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14:36: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語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語文;“問”中學;培養;提問題
語文課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不是教學生死學知識。我們應教會學生在“問”中學語文。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就會在試圖精確地提出問題時,積極調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就會養成好問、多問、深問的思維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問題,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使學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難處,從而更好地活化、優化課堂教學,使整個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生命躍動的過程以及體驗閱讀樂趣,積極而有效地學習語文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上課從不主動問問題,那么如何來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呢?
1.幫助消除心理障礙,使其敢于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中,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課堂上表現出一種“三怕心理”:一是膽小、緊張,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責備或被同學取笑;二是有些學生不善于提問,不善于思索和懷疑,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三是學生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1)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比如,對于在課堂上提問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補問;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文字后再提問,對于一回答問題就害怕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發言。
(2)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誘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預習中認真去發現問題,為課堂上提問作好充分準備。
(3)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這樣,學生將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大膽質疑和發問。
2.通過多說、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問
(1)讓學生多說,、學會提問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外部表現。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保證學生有說的機會,通過多說的訓練,培養學生勤于提問的習慣。
(2)讓學生多做,啟發提問
實踐活動是學生形成問題的基礎和源泉。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而提出問題。
(3)讓學生多想,深刻提問
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對面臨的問題作較深層次的思考,通過分析和比較,就能將問題轉化,提出優化解答過程的新問題。只要指導學生對問題多作思考,學生就能創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問題來。
3.教給學生提問方法,使其善于提問
許多學生覺得沒有問題可問,主要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1)找準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提問。如,教《燈光》一課時,我組織學生圍繞“郝副營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問題來進行討論,在討論及交流的過程中學習課文內容,感受郝副營長的英雄形象及課題“燈光”的含義。
(2)尋找文中矛盾之處加以質疑
語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并加以質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發現了幾處看似矛盾之處:“翠流”是將流而沒有流出,那么后文為什么還說“輕輕流入云際”?作者到底是想“久立”還是“坐下”?既然“看不見什么東西”,怎么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而這些地方正體現了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于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轉彎式提問
篇2
2.基于課堂生成的語文教師能力構建李思衡
3.語文教學中的基礎與素養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 袁立權
4.點燃思維之光——淺談想象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培養王學勝
5.語文素質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杜淑英
6.淺談美育與語文課堂陳淮高
7.研究性學習:"讀圖時代"背景下經典文學作品教學的策略選擇唐長青
8.高中語文教學之魂——營造課堂文化氛圍黃斌
9.教學目標的預設:果實掛在恰當的高度曹義榮
10.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王艷艷
11.春風不來,三月的桃花不開——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講趙振威
12."雙主體三步式"語文教學模式初探許衛高
13.語文"六種學習方式"初探周鳳娟
14.淺議語文素質教育課堂模式的構建單思忠
15.新課程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探索莊靜江
16.探究式學習的三境界——人教版高中語文《語文讀本》(四)"走進哲學"專題導讀丁育茁
17.探究性學習與"香菱學詩"宋麗華,劉加臻
18.新課程下的語文創新教學崔秋霜
19.實踐性課堂教學的研究——一節語文公開課引發的思考王菊翠
20.如何應對課堂意外殷雨濛
21.嘗試自能量化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陳玉明,范清華
22.新課程改革的幾點困惑王倩影
23.莫把課堂當"秀場"張梅秀
24.如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林華
25.老樹著花無丑枝——從《蘭亭集序》的教學談古代散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何堅平
26.鼓勵多元解讀,突出思維開發——《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設想、思考和啟示姜洪根,荊志強
27.課堂回歸質樸交還學生——談《蜀道難》的教學預設和生成王麗紅
28.談真正意義上的語文閱讀教學朱新云
29.例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審美回歸王旭東
30.清新純樸的水鄉美——沙白《水鄉行》賞析彭存明
31.記敘類文章寫作中的"虛"與"實"顏金橋
32.有創意地表達的基本策略高愛軍
33.讀寫結合,切實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熊春生
34.網絡作文教學模式初探任云霄
35.如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之我見黨文博
