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基本原理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力學基本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力學基本原理

篇1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堂教學;教學計劃;多樣性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TU37;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4005905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作為土木工程專業中重要的專業必修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掌握鋼筋及混凝土兩種材料所組成結構構件的基本力學性能,具備混凝土結構構件設計能力,理解其與先修課程(如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和平行課程(如鋼結構)的關聯性,要求學生掌握鋼筋和混凝土兩種材料組成的混凝土結構構件在承受軸向力、彎矩、剪力、扭矩以及共同作用時的截面設計和承載能力評估,掌握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在軸心拉力和彎矩作用下的承載能力計算和評估,掌握混凝土構件裂縫寬度和撓度確定的基本原理和驗算方法。為學習后續課程混凝土結構設計和畢業設計打好基礎。圖1為與該課程相關的先期、平行和后期課程。

圖1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的先期課程、平行課程及后續課程示意圖

我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與北美國家課程設置有所不同。筆者在美國田納西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跟班學習混凝土結構課程,兩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在該門課程上的學時為每周3小時,共36學時,學習內容包括基本原理和結構[1],課程緊密結合設計規范,授課教師更加注重實際應用。而我國的教學將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和結構

設計分為兩門課程,在兩個學期完成,原理部分64學時,設計部分36學時,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結構的基本原理。

筆者以90分鐘課堂教學為例,結合同濟大學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實踐,闡述了多樣性教學的意義,揭示了教學計劃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國高校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特色。

一、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教學特色

積極發揮課堂特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舉措。筆者所在高校(同濟大學)以顧祥林教授為首的“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教學團隊在長期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這些特色包括立體化教材、國際化辦學、開放性以及自選式試驗等。立體化教材是指采用教學團隊編制的中文教材[2]、試驗指導書和英文教材(即將出版),并集紙質教材、多媒體電子教案、教學錄像、試驗錄像、試件陳列室等多種表現形式于一體。土木工程專業國際化辦學指通過研究國際化模式并初步實踐,加強雙語教學和英文教材建設。開放性、自選性試驗指專門配置了混凝土結構教學實驗平臺[3],開放性、自選式教學試驗貫穿整個理論教學過程。試驗錄像在課程網站上,可隨時觀看學習。課堂是發揮和展示這些特色教學形式的平臺,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科學合理安排好課堂時間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同濟大學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程先后被國家、上海市、學校評為精品課程。這些課堂特色的形成凝結了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和探索實踐,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具體表現[4]。

二、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多樣性的課堂教學方法分別在學習模式、雙語教學、考評方式、教研結合中充分體現。

引導學生采用先進的學習模式。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是先進的學習模式,課堂教學中通過回答開放性問題(包括概念型、知識型和資源型等三種類型),讓學生自己在思考和查閱資料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根據個人興趣和專業需要安排學生選擇教學實驗,接觸工程實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掌握正確的思考和研究方法。

雙語教學和全英文教學。本課程開出完全用英語講課的平行班,供學生自由選課,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隨著學生英文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化要求,目前全英文教學取代了雙語教學。2014―2015年度選修人數占學生總數的10%。

考試方法改革。采取靈活的成績評定方式:理論考查占90%,實驗報告占10%。采取激勵機制,將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考評作為附加成績。

教學團隊的教師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以及實踐應用課題,課題中大多為混凝土結構課題的試驗研究項目。充分利用這種優勢,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積極在各類課題科研試驗項目中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強化感性認識,加深課本理論的理解,認清學科發展前沿。同時積極把國家標準、規范和規程的研究成果反映到課程教學中。由于《既有建筑物結構檢測與評定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等標準、規程為本課程組教師參與編寫,授課教師根據編寫體會進行深層次的講解,使學生及時掌握學科發展前沿和動態。此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土木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SITP)項目。

三、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堂教學

混凝土課程具有內容多,公式符號多,構造規定多,工程實踐強等特點。該課程可分為承載能力和使用性能兩大部分。承載能力涵蓋正截面承載能力和斜截面承載能力。正截面承載力包括軸向力、彎矩,以及彎矩與軸力共同作用時的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截面承載力,斜截面承載力包括混凝土結構構件承受剪力和扭矩時截面上的承載能力。使用性能作為課程的一個部分,簡單介紹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變形,包括裂縫寬度、受彎構件撓度的計算方法。承載能力分析和使用性能課時比例為14∶1。結合試驗研究,從加載到破壞全過程,提煉混凝土開裂、鋼筋屈服、混凝土壓碎等代表性的狀態,以力的不同類型作用下的承載能力分析方法分析其破壞機理。

縝密、細致、科學的課堂教學計劃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以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程中“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教學環節為例,根據教學大綱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并對每一步教學分配合理的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學計劃中應突出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系統性、新穎性和趣味性。

(一) “斜截面抗剪承載能力性能與計算”章節教學內容及要求

該章節教學內容包括:(1)無腹筋梁的受剪性能;(2)有腹筋梁的受剪承載力計算;(3)保證斜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的構造要求。

該章節教學的基本要求:(1)熟悉無腹筋梁斜裂縫出現前后的應力狀態;(2)掌握剪跨比的概念,無腹筋梁斜截面受剪的三種破壞形態以及腹筋對斜截面受剪破壞形態的影響;(3)熟練掌握矩形、T形和工字形等截面受彎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計算模型、計算方法及限制條件;(4)掌握受彎構件鋼筋的布置、梁內縱筋的彎起、截斷及錨固等構造要求。

(二)90分鐘課程教學計劃與實施

教學環節根據教學內容的第(2)點和教學要求的第(3)條展開,在90分鐘的教學環節中,考慮特定時間內圍繞教學目的劃分若干步驟完成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的復習、解釋和討論,在此過程中合理安排教師與學生互動時間(表1)。

步驟教學目的教學知識點重點及難點教生扮演角色時間分配

1鞏固平截面假定在受剪承載力分析中的不適,以及鞏固斜截面的基本假定正應力與剪應力的共同作用決定構件的裂縫位置及走向斜裂縫的出現 學生討論為主5分鐘

2復習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實驗研究復習剪跨比的概念,剪跨比對抗剪破壞模式的影響剪跨比作用的原因學生討論為主10分鐘

3復習無腹筋梁受剪承載力無腹筋梁承載力計算公式推導忽略不確定因素,

簡化計算模型 學生討論為主5分鐘

4有腹筋受剪承載力計算平面桁架模型基于有腹筋梁平面桁架模型的承載力計算公式推導桁架模型中的裂縫間混凝土簡化為桁架模型中的壓桿教師講解為主25分鐘

5有腹筋梁受剪承載力的半理論半經驗公式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的組成及應用上限和下限值的確定教師解釋為主25分鐘

6受剪承載力公式及應用小結及作業布置剪跨比計算、臨界截面確定、箍筋面積計算和間距確定、最小配箍率和截面限制條件的驗算等教師講解為主20分鐘

表1中的步驟1―3用于鞏固與復習,加深學生對剪跨比概念的理解,為后續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性能和計算作鋪墊。這3個步驟以學生討論為中心,共分配20分鐘時間。步驟4―6用于講解新的知識點,通過前3個步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教學之后,教師確認大部分學生掌握了構件斜截面抗剪的基本特征和關鍵參數時,以教師為主進行步驟4―6的教學,根據內容需分配70分鐘時間。

步驟1實施時,結合先期課程(材料力學)和該課程第二章的材料性能中的相關內容,復習公式(1)中的正應力和剪應力產生的內力,正應力源于彎矩,而剪應力源于剪力。

σtp,cp=σ2±σ24+τ2 (1)

裂縫的發展方向與τ/σ比值有關,與水平方向夾角為1/2arctan(2τ/σ);τ/σ越大,裂縫發展方向越陡。

步驟2實施時,必然涉及剪跨比的概念,這時可引導學生深化剪跨比的概念,為什么剪跨比能夠決定構件抗剪破壞的模式,可從裂縫發展與構件長度方向的夾角大小判斷,裂縫發展方向與構件長度方向的夾角越小,構件的抗剪承載能力越低。而決定夾角大小的是τ/σ,剪應力τ取決于剪力V的大小,而σ可由彎距M推算出來。這樣,σ/τ可以用彎距M與剪力V和截面有效高度h0乘積的比值,可以表示為

MVh0= VaVh0=ah0(2)

ah0稱為剪跨比λ。

如此,σ/τ∝MVh0,τ/σ與λ成反比。τ/σ越大,λ越小,受剪承載力越大。進而,可以用剪跨比λ說明構件抗剪破壞模式。

步驟3實施時,復習在剪壓破壞模式下,沿斜裂縫取隔離體,忽略斜裂縫截面上難以確定的縱向鋼筋的銷栓力和裂縫間的摩擦力,得出無腹筋梁的受剪承載力為

Vc=0.24-0.06σsρsfc0.5+0.24λfcσsρsfcbh0=αc'fcbh0=αcftbh0

(3)

