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02:58: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影視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影視作為一種藝術被廣泛承認后,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讓影視藝術作為一種課程普遍走進了學校的講堂,作為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或專業素質的課程,改變了只有專業院校才進行影視藝術教育的局面。1985年,國家教育部頒布文件指出:“有條件的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中文系,應把電影課作為重要選修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而發展到今日,基本所有綜合類大學都開設影視藝術教育課程,其他專業學校也絕大多數開設了影視藝術課程,有些學校甚至設立碩士、博士點,成立了許多電影電視的專業研究機構。而伴隨影視藝術的繁榮發展,歷史悠久的中文經典,如詩歌、小說、散文卻在青少年的面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文經典閱讀的好處自不必說,但是這和影視藝術教育也有著很重要的關系———我國高校目前的影視教育普遍專注在影視語言、技術實踐等幾個方面,對中文經典閱讀這個表面看起來影響不大的事情未有認真關注,但是看似無關的二者其實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的一致性,因著這一系列的一致性,二者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影響,故而中文經典閱讀對于影視藝術教育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中文經典與影視藝術的一致性
文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而影視藝術又是離文學較近的一種藝術。二者在宏觀與微觀方面都有諸多一致之處,這些都是二者可以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地方。
2.1中文經典的過去性與影視藝術的再現性無論所言的“中文經典”指的是任何題材或形式的作品,其都肯定是敘事以及因事而抒情,而這都是對已發生的事件的一個描述和感嘆。小說可以虛構出一個個精彩震撼的故事,散文可以記錄小事并賦予意義等等;而影視藝術中的諸多體裁同樣如此,故事電影中可以再現真實或杜撰橋段,紀錄片可以真實再現事情發生的全過程等等。
2.2中文經典的綜合性與影視藝術的廣泛性中文經典具有相當的綜合性。在時間上,它的創作背景可以涵蓋古往今來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期;在空間上,其也橫跨人類發展的各個地區;在內容上,其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俗、軍事等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文學具有廣闊的創作天地;同樣,作為影視藝術來說,其也具有相當的廣泛性,目前相當大的創作量也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2.3中文經典的情感性與影視藝術的魅力性無論作者在作品中將情感隱晦地表達還是直白地吐露,我們都難以否認中文經典是有情感的,而影視藝術說到底也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而在中文經典閱讀的過程中,情感的抒發和獲知是一個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地位并不次于中文經典的認知功能,二者相比甚至情感的抒發和獲知更為重要。而近年來的一些優秀影視藝術作品也具有相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就能大大增加作品在情感方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為影視藝術教育中對于學生人格塑造的一個重要手段。正是有著上述的幾種一致性,中文經典閱讀才會對影視藝術教育具有直接的作用效果,以下進行簡要分析與說明。
3中文經典閱讀對影視藝術教育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從小是由電視、電影甚至網絡視頻伴隨成長的,它們迷戀于直白的觀看而厭煩于枯燥的想象和思考,而進行中文經典閱讀便是如此———閱讀密密麻麻的文字印刷的紙質文本對他們來說毫無美感,閱讀的過程并不能像影像可以帶給他們那種順暢、輕松、色彩和感官刺激,因此他們并不傾向于讀書。而一些中文經典之作都主要是由文字組成的印刷文本,是奉獻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閱讀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時代的流逝,燦若星辰的文學作品被逐漸地篩選更替,留下的則是經典中的經典,依舊保持著當日的光彩,但是目前中文經典的關注度已經大不如前。文字印刷的中文經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在影視藝術教育中如果丟失這一塊,便會整體降低影視藝術的水準。中文經典閱讀對于影視藝術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
首先,一部分中文經典是影視藝術的腳本,進行中文經典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拿幾位經典名家來說,如魯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他們的一系列作品如《阿Q正傳》、《祝福》、《傷逝》、《藥》、《孔乙己》、《林家鋪子》、《子夜》、《家》、《春》、《秋》、《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雷雨》、《日出》等,目前均已被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它們與原作精髓一般并未有大的改變,但是敘事容量已經明顯不同,如果閱讀原著,想必在影視作品的情節遴選、人物設置、敘事方式等方面都會有新的認識。這樣的認識一定是高過只觀片,不閱讀其文學文本的。再如,2014年張藝謀的新片《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如果未讀原著而走進電影院,你看到的就是張藝謀平心靜氣的一種苦難敘事———陸焉識受“”的迫害多年離家,“”結束后回到家鄉,自己的愛妻馮婉瑜(電影中作“瑜”,小說中作“喻”)卻意外地喪失記憶,只盼其歸卻不認識自己。影片中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全都是為了這個過程而服務,導致被人批駁情節過于簡單。但是作為電影藝術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第一,電影的敘事容量有限,兩個小時想要表達清楚10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本來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故而張藝謀聰明地選擇了原著小說中的情節作為影片敘事的重點,使得電影看起來更加清楚明了,感情也更為充沛。第二,電影作為一種投入、生產、發行均為快節奏、商業化的產品,其流水線的工作讓一般的商業片無法追求難以達到的藝術水準。筆者也認為,這是《歸來》在一些人看來過于簡單粗鄙的原因所在。第三,作為再創作者的張藝謀以及其龐大的電影制作團隊,很難達到小說的原創者嚴歌苓對于此故事的理解和掌控。詳究此本小說,其故事不只局限于“”后的“歸來”,而是詳盡地描寫了主人公陸焉識盛年時期在美國、上海的浪子生活以及后半生被流放到西北大荒涼的整個人生,從其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殘酷的動蕩年代下,一個知識分子命運的多舛,這可以帶給我們對歷史時代的思考、對人生機遇以及精神世界的思考、對文學作品筆觸多變的思考,這都是電影作品難以帶給我們的。可以說,對于這個小說和電影來說,小說是電影極好的補充和延伸。近年來,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已然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大的原因當然是歲月遴選下來的文學精品足夠經典,但反觀之,也有影視創意匱乏之嫌。但如果我們能夠在影視藝術教育之時,充分把握中文經典閱讀的比重,則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思維和創意,對于影視藝術教育大有裨益。
其次,中文經典閱讀可以提高讀者品位,增加他們的藝術感受力,從而對影視也會有更高的審美品位。這就好比許多高校在中文系或一些影視專業開設了“影視文學”這門課程,一些高校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面,使得學生具有相對深刻的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這門課程不同于影視專業課程,不以研究影視相關知識、理論作為主要內容;也不同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雖然也立足文學,但是并非以傳統的方式,即文本文字對事物加以呈現,而是采取了一種更為形象、直觀的方式———影像。由于影視具有獨特的不同于傳統文本的性質和特點,使得通過這種方式呈現出來的文學必有其獨特之處。而文學經典這種平面的表達方式,更方便直觀地讓受眾有充分時間去思考,從而提高對故事的整體感悟能力。
