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6 11:3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廣場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廣場規劃設計

篇1

城市廣場是為滿足多種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圍合,由多種軟、硬質景觀構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題思想和規模的結點型城市戶外公共活動空間。

城市廣場的發展與城市空間的發展是同步的。從城市廣場的歷史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生存方式的特征,是人類生活環境和城市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廣場起源于歐洲。早在古希臘時候,許多宗教活動,都是在廣場中舉行的。隨著時代的變更,廣場的種類日益地增多,在形式上出現了政治性廣場、紀念性廣場等,廣場逐漸成了城市的象征。到了現代,城市居民對廣場的依賴越來越強烈,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廣場,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城市廣場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是為了滿足多種城市社會需要而建設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的戶外公共交往空間,成為城市整體空間環境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成為城市的標志。

城市廣場的人性化設計

休閑、社交等精神生活成為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的新追求,引起公共交往場所需求的大增。如今大多數居民不再去露天市場購買食物,不再去公共水井打水,不再去中心廣場聽別人消息,很多活動可以在家中進行,因此許多人渴望公共活動,即便只是午餐時的短暫時光。廣場能夠合理組合時間和空間,優化城市環境,成為人們公共生活的舞臺,但同時應該注意到廣場景觀被人為破壞,車輛隨便進入,衛生狀況差等諸多與城市形象極不協調,與日益深入的“人居環境”觀念格格不入的問題,廣場的人性化已日顯迫切。 

城市廣場設計中常見的問題

1、尺度過大

目前國內的一些廣場,特別是地縣一級城市的廣場,有許多在規劃階段就沒

有科學地界定廣場的尺度,導致廣場尺度過大。廣場尺度過大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a、勢必會造成人力、物力及資源的浪費,不利于城市其它項目的建設。

b、勢必會使廣場產生空曠的感覺,使廣場不具備親和力,在廣場中游覽的人也會覺得很累,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造成廣場尺度過大的因素不外乎有以下三個:

a、當地行政官員盲目追求形式,追求所謂“氣派”的長官意志。

b、一些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規劃設計人員沒有科學地引導業主,而是一味地迎合業主的意見。

c、地縣一級城市中的地價也相對于省會城市及直轄市較低,這方面的因素也在無形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些縣市的廣場面積達到了10hm2,還有的甚至超過了30hm2.按廣場用地1m2/人的規劃指標結合當地的人口來算,明顯超標。再者,在城市中建廣場也不宜把所有的廣場面積指標都集中在一個大廣場中,而應適當分散,建成一個廣場系列,擴大廣場的服務半徑,提高廣場的利用率。并且使每個廣場依據其功能都有一個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廣場更具親和力。

2、空間圍合感不強,建筑形式欠協調

廣場的圍合有四面圍合、三面圍合、兩面圍合與單面圍合四種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閉感較好,有較強的領域感。圍合廣場常見的要素有建筑、樹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圍合較好。目前國內的一些廣場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圍合,或只在廣場的一側到兩側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為及心理上產生不安定的感覺,至使游人在廣場內停留的時間縮短,降低了廣場的內聚力及吸引力。

有的廣場周邊的圍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體量上也缺乏統一,破壞了廣場的整體性,其原因就是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沒有統一規劃或是新建筑沒有與舊建筑相統一。

3、對地方傳統文化體現不夠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當前廣場建設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設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設成功的廣場的表面形式,而沒有結合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對地方歷史和文化底蘊的挖掘明顯不夠,廣場建設缺乏文化理念設計素材和根據,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圖案化的表面及所謂“后現代”化的造型,使得廣場的內容遠看似有、近看卻無,從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城市廣場設計原則

城市廣場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中具有多種功能的空間,是人們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廣場規劃設計 除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一般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a.以人為本原則 一個聚居地是否適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間和當時的城市肌理是否與其居民的行為習慣相符,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相符。個人對“適宜”的感覺就是“好用”,即是一種用起來得心應手、充分而適意。現代廣場的規劃設計以 “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其使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 比如廣場要有足夠的鋪裝硬地供人活動,廣場中需有坐凳、飲水器、 公廁、電話亭、小售貨亭等服務設施,廣場的小品、綠化、物體等均 應以“人”為中心,時時體現為“人”服務的宗旨,處處符合人體的尺度。

b.地方特色原則 城市廣場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會特色。首先城市廣場應突出其地方社會特色,即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城市廣場建設應繼承城市當地本身的歷史文脈,適應地方風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藝術特色,有利于開展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識之感,增強廣場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濟南泉城廣場,代表的是齊魯文化,體現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其次,城市廣場還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等。城市廣場應強化地理特征,盡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 筑藝術手法和建筑材料,體現地方山水園林特色,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如北方廣場強調日照,南方廣場則強調遮陽。一些專家倡導南方建設“大樹廣場”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篇2

關鍵詞:廣場;規劃;布局;指標

l前言

從基本定義上講,城市廣場是一種城市藝術建設類型, 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融合,已成為城市構成的一部分重要元素。在廣場上可進行集會、交通集散、居民游覽休息、商業服務及文化宣傳等活動。廣場的規劃建設調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間,改善了生活環境質量,讓城市邁上更健康、更文明、更講究生活質素和城市文化的臺階。基于此,規劃和設計好城市廣場,對提升城市的良好形象、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就顯得尤其重要。

2工程概況

某縣擬建文體休閑廣場位于濱江南岸新區中部, ,總用地面積2.5hm2(其中廣場用地面積為16030m2)。整個建設用地范圍東臨洋洞河邊,南臨環城南路,西靠住宅小區,北靠市政路。其中用地范圍內地形較為單一,基本為平地。地勢南高北低,場地內高程均大于城市百年一遇的洪水位高程,無洪澇災害影響。

3遵循以人為本原則,營造舒適的文、體、休閑廣場

現代廣場的規劃設計應以“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一個聚居地是否適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間和當時的城市肌理是否與其居民的行為習慣相符,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相符。個人對“適宜”的感覺就是“好用”,即是一種用起來得心應手、充分而適意。城市廣場的使用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古典的廣場一般沒有綠地,以硬地或建筑為主,現代廣場則出現大片的綠地,并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和交通,豎向組織,實現廣場的“可達性”和“可留性”,強化廣場作為公眾中心“場所”精神。根據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對廣場規劃設計中,將規劃用地按其性質劃分成文、體、休閑三大活動區(用地北面部分作為休閑區,南面作為體育活動區、中間作為文化活動區):在營造舒適的文、體、休閑環境同時,又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

4科學規劃設計,合理用地布局

現在的廣場一般都比較大,需要劃分成不同的領域,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興趣、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開展多種活動的需要。在劃分過程中,要有一個集中的大空間,這個空間占據主導地位。小空間的劃分要適當,不宜瑣碎,并且與大空間之間要有聯系。不管是大空間還是小空間,廣場空間應以“塊狀空間”為主,“線狀空間”不適應活動的開展。

4.1功能分區明確,用地布局合理

按照不同的使用性質和場地條件,將整個廣場用地劃分為文、體、休閑三大部分。體育活動區設置在用地的北面(其中設有一個露天籃球場、一個兒童活動中心、一個健身場和一個單雙杠場地),在廣場中軸線的東面地段設多功能文化科技館一座(公共廁所就設在體育館內的后邊);廣場的中心位置及東面為文化活動區(其面積為5200m2),其他為休閑區,整個廣場分為文、體、休閑三大塊設計,這樣的布局做到了既分工明顯又相互聯系的合理的整合性廣場。

4.2停車場地設計

廣場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大量的停車需求。利用周邊的道路和小高層居住建筑的地下室做停車場,既為整個地塊也為周邊地塊解決停車問題。停車場地面做法見圖1所示。

