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個人的優點范文
時間:2023-03-19 06:2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評價一個人的優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學目標:(1)初步引導學生樹立完善自我的意識和信心。(2)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地認識自己。
能力目標:(1)能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認識自己。(2)了解認識自己的途徑。
知識目標:(1)知道全面、發展地認識自我的重要性。(2)掌握認識自我的幾種途徑。
教學重、難點:全面、發展地認識自己。
課時:1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故事:森林中舉辦“大”比賽,老牛走上擂臺,動物們高呼“大”。大象登臺表演,動物們也歡呼“大”。這時,臺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氣壞了,難道我不大嗎?青蛙“嗖”的跳上一塊巨石,拼命地鼓起肚皮,并神采飛揚地高喊:“我大嗎?”“不大!”傳來一片嘲諷之聲。青蛙不服氣,繼續鼓肚皮。“嘭”的一聲,肚皮鼓破了。可憐的青蛙至死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思考:青蛙可憐嗎?為什么?
(二)全面地認識自己
1、內在素質與外在形象。
活動一:她美嗎?
場景一 今天上午,我乘公交車去上班,運氣不佳。沒有座住。旁邊的座位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姑娘,那優雅的坐姿讓我感到賞心悅目。
問:她美嗎?為什么?
學生:美,她長得漂亮,而且坐姿優雅。
場景二不久,上來一位抱著嬰兒的農村婦女,站在我們身邊。車子顛簸很厲害,這位農村婦女一手緊緊抓住扶手,一手抱著哇哇啼哭的嬰兒,隨著車子不斷搖晃身體,不時碰到坐著的那位姑娘,嘴里不停地念叨著:“對不起,對不起。”
問:猜一猜,這位姑娘會怎么做?(學生猜測。事情的發展是否如我們所料呢?)
場景三 只見她皺了皺眉,急促地拍打衣服,如見瘟神般閃開,一邊說著“真倒霉”一邊將頭轉向窗外。
問:她美嗎?為什么?
學生:不美,因為她連最起碼的社會公德都沒有。
問: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學到了什么?
學生: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讓位,是我們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及公德心的人都應該做的,而且不需要任何人提醒就應該做到。而這樣一位看起來很漂亮的女子卻不僅不讓座,還對農村婦女充滿鄙夷、抱怨。言行體現著一個人的素質,所以看待一個人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內在素質。
小結:全面認識自己,既要認識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著、舉止、風度、談吐等,又要認識自己的內在素質,如學識、心理、道德、能力等。
活動二:他美嗎?
展示流浪者徐超圖片。
問:你有何感受?
學生:臟!衣服破爛,蓬頭垢面。
教師:這樣的人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感受是:太臟,太邋遢。但是我們能不能就因此而認為這樣一個人不美呢?
播放視頻:《乞討老人徐超捐款》。
問:你現在如何來評價他?
學生:美,因為他有愛心。
教師:很多人為徐超的所作所為而感動。他很美,盡管他沒有瀟灑的外表。
小結:一個人的美應該是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內在美對外在美起促進作用。
2、優點與缺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都存在著優勢與不足。全面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的缺點。
活動三:優點“轟炸”。
①前后左右4人為一組,如甲、乙、丙、丁。
②乙、丙、丁輪流說甲的優點,之后依次進行,直到四位同學全部被“轟炸”一遍。
教師:聽到同伴的評價,你有何感受?
學生:高興。
教師:當別人發現我們的優點時,我們會非常高興。日后請同學們擦亮自己的眼睛,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
活動四:朝花夕拾話不足。
有人說我們就是在不斷的“犯錯一知錯一改錯”中成長。
我最想改正的缺點是___________。我要通過_____________來改正。改變這一點,會讓我變得____________。
(三)發展地認識自己
活動五:小故事大道理。
播放《刮目相看》Mash。
思考:這個故事對于你認識自我有何啟發呢?
小結:每個人都是變化發展的,自身的優點、缺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四)認識自我的途徑
活動六:我分析我收獲。
1、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
問:“朝花夕拾話不足”屬于哪一種認識自己的途徑呢?
學生:自我觀察。
教師:通過自我觀察能認識自己。要認識自己就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表現,總結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2、通過他人了解自己。
問:“優點‘轟炸”’又是通過哪一種方式來認識自己的呢?