再次,中文經典閱讀可以與影視藝術教育在多方面互補,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上文提到的高校開設“影視文學”課程,無論是教學生如何去鑒賞或是評價,其主要還是集中在對影視的大旨、思想或藝術等方面的傳授。但是這就只看到了文學和影視的一致性,卻忽略了它們的差異性。這兩種作品形式,它們當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前文也論證過它們的一致性,但是它們卻有本質方面的不同。美國電影理論家喬治•普魯斯東曾經指出:“小說與電影像兩條相交叉的直線,在某一點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點上,小說和電影幾乎沒有區別,可是當兩條線分開后,它們就不僅不能彼此轉換,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點。”文學和電影的相似之處很多,還可以概括為:如它們都是時間藝術,都是在時間的流動中表現人物、展開情節、敘述故事的;敘事手段經常采用戲劇化沖突的方式等等……但是二者的本質區別亦非常明顯。這種本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二者的敘事語言上,中文經典的語言是文字,是靜態的,一字一句飽含作者體悟;影視的語言是影像和聲音的結合,是視聽語言,這是影視的一個基本特性。兩種敘事語言的截然不同就決定了它們在鑒賞時的本質是不同的,故而要區別對待。通過中文經典閱讀,學生可以體會到通過影視藝術獲取不到的感受,在進行影視藝術教育的時候,注重中文經典閱讀,便可以在很多方面進行優勢互補,提高學生的整體審美情趣。
4總結
篇2
跨文化的交際是雙向進行交流的,學習和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要認同中華文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接受過一些高等教育的學生中,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幾乎都不能用英語準確地對中國的文化元素進行有效的表達。據相關的參考文獻可以看出,一些高等院校的學生對于一些自己熟悉的東西可以敘述得很清楚,但是對于一些自己從未涉及過的東西卻很少了解。這就說明了在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化的強調太過于重視,從而導致中國文化的傳承出現缺失的現象,尤其是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如果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語言也失去了本身的意義,那么就會失去語言的寓意。因此,學習英語文化不僅僅是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是為了可以更好地進行交流。同時,在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處理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也會影響本土的文化。在高校教學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現象,使得高校學生也失去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二、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的對策
當前情況下,中國人民一直以來都在復興中華民族,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夢的要求也較高。為了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在對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傳播和分享的過程中,英語教學的工作人員有必要將中國優秀的文化傳授給學生,從而可以有效地加強中國和世界之間的聯系。
1.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范圍的文化歷史中的人,對文化會產生一定的自知之明的感覺,并且對文化的發展和未來都有一定的認識。在對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首先找準自己的位置,并且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和英語相互結合,從而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并且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傳播和對外弘揚,采取英語創新來對中國文化進行反映的措施,不斷地培養高校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傳承。
2.教學素材
在教學的教材選擇的過程中,一方面不僅僅需要側重對中美文化背景的相關文章進行分析,同時還應該注重一些國外作者撰寫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章,比如關于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并且將這些內容融入到教材中。文化的弘揚和傳播不僅僅要吸收一些外來的文化,還必須要對中國的特色用英語進行有效的表達,以此來對中國文化進行弘揚傳播。總的來說,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以學生為主,并且以課堂實踐為主要的目標,努力營造一個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平臺。
3.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學習的環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交際活動可以有效地對學習的人提供一定的基礎,這種機會可以使得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對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使用。老師必須要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化背景和社會的相關關系進行有效的分析,從而對中西方的文化進行對比。
4.明確中國文化教學的目的
雖然在我國高校英語學習中,在教學大綱中對英語教材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卻沒有很具體地將相關的細節問題進行分析和對比,從而使得管理的思想存在著一定的零散性,并且整個的教學系統的目標都缺乏一定的系統性的模式,從而導致高校的英語老師對教學的活動僅僅是依靠個人的愛好。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融入和滲透,使得對整個中國傳統的文化都缺乏了一定的整體的感知,從而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明確化。
5.規范英語課程教學
在對歐美一些國家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一些學習使用的課程教材是具有兼容性的教材,在進行外語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獨立性的課程,這樣就可以將本國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其中,從而可以使得本土文化可以傳播的更好。除此之外,在我國高校英語課程教材編寫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課程的質量,培養專業性的人才。
三、結束語
篇3
(一)教學認知理論有待改進
筆者在走訪中發現,很多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品低下,不能夠針對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認知規律來組織安排教學,有的忙于事務性工作沒有時間研究教學環節設計、課后反思等活動。缺乏對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教法的研究和學習,總體來看教學認知理論乏善可陳。
(二)缺乏深造學習機會和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教師忙于課程工作量的完成及各類教學、教案的檢查,不去對教學進行反思,不去參加深造學習,不去撰寫科研論文,更不用說去通過教學科研來提升完善自己。因此,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素質提高已成為小學英語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素質的培養
作為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英語專業的文化素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要掌握轉化知識的能力素質。在以下論述中,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來討論為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素質的培養,即普通能力素質和專業能力素質。
(一)教師普通能力培養
筆者將英語老師必備的教學能力素質稱為普通能力素質,包括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
1、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課堂用語的的使用要有一貫性,要簡單明了、規范準確,要有系統性和邏輯性。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觀摩示范課教學、英語教研討論和教師素質競賽等多途徑和手段來進行。教研組要有固定時間集體備課,“統一口徑”,規范課堂用語,互相聽課,互相指正、互相學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請校外專家、外教來指導。
