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分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20:2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藥物分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藥物分析論文

篇1

【關鍵詞】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總結;系列病例分析

本文對我院2006年上半年168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及臨床表現,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資料來源與方法

對我院2006年上半年門診及病房收集上報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168例,按患者性別、年齡、藥物類別以及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類型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病人基本情況及ADR發生率168例發生ADR的病人中,男性患兒99例(58.93%),女性患兒69例(41.07%),男性患兒與女性患兒發生ADR的比例約為1.43∶1。各年齡組的ADR發生率不同,其年齡分布及構成比見表1。

2.2不良反應涉及藥品種類及例數168例不良反應中,單一用藥133例(79.17%),聯合用藥35例(20.83%),聯合用藥可增加ADR的發生率。引起ADR的藥物共計74個品種,其中中藥制劑3種,其余均為西藥制劑;口服藥品25種;按其藥理作用分13類(見表2)。抗菌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占首位,122例(72.62%),涉及39種藥物(見表3),其次為抗腫瘤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為9例(5.36%)。

2.3不良反應分類及臨床表現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較多,以皮膚系統的各種皮疹最多,病例127例,占75.60%,提示皮疹是臨床最常見的ADR;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次之(見表4)。表1年齡分布及構成比表2不良反應涉及藥物種類、病例數及構成比表3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品種及例數表4不良反應分類及臨床表現

2.4嚴重不良反應嚴重不良反應5例,占總數的2.98%。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肝功能損害及嚴重藥疹。注射用阿奇霉素(齊宏)、頭孢呋辛(達力新)各引起過敏性休克1例,拉莫三嗪片(利必通)引起嚴重藥疹1例,布洛芬口服液(美林)引起肝損害1例,這4例嚴重不良反應經過搶救治療均恢復正常。另外1例為外院使用中藥注射劑穿琥寧引起過敏性休克來我院搶救,因多器官臟器衰竭搶救無效死亡。提示臨床醫生,兒童應用中藥注射劑應謹慎。

3討論

3.1本組不良反應報告中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占首位主要是頭孢菌素類和大環內酯類藥物。抗菌藥物的廣泛大量應用,使其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多,提示臨床醫生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藥物前要詳細詢問患兒的過敏史,用藥后認真觀察,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

3.2從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來看,以皮膚過敏反應最多這可能與兩個原因有關:一是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藥疹是變態反應所致,目前臨床上的一些常用藥物,如抗感染藥、解熱鎮痛藥、抗癲癇藥等,它們的抗原性較強,最易引起該類反應。盡管皮膚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但是病情較輕,一般予以停藥或治療癥狀即消失。其中1例為嚴重藥疹,經住院治療后痊愈。

3.3聯合用藥不良反應本次調查中,聯合用藥占20.83%。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可能產生協同作用,也可能產生拮抗作用,甚至引發ADR,對病人造成損害。臨床聯合用藥現象比較普遍,但潛伏巨大安全隱患。ADR的發生率常隨著聯合用藥種類的增加而增高,當聯合用藥超過4種時,ADR的發生率呈直線上升[1]。提醒臨床醫師給病人開處方時,要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3.4中藥注射劑所致不良反應唯一1例死亡病例為外院使用中藥制劑穿琥寧注射液所致,來我院急救中心搶救無效死亡。由于中藥成分比較復雜,其所含蛋白質或生物大分子作為過敏原導致過敏反應發生[2],另外,劑型的改變容易導致成分發生變化,很有可能也是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提示臨床醫生,兒童應用中藥注射劑應慎之又慎。

3.5盡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預測性(B型ADR),但是多數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求臨床醫生用藥前問清病人的ADR史,家族過敏史,注意藥物配伍禁忌等,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把安全用藥放在合理用藥的第一位。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β受體阻滯劑AMI糖尿病合并癥

據2002年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心肌梗死(MI)患者超過70萬例,且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其發病率仍然值得關注。在急性ST段抬高性MI后恢復期住院期間,患者應減少危險因子、降脂治療、戒煙,并給予其他干預。某些治療如β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型)拮抗劑已被循證醫學證實可減少心血管事件而被廣泛接納。左室功能是M1后死亡率的重要預測因子。

現在對于β受體阻斷劑治療心肌梗死后的用藥做以介紹:

1.美托洛爾(Metoprolol,倍他樂克)屬于無部分激動活性的島受體阻斷藥(心臟選擇性β受體阻斷藥),對β2受體作用較弱。它對β1受體有選擇性阻滯作用,無部分激動活性PAA),無膜穩定作用。對于高血壓患者.本品能顯著降低血壓,但并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壓和電解質紊亂;對心絞痛患者,本品可減少發作次數并提高運動耐量,長期服用可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率,用作心肌梗死后治療可減少再梗死的發生率,降低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

2.阿替洛爾(Atenolol,氨酰心安)為選擇性β1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不具有膜穩定作用和內源性擬交感活性,但不抑制異丙腎上腺素的支氣管擴張作用。其降血壓與減少心肌耗氧量的機制與普萘洛爾相同。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阿替洛爾可減少急性心肌梗死0~7天的死亡率。治療劑量對心肌收縮力無明顯抑制。

3.比索洛爾(Bisoprolol,康忻,博蘇,洛雅)本品是選擇性β1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斷劑。無內在擬交感活性和膜穩定作用。不同模型動物實驗表明它與β1受體的親和力比β2受體大11~34倍.對β1受體的選擇性是同類藥物阿替洛爾的4倍。本品作用時間長(24h以上)。

