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3-03-27 10:0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畜牧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我國糧食生產的迅速發展,我國畜牧業也必將得到迅速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摸清家底,了解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現狀,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預測我國未來畜牧業的發展趨勢。
一、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穩步發展,無論是畜禽的飼養量,還是畜牧業產品產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畜牧業呈現出加快發展勢頭,畜牧業生產方式發生積極轉變,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區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業產值已占中國農業總產值的34%,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勞動力就有1億多人,畜牧業發展快的地區,畜牧業收入已占到農民收入的40%以上。中國畜牧業在保障城鄉食品價格穩定、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地方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大批畜牧業優秀品牌不斷涌現,為促進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畜牧業的發展對于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畜牧業發展中,也逐漸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總的來看,中國的畜牧業仍處在傳統飼養方式與現代化養殖方式并存、傳統養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階段。規模小、品種雜,人畜混居、散放散養、混放混養、粗放經營。同時一些地方存在著畜牧業投入不足、畜牧業生產和畜產品加工有隱患、影響畜產品質量安全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飼養環境和生產條件相對落后、重大動物疫病形勢嚴峻等問題,具體表現在:1.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環境惡化。隨著經濟發展,一家一戶的養殖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增長的需要。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小農經濟也開始加速向商品經濟轉化,在農戶家庭養殖這一基本事實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畜禽規模的擴大意味著牲畜與人爭空間。多數家庭畜禽養殖戶環境較差,糞便滿地,臭氣熏天,蚊蟲肆虐,污水橫流,造成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環境嚴重惡化,影響了村容村貌。2.擴大再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約束。農區家庭養殖方式,不僅是生產生活環境的問題,畜牧業發展到今天,即使樸實的村民能夠忍受長年累月的氣味和糞便污染,但擴大生產規模的要求卻難以滿足。由于市場需求的擴大和農民增收的需要,房前屋后的家庭養殖及放養已經沒有擴大生產所需要的空間,農民迫切需要有足夠的飼養場地擴大畜禽生產,增加出欄量,提高收入。3.畜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受利益驅動,部分養殖戶會采用不恰當的飼養方法和手段生產劣質甚至有毒的畜產品。在過去幾年間,“瘦肉精”、蘇丹紅等事件接連不斷,對城鄉居民的身體健康及消費心理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是傳統養殖方式下,利潤追逐和道德法律沖突問題頻頻發生,加之養殖戶高度分散,難于管理,不能保證上市畜產品符合無公害標準。
二、畜牧業的發展趨勢
篇2
木桿鎮位于大關縣的最北端,與永善縣鹽津縣毗鄰,國土面積240平方公里,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8℃,年降雨量1000mm,非常適宜牧草生長。境內有草山、草坡5.3萬畝,飼草、飼料資源十分豐富,每年用于飼料的糧食約1800t,農作物秸桿50萬t,薯類20萬t,青綠飼料13萬t。加之我鎮農戶素有養殖牲畜的習慣,有豐富的養殖經驗,因此,在木桿鎮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幾年來,隨著畜產品價格上升,農戶養殖積極性大大提高,畜禽存出欄不斷增加,到2014年末,存欄生豬3.27萬頭,羊7214只,馬1260匹,牛3587頭,禽4.08萬只。出欄肥豬57275頭,羊4170只,牛1544頭,禽61396只。
2存在的問題
2.1基礎設施薄弱,技術設施和設備落后
木桿鎮畜牧獸醫站辦公用房因受地震影響,已成危房,一直無資金修建。開展畜牧獸醫科技推廣必須的一些設施、設備也很簡陋,如檢疫工作,就只靠肉眼觀察,憑經驗進行;大部分農戶的圈舍也很簡陋,適應不了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需要。
2.2組織化、規?;潭炔桓撸B殖效益不理想
木桿鎮約74%是山區,畜牧業生產以農戶分散飼養為主,其特點是小而全,品種單一,質量不高,加之流通渠道單一,又無加工企業,畜產品加工及保鮮技術落后,產業鏈十分有限,尚處于銷售原料階段,產業附加值低,養殖效益不理想。
2.3農戶科技意識談薄,飼養管理傳統、粗放
我鎮由于社會經濟基礎落后,養殖戶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科技意識、商品意識及法律意識淡薄,使整個生產環節科技含量較低。在飼養管理中,飼料單一,未平衡供應動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而且,因廣大農戶投入不足,生產設施簡陋,畜圈保暖、通風、采光、排污等不適宜動物健康發育需要,使動物生產力未有效發揮,效益差。
2.4草山、草坡退化嚴重
木桿鎮有草山、草坡5.3萬畝供草食牲畜放牧,但管理粗放,沒有及時補種,退化嚴重,單位面積產量減少,植被覆蓋率減少,牧草高度和草原植被改變,導致草原生態惡化,自然災害更加頻繁,主要是旱災,大風等災害頻繁發生,對牲畜造成很大的危害。
2.5基層干部對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畜牧業是我鎮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一些村干部認為發展畜牧業只是畜牧部門的事,與其無關,因此,對畜牧業工作不積極。如春、秋兩季防疫時,由于村干部認識不到位,認為防疫工作是業務部門的事,是常規工作,措施不力,遇事推諉,協調解決問題少,不管不問,更談不上專題研究,即使有安排,也未認真檢查督促,因而造成工作開展被動。
3畜牧業在木桿鎮的經濟地位和作用
3.1畜牧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發展
畜牧業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凡是農業發達的國家,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都在50%以上??梢哉f,現代化的農業,必須有現代化的畜牧業。2014年我鎮的畜牧業產值已達5748.3萬元,占全鎮農業生產總值的54.4%,已成為全鎮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而現實的舉措。
3.2畜牧業是廣大人民群眾“菜籃子”的主要來源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解決了“吃飽”的問題之后,人們更想“吃好”。而優質畜產品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是“菜籃子”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3.3畜牧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2014年全鎮畜牧業產值4748.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4.4%;農民家庭收入的45%來自畜牧業,特別是一些高寒山區,甚至達50%~60%。因此,發展畜牧業是我鎮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3.4畜牧業是實現農業環境優化的重要環節
我鎮現有8.5萬多頭畜禽(豬、牛、馬,羊、禽),可以把大量的牧草和農作物過腹還田,變廢為寶,既可減少污染,又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料。
3.5畜牧業發展可以從簡、就地取材
利用舊房,閑置的廠房,經過改造后,進行養殖,使一部分人有活干,有錢賺,對減輕就業壓力、致富奔小康具有現實意義。
4木桿鎮畜牧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及目標
4.1基本思路
根據中央、省、市、縣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原則,結合我鎮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以建設現代畜牧業為目標,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發展標準化規模場(小區)建設和加工銷售為重點,不斷提高和優化種養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畜牧產業,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突出打造生豬、肉牛產業,穩定羊、禽生產。在矮山地區以發展規?;i養殖為主,二半山以上地區以發展肉牛和黑山羊為主。
4.2目標
到“十三五”末,我鎮能繁母豬存欄達4500頭以上,年生產仔豬達81000頭以上;出欄肥豬90100頭,肉產量9010t;出欄肉牛3100頭,肉產量465t;出欄羊7300只,肉產量182.5t;出欄禽91450羽,肉產量182.9t。畜牧業產值突破76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元。
5對策及措施
5.1切實加強對畜牧工作的領導
鎮黨委、政府要加大對畜牧產業工作的支持和領導力度,真正把我鎮畜牧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建立領導責任制和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推行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班人馬,把畜牧產業發展作為考核鎮、村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使項目效果與科技人員的工作業績、年終考核、職稱晉升、報酬等掛鉤,從組織和管理上保證領導和技術干部到位。
5.2加大科技推廣力度
5.2.1切實做好動物疫病綜合防制工作。
一是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云南省動物防疫條例》,按“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要求,堅持“春秋兩季集中免疫,月月適時補針”的工作制度,切實做好畜禽免疫,保障應免畜禽免疫密度100%,免疫抗體合格率達75%以上;二是切實開展動物產地檢疫和市場監管工作,確保產地檢疫面和檢疫率達100%;三是建立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監測、預警和處置機制,落實責任,確保“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災”。
5.2.2抓好畜禽品種改良工作。
堅持以地方特色品種選育與引進良種相結合的方針,全面開展生豬人工授精、黃牛凍精改良和黑山羊選育。一是推廣母豬人工受精技術,推進豬種改良,提高生豬產品質量,通過示范,培訓和推廣,許多群眾已掌握了此項養殖技術,為實現全鎮生豬生產科學化,良種化創造了條件;二是大力推廣種草養畜和黃牛凍精改良,以木桿黃牛凍精改良站和三江口黃牛凍精改良點為中心,全面開展黃牛凍精改良。今后,要通過黃牛凍精改良點的建設,加大宣傳和技術培訓,擴大服務網絡,充分發揮黃牛凍精改良技術在畜牧生產中的作用,推進黃牛品種改良,提高產品品質。
5.2.3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積極開展種草養畜。木
桿鎮雨量充沛,非常適合多種牧草生長。要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農閑地,種植優質牧草,大力發展草食牲畜。
5.3切實抓好規模養殖,提高組織化程度
