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課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9:39: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力學課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力學課程論文

篇1

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yè)重要的學科基礎課,既是基礎學科,又是技術學科。其重要作用是使學生掌握土木工程類專業(yè)必備的力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備分析和解決土木工程簡單結構、基本構件受力問題的能力,為學習后續(xù)專業(yè)技能課程打下基礎;對學生進行職業(yè)意識培養(yǎng),使其形成嚴謹、敬業(yè)的工作作風,為今后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在力學課程體系方面,有些內容在不同課程中表述形式不同,甚至存在沖突。應加強各力學課程授課教師的交流與溝通,合理選擇教材,及時修訂教材及教學大綱,優(yōu)化課時分配。由于教學學時普遍壓縮,每門力學課程都不能把教材內容系統完善地講完,造成部分內容脫節(jié)。同時,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介紹偏少,遠遠滯后于科技發(fā)展。在現有的理論力學教材中,力學物理基礎與大學物理中的內容重復出現。理論力學教材中的平面簡單桁架的內力計算與結構力學中的靜定平面桁架重復,而材料力學中的平面剛架和曲桿的內力圖又和上述內容有所重復。不同的是平面簡單桁架中的構件都是二力桿,二力桿的內力只有軸力,而材料力學中的靜定平面剛架的內力除了軸力還有剪力和彎矩。材料力學中的簡單的超靜定問題在結構力學中多有重復,同時在能量法和壓桿穩(wěn)定等內容也有較多重復。在結構力學教材中,漸進法、無鉸拱的內力計算等內容實際應用較少,但是內容仍然占了一定的篇幅,而新型工程的新結構、新理論卻在教材中很難找到。依據高校培養(yǎng)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實用性、針對性、先進性”的教育特點,需要打破土木工程專業(yè)力學課程之間的界限,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優(yōu)化,重新組織課程結構,摒棄陳舊內容,加入新血液。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課程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研究,按其內容重新劃分教學模塊。確保主要內容不削減,避免重復;相似內容合并;新加內容既要保持先進性,又要保證整個力學體系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通過力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調整,提高教學效率,強化基礎,突出重點。

二、教學方法改進

1.啟發(fā)式教學學生學習力學課程目的之一就是為將來從事各種有關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力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都是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而又為實踐所用,因此,教師在授課時盡量把抽象的概念、理論與工程實際聯系起來,擴大教學信息量及知識面,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維空間,留一定的余地讓學生思考、反饋或提煉出若干問題,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教學內容的調整,系統的力學知識體系又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留下期待和想象的空間,將教學的重點從知識的傳授轉移到能力的培養(yǎng)上。

2.多媒體教學力學課程的公式推導較多,并且有大量的圖形,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可以將復雜的力學問題分析的很透徹,并且有利于教與學的互動,缺點是推導過程和繪圖占用了大量時間。多媒體教學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傳統教學中抽象枯燥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能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課堂教學節(jié)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需要與傳統教學的手段有機結合,共同參與教學過程,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課程實驗教學或演示教學、認識實習等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實踐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

三、考核方式

1.統一學生作業(yè)在對學生實施練習的過程中,不同的任課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在難度和知識點覆蓋面上有一定的差異。隨著力學各課程習題冊的出版,節(jié)省了老師和學生的大量寶貴時間,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理解教材中的內容。但是由于習題冊與教材上的內容和教師講授的內容可能不符,甚至存在沖突。所以基于教學所選擇的教材和力學課程調整后的內容,各力學課程的教師應該加強交流和溝通,共同編制各力學課程的習題冊。一方面對要求學生掌握課程知識點和覆蓋面有個統一的標準,為實行規(guī)范的教學質量體系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為力學課程的最終考核增加新的參考。如在新章節(jié)內容開始時,布置一些思考練習題,該章節(jié)結束后,通過課上提問、課外作業(yè)等形式進行檢查。

2.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具有雙重性的特點:考核既是為了檢驗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幫助教師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也是為了對學生就該課程的學習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引導其學習方向,逐步適應學科課程的特點,最終起到夯實基礎、強化能力的作用。但是單一的試卷考試,很難全部反映力學課程的所有知識,而且錯綜復雜的工程實際問題也不是簡單的力學理論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對于力學課程的考核,選擇過程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方式。教學活動既有完整的過程性,又有鮮明的階段性。重視過程性考核和階段性考核,對檢驗教學質量和促進、引導學生學習都非常必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適當安排一些形式多樣的考核,如課堂討論、力學創(chuàng)新、應用力學理論分析解決工程實際中的問題等。

四、結束語

篇2

相關的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力學課程教學有以下問題:

①力學基礎課程的學時壓縮幅度比較大;

②師資隊伍情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師資力量不足和學歷層次較低;

③土木工程專業(yè)力學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較國外大學低,約為國外大學的三分之二;

④在課程體系上,國外大學已對力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我國整合效果不理想。土木工程專業(yè)力學課程教學以單門力學課程為中心進行授課,每一門課程單獨來說其理論是系統和完善的,但是人為阻隔了各力學課程之間的聯系,造成在教學內容脫節(jié)或重復贅述。由于課程體系職責不清,導致知識的相互滲透不充分,難以使學生對力學課程充分理解并形成系統的力學知識體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各力學課程的授課老師交流溝通較少,課時分配不夠合理。如果教材選擇不合理,甚至在教學內容上存在沖突。不同課程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各異,教師在授課時缺乏系統性,給學生造成“雜”和“亂”的印象,難以建立起完整的力學知識體系。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新學科不斷涌現,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勢必面廣量大,難免要壓縮其他課程的學時。力學課程是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力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和關系到土木工程專業(yè)后繼課程的教學。所以,對力學課程系統性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教學內容調整

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yè)重要的學科基礎課,既是基礎學科,又是技術學科。其重要作用是使學生掌握土木工程類專業(yè)必備的力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備分析和解決土木工程簡單結構、基本構件受力問題的能力,為學習后續(xù)專業(yè)技能課程打下基礎;對學生進行職業(yè)意識培養(yǎng),使其形成嚴謹、敬業(yè)的工作作風,為今后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在力學課程體系方面,有些內容在不同課程中表述形式不同,甚至存在沖突。應加強各力學課程授課教師的交流與溝通,合理選擇教材,及時修訂教材及教學大綱,優(yōu)化課時分配。由于教學學時普遍壓縮,每門力學課程都不能把教材內容系統完善地講完,造成部分內容脫節(jié)。同時,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介紹偏少,遠遠滯后于科技發(fā)展。在現有的理論力學教材中,力學物理基礎與大學物理中的內容重復出現。理論力學教材中的平面簡單桁架的內力計算與結構力學中的靜定平面桁架重復,而材料力學中的平面剛架和曲桿的內力圖又和上述內容有所重復。不同的是平面簡單桁架中的構件都是二力桿,二力桿的內力只有軸力,而材料力學中的靜定平面剛架的內力除了軸力還有剪力和彎矩。材料力學中的簡單的超靜定問題在結構力學中多有重復,同時在能量法和壓桿穩(wěn)定等內容也有較多重復。在結構力學教材中,漸進法、無鉸拱的內力計算等內容實際應用較少,但是內容仍然占了一定的篇幅,而新型工程的新結構、新理論卻在教材中很難找到。依據高校培養(yǎng)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實用性、針對性、先進性”的教育特點,需要打破土木工程專業(yè)力學課程之間的界限,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優(yōu)化,重新組織課程結構,摒棄陳舊內容,加入新血液。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課程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研究,按其內容重新劃分教學模塊。確保主要內容不削減,避免重復;相似內容合并;新加內容既要保持先進性,又要保證整個力學體系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通過力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調整,提高教學效率,強化基礎,突出重點。

3教學方法改進

力學基礎課程,尤其是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是工程類專業(yè)的理論基礎。但是近年來基礎力學的教學學時在大幅度減少。如果課時減少又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教學質量,所謂的“厚基礎”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在土木工程專業(yè)力學課程的教學中,利用有限的教學學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良好的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3.1啟發(fā)式教學