學生:他人評價。
教師: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與評價,能幫助我們認識、了解自己。要重視他人的態度與評價,冷靜地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
3、通過集體了解自己。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體中,一個人在集體中能否與他人友好相處,能否很好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對了解一個人有一定的幫助。集體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更全面、更客觀。
篇2
根據艾里克森的人格發生理論,在青春期(12――18歲)期間,將發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感,確立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位置。而青少年對人對己的評價中往往帶有片面性,并且自我評價得能力落后于對別人和對集體的評價,因此培養自信心,建立自信、自強的人生理念對這一階段來說非常重要,這時他們能否正確認識與悅納自我,直接影響著健康個性與健康心理的養成。本節課重在自我認識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增強自信心。
【輔導目標】
1、幫助學生客觀、全面的認識自己,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
2、認識自己的優點,悅納自我,增強自信心。
3、發掘自身潛能,促進個體健康成長。
【輔導年級】
初一年級
【活動準備】
1、學生準備學生學案、兩張白紙、自己最喜歡的一支筆、即時貼。
2、老師準備“光輝歲月”展示牌、信封40個、黑色塑料袋6個、塑料瓶和帶有學生名字紙條。
3、課件及配音
【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
雖然我和大家見面的時間不多,可今天當我站在里的時候,我可以自信的說,我對你們中的大部分人比較了解。有的同學用眼睛告訴了我他的懷疑。請大家把你面那個信封打開,里面是一封我寫給你自己的信,請大家個人看個人的,千萬不要不要讓其他同學看到,因為那是一封寫給你的信,看完后再把它安靜的放回信封內。
如果你覺得我寫得這段話你比較認同,請舉一下手。(預設大部分同學會舉手)現在你們一定會有些驚奇了吧,莫非老師真的是能掐會算?好,有哪位同學愿意把你的那封信讀給大家聽一聽?請一位同學朗讀信的內容:
你希望父母能以你為榮,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且尊重你。你有很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也有一些缺點。你希望有機會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表達自己的意見。你心中有些小秘密,他們只能說給你最好的朋友,有的甚至連他們也不能說。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你們手中的信是一模一樣的!可為什么你們都覺得像是自己呢?其實這是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地、一般性的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也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個性全貌。這讓我想起了坡的一句有名的詩: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就讓我們跳出這個怪圈,對自己做一個獨特、細致的了解吧。下面這個測試會幫助大家重新認識自己。
二、團體轉換階段
心理小測試
準備:一張白紙、一枝你最喜歡用的筆。
要求:回答問題,回答時不要多考慮,把你頭腦中最直接的反應寫下來,答案沒有對錯優劣之分。
題目:我是一個這樣的人
說明:橫線上可以填你的性格、特點、愛好、興趣等,(如大方、懶惰、喜歡體育)。紙的上面寫積極評價(優點),下面寫消極評價(缺點),各至少寫10條,只要符合自己即可。時間8分鐘
三、團體工作階段
1、認領我自己
把幾位同學的學案收起來,讀給大家聽,大家來猜他是誰。如果猜出來,請這位同學把自己認領回去。
(預想:猜出來的同學會很少。)
2、為“我不能”默哀(10分鐘)
(PPT展示:為“我不能”默哀)
(1)、把消極評價部分撕下來,放在桌上,并鼓勵盡量多寫幾條。(2min)
(2)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自己的消極評價。
(3)、為“我不能”默哀。(1min)
“同學們,現在請你們起立,低下頭,我們準備默哀。”
老師讀哀悼詞(配樂)
“朋友們,今天我很榮幸能夠邀請到你們前來參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禮。”“‘我不能’先生在世的時候,曾經與我們的生命朝夕相處,您影響著、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有時甚至比任何人對我們的影響都要深刻得多。您的名字幾乎每天都要出現在各種場合,比如學校、家庭、公共場合,甚至是政府部門。當然,這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不幸的。”
“現在,我們已經把‘我不能’先生您安葬在了這里,希望您能夠安息。同時,我們更希望您的兄弟姊妹‘我可以’、‘我能行’等能夠繼承您的事業。相信他們會對我們每一個人、對全世界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
“愿‘我不能’先生安息吧,也祝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振奮精神,勇往直前!
(4)、用力將“我不能”先生盡量撕碎,放入準備的黑塑料袋中。
3、歡迎“我能行”先生(16分鐘)
然而,墓場和鮮花是相容的,有告別必有重生。從此刻起,讓我們迎接一位新朋友――我能行!我們讓“我能行”領跑,帶領我們走進“悅納自我”的美好世界(1min)
悅納自我,顧名思義,就是要愉快地接受自己,我們首先要自我接納,才能被他人所接納。悅納自我就要求我們要挖掘自己的優勢,用樂觀開朗的心態告訴自己:我能行。
讓我們共同欣賞下面的短片,告訴我,你從中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事物。
同學們,像是故事中說的,水桶有裂縫正好澆出一路美麗的鮮花;世間萬物有美麗也有不如意,有得也有失。事物都有多重性,就看我們如何去發掘,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我能行”,發掘自己的閃光點,找找自己的優點,如何?