改變過去小而全的養殖模式,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的養殖大戶,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5.4積極培植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實施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高畜產品附加值。按照建龍頭、帶基地、興產業、占市場的思路,切實解決產品加工、銷售問題。一是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按照市場對畜產品優質化、多樣化、方便化的要求,加工腌臘肉、火腿等畜產品,二是積極培植農民養殖協會、營銷大戶等中介組織,幫助農民找市場、找訂單,多渠道進入流通,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產業發展。
5.5加強科技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一是增強科技管理人員的危機意識,讓科技人員積極參加各種繼續教育學習,有條件時,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增長見識,充分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提高服務水平;二是加強對廣大養殖戶的科技培訓,增強他們的科技意識、市場意識,采用先進的飼養方法,提高生產水平。
5.6完善畜牧業現代化服務體系
根據市場趨勢決定養什么和如何銷的問題,切實解決農民“養什么、怎么養、怎么銷”的問題,以品種改良和技術改進為支撐,以多品種、多區域發展為主,結合市場需求,創建基地,規?;l展。本著“發展一片、帶動一方”的思想,建立長久的“雙贏”戰略格局,以“狠抓產后,促產前產中”為宗旨,運籌好產前給農民一個定心,產中讓農民放心,產后讓農民歡心的“三心”牌服務理念。
5.7加大對畜牧產業建設資金的投入
篇3
1濟源市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現狀
1.1標準化養殖快速發展
按照“提豬、擴牛、壯禽、重兔”的思路,深度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加快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目前,全市規模養殖場(區)600多個,生豬、奶牛、家禽規模養殖比重均達到90%以上。1.2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堅持“大招商、招大商”,雙匯集團、伊利集團、賽科星集團、柳江集團、六合集團等國家級龍頭企業入駐濟源,引領濟源畜牧業邁向現代化的制高點。目前,擁有省、市級龍頭企業10家,畜牧專業合作組織100余個,經紀人200余名。
1.3動物疫病防控成效明顯
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完善了市鎮兩級防疫陣地,探索建立了“一條主線、四級網絡、六位一體”的防疫責任制,“強制免疫六同步、檢疫監督四把關、監測預警三結合、防疫工作兩督查”的6432防控機制;投入1500萬元建成了2個大型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廠,按照“誰上交補貼誰、誰運輸補貼誰、誰處理補貼誰”的原則,在河南省率先建立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養殖保險實現全域覆蓋,保險聯動創造了“濟源模式”,新聞媒體進行宣傳推介,迅速在全國推廣學習。
1.4畜產品質量監管到位
大力開展畜產品專項整治,加大宣傳教育,嚴格綜合執法,注重檢打結合,對“瘦肉精”等違禁藥物實行常態化監管,實行“風險分級、量化監督”和“提前申報、屬地檢疫”的檢疫規定,實施檢疫與“瘦肉精”檢測同步,推行服務型行政執法,從源頭保障了畜產品安全。
1.5畜牧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生豬、奶牛、家禽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豬、牛、羊出欄率分別達到128%、70%和96%;蛋雞個體年產蛋量高達14kg;奶牛個體年產奶量高達7.5t。
2濟源市現代畜牧業的實踐
2.1始終堅持生態發展
一是著力壯大集群。先后投入1.8億元,從法國引進伊普呂曾祖代種兔1600只,兔肉生產線投產,引進高品質的奶牛1100頭,雙匯生豬、伊利奶牛、陽光肉兔、柳江蛋雞四大集群產業鏈條更加完整,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二是啟動綜合整治,9個養殖場進行標準化改造,23個養殖場區進行治污整治,新建豬舍1.8萬m2、羊舍500m2,建設沉淀池3.8萬m3,儲糞場1.6萬m3,實現了生態養殖。三是強化科技支撐。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青貯秸稈17.2萬m3,流轉飼草用地667hm2;生豬、奶牛、家禽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2.2始終堅持保護發展
以養殖保險為突破口,以無害化處理為抓手,扎實開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建立“新機制”。建立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目標責任、收集運輸、無害化處理、分段補貼、保險聯動、全程監督”等六大體系,采取“主動報案、雙方到場、統一運輸、集中處理、全程監管”方式,對全市病死豬實行集中無害化處理,實現了“隨報、隨查、隨收”,無害化處理廠已經投產,具備日處理30t的能力。二是育肥豬保險取得“新成效”。探索了“清查登記三簽字、投保處理兩集中、死亡查勘兩到場、保險理賠一卡通、防保督查兩到位”的工作機制,實施養殖保險和無害化處理聯動,破解了養殖保險和無害化處理工作的許多難題。保險聯動模式引起全省乃至全國的關注,山東、河北和開封等省內外100多個考察團到濟源市參觀學習。三是監測預警得到“新提升”。建成集檢驗業務管理、檢測結果統計與分析、預警功能等19個功能模塊于一體的動物疫病監測預警信息平臺,實現數據統計高效化、預警預防智能化、結果應用便民化、實驗室管理規范化,信息化建設在全省工作會上作典型發言。四是檢疫監管實現“新跨越”。出臺了生豬產地檢疫工作模式、執法人員績效考核管理辦法等,提高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嚴格執法服務。生豬產地檢疫率、耳標佩戴率、應免畜禽密度、免疫抗體合格率、病死豬集中無害化處理率、育肥豬保險覆蓋面達到了6個100%,全年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2.3始終堅持安全發展
嚴格落實“風險分級,量化監督”的日常監管機制,大力開展專項整治,進行拉網式排查。以瘦肉精、生鮮乳、飼料、病死畜禽等為重點,先后開展了春季畜產品整治、夏日行動、秋季畜產品嚴打等活動,大力宣傳培訓,進場、進戶、進企業進行生產許可技術指導,每季度了1期“紅黑榜”涉牧企業,促進了養殖企業主體責任制的落實。探索了“公示、規范、提醒、勸導、約談、說理、回訪、銜接”16字工作法,打造了1個省級示范點,辦理案件無一起行政復議,初步實現了由剛性執法向柔性執法轉變。
3濟源市現代畜牧業的展望
篇4
畜牧業是農村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昆山市畜牧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鞏固養殖基地、發展養殖小區、穩定發展豬禽、大力發展牛羊、加快發展奶業、突出肉牛蛋鴨兩大優勢產業”的發展思路,強力推進畜牧業健康發展。目前畜牧業已逐漸從過去的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為加快我市發展畜牧業,壯大我市畜牧經濟,本文適時提出健康安全的畜牧業發展思路,以利于制定適合當前畜牧業發展的措施和對策。
1加強對畜牧工作的組織領導,把發展畜牧業擺在重要位置各級政府要把加快畜牧業發展作為農業強縣建設和農民增收的突破口來抓,把畜牧業發展納入農村工作目標考核范圍。要加大對畜牧業發展的宣傳力度,認真落實扶持政策,精心謀劃發展措施。各級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其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作用。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2積極抓好畜牧業結構調整要按照把握市場導向、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注重效益的原則,加快畜牧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和畜禽結構趨于合理,畜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快實施優勢畜產品區域發展規劃,加強奶業、肉牛、肉羊、生豬優勢區域建設。要根據本地實際,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確定優先發展品種,走優質高效路子,提高畜牧業整體效益。畜牧業發展專業村要以規?;⒁幏痘B殖為重點,加快品種改良和科學飼養技術推廣進程,提高畜產品質量,做強做大優勢產業,使其真正成為發揮本地優勢、帶領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
3強力推進養殖小區建設建設養殖小區、實行標準化生產是實現優勢畜禽產品與國際市場對接的基礎,是圍繞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定位,建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現實途徑。各鄉鎮都要圍繞區域優勢產業積極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要充分利用荒山、草場、灘涂、林地等作為規模養殖和小區建設用地,合理規劃、統一布局、積極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吸引、激勵民間資本進入園區開展畜牧業生產。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小區直接對接,將養殖小區和優勢產業帶結合起來,逐步發展成為生產基地,采取多種形式,引資建成標準化圈舍,采取企業化運作方式,合理有償租賃給農戶使用。
4增加投入,增強建設現代畜牧業的能力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堅持農民自籌、企業積累、財政扶持、信貸支持、外引內聯、多方籌措的原則,逐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重點、集體投入為補充的畜牧業投入積累機制,多渠道增加對畜牧業的投入。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要按照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要求,繼續加大財政對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投入,保持畜牧業的良好發展勢頭,認真做好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選擇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示范帶動廣、經濟效益好的項目,積極向上級申報立項,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產業發展。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引社會資金支持畜牧產業發展,特別要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龍頭企業發展。各級金融部門,對畜牧業生產和加工要根據有關規定給予優先貸款,為全面推進畜牧產業化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5扎實開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為確保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保障畜牧業穩步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畜牧獸醫部門要高度重視,強化措施,真抓實干,有步驟、分階段做好春、秋兩季集中強制免疫行動、每月一周補免補防、夏季豬病防控、免疫抗體監測、防控效果評價等工作。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我們要把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頭等大事來抓,務必加強對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免疫工作,提高畜禽免疫密度與抗體合格率;要加強消毒滅源工作,對場地、欄舍、器具、設備等定期進行消毒,同時做好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要加強宣傳培訓工作,各區要對轄區內的養殖場戶進行宣傳,簽訂免疫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責任書,開展技術服務,加強技術指導,落實高溫季節防暑降溫措施;要加強督促檢查工作,確保夏季“保安全、促增收”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的落實。