步驟4實施時,重點說明桁架模型,箍筋作為桁架的拉桿,上下弦縱向鋼筋作為桁架的拉桿和壓桿,裂縫間混凝土作為桁架的斜壓桿。在桁架模型中學生往往對斜壓桿難以理解。構件抗剪破壞時,斜裂縫間的混凝土受到上下縱向鋼筋的約束分析,斜裂縫間混凝土受壓,可以理解為斜壓桿。然后,講解縱向鋼筋的受力,再說明水平鋼筋的受力,最終得出有腹筋梁的受剪承載力為

Vu=nvhcorcotα=fyvAsvshcorcotα(4)

由公式(3)和(4)疊加,得出受剪承載力計算理論公式。

講解步驟(3)和(4)之后,學生基本上可以接受這樣一種思路:雖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性能與計算不符合平截面假定,但它仍然利用“實驗―基本假定―計算模型―基本公式―適用條件―公式應用”的線索,從中體現課程的系統性。

實施步驟5過程中,在講解為什么不用最大配箍率作為承載能力的上限時,利用實驗研究結果(圖2)解釋。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配箍率的增大,即橫坐值的增加,縱坐標將不再變化,這表明受剪承載力Vu 與構件截面有效面積bh0的比值保持不變,因此受剪承載力受截面面積的控制或限制,解釋了受剪承載力上限值的確定方法。

圖2 受剪承載力/抗拉承載力比值與配箍率關系圖

為開拓學生解決問題思路,可從解析角度解釋。試驗研究中表明,當配箍率超過一定值后,則在箍筋屈服前,斜壓桿混凝土已壓壞,故取斜壓破壞作為受剪承載力的上限。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5]是通過控制受剪截面的剪力設計值不大于斜壓破壞時的受剪承載力來防止由于配箍率過高而產生的斜壓破壞。學生對這一點往往難以理解,對從配箍率控制轉化為截面面積控制感到困惑。

其實,在疊加公式(3)和(4),得到受剪承載力計算理論公式(5)后,

Vu=0.7ftbh0+1.25fyvAsvsh0(5)

不妨定義最大配箍率ρsv=1.2ftfyv,并將該配箍率帶入公式(5),簡單變化后可得

Vu=0.25βcfcbh0(6)

如此變化,即可得到規范設置的依據。

在第6個步驟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工程概念,在公式應用時,啟發學生思考作用在梁上的集中荷載的工程意義。通常情況下,學生根據實驗課獲取的經驗認為集中荷載是分配梁產生的或者是千斤頂給予的。通過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他們從實際結構的主次梁考慮,解釋集中荷載的位置其實就是另一方向梁的支座位置,集中荷載大小即為另一方向梁的支座反力。往往在這個時刻,學生會恍然大悟,記憶深刻,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接著,討論在集中荷載部位實際上應如何布置箍筋,是配在次梁支座的兩側還是放在支座的中間,只要從受剪承載力的基本原理出發,學生能得出應放在支座兩側的正確答案,因為支座處的實際計算截面積遠大于bh0。如此,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工程概念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習興趣,體現了課程的新穎性和趣味性。

公式多、教材繁、考試難是多樣化教學方法實施前學生對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程的普遍反映。多樣化教學的實施加強了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堂教學的新穎性、趣味性、系統性,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014年,同濟大學通過網上評議調查,93%的學生反映課程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深度思考;97%的學生反映課程內容豐富新穎,具有挑戰性;93%的學生反映多樣化教學效果很好。從2014―2015年度學生期終考試中構件受剪承載力考題的抽查結果來看,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配箍率限界的概念,并能合理判斷受剪控制截面和熟練應用計算公式進行抗剪配筋設計。

四、結語

同濟大學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堂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90分鐘內不同時段的教學效能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只有堅持這些鮮明的教學特色,才能更好地保證和提高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堂教學質量。參考文獻:

[1] Edward G Nawy. Reinforced concrete(fifth edition)[M].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2] 顧祥林.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3] 顧祥林,林峰,黃永嘉,等. “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本科教學實驗平臺建設[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9, 28(2):37-40.

篇2

關鍵詞:地理條件 市場規模 技術進步 科學發展 經濟興起

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是英國人,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宏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撰寫者。1943年,李約瑟任英國文化委員會駐華代表和英國駐華大使館科學參贊,在華工作的三年多期間,萌發了撰寫《中國科技史》的想法,提出了為什么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到近代卻落后了的問題。這一問題后來被稱為“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把問題的答案歸結為兩點:一是中國官僚封建制度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阻礙,二是中國地理環境造成了這種情況。下面我們先介紹李約瑟的研究,并嘗試對“李約瑟難題”給予解答。

一、“李約瑟難題”和李約瑟本人的解答

李約瑟說:“西方人似乎通常認為中國是一個純粹的農業與藝術文明,其實不然。中國人對世界科學技術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在全世界首先發明了磁性指南針、炸藥、造紙術和印刷術,以及接種牛痘。他們是世界上最先認識到營養缺乏癥的國家,最先發明冶煉鑄鐵的國家。在他們的傳統藥物中,在今天仍有幾種具有巨大的價值和用處。”

李約瑟認為:中國人是有能力發展出世界一流的科學技術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世界領先的,但是近代卻落后了。他認為近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后的根本原因有兩點:

第一,在中國,大統一以后的封建制度是一種“官僚封建制度”,束縛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西方,從腓尼基人和希臘人早期的城邦(statecity)到現代城市,如安特衛普和里昂,西方的歷史根本離不開城市國家。而在中國和印度,根本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與之對應。與西方的城市國家即“城邦”或自由城市相比,中國古代的城市,主要是農業地區的中心,這些城市沒有與礦山或航行活動相聯系;沒有選舉的市長和高級市政官、市議員,其官員都由中央政府任命,也只對朝廷負責。這是中國文明與歐洲文明的根本不同。 古代中國在實現首次統一(可能指的是秦的統一)后,不是實行商業資本主義,而是實行“官僚封建制度”,官僚思想深刻地滲透到整個中國人的復雜思想中,甚至在民間傳說中,也充滿了這種思想。在西方,科學技術的興起與商業階級的興起相聯系。但在中國,商業階級從未獲得歐洲商人所獲得的那種權利。中國有許多短語,如“重農輕商”等,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導性政策。在中國,反對科技發展的阻力太大。而在歐洲,科技的發展卻能沖破這些阻力,取得現在的成就。

第二,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上述情況的發生。 李約瑟問:“為什么在中國真正的封建主義并不存在?”他認為,答案可能與極其重要的水利網有關。歐洲沒有季風氣候,也沒有中國那些特別的河流與山脈,因此歐洲人不需要建造巨大的水利網。而中國人從很早的時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網,而且必須從整體治理,才能解決水患問題。水利網超出了任何一個封建領主的領地,所以就必須建立大一統的官僚封建國家。李約瑟從氣候、雨量、地理、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分析了中國文明不同于歐洲文明的原因,最后得出結論:“如果中國人有歐美的具體環境,而不是處于一個廣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斷,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叢林,東面是寬廣的海洋的這樣一個地區,那情況將會完全不同。我將大膽斷言,情況將完全改變。那將是中國人,而不是歐洲人發明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歷史上偉大人物的名字將是中國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頓和哈維等人的名字。”李約瑟甚至說,如果那樣,將是歐洲人學習中國的象形文字,以便學習科學技術,而不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按字母順序排列的語言。

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高度評價,使李約瑟贏得了大部分中國人的敬重。許多中國人認為,李約瑟把中國古代輝煌的文明重新發掘了出來。他提出的“李約瑟問難題”,也吸引了中國學者的廣泛注意。但是絕大多數學者對李約瑟的解答并不滿意(如果滿意,也就沒有所謂“李約瑟難題”了),仍然有許多人致力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不過直至現在,中國學者的解答并不比李約瑟本人的答案有多大進展。在筆者看來,在解答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需要解答的問題“是什么”,只有正確地提出了問題,才能準確地解答問題。

二、李約瑟問題的準確表述

李約瑟并沒有把所謂的“李約瑟難題”表述清楚。

有人把這一問題表述為,“古代中國科學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什么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

另有人把這一問題表述為,“為什么近代科學產生于西歐而不是中國、印度等文明古國?”

還有人把這一問題表述為,“為什么古代中國應用技術發達,但卻沒有創立出理論科學?”

