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村范文

時間:2023-03-22 15:4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媒體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媒體村

篇1

一、信息的獲取技能

計算機雖說不是新事物,但對村小來說仍是遙遠的,因為農村除鄉鎮下面各村社,由于經濟條件和網絡的限制,農民想上網還是很困難的事,村小教師也不例外。培養村小教師計算機操作能力,就要從教師感興趣的上網入手,教師的技能學習同樣需要興趣的培養。讓教師感受到網絡的魅力,感受的網絡資源給教學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教學效果。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也是現代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項基本教學技能。一是正確的信息搜索技能。會正確使用瀏覽器搜索相關的教學資料,在眾多的已搜索條目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內容資料。二是信息的下載與保存技能。在搜索到合適的信息后,就要將其保存起來,以備教學之用。基本途徑是:第一復制與粘貼;第二不讓復制的就“另存為”文本文件:第三文件下載,有的需要財富值,有的不需要,因此,平時就要積累一些財富值,百度的、道客貼吧等。三是信息的提取與運用技能。記住下載文件的存放路徑,在哪個盤?哪個文件夾?提取時能很快找到它。運用時要采用相應的打開方式,如文本是word還是wps等。此項技能并不太難,只是教師練習操作的機會少,易忘而已,這項技能一般在開學初教師集中辦班時間,在中心校集中上機操作幾次就能練會。另外,我們每月都讓中心校微機員帶著能上網的筆記本電腦到各村小去一次,一是教師鞏固練習上網技能;二是幫助教師查找教學中遇到困惑的問題;三是更新課件,用最新、最適合自己教學實際的課件。這樣,村小教師也能與時俱進,掌握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的這項技能,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多媒體學習與運用的興趣。

二、信息的處理技能

對信息的處理技能是村小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基本包括對文本的編輯;電子表格的運用;ppt的處理等。如,教師下載一個課件,就要進行修改,使之符合自己的教學需求,如何插入文字、圖片,如何調整播放順序等,就需要一定的技術處理。這就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第一走出去。首先讓各鄉鎮中心校的微機員參加教師進修學校的計算機培訓,微機員回校后再對全鄉鎮教師進行培訓。其次是各鄉鎮選派骨干教師到進修學校進行培訓,使骨干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發揮指導作用,幫助其他教師處理文件或ppt中遇到的問題。第三每個村小至少選派一名教師參加本鄉鎮中心校微機員的培訓,使之在村小中發揮計算機指導作用。第二請進來,變“取經”為“送經”。如果將鄉鎮教師到縣里參加培訓為“取經”的話,那么將微機教研員到鄉鎮或村小就可稱之為“送經”。培訓內容也發生了變化,變 “送菜”為“點菜”,以往不知道下面需要什么,就是送,有很多在教學中不實用。現在,下面教師“點菜”,他們缺什么知識、技能就上報,微機員就有針對性地輔導。鄉鎮中心校的微機員也是如此,村小教師需要什么計算機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就下去進行輔導。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村小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計算機的技能。

三、資源的共享

篇2

2007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奧成功六周年的日子。就在這一天,一直極其低調的奧運會大型配套項目媒體村正式亮相,拉開了面向全球公開發售的序幕。

作為奧運配套項目,奧運媒體村選擇在申奧成功紀念日面世,顯得尤為具有紀念意義,可以說是獻給奧運的一份大禮。

奧運會配套項目,身份獨特

媒體村是奧運會居住配套項目之一,奧運會期間將專供各國媒體機構下榻,接待新聞記者6000名,賽時為記者提供全方位的居住、餐飲、娛樂、休閑等服務。這是媒體村最值得自豪的地方,也是媒體村區別于其他地產項目的最大之處。

作為特供各國媒體機構居住和工作服務的地方,媒體村有太多值得我們想象之處,來自世界各國的媒體機構云集,奧運盛會的許多稿件和信息將從這里誕生并傳向世界各地。

作為奧運會的重要服務配套設施,媒體村已經不單純是一個地產項目,她是世界看中國的窗口,是奧運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中國面向世界的榮耀。

作為公開向社會發售的奧運建筑,媒體村雖然有數千套之多,但面對一個全球性的廣闊市場,必然呈現出不可復制的典藏價值。

作為按照“綠色、科技、人文“奧運標準打造的項目,媒體村的科技領先性和環保性也注定為人們所推崇,使其成為未來宜居社區的典范。

建設近兩年,大音稀有

奧運媒體村由北辰實業上市公司投資開發,該公司是國內首家A+H股地產類上市公司,目前正在開發建設國家會議中心和媒體村,是唯一家同時承建并后期運營兩個2008北京奧運會項目的投資商。

正在建設中的奧運媒體村總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媒體村于2005年11月25日正式奠基開工,2007年1月18日南區主樓順利封頂;北區工程于2006年2月28主體結構全部封頂,整個奧運媒體村預計于2008年年初全面完工。

在這近兩年的建設時間里,奧運媒體村卻極為低調,尤其是在媒體上的聲音更是非常之少,而就在這不聲不響的近兩年中,奧運媒體村從開工到封頂,從一片空地到高樓林立。“我們只想實實在在地把奧運媒體村開發好、建設好,為奧運會作一份貢獻。”北辰人如是說。

近兩年之久不顯山不露水的前期建設,近兩年之久大音稀聲的潛心修行,奧運媒體村大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勢。

奧運標準打造,品質領先

作為奧運配套項目之一,媒體村嚴格遵循“綠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進行規劃設計,以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基礎,采用先進可行的技術,真正使未來居住者長期受益。

針對“綠色”標準,體現在環境綠化、社區綠化以及環保材料應用三大方面。媒體村與680公頃國家森林公園僅路之隔;社區專屬36000平方米體育休閑主題公園已基本成型并投入使用;社區內規劃以傳媒元素、水系、古跡為主題的園林,從地面到屋頂,最大限度進行立體綠化;室內裝修采用環保綠色產品。

針對“科技”標準,媒體村處處以科技著眼未來。雨水滲透和回收利用系統,板式熱交換器新式能源回收技術、游泳池水處理系統,太陽能系統、室內泳池除濕系統、空調環保制冷系統等多種先進技術的采用,締造新型科技社區,全面提升宜居品質。

針對“人文”標準,媒體村設計以人為本,中軸線北端龍脈之地、傳媒發展史主題園林設計理念、社區內原有古跡的保護和修繕、親鄰友善的公共空間,既營造媒體村和諧社區,更彰顯中外深厚文化底蘊。

北京奧運會后,回歸大眾

考慮到奧運會后,媒體村將以商品房的形式歸社會大眾居住。因此,奧運媒體村的選址、規劃、戶型等方面都力求主流化。

篇3

“多媒體融合”的國際化整合背景

“多媒體融合”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簡單地說,就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和互聯網站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這種新型整合作業模式已逐漸成為國際傳媒業的新潮流。網絡媒體的出現促進了媒體整合、融合的速度,最初體現在報刊所辦的電子版上,隨后電臺和電視臺也跟進到媒體融合的行列。

新加坡報紙和電視則是華文媒體中率先實現多媒體融合的典型。新加坡作為只有330萬定居人口的島國,主要媒體集團有兩個,一是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掌握著四家日報和以此為基礎的商業網站;一是新加坡傳媒公司,經營著電視臺和網站。2000年6月,新加坡政府決定讓這兩家公司進入對方的業務領域,彼此加強競爭。報業傳媒進軍電視事業后,開通了華語臺“優頻道”和英語臺“電視通”。經過不到半年的運作,報業股份公司的“優頻道”收視率就達到了全國第二位,報業優勢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

國內“多媒體融合”的現狀

在全球化媒體融合形勢的催逼下,大規模的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網絡媒體的興起則直接促成了國內多媒體融合的步伐。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媒體之間的融合主要還是報紙與網絡之間,廣播、電視與網絡之間的單向融合,傳統媒體大都只在內部妊娠并發育出電子版媒體模塊。