篇5
(一)嚴格“防、檢、監、管”一體化管理。堅定不移的實施好“防疫天字號”工程,著力開展好春秋兩季畜禽集中強制免疫和平時補防工作,確保全市畜禽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進一步加強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力度,力爭全市畜禽屠宰檢疫率達到100%,產地檢疫率有一個更大的提升。嚴格生產資料市場監督管理,確保用藥用料安全。
(二)大力發展規?;瘶藴驶曫B。積極探討規模化標準化飼養場區的管理模式和有效機制,大力發展規模飼養,全市各類畜禽規模化飼養比重提高到65%以上。認真實施好“奶業富民工程”,加強在場區建設規劃、疫病防治、奶牛引進、良種改良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和服務,推進品種質量和飼養效益的共同提高。到2008年底奶牛存欄達到3萬頭,生豬出欄50萬頭,禽類出欄1460萬只。
(三)加快畜牧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深入實施好“全國生豬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力爭連續第四次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工程實施縣。以此為契機,不斷強化對鄉鎮技術指導員和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畜牧實用技術入戶率和養殖科技含量,畜牧實用技術入戶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加快畜牧產業化發展步伐。依托銀寶、八戒、永大龍頭加工企業,繼續抓好我市生豬、禽類傳統優勢養殖項目的扶優培強。依據養殖基礎和優勢,積極發展肉雞、肉鴨生產基地和特種養殖,重點抓好五個鄉鎮北部城礦區沿泰臨路一線的奶牛生產基地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和文明生態村建設,搞好糞便污物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加快畜牧合作社的建設步伐,推動畜牧產業化進程。
畜牧產業發展規劃:
到年,預計全市牛存欄6.4萬頭,出欄2.4萬頭,其中奶牛存欄達到3.7萬頭;生豬存欄51萬頭,出欄100萬頭;羊存欄28萬只,出欄44萬只;家禽存欄610萬只,家禽出欄1720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1萬噸、4.4萬噸和10萬噸。全市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1、建立協調統一的畜牧業布局結構。依據各鄉鎮的畜牧生產傳統和優勢基礎,形成不同畜禽種類的區域性主導產業。重點培強壯大等鄉鎮的生豬產業以及的禽類生產,加快莊的牛羊基地建設,突出北部礦區奶牛產業帶發展。
2、積極推進畜牧產業化進程。通過擴、改、建、聯、引等方式方法,加強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積極發展畜牧合作經濟組織,促進畜牧龍頭企業和農民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完善畜產品市場交易體系。積極推行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網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強市場信息服務。同時,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努力開發名優畜產品,提高我市畜產品的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3、建立現代化的畜禽飼養方式。根據國際衛生質量標準,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加大畜產品的質量檢測監督力度。大力推廣“自然養豬法”等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技術。建立起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品種突出、動物防疫和環保設施規范的現代化生態型飼養方式。全市無病害、無藥殘、無激素、無污染“四無”畜禽產品達到70%以上。
篇6
關鍵詞:生態畜牧業;西部草原畜牧業
中圖分類號:S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1-0118-10
一、生態畜牧業理論和實踐
中國現有264個牧區和半牧區縣(旗),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寧夏、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等12個省區,土地面積385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40%,大多處于西部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生產和社會文化功能極為重要,一直被認為是“草原畜牧業的重要生產基地、草原游牧文化的發祥地,維系我國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近十年來,我國“三牧問題”(牧區、牧業、牧民)也比較突出,表現為:草原生態持續退化,牧業成本不斷增加,牧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牧區貧富差距正在加劇。“三牧”已經引起了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10年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促進牧民增收,從2011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34億元,在內蒙古、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加上一些人為因素[1],中國西部草原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可供牲畜食用的優良牧草比例減少[2]。草原生態退化直接影響到牧民們賴以生存的畜牧業發展。如何既能保護好草原的生態又能提高西部草原上的牧民們生活條件是很多專家學者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
國內的學者們普遍意識到對中國西部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3]。草原良好的生態環境除了有利于牧民們畜牧業的發展,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規模沙塵暴的出現。但現實情況是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并未做到實處。楊德亮指出,一些地方領導,誤把資源優勢當成產業優勢,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招商引資使得牧區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作用。這些開發不僅沒有實質性的改善當地牧民的生活條件,反而加快了草場資源的退化和沙化。根據楊德亮的報告,青海省祁連縣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資和小煤礦整治政策背景下,2004年西部礦業公司正式收購兼并了祁連縣多隆煤廠。與此同時,大規模的采金活動在20世紀 80年代初恢復, 80年代后期采金達到頂峰,過度采礦致使祁連縣方圓十幾公里散落著一堆堆的石頭,遍布著一個個大坑,濕地迅速惡化為沙石灘,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型破壞[4]。學者達林太和鄭易生指出:“工礦產業采挖和開發是近20年來日益加劇草原破壞因素。草原牧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稀土、銅、鉛、金、銀等許多礦產儲量都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一些開發商追逐利潤,紛紛到草原開礦產辦公,當地政府為了盡快脫貧致富,‘肥水快流’,大、中、小型項目一起上, 還大搞招商引資,開發和掠奪資源。這些項目有許多是一哄而上,并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或環境經濟評估論證,因而帶來許多生態環境災難。工礦企業開發,首先要占用大量草場土地,其次工礦企業要嚴重污染環境,特別是污染牧區寶貴的水源,對大氣污染也不可忽視,如氟化物污染可使牧草中毒,牲畜得氟牙病死亡,由于廢水,廢氣的污染,土壤的酸堿度發生了變化,也影響了植被的演替,礦山大量剝離物和廢渣推積也污染環境。工礦業開發要破壞草原植被,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造成嚴重的植被破壞,有些根本無法恢復?!盵5]
除了盡量減少對草原礦產的過度開發,為了避免對草原造成更大的破壞,學者楊德亮倡導實施“生態購買”,通過國家購買生態,把牧民實行地域性轉移,進而減少人類干擾 ,減少放牧,從而實現植被、 地表水、 地下水等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良性循環。他指出生態移民一方面既保護了自然生態草原的自我平衡,又有利于牧民改變生產模式,實現致富。但是,許多學者反對這種觀點。杜發春以青海三江源為例指出,國家和地方政府實施了退牧還草及生態移民方案,要求牧民搬遷后對草場進行禁牧,使草場休養生息,自然恢復。但由于沒有專門的草場管護人員和足夠維護資金,導使禁牧草場超載無人監管,加之禁牧草場不是連片集中,而是呈鑲嵌式分布,部分以草定畜的留居戶跨區放牧、侵占草場現象也屢有發生, 并沒有真正達到維護草原生態系統的目的。另外移出的牧戶多以老年牧戶、無畜/少畜戶為主 , 分別占移民戶總數48.5%和 68.3%,牲畜多的、中青年牧戶普遍不愿移民,因此通過移民實現草地載畜量明顯減少的目標很難實現。
在對一些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后,國內的一些學者對牧民實行遷徙,控制牲畜的做法持懷疑態度。生態移民的措施是基于“平衡理論”的假設,即生態系統是平衡的,系統的不平衡是由于牧民的牲畜過多和過度放牧引起的。但國外的一些學者比如Ellis和Swift提出了“非平衡理論”,認為草原生態系統并非是平衡的,簡單的控制牲畜和將牧民遷移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草原的生態平衡。奧巴等總結了平衡與非平衡生態系統最根本的區別。(見表1)。學者王曉毅,張倩和荀麗麗在《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一書中指出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的兩個理論“平衡理論”和“非平衡理論”,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捌胶饫碚摗币揽恳粋€固定統一的承載力,不適合多變的放牧系統,從而制約了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而“非平衡系統理論”強調放牧影響不是特別重要,對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的指導也有局限性。
國內一些學者根據“平衡理論”提出牧民定居是實現草原畜牧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使牧民定居下來既是牧區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也是維護草原的很好措施[6]。但根據“非平衡理論”,使牧民定居并不能真正達到保護草原的目的,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牧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是游牧,逐水草而居,從人類學意義上講,單方面的要求牧民們放棄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是對人類文化多元性的一種變相壓迫。因此如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游牧文化,又能實實在在地提高牧民的生活質量和維護草原的生態是一個新的挑戰。
