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資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9:4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資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呈上升趨勢,最高達到2006年的41.2977萬人。伴隨著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上升,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量也呈上升趨勢。科技活動人員2006年為2.8398人萬人,2007年達到3.0239萬人,其中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數也有明顯增多,2006年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數1.8924萬人,2007年為2.0976萬人。①
1.2科技人力資源的培養。
新疆科技人力后備資源培育主要靠高等教育,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需求越來越大。2007年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的在校總人數為226012人,是2000年的3.05倍;2007年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人數為48372人,是2000年的4.31倍。②
博士生、碩士生是全區科學技術隊伍中高層次人才的主要來源。2000~2007年全區研究生招生規模由544人擴大到3491人,增長了5.42倍。畢業生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2007年研究生畢業人數為2244人,其中攻讀博士學位110人,攻讀碩士學位2134人。③
2新疆科技人力資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科技人力資源結構失調。
統計資料表明2007年新疆專業技術人員411590人。其中教學人員占了總量的62.08%,是新疆數量最大的科技人才隊伍;而農業技術人員僅占8.22%,這與新疆農業發展對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大量需求產生了突出的矛盾;同時科學研究人員比例過低,僅占0.60%,也是導致新疆科技創新后勁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④
2.2高層次和復合型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比例低。
近年來新疆認真實施“科教興區”戰略,自主創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目前經濟發展總體上還沒有改變粗放式經營的局面,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科研院所與生產企業結合得不夠緊密;科技成果成熟度差、轉化率低。2006年全區科技成果總數為110項,但是由于缺乏既懂技術又懂市場運作復合型科技人才,導致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比例很低。2000年技術市場成交額66168萬元,居全國第25位;2006年技術市場成交額為76084萬元,居全國第26位。⑤
2.3科技人員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創新人才短缺,擁有自主創新的科研成果少。
多年來,新疆科技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就創新能力的現實水平來說,總體創新能力并不強,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領域的高端產品較少。“十五”期間,全區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21項。⑥
2.4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設施條件較差。
2000年新疆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只有3.2億元,到2006年雖然增加至8.4764億元,但居全國第27位;2006年新疆R&D經費支出占新疆生產總值的比重僅僅為0.28%,而同年全國R&D經費支出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為1.42%。如果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顯:2005年瑞典的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3.86%;芬蘭為3.48%;韓國為2.99%。2006年新疆R&D折合全時人員0.7萬人年,居全國第27位。由于科研經費投入少,基礎設施條件差,導致一些優秀科研人員流向條件待遇好的沿海經濟發達省市,這無論是對新疆科技實力的增強,還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都是一個較大的威脅。⑦
3對新疆科技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幾點建議
3.1培養高層次人、復合型人才,增強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
以高校、科研機構為技術依托,利用各類科研項目,加快高素質、復合型的創新科技人才培養。進一步發揮高層專家學者的領軍作用,著力培養造就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和技術帶頭人。與此同時,注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3.2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支持企業吸引創新人才。
加強知識產權管理,積極引導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支持企業聘用高層次科技人才,推進企業自主建立研發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落戶,穩定和留住一批優秀的核心研發人才。落實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完善企業引進人才獎勵和補助辦法,主動幫助企業吸引創新型科技人力資源。
3.3發揮網絡的作用,構建人才“虛擬團隊”。
虛擬團隊是信息時代組織模式中的一種具體是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共同工作的人們組成的群體。就目標而言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也是為了完成一個項目。新疆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可以借助于“虛擬團隊”的作用,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進觀,提升新疆人力資源發展水平。
3.4增加研發經費,改善科研工作環境。
首先增加科技投入使得研發經費的增長快于研發人員的增長,以增加人均投入強度,逐步縮小新疆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從而改善科技資源匹配,讓更多的科技人力資源在不同領域充分發揮作用,成長為杰出的科技人才。其次改善科研環境保證科研使用功能,使科研人員享受一流的科研條件,為他們創造優越舒適、寬松和諧的工作條件,最大限度發揮作用。
3.5提高研發人員收入,增強對人才的人文關懷。
在當前科技人才競爭十分激烈的大環境下,新疆為留住科技人才和充分利用科技人才,除了提供優越的條件增加科研人員收入,還必須進一步解決科技人員的待遇問題,使他們能夠安下心來,專心致志搞科研和創新。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對人才進行人文關懷,樹立科研可以致富、創新發明可以致富的風范,使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成為社會羨慕的職業和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有利于吸引更多、更優秀的科技人力資源投入R&D活動。
參考文獻
[1]荀妍妍.《黑龍江省科技人力資源現狀分析與對策》.北方經貿2008年第9期
[2]馮高陽.《安徽省科技人力資源現狀》安徽科技.2008年第9期
[3]王馥瑤,杜躍平《我國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及改進研究》.網絡財富2008年第9期
注釋
①②③④⑥資料來源:歷年《新疆統計年鑒》
篇2
〔關鍵詞〕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預印本開放存取
〔分類號〕G250
A Study on the Barriers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Liu Jie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s and reason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barriers in implementing process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line exchanges from the view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s, traditional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stimulating mechanism, legal right and technique aspect, an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various researcher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magazine publishers, so as to provide the work direction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online exchanges.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preprintopen access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全球信息的高效傳播與使用,為科學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徑及手段,并對學術交流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著傳統的學術交流體系的深刻變革,即傳統的基于紙質印刷資源的學術交流模式正在向基于網絡環境的學術資源在線交流模式轉變。科技論文作為科學交流的最基本單元,它的流通自由是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的生命線,于是,一種新的基于網絡環境的科技論文在線交流模式呼之欲出。我們不難想象,未來的科學研究將不再是埋頭于二維的文本紙張,而是身處于可游弋的三維信息世界。國內外科技論文在線運行實踐和相關研究均充分證明,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能否取得預期效益的關鍵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所以,研究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希望通過這方面的研究,以指導我國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運行實踐,從而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1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資源推動的原因及意義
1.1推進我國科學研究信息化進程的需要
信息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全球化形勢下國際競爭的焦點。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認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和取得實效的關鍵,其開發利用程度是衡量國家信息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信息化的全局。科學研究的信息化作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必須大力加強科研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科研信息資源在整個科學界的充分共享。