36.立足課本,積累寫作材料盧燕
37.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 作文也快樂王竹香
38.春風化雨話作文曹明鳳
39.淺談作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馮明德
40.作文創新要以創新意識的培養為重點卜春富
41.在創新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邱淑茹
42.高中作文教學低效原因的思考黃翔東
43.作文立意的"四忌""四宜"張興虎
44.高考作文結尾技法戴家華
45.采他山之玉,彰華美之氣——談中國古典詩文在考場寫作中的運用魏冬
46.《望海潮》教學案例占愛芹
47.讓學生在"幸福"中穿行——記《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侯喜君,李紅亞
48.創造者的贊歌——《彩色的荒漠》簡析畢宇清
49.如夜蝶舞詩意飛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學札記蒲雪咪
50.蘇教版文言文注釋指瑕章湖君
51.2009年江蘇高考語文附加題商榷孫富中
52.讓課堂真情涌動王芳芳
53.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習選取記敘的角度杜海燕
54.一切景語皆情語丁良杰
55.生活處處皆語文馬小清
56.文學作品色彩的調配及其表現功能劉珂,田廷賓
57.信客教國文何以從容不迫孫自見
58.向西部民歌學習語言藝術陳寬明
59.新課改不應拋棄好傳統劉甫碧
60.新探《師說》教學王清秀
61.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方法技巧談梁潔彬
62.詩歌詩論評析鑒賞解答指導孔莉青
63.試卷講評"五部曲"李奕萍
64.現代文大閱讀決勝攻略潘松
65.高考名句默寫常見失誤及矯正例說楊樹平
66.高考"科技文"推斷題命制思路揭秘王天寶
67.古詩歌鑒賞五步"訣"馬林科
68.鑒賞詩歌形象考點剖析劉敏
6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談高考作文中的模仿與借鑒李文俊
70."八句訣"妙譯文言文趙文英
1.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愉快教學潘正斌
2.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十一個關鍵尺度——談"以學評教"的課堂評價機制的積極建構郭建華
3."三主四式",圓"夢"之路陳寶祥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談善用遷移,活學語文謝莉娟
5.新課程標準下中學語文教師的對策唐海霞
6.夯實基礎,讓語文教學收到實效梁燕麗
7.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張金花
8.在創新中謀求發展趙靜瑤
9.關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布文勝
10.培養學生多讀多寫的習慣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積淀李建民
11.妙用導語,將學生引入美的海洋李晨
12.關注平時注重積累——談中學語文語言運用教學曹永華
13.靈活處理教材,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溫彩芳
14.課堂提問的多樣性梁軍hHTTp://
15.淺談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江慶農
16.不著一字,難得風流——談語文課堂中多媒體運用的誤區萬琳
17.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幾個誤區吳建雄
18.淺談農村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巢紅仙
19.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文學花園鄭旺吉
20.淺說中學生閱讀習慣李明霞
21.淺談文本的深入解讀王艷
22.展開想像的翅膀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 劉銳
23.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之我見瞿云華
24.《詩經》中"賦"的表現功能黃莉
25.文言文斷句淺談梁小萍
26.談如何鑒賞古典詩歌尹學艷
27.作文教學中教師的"馬步功"丁緒華
28.讓作文教學與學生積極心理體驗接軌劉黨樺
29.因勢利導、調動積累,提升學生作文的文化底蘊陳建生
30.作文敦學如何調動情感何躍
31.詩意地表達生活——高一作文教學楊冬梅
32.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談學生作文的評改王文榮
33.體物賦形飾情原理——高中生作文如何做到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馬建華
34.發揮個人優勢,講究應對策略翟鳳舉
35.有效提高作文成績的可行性論證李曉紅
36.三"招"可使記敘文"動"起來黃堅起
37.開發地方資源促進寫作教學方圓
38.論學生作文中的幾個寫作誤區林峰
39.作文題記的寫法梁愨
40.作文構思訓練盧宏基
41.永遠的情永遠的愛——《雷雨》,一曲偉大的人性之歌何新學
42.周樸園的前世今生王旭忠
43.從范進到孔乙己陳家根
44.花開自在悲樂隨心譚志鴻
45.繪寥廓絢麗之景,抒壯志豪邁之情——《沁園春·長沙》情景交融藝術特色賞析祝杏清
46.橫看成嶺側成峰——重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李元洪
47.肝腸寸斷情何以堪——淺談韓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藝術郭在欣
48.《死水》反諷手法質疑官炳才
篇3
一、語文對話教學的概念界定
“對”者,“相處、相遇、相知”也:“話”者,“交流、交換、交際”也。“對話”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理解就是《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兩個或更多的人之間的談話”或“兩方或幾方之間的接觸或談判。”即與單個人的獨白相對應的一種言語形式,屬于純粹的語言學現象。廣義的對話,還指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發生在人與人的精神產品、自然、社會之間,這種對話并不以口頭語言的交會為特征,而是通過人對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達展開。我所說的對話教學是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是從知識的傳授走向知識建構的教學,是追求生成性和創造性、個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學,它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征,以互動為方式,通過語言交融、心靈交流,師生雙方均從對話中獲得道德和理性的升華,對話的終極目的是實現人的生命存在價值,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教學在學習價值上,不僅注重獲取有意義的知識信息,更注重參與到知識的批判和創建中去創新學習;不僅注重能力的培養,更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注重展開外向型對話交流,更注重展開內向型對話交流。在學習組織上,不僅注重學習者的個性化展示,更注重學習群體之間多向交流與整合。在學習成果上,不僅注重改變自身,更注重改變人賴以生存的世界圖景。
二、語文對話教學的特點
1.和諧性
