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救援范文

時間:2023-03-29 19:2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衛生救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衛生救援

篇1

英文名稱:Occupational Health and Emergency Rescue

主管單位:上海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主辦單位:上海市化工職業病防治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1326

國內刊號:31-1719/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2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強調部隊吃穿住行的重要性。食品衛生是部隊后勤保障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心任務能否圓滿完成。5.12汶川大地震后筆者隨部隊到北川參與衛勤保障任務,主要負責衛生防疫工作,現就保障中食品衛生監督工作實踐及體會報告如下:

1食品衛生監督特點

一是救援期間,參與人員高度密集,食品不安全因素較多,衛生監督任務繁重。二是突發事件,準備時間短,進行監督時間緊迫,衛生監督難度高。多數情況下,無法對保障部隊進行衛生學流行病學調查,因而很難在保障前對其食品、餐飲具衛生進行全面評估,影響保障效果。三是救援保障內容復雜,對衛生監督人員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不只是單一食品衛生監督,而是包括衛生監督、疾病監控、消殺滅處理,健康教育等內容綜合保障過程。

2食品衛生監督組織與實施途徑

2.1加強組織領導,擬定嚴格管理制度。救援行動因各類食品隱患較為集中,出現問題后社會影響極大,因而對食品衛生監督要求也極高。一是成立保障分隊的食品衛生監督組,明確任務及分工。二是依據“衛生部四川汶川大地震防疫指南”、國家頒布《重大活動食品衛生監督規范》,結合部隊救援衛勤保障實際情況,擬定相關監督規范,三是按保障不同階段食品衛生供應具體情況,定期分析食品衛生安全存在問題,部署下一步各項工作。四是建立每日食品衛生監督檔案,責任到人。

2.2加強健康教育,認識食品衛生重要性。災后自然環境污染大,食品衛生監督作用尤顯重要,防止腸道傳染病及食物中毒是抗震救災衛勤保障重要內容。一是廣泛開展預防腸道傳染病及食物中毒健康教育,讓官兵明確“不可食食物及不可飲用水”及“可飲用水及可食食物”。二是編印下發《災后衛生防疫》手冊。三是組織對軍需炊管人員進行衛生知識培訓,學習衛生部公布災后食品衛生及飲水衛生相關規定。

2.3分階段抓重點,落實食品衛生監督。早期以袋裝食品和瓶裝飲料為主,主要把好供應、儲藏及發放關。但部隊救援任務重,體力消耗大,應盡早保障官兵吃上干凈熱食,中后期食品衛生主要把好以下幾關,一是食品采購關。軍需部門原則上定點采購食品;二是食品制作關。生熟分開,現吃現做,加工后常溫下放置4小時不再食用;三是把好儲藏關。專人負責,在加工制作前嚴格按照規定儲藏,防疫小組每日檢查登記;四是食品留樣關。每餐食品按規定留樣,以備必要是檢測;五是就餐關。實行分餐制,嚴禁私自食用供應外食品;六是嚴把飲水關。災害后,當地水源不能飲用,原則上均使用桶裝礦泉水,后期在兄弟部隊協調下,使用飲水自動處理水車,保證用水安全;七是情報關,了解當地疫情,防止地方疫情傳入部隊。

2.4方法科學,確保食品監督高效。本次衛勤保障飲食衛生監督使用了我軍研制便攜式快速檢測設備,如總部配發檢水、檢毒箱,對食品、飲用水開展了快速定性檢測,及時發現食品及飲用水的有害、有毒物質,最大限度杜絕不安全因素發生。

3體會及建議

3.1建立完整食品衛生監督體系。汶川大地震是建國以來最大一次地震,災后環境污染較大,因而部隊救援任務實施后衛生監督工作在任務受領、職責分工、工作程序、監督要求方面均不同于平常“處突”防疫保障。建議應結合《軍隊衛生監督規定》和《軍隊衛生監督實施辦法》,國家衛生部災后衛生防疫工作方案制定適合部隊重大活動食品衛生監督規范。

3.2應具有高效實用監督方法。抗震救災因其行動特殊,更易發生食物中毒,食品衛生監督責任重大,經驗式的監督人為主觀因素較多,影響監督的效率和質量,建議引入科學食品衛生監督方法。近年來HACCP(危害因素分析關鍵控制點技術)和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兩項方法相互補充使用,使其在任務緊迫,要求嚴格重大活動衛生監督得以保障。

3.3檢測器械手段要適用。目前醫療應急保障分隊配發現場衛生監測儀器較少,檢測項目有限,不能適應災后復雜食品的現場檢測,建議研制快速,控測項目較全檢毒、檢水器械。

3.4提高防疫人員業務素質。從SRAS后,公共衛生引起大家重視,但武警部隊由于編制體制限制,專業防疫人員數少,知識層次差距較大,影響保障任務完成,建議培養適應武警部隊中心任務的衛生防疫人員,加強和地方CDC聯系和業務交流、有效提高防疫人員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篇3

肝、魚肝油、乳品(脫脂奶除外)、蛋、魚等

別名:鈣化醇

食事提醒

夜間工作者、不能充分得到陽光的人,要特別注意在飲食中增加維生素D的攝取。腎功能障礙正接受人工透析的人,體內維生素D無法轉換成活性維生素D,很容易患骨軟化癥等,應給予補充活性維生素D。

食事求適

維生素D既來源于膳食又可以由皮膚合成,因而難以估計膳食維生素D的攝入量。在鈣和磷充足的條件下,嬰幼兒、兒童、孕婦、乳母及老人的推薦攝入量為每天10微克,11歲以上50歲以下人群為每天5微克。

食譜推薦

牛奶蛋

用料:雞蛋50克,牛奶100克,糖適量。

制作方法:

1 將雞蛋的蛋白與蛋黃分開,可用打蛋器或筷子把蛋白攪和到泡狀待用。

2 在鍋內加入牛奶、蛋黃,混合均勻后用微火煮一會兒,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調好的蛋白放入牛奶蛋黃鍋內稍煮,放入適量糖即可食用。

食療保健

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調節體內鈣、磷代謝,維持血鈣和血磷的水平,從而維持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生長發育。維生素D先聚集在肝臟,然后轉移至腎臟,在此過程中逐漸被活化轉變為活性維生素D,幫助小腸從食物中吸收鈣、磷,并將血中的鈣、磷轉運至骨骼中,同時使鈣、磷能夠容易地沉積在骨骼中。

兒童缺乏維生素D,易發生佝僂病。特別是2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更容易患佝僂病。佝僂病在冬天日照不足的情況下更常見,維生素D對其發生有預防作用,所以嬰幼兒應補充維生素D。對于發育期的兒童來說,適度目光照射,進行戶外活動,補充魚肝油,飲食攝入油脂是必需的。但需注意,過多服用維生素D會引起急性中毒。

懷孕、哺乳、更年期婦女,如果維生素D攝入不足,會有發熱、盜汗、腿抽筋、緊張、煩躁、情緒低落等現象。懷孕、哺乳期婦女缺乏維生素D,還會對胎兒和嬰兒造成不良影響。

老年人缺乏維生素D,容易導致骨質疏松、骨折。與男性相比,閉經后的女性骨質疏松癥更多見,這與雌激素有關。

篇4

關鍵詞:研究生;專業學位;生源質量;質量保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5-0253-02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現狀及研究背景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社會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技術人才,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自1990年正式設立專業學位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初具規模。目前,我國碩士專業學位達到39種、博士專業學位達到5種,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干領域;具有研究生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培養單位達到50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 679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6個,累計招收專業學位研究生超過100萬人[1]。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尚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專業學位教育的整體構架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仍需廣大培養單位積極探索和完善。生源質量、師資隊伍、教育環境是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三個重要因素。在師資隊伍和教育環境既定的背景下,招生工作把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質量,進而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整體的培養質量。因此,要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首先應把好生源入口關,從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生源質量抓起。