學生學習力學課程目的之一就是為將來從事各種有關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力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都是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而又為實踐所用,因此,教師在授課時盡量把抽象的概念、理論與工程實際聯系起來,擴大教學信息量及知識面,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維空間,留一定的余地讓學生思考、反饋或提煉出若干問題,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教學內容的調整,系統的力學知識體系又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留下期待和想象的空間,將教學的重點從知識的傳授轉移到能力的培養(yǎng)上。

3.2多媒體教學

力學課程的公式推導較多,并且有大量的圖形,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可以將復雜的力學問題分析的很透徹,并且有利于教與學的互動,缺點是推導過程和繪圖占用了大量時間。多媒體教學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傳統教學中抽象枯燥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能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課堂教學節(jié)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需要與傳統教學的手段有機結合,共同參與教學過程,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3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課程實驗教學或演示教學、認識實習等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實踐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

3.4考核方式

3.4.1統一學生作業(yè)在對學生實施練習的過程中,不同的任課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在難度和知識點覆蓋面上有一定的差異。隨著力學各課程習題冊的出版,節(jié)省了老師和學生的大量寶貴時間,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理解教材中的內容。但是由于習題冊與教材上的內容和教師講授的內容可能不符,甚至存在沖突。所以基于教學所選擇的教材和力學課程調整后的內容,各力學課程的教師應該加強交流和溝通,共同編制各力學課程的習題冊。一方面對要求學生掌握課程知識點和覆蓋面有個統一的標準,為實行規(guī)范的教學質量體系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為力學課程的最終考核增加新的參考。如在新章節(jié)內容開始時,布置一些思考練習題,該章節(jié)結束后,通過課上提問、課外作業(yè)等形式進行檢查。

3.4.2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具有雙重性的特點:考核既是為了檢驗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幫助教師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也是為了對學生就該課程的學習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引導其學習方向,逐步適應學科課程的特點,最終起到夯實基礎、強化能力的作用。但是單一的試卷考試,很難全部反映力學課程的所有知識,而且錯綜復雜的工程實際問題也不是簡單的力學理論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對于力學課程的考核,選擇過程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方式。教學活動既有完整的過程性,又有鮮明的階段性。重視過程性考核和階段性考核,對檢驗教學質量和促進、引導學生學習都非常必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適當安排一些形式多樣的考核,如課堂討論、力學創(chuàng)新、應用力學理論分析解決工程實際中的問題等。

4結束語

篇3

本文就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教學的整合,結合自己物理教學的實踐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課件”向“積件”思路發(fā)展,探討物理學科整合新方法

在計算機輔助物理教學這個領域里面,市場上已有相當數量的物理教學軟件可供購買,但能夠真正適用于教學的軟件卻不多,教師自制課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在此階段上,尋求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開發(fā)和應用的新路子──積件思路應運而生。其指導思想是:“課件”向“積件”發(fā)展,工具型、資料型、開放型的教學平臺已成為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發(fā)展方向,它包括帶有學科特色的平臺和多媒體資料庫。教師稍加培訓就能夠自如的運用它們來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課件,緊密配合自己的教學過程、為課堂教學所用,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計算機輔助教學。。

例如在物理學科平臺方面:《CSC電子備課系統》初中物理版、天翼全景多媒體教學軟件高中物理版都是面向教師設計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集眾多教育專家和優(yōu)秀教師的科研成果及教學經驗于一體,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必要的教學手段;又如《青鳥師友多媒體課件開發(fā)平臺》,是一個基于Windows操作系統,集聲音、圖形、圖像、文字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開發(fā)工具;再如幾何教學平臺的“幾何畫板”不僅適用于幾何教學,而且也適用于物理教學中的力學課程,它界面簡單、容易學習、直觀好用,因此這樣的軟件很受老師的歡迎。以上四個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開發(fā)平臺,就很好的體現了“積件”思想。

在多媒體資源處理方面,物理作為一門信息技術鄰近學科,物理教師應該成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許多物理教師都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專門的網站,并把以網頁瀏覽的形式制作的CAI課件、教案、論文等放在該網站中,同時還可以把其它網站已有的課件通過Internet的超級鏈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課件里,以“搭積木”的形式,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制作的每一個課件鏈接起來,通過長時間教學的積累,逐步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課件體系。反之,其它教師也可通過網絡共享自己的CAI課件,克服了傳統的“軟件包”形式的課件不能共享的缺點,提高了課件資源的利用率,充實了網上物理學科資料庫,形成網上物理學科聯盟,實行資源共享。此外,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有網絡終端的地點,通過Internet網絡來訪問這些網站,進行物理教學的探討和鞏固性學習。

因此,運用“積件”思想,走素材資源庫和制作平臺相結合的新思路,是軟件開發(fā)和應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徑。學科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運用“積件”思想,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下的網絡信息資源素材庫和教學軟件,以及相關的CD、VCD資源,從中選取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來制作自己的課件,從而適應不同教學情境的需要,徹底改變教學軟件在設計、開發(fā)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課堂上的運用走出低谷,朝著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這一更為廣闊的方向發(fā)展。

二、電腦模擬,發(fā)揮物理演示實驗、虛擬實驗室的功能

1、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教學整合,發(fā)揮演示實驗作用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和演示實驗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特點,利用實驗課不僅可以讓學生記住某些相關結論、實驗步驟,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透徹理解并且完全掌握產生實驗結論的過程。在普通物理課堂的演示實驗中,由于受到常規(guī)實驗儀器本身的限制,實驗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的輔助,模擬一些重要的,但在現實實驗環(huán)境下難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實驗,則可彌補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實驗的演示效果。

如本人在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先用常規(guī)儀器按傳統實驗方法進行演示,由于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限制蠟燭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隨著物距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現象不是很明顯,致使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不甚理解,并產生迷惑。此時我改為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模擬實驗,演示物距從無窮遠至小于焦距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變化的情況,整個模擬實驗過程流暢、直觀、明了,從而使學生對該實驗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由此可知通過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整合,可以突破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局限性,所以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特長,對那些難以觀察到的、復雜、困難的實驗進行模擬和提供幫助,成為常規(guī)實驗的補充,并把兩者結合起來,使實驗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從而有助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實驗技能水平。

2、在網絡技術環(huán)境支持下,發(fā)揮學生自主探討性實驗作用

在傳統物理實驗室,一方面由于怕發(fā)生意外和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失,有許多實驗室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實驗環(huán)境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結果往往和物理理論不一致,甚至出現相反的數據,這一切無不暴露出了傳統實驗室的弊端。

讓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虛擬實驗室操作,以自主模擬實驗為基礎進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如筆者在上傳統電學實驗課時,通常會告訴學生,電流表的接線柱不能接錯、電壓表不能超過量程,電池組不能短路。很多實驗不允許學生自己操作,這些規(guī)定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有些學生自主意識很強,常常會進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終損壞了儀器。然而,須知這些“破壞性”強的學生實際上也是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強的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倡導學生自主探討性實驗,既可保護儀器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能把很多傳統實驗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現。如本人曾在網絡環(huán)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實驗室”虛擬電學實驗室軟件(在線版網絡軟件),實現網絡與物理學科教學的整合。學生在網絡技術環(huán)境進行多媒體實驗操作,通過網上人機對話,學生可以一邊操作一邊在網上暢游,獲取新知識,或與其他同學交流。如果學生在網絡虛擬實驗室遇到問題,就可以通過網絡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取相關信息,進行討論,讓學生自主學習,并自主觀察模擬實驗,從而掌握學習成果和學習方法。

這種虛擬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開放性的操作環(huán)境,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在虛擬世界的真實體驗。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教學整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模擬實驗、觀察實驗,并歸納、總結,抽象成所需知識的能力,從而學會學習,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物理知識,發(fā)展能力,并促使他們建立科學的世界觀。

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增進教學效果

進入網絡時代后,網絡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庫、資源庫,網上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已成為一個現代教育工作者必備的信息素質。網上資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點,例如: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教育資源庫物理學科、廣東教育資源網()資源中心物理學科、中國物理教育網()等可謂是一間完整的中小學數字資源庫,它為我們提供了同步教學、優(yōu)秀課件等多種資源,且處于動態(tài)的更新之中。通過下載這些優(yōu)秀課件、優(yōu)秀習題再作進一步的組織、加工就能設計出適合自己風格的課件來。