和諧追求的是全面發展,“和樂如一”、“和之至也”、“使萬民協和樂如一家人”是和諧的頂點。對話教學的和諧性是指對話的各要素之間相處融洽、協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信任和幫助。和諧是對話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諧的課堂是一個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課堂,要做到師生關系平等美、學習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學過程流暢美、教學內容豐富有效美。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座位、環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質能和效用,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條件適宜,就能各自將潛能釋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形成各種組合和互補優勢,從而提高系統的活力和效用。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諧世界的基本要素,語文對話教學追求詩意的棲居,首先要營造詩意棲居的環境,這就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親善,相互接納,相互幫助。對話的對象要以誠相待,每一位對話者都要有博愛之心。師愛蕩漾,民主人道,公平正義,保證每一位對話成員的對話權利,維護對話權益,形成合理、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形成講誠信、講道德、講秩序的對話行為規范。
2.主體性
如前所說,對話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更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對話建立在最基本的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的關系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和被教訓、灌輸和被灌輸、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的關系。在過去的“教師為中心”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與學生是“我――他”的馴化關系,而在對話教學中,師生之間則是“我――你”關系,各種對話都是一種“商談”,是在共同探討未知的新領域,學生成了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主體意識覺醒,自己讀書,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體驗,交流自己獨特的感悟,從而獲得發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歸還學生的話語權,因為學生不僅有機會說,而且與教師共同決定著對話的形式和內容。尊重學生、尊重差異,這實際上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另外,真誠、信任亦是對話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有自我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學生要相信教師及其他同學在引導和幫助自己發展。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真誠的交流和溝通。
3.創新性
“對話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對話。對話教學改變了師問生答的單向輸出模式,而代之以師生間、同學間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由被動受問者轉變成主動發問者,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發現者,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見解,對話鼓勵創新,鼓勵與眾不同,在各種思維的碰撞中,又促進了新的創新。而且,語文學習具有模糊性特點。這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經驗、感知視角、思維方式、言語儲備、情感類型等方面的個別差異性,導致每一個人對文本的理解都是獨特的;其二,在解讀文本時,即使讀者對文本的感悟相類似,但組織語言時也會帶上自己的烙印。因此,與傳統教學相比,對話教學過程是充滿創新色彩的。
篇4
《愛蓮說》《陋室銘》閱讀比較 陳少華
緩坡還是陡路——小議《老山界》中的插圖 夏晴益
說明文閱讀兩篇 溫志成
說明文閱讀訓練三篇 詹長青
說明文閱讀訓練兩篇 張興武
散文閱讀訓練三篇 宮銳
主題閱讀設計:學會感恩 邵傳祥
《父愛在手》閱讀訓練 周祥松
《生命中的貴人》閱讀訓練 蔡元新
記敘文閱讀訓練 賀曉紅
記敘文閱讀 李雪梅
文言文閱讀專題演練 周春林
文言文課外閱讀 章華民
文言文比較閱讀訓練 張恒利
借助比較閱讀提高閱讀水平 戴建明
簡筆勾勒意蘊豐厚——"歲記"寫作技法例析 傅望華
常見易混淆詞語辨析 李正兵,陳雪蓮
過招 王磊
"唯愿朱衣一點頭"--談中考作文開頭與結尾的升格策略 呂嘉興
中考作文備考訓練例談 凌淑萍
讓古詩文為你的作文添彩 俞秀英
作文要凸顯個性化 鞏長虹
中考小作文如何尺幅興波 洪峻
巧加作料妙添文采 周遠喜
2005年中考綜合性學習題述評 劉筱玲
病句修改訓練題 張建國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文言文注釋補遺 李曉華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窗》賞析 趙勇
品讀《最后一份晚報》 傅望華
清新凝練富含哲理--《冰心詩四首》賞讀 黃麗霞
"騙"中見深情--《連環騙》賞析 張磊,郭俊臣
席慕蓉《貝殼》賞析 張建軍
圣潔中的感悟--泰戈爾的《雪》賞讀 胡濤海
科技說明文閱讀訓練三則 張秀德,王緒合
散文閱讀訓練三則 朱慧鑫
《一只救命野狐》閱讀訓練 邵傳祥
欣賞詩歌四步曲 徐海松
為何稱物品為"東西" 單永進
從古詩文中了解到的…… 蔡文亞
古代交友稱謂例說 周景明
"垂青"一詞的由來 侯夫強
"氽"、"汆"和"糴"辨析 張其興
溫柔父愛 劉蘇濱
一個記賬本 王洋
我不想長大 鄭玉彩
書思 宋雪
成長的感覺 袁定一
讀書之旅 梁駿朝
神游書海 湯玉婷
螞蟻的哲學 吉姆·羅恩,李孟
中學語文園地(初中)投稿須知
多義性全命題作文的快速構思 曹津源
創造亮點成就美文 李培榮
淺談中考作文的包裝技巧 馬淑敏
記敘文結尾方式舉要 朱峰
話題作文的訓練途徑 陳琛
題記,作文有你更精彩 王文炎
中考作文擬題的四種方法 劉亞勤
淺談話題作文的立意 蘇云霞
悲壯的母愛——《至愛》賞析 錢耀忠
冷冷風雪寫深情樸實凝練顯真功——讀高吉波《雪地里的紅棉襖》 何紹袖,高吉波
關注人生涵養心靈——《湖·樹·山》賞析 李孟華
《北風乍起時》賞析 夏飛
細切的描寫深邃的哲思——楊絳散文《陰》賞析 翟俊玉
《幸福的柴門》賞析 阮利惠
中考記敘文閱讀解密 代奕鴻
現代文閱讀的四把"金鑰匙" 沈旭普
深入《散步》文本深處品味字里行間真情 邵巧敏
古詩詞閱讀鑒賞訓練 許蓉蓉
記敘文閱讀訓練二則 劉胤龍
2006年中考句子運用錯題盤點 杜榮霞
介詞使用中的常見錯誤舉例 王新紅
成語褒貶演變例說 劉金華
"歧義"趣話 陶國圣
等待 王若巖
享受讀書的樂趣 李燕蘭
最后的晚餐 汪蕾
我也是富翁 程媛媛
人生幾何 黃麗慧
懷念三毛 舒加
青蘋果的成熟旅程 馮思華
因為愛所以愛 周鵬程
本期重點作者介紹
《中學語文園地》約稿內容與要求
輕輕掩門的一聲清響 苗青
走出材料作文立意的思維誤區 王林喜
話題作文"讀書"寫作導練 謝記軍
《老師,請理解我們》升格示例 馮汝漢,金偉
作文求新面面談 宋衛邦
幽默——作文制勝的一個法寶 邱俊鳳
運用相似聯想展開類比說理 楊家貴
母愛,美麗的情感之河——"母愛"話題作文導寫示例 高宏岐
擦凈心靈——《鳥群》賞析 康哲峰
你就是一架琴——《生命之琴》賞析 曾紅,齊心
超越生活,找回快樂——《詩意情感》賞析 繆金才
一曲人道主義的贊歌——屠格涅夫《乞丐》賞析 曹珠鳳
珍惜創造的萌芽——微型小說《萌芽》賞析 郭栓枝
在唐詩里做"客" 汪紅光
常見易誤詞語辨析四例 閆建華
文言文綜合復習 程鳴
《你心中誰最重要》閱讀訓練 楊正猛
《對手,你好》《生命,因對手而精彩》比較閱讀 付敢澤
《一張忘取的匯款單》閱讀訓練 石小兵
井底之蛙的自白 謝曉霞
爸爸的"治懶"計劃 王仁鳳
此岸·彼岸 劉哲
堅守 李敏捷
品味四季 張洪政
我想化作梅花 唐薇
我多希望…… 顧萍
把心放寬 朱紅建
篇5
關鍵詞:語文學習 培養 質疑精神