“資源環境經濟理論”對如何發展中國西部草原畜牧業經濟提供了參考性的理論框架。大衛·皮爾和科里·特納在《Economic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一書中探討了“資源環境經濟理論”。根據大衛·皮爾和科里·特納的定義,該理論強調科學地處理產業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要在人類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立足于資源與環境的現狀,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首位,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顏景辰提出在傳統畜牧業粗放、鏈短、低效的情況下,資源環境理論對我國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進而論證了在中國西部草原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可行性。生態畜牧業結合了市場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充分體現了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銜接[7]。生態畜牧業是運用生態系統的生態原理、食物鏈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共生原理, 采用系統工程方法, 吸收現代科學技術, 以發展畜牧業為主, 農、林、草、牧、副、漁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牧業產業體系, 是技術畜牧業的高級階段。生態型畜牧業主要包括生態型動物養殖業、生態型畜產品加工業和廢棄物的無污染處理業[8]。學者雷華和穆曉峰提出了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四個類型:(1)資源配置型,進行畜牧業季節性生產。(2)多級利用型,在養殖技術中, 通過食物鏈循環, 實現物質能量多級利用, 以增加物質產品產出量。(3)綜合利用型,利用塑料大棚配套生產技術。(4)系統調控型,依反芻家畜 (牛、羊) 瘤胃微生物酶之功效, 充分利用粗纖維飼料和非蛋白氮之生物學特性, 通過秸稈氨化、青貯、微貯等技術, 利用 3/4 的秸稈、糠、麩、餅、渣及牧草等光合產物, 飼喂反芻家畜[9]。
盡管在中國西部草原發展生態畜牧業面臨很大挑戰,還未形成成熟的系統理論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來根據中國畜牧業發展趨勢, 發展生態畜牧業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西部地區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畜牧業建設正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和有利條件,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8〕34號),是一個指導青海省藏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從國家層面提出了一整套針對藏區實際的發展方向、重點領域、主要任務、重大項目和支持政策,對于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2008年起青海省開始在三江源區試點以合作社為載體的集約化經營模式。國家政府給予農牧民一定的補助, 支持和鼓勵冬春草場人工飼料基地的建設、 對草原圍欄、建立牲畜暖棚圈、 免疫注射等等,實現標準暖棚舍飼養畜、 人工飼草料種植儲藏、 圍欄草場劃區輪牧、水電路條件配套四位一體的基礎設施建設, 大體實現了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圍欄、 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貯草的目標 [10]。
根據中國科學院2010年9月1號的項目研究報告,從2008年起青海省牧區7個縣逐步實施開展生態畜牧業試點工作,以合作社為平臺,努力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和發展模式。根據不同的生態條件、自然資源狀況和勞動力素質,探索出以門源縣蘇吉灘鄉蘇吉灣村、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河南縣優干寧鎮吉仁村為代表的以牲畜、草場作價入股,實行股份制經營為特點的模式;以共和縣倒淌河鎮哈乙亥村為代表的以分流牧業人口、草場合理流轉、大戶規模經營為特點的模式;以貴南縣塔秀鄉子哈村、治多縣治渠鄉同卡村為代表的以聯戶經營、分工協作、優化畜種畜群結構為特點的模式。
2010年青海省在總結試點村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用3年時間,在牧區30個縣的883個牧業行政村全面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實現全覆蓋。2010年5月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各試點地區根據省政府的部署,開始落實農牧廳下發的《關于開展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11]。2011年7月青海省政府批復同意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海南州的主要做法是率先探索和推廣可持續發展集成技術,引領生態畜牧業的發展。
總而言之,生態畜牧業對中國西部草原畜牧業經濟的轉型具有參考性,但同時發展生態畜牧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以下是一些學者們對中國西部畜牧業轉型以及實施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可行性提出的觀點。
二、草原游牧文明與畜牧業經濟轉型
中國西部牧區和生活在西部的牧民在一些影視媒體中被刻畫出一幅貧窮落后和無知的印象。國家對西部的整體建設概念是“發展西部”,其中蘊含在背后的哲學理念中不免帶有以人類的不斷進步為前提的單向線性歷史觀,將傳統的游牧文化視為是不適應時展趨勢的。在如今中國大力市場化和經濟化的整體時代背景下,從單純的經濟收入視角看,西部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不符合當代中國發展趨勢的。然而,從深層次的哲學意義上講,落后與否不能簡單的從經濟收入來衡量。在思考如何發展中國西部牧區的解讀過程中應警惕“社會達爾文主義”,不能簡單的將西部草原游牧文明安置在整個文化體系的底端。相反,應充分反思草原游牧文明對當地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和重要性。
西方社會科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逐步反思西方的社會進化論哲學理念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本土生態知識的價值日益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得以體現,并且得到主流學者的充分認可。學者王曉毅,張倩和荀麗麗綜合了西方學者對本土生態知識不同的定義后,總結出:“本土生態知識是一套關于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物種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實踐與信仰的累積性的體系。它在人類適應性生存的過程中不斷演化,在文化傳播中代代相承。它是關于生物和其他環境現象的一種地方性知識,也是一種當地人的本土實踐,更是一種凝結于人們關于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和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觀念中的信仰。本土知識是長期存在于某一地區的知識總體,這種知識關系到傳統的規范和社會價值,也關系到引導、組織和規范他們的生活方式并賦予其生活以意義的精神結構。”[12]他們進一步指出本土生態知識是一種知識-實踐-信仰的復合體。從實踐經驗知識的層面上看,牧民們對他們祖祖輩輩所生活的草原環境里一系列關于生物、土地、自然景觀等等都有著深刻的認知。這種知識結構的復雜性并不亞于教科書上科學家們所列出的知識結構,是歷代牧民實踐總結的實地知識,具有寶貴的實際科研價值,并不是一套落后的知識體系。當地的牧民們對長期生活的草原干旱氣候,變化不定的雨量有著敏感的認知。并且他們會根據不同季節、養分質量,地形與海拔、方位、生態區域和植物群落、顏色、土壤性質、水質水量、距離營地的遠近等要素對草原加以細致入微的分析。與之相應,牧民對草原植物也依照其生長周期,對牲畜的適口性、出芽早晚等因素有著詳細的分類。對于長期生活在草原的牧民們,草原不是簡單的被植被覆蓋的土地,而是蘊藏著各種寶貴的自然知識,并且載畜量是一個持續變化的變量而不是一個恒定的絕對值。具體豐富的經驗知識經過總結后,可以更好的幫助當地的牧民進行冬夏季草場的遷徙,對牲畜進行管理和適度調整。草原牧民們的生產習慣事實上非常吻合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生態的“不確定性”。
草原游牧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并不能用簡單的經濟效益去衡量。根據中國科學院2010年9月1號的項目研究報告內容,有部分學者認為當地草原牧民偏重于宗教觀引導和自然規律性感悟及其傳承,而缺乏理性。該項目研究報告同時指出對待宗教文化應需持尊重的態度。游牧生產方式是孕育藏傳傳統文化的土壤,藏傳佛教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藏族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是牧業社會的一個文化載體。從抽象層面講,宗教是一種宇宙觀,是當地牧民對本土生態知識體系中較為復雜和抽象的。涂爾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指出宗教是一種本土知識體系。本土族群的文化內核通常體現在宗教儀式上。藏傳佛教的教義認為自然是神圣的,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休戚相關的共同體。這種核心理念價值是可以更好地促進當地牧民們積極地參與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和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可以為牧民的畜牧生產和當地的生態系統和諧共存提供一個很好的文化價值體系。
另外,草原牧民群眾有經營畜牧業的豐富經驗,比如青海省的藏族和蒙古族牧民群眾長期生活在環境艱苦的草原牧區 ,世代從事畜牧業生產,積累了一整套經營管理草原畜牧業的豐富經驗 ,這些是中國發展畜牧業經濟的主要實際操作知識。但一般來說牧民們對土地退化理解為不可避免的土地老化過程,或者認為只是暫時的可逆轉的現象。因此牧民們可能缺乏必要的動機來重新認識草原,需要新的知識結構的補充??傮w來說,牧民們缺少相應的文化科普知識,這對發展生態畜牧業不利。因此需當地政府應在結合當地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基礎上對牧民們進行一些關于生態畜牧業知識結構和理論背景的科普宣傳。政府如何對牧民們進行科普教育需要一個科學、 完整的培訓方案,一些專家學者可以對此進行實證性的探討研究。根據青海省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的報告,青海省科技廳已在貴南草業公司建立起相應的培訓技術服務體系,開展周邊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共培訓果洛新村、同德縣的2個移民村,貴南縣的2個移民村的牧民480人次,牧民群眾從事生態畜牧業的信心明顯增強。
三、關于人工種草和圍封草場的爭議
青海、內蒙古、新疆三省區的牧區分別占本省區土地總面積的96%、66%和50%。甘肅、寧夏的牧區面積各占本省土地總面積的30%左右。西北牧區基本都地處陸地邊疆,是大量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域。在廣闊的草原上居住著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溫克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傮w來說牧區資源雖然豐富,但自然條件較為復雜,干旱缺水,生態環境尤為脆弱。國家在大力發展牧區經濟的過程中制定了一些實際操作的政策,然而一些學者對一些具體的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參考性意見。根據已發表的文獻資料,人工種草和圍封草場的爭議性較大。
1.西部牧區人工種草的可行性