4.3道路交通系統設計

廣場設計與周圍環境在交通組織上應協調與統一。廣場的人流及車流集散,及其交通組織是保證其環境質量不受外界干擾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城市交通與廣場的交通組織和廣場內交通組織。城市交通與廣場在交通組織上,首先要保證由城市各區域到文化廣場的方便性和可達性。

根據現狀地形條件和廣場、居住分隔的需求,廣場用地部分通過設置的1條(南北向)20m寬的路和1條(東西向)內部道路引入,廣場內部道路設置為環路,并通過一條(東南向)15m寬的路聯接濱河路,形成一個完整的道路系統,非常方便人流進出。居住用地部分:西面居住用地利用原小區與辦公樓的一條12m寬的路進出,人行可以由廣場北部道路直接進入;西南角的居住用地環城東路直接進出,居民也可以由后門直接進入廣場。這樣的道路交通系統設計,可以保證城市各區域到文化廣場的方便性和可達性。

4.4豎向處理

充分利用地形條件,結合周邊道路標高與坡度,同時考慮滿足甲方建設用地及節約資金的要求,盡量做到實用,合理,經濟地解決場地豎向高程問題。根據現狀地形情況,針對不同高程地段分別處理豎向問題,充分考慮工程環境條件,適當改造地形地貌,按照“挖填平衡,就近處理”的原則,解決土石方工程問題。

4.5景觀綠化組織

廣場不論大小,都要充分考慮綠化問題,這體現了現代廣場設計對于人和環境的關懷。廣場綠化要和廣場的其他要素作為一個整體統一協調。廣場作為集文化、體育、休閑一體的綜合性廣場,建筑造型力求個性鮮明、現代新穎、簡潔大方,滿足其功能需求。色彩以淺淡顏色為主,局部地段進行點綴,以形成繁榮的氛圍。充分利用屋頂、陽臺、雨篷等場地進行垂直綠化,建造空中花園形成立體綠化景觀。

在廣場的景觀綠化設計中,在西面居住用地設計1棟12層的建筑大樓,建筑造型體現居住建筑的明快、恬靜的特征,利用陽臺、窗戶和屋頂的變化與統一,創造舒適宜人、錯落有致的建筑景觀。在用地內由于人來車往較多,則在道路旁和建筑物之間種植高大喬木,形成道路綠化景觀和樹蔭,增加綠化率。

4.6綜合管線分布設計

在廣場規劃設計中,用地范圍內的給水、排水、煤氣、電力、電訊和有線電視等管線均從江南路和正東路接入或接出,與城市管網相連。排水系統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經污水管收集排入城市污水管網,雨水經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河內。

4.7照明系統設計

廣場照明是城市照明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城市照明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優秀的廣場照明工程是照明科學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體,也是照明技術與城市環境結合的藝術體現。利用燈光對城市廣場加以美化,運用光線照射的強弱變換、色彩搭配可淋漓盡致地表現廣場的特有風格。根據廣場的規劃布局和夜景視覺效果,可以將廣場照明系統按如下設計:

(1)按照不同的使用功率將廣場中不同的燈光線路單獨設置,以便于日后的管理與維修。

(2)電源:采用380Ⅴ 三相五線制供電,電源從縣城供電網中引入。電源引入處需重復接地,電源控制箱設于文化科技館內。

(3)廣場線路布置采用銅芯塑料絕緣線穿塑料管埋地覆設。線纜表面覆土厚度不少于0.6m。

(4)燈光線路線徑和電源控制箱根據供電系統圖的要求進行采購。

(5)射燈照明:除綜合健身館采用大功率射燈外,其它均采用小功率射燈。

(6) 周圍道路的路燈不納入本照明系統中。

(7)其它未盡事宜按國家有關規范執行。

(8) 燈具規格詳見表格1。

5技術經濟指標

技術經濟指標是從量的方面衡量和評價規劃質量和綜合效益的重要依據,要評價任何一個技術方案的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的好壞,要解決任何一個技術經濟總是都離不開采用各種各樣的技術經濟指標。廣場技術經濟指標見表格2。

6結束語

篇3

關鍵詞:文化交流;休閑健身;集會;生態廣場

1 項目概況

會寧縣地處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縣域總面積為6439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蘭州150公里,距白銀市180公里。圣地廣場在會寧縣中心城區的中心地段,占地98170平方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191米。東臨中路,南是規劃支路,西為擬建四座嘉禾商務大廈及現代路,北為廣場北路及規劃行政中心大樓。廣場地理位置好,能夠依托城市提供的交通、信息、商服等基礎配套設施,區域開闊,交通便利。

2 規劃定位

弘揚文化,服務人民;和諧生態,水載舟行。

3 設計原則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2)把握城市空間體系分布的系統原則;

(3)倡導繼承與創新的文化原則;

(4)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原則;

(5)突出個性創造的特色原則;

(6)重視公眾參與的社會原則。

4 規劃構思:“和”與“合”

凝聚力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和:代表舒適、宜人。合:代表團結,聚集。通過圣地廣場的建設使會寧縣擁有溫馨、親切的社會氛圍,從三方面來體現。

4.1 生態環境和諧

天地合一,通過原有景觀與規劃綠地的統一,藍天與綠地的統一體現。

4.2 生態文明融合

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利用植物的自然生長、自然的形態展示與地域文化的融合來體現。

4.3 生態文化和合

歷史與未來的連接,有機的運用古文化遺址、近代史文化、現代文化的繼承與連接體現文化之和。

總平面布局:以行政中心為舵手,正在向前遠航的船,有槳有翼,中心為“合”,擬對稱的環抱,形成團結、安寧的環境氛圍,隱喻著會寧縣是歲月靜好的和諧社會。

5 規劃主體:兩大分區(市政廣場和市民廣場)

5.1 市政廣場――城市的會客廳――中心集會廣場(三梯度)

一梯度:“穩”腳踏實地、廣納賢才、穩步發展。三塊大草坪形成平遠的空間,給人以大、曠的視覺感受,兩側高聳整齊的樹陣形成莊嚴的氛圍,給人高、澳的感受。兩側生態區綠地用斜線布置路網,象征政府張開雙臂平等對話,為人民服務,同時容納百川,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

二梯度:“活”活潑氛圍、活躍文化、活力發展。主要有圓形旱噴和水幕簾組成,旱噴有噴水、亮化、聲響等功能,圓形的水面與行政中心大樓相呼應寓意著明鏡高懸;水幕簾由三層高低不同的流動水簾組成,在軸線上豐富空間變化,隱喻著會寧縣從上到下層層的清正廉潔。

三梯度:“揚”弘揚正氣、遠航、名揚四海。位于南北軸與東西軸的交匯點、廣場的中心點,本次設計的至高點,主要的景觀元素是大型雕塑“帆”,帆由三面大小各異帆組成,三面帆象征著三面旗幟,即回應1936年三大主力會師的紅色文化,又充分體現圣地廣場圣字的寓意――會師勝地。

5.2 市民廣場――起居室――休閑、健身、文化交流場所(四條線)

(一條線)古文明遺址:回應歷史

會寧縣是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運用仿古雕塑、園林小品展示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歷史文化遺址。

(二條線)絲綢之路:展示地域文化

會寧縣是民間藝術之鄉,運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剪紙的藝術形態,通過園林小品景墻來表現,充分體現會寧縣是秦隴鎖鑰,絲綢之路的重鎮。