在這種融合過程中,電視媒體特別注重對自身網絡媒介的建設。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從中央電視臺到全國省級電視臺乃至計劃單列市電視臺都陸續申請推出自己的網站或網絡電子版。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經營,網絡電視操作模式已日漸成熟。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鳳凰衛視資訊臺走在了媒體融合的前端。鳳凰衛視在《直播大中華》中的“激情互動”環節通過使用最新的“鳳凰網會客廳”視訊系統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媒體的關注,也擴大了受眾群體,開創了媒體融合的新時代。

由于電視媒體所具有的直播互動效應,所以在二維媒體之間的互動中電視媒體獲得了最大的延伸空間,國內許多電視臺開始嘗試網絡與電視節目組合或者融合的實踐。

2001年,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整合了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東方廣播電臺、上海電視臺、東方電視臺和上海有線電視臺等單位,組建了龐大的傳媒集團。如今,上海文廣還經營報紙、雜志和新聞網站以及音像出版等。特別是“第一財經”現在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跨媒體、跨地域財經傳媒品牌。通過“第一財經”統一品牌的帶動,衍生出電視頻道、廣播頻率和報紙、雜志、出版物。

應該說,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電視媒體成為推動融合的最積極因素,它利用目前強勢媒體的身份,通過網絡媒體開辟了對外傳播的新渠道。同時,電視媒體近期也出現了和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接近組合甚至融合的過程。

2005年4月26日,吉林電視臺《早安吉林》節目與吉林人民廣播資訊臺合作,由資訊臺在100.1兆赫同步轉播《早安吉林》節目。這種廣播與電視同步直播的常態新聞播出方式,把廣播、電視媒體的受眾群體交叉在同一個播出點上,在模糊度上增加了電視節目的外在收視率。實際情況是,在電視媒體收視統計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廣播資訊臺這一時段的聽眾對這一欄目收聽正向遷移,增加了聽眾對這一欄目的認識和認可。而此前不久,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另一個民生新聞欄目《守望都市》被當地廣播電臺轉播后,成為跨媒體傳播的知名欄目。

目前,電視媒體與報紙的融合還沒有完全成形,除了偶爾出現同城平面媒體與電視媒體的組合報道外,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在國內還很少見。所以說,現在的媒體融合主要體現在同一地域部分專業性媒體的二維合作,特別是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之間的單向合作,并沒有形成大規模媒體融合的現象,媒體融合也只是徘徊在實驗準備階段。

“多媒體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隨著新舊媒體的不斷沖撞整合,網絡媒體連續上演著媒體傳奇,大有主傳統媒體沉浮之勢。杰?尼爾森曾在《傳統媒體的終結》里預言說:未來五到十年間,大多數現行媒體樣式將壽終正寢。它們將被以綜合為特征的網絡媒體所取代,這一觀點顯然是帶有激進色彩的媒體進化論。目前,我國網絡媒體還處在不能完全采編、制作新聞的初級水平,必須依靠傳統媒體的內容和人力資源成長。盡管部分網絡傳媒認識到獨立發展的重要性,也在大范圍招聘新聞從業人才,但媒體最基礎的東西就是新聞,在這個方面,傳統媒體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傳播作用,網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繼續依托于傳統媒體的發展。

多媒體共存造成信息傳播的多渠道和分眾化傳播現狀 報紙因為其特有的文字承載信息的傳播特點,受眾群體分布比較集中,一般以城市傳播為主,越是大城市,文明程度越高,報業就越發達。反之,偏遠的農村小鎮,由于經營成本和文化基礎的差異性表現,那里屬于報紙傳播的不發達區。

比起報紙,廣播現在的境遇顯得十分尷尬。在報紙和電視的擠壓下,廣播顯然失去了大眾傳播的途徑。幾年前,城市交通文藝臺的熱播,為廣播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出路。如今,廣播正朝著小眾化、專業化的“窄播”方向發展,擁有了專業信息傳播的一席之地。

作為擁有優勢信息資源的電視媒體,在受眾群體上可以說更加大眾化,特別是近幾年來,在農村,電視媒體成為傳播信息的主要工具,成為大眾化的強勢媒體。然而,在文化程度較高的城市,電視卻很難發揮其強勢媒體的作用,多種媒體的交叉共存,分散和弱化了電視傳播的效果,大部分人游離于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之間,電視媒體的傳播方式更是受到了挑戰。

網絡媒體雖然以其在線傳播的方式,一開始就顯示出了一日千里的態勢,但是新聞傳播角度的先天缺陷和技術的不夠成熟使其在短時間內還很難一統當今的媒體江湖。

從目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共存情況看,媒體之間只有實現優勢互補,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場的合力,才能彌補單一媒體自身存在的缺陷。

市場化運作使多媒體融合成為可能 目前,現有的幾種傳統媒體中,電視媒體的前期投入最大。美國學者布雷德利測算得出:同一個新聞選題,報紙、廣播、電視記者的前期采訪成本比例大約是1:1.8:3.5,電視采訪成本高于報紙三倍還要多,電視采訪所需要的高附加成本使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往往是投入高產出也高,絕對性價比不大。前期投入產生的傳播價值無法實現最大化。如果同一個集團不同媒體實現互動和整合,發揮協同效應,使媒體資源用途同樣化,同樣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形式,包裝成適合不同媒體的產品,一物多用,既擴大了市場,以相對節省的成本獲取大的收益,產生較大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在具體地域內強化交互媒體的品牌效應。

從受眾群體看,電視媒體是大眾媒體,但它的傳播優勢在農村鄉鎮,城市傳播受到報紙和廣播的分流。然而對于高投入的電視來說,按照市場化規律運作時,城區收視率是繞不過去的門檻,只有贏得城區收視群體,廣告創收上才會大有可為,市場運作也才會有前景。正因為電視媒體的高投入和優勢新聞資源的特點,才使得媒體融合過程中電視媒體表現得比較活躍,一方面嘗試與網絡媒體互動整合,一方面也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傳統媒體的收視群體。

在市場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驅動下,媒體間除了融合別無選擇,而這一融合并不意味著要一切從頭開始。多做一件工作并不等于多做一倍的工作,同一組記者可以同時為視聽媒體和印刷媒體采訪到同一性質的新聞。

提起媒體融合,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的融合,事實上,在現階段,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也不容忽視。對于同一個采訪選題,如果同一組記者采訪影像新聞時,經過后期編輯整理,報紙也可以形成印刷文字,圖片則可以通過截屏或另行拍照獲得。這樣組合報道的效果是:前期采訪投入省去了費用,同時提升了一個品牌欄目的跨媒體競爭力。而平面媒體的廣告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如果把前期運作節省的開支和后期刊載產生的廣告效益加在一起計算,衍生媒體可以創造幾倍的經營效益。對于高投入、高產出的電視媒體來說,這種開源節流的辦法不能不說是增加產出絕對值的好辦法。對于報紙、廣播媒體而言,跨媒體組合經營同樣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媒體的內部整合是區域媒體做強做大的必由之路。

跨國傳媒集團的外在壓力加速了國內多媒體融合的進程 超媒體時代是媒體高度融合的時代,也是東西方不同質的文化溝通和融合的過程。由于一些跨國媒體集團多年來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媒體整合運作經驗,跨國媒體“大鱷”的進入,一方面帶來了先進的媒體運營理念,同時也在扼殺本土文化的延伸發展。在這種外在壓力下,國內媒體必須加速國內多媒體間的融合進程,打造“航空母艦”。