我手里有一個玻璃瓶,里面裝有――張紙條,沒張紙條上寫了一個人的姓名,等一下由同學抽出幾張,被抽中的同學要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優點。(A、B、C)師:其他同學能不能幫助這位同學,看還有哪些優點他自己沒有發現?時間關系,我們不可能一一讓同學起來說自己的優點,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活動。
活動細則1:每位同學在“我能行”優點單上寫出自己的優點,盡可能突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的特長,(2分鐘)。
活動細則2:各小組組長收齊,放入信封。兩個小組交換信封,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從對方小組的信封里抽取一張“我能行”優點單朗讀,大家一起猜它的主人是誰。(2分鐘)
活動細則3:組長將優點單發回同學手中,小組成員齊心協力,以優點為炮彈,對本組同學進行轟炸,每張有點單上至少包含十條“我能行”。(3分鐘)
活動細則4:將“我能行”優點單卷抄在即時貼上。(2分鐘)
大家手里的這份經過潤色后生成的“優點單”,承載著你的自我肯定,也寄托著你的自我期許,現在就請我們虔誠地將這份沉甸甸的“優點單”謄抄在即時貼上,這就是你的“榮譽證書”,是你引以為傲的財富。
篇3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學習評價;評價形式
本人認為,國家教委提出評價主體可分為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的三方面缺一不可,分率分配:學生自評20%、學生互評50%、教師評價30%。
一、學生自評
廣大教師對學生的自評看法不一,差別甚大。有人認為學生自評不合理應取消,有人認為學生自評很有益處,不可取消,認為學生自評很有益處不可取消的教師對該方法占總分的多少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占10%,有的說占20%,有的說占30%或30%以上。本人認為學生自評很有益處不可取消,分率占20%為佳。
學生自評不合理應取消者認為學生不認真對待,全都打滿分,所以不合理,故取消。原因只有這一點。當然,學生不認真對待,打滿分的現象是會出現的,是因為學生還處于發育和發展階段,尚未成熟和理智,沒有真正理解自評的目的。出現這種現象時,教師應積極地去指導學生,自評的目的不是得分多少,而是自我檢查、自我的一次考核。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客觀、公正地給自己打一次分,打完分后也不是一了百了,而是取長補短,更進一步。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目的明確了,就不會出現打滿分的現象了,所以沒有取消的理由了。學生自評很有益處,不可取消者認為,教師應積極指導和鼓勵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讓自我評價成為自我考查,學生不但參與運動,還應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發揮優點,改進不足。另外,學生自評也符合課改的要求,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終身參與運動和為他人的運動服務的目的。這一看法是正確的,是可取的。因此,學生自評不但不能取之,相反很有益處,只是如何運用罷了。
我校所有體育教師都采用學生自評占20%、學生互評占50%、教師評價占30%的分配方法,評價結果很滿意,特別在學生互評占50%之中,評價結果確實跟教師有點不一致,但通過分析,認為學生的評分是合理的,學生確實以學生的參與程度和體質是否增強為依據,這樣評價不但真實,而且還會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揚長避短,使自己更進一步。
二、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在這兩種學習評價的形式上廣大體育教師都持贊同的態度,這一點是肯定的,但各占的分率上卻出現了不同。這一點上必須達成最佳分配。否則評價的形式形同虛設,達不到課改的要求。
看法一:許多教師認為教師評價的分率應高于學生互評的分率。理由也只有一點,教師是專業者,評價更為準確。但我認為,課改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且終身學習,就體育與健康來說,讓學生學會運動且終身運動和為他人的運動服務。就這一點,此看法與課改的要求不相符合。本人在此不多說了,看看另一種說法吧。
看法二:學生評價的分率應高于教師互評的分率。這種看法和我一致,讓學生互評,能夠全面地了解每一個學生。教師一個人的評價常常帶有片面性,帶著個人的情感。學生相互評價,就克服了這些不足。相反,比較全面、客觀和公正,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和相互了解。學生在互相評價的時候,能實事求是地、誠懇地指出他人的優點和缺點,也很容易聯想到自己,因而對自己實際上也是一個良好的教育。堅持互評、開展幫助,既能使學生從對方的透視中得到自我認識,又能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情感,真正達到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目的。學生互評發揮優點、克服不足,促使學生上進。由于學生之間礙于情面,評價時往往優點多、缺點少。使優點得到發揚,不足受到克制。被評議者因自己的優點被同學們肯定,而自然更加加倍地發揚優點,努力學習,課堂上的不足也就有所減少。所以,學生互評,不只是幫助受評價的學生,也給其他學生一次直觀性的評價。
通過互評,讓學生發現別人的長處,促使進步。這一看法符合課改的要求。故,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中學生評價的分率應高于教師互評的分率。學生評價的分率應占50%,教師評價的分率應占30%。
篇4
關鍵詞: 暈輪效應 以貌取人 定勢思維 循環證實
在日常的班級工作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常常在課堂上講話、下課時打鬧的學生,老師往往認為他是“積習難改”,因而對他的一舉一動都持否定的態度;一個考試屢次不及格的學生,老師往往認為他是“朽木不可雕”,因而對他倍加冷落。對有某一突出優點的優等生,有的教師就把這優點進行夸大,還一好百好,人為地賦予他們其他良好的品質,而對他們的缺點則極易忽略或采取寬容袒護的態度,這種現象就稱為暈輪效應,又稱光圈效應。即人的突出的特征像耀眼的光環一樣,給周圍的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并決定了對其整體評價,而其他特征則相對模糊并被人忽視了。
這是一種影響個人偏見的心理因素,個體對他人的認知判斷主要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其他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個體標明是“好”的,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并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若一個人被表明是“壞”的,就被一種“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暈輪效應實際上是個人的主觀推斷泛化、擴張逐漸形成某種定勢的結果。這種結果的產生,往往會在個人掌握的有關知覺對象的信息較少而又需要做出總體判斷的情況下。因此,它主要是偏失的或錯誤的態度造成的。它可能對我們的視聽和思維邏輯造成一種混淆,走入偏激狀態,甚至造成歧視。
