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指標體系范文

時間:2023-03-27 22:4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評價指標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評價指標體系

篇1

海量數字信息的持續爆炸式增長使信息管理、保存和獲取面臨重大的挑戰和機遇,這也促使了“信息學院運動”(informationSchoolMovement,iSchool運動)的出現和發展。iSchool關注信息、技術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在跨學科社群中充分發揮其特長與興趣。[1]2005年至今,iSchool成員的數量已經由10個迅速發展到55個,而其成員所在地區也由最初的北美地區擴展到亞洲、歐洲,iSchool的理念廣為接受,其影響力也不斷擴大。iSchool運動已成為21世紀圖書情報學(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LIS)學院發展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2]雖然iSchool符合大幅資助的研究活動、參與信息領域未來研究人員的培養、致力于信息領域的進步這三個基本標準,但是該標準較為模糊,難以具體量化。iSchool目前仍處在其發展的初始階段,對iSchool進行評價將有助于明確不同院校之間的異同,為不同iSchool間的合作提供參考有效指導科研管理,推動iSchool運動的發展。對iSchool聯盟的整體發展而言,如果能夠建立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則既能對目前現有的iSchool進行全面評價,又能確立iSchool聯盟良性發展的價值導向,從而最終使iSchool真正能引領信息領域發展的潮流。

2、iSchool特征分析

2.1iSchool多依附于研究型大學

iSchool大多依附于研究型大學,如華盛頓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諸多高校更是名列美國研究型大學前30名。[3]iSchool與研究型大學的基本特征近乎吻合:是高層次研究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4]研究生規模一般都較大,科研經費資助較多,能夠保證有充足的經費進行研究活動和高端人才培養。[5]

2.2iSchool

引領信息領域的教育與科研在美國排名前25位的圖書情報學學院中有17所學院是iSchools聯盟成員;其他國家和地區的iSchool成員也大多是所在地區內最卓越的LIS學院。不管是在課程數量、課程多樣性、招生數量與質量、教師數量、師生比方面,還是在研究經費、科研產出的數量與質量、科研效率等方面,iSchool均遙遙領先于傳統的LIS院系。[6]而且,相對于傳統LIS院系,iSchool的課程設置也更能符合時代的潮流,iSchool的教育內容更能符合當前的工作要求,[7]因此,iSchool能夠在信息領域的教育和科研中起到引領的作用。

2.3iSchool跨學科性強

iSchool教師的學科背景更加豐富。據Wiggins等人的研究,傳統的LIS學院中教育背景為圖書情報學的教師占比超過70%,除了圖書情報學之外,具有計算機科學、數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背景的教師占比更高。[8]iSchool所開設的學科專業更加豐富。相對于傳統的LIS學院,除了傳統的圖書情報學專業之外,iSchool還開設有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信息系統、信息政策等專業方向,專業設置不僅體現傳統的信息,也關注技術與人。iSchool的課程設置更加多樣。除了圖書情報學傳統的傳統課程,iSchool的課程也涉及教育、管理、經濟、歷史等學科,[9]課程具體內容涉及不同年齡、種族、性別、殘疾人等多元主題;[10]授課方式上也從本學院內教授擴展到與其他院系聯合培養。iSchool的科研產出更加多樣。在iSchool所的學科中,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占比已經不足30%,計算機科學、通信、工程與電子等領域的發文量已經占相當高的比例。[11]

3、目前iSchool評價存在的問題

3.1現行學科分類體系不適用于iSchool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研究生院排名把研究生院分為教育學院、工程學院、科學學院、圖書情報學院、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等11類學院,[3]由于iSchool的來源不同,有些源于圖書情報學院,有些則源于計算機等技術導向的院系,iSchool聯盟院系作為一個整體不能歸入任何一類學院。因此需要建立能與iSchool成員相適應的不同指標來衡量iSchool成員的復雜性和iSchool運動的動態性。

3.2傳統科研評價方法不適用于iSchool

在學術出版和研究方面,傳統的根據博士畢業生成為終身教職或在其他學術職位就業來判斷學術研究是一種評估方法,但這種方法在iSchool模式下已經不再適用:由于iSchool培養的博士研究方向更加廣泛,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方向除了傳統的學術職位之外,信息架構、編程、數據分析、社會媒體等領域都是iSchool博士的就業領域。傳統的引文分析和學術影響評估方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Bar-Ilan對iSchool科研影響的研究:該研究在WebofKnowledge中按照iSchool所在的大學名稱進行檢索,在檢索結果中選取“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類的文章,使用文章數量、被引次數、h指數等指標進行評估。[12]但是該研究有兩個局限:(1)用大學名進行機構檢索的結果中,即使文章發表屬于“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類,該文章也很有可能是該校iSchool以外的其他院系的研究人員發表的;(2)iSchool教研人員發表的文章學科跨度很大,不僅僅局限于“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類,該研究未能抓住iSchool學術出版的跨學科性。

4、iSchool評價指標構建原則

4.1針對性原則

對iSchool的評價要針對iSchool的跨學科性和致力于信息領域進步的特點。iSchool的宗旨是探索信息、技術與人之間的關系,iSchool致力于學習和理解信息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iSchool通過進行大量的研究活動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達到促進信息領域進步的目標,并最終通過信息提高人的能力。因此,需要從研究和教育兩個主要方面來對iSchool進行評價。

4.2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原則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是將知識共同體、各種數據和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具體而言,在iSchool評價中,定量方法就是采用統計學、科學計量等方法來對iSchool的教學、研究與學術出版進行數量與質量的評估;而定性方法則是指同行評議方法。客觀統計的數據能夠為iSchool評價提供一種客觀量化的、可比較的指標;[13]同行評議則能夠充分發揮專家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在iSchool評價中,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同時,也要根據具體評價對象的特點來考慮側重定性方法還是定量方法。

4.3穩定性與發展性相結合原則

iSchool的評價指標應保持相對穩定性,這樣該指標才能有連續性和可比性。如果現在建立的指標在幾年之后就發生重大的變化,那么就不能縱向把握iSchool的發展進程。同時,由于信息領域在發生著劇變,iSchool在其宗旨的指導下也在不斷探索信息領域的新方向,因此,要及時關注iSchool發展的新動向、新特點。要精確把握那些當前雖然不太重要,但在未來對iSchool會非常重要的指標,這種具有發展性的指標能夠指導iSchool未來的發展。

4.4平衡數量與質量關系原則

當前高校科研評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重“量”輕“質”,著作、論文與科研經費的數量往往成為衡量科研能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各種獎勵、職稱評定、崗位競聘的重要條件。這種做法看似科學,實則與科研精神相悖,因為科研是一個厚積薄發的創新過程,科研評價中數量和時間的限制往往導致大量粗制濫造的學術垃圾的出現,嚴重背離科研的本質精神。[14]因此,在科研結果評價中,重視數量的同時,更要重視質量。

4.5平衡教育與科研關系原則

在高校中,教育和科研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這種關系并不是簡單的正相關或負相關關系,而是非常復雜的關系。[15]現行的各種大學評價體系,不管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名,還是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排名,都非常強調研究指標的權重,而教學指標權重則非常低,[16]這并不合理。現行的評價體制下,高校的排名與聲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研決定的,這種極端重視科研的排名也是學生進行選擇學校的重要標準;但事實上,科研質量高并不等同于教學質量高,不能用科研的評價指標來代替教學評價指標。iSchool的宗旨體現了對培養人才和研究的同等重視,因此在iSchool評價體系中,重視科研的同時,也要重視教育。

5、構建iSchool評價指標

針對iSchool的教育和研究兩個方面特點,分別從投入、過程、產出幾個方面來構建iSchool評價指標,具體指標如表所示。在iSchool評價過程中,投入是指科研經費、教師與科研人員、學生等,而結果包含發文量、被引次數、專利、學生起薪與就業率等內容。

5.1iSchool教育評價指標

iSchool教育評價指標包含了教育投入、教育過程和教育產出三個一級指標。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學生投入和學校投入,本指標擬對教育投入賦予15%的權重。就學生投入而言,學生入學時的成績(如GRE、GPA)越高,表明該iSchool學生的生源越好;錄取申請比越高,表明越多學生為進入該iSchool進行競爭。就學校投入而言,教育經費投入越高,越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教育過程。教育就是一個培養人的過程,僅僅評估教育結果會忽視教育過程的豐富性與重要性,因此本指標體系非常重視教育過程的質量,因此對權重賦值較高(17.5%)。我們對教育過程從教育項目的學術質量和職業準備兩個方面進行評估:在學術質量方面,我們參考了匹茲堡大學iSchool的學生滿意度調查,[17]從教師、課程、學術指導等方面來進行評價,重點突出了項目的智力多樣性與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在職業準備方面,從“職業指導的質量”等方面進行評估。教育產出。同樣,相對于教育投入,本指標更加重視結果,因此教育產出的權重相對較高(17.5%)。教育產出指標設計參考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中的指標,強調畢業生畢業時的就業率、薪水情況,但同時,本指標也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之后所帶來的長遠社會效益。

