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模型范文

時間:2023-03-16 07:5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評價模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評價模型

篇1

【關鍵詞】評分模型 評價指標

如果把業務上的二分類問題(例如信用評分中的“好”與“壞”、“拒絕”與“接受”)從統計角度理解,都在于尋找一個分類器(classifier),這個分類器可能是logistic模型,也可以是多元判別模型(Edward Altman1968年發展的基于財務指標建立的企業破產識別z得分模型),還可以使其它復雜形式的模型。

一、ROC曲線

ROC,英文全稱Receiver Operating Curve,翻譯成中文,簡稱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其在統計實務中應用甚廣,尤其應用于處理醫學研究中的“正常組”和“異常組”區分建模問題,用于評價分類模型的表現能力。

(一)ROC曲線原理。

要說清楚ROC曲線的原理,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分類實例問題說起。假如我們有了基于商業銀行企業貸款數據建立違約-非違約的業務分類模型,比如說我們是預測的所有樣本的違約概率或者信用評級得分,比如信用評級得分,我們獲得了關于兩類樣本的分布圖形:

圖 3.1 兩類樣本的違約率經驗分布

1.基本假設

上面的圖例可以看成一個基于銀行債務人違約率分類的分類器。左邊的分布表示歷史樣本數據中違約者預測得到的違約率的分布;右邊的分布相應表示非違約者的分布,其中C點表示決策者做出決斷的切分點(cutoff),對于該點有這樣的經濟意義:一旦我們確定了C點,不考慮其他業務處理,的樣本被預測為違約者,反之被預測為非謂語這。對于一個固定的Cutoff點,我們可得到一些有實際意義的量化指標:

HR(C)=,表示在C點左邊,對Defaulters的信用得分分布中,基于C點做決策時候,被正確命中的比率,這里H(C)表示被正確預測的違約者的樣本個數,ND表示違約樣本的總數。

HR(C)=,表示在C點左邊,對non-Defaulters的信用得分分布中,基于C點做決策時候,被錯誤預測的比率,這里F(C)表示被錯誤預測的違約者的樣本個數,NND表示非違約樣本的總數。

2.ROC繪制方法

很顯然,當我們移動C點的時候,我們得到了一個二維坐標點的集合,FAR(C),HR(RC)|C?綴信用得分區間}這里的FAR(C),HR(C)是風險管理領域的專用表示方法。將其用統計中的一些概念進行一般化處理,得到:FD(C)==,表示在C點左邊違約樣本個數,FD(C)表示在C點違約者信用得分的累積概率;FND(C)=FAR(C)則相應表示非違約者信用得分的累積概率;同樣我們可得到二維坐標集合{FND(C),(C)|C?綴信用得分區間}。

我們將{FND(C),(C)|C?綴}在xy坐標平面上繪制,就得到了ROC曲線。

(二)ROC曲線與其他評價指標間關系。

1.K-S統計量

圖 3.2 ROC曲線切線—K-S統計量

K-S檢驗,用于檢驗樣本是否來自一個指定的分布或者檢驗兩類樣本是否同分布(獨立)。對上述例子,兩樣本分布獨立性的檢驗常用K-S統計量:

D=MAX|FD(S)-FD(S)|,這里為了符合常識,我們用表示變量得分。

2.GINI系數/AR(accuracy rate)準確率

GINI系數和AR(accuracy rate)準確率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GINI系數這一稱呼不知道來源于哪,倒是AR(accuracy rate)準確率這一術語常常在金融風險管理中出現。它的計算方法是:ROC曲線和對角線之間的面積與perfect model(y=1直線)和對角線(y=x)圍成的面積之比,用于度量模型精確性的一個相對指標。

AR=■,這里表示ROC曲線與對角線圍成的面積,αpD表示y=1直線與對角線圍成的面積。很容易計算:AR=2AUC-1。

3.LR(似然比)

考慮ROC曲線上的導數,很顯然由這個關系式,我們得到在ROC曲線上某點的似然比(可以直接理解成得分的好壞比)為該點的導數,這一指標可以刻畫模型局部的區分能力。

二、CAP曲線

CAP曲線,亦稱能力曲線,被各大銀行和評級機構用于對違約率(PD)類模型的檢驗,它檢驗模型的預測結果排序能力。

我們依然以上面信用評分模型為例子,能力曲線的繪制通過以下步驟得到:

1.對已經評分的銀行客戶按其預測的違約概率從高到低排序;

2.橫坐標表示客戶按違約率概率從高到低排序后得到樣本總數的累計百分比,縱坐標表示違約客戶總數的累計百分比;

3.曲線上任何一點的坐標具有如下意義:表示給定所有排序后客戶樣本的一個比例;表示在給定的條件下,違約客戶概率大于等于比例的客戶中最小概率樣本個數占總的違約客戶樣本總數的比率。

很顯然,對于任何水平方向的數值,曲線越高,表明模型的預測能力越強。

篇2

[關鍵詞] 城市品牌 模糊綜合評價 層次分析法

中國城市已經進入品牌時代,品牌正在成為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價值資源。城市品牌對于、對于投資者、旅游者、置業者的感召力日益增強,并成為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建立城市品牌、管理城市品牌、推介城市品牌、經營城市品牌和創新城市品牌,已經成為城市決策者的重要任務,同時也給相關理論和城市品牌方面的課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建立城市品牌測評體系和綜合評價模型,可以科學量化地評估和比較城市品牌價值,在此基礎上,城市管理的決策者可以通過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提升品牌價值,以期形成更高的城市品牌的社會評價。

一、城市品牌基本構成體系分析

所謂品牌,是指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它的載體是用以和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相區分的名稱、術語、象征、記號或者設計及其組合。增值的源泉來自于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其載體的印象。品牌本身是一個復雜的識別系統,它應該是由品牌屬性、利益、價值、文化、個性和用戶這六個層次構成的一個體系。將品牌概念引入城市形象建設,對城市進行品牌化管理是營銷研究深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正如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廣告、促銷等手段已無法應對當今的全球城市競爭,要實現城市營銷的多元目標,包括樹立積極、正面的形象以吸引企業、投資、游客、高素質的居民、公共機構、重要活動以及開拓出口市場等等,就必須采用戰略營銷規劃工具,必須進行自覺的品牌建設和管理。

城市品牌是蘊含城市獨特個性及受眾效用的城市名稱和標志,是構成城市的各種因素之總和在城市公眾心目中的總體印象和實際評價,是城市性質、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現。關于城市品牌的基本構成體系,一個全面的城市品牌評價系統應由城市品牌屬性、利益、價值、文化、個性和用戶這六個基本方面構成。其中:

1.屬性:品牌代表著特定的商品屬性,屬性是消費者判斷是否接受商品的第一要素。對于城市品牌來說,則是它所反映出來的一個城市的基本面貌,如:城市規模、生活水平、工作效率等。

2.利益:品牌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品牌屬性,而屬性需要轉換成品牌消費者功能和情感利益。也就是指一個城市對投資者、游客和其他潛在客戶所能夠帶來的各種利益,如:良好的投資環境、完善的公共配套設施、便利的交通條件等。

3.價值:品牌還體現了擁有者的某些價值觀。體現在一個城市的誠信建設、安全狀況、產品質量等方面。

4.文化:品牌也象征了一定的文化。品牌中所蘊含的文化是使品牌得到市場認可的重要因素。對于一個城市而言,文化主要是指歷史文化脈絡以及能夠凝練反映城市傳統特征的文化特色方面。

5.個性:不同的品牌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品牌個性聯想。品牌還代表了一定的個性。這在品牌方面主要是指一個城市的特色。

6.用戶:品牌暗示了購買或使用產品的消費者類型。城市品牌用戶體現的是城市對某些特定人群的吸引力。

二、運用模糊評價與IAHP進行城市品牌測評

城市品牌測評是要將品牌基礎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與我國城市發展的現狀及國際化方向相結合,科學制定城市品牌評價指標體系,旨在對我國城市品牌測評體系進行系統研究。基本思路是:第一,在品牌基本構成層次的基礎上,對各級城市的相關要素進行確定并量化;第二、綜合利用模糊評價原理與層次分析法(IAHP),建立了我國城市品牌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第三、對樣本城市品牌進行測評,為城市決策者提供相應的對策建議。

對于城市品牌狀況,其影響因素具有極大的復雜性,精確化能力的降低造成對系統描述的模糊性,運用模糊手段來處理模糊性問題,將會使評價結果更真實、更合理。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須經過以下步驟:模糊綜合評估的數學原理,首先考慮到影響城市品牌的量的確定是模糊的,也就是在確定了城市品牌能力指標體系之后對各因素指標標準首先不做定量處理。而是由評估專家對各因素指標標準進行模糊選擇,然后統計出專家群體對評估因素指標體系的選擇結果,再按照所建立的數學模型進行最后計算。模糊評估法的基本過程就是先從定性的模糊選擇入手,然后通過模糊變換原理進行運算取得結果。

指標體系的構建,首先根據對影響城市品牌因素的分析,綜合地反映城市品牌的各項指標,利用層次分析法,從品牌屬性、利益、價值、文化、個性和用戶等六個方面來構建城市品牌評價指標體系。

