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保險范文
時間:2023-03-26 22:2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陽光保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們常說“欲速則不達”。在陽光保險高速成長、快速擴張的背后,也曾有人質疑:如此速度之下,企業往往會醞釀著巨大的風險,反過來將牽制其成長。
然而,陽光保險卻無聲地將這種質疑之聲叩擊而回。在全速奔跑的過程中,它不但沒有出現體力不支的現象,反而越來越有精力和體力。在陽光保險打破業內外對其“七年之癢”猜測的背后,財務管理功不可沒。為此,《新理財》記者專訪了陽光保險CFO彭吉海。
彭吉海有著豐富的保險行業財務管理經驗,在他看來,基于保險行業的特殊性,其財務管理有兩個關鍵點—控制成本和管理風險。針對這兩個關鍵點,彭吉海在陽光保險推行了兩個最有代表性和效用的做法:“三維成本”管理和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三維成本”管理
在物價高企、成本飛漲的關口,成本管控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前鋒”。尤其是對于全國布局的企業,在成本管理上稍有不慎,看似微小的“蟻穴”,也會導致資金的“泄洪”。因此,如何在看似降無可降的成本面前縱深挖潛,成為CFO打造健康財務的第一要務。
“現在是市場競爭充分激烈的時代,產品同質化嚴重,而且這種產品要對客戶進行回饋,讓客戶接受并滿意,所以產品價格上的競爭會趨同。因此,在產品收入上增加優勢的空間越來越小。企業與企業的不同之處關鍵在于成本管理。能否用最低的成本去銷售或管理產品,這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優勢所在。”彭吉海說。
然而,做好保險行業的成本管理并非易事。據彭吉海介紹,保險是脫胎于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其產品是虛擬化的,附帶的成本很多并不可以完全量化,它更多的是推動這種產品所付出的代價,包括銷售產品、維持產品、未來兌現承諾的成本等,都是虛擬化的東西。“對保險公司來說,當期成本比較容易量化,比如人力成本、辦公費用等,反而會更多考慮遠期的東西。”
在保險公司,最大的成本是人的成本。無論是銷售環節還是管理環節,約60%左右的成本都發生在人的身上。基于此,陽光保險特別強調對人的管理,包括績效管理、培訓和跟蹤管理。在此基礎之上,陽光保險將成本細分,其內部稱“三維成本”。
“原來,集團本部、產險公司、壽險公司及電銷事業部都出于自身管理需要,采用不同的成本分類方法及成本管理方式,集團無法從整體上對全集團的各項投入費用進行匯總分析、預算編制和過程管控,這就增加了財務投入統計、預算統籌分析和投產比分析的難度。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建立了‘三維成本’管理模式。”彭吉海說。
“三維成本”管理是從保單成本管理、財務投入管理和預算控制管理三個維度對公司經營成本進行管理的一種成本管理模式。
保單成本管理主要從獲取保單而發生的成本考慮,將各項成本分配到保單作業環節,通過作業成本管理將成本控制的責任落實到位。其具體包括保單獲取成本,運營、賠付成本,管理成本三部分。利用保單成本管理強化業務條線及相關責任人經營成本意識,進而建立獲取保單的投入產出指標,為公司的業務考核、成本分析、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提供決策依據。
財務投入管理主要從成本投入的驅動的角度考慮,細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對不同成本采用額度管控和比率管控,以合理管控、分析公司在職場、人力、日常、設備、車輛、專項等項目的投入,整體評價公司資源配置情況。財務投入管理為公司的財務投入方向、調整資源結構提供決策依據,益于資金的動態監控和科學安排,提高公司在營運資金方面的管理能力。
預算控制管理是基于公司編制預算和管理預算的角度,建立預算管理體系和費用管控模型,通過對驅動因素的標準化和差異化管理,以實現成本預算的過程管控和分析;將成本細分為固定費用、變動費用等,采用額度和比率進行預算控制,將每項成本都細分到預算科目和會計科目。
按照“三維成本”管理將成本進行細分僅僅是成本管理的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配合其他動作,形成“組合拳”,才可將其落到實處。“使集團統一思想,統一各項成本管理的詳細分類,在新模式下建立年度預算編制及分析模板,并對其進行嚴格的執行、管控、分析,是后續財務管理的重點。”彭吉海說。
財務共享集中
當今復雜多變的全球風險環境下,了解企業面臨的風險的內在關聯性,并采取更為動態的策略進行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要。如何降低財務風險對企業競爭力及運營能力的破壞,考驗著CFO前瞻性風險管理的能力。
保險保險本身是為“不確定事件”作出擔保的行業,因此,財務管理的不確定性更強,風險也就更大。如何有效管控保險公司的財務風險?彭吉海說:“實際上,在風險管控方面,我們更多的是在思考管理規范和體制約束。”
陽光是集團公司,在全國有66家分公司,主體較多。由于地區、機構,以及人的思維的差異化相互作用,傳統財務管理的模式在很多方面都難以完全統一。
傳統的財務運營模式是報告制或審批制,架構也是層層授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機構的擴大,這種方式的弊端就會慢慢顯露,比如由于會計語言、經濟語言變化帶來的數據失真;如果對每個地方的資源分配實行較強的標準化,就約束了當地市場的靈活性;如果注重靈活性,財務管理則失去效力。由此可見,傳統的財務管理方式越來越不適于全國性、大型公司或機構比較多的公司的發展需要。制式管理和當地適應性的矛盾會凸顯出來。
因此,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規范性、確保資金安全、降低財務風險,同時讓管控效力與當地市場的靈活性達到平衡,2011年起,陽光保險集團啟動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項目。彭吉海告訴記者:“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項目統一了會計語言,保證了數據的時效性和真實性。此外,因為是標準化的流程管理,靠的不是人的主觀判斷,作業時效會提升,管理成本也會降低。”
具體來說,陽光保險在財務管理方面實行扁平化管理,不用層層授權審批或者層層上報,所有機構端直接面對集團,端對端的作業,所有機構發生的事情直接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統一處理。由集團進行核算集中、資金集中、報賬集中以及目前正在做的支付集中,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核心。此外,通過職能界定,匹配相應的組織架構、崗位設置和會計業務流程,并加強各個流程的檢查和控制,以此來加強數據的真實性、預算的合理匹配、資金集約功能等。“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對風險的管理和資金效力的管理。”
篇2
關鍵詞:陽光保險;運營管理模式;保全項目及其服務流程
一、陽光保險公司管理運營模式的現狀分析
1.陽光保險公司保全客戶現狀分析
在現今銀行保險、電商銷售大增的市場中狀況之下,陽光保險公司的保全客戶量也隨之上漲。陽光保險公司的保全客戶主要分為三個類型:個險客戶、電銷客戶以及銀保客戶。其中個險客戶是經由保險個人的宣傳介紹從而選擇投保。該類客戶通過相關保險的個人可以對其投保的產品進行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從而對公司推出的相關服務有著一個較為全面、可觀的認識,大大提高了相關客戶對公司的認同感。銀保客戶則主要通關其所在銀行的相關儲蓄機構網點的介紹而選擇投保。該類型客戶往往受限與儲蓄機構的相關人員保險知識匱乏、時間倉促等客觀因素條件無法對其投保產品有著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最終降低其對公司的認同程度。電銷客戶是通過電話銷售、網絡銷售等一系列線上銷售手段獲取相關的投保信息,其在與客服人員的交流溝通之中對自身投保的項目有著全面的了解。另外,該類型的客戶主要通過電話等方式實現其售后服務,快捷方便。
2.陽光保險公司保全管理現狀分析
陽光保險公司提供的契約保全業務類型大致分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退費變更類(17項):猶豫期退保、退保、復效、減額交清、新增附險、加保、減保、保單貸款、保單還款、生存保險金領取、累計紅利領取、年齡性別變更、交費頻次變更、交費年期變更、檔次保障變更、職業變更、補充告知。二是資料變更類((3項):簽名變更、地址變更、客戶資料變更(含受益人資料變更)。三是權益類(10項):投保人變更、受益人變更(不包含受益人資料更正)、附約終止、續期交費方式變更、自墊選擇權變更、紅利給付選擇權變更、保單掛失或解除、保單補發、保單遷移、險種轉換。四是非傳統險變更類((3項):追加投資、部分領取、管理單位轉換。陽光保險下屬分公司都設立有相關的柜面管理室,管理室主任對其地域的分公司經理負責,由管理室主任主管業務培訓、員工的工作指導、以及日常事物的管理等追蹤管理工作。各地市級中心支公司設立相應的運營部,中心支公司經歷則主要監督負責本運營部以及下屬的縣級運營部的項目推廣、員工指導、日常事務處理等相關的追蹤管理的實施。
二、陽光保險公司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客戶實際體驗與公司服務理念不同
陽光保險公司一直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的相關服務理念,但其在具體的客戶服務過程之中沒有很好的體現。究其主要原因如下:(1)公司沒有就公司的保全服務進行相關專業的團隊建設。在服務團隊的中,柜通業務員是其中的主要戰斗力。但受限于薪資較低、福利不到位等多種情況,其工作熱情下降,工作態度不算積極,從而降低了客戶的服務體驗。除此之外,公司沒有針對個人進行良好的職業上升規劃,導致部分員工失去了工作勁頭,同時也造成了相關專業人員的人才流失。(2)客戶服務的體制存在漏洞,執行效果較差。在實際的項目辦理過程之中,公司的管理層領導只重視其項目產生的經濟效應往往忽略了相應的客戶體驗,將客戶服務完全交由基層的工作人員進行處理。同時,客戶的服務反饋與投訴不能及時傳達至相應的管理部門。甚至有些管理者毫不重視客戶的意見反饋,在接到客戶的投訴是也沒有按照公司相應的懲處制度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理。(3)后勤技術支持不足。中心公司是開展客戶服務的集中地,但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其裝修奢華,沒有實際作用。工作人員沒有服裝上的統一,數據的采集仍是傳統的手工錄入,沒有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的采集。
2.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從公司的保全項目的規則制定的過程來看,存在這明顯的兩極化趨勢。在前期的客戶投保過程之中,相關的項目規則對相應的流程以及責任承擔都有所提及,但卻將風險概率拋之腦后,欠佳考慮。雖然,近幾年來有所改善,降低了承擔的風險程度,但由于其相關手續的審理結構復雜,導致其實施的效率并不算高。另一方面,其制度的修訂不及時,容易出現違規的情況。保全制度與我國的相應的保險法、反洗黑錢法等相關的法律條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故在法律法規做出調整時,保險機構的制度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但直到今天為止,該公司的保全制度仍未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變更做適時的調整,由此便帶來了違規的風險。