(三條線)翰林之鄉:金色的教育

會寧縣是西北的教育名縣,運用園林小品景墻狀元榜、名人雕塑、題字塑石等展示博士之鄉的風采。

(四條線)紅色之旅:借形思憶

會寧縣是紅色文化的旅游名縣,運用彩繪的藝術形態形成園林小品,展示紅色文化并繼承發揚紅色文化。

6 規劃特色

6.1 突出地區特色

圣地廣場是文化、健身、休閑、集合為一體的多功能廣場,能夠帶動兩側居住區、商業的發展與交流,同時突顯會寧縣的紅色文化和博士之鄉的特色。

6.2 實現生態和諧

通過選景選材,設施的配置,植物的巧用,能夠引導人民從生理到心理走向各種綠色的健康之路。

6.3 定義城市印象

通過動、靜相結合的設計手法,使圣地廣場成為會寧縣對外的重要窗口,身在廣場,心曠神怡,離開會寧,在記憶中留下一片綠色的圣地。城市文化廣場的環境設計雖然只是城市設計的一個方面容,但它的設計手法卻與城市的總體布局與環境質量密切相關,城市設計正是通過對城市中每個小的局部的設計及對城市總體的考慮來實現的,并最終達到城市整體性環境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國強.風景園林設計――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作品集粹[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篇4

關鍵詞: 市政廣場 綠化景觀 規劃設計

一、市政廣場的特征

市政廣場應集中體現廣場的主題,具有特征鮮明的建筑物與空間形態,有明確的向心空間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間方位感,能通過穿透、重疊、連接、透視、序列、光影等手法表達并闡明空間。

二、市政廣場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市政廣場是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是政府和民眾溝通的橋梁,也是公共建筑最為集中的地方,它具有公共性、開放性和時效性,區別于公園的設計,所以它的規劃和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總體布局上,還著重考慮植物景觀和燈光夜景效果,以圓形、橢圓形、扇形和自然流線型進行構圖,通過對交通流線的組織分析,利用鋪裝、綠化、燈光、水景和園林小品等景觀元素,與建筑物前的景觀空間有機地融為一體,互相滲透、互為對景,組成各具特色的、簡潔大方的、色彩明快的景觀空間。重點突出政府廣場的植物景觀效果,充分展示行政中心形象,強調地域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以雕塑、園林小品的表現形式,賦予文化內涵,突出時代氣息,以植物造景為主,既突出景觀效果,又注重生態效益。特別應遵守“以人為本”的原則。一個聚集地是否適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間和當時的城市機理是否與其居民的行為習慣相符,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的活動和形式相符。即用起來得心應手、充分而適宜,其使用進一步貼進人的生活。其次要有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又包括社會特色。但要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識之感,增強廣場的凝聚力和旅游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高質量的生態學效應。

三、市政廣場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的目的

市政廣場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其尺度也是影響廣場空間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適的廣場尺度應是廣場尺度與周邊圍合物的尺度有適應的比例關系,廣場與人的行為活動、觀賞、和使用尺度要匹配。要對它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從整體上考慮它在城市空間序列上的作用,這樣綠化景觀規劃設計既符合建筑規劃格局,又順應城市空間機理,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體現“人性化”,為市民創造宜人的城市空間,滿足市民對市政廣場的需求。

四、市政廣場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

市政廣場綠化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應注重高質量的生態學效應。因地、因材制宜地配草坪、花卉、灌木、喬木等生態要素。植物培植以鄉土樹種為主,并且考慮植物造景,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長習性,以點、線、面的形式種植,通過植物高矮、疏密、色彩的合理搭配,以簡潔大方明快的植物配置突出植物的空間和色塊的景觀效果及生態效益。為了突出色塊種植的景觀效果,可采用多種顏色植物搭配種植,對比強烈,色彩艷麗,富有動感,充分展現流線型色塊的景觀效果。另外還要充分考慮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氣候特點。冬季由于缺少綠化,景觀較為單調,廣場利用率和其他季節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應選擇適合于寒冷地區生長的植物類型,加大常綠樹種的比例,另一方面應避免設置大面積的空曠草坪。

篇5

關鍵詞:廣州毅昌創意園;布局規劃;景觀設計;

Abstract: this paper YiChang in guangzhou garden design creative GuJianZhu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for the zone layout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guangzhou YiChang creative park; Layout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本項目為國家級工業設計產、學、研一體化綜合基地,設計以充分體現毅昌公司所具有的創新、領先、高效、務實、科技化等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為目標。總體規劃要滿足多項目組合的完整性和生產工藝流程,與一期協調對接,方便對內管理和對外開發參觀,做到流線順暢,環境優美,生態環保。

1.工程概況

1.1廣州毅昌創意園設計谷建筑工程規劃總用地面積為50001平方米,為一類工業用地,占地面積26300m2;總建筑面積59197m2;層數:1~6層,位于廣州科學城KXCH-F-5地塊,南翔三路以東北,南云四路以東南,由廣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主要結構類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鋼結構。

1.2毅昌工業園用地呈長方形,東西寬166米,南北長300米。西北南云四路高出場地,設有擋土墻。用地東南沿用地紅線距離5米有8米寬園區道路連通南翔三路和現毅昌科技用地,場地已基本平整。

2.規劃布局

2.1建筑間距要求:南北間距按不小于1H控制,東西間距按不于于0.7H控制。

2.2道路紅線及退縮:東南側≥8米,西南側≥10米,西北側≥10米,東北側≥8米。退縮范圍內不設置任何建(構)筑物,包括地下車庫和地上外飄建筑(陽臺)。

2.3園區主入口設在南翔三路,在與一期結合處面向南云四路設一人流出入口,用臺階連接園區內外。將研發中心面對南翔三路,正對園區主入口和園區廣場,以其新穎、大氣的造型體現國家級產業園區的雄偉形象。園區總體布局簡潔清晰、合理緊湊,滿足生產工藝流程,便于內部管理,方便對外開放參觀。

園內建設一棟主要使用功能為生產廠房的聯體建筑。其中A座作為該廠區的標致性建筑位于用地南面與主入口相呼應,共6層,主要功能為研發生產中心。B座、C座位于用地東、西兩面,共1層,主要功能為模具、注塑的生產的生產性廠房。D座位于用地北面,共3層,主要功能為產品展示、會議,根據其使用性質,外立面上采用比較新穎獨特的橢圓外形,結構上用鋼結構實現。整棟建筑的外立面體現了創新與科技的特點,顯得穩重、有韻律感。這四棟建筑相互連通、聯系密切,在滿足生產流線需要的同時還方便參觀人員隨工藝流程參觀,也方便與一期生產廠房的聯系。

3.園區景觀設計

工業園區景觀設計,不是工程建設后期簡單的邊角處理和修修補補,既要滿足工藝和設備的要求,又要滿足員工生產、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應該在滿足生產工藝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環境保護、建筑規劃設計及工藝條件等多專業的協調,各專業在自己的回旋范圍內,主動、充分的考慮環境景觀問題,應在開始的規劃和建筑設計藍圖上,就應該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體現出一個空間規劃和景觀設計的完整思想。

3.1道路系統規劃

工業園區的道路景觀設計不同于城市,特殊的地域決定了其景觀與功能的雙重重要性, 根據場地特點,充分利用場地東南側現有道路(8米寬),在場地西北側沿南云四路設6米寬道路,同時在研發中心與生產廠房間設連通道路,形成環形道路系統,方便物流運輸,滿足消防要求。根據沿路各類用地的規劃性質、功能特質和車輛、行人分布與活動規律,景觀結構為“生態景觀帶、交通林蔭道、休閑步行林蔭道、街角花園”。道路系統做到了人行交通與貨運交通明確便捷,互不干擾。

在研發中心一層設置了停車庫,可停放216輛小型機動車,滿足規劃設計條件的要求。廠區南側設置了室外停車場,可停24輛小型機動車。

在園區主入口處設置廣場,結合研發中心的大臺階及坡道兩側的大型疊水墻,形成氣勢宏偉的室外空間環境,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