連續服用控制癥狀好且無耐受現象,對呼吸系統副作用極小,未見對脂肪分解代謝的影響。

4.卡維地洛(Carvedilol)卡維地洛是一種有多種作用的神經體液拮抗劑,包括非選擇性的β阻滯,α阻滯和抗氧化特性。血管擴張作用主要是有選擇性的α1腎上腺能受體阻斷劑作用產生。卡維地洛通過血管擴張作用減少外周阻力和通過β阻滯抑制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血漿腎素活性降低并很少發生液體潴留。卡維地洛沒有普萘洛爾的內在擬交感活性,它具有膜穩定特性。卡維地洛是一種兩個立體異構體的外消旋混合物。在動物模型中,兩種異構體均有a腎上腺能受體阻斷特性。β腎上腺能受體阻斷作用是非選擇性的β1和β2腎上腺能受體阻斷作用。其作用和卡維地洛的左旋體相關。卡維地洛是一種強的抗氧化物和強的反應性的氧自由基清除劑。卡維地洛和它的代謝物的抗氧化特性已被體內和體外動物試驗及體外多種人體紐胞試驗所證實。5.阿羅洛爾(Arotinold,阿爾馬爾)有α及β受體阻斷作用,其作用比值約為1;8,通過適宜的α受體阻斷作用,在不使末梢血管阻力升高的情況下,通過β受體阻斷作用產生降壓效果。通過β受體阻斷作用抑制亢進的心功能,減少心肌耗氧量,糾正心肌的氧氣供需不均狀態。另外,在應用心絞痛模型動物(狗)的試驗中,證實α受體阻斷作用有減少冠狀動脈阻力的趨勢。此外本品還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超級秘書網

6.艾司洛爾(Esmolol,愛絡,欣洛平)艾司洛爾注射液是一快速起效的、作用時間短的選擇性的β1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其主要作用于心肌的β1腎上腺素受體,大劑量時對氣管和血管平滑肌的β2腎上腺素受體也有阻滯作用。在治療劑量無內在擬交感作用或膜穩定作用。它可降低正常人運動及靜息時的心率,對抗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增快。其降血壓作用與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程度呈相關性。靜脈注射停止后10~20min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作用即基本消失。電生理研究提示鹽酸艾司洛爾注射液具有典型的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作用:降低心率,降低竇房結自律性,延長竇房結恢復時間,延長竇性心律及房性心律時的AH間期,延長前向的文式傳導周期。

參考文獻

[1]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246~1249.

[2]方圻主編.現代內科學,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1180.

篇3

1.1藥物五味可以部分地反映藥物的功效特點

五味是藥物基本屬性之一,它是用來闡述藥物功用的一種理論框架,如《內經》云:“甘緩”“酸收”“苦燥”“苦泄”“辛潤”等。辛能散、能行,甘能補、能緩、能和,苦能泄、能燥,酸與澀都能收能澀,咸能軟能下,淡能滲能利。雖然藥物的味與功效特點不是絕對和完全地符合,在古代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反映藥物的功效特點,因此對當時指導臨床用藥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人們首先了解藥物的主治,然后才逐步總結出功效,早期的本草均基于這種實踐,主要記載各藥的主治病癥。在認識藥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該藥的五味特點,可以增強臨床用藥的準確性。《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治“咳逆上氣”藥物有二十余種,卻未指明這些藥物以什么樣的作用治療咳逆上氣。不弄清這些藥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點,臨床選用藥物只能是襲其用而用,無異于按圖索驥。而古人認識這些藥的五味之后,就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療外邪郁閉引起的咳逆上氣,用甘補者去治療肺虛引起的咳逆上氣,用酸收者去治療肺氣不斂引起的咳逆上氣。因此在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的特定歷史時期,結合五味治療疾病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用藥的盲目性。

1.2五味配伍法在方劑中的應用

隨著中醫藥理論和臨床的發展,藥物的五味由最初只是孤立理解和運用單個藥物的味發展為五味之間的配伍運用和五味配伍理論。將藥物五味的基本屬性融匯貫通于臨床組方配伍中,創立了很多五味配伍法[1],對臨床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1.2.1辛開苦降甘調法

如《傷寒論》五瀉心湯,方用辛、苦、甘配伍,辛可發散、行氣,苦可降下、通泄,二味配伍通中有降,泄中有開,使氣機調暢,升降如常,伍以甘味和中焦,運樞機,攻而不傷正,補而不壅滯,實為調理氣機之大法。采用辛開苦降甘調法往往用于治療病機復雜、寒熱虛實兼見的病證。這種配伍法現代研究較多,臨床應用也較廣泛。

1.2.2辛甘化陽與酸甘化陰法

如桂枝湯用辛味之桂枝配酸味之芍藥,一辛散一酸收,看似相反,實則相輔相成。更合甘草之甘以收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功,于解表發散中寓益陰養營,于和營斂陰時兼扶正散邪,共奏調和陰陽之效。

1.2.3酸甘辛苦合用法

如烏梅丸采用酸辛苦合用法用來治蛔是完全用其五味配伍而獲效,它利用蛔蟲“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的特性選用烏梅、苦酒之酸,黃連、黃柏之苦,蜀椒、干姜等辛味配伍協同而治蛔。后世根據此方酸與甘合則滋陰。酸與苦合則泄熱,辛與甘合能溫陽,辛與苦合能通降,所以通過加減化裁,靈活應用,治療多種內傷雜病,常獲良效。

1.2.4其它藥味運用和配伍法

如酸味藥隨其所配伍的藥物性味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有“酸寒斂陰”“酸溫澀精”“酸苦涌泄”等多種說法。譬如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中白芍與生地黃、麥冬與玄參的配伍,可謂“酸寒斂陰”之應用;五子衍宗丸中五味子與菟絲子、覆盆子的配伍,可謂“酸溫澀精”之應用;瓜蒂散中赤小豆與瓜蒂的配伍,可謂“酸苦涌泄”之應用;黃連阿膠湯中白芍與黃連、黃芩的配伍,可謂“酸苦泄熱”之應用。五味間的配伍運用還不僅限于上,在此恕不一一列舉。

【摘要】五味理論在中醫藥學理論和發展中有著積極的意義,也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是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文章就五味理論對中醫藥的貢獻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論之,并就如何揚棄傳統的中藥五味理論提出個人見解。