本人在進行初二第十二章第一節(jié)浮力教學時,須向學生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我先設想一個立方體浸沒在水中,它的6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它的左右兩側面、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兩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壓強大小不同,壓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產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壓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壓力差,但如果使用語言和文字向學生講授向上和向下壓力差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難懂,對整個過程反映比較茫然。所以我通過在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物理學科課件庫網站下載相關課件解決這一難題。該課件以動畫的形式慢鏡頭表示前、后、左、右的壓強、壓力相等,小木塊保持不動,但加載上、下表面壓強、壓力時,小木塊慢慢向上移動,同時超級鏈接浮力大小的推導公式錄相。活潑的動畫效果、直觀的圖形,快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很輕易就攻破這一難點,同時為講授下一節(jié)阿基米德原理做好理論基礎,而這一切都是傳統教學很難做得到的。總之,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由此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與物理學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學科教學、加大了學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效率。

四、擴大信息來源,提高教學水平

1、了解物理學科發(fā)展時事形勢、把握教學動態(tài):

我們通過Internet在官方權威網站上查看有關物理發(fā)展動態(tài),可以做到在時事政策上緊跟形勢,在物理學科教學時作出及時調整。物理作為一門理科學科,大量的習題是必要的,但訂購的習題集往往又存在著題型偏舊、信息過時的缺點,這對于學生習題更新、掌握中考的習題形勢是不利的。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這一信息資源,從網絡如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上的物理試題中心、中國園丁網()試題集錦欄目和其他一些重點中學網站試題庫上下載最新的試卷、搜集物理相關試題,用來給學生作為測試題和平時練習。實際情況證明:這些題目題型新穎、信息準確,對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有著很大的幫助。

2、增進學習交流、提高教學水平

網絡的交互性給物理教師互相學習交流提供了機會。教師可以一方面利用電子郵件與有關專家進行交流,學習前沿的理論知識,獲取名教師的經典教案;另一方面還可以參與網上的教師繼續(xù)教育和參與一系列教育門戶網站的教育論壇,如在中國名師教育網()我們可以與重點學校的名師專家探討物理教育應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在中國園丁網()、中國物理教育網()的教育論壇我們可以與各地的同行探討物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物理教學改革的看法,通過網上學習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達到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我們通過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教學的整合,激發(fā)了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參與意識很強,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較理想,尤其是實驗教學,學生的實驗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教學的整合能鞭策我們教師去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科學性,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和物理學科教學整合的發(fā)展,將信息技術引進教育領域將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契機,但同時也應看到,信息技術和物理教學整合是一個新興事物,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探索。但我們確信信息技術在和學科教學中整合中將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篇4

摘要: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臨床醫(yī)學7年制學生,我們對實踐性非常強的婦產科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習課程實施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包括課時的調整,教學方法的改革,構建婦產科常見疾病典型病歷及病歷討論庫,改進婦產科教學模型,引進國外先進的模擬病人計算機系統等,以提高婦產科臨床實踐綜合能力。

關鍵詞:七年制;婦產科學;實習課程

婦產科學是臨床二級學科,是各級醫(yī)院的四大科室之一。作為醫(y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婦產科學歷來是臨床醫(yī)學、預防醫(yī)學、影像醫(yī)學、醫(yī)學檢驗、高等護理等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和主干課程。近年來七年制臨床醫(yī)學教學做為新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臨床醫(yī)學教學新的增長點和發(fā)展趨勢。

婦產科教學作為重要的臨床主干課程,由理論課和實習課組成,其中實習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理論科多媒體教學已經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然而,作為婦產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婦產科實習課仍沿襲傳統的方法。其次,婦產科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我們在實習課中已安排了臨床的部分,但由于婦產科的特點往往不能按計劃完成,尤其是給男同學的學習帶來困難。為了培養(yǎng)醫(yī)學精英的7年制學生及臨床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提高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我們對七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婦產科教學中的實習課部分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調整七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婦產科教學總教學時數中實習課的比例

增加婦產科教學中小班實習課的比例,傳統的本科教學中實習課往往常被忽視,部分院校盲目擴大招生規(guī)模,有的高等醫(yī)學院校甚至取消實習課,其嚴重影響了理論的提高及其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我校自近3年來對臨床醫(yī)學7年制學生的婦產科教學中將小班實習課的比例由原本科教學占理論課1/5-1/4的實習課提高到現有的三分之一左右。

2改革教學方法,改進及引進教學模型

改變傳統的“板書+掛圖”的教學方式,編制7年制臨床醫(yī)學婦產科學實綱及規(guī)范化流程,通過改善教具、多媒體課件、三維動畫等多種形式,使大班課中盆腔的解剖、生理及分娩機制等一直難示教又不可能看清楚的內容應用多媒體,動態(tài)顯示骨盆的結構,并同時展示軟組織、血管淋巴及神經組織,通俗易懂學生可以很快理解并消化。

婦產科是高風險科室。目前,醫(yī)療糾紛已經成為困擾醫(yī)院正常運行的較嚴重問題。在臨床教學中,隨時開展安全教育,強化醫(yī)療風險意識,有利于學生在今后一生的工作中形成自我保護的概念。鑒于醫(yī)療發(fā)展的新形式,我們將沿襲了幾十年在產房中進行的實習課———分娩機制的內容進行改革,引進國外先進的模擬病人計算機系統即計算機交互式分娩及急救演示系統(MaternalandNeonatalBirthingSimulator),此模型是專為模擬分娩全過程及母嬰急救訓練而設計的計算機交互式教學模擬系統。應用婦產科和急救醫(yī)學專家共同研發(fā)的配套教學軟件,與計算機相連,可模擬操作分娩的臨床經過及分娩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臨床狀況,并且可通過交互式教學模擬系統記錄,對學生進行各種產科實際操作技能的考核和評分,完善的分娩和急救教學體系。很好的解決產房現場觀摩時間和條件限制的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使用電化教學手段演示從待產到分娩及產后處理,只需10余分鐘,配以動畫示意圖,使這一內容形象、生動易于掌握,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構建婦產科常見疾病典型病歷及病歷討論庫

為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考慮到婦產科病人的特殊性,在盡量多接觸病人的情況下,對常見的婦產科疾病準備2~3份典型病歷,由學生為主體討論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診斷和治療,教師有目的地總結及對學生診療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過去由于病房內病種的限制,常常使學生喪失對一些重點病種的臨床見習機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校內、校外甚至國外的典型病例加以制作保存并能隨時再現。此方法的采用對七年制臨床醫(yī)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在緊密結合理論課教學,通過增加實習課課時、更新教具、多媒體課件、多功能臨床實驗室、小班化典型的病歷討論及引進國外先進的模擬病人計算機系統等系列改革措施,無疑會使臨床7年制的臨床醫(yī)學的學生增加對婦產科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興趣,為達到7年制臨床醫(yī)學婦產科學臨床技能的要求,為培養(yǎng)高層次的人材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5

雖然正如前文所述,“微課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但這并不表示“微課程”的制作方式和方法也簡便,實際上,要制定一個能夠真正發(fā)揮實際效用的“微課程”,必須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1腳本開發(fā)

腳本開發(fā)可分為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1)主題的選定;(2)方案的設計;(3)素材的準備,作為教師獨自在場的一種授課方式,微課程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展示恰當的教學內容,而這也是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從原則上來說,一個微課程對應一個知識點或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往往會選擇教學的重難點來設計微教案,在主題選定后,我們還需要圍繞主題來詳細地設計教學的方案,同時,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各種史料,為之后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1.2視頻錄制

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我們可將微課程分為如下幾類,依次為:(1)講授課;(2)練習課;(3)討論課;(4)實驗課;(5)演示課,通常情況下,一個微型課只能對應一種課程類型,然而,這也不排除一個微課對應兩種以上的課程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微課程的課程類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近年來,隨著現代化教育教學理論的不斷完善,新型的教學方法或手段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也應該不斷地完善微型課的課程類型,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求。

1.3教學反思

教師在結束微課程后,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使用情況,同時,結合教學的實際,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自己在微課程中所獲得的心得體會,通過講述自己的教學小故事來表達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難,并在此基礎上發(fā)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通過完成上述三個步驟,教師才能充分發(fā)揮“微課程”在教學實踐當中的作用,真正實現物盡其用,發(fā)揮“微課程”的價值,讓學生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下,能夠切實地學到知識。