3.2綠地系統規劃

充分利用園區可綠化用地,使綠地率達到21.06%。環建筑周邊設置綠地,營造出園區優美的生態環境,形成園林式工業園區。在兩座廠房的內院設置綠化庭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景觀,進一步打造出高品位的研發環境。其中以綠化帶為主,體現環保主題。盡可能保留種植土和原土壤結構是道路景觀的主體——植物生長的根本前提,原有植被的利用是道路綠化盡快成景、穩定更新的保證,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前提。各主入口植物景觀以高大挺拔的大喬木以及色彩絢麗的整形修剪灌木為主要植物材料,并與道路林蔭樹品種一致。樹林草坪植物景觀以草坪結合高大庭蔭樹為主要植物配置方式。通過高大茂密的植物景觀,在非機動車道與城市交通干道之間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將街道步道空間與吵雜的車行環境有效地隔離。在道路交叉口處,合理栽植h

3.3照明設計,夜環境的詩意與功能燈光照明工程起著方便員工觀賞夜景的作用,同時,也是道路景觀美化亮化的一部分。在夜間以燈光的手段強化和突出道路景觀的設計構思和造型特點,使夜景成為一個以線帶面、突出重點,既統一和諧又主次分明的優美景觀。 3.4在設計時還要將景觀小品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文化廣場與生態休閑以及雨水與中水的收集利用等等多方面考慮進去,以期獲得最佳設計效果,打造高品質工業園區。

4.結語:

篇6

關鍵詞:天府廣場 規劃 和諧統一

城市宜人的、良好的環境質量涉及諸多的因素,公共空間的開發和建設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它對于完善城市整體環境,向人們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動空間,豐富人們的生活,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城市廣場不僅是一個城可的象征和人流聚集的中心,而且是融合城市歷史文化、塑造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空間。因此規劃設計好城市廣場對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尤為重要。成都天府廣場就因其特殊的政治和歷史淵源以及不可替代的地域因素而成為集會游行廣場、交通廣場、商業廣場的綜合體。

1.區位

天府廣場正位于成都市的中心區域,廣場北面是四川美術館,正北是省展覽館,廣場東面的錦城藝術宮曾經是西南最大的藝術殿堂,緊鄰的人民商場、摩爾百盛、天府書城是人口流量較大的地方。

2.天府廣場規劃的閃光之處

由于成都的青城山是道教發源地,道教文化則為中國文化的根。道教宣揚天人合一的觀念。所以天府廣場東西兩側設計的是巨大的道教陰陽太極圖,展示了天府之陰陽調和、天人合一之神態及造物萬象、生機勃勃、推動歷史發展的面貌。

2.1構思新穎并富有特色

天府廣場規劃設計構思新穎而不流于形式,氣魄宏大而不失嚴謹,有突破、有創新,同時亦有相當的節制,設計手法純正、嫻熟,是一個將理想與現實結合得較好的廣場。同時該廣場的規劃設計充分利用現有地上、地下空間,綠與水有機結合,將眾多的、要求各異的功能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巧妙地設計了天府、水景、寧靜三個尺度不同、功能各異的城市廣場,形成以天府廣場為主的城市開敞空間序列。

2.2水文化設計別具匠心

天府廣場的規劃設計中引入了“水”,作為廣場的重要構成元素。千姿百態的水在大府廣場組成了一個極具靈性的世界,這里有水池,有河渠,有噴泉,有城市瀑布,也有水景世界。較重要的水景,一是設計有包涵成都豐富的水文化歷史。水,白天反射光影、雕像,夜間則變成光束的來源,光與影的結合給天府廣場帶來一首美妙的變奏曲;二是設計了一條處于南北中軸線上的水渠引向廣場的南邊,通過瀑布跌落到下一層,形成另一水景。廣場所增加的水景,對成都具有特殊性,不僅充分體現了成都歷史水文化的特點,反映了成都歷史上和現代治水的典范,而且增加了廣場的靈性和親和力。

3.天府廣場規劃的設計弊端

建筑為體,園林為衣,文化為魂,形神皆備,天府廣場人文景觀可為成都景觀之典范。但天府廣場的規劃設計也存在著瑕疵。

3.1文化柱設計欠妥

廣場十二根環立文化柱的文字說明位置偏高,觀者須竭力仰視,還很難看完全文;而英文說明則更高不可視,無法閱讀。應將下面底座與文字部分交換,以便于人基本處于平視和略仰視狀態閱讀。文字設置位置應以人為本,是誠心要供人觀看的,不能以突出所謂雄偉險奇為宗旨,拔得太高,使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達不到設文字的目的。

3.2缺乏豐富文化內涵

天府廣場內還缺少豐富的文化性、觀賞性較強的標志性建筑,相反周圍商業性廣告卻鋪天蓋地,讓人眼花繚亂。其實,天府廣場東側有錦城藝術宮,西側有伊斯蘭教皇城寺,北側有主席像、展覽館,南側原有全市最大的新華書店,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完全可以規劃成為城市最大、功能最強的文化中心廣場,讓市民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3.3廣場空氣污染嚴重

修建天府廣場本意是要在密不透風的鬧市區辟出一片綠地,為市民營造一處清爽芬芳的休憩空間。但廣場四周縱橫交錯的機動車道使廣場噪聲污染和空氣污染相當嚴重;加之廣場四周高樓林立,廣場內又無充足的樹木遮擋,汽車廢氣向周邊擴散受阻,轉而彌漫在廣場上空,直接造成廣場空氣的污染。

4.城市廣場規劃要和諧統一

4.1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

廣場建設要達到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就要尊重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觀和地形地貌特點,突出地方自然特征。不同的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都有差異,城市廣場的設計應當結合這些差異,以突出自己的個性。這就要求在設計建設時,認真調查場地原有的地形、植物、景觀等自然因素,在綜合信息的基礎上,得出與其自然環境相適應的設計方案。比如,在天府廣場規劃設計中,應重視植物造景手法。一方面,充足的植被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類需要的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改善環境質量等;另一方面,植物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充足的植被在城市有限的開放空間內引入自然,再現自然,親近自然,提高城市的生態調控機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2歷史與現實的和諧

城市文脈是一城之神,也是它的風韻和魅力所在。強調歷史文脈的“神韻”,首先要避免城市廣場建設對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排斥和壓抑,避免舊城區的大拆大建,避免廣場建設對城市歷史文化所依托的城市聚落的沖擊,盡可能地保留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和建筑特點,保持傳統居民聚落的延續,注重廣場與周圍空間的環境協調;注重其歷史性延續的特征;注重其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文化與自然環境條件的結合,營造文化主題;同時,也要注重其貫通性和疊置性,通過有機的加工和組織,形成完整統一、協調呼應的文化主題。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還應當以傳統廣場的歷史延續為前提。

4.3經濟與文化的和諧

目前中國的廣場文化仍存在經濟功能與文化功能分割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商業性廣場缺乏文化氣氛的營造及與文化設施的配置,市政性、休閑性的廣場不同程度地排拒商業設施或商業活動,對城市中為數眾多的小商販問題缺乏廣場營業活動的規劃安排,各種廣場都有意識地排斥商販活動及民間演藝活動,其結果是廣場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在這些方面,我們應加強廣場經濟功能與文化功能的融合與和諧。

篇7

一、城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呼喚城市廣場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城市、特別是內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滿滿蕩蕩,給人以一種千城一面、單調沉悶的壓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難怪有西方友人對中國遲遲不改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畫地為牢、自我封閉的建筑風格很不理解,并為之大發感慨。他認為建筑是人們賴以生活和工作的場所,對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廣州率先引進世界興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廣場建筑,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來面對市場經濟新時代,為廣州邁向完全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譜就新篇章。這很值得各地城市學習和借鑒。