1.2順應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發展趨勢的需要
學術信息的流通是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的生命線,但隨著學術出版商業化的愈演愈烈,基于訂閱的傳統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對科研信息的流通自由造成了巨大的學術交流障礙。為此,基于互聯網環境的科學交流開放存取運動出現并得到快速的發展。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通過互聯網自由傳播而采取的運動。目的是促進科學及人文信息的廣泛交流,促進利用互聯網進行科學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1]。
為盡快順應互聯網上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趨勢,我國相關機構正積極地探索與努力。如中國科學院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開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的簽署;國內一些OA倉儲的出現,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arXiv中國鏡像等。相關會議的召開,如中國科學院主持的“科學信息開放存取政策與戰略國際研討會”。此外我國已經全面啟動“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網絡信息資源建設是其中的重點之一。由此可見,實現科學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并已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1.3實現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預期效益的關鍵
理想的信息交流系統應是基于網絡的、成本效益好、傳播更及時、同時并不損及同行評審、能夠保護學者和研究機構利益的系統。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要實現其預期效益,關鍵在于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因為其本身是不會產生信息資源的,它必須通過轉載、鏈接、聯合建設、取得授權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資源。否則,科技論文在線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說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只是為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鋪平了“道路”的話,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或推動則為科技論文在線交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物”。
2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資源推動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我國的科技論文資源豐富,但是數量龐大的科技論文絕大多數掌握在作者、有關部門(包括大學科研管理機構)、學會團體、學術會議主辦者等手中,無法為公眾所獲取和利用。從目前科技論文在線的總體運行實踐來看,其收錄的信息資源量還比較少,資源類型較單一,學科覆蓋面狹窄,產生的社會效益不明顯。具體來說,目前科技論文在線主要收錄的是預印本資源,而Internet上的預印本服務器數量雖然增長較快,但規模較大的預印本數據庫還比較少。除arXiv的文獻量較大,文獻增長速度較快,在專業領域中影響比較大以外,其他的預印本服務器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文獻量少,影響力有限。預印本的文獻來源于專業人員通過上傳文獻投稿到服務器,不需要經過審核。預印本服務器上文獻量的多少是由上傳稿件的多少決定的,專業人員既然從數據庫中獲取有用信息,也有義務上傳自己的研究信息。信息的上傳與下載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信息的上傳也就沒有信息的下載,可以說如何鼓勵科研人員存檔是目前科技論文在線發展的關鍵。所以要加強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就必須對制約我國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的因素或者障礙進行客觀全面地分析和評估,而這也是采取相應資源推動對策的前提和基礎。
通過跟蹤國外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發展動態,并結合國情,立足我國科研學術交流的大環境來分析國內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運行實踐,筆者總結出以下制約我國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的因素或障礙。
2.1傳統觀念和文化上的障礙
從某種程度上說,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觀念和文化問題,其對傳統科學交流觀念與體制的沖擊是劇烈的。比如在除物理、計算機和經濟學等學科的其他學科領域內,還沒有形成一種預印本文化,這些領域的科研人員沒有興趣或者不知道開放存取的重要意義。所以要加強科技論文在線的資源推動,必須克服來自傳統科研交流觀念和體制的障礙。傳統觀念是資源由單位或個人所有,甚至與單位及個人的利益糾纏在一起。大家都希望獲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但缺乏主動提供信息資源的積極性。科研機構相互封鎖而造成的科學數據“壁壘”已給我國的科研事業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資源浪費極大。
2.1.1從科研人員的態度看科研人員作為科學交流和科研創新的主體,他們對科研信息的需求是科技論文在線產生的根本動因。所以調查分析科研人員對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態度,對實現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有重要意義。
國外科研人員的態度,RoMEO項目[2]:該項目完成于2003年7月,是FAIR項目中專門處理權利問題的特殊項目,即解決在OA倉儲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所遇到的有關法律問題。 RoMEO對機構倉儲運行過程中涉及到的科研人員、期刊出版商、OAI數據提供者和服務提供者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形成了相應的研究報告。比如它對來自全世界57個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524名科研人員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60%的科研人員認為他們在將其稿件提交給OA倉儲后仍享有版權,并很樂意被他人顯示、打印、保存、摘引、存取,前提是不侵犯其作品完整性和署名權。這說明科研人員樂意將其成果與其他人員交流,從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學術地位。因為科研人員從事科研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獲取和閱讀大量的期刊論文,了解同行的研究情況與學科的發展動態,所以在科學界推行開放存取有其生存及發展的土壤。
在中國,開放存取還是新生事物,目前也只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等幾個OA倉儲,影響力都較小,尚缺乏相應政策支持,國內學者亦大多持觀望態度。根據初景利教授在“科學信息開放存取政策與戰略國際研討會”上做的“中國科研工作者對開放存取的態度”的報告[3]可以看出:通過對中國科學院16個研究所223名科研人員的調查,只有8%的科研人員了解開放存取,有48%的科研人員略知一二,43%的科研人員從未聽說過。不過,有59.2%的答復者愿意在開放存取期刊上發表文章,其中工程領域的科研人員興趣最高,占76.6%。愿意將預印本或發表過的文章存放在OA倉儲中的分別占30.9%和76.6%。調查表明,中國科研工作者越來越了解開放存取,多數科研工作者對開放存取抱有積極而熱情的態度。但同時科研人員也表示了相應的顧慮:38.1%的科研人員認為如果先在互聯網上公開預印本,將沒有正規期刊愿意接受投稿,也將違反與出版商簽訂的版權轉讓協議;30.9%的認為將會導致抄襲現象;21.1%的認為可能會被用于商業目的;12.1%的認為可能會損害文章的完整性;25.6%的從未考慮過將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聯網上。由此看出,在我國要推動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2.1.2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學術交流政策長期以來,由于不同學科領域已經形成和發展了各自的交流方式,因此在學術交流模式轉向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過程中,不同學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里,預印本已經成為研究人員新成果的主要方式;20世紀90年代初,預印本服務器在高能理論物理領域出現后,一年之內就成為該領域信息的標準程序。可以說,這些學科領域已經形成使用預印本進行科學交流的習慣,但是在其他學科領域卻沒有形成,所以在這些領域進行資源推動存在障礙。
2.1.3科學協會的不同態度科學協會是應科學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科學交流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科學協會本身就是重要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它們在對待“在OA倉儲里張貼文獻”的問題上,不同的學科團體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這可從它們各自的出版政策上反映出來。比如美國心理學協會(APA)1996年針對因特網上科學信息的交流制訂了以下政策:作者不能將任何階段的稿件在因特網上張貼;主編將網上論文作為已不再受理;而且在論文出版后,出版者擁有版權;并不允許作者將APA已經出版的論文再在因特網上全文發表。美國化學協會也有類似的政策:在任何媒介上發表的著作和論文,本刊將不再考慮發表。而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則正好相反,同意作者提交論文要求發表時可以同時將其論文在網絡公共服務器上張貼;粒子物理學協會也持相似的政策。由此可見,不同的科學協會有不同的出版政策,這也是進行資源推動的障礙之一。
2.1.4 期刊雜志社、出版社的態度 由于科技論文在線在其建設和運行中會涉及到一系列和出版商之間的利益關系,所以必須弄清楚期刊出版商對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態度以及相應出版政策,否則科技論文在線的運行會有極大的版權侵權風險。為此,RoMEO項目對期刊出版商的版權授權合同和條款進行了細致調查與周密分析。調查結果顯示:90%的出版商要求版權,6%的要求獨占性權利,4%的要求非獨占性許可權利;75%的作者在投稿前被要求聲明他們的作品沒有被發表過。此外,RoMEO還就期刊出版商對自存檔運動的態度做了調查分析,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22%的期刊支持作者將預印本預先張貼在機構或學科倉儲,69%的期刊只支持作者將后印本即文章在期刊發表后的一段時間才能將其張貼在機構或學科倉儲。而在對103位出版商的調查中,60%的出版商僅支持后印本的張貼,支持預印本的僅占6%,而且規定了嚴格的許可條件,而另外34%的出版商不支持任何一種形式的張貼。由此可見,要實現科技論文在線的資源推動,來自傳統期刊雜志社、出版社的障礙可能是最大的,主要還是個利益沖突的問題。所以說科技論文在線如何妥善處理好其與在先權利人(作者、期刊雜志、出版社、網絡)的版權關系是避免版權侵權的關鍵,尋找真正的權利人,處理好授權問題是科技論文在線運行的成本投入和必由之路。
2.2傳統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的障礙