同一種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形式的表達;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用同一種形式來表達。這或許就是漢語的獨特魅力之所在。也唯有在漢語的學習中,我們才能經常看到這樣的語言:言之成理即可。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怎樣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言之成理”呢?要實現這種多元化,無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而對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也將更加有利于其在使用相同的、有限的教材的情況下,更多的涉獵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外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又通過質疑來學透更多的知識呢?無疑,對我們手中使用的教材的質疑,是最便利的途徑。這也將更加有利于老師指導學生提出質疑,驗證質疑。在驗證質疑的過程中,學生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會涉獵到更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這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孔雀東南飛》被稱為古今第一長詩。詩中描述的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故事更是被后人傳為佳話。詩中對劉蘭芝有這樣的描述:“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從這些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劉蘭芝是一位賢德的妻子。可就是這樣一位賢德的妻子,為什么只能得到阿母“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的評價,最后落得個被修還家的下場?面對這種不公平的結局,學生們會有自己的不理解,會有自己的疑惑。此時,我們便可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這其中的原因。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學生會了解到中國封建社會紛繁復雜的禮教。會深知在封建社會里,婦女的地位是如何低下,更會充分了解到“三從四德”、“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封建禮教對當時婦女的毒害之深。對這些知識的了解,無疑會對深入理解《孔雀東南飛》這篇敘事長詩大有幫助,同時,對今后學生學習這一類文章都會有頗多益處。通過探究,學生便會發現,雖然劉蘭芝是一位心靈手巧、善良孝順的妻子,但與焦仲卿婚后幾年,卻未能給焦家添得一男半女。在當時的社會里,這無疑是已為人妻的劉蘭芝犯下的最大罪過。封建社會有七出之條之說。七出者,無子,一也;u,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從七出之條我們就不難看出,婚后無子是位于七出之條之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更是對這一罪過的有力證明。這種罪過,在封建社會里,被無條件地強加在了婦女的身上。因此,從封建禮教的角度看,劉蘭芝最終落得一個被修的下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又會發現這樣一種不合常理的事情。在封建社會里,被修還家,是一個女子蒙受的最大恥辱。被修還家的女子,其身價也會大大降低,甚至是毫無價值。可文中劉蘭芝被修之后,其身價卻不降反升,不僅縣令家派人來提請,就連太守家也派人來提親,這十分不合常理。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個質疑很難從史料方面去解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從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方面給予較為合理的解釋:這與《孔雀東南飛》的形成過程有關,這一首敘事長詩,一開始可能是依照真人真事寫的一首不算太長的敘事詩,只是在民間長期的口頭流傳中,善良的人們把自己的愿望加在了這個故事中,讓其變得越來越長,并最終成為今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樣子。如詩中如此賢良淑德的劉蘭芝,卻被焦母蠻橫的休掉,這不免會激起人們的義憤。你焦母有眼無珠,修了劉蘭芝,我偏要你看看劉蘭芝的魅力。于是,縣令家和太守家求婚的系列情切便在人們的這種義憤中應運而生。[1]這也正是“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種現實寫照。
李清照《如夢令》中寫到:“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在導讀材料中,編者寫到:“……醉意未消,暮色蒼茫,泛舟誤入荷花深處……”學生讀到這里,會有這樣的疑惑,既然是喝醉了,那還怎么去泛舟游玩,這不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嗎?那么,詩中寫的“沉醉”就真的像導讀中提到的那樣是醉意未消?《現代漢語詞典》里這樣寫到:“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沉醉在節日的歡樂里。”既然是多用于比喻,那么詩中的沉醉是否也只是一個比喻,詩人并不是大醉之后泛舟游玩,而是在游玩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被身邊的美麗景色所吸引,并逐漸陶醉其中,最后甚至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歸家之路。這兩種解釋,都有其合理性。那么,究竟哪一種解釋更為合理,要弄清這個問題,老師不妨指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一方面弄清楚李清照是否喝酒,另一方面弄清楚宋代的酒是否就像今天我們喝的酒一樣。通過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既讓學生解決了心中的疑惑,又讓學生對宋代的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更便于學生學習同一時期其他詞人的作品,這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事情。學生通過查閱文獻,會知道當時的酒跟我們今天的甜酒差不多,或許詞人游玩時有酒助興,但這種酒很難讓人達到大醉的效果,因此這里的“沉醉”理解為沉醉在美麗的自然景色之中更為合理。
人教版初中語文收錄了魯迅先生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對文中“‘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一語的解釋,人教社不同時期不同版本都大同小異,其核心意思都是指那些清末初到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先在東京弘文書院速成班學習日語”。看到這個解釋學生不免生疑,當時的中國留學生僅在東京弘文書院學習日語,或者說弘文書院只教日語?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么還要跑那么遠到日本去學,清末中國的國門早已被迫打開,在國內學習日語也并非難事。要解決這個疑惑,就要弄清楚,清末時期日本東京弘文書院究竟教些什么,中國留學生是不是在這里僅僅只是學習日語?通過查閱史料,學生會明白當時的弘文書院是完全根據中國留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設立的特殊學校。其前身是嘉納治五郎自己辦的私塾型學堂“亦樂書院”。早在1896年嘉納治五郎就在當時外務大臣西德二郎的受益下接納中國留學生。而后亦樂書院演變為弘文書院,其教學目標是為“清國留學生”考進正式的專門學校作準備。書院在創辦之初設立了普通科和速成師范科。較為正式的普通科一般為三年制,教授的主要是日本語和普通學科知識。速成師范科一般為一年,教授日語、修身、教育學、數學、理化、史地、體操、動物學、植物學、理科指導、圖畫、英語(選修)等。后來因為留學生劇增,應廣大留學生的要求,又陸續增設了各種科目的速成班。其學習時間一般也是一年,有的是八個月,最短的是六個月。同時還增設了速成普通科,學時為兩年。作者曾經就是速成普通科班中的一員。但有趣的是,根據日本研究留學生教育的學者敘述,該書院甚至曾經兼設有為方便日本學生學習中國語言的“清國語言科”,卻沒有開設專門為中國留日學生補習日語的“速成日語科”或“速成日語班”。由此,我們便知,人教社關于《藤野先生》一文中“‘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一語的解釋是不準確的。通過學生進一步查閱資料,總結概括后認為,將“‘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一語解釋為“指清末到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書院速成班學習日語等知識的中國學生”,或者“指清末到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書院速成班學習日語和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的中國留學生”更為準確。[2]