2歷史“微課程”的設計及運用策略

教師要想設計出一個優(yōu)秀的歷史微課程,除了熟悉教學的內容外,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下一番工夫,歷史教師要學習并掌握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學生收集最為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

2.1注重與課堂的整合

在現代化的教學條件下,微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從學生的自身興趣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結合教學任務的實際需求,微型課在課堂中承擔著多種不同的角色,常見的有概念講述、鞏固練習和課題引入等。然而,無論是哪一個角色,微型課都需要緊緊地圍繞著模塊主題來進行,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將現實課堂與微課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教師在設計微課程時,首先需要準確地把握住主題的知識框架,其次,遵循歷史學科的思維邏輯來分析并重組講授的內容,比如講述一段史實,而對于那些需要與學生互動的教學內容則不列入微課程內容選擇的范圍內。

2.2注重細節(jié)的研磨

教師要設計能夠引發(fā)學生深思的微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層次思考,無論是從歷史知識的講解層面,還是從歷史現象的闡釋層面,歷史教師都需要妥善地解決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微問題。尤其是在構建微課程時,教師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細分課程,將主題的重點內容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小主題,比如將內容有關聯的微課程組合成若干個歷史的小專題,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仔細地打磨自己的教學語言,將語言進一步地精簡化,通過流暢的語言來傳遞有效的信息。在錄制教學視頻時,我們需要準確地使用歷史學科的術語來分析教學的內容,在此過程中注重詞匯之間的銜接,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2.3要注重課程的互動

在設計歷史微課程時,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的點撥,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傳輸正確的歷史觀,同時,不斷地挖掘出學生潛在的能力,從整體上提高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在這一過程中,微課程的意義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值得注意的是,微課程是一門結構完整的課程,它除了呈現微視頻外,學校還要積極地完善硬件的設施,進一步地開發(fā)師生交流的工具,構建出一個歷史學習的共同體,實現微課程功效的最大化。

2.4要注重資源的動態(tài)生成

盡管微課程的一大特征是片段化,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微課程是不具備系統性的,事實上,片段化是針對微課程是圍繞著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或知識點而言的,而微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是系統而連續(xù)的。在完成一個微課程的設計后,我們需要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來不斷地充實微課程的資源體系,而評價與反饋是微課程設計中的主要依據。教師唯有注重上述幾個要點,在對“微課程”的設計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夠真正發(fā)揮“微課程”的實際效用,讓學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質教育,學習到真正的課堂知識。

3運用微課程的具體實例

具體來說,筆者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在將“微課程”的教學方式運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并不是憑空捏造,而是以時間為主脈絡。例如,在分析我國的中央與地區(qū)的關系過程中,通過列舉三個素材,分析從1950年至今,我國中央與地區(qū)的關系演變過程,素材1:1950年,發(fā)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終于回歸到祖國的懷抱,從此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而五十年后的今天,的經濟發(fā)展、民族團結、社會團結,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五十年的滄桑巨變無疑揭示了一個真理。———摘自《在慶祝和平解放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素材2:為了慶祝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團在拉薩向自治區(qū)特別贈送了“民族團結寶鼎”,該寶鼎四周的浮雕依次雕刻著“簽訂17條協議”、“民主改革”、“川青公路通車”、“派人來”、“騰飛中的”和“全國56個民族大團結”等具有歷史價值的畫面。———摘自《中國青年報》素材3:2008年,達賴分裂勢力在拉薩策劃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燒事件,該事件嚴重地影響到人民的生活和人身財產安全,這一事件也再次證明了達賴集團分裂國家的陰謀,讓更多的人認清了達賴這一勢力罪惡的面目。通過上述做法,可以讓學生對我國中央與地區(qū)的關系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能夠從歷史的角度,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關系的演變歷程,進而能夠更加深切地理解我國黨與政府所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

4結語

篇6

1.1行業(yè)標準分析

通過走訪相關行政部門(如省、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部門),了解行業(yè)頒布的專業(yè)準入標準;教師到臨床一線進行行業(yè)調研,了解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情況及護理人才標準和內容要求。通過調研、分析得出護理職業(yè)崗位及崗位群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及時調整教學目標、計劃,優(yōu)化專業(yè)知識結構,使培養(yǎng)出的學生符合行業(yè)需要。

1.2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考點分析

分析近年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相關考點,得出本門課程在從業(yè)中所應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再結合行業(yè)標準,圍繞職業(yè)崗位所需知識和能力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2課程教學圍繞核心,從“五個面”與崗位工作相結合

2.1課程目標設置護理學

基礎課程目標設置貼近護理崗位需要,按崗位標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掌握現代護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及最新進展,掌握護理基本技能,了解臨床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具備從事基礎護理的能力,為學習臨床護理課程和從事護理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2.2教學內容構建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相對接

教學內容構建緊扣課程目標,按崗位工作任務組織教學,在內容選擇上體現實用、能用、夠用、貼近崗位的特點。課程教學不是機械的“教教材”,應按實際的崗位工作任務,通過增、融、改、組等方式重構教材內容,優(yōu)化知識結構,使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能夠滿足實踐教學和未來從事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養(yǎng)目標。

2.2.1臨床新技術和經驗介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運用了許多新技術、新方法,教師需通過臨床調研、閱讀相關資料、外出進修學習等方式獲取新信息,并將之融入教學中。如近5年在我國迅速發(fā)展的PORT(靜脈輸液港)技術,該項技術對于需長期靜脈用藥的病人來說具有避免反復穿刺和減少藥物外滲的優(yōu)點,能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是一項正在推廣的新技術。將此內容融入教學中,不僅能開闊學生視野,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專業(yè)的興趣,提高學生今后工作崗位的適應性。此外,在各項護理操作中,都會積累一些臨床經驗,傳授給學生可減少由于反復操作或操作失誤給病人帶來的不適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時,囑清醒病人做吞咽動作。而在臨床上如病人病情許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鐘,給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進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過病人的主動吞咽動作能使胃管較順利地通過咽喉部插入食道進入胃內。臨床上為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鑒:如針對貧血、消瘦、惡液質病人,扎止血帶后,讓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靜脈充盈,這樣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2.2.2實踐操作釋義

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導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細節(jié),需要教師通過操作演示進行釋義。如做皮試時教材中描述為左手繃緊局部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栓,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呈5°刺入皮內;靜脈輸液完畢拔針時,用干棉簽或小紗布輕壓在穿刺點上方,快速拔針后按壓片刻至無出血。在該項內容講授時,筆者對學生疑惑之處邊講解邊用操作進行釋義。例如如何繃緊注射部位皮膚,有的學生橫向繃緊皮膚,有的學生縱向繃緊皮膚,通過實踐,強調將皮膚橫、縱向繃緊最有利于進針;而在輸液完畢拔針時,按壓部位為皮膚針眼及上方2cm處(不僅按壓了皮膚穿刺點,而且按壓了血管壁上的穿刺點),按壓時間≥5min,能有效減少皮下淤血的發(fā)生。通過教師釋義、學生實踐,進一步細化和明確操作手法,達到與臨床工作的接軌。

2.2.3及時將行業(yè)頒布的新標準、新規(guī)范反映在教學內容中

2.2.4學校與醫(yī)院合作開發(fā)校本教材

按崗位工作任務構建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職業(yè)崗位能力的提高,為將來從事護理崗位工作做好知識和技能準備。

2.3教學實施方式

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通過學校與醫(yī)院的合作,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將教學過程與崗位實際工作過程相結合,以校內仿真實訓室和校外真實工作環(huán)境為教學場所,以項目化教學為主體(項目都是護理專業(yè)學生今后所要從事的工作事項),以“教、學、做一體化”為途徑,讓學生在完成項目實操過程中,學習與掌握整個工作過程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縮短學生的崗位適應期。自2012年起,我們對護理專業(yè)學生的臨床實習進行項目化管理,即改變以往實習手冊中對各科室有總體要求而無具體和量化指標的現象,按各臨床學科實際工作任務將實習內容項目化(如學生在外科臨床實習時被要求掌握術前病人常規(guī)護理、胃腸減壓法、T形管引流法等項目操作),臨床帶教教師按項目進行帶教,學生按項目進行學習,雙方目的明確,學生實習成績按項目完成情況評分,具有客觀性。