暈輪效應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始終在有意無意地運用著它。這就要求我們睜大眼睛、體驗內心感受,盡量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避免或者減少消極作用。
第一,要避免“以貌取人”。
一項心理實驗中顯示,當人們被要求在一堆他們不認識的照片中分別找出“好人”與“罪犯”時,總會受到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即表現出按外貌分類的傾向。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盡管這些生理特征是較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這種“由表及里”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份。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在教學中,一個教師對學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學生本人相貌、舉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無關的事情所影響。這種偏差不僅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而且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此,只要我們在認識學生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學生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第二,要避免“定勢思維”。
具體體現在教師不能平等對待學生,對優等生一好百好。優等生一般來說學習成績比較好,或是某一方面有專長的骨干和尖子,容易給教師產生好的印象。如優等生有某一優點突出,有的教師往往就把這優點進行夸大,還一好百好,人為地賦予他們其他良好的品質;對后進生一差百差。后進生往往學習成績差,得不到老師的好感。特別是當后進生有某一缺點明顯,教師便認為他各方面都差,隨意貶損,人為賦予他許多不好的品質。由于受到教師的冷淡,后進生身上即使有“閃光點”,也很快熄滅,容易失去上進的信心和努力的勇氣,使他們不能有所進步;對中等生不即不離。中等學生學習成績一般,既沒有突出的優點,也沒有明顯的缺點。有的教師把他們當作平庸之輩,既不熱情也不冷淡,這樣難以發揮他們的潛力和積極性,使他們永居中游狀態。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否則,“多米諾骨牌效應”的惡性循環,會導致教育的失敗。
第三,要避免“循環證實”。
篇5
“我很想當一個好媽媽,對孩子負責,育兒育己,可有時我覺得自己的一些行為是在傷害他。每當發生傷害他情感的行為,我都會內疚和自責,可過后又犯。這讓我很焦慮,我擺脫不了這種情緒,也很困惑和難過。”這是一位媽媽在微博上給我的留言,類似的問題經常被觸及,它們通常指向一件事:自我接納。
什么是自我接納呢?首先是一種態度,即一個人對自身以及自身所有特征的欣然接受。同時它也是一種權利,即任何人都有權去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自我接納意味著接納自己的過去。雖然我經歷過很多失敗,犯過很多錯誤,但那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我成長的階梯。接納自己的現在,雖然我有很多缺點和不足,但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尊重自己生命的尊嚴、價值和獨特性。接納自己的全部,雖然我不完美,但當下的我所能做的已經是我最好的表現,我相信自己未來會做得更好。
自我接納的意義
自我接納是自我成長的起點。自我反省讓我們覺知了自己的不完美,但如果沒有自我接納,我們又往往會把能量消耗在否定和對抗,而不是用在建設上。比如一些媽媽對自身的狀況總不滿意,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工作不如意,老公掙錢少,孩子沒出息,而這種負面的自我評價又會導致負面的情緒和心里暗示,消耗掉自己的能量,讓自己失去進一步成長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唯有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自責和沮喪上,而是把能量釋放出來用于改善,我們才有可能讓自己從過往的種種失敗和錯誤中總結經驗,完成成長。
自我接納是接納孩子的前提。孩子膽小、害羞、霸道、自私、任性等,是不是我們對孩子經常性的評價?我們與孩子的關系本質上正是我們與自己關系的一種投射。我們對孩子的評價往往就是我們對自己最真實的看法。所以,父母的自我接納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前提,只有父母能夠有勇氣去正視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和價值感,才可能真正去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局限,而不再苛求孩子完美,從而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愛現實中而不是期待中的那個孩子,對他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自我接納是人生快樂、幸福的保證。人生的一切都是由接受自己開始的。如果沒有對自己的接納,一個人就會缺乏安全感,需要靠外部的財富、權利和名聲等來庇護自己,而讓自己生活在名利場中。如果沒有對自己的接納,一個人就會缺乏自信心,所以需要不停地得到別人的關注、肯定和贊許,而缺乏面對別人的忽視、批評和意見的勇氣。如果沒有對自己的接納,就不可能客觀地看到失敗和錯誤,在任何經歷中找到正面的意義,而讓自己整日生活在對失敗和錯誤的恐懼之中。我們會發現,那些整日生活的抱怨和焦慮之中的人,表象上是對環境和他人的不滿意,背后其實是對自己的否定和失望,而這種情緒和狀態又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讓他更加遠離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如何做到自我接納
構建更積極的信念和價值觀。同樣是半瓶水,有人看了會說:“太遺憾了,只有半瓶水!”有人則會說:“太好了,還有半瓶水啊!”我們的評價其實和水的多少無關,而是我們自身的信念和看法。當我們把焦點集中在擁有的那部分,就會形成更積極的觀點,而力量感的缺失正是因為我們把焦點集中在沒有的那部分。同樣,我們對一個人,包括自己的評價其實并不取決于做了什么,而是取決于對做過的這些事的看法、評價和觀點,也就是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所以,轉變認知,以建設性的態度和方法對待自己的缺陷會更利于我們做到自我接納。把缺陷視為一種恩惠,正是不完美讓我們懂得了自己的局限性,理解了生命的多樣性,有胸襟去尊重和寬容他人,包括孩子。
思維方式上的轉變。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想改變命運,不妨從改變思維方式開始,而要改變思維,可以借助一些有正面暗示和激勵作用的語句。試著對自己說:我接納我的過去。無論我做錯了什么,我選擇從中吸取教訓,而不是不斷地自責;我接納我的現在。無論自己現狀如何,我選擇尊重自己生命的尊嚴、價值和唯一性;我接納我的情緒。無論產生何種負面情緒,我選擇正視、關注和體驗它,從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問題,并給以建設性的解決;我接納我自己,沒有任何條件,這是我的人生態度,也是我的權利。我有權利快樂,我有資格成功;我有權利不快樂,我有資格不成功……