不難看出,不論是古代的文言文,還是近現代的白話文,都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去質疑,去深入探究。在課堂上,我們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既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又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擴大知識面。在質疑中學語文,可以說是語文教學中一項一本萬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影:《尋找課文中的“穿幫鏡頭”》[J],《中學語文教學》2008年第11期
篇6
一、備知識
備知識,離不開教材。中學語文教材在選編上,注重體現時代精神,重視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在備課時,應以教材為依據、以新課標為標準,要求學生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
周曉楓的《斑紋》被收入必修五“奇異的自然”主題單元散文,正如周曉楓文中所寫的一樣,“讓人眩暈的圓斑”“加重了觀察者的視覺混亂”,當我初次接觸這篇課文時,感到震撼與迷茫。因為本人酷愛散文,在備課時,我首先抓住此文的知識結構,品出作品文體的精致、繁復、別出心裁,語言的豐贍華美,這篇課文充分展示書面語言的考究、綿密和純粹。
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能較為清晰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旨,我就從斑紋的修辭入手,走一走《斑紋》的迷宮,去“窺一斑而知全豹”。比喻、排比、反諷、擬人等修辭手法在此文中信手拈來,作者動用這些云譎波詭的修辭對世間萬物極其細膩地體察與感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頗具先鋒意識的散文文本和真實新鮮的人生經驗。
這篇散文在題材、結構、語言方式等方面都追求個人風格:求新、求變、求異,這就是當下新散文的特點。只有我們了解了這些特點后,才能和學生一起透過斑斕的“斑紋”,發現作品中“將沉靜、深微的生命體驗溶于廣博的知識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間,有復雜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義聯系”。
二、備能力
1.閱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些名言都表明,閱讀的“量”與“質”都直接制約著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讀書要做到口勤、手勤、腦勤,即“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意”。其中“口不絕吟”指出聲的朗誦和背誦,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讀書經驗之一。對于中學生而言,審美的讀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走進語言世界,不要一味地偏于理性的思考,繁瑣的追問。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作為教師不僅要做一個忠實的聽眾,更要做一個仁者,擁有寬廣的胸襟,播撒愛的種子;做一個詩人,傾聽花開的聲音,走進學生的心田;做一個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將閱讀引向縱深處。
2.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這是一種人與人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事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在備課中,我充分考慮到創設情境,形成交際氛圍。讓學生在強烈的交往和表達欲望中不吐不快,是進行“口語交際”有效訓練的關鍵。強調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并不是簡單強調開設專門口語交際課的重要性。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與學生的傾聽、閱讀、習作素養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因此,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要有機地滲透到平時的語文教學課堂之中,并做到課內外結合。
3.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即創造力,是在解決任務中,有效地對原有知識與經驗進行重新加工組合,創設新設想、新事物能力。《漁父》是必修五“直面人生”專題“生存選擇”板塊中的文章。教學該文,大部分教師的處理是用漁父來襯托屈原,用漁父的“順應”來襯托屈原的“堅守”。于是屈原的形象高大起來,相比之下,漁父則被貶得渺小許多。備課時,我對這種做法不敢茍同。我們贊美屈原的人格,理解他的行為,他用高貴的心靈鑄造自己的獨立人格,用自己的執著追求堅守愛國復興的理想,并為之獻身,用死抒寫生命的壯美。但是,我們不能硬性要求學生都像屈原那樣選擇,為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而死。
通過對《漁父》的解讀,我要和學生一起明白:世人的“順應”好像在山腳下前行,屈原是文人精神的高峰,而漁父就像那飄蕩在峰頂的白云。
三、備教法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遵循優化組合的指導思想,但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方法是沒有的,教學方法本質上是辯證的、集體的;任何教學方法僅能有效地解決部分教學問題。所以,對教學方法的使用,必須全面地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任務的要求,靈活地進行取舍,使之達到某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最大限度地解決問題的綜合教學效果。
四、備教具
教具在課堂上的利用不僅直觀、形象,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電教手段運用到教學領域,其開發的多媒體課件教學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掌握教具的制作、利用,以便達到最佳的利用效果。
多媒體輔助教學便是“計算機出現之后,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產物”,它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科學性、先進性、生動性、直觀性等特點越來越成為課堂教學的最佳選擇。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能加大課堂容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并富有藝術性。
篇7
一、讓文本動起來
1.要向學生生活開放,走近文本
教材內容來源于生活,課本是生活的記錄,生活中的感性會帶來思維的形象性,接近文本,讓文本活起來,將文字變成景物、圖片、音響,有利于其對文本的學習。課前讓學生走近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讓他們到郊外、到田間、到小院去看秋景、嘗秋果、聞秋香、聽秋聲、品秋韻,既可以欣賞秋天的豐收景象,感受秋天的喜悅,又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興趣。
2.必須走近文本
多讀、多思、多議、讓文字變成跳動的音符,變成活動的場景,給人以動感、以美的享受。讓學生易于接收,樂于接受。(1)讓文脈牽動出美,文脈即文章的線索,找準了線索會采到一串串珍珠。本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雨中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綴起來,從整體上帶來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如果找準了文脈“秋雨”,則會在學生面前出現一幅秋景圖,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2)讓文眼閃動出美。如“趁你沒留意”一個“趁”字,寫出了秋雨的神韻――善解人意;“輕輕地”“在不經意間”寫出了秋雨的柔情――溫柔、細膩。再如“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一個“勾”字,傳神地再現了小朋友的動作神情,讓人仿佛置身于濃濃的香味之中。這就有讓人如臨其境有垂涎之感。學生能不置身于課文中嗎?(3)讓文句跳動出美。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繽紛的顏料”“黃色的銀杏葉、紅紅的楓葉、橙紅的果樹、七彩的仙子”,此其垂涎三尺之味美;“輕輕地”“爭著要人們去摘”“吹起金色的小喇叭”此其婉轉之音美;“清涼與溫柔”“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此其可親可敬之情美。這樣,讓一個個文字變了“色、香、味”俱全之餐,“聲、情、境”并茂之劇。