3.保全項目的作業流程有待優化
在實際的業務項目辦理的過程之中,各個下屬公司機構對相關項目的資料采集、整理、錄入等工作全部由一名柜通人員負責。在這一過程之中,只有部分資料檔案由資料整理的相關負責人員錄入公司內部的系統之中,其余的資料檔案全部由公司的外包公司、服務機構等根據公司相關的保全制度對上述資料完成相應的信息提取、資格審核等工作。在這其中往往存在著由于內容不符合實際的保全制度,材料的整理采集不完善或者不規范的問題退回相應機構補全的現象。這一資料采集、整理流程的問題反映出陽光保險公司的管理運營模式的弊端:一是在進行相關保全項目的辦理流程中你,公司采取的是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這便造成了在實際的辦理流程之中相應的部門機構并不具有處理保全項目的權利,大大降低了公司的運轉效率,降低經濟效益。二是全文件資料的掃描申報浪費資源、降低了工作效益。公司由成立之初便要求在辦理相關的保全項目之后要將全文件的復印掃描上傳至相關的部門進行申報、同時進行整理保存。繁瑣的工作在實際的售后流程之中并沒有產生相應的效益反而浪費了大量的公司資源。另外,在這種辦理流程中實行了分工管理的制度,每個專項內容都有相應的員工負責,造成業務流程的繁瑣化、降低了公司團隊的整體工作效應。
三、陽光保險公司現行管理運營模式存在弊端的相應的改良方案
1.加強各組織的分工協調,提高執行能力
陽光保險公司的模式改良涉及到管理、運營、財務、技術等多個部門。并且在其改良的推動過程之中需要各個部門的員工積極參與到改良活動之中,貢獻自身的力量。為保證模式改良的有效推動,建議成立一個專項小組,成員主要有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組成,由上至下推動改良。其主要只能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之中檢驗改良方案的可行性并研究討論做出適當的完善調整。同時,還應該組織協調各個有關部門,集中力量解決突發事件。作為指揮的領導小組。小組成員應始終明確模式改良的前進方向與目標,這樣才能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之中更好的組織和協調各個部門投入到模式的改革之中。
2.針對保全項目進行總結、反饋
為了促進相關的契約保全項目有序高效的按照原定計劃進行,組建成立的專項小組可以定期開展成果展示會,對新項目的進展進行實時監督。同時根據實際工作小組成員提出的問題研究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對新項目的推廣可行性進行評估。同時總結經驗,為日后的規劃改良進行提前的技術儲備。由專項小組開展的項目成果展示會,可以按照舉行時間的安排分為月度、季度或者零時展示會。其中月、季度展示會的主要內容是各個實際工作小組對保全項目進行工作總結以及客戶反饋,展示階段性的項目推廣的完成限度,共同研究討論在下一階段中公司項目的工作重點以及改良方案。零時會議則主要針對公司在運營過程之中出現的突發問題、突發狀況。如果工作小組在實際的保全項目辦理流程之中遇到突發性的問題,便可以召開零時會議,進行商討研究,以保證保全項目的有效推廣實行。
3.有計劃、分階段逐步實踐改良方案
對陽光保險公司而言,實行管理運行模式的改良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艱巨任務。其保全制度的規劃改良不僅會涉及到體制內部的員工,同時還會影響到部分客戶的投保項目。由此可知,該模式的改良以及推動涉及到部分客戶以及全體員工的利益,所以在其具體的實施過程之中往往會存在著不理解、無配合的情況。故,在相關模式的具體改良實施過程之中,切忌焦躁,應采取溫和、循序漸進的方式最大限度的爭取員工、客戶的理解與支持。不可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從而激化矛盾,要有計劃、分階段逐步進行,來確保模式改良的有效推動。
4.重視客戶感受反饋
陽光保險公司一項奉行以客戶為中心的工作準則,在模式改良的過程之中,更應該強調對客戶感受的重視。在任何保全項目的規則改動、出臺之前都應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在達到客戶的普遍滿意之后方可啟用實施,否則將重新討論制定修改相關的項目規則,以確保客戶對公司的滿意程度。
5.實行問責制度
公司提倡以客戶為中心的運行管理理念,應推廣客戶服務質量問責制度,細化規定項目前期投保以及售后服務流程中的責任歸屬,使全體員工認識到客戶服務人人有責。并將相應的客戶意見反饋納入到個人的年終考評之中,從而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以及積極地工作態度,來提供一個良好的客戶服務環境。
參考文獻:
[1]潘國臣.保險企業創新能力問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
[2]潘瑾,徐晶.保險服務營銷[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篇3
今年“兩會”,精準扶貧再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
如何推進精準扶貧?金融扶貧是一支重要力量,其中保險因具有扶危濟困的天然屬性,與精準扶貧的理念高度契合,在精準扶貧中,有更多的創新發展。
去年6月,保監會聯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于做好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后,行業經營主體們各展拳腳,積極探索,在大病扶貧、農險扶貧、補位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發力,取得了很多值得推廣復制的經驗和成效。
《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到,作為一家始終踐行“讓人們擁有更多陽光”使命和“一切為客戶”的核心價值觀的陽光保險,一直在進行有意義的嘗試與探索,陽光保險的模式值得同行學習。
創新思路運用保險產品扶貧
讓保險更好地助力脫貧攻堅,關鍵在于以改革創新激發保險扶貧的內在活力。其中,多元化保險創新被作為保險公司的切入點。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在國家貧困縣,陽光保險積極開發并推廣貧困戶主要勞動力意外傷害、疾病和醫療等扶貧小額人身保險產品,為貧困家庭提供更全面的風險保障。同時,制定“千縣崛起”行動方案,為廣大抗風險能力弱的鄉村農民提供保險保障,尤其是在最缺乏人身險保障的地方發展意健險,進一步為廣大縣域地區的人民群眾保駕護航。
2017年,陽光產險在集團公司統一部署下,還將重點推進產品扶貧,以產品創新為抓手,精準對接廣大貧困地區群眾的保險需求。堅持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雙線并行,在傳統財產保險和人身意外保險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價格保險、指數保險、保證保險等創新型產品,努力覆蓋貧困地區群眾全方位的風險保障需求。同時加大產品整合力度,結合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開發保障面廣、費率靈活的套餐產品,通過提高運營效率、擴大保險責任、加大費率優惠,進一步降低貧困群眾保費負擔。
參與相關產業扶貧投資基金
利用產業扶貧投資基金,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專項用于貧困地區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也是保險公司參與精準扶貧重要的探索方式之一。
今年1月,陽光保險參與了中保投基金發起的中國保險業產業扶貧投資基金(第一期),基金存續期為7年。
據了解,該基金將按照中央要求,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獨特優勢,重點投向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特色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等領域,并帶動其他社會資金流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脫貧。
陽光保險表示,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保監會關于金融扶貧相關決策部署,并主動參與中保投基金成立發起的其他扶貧產業基金。明確相關責任部門的具體工作內容,積極對接貧困省份精準扶貧項目,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并根據各省的情況制定相應交易結構和合作模式。
貴州省一直是“保險助推脫貧攻堅”示范區,記者了解到,陽光保險正考慮在貴州省成立省級扶貧專項基金(有限合伙),專門投資于當地的精準扶貧項目,同時通過項目所在地的地級市城投平臺回購基金LP份額,且貴州省級平臺對回購予以擔保并協助險資退出,這樣的交易結構設置,一方面能夠有利于扶貧落地,基金存續期較長也能夠切實解決資金需求方長期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城投平臺的回購和擔保能夠較大程度保障保險資金的安全。
開展形式多樣的扶貧活動
當然,陽光保險在直接扶貧上也進行了大量投入。
陽光財產保險的“定點幫扶項目”在眾多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登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保險扶貧先鋒榜”。
旗下的陽光產險分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來便組建起“強基礎,惠民生”工作隊,赴昌都地區察雅縣煙多鎮中鋁新村(下轄亞尼、德日、索日三個自然村)開展駐村工作,先后派遣5批10余名員工圍繞“建強基層組織、維護社會穩定、尋找致富門路、進行感恩教育、辦實事解難事”等五項內容在駐村點開展幫扶工作。中鋁新村距離拉薩1300公里,海拔3300米,當地居民人均年收入低,經濟發展觀念保守。10余名員工先后闊別父母妻兒,在這里克服了人生地不熟、生活條件差、語言不通等困難,開展幫扶工作。
中鋁新村屬半農半牧型經濟,受基礎設施薄弱、缺乏發展資金、村民收入來源單一等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村民一直處于貧困線,駐村工作隊前期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工作,結合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交通及村民的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決定了以養殖、種植業為主開展幫助村民致富的工作思路。截至目前,較為成功的集體經濟有藏香豬、藏香雞養殖園、生態林項目;并新修建了灌溉用水渠、蓄水池,方便村民在枯水季的農作物灌溉;藏香豬、藏香雞養殖園項目已開展三年,受銷路影響規模不是很大,生態林項目自開展以來,每年能夠為村民帶來的收入30萬~50萬元,直接受益人群有40余舸120余人。