“多媒體融合”趨勢不可逆轉

從廣義角度看,媒體融合是平面、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之間二維或者多維融合,從狹義角度看,媒體融合主要體現在新舊媒體之間的整合。由于互聯網技術使信息傳播成本大大降低,現代化的數字壓縮技術使網絡傳輸系統兼容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傳統媒體傳播手段,超強的加載能力使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成為未來傳媒發展的主要趨勢。廣電媒體與互聯網相互整合的過程,與其說是一種跨媒介的擴張,還不如說是行業聯合的試探。橫跨廣電和電信兩種業務的融合繁衍,開始結出媒體融合的果實。

“多媒體融合”不可逆轉地表現在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推出上,在客觀上為媒體融合提供了可能。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目前有兩種寬頻電視業務已投入試運營:東方網絡電視和東方寬頻。東方網絡電視是上海文廣與小區的開發商、房地產商、物業管理商共同運作的項目。在一些智能化小區的內部網中放置服務器,播放教育、生活信息及物業收費信息等內容,其主要內容由上海文廣提供。東方寬頻的收費方式十分靈活,有10元、20元等內容不同的節目包。去年,東方寬頻的付費用戶數目已超過20萬用戶。

各種新技術和高端產品的問世,對傳統媒體起到了正向引導作用,新舊媒體的融合不斷得到強化。在新舊媒體融合過程中,廣播電臺也不甘落后,2000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在線廣播”開辦,現在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音頻網站。

篇4

【摘 要】在全國性的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手段日益在大眾中普及的時候,地方新媒體該如何定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之路,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筆者根據自己從事報紙編輯采訪工作和負責皖西日報社新媒體工作的實踐中得出的淺顯認識是:地方新聞單位的新媒體如果要生存,甚至進一步發展壯大,就必須實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 新媒體 海量信息 互動 創新

當因特網誕生之際,關于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衰落甚至消亡的聲音就不絕于耳。然而,時至今日,雖然新媒體從最初的國際互聯網發展到移動互聯網,媒體形式也從網站派生出手機報、手機APP、微博、微信等多種,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嚴重沖擊,但是,也不能更充分地說明傳統新聞媒體一定消亡。筆者認為,立足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的發展只是改變了新聞和信息的傳播方式,如同當年廣播出現沒有取代報紙,電視出現也沒有取代廣播一樣,只是讓新聞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多樣化而已。因為無論采用哪種形式進行新聞或者信息,被傳播的始終是內容,傳播手段只是外在的形式,本質沒有變化,形式的多樣恰恰滿足了人們多元化需求的心理,不會出現誰取代誰的問題,只是受眾群體和受眾范圍發生變化罷了。

雖說如此,眾多新媒體的涌現,對報紙、廣播、電視還是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同時,地方新聞媒體興辦的新媒體生存發展空間由于地域環境的限制發展同樣面臨重重危機。那么在全國性的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手段日益在大眾中普及的時候,地方的新媒體該如何定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之路,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筆者根據自己從事報紙編輯采訪工作和負責皖西日報社新媒體工作的實踐中得出的淺顯認識是:地方新聞單位的新媒體如果要生存,甚至進一步發展壯大,就必須實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良性互動。

首先,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面對受眾,必須堅持“內容為王”。

這一點過去、現在甚至將來都不會發生變化,如果非要說變化,只是由內容為王進一步深化成了海量信息。

過去,人們得到信息的手段單一,一家報社只要辦一張報紙,一個電臺只要有一套節目,一家電視臺,只要有一個頻道即可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受眾需求日益豐富和多元,無論報紙、廣播還是電視都不能再采用單一運營模式。于是報社從辦一張主報逐步走向在主報基礎上辦更多的子報子刊面向受眾。廣播電視也分頻道運作甚至上星來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受眾設置內容。到了新媒體時代,國際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更是把信息不分國界、地域的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所有這些,看似復雜,其實都離不開一句話:內容為王。沒有內容,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尤其是互聯網,更是對信息有海量的需求。

可以說,海量的信息,是新媒體的存在基礎,也是新媒體獲得大眾認可的必然選擇。信息從哪里來,對傳統新聞單位來說無外乎記者采寫、通訊員投稿、通訊社供稿等方式。這些方式提供的信息源,被報紙、廣播、電視刊播出來,受眾讀到聽到看到,完成傳播。而互聯網,占有這些信息源,和傳統媒體相比,更具有優勢,因為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的容量無極限的特點和隨到隨發的優勢,讓的時效性更強、的內容更廣,覆蓋的范圍更大而廣受歡迎。這就要求傳統新聞單位必須轉變思維方式,利用新聞人才集聚的優勢,積極創辦新媒體,讓掌握的新聞信息資源及時擴散到受眾中去。

以皖西日報社為例,報社擁有大量新聞采編人員,在沒有創辦六安網等新媒體之前,因為版面的限制,也因為傳統體制的原因,很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無法及時傳播給受眾,而且報紙出版周期較長,時效性也受到影響。當新聞在報紙刊出的時候,往往在報社之外的各類新舊媒體早就報道過了,新聞價值也就大打折扣。而在創辦新媒體后,這個問題迎刃而解,采編人員辛勤勞動創造的精神產品,只要符合新聞觀,都可以物盡其用,可以上報紙,也可以在網站,新聞時效性增強的同時,也提高了報紙的社會影響力。

其次,地方新聞單位要根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不同特點,對產品進行精耕細作,滿足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同的受眾需求。

在信息化的今天,地方新聞單位已經充分認識到發展新媒體事業的重要性。皖西日報社在2009年初就成立了新媒體事業部,到如今,旗下已有網站、手機報、手機APP、微博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在運作,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傳統媒體能否成功創辦新媒體,關鍵在于是否能把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不同特點,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人才優勢,并契合新媒體的特點,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在一起。

皖西日報社的做法是,啟用單位對新媒體事業有信心和興趣的人員負責和參與新媒體開發工作,成立全媒體工作小組,根據采寫和掌握信息的不同特點,分別或者先后在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等上,同時在報紙上用一定的版面對新媒體上的內容進行再加工、再刊發,實現信息立體,追求新聞信息時效性和進行深度報道相結合,滿足受眾對新聞深淺不同層次的需要。此外,在網站、微博等平臺上的新聞或者信息,還吸引廣大網友積極參與評論,進行互動,進一步升華了新聞或者信息的內容,也擴大了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做到了“報網互動”。

第三、地方新聞單位創辦的新媒體,要以傳統媒體為依托,積極采用多媒體手段,才能擁有優于傳統媒體的表現。

相比于全國性的新媒體,如新華網、人民網、新浪、搜狐、網易,地方新聞單位創辦的新媒體從一開始就面臨著資金、人才和技術的制約。如果一味依靠傳統媒體,只能死路一條。因此,必須在創新和服務上下功夫。

要想做到創新和為本地受眾服務,新媒體就必須堅持走多媒體的道路。俗話說,報紙有名、廣播有音,電視有影。新媒體要做的第一步是把這些名、音和影集納到自己的平臺,讓名更響,音更寬,影更靚。為了做到這些,新媒體就必須把文字、視頻和圖片在平臺上充分展示,把報紙、廣播、電視的優勢讓受眾一次性享有。事實也證明,集納了傳統媒體優勢的新媒體,它所傳播的內容更有社會影響力,更能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2009年,皖西日報社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大別山歌會,就讓六安網大顯身手,通過在網站首頁醒目位置開設專題,專題里面分門別類的刊載歌會的文章、圖片、視頻,同時引導六安市民對歌會品頭論足、為保護和挖掘大別山民歌出謀劃策。在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這個專題,以其豐富性和多樣性獲得了安徽新聞獎(網絡新聞)二等獎。時至今日,中國大別山歌會已經舉辦了六屆,已經成為六安一個響當當的文化品牌,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可以視作地方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良性互動的一個成功范例。