科研人員發表成果(尤其是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而是希望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傳播研究成果,取得同行的認可和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所以科學共同體對科學成果的同行評價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科學交流系統運行的基本保證。在科學交流系統中,科學自身已形成一套相對獨立的評價與檢測科研成果質量的系統。從成果評價方式來看,傳統的成果確認方式主要是在專業學術刊物上,這是成果能被公認的最有效形式,也是學者不能忽視的一種學術聲譽。只要學術期刊還被評審委員會視為惟一正當有效的園地,它就將繼續被大多數學者看作是更好的選擇。當然從著作權的法律狀態看,著作權是自動獲得的,無須經過出版社審核,但習慣上成果被確認一般以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為依據。就目前形勢而言,誰的論文能夠發表,是由出版社及相關的評審小圈子來決定的。而對電子版知識產權的確認有待形成統一的標準,學術機構是否能夠自動承認網上發表的論文可以作為教師資格、業務評定、申請基金以及其他各種學術評估的有效依據還有待研究,而這也是有些學者不愿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OA倉儲公布的主要原因[4]。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網絡學術交流系統的科研成果評價和激勵機制事關科技論文在線發展的前景,是當前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
2.3法律障礙:版權風險、授權標準和機制
國內外網絡資源建設實踐、司法判例和相關研究均充分證明,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科技論文在線健康發展的瓶頸。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能否取得預期效益的關鍵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其本身是不會產生信息資源的,它必須通過轉載、鏈接、聯合建設、取得授權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資源,所以在信息資源建設上會存在很多版權問題和風險。此外,隨著版權保護水平的提高,在對采集的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提供網絡傳輸,開展信息服務的時候,會受到極大的法律限制和版權風險。
具體來說,開放存取模式只限于作者愿意免費提供使用的作品,它充分尊重作者的個人意愿。如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簡稱BOAI)明確指出:它提供的免費信息不包括作者未授權的作品,而只限于作者同意免費使用的作品;并不提倡突破現有的版權法,而只是在現有版權法的體系下最大程度地實施開放存取[5]。所以說對于作者享有版權,自己或者授權他人將其論文上載至OA倉儲是不存在版權風險的。但一旦上載的作品沒有經過授權或許可,通過科技論文在線進行傳播會存在很大的版權風險。前面已經詳細分析了不同學科、科研人員、科學協會、期刊雜志出版商對開放存取的態度和政策,所以這就導致科技論文在線進行資源采集時會面臨復雜的版權問題和風險,比如要分析:科技論文在線收集的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版權狀態與歸屬以尋找真正的版權人?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使用授權機制和付酬機制?對這些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開發利用可能會存在哪些版權風險,等等。可以說版權問題伴隨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過程的始終,因為在資源推動的背后是一種版權利益的動態流轉和使用,涉及到復雜的版權法律關系與利益關系,若不能妥善解決科技論文在線與相關版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科技論文在線就無法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2.4技術障礙:資源采集的標準規范有待建立、統一
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有賴于相關資源采集、、共享、檢索技術和標準規范的建立與完善。而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量的技術標準、專利、科研成果、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科技情報等科技文獻資源,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報機構和政府部門,由于缺少有效的平臺和統一的標準規范對上述資源進行匯總與共享,缺少權威的平臺、窗口對外信息和提供服務,使得科研人員無法快速有效對這些文獻資源進行檢索、引用與開發,導致創新效率低下。雖然國際上也出現了一些技術支持系統和技術標準:如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的DSpace系統,實現了大學科研期刊的分享與存檔管理,用一種分布式的方法讓任何獲得授權的機構都能夠分享到海量的科研論文資源;一項開放期刊和檔案的技術標準Open Archive Initiative(OAI),也在全球協作下逐步成熟,支持標準化的全球科研資源的交換和檢索[5]。但是,這些技術工具、標準和規范是否符合我國國情,是否值得大力推廣還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Ba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6-10-15]省略/openaccess.
[2]Publisher copyright policies & self-archivng.[2006-10-18].sherpa.ac.uk/romeo.php.
[3]初景利.中國科研工作者對開放獲取的態度.[2006-10-20].159.226.100.146/會議課件/Chu-JingLi-OA6-3.pdf.
[4]李武.開放存取出版的兩種主要實現途徑.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4):58-63.
[5]喬冬梅.國外學術交流開放存取發展綜述.圖書情報工作,2004(11):74-78.
篇3
任何課程資源都不僅僅是課堂講解這一個環節,還包括課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等教學指導文件資源、課前的預習及課后的學習指導文件資源以及課程的教學課件等一系列文件資源。總體上可分為用于理論教學的課程資源和用于學生自學、檢測的輔助教學資源。課程組在進行機械學課程的資源共享建設時,將文件資源模塊化,分別建立理論教學模塊和輔助教學模塊,從而將課程的整套文件資源系統地、完整地呈現出來。
(一)建立理論教學模塊
1.課程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學科內容及其體系和教學計劃的要求編寫的教學指導文件,它以綱要的形式規定了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課程中所涵蓋的知識、技能的范圍、深度與體系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學生學業成績和評估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準則。故在建立理論教學模塊時,課程組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的課程將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作為共享內容,方便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于所學課程的教學大綱的意義并未有深刻的認識,故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自學甚至是學習時對課程內容的范圍、深度的認知很模糊,從而使學生學習效果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課程組在對機械學課程教學大綱資源進行共享時,對其定義以及意義進行了強調,使廣大學生在獲取資源的同時對教學大綱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
2.課程內容。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知識點繁多,各章節間知識內容的關聯性低,學生在預習、學習以及復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知識點遺漏、抓不住重點”等現象。根據本課程的特點,經教研組老師的反復研究,根據知識點的重要性,將教學內容模塊化,細化成若干知識模塊,并將其整理成書面文件以及媒體文件加以共享。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對于所學的每章內容的脈絡都能得到很好地把握,同時也降低了教師講授課程的難度。
3.課程教學日歷。
為了提高機械學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果,除編排了各門課程相應的教學大綱之外,還提供了相應課程的教學日歷,作為授課教師學時安排的參考,同時也為學生的自學進度提供參考依據。通過充分調研和多年的實踐總結,并學習其他兄弟學校基礎課程的成功經驗,組織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編寫了符合我校實際、又有實用價值的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日歷,并將其作為共享內容。這對教師講授課程的學時安排以及學生自學進度把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教學視頻。
教學視頻是將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等內容制作成視頻形式,以輔助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即幫助老師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在課堂上無法實際操作的內容,同時又真實的記錄了教學內容,方便學習者能夠隨時隨地反復學習,已經成為現代化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輔助工具。本課程組在多年教學改革的基礎上,聘請了有經驗的教師,錄制授課視頻,以供廣大教師、學生共享參考。
(二)建立輔助教學模塊
1.學習指導與電子習題集。
機械學課程在機械類本科教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許多學校都將其列為研究生招生的必考科目之一。隨著教學體系的改革,雖普遍采用了CAI教學,以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和教學效果,但教學時數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因此,為了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幫助廣大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和復習,在學習內容和方法上給予全面的指導,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本課程的基本內容,在每章節中都列舉了常見類型題,供學生在課下對本章節的內容作進一步地鞏固強化,同時對學生的習題集作統一的參考答案,以便掌握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程組組織有實際教學經驗的老師編寫并分享機械學課程的學習指導和習題集,將其電子版作為資源加以共享。
2.CAI課件。
機械學課程CAI課件,結合教師授課、學生自學、研究生考試復習等功能于一體,重點在于對知識點的學習與考察,并結合實際工程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案例,通過對應章節的工程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通過打包整合,將CAI課件作為共享資源展示在教學網絡平臺上,為教師的授課以及學生的自學提供了幫助。
二、課程資源共享的互動
篇4