勇于做自己,每個人都是唯一。我們做不到自己接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做自己”的勇氣。而原本每個人生來都秉持著獨特的天賦特質,都是原創、孤品,卻因為我們習慣了處處與人相爭,讓自己在盲從和攀比中失去自我,變成山寨、贗品。其實,人生重要的是“揚長避短”,而非“取長補短”。如果你的優勢就是唱歌,為什么非要去練體操?重要的是要發揮自己的天賦和優點,讓自己成為不完美但有特長的人,讓自己遠離追求完美的陷阱,以及時時想超過別人的驕傲和對別人超過自己的恐懼。我就是我,做我自己,是對生命的責任,也是讓自己無可取代的原因。
從接納別人入手開始學習接納自己。自我接納是一種信念和價值觀,也是一種態度和能力。它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而不是同某一個人的關系。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學會真誠地接納他人,自然就可以完整地接納自己。比如在與^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做到真誠地傾聽,尊重對方的思想和情感,多去發掘和贊許對方的優點和長處,別人通常也會對我們做出積極的回應。而我們又會在別人的接納和欣賞中,體味到自己的價值、尊嚴和獨特性,于是,自我接納便會產生。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現,當我們贊揚別人的優點時,那個優點就會變成我們自己的優點,因為我們是看不到自己身上不具備的東西的。
篇6
【關鍵詞】人職匹配 認識自己 職業訴求
職業生涯規劃是認識自我、認識外部世界, 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分析、測定,確定一個人的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事業職業目標,而預先進而進行科學的決策,并切實地行動的過程。在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和實踐中,不管依據何種理論都強調對自己的認識,認識自己的生理特點,認識自己的理想、價值觀、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點,客觀地評價自己,因此,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對自身的認識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開始也是整個職業生涯規劃和決策的基礎。一個對自身認識不清的人是不可能對自己有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認識自我”是重要的第一步。
一個人對自己越來越了解,就會越來越明顯地形成一個占主要地位的職業錨,“真實自我”會決定個人選擇什么樣的職業與發展方向,而“人職匹配理論”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職業指導理論,人職匹配理論是關于人的個性特征與職業性質一致的理論。其基本思想是個體差異是普遍存在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而每一種職業由于其工作性質、環境、條件、方式的不同,對工作者的能力、知識、技能、性格、氣質、心理素質等都有不同的要求。進行職業決策(如選拔、安置、職業指導)時,就要根據一個人的個性特征來選擇與之相對應的職業種類,即進行“人―職”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則個人的特征與職業環境協調一致,工作效率和職業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為提高。反之則工作效率和職業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
在中職生的職業指導學習過程中,我試圖積極運用“人職匹配理論”,來提高學生對職業指導工作的認知水平。但在實際職業指導過程中,常常發現:許多學生在“如何認識自己”這個問題上,陷入較大的困惑。而且,當某個學生陷入這一問題困擾時,作為指導老師,若不做深入細致的觀察,一般是很難察覺到這一問題。由此可見,這是一種具有較強隱蔽性的“隱性”問題。在此,我就職業指導過程中的“認識自己”開展一些探討。
一、在職業指導過程中,“認識自己”遇到的三重困難
“認識自己”是實施“人職匹配理論”的基礎,若這部分有所缺失,會嚴重影響到人職匹配理論作用的正常發揮。可是,就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認識自己”的問題,為什么會成為制約人職匹配理論發揮正常作用的因素?
(一)“認識自己”的難度較大
“認識自己”并不像字面上表現那樣輕松、簡單。它是一個具有相當難度的哲學命題。蘇格拉底總是自稱:對自己一無所知。他的名言就是: “認識你自己!”――這是銘刻在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臘和后來的哲學家喜歡引用此名言來規勸世人。從哲學的層面上來看,對這句箴言可作三種理解。
第一,人要有自知之明。它表達了對人的要求,就是人應該知道自己的限度。有人問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難之事,他的回答是:“認識你自己。”接著的問題:什么是最容易之事?他的回答是:“給別人提建議。”這位最早的哲人顯然是在諷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無幾,好為人師者比比皆是。看來蘇格拉底領會了箴言的真諦,他認識自己的結果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為此受到了德爾斐神諭的最高贊揚,被稱為全希臘最具智慧的人。
第二,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世界的秘密。因此,人們都已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世界。好像只有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這個意思。他說:“我探尋過我自己。”他還說,我的哲學僅是“向自己學習”的產物。不用說認識世界,至少就認識人性而言,每個人在自己身上,的確都有著豐富的素材,可惜大多的機會被浪費掉了。
第三,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認識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從而實現自我,真正成為自己。這種理解目前在哲學界最流行。
(二)認識主體年齡較小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就其年齡段硭擔大都是16-17歲作用的年齡。面對“認識自己”這樣一個帶有較強的哲學色彩問題,確實有不小難度。
(三)認識主體缺乏系統訓練
當中職學生面對如何“認識自己”這一問題時,他們缺乏必要的系統訓練,幾乎每個人都是茫然不知所措。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認識主體幾乎無法承擔相應角色。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我在這幾年中職學生職業指導中摸索的一些經驗,談談我個人一些簡單的操作方法。