第四、地方新媒體要適應信息時展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鞏固主流陣地。

囿于環境制約,地方新媒體的創新,不大可能實現創造發明新技術和新傳播媒介。這里說的創新只探討兩層意思:一是密切關注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的升級,努力跟上這一步伐,而不固步自封,在不知不覺中被新技術所淘汰;二是結合地域特點,隨時根據本地受眾的需求,調整傳播手段,拓展服務范圍。

依然以皖西日報社創辦的新媒體對這兩層意思做一簡析。

第一層意思是,作為新媒體的從業人員,必須及時掌握國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方向,在新媒體技術的采用上,盡可能和先進的接軌,保證新媒體的傳播應用能在較長時間里符合時代潮流,這不僅是為了傳播,也為了把地方新聞單位投入新媒體很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六安網為了盡快發展壯大,曾在2010年進行過一次改版,等于把以前的老網站推倒重建。當時重建網站有很多種選擇。經過反復考量,我們覺得互聯網已經發展到web2.0時代,網站建設必須考慮到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于是最終決定采用了符合web2.0時代特點的網站建設方案,網站建成時,很多人都認為太超前了,有點浪費。可是,現在回頭再看,當時如不采用這種方案,六安網早就無法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要求,兩年前就又要推倒重來了。適度超前的方案不僅沒有浪費,反而為皖西日報社節約了很多資金。改版后的六安網影響力日益增強,目前已經成為了安徽省首屆文明網站,權威的網站影響力評估值(谷歌PR值)達到并穩居六安市三甲之列。

第二層意思是,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創辦的新媒體,必須緊緊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需求,必須按照當地民眾對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增加和改善傳播手段。隨著社會的進步,智能手機的普及,除了網站以外,新的傳播手段層出不窮,手機報、微博、微信、手機APP紛紛涌現。以微博為例,它開創了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當記者。當年,溫州動車事故就是一名六安女孩用手機通過微博第一個出去,影響了整個事故的處理過程。對這些新的傳播手段,作為主流新媒體,要做到應用盡用。皖西日報社的新媒體建設就是緊跟時代潮流穩步前進的,到目前,新媒體已經包括六安網、六安手機報、六安(微博)、掌上六安(APP)等,這些新媒體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深度及時客觀報道了六安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內容,信息內容與六安市民的生活休戚相關,與六安的民生緊密相聯,自然就得到了六安人的廣泛關注。其中,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委托皖西日報社承辦具體內容的六安市委、市政府官方微博@六安(新浪微博)自2012年12月31日開通至今僅僅一年半時間,就以其公開政務、關注民生、宣傳六安等方面的積極作為,擁有了超過11萬的粉絲,六安成了2013年度安徽十大影響力政務微博之一,今年第一季度,又獲得了安徽省微博外宣五強稱號。

總之,筆者通過工作實踐認為,新的歷史時期,地方的新媒體必須依靠傳統媒體,與之良性互動,用海量信息超越內容為王,把和網民互動同傳統媒體與網絡互動結合、積極運用多媒體手段、以及適時搭建新媒體各種平臺,做好新媒體的推廣才能實現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篇5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0-0093-02

本文將新媒體看成是一個具有時間特性的概念,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對出現于傳統媒體之后的各類電子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統稱,它是媒介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最新形態,是區別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具有交互性與時效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全天候與全覆蓋等特征的一種嶄新的媒體樣式。它雖然會呈現階段性的具有表征性的特征,但就其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

一、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與沖擊

在以往的“大眾傳播”時代,傳統媒體的傳輸與接收方式都是比較固定的,而且面對的受眾對所傳達的信息也是被動接受和排他接受的。而在三網融合態勢下發展的以數字化、網絡化和個性化為特征的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這使得“大眾”媒體逐步向“分眾”媒體轉變。然而受眾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新媒體的出現必然與傳統媒體產生競爭,在分流受眾的同時也在分割著廣告收入這塊誘人的蛋糕。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網民規模繼續穩步增長,網民總數達到4.57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4.3%,較2009年底提高5.4個百分點。網民數量增多,每個人每天用于了解接收信息的時間是基本固定的,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網絡上就必然減少其關注報紙或者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時間。根據央視市場研究(CTR)的分析,超過六成的網絡視頻用戶表示自從他們接觸視頻后,看電視的頻率明顯減少,有兩成人表示他們不再看電視[1]。

對任何一種傳播媒介來說,注意力資源是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各大傳播媒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對注意力的爭奪,當作為新媒體的網絡媒體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網絡用戶時,其附加的廣告收入也在節節攀升,有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新媒體行業中移動新媒體和網絡新媒體收入總和達到135000億元,已占到中國傳統媒體行業總產值的1/4[2]。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帶來的受眾群的分流和廣告收入分割的沖擊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現為新媒體在時效性、交互性、主動性以及投資成本方面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依存

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我們不能只看到新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的負面影響,目前新媒體沒能替代傳統媒體的事實證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相互依存關系,新媒體的出現不僅僅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挑戰與沖擊,更有深層的依存與推動作用。

(一)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內容的依存

大家如果留意觀察就會發現,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并沒有出現許多大型的原創的網絡媒體,真正成氣候的還是傳統媒體如美聯社、CNN以及其他大報大臺的網站。就連雅虎、美國在線這樣的網絡媒體,其新聞內容還是依靠傳統媒體提供的新聞。雅虎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吳偉鳴曾說過:“我們從來沒有自己的編輯、采訪、寫作人員,我們做的是整合整理的工作,yahoo上的每一條新聞都是拿來的,自己的一條也沒有。如果有一天,與我們合作的媒體不高興了,跑掉了,yahoo就會垮掉……事情就是這么簡單,我們是唇齒相依的關系。”[3]新媒體在“內容為王”理念的指導下,需要向受眾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內容,他們為內容的來源和質量而苦惱。

我國出于新聞控制的緣故,只規定了有限的幾個主流新聞網絡媒體如人民網、新華網等具有新聞采訪權,各大門戶網站未被賦予新聞采訪權。新聞是吸引用戶的第一手段,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要想吸引受眾的眼球必須要依托傳統媒體提供的內容。

(二)傳統媒體對新媒體傳輸渠道的依存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也面臨著信道單一的發展瓶頸,如何開拓多種渠道、吸引受眾成為傳統媒體發展的當務之急。

2009年《紐約時報》周一至周五的日發行量為100萬,周日為150萬。但作為新媒體的時報網站出現后,在美國國內的常規瀏覽量為2100萬[4],時報手機網站僅在2009年9月份的瀏覽量就高達4000萬;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自從《人民日報》網絡版開辦以來,每天的點擊量達三四萬次、《南方周末》網絡版每天的訪問量也高達三萬人次(不重復IP)。傳統的報紙媒體在充分發揮自身內容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借助于互聯網的渠道平臺實現了更快更好的發展,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發展中的合作并存。

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

一方面,面對新媒體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技術革新,傳統媒體為了謀求自身的生存發展,必須尋求一種革新求變的途徑,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新媒體在現實情境中的發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樂觀,對傳統媒體內容的依賴決定了它目前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扮演渠道運營商的角色,這兩方面內容都要求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各自領域中以及領域之間展開多種形式的各做,即所謂的“媒體融合”。這種融合則具體分為傳統媒體內部之間的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以及新媒體內部之間的融合。

(一)傳統媒體內部之間的融合

在傳統媒體內部最早進行媒體間互動融合的是報紙媒體和廣播媒體,始于1950年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即是兩者互動融合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報紙媒體與電視媒體也進行著不同形式的融合,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周刊點點評”都是將報紙內容電視化的有益嘗試。在面對重大突發性事件時,報紙也經常從廣播電視中獲得新聞資料、圖片從而豐富報紙發行物的內容。