除了定點幫扶,陽光保險還以就業扶貧為著力點,變輸血為造血,拓寬貧困群眾就業出路,推動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高質量就業。加大面向貧困地區學生的招聘力度,充實各級機構后備管理梯隊。加強與貧困地區職業教育院校的對口協作,開展職業教育和定向招聘,充實公司電銷中心和集中運營中心團隊。配合農險業務開展,加快農險協保員隊伍建設,通過加強專業培訓,提升協保員業務技能,實現協保員收入的穩步提升。
篇4
在毛大姐的家鄉鄧州,超過六萬個農民與她心存同樣的夢想。他們每人手里都有一個或者幾個綠皮本。如今看來,一百元的參保金額并不算多,但在當時,河南省農民的月均收入也只有一百零二元。對于這些靠天吃飯的人來說,“終身”不僅是抽象的兩個字,也是極具誘惑的一聲莊重承諾。
十六年很快過去,很多事情已經起了變化。銀行存款利率降了,CPI漲了,如果毛大姐在農閑時愿意看兩眼電視新聞節目,她可能會發現,人們正為是否要延遲退休這件事而爭吵不休。很多人擔心六十歲可能領不到養老金了,夢想實現的那一天又要向后移。而當年毛大姐交納的那筆養老金,則已經變成另一個專業術語——“老農保”。那些曾經讓人雀躍的綠皮本,也變得紙張發黃,有的還多了些老鼠造訪過的痕跡。因為保管不善,一些村民已經把它們弄丟了。可毛大姐的夢想并沒有打折扣。那四個綠皮本仍然靜靜地躺在柜子里,提醒著她當年關于暮年的期望以及得到的承諾。盡管在她的印象中,周圍一些參保的鄉親,年過六十歲,甚至直到去世,都沒見過一分錢的養老金。
花錢來買夢想的人們也不僅僅是她的鄉親們。八百公里以外的浙江農民黃大爺,當年花二百元買了份養老保險,政府承諾,按照當時的利率計算,黃大爺六十歲后每月可以領到十二元的養老金。可如今利率降低了,養老金的金額縮水到了兩元,還不夠他買一斤咸菜。
綠皮本承載不了這些老人的暮年,那種閑適而又富有尊嚴的生活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當年那項養老政策只在當地推行了一年就已停止。政府本來指望農民交的錢存到銀行后可積少成多,最后用本金和利息就可以給他們養老。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比如那些年經濟不景氣,銀行利率下調了好幾次,政府也沒找到錢生錢的途徑,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但真能了嗎?為這筆歷史欠賬買單的,只能是那些底層的人們。
當覆蓋全國幾億農民的“老農保”政策陷入停滯狀態的時候,已經積累了一百四十多億元養老基金的保值也變得困難重重。即使一些農民最終領到了養老金,其領取額也大多比不上“低保”。
那個花錢買來的綠皮本,曾經承載著希望和諾言,如今卻更像一個笑話。毛大姐的故事有些荒誕,卻是中國養老體制里一個真實的切片。事實上,即使是那些城里人,也能在毛大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那個關于暮年的夢想。因為在當下,那種“沒有什么是可以確定的”焦慮感彼此相通,今天買下的船票不一定還有資格登上明天的客船。當然,毛大姐仍然有值得期待的夢想。隨著“老農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農保”已經開始試行。這種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為一體的養老保險制度,看上去轉移了不少風險。而毛大姐這樣參加“老農保”的人,年滿六十歲也可以直接享受新農保基礎養老金。
篇5
高管丈夫遭遇裁員
48歲的馮先生原本是家外資公司中國辦事處的副總經理,收入豐厚。然而在金融風暴的吹襲下,位于美國的總公司決定撤銷在中國的辦事處,馮先生因此也隨之成為失業人士。
這場失業危機,讓馮先生備感理財的重要性。經濟低潮環境下如何對家庭的現有資產進行理財規劃,及如何增加未來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成了馮先生眼下最為關心的問題。
月度收支出現赤字
由于馮先生現階段賦閑在家,因此也沒有經濟收入。太太李女士是位公務員,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夫妻倆育有一子,現正上初中。
一家三口現在每月的基本生活開銷約為5000元,償還房貸3000元(房貸和李女士的住房公積金沖銷后,實際每月只需償還600元房貸)。夫妻倆還有部廣州本田轎車,每月的養車費用2000元。而雙方父母均為國有企業退休職工,有足夠的退休金,所以并不需要夫妻倆負擔。這樣算來,馮先生一家現階段每月的開銷為7600元,結余為負的2600元。
依賴朋友公司年度分紅
年度收入方面,李女士的年終獎大概為3萬元,今年馮先生的年終獎計算為零。另外,馮先生早年入股了朋友的一家企業,如今每年可以分到5萬元的花紅。銀行存款方面,因為現在利率很低,所得利息甚少,因此這部分收益暫且忽略不計。至于股票、基金等高風險投資,觀念保守謹慎的夫妻倆并沒有投入。
年度支出方面,喜好旅游的馮先生一家每年都要外出旅游1~2次(國內游),花費大約為1萬元。
再者,由于此前職位的緣故,馮先生時常需要到外地公干,高強度的工作及壓力給馮先生的身體健康埋下了不小的風險,因此馮先生多年前開始就給自己購買了意外險、重大疾病險和養老保險等,總額度為50萬元。并且也給兒子購買了10萬元的重大疾病險,家庭年繳保費1萬元。而太太李女士是公務員,單位有社保和醫保,本人醫藥費可以全報,所以暫時沒有購買任何商業保險。另外,過年孝敬雙方父母大概1萬元。
家庭凈資產228萬元
馮先生目前的家庭資產主要包括8萬元的現金及活期存款,38萬元的定期存款(此次公司和馮先生解約的時候根據相關政策條規給馮先生發放了一筆不小的解約金,已經存為定期存款),以及一輛市值20萬元的私家車。房產方面,馮先生除了自住的價值110萬元的套房外,在市中心還擁有一套價值70萬元的房產,目前由其父母居住。當前自住的套房還剩5年房貸未清,另外一套則已全部付清。綜合算下來,馮先生一家的凈資產為228萬元。
三大理財目標如何實現
馮先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理財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
1、眼下的銀行存款利率甚低,錢放在銀行實際是負利率。與其讓錢在那里閑著,不如拿出來做一些投資或購買一些理財產品,加之馮先生現在賦閑在家,也有比較多的空閑時間可以跟進。不過對于應當怎樣投資和購買什么種類的理財產品,馮先生自己感到比較盲目。
2、考慮到自身年紀和所處行業未來幾年的情況,即使馮先生以后再就業,收入也可能沒有以往那般豐厚。按照他和太太打算55歲退休的計劃,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那么如何在剩下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儲備一些養老金(以一個月3000元左右的生活開銷計算),是馮先生考慮的另一個問題。
3、俗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正在讀初中的兒子往后的教育經費馮先生也頗為重視,按他的話說就是自己和太太花少點都不要緊,兒子的教育花費上一定不能省。馮先生打算負擔孩子的教育及生活費用到大學畢業,差不多也就是到他計劃退休的那一年。那么對于這筆費用,應該如何去籌備呢?如果可能的話,他還希望給兒子預備一筆出國留學的花費。
家庭資產配置分析與理財建議
陳 燕
一、家庭資產狀況分析
1、家庭財務比率分析
2、家庭收支情況分析
目前,家庭年收入14萬元,年支出12.12萬元,年度結余只有1.88萬元,由于馮先生失業,如果次年未能找到工作則次年現金流將為負數。
在家庭收入中,工薪收入主要來源占比近6成,家庭有一定的理財性的收入,占家庭年支出41%,距離財務自由還有較大的距離。
在家庭支出中,消費型的支出占比為86%,略為偏高。還貸支出為5%,保障支出占年度收入7.1%。略低。
3、家庭資產負債分析
目前,家庭總資產246萬元,家庭負債18萬元,凈資產228萬元。其中生息資產占比為18.7%,生息資產占比較低,自用固定資產占比為81.3%,資產流動性較低。生息資產主要為收益較低的存款組成。
家庭備用金充足率為16倍,比較高。說明活期形式的存款比例過高,可能會影響到總的資產收益率。
4、家庭保障分析
馮先生已經有了總額度為s0萬元的意外險、重大痰病險和養老保險等,為兒子購買了10萬元的重大痰病險。太太李女士是公務員,單位有社保和醫保,無任何商業保險。但家庭保障不足。馮先生夫妻均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建議需要進一步完善家庭保障。
5、風險承受能力分析
通過我們對馮先生風險承受能力及態度的模擬評估,我們初步測定馮先生現階段的風險承受能力為低能力。風險承受態度為中等態度。投資建議以穩健為主。
二、家庭理財目標分析
1、馮先生也意識到現有的投資收益較低,希望能進行適當的投資,提高現有資產的收益率。
2、儲備夫妻的養老金。馮先生預計退休后的生活支出需等值于現在3000元的水平,假設通貨膨脹率為5%。馮先生夫婦無憂生活到85歲,預計需要儲備378萬元的養老資金。
3、馮先生十分注重兒子的教育規劃,希望能為孩子儲備足額的教育基金,并為兒子儲備好出國留學的花費,從現在深造需要的費用計算大概20萬元一年,根據近5年來留學學費成長率為5%計算,屆時共需要約70萬元資金。
4、完善家庭的保障。根據理財目標的重要程度扣時間緊迫性,我們建議馮先生首先完善家庭的保障,然后調整家庭的現有投資結構,盡量開源增加收入,儲備好夫妻的養老金以及子女教育基金。
三、資產配置建議
1、分步完善家庭保障
根據我們的測算,馮先生應再補充50萬元額度的人壽保險,妻子李女士也建議及時補充人壽保障。由于夫妻雙方年齡偏大,身體機能也逐漸有所下降,如購買重大疾病保險費用較高,建議最好
在馮先生重新就業家庭收入增加后再考慮完善,購買時注意保障的年限是否終身,增加保障后的保費總支出建議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10~15%以內。
2、建議馮先生能盡快重新工作
如馮先生能重新找到年收入(稅后)在6萬元以上的工作并持續工作到55歲,對家庭財務有較大的幫助,可以幫助家庭實現子女教育基金計劃以及儲備足額的養老基金的財務目標。如果年薪低于6萬元或還需要一段時聞才能找到工作,則可能需要延遲馮先生的退休時同以完成其他理財目標。
3、儲備子女教育基金
首先,我們建議建立一個子女教育基金投資組合,由于弦子已經上初中,可儲備的年限不長,建議以風險較低的國債為主進行儲備。其次,建議選擇有豁免權的子女教育年金保險,在子女開始讀大學后可以領取教育金,這部分費用至少可以保證孩子在國內就讀大學并完成研究生的學業。
4、合理調整投資組合
建議以低風險投資組合較為適合:20%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60%的國債或保本性的理財產品,20%銀行存款及貨幣基金。這種組合收益較為穩定,又可有效降低投資風險。8萬元的活期存款保留4萬元,其余4萬元購買貨幣市場基金,既可以提高收益性也保證了較好的流動性。38萬元的定期存款建議其中8萬元在今年以每月定期定額的方式分批購入股票型基金,在2009年穩步建倉。其余30萬元分批購買國債或保本型的理財產品,購買理財產品及國債要注意期限的長短搭配。
適當增加國債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馮先生的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另外由于目前經濟數據沒有企穩,任何投資行為的風險比經濟平穩時期高,同時由于經濟增速減緩,依然有再次降息的可能性,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投資本金安全且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及國債,這些產品的年利率都高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有利于資產的保值增值。
5、儲備養老資金