這幾種表述看起來似乎差別不大,但它們的側重點顯著不同,這就導致不同的探測方向。第一種表述首先確認“古代中國科學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只是對中國沒有象西歐一樣“發展出近代科學”感到奇怪。按照這一表述,既然中國科學技術前期發達而近代落后,那么我們就應當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情況中尋找落后的原因。第二種表述的前提大不相同,它認識到,不只是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甚至比中國更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印度、埃及、巴比倫等文明古國(所在的地域),也都沒有產生近代科學。既然文明古國都沒有產生近代科學,那就說明文明古國陷于落后狀態具有普遍性,西歐后來居上產生了近代科學,說明西歐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特殊性。如果要尋找近代科學產生的原因,那就必須研究西歐的特殊情況。第三種表述看到,古代中國令人矚目的成就主要在“應用技術”方面,而在理論科學的歸納和創新上卻幾乎沒有什么成就,例如邏輯上的三段論推理和探求因果關系四法等簡單的理論成果都沒有歸納出來。這一看法區分了“應用技術”和“理論科學”,引導人們探討中國何以缺乏理論歸納成果的問題。

歷史事實是,中國和其它文明古國都出現了許多簡單的應用技術(但無法比較誰處于領先地位),近代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例如蒸汽機)出現在西歐,近論科學也在西歐建立和發展起來,是西歐的經濟成就和社會發展都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對于這些現象,人們頭腦中的問題可以歸結為:

1、文明古國為什么只出現一些簡單的應用技術?

2、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何以出現在西歐?

3、理論科學何以都被歐洲人總結歸納出來?

闡明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也就解答了所謂的“李約瑟難題”。

三、文明古國為什么只出現了簡單的應用技術?

根據“經濟人行為原理”,利益追求是人類行為的永恒動機,發明創造活動也是如此,只有那些預期收益顯然高于預期成本的發明項目,才會有人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研制。人類發明計時鐘的過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原理。

15世紀時,為確定遠洋航行中輪船在海洋中的位置需要測算經度,而測算經度需要精確的計時鐘。為發明計時鐘,西班牙、荷蘭、英國都宣布給予巨額懸賞。但直到18世紀,英國的哈里森幾乎耗費了半生精力才完成計時鐘的研制,獲得了這筆賞金。現在看來,即使哈里森未研制成功而突然患病死亡,計時鐘也會被其他人發明出來,因為高額賞金是刺激人們進行研制的基本動力。如果沒有賞金,發明人因成果被人仿制,所獲收益就會大大低于他所付出的代價,所以就不會去進行這種研制。仿制別人的發明成果具有一種“白搭車”的利益。受“白搭車”利益的刺激,人們都想等待別人發明出來之后直接進行仿制,所以社會只可能出現一些像魯班發明鋸子那樣的幾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簡單的或偶然性的發明創造。

高額賞金是刺激發明創造的好辦法。但政府懸賞的只能是重大而又緊迫的項目,事事都靠政府懸賞是不現實的,于是對發明創造活動給予經常性刺激的專利制度被人類發明出來了。假如沒有賞金和專利制度的保護,許多發明創造項目的預期收益是遠遠低于預期成本的,因而根本不會有人去進行研制。由于古代中國沒有形成保護發明者利益的制度,所以出現的發明創造大都具有簡單和偶然的性質。

四、技術突破受制于市場

不過,西歐一系列技術突破出現時,專利制度還沒有形成,所以技術突破并不是專利制度刺激的結果。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闡明,西歐生產技術的突破來自生產中精細的分工,分工來自生產規模擴大,而生產規模擴大則是人們利用市場興起所造成的盈利機會的結果。

中世紀前期的西歐,大部分地區還是人口稀少的廣袤的荒野。中心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導致邊遠地區的開墾。西歐小范圍內氣候差異大,新區之間以及新老地區之間生產了不同的產品,引起對交換的需求,于是在地區內和地區間首先形成了小范圍的商品交換市場;廣泛的水陸運輸運費低廉,糧食、木材、羊毛、咸魚、酒類等基本產品(低值笨重貨物)也能夠承受遠距離的運輸費用,逐漸形成了輻射范圍廣闊的大市場。市場擴大刺激了制造業的發展。靠近市場地區信息靈通,人們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逐步形成了專業化的生產中心。制造業的專業化刺激了生產中的分工。羊毛織品是當時西歐主要的制造品,其制造過程可以分解為許多細小的工序,精細的分工使人們只需要重復簡單的操作,簡單的操作“將人們天生的發明欲集中在 有限的一些難題上”,促使人們考慮用機械代替手工,用自然力(水力和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發明那些從事簡單操作的機械,研制成本大大降低,而創新收益則因產品具有廣闊的銷路而十分可觀,吸引不少人進行研制,于是西歐出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這樣,輻射范圍廣闊的市場既通過生產中精細的分工間接降低了技術創新的成本,又因大量銷售產品而直接提高了創新收益。沒有市場發展帶來的技術創新收益的提高,是不可能出現生產技術突破的。

五、中國商品市場對生產技術的制約

長期以來,中國市場一直沒有發展到帶動生產規模擴大的程度,因而并沒有引起精細的分工,制造業還必須進行復雜的手工操作。直接研制和發明那些進行復雜操作的機械裝置難度很大,發明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加上沒有利用市場獲利的前景,預期收益顯然大大低于預期成本,所以根本不會有人去從事研制,于是生產技術就陷于停滯狀態。可見,中國生產技術長期未出現突破,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場長期不發展。

喜歡追根究底的讀者會問,中國市場為何長期不發展呢?

不少人把中國商品經濟長期不發展歸咎于小農傳統觀念的影響、儒家保守思想的禁錮以及歷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其實,小農觀念、儒家思想和抑商政策都產生于社會經濟生活,用它們來解釋市場發展的狀況正好顛倒了其中的因果關系。根據“經濟人行為原理”,中國商品市場長期不發展,也應當是人們在特定資源環境下“合理選擇”的結果。

中國文明本部黃河流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等溫線、等降水量線都是東西方向。從現今陜甘交界向東一直走到山東半島大致1500公里范圍內,所經各地的氣溫和降水都相同,所以基本產品相同,沒有交換必要;雖說南北方向氣候差異較大,引起基本產品差異較大,但南北方向沒有天然河道可供通航,陸路運費又太高,南北之間不同的產品無法實現交換。由陸路運輸形成的農產品市場,輻射范圍不超過10公里。農民把產品運到有差異的地區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產品,比自己直接生產它們花費的代價更高,農民的“合理選擇”只能是調整產品結構來滿足需求,于是社會就長期維持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在古代中國的自然地理和交通條件下,任何兩地農、林、牧、漁等基本產品(低值笨重貨物)生產成本的差額,都抵償不了兩地之間的運輸費用,所以中國不可能自發形成大規模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場。

從經濟上看,能夠承受遠距離運輸費用的商品是有限的。黃金、珠寶等貴重物品當然能夠承受遠距離的運費。除黃金、珠寶等貴重物品外,中國古代市場上交易的物品還有瓷器、絲綢、香料、茶葉等本身價值不高但產地有限的特殊物品,但由于運輸費用很高,它們到達最終消費地時都成了普通百姓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所以對市場發展的刺激作用并不大。在中國,也許只有經銷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鹽、鐵這兩種商品才有利可圖,但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國家就逐漸壟斷了鹽鐵的經營,對私自經銷鹽鐵者要進行嚴厲制裁。由于經銷基本產品難以致富,所以商人只能依靠行奸弄巧或者販賣違禁物品發財,結果“奸商”和“私販”幾乎成了中國商人的代名詞。在統治者看來,商人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還抵償不了他們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商業稅收不能補償管理費用),所以直到時代,國家仍然采取重農抑商政策。抑商政策當然會對市場發展更為不利。但由于上面已分析的原因,即使沒有抑商政策,中國市場也不可能自發發展起來。

六、技術發明與理論科學

在英語中,“科學”和“技術”完全是兩個概念,技術是指實用技術、應用技術,它能夠直接應用于生產,創造出新的產品或者提高勞動生產率,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直接獲得利益,科學則不同,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產物,所以往往稱為“科學發現”,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理論的東西。科學和技術的關系頗為復雜。有的科學發現(理論)容易轉化成應用技術,使人獲得具體利益,例如科法拉第發現并歸納出電磁感應定律,這屬于科學(發現)。當人們利用這一定律制造出發電機和電動機時,科學就轉化為技術,直接應用于生產造福于人類了。有的科學雖然不能直接轉化為技術,但對基本生產活動可以作出指導性貢獻,例如牛頓的力學定律;還有的科學則不容易轉化為應用技術或者根本不能服務生產,例如四色原理的證明、費爾馬定理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論證等,它們與應用技術相差很遠,很難把它們應用到生產中創造財富。

歐洲科學興起的歷史表明,理論科學是由技術發展推動的。如果技術發展沒有提出需要給予理論解答的問題,也就根本不會有理論科學的出現。關鍵問題在于,既然理論科學并不直接服務于生產,不能使理論發現和創新者獲得利益,何以會有人去從事理論研究呢?