(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傳統媒體在建立相互發展平臺的基礎上,還通過與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進行深層次的互動與合作,以求在新媒體領域獲得進一步發展。

例如網絡電視臺,一種傳統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融合的新媒體形式,它的誕生受益于傳統電視臺豐富的內容資源、廣大的受眾群以及權威的影響力與公信力,但它并不是傳統電視媒體的克隆,不再采用集中控制式的單一線性傳播模式,而是借助于新媒體技術不僅實現網絡與電視的同步直播,還發展了電視節目點播、搜索、下載以及互動評論等功能,這就打破了傳統電視臺單純傳遞信息的角色,提高了受眾在信息傳遞中的主動性。

傳統電視媒體也可利用三網融合的契機積極與手機媒體進行業務融合,大力發展手機電視業務,2011年全國電信第一季度運營情況顯示:1~3月份,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到89027.0萬戶,其中3G用戶達6190.2萬戶。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電視媒體若能與手機媒體開展好手機電視業務,定能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

手機媒體與電視媒體的互動融合產生手機電視業務,滿足人們隨時隨地收看電視節目的需求;與報紙媒體的融合形式即是于2005年10月上線的手機報業務,是指中國移動聯手全國各大權威媒體機構,通過手機為客戶提供的新聞、體育、娛樂、文化、生活等各類資訊信息的服務,其業務形式以彩信為主。據易觀國際的《2009年第3季度中國手機閱讀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第3季度中國手機閱讀市場用戶已達1.49億戶。

(三)新媒體內部之間的融合

新媒體之間的融合要比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遇到的阻礙要少很多,由于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在時間上很接近,特點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很多網站很早就已經開始嘗試做手機的內容供應商,新浪、網易、搜狐以及Tora這四大互聯網綜合門戶網站所占手機內同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在80%以上。

優酷網與蘋果公司的合作是目前手機媒體與網絡媒體之間的融合的典型代表。據優酷網首席技術官姚健說:僅一個月優酷網的訪問量借助ipad增長了一倍,而iphone4增長了二倍。現在的3G手機更是能夠使用戶輕松地實現手機上網、手機購物、手機視頻等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正是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融合的結果。

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筆者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依存度不會越來越低,逐漸由新媒體替代傳統媒體的過程,而是兩者之間的發展態勢是依存度適當減弱但兩者趨向于相互融合。雖然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會帶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其融合發展是其必然的趨勢。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融合絕非只是技術上的融合:傳統媒體利用新媒體技術使受眾獲取信息、實現傳播;也不單是內容生產和資本上的融合:新媒體借助于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實現自身發展;兩者之間的融合最終必將是觀念和文化上的融合,并且這種融合是隨著媒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動態過程。

參考文獻:

[1] 陳剛,趙梅.電視媒體的新機遇與電視廣告經營的發展[J].電視研究,2011(1).

[2] 程天飛.淺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J].新聞傳播,2009(11).

篇6

新媒體異軍突起迅猛發展

對于以網絡傳播為主的新媒體,以人機對話代替人與人交流,由點對點轉變到多點對多點的趨勢,它無疑擴大了接受群體的范圍。它沒有空間、時間,甚至地域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接受群體,豐富廣泛的廣告傳播甚至成為流行語。然而,接受群體的普遍性也恰恰源自新媒體本身的性質,傳播性強,并且信息流量大,各種電子產業以及網絡視頻的發展,都為新媒體招募了大批的接受群體。

1.新媒體形式多樣化,無處不在

網站。這是最常見的新媒體,其功能強大,也是許多其他新媒體的傳播平臺。

網絡電視。現在,高科技的流媒體技術讓更多的人選擇上網看電視,因為它廣告少,可以全集聯播、隨意查找想看的節目。

移動視頻。公交車上的移動電視、銀行視頻、樓宇電視等隨處可見。德國的有些公司甚至在廁所每個蹲位的門背后都放上了液晶電視,只要蹲在廁所里就可看到。

智能手機。現代人擁有一部手機就足以“掌”握天下,手機短信、手機上網、手機電視等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3G技術的超大帶寬,更是讓人們在移動中享受生活。

電子閱讀器。它不僅具有閱讀書籍的功能,通過無線上網還能閱讀新聞,有的甚至能看電視。

此外,博客、播客、電子雜志等作為新媒體的傳播平臺,其豐富的服務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廣告商以及營銷者的青睞。

2.新媒體爭奪新聞發言權

新媒體借助高新技術手段不斷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使新聞成為第一時間的報道,并不斷與傳統媒體爭奪新聞的首發權。

2010年1月28日10點左右,天津市河東區一棟高達34層的在建經濟適用房著火,消防部門派出20多輛消防車及200多名消防隊員緊急撲救,大火被及時撲滅。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網民對火情的“網絡直播”比傳統媒體快了近5個小時。那些用照相機、攝像機和微博記錄火情的普通網民,從10點10分開始,以對火情的“網絡直播”搶先報道了這一突發事件,并且在網絡上持續開展“直播”,引起人們高度關注。14點54分,新華網才發出了第一條媒體報道,并配發了幾張大火熄滅后拍攝的圖片。16點左右,一家電視臺轉述了網友對火災的描述,并播放了網友拍攝的視頻。主持人還評述說:“官方媒體在大火發生后五六個小時公布消息,而網絡這一次走得比官方媒體還要快。”

《瀟湘晨報》記者曾于當日15點致電天津市公安消防局,詢問有沒有一棟大樓著火,消防指揮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說,媒體的采訪只能由公安消防局宣傳處受理,而宣傳處的工作人員對于記者關于火災情況的詢問,回答說:“我不清楚。”

網民無需像記者那樣向有關部門求證或等待答復,就可以直接將看到的、聽到的到網絡上,其競爭優勢顯而易見。

新媒體沖擊下的傳統媒體現狀

在新媒體強勢沖擊之下,傳統的報業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裁員、破產和徹底消失在美國報業不斷上演。最近兩年,美國有1萬余名記者丟掉了工作,其中大部分是日報社的記者。新媒體對報紙的沖擊是全球性的。現在,免費報紙已占據歐洲市場的16%,2009年美國已有105家報紙停刊,英國有近80家報紙停刊。最具說服力的是,成立于1889年的世界頂級報紙《華爾街日報》,被默多克新聞集團收購的價格僅為50億美元;而成立于1995年的雅虎網站,在2008年拒絕微軟以446億美元收購。傳統媒體的式微,新媒體的崛起,由此可見一斑。中國傳統媒體的發展不容樂觀。

1.新媒體沖擊下的中國報業

2009年,對于中國報業來說具有標志性的事件就是中央級報紙《中華新聞報》正式停刊。8月28日,《中國新聞出版報》了《中華新聞報》停刊清算公告,據新聞出版總署的消息,這是第一家中央級新聞報紙倒閉。《中華新聞報》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中央級媒體,創刊于1993年5月5日。作為全國新聞行業的溝通平臺,《中華新聞報》曾被譽為“媒體中的媒體,新聞中的新聞”,由于沒有通過2008年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的年檢而停辦,原因是“經營不善,嚴重資不抵債,無法繼續正常出版”。

這樣的事件,在網絡出現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與《中華新聞報》停刊相映照的是:中國成為全世界報紙發行總量最大的報業市場。

在2009年10月16日舉行的世界中文協會第42屆年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在年會開幕式上致辭并表示,目前中國大陸共出版報紙1943種,報紙的年總印數達到442.92億份,報紙的日發行量突破了1億份大關,成為全世界報紙發行總量最大的報業市場。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新媒體沖擊下中國報業依然繼續發展。中國報業協會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2008年我國報紙總印量比上一年度減少了2.45%,這是自1993年以來報紙年印量首次出現負增長。

2.中國廣播電視業遭受網絡視頻沖擊

網絡視頻對廣播電視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有人甚至把網絡視頻叫做“廣電掠食者”。