建筑添上“廣場”二字,意味著向傳統建筑的深層次挑戰。建筑設計專家如是直言:過去的建筑總是沿著建筑紅線、邊線壘墻造屋,自己儼然一個獨立王國。建筑是絕對主體,它給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線條、顏色,給人以一種無名的壓抑感。而廣場建筑向人們展示的則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條環境設計取代建筑設計的新路:在同一環境里,它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有亭臺樓閣、有主體廣場、有主次道路、有綠樹草坪、有噴泉水池,它們交相輝映,和諧雅觀,房屋在廣場建筑的總體環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僅僅為其一部分。廣場建筑在設計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藝術與現代建筑手法為一體,融民族特色與異域風情于一爐,尤其是在外墻裝飾上,要采用多種裝飾材料和技術,如馬賽克或花崗巖飾面、玻璃幕墻、綠色生態墻相結合,打破現在流行的飾面材料單一、一統到底的建筑外觀,做到既莊重又典雅,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為自豪,因為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中除監獄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開放式的設計,人們能夠充分共享陽光下的空間。勿容置疑,廣場建筑能在宏觀上引導城市建設,又能在微觀上調節人們的情趣。一位建筑設計專家頗為自信:廣場建筑將會風行一百年。

建筑水準的高低是城市現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城市廣場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城市也聳立起一大批令人矚目的高層建筑。然而,這些建筑或因場地有限,或因資金不足,或因設計風格的不同,或多或少與完全意義上開放式的廣場建筑在觀念上有區別。相比之下,開放的建筑更顯得文明與進步。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廣場豈不浪費?或云:建幾十層甚至上百層的建筑,有那么多資金和相應的技術嗎?其實,這些都不成問題。如廣場主體建筑向空中發展,地盤自然也就寬了;再如只要政府發揮好統籌協調職能,把眾多的建設單位、房地產公司和廣大市民手中的閑散資金融合起來,把國土規劃、設計、建筑力量綜合利用起來,就能刮起城市廣場建設的旋風。讓我們的生活空間亮麗起來,多一點綠樹紅花,多一點藍天白云。

二、城市廣場定義及其分類

(一)城市廣場的定義

城市廣場通常是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城市客廳”的城市廣場上可進行集會、交通集散、居民游覽休息、商業服務及文化宣傳等,如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既有政治和歷史意義,又有豐富的藝術面貌,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廣場是市民生活、節日集會和游覽觀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廣場

“廣場”一詞源于古希臘,最初用于議政和市場,是人們進行戶外活動和社交的場所,其特點、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廣場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會、市場擴大到宗教、禮儀、紀念和娛樂等,廣場也開始固定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屬的外部場地。中世紀意大利的廣場功能和空間形態進一步拓展,城市廣場已成為城市的“心臟”,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區創造出具有視覺、空間和尺度連續性的公共空間,形成與城市整體互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廣場雛形。巴洛克時期,城市廣場空間最大程度上與城市道路聯成一體,廣場不再單獨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為整個道路網和城市動態空間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國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會、論壇式的廣場,而比較發達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動的場所。《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對市場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規模都作了規定,而且這種城市規劃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國古代城市建設。唐長安是嚴格的里坊制,設有東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現了“草市”、“墟”、“場”和集中著各種雜技、游藝、茶樓、酒館,附近還有妓院等。元、明、清則沿襲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間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為老百姓最為流行的休閑方式。

2、現代城市廣場

現代城市廣場不再僅僅是市政廣場,商業廣場成為城市的主要廣場,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間的開闊地等也具有廣場的性質。城市廣場作為開放空間,其作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今天,人們提及“城市廣場”,浮現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廣場(以正方形為主)的形象。目前全國城市廣場建設的重點也主要集中在這類廣場,因為它們對于改善城市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總之,城市廣場具備開放空間的各種功能和意義,并有一定的規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為設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動的一種開放空間是城市廣場的重要特征;圍繞一定主題配置的設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間圍合以及公共活動場地是構成城市廣場的三大要素。只具備特征而不具備要素的,如單純的綠地或空地,或只具備要素而不具備特征的如僅供某一商住區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業目的而冠名為“××廣場”,則不應納入城市廣場范疇。

因為城市廣場兼有集會、貿易、運動、交通、停車等功能,故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廣場布局應作系統安排,而廣場的數量、面積大小、分布則取決于城市的性質、規模和廣場功能定位。可見,城市廣場是指城市中供公眾活動的場所。

(二)城市廣場分類:

按照廣場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統中所出的位置分類可分為集會游行廣場(其中包括市民廣場、紀念性廣場、生活廣場、文化廣場、游憩廣場)、交通廣場、商業廣場等。但這種分類是相對的,現實中每一類廣場都或多或少具備其他類型廣場的某些功能。

1、集會游行廣場。城市中的市中心廣場、區中心廣場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時為城市交通服務,同時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動,需要時可進行集會游行。這類廣場有足夠的面積,并可合理的組織交通,與城市主干道相連,滿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貨運交通。可在廣場的另一側布置輔助交通網,使之不影響集會游行等活動。例如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海市人民廣場、昆明市中心廣場和前蘇聯莫斯科紅場等,均可供群眾集會游行和節日聯歡之用。這類廣場一般設置較少綠地,以免妨礙交通和破壞廣場的完整性

。在主席臺、觀禮臺的周圍,可重點設計常綠樹。節日時,可點綴花卉。為了與廣場及周圍氣氛相協調,一般以規整形式為主,在廣場四周道路兩側可布置行道樹組織交通,保證廣場上的車輛和行人互不干擾、暢通無阻。廣場還應有足夠的停車面積和行人活動空間,其綠化特點是一般沿周邊種植,為了組織交通,可在廣場上設綠地種植草坪、花壇,裝飾廣場,形成交通島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內。

2、交通廣場。一般是指環行交叉口和橋頭廣場。設在幾條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為組織交通用,也可裝飾街景。在種植設計上,必須服從交通安全的條件,絕對不可阻礙駕駛員的視線,所以多用矮生植物點綴中心島。例如廣州的海珠廣場。在這類廣場上可種花草、綠籬、低矮灌木或點綴一些常綠針葉林,要求樹形整齊,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較好的綠化效果;同時也可設置噴泉、雕塑等。交通廣場一般不允許入內,但也有起街心花園作用的形式。

3、商業廣場。當代交通擁擠,采取人車分流手段,以步行商業廣場和步行商業街的形式為多,及各種集市露天廣場形式。

城市廣場還可以按照廣場形態分為有規整形廣場、不規整形廣場及廣場群等,且現代城市廣場形態越來越走向復向化、立體化,包括下沉式廣場、空中平臺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廣場構成要素分析可分為建筑廣場、雕塑廣場、水上廣場、綠化廣場等;按照廣場的等級可分為市級中心廣場、區級中心廣場和地方性廣場(如居住街區廣場、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廣場和建筑物前廣場)等。

三、廣場的大小和周邊建筑的規劃設計比例

1、城市廣場的面積。城市廣場面積大小的確定,一般來說,城市大,城市中心廣場的面積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廣場也不宜規劃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廣場,以為城市廣場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氣派,那是錯誤的。大廣場不僅在經濟上花費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時,廣場尺寸不宜人,也很難設計出好的藝術效果。城市廣場尺寸太大會缺乏活力和親和力。維特魯威說:“羅馬廣場的尺寸應適應聽眾需要,否則場地會不夠用,聽眾少的時候場地又會顯得太大。所以這樣來定廣場的寬度就可以了:把長度分成三份,兩分之長作為寬度。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長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適合與游覽觀賞的目的。”故此建議:小城市中心廣場的面積一般在1~2公頃,大中城市中心廣場面積在3.0~4.0公頃,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廣場,面積大小取決于交通量的大小、車流運行規律和交通組織方式等;集會游行廣場,取決于集會時需要容納的最多人數;影劇院、體育館、展覽觀前的集散廣場,取決于在許可的集聚和疏散時間內能滿足人流與車流的組織與通過。此外,廣場面積和應滿足相應的附屬設施,如停車場、綠化種植、公用設施等。觀賞要求方面還應考慮人們在廣場上,對廣場上主體建筑有良好的視線、視距。在體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應地配置較大的廣場。