學者周海虹和陳瑋都提出鼓勵農牧民從事高效農業、養殖業、種植業等,進而提出鑒于西部地區的飼料生產能力差的實際情況,人工種草是解決畜草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只有通過播種或補種優良牧草的辦法來改良草原,并培養人工或半人工草場, 通過灌溉、施肥以及防止獸害和蟲害等辦法提高草原的生產能力。陳瑋認為人工草場可大致提高產草能力8倍,在其他條件同樣的情況下 ,草場的載畜能力也按同比例提高,每單位牲畜所需草場面積則按比例降低。王功民也指出通過試點建設初步形成的以貴南縣塔秀鄉子哈村為代表的依托退耕還草建植人工草地,發展種草養畜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2009年8月中旬青海省啟動了“青海省種草養畜及有機畜牧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的項目,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天然草原過度放牧的問題和傳統生產方式落后的問題,進而提高畜牧業生產科技產量。該項目總經費1030萬元,科技資助經費540萬元。其中一個專題就是在適宜的地區建立主要依靠種植人工草地,加工草產品。項目擬在青海省的農牧交錯處(同德、貴南等)和適宜種植人工飼草的地區,種植優質牧草,將牧草就地加工,力求種草。項目初步設計種植15萬畝各類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工牧草12.5萬噸,可為22萬個羊單位提供1年的飼草量,有效減輕項目區及周邊地區300萬畝天然草地放牧壓力。截至2009年12月,共建成5.8萬畝人工草地,相當于116萬畝天然草地產草量,或7.7萬個羊單位1年飼料量。120飼草資源置換模式在三江源地區建植優良人工草地可以為當地的牧民們提供豐富的飼料資源,尤其是在天然牧草極端缺乏的冬春季節為畜群提供飼草。
然而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國西部牧區的土壤條件較為脆弱,不宜過度開墾種植草場。學者劉紅梅質疑了人工種植草場在西部牧區的可行性[13]。西部草原的土層較薄,土壤沙礫含量重,極易引起沙化,因此人工種草需要非常謹慎。在中國西部高原地區比如三江源地區,人工種草會導致土地沙化,種的草也會很快退化,因此絕不能仿照農業區大力發展舍飼畜牧業,這會導致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進一步的破壞。朱宗元也指出:“目前牧區草原的自然條件不允許大面積種草,也不允許大面積開荒。從長遠來看,舍飼會對常年放牧的羊的羊毛和皮草質量造成影響。人工草場需要灌水,而草原的水資源是有限的??砷_采的地下水中,動儲量不多,因為草場均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較少,河流少,流域面積也小。地下水資源為靜儲量,過度開采會導致水資源枯竭?!?/p>
2.圍封草場的實效性
在國家實行生態移民的過程中,一些草原出于保護的目的,被人為的圍封。但圍封草場需要考慮到草原資源的合理利用。圍封應根據草場的類型和退化的程度及草場的利用方式而異,封育可采用圍欄封育與人工管護封育相結合的辦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是圍封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戶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場都圍起來就能達到保護草場的目的。實施退耕還草和生態移民后,大量草場的管護問題也頗為棘手。由于被圍封的草場缺乏監管,并未真正意義上達到了畜牧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一些自然科學家論證了事實上輕中度放牧對植被有促進作用。首先,在輕牧條件下,放牧吃掉植物的枯枝爛葉,使得植物在生長季節,尤其是后期仍能保持較旺盛的光合能力,維持自身消耗,促進植物在后期的生長[14]。其次,適中的周期性的放牧可以降低群落中優勢種在競爭中的作用,為其他物種的發展創造潛在的生態位,從而增加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樣性。通過連續移走植物活組織和減少死亡物質的積累,牲畜發揮著刺激和保持新物質生產的功能,在輕中度放牧條件下,放牧植被比非放牧植被分配更多的資源給活的生物。相反,圍封禁牧的草地由于沒有有蹄類動物的生態互動,難以實現天然草地生態系統的進展演替。缺乏動物對草原的干預,草原土壤中的氮元素循環很難維系,也可能會進一步造成地方優良畜種的消失。
四、牧區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西北畜牧業歷史悠久,目前西北牧區基本還保留著是游牧半游牧為主的生產方式,單純經營畜產品原料的單一經濟結構,加上草原的嚴重退化,當地牧民的社會經濟狀況較為滯后。學者韓俊指出:“牧區貧困與草原退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互為因果。草原退化是牧區貧困的重要原因,牧區貧困也促使牧民對草原進一步掠奪,更增進了草原退化,最終形成草原退化-牧區貧困-草原進一步退化-牧區進一步貧困的惡性循環?!辈菰竽翗I是牧民們賴以生存的經濟發展基礎,畜產品是牧民們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牧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牧區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對牧區工作作出重要決策和部署,并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但由于自然、地理、歷史等諸多原因,牧區發展仍然面臨不少特殊的困難和問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傳統的畜牧業經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浪潮下顯得比較薄弱。一些學者分析了在中國西部牧區發展生態畜牧業的一些主要問題。
1.牧區畜群結構不合理
我國西部一些牧民以牲畜數量來顯示富裕程度,部分牧民不愿出欄牲畜,把牲畜作為財富直到養死為止,老殘畜比例過大,畜群結構不合理。然而發展畜牧業經濟, 需要抓好畜牧品種的改良, 這既是發展牧區經濟的前提,也是基礎。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牧區的畜種結構和品種結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優化。西部青海的7個試點村共淘汰劣質公羊1000余只、公牛500余頭,引進藏系種羊1916只、大通牦牛種公牛57頭、半細毛種羊70只,使藏羊選育達到4萬只、牦牛復壯達到2000頭、半細毛羊改良數量達到2萬只,從而使畜群畜種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性能進一步提高。根據青海省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的報告內容,為了促進牧區經濟發展,制定了歐拉羊繁育、選育、飼養管理和生產性能測定。在海北州青海湖農場、剛察縣哈爾蓋鎮察拉村和海晏縣三角城西岔村中的76戶示范戶中開展羔羊育肥工作。共選調陶賽特,優質藏系種公羊36只,與當地1150只藏系羊雜交。在河南縣試行了以生產歐拉羊種羊。歐拉型藏羊生產性能得以提高,項目區以歐拉型藏羊為主。然后,一些學者意識到畜群結構的改良存在一些問題,雖然短期內牧民的收入通過畜群結構的調整得以提高,但從長遠地角度看,應盡量避免將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學者劉書潤提出:“家畜改良的方向有很多問題,家養動物多年后自然退化,投入會越來越高,所以牧民養畜時,隔若干代就要讓畜種和野牛、野馬、大頭羊再配種,是往野了改,不是往人工了改,而現在為了高產引進的是完全不適應當地的外來種。完全舍飼,不讓羊掉膘,羊吃得太飽,羊絨會變粗?!?/p>
總體上來說,我國西部牧區還需繼續強化牧區畜種改良和選育工作,國家和當地政府應積極配套資金,加大牦牛、藏羊、半細毛羊等品種種畜引進力度,切實擴大改良范圍,加快畜種結構調整進程。但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畜群改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
2.西部牧區生產方式科技含量低
中國西部大部分牧區的畜牧方式科技含量很低,短期內很難真正實現畜牧業的現代化。用科技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增加畜牧業產業化科技含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引進大量的科技性畜牧人才,和具備相應的硬件設施條件。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跨學科領域的合作,尤其是和畜牧工程專業的學者進行溝通,單純的人文社科專業的學者很難提出真正的解決辦法。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資源優勢,而非品牌和科技優勢。
3.畜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市場輻射面太小
由于西部地區較為偏遠,牧區地域遼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流通渠道單一,導致牧區的產品未能很好的商品化和市場化。不少畜產品生產和銷售脫節,市場體系建設滯后,缺少龍頭企業。牧區與畜產品聯系在一起的儲藏、加工 、分級 、包裝等環節很不健全,產品的附加值不高,這些都嚴重地制約了當地牧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一些學者提出了把優勢畜牧業資源開發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的想法。牧民的商品意識和效益觀念不強,惜售思想比較嚴重,認為發展畜牧業的目的不是面向市場銷售,因此開拓西部地區畜產品市場的力度不夠,西部牧區的畜產品不能及時的對外銷售,導致商品化的經營無法有效地實現。
4.西部畜牧業信息化建設滯后
滯后的信息系統和市場預測系統不能滿足西部畜牧業生產的需要,不利于生態畜牧業的社會化和商品化生產。學者郭映義和才讓吉指出,目前青海省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類分級、收集渠道和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發展生態畜牧業需要健全的信息資源網絡??傮w來說,目前中國西部地區的信息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政府部門難以及時分析和甄別信息,不利于生態畜牧業的整體發展。學者達林太和鄭易生指出,從信息提供量看,西部地區的牧民們缺少有針對性、實用性的,貼近實際、可操作的個性化的信息內容。當地牧民們主要是靠流動的商人獲取市場銷售信息。牧區所獲得的大量信息是單向性的,缺乏牧民與商販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因此這種單向方式的信息傳播很難真正解決牧民出售畜產品的實際問題,進而影響了牧民的經濟收入。
盡管當前互聯網技術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有著傳統媒體不可取代的優勢,但短時間內互聯網的使用不可能在牧區普及。大量的牧民經濟能力有限,無法購置個人電腦等高端電子類產品,加上大部分牧民對于操作電腦的知識幾乎為零,因此互聯網信息目前還不能很好的輔助于牧區的經濟建設。總體上說中國西部地區的牧民們獲得的信息時常是滯后于中國其他發達地區的,這影響了畜產品出賣的價格。達林太和鄭易生指出,有關畜產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牧民們基本上是通過口頭得知的。和機械維修、金融信貸、獸醫服務相關的信息基本上來自當地的業務部門,天氣預報主要來自于廣播,牧民們很少從電視和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雖然做牧區信息溝通工作的部門很多,但無論是內容還是渠道做得都不是很全面。
5.基礎建設滯后
發展生態畜牧業經濟需要一定的基礎性設施,但目前西部邊疆地區的基礎設施還有待改善。國家應加大對西部地區的基礎性建施投資,這是保證西部地區畜牧業的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一些地區進行了試點,比如青海7個試點村已建成了相對規模的牲畜暖棚和貯草棚,修建了牲畜免疫注射欄50處,打水井25眼,鋪設人畜飲水管道27公里,建成牛羊集中育肥點2處,購置了壓縮式青貯機1臺、青貯袋 3000條。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投入生態畜牧業建設的積極性,使試點村生產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防災抗災能力得到了增強,建設養畜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青海三江源地區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成了一批事關地區經濟發展全局和廣大農牧民福祉的交通、電力、通訊、農牧、水利、生態、市政等基礎設施項目。這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個積極作用,是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建設保障。根據中國科學院的項目研究報告,2008年,三江源地區公路通車里程達12544公里,寧果公路、214國道,109國道等主干公路。此外,以‘五配套’(即包括每戶80平方米定居房,120平方米牲畜暖棚,5-20畝飼草料基地,20平方米貯草棚以及草場圍欄建設)為重點的草原基本建設和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但三江源地域遼闊,目前仍有123個行政村不通公路,部分行政村雖有簡易通村公路,但路面條件非常差,只能實現季節性通車。在通訊設施方面,三江源的廣大農村牧區,除主干公路沿線外,大部分尚沒有通訊設施。在電力基礎設施方面,三江源地區絕大部分地區沒有國家電網覆蓋,部分縣城都只能依靠地方小水電實現季節性供電,廣大牧區則主要依靠家用太陽能電池板部分滿足照明和家用電器的用電需求??傊?,基礎設施條件差已成為當前制約三江源地區生態經濟發展和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五、畜牧業經濟發展趨勢和出路