2.4職業(yè)防護教育

由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學生在實習和臨床工作中將面臨多種職業(yè)危害。對我校2004級高護1、2、9班及中職班學生的調查發(fā)現:在實習期間被銳器刺傷(主要是針頭)的人數占87.5%;刺傷后未進行規(guī)范處理的占93.7%(護生一般處理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傷后未進行任何處理的占1.1%;在配制化療藥物時,無配套防護的占50.0%;為污染傷口換藥時防護不規(guī)范的占35.7%。現階段我國護理教育體系尚未開設系統的職業(yè)防護課程,自2009年起,我們結合護理學基礎中的各項護理操作,加入職業(yè)性防護知識,加強學生職業(yè)防護意識教育,減少學生今后的職業(yè)暴露,保障學生職業(yè)安全。如在學習各種注射技術時,傳授銳器傷防護:在用手掰安瓿時應墊紗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將針頭套回針帽,污染的針頭向下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內,手不可接觸針頭,不取下針頭,減少被銳器刺傷的機會。在學習配藥技術時,傳授配制化療藥物的防護知識。結合操作傳授防護知識和技能,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為其在今后工作崗位中自覺運用職業(yè)防護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職業(yè)行為習慣打下基礎。

2.5行為舉止訓練

護理工作是為人群健康服務的工作,需要具備較高人文素養(yǎng)。護士在為病人進行護理過程中,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病人的身心健康。護士除具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嫻熟的技能外,還要有訓練有素的行為舉止和良好的人文關懷品質。在工作中,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攙扶的動作都體現出護士對病人的關愛之情。結合護理學基礎實操訓練,將護理職業(yè)禮儀要求與之有機融合,不僅要求學生按護理程序完成操作,還要注意自己的儀表姿態(tài)、言談舉止,學會與病人交流,體現人文關懷,體現自身良好職業(yè)素質,避免操作時只顧“埋頭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與行為舉止的綜合訓練,不僅讓學生體驗到崗位工作的具體要求,同時也為塑造良好的職業(yè)形象打下基礎。

3與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相接軌

篇7

(一)什么是課程教學設計

一個優(yōu)質的課堂的前提應該是有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將學習和教學的理論知識轉換成課堂上的教學目標、難重點、教學流程、教學評價和反思等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計劃上,進而創(chuàng)設出有效、高質的課堂。那么,一門學科的知識更應該有一個完善的課程教學設計思路。課程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是教學過程得以有序進行的保證,它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為目的,以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為宗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可見,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環(huán)節(jié)很重要的一環(huán),教學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而學科課程設計是否合理也直接決定著學生們的接受程度,因此,一定要注重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路。

(二)課程教學設計的注意事項

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我認為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時應該注意以下的幾個問題:

第一,要認真學習和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以三維教學目標位基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第二,要細致認真的觀察學生情況,從學生已有的基礎上發(fā)現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課程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發(fā)展和認知水平,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對待。比如,同樣學習雙十二事件,初中和高中的側重點就應該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統籌規(guī)劃,從實處著筆。

第三,要仔細深入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體系,如在實際課堂上可以根據需要收集整合文字、圖片等教學資源,通過教材展示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充分為實際教學服務。

第四,要讓具體的課程教學設計有可操作性,要結合目前的教師課堂教學現狀,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出他們的優(yōu)勢,處理好課程內容,才能夠及時彌補課程教學設計上的不足,進而形成獨特的教學設計思路。

二、中學歷史課程設計研究

(一)中學歷史課程設計研究現狀

近年來,歷史教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隨著形勢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現今的歷史課程呈現出越來越多的不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弊端,如課程目標過分的關注政治和思想教育方面,課程結構強調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課程內容知識偏陳舊,這樣的課程設計使得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灌輸教學現象明顯,長此以往,也不利于學生正確歷史觀念的形成。

(二)中學歷史課程設計思路的研究

全國現行的歷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教材,在新課標理念的影響下,進行教材課程設計時都不只是想單純的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旨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現就中學歷史課程的設計思路做如下分析:

1中學歷史課程設計的目標很明確

課程目標的制定方式可以很多樣,但必須有利于目標的實現。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把歷史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與能力、教學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這說明雖然初中和高中歷史課程的內容結構不同,但在課程理念上卻是和諧統一的。

2.中學歷史課程設計的內容標準可操作性強

在展現課程內容的同時,也體現了課程目標的相關情況,因此課程設計的“內容標準”是“課程目標”的直接體現。例如,初中歷史課程具體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幾個部分,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學習重點,并在每個部分之前用引言的形式簡要介紹該部分歷史的總體學習內容和目標。這也就配合了課程目標中關于“知識與能力”目標的相關設計。并且中學歷史課程設計符合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使歷史學科內容標準更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現實。但這樣的設計思路也相應的產生一些不足之處,劃分版塊學習就很容易割裂歷史,學生難以做到完整把握歷史的發(fā)展線索。例如,中國古代史中第三章的主題是“統一國家的建立”,主要是講述漢武帝大一統的史事內容,第四章的主題是“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主要是講述三國鼎立形成的相關史事。而對其中經歷的東漢時的史事卻沒有表述,這樣會使學生認為西漢之后便是三國鼎立,所以應該增加一些內容上的連續(xù)性,便于學生記憶。而且這樣的設計,也會讓學生因為主題過大,而產生難以建立因果關系的問題,如在世界古代史部分,關于學習中古亞歐文明這一內容時,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以及的主要事跡,但兩個內容之間似乎沒很么關聯,這樣讓學生在學習時就只能生硬的接受和理解,過于抽象的記憶很快就會不記得了,對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形成也會有很大影響。

3.中學歷史課程設計中劃分專題形式

中學歷史課程設計時做到了以歷史學科的特點為依據,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把更多的目光關注到了歷史學科的課程性上來。并且提倡讓學生進行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學習,豐富教學實踐活動形式,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學習專題,讓學生多方探索,解決歷史問題。

4.中學歷史課程設計構建了新的知識體系

中學歷史課程設計把每一個教學單元都圍繞著一個主要的時代主題構建知識體系,突出時代感和相關的重點問題,做重點闡釋。同時,也兼顧到了對課程內容的擇優(yōu)精選,避免出現繁雜的知識點,盡可能的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5.改進建議

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學歷史課程在內容的選擇上,除了那些最重要的史事外,還應當增加一些相關的趣味性的內容。這樣可以增添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就更適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例如,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社會習俗和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等史料,這些內容生動有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與生活息息相關,和社會緊緊相連,這樣的設計與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標是一致的。將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引入到中學歷史課程設計中來,讓學生通過特定歷史時期生動的社會面貌去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活動,拓展他們對歷史學科的認知范圍。三、結束語歷史學習是一個從積累歷史資料到理解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學歷史課程設計希望學習者通過自主的比較和概括,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幫助他們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問題,培養(yǎng)正確建康的歷史觀。

篇8

教育部制定的法學專業(yè)課程有14門,法學理論課程以法理學為代表,同時在各個部門法中也都涉及本部門法的相關基礎理論教學。法理學雖然不是具體針對研究某一部門法學或某一項法律制度的學科,但對學生以后學習憲法、刑法、民商法、訴訟法、經濟法、國際法等部門法學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就法學基礎理論本身的學科背景來看,它以人文社會科學為背景,在大學生的相關背景知識空白的情況下來講授這樣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基礎理論一直是法學教育的重點。同時由于理論教學內容本身的抽象化、理論化、體系化,使得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動形象地講授法學原理理論成為教學時的難點。授課老師認為法學基礎理論難講,要講清楚,講得淺顯易懂不容易;學生認為法學基礎理論難學,抽象晦澀,內容龐雜,體系難以理清。在理論法學的教學過程中,是漸漸向學生展示法學理論自身豐富而深邃內涵的過程,格言似的語言展現的是精妙的原理和崇高的精神,曾有學生深深為博大精深的法學理論所著迷,并說法學的基礎理論是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然而這件藝術品并非沒有瑕疵,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法學基礎理論作為以哲學為背景的法律中的基礎學科所展現的深奧理論;另一方面,我們也發(fā)現法在社會實踐運行中與現實生活的沖突碰撞,司法、執(zhí)法過程也時常遇到各種困難。應當清楚看到,法學理論課程是法學專業(yè)的基礎理論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增強法律意識將具有根本性、基礎性的作用,也是法律職業(yè)者要做好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jiān)督等工作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二、法學理論教學的困惑所在