在高等藝術設計課程中,其生成性課程資源相對于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儀器設備等預設性課程資源的目的性和計劃性而言,其產生過程和結果都往往難以預先計劃設定,是在預料之外產生的,很難提前做好準備,課程資源產生時間、存在形式、內容屬性等方面都具有多變性,因此學生和教師即便做了充分預設,但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非預期因素,即便教師對這些因素考慮的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情況發生。
二、高校藝術設計生成性課程資源價值
具體而言,高校藝術設計生成性課程資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可以有效促進高等藝術設計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課程資源建設和課程教學效果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沒有課程資源就沒有課程而言,沒有課程資源的支撐,高校藝術設計課程改革和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在當前高等藝術設計課程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如果高校任課教師能夠給充分發掘和利用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從而使多媒體設備、教材等靜態資源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將可以有效拓展高等藝術設計課程資源開發領域,豐富課程資源研究內容,從而使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更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
2.可有有效提高學生高等藝術設計學習興趣
在高等藝術設計生成性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其資源主要來源于學生,并且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相連,無論是從課程資源表現形式,還是在課程資源內容上,都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思維積極活動,促進學生對藝術設計課程的探究向縱深方向發展。對于高等藝術設計生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具體而言,高等藝術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共同建構,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思考,關注他們的學習行為,而且還要以教育研究者的心態與學生溝通交流,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思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程設計,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3.可以有效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在高等藝術設計生成性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能夠轉變教學思路,用更加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其次,教師要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只是結構,開拓教學視野,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養成綜合只是素養。第三,教師要根據高等藝術設計生成性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要求,善于發現并巧妙處理問題,在不斷實踐中反思提升,形成“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循環提升路徑,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得到不斷提高。
三、高校藝術設計生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策
1.構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資源管理平臺
在數字化時代,高等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面臨新的改革,教育理念經歷重要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在課程設置方面,理論課時大約從以前的3000課時減少到目前的2400課時作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自由時間去思考和探究。網絡教育風靡全球的時代,高校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方式必須要將學生自主學習理念滲透到生成性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要通過網絡將學生藝術設計的時間和空間連接起來,便于學生更好學習,隨時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資源,而且通過網絡,教師與學生更好實現雙向互動。目前,在高校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課堂學生人數較多、課程周期時間較短,而且藝術設計課程周期與其他專業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數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上課周期基本上都是在一個月左右,也就是說,學生要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要把一門課程學習結束,許多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映,剛剛有感覺了,課程就結束了,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通過課堂之外的其他途徑學習,雖然有的教師開通了學習論壇或者QQ群,但是他們更多希望有一個專業的平臺,可以進行師生互動學習交流,可以拓展生成性課程資源的途徑和平臺。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可以把自己在學習、備課過程中的一些教學資源,例如學生學習作品和成果,教師講義和教案等,放在網絡平臺之上,讓學生相互學習,并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以此不斷拓展生成性課程資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源共同利用。
2.合理設置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
高校藝術設計生成性課程資源設計的前提是課程體系設置的合理化,要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全面梳理,設計一個合理的課程菜單。第一,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教學課程設計上,要針對生成性課程資源特點,設計基礎概念、理念、能力培養、方法論和知識點展開,考慮到藝術設計各個專業共性,強調對藝術設計基礎大概念的認識,構建更多的多方向、多元和多位的專業基礎教學內容,為學生進入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在相關生成性課程資源設計中,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圖形設計、人體工程學、表現技法、字體設計、版式設計、裝飾基礎等專業基礎課程,進行重點課程資源設計。第二,在進入自主選課階段,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要進行“自助式”教學,這個階段的課程設計主要是削枝強干,建立專業課程群,例如有關視覺方面的專業課程群,多媒體設計、材料與工藝、專題研究、標志設計、廣告設計、中外建筑史、書籍設計、招貼設計、應用軟件、包裝設計等,在這個階段的生成性課程資源設計過程中,重點選擇4-6門便于師生互動、教師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的課程,進行試點試驗教學,積累相關經驗以后,再進一步推行,讓學生和教師都能夠在生成性課程資源利用過程中,適應角色轉變,更加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效果。
3.構建立體化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體系
在生成性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實際上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情境設計,引導學生在互動中完成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學習,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學習中提升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學習中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堂學習時間的限制,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學習和理論學習都受到很多限制,難以進行更全面、更深層次的學習,要想讓學生有更加有效的課外學習,在提供網絡課程資源平臺的同時,還要在生成性課程資源設計的過程中,有意識的開發和利用一些優秀藝術設計作品參觀等活動,布置一些學習交流環節,讓這種新的課程資源更好促進學生在藝術設計這一專業學習中得到全面提升。
4.提供更加開放的教學環境
篇5
關鍵詞: 農村語文課程資源 自然資源 社會資源 開發策略
建國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或教學改革,其中作為母語的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是歷次改革的熱點。本次新課程改革與過去歷次改革相比,其中一個亮點就是明確提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但是,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格局,城市與農村學校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教育傳統和教育文化,因此農村語文課程資源的存在方式及種類等與城市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是正如有的專家指出的那樣:“(農村語文課程資源)只是在種類、形態上與城市的有所不同,但從其教育價值上來看則是同質的。”[1]因此,目前對于廣大鄉村學校來說,不是缺乏語文課程資源,而是缺乏對已有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
一、農村語文課程資源特點
1.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我國農村地區地域遼闊,自然風景優美,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美麗的大自然蘊藏著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這些自然資源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深切地體會課文的語言文字中蘊涵的美,而且可以為學生的作文添上富有靈氣、充滿鄉土氣息的一筆,而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正是城市學校無法企及的。比如農村的田間地頭、樹林、山頭、草地、池塘、河流等,這些都可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豐富的、可信手拈來的自然資源。這些豐富優美的自然風光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如果能把這些引入到語文教學中,那么它們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風光,而是學生心靈升華的扁舟,素養發酵的沃土。如春天到了,讓學生去觀察水、樹、草、花的變化,感受到細如牛毛的春雨的纏綿,再學朱自清的《春》,學生便有生活的感悟和經驗,很容易體會到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可使學生與文本、作者更好地對話,到了冬天,讓學生寫寫雪,再與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的雪作比較,看誰寫的雪更有靈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培養其對自然界的熱愛之情。