1.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下的有機產業
總體上講,中國西部地區的畜牧業生產大部分仍然處于傳統畜牧階段,生產效率低下,市場發育水平不高。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經濟的同時,政府不能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應進行可持續生態發展。發展生態畜牧業因按照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特點,發展不同的生產模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發展模式。根據中國科學院2010年9月1號的項目研究報告,(1)草原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模式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2)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應以資源循環利用為目標;(3)生態畜牧業發展應秉持現代綠色有機生態養畜經營方式,避免刺激性激素飼料,做到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低耗,高校轉化和循環利用;(4) 生態畜牧業應大力發展無公害飼料基地建設及持續利用技術,充分利用畜牧業資源,氣候資源、光能資源、綠色飼草料生產等資源,形成以飼草料基地建設、草產品加工、牲畜的舍飼育肥、糞便廢水無公害及歸田處理,太陽能利用、畜產品加工及銷售的完整循環生產體系和產業鏈。
一些學者進一步提出了在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前提下建設有機產業區的想法。學者陳月輝指出,西部畜牧業生產的最大優勢是沒有嚴重的工業污染, 這有利于生態有機畜牧業的發展,對有機無污染動物食品進行產業化。這樣既能達到保護草地生態環境的目的,又能較大幅度增加牧民的收入。有機產業要求草畜平衡生產、不使用人工合成產品、保持牲畜合理飼養、不破壞生態環境。依照當前世界有機食品的價格,與普通食品相比, 提高幅度在30%以上,在西部牧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生產理論上可以使牧民達到小康收入水平。學者蘆清水和趙志平提出一些可行的辦法,比如收購三江源區牧民每天生產的鮮奶,利用奶制品加工企業,生產加工成高檔嬰兒奶粉或其他奶制品。同時還可以利用當地的優質牛羊毛和牲畜,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企業。青海省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的報告認為,以生產歐拉羊種羊和有機畜產品為核心的河南縣初步組建了有機畜產品生產,加工與出售,并且開展了有機肥生產研究,寄生蟲和幼畜疾病控制技術研究。2009年出售的牛羊肉平均價格每公斤高于市場價格,使從事有機畜產品生產的牧戶增收3.7萬元,提高了牧民畜產品的附加值。
然而,在中國西部地區發展生態畜牧業有機產業的想法固然很好,但事實是生態畜牧業有機生產的基礎性投資巨大,生產成本很高,國內有機食品的市場規模不大,雖然有機食品的銷售價格很高,但考慮到高成本的投資和目前小規模的市場需求,牧民是否能在短期內實現收入增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如青海省興??h河卡鎮在青海省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有機畜牧業生產批發基地的國家級認證,但由于認證范圍小, 年產出規模小, 沒有龍頭企業進行肉、奶初級產品加工生產, 并未能實現給牧民帶來增收的目標。
另外,在發展有機畜牧食品生產的企業時,應注意到牧民和企業之間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契約關系。在生產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縮小或供過于求時,公司為了自身利益,往往通過隨意降低收購價格或者提高收購標準等方式將利益損失直接轉嫁給牧民。學者朱海從企業制度層面提出了組織‘牧民協會’的建議?!撩駞f會’是牧民自發組織的經濟合作組織, 既代表牧民的利益與有關有機生產單位發生聯系, 又可按照有機產業生產流程去組織有機產業生產。同時朱海還提出了在企業集團現有架構基礎上建立有機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設立董事會和經理部, 作為對外聯系業務、對內安排工作的管理機構,另外公司下屬層面包括有機產品加工機構、牧民協會、研發部門、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澳撩駞f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低牧民的生產風險,避免企業過度壓榨牧民,從而改善牧民的整體經濟收入狀況。
盡管中國西部牧區構建生態畜牧業下的有機產業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同時這項工程的確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機會。畢于運認為,根據環境潔凈程度,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6個縣、玉樹藏族自治州的6個縣、海南藏族自治州的3個縣和黃南藏族自治州的2個縣, 都具備發展有機產業的良好條件,都可以組織有機產業生產。就目前青海各地區的條件,可選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縣和澤庫縣,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瑪沁、達日、班瑪利甘德縣, 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興海、貴南和同德縣, 共計10個縣內予以發展生態畜牧業基礎下的有機產業。李雙元以梅隴個案為例, 對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 認為青海草地生態畜牧業還處于組織化轉型、產業化起步、生態化雛形的發展階段。總體來說我國生態畜牧業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操作上都亟需拓展和深化。
美國和歐洲的生態畜牧業下的有機產品生產系統相對較為成熟。比如美國農業發展局(USDA)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詳細的畜牧業有機產品生產規則。對于有機牲畜有著嚴格的要求,根據美國農業發展局(USDA)的報告,有機牲畜必須在放牧季節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飼料必須是純有機的,不含任何激素和抗生素,另外反芻類動物比如牛羊等,在正常畜牧期必須保證30%的干物質攝?。╠ry matter intake)是來自草原。歐美對于如何計算干物質攝取量有一套嚴格的科學計算系統,但這些中國目前的有機畜牧食品生產中并未給出具體的操作規定。相對于美國的有機畜牧產品的生產條件,中國西部條件較差。中國的有機食品生產系統可以參考北歐冰島的研究。北歐學者Dyrmundsson指出冰島的氣候惡劣,天然草場由于氣候的影響,并不能保證草原的牲畜有足夠的天然有機食物攝取,市場上的有機飼料相對較少,成本太高,對冰島的有機畜牧產業帶來負面的影響。如何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保證牲畜有足夠的有機食物攝取是一個值得跨領域專家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瑞典學者Lund提供了一個北歐有機畜牧業生產模式圖(見表2),該模式圖指出,除了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外,生態畜牧業有機生產過程應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畜牧產品的生產者應和消費者達成和諧的互動,并且在生產過程中,牧民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中國目前西部有機畜牧業的發展進程中,更多的是考慮市場化帶來的直接經濟價值和如何提高產量,而忽視了在整個生產流程中對牧民自身幸福指數的關注。許多經驗表明,能否讓牧民主動地而不是被動的參與社會發展進程,能否在這個過程中尊重牧民的自主性,自愿性,多樣性,創造性,關系到政策及其項目的實際效果。在發展目標上,生態畜牧業建設下的有機產業鏈是一個長期發展與不斷完善的過程,需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確定不同的階段性目標。
2.發展生態旅游業
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同時,一些學者提出了“增值型”的生態觀光旅游型畜牧業,在國家的支持下,地方牧區應大力建設觀光型、生態型與市場型相結合的牧業生產基地,探索旅游型和觀光型的畜牧業項目,從而提高參與項目的農牧民的收入。與此同時,政府需要警惕過度開發旅游業可能會給脆弱的西部生態造成破壞。
在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之內適度開發西部牧區的生態旅游資源。比如青海三江源區具有強大市場吸引力,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能帶動當地建筑、金融、通信、娛樂飲食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還可以給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三江源農牧民的生活水平。2009年來玉樹、果洛兩州的游客人數達到19.93萬次,旅游總收入9898.75萬元,同比增長40%以上。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開始凸顯,不少牧民群眾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但鑒于極度脆弱的生態系統和難以再生的生態資源,三江源區核心區以及可可西里腹地仍為限制開放區。盡管三江源區生態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好,但仍處于起步階段,2010年項目研究報告指出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面臨諸多問題:(1) 基礎設施薄弱。三江源區地理環境復雜,交通線路密度低,公路等級低,路況差,通信落后,加之旅游資源分布相對稀疏,旅游路線長,空間跨度大,可進入性差,存在著“一流資源,二流知名度,三流開發,四流交通,五流經營”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2)環境制約性明顯。受高原高海拔的自然環境氣候影響,不僅旅游日期短,而且對游客的身體狀況也有一定限制,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3)缺乏與旅游業配套的相關產業的發展,產業鏈條不完整,難以形成產業優勢。(4)市場化推進步伐緩慢,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管理性人才短缺。
3.草原保護條例
草原畜牧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草原的保護,草原是牧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2011年11月了新修訂的《基本草原保護條例》。按照《草原法》的規定,維護基本草原是內蒙古草原的核心部分,是內蒙古草原保護的紅線。1983年內蒙古就頒布了《草原管理條例(試行)》。1984年成為正式條例,2004年進行了修訂。針對草原亂開濫墾問題,1998年還頒布了《基本草牧場保護條例》。而《基本草原保護條例》則是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基本草原的保護與管理,其保護力度較以往的條例要大得多。新修訂的《基本草原保護條例》主要明確了基本草原的劃定范圍并加大了對草原的保護力度,更好地維護了農牧民利益。該條例的頒布實施為其他西部牧區的草原維護和畜牧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性意見。
綜上所述,盡管在中國西部草原發展生態畜牧業面臨很大挑戰,還未形成成熟的系統理論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來根據中國畜牧業發展趨勢, 發展生態畜牧業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生態畜牧業對中國西部草原畜牧業經濟的轉型具有參考性,但同時發展生態畜牧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參考文獻:
[1]蘆清水,趙志平.應對草地退化的生態移民政策及牧戶響應分析—基于黃河源區瑪多縣的牧戶調查[J].地理研究,2009(1).