首先,馮先生和妻子購買社會養老保險為養老做好一個基礎的保障,可以保障退休后基本的養老需求。其次,建議馮先生在重新工作后購買年金保險解除晚年生活后顧之憂和長壽財務風險,年金保險可以通過保險公司將現在的資金進行儲備。在退休后在約定的時期內每年返還一定數額的資金作為養老金收入,較好解決了長壽的風險。第三,其余的資金,可以從我們第4點建議中的金融投資組合中進行儲備。
更正
上期保險建議作者應為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市場研發部 黃之華
保險建議
劉偉國
馮先生人到中年,目前家庭資產中金融資產比例較低,而且夫婦倆的理財風格較保守,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因此馮先生首要的任務不是找工作,而是重新進行資產配置,目的是為了下半生的安享晚年做好準備。馮先生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其家庭保障方面主要需考慮意外保障和養老保障,孩子的教育金暫時不宜采用保險的方式來準備。
目前馮先生的家庭成員中,首先需要增加保險的是馮先生的太太李女士,因為她是目前家庭的主要收入支柱,而且供樓的費用又主要依靠其公積金,而李女士恰恰沒有任何的壽險和意外保險。因此李女士需要增加年收入10倍的保障額度,即50萬元的意外險和定期壽險。而馮先生也應該將意外保障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至50萬元。
其次,馮生夫婦計劃55歲退休,只有7年的時間進行養老金的準備,加上夫婦的理財風格偏保守,因此養老金不宜采用有風險的理財產品。根據養老規劃的一般原則,商業保險所提供的養老金占養老金總體大約1/3,馮先生夫婦以退休后1000元/月的額度購買商業養老保險。
在選擇產品時,注意選擇夫妻雙方共享的伴侶型養老險,即當一方離開后,另一方仍然可以繼續領取養老金;同時選擇附帶重大疾病和身故豁免保險費功能的養老險,萬一投保人在繳費期間發生重大疾病,或者意外身故,除了可以獲得一筆補償外,最重要還可以免交余下的保險費,但退休金仍然可以領取。符合以上兩個條件的養老險才可以確保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夫婦倆的養老全都是定時的、足額的。
篇6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級青年項目(GW2006-Q-005);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科研創新團隊基金(GW2006-TA-002)
作者簡介:
展凱(1980-),江蘇泰州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貿學院教師,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準精算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與保險、保險精算和計量經濟學;
申曙光(1963-),湖南邵東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與保險和社會保障。
摘要:文章運用精算分析方法,在不同的利率和工資增長率假設條件下,對京滬兩地農民工養老保險統籌基金的充足性、未來養老金給付的替代水平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測算和比較,最后根據測算結果結合廣東實際情況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評估;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8)10-0038-05 收稿日期:2008-06-18
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廣東省是目前全國農民工人數最多的地區,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農民工的需求還會進一步增加。由于各種原因,近兩年來珠三角很多企業面臨“招工難”的問題,有媒體則直接稱之為“民工荒”。雖然外界對于“民工荒”的提法尚有很多不同意見,但是為農民工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提供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則一定能使農民工更加安心工作,避免勞動力過于頻繁流動。
對于在用人單位正規就業的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問題,雖然國家尚未為其建立專門的制度,但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后,進入城鎮用人單位的農民工原則上也同樣適用該法,可以參加法律規定的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現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制度層面并不排斥正規就業的農民工,但是由于農民工就業不穩定,流動性大,收入水平低,存在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不匹配的問題。最近幾年,針對農民工的特殊情況,農民工較多的幾個大城市制定和實施了各有特色的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而廣東省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政策,農民工必須和城鎮企業職工一樣地參保,使得很多農民工沒有參保,甚至在參保之后出現很高比例的退保現象(華迎放、何平,2005)。研究和制定符合農民工特點并且適合廣東省實際情況的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和評估其他城市現行政策,對于制定符合廣東省實際情況的政策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目前有關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的研究注重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成果,更缺乏應用保險精算方法進行的深入分析。理論上,養老保險基金的充足性將決定養老保險政策的可持續性,而未來養老金給付的替代水平則體現了養老保險政策的保障性,本文運用精算分析方法,建立一個雙變量精算模型,在不同的利率和工資增長率假設條件下,對北京和上海的農民工養老保險統籌基金的充足性、未來養老金給付的替代率水平兩方面進行全面的測算和比較,以判斷現行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和保障性,并通過測算分析的結果,為廣東省制定或修改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提供一些政策建議。
一、現行主要制度介紹
目前,農民工養老保險還沒有全國統一的政策措施出臺,郭席四(2005)對各地實施的政策進行研究后認為,針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大體分為獨立型、綜合型和納入型等三種情況。
(一)獨立型
此種類型以北京市所實行的制度為代表,養老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共同繳納,用人單位繳納本市上一年職工月最低工資標準的19%,其中3%進入個人賬戶,農民工以相同的基數每月繳納8%,全部進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可以繼承、轉移,并在達到養老年齡時支取本息,而統籌部分的發放則是按累加的原則,繳費滿一年的發1個月相應繳費年度的本市職工最低工資的平均數,以后累計繳費年限每滿一年的,以此為基數,增發0.1個月相應繳費年度的本市職工最低工資的平均數。鑒于農民工與用人單位關系的不穩定性,北京市規定在參加養老統籌的農民工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時,即使沒達到養老年齡(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也能一次性領取養老金,并終止其養老保險關系,今后再次參加本市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時,按新參加人員辦理。
(二)綜合型
以上海和成都實行的制度為代表,該辦法在全國率先提出和明確劃分出流動就業群體,應享受與城鎮基本社會保險不一樣的保險理念與設計。上海市綜合社會保險辦法的具體內容為:外來從業人員的綜合保險費用全部由單位繳納,繳費基數為上海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60%,繳費比例為繳費基數的12.5%(外地施工企業則為5.5%,基于外來施工企業不能獲得老年補貼待遇,我們可以認為兩類人員的繳費差7%是老年補貼的繳費率)。而無單位的外來從業人員則自己繳納費用。三年內累計繳費滿12個月的外來人員可以獲得一份老年補貼憑證,其額度為本人實際繳費基數的7%,并從獲得時起計息積累,參保對象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時,可領取一次性老年補貼,綜合保險基金委托商業保險公司運營、管理和理賠。
(三)納入型
這種類型是指實行統一政策,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工制定相應的養老保險政策。按照規定,農民工可以和本地戶籍的職工參加所在地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只是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相關政策中的部分條款中,對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加以區別對待,此種類型以廣東省尤其是深圳市為代表。深圳市在2006年7月對原規定做了修改,規定“非本市戶籍的員工”與深圳市戶籍的員工一樣,按員工個人繳費工資的18%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其中員工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8%繳納,企業按員工個人繳費工資的10%繳納,個人賬戶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人個人賬戶,全部劃入統籌賬戶,方便做實統籌賬戶。并且針對非本地戶籍人口的實際收入情況,規定非本地戶籍人口繳費工資的基數最低可以為深圳市法定最低工資。
對于上面列出的三種類型,本文著重對北京和上海這兩類最具有代表性的獨立政策進行測算分析,第三種類型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幾乎一致,不具有針對性,本文不進行測算。
二、模型的假設、構建與測算
(一)基本假設
1 關于變量的選取。我們挑選了基金實際收益率和工資增長率作為變量,因為基金的實際收益率可以反映出基金在不同的市場投資環境下的持續能力,只有能使大多數情況下與基金實際收益保持平衡的養老保險政策才合理。而工資增長率則會影響到未來養老金給付的替代水平,從不同的增長率假設來進行測算也能幫助我們判斷現行的政策是否具有充分的保障能力。
2 模型的選擇。我們使用的是個人壽命確定型、繳費確定型的雙變量精算模型(Bowrs,1997),考慮