二、實現“認識自己”的三個途徑
針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采取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去克服。
(一)回顧個人成長歷程
啟發學生分析自己成長的立場,幫助學生發現在他們過去的學習、生活中最成功的事件。通過這種分析,可以初步地、快捷地確定某位學生是屬于哪種人格類型的。美國職業心理學家霍蘭德(Holland)創立的人格類型理論。其理論提出了一系列假設:將人的人格分為六種類型: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與傳統型。每一特定類型人格的人,便會對相應職業類型中的工作或學習感興趣。
在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或多或少地暗含著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也就是我們在俗語中常說到的“三歲看到老”。一個人在其成長的早期經歷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著他未來的發展方向。
通過回顧個人的成長歷程,學生可以主動地觀察自己,認識自己。但是,這種認識帶有較強的個人主觀意識,因此,僅僅做到這點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換個角度來認識自己。
(二)搜集他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
在我國歷史上,就有“以人為鑒”之說。我們的中職生不妨主動尋找自己身邊的同學、老師、家長、親戚、朋友,請他們自主地、客觀地評價一下中職生自己。比如,隨機地選擇10位上述人士,告訴他們你的意圖,請他們客觀地對你評價一下,請他們每個人分別寫出你的30個優點、30個缺點。然后,中職生自己再將上述30條優點及30條去點匯總起來。這就可以得到中職生自己的“素描式”自畫像。
這些來自他人的客觀評價,是對自我認識的補充與折中。完成了上述兩個認識,還需要進一步完成對自我意愿的認識。“職業指導之父”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Parsons),在闡明職業選擇的條件時明確提出: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態度、能力、興趣、智謀、局限和其他特征。所以,在初步認識了自我之后,還要明確中職生個人在職業選擇方面的職業訴求。
(三)描述自己最喜歡的人和事
如果泛泛地談個人對職業的訴求,可能又會出現脫離實際,變得虛無縹緲,缺乏可操作性。鑒于此,我往往是建議學生,先避開職業因素,首先挖掘一下中職生自己心中最喜歡的三個人的三件事。在確定了這三個人和三件事之后,再去觀察一下,這三個人從事的是什么職業?這三件事分布在什么職業領域?
這些職業領域,往往就是某個人心底里孜孜以求的職業方向。最后,結合前面兩項認識,中職生就可以明確自己的方向。
三、在實施上述三種認識方法時遇到的難點及化解方法
(一)中職生大都不善于也不愿意回顧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歷
由于大多中職生在傳統的普教評價體系中,學習成績都不太理想。因此他們缺乏足夠的自信,不愿意真正地去回顧自己并不太成功的學習與生活經歷。這就使我在實施“回顧個人成長歷程”時,遇到不小的困難。根據我的經驗,要真正使用這些中職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環節,就必須首先取得中職生對我的信任。只有中職生真正了解到,這種深刻得對以往學習與生活經歷的回顧,是為了促進他們的職業選擇,是有利于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他們才會以配合的態度開展此項工作。
(二)中職生在搜集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時也遇到溝通上的困難
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許多中職生僅能在要好的幾個同學中搜集到一些評價,而在對其他社會關系的評價資料搜集過程中,困難重重。主要原因是這些中職生的交際溝通能力較差,不知該怎樣向他人說明事情的緣由。鑒于此,我就幫他們起草一個《意件征詢稿》,在《意見征詢稿》里明確此次征詢的目的,這些評價將對這位中職學生產生怎樣的積極作用。從而使得此項操作能以順利實施。
在被征詢的人選上,我也教會中職生多羅列幾個可征詢人員名單,然后教他們利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征詢人。這就最大限度得保證了評價的客觀性和代表性。
(三)注意引導中職生表述切合實際的職業訴求
在鼓勵中職生放開思想,充分展示自己的職業訴求的同時,也要積極引導他們,不要嚴重脫離實際情況。否則,他們會認為整個職業指導工作是在“高談闊論”,進而對職業指導工作產生抵觸情緒。
如果,確實發生了學生的職業訴求與現實情況產生了較大的反差時,作為職業指導人員,也不要簡單、粗暴地加以否定,而是要以協商的態度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將“較高”的職業訴求,作為一個較長時期目標去追求。但是,眼前還是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努力進入現實可行的職業狀態。
綜上所述,在對中職生職業指導中的實際運用中,一定要注意激發中職生“認識自己”的潛能,并總結一些適合中職生現狀,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方法,不斷促使這一理論“本土化”。否則,這個“舶來品”會遭遇“水土不服”,無法發揮其強大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本土化”過程,不但不會削弱其理論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還會豐富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從而使“人職匹配理”在中職職業指導教學中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創新職業指導――新實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梁小堅.職業指導[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3]張玉.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4]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1、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日本
2、無論在什么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們評價的多麼高,但你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3、如果我們了解別人也像了解自己一樣,那么對最可譴責的行為我們也會感到應該寬容。——莫洛亞
4、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緊在哪里。——西班牙
5、所有的人都愛自己。 ——普勞圖斯
6、人們寧愿將自己的弱點和不完美之處隱藏起來,卻不愿讓人們了解自己的丑行。——切斯特菲爾德
7、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馬來西亞