即使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確立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zhàn)略任務提出的當下,在法律體系日漸完善、法學教育日臻成熟的情況下,仍然避免不了在法的運行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和考驗,這些矛盾的出現同樣給法學基礎理論教學提出了課題。

困境一,法理學以哲學為背景進行研究,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點,這樣就不免與現實產生距離。法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可以為以后其他部門法學科的學習,提供一般規(guī)律性的法學方法論的導引作用。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法學基礎理論的導引性就顯得很乏力,各個部門法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依托立法及司法解釋的運行來完成,反觀法學基礎理論對司法實踐的指導則明顯微弱得多,表現出處理各類問題層面上的滲透力不足。然而,法學基本理論作為一種指導性的學理,其干預力應當在廣度上、深度上都是完整的,但事實是法學理論在指導的深度上只停留在了理論層面,在進入實際操作層面發(fā)生了斷層。這就導致了法學基礎理論在作為法律職業(yè)準入資格的司法考試中處境尷尬。以每年全國性的司法考試為例,司法考試的應然狀態(tài)應當是法律人由理論層面向實踐層面發(fā)展的一個關節(jié)點,而恰恰在這個關節(jié)點處,法理學發(fā)生了斷層。從而發(fā)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平時所學習的法學基礎理論知識在司法考試中通常不是標準答案,而司法考試中的參考答案在真正法學理論中又經不起推敲,這一點在法理學中表現尤為突出。擔負選拔優(yōu)秀法律人才、意義重大的司法考試中的應試法學理論與真正的法學理論之間產生了的巨大沖突。而這種狀況的出現,也值得法學基礎理論教育進行深刻的反思。

困境二,我國法學基礎理論教育起步較晚,無論是在法律文化積淀層面、還是法律價值內涵、技術制度層面都與西方法理學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學活動中,許多法律著作通常的寫作模式都是:就一個問題列舉許多西方學者觀點,論述其優(yōu)缺點,最后提出法理學是怎樣認識的,在批判其他觀點的狹隘性、局限性過程中提出后者怎樣具有超越性。但是,這種觀點無非是以上各種觀點的總結和捏合,并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和高明,即所謂的“折中說”。誠如學者說:“所謂‘折中說’,即是沒有學說,因為根本沒有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的法學教育習慣在這樣一種亞健康的思維模式下發(fā)展,總是在批判他人觀點中尋找,在整合他人觀點中獲得成就感,那么,我們的整個法學教育就真的很難步入法律的理想家園。

困境三,法學基礎理論一向被認為是一位表彰權利的勇士,但是在權力面前卻失去了太多的骨氣。法律為政治統治服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突破法律所秉承的原則,唯政治統治馬首是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法學理論中許多優(yōu)秀的價值理念,完美的技術制度,神圣的精神內核,當與國家的現實情況和政策意向發(fā)生沖突時忽然變得蒼白無力;而當政治統治發(fā)生需要時,卻動輒任意修改法學基礎理念,影響其價值取舍,撼動其基本根基。在我國法治化進程中,法學基礎理論作為其他部門法的基礎對法治精神的實質內核應當是一種堅持,而不是對政治的一種迎合。法學基礎理論作為各個部門法的基礎在我國法治化進程中應當充當開山鋪路的急先鋒,依法治國的過程是一個克服政治任性的過程,法學基礎理論應當為依法治國尋求更多的理論支撐點,而非為政治的任性提供自圓其說的依據。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法學基礎理論教學才能步入真正的良性循環(huán)。

三、法學理論教學的解決出路

以上,是筆者結合近幾年從事法學教學活動,基于和學生的深入交流、歸納總結的思考所得。這些方面的困惑應該說不僅是對當前法學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效果的困惑,同時也是對整個法學教育發(fā)展的困惑,更是法學理論教學在法學教育過程遇到的實際問題。有鑒于此,結合法學基礎理論課程自身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在今后的法學理論教學活動及學習中,應該作出一一校正,教學手段及方法適時作出適當的調整。

首先,為了解決第一重困境,筆者認為法學基礎理論課在倡導學習運用法律原理的同時,應當注重對法律事實探知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生對法律事實調查、搜索、歸納、提煉、分析、認證的能力。這并非是簡單的調查搜集客觀事實,而是法律人運用法律思維去判斷、分析、確認、選擇客觀事實,提醒學生對某一問題得出的結論是以法律事實的探知作為第一手材料的。從現實角度出發(fā),對事實材料背后所蘊含的法律關系進行提煉、認證,最終獲得對事物的法律評價和價值判斷。借以試圖聯結法律基礎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斷層,加強法學理論在司法實踐層面的滲透力。考慮到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浙江警察學院《法學導論》的授課計劃特意嘗試安排三次實訓課程,分別以讀書報告會、案例分析、主題辯論等方式開展,實訓內容豐富,貼近實際生活,學生參與熱情較高,教學效果反映良好。

其次,為了解決第二重困境,筆者認為法學理論課應當注重強調對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法學理論是思辨之學,法學理論課程當然應該是培養(yǎng)法律思維②的學科。通過對法學理論的學習掌握,培養(yǎng)學生形成運用法律思維的思考能力,把現實案件中各種要素轉換成法律要素,再通過各種不同思維模式將各種要素整合,最終形成對問題的看法和結論。法學理論課應當重視對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認識、辨別、解決能力,形成自己獨立的法律思維模式,面對問題有自己觀點,而非人云亦云。筆者提倡學生對問題大膽提出獨到看法,不要動輒適用“折中說”,禁止向“折中說”逃逸。應該認識到,法學理論這類基礎理論學科的教學宗旨是培養(yǎng)能提出問題和集中注意力尋找未知問題答案的人才。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法學理論基礎知識的夯實,培養(yǎng)其法律思維能力、形成法治觀念,引導其領悟法學智慧和掌握各種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能力。因此,建立在服務和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的能力培養(yǎng),才正是優(yōu)秀的法學理論教學方法。

篇9

摘 要:針對當前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和理論認識,提出有必要建立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理念,如知識論與價值論統一、多元性與主導性統一、轉“知”為“智”、轉“知”為“能”等等。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更加明確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從而探索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求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理念;知識論與價值論;多元性與主導性;轉“知”為“智”、轉“知”為“能”

作為對文學現象進行認識闡釋的一門理論學科,文學理論研究對于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同樣,在大學中文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文學理論作為一門重要基礎理論課程,對于其他文學課程的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文學觀念和建立怎樣的知識能力結構,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從目前文學理論教學的現狀來看,有一些教學觀念與方法上的問題值得思考探討。對此,我們在教學中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這里結合我們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綜觀新時期以來文學理論學科的變革發(fā)展,往往有這樣一種感受:一方面,文學理論界空前活躍,思想解放,思維開放,充滿了求變創(chuàng)新的激情與熱望,各種以創(chuàng)新為旨歸的文學理論教材層出不窮,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多元、開放發(fā)展的繁榮景象。但另一方面,在這種開放多元的發(fā)展潮流中,也給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帶來了許多迷惘和困惑。比如:一是隨著大量西方現代文論知識被引入,并進入文學理論教材與教學,而且在各種“創(chuàng)新”的名義下,文學理論教學也隨著理論研究不斷轉向,忽而“向內轉”,忽而“向外轉”,在這個過程中,文學理論的一些基本問題愈來愈模糊,乃至被遮蔽或淹沒了。二是隨著這門學科的意識形態(tài)性不斷被消解,以及愈來愈強調文學理論的獨立性、自律性、科學性,愈來愈關注文學理論自身的學科體系、理論范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疇、話語方式等,這樣文學理論也就愈來愈成為一門知識性學科,它的人文學科特性即人文性愈來愈弱化乃至被消解。三是與上述問題相關,文學理論研究與教學愈來愈遠離文學實際,尤其是當下的文學現實,也愈來愈遠離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學訴求,而更多滿足于文學理論知識系統內的自我言說或相互闡釋。上述問題在當今各種文學理論教材中較普遍存在,而且由于教材編著者的文學理論觀念各不相同,所選擇吸納的理論資源也不一樣,這就有可能導致同一門課程采用不同的教材,其文學觀念與知識系統幾乎難以通約,給教學者帶來很大的困惑。