大多數情況下,基本原理的歸納者都是實踐者,他們需要在實踐中應用理論,這就使他們直接獲得了收益。但復雜、高深的理論卻不能由實踐者發現和提出,往往來自于大學任教的學者或國家的研究機構,因為這些高深、復雜的理論無法直接獲得利益,所以也只能夠由國家資助。

古代中國沒有創造出理論科學,道理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從容易轉化為生產技術的理論科學上說,中國市場發展(更正確些說是不發展)的狀況制約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操作中的分工,導致生產技術陷于停滯,根本提不出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從這一方面說,中國人沒有創立理論科學,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無法轉化為生產技術的復雜、高深的理論創新來說,它們都建立在對基本原理進行科學歸納的基礎上。中國在理論創新上沒有多大貢獻,是因為沒有人去進行基本原理的歸納;之所以沒有人去進行歸納,是由于長期停滯于自給自足狀態的經濟生活沒有產生出對科學原理進行理論歸納的“需求”。邏輯上的三段論和探求因果關系四法(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剩余法)都是如此。中國人也早已使用這些方法進行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關系。之所以沒有人對其進行歸納,是因為這種歸納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沒有作用——不但終生活動在幾公里范圍內的農民不需要它們,而且統治國家的軍政官僚和文人學者也都不需要它們,所以歸納出來寫成書也沒有人看,寫書人將得不到任何補償,所以沒有人進行歸納就是沒有人去做對人對己都無用的工作。這一歸納工作之所以由英國哲學家穆勒完成,是由于英國經濟生活的發展已經產生出對這些方法進行總結歸納的“需求”,為滿足社會需求而進行的這一歸納工作也能夠使個人獲得實際利益。

可以認為,中國歷史上理論創新成果很少,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生活沒有為中國人的創新精神創造出獲利的空間。

七、李約瑟評價

許多中國人以為李約瑟在“科學技術史”學界占有很高地位,其實不然,即使在他的母校英國劍橋大學,他也不具有多高的學術地位。可以認為,中國人推崇李約瑟博士,不是由于他在學術上的造詣,而是由于他對中國人的感情。

作為把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介紹給全世界的“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理所當然地贏得了中國人的愛戴和尊敬。但是他關于“古代中國科學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論斷,他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的做法,他關于近代科學技術落后原因的探討,都表明他根本不懂得科學技術發展的原理。

首先,關于中國科學技術領先于世界的說法,完全是李約瑟博士的主觀臆斷。如前所述,一般應用技術的發現和發明具有偶然性,所以根本無法比較誰先進誰落后。從理論科學說,古希臘的歐幾里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創立了平面幾何的公理體系,用邏輯方法推導出幾何學大廈。初學幾何的人往往瞧不起“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樣的道理,因為這樣的道理不僅童叟皆知,而且連狗都知道(跑近路),所以關鍵問題并不在于知道不知道一些道理,而在于能不能把它用理論科學的形式歸納出來。直至19世紀人們才認識到到,任何科學都必須建立在公理體系的基礎上,人們因而更感到歐幾里德的偉大。古代中國根本不存在理論科學,怎么能夠硬說“古代中國科學技術領先于世界”呢?

李約瑟之所以認為“古代中國科學技術領先于世界”,也許正與他不能把“科學”和“技術”嚴格區分有關。由于古代中國并不存在真正的“科學”(這一說法往往使過分推崇中華文明的人難以接受),所以近代以來的翻譯家就把科學和技術連帶統稱為“科學技術”,導致許多中國人把“科學”和“技術”混同理解,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李約瑟博士是英國人,把英語中差別很大的兩個概念混同理解,則是難以原諒的。

其次,李約瑟解答“難題”的方向,與問題本身的提法也自相矛盾,違背了最起碼的邏輯。他提出問題前提是,古代中國科學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在近代(15世紀以后)才落后了。既然古代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那就不能到形成古代社會的情況中探討原因。但是李約瑟(的回答)卻正好立足于遙遠的古代,他把原因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僚政治,這一制度至遲在公元前221年就已經形成了。他在探討形成官僚政治的原因時,又談到了中國地理環境導致的治理水患的必要,這一探討實際上又追溯到大禹治水時代。就地理環境來說,它從中華民族誕生時起就一直在起作用。既然它們能夠促使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那就根本不可能用它們解釋近中國代科學技術的落后。

李約瑟關于中國建立水利網的材料及其分析,最早見于19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向英國政府的報告,這一材料和分析與歷史事實相差很遠。中國文明本部的黃河流域,農業基本上靠天然降雨,從來就沒有修建抗旱水利網。按照材料中治理水患的說法,都是指在洪澇災害發生時組織人力疏通洪水使之流入大海(大禹治水),但黃河泥沙含量大,下游經常淤積改道,直至現在也沒有形成水利網,治理水患與中國統一政權的建立根本沒有關系,用它解釋中國統一政權的建立甚至沒有道理。

最后,李約瑟所談到的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的兩個原因,在邏輯上根本不能并列。按照他的看法,官僚制度的阻礙應是直接原因,而地理條件則是形成官僚制度的原因,所以可以看作是科學技術落后的根本原因。李約瑟把它們并列為兩個原因,邏輯上陷于的混亂。

篇3

所謂“文學死了”,具體地說是“文學的終結”“小說的終結”“詩歌的終結”“經典的終結”“批評的終結”,此并非中國本土原創,而是從域外販運而來,確切地說是近年西方學者米勒•德里達等人所持的一家之說。苦于找不到“創新”語題的本土文論家,于是欣喜若狂,趕快把它搬來,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一經登陸中國文壇,自然吸人眼球,產生炸彈效應,一下子激活了僵硬的文論,而論者也由此揚了名。中國文論界向來以制造話題為能事,一忽兒這個主義,一忽兒那個話語,不說遠的,光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多得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今又出來一個“終結論”,公說公理,婆說婆理,文論界于是變得熱鬧起來,同時又順便發表了“科研成果”,豈非一舉兩得。但恕我直言,所謂“文學死了”,就像以往許多轟動一時的時髦批評一樣,這不過是又一次“偽命題”的誕生,與真正的文學批評無關。

拜讀標榜“文學死了”的宏文,使我最感釋然、安然、坦然的是,我在這些宏文的字里行間,看到的“文學死了”乃是指“死了”而已。原來,凡是所有驚呼“文學死了”的論者,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眼中所謂的“文學”,其實只是文學的一半,就如同身體的一半,而非文學之全身。

稍具文學常識者都知道,文學是一種精神產品,既是產品,就有其接受者即消費者。按照文學產品主體接受對象、消費對象的不同,人類將服務服從于成年人的文學稱之“”,與之相對應,在人類文學大系統中還有另一類服務服從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文學”。就在文壇驚呼“文學死了”的這些年,另一種類型的文學卻在蓬蓬勃勃地生長著、繁榮著,這就是未成年人文學。它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未成年人自己寫的文學”,如郭敬明、韓寒、張悅然、春樹,等等,他們的作品動輒就是十萬、數十萬冊的發行量。有好事者根據發行量的版稅率,計算出了當今作家的富豪排行榜,郭敬明等都名列前茅。另一類是“寫給未成年人看的文學”,也就是兒童文學。這方面的作家作品更是風起云涌,鋪天蓋地。最“狂”者,國外要數英國女作家J•K•羅琳,她的《哈利•波特》系列的發行量已直追《圣經》,全世界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億萬青少年都因《哈利•波特》而“我為書狂”。在國內,最“狂”者當數成都女作家楊紅櫻,她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笑貓日記系列》等的發行量已超過2000萬冊,而且還被西方出版業買走了全球全語種版權,楊紅櫻已成為中國當代作家版權出口第一人。中國人從來只知道世界兒童文學大師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誤認為中國兒童文學的“起源”是從西方引進的。如今楊紅櫻筆下的“馬小跳”“笑貓”已大舉挺進歐美主流社會,這實在是大長了中國文學的志氣,大大地為中國文學爭了光。