【關鍵詞】五味中藥

五味是藥性理論的核心之一,藥物的味最初是依據藥物的真實滋味確定的,后來逐漸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隨著用藥實踐的發展,一些藥物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解釋,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亦即人們對藥味的獲得有兩種認識,一是以神農嘗百草為代表的口嘗之說;另一種認識就是藥味來源于中醫藥物的功能和藥效。五味理論歷史悠久,在中醫藥學理論和發展中有著積極的意義,也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是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存在不少問題。

1五味學說的積極意義

1.1藥物五味可以部分地反映藥物的功效特點

五味是藥物基本屬性之一,它是用來闡述藥物功用的一種理論框架,如《內經》云:“甘緩”“酸收”“苦燥”“苦泄”“辛潤”等。辛能散、能行,甘能補、能緩、能和,苦能泄、能燥,酸與澀都能收能澀,咸能軟能下,淡能滲能利。雖然藥物的味與功效特點不是絕對和完全地符合,在古代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反映藥物的功效特點,因此對當時指導臨床用藥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人們首先了解藥物的主治,然后才逐步總結出功效,早期的本草均基于這種實踐,主要記載各藥的主治病癥。在認識藥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該藥的五味特點,可以增強臨床用藥的準確性。《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治“咳逆上氣”藥物有二十余種,卻未指明這些藥物以什么樣的作用治療咳逆上氣。不弄清這些藥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點,臨床選用藥物只能是襲其用而用,無異于按圖索驥。而古人認識這些藥的五味之后,就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療外邪郁閉引起的咳逆上氣,用甘補者去治療肺虛引起的咳逆上氣,用酸收者去治療肺氣不斂引起的咳逆上氣。因此在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的特定歷史時期,結合五味治療疾病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用藥的盲目性。

1.2五味配伍法在方劑中的應用

隨著中醫藥理論和臨床的發展,藥物的五味由最初只是孤立理解和運用單個藥物的味發展為五味之間的配伍運用和五味配伍理論。將藥物五味的基本屬性融匯貫通于臨床組方配伍中,創立了很多五味配伍法[1],對臨床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1.2.1辛開苦降甘調法

如《傷寒論》五瀉心湯,方用辛、苦、甘配伍,辛可發散、行氣,苦可降下、通泄,二味配伍通中有降,泄中有開,使氣機調暢,升降如常,伍以甘味和中焦,運樞機,攻而不傷正,補而不壅滯,實為調理氣機之大法。采用辛開苦降甘調法往往用于治療病機復雜、寒熱虛實兼見的病證。這種配伍法現代研究較多,臨床應用也較廣泛。

1.2.2辛甘化陽與酸甘化陰法

如桂枝湯用辛味之桂枝配酸味之芍藥,一辛散一酸收,看似相反,實則相輔相成。更合甘草之甘以收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功,于解表發散中寓益陰養營,于和營斂陰時兼扶正散邪,共奏調和陰陽之效。

1.2.3酸甘辛苦合用法

如烏梅丸采用酸辛苦合用法用來治蛔是完全用其五味配伍而獲效,它利用蛔蟲“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的特性選用烏梅、苦酒之酸,黃連、黃柏之苦,蜀椒、干姜等辛味配伍協同而治蛔。后世根據此方酸與甘合則滋陰。酸與苦合則泄熱,辛與甘合能溫陽,辛與苦合能通降,所以通過加減化裁,靈活應用,治療多種內傷雜病,常獲良效。

1.2.4其它藥味運用和配伍法

如酸味藥隨其所配伍的藥物性味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有“酸寒斂陰”“酸溫澀精”“酸苦涌泄”等多種說法。譬如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中白芍與生地黃、麥冬與玄參的配伍,可謂“酸寒斂陰”之應用;五子衍宗丸中五味子與菟絲子、覆盆子的配伍,可謂“酸溫澀精”之應用;瓜蒂散中赤小豆與瓜蒂的配伍,可謂“酸苦涌泄”之應用;黃連阿膠湯中白芍與黃連、黃芩的配伍,可謂“酸苦泄熱”之應用。五味間的配伍運用還不僅限于上,在此恕不一一列舉。

1.3五味間接作用對治法的發展和應用

五味學說中對五味間接作用之認識對中醫治法和臨證組方思維也有重要啟示。如“辛潤”之說,《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對此,后世醫家除注經釋義外,又逐漸演變成一種藥性功效—辛潤。王冰所謂“辛性津潤”“辛亦能潤能散”始把辛潤引到藥性理論上,由此得出辛味藥不僅能散,且能潤。五味功效應是五味中各類藥物的直接功效作用的總結與概括,如辛能散、能行,而辛潤則是通過辛味藥的行散作用間接產生的潤養效果。辛借其行散作用能宣肺祛邪,助肺通調水道,布津潤燥;宣散風邪,邪祛燥解;宣暢氣血津液,助陽氣化,疏通腠理,布津行液而間接產生潤養效果。由于潤并非辛味藥的直接功效,而實際為潤燥的一種方法,因此,辛潤應納入治則治法理論體系中研究和應用。“辛以潤之”是《內經》對腎燥提出的一種治法。然燥不應局限于腎,如擴大辛味藥的治燥范圍,“辛以潤之”是指以辛味方藥,使某些燥證得陰液滋潤、濡養的方法,可稱之辛以潤燥法,簡稱辛潤法。如治療外感涼燥證之杏蘇散未用潤燥養陰之品,只是以辛散之品輕宣涼燥,理肺化痰,使外邪去,津液敷布正常而燥證自解。又如“苦能堅陰”,實為利用苦味之清瀉作用,使火熱去而保真陰,故堅陰也是苦味之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苦能堅陰”之說提示醫者在治療陰虛火旺證時,不能一味滋陰,還須考慮使用清熱瀉火法或配合清熱瀉火之品如黃柏、知母等,使火熱去而不能繼續傷陰,如知柏地黃丸。