5.2iSchool科研評價指標

根據科研的過程,科研評價主要分為研究投入與研究結果兩個一級指標。具體二級指標分別如下。研究人員。按照研究人員的知識層次結構與知識領域結構設計了5個三級指標。其中,全職教員的百分比代表了iSchool研究人員的中堅力量;“研究人員智力背景熵值”指標則是源于Wiggins等人提出的用熵值來衡量iSchool教員智力背景的跨學科性,本研究采用了該指標。研究資助。據吳丹等人的研究,[11]iSchool的科研資助主要來源于聯邦政府、州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表中所示的幾個指標:聯邦政府資助金額、州政府資助金額、非政府組織與企業資助金額、其他資助金額。研究產出。本文產出主要指論文、專著、專利,由于評價時間既不能跨度過長也不能太短,因此本指標對研究產出的統計設定為兩年。同樣地,為了突出iSchool的跨學科性,我們引入了類似于“科研人員智力背景熵值”的兩個熵值指標———論文學科熵值與專利領域熵值,分別來衡量論文產出和專利產出的跨學科性。研究影響。在研究影響中,除了傳統的被引頻次指標、頂尖論文指標,我們還特別突出一個iSchool在整個iSchool聯盟院校中的影響力,因此設計了其他iSchool引用該iSchool出版物的情況、與其他iSchool的合作情況兩個針對性指標。

5.3iSchool評價指標的特征

本指標是在上述指標構建原則與iSchool特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如下特征。(1)合理平衡教育與科研。長期以來,各種大學排名體系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弊病,有些排名甚至沒有考慮教學指標,直接以科研代替教學。iSchool致力于通過在信息領域持續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來促進信息社會的進步,因此,培養信息領域的未來人才是iSchool的重要使命,人才培養與科研同等重要。因此,本指標對教育和科研賦予了相同的權重(50%),從而使本指標具有重視教育的導向作用。(2)突出iSchool的跨學科性。如上所述,iSchool在專業設置、課程、教師的學科背景、科研產出方面都有顯著的跨學科性與多樣性,這也是信息領域的發展趨勢。因此,本指標體系中的“促進智力多樣性的程度”、“課程的多樣性”、“科研人員智力背景熵值”、“論文學科熵值”、“專利領域熵值”等指標從不同方面來衡量iSchool的跨學科性。(3)強調iSchool在iSchool聯盟中的影響力。由于iSchool聯盟成員的復雜性,傳統的引文分析和學術影響評估方法已不適用于iSchool。同時由于iSchool聯盟成員之間科研與教學的合作越來越多,本指標體系特別突出iSchool在整個iSchool聯盟中的影響力,包括“近兩年該iSchool與其他iSchool的合作頻次”、“近兩年其他iSchool引用該iSchool出版物的頻次”等指標。

6、結語

篇2

關鍵詞:醫療質量;指標;體系

Analysis of the Medical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RONG Zheng1,MA Xie-min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100083,China)

Abstract:Medic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a statistical method based to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medical services.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general level of health care quality and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covers the breadth of the index system from starting, Its nature, sources and use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health car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for a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defined, And from the collection and use of indicators of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alysis of the system at this stage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with hidden defects.

Key words:Medical quality;Index;System隨著現代醫學水平的發展,對于醫療技術與質量的評價體系的建設也相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文以現代醫療質量評價體系為考察對象,[1]深入剖析了其優缺點與分類界定問題。從總體來看,評價方法可由定量評價方法與定性評價方法兩方面組成。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定量評價敏感度高、客觀性強、操作簡便等優勢,定量評價已逐步成為了評價體系中的主要工具。評價指標的確定與內容的涵蓋,對醫療水平的高低和醫療質量的管理水平起著決定性作用。

1醫療質量評價體系的界定與分類

1.1從性質上進行分類以醫療質量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和客觀性為考察量度,將評價指標分為正向指標、負向指標、雙向指標三個類別。首先,正向指標主要由門診與出院診斷符合率、病床周轉率等要素組成,即主要進行有利于醫療機構的發展的方面做出分類。負向指標則與正向指標在概念與內涵上均相悖,例如醫療事故發生率、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等等。而雙向指標則有病床使用率,門診住院率,每床日門診次數等。

1.2從來源上進行分類以醫療服務流程為對象進行縱向考慮,得出一系列地硬性劃分方式。從數據來源上看,評價指標可分為基礎質量指標與終末質量指標。前者多用來考核醫療機構的硬件設施水平和服務水平的高低;后者則對醫療治病流程結束后的治療效果進行分類,例如治愈率、感染率、死亡率。從數據本身特點來看,終末質量指標真實性與客觀性都較強。

2醫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問題和缺陷

2.1醫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涵蓋廣度不足對于醫療服務質量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其具體的治療結果,還應該注意對整個醫院的管理、門診、護理以及醫技等質量的綜合評價,但現有評價體系往往只注重對治療結果的考察,而忽略了醫療服務質量、護理質量等內容。這種評價方式直接導致了對質量評價的誤讀,因此,由于缺少對環節質量的綜合評價,醫療服務水平的發展令人堪憂。

2.2醫療評價指標體系不夠科學穩定現如今的醫療質量評價體系整體過于粗放,主要以經驗主義為主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極易出現穩定性不足或可靠性差等問題,比如,很多醫療評價指標體系僅僅關注幾個重要的指標,而忽視了對整個醫療過程的監督和管理。此外,作為一種質量考核標準,醫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也就是說,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備較高的敏感性,可以更好的對不同的產出結果做出反應。

2.3醫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特異性強在對醫療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一般先要設定一個前提假設,具體而言,就是要保證前期醫療診斷結果的正確性。但在實際診療過程中[2],一些疑難雜癥或并發癥的出現以及患者的特異性,導致應有的前提假設難以滿足。而假設不滿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難以對評價進行區分,更遑論后期過程的歸一地統計學處理了。

2.4醫療質量評價指標的收集問題現階段醫院內的病案首頁是對醫院內住院人員以及出院患者的信息的主要依據。比如,大多數的醫院病案中都沒有對醫院患者病情專科的綜合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卻是考核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加之,現階段在醫院內缺少對臨床醫療和護理過程的深層次數據記錄,難以有效對各種醫護行為進行評價考核,這一現狀也是導致現階段我國的醫療質量評價體系對醫護人員缺乏嚴格制約力的原因之一。

3醫療質量評價體系的進展與展望

3.1增強不同質量評價之間的結合,提升了質量評價的內涵通過終末質量評價與環節質量評價的有效結合,進一步深化醫院醫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在評價過程中突出對環節質量的評價。比如,交接班合格率、手術麻醉訪查率、會診及時率等等,在實際評價中實踐了多指標的引用,提升了質量評價的精確度與科學性。此外,醫院還應該實現醫療質量評價指標與評價單元的有效結合,并逐漸細化各項評價會標,引進新型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模型。

3.2繼續開發數學模型,優化統計指標評價應用統計學原理,進一步加強對數學模型的開發,在三維立體評價中,應當通過對正負向指標的轉換及量綱的消除,制定更為標準的操作規范與質量控制方法,從而有效地促進醫療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

4結語

醫療質量評價體系就是對醫療過程中的各類指標,通過統計學原理方法進行集合分析,奠定出定量評價的基礎的指標體系。在醫療服務水平發展過程中,通過對不同評價方式的橫向整合與綜合考量,已初步完成了對評價體系的構建。目前,本著提升醫療水平與加強醫療管理的目的,醫療質量評價體系的發展也正朝著精確化科學化的方向努力前進。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摔跤運動員 體能 體能評價指標體系

1.引言

體育運動實踐表明,體能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是保證運動員更好地掌握復雜的先進技術、戰術和提高運動成績的基礎。因此,對摔跤運動員體能指標與運動成績進行定量分析,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能夠反映出摔跤項目特點的專項體能指標,建立摔跤運動員體能指標模型及指標權重模型,并制定出體能模型的綜合評價標準,可為教練員確定科學的體能訓練方法和對摔跤運動員體能水平診斷和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陜西省摔跤隊及漢中市摔跤隊共計83名運動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有關體能評價方面的重要文獻、理論著作和研究成果。

2.2.2專家訪談法

對多年訓練經驗的教練進行了訪談,設計出《摔跤運動員體能水平測量指標研究的調查問卷》,并對體能評價指標和方法進行初步的篩選。

2.2.3問卷調查法

發放問卷30份,回收了25份,回收率83.3%。

2.2.4測量法

應用搏擊類項目應答能力測試儀對反映研究對象進行專家確定的13項初選指標進行標準化測試。

2.2.5實驗法

采用由專家初步確定的13項測試指標對漢中市摔跤隊26名隊員進行了預測,以檢驗測量指標的科學性。測量指標的效度和信度均較好,在0.75以上,可以進行下面的數據分析。