2.社會資源獨特多樣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對可供利用的社會資源加以整合,例如學生的家庭生活、重大節日活動、風俗民情、文物古跡、社會實踐活動、國內國際重大事件等,鄉村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生活本來就是一部大書,是一部無字之書,在生活中,讓學生學會體驗感動,對生活有一種感恩之心,讓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養成每天寫隨筆的習慣,這種資源是隱性的,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才能收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效果。如學習《社戲》,教師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廟會、請壇神、送瘟神、花燈會、請財神、耍龍獅的動作、語言、場景等。學生了解了這些風俗民情,自然就比課本上純粹的說教要有趣得多,同時也感受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3.歷史人文性資源豐富
農村地區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這些遺跡又往往伴有很多歷史傳說,風雨滄桑,代代相傳,頗能給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歷史滄桑感。歷史文化遺存往往是人們發“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又往往是人們面向未來的地方。語文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理應向學生傳達身邊的鄉土歷史文化。此外,其他種類的人文性資源亦極其豐富,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投入到本地區的各類文化活動中,引領學生走進本土文化、熱愛本土文化、學習本土文化,傳承與創新本土文化。在語文課本上有許多關于藝術的篇章,如《口技》,可以讓有這方面的同學表演,或者帶領學生去竹編廠參觀,民間藝術的精妙,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收集本地的民間故事,然后在下午自習課上,讓學生把故事講給同學聽,練習學生的口語表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清明時節可以帶學生瞻仰烈士墓,了解烈士生平,緬懷烈士遺風,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2]。
4.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動態生成
語文教師除了可以利用課外學習資源來豐富語文教學外,更應該緊緊抓住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在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中進行思維的碰撞與智慧的交流,從而衍生出豐富多樣的新的教學資源,這些動態的教學資源會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成為新的教育增長點。在鄉村學校工作的語文教師更應該注重動態課堂教學資源,而鄉村學校的學生,大多數膽子比較小,羞于表現自己,缺少城里孩子的活潑好動,不愿在課堂上表現自己,這樣導致教師的課不好上,也缺乏互動和交流,不符合新課標的理念,達不到資源共享。基于此,語文教育者更應該抓住鄉村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讓他們走出封閉的內心世界,試著打開他們的心扉,讓他們由羞于開口到敢于開口,學會與同學交流與合作,在資源本來匱乏的課堂上,將會有許多生動豐富的資源生成,教育者要因勢利導,創造性地組織學生參與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
二、鄉土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策略
篇6
一、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
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要善于開發和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體會其應用價值。例如,教學《方向與位置》這一課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以及操場的四周各有什么,以四人為一小組,展開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大大降低了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理解掌握方向與位置。
二、要善于從多彩的生活中發現和尋找數學資源。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但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和學科知識系統化的影響,能進入教材的只能是生活多棱鏡的一個側面。這就要求教師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尋找、發現身邊可供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我善于運用生活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好數學。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讀法時,我了解到許多學生早已會讀很多萬以內的數了,只是個別中間或末尾有零的數在讀時有點困難,因此,上課的前一天布置調查作業,請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們見到過的萬以內的數,學生從報紙、雜志、超市廣告等材料中發現了許多萬以內的數。如:電腦每臺4805元,洗衣機2800元,全校有學生1280名。在課堂上,首先讓每個學生把他們所找到的數在四人小組內交流,然后每組選擇兩個最喜歡的數寫在黑板上,接著請學生將黑板上的數進行分類。學生很快分出了四類:沒有零的數、中間有零的數、末尾有零的數及中間末尾都有零的數。
沒有零的數大家都會讀了,每個學生自己讀一讀,而中間或末尾有零的數的讀法,通過生生互教、生生互學的形式總結讀法,而本節課的重點則是解決中間、末尾都有零的數的讀法。掌握了數的讀法后,在練習中又設了讓學生讀一讀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人民大會堂的座位數,非洲象的重量,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數,這樣的設計,將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的能力。
三、要重視其他學科資源與數學學科的整合
凡是科學知識必是一脈相通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打破學科本位思想,密切聯系其他學科,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數學在不同學科中的運用,也可以使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豐富多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將其他學科的內容作為學習數學的材料或情境,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找規律》時,有機地結合音樂與美術中的知識,通過讓學生拍節奏、做動作,感受到音樂的節奏也是有規律的,讓學生體會到規律知識不僅僅是顏色的排列規律、形狀的排列規律,它與音樂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欣賞幾幅二方連續的紋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得到了美的享受,激發了學生創造規律的欲望。
篇7
關鍵詞:信息資源;電子印本;科學傳播
中圖分類號:G250.省略上也有為數不少的后印本存在。
研究者究竟愿意以預印本還是后印本的形式公開,涉及不同研究領域的文化和傳統。比如在理論物理領域,特別是高能物理,普遍流行預印本。而對于實驗物理學家,乃至生命科學家,則更習慣使用后印本。隨著電子預印本在學術研究領域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一些大型數據庫商和出版機構合作也開始提供電子預印本(待刊論文)服務,如SDOL、Blackwell、SpringLink等數據庫,只不過它們不是開放獲取的,需要購買數據庫使用權。
二、電子印本的類型、特點及功能
(一)電子印本的類型
電子印本系統中的信息資源類型以學術論文為主,同時包含書籍中的部分章節、會議文獻、學位論文、技術報告和研究手稿等。
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的電子印本系統:(1)電子印本資源搜索系統, 有大量的電子印本文獻索引, 類似搜索引擎;(2)電子印本資源導航,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電子印本資源系統的信息,類似學科信息門戶;(3)電子印本資源系統,提供電子印本的存取服務,是真正的電子印本資源所在。
電子印本系統的創建者多為研究性組織和公益機構(如大學、研究所、圖書館等),他們是學術成果的主要生產者和傳播者。此外,一些政府和商業機構也積極參與創建。目前電子印本的學科范圍以理工科最多,文史哲最少。
(二)電子印本的特點
1. 時效性強,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許多學術文獻若按照傳統出版模式, 從投稿到正式出版通常需要6個月到1年的時間。電子預印本系統改變了這種模式,即使是階段性學術成果都可以隨時,縮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學術研究效率,這正是電子預印本信息資源區別于其他信息資源的價值所在。
2. 學術性強,類型多樣。電子預印本系統的開放特性使其成為學術交流的平臺,但它不同于非正式的論壇(BBS)與新聞組, 上傳到電子預印本系統的論文都是來自學術機構,他們是高質量的學術原創論文,囊括了一般學術論文、會議論文、技術報告、灰色文獻、項目報告等不同的數據類型,已成為數字化文獻的重要來源。
3. 被引用率高。2001年Steve Lawrence在Nature上撰文,通過分析來自數字書目與圖書館項目 [2] 的119 924篇計算機以及相關學科的會議論文,得出以下結論:網上文獻更容易被他人引用,為使研究成果影響最大化、冗余最小化、加快科學的進步,作者與出版者都應致力于文獻的方便獲取。電子預印本論文水平逐漸被學術界認可,權威期刊的文章都將其作為引文來源。
4. 費用低,幾乎都可開放獲取。區別于商業數據庫提供的學術文獻,電子預印本費用低廉,幾乎都可開放獲取。特別是對不在商業數據庫允許范圍(如校園網內)的用戶,以及經費不多和規模不大的文獻機構,該類信息資源更受青睞。
5. 質量良莠不齊。電子預印本大多是有質量控制過程的,而且一些學會、協會、國際組織、基金和熱心開放獲取運動的學者都積極地參與到開放獲取的各個領域,并積極提供信息資源,支撐開放獲取的發展,一些學術論文也像紙本出版物一樣有著嚴格的評審或同行評議進行質量控制。 但是,由于電子預印本的開放特性,盡管在存儲和等環節采取了不少質量控制措施,一些電子預印本的質量還是不高,電子預印本整體來看質量良莠不齊,目前還處于數量增長階段。
6. 其他特性。(1)處愿性:作者自愿按照一定的格式將論文進行排版后,通過網絡、E-mail等方式,按學科類別上傳至相應的目錄或數據庫中,文責自負;(2)交互性:有些系統允許對論文進行評論和交流;(3)多載體性:作者可發表到正式的刊物或其他形式載體上;(4)共享性:任何人在尊重作者版權的基礎上都可合理使用。
(三)電子印本的功能
1.促進預印本交流是電子印本文庫最基本的功能。科學交流可以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個過程,而非正式科學交流過程由于其固有的一些優點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所青睞,利用預印本進行非正式交流是比較常見的做法。如科學家將論文手稿在正式刊物上發表之前會將論文預印本以各種方式分發給其他同行以獲取寶貴的意見;會議主辦機構在會議召開之前,也會將會議論文預印本事先分發給與會代表;等等。這些年,作為預印本交流平臺的電子印本文庫在交流的范圍和交流的透明化兩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2.滿足提高學術影響力的需求。科學家的學術影響力首先來自于對科學發展優先權的確認,電子印本文庫的開放交流機制使得科學家的成果能夠在第一時間為業內學者所知曉,并且能夠提供有力的證據來佐證科學發展的優先。學術影響力的提高其次來自于論文更大范圍的傳播及被引用。網絡環境下,科學家樂于將文章放到網上公開供他人獲取,以盡可能地擴大自身的學術影響力。