2、教學科研能力:教師要善于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且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應對的策略和解決的方法。要培養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用理論進行思維并將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的能力。
(二)教師專業能力素質的培養
專業能力素質包括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技能兩個方面。
1、專業技能素質包括語音、語法、詞匯、口語和聽力,這些都是英語專業教師應具備的基礎能力。以語音教學為例:語音教學是語言教學的根本,是學生以后的詞匯、聽力及口語的基礎。由于歷史原因,大多數英語教師的發音帶有濃重的地方特點,例如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大部分縣和邯鄲的魏縣人分不清,四川、湖南、湖北和云貴地區以及江蘇南京部分地區的大部分人不能夠區別,大多數中國人不能夠發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意自己的發音和學生的區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詞匯教學需要教師掌握詞匯學的基本知識,了解詞匯的來源,掌握音、形、意之間的關系;語法學習要系統全面,口語聽力要多加練習。
篇4
一、巧用賞識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中,我們可以看出賞識語言的重要性。在整個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運用賞識語言來贊美學生,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明顯地提高。同時學生會因為喜歡這門課的老師而愛上這門課。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得到老師的贊美。現階段,很多人都開始了解賞識教育,并且也開始接受賞識教育。比如:在講解“Inthepark”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創設合理、有效的對話情境,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安排每個小組的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然后要求這些擔任不同角色的學生,要掌握不同的語句,以此來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在買賣情境中,教師應該給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促使每一位學生都敢于說英語。當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此時不管學生的英語是否標準,說得是否準確,教師都應該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Good、Great、Excellent等詞匯,這些語言從表面上來看,相對比較普通,但實際上,倘若能夠對其進行合理、科學、有效使用,則能夠將學生內在的潛力有效激發出來。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英語、說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克服以往不敢大聲說英語的心理障礙。
二、把握賞識分寸,增強學生的信心
小學英語教師要把握好賞識分寸,做到公平合理。老師只有發自內心給予學生夸獎,學生才會與老師進行積極互動交流。假如小學英語教師的夸獎并不恰當,那么學生會對老師的夸獎產生疑問,從而無法起到激勵的作用。發自內心的夸獎才會讓學生信心大增。比如:在講解“Goodmorning”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要組織學生完成相關的對話。然而由于每位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英語表達能力會有高有低。對于口語不好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幫助這部分學生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同時教師不能過分表揚口語較好的學生,避免給口語不好的學生造成一定壓力對于那些英語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尋找合適的時機,采用恰當的語言,來激勵這部分學生,讓這些受表揚者能夠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三、完善賞識手段,提高學生的素質
小學英語教師在私底下要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比較喜歡看的動畫片,了解學生喜歡的歌星和影星,并且與學生探討這些動畫片、歌星以及影星,久而久之學生會越來越喜歡老師。教師不僅要表揚學生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還要表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愛好,以此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當講解“Whatisyourfather?”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在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就他們的父親展開交談,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還可以問他們是否崇拜自己的父親,或者問他們的父親對他們自己是否態度嚴厲。通過與學生探討他們身邊最親的人,有助于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激發出來。隨后,教師則應該引出本節課要學的新內容,讓學生用英語表達出他們對父親的評價,對父親的描述,然后教師從不同的方面來評價每一位學生,以此讓學生喜歡英語這門課。
四、借助賞識教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篇5
關鍵詞:合作學習;英語教學;學習小組
新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放手讓學生去學才能教好,只有學生想學才能學好。即必須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踐中,筆者借助于學生在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形成的主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嘗試以學生主體參與為基本特征的“合作學習策略”,煥發了課堂的生機與活力,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
一、建設富有戰斗力的學習小組
落實主體參與式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學習小組的作用至關重要。小組劃分、組長培訓、活動指導及其作用發揮都是學習小組建設的關鍵因素。
1.優化機制:層級搭配,逐級負責
要把好、中、差的學生按1:2:1的比例搭配成4人學習小組,并且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性別差異、家庭背景等,力求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每組由英語成績好、能力強的同學任組長,按照這個原則把其他同學劃分為二組長、三組長、組員。在小組學習活動中,小組成員要相互支持、配合,組長負責策劃、協調和指導,并按上下位梯級順序順向推延,逐級負責幫促提高。在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中,則采用逆向推延的方式,先由組員闡釋或解答,如果不完善或遇到困難,再由其上位組長做出補充或幫助解答。這樣,整個學習小組成為一個團結協作的戰斗集體,學生的合作互助意識和主體探索精神得到了有效激發。
2.培訓組長:提高認識,提升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組長的作用非常關鍵。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組長的培訓與指導。筆者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落實這項工作:一是通過教育與引導,提高組長的思想認識水平,激發其工作熱情,使其樹立服務意識,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小組學習活動的組織領導工作。二是給組長樹立威信,為了表達教師對組長的重視,增強組長的責任感,讓他們給自己做一頂紅色的帽子,帽子上用英語寫出組號,還有的用英語寫一些激勵性話語,如“We’rethefirst”,“We’regreat”“Listencarefully”和“Comeon”等等。三是采取個別談話、模擬演練、觀摩研討等方式方法,全面加強對組長的學科學習能力培養和活動組織技能的指導,促進其學科指導水平和活動組織能力的提高,以便更加順利、更加有效地展開各種相關的學習活動。
二、讓教育管理促進小組主動、和諧的發展