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學者對生源質量保障做過相關的探索,多數研究主要集中于應屆本科生源質量保障的探討,忽視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中在職工作人員生源質量保障問題的研究。所以,本文從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入手,結合相關的理論與實踐案例對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同生源間招生質量保障進行探討。

二、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質量保障的特點

自教育部2009年決定開始大范圍培養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并發放“雙證”以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一種類別,它具有實踐性、職業性和綜合性等特點[2],其生源對象不僅來源于應屆本科畢業生,它還包括社會各行各業在職工作人員。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生源質量保障有其獨特的特點。

(一)突出的反饋控制

專業學位在國際上又被稱為職業學位,生源對象有獨特的知識領域和鮮明的實踐性,其培養目標更側重實踐與應用。經過專業學位教育畢業的研究生,相較經過學術型學位教育畢業的研究生,更容易融入社會工作崗位,實踐能力更強,尤其是那些在職攻讀專業學位的工作人員,經過一段時間的深造,其工作水平和能力將獲得明顯的提高。因此,企事業單位很容易從員工工作中檢驗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并反饋到培養單位。可見,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質量保障具有很明顯的反饋控制特點,而培養單位也能夠通過生源輸出的社會反饋與用人單位進行點對點溝通,及時調整生源選拔方案,改善和調整生源招收策略,提高生源選拔質量,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質量。

(二)明顯的目標指引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的目標指引,是指招生學校根據國家招生政策、國家當年研究生招生的總體計劃和對各類型人才、各招生單位的計劃安排,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招生機制。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3]。當前,在部分研究生培養單位中出現了將專業學位招生計劃更多地用于熱門專業,而輕視專業學位中各領域的現象,這樣將不利于招生與生源質量保障,并可能產生惡性競爭。為此,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在國家指定的具有招生資格的專業學位領域下,結合學校學科特色和用人單位對高層次、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開設多種相關的培養方向,吸引優質生源報考,緩解冷熱專業間招收不平衡的現象,適應國家相關行業對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三)擴大化的生源差異

專業學位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專業學位與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兩種類型,前者主要來源于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后者則為社會企事業單位中的在職工作人員。這兩種生源,除了性別、民族與生源地差異外,他們間的年齡、學歷、收入、工作經歷和可支配的學習時間差別很大,且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差異還在擴大,無形中增加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質量保障工作的復雜性,給專業學位招生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生源差異擴大化還涉及另一個問題,即教育公平。因此,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對待優質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生源,培養單位在招生復試選拔中應研究擬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來保障優質生源順利入學。

三、陜西師范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質量保障實踐探索

近年來,學校進一步明確了由“研究教學型大學”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轉型,從“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科研實踐基地建設”、“研究生優質生源培育”、“研究生綜合素質提升”五項工程入手,不斷提高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學校有5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2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此外,學校于2010年被確定為首批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高校。伴隨著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逐漸從“數量與規模”向“質量與內涵”的重心轉移,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已將“腳踏實地,努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方針。

(一)優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式,采用因材施教方式以吸引優質生源報考

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不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因此,在培養方案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授予學位的標準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在充分考慮培養對象及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制定了對口的培養方案,采取多媒體教學、遠程教學來輔助教師集中授課或現場教學,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多種靈活教學方式,實現“進校不離崗”、“先習而后學”、“邊習邊學”的培養模式,并以執業能力評價為準繩,改革傳統研究生教育的考評體系,提出應用研究和調研報告等多種考核方式,切實做到了學以促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二)搭建訂單式優質生源培育基地,形成品牌效應以擴大優質生源招收面

“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重要的教學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培養單位要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加大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學分比例。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4]。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重在應用性、復合性和職業性。為加深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對先進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理解,提升其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必須搭建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不僅讓他們能夠切身感受到一些地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深入了解新課改形勢下各學科教學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辦法,同時為將自己造就成未來的優秀教師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積累寶貴的經驗,進而增強投身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學校特別重視教育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同時認識到實踐基地的選擇和建設關系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將建設實踐基地的目標重點放在改革開放窗口城市、具有先進辦學理念同時也是教育改革創新實踐者的深圳地區。陜西師范大學現已與地方教育局合作,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廣東深圳市、東莞市建立了3個全日制教育碩士教育實習實踐基地,將其下屬的32個(新疆巴州11個、深圳16個、東莞市5個)中小學校、電教館和教育科學研究培訓中心作為實習實踐學校(中心)。尤其是與深圳寶安區教育局共建“教育碩士實習實踐基地”,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

(三)提高服務管理與信息宣傳力度,建立生源資料庫以保障優質生源入學率

目前,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對象中,有大部分來自企事業單位在職工作人員,他們具備熟練的工作經驗和一定的業務素質,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優質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他們往往因為工作繁忙,容易錯過專業學位研究生考試網上報名、現場確認甚至考試。針對這種情況,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利用信息技術,在考生自愿的前提下,為這些有意向繼續深造的優質資源建立個人信息檔案庫,通過短信和郵件等方式及時通知考生按時完成網上報名、現場確認以及考試等相關環節,避免優質生源因為非競爭性因素失去入學資格,讓企事業單位在職工作人員無后顧之憂,保障了優質生源的入學率。

總之,在國家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大批高質量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目標下,各研究生培養單位應積極探索和設計我國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特別是生源質量保障體系,把好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入口關,從培養方式、培育環境和管理服務上大膽創新,穩步推動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9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成立[EB/OL].(2011-03-18)[2011-03-21.http:///xwyyjsjyxx/sy/syzhxw/272704.shtml

[2]鄒碧金,陳子辰.我國專業學位的產生與發展-兼論專業學位的基本屬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3]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6):4-8.

[4]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0):1-7.

[5]衡天書.新增碩士學位院校生源質量保障的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2-114.

篇5

一、生態位的概念與構成要素

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自提出至今已經歷百年發展歷程,它不僅推動了現代生態學的發展,更被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企業管理、教育教學等諸多非生態學領域,為此類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與思路。

關于生態位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過論述,但仍未形成統一定義。其中,美國學者惠特克(Whittaker)對生態位的闡述最受學界推崇,他認為生態位是物種在一定環境的群落中有不同于其他物種的自己的時空位置及功能地位。由此定義可以看出,生態位是物種生存發展的時空結構,也包括物種與生存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式。

生態位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一是生命主體。即生態位的研究對象,一般包括個體、群落、生態子系統等。二是外在界限。即生態位的研究范圍,比如:生命主體所特有的時空位置。三是環境因子。指生命主體生存所必備的各類條件及具體指標。四是表象特征。指生命主體在生存環境中表現出來的形態、習性等各方面特征。

二、公務員人際生態位及其表現形式

從生態位的視角來看,人際生態是由各類人際生態位構成的,人際關系也可以看作是人際生態位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將公務員人際生態位定義為公務員個體在公務員系統和日常工作中所處的地位及發揮的作用,它通過公務員人際關系具體表現出來。