一個典型的男性參與者,y歲參加保險,r歲退休,d歲死亡,k表示工資增長率,c表示繳費率,c1和c8分別表示繳費進入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的比例,v表示折現率,Ani表示n年每年初付1的年金現值,Ani表示n年每年末付1的年金現值,Ani②表示年增長率為k首付為1共付n年的初付年金現值。
3 參數的賦值。假設參與者在20歲工作并投保,60歲退休并開始享受養老金,中間連續繳費沒有發生退保,按照目前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在72歲死亡,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設定工資增長率的變化范圍從3%到7%,實際利率的變化范圍為O%到8%。
4 公式的簡化。實際繳費大多是按月進行,繳費和退休后領取養老金都是發生在月初,為了簡化模型,我們將統一按照年初繳(付)年金現值Ani,代入進行計算積累現值(在本文中兩者幾乎相等),考慮工資增長率k之后的值為Ani
5 替代率的計算。考慮到農民工收入水平低于社會平均工資的實際情況,在計算替代率時,以退休后收入總額現值作為分子,退休后每月領取該城市的法定最低工資的積累額作為分母來計算替代率,本文認為這樣的替代率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二)測算模型與結果
三、測算結果分析以及對廣東省的啟示
(一)測算結果分析
首先,從統籌基金充足性角度來看,北京的制度設計大體上是合理的,統籌基金收入和支出在各個實際利率和工資增長率假設下都相差不大:實際利率較低(0%~2%之間)時統籌基金有虧損,實際利率較高(4%~8%之間)時統籌基金有盈余,各個工資增長率假設下的統籌基金平衡利率大致都在2%~3%之間,這也符合中國實際利率比較低的實際情況:上海市外來人員的養老保險基金充足性不存在問題。
其次,從給付基金的成長性方面來看,北京市的政策不太有利于農民工,北京以當年最低工資為繳費基數,并以實際繳費基數為基礎計算未來養老保險待遇未來給付總額。可以看到,北京統籌部分給付總額沒有考慮根據實際利率進行累積,所以隨著實際利率升高時,給付總額現值快速減少,統籌基金盈余過快增加:工資增長率為3%,實際利率為8%時,一次性支付的養老保險待遇僅相當于統籌基金收入的28.6%,導致農民工不能分享實際投資收益增長所帶來的收益增長。
而上海市的政策十分依賴實際投資收益,如果實際收益高則替代水平會很高,例如在工資增長率為k=3%,實際利率為8%的假設下計算的替代率高達176.1%,而且由于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年齡結構都很年輕,基金的積累時間可以較長。從利率的期限結構角度來看,商業保險公司應該能夠保證較高的投資收益率,這點對于農民工是很有利的;而如果商業保險公司投資的實際投資收益率較低則會使未來替代率水平大打折扣,例如實際利率為0%,工資增長率為7%時所計算出來的替代率低至10.1%。
再次,兩地政策的替代率水平隨著實際利率和工資增長率的變化呈現兩大變化趨勢。橫向來看,在各個水平的工資增長率假設條件下,隨著實際收益率的上升,替代率逐漸上升。以北京市為例,k=7%時,當實際利率為0時替代率最低,為26.5%,而實際利率為8%時則會達到78.9%。另一方面,縱向來看,兩地的替代率水平隨著工資增長率的上升而不斷下降,如果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高則政策的保障性將明顯下降。農民工不能享受由于平均工資增長所帶來的收入增長。以實際利率2.0%為例:北京市在k=3%的替代率為73.4,%,而在k=7%時計算出的替代率只有32.6%;上海市方面,替代率從k=3%的35.4%下降到k=7%時的14.7%。
最后,由于北京市和上海市都是以退休后領取最低工資作為計算替代率的基礎,因而兩個城市具有可比性。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市計算出來的在各個工資增長率和實際利率假設下的替代率水平都相對較低,這是因為上海的制度本身繳費水平就比較低,退休金給付只是參與者老年生活的補貼,并不是其主要的經濟來源。
(二)政策建議
通過對京滬兩地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的測算與分析,本文提供如下建議:
第一,在制度選擇上,廣東省應該參考京滬兩地的做法,盡快出臺專門針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政策。就各地實際情況來說,由于繳費基數大體都為最低標準,因此現時的制度設計還不能具備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具體來說,可以借鑒上海市的做法,不設立統籌賬戶,對于每個參保的農民工建立唯一的個人賬戶,無論流動到哪里,均向這個賬戶繳費,所以就不存在轉移養老保險關系和基金的問題,發放個人賬戶查詢卡,供其查詢繳費和賬戶積累情況。單位和個人的繳費全部進入農民工個人賬戶,不能提前支取,允許退保。
第二,養老保險繳費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參考京滬兩地的費率水平和費率分攤設計,廣東省的繳費基數應該以上年度當地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為宜,總繳費率在20%左右。考慮到目前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收入水平與當地平均工資水平相比較低的實際情況,為提高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在費用分攤時,可以將用人單位的繳費率適當調高或者可以要求用人單位全部繳費。
第三,農民工可以在男60、女55周歲時開始領取養老金。不設置繳費年限門檻,退保后繼續參保按新參加人員辦理。農民工達到規定年齡時,根據京滬兩地測算的結果。一次性領取養老金的做法使得保障水平隨著工資增長率的提高迅速下降,雖然看似“落袋為安”,實際上不利于農民工。本文建議采用按月發放養老金,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退休時全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利息等因素確定,并隨經濟發展形勢做適當調整。參保農民工在退休年齡之前死亡,或者退休后個人賬戶未領完的,賬戶余額可由其法定繼承人繼承。
第四,對于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進行專項管理,建立專項基金進行適當補貼;個人賬戶養老金領完后,從專項基金賬戶支付,建立合理的養老金調節機制,充分尊重農民工退休前勞動的貢獻,退休金每年參考城鎮職工養老金調整幅度進行調整,由此產生賬戶余額不足也從專項基金進行支付。
篇7
論文關鍵詞:養老需求;養老供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在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已經建立和廣泛覆蓋的情況下,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還沒有基本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缺失,不僅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殘缺,而且對農民是極大的不公平。實際上,農村先于城鎮成為老年性社會,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較城鎮更加嚴重。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農民幾千年來未曾實現的老有退休、老有所養的夢想,不僅是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1農村養老保障的需求
廣西農村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廣西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省份,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大。2008年全區4816萬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為1838萬人,占38.16;居住在鄉村的為2978萬人,占61.84。廣西的生態環境比較惡劣,裸露石灰巖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38,人均耕地面積僅520m,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大部分地區非常不適合農業生產,所以廣西的農民十分貧困。據廣西調查總隊調查顯示,2008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人為3690.3元[2],而同期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倒數幾位。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廣西和全國一樣,早在2000年就進入了典型的老齡化社會,全區老年人口增長迅速,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廣西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區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35萬人,占13.31%,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442萬人,占9.27%。與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比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1.96個百分點,按照國際上劃分年齡結構的標準,全區人口已明顯老齡化。人口的老齡化不僅存在于城市,在農村更為嚴重,相對于城市,全區農村人口老齡化表現出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的特點。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對養老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廣西廣大農村地區老年人口的養老保險情況讓人憂慮,養老保險事業任重道遠。
2養老供給的缺失
現有的養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養老需求。目前,廣西廣大的農村居民和全國的農民一樣,主要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輔之以少數集體養老(主要是針對農村五保戶)、儲蓄養老、征地補償養老和低保養老,社會養老所占的比重很小,基本上可以忽略。
2.1家庭養老
目前家庭養老是廣西農村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就是靠子女的供給來贍養老人。由于廣西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實施其他養老模式的條件不太具備,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顧和精神慰籍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險功能正在不斷削弱,家庭養老面臨挑戰。