2.2.6數理統計法

2.2.6.1運用SPSS10.0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回歸分析等統計處理。回歸方程的各指標權重可以通過標準回歸系數的歸一化處理來確定,用公式表達為:

其中q表示入選方程指標在反映因變量信息的權重,b是各指標標準化回歸系數的絕對值,∑b表示入選方程所有指標標準化回歸系數絕對值的總和。

2.2.6.2運用百分位數法制定摔跤運動員體能綜合評價標準。

3.結果與分析

3.1摔跤運動員體能指標篩選與指標模型的構建

一般來說,測試項目越多,掌握的信息量越大。但是,過多的測試項目會給測試和計算分析帶來困難,從而影響其推廣和應用。所以,要求所測的項目既能較準確地反映專項的特點和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又不能太多,更不能重復。因此,必須對13個已測試項目再次進行篩選,選出幾個簡單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然后根據預測對象與相關因素數據結果的變化特征,選出確切的數學表達式,建立預測模型,從而使教練員根據運動員的身體訓練水平來預測可能達到的專項運動水平,控制訓練過程。為完成指標的統計學篩選,最終建立摔跤體能指標模型,并量化各指標重要性程度,本文以13個體能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這樣以成績為參照,篩選后的體能指標更能符合摔跤競技的要求,能準確反映優秀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逐步回歸方程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模型8體能各指標t檢驗均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回歸方程中各自變量的偏回歸系數均有統計學意義。據模型8建立回歸方程如下:

Y=0.331-0.0746×8m×40往返跑+0.0030004×胸圍/身高×100-0.0524×800m+0.167×立定跳遠-0.00587×體脂率+0.00385×縱叉-0.0774×反應時-0.0135×心功能指數。

經過回歸分析對指標的篩選,只有8個體能指標與摔跤運動員拳腿法組合擊中率成績之間存在統計意義上的線性關系。這8個指標分別反映了形態、機能與素質三方面的信息,故可以用這8個指標構建摔跤運動員體能指標模型。

3.2摔跤運動員體能指標權重模型的構建

通過給出不同指標的權重系數,在制定綜合評價標準時,將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進行加權。權重系數可根據各指標與摔跤運動員拳腿組合擊中率成績之間的標準化回歸系數來確定。參考研究方法中確定權重系數的方法,可以計算出各體能指標在反映摔跤運動員競技成績中所占的權重系數。其中8m×40往返跑的權重系數最大,為0.237,表明該指標對反映摔跤運動員的速度耐力和靈敏素質是相當重要的,其次是立定跳遠,體脂率和心功能指數所占的權重最小,對專項體能的作用相對較小些。

3.3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評價體系的構建

3.3.1體能模型指標的單項評分

由于各測量項目是用不同測量單位來測定的,評定的方法和標準也不同,不便于在評價過程中進行計算、分析和比較,如果直接用測量結果,又難以對摔跤運動員的體能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因此,必須對各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百分位數法制定出8項指標的單項評分標準,這種方法既適用于非正態分布資料,又適用于正態分布資料,是劃分評價等級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根據統計結果得出:有11.2%的運動員具備優秀標準,有14.7%的運動員具備中上等標準。因此,把90%以上的水平定義為上等,75―90%定義為中上等,25―75%定義為中等,10―25%定義為中下等,10%以下定義為下等,據此確定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各指標的單項評分表。

3.3.2體能模型的綜合評定

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各指標在反映體能信息上占有不同的權重,另外,運動等級不同,各指標的單項評分標準也各不相同,在對優秀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進行單項評分的基礎上,有必要進行多指標的綜合評價,只有這樣,研究者才能夠較準確、全面、客觀地得出結論。因此按指標權重的大小,在單項評分的基礎上,分等級制定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的綜合評價標準(見表1)。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綜合評價計算公式如下:

體能模型總分=0.237×8m×40往返跑+0.153×胸圍/身高×100+0.114×800m+0.162×立定跳遠+0.08×體脂率+0.089×縱叉+0.086×反應時+0.079×心功指數。

綜上所述,在構建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的指標模型、權重模型基礎上建立了不同運動等級體能模型的單項評分和綜合評價標準。對運動員體能的綜合評價,便于明確摔跤運動員在體能上與優秀摔跤運動員的差距,為訓練找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進行體能訓練,從而為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技術、戰術奠定基礎。

4.結論

4.1摔跤運動員體能的指標體系為:8m×40往返跑、胸圍/身高×100、800m、立定跳遠、體脂率、縱叉、反應時、心功指數等8項指標。

4.2.摔跤運動員的形態、機能和素質各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23、0.08和0.69。另外,各指標中以8m×40往返跑所占的權重最大,其次是立定跳遠,以心功能指數的權重最小。

4.3按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各指標在反映體能信息占有權重大小的不同,在運動等級不同,各指標的單項評分標準各不相同的基礎上,最后制定出摔跤運動員體能模型綜合評價計算公式:體能模型總分=0.237×8m×40往返跑+0.153×胸圍/身高×100+0.114×800m+0.162×立定跳遠+0.08×體脂率+0.089×縱叉+0.086×反應時+0.079×心功指數。

參考文獻:

[1]陳亞斌,曹麗娜,白鴻順.攻防格斗應答能力測試儀器的設計和研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14)3:94-96.

[2]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測量評價[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6).

[3]祁國鷹等主編.體育統計應用案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6,第1版.

篇4

Abstract: To perfect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livable cities and set up indicators more reasonable, induction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sum up the indicators at all levels which repetition rate exceeded 30% in 12 existing metric systems of livable citie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remodel a new system.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3 levels:1 primary indicator, 7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34 thirdly indicators. It adds a innovative subjective indicator――"esident satisfaction", in each index layer to make remodelled system includ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 a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關鍵詞: 宜居城市;宜居性評價;指標體系

Key words: livable cities;livable evaluation;metric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1-0014-04

0 引言

宜居城市是指適宜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其應當具有良好的居住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和生態自然環境。當今,世界各國不再單一追求加快城市化進程,而是在強調城市化的同時注重城市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宜居城市評價是對城市適宜居住程度的綜合評價,其對研究城市的宜居程度、指導建設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義,建立合理完善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關于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國外研究中的評價指標由早期側重居住環境,逐步向居住環境與社會環境并重轉變,并更多地考慮城市居民在大社會環境下的滿意度。相較之下,國內對城市宜居性的評估則側重于對設施建設狀況和城市經濟發展進行定量評價,這主要是由于前幾年我國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重點側重于城市經濟,對“人”的關注還不夠。此外,我國雖然在2006年了《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作為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導向性評價標準,但是至今已過去10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居民對于宜居城市理解的改變,該標準有待改進。本文意在綜合國內外較成熟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使我國的指標體系更加先進、完善,并且創新性的增加居民主觀評價指標,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為建設更具宜居性的城市提供依據。

1 現有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對于宜居城市研究開始于對居住環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但是,宜居城市的相關評價指標的提出,就晚得多。1961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居住環境的基本準則,即人類的基本生活應具有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適性[1]。該準則對居住環境評價提供了基本指標,是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前身。我國關于城市宜居性研究工作相對滯后,“人居環境”在20世紀90年代后才得以提出,目前對宜居城市評價處于探索階段,但發展較快,已有不少學者或機構建立了多方面的宜居城市評價標準。

1.1 國外現有評價指標體系

1974年,大衛?史密斯在其著作《宜居與城市規劃》中,倡導宜居的重要性,并提出評價城市宜居性的三個指標:一是公共衛生和污染問題,二是舒適性和生活環境,三是歷史建筑和自然環境[2]。1995年,Knox對人們居住和生活環境中的美學、可達性和流通性、噪音、鄰里、安全、令人煩惱的事情6類影響因素進行評價[3]。1998年,Gideon E.D. Omuta就尼日尼亞首都貝寧的社區生活質量,提出住房、教育、就業、負面事件、公共設施及服務、經濟社會因素6大城市宜居性評價指標。經濟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及結構、醫療教育衛生發展狀況等[4]。2004年,英國經濟學家智囊團選取社會穩定程度、健康水平、文化與環境、教育質量、基礎設施五大類城市宜居性評價指標,以及40余項因子[5],與之前的研究體系相比更加完整、詳細。2014年,美國中老年人協會根據該協會制定的“最適宜居住城市指數”包括住房、衛生、環境、距上班地點的遠近、交通、工作機會和社會參與程度七個方面[6]。