但是,且慢,那些瞧不起“未成年人文學”的理論家卻在那里嘀咕:《哈利•波特》《淘氣包馬小跳系列》,還有什么郭敬明之類寫的東西,那也是文學嗎?怎么會不是文學呢!據報導,2007年7月下旬,來自世界各地的1500余位專家教授,齊聚加拿大多倫多市的喜來登中心,舉行了為期4天的全球《哈利•波特》學術研討會,對《哈利•波特》這部新世紀幻想小說進行了多角度的研討。遺憾的是,中國文論界對《哈利•波特》一直三緘其口,甚至還在懷疑是不是“文學”!因而無人參加。至于楊紅櫻的作品,在國內已獲得多種文學獎項,包括中國作家協會的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文學獎等,因而早已驗證楊紅櫻的作品屬于文學。郭敬明、韓寒、張悅然等“80后”寫的東西自然也是文學無疑,因為已有不少文論家評論他們的文章了。

既然J•K•羅琳、楊紅櫻、郭敬明等寫的都是文學作品,既然這些作品又是如此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甚至成為超級暢銷書(至于是否成為“經典”,那是另一回事),怎么又會冒出“文學死了”的結論呢?這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看來答案只有一個,在那些鼓噪“文學死了”的高深理論家眼里,未成年人文學――兒童文學根本就不是文學!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兒童?如何看待未成年人文學――兒童文學?早在五四時期,魯迅、周作人就已旗幟鮮明地發表過見解。魯迅說:“往昔的歐人,對于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賬,一面開辟新路。”“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從而“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魯迅還熱烈地贊譽葉圣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周作人說:“中國向來對于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不是將他當做縮小的成人,拿‘圣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做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什么,一筆抹殺,不去理他。”“兒童同成人一樣的需要文藝”,新文學有“供給他們文藝作品的義務”。然而遺憾的是,時代已經進入了21世紀,在某些高深理論家的眼里,兒童依然沒有地位,至于為他們服務的文學自然也就不配稱作文學,于是這才有了“文學已死”的中國版。由此悟出了一個道道:凡是不把兒童當成獨立的人看待的人,就不會把兒童的文學看成是文學;反之,凡是承認兒童有其獨立價值與社會地位的人,自然而然也就會把為兒童的文學看做是文學。因此,如果要說“文學已死”,那最多只是文學的一部分――“”已死而已。兒童文學不但未死,而且還活蹦亂跳。兒童文學從來不害怕死亡,如同兒童從不畏懼死神一樣,因為兒童的生命距死亡最遙遠。兒童是生長的、發展的,世界的希望、人類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希望,全在于兒童,文學的希望也一樣。因此,只要兒童不亡,希望就不亡;只要兒童文學不亡,文學就不亡;只要世界上還有一個兒童,就會有兒童文學,就會有文學,“文學已死”的高論,可以休矣。

篇4

1、必須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

2、堅持德才兼備。

3、要建立由正確的考核標準、科學的考核方法和公正的考核主體組成的考核體系。

4、要實行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制度化的考核。

篇5

【關鍵詞】 高職院校;學籍管理;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這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尤其是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具體實踐和應用。“生本理念”是人本教育的前提和核心,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其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有專家認為, “生本理念”重新定義了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學生以教育服務的消費者角色進入學校,學校則提供教育服務產品,成為賣方,更加關注學生的權利,即學生應具有獲取知識、選擇專業、選擇教師和安全保障等權利,學校的使命在于不斷地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人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稱為“學院”)教務處在學籍管理工作中,堅持“以生為本,質量立校”的理念,積極探索適宜本校特點的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學籍管理方法,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良好服務。

一、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工作的種類和特點

1、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工作的種類

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工作的種類,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由學校根據學籍管理工作程序,定期開展的學籍管理工作,如入學與注冊,在此環節中,學校要根據相關規定進行新生入學資格審核、復核,并為學生完成學籍電子注冊工作,為其進行學籍查詢提供服務等工作。此類工作主要由學校推進完成,為學生后續活動提供便利。諸如此類的工作還有學歷電子注冊,學歷證書頒發等。二是學生根據自身需要,主動向學校提出申請,進而由學校為其提供服務的活動,如學籍證明、休學、復學、轉專業、轉學以及退學申請等服務。此類工作主要由學生發起,學校根據學籍管理規定受理申請,為學生提供服務。三是以學籍管理規定為依據,由教務管理系統記錄的學生檔案信息(學業成績,出勤記錄、休學情況等)觸發的學籍管理工作,如學業預警、學籍預警、留級、休學、退學等。此類工作由教務管理系統對學生相關信息進行監控檢測,當學生在系統中的表現或狀態達到設定值時,系統會激活相應的活動,向學生及學籍管理工作人員進行相應活動的提示。

2、學籍管理工作的特點

(1)周期性。學籍是指一個人自入學注冊到畢業離校,其屬于某學校的一個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資格。高等教育的規律性與周期性,決定了學籍管理工作的周期性。對于學籍管理工作人員而言,一學年便是一道輪回,因為一學年間必定有新生入學、在校生學年注冊與管理、畢業生離校,在此過程中,遍歷學籍管理的各項活動及各個環節。

(2)程序性。學籍管理有其相應的制度規范,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籍管理規定》及各高校與之匹配的學籍管理辦法,這是保障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依據,對高等學校學籍管理具有約束和指導作用。在具體實踐中,學籍管理活動以其為約束和指導,按規定程序開展,從而使學籍管理工作規范有序、有章可循。

(3)偶發性。學籍管理活動的服務對象為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有其自身的成長路徑,因此,學籍管理活動難免會有偶發事件。在學籍管理活動中,偶發性表現最為突出的便是學籍異動,如學生因某種原因中斷學業,待導致休學的原因排除之后,再復學繼續學習。對于此類活動,一般不能預見其發生的確切時間,因此事先無法進行具體安排,只能隨著事件的發生及時監控、管理。

(4)可監控性。學籍管理的信息化使日常學籍管理中的信息搜集與分析變得更加簡易、高效。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教務管理系統,系統數據庫涵蓋課程設置、學生基本信息、學業情況及學籍狀態等各個方面。通過對學業數據的挖掘與分析,管理者就能基本掌握學生的學業進展情況甚至是學業發展趨勢。而學籍狀態數據庫則記錄了學生的學籍現狀及學籍異動的詳細情況。因此,除了偶發事件可能引發的學籍管理活動外,對于學籍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大部分情況,管理者通過對學業數據及學籍數據的監測分析,可以提前預測,及時發現問題,并據此進行干預,開展學籍管理活動。

二、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籍管理工作實踐

一是不斷完善學籍管理機制。實行了在教學副院長領導下,教務處主要負責,招生辦、學生處、各系部分工協作的管理機制。

二是加強學籍管理隊伍建設。在保證專職學籍管理人員隊伍穩定的同時,經常派他們參加教育部及省教育廳組織的有關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和工作水平,做到熟悉政策、規范工作。

三是完善各項有關制度。制定了《學生管理規定》、《轉專業管理辦法》、《考試管理辦法》、《成績管理辦法》、《頂崗實習管理辦法》、《訂單培訓管理辦法》等有關工作制度,為學籍學歷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提供了依據和保障。

四是“以生為本”,不斷創新學籍管理辦法。隨著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辦學實力的增強,頂崗實習學生和企業“訂單班”比例逐年增加。在鐵路專業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后,僅2015屆畢業生,在西安鐵路局實習站段多達32個。跨專業重新組班數增加,學生流動性加大,造成學籍的異動增多,學籍管理難度增加。針對出現的新情況,學院教務處采取學籍管理工作前移,信息采集工作關注重點群體,頂崗實習學生送考上門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學籍管理水平,得到學生和實習站段的好評。具體措施是:

堅持科學導向,提前數據采集,建立健全學生學籍數據庫。針對本院訂單培養、就業轉專業、畢業生頂崗實習等學籍異動較多,學生流動性強,教務處狠抓學期的校內注冊工作,及時準確的掌握學生異動情況,自入學起,建立學生學籍數據庫,跟蹤隨時更新,為畢業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證。

注重靈活多樣,講究實效,關注重點群體的學籍管理。教育部、省教育廳對五年制轉段工作十分重視,教務處針對本校具體情況,重點關注五年制學生的學籍管理工作,收到了較好效果。五年制學生在中考時信息上報不準確,存在修改信息的學生,這對轉段注冊工作造成極大影響。通過個人信息與招生錄檢信息比對,對修改信息的學生,逐一審查,把工作落在實處。

做到統籌兼顧,合理安排,提前圖像采集工作。畢業生的圖像采集工作一般在畢業的最后一學期進行,可這時畢業生大多在頂崗實習。教務處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圖像采集提前一年進行,趁學生在校上理論課期間組織照相與核對,這樣既方便了學生,又方便了企業。2016屆完成了4001人的圖像采集工作,為安排頂崗實習工作打下基礎。

采取多種措施關愛學生,解決企業后顧之憂。畢業前的清考工作往往與畢業生的頂崗實習時間沖突,為了方便實習學生,解決站段學生返校后的崗位人員接續困難問題,教務處組織各個系部送考上門,解決實習和清考的矛盾,得到學生和站段的好評。

總之,學籍管理是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只要堅持“以生為本,質量立校”的辦學理念,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就會總結出適合學院特色的學籍管理方法,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好務。

【參考文獻】

[1] 李戎.高校學籍管理與電子注冊制度建設[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 趙玉冰.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1).