在這種情況下,文學理論教學就很可能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師并不清楚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只能是采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內容,按教材逐章逐節(jié)把這些知識點宣講一遍,如果換了教材,那么所教的理論知識就可能大不相同,教師就真的成了只會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對于學生來說,除了接受一堆半懂不懂的文學理論知識外,實際上并不明白究竟為什么要學這門課程,以及學了這些理論知識有什么用。我們認為,比較理想的情況是,教師在對文學理論學科的變革發(fā)展具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和對其中的基本理論問題具有一定研究思考的基礎上,能夠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從而確立比較明晰的教學目的,具有較強的處理教材與具體教學內容之間關系的能力,并找到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這樣教學效果顯然就會不一樣。近年來,筆者和我們的教學小組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

經過較長時間的思考研討,我們逐漸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的教學理念:

一是堅持知識論與價值論的統一。如上所說,隨著一個時期以來對文學理論學科的意識形態(tài)性的逐步消解,以及大量西方現代文論知識引入教材和教學,文學理論愈來愈成為一門知識性學科,它的人文價值特性則愈來愈弱化。而我們認為,文學理論教學固然需要引導學生全面學習這門學科的系統知識,但教學不能僅僅只是介紹闡述各種理論學說,學生也不能只滿足于一些知識點的掌握。文學理論說到底是對文學的認識闡釋,而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文學是人學”,那么對文學的認識闡釋就不可能沒有價值觀念與價值判斷,各種文學現象也不可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文學理論就不能放棄價值論。當然,當今對文學價值的認識闡釋不能像過去那樣單一和狹隘,但至少可以在“文學是人學”的意義上,從兩個基本向度來加以認識理解,即文學對于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和社會變革進步的意義價值,以及文學對于豐富個人的精神生活與提高人生境界的意義價值。在這個基點上,文學理論教學的知識論與價值論應是統一的。

二是堅持多元性與主導性的統一。在當今多元開放的時代條件下,不僅各種文學理論知識,而且各種文學觀念都充分多元化了,這既是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標志,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問題。如果說過去文學理論教學中的問題在于理論知識過于貧乏和文學觀念過于單一,造成了這門學科的僵化,那么當今文學理論教材和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則是在一定程度上盲目追逐理論知識與文學觀念的豐富多樣和新潮前衛(wèi),遮蔽了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忽視了對應有的主導性文學觀念的建構,造成了理論的豐盈與觀念的困惑之間的矛盾。筆者看來,在當今文學觀念多元混雜的情況下,有必要確立“多元主導”的教學思想,即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當今各種文學理論的觀點學說,看到各種不同的文學理論觀點可能都有某個方面的合理性,從而拓寬知識面和理論視野;另一方面則要引導學生著重理解、掌握和確立主導性的文學觀,既在學理上能更廣泛更深刻地說明解釋文學現象,又要切合當今時展要求的理論。比如,當代形態(tài)的文學理論。當然這里的關鍵是要切實加強對這一主導性理論觀念的理解把握,從而用這種理論來幫助學生建立起基本的文學觀,為他們觀察認識文學現象和以后進一步接受比較各種文學理論觀點建立起一個平臺,這對那些還處于理論觀念和知識結構形成階段的青年學生來說,應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力求轉“知”為“智”,培養(yǎng)人文精神。這是我們從著名哲學家馮契先生的哲學理念所獲得的啟示。馮先生認為,我們的思想理論,應當注重如何把知識轉化為智慧,把理論轉化為方法,把觀念轉化為德性。馮契先生畢生的哲學研究,所追求的正是這樣的目標。我們感到,這種轉“知”為“智”的理念,對于文學理論研究與教學也是非常富有啟示意義的。當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的文學理論時,這些理論學說在我們眼里可能首先是一種知識,或者說我們首先是把他們當作知識來看待和了解接受的。但是,文學理論不僅僅是知識,它還是一種智慧,或者說在文學理論的知識形態(tài)當中包含著人類的生存智慧。文學是人學,文學理論也應當把文學當人學來認識和理解闡釋,理應包含著人文智慧在內。事實上,一定時代的人們在對當時的文學現象進行認識和理解闡釋時,總是表現了他們對社會、歷史與人生的理解,蘊含著他們的生存智慧。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就不能只是把文學理論當作知識進行教學,更需要引導學生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從“人學”的意義來理解文學,通過對文學的理論思考來理解人生與社會,不斷增長人生智慧和培養(yǎng)人文關懷精神。

四是努力轉“知”為“能”,實現“雙向提升”。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課程,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本學科的理論知識,還應當致力于引導學生將這種理論知識轉換成為一種能力,這既包括培養(yǎng)理論思維能力,也包括運用理論知識解讀文學作品和分析文學現象的能力。所謂“雙向提升”,就是一方面幫助學生提升理論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學生提升觀察分析文學現象和讀解評析文學作品的能力。這可以說是這門理論學科不同于一般知識性學科的特殊要求,我們的教學理念應具有這樣的自覺意識。

建立了一定的教學理念,那么就可以比較明晰地確立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材和面對什么樣的知識系統,都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的來處理教學內容和調整教學方法。根據上述教學理念,我們認為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有這樣三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學理論基本知識,包括了解當今文學理論的各種觀點學說,盡可能拓寬理論視野,在比較辨別中引導學生建立起主導性的文學觀念,為使他們正確認識判斷和分析文學現象奠定基礎。二是努力引導學生從“人學”的意義來理解文學,建立起以人學為基點的文學價值觀念,通過對文學意義價值的理解與思考,進而理解自然、社會與人生的豐富意義,不斷增長人生智慧和培養(yǎng)人文關懷精神。三是通過加強教學引導與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培養(yǎng)和提升理論思維能力,以及鍛煉讀解分析作品文本的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

與上述教學理念與教學目的相適應,我們在教學方法上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力求能夠較好地實現這種教學目標。

首先,我們布置學生閱讀文學理論教材的同時,也向學生印發(fā)教學參考資料,把文學理論中的基本問題提示出來供學生思考把握。比如,一是關于文學存在論方面的問題,其中包括什么是文學,文學的存在方式如何,文學存在的理由和根據何在,等等。二是關于文學價值論方面的問題,如為什么自古以來人類就有文學活動,它在人類生活中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價值;文學活動在人類發(fā)展史上曾經發(fā)生過什么樣的作用;歷來的文學理論是如何認識和闡釋這些文學功能價值的:在當今的社會生活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還需要以及在什么意義上需要文學,文學活動對于當代人的生存發(fā)展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價值。還有,文學教育在當今整個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它對于當代人的健全人格培養(yǎng)具有什么樣的作用。此外,需要提示給學生,對于文學的意義價值,可以從人學的基點出發(fā),分別從社會意識形態(tài)、歷史文化、人文精神和藝術審美的維度來認識和理解。三是關于文學特征論方面的問題,如與其他各種文化形態(tài)相比較,文學最基本的特點是什么;歷來對于文學的特征有各種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是表達情感,有人認為是用形象說話,有人認為是虛構想象,有人認為在于“文學性”,即語言表達自身的形式技巧與敘述策略等等,你是如何認識的;各種文學類型與文學體裁具有哪些最基本的特點;當代文學出現了哪些新類型,與傳統文學類型相比,這些新的文學類型具有哪些新特點。總之,需要提示給學生從多種維度來認識文學的特征。在對上述基本問題進行提示的基礎上,教學中也要相應地加以重點闡釋問題,這樣既突出了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和知識重點,也加強了價值觀念的引導,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導向作用。