1.2 國內現有評價指標體系

1999年,寧越敏選取了居住條件、生態環境質量和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3大類別,以及這三大類別細分成的人均居住面積、綠化覆蓋率等19個評價指標對上海進行了定量評價[7]。2004年,周志田從城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潛力、社會保障條件等6個方面,選取經濟發展潛力指數、生態環境指數等18個具體指標對我國50個主要城市的宜居性水平進行詳細分析和測算排序[8]。2006年,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將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等六項規定為宜居城市指標體系中的一級指標,是我國第一個宜居城市的全國性評價標準[9]。但是這一標準只作為導向性科學評價標準,而非強制性行政技術標準。同年,建設部頒布了中國人居環境獎參考指標體系,包括14個定量指標和25個定性指標[10]。同年,張文忠在《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北京)》一書中,從居民生活和居住環境的視角出發,對城市的安全性、健康性等內容進行了研究和評價[11]。2008年,李嘉菲將人文環境、安全環境等6項指標作為宜居性評價指標,并對大連市進行了評價[12]。2009年,董曉峰基于大量統計數據,選取安全性、幸福性等5類指標,作為城市宜居性的評價指標[13]。

2 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重構方法

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

通過研究國內外現有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得出,該體系大多包括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本評價指標體系采取相同的體系結構。

評價指標體系的第一層為目標層,反映該指標體系建立的目的,即所要評價的總目標。其中包含一個一級指標,即“城市宜居性”;第二層為準則層,其中包含眾多影響一級指標的準則,即為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第三層為指標層,該層所包含眾多三級指標,起到評價準側層中的各二級指標的作用。

2.2 指標選取的原則與方法

本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選取以國內外現有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為依據,選取12個(國外5個,國內7個)體系完整、評價指標選取合理,并得到廣泛認可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分析。主要采用歸納法和統計法分析其中的評價指標,將12個評價指標體系中一些含義相同或相近但名稱不同的指標歸納為統一的指標名稱,再統計各指標出現的次數,并選取其中重復出現比率超過30%的指標作為重構體系的評價指標。

以30%為界,是綜合考慮指標合理性與全面性的結果。若將選取指標的重復率設置的過低,則指標可能只存在于極少數的現有指標體系中,指標的合理性得不到保障,對城市宜居性的評價將缺乏說服力;若將選取指標的重復率設置的過高,則指標的數量將受到很大的限制,體系評價的全面性得不到保障,對城市宜居性的評價可能會存在局限。

3 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重構

3.1 準則層的構建

通過對12個現有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準則層中二級指標的數量及名稱不盡相同,但是某些內容相同或相似的指標在多個體系中被選取,說明這些指標被多位專家學者或組織機構視為宜居城市應具備的準測。經過歸納整理,本文所研究的12個評價指標體系中重復出現的宜居城市評價二級指標見表1。

在12個評價體系的二級指標中,“生態環境”是出現次數最多的指標,共出現8次;其次是“交通及生活便捷度”,出現7次;再次,“居住條件”和“安全性”分別出現6次;“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經濟環境”各出現4次,并列排在第四位;“教育情況”、“就業情況”和“健康情況”也重復出現在不同評價體系中,但是次數相對較少。根據指標選取的原則,取重復出現比率超過30%的指標,即重復次數大于等于4次的指標作為重構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所以,本文重構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準則層包括“生態環境”、“交通及生活便捷度”、“居住條件”、“安全性”、“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經濟環境”這7項二級指標。

3.2 指標層的構建

統計12個體系中,含有上節得出的各項二級指標所包含的各三級指標出現的個數,同樣取重復出現比率超過30%的指標作為重構評價體系的三級指標,從而得出本文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層。由于指標層所含三級指標過多,現僅以評價“生態環境”這一二級指標的各三級指標的選取為例,介紹本研究指標層的構建方法。從表1可以看出,在本研究涉及的12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中,有8個體系中含有“生態環境”這一二級指標,歸納統計這8個體系中評價“生態環境”的各三級指標的出現次數,并計算其重復出現比率,詳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指標重復出現比率超過30%的指標包括“年空氣質量好于或等于二級的天數”、“年平均氣溫15℃至25℃的天數”、“年降水量”、“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水資源量”,這五個指標即為本研究重構的指標體系中,評價“生態環境”的三級指標。

3.3 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運用上節所述方法,歸納統計出所有三級指標,進而得到本研究重構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3。

為結合我國近期放緩經濟增長,著力增強國民幸福感的大環境,本指標體系創新性的在各指標層加入“居民滿意度”這一主觀評價指標,對每一項二級指標進行評價,更加重視城市居民主觀感受,而不再一味地以各項數據評價城市宜居性,從而使整個指標體系做到主客觀評價結合、定性定量分析并存。本研究重構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綜合了國內外代表性研究體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指標,并且加入主觀評價指標,解決了我國現有評價體系沒有與當前大環境結合,城市居民主觀感受反應程度低這一問題。

4 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國內外部分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討論、對比與分析,提出了相對系統全面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綜合了國內外代表性研究體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指標,分為三個層次,包含1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和34個三級指標,其中每個指標層中均包括“居民滿意度”這一主觀評價指標。

本研究提出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或相關研究方法,可以作為我國城市宜居性評價規范性文件的參考。在本國的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中,考慮更多的加入西方先進國家現有評價體系中的指標,使評價結果向具有更高宜居性的城市靠攏,以提高我國對城市宜居性的界定,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建設更加宜居的城市。此外,加入類似“居民滿意度”的主觀評價指標,提高城市居民主觀感受反應程度,使按照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城市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宜居。

使用真正符合宜居性的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一段時間后,我國的城市規劃、城市改建,甚至小區開發或改擴建都會按照該體系的指標要求進行建設,從而使我國城市向更加宜居的方向發展,以此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城市或住宅區建設的更加宜居后,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城市及外來人口的購房意愿,從而促進房地產業發展,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以此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可見,建立并應用一套真正符合宜居性的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很高的社會及經濟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白丹.宜居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11-12.

[2]楊敏.城市宜居性研究與評價――以許昌市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3-4.

[3]Knox,P.L. Urban Social Geography[M].London Scientific,Technical,1995.

[4]Gideon E.D.Omuta.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perception of livability: A case study of neighborhoods in Benin city,Nigeriaf[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8,20(4): 417-440.

[5]Cities PLUS. A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The Long-term Plan for Greater Vancouver[EB/OL].http: //wd.gc.ca/ced/wuf/livable/default_e.asp,2002-05-18.

[6]僑報網.10個美國最適合居住的地方[EB/OL]. http:///2014/0923/992997.shtml,2014-09-23.

[7]顧文選.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探討[Z].2006中國科協年會9.2 分會場――人居環境與宜居城市,北京,2006.

[8]建設部.關于修訂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的通知[EB/OL].http:///,2007-08-25,2006-05-08.

[9]寧越敏.大都市人居環境評價和優化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規劃,1999,23(6):15-20.

[10]周志田.中國適宜人居城市研究與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27-30.

[11]李嘉菲.城市宜居性居民滿意度評價――以大連市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20(4):76-83.

篇5

財務評價是以企業財務報告及其評價主體認為相關的其他非財務資料為依據,應用特定的方法,系統分析和評價企業的過去和現在有效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的尺度,既包括投入產出的效率,也包括企業創新,社會貢獻,穩健發展等。通過財務分析不僅可以檢查經營者的行為結果,找出差距,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引導企業的經營行為;同時,也為企業的各有關利益集團了解企業的資產營運能力、償債能力,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情況提供依據,有助于其做出決策。

我國現行的財務評價體系主要由財政部頒布的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指標體系,以及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指標體系的主要指標組成,它們均參照杜邦財務分析系統,以會計利潤及投資收益率為核心指標,來構建整個指標體系。由于指標體系是以會計利潤及投資收益率為核心構建的,因此,這些指標體系存在以下缺陷:(1)會計利潤是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的,其受會計政策,會計方法影響,信息經濟學理論也告訴我們,在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經營者必將選取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政策于會計方法,來美化財務指標,即所謂粉飾效應,因為這將決定自己的薪酬。不利于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2)投資收益率是杜邦分析體系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主要服務于企業出資者,著重分析企業的獲利能力。根據現代企業理論,企業的實質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債權人可能更加關注企業的長期或短期償債能力,即使是投資者也不單一關心短期的收益,更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以會計利潤及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過分地注重短期財務成果,助長了企業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機行為,使得企業不愿進行可能會降低當前盈利目標的資本去追求長期戰略目標。(3)財務評價體系以分析歷史財務報告為主,講述的是過去的成果,沒有未來價值的創造,企業未來價值創造信息如顧客滿意度,市場占有率、技術創新和員工培訓等大多游離于財務報告之外,需要通過一系列非財務信息予以反映。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以企業可持續增長為中心來構建企業財務評價體系,設想如下:

一、企業財務評價體系的目標為維持企業可持續發展

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目標有統一的方面,也有對立的方面。當然,由于投資者在各利益相關者中是風險最大者,受益也應當最多,因此在財務評價體系的構建中處于中心地位。但是,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企業信息的高度透明及公開性,如果一味追求投資者的中心地位,必將招致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反對,反而不利于投資者目標的實現。根據現代企業理論,企業作為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契約關系,那么財務評價體系的構建應當站在統一的高度,權衡各利益相關者,整合各利益相關者的目標。財務評價的整合目標正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整合。我們把財務評價的總體目標確定為企業可持續增長,其理由如下:

1 企業可持續增長是完成企業目標的前提。企業的目標是生存、獲利,發展,企業只有在可持續增長的前提下,才能不斷從內部和外部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不斷開拓市場,增加其核心競爭能力,同時。通過其高效的資源整合,增加盈余,并在激勵的競爭中持續生存。

2 企業可持續增長是企業相關的各利益主體的目標終結。企業各利益相關者均以獨立的身份進行著有利于自己的決策,并從企業的收入中分享與其承擔的風險對應的收益。投資者分享投資所得,債權人分享利息所得,經營者分享勞動所得,但無論各利益相關者如何去追求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最終必將匯合于企業,這個贏利性組織。如果企業破產倒閉,即聯系各利益相關者的這個母體不復存在,則誰的利益也得不到,因此維持企業生存,而且能長期生存,企業的可持續增長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愿望。

3 企業可持續增長是競爭的需要。wto的加入,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科技的發展,信息經濟的到來,企業將置身于國際市場的競爭中,生存環境、競爭對手日新月異,要求企業必須時刻創新,創新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管理、創新企業文化,強化自身的可持續增長因素。一個企業昨天是贏利的,是強者,如果你依然停留在昨天的欣慰中,則今天你可能就不是強者,如果你明天還不努力,就可能是市場淘汰者。

二、構建以可持續增長為中心的企業財務評價體系的原則

評價的核心是評價指標的構建,為了全面反映企業的可持續增長能力,實現財務評價目標,在構建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原則:(2)向前看(關注過去收益)與向后看(關注未來收益)相結合的原則:(3)注重現金流量,特別是經營現金流量的數量,結構、穩定性分析原則:(4)定量的綜合評價分析與例外財務事件的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5)以人為本原則。

三、以可持續增長為中心的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

篇6

關鍵詞:綠色物流;層次分析法;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1 綠色物流的意義

1.1 綠色物流適應了世界社會發展的潮流,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一些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漸淡化,環境壁壘逐漸興起,為此,ISO14000 成為眾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ISO14000的兩個基本思想就是預防污染和持續改進,它要求企業建立環境管理體系,使其產品生產和銷售及服務等的經營活動每一個環節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最小。而國外物流企業起步早,物流經營管理水平相當完善,勢必給國內物流企業帶來巨大沖擊。進入WTO后,我國物流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一席之地,發展綠色物流將是其理性選擇。

1.2 綠色物流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綠色物流與綠色制造、綠色消費共同構成了一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經濟循環系統。綠色制造是制造領域的研究熱點,指以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方式制造綠色產品,是一種生產行為。綠色消費是以消費者為主體的消費行為。三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

1.3 綠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經營成本的必由之路

專家分析認為,產品從投產到銷出,制造加工時間僅占10%,而幾乎90%的時間為儲運、裝卸、分裝、二次加工、信息處理等物流過程。因此,物流專業化無疑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礎。綠色物流不僅是一般物流成本的降低,更重視綠色化和由此帶來的節能、高效、少污染。

1.4 綠色物流有利于企業取得新的競爭優勢

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和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使企業為了持續發展,必須積極解決經濟活動中造成的環境問題,改變危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產方式,建立并完善綠色物流體系,通過綠色物流來追求高于競爭對手的相對競爭優勢。

2 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 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2.1.1 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及所采用的科學方法等方面。在理論上要站得住腳,同時又能反映評價對象的客觀實際情況。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首先要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使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在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上嚴謹、合理,抓住評價對象的實質,并具有針對性。同時,評價指標體系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定性、定量方法,還是建立什么樣的模型,都必須是客觀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和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對客觀實際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簡練、越符合實際,科學性就越強。

2.1.2 系統優化原則

評價對象必須用若干指標進行衡量,這些指標是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的。有的指標之間有橫向聯系,反映不同側面的相互制約關系;有的指標之間有縱向關系,反映不同層次之間的包含關系。同時,同層次指標之間盡可能的界限分明,避免相互有內在聯系的若干組、若干層次的指標體系,體現出很強的系統性。

(1)指標數量的多少及其體系的結構形式以系統優化為原則,即以較少的指標(數量較少,層次較少)較全面系統的反映評價對象的內容,既要避免指標體系過于龐雜,又要避免單因素選擇,追求的是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最優或滿意。

(2)評價指標體系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關系,由于同層次指標之間存在制約關系,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該兼顧到各方面的指標。

(3)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應采用系統的方法,使體系的各個要素及其結構都能滿足系統優化要求。也就是說,通過各項指標之間的有機聯系方式和合理的數量關系,體現出對上述各種關系的統籌兼顧,達到評價指標體系的整體功能最優,客觀的、全面的評價,系統的輸出結果。

2.1.3 通用可比原則

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不同時期以及不同對象間的比較,即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1)縱向比較,即同一對象這個時期與另一個時期作比較。評價指標體系要有通用可比性,條件是指標體系和各項指標、各種參數的內涵和外延保持穩定,用以計算各指標相對值的各個參照值(標準值)不變。

(2)橫向比較,即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找出共同點,按共同點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各種具體情況,采取調整權重的辦法,綜合評價各對象的狀況在加以比較。對于相同性質的部門或個體,往往很容易取得可比較的指標。

2.1.4 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指的是實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指標要簡化,方法要簡便。評價指標體系要繁簡適中,計算評價方法簡便易行,即評價指標體系不可設計得太繁瑣,在能基本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全面性的條件下,指標體系盡可能簡化,減少或去掉一些對評價結果影響甚微的指標。

(2)數據要易于獲取。評價指標所需的數據易于采集,無論是定性評價指標還是定量評價指標,其信息來源渠道必須可靠,并且容易取得。否則,評價工作難以進行或代價太大。

(3)整體操作要規范。各項評價指標及其相應的計算方法和各項數據都要標準化、規范化。

(4)要嚴格控制數據的準確性。能夠實行評價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即對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加以控制。

2.1.5 目標導向原則

評價的目的不是單純評出名次及優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導和鼓勵被評價對象向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績效考評是管理工作中控制環節的重要工作內容,采用“黑箱”的方法,利用實際成果的評價對被評價對象的行為加以控制,引導之向目標靠近,即目標導向的作用[1]。

2.2 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指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即是指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或準則、約束)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指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

層次分析法是將決策問題按總目標、各層子目標、評價準則直至具體的備投方案的順序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結構,然后用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辦法,求得每一層次的各元素對上一層次某元素的優先權重,最后用加權和的方法遞階歸并各備選方案對總目標的最終權重,此最終權重最大者即為最優方案。這里所謂“優先權重”是一種相對的量度,它表明各備選方案在某一特點的評價準則或子目標,標下優越程度的相對量度,以及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對量度。層次分析法比較適合于具有分層交錯評價指標的目標系統,而且目標值又難于定量描述的決策問題。其用法是構造判斷矩陣,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對應的特征向量W,歸一化后,即為某一層次指標對于上一層次某相關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值。

2.3 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要素

2.3.1 物質基礎類要素

(1)物流設施。它是組織物流系統運行的基礎物質條件,包括物流站、貨場、物流中心、倉庫、物流線路、建筑、公路、鐵路、港口等。

(2)物流裝備。它是保證物流系統開工的條件,包括倉庫貨架、進出庫設備、加工設備、運輸設備、裝卸機械等。

(3)物流工具。它是物流系統運行的必要物質條件,包括包裝工具、維護保養工具、辦公設備等。

(4)信息設施。它是掌握和傳遞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據所需信息水平不同,包括通信設備及線路、傳真設備、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等。

(5)組織及管理。它是物流網絡的“軟件”,起著連接、調節、運算、協調、指揮各要素的作用,以保障物流系統目的的實現。

2.3.2 功能要素

物流系統的功能要素有供應、生產、運輸、倉儲、流通加工等。

(1)綠色供應。供應商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質量好壞優劣直接決定著最終成品的性能,所以要實施綠色物流還要從源頭上加以控制。由于政府對企業環境行為的嚴格管制,并且供應商的成本績效和運行狀況對企業經濟活動構成直接影響,因此在綠色供應物流中,有必要增加供應商選擇和評價的環境指標,即要對供應商的環境績效進行考察。

(2)綠色生產。綠色生產又包括綠色原材料的供應、綠色設計與制造以及綠色包裝。

綠色產品的生產,首先要求構成產品的原材料具有綠色特性。綠色原材料應符合以下要求:環境友好性;不加任何涂鍍,廢棄后能自然分解,并能成為自然界吸收的材料:易加工且加工中無污染或污染最小;易回收、易處理、可重用,并盡量減少材料的種類,這樣有利于原材料的循環使用。