2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2.1傳統記載與實際味感不符

造成本草所載藥物的味與實際味感不符的主要原因有3種[2]:一是所選藥物的品種來源、產地、采收季節或藥用部分不同;二是因為“五味”無客觀統一的標準,由于嘗辨方法及個人味覺器官差異等所造成;三是本草所載藥物之味,不單是通過味覺器官嘗辨出來的,而有的是后世醫藥學家根據藥物的作用而推測確定的。后者,是造成與口嘗不符的最主要原因,因為五味自歸納藥物作用之后,便漸漸成為說理工具,所以人們往往根據藥物的作用而確定其味。如凡有發表作用的藥物,便認為有辛味;有補益作用的藥物便認為有甘味等等。這樣便出現了本草所載藥物的味與實際味道不符合的情況。例如《天寶單方圖》謂:“味辛”,實則苦淡等。由于歷代醫學家對于確定藥物味的依據不統一,所以還出現了同一藥物而各家記述不一的情況。如天南星一藥,《本經》謂其“味苦”;《吳普本草》謂其“辛”;《藥性論》又謂其“味甘”。這些情況不僅使初學者感到茫然不解,而且也是中藥學中的一大缺點。

2.2藥物的味感程度不明確

藥物的味感程度多用“極”“大”“甚”或“微”等以示區別。但這些程度區別只是相對的,并無客觀統一標準。所以各家在記述每一藥物時也就不統一了。如大薊,《藥性論》謂其“味苦”,《本草匯言》謂其“微苦”。又如黃連,《本經》稱其“味苦”,《本草正義》稱其“大苦”,《唐本草》則稱其“極濃苦”。這些似是而非的標準是不夠合理的,有待于制定統一客觀的標準。

2.3中藥味感與五臟的聯系無明顯規律性

祖國醫學認為,中藥五味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內經》中明確指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后世醫藥學家也均以此為準,并將其作為中藥歸經、臨床用藥的理論依據。然而中藥學理論表現內容并不全是如此,而且從臨床實踐來看,這種某味藥專入某臟的理論與客觀實際相差甚遠。曾有學者[3]將現行《中藥學》(第5版)教材中所記載的味道單一的270種藥物進行了歸經方面的統計,結果酸味專入肝系者占11%;苦味專入心系者占1.14%;甘味專入脾系者占5.81%;辛味專入肺系者占10.29%;單一的咸味藥卻無一種專入腎系。也有學者[4]用電子計算機建立《中藥大辭典》數據庫,從中篩選五味和歸經2項俱全者。進行統計,結果發現辛味應入肝、脾、肺經,苦主入肝經,甘味應主入肝、脾經,酸味主入肝、脾、肺經,部分入腎經,咸味應主入肝、腎經,部分還入肺經。可見,五味入五臟的理論雖有其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我們不可不加分析地沿用,而應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和提高。

2.4效味關系與實際不符

五味的作用實際上是藥物的功效總結出來的,體現了味與功效的聯系,因而應具有規律性。然而,與實際不符者亦不少,如辛味能散能行,而具有辛味的灶心土、磁石、韭子等卻既不能散(散風解表)亦不能行(行氣、行血)。另一方面,能散能行卻非辛味獨具,如蟬蛻味甘,卻能疏散風熱;川楝子味苦,卻能行氣止痛;赤芍味苦,卻能行血祛淤。再如車前子,《神農本草經》言其味甘“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本草綱目》言其“主暑濕瀉痢”,很難看出其功效與甘味之間有何聯系。效味關系除了有不一致性之外,部分藥物作用甚至正好相反,例如辛味的益智仁、肉豆蔻等不僅不具備散和行的作用,反而具有收斂固澀止瀉的作用,而甘味的桑白皮、玉米須等不僅不補反而利水。有學者[5]對現行《中藥學》6版教材中所記載的味道單一的219種藥物進行了功效與藥味作用一致性的統計,結果具備行、散功能與辛味藥物的數量關系為75.81%(45/62);具備補、緩功能與甘味藥物的數量關系為48.57%(34/70);具備泄、燥功能與苦味藥物的數量關系為75.81%(47/62);具備軟、下功能與咸味藥物的數量關系為27.27%(6/22);酸味藥物數量過于少,故不作分析。由于味與功效之間存在聯系不夠緊密甚或沒有聯系的現象,因而許多藥物的功效不能用其味來解釋,人們在用五味來說明藥物功效時常有所取舍,有不具規律性或牽強之嫌。五味在說明藥物功效方面卻沒有明顯的特征,這不能不說是五味理論的不足。應用五味論藥時出現的隨意、不規范現象,與此不無關系。

3解決中藥五味理論存在問題和不足的設想

從上可知,在功效尚未較好地總結出來之前的特定歷史時期,結合五味治療疾病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藥的盲目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功效已經較好地總結出來的當今時代,可以用藥物的功效來指導臨床用藥,因此五味對臨床的指導意義已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五味配伍法如辛開苦降、辛甘化陽法至今在臨床中的應用仍有重要指導意義,五味學說中一些對五味間接作用之認識對中醫治法和臨證組方思維也有重要啟示。但五味理論也存在著不少以上所述之問題和不足,對此我們不但要予以正確認識,而且應該結合實際需要加以完善五味理論。五味理論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混亂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五味的的確定依據包括了滋味和作用兩方面,由于藥物滋味和作用并無本質聯系,兩者之間并無嚴密的對應關系,因而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如何解決這種現狀,筆者結合目前臨床實際需要提出設想:五味應該明確區分藥物的真實滋味和代表功效的味(簡稱效味),將滋味和效味分列,或者只保留滋味作為藥物特性之一,而將效味去之,其理由有四:其一,回復五味的本意,因為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藥物的真實滋味。其二,效味對臨床用藥的指導價值降低。由于大部分功效已經較好地總結出來,可以用藥物的功效來指導臨床用藥,再列一些代表功效而真實滋味并無的味意義不大,尚有畫蛇添足之嫌。其三,分列滋味和效味,或只保留滋味,可以減少五味學說在理論和運用中的混亂。其四,可以有助于臨床用藥,醫生在臨證組方選藥時可根據藥物的滋味,考慮不同人群的口味特點選用適宜的藥物。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治療手段的多樣化,生活質量的提高,部分人對中藥的口感要求也相應提高,不愿意服用一些過苦過辛的藥,因此醫生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還要考慮不同人群的口味特點選用藥味適宜的藥物。如小兒用藥宜盡量選用味甘淡和味感較弱的藥物,以利于服用。

綜上所述,盡管五味理論存在不足和指導價值的降低,但五味理論在中醫藥學中應用的時間長,涉及的范圍廣,至今在反映藥物特征、概括治法及配伍組方等實踐中,仍有一定的意義。因此,如何揚棄傳統的中藥五味理論,值得我們思考。

【參考文獻】

[1]梅明.從張仲景組方法度談四氣五味配伍法[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6,11(2):17.