借鑒生態學里關于物種之間相互關系的劃分,可以將公務員人際關系分為以下四種:競爭、中性、合作和共生。競爭與合作是最常見的兩種關系,其中,競爭表現為雙方需求同一稀缺資源,彼此相互阻礙甚至對立,而合作則表現為彼此互惠互利,但可以缺少對方。當彼此的合作上升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就達到了共生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的退出或不配合,會影響到雙方的利益。中性關系是雙方彼此獨立互不影響,這種關系在現實中基本不存在,因為在公務員系統和日常工作中,個體之間都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三、公務員人際生態位的偏離與重疊

公務員人際關系一般包括上下級關系、同級關系以及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各類關系交錯復雜、相互作用,它們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形成了公務員人際生態。當公務員人際生態位發生偏離和重疊時,就意味著個體優勢沒有得到最大發揮,對于共同資源的競爭導致了彼此對立,而這些都將直接影響著公務員生態系統。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下級公務員與上級領導相互疏離

在公務員生態系統中雖然存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但兩者在本質上應當是一種和諧共生、民主平等的關系。然而,受傳統階層管理體制影響,許多部門管理方式較為封閉、僵化,有些領導甚至會強化機制,處理問題獨斷專行,不尊重或者壓制下級公務人員。還有些領導任人唯親,以親疏遠近做為考核提拔的評判標準。這使得原本就處于被動位置的下級公務員極易產生沮喪、憤恨的心理狀態,對上級領導安排的工作心生抵觸,對自身發展的期望大幅下降。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也會大打折扣。

(二)同級公務員之間競爭過于激烈

每個公務員個體在生態系統中都占據著各自的生態位,在工作中是合作、共生的關系,但在晉升、評優等方面難免會出現生態位重疊現象,由此產生的競爭關系會影響公務員生態位的穩定發展。良性競爭雖有利于激發公務員工作積極性與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但過度強調競爭會使公務員精神壓抑,人際關系緊張,在工作上相互推諉、爭功好利,缺乏應有的溝通協作,甚至導致行政失范。

(三)公務員與人民群眾之間存在沖突

公務員是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主體,是政府部門與社會群眾交流的橋梁。在復雜的社會生態系統中,公務員與人民群眾以公共信息和公共服務為媒介相互作用構成了獨特的“生態鏈條”,彼此之間是魚與水的協同共生關系。然而在現實中,一部分公務員辦事推諉拖沓,無視群眾的利益與訴求,甚至以損害公眾利益來謀求私利,這些行為不僅污染了公務員生態系統,也影響了政府機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由此引發的社會也常常見諸報端,社會影響惡劣。

四、公務員人際生態位的矯正

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會導致公務員人際生態位偏離,阻礙公務員個人成長,破壞人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要想保持公務員人際關系的平衡,應當從完善認知、健全制度和優化環境三方面入手,建立起積極合作與相互依存的公務員人際關系,塑造健康穩定的公務員人際生態位。

(一)完善公務員認知

在上下級關系中,一方面要提高下級公務員心理調試能力,強化工作中的適應力和承壓力,另一方面也要讓上級領導意識到他們在公務員人際生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認識到上下級之間不僅僅是簡單的命令與服從,更是共贏共生的關系,生態系統中各個生態位是平等的,應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同級間關系上,公務員個體應當認清自己所處的生態位狀況,發揮和拓展自身的生態位優勢,當生態位與他人重疊時主動做出調整,通過學習進修等方式改變或創造新的生態位,妥善處理好與同級其他公務員的人際關系。在與人民群眾關系上,公務員要端正工作態度,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始終保持與民眾之間血肉相連的關系,風雨同舟,協同共進。

(二)健全公務員管理制度

首先,要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考察分析每一位公務員的生態位狀況,最大化挖掘、發揮個體生態位優勢,推進公務員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優化,做到各司其職,人盡其才。其次,要完善公務員晉升機制,時常關注公務員生態位發展狀況,確保公務員能力與職位、薪酬相匹配,同時也要加強晉升監管力度,保證其公正性與合法性,落實公務員晉升公示制度,建設公平公正的公務員人際生態環境。最后,要加強日常工作管理,提高公務員服務意識和水平,將群眾的意見與評價計入公務員日常績效考核之中,切實做到嚴以用權、權為民用。

(三)優化公務員人際環境

在公務員生態系統內部,要敢于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閡,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拓寬人際交流渠道,鼓勵公務員之間相互交流、增進了解,打造融洽、和睦的組織氛圍,消除差序格局和落后的行政文化,強化公務員人際關系的情感聯結,培養對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公務員生態系統外部,要加強與人民群眾、社會團體的良性互動,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增進社會對政府和公務員隊伍的了解,提高群眾滿意度,營造和諧友好的外部環境。

篇6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診工作的前沿,隨著鄉鎮衛生院院前急救次數的增多,醫療糾紛的發生也在大幅度提升。由于人們急救需求提高和維權意識增強,使院前急救醫療糾紛的調解變得非常棘手,所以減少和杜絕可能導致糾紛的隱患至關重要。本文對鄉鎮衛生院院前急救醫療糾紛的常見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鄉鎮;院前急救;醫療糾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健康理念增強,積極求醫、就醫現象變得十分普遍,院前急救次數也不斷增多,這對保障農民身體健康,避免因搶救不及時而發生的悲劇,促進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和諧社會的建立是一件大好事。但在一定的層面上暴露出一些十分尷尬的問題:因院前急救而發生的醫療糾紛大幅度上升,鄉鎮醫護人員對此有苦難言;而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也無可奈何,收到此類糾紛投訴增多,忙得焦頭爛額。這種反常現象嚴重地挫傷了廣大鄉鎮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此,對鄉鎮衛生院院前急救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1 院前急救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分析

1.1 鄉鎮衛生院方面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1.1 急救工作不積極。醫務人員存在著院前急救設施有限不可能全方位開展急救,只能起一個往上級醫院轉送的作用;因此車到人到,任務就已基本完成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走過場,而不十分積極主動,以致于語言上不嚴肅,工作上不嚴謹、行動上不迅捷。使病人家屬心中埋下糾紛產生的禍因。

1.1.2 醫療設備不充足。鄉鎮衛生院目前的規模,救護車內的設施一般只配有氧氣包、血壓機、聽診器及部分急救藥品和外傷處理小手術包。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救助治療的功能,但如碰到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腦溢血、嚴重車禍外傷等危重病人的急救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偏遠山區,雖然醫生全力搶救,但苦于設備不足,送院時間又不允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去,更顯得救護能力的相對不足。

1.1.3 技術操作不熟練。因院前急救是開放式的,家屬大多數在現場,而每次出車均只有1名醫務人員(少數單位配1名護士),人手少,要在短時間內由1個人完成諸如測量血壓、吸氧、靜脈穿刺、靜脈注射甚至心肺復蘇等一系列操作,有一定的難度。情急之下有的操作過于簡化,或一次操作不成功,造成家屬不信任和反感,或技術操作不熟練未按規程操作,常引發醫療糾紛[1]。這就造成了病人家屬認為鄉鎮衛生院既然不夠條件,不能成功搶救,為什么出車出人,耽誤了他們的時間,引起了糾紛。這種糾紛的發生,在鄉鎮,屢見不鮮。

1.2 醫患雙方存在溝通上的欠缺

1.2.1 缺乏相互溝通,導致病人及家屬就醫期望值過高。在上個世紀七十、八十年代,農民家中發生危重病人或發生意外傷害,電話叫醫生趕來救治是十分普遍的,那時有一個不成文的似乎是一種默契的約定,即只要醫生到了,看病以后,能治則治,不能治則了,對家屬而言也就是盡責了,根本不存在醫生來了,搶救不成功而有糾紛的現象。而現在,不管病輕病重,醫生來了就必須給搶救回來,否則,就會發生糾紛。這里有著農民群眾對生命價值認知提高的因素,也有一種法律意識增強的原因。他們認為法律保護生命的權利,我生病了,遇到傷害了,醫生搶救是一種天職,如果不能滿足病人家屬“醫來病除”的愿望,那么醫生就必須負責。這種法律意識的增強又存在著法律知識的欠缺,但鄉鎮的實際情況就是這樣。這種尷尬令醫生們實施院前急救時存在著左右為難。