中外著名城市廣場面積比較

國別廣場名稱面積(公頃)

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39.6

大同紅旗廣場2.9

太原“五一”廣場6.3

天津海河廣場1.6

鄭州“二七”廣場4.0

外國龐貝城中心廣場0.39

佛羅倫薩長老會議廣場0.54

威尼斯圣馬可廣場1.28

巴黎協和廣場4.28

莫斯科紅場廣場5.0

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廣場0.60

意大利羅馬市政廣場0.40

美國紐約濟克非勒中心廣場0.60

2、城市廣場與周邊建筑。廣場與周邊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說是沒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門廣場的寬為500米,兩側的建筑,如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間,其高寬之比約為1:2左右。這樣的比例使人感到開闊。但由于廣場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大型噴泉、燈柱、欄桿、花壇、草地,特別又建立了紀念堂,豐富了廣場的內容,增加了廣場的層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曠。一般來說,廣場四周建筑物低,廣場顯得開闊、通透。廣場四周建筑物高,處于高寬比1:2左右時,廣場更顯得有內聚感。此外,廣場四周建筑物少,綠化多,廣場顯得廣闊、通透;廣場四周布滿,廣場顯得封閉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等,是舉世稱頌的佳例。總的來說,大廣場中的組成要素應有較大的比例尺度,小廣場中的組成要素宜用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廣場規劃設計的原則

城市廣場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中具有多種功能的空間,是人們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廣場體系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城市廣場體系空間結構;城市廣場功能布局;廣場的性質、規模、標準;各廣場與整個城市及周邊用地的空間組織、功能珩接和交通聯系。城市廣場規劃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一般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一個聚居地是否適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間和當時的城市肌理是否與其居民的行為習慣相符,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相符。個人對“適宜”的感覺就是“好用”,即是一種用起來得心應手、充分而適意。城市廣場的使用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古典的廣場一般沒有綠地,以硬地或建筑為主;現代廣場則出現大片的綠地,并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和交通,豎向組織,實現廣場的“可達性”和“可留性”,強化廣場作為公眾中心“場所”精神。現代廣場的規劃設計以“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其使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

1、廣場要有足夠的鋪裝硬地供人活動,同時也應保證不少于廣場面積25%比例的綠化地,為人們遮擋夏天烈日,豐富景觀層次和色彩。

2、廣場中需有坐凳、飲水器、公廁、電話亭、小售貨亭等服務設施,而且還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噴泉等充實內容,使廣場更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只有做到設計新穎、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功能齊全,才能充分滿足廣大市民大到高雅藝術欣賞、小到健身娛樂休閑的不同需要。

3、廣場交通流線組織要以城市規劃為依據,處理好與周邊的道路交通關系,保證行人安全。除交通廣場外,其他廣場一般限制機動車輛通行。

4、廣場的小品、綠化、物體等均應以“人”為中心,時時體現為“人”服務的宗旨,處處符合人體的尺度。如飛珠濺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噴泉、高低錯落的綠化,讓人呼吸到自然的氣息,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二)地方特色原則。

城市廣場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會特色。

首先城市廣場應突出其地方社會特色,即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城市廣場建設應承繼城市當地本身的歷史文脈,適應地方風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藝術特色,有利于開展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識之感,增強廣場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濟南泉城廣場,代表的是齊魯文化,體現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廣東新會市岡州廣場營造的是僑鄉建筑文化的傳統特色。西安的鐘鼓樓廣場,注重把握歷史的文脈,整個廣場以連接鐘樓、鼓樓,襯托鐘鼓樓為基本使命,并把廣場與鐘樓、鼓樓有機結合起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廣場還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等。城市廣場應強化地理特征,盡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藝術手法和建筑材料,體現地方山水園林特色,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如北方廣場強調日照,南方廣場則強調遮陽。一些專家倡導南方建設“大樹廣場”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三)效益兼顧原則

城市廣場的功能向綜合性和多樣性衍生,現代城市廣場綜合利用城市空間和綜合解決環境問題的意義日益顯現。因此,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不僅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還應體現出“生命至上、生態為先”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廣場是城市中兩種最具價值的開放空間(即廣場與公園)之一。城市廣場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間和樞紐,是市民社會生活的中心,起著當地市民的“起居室”,外來旅游者“客廳”的作用。城市廣場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藝術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現代都市文明魅力的開放空間。城市對這種有高度開發價值的開放空間應予優先的開發權。

其次,城市廣場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間形態、立體環境設施、園林綠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統珩接等方方面面。我們在進行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中應時刻牢記并處處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并重的原則,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兼顧的原則,切不能有所偏廢。厚此薄彼,往往顧此失彼。如某市火車站廣場由于規劃不合理,結果造成交通擁擠、排水不暢,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滿天,環境污染嚴重,市民怨聲載道,游客望而卻步,極大的損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廣場規劃設計要克服幾個誤區:一是認為以土地作為城市道路、廣場建設的回報是一條捷徑。二是廣場越大越好。三是讓開發商牽著鼻子走。開發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賣門面的利益;而政府則應著重考慮增加綠地、建設廣場和公園,改善旅游、購物、休閑和人居環境。

(四)突出主題原則

城市廣場無論大小如何,首先應明確其功能,確定其主題。這也可謂之“綱舉目張”。圍繞著主要功能,廣場的規劃設計就不會跑題,就會有“軌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內聚力與外引力。是交通廣場、商業廣場,還是融紀念性、標志性、群眾性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廣場,要有準確的定位。在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中應力求突出城市廣場在塑造城市形象、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活動需要與改善城市環境(包括城市空間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的三大功能。并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旨,整體考慮廣場布局規劃。

特定的城市廣場的規劃設計都應精心創造實用而突出主題特色的城市廣場個體:一是要和諧處理城市廣場的規模尺度和空間形式,創造豐富的廣場空間意向。應根據市級、區級和社區級合理規劃,一般不宜過大,且應分散設置,以取得均勻的城市活動公共空間。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實現廣場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機組織交通,完善市政設施,綜合解決城市廣場內外部的交通與配置。特別注意空間距離的遠近和交通時間的長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廣場。既要講究觀賞性,但主要還是要講究實用性。

為實現城市廣場的社會功能、環境和景觀意義,應對城市廣場中的建筑物和廣場周邊地區進行合理管制,結合開發成本、環境品質和使用效果綜合控制容積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標,保持整體空間的和諧。要明確制定鼓勵投資者開發興建城市廣場項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時也要嚴格把握城市廣場規劃設計的編制程序和審批過程。

要切實實行規劃城市專家咨詢,實施規劃群眾參與,規劃監督法制手段、專業隊伍的城市規劃控制機制。城市廣場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維護過程應充分體現公眾參與。城市中心廣場的規劃設計審批,應組織專家論證,并須對公眾意見進行全面審議和合理反饋。城市廣場的使用應確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導的立場,監督實施,加強宣傳,讓市民協助政府共同進行管理和保護。

參考文獻:

[1]劉福智·《園景規劃與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頁。

[2]洪鐵城·《城市規劃100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頁。

[3]羅苑龍·《關于城市廣場規劃設計幾個注意點的探討》,中國工程咨詢網。

篇8

關鍵詞:城市;廣場;標志;實用;經濟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商業的繁榮,城市廣場的建設顯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城市廣場是一個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融合,是一個城市精神、特質的一種體現。同時它作為城市的公共活動空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他以風格、體量、色調、高度、功能等形態元素向外界展示各個城市的文化和風貌。在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城市,廣場形態更是趨向多元化。