綠色設計要求面向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在概念設計階段,就要充分考慮產品在制造、銷售、使用及報廢后對環境的影響,使得在產品再制造和使用過程中可拆卸、易收回,不產生毒副作用及保證產生最少的廢棄物。

綠色制造則追求兩個目標,即通過可再生資源、二次能源的利用及節能降耗措施,緩解資源枯竭,實施持續利用,減少廢料和污染物的生成排放,提高工業品在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與環境的相容程度,降低整個生產活動給人類和環境帶來的風險,最終實現經濟和環境效益的最優化。

綠色包裝指的是以節約資源、降低廢物排放為目的,采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一切包裝方式的包裝。其特點是材料最省,廢棄最少且節約資源和能源;易于回收利用和再循環;包裝材料可自然降解并且降解周期短;包裝材料對人的身體和生態無害。綠色包裝要求提供包裝服務的物流企業進行綠色包裝改造,包括:使用環保材料、提高材質利用率、設計折疊式包裝以減少空載率、建立包裝回用制度等。

(3)綠色運輸。綠色運輸指的是以節約能源、減少廢棄排放為特征的運輸。

①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制定配送計劃,提高運輸效率,以降低貨損量和貨運量。開展共同配送,減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區域內的配送需求為對象,人為地進行有目的、集約化的配送。它是由同一行業或同一區域的中小企業協同進行配送。共同配送統一集貨、統一送貨可以明顯地減少貨流;有效地消除交錯運輸、緩解交通擁擠狀況,可以提高市內貨物運輸效率,減少空載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務水平,使企業庫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實現“零”庫存,降低物流成本。

②實施聯合一貫制運輸。聯合一貫制運輸是指以件雜貨為對象,以單元裝載系統為媒介,有效地巧妙組合各種運輸工具,從發貨方到收貨方始終保持單元貨物狀態而進行的系統化運輸方式。通過運輸方式的轉換可削減總行車量,包括轉向鐵路、海上和航空運輸。

③評價運輸者的環境績效,有專門運輸企業使用專門運輸工具負責危險品的運輸,并制定應急保護措施。

(4)綠色倉儲。綠色倉儲要求倉庫布局合理,以節約運輸成本。布局過于密集,會增加運輸的次數,從而增加資源消耗;布局過于松散,則會降低運輸的效率,增加空載率。倉庫建設前還應當進行相應的環境影響評價,充分考慮倉庫建設對所在地的環境影響。

(5)綠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過程中繼續對流通中商品進行生產性加工,以使其成為更加適合消費者的需求的最終產品。流通加工具有較強的生產特性,對環境影響的關鍵原因是:一是分散進行;二是流通加工中心的地址不合理。針對這兩個問題,綠色流通加工的途徑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方面變消費者分散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以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廢棄物污染。

(6)綠色裝卸。實施綠色裝卸要求企業在裝卸過程中進行正當裝卸,避免商品的損壞,從而避免資源浪費以及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另外,綠色裝卸還要求企業消除無效搬運,提高搬運的活性,合理利用現代化機械,保持物流的均衡順暢。

2.3.3 支撐要素

(1)體制和制度。物流系統的體制、制度決定了物流系統的結構、組織、領導、管理方式以及系統的地位、范疇等。

(2)法律和規章。物流系統的運行,不可避免涉及企業或人的權益問題,法律、規章一方面限制和規范物流的活動,使之與更大系統協調;另一方面給予保障,合同的執行、權益的劃分、責任的確定都需要法律、規章維系。

(3)行政和命令。物流系統和一般系統不同之處在于物流系統關系到國家軍事、經濟命脈,所以行政、命令等手段也常常是支持物流系統正常運轉的重要支持要素。

(4)標準化系統。保證物流環節協調運行,是物流系統與其他系統在技術上實現聯結的重要支撐條件。

2.4 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構成

按照層次分析法的理論,將上述要素按照要素間的關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三層,得到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參考文獻:

[1] 楊國川. 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2):18-23.

[2] 劉輝. 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狀況及其路徑初探[J]. 物流科技,2005(6):25-27.

篇7

內容摘要:本文在對產業安全內涵界定分析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了現有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創新了流通產業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流通產業 產業安全 指標體系

流通產業安全的概念界定

流通產業安全評價的基礎是對于流通產業安全概念的深刻理解,而理解流通產業安全的概念又源于對產業安全概念的認識。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國內學者對于產業安全問題的研究成果豐厚,但關于產業安全的定義至今尚未達成統一,其中主要的幾種觀點有:強調產業權益的國民產業安全觀(趙世洪,1998);強調控制力的產業安全觀(于新東,2000;楊公樸,夏大慰,1999);強調產業競爭力(抵御能力)的產業安全觀(王云貴,1997)。李孟剛(2006)則從安全的內涵出發,認為:產業安全是指特定行為體自主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的狀態。景玉琴(2004)、張望(2006)則分別提出產業安全的兩個(宏觀、中觀)、三個層次(宏觀、中觀、微觀)。

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可將流通產業安全定義為:流通產業安全是指在開放競爭條件下,流通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受潛在或實質威脅的狀態。流通產業的安全以國民資本對流通產業的控制權為標志,以國內流通產業具有并保持產業競爭力,具有持續穩定的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發展能力為基礎。

更進一步講,流通產業安全是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安全的和諧統一。流通產業安全的宏觀層次關注在與外資的競爭過程中,流通產業系統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并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同時政府對流通產業具有控制能力(產業政策實施徹底);流通產業安全的中觀層次關注流通產業中的國內投資部分具有主導控制權;流通產業安全的微觀層次關注國內重要的流通企業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

國內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

(一)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產業安全評價體系

一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與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建立的“經濟安全論壇”提出的制造業安全模型(經濟安全論壇組,2002),該模型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制造業行業和產品現狀的描述,具體指標包括:生產設備水平、研發水平、管理水平、制造業市場表現、制造業總體規模、關鍵制造業產品安全等;二是對制造業領域之外的安全環境的描述,包括國際經濟關系、國內科技水平、國內宏觀經濟條件三個部分。這一指標體系作為最早的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為以后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本的分析框架。但它以國家的制造業整體為分析對象,指標的選取具有明顯的宏觀傾向性和制造業特征。

二是由何維達(2002)教授主持的“中國入世后產業安全與政府規制研究”課題組提出的產業安全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產業國際競爭力、產業對外依存和產業控制力評價指標組成。后又調整為由產業國內環境、產業國際競爭力、產業對外依存和產業控制力四個一級指標及相應的25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何維達、潘玉璋、李冬梅,2007)。這一指標體系在產業安全評價領域中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后來很多研究大都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調整。

(二)基于“壓力―狀態―響應”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

蔣志敏,王西富和李孟剛(2008)的研究,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基于“壓力―狀態―響應”的基本邏輯而建立的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由分別用于評價產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壓力、產業當前狀態和產業在壓力下的反應趨勢的相應指標組成。

(三)基于生態學視角的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許芳、劉殿國和鄧志勇等(2008)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提出了產業安全的生態學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產業活力、產業結構、產業恢復力3個一級指標和相應的6個二級指標、17個三級指標構成。這兩個指標體系的提出,豐富了該領域研究的理論基礎,拓寬了產業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設計的視野,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鑒。

流通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上述指標體系的指標選擇多呈現出較強的制造業特性,而流通產業是以媒介商品的流通為主旨的服務業,有著自己獨特的產業特性。因此,流通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需要根據指標選擇的一般原則,借鑒已有的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再結合流通產業的特性加以調整。其中產業外資控制力的指標選擇公認度最高,本文不作調整,直接采用。

本文將流通產業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調整為由產業國內環境、產業競爭力和產業外資控制力3個一級指標和相應的22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一)產業國內環境評價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可以通過宏觀調控、政府規制和微觀管理等方式干預經濟,政府對產業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對產業國內環境的評價分為政府規制環境和市場環境兩個二級指標。政府規制環境具體評價指標為政府績效評估和政府為流通產業提供的軟環境;市場環境分為生產要素環境、市場需求環境,具體為資本成本、工資相對水平、現代流通科技在流通產業中的普及率、境內需求量、境內需求量增長率5個二級指標。

1.政府績效評估。政府工作的績效關系到產業生存發展所依賴的整體經濟環境的健康狀況。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課題組2004年7月的《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報告中,提出了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許多地區如福建、青島、甘肅等地,也都在這一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實踐,積極展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工作。借鑒這些成果,能夠對政府的績效作出科學的評估。

2.政府為流通產業提供的軟環境。這一指標是用來反映政府對流通產業的支持和管制狀況,直接關系到流通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布局、結構等產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

3.資本成本。資金成本是指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資金成本的大小不僅反映流通企業獲得資本這一生產要素的難易、多少,還決定著企業的資金結構,因此,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經營效果。而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相競爭的第一優勢就是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可謂占據先天優勢。