為了使合作學習得以順利實施,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體系:一是始終堅持把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情感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二是讓學生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發自內心世界的一種內源性教育,它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內驅力,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三是建設優秀的班級文化、課堂文化、學科文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激勵學生積極向上、拼搏進取。
為了更好地激勵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組與組之間的競爭,筆者采用了以下幾種評價辦法:一是每節課結束前一分鐘,小組成員互相評價本節課的表現;二是班長、學習委員、生活委員、衛生委員分別對小組進行多視角的綜合量化,實行日評價、周評價、月評價和學期評價。三是每次大型考試后,學習委員算出各組的平均分,教師給比較好的小組發點小獎品。通過采用合作評價,激發了每個同學的價值感、榮譽感,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三、創設彰顯主體的生態課堂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目標激勵中、主體參與中、合作探究中、交流展示中、思維碰撞中主動學習、相互促進、創生智慧,使課堂煥發應有的生命活力,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和落腳點。
1.指導預習: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充分的預習,是保證合作學習有效展開的前提和基礎。在預習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在學生主體性得到有效開發和調動的基礎上,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師生共同分析和研討,確立既符合教學要求又切合每個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這樣,由學生主體認同的學習目標成為學生站在已有的學習起點上跳起來可以摘到的“桃子”,因此能夠有效發揮其激勵功能,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成功欲望。
此外,預習階段還要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主要解決一些概念型知識問題,掃除一般性的學習困難,以免影響學生的信息傳輸和思維推進。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為后面的合作探究和信息交流的展開提供方法、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例如:新授課的預習,以Goforit七年級下冊為例,如果明天要學習Unit8I’dlikesomenoodlesSectionA1a-1c,要求學生利用今天的課余和明天晨讀的時間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分別完成三項預習任務:①單詞的預習,將這部分的單詞noodle,beef,mutton,cabbage,potato,would,I’d=Iwould,special能夠做到會讀,明確其詞性及漢語意思,然后利用晨讀時間背誦單詞,以突破單詞難關。②小組合作,通讀這部分,找出其功能句,如“Whatkindofnoodleswouldyoulike?”“I’dlikebeefandtomatonoodles,please”,明確其主要意思,并嘗試使用。③小組合作,再次通讀課本,同時查閱課后注釋,并翻閱一些相關資料,將一些重要的短語在課本上標出,并將資料中的注釋記錄到筆記本中。
2.交流展示,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
無論哪種課型,筆者都極力倡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本身滲透著集體意識和競爭機制。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便于得到激發。
新授課的操作策略是:①檢查單詞的預習情況,由各組學讓本組成員進行自讀、糾音,然后進行聽寫并交換批改。②將預習中各小組找出的功能句及短語首先進行展示,然后進行討論交流,最后由學習委員總結,遺漏之處則由教師補充。此階段為“質疑解惑”階段,通過相互討論、相互展示,不但為下一步“語言知識的應用”打好了基礎,而且也拓寬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③小組合作,對課本知識進行內化,然后“學以致用”。讓各個小組大膽創新、充分展示,在相互合作、相互實踐中形成能力,提高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以達成情感目標。
復習課的操作策略是:由學習委員根據所掌握的各小組預習情況,將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分配到各個小組。各小組在限時時間內,先準備好兩項任務:第一,討論并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由組長組織組員一起討論預習的情況,通過合作、討論,解答他們預習中出現的問題,明確一些單詞、短語的用法,鞏固重要的知識點和語言點,同時注意橫向和縱向的整合,并將他們本組解決不了的疑難點做好記錄。第二,組長將學習委員所分配的任務進行進一步分解,每個組員承擔其中一
項,先自己進行思考和研究,隨后各自將思考和研究的結果在小組內部進行描述或講解,大家再分別針對這些結果展開討論,加以補充、修改和完善,以備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
這一環節是在學習委員的主持下,各學習小組輪流到前臺展示學習成果,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圍繞一個問題,不但要回答是什么,還要解釋為什么;臺上臺下相互質疑、相互論辯,學生群情激昂,往往能夠衍生出許多新的問題、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迸發出新的思想和智慧火花,從而使整個課堂煥發出應有的激情與活力,使學生的主體精神和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一要注意觀察學生的狀態和表情,及時啟發學生思考、辨析、消除疑惑;二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提問和發言,以有效調控
學生的思維方向和整個課堂教學的目標走向。
3.檢測反饋:在自我調控中優化知識建構
經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碰撞,學生對學習的知識不斷明朗、認識不斷深化、視野進一步開闊、思維也更加敏銳和深刻。在此基礎上,通過針對學習目標的系統檢測和及時、有效的反饋,實現知識、能力的整體優化和全面整合,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知識構建和學習目標的達成,使學生看到自己的收獲、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提高,從而更加堅定學習的信心,不斷向著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
四、合作學習策略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的成長
以主體參與為基本特征的課堂教學策略為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其主體性提供了空間和舞臺——從目標的制定、知識的獲取到能力的訓練和形成,沒有強加的“外力作用”,全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的。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個體的情感體驗,因而,其知識和能力的構建也就具有了各自的個性特色。在此基礎上,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有力地促進了其情感態度的升華、主體潛能的開發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上進心、自信心也都進一步得到了強化和激勵。總之,激揚主體與個性的課堂,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同時也發展和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篇6
1.充分利用影視資源創建語文閱讀教學平臺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挖掘教學資源,創建一個多元化的教學平臺,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語文閱讀水平。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影視資源創建教學環境,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獨自探究與獨自創新的能力。
2.利用影視資源構建課內外閱讀的橋梁