8、有自知之明的人常常轉動心中的明鏡鑒照自己。——塞 巴特勒
9、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保羅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11、覺察旁人的錯誤志向并不難,難在覺察自己的錯誤志向,這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歌德
12、假如你要了解自己,那就觀察他人如何行動;假如你要了解他人,那就請窺視自己的心靈。——席勒
13、如果你指揮不了自己,也就指揮不了別人。——美國
14、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非洲
15、給自己唱贊歌的人,聽眾只有一個。——日本
16、一個真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老舍
17、認識自己的無知足通往智慧殿堂的門檻。——查 斯珀吉翁
18、心靈的泉水教導我:只有舍棄自我,才能看見真實。舍棄自己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語的泉水明明白白對我說:美,正在于此。——東山魁夷
19、越是沒有本領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個謙虛的人的時候,你馬上就已經不是個謙虛的人了。——列夫·托爾斯泰
21、人必須有自知之明,如果這無助于發現真理,它至少也是一項生活準則,沒有比其更重要的了。——帕斯卡爾
22、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論從任何角度來說,就是自己徹底了解自己。——蒙田
23、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德國
24、為什么世上雖有鏡子,但足人們不知道自己的樣子 ——叔本華
25、人應該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也是世界上最難的課題。 ——塞萬提斯
26、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特萊斯。
27、只有在人群中間,才能認識自己。——德國
28、即使我們坐在世界最高的寶座上,我們也還不過是我們自己而已。——蒙田
29、如果人不知道他自己,如何竟會知道他的功能和力量 也許我們對自身并非沒有某些真正的認識,但這些認識是偶然的。——蒙田
30、蠢材妄自尊大,他自鳴得意的,正好是受人譏笑奚落的短處,而且往往把應該引為奇恥大辱的事,大吹大擂。——克雷洛夫
31、偉大的人是決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并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越認識到他們的不足。——盧梭
32、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西班牙
33、一個人在照鏡子時,永遠不會以陌生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他的自我意識會不斷低聲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個自我而是我的自我。”——叔本華
34、人類通常像狗,聽到遠處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伏爾泰
35、無論何時,只要可能,你都應該“模仿”你自己,成為你自己。——(美)莫爾茲
36、自己的飯量自己知道。——蘇聯
37、莫笑別人背駝,自己把腰挺直。——蘇聯
38、那種把自己看成瑰寶,視別人為草芥,毫無自知之明的人,是人類中最惡劣的標本。——武者小路實篤
39、我在日常生活中嚴守著一個美好的準則:貴在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來鞭策自己的。——安格爾
40、最大的諂媚者是一個人的自我,和它相比,其他的諂媚者都顯得很有理智。——培根
41、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希臘
篇8
一、影響學生自信心的因素
1.社會及家庭因素
目前,社會和相當多的家長還是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良的唯一指標,把升入高一級學校作為學生發展的唯一出口。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社會忽視了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要求,父母甘愿做孩子的保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不少家長甚至連碗筷都不讓孩子洗刷。然而,事與愿違,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失去了自信心。
2.學生個人原因
目前中小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基本上是三個家庭、六個老人都圍繞著一個孩子轉,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平時沒有機會接受挫折鍛煉。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在學校,如果學生成績較好,經常會受到教師和家長的表揚,在同學圈里有一定的話語權,他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自信心。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他們面對的是教師追要作業,課堂不遵守紀律,再加上經常遲到等原因,經常受到教師的責怪和批評,學生勢必會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何談自信心的培養。
3.教師的原因
“嚴師出高徒”等教育思想讓很多教師認為,要對學生嚴厲,否則他們就不好好學。虎媽鷹爸等“成功案例”的報道也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例如,某個學生已經很優秀了,但是不能表揚,一旦表揚,學生驕傲了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于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常常是批評多于表揚。過多的批評教育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言行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暗含期待效應,學生的自信心是需要教師和家長鼓勵與激發的。
二、培養中小學生自信心的方法和途徑
1.積極的多元化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首先,要多做積極的、正向的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細節出發,從學生的進步入手,哪怕學生只是在課堂中舉手,教師也應該及時用語言、表情、體態語進行肯定和表揚,如豎大拇指、發表揚卡、累積小星星等方式。當然,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要多評優點,少提缺點,缺點最好是點到為止。