3. 有效地保存科研智力產出。科研機構是智力產出的主要機構,有責任對這些智力成果進行保存。機構電子印本文庫以機構為最小單位,在政策制定和運行模式的選擇方面更為靈活;另外,學科電子印本文庫除了反映最新學術文章外,還對“歷史性資料”進行保存,這是日常研究工作賴以進行的基礎,學科電子印本文庫較好地勾勒出研究變化發展的軌跡,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保證。
4. 改革傳統的學術交流。由于學術期刊出版市場的壟斷,傳統的學術交流模式出現了“學術交流危機”。而電子印本文庫的所有資源均可通過網絡免費地被瀏覽、獲取。科學家可以從傳統學術交流模式的被動狀態中解放出來,再次掌握交流上的主動權。另外,高質量的學術資源是學術交流的基礎,是電子印本文庫改革傳統交流模式的客觀條件。
5.省略
網絡地址:http:///(美國主站點);http://cn.省略/(中科院理論物理所鏡像站點)。它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能源部資助,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建立的電子預印本文獻庫,始建于1991年8月,由Dr. Ginsparg發起,旨在促進科學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共享。2001年后轉由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進行維護和管理。arXiv是最早的預印本庫,目前世界各地有17個鏡像站點,涉及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定量生物學方面的學術論文54萬多篇(每年增加幾萬篇)。在物理學的某些領域,它們早已替代傳統的研究期刊,有檢索和瀏覽功能。全文文獻有多種格式(例如PS、PDF、DVI等),需要安裝相應的全文瀏覽器才能閱讀,還提供RSS feeds訂閱最新文章。
(二)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
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聯合建設的以提供預印本文獻資源服務為主要目的的實時學術交流系統,是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條件基礎平臺面上項目的研究成果。該系統由國內預印本服務子系統和國外預印本服務子系統(即國外預印本門戶――SINDAP子系統)構成。
1. 國內預印本服務子系統
網絡地址:http://prep.istic.省略或http://prep.nstl.省略。國內預印本服務子系統收錄的預印本內容主要是國內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一般只限于學術性文章。科技新聞和政策性文章等非學術性內容不在收錄范圍之內。系統的收錄范圍按學科分為五大類: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除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外其他每一個大類再細分為二級子類,如自然科學又分為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可以實現二次文獻檢索、瀏覽全文、發表評論等功能。系統實現了用戶自由提交、檢索、瀏覽預印本文章全文、發表評論等功能。用戶可以經過簡單的注冊后直接提交自己的文章電子稿,并在隨后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改動情況追加、修改所提交的文章。
2. 國外預印本服務子系統
網絡地址:http://sindap.istic.省略。國外預印本門戶(SINDAP)子系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丹麥技術知識中心合作開發完成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兩國的科研人員自己的文章和使用預印本資源,它實現了全球預印本文獻資源的一站式檢索。通過SINDAP子系統,用戶只需輸入檢索式一次即可對全球知名的17個開放獲取系統(以預印本為主,也包含個別開放獲取倉儲)進行檢索,并可獲得相應系統提供的預印本全文(或其他資料)。目前,SINDAP系統含有預印本二次文獻記錄約80萬條,其檢索頁面比較簡單,除了提供邏輯組配以及標題、作者、摘要等字段的檢索入口外,還有信息來源的選擇,如可選擇僅檢索“有全文的數據資源”,或從17個預印本系統中任選若干個。
(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網絡地址:http://paper.省略/。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針對科研人員普遍反映的困難,學術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創建的科技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傳統出版物的概念,免去傳統的評審、修改、編輯、印刷等程序,給科研人員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提供及時發表成果和新觀點的有效渠道,從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時推廣,科研創新思想得到及時交流。根據文責自負的原則,只要作者所投論文遵守國家相關法律,為學術范圍內的討論,有一定學術水平,且符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內發表。專業領域按自然科學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分為39類。 每日更新,可為在網站的作者提供該時間的證明,并允許作者同時向其他專業學術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員新穎的學術觀點、創新思想和技術成果能夠盡快對外,并保護原創作者的知識產權。從2006年8月起,已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紙本學術期刊出版,所刊文章應先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上發表,對在線論文進行同行專家評審后,所評出的優秀論文作為本期刊的主要稿源,電子形式與紙本形式互相促進。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提供了豐富的瀏覽模式。可按照首發論文、同行評議、首發精品、優秀學者、名家推薦、學者自薦、科技期刊、博士論壇、專題論文、熱度視界、多維論文等類別瀏覽論文。比較有特色的是同行評議的論文可以看到學科專家的評語。
(四)奇跡文庫之奇跡論文預印本
網絡地址:http://省略/eprint/。奇跡文庫是由一群中國年輕的科學、 教育與技術工作者效仿等模式創辦的非贏利性質的網絡服務,主要收錄中文科研文章、綜述、學位論文、講義及專著(或其章節)的預印本以及幻燈片、報告、書章節等,涵蓋所有學科領域。可使用分類瀏覽的方法或用關鍵詞查詢的方法查找所需資料。可以開放申請目錄的編輯員。
(五)E-Print Network
網絡地址:http://osti.省略/。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經濟學學術論文庫)由全球志愿者共同建立的可以公開訪問的網站,致力于促進經濟學及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與交流,從而促進經濟學研究。目前數據量超過28萬,其核心內容是經濟學的研究手稿、期刊文章、圖書以及應用軟件等資源,此外還包括5200多個專家的聯系方式和出版著作,以及8000多個組織(經濟部門、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組織)信息等特色信息資源。其中,研究手稿可免費訪問全文;期刊可檢索和瀏覽到論文題錄文摘信息,有的可以免費下載全文,商業期刊則需要訂購權限。與RePEc相關的網站有IDEAS(http://ideas.省略/,財經研究網站)。
(七)CogPrints
網絡地址:http:///。CogPrints(Cognitive Sciences Eprint Archive,認知科學電子預印本網站)由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電子及計算機科學系建立,提供有關認知學方面的文章,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及語言學的領域,以及若干計算機科學的內容,部分生物學、醫學的特定領域、人類學的部分內容,以及物理學、社會學與數學中與認知相關的部分。信息資源類型既包括已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的后印本,也包括未正式出版、未經評審的預印本。系統有簡單檢索、多途徑的高級檢索以及按學科主題或年代的瀏覽功能。還提供RSS的訂閱服務。
(八)SSRN預印本庫
網絡地址:http://papers.省略/。SSRN(社會科學研究網)電子圖書館涉及財經、會計、法律、經濟、管理等學科專業領域,利用率高。目前有14萬多篇可供免費下載的研究手稿全文, 另外還提供17萬多篇論文的摘要信息以及近9萬名作者的信息。
(九)PhilSci Archive
網絡地址:http://philsci-archive.pitt.edu/。PhilSci Archive(科學哲學庫)是一個科學哲學的學科預印本庫,由美國科學哲學學會、匹得堡大學的科學哲學中心和圖書館合作創辦,主要收錄科學哲學相關主題的預印本文獻。
(十)CETH
網絡地址:http://ceth.rutgers.edu。CETH(Center for Electronic Texts in the Humanities,即人文學電子文件中心)是1991年由美國Rutgers與Princeton兩所大學共同建立的,從事人文學方面的電子資源整理工作。它所收集的電子文件資源包括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手稿、口傳文件抄本等,還有各機構人文學電子文件中心的網站列表。
四、結語
要想更好地使用電子印本,從建設者方面說,要依賴于整個科學交流系統的改革和發展,必須借助于機構乃至國家的力量,不遺余力地對資源共享的理念進行宣傳,進行技術支持,排除技術障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電子印本的大范圍運用;充足的資金保證也是電子印本得以有效使用的條件之一。從使用者方面說,要想更好地利用電子印本,就需要多方面了解相關學科的電子印本庫,清楚各個印本庫的側重和各自的特點;能夠熟練運用搜索引擎,熟練上傳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下載所需的科研成果,使之更有效地為自己服務。
總之,目前電子印本系統已獲得廣泛的認可,并越來越受到讀者重視。它加快了各學科領域知識的傳播速度,而出版過程反而只是一種形式。越來越多的電子印本資源被正式期刊論文錄用和引用。作為一種可行的傳播方式,它與傳統期刊和其他新的交流方式多維地實現了科學傳播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朱佳鳴,譚瑛. E-print在生物醫學學術交流中的作用[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2):65-67.
[2]馮艷花. 基于OAI的電子預印本資源共享[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28(4):425-427.
篇8
關鍵詞:天津市農業科學院;Web of Science;SCIE;論文產出;被引頻次;學科分布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31
Analysis of Output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Papers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ZHANG Yu-wei,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SONG B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AS) between 2003―2013,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of TAAS has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the cited frequency, H index,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countries,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etc.