在影視劇方面,網絡搶走了大批觀眾。觀眾明顯分流,電視媒體和視頻網站之間的沖突開始激化。沖突的第一個就是2009年3月上映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北京、上海、江蘇、云南四地衛視拿到了《我的團長我的團》首播權,而優酷和土豆則拿到了該劇兩周之后的網絡首發權。為了平衡視頻網站和電視臺之間的競爭,版權方有時候只好采取“中庸政策”。比如,從2010年1月2日開始,央視開始播出開年大戲《神話》,土豆網則拿到了網絡上的同步播出權。盡管是同步播出,土豆網仍然取得了不錯的點擊量,土豆將內容分為“高清版”、“流暢版”、“黑豆版”三個版本,3天的點播量就超過1180萬,高清版播放量接近410萬。即便如此,視頻網站還是不想成為電視臺身后那個亦步亦趨、忍氣吞聲的“小媳婦”,視頻網站還有更大的“野心”。2009年11月24日,優酷自制發行原創網劇《嘻哈四重奏》第二季,在播出不到10小時的時間里已有超過35萬人次觀看,而《嘻哈四重奏》第一季在優酷60天的播映時間里,播放總量近5000萬次,單集平均播放量超過300萬次,單集最高播放量1200萬次。同樣在2009年11月,土豆網與中影集團達成了合作,雙方共同投資當紅網絡劇導演鄧科的新媒體視聽節目《Mr.雷》。該內容在中國移動的收費手機電視上播出。可以想見,未來視頻網站能夠與電視媒體平起平坐。

在網絡廣告方面,其增速超過電視廣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的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增速超過廣告業傳統老大電視廣告。盡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2009年全國電視廣告收入仍然達到675.82億元,增幅為10.94%。然而,電視廣告面臨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激烈競爭。互聯網數據中心的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網絡廣告營銷市場營收規模達到193.3億元,同比增長13.8%,2010年網絡廣告營收規模可以達到235.9億元,增長率約為22%。目前,網絡視頻廣告市場已經成為資本爭相逐鹿之所。服裝、飲料、化妝品、IT、通信、汽車等眾多行業領導品牌已經紛紛加入到視頻廣告陣營,爭奪廣告資源。艾瑞咨詢集團副總裁鄒蕾表示:“在長大的過程中,視頻網站運用背景廣告、旗幟廣告、按鈕廣告、貼片廣告、植入式廣告等廣告形式,已漸漸展露出極大的主流營銷價值。”

在新聞競爭方面,視頻新聞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有別于電視新聞的新聞樣式,它的蓬勃發展對傳統電視新聞造成了直接的威脅和挑戰,從技術特征、感知特征等方面看,視頻新聞均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融媒時代傳統媒體的數字化生存

雖然傳統媒體在傳播方式和技術方面被新媒體遠遠地甩在了后面,但是傳統媒體具有信息供應者的獨家優勢,專業化的新聞隊伍、長期形成的品牌、廣闊的信息渠道、豐富的運作經驗,都不是新媒體在短期內可以造就的。傳統媒體多年來占據了重要的資源,并逐漸形成了一只專業的新聞人才隊伍,擁有目前新媒體難以望其項背的實力和權威性。同時,傳統媒體公信力強。正是因為這些優勢,中國新媒體采用的新聞信息70%以上是由傳統媒體提供的。同時,近年來,中國的傳統媒體不斷加快數字化步伐,走出了一條融媒發展的嶄新道路。

1.中國報業的變革之路

目前我們傳統報刊還能存在,只是因為國內報業起點較歐美低,而且報業市場化改革的時間也遠不及那些百年老報,但危機已然開始彌漫。

許多將畢業的新聞專業學生計劃從事網絡等新媒體工作,雖然目前這些新媒體的待遇不如知名報業集團。他們認為紙媒和新媒體的關系好比歷史上蠟燭和電燈的關系,在電燈產生之前,大家使用的都是蠟燭;電燈產生后,蠟燭雖然還在使用,但基本退出了日常的主流生活。因此,雖然不能斷言紙媒從此將消失,但未來的趨勢顯示,紙媒若不與新媒體結合共生,后果真的不容樂觀。

由于報紙受時間的限制,在新聞報道和信息的及時性上比新媒體慢了許多。近年來,筆者供職的《中國城鄉金融報》加大了分析性、調研性文章的比重,以彌補新聞時效性的缺失。除了在內容方面的改變之外,報紙在形式上也走向數字化模式。《中國城鄉金融報》除了建立網絡版,還向多家財經網站提供新聞稿,以不斷擴大網絡傳播途徑。

《人民日報》不僅擁有影響巨大的人民網,其在發行方式上面也有新的變化,準備開設“電子閱報欄”,在一些公眾場合通過衛星發射設立“電子閱報欄”,可以實時看到人民日報當天的報紙,還可以翻頁、放大,目前正在試點。

2009年11月19日,由龍源期刊網和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期刊雜志網絡傳播TOP100排行會”在北京召開。本次TOP100會首次提出了“網絡發行量”概念。它打破了期刊雜志的發行量只限于傳統紙質版形式的局限,首次將雜志電子版內容在網絡上的傳播量也統計進來。隨著電子閱讀的井噴式發展,互聯網電子閱讀逐漸被人們接受,這種網絡發行量的數據也變得越來越大,影響的人數越來越多。2009年度,國內閱讀TOP100期刊的訪問量超過1616.4萬次,海外閱讀TOP100期刊的訪問量144.5萬次。

由青島日報報業集團和青島新聞網絡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青島新聞網,是近年來表現優異的地方門戶網站。青島新聞網通過在網絡傳媒、無線增值服務、戶外媒體、平面媒體(《青島新聞網DM專刊》)和電子商務等多元化產品領域的橫向發展,保持了較快的年收入增長速度。

2.融媒時代的廣播電視發展

許多人認為新媒體是電視的最大競爭對手,無論是受眾還是廣告,主要瓜分的是電視媒體。雖然這也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但是從媒體的特性看,從世界范圍看,新媒體并不容易擊敗電視。在新媒體發展較早較成熟的美國,據2008年的全美媒體收視習慣調查,近70%的人仍把電視作為最主要的新聞來源。由于網絡信息相對混雜,電視仍以其信息的可靠性和鏡頭的可視性贏得了53%的受眾青睞。

為應對新的媒體格局,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只有立足主流媒體定位,強化新聞公信力和權威性,淡化宣傳色彩,推進新聞直播常態化,并聯姻互聯網構建新媒體產業鏈,才能化危為機,贏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中央電視臺無疑作出了表率,作為中國第一大臺,放下身段,和網絡媒體的合作堪稱行業典范。2009年12月28日,中國網絡電視臺成立,把網絡和電視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合力,發揮出優勢,把幾千萬網民記者囊括在網絡電視臺的報道中,調動了廣大網民參與網絡電視新聞報道的積極性。央視的網絡電視不僅利用互聯網把自家的10多個電視頻道和各地方臺都整合到一個界面上,更吸取了各大網站關于流媒體技術的各種先進功能,成立不久就成為此方面網站的權威。其不斷上升的用戶量足以證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聯姻使傳媒行業迸發出新的火花和活力。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早在2004年12月也進行積極嘗試,創辦了網絡電視平臺“北京網視”。

廣東電視臺自2004年就開始以敢為人先的魄力進軍新媒體,先后取得全國第一張手機電視和全國第三張IPTV業務運營牌照,并建立了全國首個電視臺內部的新媒體中心,現已形成了包括網絡電視、移動電視、手機電視等的新媒體產業群,成功走出了電視融合新媒體的發展之路。