1.2.2 缺乏相互溝通,忽視了病人及家屬的知情同意權。知情權指公民應該享有了解與自己利益相關情況的權利[2]。病人及家屬遭受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短時間心理上難以承受。因此在急救過程中,患者的家屬對患者的病情、治療檢查、藥品使用等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發現有未經了解或同意的措施時就會投訴而引發糾紛[3]。

2 減少和杜絕院前急救醫療糾紛的對策

2.1 完善各種制度,加強急救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規范急救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急救技術如心肺復蘇、除顫、氣管插管、外傷等急救技術操作流程,使每項技術和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4]。

2.2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醫務人員認識。加強醫務人員對院前急救的責任意識教育,使醫務人員明白,鄉鎮衛生院實施院前急救也是一種義不容辭的應盡的天職。實施院前急救,要有充分的信心,要人到、心到、技術到,積極主動、爭分奪秒、一絲不茍。為病人家屬樹立一種能依靠、能期待、能交心的形象。做到這一點,根本上就能杜絕因病人家屬認為醫務人員不負責任的醫療糾紛的發生。

2.3 充實急救隊伍,提高鄉鎮衛生院急救能力。組建比較專業的院前急救的班子人員;必須有內科、外科、護士、醫技并且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在當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員構成;配備必須的任何時候能正常使用的醫療器械。這樣又從一個方面杜絕了在院前急救時病人家屬對醫生技術的懷疑,對醫療器械的不完備所產生的醫療糾紛。

2.4 開展繼續教育,強化醫護人員技能。醫學科學是一門需要不斷用新知識武裝的學科;更新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進行急救治療,沉穩地面對可能發生的各類醫患糾紛。

2.5 重視相互溝通,協調醫患雙方關系。相對固定的實施院前急救的醫務人員要多下村,經常到衛生服務站中坐診、巡視。主動與轄區內的農民群眾打成一片,建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醫生多下村、多巡視,對各村的地形、村情、群眾的居所、生活習性都耳熟能詳、了如指掌,對實施院前急救時就能輕車熟路、恰到好處。

參考文獻

[1] 宋因力,張軍根.院前急救中常見醫療糾紛隱患及防范措施[J].醫學與社會,2005,9:51-52

[2]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釋義》起草小組編寫.醫療事故處理條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1-3

篇7

關鍵詞:超支化聚合物;納米氧化鋅;微波;棉織物;抗紫外;抗菌

中圖分類號:TS195.6 文獻標志碼:A

Microwave Assisted in Situ Fabrication of ZnO Nanoparticles on Cotton Fabric for Its Functional Finish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ethod of functional finishing of cotton fabrics via microwave assisted in-situ generation of ZnO nanoparticles in them. The modified hyperbranched polymer (PNP) and zinc nitrate were used as the reagents.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The treated cotton fabric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ir UV protection propertie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were measured.

Key words: hyperbranched polymer; ZnO nanoparticle; microwave; cotton fabric; UV protecti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超支化聚合物由于其豐富的末端官能團、近似球形的三維立體結構、內部大量空腔、高溶解性、低粘度、高反應活性等物理、化學特征,使其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基于超支化聚合物內部的空腔結構,利用其作為模板可以有效控制制備納米材料。目前,已有利用超支化聚合物控制制備納米銀、納米金、納米ZnO米材料的研究報道。本課題組也自主設計、合成制備了一種以氨基為端基的超支化聚合物(HBP-NH2),并對其進行改性制備了改性超支化聚合物(PNP)。由于HBP-NH2和PNP中含有大量氨基,其在水溶液中顯堿性,可與Zn(NO3)2直接在水溶液中加熱反應,并在聚合物自身的控制作用下生成納米ZnO。并且,前期研究表明PNP對納米材料的生成控制具有更好的效果。

微波法具有加熱速度快、反應時間短、內外同時加熱、加熱均勻、效率高、節能等優點,已在多種納米材料的制備中得到應用。為了實現納米ZnO對棉織物的功能化整理,本文利用PNP通過微波輻射法在棉織物中原位控制生成納米ZnO,對整理工藝進行了優化,測試了整理后棉織物的抗菌、抗紫外性能,并對整理的棉織物進行了表征。

1 實驗部分

1.1 材料與儀器

實驗材料:PNP(實驗室自制);六水合硝酸鋅(分析純);濃硝酸(65%);純棉漂白布(120 g/m2);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ATCC6538,大腸桿菌(E. coli)ATCC8099(由蘇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提供);營養瓊脂培養基(NA),營養肉湯培養基(NB)(上海中科昆蟲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1)式中:Y為抑菌率,%;Wb為空白樣振蕩接觸18 h后燒瓶內的活菌濃度,CFU/mL;Wc為待測織物試樣振蕩接觸18 h后燒瓶內的活菌濃度,CFU/mL。

為了獲得不同ZnO含量整理的棉織物,在上述最佳濃度比例條件下,同時同比例改變兩者濃度整理棉織物。由表 1 中數據可以看出,隨著反應物濃度的提高,整理到織物上的ZnO含量增加,UPF值上升,UVA和UVB透過率則不斷降低。當Zn(NO3)2和PNP濃度分別為12 mmol/L和9 g/L時,整理的棉織物中ZnO含量為1.5%,其UPF值達到125.36±5.66。

圖 3 為相應的棉織物紫外線透過率曲線,未整理的棉織物(樣品0)具有很高的紫外線透過率,而經整理的棉織物紫外線透過率明顯下降,特別是對人體皮膚健康影響較大的UVB,并且隨著整理到織物上的ZnO含量的增加不斷降低,樣品 4 的UVA和UVB透過率分別為5.71%和0.52%,能夠達到很好的紫外線防護效果。

下面對微波法原位生成納米ZnO整理的棉織物進行了表征,首先通過SEM觀察了其整理前后微觀形貌的變化。從圖 4 中可以看出,未整理的棉織物纖維(圖4(a))表面除棉纖維本身的特征溝槽外無任何附加物,相對較平滑,而經整理的棉織物纖維(圖 4(b))表面附著有大量細小顆粒,這些顆粒即為微波原位生成的納米ZnO,SEM測量估算顆粒大小為20 ~ 100 nm。

圖 5 為微波法原位生成納米ZnO整理的棉織物的EDX譜圖,圖中顯示出很強的Zn和O的峰,這是由于整理后棉織物表面大量的納米ZnO顆粒。C峰來自棉纖維纖維素,而Au源自樣品處理時的導電層。圖中還顯示一個較弱的N峰,來自整理后織物上的聚合物PNP。

通過XRD測試比較研究了未整理和整理后棉織物內部結構的變化,如圖 6 所示,圖中曲線 0 ~ 4 為表 1 中的5 個樣品。如圖 6 所示,未整理的棉織物(0曲線)具有纖維素Ⅰ的(101)、(002)、(040)幾個晶面衍射峰。而經微波法原位生成納米ZnO整理的棉織物在2theta為30°~ 80°范圍內逐漸顯示出幾個衍射峰,并且隨著整理織物中ZnO含量的增加不斷增強,這幾個峰分別對應于納米ZnO的(100)、(002)、(101)和(110)晶面衍射,證實了納米ZnO被整理到棉織物中,并且無其它雜質的峰出現。