首先,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的家庭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出現家庭小型化傾向,核心家庭增多。廣西壯族自治區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顯示,廣西農村家庭平均每戶為3.46人,多是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使家庭在抵御風險方面的能力下降,沒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和精力來照顧老人。
篇8
論文關鍵詞:新農保;發展歷程;養老需求;制度建設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簡稱新農保)的建立,對確保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動農村減貧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意義重大。能否避免老問題、解決新問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新農保制度。是該政策的關鍵所在。
一、廣德縣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歷程
作為安徽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較早的試點地區之一.廣德縣農村養老保險在經歷了起步階段和發展階段后.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為向新農保過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起步階段。1992年民政部頒發《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后,廣德縣于1993年開始施行縣域經濟農村養老保險(即老農保),采取儲蓄積累的運作方式,農民自已繳費,自己養自己,“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1995年底.廣德縣農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0540人.還不到鄉村總人口的3%。由于國家財政不投入、集體補助也難以落實,農民繳納保險費只是當前收入的延期消費,最終演變為“個人養老儲蓄”。
(二)發展階段。2007年9月廣德縣探索出臺了“新農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逐步和現代社會保險接軌,政府適當補貼。形成了獨特的“廣德模式”。繳費金額以全縣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人的8%為基準。個人按比例繳費。最高不高于基準的300%,最低不低于30%,繳費期限設定為15年。達到60歲以后,除以120,建立個人賬戶養老保險金。縣財政當年拿出80萬元作為出口補貼,計入個人賬戶,并且每年計發金額根據全縣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調整。此次探索遵循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保障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原則,調整計發養老金辦法和建立正常待遇調整機制,為后期實行新農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管理提高階段。2009年12月,作為國家首批新農保試點縣市之一,廣德縣開始實行新農保,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個人繳費標準上。劃分為每年100~600元共6個檔次。在政策執行上,完全采取自愿原則,沒有將基礎養老金和個人繳費相捆綁。在經辦機構上,廣德縣于2010年5月成立了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原勞動局、人事局合并而成),下設二級機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務管理所.專門負責全縣的新農保工作。此外,為提高經辦人員素質,廣德多次組織了對鄉鎮主要領導、社會保障事務所所長、村協辦員的培訓。
截至2010年6月底。廣德縣新農保覆蓋人數達到174943人。其中,年滿60周歲農村戶籍老人實際領取新農保養老金64194人,發放率達92.95%,支付金額累計2508.15萬元。l6~59周歲人口,已參保110547人,參保率約為38.34%,累計征繳養老保險費5486.79萬元。目前。中央財政補助基金到位3560.7萬元,縣財政已到位資金50萬元,基金結余6705.24萬元。
二、廣德縣農民養老需求狀況
(一)農村家庭結構狀況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普遍廣泛地實行。廣德縣農村家庭的代際結構趨于簡單化,規模不斷縮小。1995年,廣德縣農村家庭戶均人口為3.78人,到了2008年則下降為3.62人。在家庭代際中.37.6%的家庭有兩代人.主要是由一對夫婦和孩子組成的三口之家。37.1%的家庭有三代人.主要是由老人、子女、孫子女組成,中年農民上有老下有小,面i臨著巨大的撫養和贍養壓力。家庭人口為一代的被調查者中79.1%為60歲以上老人。這說明由老年夫婦組成的二老之家,獨身老人、高齡老人之家日益增多。有相當部分農民家庭,父母在家種田務農,子女外出從事副業或進城打工,而且子女在經濟上有較強的獨立性。父母不再是家庭經濟的統治者和主要負擔者,所以其在家庭中也就失去應有的地位,使家庭養老保障缺乏凝聚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廣德農村人均耕地面積由1995年的0.95畝下降為2008年的0.81畝,耕地面積嚴重不足給農村養老帶來更大的壓力。
(二)農民對新農保的認知狀況
新農保已經實施了大半年時間,但是大部分被調查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具體規定還不是太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的疑惑和誤解,有的農民甚至害怕自己將來領不到或少領養老金。已參保農民中,60.2%的人表示不知道自己將來能領取多少養老金。31.8%的農民表示對新農保的政策不了解,42.6%的農民對該政策了解一點。18.9%的農民表示一般,對政策比較了解的為6.1%,很了解的僅占7.0%。72.3%的農民認為新農保不能解決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17.6%的人表示不清楚,僅有10.1%的人認為新農保能解決養老問題。
(三)中青年農民參保狀況
在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阻礙,經驗等于頑固和落伍。i習由于流動人口多,許多村子成為了空心村,給政策宣傳帶來很大困難。中青年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認為等到60歲以后享受養老待遇的時間較長.待遇標準不高且長時期的繳費又有一定的經濟壓力,所以持觀望態度。調查發現,廣德縣30歲以下的農民中目前只有5700多人參加了新農保。在已參保農民中,56.0%的人年齡在45歲以上;未參保農民中,45歲以下農民所占的比率為84.6%。由此可見,新農保對于中青年群體的吸引力不大。
綜上可見,廣德縣農民既具有養老保險的需求,又面臨對養老問題認識不足的矛盾,同時還有一些弱勢農民繳費能力不足問題。在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的同時.家庭結構不斷簡化、耕地匱乏、外出人口不斷增多,給廣德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新農保的發展思路
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軔于城鎮,在向農村延伸之際,制度設計與經辦管理都會不同程度地面臨“水土不服”.這就要求新農保的制度要完善與經辦管理要有全新的思維。
(一)完善的經辦機構是新農保實施的組織基礎
隨著新農保試點工作的全面展開,發放人數和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對縣、鄉鎮和村工作平臺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落實到位經辦機構和工作人員.并對人員工作經費要給予必要的保障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新農保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眾多部門。以公安部門為例。若能解決公安部門人口信息的共享問題,新農保工作開展起來將事半功倍。通過整合資源,努力提高經辦管理服務的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才能讓廣大農民能夠享受到更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各個部門能否通力合作協同配合,發揮整體效應,在新農保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二)健全的信息化建設是新農保實施的平臺保障
新農保的工作較為繁重復雜,由于沒有一個可操作的統一的系統軟件,參保信息重登、錯登、漏登的現象時有發生,信息比對、核實麻煩且周期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保的工作效率。開發新農保軟件管理系統,并與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平臺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縣、鄉聯網,讓群眾可以隨時在縣、鄉服務大廳查詢系統上,查詢政策法規和個人信息,真正實現便捷的一站式服務。社會養老保險實行信息化和網絡化管理,不但能夠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夠增強準確性。因此,加快各地社會保險信息服務設施的軟硬件平臺建設和網絡化管理,迫在眉睫。
(三)法制推動與政府推動是新農保實施的雙動力
在制度設計上,應體現個人繳費的優越性,逐步拉大基礎養老金和參保財政補貼增長幅度的差距。使更多人擺脫“不參保也有錢拿”的簡單想法。通過養老保險立法,可有效克服逆向選擇、道德風險、通貨膨脹等問題。但是在具體推進過程中要在制度設計和工作環節上突出自愿原則,更加科學化人性化地服務于民。從立法上注重公民的參與。變“高”的參保率為“深”的參與度,借鑒西方發到國家經驗并結合我國農村特點根據各地農村風俗習慣、農民文化素質、信息獲取渠道等諸多限制因素,明確符合農村實際的農民參與方法。切實保證農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
(四)養老保險基金的均衡運營是新農保實施的核心
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是整個制度的起點和首要環節。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營運與監督事關養老保險制度財政基礎的穩固與安全,是整個體系中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isl新農保財政補貼資金應列入縣財政年度預算,并報經人大部門審核,以保證開展新農保工作必要的專項經費到位,并防止個人賬戶形成“空賬”的危險。開發多渠道的吸納保險金的途徑,擬訂養老金預測預警制度。建立科學的養老金運營監督指標體系。對養老金投資進行動態監控運營,及時發現養老金投資運營中出現的問題,建立養老金投資風險補償機制和控制機制。