1.建立模糊評價矩陣R

(1)依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立評價指標集A,一級評價指標,其中,分別為:屬性、利益、價值、文化、個性和用戶。二級評價指標,其中i=1,2,……,n,n為一級指標數,j為一級指標Ai含有的指標數。

(2)確定評語集

評語集是對各種指標作出可能結果的集合,可請專家進行評估定級。我們根據城市品牌評價的目的。從A到U的模糊關系可以用模糊評價矩陣R來描述:

現在要對若干樣本城市分別比較他們的文化、價值、個性、用戶、屬性和利益。

先成對比較所有樣板城市的“文化”因素,根據專家評估定級,得成對比較陣:

經計算,的權向量

對所有樣本城市的“價值”、“個性”、“用戶”、“屬性”、“利益” 因素同樣得成對比較陣后,經計算可得其權向量依次為:

2.確定指標權重集K

所謂權重系數是表示某一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具有的重要程度。某種指標越重要,則該指標的權重系數越大,反之,權重系數越小。可以通過專家打分法并運用層次分析法(IAHP)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由Thomas L.Staaty 最先發明的用于解決包含多項標準時的復雜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決策者需要判斷各項評判標準的重要性、決策變量相對于評判標準的優先極。應用層次分析法可以給出各個標準的權重,各個決策變量相對于每項標準的優先級,量化決策變量,從而為決策提供依據。從心理學觀點來看,專家打分法如分級太多會超越人們的判斷能力,既增加了作判斷的難度,又容易因此而提供虛假數據。Saaty等人還用實驗方法比較了在各種不同標度下人們判斷結果的正確性,實驗結果也表明,采用1-9標度最為合適。對比矩陣如下:

根據判斷矩陣,精確地求出 的最大特征根所對應的特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即為各評價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歸一化后,也就是權數分配。經過計算確定指標權重集為:

3.利用模糊矩陣的合成運算

通過模糊矩陣的合成運算,對樣本城市的品牌進行排序。

模糊矩陣的合成運算模型:;其中i為評價指標權重(隸屬度)所在列(行),J為樣本城市所在列。

同樣可以得出其他樣本城市的P值,分別為:0.12、0.17、0.25、0.35。

由此可知樣本城市的品牌進行的綜合排序結果。若以最大值 作為標準,則其他各城市品牌的分數分別為:31分、34分、49分和71分。

總之,城市品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識別系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在城市化進程和城市間競爭日益激烈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品牌已成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加強對我國城市品牌發育水平的研究,探討科學的城市發展戰略定位,并以此促進我國城市的科學發展和城市的國際化進程,將是每個城市決策者和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者所愈來愈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稅務文化;評價指標;模型

一、稅務文化的概念

稅務文化是稅務機構和公民組成的特殊文化主體,經過長期的稅收實踐活動后,逐步積累的物質條件、行為方式、法律制度與價值理念等的總和。根據這個概念,也可以把稅務文化進一步細分為稅務價值、稅務制度、稅務行為和稅務物質四個部分。稅務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先進的稅務文化在促進稅收更加平等與公正;提高稅務機關征管水平和促進企業合理進行納稅籌劃,降低征納稅成本;提高納稅服務水平,和諧稅收征納關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形象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二、評價指標與評判標準的建立

雖然稅務文化的評價指標是多元的、模糊的,但本文只采用一級指標,利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方法,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如要評價一個具體機構的稅務文化建設水平,可以確定稅務價值、稅務制度、稅務行為、稅務物質四個指標。在評價指標中,選擇排序性的評價等級 “優秀、良好、合格、差”,并給出相應的分值“7分、5分、3分、1分”, 在實踐中可根據實際情況改進評判標準,見表1。

三、稅務文化評價模型的簡單設計與應用

1.由領導者、稅務學者、納稅人等30人成立專家評估組,確定稅務文化評價的因素集U。該評估組一致假定評價指標集U=(u1,u2,u3,u4)=(稅務價值、稅務制度、稅務行為、稅務物質)。

2.評估組一致確定稅務文化的評價等級集V=(v1,v2,v3,v4)=(優秀,良好,合格,差)=(7,5,3,1)。并根據實際情況,評估組采用德爾菲法確定各個基本評價指標的權重A=(a1,a2,a3,a4,a5)=(0.2,0.3,0.3,0.2)。

3.求出模糊評價矩陣R和評價結果B。通過參照表1,評估組成員對稅務文化的四個基本指標分別作出獨立的評判,如表2。

顯然,0.203+0.323+0.333+0.14=1,這是最終的評價結果。由此可見,有20.3%的人認為稅務文化建設得優秀,32.3%的人認為良好,并以此類推。再按照最大隸屬原則,綜合確定稅務文化建設水平為合格。

四、建立稅務文化評價模型的意義

1.為研究稅務文化提供一種創新思路。當前已有很多專家學者從宏觀、微觀層面、稅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等方面對稅務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也提出了相應的稅務文化理論,但是很少研究稅務文化的評價模型。因此,建立評價模型為進一步研究稅務文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2.引導稅務文化建設實踐活動。為了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突破,稅務工作者都積極進行著稅務文化建設實踐活動,但是各級稅務機構的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且各地協調合作差,共建力弱,導致發展不均衡,建設效果不明顯。如果有一個科學的評價模型就可以評價其建設的質量與效益,找出缺陷,采取相對應改進措施。稅務文化評價模型也可以引導納稅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督促稅務機構提高納稅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毛云芳,林擎國.現代稅收文化內涵及其建設的再探討[J].稅務與經濟,2005(1):24-26

[2]陳偉.河南省稅務文化評價體系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8):9-11

篇4

關鍵詞: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

國際對供應商的選擇研究最早、影響最大的Dickson G.W.,他通過分析170份對采購經理的調查結果,得出了23項供應商績效評價準則。自Dickson之后,大量學者對供應商選擇準則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我國對供應鏈概念引入較晚,供應鏈的研究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均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的研究也多是以引入為主。馬士華教授等提出了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一般性統計指標,包括[1]客戶服務、生產與質量、資產管理和成本4個方面;霍佳震教授等針對集成化供應鏈及其績效評價問題作了初步探討和開發。他將供應鏈視為一個系統,從供應鏈各個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出發,建立了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體系。該體系[2]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核心企業績效評價、供應商績效評價、零售商績效評價。每部分給出了對應的評價指標并使用層次分析法進行了分析評價。

一、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供應鏈不是各節點企業簡單的加總,而是節點企業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產物。這些節點企業各自的經營績效和節點企業之間的協調績效共同構成了供應鏈內部績效,而各節點企業組成的供應鏈系統對最終顧客提品和服務時所獲得的顧客滿意程度決定了供應鏈的外部績效。

1、各節點企業經營績效

在供應鏈中,各個企業所處的地位不同,可能是制造企業,可能是原料供應商或者分銷商,這就決定了不同的企業關注的對象也不一樣,但是大體上來說,作為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的經營者或者所有者,他們比較關注的應該是財務狀況,資產運營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企業的發展創新能力狀況,因此本書在參考我國現有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作了進一步刪除和豐富,最后的各節點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2、節點企業之間協調績效

許多學者認為供應鏈管理就是一種平臺管理,這也顯示出信息共享的重要性。節點企業之問協作績效,即節點企業之間的聯系程度,正是以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為基礎的。通過上述各節點企業經營績效評價,我們能判斷出單個企業的經營績效,但是供應鏈是由多個企業組成,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協調能力和狀況對供應鏈整體的績效會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對供應鏈內部進行評價時除了對鏈條上的節點企業進行評價還要對他們之間的聯系程度進行評價,其指標設置如表2所示。

3、顧客滿意度

供應鏈以面向顧客、滿足顧客需要為管理核心。同時,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運營績效及節點企業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協調績效的綜合效果只有供應鏈外部的顧客能夠直接的感覺到。因此,供應鏈外部績效評價主要側重于顧客滿意度的評價,其評價指標如表3所示。

二、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量化模型分析

由于在績效評價指標中,許多指標的數值不能從原始數據中得到,因此需要對指標進行量化分析。量化分析是供應鏈績效評價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本文主要對協調績效及顧客滿意度指標的量化進行研究。

1.節點企業之間的協調績效評價指標的量化

(1)信息傳遞速度。這一指標主要從信息在鏈上的傳遞速度來反映共享信息的時效。雖然共享的信息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顧客的需求信息。可以考察最靠近顧客的企業A的需求曲線與最遠離顧客的企業B的需求曲線的滯后時間。可以分別取兩條需求曲線上需求量最大的時間點,,和需求量最低的時間點,兩組數值進行比較。則共享信息的傳遞速度ISV可以量化為:

(2)信息傳遞的質量。可以主要考察顧客的需求信息在鏈上的傳遞情況。即最靠近顧客的企業A的需求曲線與最遠離顧客的企業B的需求曲線在數量上的放大。為了簡化問題,可以在兩條需求曲線上時間段T內分別取最大值Dmaxa,Dmaxb,最小值Dmina,Dminb兩組數值,取整個供應鏈在時間段T內的平均需求量,則共享信息的質量ISQ的量化公式為:

(3)平均參與年數。這一指標主要從構成供應鏈的企業的參與年數這一角度來反映供應鏈構成的穩定性。對于供應鏈核心企業C而言,B的參與一定程度上決定著A的參與,所以B與A的參與年數對供應鏈的穩定性有不一樣的影響,對于A的參與年數應該予以弱化,可以取一個小于1的系數。進行調整。則平均參與年數的量化公式可以表示為:

其他組成結構的供應鏈的這一指標也可以用此思想類推得到。

(4)平均交易重要性。應該說供應鏈成員的穩定性與成員之間的業務重要性是相關的,所以引進這樣一個指標。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考察其他企業對于核心企業而言的重要性。由于類似指標還不多見,下面舉例說明、提出一種量化方法。

設為企業i的類似其與企業j交易的所有交易總額,為i、j雙方具體的交易額。其平均的交易重要性(TI)可以表示為:

對于其他類型的供應鏈,也可以用此方法類推得到平均交易重要性這一指標的數學模型。

2.顧客滿意度績效評價指標的量化

(1)失去銷售百分比。失去銷售百分比指的是失去銷售額與總銷售額的比例,這個公式中分子“失去銷售額”是量化的難點。參考霍佳震提出的方法,我們可以采用如下的處理方法:用缺貨時間與單位時間內平均需求量的乘積來估計失去的銷售額,其中計算平均需求量的時間段可選擇缺貨開始()前和結束()后的各N個交易日。設缺貨時間段為TStocko,缺貨開始前和結束后的N個交易日內的需求量分別為,

令TS(Total Sales)為在時間段T內已經實現的總銷售額,則失去銷售百分比為:

(2)客戶抱怨比率。客戶抱怨比率指的是顧客抱怨次數與總交易次數的比率,這個公式中“總交易次數”可以從銷售數據庫中得到,“客戶抱怨次數”可以通過對企業收到的顧客抱怨次數進行修正而得到。所謂修正,是指將企業收到的抱怨次數乘以一個大于1的系數。這是因為客戶并不總是把抱怨反饋給企業。客戶抱怨次數可通過客戶管理數據庫獲得;總交易次數則可從銷售數據庫統計得到。設T時段內的顧客抱怨次數為,總交易次數為,系數為,則客戶抱怨率為:

(3)準時交貨比率。準時交貨比率指的是準時交貨次數與總交貨次數的比率,這個公式中的兩個指標都可以從交貨數據中取得,。準時交貨次數和總交貨次數都可以從交貨數據庫統計得到。設時段T內準時交貨次數為,總交貨次數為,則準時交貨率為:

(4)產品柔性。產品柔性指的是新產品種類數量與產品種類總量的比例,這個公式中需要說明的是新產品的范圍,主要指全新型新產品、換代型新產品、改進型新產品、仿制型新產品。設新品種種類數為,供應鏈經營的各產品種類數為,則產品柔性PF的計算公式為:

(5)數量柔性。數量柔性指的是可滿足的需求與市場需求總量之比。所謂可滿足的需求,是指供應鏈可以提供的產品數量。這個數量是一個區間(,),是保證供應鏈獲利的最小生產量,是供應鏈以現有規模,能達到的最大的生產數量。設顧客需求D服從的正態分布,且D~N(,)。由供應鏈的銷售數據庫可得,

則數量柔性VF的量化公式為:

(6)交貨柔性。交貨柔性指的是松弛時間與總交貨時間之比。霍佳震對此問題有詳細的數學模型,這里為了提高評價的易操作性,采用一種簡化模型,將整個交貨過程看作是一個整體,而不進行分解。所以松弛時間等于平均交貨時間L與最短的交貨時間的差值。

(7)響應速度。響應速度指的是供應鏈對顧客需求的平均響應時間。設供應鏈每次對顧客服務需求的響應時間為,則一定時期了內的平均響應時間為:

3.定性指標的量化

對于定性指標的量化,通常可以采用專家評分法,選擇專家對指標進行打分,求得均值將其轉化為百分制,便得到各項指標的得分。然后與定性指標一起進行權重分析,從而將定性指標量化并帶入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中去。

三、應用分析

下面以某第三方物流公司所在的供應鏈為例來說明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方法。

1.明確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本文前面提到的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要求,可以建立指標體系如表4所示。

表4: 某物流公司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2.無量綱處理

無量綱處理,也即對評價指標數值的標準化、正規化處理、它是通過一定的數學變換來消除指標量綱影響的方法,只把性質、量綱各異的指標轉化為可以進行綜合評價的一個相對數――量化值,下面以準時交貨率為例計算無量綱處理的過程。

首先判定準時交貨率屬于正指標類型,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則對=0.2222進行無量綱處理的結果為:

同理,可以得到:

同樣的道理可以得到其他指標無量綱處理后的結果:

表5: 整體績效評價指標的無量綱處理

接下來可以求得各指標的權數:

表6:各指標的權數

作者單位:山東建筑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342-376.

[2] 霍佳震.企業評價創新-集成化供應鏈績效及其評價[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0-15.

篇5

關鍵詞:審計信息;評價;可靠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F2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2

審計信息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在審計實務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事項是完全確定的。從時間角度來說,未來的事都是不確定的,并且現在和過去的事也不一定是完全確定的,主要是因為這其中還存在博弈造成的信息不對稱或知識能力不夠而形成的信息缺位,審計實務中不確定性事項所占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審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包括引起審計結論不確定性的因素。不確定性是會計信息的負量度,減少不確定性有助于相關決策者的決策以及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審計的不確定性存在降低了審計信息使用的有效性,使決策相關者在依據所獲取的審計信息作出評價和決策時受到限制。將審計信息不確定性降至最低是審計風險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審計抽樣信息的不確定性

審計職能的作用在信息傳遞領域中有兩個方面:第一是評價原始數據的客觀性,第二是評價所得信息的公允性。

現代審計已經普遍發展為一種抽樣審計,而不再是原始的詳細審計。抽樣便意味著由此及彼的推斷,而推斷本身便是包含著不確定性,推斷不代表確證,只能表明有理由相信。因而審計抽樣也是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來源。審計抽樣是指從審計規模中按科學的統計方式抽取部分樣本進行審查,根據樣本審查的結果推斷審計總體特征。無論樣本的設計和審查怎么科學,根據部分樣本結果推斷的總體特漲,樣本特征與總體的實際情況之間不可避免是有差異的,這就是抽樣風險,也叫抽樣風險,即樣本特征不能代表總體特征的可能性。為了使審計抽樣能得出客觀公正的審計結論,首先要求審計人員在抽樣時所選擇的樣本,應該具有代表總體的性質。審計抽樣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符合性測試和實質性測試,該項技術的使用雖然降低了審計成本,可是其存在一個必然的缺陷,即忽略未被抽中的樣本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審計抽樣中抽樣風險的客觀存在以及風險類型出現的可能性,因而我們在對源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中又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最后很有可能傳遞給宿信息,增加宿信息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到審計信息質量。

那么我們怎樣對這種可靠性進行評價?把香農信息熵引入審計抽樣,這樣就可以進一步評價風險導向審計抽樣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二、香農信息論和香農熵

1.“信息論”或者稱為“通信的數學理論”,是研究信息的傳輸、存儲和處理的科學。信息論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在通信系統設計中如何實現信息傳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這就和審計信息系統不謀而合,在抽樣審計中,抽取的樣本信息是否可以有效、可靠的代表整體信息。

各種通信系統(包括存儲系統),如電話、電報、圖像、計算機、導航、雷達乃至生物系統,雖然他們的形式和用途各不相同,但從信息傳輸、存儲和處理的角度來看,本質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對有收發兩端的單項傳信系統,一般可以概括為圖1.1所示的模型:

香農信息論的基本任務是為設計有效而可靠的通信系統提供理論依據。通信的基本目的是在接收端精確的或以給定的失真度重現信源的輸出。

信息論研究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信道編碼問題。它和信源編碼問題類似,但它不是研究最有效地表示信源輸出的,而是研究在保證信息傳輸可靠性(如錯誤概率小于給定值)的條件下最有效地利用信道的傳信能力的。設送入信道的信息速率為R,信道容量為C,信道編碼基本定理告訴我們,若RC則不可能。這是信道編碼和“可行性”問題。信道編碼的另一個問題是尋找實際可行的編、譯碼方法。

香農信息論最大的特點是將概率統計的觀點和方法引入到通信理論研究中,揭示了通信系統中傳送的對象是信息,并對信息給出科學的、定量的描述。

2.相關概念

(1)熵和條件熵

信息量是信息論中量度信息多少的一個物理量。它從量上反映具有確定概率的事件發生時所傳遞的信息。一個事件的發生情況可以歸結為三類:①在一定條件下必然要發生的事件,比如審計業務,根據證監會相關規定,只要是上市公司,必須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鑒證,出具審計意見,這些無論哪個上市公司每年必須要做的事情,其發生的概率為1;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不會發生的事件,事情發生的概率為0;③在相同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是隨機事件,例如抽樣審計過程中的樣本抽取,可能抽取到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信息,也可能抽取到不具有代表的樣本,根據這些樣本的特征可能得出錯誤的審計意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程度,可以用發生的概率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越小,則事件發生的概率就越小。人們估計它是否發生的困難程度就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反之,則事件發生的概率就越大,人們估計它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事件中的信息量與事件發生的概率密切相關:事件出現的概率越小,則事件中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就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如果事件是必然的,即發生的概率為1,則它傳遞的信息量應為零,就不存在不確定性;如果事件是不可能(概率為0),則它將有無窮的信息量。因此,從這一點出發,信息論利用統計熱力學中熵的概念,建立了對信息的量度方法。1948年,香農把波爾茲曼關于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論中,把熵作為一個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的量度。