[2]王紀常,張先芬.中藥味感論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4,13(3):3.

[3]王玉川.五臟,五行,五味及其他(三)[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8,11(3):527.

[4]李盛青,黃兆勝,劉明平,等.五味與五臟歸經關系探討[J].中醫研究,2000,13(5):5.

[5]張養生,楊軼.中藥性能理論的不系統性分析[J].陜西中醫,2005,26(6):576.

篇4

論文摘要闡述了山藥的生物學特性,并詳細介紹了山藥的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山藥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

山藥又稱淮山、山薯、薯蕷、大薯,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質塊莖供食,喜溫暖濕潤,忌積水,怕干旱。山藥為中藥、蔬菜兼用,營養豐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堿、尿囊素等。作為中藥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腎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壽。一般產值9萬元/hm2左右,與其他作物進行周年間作套種產值可達15.0~22.5萬元/hm2。

1生物學特性

山藥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細長,葉對生或3葉輪生,1m以上,葉片心臟形或箭頭形,葉腋間常生1個珠芽(氣生塊莖),亦稱零余子(山藥蛋),可用來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質塊莖,分為棍棒狀、掌狀和塊狀3類,表皮粗糙呈淡黃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細須根,春季自塊莖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開花,花單生,乳白色少有結實,都行塊莖繁殖。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黃綠色。果實有三棱,呈翅狀,成熟后枯黃色。山藥要求高溫,干燥氣候,塊莖10℃開始萌動,生長適溫為25~28℃,在20℃以下生長緩慢,葉蔓遇霜則枯死,短日照能促進塊莖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當前栽培的山藥品種主要有2類:一是普通種,通常又叫家山藥,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種有淮之、農大短山藥1號等。

2.2土地選擇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松軟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要求上下土質一致,如下層有較薄的黏重土層,挖溝時挖去,也可種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為宜。山藥不能連作,一般應隔3年輪作1次。

2.3種子處理,培育壯苗

應采用零余子(俗稱山藥蛋、山藥豆)和山藥塊莖段作種。種前需曬種1周以上,促進種子內部物質的轉化,打破休眠,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曬至表皮呈灰綠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剝開表皮可見紫綠色的肉。山藥塊莖段晾曬至傷口向內萎縮,并從斷面中間裂開。4月上中旬選擇較肥沃的土壤摻以腐熟農家肥進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cm×20cm的窩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溝栽植時,首先把溝內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溝兩邊,溝寬30cm,再繼續將溝下40cm深的土層挖松,將拌勻的腐熟農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銨450kg/hm2、硫酸鉀375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溝兩邊的熟土提到溝上,培成寬30~35cm、高20cm的土壟,再將繁育好的山藥苗栽植在土壟上。一般栽4.5~7.5萬株/hm2,水肥條件好,密度宜小。為了便于搭架、田間管理和通風透光,宜采用寬窄行相間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萬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萬株/hm2。2.5常見的栽培模式

常見的栽培模式有:韭菜與山藥套種、玉米與山藥間套種、蠶豆與山藥套種等模式。蠶豆與山藥套種,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點蠶豆,來年3月到4月收蠶豆栽山藥,效益可達15萬元/hm2;韭菜與山藥套種,效益可達18萬元/hm2;玉米與山藥間套種高效立體栽培,周年可生產蔬菜,效益更高,可達22.5萬元/hm2以上。

2.6噴施生長調節劑,控徒長,促高產

多效唑對山藥藤蔓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為節間縮短、藤蔓粗壯、葉色濃綠、葉片增厚、頂端新生側枝減少、花蕾發育不良、零余子生長受抑,能使山藥增產10%以上。噴施多效唑的最佳時期在山藥藤蔓滿架,現蕾開花初期,均勻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生長過旺的田塊可多噴1次,間隔1周。

2.7搭架通風透光

山藥是藤本右旋攀緣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長不利于通風透光和產量提高。搭“人”字架應在藤蔓生長到50cm以上進行,支架頂端用架材連接,并用繩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撐力和抗風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內的濕度,減少病害,從而提高山藥產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鉀肥,促進塊莖膨大

山藥喜有機肥,從播種到發棵都可鋪施。在生長前期以藤蔓生長為主,應適當供應速效氮肥,進入塊莖生長旺期,要重視氮、磷、鉀的配合施用,特別是重視鉀肥的施用,以促進塊莖膨大和物質積累。生長后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長。一般使用的鉀肥有硫酸鉀、磷酸二氫鉀、生物鉀肥等。在山藥生長期內,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鉀600kg/hm2,

才能達到較好的高產效果。生長后期結合防病治蟲,根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還可達到保葉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蟲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銹病、褐斑病。白銹病于春季發生,褐斑病于夏季發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風良好,不能在陰濕積水的地方種植;②用波爾多液(1∶1∶140)或多菌靈800倍液噴霧防治。

2.9.2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結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顆粒劑;②發生時用毒餌誘殺或藥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藥的形成