4.工資相對水平。勞動者是流通企業經營所依賴的生產要素,勞動者素質及其相應的工資水平是影響流通產業發展的又一環境要因。

5.現代流通科技在流通產業中的普及率。這一指標是用來反映流通產業發展所依賴的科技環境的動態狀況。利用先進的技術是外資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依賴,流通產業也不例外。如果良好的科技環境已經形成,企業就可以及時吸收應用先進技術,從而提高要素利用率,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和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最終實現產業的不斷升級優化,獲得良性發展。

6.境內需求量。用以考察流通產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市場容量,可以用人口數量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加以測算。

7.境內需求量增長率。用以考察流通產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市場容量的增值率,可以用人口數量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來加以測算。

(二)產業競爭力評價

產業競爭力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研究領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也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分析已有成果,可以得知流通規模、流通結構、流通效率、流通產業績效、流通增長力等指標是分析流通產業競爭力時采用最多的指標。事實上流通規模的大小、流通產業結構的合理性是流通產業展開競爭、實現較高經營績效的基礎,而流通效率、流通產業績效、流通產業增長力等指標則反映了流通產業競爭的結果。因此,本文選擇的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包括產業規模競爭力、產業結構競爭力、產業績效、產業增長力和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五個方面,共計13個三級指標。

產業規模競爭力。具體由產業增加值、消費品零售總額、企業平均資產規模三個指標構成,分別用于反映規模總價值、產業生產能力和產業資產規模。

產業結構競爭力。采用市場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度指標,主要是用于考察產業的市場結構。

產業績效。產業績效表達產業目前的運營效率和效果,是前期競爭的結果和下一個運營周期競爭的基礎,采用內資企業市場占有率、產業總資產報酬率、產業總資產周轉率、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四個指標,分別用于考察內資企業的市場績效、產業的總資產效果、效率和勞動生產率。

產業增長力。該指標主要是用于考查產業發展的潛力和安全性,分別用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長率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增長率三個指標來反映。

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表達了產業維護和提高競爭力的技術基礎,采用評價創新能力最為常用的指標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來考查。

參考文獻:

1.宋則.外資商業超速擴張凸顯五大隱患.中國經濟信息,2007,4

2.李孟剛.產業安全理論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交通大學,2006.4

3.景玉琴.產業安全概念探析.當代經濟研究,2004.3

4.張望.產業安全的內涵.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6.19

5.何維達,何昌.當前中國三大產業安全的初步估算.中國工業經濟,2002.2

6.何維達,潘玉璋,李冬梅.產業安全理論評價與展望.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4

7.景玉琴.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經濟學家,2006.2

8.朱鐘棣,孫瑞華.入世后評價產業安全的指標體系.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6.5

9.李紅.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當代經濟,2009.10

篇8

學術期刊是學術研究成果和學術傳承的主要載體,是推動學術創新和理論創新的重要平臺,它的發展必須以學術為本,因此學術期刊的評價體系也應以促進學術發展和繁榮為根本目的。科學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通過各種指標的列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術期刊所刊發文章是否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其學術觀點和學術價值是否經得住時代的檢驗,從而可以引導學術期刊科學地分析和運用評價指標,深入地了解期刊目前的基本狀況,從欄目設置、選題策劃、學術活動組織等方面發揮期刊自身的優勢,在關注期刊數量評價結果的同時,更加注重學術質量和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培育學術期刊自身的特色和風格。

二.其次,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為學術期刊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定量數據的合理使用,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做支撐,遵守學術研究的道德和規范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和學術期刊編輯應該遵守的法則。只有在這個前提下進行定量數據的比較,得出的結果才會有實際的意義。否則,即使數量指標再高,內在的質量不高,也不能反映出學術研究的真實水平。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相關評價指標的設置,可以促進學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學者的學術自律,有效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可以督促學術期刊在出版與發表的環節筑起學術不端行為的“防火墻”,把好學術研究成果的“出口關”。

三.學術期刊評價是一個需要多方面配合進行的研究課題

如同科學發展一樣,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也需要不斷地修正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基本功能回歸正途,發揮提升學術研究水平、促進學術期刊發展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近日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建立科學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指標體系的構成特別是評價指標的選取特點顯著,且具有明確的導向性。綜合來講,這次新版的期刊評價指標體系至少有以下四大亮點。

第一,建立了由五級指標構成的多指標體系,從吸引力、管理力和影響力三個方面對學術期刊進行綜合評價。既強調對學術期刊學術質量和學術影響力的評估,同時也注意到了與學術質量緊密相關的導向管理、編輯人員管理、流程管理等制度因素的重要性,有助于學術期刊整體水平的提升。

第二,加入了學科專家、編輯專家和重點讀者三個層面的專家定性評價指標,將定量指標和定性評價結合起來。在運用量化指標的同時,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有助于將評價機構從事計量分析的研究人員與學者、期刊編輯、讀者的力量綜合起來,以促進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促進學術期刊發展為根本目的,超越單純的量化范式,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

第三,增加了對學術期刊遵守學術規范、流程規范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情況的評價指標,意在反映學術期刊的規范化、制度化運作情況。學術期刊學術質量和學術影響力的提升,需要有科學的管理制度做保障,其中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嚴格遵守評審規范、編輯規范和出版規范是重要內容。

第四,增加了期刊網站建設、在線稿件處理系統、網絡顯示度等指標,符合學術期刊數字化、網絡化發展的新趨勢。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學術期刊運行機制和傳播形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向,新媒體轉型與融合發展對于學術期刊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這些指標的選取,無疑會促進學術期刊數字化進程的推進。

篇9

關鍵詞:企業勞動關系;評價指標;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9-0008-03

1文獻回顧

國外對勞動關系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早,且多以定量研究為主。Cutcher-Gershenfeld(1990)認為可以通過沖突方面的發生頻率、解決速度,工作方面的自主性、反饋情況,投訴方面的解決方式等三個方面來評價沖突與合作關系型勞動關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HarryC.Katz(1993)以研究企業勞動關系與企業經濟績效的關系,構建了投訴率、勞資態度、談判時間、合同數量等評價勞動關系的指標。Gittell&Kochan(2004)以美國航空公司為調查對象,建立了以共同治理、工會化程度、薪酬水平、工作產所文化與談判沖突等六個指標的評價體系。Harpaz&Ilan(2010)在1990年與2006年兩個不同的時間點上,對比以色列工人對勞動關系、工作內涵和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三方面的變化,以此來反映勞動力整體在能力、價值理念與行為方式方面的變化,最終為企業勞動關系評價指標的建立提供基礎。

國內對勞動關系評價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量的評價指標。姚先國、郭東杰(2004)在分析改制企業勞動關系時,提出了影響勞動關系的11變量,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工資獎金、股份、工齡、職位、職工對管理層和工會的評價與企業勞動關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從而間接地提出了勞動關系的評價指標。賀秋碩(2005)通過構建勞動關系概念模型,設立了由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構成的企業勞動關系指標體系框架,其中準則層由勞動者就業及工資狀況、勞動者民主程度及其發展前途、就業環境及受保護程度等三個一級指標構成。張蘭霞等(2010)以我國勞動關系層面企業社會責任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以勞動合同管理、勞動安全衛生、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等為主的顯性層面指標,及以員工待遇、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發展空間等為主的隱性層面指標,從顯性與隱性兩個層面對企業勞動關系作出評價。虞華君、習宇凡(2011)通過分析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形成機理,建立了企業層面的企業整體發展、薪酬福利、管理機制,個人層面的個人發展、個人權利保障、個人崗位及環境等六個企業勞動關系評價模塊。

2構建企業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

2.1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概念模型與形成機理

筆者基于平衡積分卡的思想,對企業勞動關系的評價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首先是財務角度,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勞動關系的和諧與否;其次是企業內部管理角度,與企業勞動關系相關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與體制,這包括規范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完善的勞動合同體制等,同樣對企業勞動關系的和諧產生影響;再次是學習與成長角度,這主要是涉及員工的在單位的現狀及其成長狀況;最后是內部顧客角度,筆者認為員工作為企業利益的相關者,在為企業提供勞動的基礎上,同時也享受著企業提供的物質報酬與非物質報酬,本文將這些物質與非物質的報酬作為企業為其員工提供的一種服務或產品。從這個角度出發,將員工看成是企業的內部顧客是合理的。據此本文將企業勞動關系狀況與其影響因素間的關系用下面的函數關系加以表示:H=f(F,M,S,C)。

其中:H表示企業勞動關系的和諧狀況,F表示企業的財務狀況,M表示企業的內部管理情況,S表示企業為其員工提供的學習與成長機會,C表示企業為其內部顧客(即企業員工)提供的各種“服務”。

