是對海外項目管理的風險管理能力不足。工程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在建設期間可能出現多種風險,影響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除了需要企業對海外工程項目進行風險管理,還要考慮如何規避風險。
3新時期下海外工程項目管理發展的建議
3.1加強海外工程項目的篩選
基于國內各類項目積攢的豐富施工技術,海外,尤其是非洲工程項目施工難度相對不高,面對不同國家,科學的選取項目顯得尤為重要,如忽視不同國家的國情,也會導致企業在海外工程管理中面臨困難。部分非洲國家如贊比亞等現匯項目工程款拖延嚴重,一味投標政府資金項目,必會導致實施中資金鏈斷裂;剛果(金)等國家因種種原因,不可進行融資項目,一意孤行也會失敗;PPP或者BOT項目在非洲國家更要謹慎,充分評估政府信譽、政治環境和回收能力后才可進行。因此,企業要加強對海外工程項目的篩選,從業主立場考慮,選擇適合國情的項目種類,在簽訂項目合同之前認真分析條款,采取規避風險的手段,比如與東道國簽訂相關協議或者引入中信保等機構擔保。
3.2建立完善的工程保障制度
首先,投標階段就要進行必要的市場調查及詢價工作,項目部在施工準備階段對項目所在地的地材和設備情況進行確認,提前編制項目管理規劃和施工組織設計。其次,項目部的每位管理人員都需要肩負起責任,提高海外工程項目管理保障制度的適應性,不能照搬國內項目管理經驗。重視合同管理,合同是核心,做好合同交底對各類風險防范有著顯著作用,項目實施過程中做好變更索賠的材料準備,能較好維護公司利益。最后,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同國家人種、信仰和勞動意識都不一樣,有些國家因氣候問題,每天工作半天,撒哈拉以南多數非洲國家當地雇員收到工資后便會請假或者辭工等,這些都給海外項目的順利開展造成了困難,因此,企業需要結合當地的特點,尊重當地雇員生活和宗教習慣,研究相關勞動法,合法合規的同時,提高防范意識,與海外勞工簽訂合同,對行為進行約束[2]。
3.3企業文化融入當地社會
我國海外工程項目多在非洲國家,為方便管理,工程公司更愿意選擇中國技術人員擔任主要崗位,其他崗位雇傭當地員工的模式。在此情況下,中國技術人員與當地雇員的交流需日常化、精細化。為了使企業文化和當地文化更好地融合,要從公司和當地員工兩方面入手。海外企業從自身角度出發,對出國人員加強外事培訓及禮儀教育,身在海外要服從東道國的規定,融入東道國的風俗,切實為當地發展進行考慮,不可一味牟利;使中方員工融入當地文化,如與業主交流時,是否可以用咖啡代替中式茶水,從細節入手,用當地人的思考方式與之交談,研究當地語言,定會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對當地員工進行文化和技能培訓,增強其技術能力和歸屬感,使當地雇員對公司更忠誠,增加管理效率。另外,屬地化管理是目前各個企業所推崇的先進模式,以當地雇員管理當地雇員,使管理方式更加親切自然,目前豐田公司在非洲乃至世界已較好的實施了屬地化模式,進入非洲國家豐田4S店,從管理層至一線業務員,均為當地人,極大減少了人員成本,促進所在國就業,獲得其政府的支持,值得工程企業學習與思考。
4結語
在“一帶一路”倡議深化的新時期下,面對我國海外工程項目管理發展時間比較短,管理經驗不豐富,面臨諸多問題。我國企業要充分重視海外工程項目管理的重要性,從項目的選擇和實施2方面著手,把握各國國情,了解當地市場行情、文化差異,融入當地文化,推行屬地化管理,做到工程管理與所在國法律、文化相切合,制訂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案,提高海外工程項目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敦元.海外工程項目施工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