在山藥栽培過程中,因不良環境條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使山藥在生長過程中改變了內部組織結構,從而產生各種奇形怪狀的山藥,如山藥塊莖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頭形、腳掌形、葫蘆形、麻臉形等,這些統稱為畸形山藥。防止措施:①嚴格按技術規程操作,謹慎施用種肥,防治地下害蟲施用毒土、毒餌時不能盲目加大劑量;②人工挖山藥溝時應在冬前進行,通過冬春雨雪侵蝕冰凍使土塊充分風化粉碎,隨風化解凍及時填溝,填溝時仔細剔除上壤中的石塊、磚塊、沙礫等硬物。不要將大土塊填入溝內;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如人糞尿、堆肥、廄肥和優質土雜肥,要利用夏秋季節氣溫高、易發酵腐熟的有利時機提前進行漚制。提倡有機肥和部分化肥在種植完山藥后施入山藥行間,把腐熟的有機肥鋪施于2行山藥之間的畦面上,耬劃翻土15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將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藥壟的兩側。

篇5

論文摘要:國際經濟發展經驗表明,服務業發展加速一般發生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轉變時期。本文依據全球經濟結構已經出現由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轉變的趨勢,而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現狀,對發展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探討。

自20世紀60年代初起,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經濟服務化趨勢的不斷加劇,其就業人數和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關系到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多樣化需要,同時也是關系到工業部門、農業部門乃至影響整個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力量。

1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一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基本標志。

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服務業越發達,人均GDP較高的國家,其服務業的產出與就業比重也相對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目前,在世界總量中,服務業產值已超過了60%,其中一些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個別國家接近80%,而服務業的就業比重,發達國家已高達70%左右,中等收入國家為50%-60%之間。同時,世界服務貿易占到貿易總額的1/4;服務消費占到所有消費的1/2左右。因此,可以說世界經濟實際上以服務商品的生產為主,己經步入了“服務經濟”時代。然而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僅為31.18%,我國服務業就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口比重為30%,與國外相比,顯然比重過低,整體水平滯后,明顯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2發展服務業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逐步提高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促進第一、二產業的優化升級,這應是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本方向。我國經濟結構長期依賴傳統工業的發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鐵、銅等國內自給率日益下降,資源短缺已經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問題,而同工業相比,服務業具有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等一系列優勢,并且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高新技術的應用從生產領域擴展到服務業領域,產生了許多新的職業和崗位,如信息技術含金量較高的現代金融、通訊等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將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而且可以優化服務業的內部結構和就業結構。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世界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就必須在繼續積極發展具有競爭優勢和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的同時,加快發展服務業,使其與經濟整體發展相協調。

3發展服務業有利于促進工業化的細分及深化。

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會不斷提出各種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往往有賴于工業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從而對工業提出新的要求,比如醫療領域中不斷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癥,在檢測和治療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學技術、信息技術等,從而推動工業相關行業的發展。并且服務業中的許多行業具有社會基礎性質,有利于市場的進一步深化。如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可以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結合,解決生產與消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矛盾,從而保證工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提高市場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業是投資的載體,而投資是工業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因而金融業也就在國民經濟運行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行業作用,它的運營狀況直接制約著工業經濟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因此以商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等為代表的現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織、持續運行在促進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深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發展服務業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由農業向二、三產業的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國已處于工業化中期,工業大規模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開始減弱,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務業將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我國未來幾年,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就業壓力十分巨大。據中國社科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顯示,“十一五”期間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在500萬到550萬之間。如果農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轉移1000萬勞動力,加上往年失業的人口,“十一五”期間可能有四五千萬勞動力需要就業。而服務業在吸納就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服務業門類眾多,各種類型的行業并存,就業形式靈活多樣,能夠容納不同層次的就業群體,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于緩解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

5發展服務業有利于推進城市化進程。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經濟相繼面臨產業結構升級緩慢、消費市場長期低迷等問題,城市經濟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受到經濟學家的日益重視,這帶動了對城市化功能和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對世界主要國家城市化發展歷程的分析表明,工業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較大的帶動作用,工業發展所具有的聚集效應帶動了城市的興起和繁榮。而“當工業化演進到較高階段、人均收入達到較高水平以后,對城市化進程的主導作用逐步由工業轉變為整個非農產業…”,“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明顯快于生產比重的上升,而這主要不是工業而是服務業的就業增長帶動的”。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城市化與服務業發展的關系,表明兩者之間最直接的聯系是服務業對城市就業具有較強的吸納作用,服務業所提供的大量就業崗位是保證城鄉人口順利轉移和城市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總之,發展服務業在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快發展服務業將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減少我國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降低對環境破壞的程度;加快發展服務業必將推動我國市場化、產業化、城市化進程,在促進就業、拉動消費、擴大對外貿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華而誠.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經濟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國第三產業的戰略地位與發展方向.財貿經濟,2004(1).

[3]程大中.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黏合劑”作用.財貿經濟,2004(2).

篇6

    藥學專升本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

    學生基礎存在著較明顯差異,對藥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針對這一特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應偏重補充、鞏固藥學專業基礎知識,并增加綜合性課程的比例,即以藥學專業知識為主干,以化學和基礎醫學為基礎,以外語、數學、計算機為基本手段,重點講授藥學領域的新技術、新成就和前沿性內容。全日制專升本的學制為2年,其中還有一個學期為畢業實習,真正只有3個學期的課程學習時間,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據藥學專業方向的需要,可將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物合成、藥劑學、生物藥劑學與藥代動力學、天然藥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天然藥物化學、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等設為專業必修課;并增設生理學、臨床醫學概論等基礎性課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化學學科,在專科期間已學過,也是入學考試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復開設,可適當增加化工原理、藥用高分子材料學、制劑工藝設計學等學科課時;同時,為提高學生外語水平、文獻檢索能力和綜合技能,開設英語、文獻檢索、計算機、醫藥數理統計等應用型和綜合性課程。另外,浙江中醫藥大學屬于以中醫學和中藥學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可將中醫藥學相關知識如中藥學、中醫學概論、中藥炮制學、中藥商品學等課程設為公選課,讓學生根據興趣選修,利于他們結合藥學與中藥學知識,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長。教學模式由于專升本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應改變以往單純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可借助錄像、多媒體、幻燈片等多種教學技術,開展問題式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增加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講授的基礎上,應結合學科的當前現狀及發展動態,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重點培養學生對藥學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協同合作能力。例如,藥劑學課程中講授靶向制劑章節時,課堂討論后老師要求學生選擇一種靶向制劑,圍繞其輔料、制備、優點和不足等,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論文,并以PPT的形式進行課堂匯報,通過小組答辯、教師點評的形式予以評價。此種方式不僅極大地鞏固了相應的知識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組織能力。實驗課的教學則可融合藥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把藥學各專業課程的獨立實驗相結合,設計成綜合性實驗。例如,阿司匹林腸溶片的制備,通過分組,分別完成藥物化學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藥、藥物制劑部分制備阿司匹林片劑;藥物分析部分檢測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劑的質量、藥理學部分進行藥效學和毒理學研究、生物藥劑學部分開展藥代動力學和穩定性研究等。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相銜接,優化他們的知識結構,提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教師的教學內容得以豐富,學生也對每一門課程的研究方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為他們步入社會、更好地開展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藥學專升本畢業論文導師制的開展