3.向生活延伸,走出文本
學習即生活,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生活有多豐富,語文學習資源就有多豐富。課堂教學是有限的,教學過程本身具有的生成性,新的問題和新的學習需要將不斷產生,這就要求老師將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建構新文本,生成新知識。可以讓學生再次回到大自然中去體驗,摸一摸銀杏樹,嘗一嘗柑橘味……也可以引領學生學習《聽聽,秋的聲音》《天凈沙?秋》,讓生活知識融進語文知識之中,讓學生的視野更廣闊。
二、讓課堂動起來
課程生活化的現實離不開課堂教學過程,生動的課堂如同生動的舞臺,可以讓學生學得更輕松。課堂上老師精彩的解說、深情的朗讀、生動的肢體語言,學生天真的問答,繁雜的議論,可掬的憨態,都會構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老師善于“傳情”,學生則會“探情”。當老師動起來后,就會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秋天的雨》中教學難點“人格化、藝術化的語言的理解”就會迎刃而解。教學中“教”動起來,老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控教學,通過傾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體驗尊重,通過交流分離彼此思考見解和知識,學習中,“學”動起來,探究體會文脈之美,合作品味文眼之美,自主學習欣賞文句之美,從而達到共識、共言、共進的目的。
三、讓學生動起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動”起來,語文才會動起來,因此應從“聽、讀、說、寫”四個方面關注學生個體化入手。讓學生自主分離語文學習之樂,“聽”可以是靜靜地閉著眼享受,可以好奇地瞪大眼聆聽,可以是搖頭晃腦地品味。“讀”語文,語字在前,這就說明讀的重要性。朗讀、默讀、齊聲讀、美讀、選讀、情景讀,在變化中讀出情感,讀出意味,讀出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說”“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讓學生說秋風秋雨、話秋果秋草、道秋韻秋味。“寫”是表達的最終表達形式,“言為心聲”“我手寫我心”,調動了學生的情,會讓學生欲罷不能,此時可以接著再現情境,拓展情境,讓學生仿照課文句子續寫。
篇8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教育 歷史發展
回首百年,有許多為語文學科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前輩值得我們感謝和銘記:王國維、梁啟超、劉師培、陶行知、、錢基博、徐特立、陳望道、劉半農、夏尊、葉圣陶、黎錦熙、呂叔湘、熙、張志公、呂敬先、段力佩……正是以他們為代表的一批批優秀學者、語文教育家和勤懇務實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為中國語文的現代化開辟了道路,構建了理論,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業績。當然,我們更應該感謝的是無數叫不出姓名的、一直默默在一線耕耘的普普通通的語文教師,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語文教育事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回首百年,也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思考。對此,貫穿于百年語文發展中的各種爭論就是最好的證明:文白之爭,課程目標之爭,讀經之爭,大眾語之爭,漢語語法之爭,語言、文學分科之爭,文道之爭,學科性質之爭等等,有些爭論甚至延續到現在,仍未有定論。更有趣味的是,在語文學科中一直存在著一個其他學科不曾存在、可能也不會存在的問題,即語文教育是否應該回到古代。或許,古老私塾的繼續存在、讀經活動的蔚然興起就是這種意識的現實反應。這些現象的出現并引起相當一部分人的關注和共鳴,除了證明語文教育在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學科以外,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現在的語文教育是不盡如人意的。
而對語文教育的不滿,作為社會群體意思的反應,顯現得最為突出的是發起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一直延續到現在仍有余波的、社會多方參與的語文教育大討論。這一次討論給中國語文界帶來的影響無異于一場大地震。其作用,從學理的意義上講,更多的是體現在提出了問題,問題的核心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從效果上說,它使許多一直沉睡其中的語文界人士紛紛覺醒――意識到語文教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緊接著也產生了更大的困惑,以至于有相當一部分語文教育工作者反復問著同樣的一個問題――中國語文教育怎么了,今后的語文怎么教。有的學生竟然給自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高考,我還會學習語文嗎?的確,在面對高考這道鐵門檻時,教師和學生都不得不忽略所有的問題,因為面對高考,他們的答案只有一個――一絲不茍地應試。
看來,語文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境地。當21世紀的曙光照臨中國大地的時候,在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的背景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全面啟動了。作為基礎教育各學科中的重中之重的語文學科也沐浴著課程改革的春風,不斷抽條發芽,展現新綠。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為今后的語文課程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根據新課程編寫的新教材,打破了幾乎是一家教材壟斷全國的局面,呈現出語文教材建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形成了教材發展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競爭格局。
具體地說,課程改革綱要出臺了,課程標準有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有了嗎?我們的課程理論研究能否跟上了改革的需求?在過去教語文就是教課本的慣性下,教師們能否區分課程內容、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三者的關系嗎?新的課程理念有了,我們的教師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能否適應新的教學任務呢?在人們早已習慣于按中央課程編制的材進行教學的情況下,能否根據不同的課程類型編制出適應不同地域、不同學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材呢?對于選修課教材、活動課教材、拓展型教材、研究型教材,我們的學校有足夠的師資力量、我們的教師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嗎?每門學科都有其相應的知識體系,在否定了過去陳舊的語、修、邏、文之后,新的知識體系改如何建構?過去的語文教學強調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如今我們引進了西方建構主義理論,課堂上強調教師、學生、課文作者等教學要素之間的平等對話。而對“對話”的精神實質,我們是否真的把握了呢?在中國,語文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在繼承傳統和借鑒國外這一敏感的問題上,我們將如何根據國情來把握分寸?素質教育倡導了好些年,但應試教育之風不減反盛,語文評價的中心如何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移,如何從注重評價“量”,轉化到注重評價“質”?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面向未來。其實,教訓、經驗、批評、爭論往往是相生相成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提高和發展。有問題,就會有批評和爭論;有了批評和爭論,就會有變革。古語云,窮則思變。只有在困惑中自由的思考,平等的爭論,大膽的改革,不斷的創新,才能真正推動語文學科日益發展。