根據以上分析,構建了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形成機理圖,具體見圖1。

2.2企業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構架與設計

依據圖1的企業和諧勞動關系形成機理圖,設計出了企業勞動關系評價指標基本構架,如圖2。

根據圖2的企業勞動關系指標體系框架,本文設計出測量企業勞動關系狀況的指標體系。整個指標體系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是我們的目標層即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其次是我們的準則層,包含財務、內部管理、學習與成長及內部顧客。再次是我們的要素層,按企業盈利狀況、勞動合同與勞動爭議處理、工會建設與民主管理、勞動安全保障、員工學習、員工發展、員工薪酬福利、員工工作體驗等八個方面設立8個要素。最后是指標層,它是在要素層的基礎上細分為不同數量的測量指標(詳見表1)。

表1中的指標層既有定量指標又有定性指標,其中定性指標可由調查問卷得到。具體來說,每個指標設有五個評價等級,對應不同的分值。例如以勞動爭議處理的及時性為例,若勞動爭議處理“很及時”就給5分,“拖拉”就給2分,以此類推。

2.3指標權重的設計

本文采用權值因子法與德爾菲法確定指標權重。

對于準則層指標,采用權值因子法設定指標權重。本文選擇了我校對勞動關系方面有研究的五名專家,在對本研究進行詳細介紹后,請他們對依據準則層指標所確定的權值因子判定表中行因子與列因子進行比較,采用3分值法,重要的指標為3分,同樣重要的指標為2分,不太重要的指標為1分(詳見表2)。對五位專家的給分,將統計結果分別折算為權重,最后計算權重平均值,就得出各個指標值的權重。

對于要素層與指標層指標,采用德爾菲法,由五位專家進行權重賦值,最后將專家所賦各指標的權重值加和求算術平均值,將此平均值作為指標層各指標的權重值。

綜上兩種方法,企業勞動關系各評價指標權重值最終結果詳見表1。(注:括號內數值為權重值)

2.4評價方法

2.4.1確定評價等級

本文的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的測量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級量表的方法,將主觀評價進行量化。對于各項指標,得分越高說明對本項指標的評價就越高。將設計好的評價指標體系表做成問卷,發放給企業相關人員進行填寫,就能計算出企業勞動關系狀況的得分。

本文將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分為五個等級:和諧、比較和諧、一般、初顯不和諧、不和諧。將每個等級對應的分值確定為4.5—5分,3.5—4.5分,2.5—3.5分,1.5—2.5分,1.5分以下。并將2.5分設為預警線,當企業得分低于此分值時,企業的勞動關系就有可能存在著很大的風險與不穩定性。

2.4.2評價分值的計算

本文采用多目標線性加權法計算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得分。先對指標層下的各項指標的得分乘以它們各自的權重,然后相加就得到要素層下每個指標的得分。接著再把要素層下各指標的得分乘以它們各自的權重,然后加總就得到準則層下各指標的得分。最后將準則層下的各指標得分乘以它們各自的權重,加總就得到企業勞動關系狀況的總得分。

篇10

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配合網絡學習成為新的教學模式,尤其是網絡環境下項目式學習成為一種新的模式,在傳統的授課模式和現代的信息技術環境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分析了項目式學習的內涵,構建項目式學習環境評價體系,采用二級綜合評判模型,根據學習指標及其所占權重,對各個數據指標進行分析,得到評判結果的評判體系。

關鍵詞:

項目式學習;評價體系;指標;權重

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已經深入到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現今社會,我們更加注重知識的創造,更加主動地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近年來以“做中學”,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式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理念和方式,在國外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國內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隨著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網絡環境下開展項目式學習已經成為教育教學領域積極探索的實踐課題。本文將對網絡環境下開展項目式學習評價體系進行研究,構建二級綜合評判模型,得到評判體系,從而能更加準確的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等。

一、項目式學習內涵

一般認為,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習、研究學科的概念和原理為中心,學習者以一個具體的項目為中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運用到現實社會當中去。網絡環境下的項目式學習是指在網絡環境下,學習者在交流協作的基礎上,進行項目設計的實際操作,進而在操作體驗、探索創新中獲得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并以最終成果為導向的一種學習活動。項目式學習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條件的限制,為項目式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基于資源、技術和管理三維立體化的支持,增強了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項目式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課程、課堂”三個中心,體現了新的以“學習者、經驗、活動”為中心的思想。它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了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習活動中的協作與交流,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項目式學習評價的基本特征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新型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一種提倡學習者從“做中學”的學習模式,是一個旨在提高學習者多種能力的學習模式。因此,對于項目式學習的評價要能完整表現整個學習過程,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評價方式,不僅要采用多主體的評價,還要關注學習者在整個作品完成過程中的表現以及過程中能力的增長。即項目式學習進行評價需遵循發展性、主體性、過程性以及多元化的評價原則同時,也應該注意以下特點:①教學目是抽象的,項目式學習的每個階段學習者都有短期任務,通過學習評價能使學習者對學習的保持,發揮學習評價對項目式學習的導向作用。②評價不僅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在充分尊重學習者個體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引導,肯定學習者的個人價值。③評價是教師自我發展國政。學習評價過程中,教師了解學習者學習進程的同時,教師也能根據反饋信息不斷總結、改進教學過,評價過程也是一個教師和學習者相輔相成的過程。④學習評價的多元化和全方位,使評價和教與學的過程相輔相成,互相滲透。

三、網絡環境下項目式學習環境設計

網絡環境下的項目式學習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項目式學習的豐富的學習資源、逼真的學習環境、靈活的學習時間和地點、交流的便捷性、教學管理的便捷性大幅度擴大和提高,為個性化、協作性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解決了傳統教與學諸多弊端。1.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教學和學習目標的分析,結合網絡環境中項目式學習特點,經過調查分析以及征求專家意見,構建了基于學生學習過程的三維教學目標,包括知識和技能、學習過程、情感態度。三維目標對學生進行評價能夠使評價更具有導向性、全面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以三維目標為指導,結合網絡環境中項目式學習評價的特點與內容,建立網絡環境中項目式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指標體系,項目式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1)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知識體系構建,溝通協調能力,技能運用能力,總結反思能力。(2)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學習計劃、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交互情況。(3)情感態度,主要包括學習自制力、情感體驗。在項目式學習評價指標體系中,把知識和技能、學習過程、情感態度作為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含2~4個二級指標,詳見表1。2.指標權重設計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因素集。因素集U是由影響評判對象的各個因素所組成的集合。因素集U={知識和技能,學習過程,情感態度}。一級指標知識和技能為U1,U1的二級指標為U11,具體詳見表1。項目式學習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所以必須明確各指標的權重,假設指標對應的權重為V,則V=(v1,v2,v3,v4,),Vi代表第i個指標Ui的權重,而且一定滿足歸一化條件即niiv1=1,同時二級指標也必須滿足歸一化條件。(1)矩陣的建立:構建指標矩陣的重要級是根據專業教授、帶頭人、專家等討論得出,例如一級評價指標的矩陣如表2。在設計評價指標的權重時,首先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比較,再計算出最終權重。由表2可知,評價指標矩陣為互反矩陣,第i個指標比第j個指標的重要程度可以用第i行第j列的值表示。如果兩個指標同等重要,則值等于1;比值大于等于1,則前者重要。3.評價算法介紹本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算法采用二級綜合評判模型,具體算法由評價指標體系組成的矩陣P與權重矩陣V通過合成,得到評價的定量解值M。(1)一級綜合評判:對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U1、U2、U3進行單級綜合評判,得出評判結果。例如一級評價指標有4個二級指標組成,評判矩陣P={W1、W2、W3、W4},權重矩陣V=(V1,V2,V3,V4),評判結果,算法設定評判結果不能大于100。②二級綜合評判:將上述的一級綜合評判中得到的各個單項評判結果組成評判矩陣P={W1、W2、W3、W4},權重矩陣V=(V1,V2,V3,V4),評判結果。為便于得到精確的評價結果,設模糊綜合評價等級的定量解值M的范圍為{100~90,89~80,79~70,69~60,59~0}。根據M的大小,找出相應的模糊綜合評價等級評語{優、良、中、較差、差},這個評語即為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的最終評價結果。

四、結束語

本文研究設計了一套可用于網絡環境中項目式學習實踐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體現了設計和應用上的靈活性,進一步完善了網絡學習和項目學習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實現了對學生的綜合、全面的評價。但是由于實際條件的限制,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對研究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度、信用度以及應用檢驗還有待加強;后續研究還應該結合數據挖掘技術、在線學習評價系統的設計等進行研究和開發,建立更加客觀、全面的網絡環境下項目式學習的評價指標體系,指導學習評價,發揮評價在學習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英等.網絡教學協同學習能力培養及其評價體系[J].計算機教育,2014

[2]明潔等.基于Skai平臺的項目式學習模式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10

[3]楊林林等.網絡環境下項目式學習支持平臺的設計[J].揚州大學學報,2007

[4]賀義輝等.網絡環境下高職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