    由于目前大多數藥學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進行畢業論文的導師選報工作,而此時專升本學生剛剛入校,在校時間較短,不知道導師的專業方向,導師也不清楚學生各方面的情況,相互間缺乏了解,造成了專升本學生難以找到適宜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因此,學校在專升本學生進校后應給予學生與導師充分交流的機會,通過在網站上導師的相關信息、與導師的見面會等方式,使學生與導師間相互熟悉,在雙方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首先由學生自愿選擇導師,導師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開展論文指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自選課題或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進行文獻查閱、方案設計、實驗開展、論文撰寫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時專升本學生也正在藥學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可結合畢業論文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理論課堂上尋求解決的方法,從而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而導師也應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依據畢業論文計劃表,要求學生完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外文翻譯等任務后進入實驗室;同時指導學生在畢業環節合理安排好畢業課題、實習、考研等的時間,協助解決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順利地完成學業和就業。

篇7

1.選題

選題要盡可能早些。選題早,早做準備,時間充分。

2.選題要考慮主、客觀條件只有考慮主、客觀條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長,選擇最利于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課題。比如,您想對"交感胺類藥物"進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學、藥理學基礎好,可從其應用方面選題,可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從不同側面進行研究,同樣會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學及藥物化學基礎好,可從藥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進行研究,通常藥物的基本結構決定藥物的作用,取代基因決定作用強度、副作用等。醫學領域學科很多,不一一列舉,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寫出稱心的論文來。

3.選題不要太特殊選題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寫不出好論文的。盡量避開大而復雜的題目,選比較一般的題目。比如"膽囊收縮素一胰泌素"對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這類題目有比較、有借鑒,寫起來比較容易。

4.要擺脫單純的愛好和趣味個人的愛好和趣味是選題的一個前題,但是,單純地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也是不切實際的。比如你對分子生物學很感興趣,也是目前醫學界關注的問題,但就目前的實驗條件及教學計劃而暫時還很難寫出如意的論文。當然有條件可從某個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對"愛滋病研究"很有興趣,但目前國內你接觸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難的。

5.選擇突破口選題要找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可選擇難度較小,而又帶有普遍意義的題目,或者易被人忽視的問題,如果有條件,突破口可以選擇兩門學科的交界處,進行科學的"邊緣"研究。作為醫學院校學生各門課程都在同步與交叉學習,有較深的理論基礎,具有較好的連貫性,比如學習解剖知識較全面之后可以選擇"某種外科術式改進探討"。基礎理論融會慣通之后,往往在臨床內、外科交界處或其它相關學科交界處做文章容易突破,比如內科側重于藥物治療,而外科是往往忽視的,"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治療化療致吐"研究成功即為內科藥學與腫瘤科交界處研究成功的典型例子。鈣離子拮抗劑的廣泛應用亦然。就中醫與西醫而言,比如中藥大黃多種作用,如你從化學分析角度去分析藥物的作用機理就是對中醫的發展,容易重點突破,寫出一定質量的論文。

搜集資料

題目選定之后,就要以題目為中心,作一些踏實的搜集資料工作。

1.選定一個搜集資料的目錄制定一個搜集資料的目錄是寫論文的一個重要基礎,制定這個目錄時要和寫論文有經驗的前輩交談,或經導師或教研室有經驗的教師指點,也可以請與自己畢業論文題目相近的、論文寫得好的畢業生介紹經驗,交換意見。

制定搜集材料和目錄,可以從現在的文獻資料調查入手,既熟悉,又有興趣。搜集材料的目錄可按年代由近溯遠,寫上調查中得到的有關研究對象的材料。隨著計算機廣泛應用于文獻檢索,給作者搜集資料帶來很大方便,但這種文獻往往是二次文獻,筆者建議在此基礎上用追溯法查閱一次文獻。

2.摘錄與選題有關材料搜集材料,要多要全、沒有遺漏,這是最理想的。但是任何一個問題的研究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要圍繞核心問題搜集主要材料,有用材料,把它記錄下來,摘寫出來,對次要材料,放在次要地位處理。

篇8

論文的參考文獻要是真實存在的資料,不能是頁面無法顯示或者已經刪除的文獻資料,這樣的參考文獻對論文來說是毫無價值意義的,這些也是論文中論點無法查證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小編整理的關于抗衰老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鑒賞。

抗衰老論文參考文獻:

[1]梁惠芳,柳啟沛.175例60~79歲老人核黃素營養狀況及抗氧化指標的研究.營養學報,2009,21(2):143-148.

[2]劉欣,胡朝輝.氧化-抗氧化體系與不同類型白內障之間關系.廣東醫學,2007,22(7):594-595.

[3]劉蕙珍,雷俊陽.PHA及rhIL-2對新鮮分離肝細胞體外實驗觀察.川北醫學院學報,2006,11(4):59-60.

[4]張惠英.腦活素治療腦血管疾病臨床分析.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6,3(6):690-691.