[3] 王麓雅,魯良.論生本理念觀照下的高校學生工作[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篇6

從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出發,在分析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制藥工程專業基礎藥理學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基礎藥理學理論教學進行了優化教學內容、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完善課程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探索,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基礎藥理學;理論教學

基礎藥理學是制藥工程專業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其任務是闡明藥物的作用機制和藥理作用、提高藥物療效、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藥的科學性,為開發新藥或新劑型提供實驗資料。應用型本科教育側重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能力,培養目標不再是單純的研發人員,而是面向生產一線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結合的高級人才,才能滿足行業對高等教育的需求[1]。目前高校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已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為了促進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學改革和為制藥行業提供合適的應用型人才,基礎藥理學理論教學應該圍繞提高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體現應用型人才的特色,滿足廣大企業的用人需求。

1結合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基礎藥理學是藥學與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作為本科制藥工程專業藥學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基礎藥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綜合運用了生理學、解剖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和免疫學等多學科知識[2]。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高校制藥工程專業并未開設相關基礎學科,如解剖生理學、免疫學等。因此,結合專業特點、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選擇合適的教材,將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經過7年多的教學實踐,我校最終選用了朱依淳編寫的《藥理學》(第七版,人民衛生出版社)作為教材。同時,指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張慶柱主編的《基礎藥理學》和人民衛生出版社李端編寫的《藥理學》(第六版)作為主要教學參考書。根據制藥工程專業特點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針對我校采用的十二五衛生部規劃教材《藥理學》第七版,該書適用于108學時的理論教學,而我校制藥工程專業基礎藥理學學時僅為48學時,存在著教材內容多,授課學時少的問題。所以,應根據制藥企業生產實際需要和專業特點,對基礎藥理學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進行科學提煉優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教材內容分為重點章節和一般章節,重點章節又分為代表性藥物和一般藥物。在分析每類藥物共性的基礎上,全面掌握代表性藥物的體內過程、作用機制、藥理作用和禁忌癥等,再通過比較,辨別出同類的其他藥物的特性。一般章節內容比較簡單,可采用學生自學加課堂總結歸納的方式進行。

2改革課堂教學方法

基礎藥理學涉及多學科知識,所含內容豐富,各章節間關聯性較差,且藥物的種類很多,不同藥物的藥理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等容易混淆,而且制藥工程專業方向偏向應用,開設的醫學理論類的課程較少,學生掌握的相關醫學知識有限,學生反映藥理學許多內容難以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好教學方法對提高基礎藥理學教學尤為重要。

2.1多媒體輔助教學

基礎藥理學理論性較強,一些概念、知識點比較抽象,如何使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使學生容易理解,是藥理學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單靠教師使用黑板講授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面向應用的制藥工程專業基礎藥理學的教學要求。多媒體教學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方法的一些不足,能把復雜難懂、枯燥抽象的學習內容直觀、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來[3],有助于展示基礎藥理學所需的相關醫學知識和深奧難懂的教學知識點,如在講解抗心律失常藥物時,多媒體展示心臟的解剖圖及心臟正常的泵血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以及大腦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機制的理解。例如講授G蛋白偶聯受體的作用時,其內容較為抽象,學生理解困難。可以利用Flas將G蛋白偶聯受體進行信號轉導的過程形象的呈現出來,讓學生感性的認識到G蛋白偶聯受體的作用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此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過多媒體教學也不是萬能的,由于信息量大學生反而不易把握重點,容易跟不上教學節奏,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發揮二者優勢,相互彌補不足。

2.2引入PBL教學方法

基于問題式學習(PBL)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強調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協作完成的形式共同解決真實性的問題,來學習隱含在實際問題背后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且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4-5]。以往的教學中,大多采用“滿堂灌”的單一教師講授教學方法,學生普遍反映“內容太多,枯燥難懂”。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經驗,結合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教學情況,在藥理學課程中選取部分章節如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物進行PBL方法的實踐,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2.3結合熱點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時事新聞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一些醫學案例報道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地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報道,既能激發學生學習基礎藥理學的興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同時也鞏固了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看到所學藥理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6]。如近年來藥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從毒膠囊事件,到兒童藥“優卡丹”有副作用,還有乙肝疫苗注射相繼出現致死事件。這些事件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程度調動了學生學習藥理學的積極性。

3完善課程考核制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課程考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評價學生對該課程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據,是檢查教師教學效果的主要方法。以往我校基礎藥理學成績由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期末成績占70%,過程性考核環節較少,比重僅占30%,難以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筆者對考核制度進行改革,根據課程的階段性教學要求,通過課堂提問、平時作業、單元測驗等多種形式加強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以督促學生在課程中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和理解。考核內容減少了對課本里記憶性內容的考查,增加了對創新性和實踐性內容的考查,注重測試學生應用基礎藥理學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加強自主拓展學習的能力,深化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理解。

4結語

總之,結合我校應用型背景下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就業方向和學校的辦學定位,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教材和優化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并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完善課程考核制度來提高學生學習基礎藥理學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李偉偉 史建俊 單位:黃山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

【參考文獻】

[1]史秋衡,王愛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8(21):34-37.

[2]朱依淳,殷明.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

[3]張萍波,蔣平平.多媒體在綠色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11,38(5):275-277.

[4]邱秀華.淺析PBL教學對改善醫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意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2):15-16.

篇7

[關鍵詞]生態工程 基本原理 教學過程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9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40114 

一、 教學過程 

1. 巧用道歉視頻,創設情境導入 

播放馮小剛導演,葛優、李小璐、鄭愷、白百何主演的2014年賀歲片《私人訂制》最后一段“向大自然道歉”視頻。學生觀看視頻,教師依次提出下列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分析:(1)四位主角為什么要向大自然道歉?(學生:霧霾天氣頻發、森林亂砍濫伐、煤炭過度開采、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都與人類的不當活動有關)(2)這些問題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樣的問題?(學生:人口快速增長的壓力、生產生活及經濟發展所需等導致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由此引起的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充分暴露出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難以可持續發展。)(3)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是什么?(教師:建設生態工程,就是指人類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系統設計、調控和技術組裝,對已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重建,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善,并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發展,從而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與一般的傳統工程相比,生態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特點。) 

2.運用模型構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案例1]出示“石油農業”模式圖。教師:“石油農業”模式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現代化模式,由于需要大量使用石油作為原料或動力而得名。該農業模式對解決糧食需求和提高糧食產量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時由于其高能耗、高污染,使糧食品質和安全不斷下降,難以可持續發展。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要發展生態農業。 

介紹“傳統生態農業”模式。教師:“無廢棄物農業”模式是我國古代最早、最生動的一種生態工程模式。請同學們利用所給的項目繪制“無廢棄物農業”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圖,可分組討論、交流與合作。在學生討論出現疑惑的地方時,教師應協助學生解答,以完成概念圖的模型構建。 

根據上述模型構建活動,教師提出以下思考問題:上述“無廢棄物農業”模式的突出優勢是什么?(回答:充分利用廢棄物中的能量,通過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利用,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達到無廢棄物生產,減少環境污染。)進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物質循環再生原理”。 

引出“現代生態農業”模式。教師:上述“無廢棄物農業”模式是我國傳統農業的輝煌成就之一,但已無法滿足人們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在上述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可增設沼氣池、蘑菇等環節更好地利用物質能量。請同學們自主構建,完成下列“現代生態農業”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圖。 

[案例2]出示“純樟子松林、珊瑚礁區”圖片。教師:我國“三北防護林”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最初進行林帶建設時,單一種植的樟子松林遇松毛蟲害大量毀壞死亡;而珊瑚礁區卻能夠在養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著很高的生物多樣性?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純樟子松林的生物多樣性低,食物鏈短而簡單,缺少松毛蟲的天敵,而成片單一的林木又為其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因而導致樹林的大量毀壞死亡。珊瑚礁區的生物多樣性高,食物鏈復雜,不同的生物占據不同的生態位,通過食物鏈關系互相依存,充分利用了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環境,實現了很好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教師:從上述正面和反面的實例,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學生:進行植樹造林等生態工程建設時,必須要考慮生物的多樣性,只有保持生態系統較高的生物多樣性,才能維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和平衡。(歸納總結出“物種多樣性原理”) 