篇9
而中學語文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重要組成部分,在德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其一,正如韓愈所言,“文以載道”,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篇目,內涵豐富,體裁多樣,語言優美,更契合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加強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能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其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完成語文學習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目標。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可謂刻不容緩,但目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仍存在問題:教師孤立地談德育,重說教,而輕感悟。學生不理解,不買賬,學習興趣低,教育效果差;在德育過程中,過分重視社會的期待,而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性、語文內涵的多樣性,導致德育的假大空,雷聲大雨點小,帶給學生的良性影響幾乎為零。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首先應當要意識到,德育的崇高和語文的多彩是可以共融的,集體與個人、大愛和小情并不對立,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吃透文本,抓住德育滲透點。
語文閱讀文本中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它們以獨特的構思、優美的語言、深刻的內涵啟迪學生的智慧,潤澤他們的心靈。要有效地加強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做到潤物細無聲,做到行之有效,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應該充分備課,熟悉閱讀文本,明確本堂課的德育滲透點,并在教學內容和環節中尋找其和德育滲透的最佳結合點。比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先生用平實的筆觸記述了他和父親之間感人肺腑的故事,詮釋了父愛如山的偉大,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親情的可貴并學習感恩父母;《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內容,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中學生養成終身的修身自省意識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故宮博物院》,真實再現了故宮的雄偉壯麗,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精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人民的智慧勤勞都讓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自豪,學習本文能很好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第二,細品慢讀,在品讀中滲透德育。
注重朗讀。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對句逗,讀出感情,能讓學生更快更準確地把握閱讀文本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在品讀中滲透德育的目的。比如,在《黃河頌》一文教學中,朗讀便是重要的一環,全詩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節奏鮮明,情感奔放,在配樂朗讀中能很好地讓學生感受到黃河一往無前的豪邁氣勢、中華兒女堅強不屈的英雄氣魄,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咬文嚼字。文本中的重要字詞是理解文章的鑰匙,適當地咬文嚼字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領會德育內涵。比如,《親愛的把爸爸媽媽》一文開篇,作者聶華苓引用了薩特的一句話,其中用了兩個詞來形容自關于南斯拉夫克拉庫耶次小城的記憶:沉重,美麗。克拉庫耶伐次大屠殺,7000多人遇難,其中甚至有300個孩子,這份記憶是沉重的,這段歷史是沉重的; 但在此中,南斯拉夫民族的英勇令人動容,這是血雨腥風的殘忍下的美麗。牢記屠殺,是為了以史為鑒,讓災難不再重演,歌頌人民,是為了痛斥劊子手,也是希望這樣悲壯的英勇再也不要重現。這兩個簡單的詞看似矛盾,但卻殊途同歸:要和平,不要戰爭。抓住這兩個詞,能讓學生在咬文嚼字中把握文章寓意,接受思想熏陶,從而達到在閱讀中滲透德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人物品析。許多閱讀文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有值得學生們學習的品質,或是高尚的品格,或是美好的心靈,或是豁然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剖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學生對善惡美丑的分辨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比如,木蘭的不慕名利,夸父的執著不懈,唐雎的不畏強權,都能夠給學生以美好心靈的熏陶,從而以此美好為榜樣,努力前行。而許多反面人物同樣深刻鮮活,作者在生動刻畫他們的同時也在諷刺批判。比如,契科夫筆下的“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小說刻畫了他在極短時間內態度的五次變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變化前后,態度自相矛盾,對比鮮明。極強的諷刺效果將這一善于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走狗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深刻挖掘人物形象的同時也能以人為鏡,從而達到正身自省的教育效果。
第三,空白延伸,在感受中滲透德育。
抓住閱讀文本的留白處,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大膽的想象,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教育效果。譬如,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英子問爸爸能否到學校去參加她的畢業典禮,病入膏肓的爸爸看著英子,“搖搖頭,不說話了。他把臉轉向墻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此處看似是閑筆,實則含蘊豐富,需要用心品味。在此處教學中,便可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為何突然轉過臉不看英子了?如果你是導演,請你來拍這個細節,想象一下父親此刻的神情。由此便能引導學生了解父愛如山的深沉,擁有時是幸福,且行且珍惜。