[2]陳 瑋.青海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青海民族研究,1993(1).
[3]青山虎,馬賓祥.制約西部邊疆地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及對策[J].北京農業,2011(15).
[4]楊德亮.牧區經濟發展中的文化不適及社會環境問題——青海祁連畜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調研報告[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5]達林太,鄭易生.牧區與市場:牧民經濟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481-482.
[6]李燕瓊,謝 華,范高林.促進西部草原畜牧業發展的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1(9).
[7]顏景辰.中國生態畜牧業發展戰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8]劉學劍.關于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 2001(1):15 -16.
[9]雷 華,穆曉峰.傳統畜牧業向生態畜牧業轉變是中國西部畜牧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世界農業,2006(8).
[10]嚴寶興.關于發展青海生態畜牧業的思考[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9(3).
[11]王功民.青海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J].中國牧業通訊,2011(7).
[12]王曉毅,張 倩,荀麗麗.非平衡性、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75-276.
[13]劉紅梅.三江源地區畜牧業發展方式抉擇探究[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0(6).
[14]李永宏,陳佐忠,汪詩平,等.草原放牧系統持續管理試驗研究[J].草地學報,1999(3):173-182.
Eco-husbandry: Trends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in West China Prairies
DU Fa-chun1, CAO Qian2
(1.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prairie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the study is to conclude that although great challenges exist in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 and no mature systematic theory or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fiel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its development trend in recent years.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could serve as a model to prairie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transition in West China, though its development has a long way to go.
篇7
發展畜牧業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概述了云南勤豐鎮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旨在有效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關鍵詞:
畜牧業;現狀;發展對策
云南勤豐鎮充分利用“昆安近郊”的交通和區位及低丘緩坡山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山地養殖和小規模養殖產業,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已占過半比重。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
1云南勤豐鎮畜牧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投入不足,經濟條件差,基礎薄弱;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均衡,山區、半山區無主導產業支撐,產業結構單調(僅以肉雞養殖為重心)、調整步伐緩慢,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畜禽品種單一落后;科技含量低,養殖水平參差不齊;飼養成本增加,特別是飼料成本,養殖利潤降低,影響畜禽養殖積極性;養殖戶防疫意識差,畜禽舍簡陋,部分規模養殖戶沒有建設無害化處理池,將病死畜禽隨意亂丟,給疫病傳染帶來安全隱患;沒有畜禽產品加工生產線,特別是禽蛋運輸及貯存困難,銷售渠道單一;養殖戶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偏低,增收壓力較大。
2云南勤豐鎮畜牧業發展對策
2.1強化組織領導,狠抓措施落實成立全鎮畜牧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提高對畜牧業的認識,把畜牧業發展作為重點產業來抓,加大資金投入,制定科學的發展計劃、出臺切實可行的實施意見,積極扶持發展養殖業。積極發展專業合作養殖模式,成立合作社和加工專業技術協會,并充分發揮其力量,將禽類產品深加工銷往外地。
2.2推行公司+基礎+農戶的養殖模式
2.2.1規模肉雞養殖的合作方式:全鎮現在存欄5000只以上養殖戶126戶,采取推行“公司+基礎+農戶”的養殖模式,分別與四家養殖公司合作,農戶自行選址,由公司技術員指導建蓋雞舍,與公司簽訂養殖合同,按雞舍面積養8~10只/m2計算確定提供雞苗和養殖規模。自建雞舍按每只交納1元保證金,租用雞舍按每只交納5元保證金,保證金滾存到以后合同期滿不養可退回。公司按計劃出資提供雞苗、飼料、防疫疫苗、藥品,指定專職技術員分戶包干跟蹤服務,按免疫程序和飼養技術標準操作,養至82~85日齡,公司調走出欄肉雞,按合同最低保護價13.5元/kg結算(市場價低于13.5元/kg按合同最低保護價13.5元結算,市場價高于14元按13.5元/kg合同最低保護價,另加每只0.5~0.7元作獎金結算),扣除公司墊付的飼料款、疫苗款、藥品款后剩余款再付給農戶。實行間歇養殖模式,養殖戶清糞后消毒準備好,做出下一批進苗計劃,實行新一輪養殖。一年可養殖3~4批,年出欄肉雞近200萬羽,成為全縣的“雞頭鎮”,產值近9000萬元,實現利潤800多萬元。
2.2.2規模蛋鴨養殖的合作方式:全鎮22戶蛋鴨養殖戶存欄12萬羽蛋鴨,年產鴨蛋近2000t。養殖戶到昆明禽蛋批發市場與批發商合作,按標準每箱360個鴨蛋裝箱,定期供給批發商,價格根據市場行情每箱260~330元,農戶除鴨蛋獲取一定利潤外,淘汰鴨每羽還可以賣15~35元,蛋鴨產蛋10個月高峰期過后,做出下一批進苗計劃,淘汰后再進行新一輪的養殖。
2.2.3除合作公司的技術員提供技術服務和飼料、疫苗、藥品外,勤豐畜牧獸醫站還長期提供免費疫苗,分片包干到規模養殖戶中開展養殖技術指導、疫病防控、消毒及無害化處理,幫助建立養殖臺賬、提供小額擔保貸款,不定期組織養殖技術培訓和聯系培訓場地給公司技術員對養殖成員進行培訓。抓好牲畜驅蟲、優質牧草種植、秸稈作物青貯氨化[2]。
2.3加快良種推廣應用步伐重點抓好畜禽品種改良、畜禽規范化生產等技術,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加快我鎮生豬良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體系建設,推廣“洋三元”商品豬生產、管理技術,整體提高我鎮生豬生產水平;繼續鞏固和發展肉牛凍精改良、山羊良種引進推廣,黑山羊選育保種和種羊串換工作。
2.4改被動免疫為主動免疫強化政府防疫責任,切實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健全疫病風險防范機制,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繼續推行“集中免疫、分片包干、整村推進、綜合服務”的動物強制免疫模式。按照“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原則,認真抓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把禽流感、牲畜五號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制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強化監管,確保免疫任務的完成和畜牧業生產的健康發展。對規模養禽大戶的養殖情況進行動態監管;扎實推進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和疫情監測網絡。
2.5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推進畜牧業產業化進程堅持扶優、扶強、扶重點的原則,制定獎勵和優惠政策,提高養殖戶的積極性,重點扶持規模養殖大戶、龍頭企業,積極引導發展一批適度規模養殖戶,加大畜禽產品加工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帶動農戶,促進畜禽養殖向規?;^域化發展,推進畜牧業產業化建設進程。
2.6改造畜舍條件,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投入資金,改造畜舍條件;加快建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體制,完善病死畜禽收集運輸體系,推廣生物發酵處理病死畜禽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加大生產、加工、經營、運輸等環節畜產品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收購、加工、運輸染疫及病死畜禽等違法行為,建立完善公安、工商、畜牧獸醫等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對各種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推進畜禽排泄物綜合處理資源化利用,極積探索推廣循環經濟模式,指導企業、養殖戶選擇適宜的畜禽排泄物處理和綜合利用方式,配套建設畜禽排泄物處理設施,化解畜禽養殖排泄物處理難題。
參考文獻
[1]車清明.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2(,7):55-56.