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知識的學習,而是要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多看一些課外書,并且要讀好書。文學作品與影視關系非常密切,不同的導演以及編劇對同一部影視作品進行品讀,剪輯出的影視作品會呈現出不同的理念與情感。通過觀看各種各樣的解讀范本,可以增強學生對拜讀原著的興趣,培養其探索精神。如以高爾基的《海燕之歌》為例,通過在網上下載不同版本的視頻,讓學生從多角度對《海燕之歌》表達的理念進行分析與討論,這樣不僅使學生產生積極性,又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海燕之歌》的主要思想,為文本閱讀做好鋪墊。
二、影視資源在寫作中的運用
1.通過影視資源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
影視資源主要以其生動形象的表現生動方式,深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影視資源,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吸引力與趣味性,使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為學生順利打開作文寫作的第一道大門。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與寫作有關的視頻,這種生動形象的表達形式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的創作提供靈感。
2.利用影視資源多樣性豐富寫作題材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對比較簡單,對生活沒有太大的感受,致使學生的作文題材庫匾乏,沒有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在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引人相關影視資源,通過影視作品展現出人物性格特征與情感流露,使學生獲得人物情感上的體驗,豐富了題材庫。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百家講壇》、《新聞聯播》與《最強大腦》等視頻.并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交流與討論,加深對事物的感悟能力,進而拓展思想深度。
三、影視資源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的運用
1.充分運用影視資源對學生進行模仿式訓練
教師在口語教學過程中利用小學生對模仿的喜愛,安排學生進行影視資源的相關模仿訓練。教師要結合相關內容,不能離開主題,在課堂內播放影視片段,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素材,讓學生在快樂中進行模仿,獲得情感上的體驗,并將一些內在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有助于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2.運用影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影視作品一般都對語言進行提煉與升華然后再通過電視與電影展示出來,為口語交際提供了許多營養價值較高的訓練素材。教師應該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語言儲備,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篇7
目前,我們中師的英語詞匯教學仍然是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即“自讀—跟讀—糾錯—記憶”,加之多媒體設施的運用,基本上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不能忽視的問題是,一些來自條件差的地區的一部分學生語音基礎非常薄弱,缺乏科學的記憶方法,這些因素造成了他們記憶單詞的硬傷。我們知道,雖然英語詞匯量龐大,浩如煙海,但它本身卻有內在的規律可循,因此,培養學生學習掌握正確的構詞法,是記憶詞匯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設法摸清英語構詞規律,如最基本的構詞法知識,即合成法、轉化法和派生法,幫助學生做到了如指掌,觸類旁通。例如,合成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諸如“sightseeing,radio-e-quipped,outgoing”等大量單詞;轉化法則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詞匯的使用功能,如“bath,proof,quieted”等名詞,形容詞均可以轉化為動詞使用;派生法則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詞匯的使用功能,如“actor,leadership,acceptance”等名詞。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他們記憶詞匯的能力。如果他們能夠熟練地運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在詞匯學習中舉一反三,將一個個孤立的單詞聯系起來,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使他們深刻記憶單詞,從而極大地增加他們的詞匯量。
二、利用對話練習強化詞匯記憶
在培養學生掌握了英語正確發音和構詞法的基礎上,適當加重對話法的教學力度,可以強化學生的詞匯記憶。對話教學是相對于傳統的“獨自式”的教學而言的,是以“溝通性”的“對話”為其本質的教學。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通過合作,互相交流、互教互學,共同提高,這種教法非常適合英語中的詞匯記憶教學。具體做法是,教師把要學習記憶的單詞放在特定的語境中,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生合作創作練習,使學生能更快地掌握、理解并靈活運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眾所周知,孤立的東西不容易記憶,要有效地記憶詞匯,就應將詞匯與句子、語篇結合起來。教師在創設的特定語境中,讓學生把詞匯與句子結合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多讓學生造句,正確發音敘述,活躍對話氛圍。在發言討論中,運用所學的詞匯進行交流,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從而提高了記憶詞匯的效果。
三、通過口頭、書面寫作,鞏固詞匯記憶
篇8
那么怎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呢?《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作了明確的闡述,特別指出“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了達到這個教學目標,我們應該從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精心設計教法,把英語課與活動課相融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快快樂樂學英語。
豐富有趣的英語語言實踐交際活動就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的一個基本途徑。語言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語言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兒童習得語言是遵循一定的順序和規律的,他們先對這些語言進行吸收、內化,然后才有可能創造性地使用語言。而如何改進語言輸入的方式,創設真實的情境來擴大學生的語言輸出量則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我們在這一方面作了一些改革,現介紹如下:
第一階段:模仿表達
語言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可以說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因此英語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教師采用多種方法呈現語言,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在這個階段里,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讓全班每個學生都有開口練習的機會。該階段是學生認識新知的最初過程,因此在課改中應以它為基點,重點思考多種形式的練習,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我在這方面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1.在新知的呈現上注意趣味性。采用實物演示、圖片輔助等方式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全部注意力,盡可能的調動他們聽、視、嗅等各種感官功能的作用。
2.讓學生通過辨聽、觀察、模仿、跟讀、指讀等掌握其基本語音,并能在一定語境中使用。在掌握基本語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操練方式,如:以小組為單位的競賽、兒童喜愛的游戲如“Isay,youdo”“Followme”等。