其次,要進行多元化評價。“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錯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優點才是“主角”,而缺點只是“配角”。“配角”是為優點的發展而服務的,關鍵是要學會揚長避短。多元化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揚長避短,有助于自信心的培養。
2.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自信心
第一,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就不能生活。”贊美就像荒漠中的甘泉一樣讓人心靈滋潤。設想,教師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說:“你今天能舉手回答問題,老師特別高興。”簡短的一句話,卻可以讓學生感知到:他上課舉手積極回答問題是對的,他在人際交往中就充滿了自信心。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自己要敢于質疑,敢于發現并提出問題。教師的肯定和鼓勵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
篇9
在中國現代新聞史上,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有不少記者曾經遭受過暗殺,著名的如黃遠庸、林白水、邵飄萍、史量才等等。我們現在要問一個問題:晚清和民國的新聞制度史上出現的這些現象和新聞制度本身是一種什么關系?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對中國現代新聞制度的評價可能會與事實甚遠。
要承認發生過暗殺新聞記者事件的新聞制度的某些進步性,可能是一個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但要理解一個時代重要制度的建立和成熟,便不能不對它給出一些寬容。這里先要正視一個基本事實。在晚清和民國的新聞制度建立中,作為制度選擇,它本身保持了進步性,當時的法律和事實都可以證明,作為言論自由的一個基本制度形式,當時的民間報紙獲得了合法的生存空間。中國本來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制度,但它在建立初期,能選擇世界通行的制度方向,這非常難得。正是這種制度選擇的進步性,保證了中國現代新聞制度在初期所擁有的活力。然而在這個制度中,確實也發生過暗殺記者的事件。如果一個歷史學家以記者曾遭暗殺的事例來證明這種制度的黑暗,有時會使解釋歷史事買的邏輯力量減弱。
去年南方日報出版社出了一本名為《亂世飄萍――邵飄萍和他的時代》的傳記,作者散木是近年寫作甚勤的一位文史工作者,這本書的優點很多,特別是對材料的收集和相關事實的清理,顯示了作者的史學功力。在幾本關于邵飄萍的傳記中,這是材料最豐富也最翔實的,因為作者與邵家有親戚關系,加之多年積累,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傳記。書中涉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者時有新見,同時也注意吸收許多當代史學研究的新成果。雖然這是一部關于邵氏個人的傳記,但因為作者視野開闊,這本傳記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國近現代新聞制度史。這是一個歷史研究者完成的傳記,一般說來較之作家完成的傳記,水準明顯高出一籌。
讀完這本傳記,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當代傳記作家的史學素養問題。散木是史學系科班出身,但在這本材料非常豐富的傳記中,他有一個問題沒有處理好。這就是關于邵飄萍生活的時代和邵氏個人命運的歷史關系,有許多不統一的地方。邵氏個人的命運是一個悲劇,但個人命運和他所生活的時代關系,不能作簡單結論。因為一個人的悲慘遭遇,對一個時代的新聞制度作完全否定是簡單的。
閱讀時下許多傳記文學時,我發現那些傳記作家普遍缺乏自覺的史學意識和基本的史學修養,前者是觀念問題,后者是技術問題。因為缺乏史學意識,在當代中國的傳記作家中,普遍不能以獨立思考來理解和認識他們傳記中所涉及的時代和人物,在中國大量出現的關于魯迅的傳記中,對于魯迅所生活的時代,基本都是否定性評價。這些傳記作品為了寫出傳主的勇敢和偉大,通常把他們所生活的時代簡單化了。其實傳記作家應當先找到合適的歷史邏輯,然后以此邏輯去敘述時代和人物的關系。魯迅生活的時代受到過各種各樣的恐嚇,但魯迅的創造力并沒有因此而消失,這不僅是魯迅個人戰斗的精神所至,也有一個時代總體的政治文化精神存在,至少現在人們有足夠的證據認為,那是中國最有活力和創造力的一個時代,不然我們無法解釋如此眾多的優秀作家和學者是從哪里來的。
在魯迅所生活的時代,作為言論自由的條件并沒有完全喪失,這是魯迅之所以成為魯迅的基本歷史條件。但是許多傳記作家因為沒有理解歷史的自覺意識,所以在他們筆下,讀者常常會有“那么壞的時代何以出了那么多的人才?”的感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記的真實性。
對傳記作家來說,如何處理好時代和傳主個人命運之間的關系是很復雜的問題。對一個人的命運來說,哪些是時代的責任,是制度的原因,哪些是個人的責任或者偶然性?這些復雜的歷史交織在一起。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歷史邏輯,解釋歷史事實的說服力就會受到影響。
篇10
最后還是會覺得其實,沒有什么是吧?過去有多么的在乎過去,他表現的多么在乎也只是一些配合啊,就像自己這樣子,雖然說自己過去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想要去對他好,是真的把自己的好都給他了,沒有配合這一說法,可是現在認真想起來的話,其實也就只是配合而已,也只是演戲而已,畢竟人的情商是可以培養的,是可以提高的,如果是一個無知孩童的話,他不會做出那一些表達愛的舉動,所以自己也只是在學習而已。
現在會讓自己覺得無比往昔無比懷念的是那一些他過去在乎的那一些表現,可是認真想一想,其實也就只是配合嘛,畢竟自己那個時候對他那么好,而他情商又那么高,他怎能不表現出自己的一些好呢,怎么不對自己好呢?他難道是一個沒心沒肺的人嗎?不是啊,他有心有肺。所以自己給他的一些好了,他也應該給自己一定的回應,他在那一段感情中確實是處于被動的狀態,所以他沒有因此而看到不一樣的自己,而自己會一直相信其中,是因為自己在那一段感情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自己,畢竟自己終于在感情中學會了主動,一直扮演著主動的角色,也正是如此自己會很貪戀和他相處的感覺吧。
有的時候就會特別想要去打擾對方,但有的時候就覺得還是不要毀掉我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形象吧,畢竟我們兩個人對彼此的形象評述其實還是挺好的,我覺得我自我感覺雖然說有的時候會受朋友的影響,對他也有一些不好的評價,可是最后自己反思了一下還是會讓他美化,還是會看到他身上的所有優點,而忽略了他的那一些缺點,會覺得確實是太陽一出來星星就不見了,如果星星是缺點。
而對于他來說,從他的那一些歌曲里面來看,其實也是希望自己過得好的,其實對于他這一個人的了解的話,自己也可以猜測得到,他對自己沒有過多的不好的評價,畢竟自己在那一段相處中也沒能讓他討厭起來,再分開之后也沒有辦法讓他挖掘自己太多的缺點,更多的只是兩個人單純的不合適,但是兩個人的人品都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也是要很感謝,那個時候兩個人的配合也要感謝,在那一段感情中兩個人都沒有撕扯的不要臉,沒有撕扯的毀掉自己的人品,以至于在這最后分開的時候,還能夠彼此保留彼此在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些美好形象。