(五)豐富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新農保實施的制度補充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個人儲蓄、家庭保障仍需發揮基礎保障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發揮中華民族養老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可以推遲養老金領取時間,降低養老金給付標準,減輕社會負擔。新農保不可能也不應由政府全部統包下來,社會保障不等于政府保險,必須依靠社會解決。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新農保起著基本保障作用,個人和家庭起著基礎性保障作用。五保戶供養制度和商業保險起著補充性保障作用。堅持個人、集體、政府分擔責任,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多維度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新農保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篇9
關鍵詞:兒童;醫療保健服務;兒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8-0090-02
兒童醫療服務體系承擔著兒童疾病預防、診治、治療和康復等任務,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中國已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對兒童醫療保健服務能力提出了挑戰。使得兒童醫療保健工作的開展將使原來就滿負重荷的兒童醫療保健系統承擔更加沉重的任務。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近幾年在兒童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依然要面對兒科醫生數量逐年下降,出現“兒科醫生荒”這一嚴肅的社會問題[1]。
一、現狀及存在問題
1.兒童醫療保健資源總量不足,資源布局結構不合理。以廣州市為例,廣州市是廣東省改革開放前沿的國際化大都市,經濟發展快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其對于兒童醫療衛生的投入也不斷增加,但在兒科現有醫生數量與兒童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預測中,醫生數量仍存在較大差距。每千名兒童醫生數、護士數、床位數相對較低,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兒童醫療服務需求。同時,兒保人員數量嚴重不足,人力資源區域分布不均。人員主要集中在二級及以下衛生機構;高學歷高職稱兒保醫務人員數量少;醫護比例配置不合理。
截止2011年底,在常駐人口的統計中,廣東省每千名兒童擁有的醫生數量為0.46人,與上海每千名兒童擁有1名兒科醫生相比較,差距超過一倍;廣東省每千名兒童擁有病床1.44張,這個數據在全省醫療機構總床位數中僅占6.9%,與我國占總人口17%的兒童數量不成比例。又因為廣東省流動人口多,實際上兒科的病床擁有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而廣東省兒科醫生數量逐年下降,根據《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的數據顯示,全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僅有0.43個兒科醫生,缺口約20萬人。廣東省僅廣州市的兒科醫生缺口就已經突破2000人。
2.政府對婦幼保健院投入不足,缺乏合理科學的醫護人員業務培訓體系,婦幼保健機構兒科職能未完全發揮。在三級兒童醫療網絡架構中,婦幼保健院在兒童醫療保健任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除了承擔了對托幼機構的兒童保健管理,同時還開展了大量的婦幼衛生項目工作,在促進兒童醫療保健服務的公平性及可及性上都較好[3]。但部分婦幼保健院仍存在一些問題。業務用房不足,基礎設施缺乏,高學歷和高職稱人員少,醫護比不合理。兒童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醫護人員培訓機會和時間偏少,兒科醫護人員能力提高受限。在全國范圍內的婦幼保健院重“婦”輕“幼”的畸形發展格局的情況下,綜合醫院及婦幼保健機構的兒科失守,也加重了兒童看病難的問題。
3.兒科醫師人才隊伍短缺,培養機制缺失,流失嚴重。首先,從1999年開始,我國為拓寬兒科醫生的專業面,借鑒美國的經驗而停止了兒科專業的招生,只有在研究生培養階段才有兒科專業方向。這種改革措施失去了兒科醫生培養的基礎,影響了部分兒科醫生的來源[4]。第二,兒科醫生招聘難。培養一名合格的兒科醫生起碼需要8~10年左右的磨煉,培養周期長,回報卻很低。第三,在每年的醫學研究生招錄時,兒科專業上分數線的名額都未能招滿,只能等別的專業落榜者轉專業,故這部分人專業思想不穩定。改革開放后,許多綜合性醫院甚至把兒科“拋棄”,少數綜合醫院中的兒科保留下來的,都是緣于政府的壓力或是醫院等級評審。兒科是一個需要其他部門補貼的科室,讓許多兒科醫生無法接受被“扶貧”的感覺,不少人選擇了“逃離”,而堅守者整天疲于奔命[5]。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兒科醫生流失率持續走高。
4.缺少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利用流向不合理,過度利用與利用不足同時存在,民眾缺乏正確的兒童就醫觀念。民眾對兒科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長,但是就醫觀念和行為卻存在偏差。一是民眾對三甲醫院兒科和兒童專科醫院信任度較高,對社區醫院和相當一部分綜合醫院兒科的信任度低;二是社區醫院、綜合醫院和兒童專科醫院之間的醫療信息網絡不健全,缺乏適用于患者家屬的正確的就醫引導,缺少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三是患者家屬因缺乏正確的就醫引導,普遍不信任三甲醫院兒科和兒童專科醫院以外的醫療機構,而制度上也缺乏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加重了“兒童看病難”。
二、對策與建議
1.各級政府應調整衛生投入和支出結構,將兒童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列為重點建設項目。各級政府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兒童醫療衛生投入力度,轉變投入機制,完善補償方法,落實各項政策,切實保障政策實施所需資金。各級政府在安排年度衛生投入預算時,要切實落實“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增加兒童醫療衛生投入占總衛生投入的比例。盡快設立兒科專項補助資金,專款專用,統籌用于全省兒童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2.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加大投入,增加婦幼保健院專項資助。中央深改組第十一次會議指出,要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將公平可及、群眾受益作為改革出發點和立足點,堅持探索創新,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運行的新機制。對于部分保健院未有兒科床位設置,建議各級政府及早提出對婦幼保健院兒科專科建設的規劃,盡快落實規劃提出的投入政策,切實保障政策落實的資金。增加婦幼保健院專項資助,用于兒科科室建設、人才培養等。同時加強婦幼保健院的兒童醫療保健服務水平。加強兒童醫療保障人員繼續教育,鼓勵醫務人員積極參加各類業務學習和培訓;積極推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設,加大對兒科臨床醫生的培訓力度,增加學習兒科的內容及時間,提高兒科醫護人員的服務能力。
3.加強廣東省兒童醫療保健服務醫護人員隊伍建設。目前兒童醫療保健服務醫生工作量大,但年收入相對較低等因素是兒科醫護人員流失的重要原因。為留住兒科醫護人才,可通過完善廣東省兒童醫療保健醫護人員的薪酬體系,調整兒科醫護人員的薪酬制度,比如,適當提高兒科診療費用、體現兒科醫生醫療服務復雜性的價值、增加兒科醫護人員編制數等積極措施加以解決目前難題。各級醫院內部可以從職稱晉升、獎金分配、進修學習和科研立項等方面采取傾斜政策以此來穩定及壯大現有的兒童醫療保健隊伍。重視兒科醫生需求量日趨增長的現狀,由省政府統籌領導,各市根據實際需求和現有供給等制定區域內的兒科人才培養計劃,并納入全省的衛生人才規劃中。下大力氣引進和培養一批技術水平高、醫德高尚的科學領軍人才,具體可以通過高校的“訂單式培養”,委托高校定向培養兒科醫生,做好人才儲備以保障未來兒科醫生數量能滿足需求。
4.試點兒童醫療保健服務分級診療模式雙向轉診機制。建議全省的市、區兩級政府參照廣東省家庭醫師制試點方法,制定轄區內的家庭醫師試點單位,通過制定各級醫院兒科出入院標準和就醫報銷比例,加快形成基層兒科處置兒童常見病和多發病,大醫院主要解決急危重癥和疑難病癥合理分工的診療模式,推進雙向轉診的建立。同時,采取相關措施,不斷提高基層兒科服務能力。大力宣傳“小病在基層”、“就近擇醫”、“不盲目扎堆大醫院”等就醫觀念,逐漸增強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程度,逐漸形成分工明確、協調配合、運轉高效的兒童醫療服務新格局。簡化兒科醫生辦理多點執醫的程序,鼓勵各區轄區內兒科醫生多點執醫,使得兒童即使在基層衛生機構也能享受和大醫院相同的診療水平。
5.構建廣東省兒科專科服務政府補償機制。第一,兒童醫療要堅持維護公益性原則,廣州市各大醫院應該將兒科設為公益性臨床科室,特別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兒科醫生隊伍,應增加其績效工資和津貼,工資可效仿公共衛生經費撥款的模式發放,其薪酬應納入財政預算予以解決。第二,廣東省各大綜合醫院要對兒科的經濟核算予以扶持,保證兒科醫生的收入不低于醫院其他臨床科室的平均收入。只有這樣,兒科醫生才能更好地發揮積極性,從而避免兒科醫護人員流失,從源頭上解決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第三,廣東省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調整兒童醫療收費水平。由于兒童醫療行為的特殊性,對于兒童醫療服務定價也應區別于其他類別的醫療服務。建議有關部門提高兒科項目的收費水平,使兒科醫生的醫療服務能體現其價值所在。兒科補償機制的建立可通過上述三種途徑按照適當的比例共同給予補償。
參考文獻:
[1]向偉.中國衛生人才亟需補上兒科醫生缺口[J].中國衛生人才,2013,(2):13.
[2]崔霞.我國醫藥衛生人才隊伍發展策略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3]劉曉璋,梁家智.婦幼保健院工作模式設計的戰略意義及發展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4):3693-3694.