3.操練的練習量要高密度,容量大。對于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要從各個角度開展練習,以達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4.由淺入深逐步提高操練的層次,減少機械性的操練,增加有意義的操練。如我在進行《牛津小學英語3A》Unit2教學時,一開始就從Unit1已學單詞“cat、dog、monkey、zebra、elephant、tiger、bird”等動物類單詞入手,采用幻燈圖片演示方法對這些單詞進行復習,然后以句型“Isthisa/an…?”及“What''''sthis/that?”進行“模仿秀”活動,并在活動中自然引出Unit2所要學的顏色類單詞“red、green、blue、yellow、brown、black、white、grey”。接下來采用“涂涂畫畫”(DrawingGame)或“快速反應”(QuickResponse)對新單詞及句型“Whatcolouris/are…?”進行鞏固性操練、練習。當然在此過程中還可采用搶答、指認、猜謎、歌詠、表演、TPR等方法進行舊知的引入和新知的呈現及鞏固。
第二階段:拓展演練
通過前一階段的練習,學生一方面掌握了基礎的新知,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特別是一些內向型學生,這種方式更有利于讓他們敢于開口,敢于發言,從而從根本上杜絕了聾啞英語的現象。在高密度練習量的不斷強化下,學生順利進入拓展演練階段。在此階段中,我們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開展語言運用的各類形式。對于句型教學來說,應該著意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大膽想象,活絡思維,積極選用積累的語言使"說"出的句子即正確又合理。對于對話教學來說,利用學生從機械操練中樹立起來的信心,抓住他們想說的欲望,設計出話題,讓他們有話可說。
在這個階段我采取了下列措施和方式:
1.開展朗讀比賽教師可以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充分發揮其榜樣作用,達到人人參與的目的。
2.用韻律兒歌進行鞏固練習比如我在教學完《牛津小學英語4B》Unit3What’syourjob?關于職業的一些單詞后,教學生誦讀了一首兒歌“I’maworker.You’reacook.He’safarmer.She’sanurse.We’reteachers.You’redoctors.They’rewaiters.Wecanworkhardeveryday.”學生誦讀兒歌的時候有板有眼,而且中間的單詞和句型掌握得特別快;接下來我又讓學生自己根據所學的內容編兒歌,發現他們的創作積極性都很高,編出來的兒歌各有特色,誦讀起來十分順口,而且還方便記憶,如“Worker,worker,workinafactory.Doctor,doctor,workinahospital.Farmer,farmer,workinafarm.Teacher,teacher,workinaschool.”我感覺讓學生編兒歌一方面鞏固了所學內容,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的英語創新能力,因此我認為在“拓展性操練”這個階段適當地使用兒歌,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將新知逐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3.分角色表演對話要求學生盡可能把該角色的語氣、神態、動作等比較傳神的表現出來,并可開展一些自評、互評、他評的活動,同時可適當穿插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如我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Unit6Doinghousework/A時,在學生進行對話表演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自己去體會用英語打電話與我們平時的對話有何不同,然后當一組同學表演完畢后再請大家評論并總結,通過這個過程同學們真正掌握了英語打電話的要求和習慣用語,知道了電話中表示“我是某某。”要用“Thisis….”,想問“你是某某嗎?”要說“Isthat…?”而不能說“Areyou…?”。
4.設計新的話題讓學生將新知和舊知進行有機組合,圍繞話題展開對話。如在五年級剛開始學習數字(《譯林版小學英語》第2冊)時,我抓住這個契機,因勢利導,設計了"Numbers(數字)"的話題,不給任何要求,只要與數字有關的問題都可以說,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廣闊的空間,有的學生一口氣說出了十多個與之相關的問題。有問必有答,一問一答便成了簡單的對話,多個問答就形成了一個有意義的對話。比如:自己父母的手機號碼,家里的電話號碼,每天乘幾路公共汽車上學,自己的新鉛筆盒多少錢等,在貌似簡單的幾個回合的問答中,學生的真實信息得到了實際意義上的傳遞,語言的交際功能得到了真正的實現。
第三階段:熟練運用,自然交流
量的積累必定引發質的飛躍,學生們已不滿足于說書上現成的內容,他們需要在真正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英語語言的交際。眾所周知,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學生只有在真實的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其交際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形成。這就是語言輸出的更高的一個層面:自然狀態下的交流。
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一些模擬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思維和創造力,自由地交流思想,達到初步運用語言的目的。如小商店,小醫院,小家庭,小公園,小游戲場等等。比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Unit4Halloween時,我針對中國學生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了解得比較少這一現實問題,一方面利用錄像、圖片及網絡資源讓學生了解西方“萬圣節”的來源以及相關活動,另一方面設計一個“Shop”或“Supermarket”的場景,讓學生準備一些“萬圣節”活動的常用物品,如“pumpkin”“lanterns”“masks”等作為道具,請學生先模仿課文中的對話將其生動地表演出來,然后再根據情況和喜好自由地增加調整一些內容,進行對話的改編、創作和表演,結果這堂課學生學得都很投入。這樣的活動練習方式,既體現了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又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得以發展。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建立一個多媒體、多信息源的教學體系,以保證語言信息輸入、語言操練和語言實踐活動的密度。同時,更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外語學習的意識,讓他們留意生活環境中的外語信息,如音像資料,報刊雜志,產品標記,傳播媒體,電腦網絡等。這樣既可以增加語言信息的輸入量,也可以提高語言的接觸頻率。信息量越大,知識面就越寬,就越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積極創造,激勵他們的智力活動。
另一方面,在以上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詞匯自學能力、朗讀能力和會話能力明顯得到了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參與意識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也有了明顯進步,但和《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仍有差距。我們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應更著重于將與教材有關聯的、同時學生又比較感興趣的課外知識適當地引進課堂,并嘗試對現有教材進行有機重組;同時還將思考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該怎樣給學生創造更寬舒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們的學習方式能得到真正的轉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書目:
篇9
一教學與交際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教與學、師與生在教學過程中有著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交際。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一種關系,教與學是互為影響的一種雙向交際關系。教師的教不斷影響學生的學和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的學也在不斷影響教師的教,并在促進、檢驗著教;師生之間的交際影響具有相互反饋的雙向交際作用。實質,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的交際活動。
(一)交際的定義
翻開《辭海》,"交際"詞條下寫著:交際《孟子·萬章下》:"敢問交際,何心也?"朱熹注:"際,接也。交際調人以禮儀幣帛交接也。"后泛指人與人的往來應酬。現代漢語對"交際"解釋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或人際來往。"1980年泰勒、羅斯格蘭特、邁耶和桑姆普爾在《Communicating》一書中對交際下的定義是:Theprocessofreceivingstimuliandinterpretingthem(assigningmeaningstothem)throughourcentralnervoussystem.這段話意思是:交際是通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接收各種刺激和理解這些刺激(確認各種刺激意思)的過程。由此可見,交際是一個活動過程。英語教學離不開交際活動,離不開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反復實踐和認識的活動過程。用哲學語言來表達,過程是以物質的運動、變化、發展為前提,沒有物質的運動就沒有過程,否定過程也就否認了物質運動。因此,從哲學角度看,英語教學是學習英語的實踐和認識過程,也是師生雙向交際的活動過程。