篇10

關于怎樣處理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有學者認為現代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歷程中,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一直存在著某種注重經驗性實踐活動,輕視系統性理論抽象的傾向。有相當一部分社會工作者認為,社會工作主要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在具體的社會服務中主要依賴于實踐的經驗而不是理論的指導。這種傾向長期影響著現代社會工作的健康發(fā)展和社會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更影響著社會工作教育的學科建設。更多的學者則強調要重視實踐,認為中國的社會工作有著與西方不同的特點,西方是先有實踐再有理論,中國則是從理論開始,帶動實踐的展開,所以一直存在重理論教育輕實務的不足,因此,社會工作尤以實踐為教育的目標與致力方向。對這個問題最有發(fā)言權的其實是社工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不管他們在學校里是接受理論教育多些,還是做實務多些,他們能不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最能說明問題。為此,筆者對該專業(yè)畢業(yè)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學校理論課程教學的看法,從而為社會工作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參考。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調查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發(fā)放問該卷該給專業(yè)已經畢業(yè)并正從事社會工作的學生,通過這些學生再尋找其他符合條件的調查對象,共回收問卷148份。接受調查的對象還有部分在讀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沒有在高校接受過社工的專業(yè)教育但從事該項工作的人。考慮到在讀的研究生在本科時接受了社工的專業(yè)教育,現在可以站在更高層次對該專業(yè)的理論教學進行反思,他們填寫的問卷計算在有效問卷內。目前從事社會工作卻沒有高校社工作教育經歷的不符合調查條件。剔除不符合條件的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28份,最后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如下:128人中,性別構成為60名男性,68名女性。學歷構成為11名研究生,108名本科生,11名專科生,本科畢業(yè)生是這次調查的主體,占總調查對象的82.8%。畢業(yè)學校為湖南農業(yè)大學、深圳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西師范大學等43所高等院校。開始從事社工的時間從2007年到2013,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這四年開始從事社工的最多,分別是29人、26人、25人、21人。所在的崗位既有機構社工、也有項目社工,從事的具體工作有社區(qū)社工、學校社工、企業(yè)社工、家庭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婦女社工、殘障社工、社會工作行政、機構管理或項目管理等等。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被調查者所從事的工作涉及到社會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從事社會工作最長的已經滿了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從開始從事社工的畢業(yè)生,正處于角色的轉換期,在學校所學的理論能不能幫助他們迅速地適應工作崗位他們的感受最直接,而已經從事社工幾年的畢業(yè)生他們的工作經歷讓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本次調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工專業(yè)畢業(yè)生對該專業(yè)理論課程教學的看法。

三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課程學習的收獲及重要性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課程設置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課程課堂教學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課程教學的建議。

(一)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課程學習的收獲及重要性的認識

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在學校里理論課程的學習很有收獲,認為學校里的理論學習對現在的學習和工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技術。具體情況如下:33人認為在學校理論課程的學習很有收獲,占被調查對象的25.8%;59人認為比較有收獲,占被調查對象46.1%;35人認為有一點收獲,占被調查對象的27.3%,有1人認為完全沒有收獲,占被調查者的0.8%。20人認為在學校的理論學習對現在的學習和工作影響很大,占被調查對象的15.6%;70人認為比較有影響,占被調查對象的54.7%;36人認為有一點影響,占被調查對象的28.1%,有兩人漏填。17人完全贊同理論知識學好了,在實踐中可以更快地掌握技術,占被調查對象的13.3%;52人比較贊同,占被調查對象的40.6%;50人有一點贊同,占被調查對象的39.1%;有5人完全不贊同,占被調查人數的3.9%,4人漏填該題。有1人認為理論學習比實踐重要,15人認為實踐比理論重要,112人認為理論學習和實踐一樣重要,占被調查人數的87.5%。

(二)對課程設置的看法

問卷中的十門課程是參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輯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介紹(2012年)》,分別是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社會保障概論、社會政策概論、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行政。對于課程設置,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社會專業(yè)理論課程設置很完善的有1人,占0.8%,比較完善的21人,占16.4%,一般的49人,占38.3%,不太完善的51人,占39.8%,很不完善的6人,占4.7%。回答一般及以下的人是對課程設置不滿意的,這樣就有106人認為高校社會專業(yè)理論課程設置是不完善的,占了被調查者的絕大多數。認為有必要針對特定實務領域設置相應的理論課程有124人,占被調查對象的96.9%。關于在實踐中用得最多的理論課程(這一題為多選),被選擇排前三位的課程是個案工作86.72%(111人)、小組工作82.03%(105人)、社區(qū)社會工作62.5%(80人),其余的則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60.94%(78人),社會心理學54.69%(70人),社會工作概論41.41%(53人),社會學概論26.56%(34人),社會工作行政23.44%(30人),社會政策概論16.41%(21人),社會保障概論6.25%(8人)。關于理論課程在各學期的教學時間安排,4.69%(6人)認為很合理,44.53%(57人)認為比較合理,43.75%(56人)認為一般,7.03%(9人)認為不合理,考慮到被調查者來自43所高校,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在理論課程時間設置上不統一,這個數據的參考價值不大。問卷中設計了一個題目了解被調查者對各門理論課程在時間安排的看法,但從調查結果來看,綜合各學校情況看,同一門課程在各個學期開設的都有,而且分布比較均勻,這說明在這個問題上并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

(三)對理論課程教學方法的看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是為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當老師的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學,只有當學生認同了、滿意了,這樣的教學方法才有效果。被調查者對學校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滿意程度不高,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要學好專業(yè)理論課主要在于授課教師對實務的熟悉程度,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希望采用實訓法進行理論教學。具體情況如下:在對理論課程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上,7人表示很滿意,占被調查對象的5.5%;49人感到比較滿意,占被調查對象的38.3%;48人覺得一般,占被調查對象的37.5%;23人不太滿意,占被調查對象的17.69%;1人很不滿意,占被調查對象的0.8%。對于怎樣學好專業(yè)理論課,17人認為主要是學生努力,占調查對象的13.4%;27人認為老師好的教學方法,占調查對象的21.1%;8人認為老師要有高的理論水平,占調查對象的6.2%;74人認為老師要對實務熟悉,占調查對象的57.8%,有1人沒填。關于最適合的專業(yè)理論課程教學方法(這一題是多項選擇),具體情況如下:54.7%(70人)選擇“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54.7%(70人)選擇“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86.7%(111人)選擇“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yè)法;50.0%(64人)選擇“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如放映電影和案例等;53.9%(69人)選擇“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fā)現法、探究法等。

(四)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課程教學的建議

建議采用的是開放式的問題,有60個被調查者寫出了對策和建議,具體可以分為以下的幾個方面:

1.在理論課程設置上,被調查者建議除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介紹(2012年)》列出的10門課程外,還應該開設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等課程。有人建議理論課程可以不分科目,不要分門別類地上各門課程,而是整合各種理論及實務開設綜合性課程。在理論課程教學時間先后安排上,被調查者建議不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學習西方社會學、社會學概論等相對枯燥難懂的理論,應當先接觸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論,等學生有了興趣和一定的了解,再去學習更專業(yè)、理論性更強的知識。

2.在教學方法上,有人提出理論課程比較枯躁,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講課之前先花10到15分鐘玩熱身游戲。有人提出讓學生去講課,而不是老師講學生聽,將教學內容布置成各種專題,讓學生去查閱文獻資料,以小組研究結果的方式向其他同學進行教學講解。更多的建議強調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關于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有以下的建議:借鑒國外及香港協青社老師們的教學方法,以輕松、幽默、搞笑的教學風格,多分享老師們的實務經驗,在案例分享的過程中穿插相關的理論知識。多與學生互動、交流,采用案例模擬、情境假設、角色扮演等方法。到機構探訪和交流。

3.對專業(yè)老師的建議,建議者提出因為社會工作理論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有著多樣化的流派和相齟齬的理論觀點,并未有一套固定的標準或者教學方法,理論學習的目的是具體的社會工作實踐中的理論引導和反思,因此,老師不能僅空講理論,而要與具體實踐經驗和理論反思相結合。這對于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理論功底要扎實,二是相關的實務經驗要充足。教師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關注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或者是對理論新的解析,把新的思想觀念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的理論水平符合現在社工發(fā)展狀況的需要。積極參與專業(yè)社會工作的學習和培訓,比如到有經驗的高教調研,以及參加權威專家對社工的培訓。積極參加實務。要用踏實、努力、負責態(tài)度去影響學生。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