納米ZnO不僅具有優異的紫外線屏蔽作用,由于其表面的氧空缺產生氧負離子,與水結合生成H2O2,因此還能起到一定的抗菌效果。利用抑菌圈定性測試法和抑菌率定量測試法分別對表 1 中不同濃度整理的棉織物(1 ~ 4 號樣)進行了抗菌性能測試。

圖 7 為原棉和經不同濃度反應物整理的棉織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圖 7(a))和大腸桿菌(圖 7(b))的抑菌圈效果圖,從中可以看出,未整理的棉織物周圍長滿細菌(0號樣),沒有明顯的抑菌圈,而經微波法原位生成納米ZnO整理的棉織物周圍有明顯的抑菌圈。圖 7 中還顯示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遠大于對大腸桿菌的抑菌圈,說明納米ZnO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優于大腸桿菌。4 個經處理的樣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抑菌圈有逐漸增大的趨勢,說明隨著織物中ZnO含量的增加,其抗菌性能提高。

表 2 為震蕩燒瓶法實驗得到的微波法原位生成納米ZnO整理棉織物的抑菌率測試結果,可以看出,與抑菌圈測試結果相同,整理的織物對大腸桿菌的抗菌性能較弱,當ZnO含量為0.39%時(樣品 1),其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率僅為47.62%。隨著織物中ZnO含量的增加,整理的織物對大腸桿菌的抗菌性能增強。而這 4 個樣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在99%以上。當整理的織物中ZnO含量為1.5%時(樣品 4),該織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抑菌率均達到了99%以上。

3 結論

(1)通過微波法利用PNP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棉織物中原位控制生成納米ZnO,實現對織物的功能化整理。

(2)整理的最佳濃度分別為PNP:6 g/L,Zn(NO3)2:8 mmol/L,通過同時增加或減少兩者濃度可以獲得不同納米ZnO含量整理的棉織物。

(3)整理后的棉織物表面均勻分布了大量納米ZnO,粒徑為20 ~ 100 nm。

(4)整理后的棉織物具有優異的抗紫外性能和一定的抗菌性能,當ZnO含量為1.5%時,整理的棉織物UPF值達到125.36,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抑菌率均在99%以上。

參考文獻

[1] Gao C. and Yan D.Hyperbranched polymers:from synthesis to applications [J].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04,29(3):183-275.

篇8

【關 鍵 詞】大學生 就業 高職院校 輔導員 工作定位

據《光明日報》報道,201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規模達630余萬人,加上尚未實現就業的往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智聯招聘和其他多家機構所作的2009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就業仍存在壓力大、職業規劃滯后、定位不準確等現實的問題。而現在,這些問題依然存在。

作為學校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廣大的輔導員們又應該為學生的就業做些什么呢?面臨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面臨日益嚴峻的求職壓力,輔導員們應該如何與時俱進的調整自己的工作重心和切入點以幫助學生緩解就業的壓力呢?

一、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成因

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速度加快,帶動了對高人力資本存量的高校畢業生的強勁需求。但由于畢業生供給增速超過經濟增速,市場消化超量供給的人才需要時日。

然而,根據相關資料和筆者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數據顯示:一方面,大學生們在抱怨著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又在感嘆著招不到員工。這又是為什么?

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是事實,但不能單純的將責任歸咎于社會,我們應當從學生主觀的內部歸因和社會等外部歸因來分析就業難這一問題。

(一)內部歸因

結合筆者的親身體驗和相關機構的研究數據,筆者認為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內部歸因主要有5個方面。

1.專業基本技能不夠扎實

很多學者都把學生基本技能不扎實歸因于學校的教學目標和實際工作要求脫軌。但筆者認為,也許前幾年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學校在這方面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比如,筆者所任職的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在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方面就做的很不錯。該校每年要舉辦大型的各類基本技能大賽,對大部分的專業主干課程都采用了理論教學和模擬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分階段了解和演練日后工作崗位的具體內容。但是,部分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仍然是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因此,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學校的課程設置,而在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

2.實踐經驗不夠豐富

大部分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并沒有迅速地轉變角色,仍然將關注點停留在課堂的45分鐘內,仍然將目光局限在書本知識的學習上。他們沒有意識到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將給他們帶來的潛在收益。也有的學生雖然意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但是卻狹隘的認為實踐一定要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由于自己的專業知識還沒有學好,所以不敢進行社會實踐。

3.綜合素養有待提高

結合前面所講的,由于大學生們在校期間過多的關注知識內容的學習,忽略了對自身素質的培養。其求職時的外在表現為:不和招聘單位的工作人員打招呼,在接聽和撥打電話時沒有基本的文明禮貌用語,不主動向用人單位詢問招聘結果,在求職意向發生變動時也不主動告知用人單位等等。

4.自我定位偏差,就業目標浮夸

大學生們經過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讀,終于步入了心儀已久的象牙塔。他們的心中大多充滿了喜悅,家長也以之為驕傲。加之學校相對單純和封閉的環境,學生對社會和企業的現實需求缺乏主觀的感知和客觀的認識,從而導致其對自身價值定位的偏差。這種認知的偏差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學生心氣浮躁,眼高手低,擇業目標與現實差距較大。比如:有的學生就業時明確表示只在主城區工作,三環以外的單位不考慮。

(二)外部歸因

當然,除了大學生求職者自身的因素外,仍然有很多外部的因素在影響著他們的就業現狀。

1.崗位供需不平衡

近年的擴招帶來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大學生的人數激增。雖然擴招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其遺留的影響仍然存續。

2.企業要求過高

如前所述,由于工作崗位供不應求,所以大學生的求職競爭就更為激烈。他們不僅要和自己同年齡段的人競爭,還要和具有豐富經驗的職業人競爭。企業為了節約培訓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自然會將用人標準提升一個檔次。這對于應屆畢業生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輔導員工作定位

基于以上對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分析,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困難既有外因作用也有內因作用。但是,內因是關鍵。對于每一個求職者而言,就業的環境都是一樣的。不管多么艱難的環境,總會有人脫穎而出。而取得勝利的核心還是“競爭力”。當你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你只有改變自己。所以筆者認為,輔導員的工作切入點和重心應當發生與時俱進的變化。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時期,輔導員大部分工作都應當以就業為導向。不論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還是班級的日常管理都應當以就業問題作為出發點。這一點對于新生輔導員尤其重要,應當讓學生從進校開始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循序漸進。

輔導員應當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思考如何引導學生積極的對待就業困境,如何幫助學生根據市場需求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等問題。筆者認為,要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讓他們在求職的時候具有突出的優勢,就應當在開展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一)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培養

1.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引導學生形成靈活的思維模式,有助于其應對實際工作中的變化。

(二)學生文明禮儀和基本技能的培養

1.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文明禮儀,逐步提高職業素養。

2.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程的學習,扎實掌握專業技能。

3.引導學生加強辦公室基本技能的鍛煉,提前適應職業生活。

(三)學生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培養

1.給學生創造自主思考和發揮的空間,減少輔導員的主觀干預。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2.結合現實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具體事項來鍛煉學生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

(四)學生學習目標和學習手段的引導

1.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分析自身特點。

2.根據自身特點確定就業目標,制定并實施學習計劃。

3.參加社會實踐,檢驗學習效果。

(五)學生擇業觀和就業觀的滲透教育

1.通過平時的交流和溝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引導學生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三、建議采取的方法