同時,要做好文本閱讀的空白延伸,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還可以適當借助外力,比如,播放歌曲、短片、圖片等,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德育感知氛圍,以期讓學生能夠更好接受。比如,在講授《鄧稼先》一文時播放《中國男兒歌》,讓雄壯激昂的旋律調動起學生的熱情,并為學生講授歌詞中“燕然勒功”的典故,引導學生感受鄧稼先們在戈壁灘上的無私奉獻一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保家衛國,以培養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愛國熱情。再比如,在講授《丑小鴨》時對安徒生的生平經歷進行延伸閱讀,引導學生了解丑小鴨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這是安徒生的自我寫照,生活本身就是童話,要學會正確面對逆境,因為這也是人生的寶貴體驗。如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思考而獲得的收獲便是德育滲透的最佳成果。
第四,活動拓展,推動德育內化。
篇10
【關鍵詞】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傳統中學語文作文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中學生語文寫作能力提升,針對這一點必須按照新課改要求和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制定合理的語文作文教學策略,嚴格控制中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升中學生語文寫作能力。
一、明確學生主體地位,擴寬學生寫作空間
學生作為語文作文課堂的主體,要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并按照學生自身需求制定語文作文教學方案,這樣對于提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合理性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保證學生對自身周邊的事物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全面的了解,并將這種了解以作文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主觀表達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在初中語文作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生活狀態有一定了解,并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將自身所經歷的事情表達出來,借以提升學生作文的真實性。理論上來說,作文題材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日常生活,結合日常生活形式,進行寫作指導,能夠提升學生寫作興趣,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中學生語文作文教學中涉及多方面的作文體裁,因此在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適當的措施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確保學生能夠駕馭各種語文作文體裁,提高語文作文教學質量。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以“××值得品味”為題的作文時,需要教師結合學生日常生活選取適當的情境,并就這一情景要求學生進行選題,在選題過程中鍛煉學生自身發散思維,提高學生語文寫作能力。
二、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生處于心理多變的階段,在實施初中生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心理變化趨勢有全面的了解,并依此制定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在保證語文教學順利實施的同時,保證學生語文寫作能力有所提升。需要教師按照學生自身心理特點進行寫作資源開放處理,確保學生寫作資源的開放性,這不僅能夠減少學生寫作資源缺失的現象,對于提升學生語文寫作能力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進行中學語文作文選題的過程中,應盡可能選取具有哲學色彩的作文題目,這能夠在提升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同時,激發學生自身正能量,使學生心理感悟能力進一步提升。理論上來說學生在不同環境下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按照學生所處的環境制定語文作文學習方案,確保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進一步提升,減少學生在語文作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穩步提升。教師應按照學生自身需求營造輕松愉悅的語文作文指導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寫作愿望,進一步推動語文作文教學的實施。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以“我生活在××中”為題目的作文之前,教師應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根據溝通結果分析學生心理發展趨勢,并要求學生將自身心理發展趨勢和自身所掌握的哲學只是進行有效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寫出符合自身心理狀態的作文。為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必須保證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條件下寫作文,確保學生自身語文寫作能力有進一步提升。
三、按照新課標理念制定中學語文作文教學計劃
按照教材內容制訂語文作文教學方案,能夠避免在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出現問題。在實施中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課內作文引導,還需要進行課外作文延伸,激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提升中學生語文寫作能力。在指導學生選取課外閱讀書籍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學生需求選取適當的課外書籍,避免學生在課外書籍閱讀過程中出現問題。在選取課外書籍過程中,盡可能選取含有名言佳句的課外讀物,這不僅僅能夠提升中學生自身哲學涵養,還能夠提升學生佳句積累能力和寫作能力,對學生后期語文成績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學生自主思維和語文知識掌握純熟的條件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作文,提升學生作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語文寫作興趣的同時,顯著提高學生語文寫作水平。比如在寫作指導《自由作文》一課時,需要學生將課本上知識與課外讀物中的哲學進行有效結合,按照學生自身思維進行寫作,對自由作文的了解有所提升,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寫作能力。
四、結語
作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須按照學生自身思維能力和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制定合理的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秉持擴寬學生寫作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按照新課標理念制訂中學語文作文教學計劃這三點要求,在提升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語文寫作水平,推進我國教育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作者:韓倩 單位:江蘇省泗洪姜堰實驗學校
參考文獻
[1]李蓮蓮.淺談初中作文教學的幾點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12).
[2]廖秀筠.初中作文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