山東廣播電視臺旗下的齊魯網被業內評為中國十大最具成長性創新傳媒。

無錫廣電也是國內較早進入新媒體領域的電視臺,幾年來,無錫廣電始終把新媒體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電視網站、移動電視、手機電視等都給無錫廣電帶來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走向》,中國報業網

②朱夏炎:《以創新思維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人民網

③馬曉芳:《網絡視頻沖擊下電視徹底改變傳統播出模式》,賽迪網

④董瀟:《平面媒體多元化傳輸渠道中求生存 業務價值未降低》,《中華工商時報》

⑤武晉先:《電視新聞如何應對新興媒體的沖擊》,新浪博客

篇7

法國著名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而這個發現就需要我們能夠留意身邊的事物,發現身邊的美,通過觀察分析來獲取。我們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生活,教會學生對美的享受,而這就需要生活的積累。通過學習鄉土藝術,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加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從小就受到藝術的熏陶。針對鄉村小學的實際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培養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參與教學的活動將是被動的,游戲是最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針對農村孩子愛玩兒泥巴的特點,我帶領學生采集河泥進行手工制作,這是最受孩子歡迎的,學生興趣特別濃厚,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樣,都是日常喜聞樂見的人和事、動物、景物等,雖顯稚拙卻不乏生動,還有的同學模仿大師的作品,也是有模有樣的,所以把美術活動當作游戲,以培養興趣為手段,就能達到開發智力的目的。我還根據農村廢舊材料多的特點,讓學生撿樹根進行根雕制作,利用秸稈兒學編織、進行小手工制作、利用植物籽粒進行粘貼畫的制作,當學生把一件件作品展示出來的時候,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享受著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2.因材施教。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是讓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學生對于美術的感悟能力、興趣和基礎有所不同,我們不應該用同樣的標準要求他們。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有的孩子喜歡剪紙、有的孩子喜歡手工制作,有的孩子喜歡雕塑。上課的時候,我會根據教材的內容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不做統一要求,這樣孩子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作品也會生動多樣,發揮了他們的特長,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的形成,使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

3.循序漸進。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學好美術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教學中我也會犯這樣的錯誤,看到孩子沒有進步,我就責怪他,你怎么這么長時間一點進步都沒有!后來我發現這種急躁心理是不理智的,由繪畫上升到美術,本身就有技術的一面,要想讓小學生在短時間內把美術學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培養小學生繪畫,一定要有時間上的心理準備,要講究科學性一步一個腳印,追求長期效應,不要總想以“速成”的方法換取短暫的心理平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總會有進步的。孩子有時也會有這種急躁心理,有的孩子總跟我說:“老師,我總是畫不好,咋辦呀?”這時我就耐心地跟他講道理,并且鼓勵他將自己的作品訂成冊子,這樣就會從作品的日臻完美上發現自己的進步了。這樣做了之后,學生的學習勁頭更足了,并且把作品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給其他小朋友當畫冊,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走進自然、細心探尋

美術要讓孩子們眼中有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從大自然中獲取創作靈感,更要讓孩子們心靈深處迸發精神的火花。美是人每時每刻、隨身處地都能感受到的,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美術素材無處不在,這里有起伏的山巒、變化的云朵、五彩繽紛的花兒、蜿蜒盤旋的河流,令人心曠神怡。春日,萬物復蘇,樹木花草吐出新芽。夏日,鳥語花香,爭奇斗艷。秋日看那枝頭碩果,遍地金黃。冬日看那皚皚白雪,銀裝素裹。大地萬物的種種變化,引起人們許多的幻想,都是對大自然美的感覺和享受,直接使人產生創作的欲望,而且使人的高尚情操蠢蠢欲動,兒童也是在美的體驗中,才能學到什么是美,想把美的東西表現出來、畫出來、留下來,把心靈深處美的品質勾喚出來。就是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不知不覺的為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奠定了基礎。

三、克服困難、力爭傳承

我們農村孩子由于受經濟條件的影響,不能買各種繪畫材料,但我們可以利用身邊有的材料進行創作。一個木棍兒可以當筆,大地便是現成的紙。不能出外寫生,在村子里也可以創作,一段殘垣、一座老房、一頭牛、一個隨意玩耍的孩子……都是我們創作的素材。美的東西無處不在,我們只要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就可以創作出美的作品。

四、總結

篇8

然而,互聯網畢竟是信息時代的高科技產物,它的功能和它的操作都應與信息時代的各種發展所同步。據調查,很多地市媒體的新聞網站只是起到報紙的復制作用,報紙上印刷的文字照搬到網站上就算完成了任務。其實,當初很多新聞網站的建立存在著跟風之舉,很多的地市報社總覺得有了新聞網站就是實現了新聞傳播現代化,而對于它的特點和規律并沒有去進行深入地研究探討,更談不上創新。新聞網站比報紙的活動空間更廣闊,更有變化性,更有開發性。而實際上,地方新聞網站恰恰停留在簡單化的層面上。簡單化已成為地方新聞網站存在的突出問題。

簡單化的表現之一,內容較為簡單,而且更新較慢。很多內容往往是從報紙母體上簡單照搬,甚至于把母體上刊發的內容簡單貼到網頁上。缺乏精心策劃,缺少深入采訪。操作者沒有根據網絡新聞的規律和特征,對其進行再加工,也沒有根據網民的需要拓寬網絡信息傳播的新領域,因而滿足不了信息社會的需求。要知道,如今網民的接收水平和要求都很高,簡單的內容加上陳舊的網頁,是不能吸引網民們去點擊的。

簡單化的表現之二,形式簡單手法單一。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由于人才的技術水平、設備裝備水平的限制,表現形式大多沒有達到多媒體的效果,音頻、視頻和動畫的傳播手段大多還沒有使用,還僅僅局限于文字和圖片的組合。即使是文字和圖片組合也缺少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局限在平面上,缺少立體開發。網絡媒體優于報紙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現形式的優勢,網絡媒體獨特的表現形式使它的內容更具有了誘人的色彩。其實,網絡媒體與報紙媒體競爭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它的多媒體性,報紙媒體受到網絡媒體的最大沖擊也在于它的多媒體性,然而,城市新聞網絡的最大的盲點和最大的潛能也在于它的多媒體性。因此,表現形式的開發當是地方新聞網絡的最迫切的任務。

簡單化的表現之三,服務功能簡單。目前地方新聞網絡的服務功能基本局限于新聞信息的傳播上,而作為互聯網的組成部分,很多互聯網的服務功能卻處于待開發狀態。如知識服務、信息服務、游樂服務、及時交互功能服務、生活服務等都還沒有開發好,所以網民們打開這樣的網站感到乏味,繼而是置之不理。在這種情況下,廣告和贊助商不會看好這種網站,因而很多地方新聞網站是虧損的。既虧損,就難以搞再開發,如果形成了惡性循環,就難以生存。

以上這些問題,并不是互聯網本身存在的問題,而是新聞網站在技術條件和人力資源上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必然的,因為任何一項新的科學的研究和應用,開始都是較為簡單的,只要加大研究和開發的力度,就會深化簡單超越簡單,邁向科學的高層次。這就是說,地方新聞網站的前景是好的,出路是廣闊的。因此,地方新聞網站要辦出新的水平,就要強化"有出路,前景好"的觀念,在思想上樹立辦好新聞網站的堅定信心。思想的重視,無疑會給辦好新聞網站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加諸多的精神力量。

首先,應把新聞網站當作一種產業來做,這樣就會加大投入,就會拓展開發,就會較快地出現新的轉機。如果把它當作一種產業,就要樹立它的獨立性,就要讓它與母體報紙脫離依附關系,就要讓它在信息經濟的大海里遨游。目前網絡作為一種產業正是平穩發展的大好時機,這個新興的產業經過一陣顛簸之后,總結了自己的經驗與教訓,而新聞網站作為后來者就有了前車之鑒,就可以站在別人的肩膀上迅速增高,就可以在別人打造的平臺上一展風采。當作一種產業來做,就可以著手整合資源,聯手發展。在地方上,一些電臺、電視臺以及信息公司所開辦的網站,由于同樣存在報紙媒體的新聞網站的問題,辦得也不是很理想,如果聯合起來辦一個網站來經營,就可能成為強勢媒體。