對于概率空間{X,Q(x)}中事件x的自信息量就是定義在這個概率空間上的一個隨機變量函數,它是概率分布的函數。此隨機變量函數的每個特定取值I(x)就是某一特定事件x的自信息量。由此可定義平均自信息量。

集{X,Q(x)}上定義的自信息量I(x)的數學期望

集X的平均自信息量,又稱作集X的信息熵,簡稱熵。

集X的平均自信息量表示集X中事件出現的平均不確定性,即為了確定集X中出現一個事件平均所需的信息量(觀測之前),或集X中每出現—事件平均給出的信息量(觀測之后)。

在事件個數相同條件下,事件等概出現的情況下集的熵值最大。條件自信息量

是集{(X,Y),P(X,Y) }上的隨機變量。由此可類似地得出條件平均自信息量

稱作是給定y Y條件下,集X的條件熵。而H(X)又可看作是集{Y,}上的隨機變量。

定義在集{Y,}上的隨機變量H(X )的數學期望

稱作是集X相對與集Y的條件熵。

若有兩個符號為Xi,Yj同時出現,可用聯合概率P(Xi,Yj)來表示,這時的自信息量為,當Xi和Yj相互獨立時,有 ,那么就有

若兩個符號的出現不是獨立的,而是有相互聯系的,則可用條件概率P(Xi/Yj)來表示,即在符號Yj出現的條件下,符號Xi發生的條件概率,這樣它的條件自信息量可定義為條件概率對應的負值:

上式表示在給定Yj條件下,符號Xi出現時收信者得到的信息量,因為

,則有

即符號Xi,Yj同時出現的信息量等于Yj出現的信息量加上Yj出現后再出現Xi的信息量。

(2)互信息

X是信源發出的離散符號集合,Y是信宿收到的符號集合。由于信宿事先不知道信源在某一時刻發出的是哪一個符號,所以每一個符號消息是一個隨機事件。信源發出信號,通過有干擾的信道傳遞給信宿。通常信宿可以預先知道信息X發出的各個符號消息的集合,以及他們的概率分布,即欲知信源X的先驗概率P(xi),當信宿收到一個符號消息yi后,信宿可以計算信源各消息的條件概率p(xi/yi),y=1,2,……,N,這種條件概率稱為后驗概率。互信息量定義為后驗概率與先驗概率比值的對數,即

由于無法確定和的大小關系,所以不一定大于或等于零。互信息量在X集上的統計平均值

平均互信息量為上述為在Y集合上的概率加權統計平均值,即

三、在審計抽樣中引入信息傳遞指標

在信息論中,一般用保真度或保真度的補數——錯失率這兩個指標來評價一般信息系統傳遞信息的可靠程度或失真程度,我們也將這兩個指標引入審計抽樣的評價中,以評價審計抽樣信息的客觀性和公允性。

在審計抽樣過程中,信道實際傳送的審計抽樣信息量,即用互信息表示的樣本信息量I(X;Y)和從整體樣本信息量H(X)之比,稱為樣本信息源的保真度:

而把上述實際抽取的樣本信息量與審計抽樣結果所需要的整體樣本信息量H(Y)之比,稱為相關抽樣審計信宿的保真度:

在審計抽樣過程中,經信道(審計抽樣技術)傳遞的信源信息有所損失。我們把從審計抽樣樣本與需要抽取的樣本信息量,即用條件熵 表示誤審信息量與從整體樣本信息量H(X)之比,稱為相關審計抽樣樣本的錯失率:

而把審計抽樣結果需要的信息源中沒有被抽到的樣本信息量,即用條件熵表示漏掉的審計樣本信息量與審計抽樣結果所需要的整體樣本信息量H(Y)之比,稱為有關審計抽樣信息信宿的錯失率:

以上所述的信息熵、條件熵、互信息之間的關系:

可以推出:

因此,保真度與錯失率互為補數關系。

四、用信息熵評價抽樣審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公允性

經融風暴之后,各種風險越來越復雜化,審計風險引起審計理論研究和資本市場的重視,審計的價值在于確認和鑒證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是將信息風險社會化的過程。建立在“信息論”理論上的注冊會計師、經營者和投資者三方關系則能夠對社會責任觀所導致的審計信息的變化作出更合理的解釋。投資者的信息需求是審計三方關系的核心,正是由于投資者對較高質量審計對象信息的需求,才有了提高審計對象信息客觀性的審計報告的需要。作為審計業務的創造者和審計信息的使用者,投資者的信息質量需求決定了審計對象和報告內容,進而對審計風險產生影響。

降低信息使用風險為注冊會計師開展業務提供了理論依據,也使注冊會計師更加關注查錯糾弊。如果要更好地達到審計目標,注冊會計師肯定關注審計風險,采用新的審計模式來識別和評估審計風險。降低信息使用風險,是因為信息的使用者在進行相關決策時所使用的信息是由第三方提供的,由于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目標存在不一致,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信息提供者在提供信息時就有可能偏向于自己一方,使得信息中存在信息風險;而作為信息的使用者在利用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進行決策時,要保證決策的客觀性,就必須通過科學的途徑來降低或消除信息使用風險。

針對審計信息評價的方法,建立在“信息論”基礎上,在審計信息形成的過程中評價審計信息的質量,使得具有高質量的審計報告產生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汪浩瀚.不確定性理論:現代宏觀經濟分析的基石[J].財經研究,2002(l2):30-36.

[2]余成波.信息論與編碼[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7.

[3]吳偉陵.信息處理與編碼[M].北京:人們郵電出版社,2003,7.

[4]崔孟修.審計動因論的修正.審計研究,2006,5.

篇6

關鍵詞:知識資本 模糊綜合評判 層次分析法

1、引言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運作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國際競爭環境變化的頻度在不斷的加強,企業間競爭的激烈程度的也不斷加深,知識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必須加強對企業內外部知識的收集和創新,來提高企業自身的知識含量,使企業加快向知識型企業轉變。知識型企業將企業的知識資本經營運作作為主要活動,重視企業的創新活動,知識資本成為知識型企業的核心資本形態。知識資本成為企業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尋求發展所依賴的關鍵性資源,是知識型企業得以延續和創造價值的動力源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知識資本對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如何評估和衡量知識資本引起了眾多學者、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重視。本文針對知識資本的評價特點,認為適合采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來對企業知識資本進行評估。

2、企業知識資本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現代西方經濟理論中對于知識資本理解的側重點不同,對知識資本的構成也有不同的觀點斯圖爾特(T?Stewart)提出了知識資本的H-S-C結構,指出知識資本的價值體現在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和顧客資本三者之中;范徵認為知識資本由人力資本、組織資本、技術資本、市場資本和社會資本五大方面構成;姚麗瓊等認為,知識資本是知識在一定條件下轉化而成,是企業在其生產經營及其管理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最具有價值增量的預付價值,由人力資本、技術資本、管理資本、市場資本和顧客資本五部分構成。

基于以上理論研究,根據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原則、可測性原則、敏感性原則、完整性原則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本文從知識系統、結構資本、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市場資本五個方面來對企業知識資本進行研究,具體見表1。

3、知識資本的評價方法

本文對知識型企業知識資本的綜合評價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它是將模糊綜合評判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能夠較好地處理多因素、模糊性和主觀性較大的問題。對定性分析指標采用專家調查與模糊統計相結合的方法,對定量分析指標的處理則引入模糊數學的方法,從而實現了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的結合。

3.1 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

本論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指標權重,即各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綜合專家意見得出權重值。層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國學者薩提(Saaty)提出的一種運籌學方法,它可將人們的主觀判斷量化,是一種簡便而又實用的決策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2)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第二層因素兩兩比較重要性,元素i與元素j相比,同等重要、稍重要、明顯重要、強烈重要、極端重要時,相對重要性的權數分別為1、3、5、7、9。若元素i與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為aij,則元素j與元素i重要性之比為aji=1/aij ,判斷矩陣是一個方陣,A=(aij)n×n,aij=ci/cj 。

(3)層次排序。特征向量W=(w1,w2,w3,w4,w5,)T及最大特征值λmax。比較判斷矩陣特征向量值,表示同一層次中若干元素對相鄰的上一層某一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排序權重。本文利用一種簡單的近似計算法――和法,步驟如下:

a.將判斷矩陣A的每一列歸一化,得到矩陣B=(bij)n×n,然后按B的行求和,即

,,

b.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向量值 ;

c.一致性檢驗。首先計算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可以查表(n=4,RI=0.9;n=5,RI=1.12),然后計算一致性比率CR=CI/RI,當CR

3.2 進行模糊綜合評價

所謂模糊綜合評判是在模糊環境中,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根據給出的評價標準和具體的評價值,經過模糊變換后對事物作出評價的方法。多級模糊評判就是先把要評價的某一事物的多種因素,按其屬性分為若干類大因素,然后對每一類大因素進行初級的綜合評判,最后在對初級評判的結果,進行高一級的綜合評價,其評價步驟如下:

(1)確定評價向量評語集和評價矩陣。知識資本水平評價集是有關專家對各個具體的評價指標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所組成的集合U。本文將知識資本水平的評語集定為:U=(U1,U2,U3,U4,U5)=(高,較高,一般,較低,很低)。通過專家評分法對B1,B2,B3,B4,B5,中的各指標進行評判,得到模糊判斷矩陣R,如下:

其中,i=1,2,3,4時,n=4;i=5時,n=5;j=1,2,…,n

(2)計算一級評價向量。設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為Bi,則有

,i=1,2,3,4,5。

其中,式中的“”表示模糊合成運算。

(3)計算二級評價向量。將Bi=(i=1,…,5)看成一個指標,則R=(B1,B2,B3,B4,B5)T的歸一化處理。設二級評價向量為B,則有B=AR=(a1,a2,a3,a4,a5)。

(4)歸一化處理。為了便于分析,需要對一級、二級評價向量作歸一化處理。記歸一化后二級和一般可以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進行風險的判斷和分析。

4、知識資本評價模型實證分析

4.1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

采取層次分析法來確定知識資本各指標權重,相對于知識資本評價這個總目標層來說,對一級指標內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得到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并利用AHP法中的和法,得到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重W(特征向量),見表2。

同樣方法,可以計算二級指標知識系統的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進而得到其相對重要性權重,見表3。結構資本、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市場資本的判斷矩陣略,其相對重要性權重分別為:

均通過一致性檢驗。

,通過一致性檢驗。

同時,由表2可以看出,該知識型企業知識系統水平指標權重最大,達到40.09%,說明該企業對知識系統的依賴性較強;其次是結構資本,可見該企業的組織管理水平較好。

4.2 進行模糊綜合評價

依據上述知識資本風險評價方法,本文對北京市某知識型企業的知識資本風險進行評價和分析。通過有關專家評分得到各二級指標風險的判斷矩陣如下:

根據層次分析法確定的各一級指標和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可以對企業的知識資本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1) 對二級因素集做綜合評判,用模型 計算,得Bi=Ai?Ri

(i=1,2,…,5)

從該企業知識資本各指標的評價來看,根據模糊數學中的最大隸屬度原則,該企業的技術資本達到很高的水平,為30.53%,但是認為技術資本很低的占比也較大,達到15.17%;知識系統和結構資本均達到較高的水平,分別為49.79%和47.26%;人力資本和市場資本處于一般水平。通過以上分析,要提高該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應采取措施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本和市場資本水平,使企業知識資本各部分得到均衡的發展。

(2) 對一級因素集做綜合評判

總評判矩陣R是以B1,B2,B3,B4,B5為行的模糊矩陣,則對該企業知識資本水平的綜合評價為:

以上結果表明,該企業知識資本水平為很高的占6.96% 、較高的占41.01%,般的占39.15% 、低的占9.54%,認為水平很低的占3.33%。根據模糊數學中的最大隸屬度原則,知識資本水平較高的隸屬度最大,達到41.01%,所以,可以認為該企業知識資本綜合水平較高。

5、結論

該公司的知識資本綜合水平評價為較高水平,但是其人力資本狀況和市場資本狀況趨于一般水平。結合具體預警評價指標的評價結果:

(1)知識系統狀況處于較好水平。知識只有在人們相互交流時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通過建立企業內部信息網絡,使知識得到共享,企業內部的知識資源才能廣泛聯系起來。而且,廣泛的聯系可以促進知識的創新,因此,需要企業建立與外部間的信息網絡。

(2)結構資本狀況處于較好水平。為了加速企業管理決策的速度,企業必須加快其組織結構的轉變速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設工作,進一步提高企業的人事管理水平。

(3)人力資本狀況處于一般水平,企業應該關注人力資本的發展。畢竟知識型企業的員工大都是知識型員工,知識型員工一般除了重視物資激勵外,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激勵,尤其是自身能力的發揮和個人價值的增值,所以企業應加強對員工培訓方面的投入。

(4)技術資本狀況處于很好水平。企業應加強科研工作,增強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使其具有不可模仿和替代性。同時也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和管理水平,增加知識產權總量,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5)市場資本狀況處于一般水平。企業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應該逐漸加大對市場資本的培育,壯大企業的市場資本,繼續積極地樹立企業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范徵.知識資本評價指標體系與定量評估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0(9)

[2]張維然,石宏平.知識資本評價模型比較[J] .管理現代化[J] .2001(6)

[3]王興元,成冰.企業知識資本內涵及其評價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理.2003(9)

[4]黨興華,李曉梅..知識資本的度量與西部工業知識資本評價[J] .西安理工大學學報.1999

[5]謝季堅,劉承平.模糊數學方法及其應用[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8)

[6]姚麗瓊.知識及知識資本的測度研究[DB] .西安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萬方數據入.2002

篇7

關鍵詞:網絡教育資源;教育資源評價;評價者信譽;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1-0035-04

一、引言

本文的研究范圍主要是資源豐富的大型教育網站,其教育資源主要由政府、組織或公司提供。這些網絡教育資源突破了傳統教育資源在人員、地域、時空上的多重限制,能夠提供大量全面的資料,為網絡教育的成功提供了必要保障。但研究發現很多教育網站中資源豐富,質量卻參差不齊。張京彬、賀志強提出由于缺乏有效的資源優化管理和資源遴選推薦,優秀資源沒有被明顯標注,從而造成資源發現困難,資源利用率低。[1]例如“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資源豐富,共包含195340個媒體資源,涉及24581門課程,但從網站中發現具有相同教育目標或功能的資源很多而資源提供者不同,就猶如淘寶中相同功能的產品或服務很多,此種情況下到底哪個資源是最好的成為用戶快速選擇的難題。大多數網站對具有相同教育目標或功能的資源或服務通常依據資源或服務的評價結果而進行優劣排序。評價資源可以遴選出優秀資源,促進資源的有序組織及優秀資源的推薦,進而促進優秀資源的利用率及用戶學習。尤其對于收費型資源,因為資源一般要付費后才能使用,所以欲購買的用戶極其看重已使用者對資源的評價。但研究發現,目前很多教育網站采取的資源評價方法卻不能合理有效地反映出資源的真實質量。

網絡教育資源的評價主體包括網絡教育資源的開發者、使用者、評審者和管理者。[2]因為教育資源的根本服務對象是用戶,所以用戶的評價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資源的質量。資源投入系統后,大多數網站根據所有用戶評分采取平均法的方式評價教育資源。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并不一定合理,因為每個用戶的評價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使其評價與資源的真實質量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用戶作為評價者因自身的知識水平、喜好等差異可能導致對同一個資源的評價差異過大,可信度降低,難以體現評價的可靠性;第二,對于收費型網站,資源的提供者或利益相關機構與人員可能由于利益驅使,使一些用戶對資源進行惡評(詆毀或哄抬),這樣資源的真實質量就難以從評價中體現;第三,很多用戶為獲得系統積分、提高個人級別等原因常進行隨意評價甚至是未使用資源就直接評價,這也可能導致對資源評價的不真實。以上評價現象會使對資源的評價遠離其真實質量,從而對資源的有序合理組織及用戶選擇產生不良影響,這降低了部分優秀資源的使用而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對優秀資源的需求。所以,應該選擇一種更合理的資源評價方法,對每一個用戶的評分區別對待以消除惡評、隨意評價等帶來的影響。

此外,當前網絡信譽和信任已得到廣泛的研究,并且作為一種評價和安全機制被廣泛用于社交網絡、虛擬社區尤其是交易類社區如淘寶等領域。Jøsang認為“信譽就是對某人或某事的品質和特性的通常看法或觀點”。[3]信譽通常是一方根據另一方的歷史行為而對其可信賴度得出的客觀評價,而信任通常是在一定環境下一方基于另一方信譽而做出的評價,主觀性較大。Li等[4]提出在電子交易的信譽模型中,信譽與五個因素有關:獲得的交易滿意數、總交易次數、交易評價可信度、交易上下文(Transaction Context Factor)和社區上下文(Community Context Factor)。胡建理等[5]提出了一種基于節點反饋可信度的分布式P2P全局信任模型,克服了以往工作中將節點的反饋質量簡單地等同于服務質量的不足。黃駿虎,虞慧群[6]提出了一種基于信譽的P2P 的評價模型, 這種模型綜合考慮了自身以往經驗以及其它節點對請求節點的意見以判斷請求節點是否可信。在文獻[7]中,作者為了幫助用戶在虛擬社區中快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而根據實驗數據得出影響用戶之間信任的幾種交互屬性,并提出了一個以信任等級為基礎的推薦模型。畢振坤,蔡國永[8]在參考P2P網絡中信譽模型的基礎上,結合Wiki社區特點建立相應信譽模型,并在Wiki社區信譽模型中利用角色劃分方式引入激勵機制。雖然國內外對信譽的研究很多,但將信譽與信任應用到網絡教育資源中的研究還很少。