一個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的多樣性和豐富的層次,某種程度反映該城市的經濟、市民文化素養、行政效率、投資環境的好壞。城市廣場正式扮演了這個角色;城市廣場通常是城市空間的中心,是市民活動、聚會、休閑的主要空間,是一個城市向外界自身展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廣場不僅是一個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同時也是是塑造城市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空間。城市廣場作為一種城市藝術建設類型,它既承襲傳統和歷史,也傳遞著美的韻律和節奏是一種公共藝術形態,也是城市構成的一種重要元素。因此,城市廣場已經成為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硬件之一。對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尤為重要。

另外,根據廣場在城市中的定位的不同,他在城市中的作用、性質、規模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集會廣場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會、慶典等,同時具有迅速匯集與疏散功能,與城市主干道相連,面積較大。交通廣場是具有交通樞紐功能的廣場。主要位于城市主要交通要道會交處,交通流量大。此類廣場也可裝飾街景,但小品布置要適宜,不能分散駕駛員過多的注意力,為了方便交通組織,此類廣場主要以硬質景觀為主要表達元素。在軟質景觀設計上,要符合交通視線安全規范要求,不能阻礙駕駛員的視線。商業廣場,是現代城市中較為多見的廣場形態之一。城市公共交通問題的顯現,已經是現代城市都面臨的問題,例如:北京、上海、重慶等。因此出現了和商業空間結合的類似步行商業廣場和步行商業街、集市露天廣場等形式,從而做到人車分流。

適宜的空間尺度對于城市廣場是非常重要的;他要與城市大小、人口規模、性質相適應。實踐證明,廣場的尺寸太大,感覺空洞、缺乏層次,也很難營造出好的空間和藝術效果;按照人們休閑活動的習慣,一些小的廣場,相對來說更具有親和力,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依據城市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地建設一些小廣場,這樣投資小,利用率高,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空間品質。廣場可以根據場地特點和周邊環境采用各種布局形態;運用豐富的高程變化來劃分不同的功能空間。

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綠地空間規劃是一個城市發展和建設的基本依據,包括空間結構;廣場功能布局;廣場的性質、規模、標準;各廣場與整個城市及周邊用地的空間組織、功能銜接和交通聯系。城市廣場規劃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一般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是現代社會人們共同關注的問題,保護、利用、尊重自然已經是現代景觀設計必須考慮的問題,是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作品必須具備要素。城市廣場作為公共性非常強的活動空間,要考慮城市廣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融入這個環境中,是周邊環境和廣場之間能夠很好的促進、改善和融合;比如;對區域氣候的影響、風向、風速的影響、開辟生態走廊等。

(二)“以人為本”原則。

現代廣場的規劃設計應該以“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其作用應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城市廣場的使用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應重視綠化,從而改善小氣候。傳統的廣場一般沒有綠地,以硬地或建筑為主;現代廣場則出現大片的綠地、小品、雕塑等,并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和交通,豎向組織,實現廣場的“可達性”和“可留性”,強化廣場作為公眾中心“場所”精神。

(三)地方特色原則。

城市廣場建設應以豐厚的歷史沉積為依托,使人在閑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歷史文脈;或延續地方的風俗文化,以特定的民俗活動充實,加強人們的參與性。這時候廣場的地域文化內涵最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打造出地方建筑特色品牌,同時建設還要有利于開展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增強廣場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體現出現代與傳統的和諧與融合。

(四)空間功能多樣性原則

城市廣場是城市中重要的是市民社會生活的中心,是人們主要的戶外活動“客廳”。廣場功能、形式的多樣性是對人性化設計的最好體現。城市廣場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藝術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現代都市文明魅力的開放空間。城市對這種有高度開發價值的開放空間應予優先的開發權。城市廣場的建設對于整個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燈會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結合城市傳統文化,是城市空間產生多樣性的空間環境。

(五)突出主題原則

景觀設計猶如寫文章一樣,確定什么樣的主題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文章。城市廣場雖然根據不同的空間,功能形式會有所不同,但都會根據自身的特點確定主題方向。應該根據主題定為以及區域特點精心創造實用而突出主題特色的城市廣場個體:合理處理城市廣場在城市中的空間尺度關系,營造變化豐富、多樣的廣場空間。

綜合上述,城市廣場是一個涉及眾多學科領域的復雜的綜合體,城市設計中文化廣場的設計是城市設計的重要課題,它反映了城市整體性設計的重要性。城市文化廣場 的環境設計雖然只是城市設計的一個方面的內容,但它的設計手法卻與城市的總體布局與環 境質量密切相關,城市設計正是通過對城市中每個小的局部的設計及對城市總體的考慮來實 現的,并最終達到城市整體性環境的統一。 從而服務與城市建設,促進城市建設。為城市和市民營造一個舒適、優美的活動空間,為城市營造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篇9

關鍵詞:公共空間;城市廣場;參與度

0引言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在城市中,所有公民可以任意到達的外部環境空間的總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包容性、公平與人性化的精神意義。隨著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空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國各大城市逐漸重視起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這些城市公共空間在改善城市空間、生態和人文環境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市民社會交往活動的需求。在近二十年來,有著“六朝古都”之稱的南京在城市現代化建設流潮中,涌現了大大小小多個公共廣場,隨著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臨近,人們越來越關注南京城市發展的成就與光環,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站在建筑景觀使用情況的角度來剖析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本文將就南京公共廣場的市民參與度情況,探討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現狀,并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簡要的解決方法。

1南京公共廣場現狀研究

廣場即經過空間藝術布局、四周建有某些建筑物、構筑物或綠化的開闊空間[1]。從20世紀90年代起,南京的公共廣場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從單純的水泥混凝土結構到規劃統一、設施齊全的城市花園,在我國城市廣場建設中樹立典范。筆者從中選取不同類型的四個廣場,包括規劃完整的山西路廣場、處于鬧市中的“口袋廣場”――大行宮人民廣場、依傍莫愁湖公園的和平廣場以及規模宏大的江寧白龍廣場,以此代表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廣場進行類比分析。

山西路廣場是南京商業區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項目,于2000年由市、區兩級政府在原有的西流灣公園和市青少年宮的基礎上建成,有綠地、湖邊長廊水幕音樂噴泉等配套設施,功能分區合理、景觀精細怡人。大行宮人民廣場地處新街口商業圈,北臨總統府,南銜中央飯店,東西南圖、省美術館相伴,四面建筑錯落有致,廣場面積不大,綠化綠卻不低,是鬧市中的一塊靜土。和平廣場緊挨莫愁湖公園,是莫愁湖公園的門戶,為免喧賓奪主,廣場設施、綠化均以簡潔為主,相較其他三個廣場,倒顯得“小家碧玉”。江寧白龍廣場以“鳳凰臺”為中心,是南京最大的市民休閑廣場,廣場風格鮮明,以紅為主色,與濱湖景觀相得益彰,場地如鳳凰形似,飛翔在百家湖畔。

2研究方法與過程

產品使用者的評價更易于反饋設計的合理性,我們把城市廣場視為一種公共產品,調查廣場使用者的評價,探討廣場規劃設計的成功與不足,以此反思城市公共空間的“公共性”。本研究即從公共參與[2]出發,采用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等社會學研究方法,歷時兩個月,針對四個城市公共廣場,對南京市民進行街頭隨機訪談和隨機發放問卷,參與訪談市民100人,發放有效問卷378份。

3調查結果與分析

3.1個體相互比較

比較四個廣場人流量,和平廣場明顯冷清許多。從訪談和問卷情況分析來看,市民一般愿意去距離居民區20分鐘以內步行距離的廣場,并對廣場的配套設施與景觀環境有一定要求。

(1)區位環境影響參與度。從區位環境來看,四個廣場皆臨大道,卻又各具特色。山西路廣場、和平廣場靠近居民區,但和平廣場與居民區有商業街相隔,加之依存于莫愁湖公園,造景稍遜,設施簡潔,吸引力不足。而大行宮人民廣場雖處商圈,但廣場之下為大型賣場,又臨南圖、總統府,行人游客途徑、休憩,人流不遜其他。江寧白龍廣場體積龐大,視野空曠,與和平廣場相比,距居民區路程相近,但因其作為濱湖廣場,環境、造景得以吸引遠近市民至此。