篇9

關鍵詞:多媒體 教學手段 教學質量

隨著校園網、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的建立與普及,多媒體教學逐步在我國大中小學校普及,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多媒體教學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將課堂教學引入到一個聲、像、圖、文并茂的全新天地。然而,隨著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我國的教育教學應用中的普及,其弊端也隨之顯露,如何才能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提高與保障多媒體教學質量,成為我國眾多學校急需研究與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忌盲目推崇多媒體教學,而忽視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

近年來,我國各地學校對多媒體教學模式“一刀切”式的一哄而上,只要有可能不論哪科教學通通使用多媒體,視多媒體教學為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方式,同時,傳統方式的教學則被摒棄,被視為落后的典型。其實,多媒體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各有其優缺點,需視課程的性質靈活選擇使用,并非所有的課程都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效果最佳。比如計算機應用基礎、外語、機械制圖等課程比較適合采用多媒體教學,而數學、數據結構、邏輯電路等強調推理和證明的過程,使用板書講解則優于多媒體教學模式。

二、注意對多媒體教學節奏的控制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播放速度遠大于傳統的黑板板書,使用多媒體課件上課的信息量往往是傳統教學模式的2倍甚至3倍。許多教師往往未能注意多媒體教學中節奏的控制,導致課堂內容信息量過大,播放速度過快,留給學生思考時間過短,過快的課堂節奏、過量的知識信息,使學生在課堂上缺少時間思考和做筆記,學生無法對課堂內容及時消化和理解,短時間內大腦處于極度疲乏狀態,學習的注意力易被分散,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應做到內容適量,注意節奏的控制,時刻關注學生的接收情況和理解程度。否則學生無法跟上教師的講解節奏,產生的疑問不斷增多不能及時得到解決,最終將失去學習的興趣。

三、提高多媒體課件制作的總體水平

目前采用多媒體教學的老師大部分課件均由任課教師自己制作,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出身的教師們來說,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技術僅為業余級別,通常僅能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工具進行課件的制作與演示。盡管教師制作的課件數量眾多,但高質量的課件卻很少見,許多教師制作的課件僅僅是教材的翻版,直接影響了多媒體教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提高課件的質量,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采用必要的圖文、聲像才能有助于學生對課程的接受,不要片面地追求聲音,動畫,過多的效果會成為學生上課的干擾因素,影響教學效果。在一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組織給專業的教師進行教育技術培訓和制作課件技術培訓,培訓內容應以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多媒體教學技巧等方面進行培訓學習,便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四、加強多媒體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

傳統教學在黑板上邊進行板書邊給學生講解,肢體語言較為豐富,師生之間的交流較為順暢,課堂氣氛也較好。然而,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們為了操控計算機,大部分時間端坐在操作臺后面,師生之間的交流受限,課堂情感互動減少,使學生很容易感到課堂氣氛沉悶,加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因此,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不應過分依賴電子講稿,坐在計算機前的時間不宜過長,應密切注意學生的聽課反應,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和講解方式,視情況對有關知識點作出相應的解釋說明,并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計算機應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而不應成為教學的主體。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可采用靈活多樣的互動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例如進行小的比賽,讓操作熟練的同學指導較差的同學,在多媒體教學手段條件下進行合作式學習,加之教師的正確引導、輔助,是能夠達到“共同行為效果”的。

五、忌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而忽視課堂筆記作用

篇10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 農村中小學 體育教學

多媒體技術是多元的。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優點是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材料,帶給學生的是生動的、直觀的印象,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誘發學生的思維,達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目的,可以使視聽、啟發與講解相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走進體育課堂已不是新鮮事,最早的錄像觀摩課就是最初的多媒體教學體現。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改變了傳統教學,逐漸成為推動教育教學革新的科技平臺和思想平臺。多媒體教學,能優化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快學校體育邁向現代化信息教育的廣闊天地。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健康與體育的教學,更是大大增強農村中小學體育課堂效果,消除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匱乏性、懶惰性。

一、農村中小學學校體育的現狀

體育課開課率不足,學校體育課開設得很不規范,某些學校開設的課時不夠,某些山區小學體育課就是放養式玩耍,且體育師資缺乏,教師隊伍不穩定,體育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且經濟發展層次越低,學校規模越小,場地、器材缺乏越嚴重。運動技能的形成,必須通過教師用精練的言語講解技術要領、示范動作,學生通過聽、看來感知,然而,由于老師的自身特點、原因導致一些課堂內容不能開設,即使老師講解了,學生也不得要領,不能領會。比如:跳高是一種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越過橫桿落地等動作組成的,是少年兒童最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有跨越式、剪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多種跳高姿勢,最流行的是背越式。運動員助跑的角度、身體重心落地、步長、步頻等因素嚴重制約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及教學效果,這就會導致一些農村中小學對該項目不能正確教學、引導、示范,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無法開展。鑒于以上原因,為了改善教學環境、模式,消除解決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的單一性、匱乏性、懶惰性,多媒體教學走進體育課堂是當務之急,它能有效改善教學,提高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興趣,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二、應對措施

那么多媒體教學走進體育課堂,究竟有什么好處?對于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是不是革新?

1.多媒體教學的示范性。傳統的單一體育教學中,學生接觸的是抽象的技術動作,教師的講解示范僅是個體的理解與示范,動作的要領是否到位、示范的是否標準、教師因個體差異是否能對教學目標要求到位等直接關系到體育教學目標能否實施。在體育教學中,有許多運動技術不僅要領繁多結構復雜,而且由于動作的特殊性,需要瞬間完成,動作非常態化。教師講解、示范無法做到一些復雜動作的演示性,特別是一些技巧性體育項目,就更無法做到對每一個動作的要領的準確理解與要求,這時,多媒體教學就會發揮極大的作用。例如:傳統體育項目三級跳遠,要求是第一步充分利用助跑帶來的速度向前跳躍,重心低而平;第二步跨步跳,保持平衡,兩大腿充分打開,落地時前腳迅速向下鞭打,以獲取第三步跳躍的最大力量;第三步跳躍,利用最后的速度,雙手迅速上擺,腳向盡量前伸,落地,完成動作。對于每一個動作,老師講解可能完全透徹,但學生理解掌握就是另一回事,老師的示范不到位,學生的接受與完成就會大打折扣。當傳統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時,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金典的標準的運場上運動員的比賽畫面,可以制作成Flas,把每一個動作分解,讓學生邊觀看、邊模仿、邊理解,觀看到各種不同難度、不同規格的技術示范和“逐幀”分散示范,便于學生領會技能的基本要求,并恰當運用如動作模型、掛圖、幻燈等,既方便又經濟。

2.多媒體教學的創新性、趣味性。體育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方法靈活變化快,有助于學生視野寬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進取心。體育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需要現場的表演性強。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某些教師的體育教學觀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體練習和單調的課堂理論課上,不重視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或對多媒體技術知之甚少。多媒體教學走進課堂,有效克服傳統單一體育模式的弊端,激發了學習動機,創設了創新氛圍。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具有鮮艷和生動的圖像,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的啟發誘導功能,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認知心理得到充分發展。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僅憑教師的講解示范或輔助單調的手勢,教學枯燥無味,難以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及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利用多媒體教學,把技術動作通過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再配上優美的音樂,會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促使他們自覺積極地學習,改變農村中小學的體育滯后現狀,彌補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場地、設施的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及引人入勝的教學手段,還必須同體育的時代性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