篇10
論文摘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必要性根源于“老”的擴大與“養”的弱化之間的矛盾;緊迫性根源于老齡化高峰的來臨與制度構建的時滯。由于公共產品的性質,政府必須成為建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建設的第一責任人。
建立和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黨和政府順應社會文明進步、更新傳統養老觀念、增強社會保障功能而實行的一項重要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結構變化的客觀要求,是迎接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這項制度可以實現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的有機結合,為解除農民后顧之憂,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加快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建設新農保的必要性根源于“老”的擴大與“養”的弱化之間的矛盾
(一)“老”的擴大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區60歲以上人口達479.83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0.69% ; 65歲以上人口達319.82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7.12%。其中,農村老年人占全區老年人的76%%。2005年,廣西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360萬,占老年人總數的75%以上,并以每年3.33%的速度增長。依據聯合國將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定義為“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廣西人口提前進人老齡化社會,農村的老齡化程度超過城鎮的老齡化程度。“在廣西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社會保障體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如何贍養老齡人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二)“養”的弱化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與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劇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農村老有所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是由于農民家庭規模下降,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家庭傳統養老的模式正在經受各種挑戰。“老”與“養”的矛盾迫切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來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
1.傳統養老功能模式經受挑戰
(1)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1)家庭結構的變化。依廣西人口普查公布數據:1991年廣西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4.64人,1999年廣西家庭戶平均規模為4.21人,到2006年家庭平均每戶為3.37人,其中,城鎮平均每戶為3.21人,農村平均每戶為3.46人(《2007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傳統社會下,“金字塔式”家庭轉為4-2-2的“倒錐型”家庭結構。倒錐型家庭的父母陸續進人老年期,子女也陸續進人婚育期,兩個成年人贍養四個老年人的養老結構形成。2)家庭子女流動增多。“由于惡劣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微薄的農業經營收人使得廣西農業勞動力人口加大了向城市轉移趨勢,許多人從事第三產業勞動或勞動密集型、技能大眾型的勞動,處于城市社會的最低層,收人低、社會地位低,使得他們對家庭人口的供養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境地。”3)觀念的改變,與傳統養老密切相關的孝道逐漸淡化,使部分人對長輩的孝順意識減弱,從而危及家庭養老功能。
(2)土地保障功能弱化
在農村,土地的產出是農民的主要收人來源,但是近年來土地保障功能不斷弱化,首先是土地面積不斷減少,廣西大部分地區屬于喀斯特地形,山石較多,農村人均耕地面積自然稀少。近年來,由于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與土地的大面積征用,農村人均土地面積人為減少。全國人均耕地在2003年前大約是1.425畝,而廣西人均耕地面積按國土資源部門的統計數字人均只有1,35畝。(資料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其次,產業結構的單一化、技術含量的嚴重缺乏、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滯后、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再加上廣西農業生產自然災害的常年發生,土地產出效益難以持續提高。再次,土地征用補償與流轉收益沒能有效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征地過程中出現賤買貴賣的“剪刀差”,農民利益受損,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征地收人分配的比例大致是:農民5-10%,集體25-30%,政府及其機構60-70%。
2.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功能有限
根據《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1991]33號)和《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通知》(桂政發[1992]79號)文件,廣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從1992年7月開始,先在興安縣進行試點,然后逐步擴大試點面。1994頒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通知》文件開始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推廣。但是推廣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主要原因是依據《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案》(民辦發[1992]2號)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暫行辦法》(桂政發[1997]9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原則“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制度設計存在巨大的缺陷,政府責任沒有充分凸顯。老農保制度在運行的過程實行個人賬戶積累制度,缺乏社會共濟性,沒有體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性。農村養老保險社會化程度低的問題又導致養老保險資金嚴重欠缺,資金的嚴重欠缺又導致了養老保險保障面窄、保障程度低的連鎖性惡性循環。因此,廣西依據《基本方案》和《暫行辦法》推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養老保險。1999年7月,《國務院批轉整頓保險業工作小組<保險業整頓與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1999]14號)提出,目前我國農村尚不具備普遍實行社會養老保險的條件,決定對已有的業務實行清理整頓,停止接受新業務,有條件的地區應逐步向商業保險過渡,廣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人停頓階段。2004年末,“廣西壯族自治區僅有180.6萬農民參保,保障基金存結余款為49 380.4萬元,有30 177人領取養老保險金,當年支付金額為140.8萬元”較少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無法滿足農村社會保障需要,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廣西從2008年開始實施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范圍限于農村貧困群體,而且保障水平非常有限(35元/人/月),所以不能根本上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因此,以社會化為導向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建設勢在必行。
二、建設廣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緊迫性
第一,建設新農保的緊迫性是老齡化高峰來臨時間決定的,根據聯合國標準,廣西壯族自治區早已經跨人老齡化社會。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10年,廣西60歲以上人口約為616萬,占總人口的比重會上升到12% ; 2030年將有可能達19%,屆時每5個廣西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農民家庭規模下降,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農村老有所養的問題將日益嚴峻。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現實迫切需要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來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第二,建設新農保的緊迫性是制度構建的時間決定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行“以少保老”積累制度,不同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以多保少”的現收現付制。新農保從參保繳費到老年領保的時間必須經過15-20年。因此,廣西已經進人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預警期”,來不得遲疑和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