(一)案例教學

可以援引現實的案例,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據以進行適度的引導和教育。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請相關的成功人士或者有豐富職場經歷的朋友到學校和學生進行交流,傳授自己的經驗和教訓。

(二)滲透教育

在制定班級制度和學習計劃時,應當以就業為導向。就業問題是學校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學生關心的問題。如果能夠把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業問題聯系起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和正確的引導,一定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象化引導

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爭取讓每一個人都能發揮優勢,改善劣勢。比如:對于形象氣質不是很好的學生,除了引導他更加努力的培養專業技能之外,還要有意識的幫助其適當改變形象。對于學習很好但社會活動能力較弱的學生應有意識的向他提供鍛煉綜合能力的機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就業問題不僅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也是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具體問題。不僅政府關注、學校關注,學生和家長也非常關注就業問題。作為輔導員,還應當充分利用學生家長這一寶貴的社會資源,為自己的學生爭取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更好的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的競爭力。輔導員的工作應當以就業為導向。從學生進校開始,輔導員就要向其灌輸相關的理念,引導和教育學生正確的評價自己,并樹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在后續的工作中,應鼓勵學生制定和實施相應的學習計劃,分階段的完成各項技能和素質的培養。

不論學歷的高低,不論年齡的大小,只有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扎實的基本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求職者才是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也只有這樣的求職者才能突破重圍,在充滿荊棘的職業道路上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要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具有競爭力的求職者,需要輔導員在工作中用無限的耐心教育學生,用無限的智慧引導學生。筆者認為,作為一名輔導員只要用“無限的真愛和巨大的包容”,通過“持續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進行“深入的實踐”,就一定能夠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求解大學生就業難(專題)[EB].鳳凰網,2009-5.

[2]畢業緣何成“杯具”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需多管齊下[J].中國報道,2010-1-7.

篇9

高職教育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府的關心和重視。目前,我國獨立的高職學規模已經與高等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辦的高職院校越來越多。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學生及家長乃至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面對日益凸顯的就業結構性矛盾,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在改善民生、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高職院校要把就業管理和人才培養聯系起來,使就業管理工作成為一項系統工作,讓學校培養的人才真正符合社會的需要,從而為從根本上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發揮積極作用。

一、我國高職院校招生的現狀和未來就業的發展趨勢

1.1我國高職院校招生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招生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生源數量少、生源質量下降、社會對高職學校的滿意度不高、招生市場混亂等。高職院校在自主招生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不得不簡化程序和降低標準,甚至走個形勢。這既不利于自主招生策略的推廣和普及,也影響了高職院校參與自主招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首先,學校生存的根本是生源,如果沒有生源就談不上生存。我國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通過對口升學考試的方式進行高職考試的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通過“3+2”方式進入“五年制的高職班”的初中畢業生;通過普通高考的方式進入高職錄取高中畢業生。因為高職院校與技工學校培養目標的同質化趨勢,初高中學生生源總量逐漸減少的客觀影響,導致非常嚴峻的大部分高職院校招生形勢,甚至面臨由于招不到學生而被迫倒閉的危險。目前,我國考試錄取的最后一個批次一般是高職院校的招生錄取,在剩下的生源中,有的學生可能會選擇名牌大學的函授或者復讀等途徑來放棄進入高職教育。所以,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基礎較差,從而使高職教育陷入“招生難――質量差――招生難”的惡性循環中。然后,很多學生、就業單位和家長對于高職教育都存在很多認識上的誤區,即便可以培養高技能型的社會急需緊需人才通過高職教育。尤其是用人的標準追求高學歷當今社會,難免受到嚴重影響和擠壓使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和發展。由于社會整體誠信度不高,學生提供的材料真實性較難判斷[2]。大學擴招和社會對職業教育認識的諸多不足隨著考試生源的減少,為了應對高職教育日趨激烈的生源競爭,高職院校不得不重視招生的宣傳工作。然而,在招生時會進行虛假宣傳有部分高職院校,為了擴大招生,一些高職院校采用給招生回扣、亂發錄取通知書等各種不正當手段來滿足需求。因此,要建立一個高校自律、社會監督的自主招生環境,就要加強對高職院校自主招生的管理與監督,完善相關的制度法規建設[3]。

1.2我國高職院校未來就業發展的趨勢

高職教育將實現新的“跨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回顧過去,總結現狀,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在積極的探索與實踐中,從規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轉型”;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必將是高職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以推動模式的全面“轉型”促進質量的全面“提升”,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凸顯功能,強化特色,全方位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已經成為走高職教育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在世紀之交,實現了高職教育在自身規模上的跨越,還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階段跨越的高等教育,也實現了一個重要的跨越就是高等教育的結構變革。這種跨越不僅表現為傳統高等教育在學生構成、教學領域、大學功能等內部方面的重大變化,強化了高等教育系統的分工,而且傳統大學外增加了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類型是最重要的。從更深層次分析,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論是促進教育公平的一次重大跨越,還是增加高等學校入學機會,它都是以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的高職教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新的跨越。

我國高職教育模式轉型的過程將成為高職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機制保障,成為高職教育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過程。因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發展能力是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最終目標,使他們有能力為經濟社會作出貢獻。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如果沒有獨特的功能,沒有特色,沒有社會承認的質量與地位,就必然會喪失未來發展的空間。因此,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凸顯功能,進一步強化特色,將成為發展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高職院校招生就業對市場的影響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的行業特點明顯,都具有自己的行業背景。進行市場細分一選擇目標市場一定位是市場營銷的工作步驟。為了滿足細分市場的需求高職院校的需求,應該設計出不同的服務和研究營銷策略,來創造出競爭優勢在自己所選目標市場的心目中。不可能依靠單一的服務(產品)滿足所有消費者需求許多高職院校都意識到,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吸引各類消費者不能采用一種方式,高職院校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如何辨別消費者需求,審視高職院校的市場特征。企業和學院應積極加強合作,不斷創新訂單式招生和培養的新途徑、新機制,在訂單式人才培養逐漸落實推廣的過程中。學院應該不斷創新、完善訂單培養機制,以企業需求為核心,這樣不但保證了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生命力和發展張力,還有效的提高了訂單人才質量。

篇10

關鍵詞微生物;生物能源;研究現狀;應用

中圖分類號 Q939.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282-03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人們對能源微生物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1]。能源微生物主要包括甲烷產生菌、乙醇產生菌、氫氣產生菌、生物柴油產生菌和生物電池微生物5大類,這些微生物分別與沼氣、生物乙醇、生物氫氣、生物柴油和生物燃料電池等能源的轉化有直接的關系[2-4]。能源微生物以農業、林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為原料產生綠色、可再生能源,對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了解和應用能源微生物是綠色農業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1個重要而深遠的研究課題,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開拓和探索。

1能源微生物種類及轉化機理

根據安斯沃思(Ainsworth)的分類系統,伯杰(Bergey’s)細菌鑒定法和洛德(Lodder)酵母菌鑒定法,能源性微生物主要分為5大類[5-8]:

甲烷產生菌的主要種類有甲烷桿菌屬(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疊菌屬(Methanosarcina)、甲烷球菌屬(Methanoccus)等[5]。其作用是在生物質原料的厭氧發酵過程中,產生以甲烷為主的沼氣[6]。