[案例3]出示“灰色長城、水葫蘆瘋長、草原過度放牧”圖片。教師:“三北防護林”的西北防護林早期栽種不適應當地環境的楊樹林,導致“綠色”長城變成“灰色”長城。江蘇、上海和浙江三省市交界孕育吳越的美麗太湖。近年來,由于富營養化促使太湖水體中水葫蘆和藻類瘋長,并導致魚蝦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給水生生態系統造成極大危害。如果在西北草原地區發展畜牧養殖業,你認為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西北畜牧養殖應該注意牲畜數量不能超過草地的承載量(環境容納量);針對公共草地的過度放牧問題,應該實行草地承包,調動個人的管理積極性,減少過度放牧現象。另外,可以在有條件的地方,人工種植牧草,增加牧草產量。 

教師:從上述3個實例,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學生: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要處理好生物與環境的協調與平衡問題,要栽種適宜樹種,要考慮生物數量不能超出環境承載量。(歸納總結出“協調與平衡原理”) 

教師: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不但要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更要整體考慮經濟和社會等的影響力。例如,進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時,一方面要號召農民種樹,另一方面要考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論 文網進行和服務,歡迎光DYlw.NeT 聯系方式QQ 712086966]貧困地區農民的糧食、燒柴以及收入等生活問題。如果農民的生計得不到保證,隨時會發生“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現象。這體現了什么原理? 

學生:整體性原理。 

[案例4]出示“四位一體”農業生態工程模式圖。教師:“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是我國北方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它以沼氣為紐帶,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蔬菜栽培與日光溫室有機組合在一起,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融為一體。圖3為“四位一體”農業生態工程模式及物質和能量流動圖。 

篇8

[關鍵詞]建構主義 教學改革 數學建模

長期以來,高等數學課一直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其內容枯燥乏味、抽象難懂,學生主要通過記憶公式和做大量練習而通過考試,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改革數學的教學思路,提出教學要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再注重計算技巧;強調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加趣味性和實用性,鼓勵學生利用現代科技和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學中引入計算機技術、實例研究、團隊合作以及課堂討論等方式,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深入掌握所學知識的應用方法和范疇。

一、采用建構主義組織課堂教學規劃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新的知識納入到己有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在對新信息、新知識建構的同時,原有認知結構又不斷發展或重構,尤其當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容納”新對象的情況下,主體就必須對己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變革,使其與客體相適應。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建構新知識的基礎,通過在對新的知識理論與以往的知識理論相互印證與比較中,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識體系。

這種教學思路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或合作者,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對問題的看法,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有意義的社會協商,學習環境要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構成。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條件,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與對話是意義建構的核心環節,意義建構則是學習的目的。

二、引入現實問題的教學方法

抽象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數學的魅力所在,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雖然是一些語言和符號,但它們都代表了確定的意義,這些意義是數學家們根據對客觀事物屬性的感知進行思維構造的結果,這些語言符號只不過是這種思維結果的表達形式。學生要獲得這些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的意義,并不是僅僅記住這些思維結果的表達形式,而是需要以自身原有經驗為基礎進行思維構造的過程,只不過因為有前人構造經驗,有教師創設的情境,從而使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構造有捷徑可循。

現實問題的應用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現實問題的解決建構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而理解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的演化過程和思維形式,從而給了枯燥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鮮活的背景和現實意義。以概率論為例,計算機類專業在學概率論時,可引入系統可靠性分析以及信息傳遞安全性方面的應用;金融類專業則引入金融保險方面的應用;其他例如產品檢測、藥品監督等不同的應用,可應對于不同的專業相應的講解。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與專業課相對應的實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更能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理論知識。現實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微積分的興趣。采用好的問題可以促使學生應用身邊所有的工具進行解決,包括計算機、互聯網等,更重要的是應用儲存在大腦中的數學知識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來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模型。利用數學知

識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現實問題引入教學與建構主義學說的觀點是一致的。

三、引導團隊合作和課堂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數學建模性質的問題,組織和引導學生建立團隊式的學習小組,對于復雜的實際應用問題自行查找資料,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幫助交流者進一步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基于這一原理,合作學習可以成為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合作學習可以是學習小組一起進行討論、學習、探討問題的解答、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與獨立學習相比,以小組形式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并且這些知識可以帶給學生深刻地印象。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觀點,隨著學習的進行,每個學生構造他們自己的思想和知識。通過合作學習,學習環境被放在一個較大的群體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起學習,從課本中以及從其他成員處獲得知識。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小組的每個成員可以不斷對自己的原有知識結構進行重建或修正,比個人獨立學習更容易對概念完整、綜合性的理解和認識。小組成員之間的影響也可以使學生專心于正在進行的學習任務,解決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復雜問題,并且,向其他成員解釋對問題或概念的理解和看法也要求對概念和問題具有較深的理解才可能,傾聽其他同學表述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幫助其他同學將客觀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在改革高等數學教學中,學習小組可以對某一概念進行合作學習,也可以對一些課題或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然而合作學習必須有一定的模式,能夠熟練進行、并且是受到約束的,否則就不會獲得成功。進行改革高等數學教學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學會建立一個能夠有效學習的課堂,并能夠很好的管理。

四、引入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在國外的多數的數學教學改革中,計算器和計算機被引入教學,有的課程甚至將微積分教學完全在計算機上進行,如伊利諾斯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共同開發的微積分項目C&M(Calculus and Mathematica)。學生利用計算器和計算機來研究函數的圖形和數值運算以及圖形、數值之間的深刻聯系,提高理解能力。同時,使用技術手段幫助處理符號運算允許學生節省更多時間,然后將這些時間用在高層次的學習上,幫助學生建構更深層次意義上的概念。

其實,計算機技術的重要性還在于:它為學習主題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闡述角度。它可以成功的幫助學生建構所學概念和自己經驗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尤其是,可以培養將經驗抽象為知識的能力。比如,利用計算機可以很容易的畫函數圖形、找到函數的零點、顯示微分方程的線素場等,使學生將抽象的概念與幾何意義緊密聯系起來。在一些直接采用計算機研究數學的學校中調查發現,學習怎樣使用數學軟件是他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情況下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數學概念。當然教學的重點放在數學思想上,技術只是一個輔助因素。

參考文獻:

[1]Stewart J. Calculus(5 edition)[M]. Brooks/Cole Publishing,2002.87-135.

篇9

一、例談源于課本的中考題

1.來源于課本例題中中考題

例1:(2011?紹興)一條排水管的截面如圖1所示.已知排水管的截面圓半徑OB=10,截面圓圓心O到水面的距離OC是6,則水面寬AB是()

A.16B.10C.8D.6

課本原題(浙教九上64頁,3.2圓的對稱性(2))例2一條排水管的截面如圖2,已知排水管的半徑OB=10,水面寬AB=16,求截面圓心O到水面的距離OC.

點評原題是在RtOCB中,已知OB、CB求OC,中考題改為已知OB、OC求AB(即求CB)。其實質兩題都是利用垂徑定理和勾股定理可求得結論。

〖XC51.TIF〗

2.來源于課本中課內練習中中考題

例2:(2013?紹興)某市出租車計費方法如圖3所示,x(km)表示行駛里程,y(元)表示車費,請根據圖象回答下面的問題:

(1)出租車的起步價是多少元?當x>3時,求y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

(2)若某乘客有一次乘出租車的車費為32元,求這位乘客乘車的里程.

〖XC52.TIF〗

課本原題:(浙教八上163頁,7.5一次函數簡單應用中課內練習)某市出租車計費方法如圖所示,請根據圖象回答下面問題:

(1)出租車的起步價是多少元?在多少路程內只收起步價費?

(2)起步價里程走完水之后,每行駛1km需多少車費?

(3)某外地客人坐出租車游覽本市,車費為31元,利用圖象求出他乘車的里程.

點評:中考題與原題第一問都一樣,考查了學生識圖能力。第二問中考題是利用圖象求起步路程后的函數關系式,而原題是利用圖象求起步路程后每行駛1km的車費。而第三問則中考題和原題都是在第二問基礎上,已知車費求乘車里程(中考題根據函數關系求里程,原題根據已知每行駛1km的車費求里程)。其實兩題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3.來源于課本作業題中中考題

例3:(2010?紹興)如圖5,小敏、小亮從A,B兩地觀測空中C處一個氣球,分別測得仰角為30°和60°,A,B兩地相距100m.當氣球沿與BA平行地移10秒后到達C′處時,在A處測得氣球的仰角為45°.