本文借鑒當前對用戶網絡信譽的研究與應用,針對教育資源評價計算方法單一、評價可靠性差、用戶評價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提出了一種考慮評價者信譽的網絡教育資源評價模型。評價者信譽指用戶作為資源評價者在評價資源過程中所產生的評價信譽,反映了用戶在評價資源方面的可信賴程度。如果一個用戶的評價信譽很高,說明該用戶在評價資源方面是一個“專家”,能夠比較客觀合理地評價資源,所以其評價觀點更具有參考價值。該模型通過對評價者的評價信譽進行計算,并依據評價信譽賦予評價者相應的評分權重,再綜合所有用戶的評價以綜合評價資源。

二、基于評價者信譽的網絡教育資源評價模型

為了提高合理、客觀評價的用戶的評價權重并降低異常評價尤其是惡意評價的比重以此更準確地通過評價反映出資源的質量,提出基于評價者信譽的網絡教育資源評價模型。當用戶對資源的評價越接近該資源的真實質量,用戶的評價信譽就越高,其評價的權重就越大,資源質量的好壞由用戶質量評價的評分及其評分權重綜合計算獲得。

定義1:評價者的實時信譽TT(Ry,Ux),指用戶Ux對資源Ry做出評價時產生的實時信譽。

定義2:評價者的原始信譽TM(Rk,Ux),指用戶Ux即將產生新的實時信譽前的當下信譽。

說明:對初次注冊的用戶Ux,該評價模型為每一個用戶設置一個相同的初始信譽,記為T0(Ux),大小在0~1之間。當用戶一旦對資源進行評價后開始獲得實時信譽,且初始信譽即變成了原始信譽,且原始信譽隨著用戶評價的進行而動態更新。

定義3:資源的綜合評分ST(Ry),指資源Ry經過一個固定的時間窗口T后更新的評分。

說明:為了綜合很多用戶的評價意見且減少系統運行負擔,設置一個時間窗口T,即該資源每隔一個時間窗口T后,就依據該時間窗口下所有用戶的評價及用戶的實時信譽對資源進行綜合評價計算。

定義4:資源的原始評分ST-1(Ry),指資源Ry即將產生新的綜合評分前的當下綜合評分。

說明:對于資源庫中每一個資源Ry,該評價模型為其設置一個初始評分,記為S0(Ry),大小在0~10分之間,它是由資源開發者、行業專家及部分可靠用戶進行的綜合評價,其評分具有相當高的可信性。當資源經過第一個時間窗口后,該資源的綜合評分將參照這個時間段所有用戶的評分進行更新,其初始評分會變成原始評分,且原始評分隨著用戶評價及時間的推移而動態更新。

基于評價者信譽的網絡教育資源評價模型的運行過程為:當某一個資源Ry投入使用后,用戶Ux對其評分設為ST(Ux,Ry),比較ST(Ux,Ry)與資源的原始評分ST-1(Ry)的差距,結合用戶Ux的原始信譽TM(Rk,Ux),即可通過一定的算法計算出用戶的實時信譽TT(Ry,Ux)。而對于資源Ry綜合評分的更新則需要經過一個時間窗口T后,根據該窗口下所有用戶Ux對資源Ry的評分ST(Ux,Ry)及各個用戶當時評價該資源時產生的實時信譽而賦予的評分權重,結合該資源的原始評分,通過一定的算法綜合計算。綜上,系統根據用戶的評價不斷更新著每個用戶的信譽值和每個資源的綜合評分。基于評價者信譽的網絡教育資源評價模型圖如圖1所示。

三、評價模型中關鍵量的計算

1.評價者實時信譽TT(Ry,Ux)的計算

時間窗口T中,根據用戶Ux對資源Ry的評分ST(Ux,Ry)、資源Ry在前一個時間窗口T-1的綜合評分ST-1(Ry)的差的絕對值為SD(Ux,Ry)(以下公式中為方便記為SD)與用戶的原始信譽TM(Rk,Ux),則用戶Ux在時間窗口T被更新的實時信譽TT(Ry,Ux)如(1)所示。

TT(Ry,Ux)=TM(Rk,Ux)+(1.5-SD)/10 (SD⦤1)

TM(Rk,Ux) (1

TM(Rk,Ux)-(SD-1)/10 (1.5

TM(Rk,Ux)-SD/10 (2

TM(Rk,Ux)-(SD+2)/10 (SD>3)(1)

公式(1)中對異常評價的用戶信譽采取了一定的懲罰措施,當用戶評分與資源的原始評分的差距SD(Ux,Ry)越大時,用戶信譽會下降的越快,用戶在下次評價時的評分權重就越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某些用戶惡意評價的影響。另外,當用戶信譽大于1時取為1,小于0時取為0。

2.用戶評分權重的確定

用戶評分在資源綜合評價計算中所占的權重主要依據評價者的實時信譽。實時信譽度越高,賦予的權重也越大。另外,資源的原始評分,是由開發者、專家和部分可靠用戶綜合評價獲得,具有較大的可信性,設原始評分的信譽為0.8。對資源Ry,假設在第T個時間窗口中有n個用戶對資源Ry做過評價,結合各評價者的實時信譽TT(Ry,Ux),每個評價者相應的評分權重a(Ux)如(2)所示。

a(Ux)=(2)

對于該資源的原始評分權重a0(Ry)如(3)所示。

a0(Ry)=(3)

3.資源綜合評分ST(Ry)的計算

資源的綜合評分,由當前時間窗口下各用戶的評分及其相應評價權重獲得。另外,在資源的綜合評價計算時,還考慮了資源的歷史表現,即參考它在歷史時間窗口下的各個綜合評分,且時間上越接近當前的評分越有參考價值。為了平衡計算壓力,僅考慮距離當前時間窗口最近的一次歷史評分,即原始評分的影響力,將原始評分的比重設為0.3,而當前時間窗口的綜合評分的比重設為0.7。

設在第T個時間窗口中有n個用戶對資源Ry進行了評價,根據不同用戶Ux的評分ST(Ux,Ry)及資源的原始評分ST-1(Ry),其綜合評分ST(Ry)如(4)所示。

ST(Ry)=a(U1)*ST(U1,Ry)+L

+a(Un)*ST(Un,Ry)

+a0(Ry)*ST-1(Ry)*0.7+ST-1(Ry)*0.3(4)

以上不但考慮了不同評價可信度用戶的評分對資源綜合評分的影響,還考慮了資源的歷史表現,既防止個別惡意用戶的惡意評價的負面影響,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用戶整體異常評價帶來的不良影響。

四、仿真實驗

為了驗證基于評價者信譽的網絡教育資源評價模型的有效性,設計了仿真實驗。在系統中,為每個資源設置初始評分5分(評分區間0~10),為每個用戶設置初始信譽值0.5(信譽區間0~1),設更新資源評分的時間窗口為1周。分別采用基于評價者信譽的評價方法(簡稱RBE方法)和平均法(簡稱AVG方法)進行了以下兩個實驗的比較,其中平均法指在每個時間窗口下對用戶的所有評價取平均值,為了與RBE方法對比,資源的綜合評分也采用新評分與原始評分按7:3進行綜合計算。因為當前網絡教育資源網站中普遍存在用戶評價數據不足的現象且為了實驗需要,文章將采用著名的Jester Joke數據集[9](主要收集許多用戶對不同笑話的評價數據)來代替資源評價數據,且從眾多數據中選取部分用戶對某一個笑話的評價數據。因為Jester Joke數據集中的評分范圍從-10到10,所以需先將該評分數據轉化成0到10。另外因為RBE方法中涉及到時間窗口,固設每個時間窗口下有30人評價,并根據實驗需要,對一些數據進行歸類劃分。實驗分為以下兩類:

1.不同評價行為下對資源單次評價的比較

RBE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是抑制用戶評價中的異常評價,如惡意和哄抬評價、對資源的隨意評價等。所以以下實驗主要驗證同一個資源如果遇到不同評價行為時兩種評價計算方法的有效性。選取某一個初始評分為5的資源,參與評價的用戶共30人,且評價行為分為三類:(a)誠實評價;(b)惡意差評;(c)哄抬評價。所有用戶的信譽原則上包括信譽值均高、信譽值均低、信譽值隨機等情況。但由以上資源的綜合評分計算方法可知,相比于用戶信譽均高的情況,用戶信譽均比較低且不誠實評價資源時,則最后的綜合評分會更接近原始評分,其計算結果會相對比用戶信譽均高的效果好。所以僅討論用戶信譽值均高的情況。具體評分矩陣如表1所示:

用戶信譽通過execl工具并按照實驗需求隨機生成,得到0.80,0.64,0.86,0.83,0.70,0.66……。運用RBE方法和AVG方法分別處理表2中的數據,可以得出資源的綜合評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當用戶真實、誠實地評價資源時,兩種評價方式所得結果相差不大。但當某一資源遇到用戶惡意差評、用戶哄抬評分等異常評價時,兩種評價方法對資源的評價相差很大。從表1和表2中知采用AVG方法影響了資源的總評分,使總評分偏離該資源的真實質量比較大,而通過RBE方法,在遇到異常評價時,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差評及哄抬評價的比重,使其評價更接近資源的真實質量。這說明采用RBE方法能夠更有效地降低用戶不誠實評價的不良影響,使其評分更加接近資源的真實質量。