(2)功能設施影響參與度。市民參與度明顯不足的和平廣場,在配套設施上也欠缺活力。山西路廣場與白龍廣場雖氣勢宏大,但在空間功能劃分完整,噴泉、綠地、座椅、遮陽避雨設施,一應俱全,相比之下,和平廣場因綠化率低,在遮陽方面不能滿足市民要求,座椅以方石為主,集聚一方,文化科普廊雖起避雨作用,但占地比例過大,廣場整體規劃不統一,令市民反應在布局上“舒適度不足”,平面構成欠缺優化。而大行宮人民廣場因尺度小,但在綠化造景上優點顯然,花壇灌木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同時采用旱噴泉,節省空間。

(3)管理程度影響參與度。在兩個月的調查中,四個廣場的安全與衛生情況基本令人滿意,但管理程度的不同,在廣場各個方面均體現出對市民參與度的影響。除去采用旱噴泉的大行宮人民廣場,在噴泉的管理上,無論是管理周全的山西路廣場與白龍廣場,亦或是小巧簡單的和平廣場,都出現水質渾濁,閑置甚久的情況,因此蚊蟲肆掠,令人煩惱。而大行宮人民廣場卻出現另一種管理上的缺失,廣場南面靠近地下賣場入口,非機動車輛的停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民進入廣場,卻沒有引起管理方的重視。

3.2個體內部比較

分別比較各個廣場內部的市民參與度,從訪談和問卷情況分析來看,廣場的不同區域因其規劃設計的不同,都在公共參與度上體現出差異。現將分析總結如下:

(1)景觀的可參與度。在這四個廣場中總有幾個令人遺憾的景觀設計,例如山西路廣場的湖心花園,因其安全度和可達性不足導致湖邊座椅使用率低、暴露在烈日下的下層廣場,缺乏樹木遮陽,石座滾燙,空間猶如蒸爐,和平廣場的文化科普廊無人問津,白白浪費空間,大行宮人民廣場不可踐踏的草坪致使游人坐在邊上的地面,這些景觀設計都使一定空間的參與度低。為公共設計的景觀,應是能引導公眾體驗的,并由此萌發更多人參與的空間,即它不僅是可觀賞的物,更應是能與人產生互動的一定范圍,白龍廣場的紅色方框雕塑,形成別具一格的石廊,不僅與廣場整體造景交相輝映,更在人機互動上堪稱典范。

(2)人性化的“公共”。在山西路廣場的調查中,市民普遍反應廣場的照明設施不足,其原因是在廣場設計之初,設計者借鑒國外優秀范例,卻忽視了國人飯后散步的習慣。調查研究的四個廣場在細節設計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尤其在是考慮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的使用上。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確定了其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所有群體的使用,但就這一方面,我國的公共設計還稍顯稚嫩。湖心花園的防滑處理不足、下層廣場的臺階未考慮兒童與殘疾人的可達性、不能滿足不同數群體的座椅、讓大眾不解的現代雕塑群等,這些都是設計的細微之處,卻能在市民使用中引起長遠的不便。

4總結

城市公共空間以人為主體,規劃設計為人所用,以使用者評價來反思選址、功能分區、設施配套、綠化造景乃至管理體制、人性化考慮等方面的功與過,站在社會學角度,從市民參與度出發研究多主體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不僅對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發展有一定幫助,更對營造獨具魅力的城市環境有著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思淑,周文華.城市設計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160.

篇10

1.景觀規劃設計課程現狀分析

(1)過于強調軟件操作

高職教育需培育高學術,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固然要重視技能,但技能不單單是軟件的操作,因為軟件只是一種工具而已。設計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技能,是不同于單純理論的實際操作。就目前高職景觀規劃課程來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軟件的實際操作,忽略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態意識及社會意識。學生們往往軟件操作能力很強,但是設計的實際項目缺乏分析,不夠合理。

(2)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不夠系統

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交叉性很強,涉及內容廣泛,需要植物學,生態學,社會學,城市規劃等相關學科輔助。首先,就課程體系而言,學生除了基本的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及CAD,PS,SU等基礎軟件課程之外,還應了解RS,GIS等信息技術及參數化設計軟件課程,景觀技術課程,植物搭配課程,景觀生態課程等。其次,就課程內容而言,涵蓋范圍較小,內容不夠系統。目前的課程內容除了講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園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規劃、道路廣場景觀規劃和園林植物4個知識模塊,這些內容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除此之外,還應包含哪些內容?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進的。比如,將知識模塊設置為廣場規劃設計,帶狀空間場所規劃設計,濱水帶規劃設計,面狀景觀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等內容的話,學生掌握起來會更直接,更系統。

2.發展方向

(1)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內容改革

目前的教學內容基本分為公園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規劃、道路廣場景觀規劃和園林植物4個知識模塊。而目前景觀規劃設計崗位多分布在建筑設計公司,園林設計公司,以及小型的設計工作室,涉及到的實際項目主要是以以上4個模塊為主,分方案設計、擴大初步設計、植物景觀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具體崗位。因此新的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除了講解以上4個模塊的基本原理及相應案例外,還應掌握景觀項目方案設計、擴大初步設計、植物景觀設計等專業技能,能完成各階段全套圖紙設計與文本制作并熟悉相關設計規范。具體體現為①景觀設計原理部分,學生應掌握4大模塊的設計原理;對氣候影響,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資源的了解與掌握。②設計前期工作階段,學生應了解任務書;會實地測量;能夠對實地資料與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并作出綜合分析與評價。③方案設計階段,學生應會分析并繪制總體平面圖及各類分析圖,透視效果圖等。④擴初設計階段,學生應會使用CAD表達相關圖紙:總平圖,道路設計、植物配置、景觀節點的平、立(剖)面圖等。

(2)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經過基礎理論,專業理論,頂崗實習,最后到職場的過程,每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須加強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雖然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不同,高職教育更加重視實踐,但基礎課程是提高職業技能的奠基石,是學生的職業道德及行業規范的重要體現。其次,專業理論應實行項目化教學。教師必須是有實際項目操作的經驗和能力,帶領學生共同參與到實際項目中來,在做項目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意創新的能力,軟件操作能力。再次,頂崗實習環節是強化專業技能的重要手段。頂崗實習要鼓勵學生走出去,到國外,到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進行實習鍛煉,了解新銳的設計理念及先進的設計技術,開闊設計視野。

(3)積極推進師資建設

培養高技能學生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專業,推進師資建設包含兩方面含義:首先,在校教師需走出去,一是到企業中,接受鍛煉,了解最現實的行業需求;二是參加相關培訓,接觸新觀點,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觀行業興起了一股“海綿城市”的建設,“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被應用到很多景觀設計中。可是什么叫“海綿城市”?它是如何應用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該用到什么樣的環境中?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流程及技術是什么?對于教師來講,如果沒在企業中接觸實際項目或參加相關專題培訓,很難將“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帶給學生。其次,盡可能聘請企業員工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企業員工來自生產,實踐一線,熟悉各種類型的景觀規劃設計的設計規范及設計方法,他們會用實際工作的角度給學生講解現實而直觀的實際案例。

(4)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目前教學方式主要有講授法、案例討論法、參觀考察、點評作業等方法。這幾種教學方法在應用時要協調統一,靈活運用。比如,對于高職學生來講,可能對單一的講授法不敢興趣,因此可以將案例討論法作為知識傳達的重要方式,對某個案例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討論,會比講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應以教師工作室為教學平臺,形成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學生跟著老師做項目,討論方案,學習軟件的靈活運用等;與此同時,老師也可以將某些設計理念及原理告知學生,并讓其學會使用。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