(二)教育是交際
古往今來有關"教育是什么"論述的共同基礎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種活動。在現實生活中,教育確實以活動的形態存在。人們為了學習前人積累起來的經驗,使知識得以延續和發展,靠的是教育。教育活動中,師生往往以面對面直接交往的形式進行教育。可以說沒有人際交往活動就不存在教育,就這個意義而言,教育的實質是交際。
(三)英語教學是交際
一般說來,教學的定義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的共同交往活動。教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交際統一整體,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際都不能構成教學過程。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學生要掌握某一語言項目,不僅要在觀念上形成規則性知識,而且要能正確地操作和運用,這需要經歷一個反復、多向、多渠道的交際過程。英語課常常是一系列師生之間教與學的反復交際活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沒有師生間的教學交際活動,英語教學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稱職的英語教師不僅應該有較高的專業水平,還應善于運用交際技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交際的主體、客體、媒體
教學過程交際的基本要素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物質(教材、教具、教學設備等)。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盡管承擔的任務不同,但都是組成教育活動的承擔者,都處于主體地位;英語教學內容是教師選擇、提供給學生學習和掌握的語言信息,是英語教學的客體;而教學物質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媒體。教學媒體把教學二主體與客體緊密聯系在一起,準確、快速地傳遞知識,提高教學效率。這四個交際的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簡單地湊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動態的交際結構,各自發揮自己獨立的作用。教學中各交際要素之間的最佳組合,可以取得整體功能的最優教學效果。
(一)主體——教師與學生
交際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過程,交際雙方都是主體。交際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同樣,教育活動是由"教"與"學"兩類相依相存的活動復合構成,教師和學生二主體的合作關系是平等的。教和學構成的交際活動是師生二主體相互聯系的紐帶。二主體之間具有互動性,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產生影響,學生的主動狀態、情緒反應也直接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水準、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投入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巧妙安排英語教學,與學生配合默契地交際,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享受到與人交際的情趣,從而增強主體意識,與此同時也積極地學到了知識。
(二)客體——信息
在教育的認識活動和實踐中,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客體是教育內容,即主體活動指向的共同對象。教師向學生提供要掌握的知識信息,該信息就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對象,是英語教學的客體。
英語教學是學生掌握某種語言項目的過程,這一過程由許多具體的信息傳遞和接收步驟構成。從信息論的觀點看,在教學交際過程中存在傳遞、儲存和處理信息的過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學生自身多向傳遞教學信息,能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既有利于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向傳遞教學信息的交際形式是我們現代英語課堂教學的方向。
教學的每一步驟都是輸入—操作—輸出。教師所輸出的新語言信息要以大多數學生能理解為基礎。學生接收這一信息后,為進一步理解所輸入的語言信息,通過操練對該信息進行編碼和轉換,使輸入的語言信息順利進入記憶。英語課堂上的對子活動、小組活動的練習,使學生把新獲得的語言信息的結構與功能高效率地納入已有的穩固的知識結構中去,以備檢索。課堂上模擬真實情景,學生進行對話、表演等就是語言輸出。在模擬交際中,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語言結構用于表達的交際價值和語言交際功能的實際意義。學生在語言輸出的同時強化了所學內容,鞏固了認知成果,發展了認知水平。整個英語教學過程是:教師輸入信息;教師輸出信息;經過變換,學生從教師和教材中輸入信息;學生經過對信息的儲存、變換,輸出信息,這信息又反饋給教師和學生自己;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輸出評價信息。沒有學生的反饋信息,教師無從評價;沒有教師的評價信息反饋,學生的學習難以糾正與提高。教師通過對學生反饋信息的分析、評價得知教學的成敗,看到自己的教學進度是快還是慢,內容是深還是淺,從而更進一步了解學生,深入教材,研究教法來調整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整個英語教學就是在信息的傳遞和接收反復循環的交際中進行。
(三)媒體——教材
教學媒體是教學中用來向學生傳遞信息的工具,是教學過程中負載信息、傳遞經驗的物質手段。教學必須借助于教學媒體,以一定的信號傳遞發送,才能進行教學。教材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活動的主要媒體,是教師教學的藍本,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從廣義來說,教材不僅僅包括教科書,還包括教學設施、教學用具和教學輔導資料,它們是教學中的媒體,起傳遞經驗的工具作用。教師運用語言信息輸入的教學策略處理教材時,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合理安排,組織學生觀察、想象、記憶、思維訓練,使英語教學系統化、網絡化,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學要達到"四會"在質和量上的基本要求,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媒體取決于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對教學媒體處理的系統化體現在注意各語言要點之間的聯系,防止支離破碎,避免相互干擾或機械重復。教師對教材網絡化處理要突出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聯絡點,使整個教學以一種網絡式來表示。教材網絡化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習的整合作用,利于學生穩定的心理結構的形成,便于教師與學生檢驗、發現以往學習中的斷裂帶與斷裂點,了解今后的發展帶與發展點。教師還要使教學活動程序化,分析教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步驟、順序以及內容與交際方式,考慮學生特有的學習規律,使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起來。總之,教師充分利用教材這一教學媒體,根據教學目的設計教學程序,確定師生雙方在不同的教學時間內做什么或怎么做,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教學交際的特點
(一)師生關系的特殊性
首先,教師與學生是個穩定持續幾周或長達幾年的教學群體。在這一群體中,師生交往既受教育規律支配,又受師生雙方各自心理活動的制約。具體的師生關系一經構成,雙方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教師不能辭去學生,學生也難以挑選教師。其次,師生交往的心理相容性高于一般的人際之情,交往的內容有知識,有人格。教學雙邊活動在對應關系中進行,互相促進,相互約束。注意到師生交往的特點,有助于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搞好交際活動,使教學更有成效。