乙醇產生菌的主要種類有酵母菌屬(Saccharomyces)、假絲酵母屬(Candida)、裂殖酵母菌屬(Schizosaccharomyces)、球擬酵母屬(Torulopsis)、酒香酵母屬(Brettanomyces)、畢赤氏酵母屬(Pichia)、漢遜氏酵母屬(Hansenula)、克魯弗氏酵母屬(Kluveromyces)、曲霉屬(Aspengillus)、隱球酵母屬(Cryptococcus)、德巴利氏酵母屬(Debaryomyces)、卵孢酵母屬(Oosporium)等[7]。其作用是將復雜有機物酵解生成乙醇[8]。

氫氣產生菌的主要種類有紅螺菌屬(Rhodospirillum)、莢硫菌屬(Thiocapsa)、紅微菌屬(Rhodomicrobium)、外硫紅螺菌屬(Ectothiorhodospira)、紅假單胞菌屬(Rhodopseudomonas)、藍細菌類硫螺菌屬(Thiospirillum)、板硫菌屬(Thiopedia)、梭桿菌屬(Fusobacterium)、閃囊菌屬(Lamprocystis)、網硫菌屬(Thiodictyon)、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等[9]。生物制氫是利用產氫微生物的生理代謝過程發酵產生氫氣[10]。

產油微生物包括酵母、霉菌、細菌和藻類,常見的有:淺白色隱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s)、彎隱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n)、茁芽絲孢酵母(Trichospiron pullulans)、斯達氏油脂酵母(Lipomyces)、產油油脂酵母(Lipomy slipofer)、類酵母紅冬孢(Rhodosporidium toru loides)、膠粘紅酵母(Rhodotorula),土霉菌(Asoergullus terreus)、紫癱麥角菌(Clavicepspurpurea)、高粱褶孢黑粉菌(Tolyposporium)、深黃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卷枝毛霉(Mucor-circinelloides)、拉曼被孢霉(Mortierella ramanniana)等霉菌,硅藻(diatom)和螺旋藻(Spirulina)等藻類[11]。微生物油脂是指某些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將碳水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和普通油脂等碳源轉化為菌體內大量儲存的油脂[12,13]。

生物電池的微生物包括脫硫弧菌(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腐敗希瓦菌(Shewanella purefaciens)[14]、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15]、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16]、地桿菌(Geobacteraceae sulferreducens)[17]、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yt-yricum)[18]、嗜甜微生物(Rhodoferax ferrireducens)[19]、糞產堿菌(Alcaligenesfaecallis)、鶉雞腸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nm)等。它們在新能源開發[20]、微生物傳感器[21]和水處理工藝[22]方面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能源微生物研究與應用概況

2.1甲烷產生菌

近20年來,我國科研工作者對厭氧消化處理中的產甲烷菌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1980年周孟津和楊秀山分離出巴氏八疊球菌;1983年錢澤澎分離出嗜樹木甲烷短桿菌和甲酸甲烷桿菌[23];1984年趙一章等分離出馬氏甲烷短桿菌菌株C-44[24]和菌株HX;1985年,張輝等分離出嗜熱甲酸甲烷桿菌[25,26];1987年劉光燁等在酒窖窖泥中分離到布氏甲烷桿菌CS[27],錢澤澎等分離出亨氏甲烷螺菌[28],1988年陳美慈等分離出嗜熱甲烷桿菌TH-6[29]。而在最近的十幾年里,又陸續發現一些新的產甲烷菌種,2000年孫征發現的彎曲甲烷桿菌Px1[30],極大地促進了產甲烷菌的研究進程。我國現在采用人畜糞便、農副產品下腳料、酒糟廢液和其他工業生產中的廢液等生產甲烷,用于照明、燃燒等,其使用價值是相當可觀的。例如日產酒糟500~600m3的酒廠,可日產含甲烷55%~65%的沼氣9 000~11 000m3,相當于日發電量12 857~15 714KW,日產標準煤17.1~20.9t,可以代替橡膠生產中烘干用油的30%~40%。我國年產木材采伐廢物1 000萬噸,油茶殼75萬噸,膠渣13萬噸,纖維板生產廢液350萬噸和亞硫酸紙漿廢液180萬噸為原料,通過微生物作用可獲得沼氣1 780億立方米。同時,使上述廢液的凈化率達30%~60%,并可獲得單細胞蛋白飼料約9萬噸(按1.7%得率計)[31]。

2.2乙醇產生菌

燃料乙醇具有燃燒完全、效率高、無污染等特點,用其稀釋汽油所制成的“乙醇汽油”,功效可提高15%左右。制作乙醇的原料豐富,成本低廉。1988年,巴西就有88%的新轎車的發動機使用乙醇作燃料。美國計劃2006~2012年間,燃料乙醇年用量從1 200萬噸增加到2 300萬噸。英國、德國、荷蘭等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也在進行燃料酒精的生產[32]。我國纖維素資源充足,年產植物秸稈約6億噸,如果其中的10%經微生物發酵轉化,就可生產出乙醇燃料近800萬噸,其殘渣還可用作飼料和肥料,因此發展纖維素乙醇前景廣闊[33]。1993年,Ho等[34]將木糖還原酶、木糖醇脫氫酶和木酮糖激酶的基因轉入釀酒酵母,首次成功構建出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生產乙醇的工程酵母。Sonderegger等[35]將多個異源基因導入代謝木糖的酵母工程菌,重組酵母不僅降低副產物木糖醇的量,所得乙醇產量比親株提高25%。現有乙醇菌種大多耐受力差、副產物多、對發酵條件要求苛刻,今后研究應致力于篩選優良性狀的菌株,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選育高產纖維素酶、木質素酶菌種以及能克服上述問題的菌種,對其酶學特性、功能基因進行研究,優化發酵條件,輔以工藝措施的改進,提高燃料乙醇生產效率并降低成本。

2.3氫氣產生菌

微生物制氫是一項利用微生物代謝過程生產氫氣的生物工程技術,所用原料有陽光、水,或是有機廢水、秸稈等,能克服工業制氫能耗大、污染重等缺點;同時,由于氫氣的可再生、零排放優點,是一種真正的清潔能源,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楊素萍等[36]利用瓊脂固定化Clostridium butyricum 菌株以糖蜜酒精廢液為原料進行產氫。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產氣腸桿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麥芽糖假絲酵母(Candida maltose)在36℃混合發酵廢棄物48h,產氫速率可達15.42mL/h?L,明顯高于單個菌種。此外,利用豆渣、堆肥、活性污泥產氫的報道相繼問世。目前的研究應努力改進生產工藝,逐漸明確微生物產氫機理,保證其在產氫過程中的高效性、穩定性和對不同生態條件的適應性,相信不久的將來微生物制氫將成為世界能源的一個重要支柱[37]。

2.4產油微生物

目前,國內繞著如何提高油脂含量,在菌種和發酵工藝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成功研制國際水平的產脂微生物菌種與生產工藝[38]。使用生物柴油對人類健康和全球危害都相對較輕,排放物中多環芳香化合物和亞硝酸多環芳香化合物含量水平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石油的10%,具有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開發微生物油脂生產生物柴油,在降低污染、增加產量方面較前二者有更大的優越性。開發微生物油脂,不僅微生物發酵周期短,受場地、季節、氣候變化影響不大,還可以利用木質纖維素、工業廢水、廢氣等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原料進行生產,既能夠解決人類資源短缺的問題,又可以保護環境,一舉多得,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為,微生物油脂發酵可能是生物柴油產業和生物經濟的重要研究方向[11]。