以上實驗僅對資源遭受一次異常評價進行了比較,以下實驗將比較資源在長期評分更新中遭受異常評價時,兩種方法對異常評價的抑制效果。因為用戶異常評價的的類型及情況很多,以下僅選取一種情況進行比較。

2.資源連續遭受異常評價下的評價效果比較

選定某一資源,在三次連續的時間窗口中,設每次30人對資源進行評價。且該資源同樣依次遭受以下三種用戶評價行為:誠實評價、哄抬評價及惡意差評。用戶的具體評分矩陣如表3所示。

同上,實驗依舊設定評分用戶信譽很高,并采取execl根據實驗需要隨機生成以上三組用戶的信譽。第一組用戶信譽分別為0.72,0.86,0.70,0.75,0.66,0.89……,第二組用戶信譽分別為0.89,0.86,0.75,0.89,0.83,0.58……,第三組用戶信譽分別為0.95,0.66,0.95,0.75,0.86,0.66……運用RBE方法和AVG方法分別處理表3中的數據,可以得出以下資源的綜合評分,如表4所示:

根據表4中兩種評價方法計算的值并分別對兩組值求標準差,可得到(RBE)std=0.993,而(AVG)std=1.732。

所以通過表4及兩種方法下各組評分的標準差可以清晰看出,當一個資源在連續遇到用戶異常評價時兩種評價方法存在很大差異。AVG方法中用戶的評價起決定作用,對資源的評價隨著異常評價的干涉而波動很大,與資源的真實質量相差較大。而RBE方法,對于不同用戶的評分,其評分高低對資源不起決定作用,對資源的評價同時還需參照用戶的信譽度及該資源的原始評分,所以有效降低了用戶異常評價對資源總體評價的影響,使對資源的每一次評價都更合理更接近資源的真實質量,進而使資源的綜合評分進行連續更新時比較平穩。

經過以上仿真實驗可見,在對資源的評價中,基于評價者信譽的評價方式更能合理地評價網絡教育資源,尤其可以抵制一些用戶異常評價的影響。同時該評價模型能夠時刻反映用戶的評價信譽。

結語

該模型能夠更合理科學地對資源進行評價,尤其是降低了用戶異常評價帶來的不利影響,使用戶可以快速選擇優質資源。文章最后的仿真實驗也證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京彬,賀志強.基于項目管理的創新型教育資源建設與管理平臺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0,31(1):73-77.

[2]黃克斌.網絡教育資源評價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18(5):24-27.

[3] Jøsang A, Ismail R, Boyd C. A survey of trust and reputation systems for online service provision[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39(2):618644.

[4]Li X, Ling L. A reputation-based trust model for peer-to-peer ecommerce communities[C]//Proceedings of the 4th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USA: CA, 2003:228-229.

[5]胡建理,吳泉等.一種基于反饋可信度的分布式P2P信任模型[J].軟件學報,2009,20(10):2885-2898.

[6]黃駿虎,虞慧群.一種基于信譽的P2P的評價模型[J].計算機科學,2011,38(10):331-335.

[7]Zhang LZ, Li SY,et al.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attributes on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C]// Proceedings of the UMAP 2011 Workshops.Berlin : LNCS,2012:268-279.

篇8

關鍵詞: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學習共同體;應用型本科院校

一、引言

在國際教育思潮的影響下,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 ,“學習共同體”正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被廣泛倡導。1995年,博耶爾(E. L. Boyer)首次提出 “學習共同體 ”概念 , 他認為,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使命并朝著共同愿景一起學習的一種組織,共同分享學習興趣,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方式,并朝著同一目標相互作用和共同參與[1]。

美國西南教育發展中心(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在1997年首次發表了關于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描述和介紹,并設計了五個維度、十二個指標。他們認為專業學習共同體是由具有共同理念的管理者與教師構成的團隊,他們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且是進行合作性、持續性學習[2]。學習共同體具有學習性、互動性、團體性等基本特征。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位于江蘇省的S院校定位于地方應用型大學,為提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該校某社會保障專業努力探索基于學習共同體模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內學者往往傾向于使用定性的方法對高校專業學習共同體實施狀況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法依賴專家的觀察和經驗,比較簡單,但只停留在感性的初級評價階段。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科學、客觀、嚴密而且定量化的高校專業學習共同體評價方法。本文以此為出發點,以對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實地調查所獲得數據為實證分析的主要依據,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從定量的角度對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進行了評價。

二、調查設計

1.調查的范圍、對象與目的

本調查的范圍限于S學院,調查對象為四百多名全日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校本科生,調查目的是獲得評價S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相關數據,了解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發展狀況,并為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進行客觀考量提供數據。

2.調查指標與問卷的設計

本研究按照1997年美國西南教育發展中心(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的界定,以五個維度,十二個指標對S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進行評價。五個維度分別是:A1共同的目標和理念;A2學習的支撐環境;A3互相對話、溝通交流(學習意識,探究意識,團隊意識);A4領導的支持、權利的共享;A5家庭和社區的積極參與。十二個指標依次是:B1專業定位、辦學宗旨;B2共享的價值觀和愿景;B3物力支持(經費支持);B4信息資源(圖書館、資料庫);B5技術資源(計算機網絡、技能培訓課 程);B6互動的課堂文化和互動的師生關系;B7學生與學生團結合作、持續的學習文化;B8教師與教師合作性文化;B9尊重各自的價值觀和人格;B10共享的權利和民主氛圍;B11家庭有效參與學校教育;B12走進社區。具體各項評價指標及其代號見表1。

在二級指標下面又分設26個具體問題,從而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三層樹形指標結構,并自下而上按照每一級指標對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性分別賦予分值。對于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我們采用五分點量表讓被調查者打分;對于最底層的26個問題,我們采用四分點量表讓被調查者打分,然后采用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算出各個指標的數值。

3.調查的實施

我們先發放30份試測問卷以獲取數據,并進行信度檢驗,結果如表2、表3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一級指標的信度系數為α=0.848,從表3可以看出二級指標的信度為α=0.861,這兩級指標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范圍之內,我們認為兩份問卷均具備較好的信度,可以進行實測。

本研究調查階段設計了兩種問卷:問卷一和問卷二。問卷一所獲得的數據主要用來計算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權重。本次調查實測階段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6份,問卷回收率99%,其中有效問卷390份(問卷一170份,問卷二220份),有效率達到97.5%。有效問卷中,男性問卷占48.97%,女性問卷占51.03%。見表4。

三、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應用

1.原理簡介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解決各種非確定性問題[3]。

在確定評價等級、評價指標相關數值基礎上,運用模糊集合變換原理,以歸屬度描述各指標的模糊界限,構造模糊評判矩陣,通過多層的復合運算,最終確定評價對象所屬等級。

若一級評價因素的權重為α=(A1,A2…Am),則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為:β=α?R=(b1,b2,…bn),若bk=max(b1,b2,…bn),則評價對象屬于k類。

2.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應用步驟

(1)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指標。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評價指標的選取的方式方法,對綜合評價的準確性有直接影響。本研究在問卷設計階段已經對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科學的構建。

(2)構建權重向量。問卷一,運用專家經驗法,采用五分量表的方式,向S學院相關學者專家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170份,有效問卷170份。讓他們對五個一級指標和十二個二級指標進行打分,經過數據處理獲得相關指標權重如表5A所示:

(3)構建評價矩陣。模糊綜合評價法要求建立適合的隸屬函數從而構建好評價矩陣。我們將學習共同體的評價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差、中等、較好、很好,通過對問卷二的處理得到每個二級指標的隸屬度。問卷二共回收220有效問卷,因此各個指標歸屬度計算均以220為分母。

(4)合成權重和評價矩陣。把表5的指標權重和表6的指標隸屬度矩陣結合,對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進行評價。

(5)結論。我們可以看到0.38 對應的是較好,也就是說從學習共同體角度考量,S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總體屬于較好的等級。

四、討論

通過運用模糊評價模型實現了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分析。雖然總體上該專業學習共同體屬于較好等級,但各維度上還存在較大的區別。

1.強化領導支持與權力共享,促進共同的目標與理念的形成

S學院屬于由各個高校聯合辦學組成的地方高校,管理體制比較特殊。S學院的學生雖然在本院讀書,但S學院卻沒有學歷和學位證書的授予權,導致學生對身份的認同度不高,院系領導在促進學校發展與學生教學、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賦權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導致對權利共享這個指標評價較低。

S學院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定位于培養熟練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和地方社區從事人力資源、勞動與社保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確立了立足地方,提高應用技能的培養理念。但由于社會保障專業是一個比較新的專業,專業定位和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社會保障專業屬于公共管理類,在技術性層面上無法與理工科相比,雖然國家十分重視社會保障,但社會需求表面化,學生的就業很難達到預期目標。

2.營造溝通交流氛圍,提高環境支撐力

S學院始終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在預算安排上充分體現教學經費優先的原則。 2013 年,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5978.27元(其中生均撥款1904.31元,商品和服務支出3279.87元,其他資本性支出94.09元),本科教學日常運行經費投入2085.61萬元,生均1530.16元,本科專項教學經費1383.1萬元,生均1014.75元。實驗教學經費260.97萬元,生均191.47元;實習經費141.9萬元,生均104.09元。圖書館占地面積約30700平方米。目前館藏紙質圖書達136.6萬余冊,其中涉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紙質書籍有5萬冊,2013年征訂期刊2009種、報紙208種,各類電子圖書125萬余種、電子期刊2萬余種,是蘇北地區圖書資源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

S學院是以教學為主的本科院校,對于各專業的教學十分重視,社會保障專業的教學滿意度每學期都在97%以上,學生與老師之間關系十分融洽,幾年來教師通過“社會政策”“社會工作”等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由于學院是個較新的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的老師也都比較年輕,老師之間合作與交流十分順暢。這些都為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發展和有效運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一方面在教學上突出老師與學生互動合作,另一方面在管理上突出輔導員的重要作用。社會保障專業有三名輔導員,輔導員對本專業的每個學生及其家庭狀況都比較了解,使學生管理工作與學生的家庭情況緊密聯系起來,創建了良好的家校互動機制。當前政府對社會民生問題越來越重視,社會保障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與地方社區的合作,教學效果逐漸被社會認可,同時在人社局 、民政局和殘聯等單位建立了實踐基地,通過“社會保險實踐”“社會工作”“社會調查”等課程的社會實踐環節深入基層,讓學生在社區實踐中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通過學校、社區、家庭三方聯動,建立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本科應用型院校普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創新能力不足、人才培養和社會實際脫節等問題,因此,將學習共同體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以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全守杰.“學習共同體”研究理論考察與新探[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0).