(二)非言語交際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課堂上師生都在利用自身形體相互影響,溝通彼此的意向,以對方活動來調節自己的活動。教師的眼光環顧全場,對著學生的眼睛說話,那么他們就不會產生"局外人"、"被冷落"的感覺,而會時時感到自己和教師在很好地交流。教師的姿態,一個有意識的手勢,一個有意識的側身、走動或表情,同樣也會給學生一定的影響,使他們意識到教師就在他們中間,同他們一起學習。教師的指向、微笑或身體正對、側向,甚至走近他們,又會使學生感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親近、教導。這一切都會使學生感到他們與教師同在一個課堂活動,而且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運用體態交往得體可以成為教學的有力交際方式。
(三)英語交際能力的形成與定向
1.交際能力的形成人類為了不斷地同環境保持動態平衡,在復雜的社會環境生活,在生理調節系統的基礎上,形成、發展一種自我調節機制——交際能力。作為個體心理的交際能力特性同其它個體心理特性的區別在于,它對社會交際活動的進程及方式直接起調節、控制作用。交際能力屬經驗范疇,是系統化、概括化的個體經驗。交際能力結構的基本要素是知識和技能,它們是交際活動中自我調節機制的組成部分。交際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識,知識具有完成活動的定向功能;還要有技能,技能是完成活動的方式。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從文化教育的范疇入手,探討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進行文化教育。隨著國際交往領域多元文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只注重傳授基礎知識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已不能滿足學生在未來社會交往中的需求,教師在英語課堂中應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和積累文化知識的內涵,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引言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批外語教師出國深造,親身體驗到掌握語言不懂得對方文化很難順利交際的問題;而且語言知識的逐漸普及促使教師更自覺地注意語言的使用環境和場合。近十年來,外語教學的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是在教學中增加了對文化差異、文化理論的研究。
1文化差異問題
在校園里只要我們稍一留心就會發現,有些學生盡管英語語音,語法學的不錯,說話卻往往不得體。例如:上課鈴響,教師進教室,學生起立,齊聲說:“good morning,teacher.”這在漢語中可以說:“老師好!”“老師早!”,但在這里“老師”不僅是稱呼語,還是尊稱。在英語中teacher卻不可以作為稱呼語,也不是尊稱,只是一種職業。在英語國家,中、小學生稱呼教師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正如woifson所說:“在與外國人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和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的規則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因為本族人不大會認識到語言學的相對性。”所以說,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并且反映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那么,在外語教學中,如何深入推廣文化教育呢?本文試圖從文化教育方面做些探討。
2文化教育的范疇
首先,不要將漢英詞匯一一對等,認為英語詞匯在文化內涵、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漢語。漢英兩種語言有著各自不同的詞素和語意結構,分別表述不同的概念系統。然而這一點大多數教師并沒有給予足夠的注意。學生盡管用英語同本族人交流,卻存在著編碼和譯碼的錯位。其次,盡管大多數學生已不在用“no,no. it’s really bad.”來回贊揚之語,然而他們常誤認為字表意義相同的漢英語言,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尤其對言外之意理解不夠透徹。最后,應該給學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由于學生沒有適當相關的背景知識,常表現為閱讀速度緩慢,復述時丟三落四或添枝加葉,歪曲原文。
3幾種具體的文化教育方法
3.1 開展文化比較活動開展漢英語言文化比較研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還必須重視語言運用的是否得當。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的方式之一是讓學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對于語言形式正確而不符合角色或場合的問題應該指出來,使學生逐漸獲得“社會語言學方面的敏感”。在句型教學中學生容易只顧形式忽略內容,機械地操練,教師尤其需要不斷地從旁提醒。
3.2 利用教具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例如,講解house在英美一般指什么樣的房子的時候,不如讓學生看一幅圖片。其次,電影是了解西方社會的一種有效手段。有些是專門介紹社會情況的記錄電影,自然十分有用。好的故事片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提供豐富有用的材料。在美國,有的教師使用不同時期的電影使學生對各時期的社會習俗有所了解。電影《賣花女》是研究不同社會階層的語言特點和禮儀的一份絕妙教材。教師如能加以適當的指導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時電影還是觀察、研究姿態表情、動作等語言以外的交際手段的十分有用的材料。
3.3 適當地選用輔助教材在教學中用一定比例的國外出版的外語教材,或在自編材料中多用一些“真實材料”。有些英美出版的質量較好的課本采用了不少文化上的差異,有的單列一項,稱做“culture comments”,有些對話也是研究文化差異的好材料。所謂真實材料指從實際交際活動中選取的材料,并非編教材的人自己撰寫的。
3.4 引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在讀文學作品或報道時留心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我們的學生能到英美留學,在當地人民中生活較長時間的畢竟是少數。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了解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就是從文學作品和日常新聞報道中來。問題在于如何選擇這些閱讀材料。如果學生讀文學作品只是為了了解故事情節,那就所得甚少了。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要注意了解文學作品中的社會各階層關系,各種社會問題,各種深層次的人物性格剖析等方面,從而養成在自學文學作品時探究文化常識的習慣。
4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跨文化交往中,產生不愉快結果的例子比比皆是。這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社會文化制約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包括語言行為的方式。這也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問題:社會文化教育是否應列入教學內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應該如何在文化教學中提高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認真嚴格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基礎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教學目的被明確寫進了國家教委頒布的英語教學大綱。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社會習俗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并了解目的語文化中的人們在平常情況下和緊急狀況下的行為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語言習慣和行為方式。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喜歡談論天氣、地理位置等話題,而把年齡、工資、婚姻狀況等作為禁忌的話題。再如,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習慣推辭幾次才接受,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而英語國家的人則習慣當場把禮物拆開,并且要贊美幾句。
總之,現在的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我們需要歷史,地理,文學等多方面的具體知識,但更要重視對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交際技能的訓練,循序漸進地增強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達到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朱文俊.現代英語語言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