篇8
一、 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市場為導向,以促進畜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為目標,以規模化養殖、協會化管理、產業化經營、標準化規范為手段,全面推行畜牧戰略,盡快讓畜牧業成為我區農民致富的主要手段。
(二)基本原則
1.突出發展規?;B殖
規?;B殖是我區畜牧業轉型的主要標志,也是畜牧業發展到現階段的一個必然趨勢,集中精力抓好規模養殖是今后我們的主要工作,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促進這一進程的快速實現。
2.實施多元開發
堅持市場運作,通過政府推動、示范帶動、效益推動和對外招商等行為,實現畜牧業增效、農民增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和各種經濟成份積極參與畜牧業生產。
3.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堅持牢固的科學發展觀,立足發展現代畜牧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范實施,實現環境資源、效益和發展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二、 規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2007年,使我區豬、牛、羊、禽的存欄量分別達到26萬噸、6萬頭、30萬只和300萬只;出欄分別達到45萬頭、3.6萬頭、50萬只和500萬只;全年肉蛋總產達到6萬噸,畜牧業產值6.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年度規劃見附表)。
(二)技術目標
三元雜交豬推廣率達到90%以上,山羊改良率達85%以上,黃牛改良率達100%,家禽實現土洋結合,土種占20%,引進品種占80%。
禽疫病強制免疫率100%,產地檢疫率100%,畜產品檢驗率100%。
全面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申報3個以上無公害品牌。
(三)行業目標
規模養殖比重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存欄3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戶達300戶、500只以上的規模養禽戶300戶,著力培育萬頭豬場和6萬只養禽場等大型養殖場,力爭得到國家產業資金的扶持,實現養殖場和市場直供連接。
建立豬、牛、羊、禽四大產業基地,按照《XX區優勢畜產品基地建設建設方案》的要求,到2007年基地建設要初具規模。
以畜牧局為牽頭單位,成立養豬、養牛、養羊、養禽四大產業協會,到2007年初要實現協會化管理、市場化運作,使全區養殖業同一步調發展,強化養殖業與市場的銜接,增加養殖效益。
建設2-3個畜禽產品專業交易市場,擴大本地產品的市場號召力,放開畜產品流通市場,特別是生豬交易市場,防止人為操作畜產品價格,杜絕坑農事件的發生。
到2007年底,基本完善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培養和使用一批素質高的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人員。
三、 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加快發展畜牧業,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工作之一,是落實中央一號、省委8號和市委4號文件精神、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因此,各地要把發展畜牧業放在日常工作的主要日程中,甚至可以把畜牧業的發展作為特事來特辦。要根據本規劃的要求,結合各自的生產特點,認真制定本地畜牧業的發展規劃,并嚴格按規劃認真實施。
(二)切實執行“政企”、“技企”聯系制度
“政企”、“技企”聯系制度,是政府和業務部門與規模養殖戶溝通的重要渠道,也是養殖戶解決生產難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執行好本制度,可以使廣大規模養殖戶免除許多后顧之憂,一心一意擴大生產。因此,要制定操作性強的量化指標,以便政府對聯系人員進行監督和評比表彰。
(三)優化環境,促進發展
制定切合實際、能夠廣泛吸引資金、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優化畜牧業發展環境。減免畜產品生產、流通、儲運和交易等中間環節的收費,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優勢服務,開辟綠色通道。
(四)區、鄉兩級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良種補貼和防疫體系建設,對成立農民合作組織和養殖協會進行資助。農業綜合開發、扶貧資金等專項資金重點向畜牧業傾斜。金融部門應加大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力度,重點解決畜產品收購、營銷、加工的貸款,支持養殖大戶進行規模生產,要積極運用稅收、貼息、提供擔保等形式,多渠道吸納民間資金投資畜牧業,鼓勵打工回鄉人員從事畜禽養殖。鼓勵畜牧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承包和創辦實體。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凡區外資金到我區搞養殖、辦加工、做營銷除享受規定的招商優惠政策外,還可在土地使用、稅收減免、商務活動等方面享受更加優惠政策。
篇9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農民增收為目的,發揮資源優勢,實施區域化布局、規?;B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深化加工,爭創名牌,開拓市場,提高發展速度和綜合效益,把我縣畜牧產業做大做強。
二、發展思路
按照“穩定豬雞、發展牛羊、突出特色、培育龍頭、完善鏈條”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牛羊優勢傳統產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三、遵循原則
一是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二是因地制宜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三是注重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環境;四是突出抓好良種、飼料和疾病防治三大關鍵環節。
四、發展目標
到2020年,肉、蛋、奶產量達到3.47萬噸、4.82萬噸、0.44萬噸。
五、發展措施
(一)調整畜種結構,加快節糧型家畜發展
從畜牧業長遠發展來看,在畜種結構上按照“穩定豬雞,發展牛羊草食畜”的原則。因此,在維持豬、雞發展速度改善品種的基礎上,逐漸增加牛、羊的發展比例,加快牛羊草食型、節糧型畜禽發展,不斷提高其在肉類結構中的比重,到2020年牛存欄達到4.49萬頭,羊存欄達到21.45萬只,新發展10個肉牛養殖場和10個肉牛專業村,10個肉羊規模場和20個肉羊專業村。以開放的理念、工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發展現代畜牧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畜牧園區建設,提升產業水平,強化政策引導和推動作用,積極爭取支持。
肉牛肉羊主攻方向:實施規?;藴驶彤a業化生產,健全良種推廣體系,強化疫病防治,控制藥物殘留,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培育龍頭企業,創名牌產品,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傳統產業上檔、升級,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使產品價值提升4-8倍。
(二)加強動物保護,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防檢監綜合治理”的方針,把防疫擺在工作首位。對豬瘟、豬藍耳、口蹄疫、禽流感、雞新城疫、牛羊布病等6中疫病實施強制免疫。認真貫徹執行《動物防疫法》,做好各類畜禽疫病的防疫工作,保持高度警惕性,密切關注動物疫情,做好疫情排查、報告工作。堅持春秋突擊防疫和常年補防相結合,對新補欄或免疫抗體不合格的畜禽及時補免。加強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切實做到“出欄必檢、凡宰必檢、到場檢疫”。嚴厲打擊屠宰、經營病死畜禽及其產品的違法行為。嚴肅查處違禁獸藥、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的飼料以及假冒偽劣獸藥、飼料。確?!皠游镆卟〔话l生,有病不流行傳播”,確保人民身體健康和畜牧業發展。
(三)強化執法力度,保障依法興牧
強化執法維護健康養殖,保護生產者經營者合法權益,保障健康有序發展,做到依法興牧。一要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動物防疫法》、《種畜禽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二要加大執法力度,做好種畜禽場、畜禽改良站的鑒定、驗收、發證工作,加大飼料企業和經營單位的質量監督檢查,確保投入品質量安全。以工業化思維,加快園區建設,推進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建設,實行密封式管理,控制疾病發生、控制產品質量、控制環境污染,最大限度地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四)抓流通,拓市場,以銷促產,產銷兩旺
一要充分發揮畜牧業協會作用,積極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發揮他們連接市場和養殖業戶的橋梁、紐帶作用,提高組織化程度,組織畜產品外銷。二要廣泛聯系產品銷路,建立四通八達的銷售網絡,使更多的產品進入市場。三要積極參加各種經貿洽談會、交易會等活動,廣交朋友,建立聯系,推銷產品。四要鞏固發展交易市場,做到以場興市,以市促場,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禁止向外地客商亂收費、亂罰款。五要建立市場信息預測和預警機制,及時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強化宏觀指導手段,以市場化的理念發展現代畜牧業。
(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
篇10
長期以來,受傳統落后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影響,青海將增加牲畜數量作為畜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草地畜牧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的背后代價沉重。由于草地資源利用不合理、草場超載過牧而引發的草地退化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制約畜牧業發展,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全省牧區90%以上的草地出現不同程度退化,草場單位面積產草量比上世紀八十年代下降10%~40%,局部地區達到50%~90%。草地畜牧業發展空間縮小,草場超負荷承載,牧草得不到休養生息,人、草、畜矛盾越來越突出,牧民可持續增收面臨嚴峻挑戰,草原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減弱。
針對面臨的嚴峻形勢,省委、省政府確立了“生態立省”發展戰略。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是青海在經濟總量小的情況下能夠給全國做的最大貢獻。迫使青海打破常規的發展思路,“鳳凰涅盤、死而后生”,下決心改變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從草地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新謀劃畜牧業生產,從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角度重新規劃牧區經濟社會發展。
從2008年開始,青海從開展試點、典型示范到全面推進,不斷摸索,不斷推進。通過組織牧民成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引導牧民以股份制、聯戶制、大戶制、代牧制等形式,將牲畜、草場、飼草料地等生產資料進行優化重組,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通過牲畜分類組群,科學核定載畜量,按生產類型重新劃分放牧草場,重新確定放牧員,實行分類放牧;通過加大非生產畜育肥出欄力度,著力提高母畜比例,引進優良種畜,提高牲畜良種化程度,優化畜群結構;通過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大力整合畜牧業生產資料,不斷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不僅畜牧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發生了轉變,而且分配方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草原生態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海西州天峻縣梅隴生態畜牧業試點村,不斷調整和優化畜群結構,加大非生產畜出欄力度,共減畜6620個羊單位,實現了草畜平衡。同時,大力實施草原滅鼠治蟲、牧道治理和草原補播工程,草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該村2011年草場可食鮮草產草量比2008年增加了37%,理論載畜量增加了3293個羊單位。
三年來,青海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建立草畜平衡機制為手段,以組建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切入點,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目標,堅持分流牧業人口與減畜相結合,逐步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一條適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新路子。
發展生態畜牧業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實際著眼長遠發展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更是牧區畜牧業生產體系和管理機制的一次重大變革。從2013年開始,計劃利用三年時間,依托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通過轉人減畜,完善配套,鼓勵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跨村、跨鄉甚至跨縣聯合,初步建立起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業生產模式,基本形成人、草、畜協調發展的經營機制。
在具體工作中努力“做好六個結合,推進四個轉型升級”。
六個結合:就是將生態畜牧業建設與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相結合、與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結合、與重點生態工程相結合、與解決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相結合、與基層政權建設相結合、與牧區大學生回鄉創業相結合。重點按照“發展、提高、建設、培育”的思路,提高牧民入社率和草場、牲畜、飼草料地的整合率。采取現場觀摩、展示成果、巡回宣傳以及與新聞媒體合作進行專題宣傳的同時,突出對典型村、典型事例的宣傳報導,為生態畜牧業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