篇9

關鍵詞:廣西;物元模型;水質評價

中圖分類號:X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6-4154-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20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水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科學地評價水質顯得尤為重要,常用的水質評價方法有綜合指數法、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法、污染損失率法、集對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以及物元分析法等。水環境質量的好壞是一個模糊概念,各水質等級是模糊集合,評價標準界限的明顯量化將會遺漏一些有用信息,甚至會導致錯誤的結論,若以單項指標對水質進行評價,其評價結果常常具有矛盾性、不確定性和不相容性。物元分析理論是一種主要研究和處理不相容問題的方法,它可以將復雜的問題抽象為形象化的模型,并應用這些模型研究基本理論,提出相應的應用方法。本研究以廣西省水質評價為例,說明物元模型理論在水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1 物元模型理論

1.1 物元的定義

物元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的蔡文教授創立,是主要研究和處理不相容問題的方法,貫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橫斷學科,將物元分析與可拓集合相結合,廣泛應用于新產品構思與設計、優化決策、控制、識別與評價等領域,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物元可拓法將評價指標體系及其特征值作為物元,通過評價級別和實測數據,得到經典域、節域及關聯度,從而建立定量綜合評價方法。以有序三元組R=(Q,c,v)作為描述事物的基本單元,稱為物元。其中,Q表示事物;c表示Q的特征;v表示Q關于c所取得的量值。假設水質R有多個特征,以n個特征c1,c2,…cn和相應的量值v1,v2,…vn描述,則表示為:

3 討論

在運用物元分析方法進行水質評價過程中,物元理論通俗易懂,計算方法簡便。物元模型中,關聯函數可取負值,分辨能力強,能全面分析判別待評價對象屬于某一級別的程度,從而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使判斷更加準確,為環境決策提供較為可靠的科學依據,并為該領域的評價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應用該方法時,經典域、節域量值范圍的確定、關聯函數的選取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張 銳,鄭華偉,劉友兆.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態安全物元分析評價[J].生態學報,2013,33(16):5090-5100.

[2] 余 健,房 莉,倉定幫,等.熵權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地生態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5):260-266.

[3] 和 吉,胡西林,邱 林,等.模糊物元模型在湖泊水質評價中的應用[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7,28(2):97-100.

[4] 武 斌.基于模糊物元的湖泊水質評價模型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07,38(4):12-15.

[5] 張虹波,劉黎明,張軍連,等.區域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的物元模型構建及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7, 33(2):222-229.

[6] 黃 乾,彭世彰,田守崗,等.模糊物元模型在區域水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4):379-383.

[7] 張先起,梁 川.基于熵權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水質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水利學報,2005,36(9):1057-1061.

[8] 李如忠.模糊物元模型在區域水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25-227.

[9] 潘 峰,梁 川,王志良,等.模糊物元模型在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水科學進展,2003,14(3):271-275.

[10] 胡 偉,李滿春,符海月,等.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物元模型研究[J].測繪科學,2009,34(5):126-129.

[11] 楊秋林,郭亞兵.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的熵權模糊物元模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2):89-92.

[12] 徐衛紅,于福亮,龍愛華.基于熵權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S2):157-160.

篇10

【關鍵詞】地質模型;數值模擬;一體化;模型精度

0 研究目的

三維油藏地質建模和油藏數值模擬是油藏描述的重要研究內容。長期以來,地質建模與數值模擬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過程,且地質模型質量關系到其能否客觀反映油藏實際,數值模擬的研究進度,及油藏開發各種技術措施的制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缺乏詳細的建模數據質量規范,無法對第一手資料的真實性進行甄別;二是由于油藏三維地質模型是建立在基礎數據和建模人員的地質認識及建模水平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缺乏油藏三維地質模型質量評價的量化標準;三是模型修正是一個動靜態結合、綜合研究的過程,單純根據動態數據和歷史擬合結果進行修正,往往造成對地質模型不合理的修改,甚至出現明顯不符合地質規律的狀況。

本次地質模型質量評價及控制方法研究,從資料質量、油藏類型、地質認識、建模方法、軟件開發水平等方面入手,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對地質模型進行質量評價和控制的方法。

1 質量評價與控制方法

質量評價是指對比地質認識與地質模型一致性的過程。質量控制是指利用動態資料約束地質模型,進一步加深地質認識的過程。

提出了基于靜態資料建立油藏三維地質模型的質量評價標準,即由可視化評價、規律一致性評價到抽稀井評價,其中可視化評價包括構造模型與構造特征、斷層模型與斷裂系統、地層模型網格模型與砂體展布和沉積相分布特征的認識一致;規律一致性評價是指模型數據與巖心數據和測井解釋數據的規律一致;最后通過抽稀井檢驗模型數據是否符合油藏實際。這是一個由直接觀察、數據匹配到實際驗證的過程,體現了模型質量由粗到細的質量評價標準。

可視化評價標準具體到三維地質模型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構造模型中,要求地質研究的構造面與模型構造面趨勢一致,地層分層數據與模型構造面吻合;斷層模型中,要求斷棱等間距平行且等高或者高度漸變,兩盤斷線不可相交,同一斷層的斷點要近斷面分布;網格模型中,要求網格主方向為主要物源方向,且無網格負體積出現;地層模型中,要求砂體展布范圍、無井控制的邊水區要與地質認識基本一致。

規律一致性評價內容包括,巖心數據、測井解釋數據頻率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測井解釋數據、井點粗化值、模型數據頻率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抽稀井評價是指抽出部分井重新建立模型,被抽出井點處的模型數據與實際數據對比誤差較小即可。

質量控制方法主要是指在模型建立的過程中,通過技巧的應用提高模型精度。例如在構造模型中,需檢查修正局部井斜、補心數據,井震結合,合理化構造趨勢,合理添加虛擬井、點的方法;可使用斷點數據及斷點鎖定,層面采樣法確保正確的斷層切割關系來提高斷層模型質量;地層模型中可采用分層方法優選、沉積相控約束和動態驗證的方法;儲層模型中可開展測井解釋數據可靠性分析,建模方法優選,變差函數的合理調整及應用等方法。

例如在斷層模型中,斷層位置不符、斷距不合理、斷層附近底層尖滅都會影響構造模型精度,從而影響油水井的受效,增加油藏液量、含水量擬合困難,可以采用斷點鎖定、層面采樣等方法控制并提高斷層模型的質量。

單純應用靜態資料及建模技巧不能很好的確保模型的精度,在模型建立時更要考慮結合油藏生產實際使得模型更好的服務于生產,像邊水能量、油水邊界、斷層封閉性、井間連通性、儲層物性時變、儲層含油性等這些動態資料都可以約束地質建模過程。在這里,將這些參數進行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參數分類,并分別控制約束范圍來提高模型精度。

2 應用效果

應用提出的地質模型質量評價與控制方法,對總網格數達2163萬的地質模型開展建模數模一體化研究,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3次模型修正及430口油水井的歷史擬合,且單井擬合率達到85%以上,為后期開展研究打下良好基礎;因此該方法不僅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大大的深化并提升了原有地質認識。

3 結論

該方法的應用將大大提高三維地質模型質量,從而提高后期研究工作效率;同時加強了多專業、多學科科研人員的相互協作和緊密結合,進一步提升地質認識;另外,應用動靜態資料相結合,約束地質模型的建立和修改過程,使得模型的建立有章可循、模型的修改有據可依,保證了三維地質模型的精度,為建立三維地質模型質量規范提供了部分依據,為建設“數字化油田”及開展“建模數模一體化”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吳勝和.儲層表征與建模[M].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341-445.

[2]于興河.油氣儲層表征與隨機建模的發展歷程及展望[J].地學前緣,2008,l5(1):1-7.

[3]吳勝和.儲層建模[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4]崇仁杰,于興河. 儲層三維地質建模質量控制的關鍵[J]. 海洋地質前沿,2011,27(7):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