(1)求氣球的高度(結果精確到0.1m);

(2)求氣球飄移的平均速度(結果保留3個有效數字).

〖XC53.TIF〗

課本原題:(浙教九下23頁,1.3解直角三角形(3)作業題)如圖6,兩個觀察者A,B兩地觀察空中C處一個氣球,分別測得仰角為45°和60°.已知A,B兩地相距100m,當氣球沿與AB平行地飄移到20秒后到達C/,在A處測得氣球的仰角為30°.求:

(1)氣球飄移的平均速度(結果保留3個有效數字);

(2)在B處觀察點C/的仰角(精確到度)

點評原題和中考題已知都一樣,只有數字不一樣,所求內容雖有一個不一樣,但通過三角函數知識求的方法還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的學生會解作業題中題目,同樣也一定會解中考試卷中題目。

4.來源于課本復習題中中考題

例4:(2012?紹興)小明和同桌小聰在課后復習時,對課本“目標與評定”中的一道思考題,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思考題:如圖6,一架2.5米長的梯子AB斜靠在豎直的墻AC上,這時B到墻C的距離為0.7米,如果梯子的頂端沿墻下滑0.4米,那么點B將向外移動多少米?

(1)請你將小明〖TP54.TIF,5。1,PZ〗對“思考題”的解答補充完整:

解:設點B將向外移動x米,即BB1=x,

則B1C=x+0.7,A1C=ACAA1=〖KF(〗2.52-0.72〖KF)〗-0.4=2

而A1B1=2.5,在RtA1B1C中,由B1C2+A1C2=A1B21得方程〖CD#6〗,

解方程得x1=〖CD#6〗,x2=〖CD#6〗,點B將向外移動〖CD#6〗米。

(2)解完“思考題”后,小聰提出了如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在“思考題”中,將“下滑0.4米”改為“下滑0.9米”,那么該題的答案會是0.9米嗎?為什么?

問題二:在“思考題”中,梯子的頂端從A處沿墻AC下滑的距離與點B向外移動的距離,有可能相等嗎?為什么?

請你解答小聰提出的這兩個問題。

課本原題(浙教八上第51頁,第2章特殊三角形目標與評定第16題)如圖,一架2.5米長的梯子AB斜靠在豎直的墻AC上,這時B到墻底端C的距離為0.7米,如果梯子的頂端沿墻下滑0.4米,那么點B將向外移動多少米?

點評該中考題先要求學生對原課本復習題進行解答,然后在此解答基礎上進行了有效拓展和延伸。學生只有在真正弄清課本復習題解答基礎上,才能對中考題提出的兩個問題順利解答。

〖XC55.TIF〗

5.來源于課本節前圖中中考題

例5:(2013?紹興)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有這樣一題,今有雞兔同籠,上有35頭,下有94足,問雞兔各幾何?此題的答案是:雞有23只,兔有12只,現在小敏將此題改編為:今有雞兔同籠,上有33頭,下有88足,問雞兔各幾何?則此時的答案是:雞有〖ZZ(Z〗〖ZZ)〗只,兔有〖ZZ(Z〗〖ZZ)〗只.

課本原題(浙教七下85頁節前圖)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有這樣一題,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頭?

點評此中考題利用課本節前圖中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雞兔同籠問題為背景,進行了適當改編(即改編了原題中數字),但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意圖不變。

篇10

論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處于專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轉型期,本文從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入手,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籍管理提出加強交流學習、推進二級教學管理模式、加強信息化建設、適度對學籍管理相關問題進行立項研究四項建設性思考建議。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并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過渡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作為新生的本科教育,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為我國本科教育擴張的主要基地。在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是相對單一性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區域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更趨合理,實現人才結構更加多樣化。①學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務管理的重要內容,新建本科院校升入本科院校以后,學籍管理內容和目標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學籍管理思路,必將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籍管理制度的改進及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

1 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新建本科是一個特定的高校群體概念,一般指自1998年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通過獨立升格或合并辦學由教育部批準組建的地方性、應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國現有新建本科院校200多所,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原地方性師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師教育為主;二是由多個高職、專院校合并后組建的綜合性新建本科院校;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學科門類較多、是以教學型為主的一般院校。③

(1)新建本科院校培養層次較多,專科、本科、專升本、五年高職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為主轉變。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多學科專科院校組建而成,所以其在相當一段時間還處于轉型期,這類院校目前專科培養仍具有相當規模的階段,并且培養層次呈現多樣化。例如,我院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2005-2006年度在校生中本、專科學生的比例是1:1.2, 2010-2011年度在校生本、專科學生的比例是1:8,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以后,雖然本、專科比值逐漸增大,但是從每一年度在校生培養層次比例分析,培養層次多樣化一直是升本后的主要特點,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層培養模式下如何辦好本科教育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并逐步轉變到以本科教育為主的模式上。

(2)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更加突出過程的控制與管理。精英階段的高校學生學習自主性較高,因此在校生學習控制和管理的問題并不突出,但是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階段,由于生源質量發生了變化,呈現多樣性,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的組建不久,對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學生培養尚處于探索階段,所以過程的控制和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加強對過程的控制與管理將是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的一個新特點。④

2 新建本科院校學籍管理的思考

學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務管理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以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籍管理發生了一定的變化:(1)學籍管理的學生層次由原來專科層次為主變化為以本科層次為主兼有專科、專升本等多種形式;(2)學籍管理學生的規模逐年增加;(3)學籍管理制度應更加突出學習過程的控制與管理。

2.1 加強交流學習

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籍管理,一方面在于學籍管理工作人員在實際的工作積累,另一方面主要是學籍管理前輩經驗的傳遞,學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對內、對外的交流學習。學籍管理是高校教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教學、教務其他管理崗位的工作存在密切的聯系,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務、教學科室之間和科室內部工作業務有所分工,學籍管理工作人員除本人工作以外對其他教學科室、甚至是教務科內其他人員業務不甚了解導致科室之間、科內從事相互協的工作時比較盲目、被動。因此加強學籍管理與其他相關部門、科室之間的交流在學籍管理工作中至關重要,這也是提高學籍管理效應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特征決定了它與精英階段的本科院校不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籍管理不能沿襲升本前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管理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籍管理工作人員之間應該加強交流和研討,為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籍管理工作拓展、創新打下基礎。

2.2 推進二級教學管理模式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大:例如西安文理學院2006-2011五個年度的在校生情況:2006-2007年度在校生7495人,共198個教學班,2010-2011年度在校生11810人,共計327個教學班,2011年度于2006年度相比在校生人數增加了4315人,教學班增加了129個,由于學籍管理業務與在校生密切相關,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培養模式的多元化:正常四年本科、二年專升本、三年專科、五年高職;經過休學、退學、復學、軍隊專業、留級、處分后特殊處理、特殊培養的;赴美、赴泰、赴臺對外交流的學生,學籍管理趨于復雜化,學籍管理集中于教務管理的模式不能適應目前的管理要求。因此,隨著在校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務管理集中在教務處管理重心過高,根本無法做好教學的宏觀調控工作,各系院的管理積極性也沒法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了提高教務管理質量,激發辦學活力,建立以院系二級教務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2.3 信息化建設

學籍管理工作事務性強,學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數據,新建本科院校學籍管理各項學籍異動的辦理依然是手工狀態,學籍管理大多處于半信息化狀態。學籍管理工作人員一方面要處理大量的手工業務,另一方面還要將處理業務進行歸檔整理,工作壓力很大。目前雖然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為了改進高校學籍管理手段,自行開發或與軟件公司聯手開發過一些教務管理系統,對學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積累了許多經驗。但是,這些軟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兼容性較差,一般而言,高校學籍管理存在兩個平臺,即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籍管理平臺、各新建本科院校內部學籍管理平臺,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兩個平臺兼容性較差,平臺之間不能實現自動數據對接;其二,新建本科院校內部學籍管理平臺功能不完善不能滿足日常工作需要;其三,新建本科院校學籍數據不能與學院內部其他部門相關數據實現共享。

2.4 適度對學籍管理相關問題進行立項研究

學籍管理工作本身使得學籍管理工作人員大多時間處于繁重的事務處理中,習慣性的工作模式使得學籍管理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做的很多,但工作中的思考、總結、創新較少。在面對新問題時要么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打時間和精力消耗戰。一直以來,新建本科院校學籍管理的直接管轄部門及各新建本科院校之間缺乏學籍管理縱向和橫向的立項研究較少,學籍管理工作一直處于一種低水平手工作業和繁重的事務處理中,所以適度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籍管理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從新建本科院校的直接管理部門有組織的或新建本科院校之間自發的進行立項專項研究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籍管理工作的促進將產生積極的意義。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