Key words: TAAS; Web of Science; SCIE; paper output; cited frequency;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天津農科院)成立于1979年,是一個以應用研究為主,具有較強實力和地方特色的社會公益類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歷經幾代農科人的艱苦創業,天津市農科院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已成為天津農業科技戰線的主力軍,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位居全國先進行列,為天津乃至全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0年來,天津農科院注重頂層設計,強化全院協同創新,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國家和市級專家、高中級研究員為主體的500余人規模的科技創新隊伍,各研究機構呈現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經建成了14個研究機構,分別為: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簡稱黃瓜所)、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簡稱蔬菜所)、天津市農作物(水稻)研究所(簡稱作物所)、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簡稱畜牧所)、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簡稱林果所)、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簡稱植保所)、天津市園藝工程研究所(簡稱園藝所)、天津市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簡稱資環所)、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簡稱保鮮中心)、天津市農村經濟與區劃研究所(簡稱區劃所)、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簡稱信息所)、天津市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簡稱生物中心)、天津市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簡稱質標所)、天津市設施農業研究所(簡稱設施所)等。
科研論文是體現科研單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個單位、一個學科和一名科技人員產出科研論文是體現該部門、領域或該人的科研活力的重要參考。Web of Science是一個基于Web而構建的動態的數字研究環境,兼具知識的檢索、提取、分析、評價、管理與發表等多項功能。在內容上,Web of Science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為核心,有效地整合了學術期刊等重要的學術信息資源。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校都將Web of Science的信息產品作為評價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據。在我國,Web of Science的信息產品,尤其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簡稱SCIE)收錄及引用論文的統計分析結果成為評價學術單位科研成效和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天津農科院科研水平不斷進步、重視國際間合作,陸續有優秀論文被SCIE收錄。分析天津農科院科研論文的SCIE收錄情況,可以從一個側面客觀地評價該單位的科研現狀和水平。
1 數據收集
通過Web of Science的SCIE數據庫,于2014年11月對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2003―2013年被收錄的論文進行檢索。利用數據庫的檢索、分析功能結合手工統計,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天津農科院論文發文量及變化趨勢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共有76篇論文被SCI收入,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為33篇,如圖1所示。11年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總體呈波動上漲趨勢,其中2003―2005年無,2010年以后增長較快。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發文量中,如圖2所示,保鮮中心發文量最多。保鮮中心、植保所、畜牧所發文量大于5篇,蔬菜所、黃瓜所、作物所、生物中心、林果所發文量小于5篇。質標所、園藝所、資環所、信息所、區劃所、設施所無。
2.2 天津農科院論文學術影響力分析
為反映天津農科院的發文質量,分別統計了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的SCI科技論文被引頻次(以后簡寫為TC)、篇均被引量、TC≥20、10≤TC<20、1≤TC<9、TC=0的占比,以及潛在被引指數和H指數,從而反映學術論文影響力。
表1顯示,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SCI發表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75,篇均被引量為5.30,潛在被引指數為-3.03,H指數為7。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最多,占到了發文總量的60.61%。其次是TC=0的論文,占發文總量的24.24%。TC≥20、10≤TC<20的論文分別只占6.06%和9.09%。
農科院各研究所中,保鮮中心的總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頻次均為最高,分別達到了87次和10.88次。總被引量排名前4的從高到低依次為保鮮中心、植保所、作物所、蔬菜所。篇均被引量排名前4的從高到低依次為保鮮中心、作物所、植保所、蔬菜所。
潛在被引指數統計的為各單位零引用發文占比與最近一年(2013年)發文量占比例之間的差,差值越小,被關注度越高。各研究所的潛在被引指數,黃瓜所最低為-66.67,畜牧所最高為33.33。發文被國內外同行關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為黃瓜所、作物所、植保所。
各研究所的H指數方面,保鮮中心的H指數最高為4,其次植保所、蔬菜所的H指數為3。
2.3 天津農科院論文施引文獻的國家分布
施引文獻是指引用天津農科院發文的SCI文章。通過分析2014年11月統計的引用了天津農科院2003―2013年發表SCI文章的施引文獻的分布情況,可以了解天津農科院的研究成果被哪些國家所關注,從這個角度可以反映天津農科院科研的影響力。
從圖3中可以看到,天津農科院的研究論文受到22個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關注度(引用次數)最高的為中國,引用次數占所有國家的42.44%。對天津農科院論文關注度最高的前5個國家從高到低依次是中國、美國、巴西、伊朗、韓國,5個國家的引用次數超過了總引用次數的70%。
2.4 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產出量分析
天津農科院整合院內科技力量,促進軟硬學科協調發展,形成了學科齊全、優勢突出的良好局面。目前,該院已形成了作物、蔬菜、林業果樹、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觀賞園藝等11個學科大類。
如圖4所示,天津農科院2003―2013年被SCI收入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集中在林業果樹、作物、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6個學科,其中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兩個學科的論文最多,分別為8篇。觀賞園藝、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學科還未有論文被SCI收入。
2.5 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學術影響力
表2顯示,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中,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的總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為最高,分別達到了87次和10.88次。總被引量排名前3的學科從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植物保護、蔬菜。篇均被引量排名前3的學科從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作物、植物保護。作物學科的總被引量排名第4,但篇均被引量排名較高,排名第2。
各學科中,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林業果樹、作物、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4個學科均超過了學科論文總量的50%。畜牧獸醫學科1≤TC<9,TC=0的論文分別占50%。植物保護學科TC=0的論文最多,占到了57.13%。
各學科的潛在被引指數,作物最低為-33.33,畜牧獸醫最高為33.33。發文被國內外同行關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為作物、蔬菜、植物保護。
各學科的H指數方面,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的H指數最高為4,其次植物保護、蔬菜的H指數為3。
3 結 論
2003年以來,天津農科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SCI論文總體呈上漲趨勢,2010年以后增長較快。盡管論文數量還不算多,但表現出了較好的增長趨勢。這是天津農科院近年來重視科研工作、積極引進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的結果。
天津農科院下設14個研究機構,分為11個學科大類。2003―2013年發表的SCI論文集中在8個研究所、6個學科。這說明天津農科院學科優勢明顯,在林業果樹、作物、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等學科論文產出量較多。而在觀賞園藝、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學科還未有論文被SCI收入,反映出天津農科院在學科布局的完整性、均衡性上欠佳。今后,天津農科院在保證優勢學科發展更強、更高的基礎上,要注意學科的均衡發展,通過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年輕力量加強薄弱學科的建設,提高整體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優勢學科突顯、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SCI發表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75,篇均被引量為5.30,受到22個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天津農科院的科研成果正在受到世界上科技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是,發表的論文中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最多,占到了發文總量的60.61%,TC≥ 10的論文只占15.15%,高質量論文較少,在提高論文質量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天津農科院要通過制定各種獎勵機制、培訓機制、考核機制,鼓勵與其他科研機構進行交流合作,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發表更高質量的論文。
參考文獻:
[1] 王婷,劉敏娟.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產出及學術影響力評價:基于論文、專利產出的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王婷,顏蘊,續玉紅,孟憲學.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論文產出及國際學術影響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2):54-63.
[3] 馬桂蓮,張琴,姚佳,等.基于Web of Science收錄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科研論文統計分析[J].上海農業學報,2014(2):115-119.
[4] 馬超,董巧連. 基于Web of Science收錄的河北農業大學科研論文定量分析[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1):116-119.
篇9
關鍵詞:SCIE數據庫;揚州;統計分析
Abstract:For database from 2006 to 2012 collected by SCIE Yangzhou region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hospitals of scientific papers,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y,quality,subject distribu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to explore the regio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and academic situation,and puts forward management,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 on,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in the region more healthy.