2.5生物燃料電池微生物

生物燃料電池是一類特殊的電池,它以自然界的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直接將燃料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不僅無污染、效率高、反應條件溫和,而且燃料來源廣泛,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Hagerman[39]研究以含酸廢水為原料的燃料電池,Kim等[40]利用微生物電池培養并富集了具有電化學活性的微生物,電池運行3年多,并從中分離出梭狀芽孢桿菌。最近美國科學家找到一種嗜鹽桿菌,其所含的一種紫色素可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電池里的單細胞藻類首先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糖,再讓細菌自給自足地利用這些糖來發電。Pizzariello等[41]設計的兩極室葡萄糖氧化酶/辣根過氧化物酶酶燃料電池,在不斷補充燃料的情況下可以連續工作30d以上,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3應用前景

微生物作為生物能的主要參與者,其最大特點就是清潔、高效、可再生,與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相比,有利于環境保護,與太陽能、核能、風能、水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相比,其來源廣、成本低、受地理因素影響小。雖然目前存在一些技術問題,但開發潛力是巨大的,利用前景是廣闊的。不僅如此,微生物在現有的非可再生能源利用上也功不可沒,可提高石油開采率和褐煤利用率,降低二者的污染效應,當之無愧地成為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因素。利用微生物生產能源和對其進行利用,不僅沒有環境污染問題出現,而且還可使目前污染嚴重的環境狀況得以緩解。更有發展前景的是,生產和使用微生物能源可以治理污染,變廢為寶獲得綜合效益。

4參考文獻

[1] 吳創之,馬隆龍.生物質能現代化利用技術[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 祖波,祖建,周富春,等.產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31(3):5-7.

[3] LASER M,SEHULMAN D,ALLEN S G. A comparison of liquid hot water and steam pretreatments of sugar cane bagasse for bioconversion to ethanol[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2,81(1):33-44.

[4] 樊耀亭,廖新成,盧會杰,等.有機廢物氫發酵制備生物氫氣的研究[J].環境科學,2003,24(3):10-13.

[5] 王劉陽,尹小波,胡國.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產甲烷古菌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沼氣,2008,26(1):19-24.

[6] 劉亭亭,曹靖瑜.產甲烷菌的分離及其生長條件研究[J].黑龍江水專學報,2007,34(4):120-122.

[7] MOSIER N,WYMAN C E,DALE B E. Features of promising technologies for pretreatment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5,96(3):673-686.

[8] 李白昆,呂炳南,任南琪.厭氧產氫細菌發酵類型和生態學的研究[J].中國沼氣,1997,15(2):3-7.

[9] 張聚寶,林影,向柱方.一株可利用甘蔗渣水解液發酵酒精的菌株篩選[J].生物加工過程,2004,2(3):60-62.

[10] 任南琪,李建政,林明,等.產酸發酵細菌產氫機理探討[J].太陽能學報,2002,23(1):124-127.

[11] 蒲海燕,賀稚非,劉春芬.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研究概況[J].糧食與油脂,2003(11):12-14.

[12] RATLEDGE C,WYNN J.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lipid accu-mulation in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J].Microbiology,2002(51):1-51.

[13] JAMES P,WYNN A,HAMID A,et al. Biochemical events leading to the diversion of carbon into storage lipids in the oleaginous fungi Mucor circinelloides and Mortierella alpine[J].Microbiology,2001(147):2857-2864.

[14] KIM H J,PARK H S,HYUN M S,et al. A mediator-less microbial fuel cell using a metal reducing bacterium,Shewanella putrefaciens[J]. Enzyme Microbiology Technology,2002(30):145-152.

[15] IEROPOULOS I A,GREENMAN J,MELHUISH C.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types of microbial fuel cell[J].Enzyme Microbiology Tec-hnology,2005(37):238-245.

[16] RABAEY K,BOON N,SICIKIANO S D,et al. Biofuel cells select for microbial consortia that self-mediate electron transfer[J].Apply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2004,70(9):5373-5382.

[17] BOND D R,LOVLEY D R. Electricity production by geobacteria sulfur reducens attached to electrodes[J].Applying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2003,69(3):1548-1555.

[18] PARK H S,KIM B H,KIM H S,et al. A novel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and Fe(III)reducing bacterium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to Clostridium butyricum isolated from a microbial fuel cell[J].Anaerobe,2001,399(7):297-306.

[19] CHAUDHURI S K,LOVLEY D 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direct oxidation of glucose in mediatorless microbial fuel cells[J].Nature Biote-chnology,2003,21(10):1229-1232.

[20] RABAEY K,LISSENS G,SICILIANO S D,et al. A microbial fuel cell capable of converting glucose to electricity at high rate and efficiency[J]. Biotechnology Letter,2003(25):1531-1535.

[21] CHANG I,HYUNSOO M,JAE J K,et al. Improvement of a microbial fuel cell performance as a BOD sensor using respiratory inhibitors[J]. Biosense Bioelectron,2005(20):1856-1859.

[22] JANG J K,PHAM T H,CHANG I S,et a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 novel mediator and membraneless microbial fuel cell[J].Process Bio-chemisty,2004(39):1007-1012.

[23] 錢澤澍.從我國沼氣池污泥中分離出兩種產甲烷桿菌[J].中國沼氣,1983,13(2):13.

[24] 趙一章.產甲烷菌選擇性連續富集的研究―青霉素對富集和分離的影響[J].中國沼氣,1984,3(2):31.

[25] 張輝,趙一章.嗜熱產甲烷桿菌的分離和特征[J].中國沼氣,1985,3(5):54-61.

[26] ZHANG Y Z,ZHANG H. Isolation and Charaeterization of a Fast-Growing,Thermophilie Methanobaeterium Speeies[J].Apply an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1986,5(4):1227-1229.

[27] 劉光燁,趙一章.滬酒老窖泥中布氏甲烷桿菌的分離和特性[J].微生物學通報,1987,1(4):45-52.

[28] 閡航,錢澤澍.管道厭氧消化器處理檸檬酸生產廢水中的微生物學特性Ⅱ.產甲烷菌區系分析[J].中國沼氣,1987,4(5):95.

[29] 陳美慈,錢澤澍.嗜熱甲烷桿菌TH-6菌株的特征[J].中國沼氣,1988,2(3):106.

[30] 孫征,周宇光,東秀珠.一個甲烷桿菌新種的描述和系統分類學研究[J].微生物學報,2001,3(41):265-269.

[31] 蘇曉渝.生物能源(Biomass)的現狀與前景[J].國際化工信息,2001(4):6-9.

[32] 葉茜,李學亞.微生物與清潔能源[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6,24(6):15-17.

[33] 孫智謀,蔣磊,張俊波.世界各國木質纖維原料生物轉化燃料乙醇的工業化進程[J].釀酒科技,2007(1):91-94.

[34] HO N W,CHEN Z,BRAINARD A P,et al. Successfu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yeasts for effective cofermentation of glucose and xylose from cellulosic biomass to fuel ethanol[J]. Advance Biochemistry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1999,65:163-192.

[35] SONDEREGGER M,SCH?MPERLI M,SAUER U.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a phosphoketolase pathway for pentose catabolism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Applying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2004, 70(5):2892-2897.

[36] 楊素萍,趙春貴,曲音波.生物產氫研究與進展[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2,22(4):44-48.

[37] 張薇,李魚,黃國和.微生物與能源的可持續開發[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9):1472-1478.

[38] 黃建忠,施巧琴,吳松剛.高產脂微生物深黃被孢霉M-018變株的選育及其油脂合成條件的研究[J].藥物生物技術,1998(4):31-35.

[39] HABERMANN W,POMMER E H. Biological fuel cells with sulphide storage capacity[J].Applying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1991(35):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