[5]任軍.尼麥角林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140例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4):128-129.

[6]許士凱,吳文國.現代抗衰老化學藥物研究進展(之二).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7):2221-2225.

[7]許士凱,李廣俊.現代抗衰老化學藥物研究進展(之三).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8):2359-2362.

抗衰老論文參考文獻:

[1]趙榮.中醫衰老學說及抗衰老研究概況.實用中醫藥雜志,2006,22(6):384-385.

[2]孫睦,高普.自組織理論與中醫抗衰老研究.中華中西醫雜志,2003,4:5.

[3]蔣文波,徐獻強,查麗,等.針灸對機體衰老的預防和延緩作用綜述.吉林中醫藥,2006,26(7):58-59.

[4]吳中朝,王玲玲,徐蘭鳳.灸法抗衰老防老的理論依據.江蘇中醫,1994,15(10):25-26.

[5]朱斐.中醫抗衰老的原則和方法.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5):550-551.

抗衰老論文參考文獻:

[1]馬歷陽.衰老機制和延緩衰老的措施[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4(4):108.

[2]許士凱,王曉東.天然藥物抗衰老有效成分研究進展[J].臨床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4(19):2497.

[3]黎雪如.枸杞多糖在微生物和免疫中的影響研究[J].中醫藥信息,1998,23(2):18.

[4]齊春會,張永祥,喬善義,等.六味地黃多糖體外對正常及衰老小鼠脾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9,15(2):157.

[5]甘璐,張聲華.枸杞多糖的抗腫瘤活性和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營養學報,2003,25(2):200202.

[6]王玲,張才軍,李維波,等.枸杞多糖-D對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的防治作用[J].河北中醫,2000,22(2):159160.

[7]HarmanD.Aging:atheorybasedonfreeradicalandradiationchemistry[J].JGerontol,1956,11:298.

[8]王斌,李衛平.枸杞總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0,5(4):298.

[9]徐承水,房玉珍.枸杞的主要成分藥理作用實驗[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0,23(3):16.

[10]戴壽芝.淺析中藥抗衰老的免疫調節作用現代[J].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13(2):219.

[11]文潤玲.枸杞多糖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枸杞[J].老年學雜志,1999,10(3):215.

篇9

1醫學論文的基本要求

1.1創新性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實用性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科學性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2選題的基本方法

2.1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在科研過程中選題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在臨床實踐中選題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從文獻資料中選題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實驗研究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臨床分析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療效觀察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病例報告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病例(理)討論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3.6調查報告在一定范圍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處理因素,對某一疾病(傳染病、流行病、職業病、地方病等)的發病情況、發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給予評價,并對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議。

篇10

關鍵詞:本科助研;教學改革;實踐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2-0124-02

提高藥學專業人才教育質量,打造創新性實用型人才,提升藥學畢業生綜合素質,對藥學本科生推行助研工程,是全員與全程育人的一種新體現,是加強藥學實踐教學工作的有益嘗試。

一、研究方法

1.分組:選擇我校藥學專業09級、10級學生共69人,考慮班級、性別、籍貫、成績等影響,隨機分為對照組(35人)和實驗組(34人)。

2.方法:對照組與實驗組理論和實驗課由同一教師擔任,按大綱完成學習安排。實驗組在規定任務之外,參入教師科研工作,每名教師指導1~2位同學。具體做法:首先,教師給學生每人一個研究題目,指導學生查閱科研文獻,撰寫詳細的實驗方案;其次,根據方案準備設備與耗材,對使用與操作進行培訓,開展預實驗研究;再次,根據商定方案,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助理科研實踐;最后,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參照畢業論文格式撰寫研究報告。

3.評價:我們開展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調查,對藥學主要骨干課程理論及實驗考試、專業技能競賽、畢業論文、碩士研究生錄取率、用人單位滿意率統計比較,評價藥學助研工程實踐改革效果。

二、研究結果

1.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骨干課程理論考試平均成績比較(見表1)。

由表1可知:對照組與實驗組骨干課程(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劑學、藥理學)理論考試平均成績分別為76.9分和73.2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骨干課程理論實驗平均成績比較(見表2)。

由表2可知:對照組與實驗組骨干課程(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劑學、藥理學)實驗考試平均成績分別為83.5分和90.7分,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校級及以上專業技能競賽比較(見表3)。

由表3可知:對照組與實驗組校級及以上專業技能競賽滿意率分別為22.8%和47.1%,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畢業論文平均成績比較(見表4)。

由表4可知:對照組與實驗組畢業論文(包括答辯成績與論文成績)平均成績分別為81.3分和92.5分,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5.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碩士研究生錄取率比較(見表5)。

由表5可知:對照組與實驗組碩士研究生錄取率分別為20.0%和52.9%,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6.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用人單位滿意率比較(見表6)。

由表6可知:學生工作或讀研之后,對照組為31人,實驗組為30人;對照組與實驗組用人單位滿意率分別為61.3%和86.7%,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三、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兩組學生在骨干課程理論及實驗考試、專業技能競賽、碩士生錄取率、用人單位滿意率等進行比較[1-3],說明實驗組同學經過本科助研系統訓練,綜合素質與實踐技能有了較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單位一致認可。

本科助研工程是藥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4-5],利用校內外已有資源,以強化實踐技能培養為核心,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增強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強化社會責任與團隊意識,為后續深造與工作奠定扎實基礎。

藥學本科學生助研與畢業論文環節有效結合[6],真正達到教師與學生科研“雙贏”的目的,不僅為教師科研工作提供創新性思維的有效資源,而且為教師教學和科研的良性互動提供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李萬忠,趙春貞.柱層析實驗裝置功能的改進[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0).

[2]李萬忠,王曉紅.師生協同科研創新研究―以實驗大鼠代謝籠改進為例.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

[3]韓瑋娜,常亮,閻芳,等.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探索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0(7).

[4]趙春貞,王琳,李萬忠,等.加強藥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提高就業競爭力[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