Key words:SCIE database;Yangzhou;Statistical analysis
醫學科研論文是記錄醫學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是反映醫療科研機構影響力與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1]。統計分析醫院發表的科技論文,有助于了解醫院的整體診療技術水平、醫學科研水平,對促進學科發展、增強醫院科研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科學引文索引)的擴展版,是由美國湯森路透科技集團出版的大型綜合性引文檢索數據庫,它收錄報道并標引了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生物科學等150多個學科領域約8700種重要期刊所發表的論文信息。SCIE數據庫被公認為世界范圍內最權威的覆蓋學科面廣,源期刊篩選標準嚴格,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對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比較客觀、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標[2]。本文對SCIE數據庫2006~2012年收錄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的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旨反映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的科研現狀及趨勢,為推動該地區醫學科研持續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1資料與方法
選擇SCIE數據庫,檢索字段選擇地址,分別以"地址=yangzhou same hosp"、"地址=jiangdu same hosp"、"地址=gaoyou same hosp"、"地址=baoying same hosp",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Review、Letter和Editorial,入庫時間選擇2006~2012年進行檢索。結果篩選去除含有揚州名稱但非揚州地區的醫院,如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泰州醫院、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南通醫院等。
2結果與分析
2.1各醫院發文情況 SCIE數據庫2006~2012年收錄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的科技論文共計190篇,其中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和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最多占分別占論文的62.63%和23.16%,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江蘇省五臺山醫院等8家醫院在2006~2012期間相繼有所突破,但論文的持續產出能力,參差不齊還有待觀察。揚州市江都人民醫院等9家醫院沒有,見表1。
2.2論文增長情況 2006~2012年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在國際期刊發表的SCIE論文190篇;前4年CSIE論文增長遲緩,后3年SCIE論文增長迅速,其中2010發表SCIE論文40篇,環比增長率高達263.64%,2011和2012年分別發表SCIE論文47篇和66篇環比增長率為17.5%和40.43%,見圖1。
2.3 SCIE論文類型分析 2006~2012年,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在國際期刊發表科技論文共計190篇,Articles(研究論文)182篇占論文95.79%,Review(綜述)4篇占2.11%,見表2。
2.4論文被引情況 截至到統計日期,有157篇論文被引(被引率為82.63%),累計被引1072次,篇均被引5.64次,H指數16。各年度間,被引論文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9篇發展到2012的48篇,年均增長率為32.18%;篇均被引次數方面,各年度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經過2008年13.64次高峰后,逐年梯減到2012年的1.79次,見表3。
2.5論文被引頻次分段統計分 將被引頻次按范圍分成6段進行統計分析,被引頻次比重最高的頻段是1~2,49篇比重為25.79%,被引頻次比重最低的頻段是≥20,10篇論文,比重為5.26%,但累計被引頻次293其比重27.33%,見表4。
2.6論文來源期刊分區情況 190篇SCIE論文刊登在168種期刊上,根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SCI期刊分區表劃分,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發表在4區期刊的論文最多,達92篇,其次3區期刊有72篇,1區期刊的論文最少僅有6篇(僅占3.16%)。從年平均增長率看,3區論文增長速度最快達45.10%,高于總體年平均增長率(36.96%),4區論文增長率21.93%低于總體平均增長率(36.96%),見表5。
2.7論文學科分布分析 SCIE論文的學科分類參照Web of Science的學科分類,2006-2012年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發表了190篇CSIE論文,幾乎涉及了所有醫藥衛生類學科領域,其中最多的三個學科分別是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ONCOLOGY、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分別發表了29篇、28篇、24篇。本文選取排名前10的學科進行統計分析,見表6。
3討論與建議
3.1各級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繼續實施"科教興衛工程",依托基礎好,科研水平高的醫療機構帶動地區醫學科技發展 2006~2012年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科研工作總體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SCIE論文增長迅猛,由2006年10篇增長至2012年的66篇,年均增長率達36.95%,這與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2006年8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醫學重點學科建設和人才戰略工程的意見》簡稱"科教興衛工程"。科技興衛實施5年來,揚州市建成省重點學科共建單位2個、省重點專科10個、市重點專科60個,引進和培養博士96人,碩士478人,此外,有2人被江蘇省衛生廳確認為"科教興衛工程"重點人才[3]。回顧總結全市"科教興衛工程"所取得的成績,明確了解新時期衛生科技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規劃目標,要以新一輪"科教興衛工程"為載體,繼續深入實施醫學重點學科內涵建設與人才梯隊培養戰略,推動地區醫學科技創新和進步。本文數據顯示,江蘇省蘇北醫院和江蘇省揚州市人民醫院是該地區醫療衛生領域的龍頭,這些機構集中了揚州地區優秀醫學科研人員,科研實力雄厚,代表著揚州地區的醫療衛生科技水平,對揚州地區醫學科研發展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該地區可以依托上述強勢醫療機構,集中優勢資源,構建揚州醫學人才高地,發揮其科研優勢,聚焦力量瞄準公關既定目標,將該地區的醫療科技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3.2具有國際水準的高水平論文有所突破,但論文的總體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盡管2006~2012年揚州地區醫院已有在國際頂級期刊上,但論文整體質量還有待提高。根據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數據查詢,目前揚州地區尚無一家醫療機構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進入國際學科排名全球前1%行列。發表在SCI期刊1區、2區論文分別是6篇和20篇只占SCIE論文13.69%。SCIE論文高被引情況不容樂觀,具有高被引頻次的論文(≥10)只有39篇(僅占論文20.53%)。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應把提高論文質量定為科研發展的目標,可以依托該地區的優勢學科以及重點實驗室,抓住機遇,強化轉化醫學意識,為基礎和臨床構建互通交流的平臺,以此促進提升醫學研究,發表更多高水準的科技論文。
3.3加強區域內、國際間科研合作,對促進揚州地區人才培養、提高論文質量有重要作用 從目前揚州地區各二、三級醫院科研合作情況看,多數醫院科研合作仍局限于本院內部和揚州本地區域,與非本地機構合作論文數比例相對較少。揚州地區的醫療核心機構,應依托其高校的科研平臺優勢,積極開展區域內和國際間的科研合作。充分發揮高校的學術資源,重視國內、國際學術會議論文的交流,積極開展機構間學術研討、人員互訪活動。醫務科研人員還需要更多地加強與國際科技管理部門或組織的聯系,利用組織的幫助,以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從而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國際合作交流局面,實現資源共享、資金共籌、技術互通、風險分擔,更好地應對醫學領域的挑戰[5]。
3.4改進論文管理,促進高水平學術論文的產出 地區各級科技管理部門必須制定出一系列管理措施來促進高質量的論文的產出。鼓勵引導科技人員向國際高水準的雜志投稿,采用有效的物質、精神獎勵措施,在加大物質獎勵力度時,注意拉開獎勵檔次,不搞"大鍋飯主義",對SCI論文按JCR分區或影響因子大小給予獎勵。加強指導和督促課題申報工作,沒有高水平的科研課題作依托,不能高質量地開展課題研究。樹立為一線科研人員主動服務理念,積極參與和聯合公關項目,主動了解課題進展情況和科研困難,給予及時解決,保障課題順利完成,對高質量的課題論文,科研管理部門應該協調英語專業人員對論文進行翻譯,以便在國際SCI期刊發表。
參考文獻:
[1]孫懿斌,林嵐,王誠麗,等.基于科技論文產出的醫院科研管理策略研究[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1,24(3):162-171.
[2]崔林.南京理工大學SCIE論文產出狀況與影響力統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19):108-112.
[3]《江蘇衛生年鑒》編委會.江蘇衛生年鑒(2011)[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312-313.
篇10
去年召開的“2011中國紡織學術年會”是紡織行業的一次產業發展與學術力量系統對接的直會,推出了1名學術大獎、8名學術帶頭人、15篇優秀論文,在海內外獲得了巨大反響。繼往開來,本屆大會組委會仍將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紡織專家和學者,跨行業,跨領域的科學家,深諳資本運作與電子商務的成功人士,以及來自海內外知名企業、貿易團體、商會的管理人士等共聚一堂,實現跨界思維共贏,合作集成創新的目標。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孫瑞哲理事長、中國工程院姚穆院士分別擔任大會組織指導委員會主席和學術委員會主席。
大會將圍繞新型纖維材料、節能減排與清潔生產技術、高性能復合材料及技術紡織品等熱點,進行跨領域、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展示科研成果,額發學術大獎和學術帶頭人獎,為國內外高層次的紡織理論研究者、紡織科技工作者、紡織生產管理者和紡織技術產業化實施者的零距離接觸提供互動空間。現誠摯地邀請您就相關內容投稿并參加此次會議。
一、論文征集范圍
(1)紡織基礎理論研究;(2)高仿真、差別化、功能性纖維材料;(3)天然纖維的改性研究;(4)聚合物結構與分析;(5)聚合物的合成及在紡織工業的應用;(6)生物質纖維及其關聯技術;(7)纖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8)新型紡紗方法及設備;(9)高性能、智能化的新型機織、針織。編織技術;(10)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工藝;(11)節能節水型染色,印花技術;(12)紡織品的復合功能后整理;(13)紡織用酶的研發及應用;(14)化學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15)各類高功能技術紡織品(含軍用);(16)技術紡織品非織遣、機織、針織和編制成型工藝;(17)技術紡織品復合加工技術;(18)技術紡織品長效功能性整理和多功能復合整理;(19)環保低碳紡織專用機械與器材。
二、論文提交細則
(1)會議只接受原創首發稿,文貴自負。
(2)論文可選用中文或英文書寫,但參加“2012年中日紡織學術交流會”的交流論文只能用英文書寫。論文的具體格式參見大會官方網站“會議征文”欄目。
(3)作者須在大會官方網站(.cn)在線注冊后提交Word格式的論文,會議秘書處會在收到論文后的3個工作日內用電子郵件回復。如在1周內沒有收到回復,請重新提交論文或與秘書處聯系。
(4)論文投稿截止日期:2012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